温室气体的特征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温室气体的特征范文篇1

关键词:气候变化,术语

中图分类号:N04;P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10)06-0058-05

TermsRelatedtoClimateChange

LUXuedu

Abstract:Thispaperintroducestheorigins,definitionsandmeaningsofsomecommonlyusedtermsrelatedtoclimatechange,whichinclude12terms,i.e.greenhousegas(GHG),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IPCC),BaliRoadMap,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CDM),jointimplementation(JI),emissionstrading(ET),lowcarboneconomy(LCE),carboncaptureandstorage(CCS),Copenhagenaccord,businessasusual(BAU),carbontariffandclimatefriendlytechnology.

Keywords:climatechange,term

在气候变化议题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术语和专有名词。下面,笔者就其中的部分名词及含义作一分析。

1.温室气体(greenhousegas,简称GHG)

指大气中那些吸收和重新放出红外辐射的自然的和人为的气态成分。《京都议定书》中纳入限控的温室气体有[1]: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实际上,大气中含量最高的温室气体是水汽。但因为水汽主要是自然排放,因而没有纳入限控范围。下面是与温室气体相关的常用概念:

温室气体浓度是大气中温室气体分子数目与干空气总分子数目之比,以ppm(百万分之一)表示。例如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为280ppm,即指在每一百万个干空气分子中,有280个二氧化碳分子。

温室效应水汽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像温室的玻璃一样,对来自太阳的可见光辐射几乎透明,但却吸收地表和大气放射的热辐射,并将部分辐射再发射回大气层和地表,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上升。这个过程就是温室效应。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可导致温室效应增强。

温室气体排放源向大气释放温室气体的来源。主要排放源包括: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工业生产过程排放,如采煤排放的甲烷(瓦斯)、水泥生产过程排放的二氧化碳、己二酸生产过程排放的N2O等;农业生产过程排放的温室气体,如水稻生产过程排放的甲烷、反刍动物消化过程排放的甲烷等;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垃圾填埋过程中的甲烷排放等等。以上这些是主要的排放源。实际上,能够引起向大气释放温室气体的来源非常广泛,难以计数。这导致准确核算温室气体排放量成为一项很困难的工作。中国2002年开始开展第一次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用了三年时间,核算的年份为1994年和2000年,于2004年年底完成。2008年年底,中国开始了第二次温室气体排放核算。

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是指某种温室气体排放源单元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量,如每燃烧一吨煤所排放的CO2量。

温室气体排放源活动水平指排放温室气体活动的大小,如燃烧了多少吨煤、油或天然气等。一种温室气体排放源在某一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大小,就等于这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因子与活动水平的乘积。

碳汇与温室气体排放源相反,林木、农作物等绿色植物能够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这些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植物就称为温室气体的汇,英文为sink。

2.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简称IPCC)[2]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气象组织(WMO)于1988年共同建立的政府间机构,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权威的政府间科学组织,其下包括三个工作组和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特别工作组,三个工作组分别为气候变化基础科学工作组、影响与适应工作组及气候变化社会和经济工作组。IPCC全会是IPCC的最高决策机构,由各国政府派出参加全会的代表团组成。IPCC本身并不开展具体的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活动。其工作方式是,组织全球的科学家,就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依据全球已有的科学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和全面的科学评估,提出评估结论。IPCC所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已经成为国际组织和各国制定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的主要依据。IPCC分别于1990、1995、2001和2007年了四次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目前正在组织进行第五次评估报告的编写。此外,IPCC还开展一些专项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评估,例如二氧化碳收集和埋存、可再生能源等。

中国一直积极参与IPCC工作,为IPCC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中国科学家丁一汇院士于1988年至2001年出任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秦大河院士于2002年至今出任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将于2014年完成的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主要作者的推荐和遴选工作已于2010年6月结束,遴选出的831位第五次评估报告的作者中,有44位中国作者,数量仅次于美国,是中国参加IPCC评估报告编写工作入选专家最多的一次。

3.巴厘路线图(BaliRoadMap)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缔约方第13次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第3次会议于2007年12月3―15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会议的主要成果是“巴厘路线图”,其主要内容是加强落实《公约》规定的义务的决定(联合国的正式文件称为《巴厘行动计划》)[3]。巴厘路线图进一步确认了《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下的“双轨”谈判进程,并决定于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和《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上最终完成谈判,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促进《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的履行。

巴厘路线图是从“BaliRoadMap”直接翻译过来的;巴厘行动计划则是从“BaliActionPlan”翻译过来的。这两个词刚刚出现时,有些媒体翻译为“巴厘岛路线图”“巴厘岛行动计划”。准确的翻译应该是“巴厘路线图”“巴厘行动计划”。

4.清洁发展机制(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简称CDM)[1]

《京都议定书》规定的三种灵活机制之一,目的是协助《京都议定书》非附件一缔约方(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有益于《公约》的最终目标,并协助附件一缔约方(经济合作组织的所有发达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实现遵守《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其量化限制和减少排放的承诺。它是基于项目的机制,由附件一和非附件一缔约方之间进行的合作。减排成本高的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先进技术,在低减排成本的发展中国家实施减排项目,项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转让给出资的发达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减排义务。为规范和管理CDM项目的执行,在《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议下,专门成立了一个管理机构“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CDMEB:CDMExecutiveBoard)”,该理事会由10名委员和10名候补委员组成,每个委员任期两年。中国从2001年年底该理事会成立至今,一直出任该理事会委员或候补委员。中国到2010年10月已经有992个项目获得这个理事会批准注册,占全球注册项目的约41%;年平均减排量达2.3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球年平均减排量的约61%。无论是项目数还是年平均减排量,中国均稳稳占据第一位。CDM执行理事会为注册的项目所签发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称为“经核证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英文缩写为CER。每个CER单位等于一吨二氧化碳当量。因为CER可以用来帮助发达国家履行其国内减排温室气体的承诺,因而具有相应的价值和价格,可以按照“排放贸易”(下文介绍)的相关规则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和流通,具有货币的基本属性,因而也被形象地称为“碳货币”,以CER等类似产品对象进行的融资等金融活动,也被形象地称为“碳金融”“碳融资”等。

5.联合履行(jointimplementation,简称JI)[1]

《京都议定书》规定的三种灵活机制之一,目的是协助某些《京都议定书》缔约方(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中的所有发达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以较低成本实现遵守《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其量化限制和减少排放的承诺。它也是基于项目的机制,在附件一缔约方之间进行合作。减排成本高的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先进技术,在低减排成本的发达国家实施减排项目,项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转让给出资的发达国家。转让减排量的国家将被联合国从其国家温室气体账户中,扣减与所转让的减排量同等数量的国家“分配数量(assignedamountunits,AAUs)”。“分配数量(AAUs)”是指把《京都议定书》下的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的温室气体减排承诺进行量化,以减排一吨二氧化碳当量为一个单位(一个AAU单位)。为规范和管理联合履行项目的执行,在《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议下,专门成立了一个管理机构“联合履行监督委员会(JISC:JointImplementationSupervisingCommittee)”,该理事会也由10名委员和10名候补委员组成,每个委员任期两年。目前,通过联合履行项目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的国家主要是俄罗斯、乌克兰等东欧国家。这些国家因为经济滑坡,经济总量及能源消费远远低于1990年的水平,因此拥有大量的富余的“分配单位”。

6.排放贸易(emissionstrading,简称ET)[1]

《京都议定书》规定的三种灵活机制之一,目的是协助某些《京都议定书》缔约方(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中的所有发达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以较低成本实现遵守《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其量化限制和减少排放的承诺。与联合履行不同,排放贸易不基于项目进行,是一种简单的电子交易行为,这种交易只能够在附件一缔约方之间进行合作。一些发达国家采取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减少行动使自己的减排量大于需要减排的量,从而产生富余的减排量,或因为其他因素而拥有富余的减排量;但有些国家可能因为减排成本太高或其他因素没有采取足够的行动减排温室气体,到期无法完成减排义务。这样,有富余减排量的国家,就可以把这富余的部分,以一定“价格”的方式,转让给需要这些减排量以确保完成国际减排义务的国家。出让减排量的国家将被联合国从其国家温室气体账户中,扣减相应的“分配数量”。

7.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

这是一个新出现的概念,2003年英国政府颁布了题为《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4],在白皮书中,英国政府首次明确提出在本国发展“低碳经济”,并设定了具体目标,即:“到2050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对于1990年削减掉60%,并将英国建成一个低碳经济体。”但英国政府的这个白皮书并没有对低碳经济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这个概念提出后,全世界都在引用,目前仍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低碳经济”的概念和定义,各自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设想的内涵使用这个概念[5]。一般而言,狭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以减少碳排放为主要目标构建的低碳技术、低碳产品、低碳市场及其贸易规则与财税体系。广义的低碳经济,可以定义为把以减少碳排放为核心的理念整合到经济社会的各项活动中,以尽可能低的碳排放实现尽可能高的总的经济产出和社会服务,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产业结构、低碳消费行为和社会行为等;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增长、能源安全、节能、环保与温室气体减排等多重目标。大众通常把低排放的行业、技术、工艺、行为等视为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的“低碳”是相对于不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形成的“高碳”经济而言的相对“低碳”,而不是绝对“低”(“零排放”)的“低碳”。目前对低碳经济存在一个认识误区:把低碳经济的“低碳排放”绝对化,认为不排放碳才叫低碳,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从这种不正确的认识出发,容易导致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些误解: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推出的阴谋,因为如果不排放碳才叫低碳经济,则在发展中国家推行低碳经济,必将严重制约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据此会对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存在顾虑,或甚至反对低碳经济的提法;同样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很多地方在编制低碳经济发展规划时,基本上等同于可再生能源和核能规划,因为只有可再生能源和核能是不排放碳的能源。因此,准确和正确把握和认识低碳经济的概念和内涵,对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非常关键。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当前重要的理论基础工作是要构建低碳经济指标体系,依据不同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经济社会特点,量化低碳经济指标;并依据这些量化的指标体系,制定适合当地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激励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低碳经济的良性发展。例如,产生每公斤标煤热值当量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煤炭为2.66公斤,石油为2.15公斤,天然气为1.5公斤。相对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是低碳能源;相对于石油,天然气是低碳能源;而相对于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和核能则因为不排放碳,是绝对的低碳能源。这样,只要是用较低的碳排放能源替代了较高的碳排放能源,都应该属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行为。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等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可混为一谈,但这四个概念推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是一致的。

8.碳捕集和封存(carboncaptureandstorage,简称CCS)

是指把化石能源发电或工业利用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分离、收集、提纯和压缩后,输送到某些地点进行地下封存,并且使之长期与大气隔绝的过程;或注入深海,使其长期封存在深海海底的过程。这样将可以在全球大范围内把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绝大多数二氧化碳封存起来,被一些科学家和政治家认为是减少温室气体向大气排放、保护气候的绝佳技术路线。但这项技术目前还存在较大的争议:一是实施这项技术,将需要更多的能源消耗以把二氧化碳分离和储存;二是储存在地下或海洋的二氧化碳是否还会再次进入大气,如通过泄漏排放、地震形成裂缝导致的排放等;三是是否会带来更多的地质灾难如地震等;四是经济成本很高。2003年由美国政府发起成立的“碳收集领导人论坛(CarbonSequestrationLeadershipForum,CSLF)”,其目标是希望通过多国的联合努力,实现这项技术的重大突破并降低技术应用成本。到目前为止,中国、美国、日本、欧盟(英国、德国、法国等)、澳大利亚、加拿大、挪威、印度等国一直在不断探索这项技术。澳大利亚2008年发起成立了全球的碳收集技术研究院。

9.哥本哈根协议(Copenhagenaccord)[6]

2009年12月7―19日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第5次会议期间,形成的不具法律约束力的政治共识文件。“哥本哈根协议”反映了各方在保护气候的长期目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应对气候变化所需资金和技术转让、发展中国家减排行动的透明度等问题上的原则共识,是推动巴厘路线图谈判取得成果的政治共识。这个协议是由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印度、巴西、“七十七国集团”、小岛国联盟、非洲集团等参与谈判形成的,美国发挥了主导作用。由于这个协议在没有进行广泛协商以前美国就宣布“通过”了,引起了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古巴、洪都拉斯等玻利瓦尔集团国家的强烈不满,这些国家坚决反对接受这个协议。经过通宵达旦的辩论谈判,最后会议以在其决定文件中“注意到”这个协议,作为各方妥协的产物而得以保留下来。虽然这个政治协议没有得到明确的批准,但由于大部分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已经同意这个协议,无疑,这个政治共识文件对于哥本哈根会议以后的气候变化谈判将具有重要的作用。

10.照常排放情景(businessasusual,简称BAU)

这是指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按原有轨道”或“一切照常(当前)”趋势发展情景下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和措施方面,只包括那些已经实施和计划实施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和措施,不包括任何新的控制温室气体的政策和措施。照常排放情景也可以称为“基准线情景”。这个情景对于评价和判断一个机构、一个国家是否已经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非常关键。以这个情景作为基准,在采取了进一步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和措施后,目标年的实际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必将低于照常排放情景,两者之差即为采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后取得的实际成效。

11.碳关税(carbontariff或carbontax)[7]

一国对来自另一国的高碳排放产品征收的一种关税,也称“边境调节税”,按照每单位物品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当量为基础所征收的税目。这个概念最早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提出,目的是针对不遵守《京都协定书》的国家,按其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状况课征碳税。2009年4月2日的20国峰会上,正式使用了“碳关税”的概念,意指国家或地区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的二氧化碳排放特别关税,目的是实施温室气体强制减排措施。美国众议院2009年6月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中包括了“碳关税”条款,即美国有权对来自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边境调节税(碳关税)”。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坚决反对发达国家提出的这项政策和措施,因为这一政策违背了《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

12.气候友好技术(climatefriendlytechnology)

气候友好技术是指所有有助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气候的技术,具有能耗相对低、温室气体排放相对少等特征的技术。气候友好技术涉及面极广,概括而言,主要包括:所有能够提高能源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的技术,碳封存与碳捕获技术,提高森林碳汇的技术,减少工业、农业和其他行业生产过程中排放温室气体的技术(如煤层气利用技术、沼气回收利用技术、垃圾填埋甲烷回收利用技术等)。可见,气候友好技术几乎遍及所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行业部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农业、林业、环保(垃圾填埋、污水处理)等。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核心就是要大力开发和应用先进的气候友好技术,只有大规模开发利用气候友好技术,才可能真正实现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气候。

参考文献

温室气体的特征范文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多边外部性;政府规制;碳交易

一、前言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能源的需求不断上升,大量化石能源的开发和使用,人为地增加了大自然的二氧化碳浓度,打乱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现象。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internationalpanelonclimatechange,ipcc)会的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在过去的100年(1906年~2005年)中,全球平均气温升高0.56℃~0.92℃,由于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ghg)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上升了0.3℃~0.6℃;预计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与1980年~1999年相比)将继续升高l.8℃~4.0℃,平均地面温度可能会升高1.1℃~6.4℃(ipcc,2007),这种全球的气候变化将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包括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的上升,干旱、洪水、飓风等极端气候现象和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系统退化等。

由于人们无节制地排放所引起的气候变化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上,气候变化首次作为一个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1988年,联合国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监测和报告全球气候变化。1997年,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制定的《京都议定书》(kyotoprotocol),明确提出:“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的目标。2007年,制定了《巴厘岛路线图》。各国政府就碳排放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战略政策,并推进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对低碳经济的一些经济学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二、低碳经济中的外部性(externality)及公共品性质

外部性往往是在缺乏相关交易的情况下,当社会成员(包括组织或个人)在从事经济活动时,其经济行为影响了他人的福利,却没得到相应补偿或承担相应义务的经济行为。sidgwick(1883)在研究灯塔问题时首次提出这个概念,灯塔之光可以为路过的船只提供方便,却很难向这些过路船只收费。低碳经济中存在着外部性,当一个国家积极植树造林,增加碳汇时,这就是正外部性(即外部经济);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负的外部性,可以明显地表现为消费者或生产厂商向空气中排放温室效应气体(ghg)时,所产生的温室效应降低了整个社会的福利。英国的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nicolasstern曾指出:“不断加剧的温室效应将会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其严重程度不亚于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要求世界各国必须从国内生产总值中拨出1%,约合1840亿英镑对抗全球变暖,否则全球经济将付出比治理这一问题高5倍~20倍的代价。世界每排放1吨二氧化碳,会造成至少85美元的破坏”(nicolasstern,2006)。这就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所带来外部性的经济损失,就构成了社会总成本的一部分。

低碳经济中的外部性同样存在一些特性:首先,在低碳经济外部性产生前,是无法产生任何交易行为的。例如,企业排放温室气体前不会与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受害者进行讨论还价,以确定这种行为的产权形式或者交易方式,对于外部性的范围和补偿支付,双方当事人也没有在事前进行任何的谈判。第二,低碳经济中外部性存在产权的缺失,使事后的补偿和谈判存在困难。在外部性的情况下,每个人对自己的权利和责任的边界的界定是模糊或者至少不明确的(张维迎,2005),环境资源具有某种不可分割性,即任何个人都不可能排他地消费、生产环境资源以及附属污染物(marshall,1890)。因此,当企业将未经严格处理的废气排入空气时,企业所污染的空气是很难定义其产权,而这种产权的缺失却使排污者过度使用这些物品,不考虑其他人的公共权利。第三,存在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不一致,或者是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产生负外部性的产业的产量,比社会最优状态下要高,而产生正外部性的产业的产量,比社会最优状态下要低(pigou,1920)。当存在外部经济时,边际社会收益高于边际个人收益,社会是最优产量高于产业最优产量,当植树造林产生的碳汇,所产生的社会收益会高于边际个人收益。在外部不经济时,存在边际社会成本高于边际私人成本,社会的最优产量低于产业的最优产量。低碳经济中存在的是外部的不经济,当汽车排出的废气污染了空气,这种危害形成的成本加上企业的成本就构成社会总成本,环境污染的边际社会成本将高于碳排放企业的边际个人成本。

低碳经济中的外部性属于多边的不可耗竭的外部性,这种不可耗竭的多边外部性具有公共品的特征。公共物品是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在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低碳经济中的碳排放、碳汇、能源安全等都具有公共品的特性:第一,非排他性。在竞争性市场中,商品的使用具有竞争性,当一个经济主体对某种物品使用时会限制其他经济主体对该物品的使用,例如消费者购买了某件牙膏、衣服,其他消费者就不能使用其购买的物品。但是在低碳经济中温室气体的排放,植树造林产生的碳汇、能源安全都具有非排他性,即就是一个经济主体增加或减少对该物品的消费和使用不影响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和使用,也不会使它的供给成本增加,第二,非竞争性。在竞争者性市场中,每增加一单位该商品的使用,将会增加其供给成本,无论消费购买的是衣服还是食品都会增加厂商的成本,边际成本不会是零。对于公共品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提供额外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例如,每增加一个人使用灯塔,不会再增加成本。清净的空气和能源的安全都具有非竞争性的特性。

由于公共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可以认为公共品是外部性的一种特殊形式(baumol,1977),公共品不能仅仅依靠市场力量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非竞争性使配置资源的价格机制失去作用,例如,由于公共资源和环境的非排他性,任何人都可能会过度地使用公共的资源和清洁的环境,这就产生了“公地悲剧”(hardin,1968)。公共品也会使消费者产生“搭便车”的动机和行为,消费者的“搭便车”动机,即理性的个人有降低或隐瞒自己对集体消费品的偏好的动机,依靠分散决策的价格机制无法使集体消费品(公共品)的数量保持在最优水平,以价格为核心的市场机制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出现了“失灵”(萨缪尔森,1954)。因此,由于低碳经济中存在的外部性和公共品特性,这就很容易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为什么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化石能源的排放引致了气候的变化这样的“公地悲剧”,而且由于“搭便车”动机存在,使减排的国际谈判往往陷入僵局,难以形成一致意见。要解决低碳经济的外部性和公共品特性所带来的不利后果,目前做法主要有政府的干预和产权交易。

在《斯特恩报告:气候变化的经济学》中提出应当把目标设定为将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450ppm~550ppm二氧化碳当量的范围之内,如果目标高于上述范围,就会大幅度地增加带来严重危害的风险,当前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水平或存量相当于大约430ppm二氧化碳(nicholasstern,2006)。纯粹以市场的方式,不会产生社会的最优解,而且由于外部性的公共特性,对于每个消费者可能存在负效用,在任何一个讨价还讨解中,会存在免费搭便车的问题。因此,当前国际社会已普遍考虑碳交易和政府干预的混合解决办法,同时加强国际的合作与协调也是低碳经济中重要工作。

三、低碳经济中的政府规制政策

政府管制是一种制度安排,是政府对经济行为的管理和干预。规制往往发生于以下情况,产生缺乏公平竞争、环境污染、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投资者被期骗等一些不良产业行为,而且这样的不良产业行为不能被市场机制调整,即就是不能在市场的调整下实现帕累托的改进,当出现这些市场失灵现象时,政府就通过行政干预矫正这些行为,通过政策法规的执行,重新进行制度的安排。规制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消费者和厂商对规制政策及其后果所进行的讨价还价的博弈过程,政府这种对市场配置机制的干预会改变商品和服务的生产、消费和分配行为,甚至会影响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圴衡,影响交易的特征和买卖双方的契约关系的条件。

由于低碳经济中存在的外部性和公共品特性,使得人们无节制地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温室效应,这是一种市场失灵现象。而且这一现象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管制已不仅仅只是局限于一个国家内部各利益集团的博弈,而是全球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各国利益之间的博弈。当前政府的经济与干预主要包括:一是政府管制。政府管制大都包括一些激励性的规制政府:规定限额、技术标准、转移支付的补贴等,其也还有处罚、命令等一些强制性的规制方法。例如,欧盟在能源、水泥、造纸、钢铁、电力等行业执行二氧化碳的限排制度,规定这些行业二氧化碳的排放限额,超过限额的企业进行罚款,英国还实施可再生能源配额证策;美国针对供电商实行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制(rps);日本对高耗能企业制定严格的能耗标准。我国目前的减排政策也主要集中在政府管制政策,包括自20世纪70年代未以来不断实施和完善的三同时:排污收费、环境影响评价、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以及目前的各项环保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等。二是征税。征收各种与能源环境有关的税收。欧盟是最先采用税收手段控制温室气体的区域,1990年芬兰征收碳税,1999年法国征收生态税,2001年英国征收气候变化税,其他挪威、荷兰、瑞典和丹麦也相继征收了与碳有关的税收。2007年日本也就对能源产品中的碳储量征收环境税。三是金融手段。也有许多国家采用金融手段,如英国的碳基金,其来源中英国的气候变化税,该基金用于促进研究与开发,加速技术商业化和投资孵化器。总之,无论政府采用那种规制方式,社会最优的排碳水平是很容易在政府规制的情况下达到,如果情况不是这样,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时,低碳经济中各个经济单位会就排碳的问题进行博弈,经过讨价还价,最终达到次优的碳排放水平。

四、碳交易中的产权分析

除了政府干预以外,解决外部性问题另一个解决方式是产权交易,使涉及外部性问题的各方就外部性的水平达成一个最优的协议。科斯(coarse,1960)提出著名的科斯定理,如果不存在交易成本,在法律权力得到某种安排后,当事人之间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不同的权利配置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所以产权制度的设置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同时,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情况下,由于考虑到政府干预的成本可能会低于社会交易成本,因此,政府选择某个最优的初始产权安排,就可能使福利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改善;并且这种改善可能优于其他初始权利安排下通过交易所实现的福利改善。在低碳经济中,如果我们能明确碳排放的产权,是可以通过碳交易实现社会福利的优化。碳交易就是对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交易,可以在约定或规定一个国家或企业排放限额的基础上通过购买合同或者碳减排购买协议(erpas),排放超过限额的需求方通过交易购买排放低于限额的供给方,获得温室气体的排放额度。早在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中就明确环境合理容量是有限的,碳的排放权和减排量额度(信用)是稀缺资源,导致碳资产成为有价资产。

目前,碳交易中存在三种减排机制:清洁发展机制(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cdm),联合履行(jointimplementation,ji)和排放交易(emissionstrade,et),根据这三种机制存在两种型态的碳交易,一是配额型交易(allowance-basedtransactions),是指在规定的配额总量管制下所产生的对超额减排量的交易,是一种现货交易,可以由管制者制定、分配和拍卖减排配额,例如,欧盟排放贸易系统(euets)的“欧盟排放配额”(europeanunionallowances,euas)、《京都议定书》中的分配额度(aau)。二是项目型交易(project-basedtransactions),是指因进行减排项目所产生的减排单位的交易,通常以期货方式预先买卖,例如,清洁发展机制(cdm)下的“排放减量权证”、联合履行机制(ji)下的“排放减量单位”,主要是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

五、结论

低碳经济中存在着多边外部性,解决这些外部性问题的办法一是政府干预,二是碳交易。在信息完全的假设前提下,无论政府采用哪种规制方式,都可以达到社会最优的排碳水平。而在碳交易中,无论产权如何界定,通过相应的机制设计,碳交易也可以达到低碳经济的福利最优。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只要有合理的制度安排,碳排放是可以通过政府干预或者碳交易的市场机制达到帕累托最优。

但是,在现实世界中的低碳经济发展涉及的问题非常复杂,各个经济单位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国际上国与国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复杂多变,国内各种利益集团的利益分配和博弈也是很难协调,我们可以进一步用不完全信息或者不完全合同的理论来研究低碳经济中排碳量的次优解。由于上述情况的存在也会加大低碳经济的交易成本,产权界定更加困难,因此低碳经济中存在政府直接干预和产权交易两种机制并存的混合形式。科斯(coarse,1960)也指出,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情况下,由于考虑到政府干预的成本可能会低于社会交易成本,因此,政府选择某个最优的初始产权安排,就可能使福利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改善;并且这种改善可能优于其他初始权利安排下通过交易所实现的福利改善,“在某种意义上,政府是一个超级企业(但不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企业),因为它能通过行政决定影响生产要素的使用”。因此,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国与国之交流与协调加深,碳规制政策与战略构想也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建立一个信息透明的碳交易国际市场将是今后发展的重要趋势。

参考文献:

1.alfredmarshall,principlesofeconomics:anintroductoryvolume,1890.

2.baumol,w.j,onthepropercosttestsforn-aturalmonopolyinamultiproductindustry,americaneconomicreview,1977,67(12):809-822.

3.coase,r.h,theproblemofsocialcost,jo-urnaloflawandeconomics,1960.

4.garretthardin.thetragedyofthecommons,science,1968,162(3859).

5.nieholasstern.theeconomiesofclimatec-hange.americaneconomicreview,papers&proc-eedings,2008,98(2):1-37.

6.nicolasstern.thesternreviewontheec-onomicsofclimatechange,2006.

温室气体的特征范文篇3

中医的五行学说,是用木、火、土、金、水“五行”来阐释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的复杂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五行的“木”,在脏为肝,在腑为胆,在味为酸,在色为青(青色、绿色),在方为东;“火”,在脏为心,在腑为小肠,在味为苦,在色为赤(红色、紫色),在方为南;“土”,在脏为脾,在腑为胃,在味为甘,在色为黄(黄色、土黄色),在方为中;“金”,在脏为肺,在腑为大肠,在味为辛,在色为白(白色、乳白色),在方为西;“水”,在脏为肾,在腑为膀胱,在味为咸,在色为黑(黑色、蓝色),在方为北。五行之间还存在着有序的相生、相克关系,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为了能更好地防病治病,中医根据每个人的肤色、体形、禀性以及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能力等特征,也归纳出水、火、土、金、水五种不同的体质类型,并认为每一种人都存在着脏腑功能上的不足。人体先天的不足可通过后天来补充,改善人的居住环境就是补充人体不足的一种方法。中医认为,人和环境是一个整体,即为天人合一。当环境适合人的体质时,对人体产生有益的影响。因此根据自己体质特征,对沙发、窗帘、墙壁等的色彩,以及摆放的家具进行一些调整,便能补其不足,有利于人体阴阳平衡,健康长寿。

木型人

特征:容易出现疲劳、神经衰弱、筋骨酸痛、痛经、口干舌燥等问题。由于噪音会严重影响睡眠质量,木型体质的人应把防噪音放在首位,卧室最好位于相对隐蔽的地方,与客厅、过道等公共活动场所保持一定的距离。卧室安装双层玻璃窗或悬挂厚重窗帘,并铺放地毯,以此来减少噪音。在颜色上,由于木克土,五行中的土为黄色系列,所以家的颜色应以黄色、土黄色为主,也可选择一些红、紫系列的家具。

火型人

特征:容易出现胸闷、心悸、火气大等问题。由于火克金,五行中“金”的颜色为白色,因此居室布置宜以白色为主,火生土,黄色也较适宜。由于火型人相当于胆汗型、兴奋型,阳气偏旺,客厅宜摆放浅色的瓷器和陶器,现代心理学认为这样能营造一种安静、平和的氛围,平抑炽热之火。大件家具尽量靠墙,家具摆放要规整,避免引起视觉上的混乱和内心的躁动。

土型人

特征:易患消化方面的疾病,出现消化不良、肠胃胀气、胃痛、便秘、口臭等问题。由于土生金,客厅主位可摆放景泰蓝、青铜器或金属工艺品。此型人为太阴之人,易伤阳气,故适合居住在温暖朝阳的房间。最好铺木地板并选用木制家具,不要用瓷砖铺地板,以免寒从脚下起。可选用棉麻、绒线、丝绒、毛皮质地的床上用品来增加温暖的感觉,带有花朵、动物、蝴蝶等充满活力的布艺图案也会带来温暖的视觉感觉。

金型人

特征:易患感冒、气管炎、支气管炎等疾病。由于金克木,五行中的“木”颜色为青色,故居室布置宜用青色和绿色。中医认为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易患感冒、气管炎等疾病的金型人,在客厅最好摆放带水的盆景或鱼缸,增添居室的湿度,使带有病的痰液易于排出,减少疾病。此外,卧室家具的摆放也很有讲究,床不要正对门窗,可在床头摆放屏风或高一点的柜子,防止风寒的侵扰。

水型人

温室气体的特征范文篇4

陨石中磁性物质的研究是认识太阳星云、小行星磁场及其演化的基础[1].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研究表明,地球样品中的磁性矿物主要是铁氧化物(如磁铁矿、赤铁矿和磁赤铁矿等)、铁硫化物(如磁黄铁矿、胶黄铁矿等)以及铁的氢氧化物(如针铁矿等)[2].但是,陨石中的磁性物质则以铁镍合金为主,极少数陨石中含有磁铁矿或磁黄铁矿等铁氧化物.在铁陨石中铁镍合金达到100%,在石铁陨石中铁镍合金约为50%,在球粒陨石中铁镍合金为5%~25%,在无球粒陨石中为1%或更少.陨石中铁纹石(Ni,<10%)、镍纹石(Ni,22%~65%)、四方镍纹石(Ni,48%~55%)等是铁镍合金的主要形式[3-5],陨石的磁性与这些铁镍合金物质密切相关.在已发现的陨石中,球粒陨石占90%以上,球粒形成时几乎都经历了不同程度交代变质作用,可能记录太阳系的早期演化历史[6-7].无球粒陨石在母体内形成时经历了局部或是全部的熔融分异,主要记录了其母体的演化[7-8].然而,由于受到样品稀少和实验技术的限制,迄今人们对陨石中磁性物质研究较少,这制约了人们通过陨石磁性认识太阳星云和小行星磁场形成和演化的研究.地球深部研究表明铁镍合金还是地核的主要物质[9-10].为了认识铁镍合金的磁学性质,我们选择1976年降落于我国的吉林陨石进行了岩石磁学研究.吉林陨石属于普通球粒陨石(H5),其Rb-Sr和Pb-Pb等时线年龄约为45亿年[11].早期的矿物学分析表明,该陨石曾受到明显的热变质和冲击变质作用[12];主要矿物有橄榄石、辉石、金属、陨硫铁、铬铁矿、钛铁矿、白磷钙石等[13].最近,我们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能谱仪(EDS)重点对吉林陨石中金属相做了分析,发现金属物质主要由铁镍合金和少量的铁硫化物组成,粒度从小于1μm至数百微米不等.其中,铁纹石中镍含量为6%~7%,铁纹石颗粒占全部铁镍合金~95%;镍纹石(镍含量35%~50%)和四方镍纹石(镍含量~48%)占铁镍合金~5%;铁硫化物(FeS,硫含量~50%)少量.本文主要报道吉林陨石中的铁纹石、四方镍纹石、陨硫铁的磁学研究结果.

2室温岩石磁学性质

实验样品选自吉林陨石核部(不包括融壳)的新鲜样品.磁化率随温度变化(-T曲线)测量在捷克Agico公司KLY-3卡帕桥(温度控制系统为CS-3)上完成.磁滞参数(包括饱和剩磁Mrs,饱和磁化强度Ms,矫顽力Bc和剩磁矫顽力Bcr)、等温剩磁(IRM)获得曲线及其反向场退磁、磁化强度随温度变化(M-T曲线)使用德国Petersen公司VFTB可变场居里秤测量.一阶反转曲线(FORC)图采用美国Princeton公司MicroMag2900变梯度磁力仪测量.低温磁学测量使用美国QuantumDesign公司MPMS-5低温超导磁测量系统.岩石磁学分析的样品包括新鲜吉林陨石全岩粉末和经过磁选分离两种样品.后者是将新鲜块状样品磨成粉末后用磁铁(最大磁场强~50mT)进行磁分选.室温磁滞回线测量使用的最大外磁场为±1T.全岩样品的磁滞回线为细窄型,在0.5T外场中接近饱和(图1a),通过测量三块样品获得的平均饱和剩磁Mrs为1.3Am2•kg-1,平均饱和磁化强度Ms为45Am2•kg-1,平均矫顽力Bc为6mT.等温剩磁(IRM)获得曲线显示,在0.3T时样品仅获得了1T时IRM的~60%,说明其IRM主要由硬磁物质所携带(图1b).反向场退磁结果也显示样品具有较高的剩磁矫顽力,平均值为80mT.在FORC图上显示样品也具有较小的矫顽力(平均矫顽力为2.3mT),等值线不闭合而沿纵轴开口(图1c).因此,样品的磁性物质主要由多畴(MD)和超顺磁性(SP)颗粒组成[14-15].

3-T曲线

样品的室温平均磁化率()值约为4×10-5m3•kg-1.在氩气环境下,全岩样品加热到700℃时仅降低了约10%,表明样品含有居里温度>700℃的磁性物质,并具有比较高的热稳定性.加热曲线上在450~600℃之间出现先升高后降低,可能与四方镍纹石有关,其居里温度为550~580℃[16-18].在650~700℃之间也显示小幅降低.降温曲线在450~550℃之间升高,之后冷却曲线高于加热曲线,冷却到室温时较初始值增加了8%(图2a).受到卡帕桥仪器最高加热温度的限制,没有进行更高加热温度实验.磁选样品的值较全岩样品要高3~4倍.在氩气中对磁选样品进行分段加热,结果见图2b—2d.在300℃前,加热和冷却曲线基本可逆.当最高温度加热至580℃时,加热曲线上基本保持不变,450~580℃之间出现微小升降,但在冷却曲线上580~450℃出现明显升高,室温时较原先升高约6%.当最高温度加热到700℃时,450~600℃之间仍然出现降低,加热曲线和冷却曲线基本可逆(图2d).在450~600℃之间变化除与四方镍纹石有关外[17],另一种可能是由于陨硫铁分解为铁和硫,铁的磁化率高于陨硫铁的磁化率所致.

4M-T曲线

首先对全岩样品在空气中加热,实验最高加热温度为800℃,实验升温速率为40℃/min.加热曲线显示随温度升高500℃前磁化强度(M)缓慢降低,565℃左右出现M小幅度降低,750℃左右迅速降低.冷却曲线显示630℃左右M迅速上升,冷却至室温时磁化强度M值低于初始值约8%(图3a).样品重复加热的M-T曲线与第一次加热曲线特征基本一致,冷却至室温时M出现轻微降低,低于初始值约5%(图3b).对磁选样品在空气中加热实验结果与全岩样品实验结果基本相同.全岩样品在氩气中的M-T实验也显示了750℃的居里温度.加热曲线也在565℃左右小幅度降低,加热和冷却曲线在600~750℃之间明显不可逆,在低温段(<600℃)加热冷却曲线基本可逆(图3c).重复加热M-T曲线基本特征不变.磁选样品在氩气中分段加热显示,当最高温度加热至650℃时加热曲线和冷却曲线基本可逆.与空气中加热的实验结果比较,M-T曲线主要特征十分相似,但在氩气中加热的冷却曲线与加热曲线可逆性比较好,说明空气加热可能使部分磁性物质被氧化而造成磁化强度降低.无论是在空气中还是在氩气中加热的M-T曲线上最显著的特征是750℃出现的磁化强度降低.根据纯铁的居里温度为765~780℃[19-20],以及上述EDS分析显示铁纹石的镍含量为6%~7%,我们认为750℃出现的磁化强度降低是铁纹石的居里温度,镍造成了其居里温度低于纯铁.加热过程中在565℃左右小幅降低,可能对应四方镍纹石的解阻温度.

5低温磁性测量

低温磁性测量首先将样品由室温在零场中冷却至10K,然后测量样品在10mT外磁场中升温(10~300K)和降温(300~10K)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应磁化强度.全岩样品的低温测量结果显示,升温曲线在60~70K之间明显升高,随后缓慢升高;降温曲线在~60K时迅速升高(图4a).60K附近的转换温度可能对应陨硫铁的低温转换温度[21-22].样品中含有较多的铁纹石,但图4a中未见其他的低温转换温度,说明铁纹石可能没有明显的低温转换温度.为了进一步分析加热对样品中铁镍合金和铁硫化物的影响,对经过氩气和空气中800℃加热后的磁选样品分别进行了低温磁性测量.如图4b所示,经过氩气中800℃加热后样品的磁化强度随温度变化曲线与未加热样品相似,仅在60K出现陨硫铁的转换温度,但变化幅度略有减弱,可能是部分陨硫铁分解所致.然而,经空气中800℃加热后样品的磁化强度随温度变化曲线上,磁化强度在升温曲线上120K时迅速升高和在降温曲线上120K时降低,这很好地对应磁铁矿的Verwey转变,说明在空气中加热生成了少量的磁铁矿(图4c)[2];另外,60K的转换消失,说明在空气中加热陨硫铁被氧化.

6讨论

吉林陨石中铁镍合金是其主要铁磁性物质.前人研究表明,纯铁的居里温度为765~780℃,镍的居里温度为375℃[19-20],铁纹石中镍含量为7%和9%时对应的居里温度分别为~735℃和~705℃[20,23],可见镍含量的增加会导致铁纹石居里温度降低.我们实验发现吉林陨石中铁纹石(镍含量为6%~7%)的居里温度为~750℃.铁纹石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在M-T曲线上600~750℃之间的不可逆现象(图3).这种不可逆现象不是由新生成矿物引起的,而是铁镍合金的α-γ相之间的转换行为.铁纹石在居里温度之下为体心立方结构(bcc,α-铁),而在其居里温度之上时转变为面心立方晶格(fcc,γ-铁).合金中α-γ转换不具热可逆性,即在冷却时γ-α转换发生在较低的温度[20,23].我们没有发现铁纹石具有低温转换行为(图4).纯铁的饱和剩磁Mrs约为0.5Am2•kg-1,饱和磁化强度Ms约为200Am2•kg-1,矫顽力Bc约为1mT,剩磁矫顽力Bcr约为15mT[2,19].据此,吉林陨石的磁滞参数结果,即平均饱和剩磁Mrs为1.3Am2•kg-1,饱和磁化强度Ms为45Am2•kg-1,矫顽力Bc为6mT,主要反映了铁纹石(镍含量为6%~7%)的磁学特征.四方镍纹石是有序结构的镍纹石,在缓慢冷却的球粒陨石中常见,常与镍纹石共生[16].镍含量较高的四方镍纹石具有较高的剩磁矫顽力(~500mT)[17],热磁曲线上565℃左右的降低指示四方镍纹石的存在[17,24],它造成吉林陨石具有较高的剩磁矫顽力(平均值为80mT).因此,尽管吉林陨石中的磁性物质以铁纹石为主,在外磁场中感应磁化强度和矫顽力显示了铁纹石的特征,但是样品中少量的四方镍纹石却对剩磁贡献较大.此外,低温磁学实验揭示出吉林陨石中存在陨硫铁,它具有60K的转换温度(图4).陨硫铁在氩气中加热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经800℃加热后样品中仍存在陨硫铁(图4b),然而在空气加热中发生了显著的热转变,图4c清楚地表明陨硫铁在空气中经800℃加热后生成了磁铁矿,推测陨硫铁在空气中加热或直接生成磁铁矿,或先转变成赤铁矿,赤铁矿在高温时又与铁(还原剂)反应生成磁铁矿[19].前人研究表明,陨硫铁在室温到其尼尔温度(315℃)之间为反铁磁性,只有在很强的外场作用下才有微弱的磁性,在室温下对样品的磁性贡献基本可以忽略[21-22].前人曾尝试从吉林陨石中获得陨石母体的磁场记录[25-26].铁纹石具有较低的矫顽力,很容易受后期作用的影响,例如在地磁场中极有可能获得的黏滞剩磁,在收集保存过程中的被磁化,它从母体中分离时遭受的撞击也可能导致退磁等[27-29].而陨石中四方镍纹石一般为次生矿物相,它是镍纹石经历后期的改造形成的[17],所以其记录可能为化学剩磁.因此,吉林陨石可能并不是母体磁场或太阳系早期磁场研究的最佳材料.其他球粒陨石也可能存在类似的问题而难以保存原始剩磁记录.此外,目前对于铁镍合金记录剩磁获得机制研究很少,通过铁镍合金为主要磁性载体的球粒陨石的古强度研究仍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温室气体的特征范文篇5

关键词:温室效应;京都议定书;碳排放税

不久前在岛国马尔代夫总召开了全球首个“海底内阁会议”,看上去很有创意,但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向全世界发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请求。因为,一旦气候变暖,气温只需再上升2摄氏度,马尔代夫就将在地球上消失了。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没有散去,一场更大的危机其实离我们更近,那就是大气温室效应。

一、关于大气温室效应和《京都议定书》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近50多年来,大气中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已经发现近30种,其中二氧化碳起重要的作用。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趋势,主要取决于人口增长、经济增长、技术进步、能效提高、各种能源相对价格等诸多因素的变化。国际著名能源机构――国际能源局认为在经济增长平缓,对化石燃料使用没有采取强有力的限制措施的情况下,到2010年化石燃料仍将占世界商品能源的3/4左右,其消费量可能超过目前水平的35%,同能源使用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增长30%-40%。到21世纪中叶,发达国家仍将是大气中累积排放的二氧化碳的主要责任者,也是温室效应的主要责任者。

世界各国都对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十分关注,因为它不仅关乎本国的利益,而且会影响到我们赖以生存的整个地球。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

《京都议定书》建立了旨在减排温室气体的三个灵活合作机制――国际排放贸易机制、联合履行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以清洁发展机制为例,它允许工业化国家的投资者从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并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减排项目中获取“经证明的减少排放量”。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为了促进各国完成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议定书允许采取以下四种减排方式:

第一,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

第二,以“净排放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即从本国实际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

第三,可以采用绿色开发机制,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温室气体。

第四,可以采用“集团方式”,即欧盟内部的许多国家可视为一个整体,采取有的国家削减、有的国家增加的方法,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

在2007年底的印尼巴厘岛气候大会上,各国同意启动一个为期两年的谈判计划,旨在到2009年底的丹麦哥本哈根大会上达成新的气候协议。

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公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这次大会上,192个国家的领导人商讨了《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2012-2022年的全球减排协议。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责任、资金支持和监督机制等议题上分歧严重,经过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后闭幕。

二、关于碳排放税和碳关税

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努力,欧盟2005年正式启动了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机制,目前已覆盖欧盟约45%的排放量,包括发电行业、一些重工业和航空业等。但是,排放权交易机制是以限排和配额交易为基础,不同于税收手段。减少碳排放不仅是个科学问题,更是个政治问题。

实际上,一些欧盟成员国已经在本国实施了碳排放税。例如,瑞典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征收碳排放税,被视为政府增加收入的一个渠道。

在整个欧盟层面上,欧盟成员国认为征收碳排放税不仅可以督促企业和个人尽量节约能源,有助于欧盟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而且所得收入也可以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欧盟出资的一项重要来源。

国际能源机构(IEA)认为,碳的价格的上涨是为了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高科技方案在经济上具备吸引力。在工业化国家,排放1吨二氧化碳的许可证价格需要在2022年以前达到50美元,并要在2030年前达到110美元。在发展中国家,其价格需要在2022年前达到30美无,并在2030年前达到50美元。国际能源机构(IEA)认为,碳的价格的上涨是为了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高科技方案在经济上具备吸引力。在工业化国家,排放1吨二氧化碳的许可证价格需要在2022年以前达到50美元,并要在2030年前达到110美元。在发展中国家,其价格需要在2022年前达到30美无,并在2030年前达到50美元。

从八国集团到二十国集团,从匹兹堡到哥本哈根,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之际,各国首脑不仅合作探讨如何推动全球经济复苏,还力求谋划应对气候变化的长远大计。而此间,各方交锋的焦点,无疑落在碳关税问题上。

碳关税,一般指对高耗能进口产品征收二氧化碳排放关税。这实际上是发达国家凭借先进的环保技术,设定特殊标准以阻碍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从而保护本国贸易的一种手段,本质上是“以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在2009年6月德国波恩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一些发达国家代表提议征收“碳关税”,即对没有实施温室气体强制减排的国家实施附加贸易关税。同年6月22日,美国众议院通过《限量及交易法案》,仅仅4天后又通过《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两项法案均授权美国政府可以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

埃及贸工部长拉希德2010年1月31日在达沃斯经济论坛期间的小型WTO部长会议上表示,埃及反对发达国家正在拟定的碳关税政策,将和发展中国家一起共同努力维护发展权利,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基础上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人类发展。拉希德强调,发达国家的碳关税实际上是披着绿色外衣的保护主义,碳关税的实施将严重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尤其是部分高耗能产品如钢材、水泥、化肥和化工产品的出口。

众所周知,高能耗产品多数由发展中国家生产,并向发达国家出口,其中“中国制造”所占份额非常大。一旦碳关税被发达国家所普遍采用,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十分不利,其中又以对中国的伤害程度为甚。美国在新的减排法案中规定,对未达到美国碳排放标准的外国产品征收高额惩罚性关税。

美国推行碳关税有改善形象的意图,但更深层次的目的是寻找下一轮引领世界经济潮流的经济增长点,以振兴和提高美国在全球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巩固其在未来以低碳化为核心的绿色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是美国基于中长期发展而打出的一张“战略牌”。与此同时,制衡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推行碳关税的目的所在。

中国出口产品大多为低端产品,碳含量相对较高,如果美国对中国采取无区别碳税政策,将肯定影响中国贸易。作为美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美国开征碳关税一定会对中国出口贸易形成极大冲击。而且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已经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愿意实行节能减排,但从我们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来讲,还需要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帮助,目前让中国和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负起同样的减排责任不合实际。

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博士提出,各国对于碳排放所应负的责任,要从历史积累的角度来算,即使从现在的角度看,也应该是出产和消费两个方面的题目,仅从出产者方面看,也应该对各国的发展水平有所考虑,为发展中国家留出发展空间。而对于中国来说,应该积极利用发展绿色经济这一机遇,改变经济结构。

三、应对措施

研究表明,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80%左右,是发达国家在1950年以前产业化进程当中所排放的。1840年排的二氧化碳,现在还在那里积压,它是历史上累积起来的二氧化碳。跟着世界经济格式的变化,发达国家技术进一步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排放的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于是,发展中国家成为高排放的角色。

发达国家对天气候变暖的历史责任巨大,应该由他们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支持资金和技术转移来实现他们的历史义务和现实义务,而不是让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减排成本,增加发展中国家的负担。

虽然迄今为止,我们无法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但是至少应该想尽办法努力抑制排放量的增长。实际上我国正在朝此方向推动努力,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节约纸张。鼓励使用太阳能,开发替代能源,对于降低温室效应具备直接效果。使用新能源可以减少目前大量化石燃料用量,利用生物能源充当燃料,可以取代石油等既有的高污染性能源。我国现阶段正在大力发展汽车工业,大量的汽车需要大量的能源,在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余地。我们要大力推广清洁能源车型,达到直接削减二氧化碳的目的。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减排这一问题上,应当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发展中国家可以不承担任何量化减排的责任,以使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大规模历史排放暗影下实现经济发展的权利,而碳关税是与这一原则相冲突的。

现在WTO已经认定,碳关税是正当的,符合WTO原则的。但WTO的游戏规则被发达国家操纵这一点还没有改变。由于这是关于碳,而不是关于其他的出产要素。法国政府拟定于2010年起实施二氧化碳排放税法案征税,标准初步定为每吨二氧化碳17欧元,以后还可能根据实际情况上调。由于碳税征收方案涉及面广、影响大,在法国国内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一项民意调查显示,73%的法国人反对征收碳税。法国企业界也抗议说,碳税的增设将损害其国际竞争力,不利于企业未来发展。

温室气体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自然通风壁内表面温度空气温度热惰性遮阳1实测的基础资料

1.1实测地点:

深圳市南山区麒麟花园E栋

1.2建筑资料、热工措施:

点式建筑,共17层,体形系数为0.253。实测住户位于二楼,该户未装修,三房两厅两卫。建筑面积1034.40m2,使用面积90.72m2。层高2.8m。短肢剪力墙结构,非剪力墙部分为黏土砖,地层架空。

1.3热工措施:

外窗:单层塑钢玻璃窗。

外门(入户门):防火防盗门。(各房间内门未安装)

楼板:现浇楼板。

2本次实测采取了以下四种方案:(1)24小时持续自然通风降温方案(2)间歇自然通风降温方案(3)间歇空调降温方案(4)24小时持续空调降温方案。根据实测方案,对不同的房间采取了不同的措施,进行现场实验。现抽取符合深圳市民生活习惯且易行的夏季降温方式作讨论。

2.124小时持续自然通风

2.1.124小时持续自然通风降温无遮阳的情况:

A.在持续自然通风且外窗无垂直遮阳的情况下,室内温度变化趋势与室外温度变化趋势相同。室外温度在6:00降到最低值,16:00达到最高值。各个房间室内温度几乎与室外温度同时达到最低值或最高值。在白天,室内空气温度随着室外高温空气的进入而上升,但由于房间围护结构的蓄冷能力,室内墙体各表面温度低于室内气温,从空气中吸热,抑制了室内气温的上升,使室内气温你于室外最高气温0.2~1.2℃。而外窗不可开启部分的内表面温度比室内温度偏高,由此可见白天室内空气的得热主要来自于与室外热空气的直接对流换热和少量的外窗的温差传热。夜间,室外空气下降时室内空气也随之下降,但高于室外最低气温0.1~1.7℃。此时室内各表面温度均高于室内气温,室内各表面向室内释放白天吸收的热量,造成室内气温高于室外。

B.所不同的是,在几个所测试的房间中,卧室1与卧室2均在12:00~18:00室内气温低于室外气温,在其他时间则高于室外气温;而客厅则在8:00~20:00室内气温低于室外气温,其他时间室内温度主于室外气温,与两个卧室相比,客厅温度更接近室外温度,这是因为客厅处窗其实为推拉玻璃门,开启面积大,进风量大,室内外空气交换速度大。而卧室1与卧室2由于室内外空气交换不太充分,使得夜间各房间表面放出的热量未及时被带走,因此导致室内气温高于室外气温1℃左右且随室外气温的上升而不断上升,而室外气温接近中午即12:00左右才能达到并逐渐超过室内气温,而在偏傍晚时,室内气温又不能即使随着室外气温的下降而下降,所以卧室1与卧室2的室内气温仅在12:00~18:00这一很短的时段低于室外气温。

从以上的分析比较可得:

(1)24小时持续通风条件下影响室内温度的主要因素为房间围护结构的蓄冷能力,即热惰性指标。因为通过实测发现在白天室内各内表面温度(包括外墙内表面温度)低于室内气温,即墙内表面与室内空气之间的对流换热热流的方向是从空气指向墙的,使得墙内表面温度不断升高,墙与空气间的热通量不断减小,经过一段时间后墙内表面温度才超过室内气温,如果墙体热惰性指标大,有极大的蓄冷能力,它可使其内表面长时间处于吸热状态,抑制室内气温上升;在夜间其表面温度虽高于室内气温,但加强房间通风状况,充足的通风量可抑制室内气温。

(2)影响室内气温的另一因素为房间的朝向与开窗面积,因为其决定了通风量。

持续通风时不同遮阳情况下室内各温度特征值

表1

气温。所以对于间歇提高外窗的热工性能和作好外窗的遮阳是关键。

温室气体的特征范文1篇7

关键词座椅送风热舒适

1引言

座椅送风是近年来在影剧院、会堂及体育场馆等固定座位的场所被较多运用的一种送风形式[1]。其送风口和座椅相结合,有的即为座椅的底座,将处理过的空气直接送入人体就座区,有的风口设置的座椅的背部,一次气流送入椅背,诱导周围的空气后送出。

在底座送风口型的座椅送风中,送风温度一般低于室内设计温度2~4℃左右,关以很低的速度送出(一般小于0.5m/s)[2]。由于速度小且温度低,因此送入空气不会和室内原有的空气形成掺混,而是沿地面流动,形成较冷的空气湖。当遇到热源(人体)时,空气被加热,受浮升力作用,单向向上流动,形成羽状流动,带走热源产生的余热和余湿,同时带走污染物,从位于房间较高位置处的排风口排出。因此,座椅送风可以为人员提供良好的空气质量[3],是置换通风的一种具体形式。

但由于送风风口的限制,座椅送风风量不会很大,可以承担的负荷有限,根据国外的研究表明,在办公室环境中,座椅送风可以提供的最大冷量为40W/m2[4]。当负荷加大时,可以加大通风量,或加大送回风温差来维持空调要求。然而,如果加大通风量,势必要提高送风的速度,会使得地面附近的新鲜空气层加速流动,加之其温度较低,从而在人的足部产生"吹风感",当送风速度过大时,甚至会引起较大范围内与室内空气的掺混,破坏良好的空气质量,因此前者不可取。对于后者,随着送回风温差的加大,室内的温度梯度也会随之加大[5],而据ISO7730的要求,人体的对热舒适标准为垂直温度梯度应小于3℃/m[6]。因此若加大送回风温差,也可能造成不舒适。对于影剧院、会堂等人员密集的环境,我们对其室内条件,如建筑形式、围护结构、人员密度,使用时间等影响空调效果的因素了解有限,因此有必要进行现场测试分析,作出相应的分析与评价。

2剧场概况

实测的大剧场总建筑面积为62803m3,总高度为40m。整体建筑包括大剧场、中剧场和小剧场等不同空间,是一个以剧院为中心的现代化综合性建筑,分为地下2层、中段6层和拱顶2层。其中空调面积为35000m3,以全空气系统为主。

大剧场共有1800座,池座要用座椅下送风,送风口为圆柱形座椅送风器,直径140mm,高190mm,其上开有均匀布置的圆孔,开孔率为40%。该风口起到支撑座椅和送风的双重作用(见图1)。

图1圆柱型座椅送风器

3测试过程及说明

本次测试安排在剧院的一次实际演出过程中,演出过程持续了两个多小时,空调处于正常运行工况。测试内容包括:每个座椅送风口实际风量的测量、观众席上不同人员附近的温度测量、人员热舒适问卷调查。

风量的测量选择了一个典型的座椅风口进行,采用热球风速仪测得风口处送风速度,乘以风口的净面积,即可算得实际送风量。

温度的测量是在出风口处、人员的踝部、膝部、臂部、额部分别布置测试自计仪,测量出风及人体敏感部位处的温度。图2给出了受试人员周围的温度测点布置示意图,表1则给出了各测点位置离开地面的距离。测试中,共选择了三名观众作为受试人员。由于每名受试人员的放热有所差别,因此人员附近的温度也是不同的。

图2温度测点布置

测点位置

表1

测点编号(3)受试人员3温度分布

图5给出了受试人员3附近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值。表4给出了受试人员3附近的温度的平均值。

图5受试人员3附近的温度分布

受试人员3附近温度的平均值

表4受试人员1测验点12345平均温度(℃)19.621.024.524.324.2

据测试温度的曲线来看,测试人员3的测点总体温度存在起伏,总体稳定。这是因为,测试人3为本次实验的具体测试人,整个测试过程中,都需要不定期的安排测试和调查,因此其测试数据不能代表一般静坐的测试人。但可以以时间段20:00~20:35为采样时间,各测点温度基本平稳。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到,地面对空气的加热作用一般,约为1.4℃,从踝部到膝部0.4m的距离中,温度升高很大3.5℃,从膝部到臂部0.2℃的距离中,温度下降0.2℃,从臂部到额部0.5m的距离中,温度降低了0.1℃。整体温度升高了4.6℃。空气带走的冷负荷为74.5W。受试人员3为成年男子,当日着装为短袖T恤衫,长裤和皮凉鞋。在室温25℃时统计散热量为67W,座椅送风带走的热量比这个数值略高。

(4)比较与分析

为了便于比较分析,受试人员1、2、3的特征参数整理如表5:

受试人员的特征参数

表5

1tiononairflowwithdisplacementventilation:anexperimentalinvestigation.Energy&Buildings,1993,Vo1.19.263~274

4A.K.Melikov,J.B.Nielsen.Localthermaldiscomfortduetodraftandverticaltemperaturedifferenceinroomswithdisplacementventilation.ASHRAETransactions,1989,Vo1.95.1050~1057

5ElisabethMundt.Displacementventilationsystems-convectionflowsandtemperaturegradients.BuildingandEnvironment,1995,Vo1.30.129~133

6ISO7730,1993.Moderatethermalenvironments-DeterminationofPMVandPDindicesandspecificationoftheconditionsforthermalcomfort,InternationalStandardOrganization.

7ElisabethMundt.Theperformanceofdisplacementventilationsystem:[Ph.Dthesis].Sweden:RoyalInstituteofTechnology,1996.

温室气体的特征范文篇8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成矿流体矿床成因

[中图分类号]P611[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4)-4-85-1

1成矿背景

该矿床大地构造上处于西秦岭造山带的勉略构造缝合带西段。

区内出露地层有元古宇碧口群、泥盆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及第四系。碧口群为一套中浅成变质碎屑岩系夹凝灰岩、火山碎屑岩;泥盆系为一套巨厚的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石炭系、三叠系为碳酸盐岩-碎屑岩建造。

区内构造活动频繁,褶皱断裂发育,断裂构造主要有白马-临江断裂、松柏-何家坝-黎坪断裂等断裂。

本区岩浆侵入活动相对较弱,仅有一些中酸性岩脉沿构造线方向出露,其岩性有细粒花岗斑岩、石英闪长岩、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等。

2矿床地质

通过野外调研,根据野外脉体的穿切关系和显微镜下矿物的交代关系,可将成矿期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Ⅰ)早阶段主要形成贫矿化乳白色石英脉,大多为顺层石英脉。石英颗粒较大,具有波状消光等特点。

(Ⅱ)石英-硫化物阶段,以浸染状和细脉状毒砂化、黄铁矿化广泛发育为特征。

(Ⅲ)石英-辉锑矿阶段,以发育石英-辉锑矿脉为特征,以微细浸染状网脉充填于裂隙中。

(Ⅳ)晚阶段主要形成石英-碳酸盐脉,石英-碳酸岩脉透明度较高,方解石多呈网脉状,充填于张性裂隙者具有梳状或晶簇构造,方解石脉切穿先期形成的脉体,基本无矿化显示。

3流体包裹体研究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所用仪器为英国LinkamTHMS-600型显微冷热台(-196~600℃)。测试前用人造纯H2O及25%的H2O-CO2包裹体(国际标样)进行系统校正,温度在0℃以下时,测试精度为±0.1℃,0℃~30℃范围的测试精度为±0.5℃,30℃以上时的测试精度为1℃。测试过程中,升温速率为0.2~10℃/min,含CO2包裹体相转变温度附近的升温速率降为0.1℃/min,水溶液包裹体相变点附近的升温速率为0.2℃~0.5℃/min,基本保证了相转变温度的准确性。

3.1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本次研究的流体包裹体主要为与成矿关系密切的石英中的原生包裹体。岩相学研究表明,将样品中的原生包裹体分为:W型气液两相包裹体、C型富CO2包裹体。

(1)W型气液两相包裹体:常温下呈气、液两相,即由H2O+NaCl液相和H2O气相组成,充填度变化较大,大小为2~18μm,在成矿Ⅰ~Ⅳ阶段均有出现,形态多为椭圆形或负晶形。

(2)C型富CO2包裹体:部分包裹体室温下呈三相(C1,VCO2+LCO2+LH2O+NaCl),液态水的充填度为60%~90%;部分室温下虽表现为两相(C2,LCO2+LH2O+NaCl),但在冷却至20℃左右时液相CO2中出现气相CO2,充填度70%~80%;还有极少数室温下呈现为纯液相CO2包裹体(C3,LCO2),CO2含量高可达100%,冷却至20℃左右出现CO2气液两相(VCO2+LCO2)。形态为负晶形、椭圆形等,包裹体长轴长多为7~11μm之间。

3.2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通过对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最终获得了各阶段成矿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度等参数,其中气液两相包裹体的流体盐度采用PotterandClynne(1978)盐度计算公式计算;富CO2包裹体的水溶液盐度根据Bozzoetal.(1973)盐度计算公式计算。

Ⅰ阶段贫矿化石英脉中C型包裹体,盐度为0.62~4.87wt.%NaCleqv;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60~320℃。Ⅱ阶段发育的C型包裹体,盐度为1.03~3.0wt.%NaCleqv,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39.8~289.6℃。W型包裹体盐度为3.05~10.99wt.%NaCleqv,均一温度为220~280℃。Ⅲ阶段仅发育W型包裹体,盐度为3.38~7.01wt.%NaCleqv,均一温度为160~240℃。Ⅳ阶段也仅发育W型包裹体,盐度为1.9~6.43wt.%NaCleqv,均一温度为140~180℃。

据各阶段石英脉中石英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可知,从Ⅰ阶段到Ⅳ阶段,成矿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为260~320℃、220~280℃、160~240℃和140~180℃。显然从早阶段到晚阶段成矿流体由高温向低温演化。成矿流体盐度从Ⅰ阶段到Ⅳ阶段先突然升高后逐渐降低,C型包裹体的盐度整体上低于W型两相包裹体,整体均较低。

3.3成矿流体压力和深度估算

通过对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的进一步分析处理,运用CO2-H2O体系的P-T图解(Roedder,1984),获得其成矿流体捕获温度和捕获压力分别为360℃和154MPa。

据上述可知,其用静岩压力P=ρ・g・h估算成矿深度(设岩石密度为2.7g・cm-3,重力加速度为9.8m・s-2),结果为5.8km。另外,经验显示辉锑矿是低温和低压条件下形成的,因此笔者推测成矿主阶段可能演化为静水压力体系,深度略比上述估计值低些。

4成矿流体特征及成因类型

温室气体的特征范文1篇9

煤灰纱是指被空气中煤烟尘污染的细纱。由于烟尘型污染,空气进入纺纱车间后,生产出来的洁白管纱会变成灰黑色,在管纱下部犹为严重。用煤灰纱织出的白坯布面上形成有不规则的黑条,不能用于漂白和浅色加工。煤灰纱的发生具有以下特点:1、时间长,春秋季节会不同程度地发生,霉雨天气,雾天最为厉害。2、影响面积大,如不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往往会出现大量的煤灰纱。3、产生机理复杂,影响因素多,至今还无十分有效的防治措施。

1产生原因

1.1室内空气中烟尘颗粒的存在

室内空气中存在的烟尘颗粒由室内外两个污染源产生,即侵入室内的室外空气中烟尘颗粒和纺织机械滋生的油烟颗粒。

室外空气中的烟尘颗粒未经有效过滤即进入车间是煤灰纱的形成的条件之一。侵入途径有:当室外新风进入空调间时,大气中的烟尘在没有经过有效过滤的情况下就与回风混合进入车间;由于风压和热压的作用使车间呈负压,室外含烟尘空气经过门窗缝隙直接渗透进入车间。

处于高速旋转状态的纺织机械零件所产生的高温,会使机油析出细小颗粒甚至炭黑,造成室内环境污染。

1.2静电吸附作用

被排放出来的煤烟灰,在其产生和运动过程中,由于相互摩擦、碰撞、接触带电体等原因,几乎总带有一定的电荷。另一方面,由于纺织纤维均为不良导体,在牵伸、卷绕过程中,纤维与纤维之间、纤维与皮辊之间、纤维与钢丝圈之间的摩擦极易产生静电。再则,纱穗在细纱机上,由于加捻和缠绕的需要,线速度很高,与空气形成一对等值的反向摩擦力,它的荷电性和粘附性更强。正负电荷相互作用形成煤灰纱。纱的支数越高,纱穗在机上与空气接触的时间愈长,线速度愈大,因而媒灰纱现象也愈严重。一般纺40支以上产品时,容易产生煤灰纱。

总之,煤灰纱的产生是烟尘颗粒存在和静电吸附共同作用的结果。

2大气对烟尘颗粒的输运作用

煤灰纱形成时大气背景的恶化究其原因,与大气对流层出现逆温层,风力输运,气压分布,日照时间等条件有关。因此,分析烟尘颗粒在大气层中的流动情况,即可清楚地了解煤灰纱形成的气象条件。

2.1逆温层中的热泳作用

由于烟气内含有水汽,属湿绝热膨胀,有汽化热放出,并继续上升,以湍流形式流向高空。这样烟尘颗粒扩散良好,附近纺织工厂纺纱过程中形成煤灰纱的几率不大。若至夜晚,由于地面不再受到阳光照射,地表温度逐渐下降,而地面上空的空气由于接近完全透明体,没有多少辐射能散失,这样会形成地表温降快,而高空温降慢,地表温度低于其上面空气的温度。所以在晴朗的夜晚,会形成离地高度愈高,温度亦愈高的现象,即形成逆温层。一旦逆温层高于烟囱排气口一定距离,因为烟囱排出烟气绝热膨胀发生温降,而其上空气温度比烟囱烟气温度高,则烟囱排出的烟气不能很好的扩散,由于热泳作用温度较低的烟气发生下沉。加上未燃尽的炭粒和煤灰较空气重,亦向下沉,故烟囱附近空气污染严重,易发生煤灰纱。

在气候恶劣时,如冷空气与热湿空气交锋时,热湿空气爬到上方亦会形成逆温层。在这种情况下,也易形成煤灰纱。清晨时,阳光照射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温度上升,但近地面一部分空气温度低于地表面温度,烟囱口上部仍为逆温层,烟气不能扩散,往下沉,产生漫烟流,对周围空气的污染最为严重,纺织工厂此时煤灰纱亦最严重。

2.2风力输运作用

风对烟尘颗粒有极强的裹挟输运作用,总是将与空气密度大体相近的烟尘输送到远方。风向决定了被煤烟灰污染的区域(总是在污染源的下风方向)。风向是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的,风速也是时强时弱的,这种大气湍流运动的结果,造成流场各部分之间强烈的混合。风速愈大,湍流愈强,煤烟灰扩散的速度就越快,稀释的就愈好,空气中的浓度也就愈低。但本地区空气中煤烟灰的浓度低,即有可能造成其它地区煤烟灰的浓度升高。反之,即使本地区空气质量良好,也有可能由于风力输入了其它地区的烟尘,从而形成煤灰纱。

2.3气压分布的作用效应

空气污染还与大气压有着密切的关系,低气压域内,空气有上升运动,而且通常风速较大,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利于煤烟灰的扩散稀释;相反,在较高的大气压域内,天气晴朗,风速较小,空气有较大范围的下沉运动,形成逆温,阻止向上湍流空气的扩散。如果有连续几天的微风和逆温,便呈现“空气停滞”现象,使大气对煤烟灰的扩散能力下降,从而出现较大范围和较长时间的污染危害。

大气条件属自然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无法抗拒与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探索并掌握其规律加以防备,改善现有的生产条件,减轻甚至避免煤灰纱的产生。

3煤灰纱出现的特征性规律

3.1区域特征

在城市中心区、重工业区、紧靠交通枢纽的地区极易产生煤灰纱。1.因为城市中心居民多,厂区周围的居民设施多,有不少以燃煤为主;工厂、机关单位生活取暖、茶炉、锅炉燃煤;都要产生大量煤烟排入空中,这一点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加之马路上的细小尘埃,经车辆行驶后飞起,也漂浮在低空中,进入冬天。天冷气压低,这些黑灰大都在空气的低层,形成了煤灰纱的污染源。2.在重工业区,由于动力和工艺的要求,绝大部分地方都是烟囱林立。尤其是火力发电厂、炼钢厂的周围空气污染及其严重。3.交通枢纽是物资周转的中心,车船来往频繁,由车船行驶散发和卷扬起的粉尘包括烟煤灰浓度极高,空气污染情况严重,极易产生煤灰纱。

3.2季节特征

产生煤灰纱机布较多的季节为l季度和4季度,即每年的10月初到次年的3月初,中国南方的梅雨季节。因为每年的10月初到次年的3月初,室外气温一般在0——l0℃或更低,相对湿度在85—100%的条件下,而且这种气候气压更低,风速0——0.2m/s,空气处于基本无流动状态,大气中的细小尘埃都分散在下层空间。形成煤灰纱污染源。同时,九月下旬至十月上旬,由于农民焚烧秸杆造成空气污染也不容忽视。

3.3日周期变化特征

煤灰纱并非全天侯出现,在晴朗的白天,阳光充足,地面温度较高;而到夜晚静风无云,昼夜温度变化较大时,易产生煤灰纱。总的来说,一般产生于夜晚至清晨10时之前,究其原因,与大气对流层出现逆温层有关。

清晨,阳光照射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温度上升。但近地面一部分空气温度低于地表温度,烟囱口上部仍为逆温层,烟气不能扩散,往下沉,产生漫烟型烟流,污染周围空气最为严重。及至上午9—10时以后,烟囱口的上空逆温层逐渐消失,排出的烟又可充分向上扩散,煤灰纱因此亦可消失。

3.4纺纱的品种特征

所纺产品不同,煤灰纱疵布也不同,一般在涤棉、纯涤品种上最为多见。而在纯棉、纯粘胶产品上则基本无煤灰纱。因为涤纶产品易产生静电,其可纺比电阻值应是105ωcm,但因为涤纶生产厂家不同,此比电阻值有变化。细纱锭子在高速回转时,管纱与车间空气摩擦而产生静电,其周围形成静电场,在静电的作用下,管纱对其周围空气中的煤灰有吸引力;同时管纱在高速回转中对灰粒产生离心力。灰粒在静电和离心力的同时作用下,就依附在管纱表面的毛羽尖端上,并逐步形成积聚,时间越长,空气中灰粒越多,煤灰微粒积聚也愈严重,最终形成煤灰纱。

4防治措施

防治煤灰纱需要从两方面考虑:1、防止烟尘颗粒的侵入;2、消除静电效应。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比较有效的消除煤灰纱现象。

4.1防止烟尘颗粒的侵入

从烟囱或汽车尾气中大量排出未经完全燃烧的碳黑及油烟颗粒很难用单一的除尘机理加以清除。由于油烟粒径在0.03μm—1.0μm之间。而碳黑粒径在0.01μm—0.2μm之间,在此粒径范围内尘埃和水滴表面存在一层气膜。很难被水润湿洗涤沉降,也就是说空调用淋水室失效。又因为粒径范围很小,用常规的过滤方法也无能为力,所以必须层层设防,采用复合机理的方法加以有效清除。

4.1.1厂址、厂房型式的选择

纺织厂的厂址应选在城市郊区,远离重工业带和交通枢纽,并应尽量处于上风区(风向资料可由当地气象站、台提供)。如果条件不允许,也要偏离主风带,以避免风力输运作用。在厂区周围和内部的绿化工作不容忽视,自然或人工植被是一道良好的污染物阻挡屏障。

考虑到风压和热压的作用,厂房以新式封闭厂房为宜。旧厂房的改造因地制宜,各有特点,但一般采取增设过滤装置(同时应调整风机负荷),加强门窗的密封性等做法,但效果不尽人意。现在出现的某些新方法也用于旧厂房的改造,效果有待检验。

4.1.2新风的处理

新风口直接从室外吸入空气,是防止烟尘颗粒入侵的关键部位,必须加强防治工作。目前加设8mm厚过滤海绵窗或长毛绒过滤材料,以及在铁丝网或尼龙网框架涂副一层粘性较大机油的作法效果并不理想。

有关资料提出静电——纤维过滤方法。也就是,让新风在高压电晕线和接地极板之间通过,使粉尘粒子荷电(或通过x射线,放射线辐射使粒子荷电)。荷电粒子随气流进入过滤段,在纤维过滤层发生粉尘沉积。目前公认的粉尘粒子荷电基本机理是:(1)离子碰撞,即离子与粉尘粒子发生碰撞,离子被粉尘粒子俘获,使粉尘荷电;(2)离子扩散,即离子浓度差引起离子扩散,在此过程中,把电荷传给粉尘粒子。虽然负电晕放电比正电晕放电效果好,但负电晕放电会产生比正电晕多的多的臭氧(03)和氮氧化物(n0x),故采用正电晕。在这种过滤器中,纤维滤料应当具有高比电阻和低吸湿性,以保持其中的电场。可以用木纤维、玻璃纤维、各种合成纤维以及石棉做过滤层,且气流通过滤料必须保持低速度,因为静电作用对速度是敏感的。但低气流速度,势必造成设备投资增加,空调室占地面过大(这一点尤其不利于旧厂房的技术改造),同时加大了维修保养的难度。

采用新型自荷电过滤材料,可以弥补静电--纤维过滤方法的不足。自荷电过滤材料的纤维本身带有静电,当烟尘颗粒随气流通过滤料层时,随即荷电被捕捉。此方法不仅省却了荷电段减少了设备投资和运行费用,而且维修保养极其方便,只须定期更换滤料即可。对于旧厂房改造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4.1.3回风的处理

实践中往往只注意新风口,而忽略回风口的空气过滤作用。其实室内空气污染也是形成煤灰纱的因素之一,这只有靠回风过滤段来解决。纺织机械很多零件处于高速旋转状态,机油吸收摩擦热后,会释出细小的机油颗粒,如果温度过高还会产生炭黑。若回风未设过滤段,当室内污染物浓度达到一定浓度时,也会产生煤灰纱。建议在回风处加设过滤装置。

4.1.4喷水室的改进

如果在新风口只是设置了简单的过滤网而不是高效滤料,则可与皂化喷水室联合使用,以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这是一种空塔洗涤装置,它借助于水滴及溶解其中的洗涤剂的共同作用,来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当气流与水接触时,除了尘粒的惯性碰撞、扩散、凝聚等净化机理外,还由于洗涤剂溶液降低了水的表面张力,并发生润湿、乳化、分散、起泡等作用,有较强的去污能力,使细小尘粒得以去除。

水滴的雾化情况关系到除尘效果,为了增加气液两相的接触面积,要求喷出的水滴细小;但过细的雾化增加了脱水和除沫的困难,且在生产现场应用时易造成喷嘴堵塞,故宜选用中喷型喷嘴。但喷水室皂化对空气的热湿处理是否有影响,未除净的泡沫对工艺和设备是否有影响,还有待商榷。

笔者倾向于采用高效滤料,喷水室专职热湿处理的结合。

4.2消除静电效应

煤灰纱最终产生的原因是纱线产生静电而捻加上烟尘。如果用抗静电剂对纱线进行处理,消除纱线上的静电,必然会减少甚至消除煤灰纱。抗静电剂是化学药剂,具有较好的导电性和较强的吸湿性。在容易产生静电的纺织材料中加入抗静电剂后,能降低材料肋体积电阻或表面电阻,加速静电泄漏,消除静电。抗静电剂是消除纺织静电最经济、最实用的方法。

抗静电剂是通过减少静电的发生,加快静电的逸散,或通过两者相结合的方式而起到消电作用的。

抗静电剂在纤维表面形成了一层柔软滑爽的亲水性高聚物覆盖膜,增大了纤维与摩擦物之间的接触间隙,减小了接触面积,减少了摩擦,起到了抑制静电积累的作用。

加快材料上静电的散失速度是大多数抗静电剂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抗静电剂的分子由两个基团组成,一个是电子分布比较均匀对称而无极性的基团r,另一个是有极性的基x.对极性物质水来说,基团r很难与水分子结合,称疏水基;基团x则易与水分子结合,称亲水基。当抗静电剂涂敷于纤维表面时,由于抗静电剂的极性亲水基团与纤维极性基团的相互作用,使抗静电剂分子在纤维界面上形成定向排列,其疏水基向着纤维,而亲水基朝向空气,从而在纤维面上形成连续的亲水表层,有利于吸收水分而使纤维的电阻值下降,加快材料上静电的散失速度。

抗静电剂起作用的另一种方式是离子化。离子性的抗静电剂本身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这种抗静电剂分子在表层水分作用下发生电离,显著提高了纤维表面的导电性。此外,离子性抗静电剂还可通过中和表层电荷的方式消除带电。

5结论

煤灰纱现象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是社会整体生产背环境空气恶化的产物。从过滤净化技术上讲,单一的除尘机理无法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采用多种除尘机理相结合的方法。从社会角度来说,只有动员社会的力量,改善能源结构,对排放煤烟灰的工厂进行综合治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潘大绅等。棉纺织广空气调节。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6.

[2]孙—坚。工业通风。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3]电子工业部第十设计研究院译。空气净化技术手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85.

[4]嵇敬文。除尘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5]荣伟东,张国权。静电过滤除尘方法〔j〕。静电1997,(3)。

[6]孙可平。粒子荷电机理与粒子荷电方程[j].静电1994;(1)。

[7]马峰,杨定君。纺织静电。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温室气体的特征范文篇10

关键词:碳关税;碳税;隐含碳

abstract:howabouttherelationshipaboutcarbontariffandcarbontax,moreover,whateffectwilltheproblemofembodiedcarbonininternationaltradegivethem.thisessaywilldrawupsomesuggestionsaboutthemonthebasisofscholar’sresearchandcurrentsituations.

keywords:carbontarif;fcarbontax;hiddencarbon

一、“碳关税”出台的背景与争议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acesa),其第三篇减少全球变暖污染是关于“碳关税”的专门条款,此举旨在降低美国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美国对外国石油的依赖.

自此,“碳关税”这一课题迅速成为国际贸易热点.

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的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

(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争议发达国家推崇征收碳关税的原因有二,一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二是为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消费模式。而发展中国家对此持反对意见,认为此举是其在借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理由是:发达国家采取“两头堵”政策:一方面控制发展中国家对其急需的钢铁、煤炭、石油等高碳产品的出口税,另一方面在其国内对进口到本国的发展中国家生产的高耗能产品征收碳关税。另外,美国至今尚未签署《京都议定书》,更没有履行相关减排指标.

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上,发达国家要求以“总排放量”作为承担减排责任的基础,而发展中国家则要求以“人均排放量、历史排放量”作为基础。发达国家倡导“低碳经济模式”发展中国家是支持的,但这种模式要从各国现有的科技水平、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状况出发。比如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但在历史上,美国排放的温室气体最多,并且其人均排放量是我国人均排放量的四倍以上[1]。此外,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能仅仅以绝对量来衡量,更科学的方法是要看能源消费弹性,即一国gdp增长速度和能源消耗增长速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二)法律分析1.碳关税征收虽有一定合理性但不合法。应该承认的是碳关税的征收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但其合法性又如何呢?现实中,“碳关税”不仅与wto的基本规则不符,也违背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所确立的“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具体理由如下:(1)碳关税不是在针对产品征税。其课税的客体,是“碳”,但其不是一项可以进口的产品。(2)碳关税的征收违背“最惠国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要求母国给予缔约国的待遇不得低于任何第三国。但是,由于碳关税的计量标准是碳的排放量,而每个产品由于其所用原料、原料产地、加工技术均不同,都会造成碳的排放量不一致,这就使同一类型的产品遭遇到不同的待遇。(3)在关贸总协定中规定了“环境保护”例外条款,即允许为了保护“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命或者健康所必需的措施”,或者与“保护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和“此类措施与限制国内生产和消费同时实施”。碳关税的征收初衷是为了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全球气温变暖,即是“为了保护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命或者健康”。但是gatt第20条第(b)项的实施除了这个必需的目的性要求外,还需要符合“必需”这一程度要求。那么征收碳关税是否满足该条的“必需”呢?不论是在gatt时期还是在wto时期,“最低贸易限制要求”一直是最基本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了“相称性考虑”标准[2].

而征收碳关税是与该标准参照因素不相称的,因为征收碳关税对世界贸易秩序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并且其“碳减排”目标可以通过对本国产品直接征收碳税实现.

2.碳税征收的必要性。碳关税的征收存在瑕疵,但气温变暖,环境恶化的警钟长鸣,对“碳”征税不失为一种良策。法国、加拿大亦在酝酿相关政策.

既然是势必发生的问题,我国就应寻求积极的对策.

二、碳税征收标准之考量(一)由谁纳税对于纳税主体而言,问题的关键即是———向碳密集产品的生产者征收,还是向消费者征收?按照《京都议定书》的模式,由碳密集产品的生产者纳税,就会造成“碳泄露”,即一国可以对能源密集型或者碳排放密集型产品进行离岸制造和生产,以人为达到本国的“碳减排”目的,但由于其他国家相关产品的供应量增加,可能导致全球碳排放量的增长,从而使得国际碳排放控制的努力无效,也就是“产品隐含碳”问题。此问题可以从中美贸易中得以体现,从1997年到2003年,中国高达10%左右的碳排放量是由于为美国消费者生产高碳密集型产品所导致的.

为了有效解决国际贸易中的“碳泄露”问题,清晰明了的展现各国实际消费的“碳”排放权,由“最终消费者”纳税的模式便应运而生,在此种模式下,碳排放计算目前有三种方法:(1)全程分析法。此种分析方法是指在评价一类货物的全部生命阶段中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原料的开采及提取,货物的生产制造、运输及销售、使用和维修、回收利用、最终的处置。(2)碳足迹。2009年6月4日,《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pas2050:2008)及使用指南》中文版,在pas2050:2008中将产品碳足迹定义为是一个用来描述特定活动或实体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土地公顷”作为单位,计算人类生产生活直接和间接占用的碳排放权的面积。其可以用来分析以下四类数据:一是关于所拥有的资源与已消耗的对比的数据;二是特定人群对外来资源的依靠程度的数据;三是特定团体自我解决自身废物的处理能力数据;四是自然的生产能力与特定人群对资源的需求度的对比数据。(3)hybird全程分析法。tery在2008年研发了hybird全程分析法,此法可用于对类似于个人消费的产品碳排放评价。此法是一个从下而上的过程,要对所需数据进行现场收集再在此基础上计算隐含碳的相关数据.

(二)课税基础是什么在气候变化的议题之下,利用碳或者二氧化碳作为课税基础是较为合理的,因为它可以直接与环境问题联系在一起。但是其具体的征收范围到底多大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第一种类型是“碳排放税”,即征“在国家内耗费的能源”,只对燃料征税,不对耗费碳燃料所生产的产品征税。第二种类型税收是“碳消费税”。这种方式将对卖到家庭中消费的能源或者生产产品,也对耗费碳燃料所生产的产品征税.

这两类课税基础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对待在国际贸易流通中对产品的态度。根据各自定义,碳消费税的课税对象包括在外国生产本国消费的产品;碳排放税是只对在本国消耗的能源征税不包括国际贸易中的产品流通。在碳消费税的税收系统中,生产过程中释放温室气体的进口产品将被征税以至于国内的类似领域的生产将不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三、中国之对策(一)碳税征收建议我国是碳密集能源消费大国,通过开征碳税使此类能源和产品价格上扬,促使消费者使用低碳产品或清洁能源,进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可以表明我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但是,我国目前的税制体制中已有能源税、消费税和环境税,这就引发出第一个问题,即我国是在此三种税制外另立门户,还是对其加以改革.

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背景,应对环境税进行改革。因为,能源税和碳税是两个不同性质的税收,二者的计税标准和征收目的是完全不同的。碳税的征收依据是含碳产品的碳排放量而不是能源的数量,目的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能源税则没有此设置初衷.

第二个问题即是纳税主体为谁,我国《环境法》实行“谁污染谁付费”原则,但是,具体到碳税,这一原则是否合理呢?笔者认为,应该由最终消费者纳税而不是生产者。理由有二:(1)市场

讲求供需平衡,只要对消费者征收碳税,消费者在价格的导引下便会放弃对该类产品的购买,进而使生产者进行技术革新,减少产品含碳量,同时加强消费者的绿色环保理念;(2)国际贸易中存在“碳泄露”问题,发达国家将大量的碳排放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我国,但这些真正的消费者并不在我国境内,为了使这些产业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处于公平地位,纳税人应该是外国的消费者而非生产者.

此外,如何对碳税收入再分配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是专款专用还是与其他税收收入一起由国家财政机构统筹分配,笔者建议专款专用,主要原因在于当前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紧迫性,为了全方位的减少碳排放,我们还应从根源上治理,建立类似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绿色基金,用于支持新能源新技术的研发,绿色植物的栽培,以及碳密集产品的回收利用上.

(二)发展低碳经济1.确立产品“低碳标签”制度,建立“低碳产品认证”体系。鉴于产品标签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在每一产品的标签上标明各个产品的碳排量,一方面可以为发展“低碳消费”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也会对生产商开展“低碳生产”加以监督。另外,建立低碳产品认证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3],目前社会大众对什么是“低碳产品”还是很模糊的,需要政府指引,同时低碳产品认证体系的建立会加快我国产业升级,尽快实现碳减排目标.

2.低碳绿色理念法律化。“态度决定一切”,低碳经济模式的顺利构建不仅需要制度的保障,政策的支撑,更加需要理念的指引。为此,一要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宣传“低碳消费”“绿色消费”的环保积极作用,转变传统家庭消费观念;二要在政府采购层面、企事业运作层面真切的将“低碳”“绿色”“节能”作为指向标,发展低碳产业、低碳贸易、低碳技术、低碳消费成为社会考核指标;三要通过修宪或修改环保法,将“低碳”环保理念法律化,法律的权威性和执行性能更好的保障低碳经济的健康运行.

(三)鼓励我国制造业走出国门,跨国投资虽然internet使人与人的交流变的方便快捷,偌大的地球被世人亲切的称为“地球村”,但是商品与消费者的距离并没有因为internet的出现而缩小,距离依然如故,西方学者称之为“foodmiles”.

正是因为foodmiles的存在,就离不开运输,而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就造成了大量的碳排放,因为绝大多数的交通工具的动力来源依然是高碳密集型的化石燃料。同时,国际贸易中我国在产品隐含碳这一问题上的弱势,也可以在我国制造业走出国门之后大大缓解,不会因为外国对我国征收碳关税而使该行业在国际竞争中淘汰.

温室气体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濮阳井;水温观测;动态特征;干扰因素排除;仪器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P3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2945(2017)20-0171-02

前言

地震前兆异常变化是地震预报的依据。在地震前兆观测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干扰因素,对观测资料动态特征及变化规律产生影响,出现不同情况的异常变化。要对前兆观测资料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掌握观测资料正常的动态特征及变化规律,正确识别前兆异常性质,做好地震预报的基础工作,才能不断提高地震预报水平。

本文对濮阳井水温观测资料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发现观测室温度变化对水温观测产生较大影响。温度升高,水温下降,反之亦然。因此,温度变化是水温观测的干扰因素。计算了温度对水温观测的影响系数,对水温数据进行了定量处理,开展了对比观测,排除了温度对水温观测的影响,得到了水温的真实动态。

产生水温观测数据变化的真正原因是观测仪器不稳定造成的,温度变化不应该引起观测数据变化,因此,该仪器为不合格仪器,濮阳台应维修或更换水温观测仪器。

1观测井概况

濮阳井位于濮阳市地震台院内,是水位、水温、地震观测井。该井处于市区范围内,周围为居民区和办公区。濮阳井井深500m,最大井斜30',采用泥球固井。0~80.27m为244mm套管(外径),80.27~491.13m为130mm套管(外径)。398.08~441.3m位置上下有两层筛管。采用泥浆泵循环潜清泥浆后抽吸至水清,沉砂19cm。根据测井资料和周围地层资料,解释了各层岩性。0~439.55m为粉细砂与亚粘土互层,亚粘土单层厚度为3.5~31.5m,砂层厚度为2.5~31m,439.5m以下为巨厚层亚粘土。该井地下水水位、水文动态观测采用了双层含水层,上层含水层位于396.55~413.05m,厚度为16.5m,下层含水层位于425.55~439.55m,厚度为14.0m,两含水层的总厚度为30.55m。

2水温观测资料动态

2003年9月,濮阳井进行了水位观测仪器的改造,安装了LN-3型水位议,开始了水位数字化观测工作。同时,水位探头安装了水温探测元件,也开始了同层水温的数字化观测工作。观测数据结果表明,水温观测曲线呈现出夏低冬高的动态特征。一直以来,认为这种动态特征是濮阳井水温的正常动态。

3水温观测资料分析及干扰因素判定

2003年9月开展水温观测以来,濮阳井水温观测数据呈现出夏低冬高的动态变化特征。对此变化特征一直存有疑问。2003年9月开始观测时,水位深度为17.45m,水温探头在水面下2~6m(随水位下降而变化)。探头位置在地面下约20m处,水温日变化达0.5℃以上,年变化1.5℃以上,对于水温观测来说,这么大的变化是不可能的。

近几年来,水温观测结果不时出现大幅度的跳动,观测数据变化剧烈。对此现象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发现出现水位观测数据大幅波动时,观测室温度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室温升高时,水温观测数据下降,室温下降时,水温观测数据上升。这种情况多出现在气温突然变化、冬天供暖时暖气的开停、夏天空调的开关等时候。一次次的观测结果变化情况证实了这种变化关系。

4引起水温变化的真正原因及仪器的稳定性分析

水温观测结果是由观测仪器产生的。该仪器的不稳定性还表现在仪器的匹配问题上。2011年底,“九五”观测仪器安装与“十五”数据并轨的数据转换协转器。协转器安装后,水位、水温观测不断出现停机、死机、坏数等情况,使观测无法进行。为正常开展水位、水温观测工作,2012年1月4日起,断开数据转换器,采用人工调数的方法,再把数据转入数据库,解决了仪器出现的故障。这是观测仪器不稳定的又一证据。

5水温观测数据的温度校正(干扰排除)及真实动态

由以上分析可知,濮阳井水温观测结果受温度影响,呈现出夏低冬高的年变动态特征,该变化特征与温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根据水温、气温(室温)观测结果,计算温度对水温的影响系数,a=0.088。以室温20℃为标准温度,对水温进行定量校正,计算公式:C水温=C测+(C室温-20)*0.088。图1为濮阳井室温、水温、校正水温曲线图。

由图1可知,通过温度校正,濮阳井水温观测曲线的夏高冬低年变动态消失,观测曲线基本为一直线,波动明显变小。曲线上的个别突跳为仪器其他故障所致,如出现的坏数、停电时发电供电出现的数据突跳等。

因此,濮阳井水温的动态特征应为较为稳定、变化波动不大的直线型动态。

6水温对比观测

为验证上述结论,我们开展了濮阳井水温对比观测。购买了数字显示的温度测量仪和摄像头,下载了录像抓拍程序,于2014年7月15-18日,对濮阳井进行了水温对比观测。

2014年7月15日8点30分开始对比观测。首先测量了井孔内不同深度的温度,每5分钟测量一次。深度为5、15、25、30m米,温度为20.2、18.8、17.9、17.5℃,从井口向下不断降低。濮阳井静水位为30.5m,将探头下入33.0m,探头吃水深度2.5m,进行水温测量,水温温度为16.8℃。期间,井房温度28.1~28.6℃。下午14点55分检查测量结果,井房温度33.5℃,水温温度为16.9℃。此后,设置1分钟自动记录1次。虽然井房温度从28.6℃变化到35.7℃,但水温温度一直保持在16.9℃,并未随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上述对比观测证实了LN-3型水位观测仪器的不稳定性,受温度影响使水温观测结果发生变化。同时证明,濮阳井水温动态为稳定的直线型动态特征。

7结束语

(1)濮井水温观测结果受气温影响,呈现出的夏低冬高的动态特征是伪动态,不符合水温变化的实际情况。(2)水温观测数据可进行定量处理,排除气温的影响。通过数据处理,水温数据的动态特征表现为直线形的变化动态,数据更为稳定,变化幅度很小。对比观测表明,水温是稳定的,不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其变化小于0.1℃。这才是水温的正常动态。(3)气温变化对水温的影响,是观测仪器不稳定造成的,这种情况是不应该出现的,应对仪器进行维修或更换,以取得准确、可靠的观测数据,更好地应用于地震分析预报中。(4)观测数据是由观测仪器得到的,观测仪器要稳定可靠,才能取得准确、可靠的观测结果。(5)2014年水温观测结果较为平稳,未发现地震异常变化。

温室气体的特征范文篇12

1六种温室结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1.1第一类温室

1.1.1结构特征

吐鲁番地区第一类温室其跨度为12m,下挖0.9m,后屋面仰角40°,墙体高度2.6m,下口宽4.5m,上口宽2.5m,脊高4.1m,四排立柱依次为4.2m、3.9m、3.5m、2.8m(地上部分),前沿无立柱。前屋面脚拱架为水泥预制。

1.1.2存在的问题

这种类型温室的棚体跨度较大,高跨比为0.3,不符合建棚指标,合理高跨比应在0.4~0.5。这类温室通过生产实践对比发现,在作物的生长区域,其气流场和温度场分布很不均匀,在温室中部向南的漩涡较多,不利于作物生长,这也影响了太阳光的入射度,造成日光棚面的温室直射率低,进而影响温室的热效应,使温室保温效果不好,在冬至前后,棚面阳光反射较多,棚内积温减少。

1.2第二类温室

1.2.1结构特征

第二类温室,其跨度10m,后屋面仰角38°,墙体高度2.6m,下口宽4.5m,上口宽25m,脊高4.1m,四排立柱的地上部分高度依次为4.1m、385m、3.3m、2.6m,后屋面长1.8m。

1.2.2存在的问题

此类结构温室,高度与跨度比值约为0.4,符合温室高跨比0.4~0.5。但其温室后屋面仰角不大,比第一种温室仰角小。温室棚面太平,温室后屋面与后墙之间造成一定阴影,太阳入射光较少,不易提高后屋面的温度,其温室升温速度慢,温室的保温性也较差。另外由于此类结构温室内立柱太多,土地利用率较低,建造过程也非常费工,日常栽培、田间管理不便机械操作。

1.3第三类温室

1.3.1结构特征

第三类温室其跨度为9m,下挖1.0m,后屋面仰角40°,后屋面长3.8m,墙体高3m,下口宽4.5m,上口宽2m,脊高5.1m,一排立柱,架面钢竹结构。这类温室受光均匀,蓄热能力强。

1.3.2存在的问题

这种温室棚体内跨减小,高跨比为0.6,温室受光均匀,但其稳定性较差,尤其在多风地区,容易造成垮塌。温室的空间相对减小,增温蓄热能力强,但温室较短,山墙阴影对温室生产造成的损失比较大。另外较前两种类型温室。其后坡长度太长,建造成本高,温室棚体的稳固性相比较低;后坡的保温层薄,温室保温能力较之前两种温室有所下降,深冬生产需要加温,导致生产成本提高。

1.4第四类温室

1.4.1结构特征

此类结构温室内跨度为9m,下挖1.0m,后屋面仰角40°,墙体高2.8m,后屋面长2.2m,脊高4.8m,四排立柱,地上部分依次为4.3m、4.1m、3.1m、1.3m。这类温室缩减了内跨和后坡,符合建棚高跨比标准,利于保温。

1.4.2存在的问题

此种结构温室的中立柱较低,棚面弧度小,不利于光线的入射,温室的蓄热能力不强,不利于冬季生产,深冬需要加温,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投入,经济效益较低。

1.5第五类温室一山东第五代温室

1.5.1结构特征

此类温室由鄯善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06年从山东省引进,全地区共建此类温室1700余座,这种结构温室其跨度12m,下挖1.1m,后墙下口宽5.5m、上口宽3.0m,墙体高度3m,后屋面仰角38°,后屋面长2.5m,脊高5m,其温室的5排立柱,地上高度依次为4.5m、4.5m、4.1m、3.7m、1.3m。

1.5.2存在的问题

山东第五代日光温室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于其下挖深度过大,遮荫多,不利于前沿作物生长;棚体大,建造成本高;墙体过厚,浪费了有效面积以外的土地,空间太大,升温较慢。农民建棚成本昂贵,影响了其推广和壮大。

1.6第六类温室――吐鲁番I型温室

1.6.1结构特征

吐鲁番I型温室骨架为钢木结构,坐北朝南,东西延长,偏西5-8°,内径长83m,跨度为8.0m,栽培床下挖0.5-0.7m,有一排立柱,脊高4.4m(包括下挖部分),前屋面角度32°,前屋面的形状为圆拱形,后屋面长度3.0m,后屋面的角度为40°,墙体高2.7m,墙基下口宽3.0m,上口宽2.0m。此类结构温室高跨比合理,方位角适宜吐鲁番地区地理纬度,后屋面仰角设计,使得后屋面对后墙体几乎没有造成阴影面,冬至前后,后屋面和后墙体同样可有太阳光照射,容易提高后屋面和后墙体的温度,从而提高温室性能。温室长度为83m,便于一个人独立完成棚内作物的日常管理。

1.6.2存在的问题

吐鲁番I型温室虽然摒除了前几种结构温室的缺点,具有经济适用、蓄热性好、结构设计较科学合理等几大优势,但从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建造的程序方面来讲,它也有很多不足之处。由于温室是钢木结构,建造过程中既需要木工、又需要很多焊工,还需要其他工种,其建造程序繁琐,技术难度大,建造需要物质种类多,不易筹备;由于需要栽设立柱,土地利用率低,不利于机械耕作。

2解决对策和建议

上述温室结构中存在问题的解决,主要应从目光温室的采光增温、御寒保温性能等方面进行改良,设计出较适合吐鲁番地区光热条件、经济实用、结构合理、安全可靠、便于农事操作的日光温室。

(1)为了改变吐鲁番地区现有温室结构的不足,结合现有温室综合数据分析,在吐鲁番地区比较科学合理的温室是其方位仍保留吐鲁番I型温室南偏西5-10°的角度,内跨8m,脊高4.4m的跨度和高度,可将原有的吐鲁番I型温室后屋面改成短后坡,长度改为1.5m,这样即可有效地利用吐鲁番地区太阳辐射光,减少后坡和立柱对太阳光照的遮蔽,也可有效提高温室的升温能力。

(2)将温室栽培畦与地面落差设计成1m,这样合理的下挖深度即避免了前几种温室下挖深度太深,影响靠近温室前沿作物的光照性,又可充分蓄热。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光伏产业市场现状范例(12篇)

    - 阅0

    光伏产业市场现状范文篇1关键词:光伏产业贸易摩擦中美关系1、光伏产业发展现状1.1我国光伏产业的现状近年来,光伏产业深受资本市场与各地政府的喜爱,至今我国光伏产业已经形成.....

    智能物流方案范例(12篇)

    - 阅0

    智能物流方案范文篇1飞思卡尔亚太区微控制器业务拓展与市场经理王维先生描绘了物联网(IoT)和作为一个关键节点的家庭网关的未来开发趋势。王维表示,对思卡尔公司来说,物联网不.....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