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工程的认识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对网络工程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学习策略高职

[作者简介]刘彦臻(1964-),女,湖南攸县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和教育管理。(广西柳州54500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高职教、学、研、训一体化网络平台构建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1JGZ102,项目负责人:刘彦臻)和2009年度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高职毕业论文(设计)网络课程开发与研究”(项目批准号:桂教人[2009]62号,项目编号:58,项目负责人:刘彦臻)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172-02

一、引言

学习策略属于认知心理学的范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越来越重视学习策略,研究成果呈上升趋势,但国外学者对学习策略的研究比较全面深入。RebeccaOxford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促进习得、存储、提取和使用信息而采取的措施,可分为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成功的学习者会采用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需要和学习阶段的学习策略。O’MalleyChamot认为学习策略是个体学习者用来帮助他们理解、学习或记忆新信息的特别的思想或行动。他根据信息处理理论将学习策略分为三大类: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交/情感策略。元认知策略用于评价、管理、监控认知策略的使用,是学习者利用认知处理学习的知识,通过对学习的规划、监控和评估等手段来调节学习;认知策略用于学习活动之中,是学习者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记忆、理解,进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采用的各种步骤和策略;社会/情感策略知识为学习者提供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是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合作时所使用的方法和策略。元认知策略高于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

研究采纳O’Malley&Chamot的分类方法,参照Oxford的学习策略量表编制调查问卷,对某高职学院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学习策略的应用情况展开调查和分析。

二、研究方法过程

1.研究问题。(1)高职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策略使用现状。(2)如何提高网络课程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策略水平。

2.研究对象。某高职学院2010、2011届商务英语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涉外旅游专业202名毕业班学生。年龄从21~24岁不等。调查时间为两段,分别为2010年5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及2011年5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

3.调查工具。调查通过电子问卷,以学生匿名在线填写、提交问卷形式进行。问卷由“高职学生网络学习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社会策略和情感策略使用现状”四部分组成,共72个选项。发放电子问卷202份,回收问卷180份,问卷回收率为89.11%,其中有效问卷161份,有效率为89.4%。

三、调查结果分析

1.总体情况。所有的学生都接触过网络教育形式,其中67.57%的学生接受网络教育时间为1~2年。所有的学生每周都会上网,其中69.3%的学生周上网时间超过8小时;87%的学生认为网络课程对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学习任务有促进作用,这为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元认知策略。在计划策略方面,62.84%的学生能根据老师的要求和自己的需要制订基于网络课程的学习计划,上网学习之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任务和目标;在自我监控方面,60.84%的学生能按照既定的学习目标合理安排上网学习的时间,提醒自己围绕学习目标学习,不被其他诱惑分散注意力,根据学习的需要,及时调整网络学习的进度和内容,独立进行网络自主学习、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在学习评价方面,67.58%的学生基于网络学习后会以多种方式衡量自己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和目标。但只有40.35%的学生在每一次网络交流过后会认真梳理自己的收获和感触,只有31.58%的学生有写博客或日记、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反思的习惯。

3.认知策略。(1)认知工具使用:93.86%的学生经常会使用搜索引擎等工具从网络上搜索所需的资料;66.67%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快速通过网络找到所需要的资源;74.56%的学生会经常通过网络通信工具(如Email、QQ等)与他人讨论问题。但是他们对一些新认知工具的认识不足,使用率偏低,56.14%的学生知道智能手机中用来辅助学习的客户端应用软件,只有13.16%的学生平时会利用手机上网学习;45.61%的学生熟悉一些Web2.0工具(博客、Wiki、RSS订阅等);35.09%的学生会经常使用概念图等工具辅助总结或梳理知识;还有29.82%的学生称对计算机和网络不太熟悉,影响学习效果。(2)信息识别加工。75.01%的学生会收藏一些学习领域相关的网站、博客等,并进行整理分类;83.78%的学生知道该采用网上哪些资源和常用工具来完成一项学习任务;63.1%的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网络资源完成相关的网络学习任务;72.7%的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水平独立在网上进行自主学习;71.05%的学生会利用电子学习材料中一些特殊记号来辅助学习;60.52%的学生能够从复杂的网络学习资源中筛选出所需要的内容。(3)认知活动偏好。网络环境下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活动是:利用课件进行自主学习51.35%,小组协作学习40.54%,用Word或PowerPoint等工具完成作品35.14%,上网查找资料29.73%,回答问题24.32%,自主进行网上测试24.32%,听老师讲课16.22%。学生认为网络学习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的知识呈现形式是:多媒体课件54.05%,在线点播29.73%,录像16.22%,文本形式0%。

4.社会策略。76.71%的学生愿意在网络环境下与有共同学习兴趣的同伴一起开展交流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学习资料;54.38%的学生在网上讨论时会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回复别人的说法或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评价,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得到网络学习社区中同伴的帮助;49.13%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或烦恼时,会向网上学习伙伴倾诉。

5.情感策略。78.07%的学生在基于网络的学习过程中,有着积极学习的心态,希望学有所获;73.73%的学生表示与他人通过网络协作成功解决问题和顺利完成网络学习任务时,会有成就感;73.21%的学生认为通过网络学习可达到全部或大部分教学目标,对完成学习任务有自信;70.26%的学生对自己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67.57%的学生基于网络学习时感觉很轻松,觉得上网学习很有趣;56.76%的学生表示在基于网络环境中遇到学习困难时,有信心克服。

四、讨论与建议

1.通过训练加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策略。第一,元认知策略训练。学习目标不清、自我管理学习的能力较差的学生,需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对他们进行元认知策略指导和训练,重点指导高职生借助专业知识及元认知能力激活、维持学习状态,将注意力集中在毕业设计(论文)的任务上,并建立相应的网络监控措施,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的学习效果。首先,在毕业设计(论文)开题环节训练高职生的计划策略。结合毕业设计(论文)任务,系部和专业分别制订相应计划、提出具体要求,并嵌入毕业设计指导书和开题报告模版,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则根据指导书,结合自己的实习工作、生活实际情况,在开题报告中慎重制订个性化学习方案,在模板中指南的引导下填写个人学习计划表,并利用网络课程中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这个过程是训练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习、执行学习计划、监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的过程。其次,在毕业设计(论文)写作中培养高职生的自我监控策略。指导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督促学生自觉监控学习过程并调节学习进度。最后,在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总结环节强化高职生的反思能力。指导教师需引导学生对照评价标准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审视,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和归因。

第二,认知策略训练。传统教育中认知策略是指对信息进行加工所使用的方法和技巧,包括选择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等。网络环境下的高职学生认知策略主要指对信息的选择、判定、组织与精加工,而复述以及机械识记等学习行为较少。在文献检索和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环节,指导教师必须对学生的信息判断和筛选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指导和强化训练,如介绍获取相关信息的网站和方法等。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阶段要指导学生鉴别出学习材料所讨论的主要问题,并组合相关信息建立框架,找到不同材料间的联系,指导学生将新旧知识有机融合,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同时,还应强化学生的信息加工技能,掌握对比、分析、归纳、应用等信息加工方法。

基于网络的学习并不意味着所有学习活动都在线进行,指导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网络只是一种学习工具和环境,学习者应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在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把对学习策略的辅导全程渗透到面授、导学、助学和辅导答疑等各环节中。指导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素养、学习策略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能力以及学习策略的研究能力,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高质量地保证完成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全程教学和辅导任务。

第三,社会(情感)策略训练。基于网络的学习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网络课程的互动功能寻求他人支持。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师生交互非常重要,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获取其他专家的指导对于学生克服学习困难会有很大帮助,而且这种交互大多在平等、无功利的网络空间进行,能弱化传统教育中的身份隔阂和约束,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教师在网络环境下指导学生寻求他人支持时,需提醒学生注意网站以及论坛中的专业评价,从合适的对象群体中寻求支持;注意提问技巧,加强问题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心态要平和,寻求支持有时需要等待;正确处理索取和给予的关系,要主动帮助他人,以换取他人更多的回报等。

2.通过课程设计发展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策略。良好的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有效、科学的学习策略。如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中的学习管理、学习流程设计、电子档案袋等教学评价设计能提高高职生的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调控策略和评价策略);基于网络和多媒体认知工具设计的课程内容(导学课件、讲座视频、电子教材等)的设计有助于学生的认知策略的发展;专题论坛、即时信息、课程答疑等课程交互功能对发展学生的社会/情感策略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策略。教学环境的变化导致教学策略的变化,基于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的教学,需要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形成新的工作流程制度、采纳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基于网络进行学习过程监控等教学策略,来解决基于网络的学习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如基于网络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得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实践过程更加透明和开放,有利于学生接触更广泛的知识,获取除导师外的更多帮助,从而加速提高其认知策略和社会策略。

4.基于网络评价优化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策略。第一,多元评价主体。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长期以来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评价,学生、企业等其他的评价主体很少介入。基于网络的毕业设计(论文)评价则可以打破评价主体单一化的局面,在传统的评价方式的基础上,聘请企业、行业、其他同学、其他教师、企业和行业参与其中,从多个层面对毕业设计(论文)作品提出建议。

第二,改革评价形式。传统的毕业设计(论文)评价形式以评分/评语+答辩为主。评价的结果只有学习者自己知道,好的作品和经验不被其他同学学习。而网络课程恰恰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所有的作品都被展出,所有的同学都需参与,所有的智慧都被分享,所有的问题均被剖析,所有的教训均被告诫,以此来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策略。

第三,丰富评价内容。以往的毕业设计(论文)评价内容仅限于作品评价,评价内容较为单一,网络课程对毕业设计(论文)实施的评价内容全面而主次分明。作品无疑主要评价内容,网络课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记录为评价提供多个视角,多视角、多维度的评价内容共同作用,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刘电芝,黄希庭.学习策略研究概述[J].教育研究,2002(2).

[2]马颜萍.浅谈远程学习者元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远程教育,2006(4).

[3]张命华,刘电芝.培养远程学习者学习策略的教学思考[J].中国远程育,2009(1).

[4]CohenAD.StrategiesinLearningandUsingaSecondLanguage[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

对网络工程的认识范文篇2

关键词:德育;网络道德;和谐校园;网络文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新的媒体,越来越成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并使大学师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渠道和新手段,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很多问题,很多学生表现出网络价值观念模糊,网上言行缺乏约束和自我保护,网上人格冲突突出等问题,针对出现的种种网络道德危机,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及时采取措施,因势引导,与时俱进,转变传统政治工作观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优势,拓展德育的工作和方法,因势利导,促进学生的思想和谐健康发展。

目前,很多高校在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己做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如在党委领导下,成立党政领导和党委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有关技术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领导;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加大经费和设备的投入;开设网上党校、网上团校,设立理论学习、时事政策、“思想政治理论课’辅导与答疑、心理咨询、学生生活服务、校务公开征询等网站,努力增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等。但在总体上,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还刚刚起步,在思想认识、工作体制。条件保障、队伍建设等方面,都亟待大力加强。

一网络对大学生道德意识的挑战

网络在带给广大师生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网络问题导致的人格缺失,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障碍,带来很多社会问题。

1责任感缺失

网络行为由于其本身的隐蔽性和匿名性,很多人在网络上的行为变得随意,放纵,缺少一种行为的责任感,缺少必要的理性思考和行为监督。在济南一些高校的一次问卷调查中,有19%的学生认为不应为自己的网络言行负责,44%的学生认为网络欺骗很正常,25%的学生认为在不痛快时可以用网络语言发泄等;网络行为使很多学生丧失了责任意识和现实中的道德行为规范,沉溺其中,把网络当作极度自由世界,摆脱现实的拘束。

2交际障碍

网络行为使一些学生逃离现实中的人际交流,极度封闭自己,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耗费在网上,沉溺于聊天室、BBS、和即时交流工具(如QQ、MSN\网易POPO等),碰到问题不去找人沟通解决,在网上肆意发泄,久而久之易形成人格缺失,行为失控。

3情感错位

网络对现实交际的冲击使一部分学生长期泡在网上交友、网游等,与现实接触较少,形成现实生活中情感错位,对亲人及朋友不信任,造成信任危机,导致与人交流疏远,产生紧张、孤僻、冷漠等心理健康问题。

4是非标准淡化

在调查对网络黑客的态度时,有17%的大学生崇拜黑客,26%的大学生认为黑客不需谴责,26%的大学生对色情、迷信和反对言论认为尝试一下也无所谓,这从侧面上反映出随意网络行为已影响了学生是非标准的判断,使学生的言行缺乏约束和自我约束,削弱或丧失了行为、道德准则和法律意识。

另外,由于部分学生缺少自制能力,对网络的迷恋使他们长期坐在电脑前,对身心的健康发展也造成很大的伤害。

二网络道德失范的诱因分析

1大学生自身的身心特点

网络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信息库,它带来的信息冲击和交流便捷前所未有的。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要求大学生有很强的辨别能力;并且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网络上的各类规范、法制体系尚不健全,各种色情、反动、迷信、欺骗不良信息充斥。

大学生作为人生进程的特殊阶段,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尝试新事物的心理,他们追求自由,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强烈,网络的虚拟性和形式上的启由恰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造成很多学生对虚拟的网络产生依赖,不能适应现实生活的压力,导致种种问题。

2德育工作的滞后与低效

由于客观原因造成教育的滞后性对德育工作也带来了一定影响,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局限于一些教条、定义,缺乏-现实生活的例子,脱离了学生实际的生活场景,学生现实的问题在教育中不能得到解答,便转向了网络。由于缺少必要的引导和监控,网络的自由和无限制的各种思想很容易使学生陷入迷茫中,不能正确辨别、选择和处理信息。

3网络文化的固有特点

网络的自由交流和匿名性,各种现实生活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在网络中得以实现,比如电子购物、竞拍,网络虚拟交友,网络在线游戏等,很多真实的或模拟现实生活,却没有现实生活的艰辛就能实现的满足感使很多人沉溺其中。

三网络道德建设要以校园网络为依托,打造健康网络文化氛围

1从政策重视,统一规划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

早在2000年,教育部已经注意到网络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运用网络手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借助CEINET和高校校园网络的优势,各高校都要重点规划建设几个在师生中有吸引力、有影响的网站,形成正确的思想导向和舆论氛围。影响较大的高校应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成立由负责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党委领导为组长,由主管网络建设工作的校领导和学校宣传思想、学生工作、稳定工作和网络技术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领导小组,对校园网络文化、网站建设管理进行专门研究。如河南工业大学的“笃行网”,河南教育学院思政网等,切实加强对中央政策的解读,对社会热点和现实社会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辩证的方法去认识、判断社会现象。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

2因势利导。创建良性健康网络环境

网络根本上说只是一种工具,它方便了人们工作、生活和娱乐的需要,而不能代替现实生活。要制定网络道德规范,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并通过网关过滤非法网址、关键字信息、限制某些通信端口等技术手段控制学生的网络信息,约束其网络行为,达到“良性用网”的目的。胡锦涛总书记发表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以中央为首的新闻网站,包括人民网、新华网等联合发出《文明办网响应书》,进一步规范净化网络空间,使互联网真正成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正确引导舆论的重要阵地,而不是逃避现实和放纵思想的场所。

3积极开展“网上”“网下”文化活动。加强学生“上网自律”。

思想是行为的指导,要加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素质,使学生意识到网络和现实的道德约束,自觉地抵制不良网络行为,发展完善自我。“网上”倡导文明上网,积极创造网络知识、文化氛围,建立思政学习网,开展网上咨询交流等,将我国关于使用国际互联网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制作成网页,供大学生查阅,使大学生在网上时刻都能接收到“遵守网络规范”的提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互联网,以免“迷失”在网络中。“网下”利用计算机课开展网络伦理教育,宣传计算机安全法等;开展以“网络行为道德”等主题的讨论会、网上网下沟通交流的文化娱乐活动等,也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学生的社会公德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意识到网络“有自由”,人要“有品行”。

4转变观念。建立网上辅导园地

“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团组织活动”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两大传统方式,然而随着互联网把学生的视野、思想和人际交流扩展向无限空间,传统思政教育便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自觉了解网络技术和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用BBS、聊天室、在线留言等多种形式与学生主动沟通,借助网络的匿名性和自由交流的特点,掌握学生的真实想法,进行适时引导,并在相关部门协助下建立德育专题网站、网络心理辅导中心、网络行为道德讨论等虚拟社区,加强对学生网上思想和行为的监控与引导,使学生意识到传统社会的公德同样适用于网络社会。如:尊重别人的智慧,勿剽窃;诚实、守信、不散发恐怖的、迷信的、淫秽的内容,不散布谣言,不搞人身攻击;自尊自爱,注意网络语言美,不谈论庸俗话题,不使用粗俗语言等。

四因势引导良性网络应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上网的主要以网络游戏、聊天和E-mail为主,很少能有效运用网络资源来解决进一步解决学习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做好德育工作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健康网络文化,帮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便利和局限性,使学生充分利用好网络工具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1开展网络应用讲座或培训,发挥网络资源优热

网络的出现,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娱乐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查找文献,下载各种资料,网上求助,远程通讯等很多基于网络的应用使我们跨越了时空的界限,甚至能很容易和相关业内专家取得联系。为了促进学生对网络的正确认识,要多开展普及网络知识,比如,如何运用网络获取专业知识文献和专业动态,如何通过网络辅助学习,如何下载到需要的资料,怎么在网上寻求帮助等。使学生对网络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聊聊天、打打游戏、看看新闻、发发牢骚等低层次的网络应用上,还要善于筛选网上有用的知识技术,比如新技术的试用,网络学习教程等。

2培养学生制作网页。开发程序等参与网络建设的兴趣

通过老师指导,学生自学,网络互助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一些现代计算机和网络制作应用的基本技能,激发学生学习掌握网络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且通过实例的制作和网络交流,促进学生责任意识和自信心的树立,满足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3引导学生理性上网,文明用网

周期性筹办各类网络比赛、网络应用评比等活动,倡导文明网络行为准则,规范学生网络行为,使学生不再迷恋于网络游戏,网络交友、聊天等无谓的活动中,多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能在“网下’’实现自己的心理诉求,如认同感,交流的需求,释放压力的要求等,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另外,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者和软件设计人员合作,可以把严肃的教育主题制作成生动形象的计算机程序,如以音像作品、计算机网络益智游戏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大学生在娱乐放松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和道德行为教育。

对网络工程的认识范文篇3

[关键词]“双证制”;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课程体系

一、背景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需对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对各行业专业人才技术能力和任职资格的重要考核手段,是用人单位引进人才时的重要依据。采用“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以下简称“双证制”)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市场认可度高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中,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可以大大提升所培养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动手能力,消除学校所教知识和企业所需能力之间的鸿沟,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双证制”的引入

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造就了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的理论知识更新换代快、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特点。对庞大复杂且不断变化的知识体系,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和针对原理的基础实验因与实际应用脱节,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的感受,产生“这有什么用”的迷茫情绪。引入“双证制”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后,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指标,直接引导学生使用现实网络工程中的实际设备,解决现实网络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反过来促进学生对网络原理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消化。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争取更高级别的职业资格认证也成为学生将来职业发展的一条上升通道。当前,进行“双证制”课程体系研究的主体绝大多数为高职院校,研究层次较低。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有社会上不重视职业教育的大环境因素,也有本科院校不愿放下研究型的“身段”拥抱应用实践的因素。然而,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双证制”课程体系的研究存在着层次偏低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理论知识缺乏。虽然各种职业认证都强调实践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代表着这种能力能脱离理论知识独立存在,特别是一些高层次的职业认证,更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才有可能解决实践中的重点、疑点和难点问题,达到其考核标准。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应结合本科院校理论教学基础好的优势,将一些较高层次的职业认证考试的考核内容引入课程体系中,走出一条不同于高职院校的“双证制”课程体系改革之路。

三、“双证制”的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一)“双证制”课程融合

网络工程专业是一个工程性很强的专业,在“双证制”模式下,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可以概括为:懂网、建网、管网和用网能力四个方面。同时针对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发展特点,结合网络工程行业内认可度较高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改革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的相关课程。对计算机网络工程行业相关的各类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进行汇总、调查和分析,结合行业内用人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选择出业内认可度高的3~5种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将这些考试考核的内容分解为小的知识点,对照现有课程体系中的相关课程,取长补短,以及在实际网络工程中使用的理论和技术,优先融入现有课程中。淘汰现有课程内容中过时或者过分强调理论且与实际相差甚远的知识点,改造出新的适合行业用人需求的课程教学内容。相较于传统理论讲授,新增加的知识点由于和网络工程行业紧密衔接,能直接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大幅提高,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双证制”课程体系构建

对照“懂网、建网、管网、用网”四个方面网络工程专业人才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以相关方向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为依据,组织对应课程群,形成学生职业能力与产业人才需求高度对接的课程体系。分析企业中不同专业技术岗位的岗位职责,综合提炼出适应这些岗位的专业技术人才所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合理分类归纳到“懂网、建网、管网、用网和其他”等五个方向上。总结每个方向上传统的课程内容,融合对应职业资格证书所考核的知识点,形成新的课程内容,再由多门相关课程组成这个方向上的课程群。最后将各个课程群集中汇总,形成一套与网络工程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要求和企业用人需求紧密对接的基于“双证制”的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三)课程考核模式构建

职业技能鉴定是由国家认定的考试考核机构对劳动者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出的客观评价。课程考核可以兼容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将课程评价方式与职业技能鉴定方式进行有效融通,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以“获取证书即课程合格”的创新型考核方式为手段,激励学生加强职业能力学习,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打破传统的考核方式,将原来的终结性考核转为综合性评价,可以采用分段、分块的评价模式,让考核贯穿整个课程之中。以考核学生的能力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全面实行过程考核和综合考核,同时采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手段,如技能理论的测试、实际操作能力检验、专题的报告、口头的阐述等。对条件成熟的课程可以试行以证代考,获取证书即课程合格。突出职业资格标准的导向作用,体现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紧密结合,及时构建与专业培养的目标、职业的标准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模式。

(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内容的变化会直接带来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实践环节成为教学的重点。课堂教学通过各种实际的工程案例来进行课程知识体系的教学,并且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采用“全实践教学”“项目驱动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创新型课堂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同时探索基于“双证制”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以与企业合作培养,尝试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生产流程,以实际工程进课堂的方式,改造课堂教学模式。落实“双证制”的课程体系后,一方面学生通过学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相关内容,掌握了第一手实践技能,并直接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程中去;另一方面“双师型”专业教师的科研重点将从理论研究转移到解决企业生产中实际问题上来,科研成果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强、职业技能高,教师的实践性科研水平高、解决实际难题的能力强,可以吸引企业更早、更深入地参与到高校的办学过程中来,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走出一条产学研融合的新路。

对网络工程的认识范文篇4

关键词:认识论教学方法技术体系知识体系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7-183-02

1引言

2010年10月8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列为“十二五”规划的新兴产业首位,未来发展空间值得期待。设置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教育政策,以其为新兴产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办好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必须遵循认识规律、教育规律和专业规律。本文从认识论、教学方法的角度,探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内涵建设。

认识论,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人作为认识的主体,首先在于人是实践的主体;知识、技术作为认识的客体,首先在于它们是主体能动的实践活动的客体,应该从主体的感性的实践活动去理解,从主体的主观能动方面去理解;实践是认识的直接来源,认识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发展。人类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组成方法体系的基本要素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信息传输的载体(包括语言、文字、视觉信息以及实践工具等)。

到目前为止,有关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工程实践和人才培养缤纷凌乱。在此,笔者根据长期从事专业建设的经验及所具备的通信网络领域知识,认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适宜办成“工程实践型”工科专业,并设计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其为各高校信息技术类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和课程规划抛砖引玉。

2计算机网络的技术体系

以Internet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将现实世界与信息世界互联整合,代表了未来网络应用的发展趋势。Cisco认为,下一代网络(NextGenerationNetwork)基于IP,支持数据、语音、视频和多媒体的统一通信,充分整合各行各业的应用,亦称为IP-NGN。具体地说,就是把工厂、物流、卖场、家庭、医院、学校、宾馆、银行、电信、政府等社会元素普遍互联,形成一个学习、工作、休闲的网络社区。

计算机网络是一种非常复杂且形式多样的技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技术构成主要体现在交换路由、综合布线、Web服务和网络安全等四个方面。

2.1交换路由

交换路由包括多种发展成熟度差异很大的技术。光以太网主要应用于广域网、城域网,千兆以太网应用于局域网,覆盖了从核心层、汇聚层到接入层的各种需求,顺利实现用户的平滑升级。以太网交换机主要通过地址学习,建立端口/MAC地址映射表,实现端口多结点之间的并发传输;路由器根据目的IP地址,更新路由表,实现多个自治网络之间的分组转发。

2.2综合布线

计算机网络的物理连接主要采用综合布线系统,它具有统一的工业标准和严格的规范,是一个集标准与标准测试于一体的完整系统;它以模块化的组合方式,把多路信号用统一的传输媒介进行综合,将现代建筑的三大子系统有机地连接起来,为现代建筑的系统集成提供了物理介质。

2.3Web服务

Web服务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公司业务流程电子化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指一些在网络上运行的、面向服务的、基于分布式程序的软件模块;它采用HTTP和XML等互联网通用标准,使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地方通过不同的终端设备访问Web上的数据,如网上银行。

2.4网络安全

计算机网络互联的根本目的在于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网络安全主要包括两部分,即网络自身的安全性和网络信息的安全性。网络的安全需求主要表现在协议流量控制、防范网络攻击、机密认证授权、系统平台安全、防火墙、网络入侵检测、虚拟专用网、网络安全管理。

计算机网络的各类技术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Web服务是应用目的,交换路由实现数据的自由传播,网络安全提供高可信的服务质量,综合布线是数据传播的媒介。通过深入剖析计算机网络的技术体系,从理论到实践全面认识专业建设的目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3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知识体系

一个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包含三个方面:专业知识体系、专业课程体系、某一门课程的体系。本文从专业角度出发,故只讨论前两者。

从实用性角度而言,计算机网络的交换路由部分一定是基础通信网,起计算机接入和远距离传输作用。起信息处理作用的是数据处理中心,即Web服务部分,网络安全部分防御企业网遭受非法入侵和Web服务的非授权访问。综合布线部分实现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安全设备的物理连接。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课程必然涉及到三个大类:信息传输——数据通信、网络协议、网络设备;信息处理——计算机系统、云计算等;信息安全——密码技术及协议、网络安全;网络工程——布线方法、工程方法。涉及到的学科有:计算机、通信、电子、信息安全,专业知识跨度较大,超过一般的电气信息类或电子类专业。

对网络工程的认识范文1篇5

人工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的简单基本元件-神经元相互联接而成的自适应非线性动态系统。每个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比较简单,但大量神经元组合产生的系统行为却非常复杂。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模仿人脑,反映了人脑功能的若干基本特性,能够自身适应环境、总结规律、完成某种运算、识别或过程控制。人工神经网络具有并行处理特征,可以大大提高工作速度。

人工神经网络的特点和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具有自学习功能。

第二,具有联想存储功能。

第三,具有高速寻找优化解的能力。

1神经网络的学习方法

神经网络的学习也称为训练,指的是神经网络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作用下调整网络自由参数,并以新的方式来响应外部环境的过程。能够从环境中学习并在学习中提高自身性能是神经网络最有意义的性质。理想情况下,神经网络在每一次重复学习后,对它的环境有了更多的了解。

(1)监督学习(有教师学习)

在学习时需要由教师提供期望输出,通常神经网络对于周围的环境未知而教师具有周围环境的知识,输入学习样本,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为训练样本提供最佳逼近结果,神经网络的自由参数在误差信号的影响下进行调整,其最终目的是让神经网络模拟教师。

(2)非监督学习(无教师学习)

它也称为自组织学习,系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外部教师信号,而是提供给一个关于网络学习性质的度量,它独立于学习任务,以此尺度来逐步优化网络,一旦网络与输入数据的统计规律达成一致,那么它将发展形成用于输入数据编码特征的内部表示能力,从而自动创造新的类别。

(3)强化学习(激励学习)

在强化学习系统中,对输入输出映射的学习是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不断交互作用来完成学习,目的是网络标量函数值最小,即外部环境对系统输出结果只给出评价信息(奖或罚)而不是给出正确答案,学习通过强化那些受奖的动作来改善自身性能。

神经网络针对学习问题修改网络自由参数的过程称为学习规则(学习算法),设计学习规则的目的是训练网络来完成某些任务,没有一个独特的学习规则可以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神经网络有5个基本的学习规则:误差--修正学习,基于记忆的学习,Hebb学习,竞争学习,随机学习。

2神经网络的研究趋势

(1)利用神经生理与认知科学研究大脑思维模式及智能机理过程

深入研究神经网络理论神经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人类智能和了解人脑的工作方式,由于人类对神经系统的了解非常有限,而且对其自身脑结构及其活动机理的认识不完善,故而神经网络只能是模仿人脑的局部功能,而对人脑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解释,神经网络起不到任何作用。神经科学,心理学和认识科学等方面提出的一些重大问题,是向神经网络理论研究提出的新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完善和发展神经网络理论,因此利用神经生理和认知科学研究大脑思维及智能机理,如有新的突破将会改变智能和机器关系的认识。

(2)神经网络领域的数学研究趋于重要

随着神经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用数理方程探索智能水平更高网络模型将是研究的趋势所在,神经元以电为主的生物过程在认识上一般采用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其动力演变过程往往是非常复杂的,神经网络这种强的生物学特征和数学性质,要求有更好的数学手段,而对于神经网络这样非线性模型,需要用数学方法研究网络新的算法和网络性能,如稳定性、收敛、容错性、鲁棒性等,开发新的网络数理理论,如神经动力学、非线性神经场等。研究人员断言一种更简洁、更完善和更有效的非线性系统表达与分析的数学方法是这一领域主要目标之一。

(3)神经网络软件模拟、硬件实现的研究以及神经网络在各个科学技术领域应用的研究

目前,数字计算机在计算方面的能力已远远超出入的大脑,但在自然语言理解、图像辨识、信息处理等方面都显得笨拙,原因是基于冯・偌依曼思想的计算机结构及其运算方式与人的大脑有本质的区别,而神经计算机(第六代计算机)以神经网络为理论基础,用于模拟神经网络,具有自学习、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能更有效地处理复杂问题,其实现过程用光学、生物芯片的方式,现在光学神经计算机和分子计算机的研究是神经网络的前沿课题。

(4)神经网络和其它算法结合的研究

神经网络和其它算法的结合和交叉,研究新型神经网络模型也是发展方向之一。如神经网络和模糊逻辑结合,建立模糊神经网络;将混沌理论和神经网络结合建立混沌神经网络;将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结合;利用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的结构或权值;将小波分析和神经网络结合建立小波神经网络;专家系统,贝叶斯学习以及粗糙集理论和神经网络结合等,这些都是神经网络研究的热点。

3结束语

神经网络虽已在许多领域应用中取得了广泛的成功,但其发展还不十分成熟,还有一些问题需进一步研究。比如:神经计算的基础理论框架以及生理层面的研究仍需深入;新的模型和结构的研究;神经网络的可理解性问题;神经网络技术与其他技术更好的结合等。

对网络工程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网络化形势;初中德育工作;加强措施

目前网络发展也越来越迅速了,网络在生活中不但改善了学生的思维模式也改变了学生的行为方式,特别是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产生的影响更大,这些对于一个中学教学者来讲工作标准也就相对提升了,因此要求德育工作者学会更好的适应现在网络的发展,创建一种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模式,加速德育工作的前进。

一、建立健康的网络心理

道德心理换句话来讲就是一个人的自身特点和心理取向,它是在具备道德的前提下,其中包含着道德意志以及道德感情。因此在网络道德中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也就是从网络道德认识转换到道德行为的一个过程。心理调节能力在网络道德建设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过程,而人们的心理感受主要就是以下两种:首先就是浅薄的感受,即是一种自身情感的感受;其次是较深的感受,这是由于个人的意识所形成的。若是在网络中能够得到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时候就能将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之后再和其他人进行探讨交流,在交流之后,就能和其他人交换思想,这时候也就感受到了一种情感上的愉快。假若在网上没有得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但是却一直被一些虚假的消息所蒙骗,在和其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也容易被欺瞒,这就会感受到比较消极的情感交流。因此每个学生在网络的使用过程中,都需要掌握一个限度,可以借助网络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当然也不能够只是一味的依靠网络,当心情不好的时候,更不可以用网络来麻痹自己,需要树立一种健全的网络意识,进而建立健康的网络心理。

二、强化对学生网络心理的教育

初中学生所处的年龄,基本上已经具备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意识,对于男女问题也有认识,但是对于一些问题的认识还是存在一定的矛盾。这就需要班主任和一些卫生老师来合作,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建议开设一些卫生学课以及心理健康课,给学生正确的认识问题,加强对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教育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另外,在上学期间,还可以专门为学生安排一些关于健康网络教育的宣传报告讲座,也可以播放相关的电影和幻灯片,来增加对学生健康网络的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网络心理。于此同时,老师和学生的家长也应该做好相关的合作工作,尽量让家长认同自己对学生所实行的教育工作,让学生家长能够支持自己的德育教学工作,共同帮助学生发展。这样一来,学生在学校不但掌握了自己的卫生问题,也可以改正自己的缺点,有了老师的教育,学生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体格健全的人才,在网络形势下也不至于误入歧途。

三、加强学生度网络道德教育的认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渐渐的信息都趋于网络化了,在进行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时候,需要将道德教育和网络相互结合,探索一种适合现在初中学生发展的驾驭方式。现在社会正在迅速发展,作为校园工作教育者的老师需要意识到网络的广泛性,积极的为校园网络的德育教育工作做一个良好的开端。在进行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有效的将信息和传统的教育方式相互结合,正确认识网络的重要性。就学生网络德育教育工作,要从根本上改变,对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改善,正确合理的指导学生。对于网络德育教育首先需要改变驾驭工作者的思想,将创新作为主题,强化对校园网络德育教学的创建。

四、提升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在进行校园网络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提升老师的综合素质对于德育教学工作的进行有着促进作用。尤其是在现在网络普遍的情况下,老师需要充分研究网络并正确认识网络,全面掌握网络各个方面的知识以及网络会造成的影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对事物的认识能力,确保和学生的交流工作可以正常进行。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按照现在的教学标准,强化对自身的素质培养,进而做好校园的每一项工作。

五、提高德育工作的调整工作

在初中校园进行德育工作方式改变的时候,需要按照网络的具体发展进行调整,现在对初中生进行网络德育教育也是时代所必须的事,这种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培养学生道德的前提是培养网络道德,教育者需要结合现在网络发展的实际情况,正确的定位德育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尽量减少网络对学生造成的反面影响。让学生真是体验到在网络中找到自身所需的愉悦,在自身的道德在网络的帮助下,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总之,校园的网络教育工作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话题,工作进行的前提就是改善老师传统的的德育教学观念。网络德育教育在现在来讲,是一个比较具有实质内涵和教育内容的工作,在网络迅猛发展的现在,将网络德育教育在校园中做好,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

参考文献:

对网络工程的认识范文1篇7

关键词:校园网;网络维护;ping;防病毒身份认证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02-0000-02

SomeViewsofCampusNetworkMaintenance

ChenWei

(GuangdongIndustrial&CommercialTechnicalSchool,Shaoguan512200,China)

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computertechnologyandnetworktechnology,theInternetgaverisetoaconvenient,italsobringsalotofproblemssuchasnetworksecurity.Inthemajoruniversities,thecampusnetworkusehasspreadtobecomeanindispensabletoolfordailyworkandlearningnewknowledge.Notdifficulttoseethecampusnetworksecurity,normaloperationisparticularlyimportant.Inthispaper,theauthormanyyearsofexperienceinnetworkmaintenanceworkexperience,

maintaintheoperationofthenetworkviewofthepoints.

Keywords:Campusnetwork;Networkmaintenance;Ping;Anti-virusTechnologyofidentityauthentication

校园网的规模通常都比较大,由多个局域网互联,具有网络节点多、结构复杂等特点。因此,网络维护难度和工作量是非常大的。通常来说,日常维护网络运行主要包括有线路通畅、带宽控制、安全防护、病毒防杀、电子身份和认证服务等。下文就这些日常维护工作提出了笔者的一些建议。

一、线路通畅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维护校园网,给线路维护带来方便,一份详细的网络布线图是必要的。通过网络布线图,维护人员能清楚了解校园网的拓扑结构和详细的布线情况,当出现线路问题时,能及时判断出问题的根源;此外,校园网管理员必须有一份IP地址分配表,上面详细记录了校园网所有用户对应的IP地址、住宅地址、用户名和物理地址,其是网络中识别计算机的重要依据,当出现IP冲突等问题时,能让问题一目了然;还有,要做好网线上的标记,交换机或集线器上的端口线一定要标清。这些方法能给维护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也符合规范。除此以外,对于一个称职的校园网网络维护人员来说,需具备基本的网络维护知识和技术,了解熟悉几个常用的DOS命令如:Ping、Ipconfig、NetStat、Arp等是非常有必要的。Ping命令功能强大,了解并掌握Ping命令工具的特点及应用技巧,对提高排除网络故障的工作效率大有裨益。下面就Ping命令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测试网卡及其配置

通过ping127.0.0.1或本地IP可检测出网卡是否处于正常工作运行中,或者是否安装了网络所必须的各种协议。

(二)测试局域网或者互联网连接

局域网内,在保证本机网络畅通的情况下,通过ping局域网内的其他计算机的IP地址,能判断出两台计算机的网络是否正常;而通过ping外网中计算机的IP地址,能判断出外网Internet的连接是否正常。

(三)常见出错提示信息

在利用ping诊断故障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错误提示信息。常见的错误信息可分为NetworkUnreachable、RequestTimeOut、Unknowhost、NoAnswer四种情况。NetworkUnreachable是指网络不能到达,原因是本地计算机系统没有到达远程系统的路由,可用netstat-m检查路由配置情况;RequestTimeOut指与远程主机的链接超时,数据包丢失。原因可能是路由器的连接不通或者远程主机已关;Unknowhost是指远程主机的名字不能被命名服务器转换成能被识别的IP地址。故障的原因可能是主机的名字不正确、命名服务器或者系统与远程主机之间的通信线路存在故障;NoAnswer是指本地或远程系统没有响应。产生故障的原因是网络配置不正确、本地或远程的路由器没有工作、通信线路存在故障、远程主机存在路由选择的问题。

二、带宽控制、安全防护和病毒防杀

校园网有些时候也会出现大范围网络中断现象,这大多是因为个别用户计算机感染某种ARP病毒导致。像“网络天空”等邮件蠕虫病毒对网络速度的影响很严重,甚至在蠕虫泛滥局域网中,瘫痪的事件屡有发生,所以病毒对带宽的干扰不可忽视。通常情况下,单一的方法已经不能有效防止病毒的入侵,必须结合多种技术进行校园网的安全维护。具体来说,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可以采用管理上和技术上的两种预防措施:

(一)管理上的预防

1.学校实验室应该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禁止学生在上实验课时使用来历不明的软件,限制学生移动硬盘和U盘的使用,对于上课时玩游戏和访问非法及黄色网站的学生应及时制止。

2.现今,在各大高校中,实验室通常都安装了硬盘保护系统,管理员应定期对学生使用盘进行清空处理。

3.对于校园视频点播系统需进行适当的限制,以免影响带宽的占用,造成网络阻塞。

4.对内网公共区、宿舍区、教师区计算机进行严格的权限区分。

5.校园网管理员对系统重要数据要进行定期备份,能让病毒入侵造成的严重后果降到最低。

6.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各种技术讲座和活动,宣扬文明上网。

(二)技术方法上的预防

1.内存常驻防病毒程序

在系统启动盘中加入一个AUTOEXE.BAT文件病毒检测程序,它具有对磁盘进行扫描和监控病毒入侵的功能。同时,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常常会造成和其他程序的冲突,且对内存的占用非常大。因此,通常情况下,不能把它作为防病毒的主要武器。

2.安装杀毒软件

校园多媒体教室、实验室计算机需安装杀毒软件,管理员定期对计算机进行杀毒、病毒库更新。

3.文档属性更改

对于文件型病毒而言,其破坏性是非常大的,对计算机文件夹设置只读属性,能有效防止此种病毒的入侵。

4.文件扩展名更改

不同文件传染病毒的方式不同,只要了解了各种文件的属性和这种特点,我们可以通过更改文件的扩展名,来达到病毒入侵电脑的目的。

三、身份认证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及其他安全防范

身份认证技术是计算机网络中确认操作者身份过程而产生的解决方法,通常包括身份识别和身份认证两种。身份识别是指用户向系统出示证明,而身份认证是指系统对用户合法身份进行核查。现今,比较广泛应用的身份认证技术主要有智能卡、动态口令牌、数字签名、生物识别技术、短信密码和双因素身份认证等,人们日常网上购物、转账使用的电子银行动态密码口令卡和USBKEY也是身份认证技术之一。入侵检测技术是指对计算机和网络资源的恶意使用行为进行识别和相应处理的系统,它能有效的隔绝内网和外网的联系,对互联网中病毒入侵和黑客攻击能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但仍然存在误报率和漏报率高、对加密的数据流及交换网络下的数据流不能进行检测等问题,因此,入侵检测技术和其他技术如防火墙的结合是未来校园网网络安全防护的必然趋势。另外,网络管理员还可以通过定期更换管理员帐号和关闭端口等被动策略来对校园网进行维护。

四、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各大高校不断扩招,校园网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这对高校校园网维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总结经验、加大投入,才能在遇到问题时,做到沉着冷静、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陈梁.关于高校校园网安全管理和维护的研究[J].中国建设教育,2011,Z1

[2]王小刚.浅谈校园网的应用与管理维护[J].中国科技信息,2010,1

对网络工程的认识范文篇8

关键词中职生校园网络思考

当人类进入21世纪,一种全新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形态――以“互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为标志的网络社会正在逐渐形成。网络社会的来临,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巨变,以至于今天人类所面临的物质生产、精神生活、道德环境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4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80.9%的使用率,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互联网在我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1问题的提出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人们都试图通过不同的方式接触互联网,正是互联网缩短了人与人之间时空的距离,使不同语言、不同层次、不同环境之间人们的快速交流称为了现实。生活在当今信息网络时代的人们,正在开始接纳网络化生存的生活样态。随着对电脑和互联网络的认识和了解日益深入,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互联网络造就出的“网上社会”这一“平台”,大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行为活动“场域”。在网上,人们可以自如地开展各类行为活动。借助于互联网络而开展的网络行为,已经成为人们开展行为活动的特定样式。近年来,随着网络运营商对网络硬件设施的建设,廉价的智能手机的普及运用,在今天的中职校园中,中职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几乎人人都会手机上网的现象已经出现。网络的迅速发展对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正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然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一把“双刃剑”,在对社会的经济、科技、政治、教育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其中,青少年学生尤其是中职生的网络文明状况令人堪忧,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日益凸显,这引起了教育界乃至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加强网络文明文化知识的宣传、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增强中职生网络道德意识培养,已成为中职学校迫切面临的一项任务,中职校园网络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现实任务。为了了解中职生网络使用状况,我们利用自制的“中职生网络使用情况量表“进行了问卷调查。

2问卷结果

调查显示98%的中职学生都会上网;其中的50%的中职生经常上网,38.86%的受调查者在课余时间大多进行上网,每天上网的调查对象达到总的调查对象人数的一半以上,不上网会感觉很无聊的人数达到受调查者总人数的34.41%;89.88%的受调查者网龄达到1年以上,有自己独立使用的电脑作为上网工具的人数只占到调查总人数的17%,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近90%的中职生选择手机上网作为主要的上网形式。

上网的主要目的以利用QQ或微信等即时通讯以及获取资讯为目的,同时聊天成为上网占用时间最多的网络活动,61.94%的受调查者聊天的目的是以交流感受为目的,26.31%的受调查者聊天的目的是以讨论学习为目的,65.59%的受调查者有过网络购物的经历。

34%的受调查者认为网络给自己带来了知识;也有部分同学能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资料的获取,有近三分之二的调查对象知道网络公开课,认为自己上网能收获很大的受调查者的比例为27.13%。有41.30%的受调查者觉得过度上网会影响到学习,上课时会用手机上网的人数达到受调查总人数的78.95%。

有80.16%的受调查者认为网络上的信息既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40.89%的受调查者认为网络文化是先进且重要的,49.80%的受调查者认为网络文化是有点用的。

3结果分析

中职生上网情况较为普遍,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用,手机上网已经成为中职生最为主要的上网形式,因为手机上网的便利性,逃课上网的这种情况在中职生当中情况明显较以往有所改善;中职生年轻有活力,对于网络新兴事物也比较容易接受,比如网络购物在中职生中较为普遍地存在;部分中职生能够认识到网络可以有助于自身的学习,能够增加自身的知识,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的中职生并不能认识到这一点的作用;大部分的中职生能够认识到网络的信息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同时也能认识到网络文化存在的必要性。

4讨论与思考

4.1中职生校园网络文明建设中所面对的消极因素

首先校园网络文明建设中面临着网络行为规范建构不力和规范作用缺位的现实情况。网上社会逐渐发育的过程中,人们的行为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呈现由网下向往上转移的趋势。为保证各类网络行为主体的网络行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就需要确立网络行为活动的规范和规则。现实当中,由于“网络行为规范”本身并未真正成形,加之“活动场域的转换”,规范规则的欠缺,进一步淡化了规范规则意识,人们对网络行为规范的了解和认识,远未达到一致,同时又缺乏普遍的、积极的认同。

其次,虚拟形态的网络化生存的便利也成为中职生网络文明建设中所面临的消极因素。互联网络空间自身具有“空间”的无限延续性,它覆盖全球又跨越国家和政治边界,在电子网络空间当中,人们的种种行为活动,无非就是一些电子符号的操控和流转过程。虚拟形态的网络行为,不仅生成迅速,而且流转十分方便,人们可以在网上的某处随时出现,又迅速消失。有些人还可以通过技术上的突破,赢得更为自如的网络行动能力。对于依托于互联网络的文明建设就客观存在着实施困难,而且又不易产生效果的现实困境。

再次,目前我们对于中职生的互联网络文明存在着正面教育的落后的现实情况。中职生的课程设置中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但是,该门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为目的的。该门课程的教学当中并不涉及网络文明及网络道德建设的相关内容,而从事德育教学的教师在计算机、网络知识方面又存在欠缺。很难在日常的课程教学当中进行网络文明知识的宣传。现实社会当中,人们只是把网络作为一个“工具”,只关心“如何使用”的问题,却忽视了“如何妥善使用”的问题。对于互联网的发展所引发的网上社会发育以及可能带来的教育影响,以及作为学校的教育者该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开展网络行为等,都缺乏必要的认知储备。

最后,现实社会生活环境当中存在的负面影响也是中职生网络文明建设的消极因素之一。由于网上和往下两大“社会场域“之间,客观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和紧密的相互作用,人们的网络行为,包括中职生的网络行为都与人们处于的现实社会生活中经常浸润其中的社会文化环境存在密切的关系。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一些传统媒体,在某些方面不但没有尽到应有的社会责任,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社会文化环境。它们未能积极宣扬进步向上的文化价值观念,反而传递某些具有偏差的文化价值理念。这种导向上的偏失和正面教育的乏力,甚至可以使”三观“在形成当中的广大中职生完全混淆基本的是非美丑的界限。各种不良社会文化因素的存在和发生作用,在不经意当中成为中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消极因素。

4.2中职生校园网络文明建设的对策

首先要树立科学规范的的网络文明教育理念。正视网络,要明确网络给中职生们带来了丰富的信息,有趣的学习、游戏、交往的新方式。在网络行为中应加强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平等的互动和交流,将强制灌输教育理念转变为主动自觉地道德学习。其次,必须强化中职生网络行为规范的建设和宣传。必须制定一系列可行性、操作性强的网络行为规范、规则,加大网络行为规范的宣传力度,使中职生知道在网络空间中应该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再次,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将互联网上的公开课介绍给在校中职生,加强中职生学习网络平台的建设,将学习平台与教学课堂紧密的连接起来,帮助学生认识到网络学习平台的重要性以及积极作用,积极地利用网络去学习以及帮助自身成长。最后,开展网络文明行为养成工程。中职生网络文明行为的培养是一个养成的过程。因而必须开展网络文明行为养成工程。实现网络文明行为培养课程化、常态化和整合化。以专门的课程方式,进行网络行为的引导教育,养成学生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同时必须注意,有效的网络文明行为教育必须实现经常的教育。网络文明行为养成不能单单依靠一门课程的力量,还需要整合信息教学的作用。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为学生们建设一个适合学生的特点,能满足学生们需求的校园网。

中职生校园网络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作,这需要足够的智慧、耐心和责任心的投入,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金一鸣,教育社会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孟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2

对网络工程的认识范文篇9

关键词:用户群;网络接入控制;认证策略;园区网

一、网络接入控制和认证现状

现今,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接入控制手段也变的多样化,而目前较常用的有:IEEE802.1x、思科的NAC框架体系以及静态IP+MAC绑定。对于终端的接入认证方式主要采用Web/Portal认证以及IEEE802.1x+Radius认证。这些接入控制和认证技术随被广泛运用,但其都存在着各自的优势和一些不足。

对于园区网管理方式来说,现今常用的网络接入控制和认证方法较少,其选择性较为单一。造成了我们在最大化运用技术手段优势的同时也将其不足无形的放大,例如在园区网中得到广泛应用的802.1x+Radius认证方式,但Radius认证服务器在使用过程中却成为了一个单点故障,如果认证服务器出现故障不能正常运行,需要人工去除接入层交换机端口的802.1x的配置选项,实施起来不仅工作量大还会影响园区网中部分重要终端的正常运行;Web/Portal认证实施起来比较方便,但无法确保二层技术认证的安全;如二层技术得不到保障,直接使用七层技术进行认证又存在一定的风险。能否将多种接入控制和认证手段综合运用,充分发挥其各自优势,适应园区网复杂的应用环境,成为一个值得讨论研究的问题。

二、基于用户群的网络接入控制和认证策略

园区网用户群指的是:为了对网络进行有效的管理而人为地将园区用户进行的逻辑划分,在特定的网络环境中与用户的隶属关系、工作的地理位置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同之处,而对于一般的网络环境而言,它与传统的用户分组有所不同,它的定义和分类是基于图1中的因素而定的。

1.用户的主要网络行为

用户的主要网络行为主要是指:用户终端的功能角色对网络状态的一种需求方式,可分为持续性和间断性两种不同的需求方式。例如,科研机构的某些专业专用的服务器,用户终端需要不断地发送和接收相关数据,所以要求相关服务必须持续且可利用,这种需求方式是持续性的。间断性的,例如部分的园区网办公终端、普通用户终端等,此类用户只在需要网络时才会对网络产生需求,一般而言他们对网络的使用时间相对比较集中。

2.用户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层次

用户对计算机技术的了解及网络技术应用的认识程度也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网络接入控制和认证的策略。知识层次高的用户,对网络的使用需求就不仅仅是应用层面的,他们对网络的数据传输、网络的安全设置等都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识,他们会更改使用终端的网络参数,对某项攻击或不良软件的使用会相对灵活和熟练。知识层次相对低的用户,他们对网络的使用仅限于对网络的一般应用,通常是基于网络的各种应用程序,不会对网络参数的设定进行更改。

三、基于用户群的网络接入控制和认证策略的优点

1.减轻设备压力,分流认证,防止单点故障。

Web/Portal认证需借助防火墙的触发进行认证,对于大型的园区网而言,Web/Portal认证会增加防火墙的压力,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单一的Radius认证又依赖于认证服务器的运行状态,多种认证方式的结合可以取长补短,有效的防止单点故障,较少网络运行存在的风险。

2.操作便捷,使网络管理的难度和繁杂度大大降低。

在同一种网络环境中接入不同的控制和认证策略,表面上似乎是加大了网络管理维护的繁杂度,但实际是各种的控制和认证策略的接入分流了网络故障同时发生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网络管理和维护的负担。

3.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网络管理质量

对用户进科学合理的划分,不仅可以有条理的面对网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问题出现的萌芽状态就可高效解决,提高了网络管理的主动性,从而网络管理质量也进一步有了提升。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备受关注,基于用户群的网络接入和认证策略仅仅是网络安全管理的一种方式,只有不断的完善网络管理的方式,提高网络安全,形成一种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才能提高园区网的安全防护,才能给用户提供更好、更安全的网络。

参考文献:

对网络工程的认识范文篇10

论文摘要:近年来,网络学习(e-leanring)这一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并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培训方式,逐渐成为企业培训的热点。伴随着网络学习的热潮,如何在企业培训领域开发相应的网络课程引起了广大实践者和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将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探讨企业培训网络课程的开发。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企业培训网络课程开发

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式增长的信息时代,知识和技能的半衰期越来越短,调查显示,员工50%的知识和技能会在3—5年内过期。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扩张,传统的面对面的以讲授为中心的学习和培训方式,由于耗费资源,需要人员集中和脱产,内容更新缓慢,缺乏针对性等缺点,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现实需要。

企业培训的时效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将最新的理念在第一时间传达给员工,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先机,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同时也是创造、保持和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动力的必备手段。

随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逐渐深入,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完善,网络培训这一能够突破时空的全新的培训方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的又一选择。而企业进行网络培训必须开发有效的网络课程,所谓网络课程,它不是培训课程的简单移植,而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一培训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培训活动组织实施过程的总和。相比传统的培训方式,网络课程培训最显著的优势在于它是以学习者为主体、培训讲师为主导的的培训方式。然而,目前大多企业的网络课程仍仅仅是强调知识的传授,缺乏学习情境的设计,使得学习者的主动性难以发挥。而且,企业培训网络课程在自主性学习方面只是体现学习者自己学习这一点,并没有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有利于自主学习的资源。这都不利于网络课程的有效开展,从而最终降低企业培训的预期效果。

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要求的学习环境与培训的网络环境大致相同,使得笔者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企业培训网络课程的开发相结合起来,针对上述网络课程开发的重要性以及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和特征探讨并提出有效的措施。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特征

1.情境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情境的重要性。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者的学习是与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情境联系着的,是对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学习者只有在真实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社会互作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才能积极有效地建构知识。

2.多样性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现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即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建构”和“解释”的。由于个人的经验是丰富多样的并有差异的,因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和建构也是多样化的,这是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学习者不是被动地而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同化、顺应和建构当前所学的新知识。

3.自主性

建构主义认;学习不是被动接收接受和储存外界输入的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界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界输入的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因此,学习,并不是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学习者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仅仅起到帮助和促进作用。

可以说,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4.合作性

建构主义还认为,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建构的认识因人而异,有的较全面,有的较片面,有的非常正确,有的则完全错误。这就要求学生就某一问题与他人交流看法,通过交流,个体可以知道自己与他人的认识是否一致或兼容。可以看到他人如何处理同类问题,就是说个体必须在社会环境中不断检验和修正自己的认识,使之更符合客观规律。由此可知,建构主义认为只有合作学习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建构主义理论流派纷呈,但这些派别之间有着共同之处,即认为个体应以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认识。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企业培训网络课程开发的启示

进入2O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信技术所表现出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所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学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也成为网络培训的重要理论基础。

1.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知识的网络情境。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学习者阅读一份内容复杂的书面培训资料时可理解70%的内容,但当从计算机屏幕上阅读同样的一份资料时,仅能理解25%。这就要求培训课程的设计能够结合网络特点创造性地设计课程。企业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时可针对性地将学习活动放置到相应的职业环境中,并从多重角度和视角提供学生建构的机会。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课程设计不仅要考虑课程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课程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另外网络培训课程设计也可以通过使用模拟来增加这种机会。

2.调动学习者已有的经验。企业员工大多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因而,如何充分调动学习者已有的经验,通过对其经验的重构和改组来使得学习者在培训中获益,是企业培训课程开发中非常有必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例如,我们可以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可以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对学习资源采用超文本,媒体链接的形式进行组织。它具有非线性、跳跃性和随机性等特点。这种资源组织方式比较符合人的思维规律,非常有利用人的发散性思维的开发,又利用丰富想象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发展。从而使学习者的思维得到激活,并进而调动和激发起已有的丰富经验。另外,我们也可以设计出一系列问题,以及一套对学生可能作出的各种回答进行评估的程序,来调动学习者对问题的不同看法。

3.鼓励员工自主学习。由于网络培训课程一般都是采用的自主学习模式,所以这对员工的自我约束能力提出了挑战。由于企业中的学习者大多更注重针对性的学习,所以在课程开发中应注重基于问题的学习。尽可能模拟直接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或围绕学习内容向学生布置可供选择的问题。从而使得员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使得培训效果更显著。

对网络工程的认识范文篇11

网络课程中的画面(图像、视频、动画等)与文字关系处理不合理。网络课程中用到的视音频材料以教师实际上课的录音、录像为主。网络课程中文字和视音频材料的搭配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出现在同一页面,两者内容相辅相成;另一种是出现在不同的画面。对于前者,学习者能够充分调动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而对于后者,相关内容的相继呈现割裂了内容之间的意义连接,不利于促进有意义学习。

冗余信息成为学生学习的干扰信息。动态文本、图像、动画等常被用于网络课程中修饰画面,提高网络课程的艺术表现力。正确使用这些元素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信息组织更加有序,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当使用就会增加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引起网络学习的冗余效应,阻碍正常的学习行为。

版式设计存在单一贫乏、主题不突出等问题。版式设计是网络课程设计的重要方面,良好的版式设计可以给人以独特的艺术感受,从而引起学习者的共鸣。当前的版式设计形式单一,缺乏视觉激励,画面设计没有视觉重心,教学信息没有有效表达。纵观目前已有的各种形式、内容、风格的网络课程,版面设计似乎较少得到设计者的重视。目前,梅耶的多媒体认知理论操作性较强,对于解决网络课程设计中的问题也更有价值,但通过文献检索看,多媒体认知理论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相关研究较少,本文将探索多媒体认知理论指导下网络课程设计的方法和思路。

梅耶及其多媒体认知理论

理查德•梅耶(R.E.Mayer)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的心理学教授。最近十五年以来,他的研究焦点落在多媒体学习上,其中最突出的贡献是将认知、教学和多媒体整合在一起,构建出“多媒体信息加工模型”(如图1所示)并提出了十项多媒体设计原则。多媒体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的信息加工系统包括图像(视觉)加工和言语(听觉)加工双通道,每个通道的加工能力都是有限的;主动的学习要求对学习过程中各种认知加工过程进行协调。多媒体学习的五个步骤是:①从呈现的文本或解说中选择相关的词语;②从呈现的插图中选择相关的图像;③将所选择的词语组织为一个连贯的言语表征;④将所选择的图像组织为一个连贯的视觉表征;⑤将视觉表征和言语表征同先前的知识整合起来。梅耶的“多媒体信息加工模型”认为,按照人的心理工作方式设计的多媒体信息比没有按照心理工作方式设计的多媒体信息更可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因此,该理论的提出对于课件、网络课程、电子教材等多媒体教学材料的设计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基于多媒体认知理论的网络课程设计思路

梅耶的“多媒体信息加工模型”表明,同时利用视觉和听觉通道获取多媒体信息,并与学习者的先验知识和已有知识模型整合,进而形成长时记忆,可以有效完成有意义的学习进程。

1.确保文本内容和图像(或动画)内容同步出现。设计网络课程时,相同的内容尽量以文本和图像的方式同时出现,即既以文本形式呈现,也以图像形式呈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曾提出,对于相同的内容,以两种形式编码后供学生学习,其学习效果普遍优于以一种形式编码的效果。因此,对于相同的学习内容,可以同时以文本呈现,让学习者进行言语编码;同时,也可呈现图像(可以是静态图像,也可以是动态的动画),让学习者就进行言语和图像进行双重编码,学习效果因而得到提高。

2.确保学习者能同时注意到文本和对应图像(或动画)。设计网络课程时,视听材料同时呈现是一种基本要求,这种设计可以让学习者同时注意到文本和图像。梅耶的“多媒体信息加工模型”明确指出,“建立新知识内部联系及新旧知识间联系是在工作记忆完成的”,在设计网络课程时,新知识以文本和图像的形式呈现的,必须首先让新知识同时处在工作记忆中,否则不可能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

对网络工程的认识范文篇12

1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网络工程专业是依托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起来的。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应该具备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四大基本能力:计算思维、算法设计与分析、程序设计与实现和系统能力。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可以进一步细化为:网络协议分析设计与实现、网络设备研发能力、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能力、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能力、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等。因此,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是网络工程专业有别于其他计算机类专业的一个重要能力。但在目前的现实情况下,大家对网络工程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在专业能力构成上的差异认识不够,很多学校不同专业在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培养方面存在同质化现象。

在专业知识体系上,网络系统安全保障知识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应有:信息安全基础、安全模型、加密、认证、数字签名、安全协议、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漏洞检测与防护、安全评估与审计等。从知识体系上来看,网络工程专业中的网络系统安全保障知识基本上是信息安全专业中密码学、网络攻防技术及信息系统安全领域基础知识的综合,具有内容多、涉及面广的特点。另外,目前的知识体系主要从防御角度出发,攻击和渗透的知识还很欠缺。如何在确保知识体系覆盖完整的条件下,突出网络工程专业的特色,是一个尚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在课程体系结构上,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对应的网络安全课程,对网络工程、信息安全和信息对抗专业来说是主干课程,而对计算机类其他专业来说,往往是扩展课程;信息安全专业和信息对抗专业一般将其细化为至少4门主干课程,如密码学、网络安全、信息系统安全和信息内容安全。网络工程专业需要强化网络安全课程,并开设相应的扩展课程,以完善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课程体系的完整性。

教学条件上,在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比较突出的国内高校主要以密码学领域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见长,缺少网络系统安全保障的师资,特别是缺少既有工程背景和网络攻防实战经验又有高学术水平的师资,导致一些高校网络安全课程的教学质量不高,甚至无法开设,影响了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的培养。网络系统安全保障不仅有理论性,也具有实践性,许多方法和手段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认识和领会。一些高校的网络工程专业缺少必要的实验条件,有些仅仅进行加密与解密、VPN、入侵检测或防火墙等方面的简单配置性实验,缺少网络对抗等复杂的综合性实验,致使网络系统安全保障实践环节质量不高,影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2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构成

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的教育需要以网络系统安全保障知识为载体,通过探讨知识发现问题求解过程,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有效地解决网络系统安全防御、检测、评估、响应等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机类专业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算法思维、程序思维、系统思维、过程思维、数据思维、人机系统思维等思维能力,而网络工程专业还要培养学生的对抗思维、逆向思维、拆解思维、全局思维等网络系统安全保障所特有的思维能力。网络系统安全保障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必须从复杂系统的观点,采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的思想方法,追求整体效能。从系统工程方法论的观点出发,网络系统安全保障不能简单地采用还原论的观点处理,必须遵循“木桶原理”的整体思维,注重整体安全。网络系统安全保障的方法论与数学或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相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包括观察、实验、猜想、归纳、类比和演绎推理以及理论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分析等,综合形成了逆向验证的独特方法论。

从不同的角度看网络系统安全保障可以得到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从物理域看,是指网络空间的硬件设施设备安全,要求确保硬件设施设备不扰、破坏和摧毁;从信息域看,重点是确保信息的可用性、机密性、完整性和真实性;从认知域看,主要是关于网络传播的信息内容对国家政治及民众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的影响;从社会域看,要确保不因网络信息传播导致现实社会出现经济安全事件、民族宗教事件、暴力恐怖事件以及群体性聚集事件等。网络系统安全保障涉及网络协议安全及相关技术研究、网络安全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与系统部署、网络安全测试、评估与优化、网络安全策略制订与实施等内容。培养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熟悉信息安全基本理论和常见的网络安全产品的工作原理,掌握主流网络安全产品如防火墙、入侵检测、漏洞扫描、病毒防杀、VPN、蜜罐等工具的安装配置和使用,能够制定网络系统安全策略与措施,部署安全系统,同时具有安全事故预防、监测、跟踪、管理、恢复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网络安全系统的初步设计与开发能力,以满足企事业单位网络安全方面的实际工作需求。

3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课程设置

网络工程专业涉及计算机网络的设计、规划、组网、维护、管理、安全、应用等方面的工程科学和实践问题,其网络安全课程使学生了解网络系统中各种潜在的安全威胁与攻击手段以及针对这些威胁可采用的安全机制与技术。掌握常见的网络安全工具和设备,如防火墙、入侵检测、漏洞扫描等工具的工作原理,学生可以了解网络安全的相关政策法规,并具有网络安全策略与措施制定、安全事故监测等能力。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的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的培养,可设置相应的主干课程:网络安全技术和网络安全技术实践及扩展课程安全测试与评估技术。课程涉及的核心知识点如表1所示。通过开设安全测试与评估技术,教师引导和培养学生用逆向、对抗和整体思维来学习并思考网络系统安全保障问题。

4培养学生网络系统安全保障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实践动手能力是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一环。许多网络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能力知识点比较难掌握,必须通过实践环节来消化、吸收、巩固和升华,才成为学生自己的技能。为此,我们一方面努力争取解决实验条件,与企业联合共建网络安全教学实验室;另一方面,自主开发实现了一系列的教学演示和实践工具,弥补部分环节难以让学生动手实践的不足。通过完善的实践体系(包括课内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践、实习及学科竞赛等),培养学生网络系统安全保障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课内实验包括安全测试与评估技术课程的信息收集、内部攻击、KaliLinux的安装与使用、Metasploit、缓冲溢出攻击、Shellcode、Web攻击、数据库安全、逆向分析等实验。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对应的实践课程网络安全技术实践设置了加解密编程、PGP、PKI、VPN服务器和客户端、病毒与恶意代码行为分析、Iptables防火墙、Snort入侵检测、以太网网络监听与反监听、端口扫描、WinPcap编程、Windows和Linux安全配置等实验;另外还设置了两个综合实验——综合防御实验(安全配置、防火墙、入侵检测、事件响应)和综合渗透测试实验(信息收集、缓冲溢出渗透、权限提升、后门安装、日志清除)。在课内实验和综合实验环节采用分工合作、以强带弱、小组整体与个人测试评分相结合等措施,确保让每个学生掌握相应的网络系统安全保障实践能力。目前,我们正积极与网络安全相关企业建设实习和实训基地,开展社会实习和实践,探索利用社会力量培养实践能力的模式。专业实践是一门2学分的创新实践和实习课程。通过专业实践和毕业设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网络系统安全保障方面的创新实践拓展和深化。一方面,积极鼓励并组织优秀学生参加全国性和地方性的网络安全技能竞赛;另一方面,让高年级的同学参与教师的网络系统安全保障科研项目中来,让学生在竞争与对抗中和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激发他们的网络系统安全保障创新思维。

5结语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对网络安全的认知范例(3篇)

    - 阅0

    对网络安全的认知范文关键词: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中图分类号:G718.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354-01众所周知互联网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然而网络在给人们提供便.....

    现代畜牧业发展现状范例(12篇)

    - 阅0

    现代畜牧业发展现状范文篇1关键词:畜牧兽医;卫生;问题;对策畜牧兽医卫生是指与从事动物饲养、经营和动物产品生产、经营以及饲料兽药生产、经营活动有关场所的环境状况,主要看其.....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