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的进展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现代科技的进展范文篇1

论文摘要:食品科学创新理论及研究开发的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理论及创新思维方法相吻合。科技革命可以看作食品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动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食品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现代科技革命对传统的食品加工产业的加工方法、检测标准、检测手段、质量控制预警体系乃至食品科学技术的理论框架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提供了新颖的技术研究平台,为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食品科学技术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也促进科技革命的进程。

所有自20世纪以来出现的科学与新技术革命实例统属于当代科技革命范畴,其主要包括以化学、物理学、分子生物学、天文学等基础学科为重点的科学革命,以及以现代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工程技术、电子计算机与微电子信息技术、激光光纤超导技术等应用技术学科为重点的新技术革命[1]。在当代科技革命不断推动人类经济与精神面貌日益改善的进程中,人类-科技-自然协调发展模式将成为新时代亟待展现的主题,科学技术与人类及生态环境关系的问题将成为当代科技革命关注的热点。毋庸置疑,当代食品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食品工业的迅猛发展,与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相悖的伪应用技术不断在科技革命的浪潮中被淘汰。在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食品及副产物精深加工技术、天然食品添加剂加工技术、功能活性因子活力保护与保持技术等方面,可以深刻体现出科技革命和科技新思潮演变对食品科学技术良性循环发展的支撑作用[2]。食品科学是在农学、园艺学及生物化学等多种学科方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叉复杂、应用性强的工科专业,多学科知识的积淀与创新造就了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及研究平台,食品科学领域的发展时刻展现着当代科技革命的历史推演成果。

一、当代科技革命是推动食品科学发展的原动力

(一)百年来食品科学发展的历史思考

我国食品学科发展历史悠久,自1902中央大学创办农产与制造学科开始,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期间经历了萌芽期(1902—1952)、发展初期(1952—1978)、发展期(1978—90年代中期)及快速发展期(90年代中—)四个阶段,可以说我国食品学科的发展受到过战争因素的洗礼,经历过“文革”的停滞不前,而今在当代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下,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食品科学技术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3]。目前我国的食品学科本着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已发展成科技含量较高,学科方向系统性强的朝阳学科,如果没有当代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与推动力,就不会有今天食品科学技术长足、完善的发展,因此科技革命是食品科学发展的原动力。

(二)当代科技革命与人们对食品科学认识程度的提高

人们对食品科学认识程度的提高和当代科技革命的兴起紧密相连。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种植与养殖、规模化加工,并通过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农药、兽药、激素及初级食品添加剂等以促进农畜产品生产与加工的增值,在提高食品数量安全,满足国民温饱的同时,严重忽视了食品质量安全对消费者造成的潜在危害以及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破坏。随着食品科学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诸如农药残留超标、重金属污染、微生物繁殖及各类添加剂肆意使用等问题已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安全、营养、便捷、风味”的饮食理念成为食品科学领域改革与完善的主要目标。与此同时,食品科学专业通过充实完善及科学发展,引领食品加工企业良性循环发展。作为任何一名食品专业技术人员及操作人员必须牢记“每一份良心创就每一块食品”。

二、发展食品科学技术的对策思路

当代科技革命使整个科学方法和科学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食品加工模式上,由单纯的传统加工模式转变为“方便-安全-营养”的现代加工模式。现代食品加工的创新理论与高新技术在新科技革命的形势下越来越显示出其勃勃生机。但是由于科技条件及科技成果应用的局限性,目前对于某些食品加工过程中品质劣变的机理与控制技术的研究欠缺,相关现象的追溯与解释过于模糊,食品加工产业所涉及的各类标准与规程尚待优化集成。这些都给食品生产者在处理具体的质量问题时带来模棱两可、无所适从的困惑。但这些并不能否定我国食品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正确性。正因为食品科学领域存在着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抓住当代科技革命所赋予科技发展的机遇。由此,我们可以提出发展食品科学技术的对策思路是:坚持以食品加工开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立足绿色食品的主体地位,积极引进现代产业化高新科学技术(包括食品加工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弥补特色食品、功能性食品开发及安全检测等方面的不足。在当代科技革命的条件下,加强产学研合作,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食品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4]。食品科学发展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学术繁荣都是通过吸收当时最新的科学文化成果进行创新实现的,要实施食品技术科研成果与食品加工企业的示范和推广的有机结合,坚决反对食品加工企业、食品科学技术研究机构两张皮的局面。

(一)完善政府职能部门对食品加工企业的监管体系及扶持办法

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与揭露不断提醒建立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重要性。首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需针对本区域食品加工企业产品生产类型进行细致统计与分析,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及现代分析技术建立品质控制的检测方法及感官鉴评方法,做到监管方法的科学性与时效性,尽可能避免采用非特殊现象实施评价而造成的食品监管的盲目性,如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粮油食品的可燃问题等;其次,依据区域资源优势,建立特色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副产物精深加工等问题,完善政府职能部门对区域龙头企业的扶持办法,如抓住本区域食品加工技术的瓶颈问题,扶持建立特色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介服务机构及产学研创新联盟体系,实现现代食品加工技术与现代食品加工企业的有效对接,高效发展区域优势食品加工产业。

(二)依靠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确立食品科学发展的重点

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发生将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该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的成果,可为确立我国食品科学技术发展重点提供科学性的依据。能源危机、气候环境污染及食品资源短缺问题日渐突出,创新型食品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是节能减排,提高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程度,并明确提出加快把食品生物技术培育成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基于对生物产业发展前景以及新世纪新科技革命战略机遇的判断,也是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5]。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原有食品加工方法、检测手段、质量控制预警体系乃至食品科学技术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完善,符合当代科技革命阶段性发展目标。

三、科技革命为食品科学提供了创新发展平台

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已明确科学理论的发展与革命往往会引领应用技术的革命,从而导致应用技术的创新变革,最终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整体发展[6]。食品学科的发展史同样表明,虽然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着食品学科发展的进程,但是科学技术进步仍然是其直接动力来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进步是食品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食品检测技术是食品安全科学发展的核心标志,也是一个国家食品质量监管与控制能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针对食品安全检测领域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攻关研究,在精密检测仪器设计、食品安全预警模型构建及不安全因子协同评估等方面成果显著,并基于单元技术成果集成,初步建立了食品安全预警系统。突破检测技术壁垒将成为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生产的关键,新科技革命已经带动了智能芯片技术及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持续发展,通过自主研发与引进改造相结合的创新模式,研究制定了系列适应现代食品工业发展的高新检测方法与标准,提升与完善了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检测技术体系及食品质量监控体系,产品国际市场接受力度大大提高,如通过技术创新与集成,我国制定并实施了新的浓缩苹果汁生产及质量控制标准(GB/T18963-2012),有效推动了我国果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再者,酶联免疫及蛋白质组学等分析技术的发展亦显著提升了食品不安全因子检测和食品毒理学评估的水平。由此可见,食品安全标准检测技术的进步及科学性革命是食品科学发展的直接动力来源之一。

(二)生物技术对食品科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当代生物技术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遗传学等领域发展迅速,在推动并促进生物技术从传统技术研究领域转化为高新技术领域的同时,对食品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利用分子克隆、DNA重组、细胞融合及活力保持等技术可以对食品加工过程和食品品质进行改良,并且通过分子标记等技术,可实现危害或功效作用机制的有效评价,更为准确地实现构效关系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利用宏基因组学技术可获得优质传统发酵制品中的特征性表达基因,有力克服了传统培养与分离方法对不可培养微生物的失效性。由此可见,生物技术的进步对食品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食品科学的变革与发展。

四、当代科技革命赋予食品科学技术研究的思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由于食品经济的长足发展带给了国民富足且多彩的饮食享受,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其中食品加工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健康问题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如何将当今科技革命带来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理念嫁接于我国食品加工业,不断提高加工型食品的市场接受力度,是每位食品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人员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努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加工技术与方法

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即是科技与知识频繁更新的时代,努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加工技术和方法是食品科技人员,尤其是一线工作人员的首要任务,食品研发人员与食品加工具体操作人员知识层面严重脱节是目前食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食品加工操作人员自行对加工工序简化与调整的现象屡见不鲜,致使产品生产有章不遵、品质难以保障。同时众多食品企业研发机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较为滞后,单凭嗜好性为评价指标的勾兑或调配方式成了某些食品企业研发部门开发产品的主要形式,涉及食品营养协调、质量安全评估及食品重组性能的研究较少。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学术讲座及学术交流可成为食品加工企业技术人员及操作人员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加工技术和方法的主要方式。

(二)通过创新开启食品加工业新纪元

创新意识是科学研究的源泉,依据“安全、营养、健康、便捷”的创新原则,实施产品升级是食品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食品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是,重复性跟踪研究较多,产业化应用技术成果较少,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如在人工合成抗氧化剂和防腐剂的安全性受到普遍质疑的今天,通过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开发天然的具有抗氧化及防腐性能的食品添加剂或应用产品,将开启食品加工业的新纪元。总之,从意识形态及创新体制等多方面对食品加工业进行彻底变革,才能真正营造食品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

(三)开展校企联合攻关,加强科研团队意识

一方面,目前食品科技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主要原因在于实验室科研数据与企业生产放大的差距较大,个别科研人员缺乏团队精神,科学研究不够严谨,研究结果可信度与可靠性较低;另一方面,我国一些食品企业产品开发与科技更新意识淡薄,忽略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附加值,甚至形成了企业与科研机构独立行事、互不信任的局面。以企业为技术示范基地进行科学技术成果实践验证,或开展校企联合攻关,是食品科学技术长足发展的必由之路。

遵循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积极总结食品科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及新挑战,时刻围绕特定时期的重大科学问题及技术瓶颈进行不断创新,才能有效应对新时期科技革命的更大挑战,正确处理各时期人们饮食、营养及健康之间的关系是当代科技革命赋予食品科学发展的根本使命。

参考文献

[1]赵建军.世界新科技革命与自主创新[J].理论视野,2006,(6):30-31.

[2]夏道宗,王慧铭,等.现代科技革命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其伦理学思考[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6):710-711.

[3]章海风,路新国,等.现代科技革命对餐桌安全的影响[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12):12-13.

[4]曹孝斌,张建.现代科技革命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J].中国西部科技,2009,8(2):23-25.

现代科技的进展范文1篇2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七八十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这一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理论,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变革作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同时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理论和实际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1科技生产力与知识经济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时代的产物,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就是要解放生产力.马克思十分重视科学,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马恩全集》第19卷,第375页).马克思曾明确指出: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第3分册).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恩全集》第23卷,第664页).

1.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新技术革命条件下的社会现实

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内部结构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生产力的要素主要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并不与这三要素相并列,而是渗透于三要素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使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效能大大提高,通过教育手段和途径,还可以使劳动者的技能大大提高.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来表示: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n.这里的n就是科学技术.因此,在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的今天,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渗透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已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在推动生产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中起首位变革的作用.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50年代至70年代间)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50%,其中有的国家高达60%~80%,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1985年~1989年)为40%左右.当前,高科技的崛起及其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为愈来愈多的人士所认识,为新的经济增长理论提供了有力论据.据预测,未来农业新增产六分之五,未来工业经济增长的70%~80%都将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当今科学技术产生的前所未有的生产力,表现为:一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亦即科学物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二是科学技术成果促进了劳动生产率成倍增长;三是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创造了丰硕的经济效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能够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现实生产力都是人类知识力量的物化产物,都是科技成果进入物质生产过程产生的结果.

1.2技术经济与知识经济

在科技立国、科教兴国已成为许多国家基本国策的今天,技术与经济的关系正在演化成知识与经济的关系,技术经济正在进化成知识经济.现代经济要求用较少的投入来获取较多的产品,用较低的成本来获取较高的利润.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人们认识到,知识作为科学技术的载体,只有知识劳动才能达到这一目的.现代社会是信息发达、知识激增的时代,以知识劳动为支柱的知识经济将逐渐成为未来社会的主体.所谓知识经济,按照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在一份《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的定义,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用以指当今世界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美国未来学家彼德•德拉克认为,世界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变时期,即将到来的社会中,真正有影响力的不再是资本、土地或人力资源,而是知识.众所周知,当今世界上首富者乃是美国微软公司的创办人比尔•盖茨.在20年前,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石油大享.在半个世纪前,是汽车商人,可是经过半个多世纪,不但财富转移了,而且致富的方式也改变了,人们将不再倾心于如何巧取豪夺成为暴发阶层,而是转向通过高科技及知识集约型的企业获得发展.知识已成为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决定因素.人类社会之所以能进步,就在于知识的不断生产和使用,在于知识的创造、储存、学习和使用方式的变更.科学研究制度的兴起,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印刷技术的发明,改变了人类储存知识的方式;教育制度的革新,改变了人类学习的方式.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的经济增长方式由此发生了根本变革.在这样一种新型的经济社会中,知识的生产、学习、创新将成为人类的重要活动.

2现代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纵观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近代历史上的每一次产业革命、技术革命,都引起了相应的教育革命.在现代社会,教育与科学技术互相制约、共同发展,已成为促进和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两大要素.同时,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生产力内部结构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也必然地对教育和生产力的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要素的现代社会生产力,为现代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日益雄厚、丰富的物质基础,同时又必然对现代教育的发展提出日益迫切、多样化的要求,使现代教育适应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以科学技术为第一要素的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现代教育也必然具有日益重要、突出的地位和作用.现代教育作为影响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社会因素,将成为发展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杠杆和支柱.现代教育,尤其是现代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日益明显.

2.1现代高等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劳动者的科技素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高等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育人活动,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主导作用.高等教育创造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提供了强大的认知手段,以及控制、协调与自然关系的新方法和力量,增加劳动者的知识存量,进而以更高的效率、水平配置资源.有关资料表明,在现代产业更新的收益增长中,只有40%是由机器设备的变化,而60%则是新产业所要求的更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所造成的,而且在科技进步的影响下,劳动者的思维方式、价值尺度、行为方式和情感体验、综合素养等诸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同时,科技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团体、个人的价值取向,它通过对社会价值观念的进步作用来影响和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使人的个性自由和精神解放得到充分发展,使人格得到完善.高等学校的学生,通过在校期间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哺育,提高个体素养,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毕业后在用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服务社会、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将优秀的校园文化带向工作岗位,幅射整个社会,提高整个社会成员的需求层次,创造着社会的精神文明.这种影响是深刻的、广泛的、持久的.这是高等教育的科技专业知识教育所带来的效益.#p#分页标题#e#

2.2现代高等教育具有使科学技术传递、积累、发展、创新的功能

科学技术知识与成果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财富,是优秀文化的结晶,是科技进步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科技发展是一个不断传递、积累、发展、创新的历史过程.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高等教育的传统功能也有了新的拓展,现代高等教育日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知识与日俱增,高等教育对科学技术知识的选择、整理、储存的任务日益重要.二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兴知识、交叉学科层出不穷,各专业学科界限淡化,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缤彩纷呈的格局,知识量激增,高等教育的传递、融合功能增强.三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缩短了国际交往的时空距离,科学无国界,从而使高等教育对国际间科学技术知识的吸收、传播功能增强.现代高等教育在科技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加强基础科学的传递,使人类优秀科技文化得以世世继承、代代相传,为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发展、创造新的科学技术,开拓新的专业领域,来丰富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代高等教育不仅再生产科学技术,而且还创造新的科学技术.

2.3现代高等教育具有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功能

科学理论只有转化为生产技术,才能直接形成生产力.高等教育是潜在的生产力.我国高等学校中学科门类齐全,专家学者荟萃,科研设备先进,信息灵敏,国内外学术交流渠道畅通,具备了进行跨学科、尖端学科、新兴学科研究的条件.正如现达国家中的著名高校一样,我国拥有一大批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中心”的高校,高等学校在培养高层次建设人才的同时,也成为为社会创造新的科学技术的源泉和重要基地,具备了从科技到生产力所要经历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中间实验、定型生产等转化功能.同时通过利用高校的优越条件,成为创造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中心.也就是高校不但培养造就一大批科技人才、再创造新的科学技术,而且还能研究试制新的生产工具、新的材料和新的工艺.因此,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现代高校可以创造生产力的全部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使科技第一生产力由潜在变为现实.同时,现代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必须有现代高等教育的参与——即通过教育使劳动者掌握科学技术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科学技术进步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地给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提供新的科学技术理论,丰富教育的内容,提供新的教学设备和手段,开辟新的教育途径,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增强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功能.

3发展现代高等教育科技功能的对策

现代科学技术在客观上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而高等教育又客观地是科学技术这一潜在生产力向直接生产力转化的中介环节,那么,通过发展教育来发展科学技术,通过教育来发展生产力,为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已成为发达国家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必然要走的历史道路.高等教育应当担负起这样一个历史重任.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应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探索高校与社会紧密结合、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

3.1在教育思想方面,要把高等教育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

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因此从办学的指导思想上说,要真正落实高等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以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来确定高教改革的思路,建立起高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相适应和协调的办学机制.我们对适应的理解,不能狭隘地看作高教与经济是服从”和对口”的关系,而应广义地理解为应变”和创新”,使高校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正常运行,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使教育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经济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这一方针落到实处.同时,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实现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战略性转变,要充分发挥教育的科技功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劳动中出现智力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在开发人力资源的同时,应十分注重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教育思想上,要牢固树立德育首位”的思想,加强通识教育,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崇高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优秀的品格、健康的体魄,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我们不仅需要造就能获取诺贝尔奖的英才,更需要为祖国建设事业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将才.

3.2在教育结构方面,要逐步建立起培养各种人才的完善体系

现代科技的发展,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将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社会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劳动结构和知识结构将不断变化.调整产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发展高技术产业,必然对高等教育提出新要求,并集中体现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教育结构不仅影响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直接影响到教育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中的作用.要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历教育与岗位技能教育、职前教育、职后教育、终身教育体系.目前高校比较重视研究型、传播型的人才培养,忽视应用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尤其是直接面向经济建设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根据对教育所面临的资源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社会服务市场的动态需求,加强教育预测,确定各级各类科技人才需求的合理比例,按需培养,因材施教.现代科学技术整体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必然导致高等教育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各学科的知识体系趋于统一,表现在高等教育结构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上.为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的趋势,人才规格要向通才方向发展,实施通才教育,使学校培养的人才向应用型、开拓型、创新型方向发展.同时根据社会需要,适时地改造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增设与经济建设紧密相关的急需专业,扩大知识面,增加选修课,加强人文科学、经济科学等软科学与工程技术硬科学的相互渗透,将智能与技能培养相结合,提高综合素质,造就一代新人.

3.3在教育体制方面,要逐步建立起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办学运行机制#p#分页标题#e#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教育是潜在的生产力,通过发展教育来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这是走向经济发展的成功之路.高校应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和发动社会积极参与教育,形成合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参与教育,教育面向社会,产学合作办学,产学共同繁荣.要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高校教师与社会企业中有一定理论素养的技术人员,可以互相兼职,建立高校教师学街双轨制,让具有工程师-讲师”、会计师-讲师”、律师-讲师”职称的教师授课,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应用型、创造型人才.重视建立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高校要从以往相对封闭的学院制办学模式逐步走向与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科技、生产联合体的办学模式.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教育是基本,科技是关键,生产是基础.现代许多国家积极发展以大学为依托的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科学园区(Sciencepark),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以大学为核心,联合社会上的科技、生产力量,积极推动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建立这样一种三结合的联合体,使教育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科学技术成果迅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3.4在教学方面,应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正确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上应实行改革,改变以往重视书本、轻视实践,重视理论、轻视应用的做法,使学生从灌输式的教学中解脱出来,使学习方法由接受性学习(Learn)向研究性学习(Study)转变.在教学内容上,在注重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应把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及进展,但不一定成熟的理论介绍给学生,使学生能有机会探索研究.在课堂教学组织中,可以开展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学术讨论,以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在教学环节安排上,应保证一定时间使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深入基层,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同时,可利用大学生第二课堂,开展学生课余科技发明活动,学以致用,使学生及早进入科学研究发明的领域.通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接触生产实际,为大学生提供发挥智力潜能的用武之地,同时也可以在大学生中倡导崇尚科学、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风气,可以培养大学生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形成大学生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有效机制.

现代科技的进展范文

1现代医学科学技术革命特点

1.1现代医学科技的集成化

现代科技衍生出不同的门类和亚类,不同的门类和亚类渗透衍生出不同的交叉学科。在医学科技发展过程中,吸收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环境科学、信息学乃至人文科学新理念和新技术,极大地刺激了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如核磁共振技术的引入无论在临床诊断还是在微观药物分子结构的研究中均发挥重要作用;药剂学研究中引入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药质体、分子生物学技术等促进药物的研发和使用,融合其他学科的技术、方法和理论。在原有医学学科的基础上,发展了分子药理学、分子病理学等学科。因此,在医学科技范围内,单一的学科实际上已经集成了众多的医学技术,包括分子生物学、物理学、信息学方面的最新技术和知识。现代物理学、信息网络技术可进一步推进医学科技集成化,形成以某一学科为中心的技术群、知识网。

1.2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快速化和全球化

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呈现快速化发展的特点,包括新的医学科学技术的建立、推广和应用。随医学科技的发展,医学知识出现爆炸式的增长,医学论文、专利、专着、方法等飞速发展,医学知识的更新周期大大缩短。随现代网络“高速信息公路”的建立以及网络的扩大和提速,医学科技、医学知识实现了实时传播,全球共享医学知识。无论普通百姓还是专业人士,均能及时获得医学知识的更新。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无线网络和3G手机的普及使医学科技普及更快,更全面。从局域网到有线互联网时代,再到无线网络,现代信息技术正加速医学科技和知识的普及。医学知识不再专属于专业人士,而成为被普通大众接受的知识。

1.3现代医学科技的理论和技术密切联系

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依赖于新技术和新理论,包括物理技术、生物技术的引入。而新技术的发现则依赖于全新理论的指导。在现代医学技术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现象,形成新的医学知识,多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催生新的理论,又促进技术发明,形成良性循环。因此,现代医学科技中理论和技术密不可分,实际上是以医学科技为核心的技术群落支持下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明。

1.4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使不同医学领域的专家合作更加密切

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新理论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任何人都不可能以个人的行为独立完成技术和理论的创新。现代远程医疗系统的研发使来自不同领域、区域和层次的医学专家更加紧密地合作,为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由于医学科技集成化使科技合作在医学科研中更加突出,能更有效地提高效率。

2现代科技革命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2.1现代科技革命对医学人才思维模式培养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实践及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发展中,没有创造性思维很难产生创造性成果。现代科技革命尤其是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知识和新技术手段的涌现更加依赖于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关系到医学科技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医学生是未来医学科学技术和理论应用与创新的主体,加强其创新思维的培养将提升未来医学的发展速度。因此在医学教育中,尤其是现代医学生的培养中,要培养更强的创新思维,建立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灌输现有医学知识的基础上,强调其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如利用数学建模的方法预测疾病的研究,需要在医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疾病和指标之间的数学模型,利用强大的计算机网络和处理能力预测某一医学现象的发展规律。要求研究者通过发散思维利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工具建立并处理某些命题。

2.2现代科技革命要求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团队合作精神

首先,现代科技革命包括医学科技革命使创新思维、创新成果评价的主体由科学家个体转向科学家联合体。医学科技创新思维的提出往往来自团队的智慧。医学信息爆炸式增长的今天,如果没有群体意识,或失去了社会联系,任何一个医学科学工作者将一事无成。其次,科技革命推动科学家之间的紧密合作,包括区域间乃至国际合作,反过来,这种合作促进科技革命向前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现代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合作更加突出,联系更加紧密。最后,由现代科技革命引发的知识大爆炸时代已经形成,未来成千上万的专业论文、专利、评论产品的出现,知识和技术可能围绕某一专题展开,尤其是在医学研究方面的论着和专利发明,任何个体都不可能全部掌握,只有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群策群力,才可能较全面地掌握其发展动态和前沿。现代科技革命发展的主体,医学科学家和其他科学工作者组成联合体彼此紧密合作,解决科学问题。

2.3现代科技革命要求快速更新医学知识

在医学教育基础知识(成熟的理论体系)的传授中,对新知识和理论体系的介绍较少。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带来庞大医学信息量,每天都有成熟或不成熟的技术和理论观点出现,这些知识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被广泛认同的医学理论所替换或更新。在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求医学教育加强新知识和新理论的传授,为知识更新做好铺垫。如近年来提出的网络药理学(诸如信号网络药理学等)、小分子RNA干扰技术理论的提出,使医学工作者重新审视药物作用及机理,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提出观点并发展不同的技术。

2.4现代科技革命对医学教育方式和运作模式的影响

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升级换代,使复杂的医学问题简单化和实时化,在现代医学教育中尤其明显。远程网络控制技术、网络会诊、远程课程等相关技术的发展在医学教育、解决医学难题和医学继续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现代医学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大学校园,而是向实现校际合作、教育资源和信息共享教育模式发展。如远程医学教育在继续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继续学习不需要长途跋涉,而是就地学习、更新知识。

在现代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现代医学教育产业的运作模式也悄然发生着改变。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校际合作愈加紧密,诸如医学院校之间互派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互派访问学者等形式的合作。医学教育资源的急速膨胀也为学生学习选择范围扩大、个性化、互动式的终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这些现象充分说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背景下,尤其是医学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使现代医学教育具有开放性特点,这将冲击乃至颠覆传统教育模式。

3对现代医学科学教育发展的思考

3.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2,4]

传统的教育方式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围绕某一层次的知识展开教学活动,往往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现代科技和医学教育技术的发展,学生学习的范围、方法、时间等可选择性增强。来自互联网的医学传播平台,如各级精品课程网站、搜索引擎、论坛、各种在线即时通讯平台,尤其是专业的医学网站,均可提供各种医学知识。因此,在现代医学教学中,应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扩大可选择范围,逐步将以教师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至以学生为中心。

面对现代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需要培养综合素质高,社会工作适应性强的人才。根据社会需求设计培养目标,现代医学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坚持“产学研”培养人才的模式,加强医学基础知识教育,拓宽专业知识面,提高技能。

3.2改革医学教育方式和运作模式

现代医学科技革命促进全球化发展,医学高等教育要适应科技革命,就必须改革运作模式,按现代科技发展提出的要求,建立多渠道、多方位的办学模式,如公私并存、中外合资等办学方式,提倡开放式办学。现代科技革命导致社团之间,大学与社会之间的界限模糊,不能局限于校园内象牙塔式的办学理念。高等教育机构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教育服务,医学教育也不例外,即医学高等教育与社会资源尽可能实现共享。医学高等教育所负的社会责任不单是培养人才,同时也要普及医学知识。随现代科技革命的推进,开放式的医学教育应为医学知识的普及承担更大的责任。

现代科技的进展范文1篇4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关于政府财政与科技、教育之间的关系,在我国财政经济理论的研究中有失偏颇,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廓清。本文从政府财政的角度来分析研究政府财政与科技、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探讨振兴政府财政的可行途径。

长期以来,关于政府财政与科技、教育之间的关系,在我国财政经济理论的研究中有失偏颇,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廓清。本文从政府财政的角度来分析研究政府财政与科技、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探讨振兴政府财政的可行途径。

一、政府财政:科技、教育的主要“经济基础”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强有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是现代科技、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如何解决科技、教育发展所需的物质条件,换言之,是否应该由政府来承担促进科技进步和发展教育所需资源的供给责任,这决定于科技、教育事业活动的社会经济属性。从公共财政原理上讲,由于科技、教育具有明显的公共物品的特征,因而科技、教育事业活动的所需投人不可能完全由市场来有效提供,即无法通过市场来完全有效解决发展科技和教育所需的物质基础问题。因此,政府从财力和财政税收政策上给予支持,是科技、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

从科学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据有关专家估计,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至少有2/3是由于广泛采用了新的科技成果的结果。这一数字清楚地表明,一方面,在宏观上,科技对于经济增长有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在微观领域,科技能够给投资于科技的各微观主体带来巨额的利益。这似乎已经表明,市场能够有效地解决科学技术进步问题。然而进一步地分析却不难发现,虽然私人部门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政府仍然是推动一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第一,虽然科学技术可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创造巨额的物质财富,但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发与研究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群体活动,在科技发展中的许多领域,私人部门往往不愿意参与或缺乏足够的投资积极性,从而需要政府财政扮演主要“角色”。这突出表现在:其一,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由于基础科学是应用科学研究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科学作为前提,应用科学研究就难以为继。因而基础科学研究是一国科技发展的“基石”。但基础科学研究成果无法直接转化为商品,可以说是一项很难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工作。因而其发展所需人力物力和财力只能由政府财政来提供。其二,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应用科研项目,其往往是建立在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之上,需要很多人的合作。不但其开发周期长,需要巨额的投资,而且投资风险较大。私人部门往往因考虑投资回报率和投资风险而不愿意涉足于此,因此,对于这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如果缺乏政府在财政与政策上的有力支持,私人部门虽有一定的积极性,也难于保证能有足够的投人。

第二,科学技术是一项智力活动成果,不仅其本身具有明显的公共物品特性,而且科技进步对公共物品和半公共物品的需求也将大大增加,如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就成为了当代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之所以如此,不仅是因为科学技术具有很强的外溢效应,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收益与其成本往往难于直接对称起来;而且,从产权角度上讲,科学技术成果的产权很容易受到侵犯。如果某个人通过学习或其它途径获得了同样的知识,他也同样会得到一样的技术和生产出同样的产品。发展科技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显然,优化这一外部环境的所需资金,只能由政府财政来解决。因此,无论是从提高科学研究工作效率,还是从保护科技成果的产权方面来看,政府财政也是一国科技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

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政府财政更是教育发展的经济基础。这是因为,现有的理论研究已经证明,一方面,虽然教育不是纯粹的公共物品,但却具有极大的溢出效应,从而离不开政府财政的投资;另一方面,政府对教育这种“人力资本”的支出进行资助有利于改善社会公平。

不仅如此,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角度来看,政府财政作为教育发展的经济基础,除了改善公平和解决其外部效应外,还主要表现为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接受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公共需要。因为,第一,现代社会已经开始进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掌握和创新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因而国民素质在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更为重要。这就是说,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教育所提供的利益虽然可以内生化和私人化,但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教育已不再简单地表现为一种个人需要,已经成为了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必需的一种基本公共需要。从而使得为教育发展提供资金成为了政府财政的一项基本职责。第二,更进一步讲,从科技进步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方面来看,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通过科学研究来实现的;而科学研究是一种智力活动,它是以掌握现有科学技术成果为前提条件的,掌握现有科学技术成果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教育。这就是说,科技与教育是相互依存、相辅相存的。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必须有一个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一个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必将带来其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毫无疑问,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和高度发达的教育体系,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进程的必备条件和其是否进人知识经济社会的基本衡量标志。因此,政府财政为教育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也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科技、教育:现代社会政府财政的主要依托

政府财政发展史已经证明,政府财政总是根植于相应的经济基础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政府财政的经济基础,乃至财政制度安排和财政收支结构都是不同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总体上已经先后完成了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目前正向知识经济时展。与此相适应,政府财政的经济基础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而变化。

1、科技、教育将成为现代政府财政的主要依托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

自70年代以来,科技进步日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开始变成现实。今天的世界,知识经济扑面而来,人类社会正经历着自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以来的第三次巨大转型。

世界的竞争已经成为以经济为基础,以科技特别是高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因此,调整政府财政经济发展思路,将振兴政府财政的思路建立在发展科技与教育的基础之上,是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因为,这种从后工业社会逐步发展起来的知识经济,是一种明显区别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新型经济,这种区别突出表现在产业支柱的变化方面。与以农业或工业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或工业经济不同,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的经济。其基本特征是其资源配置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其生产是以将高科技作为其资源依托的高技术产业为支柱;其消费是以高技术产品和通过信息产生的新知识为主。现代经济的这一发展趋势的财政意义在于:从财政收人方面来看,现代科学与技术的融合必将催生高新技术与高新产品,这些高新技术和高新产品又会构筑“新型行业”和“支柱产业”,从而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提供充足的财源。因而,建立起强大的系统化、高新化、高效化的科学研究体系,以保持科学技术的强有力的发展趋势,是实现现代政府财政良性循环的必然选择。从财政支出方面来看,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经济发展必须要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和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由于人力资源和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的获得,是以加大对人的知识化投资,加快对人的知识化和以管理制度为主的科学研究环境建设为前提的。因此,发展多结构、多层次、多形式、多方面、多阶段和多功能的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培养出一大批高度专业化的人才和管理有方的管理者,营造出一个科技发展所需的良好环境,就是现代政府财政以科技、教育为主要依托的重要表现。这就如同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社会的政府财政是建立在农业和工业经济基础之上一样,现代政府财政也必然是以科学技术和教育作为其主要依托。

2、将科技、教育作为政府财政的主要依托已为我国正反两方面的发展经验所证明

我国正反两方面的经济发展经验已经证明,科学技术和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经济和健全政府财政的主要依托。

改革开放以前,在我国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过程中,虽然我国的科技、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其它发展中国家一样,走的仍然是一种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甚至滥用的基础之上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而不是以科学技术和教育为基础来实现财政经济发展目标的。在时期,还出现了轻视知识、排斥科技的严重破坏科技教育的现象。从而使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建设既没有考虑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没有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加大以人力资源的开发与投资为中心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力度和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结果是我国的工业化程度虽然在不断提高,但经济运行中的科技含量并不高,与世界经济特别是先进国家的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很大,从而使我国政府财政的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脆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仅十分重视发展科技、教育,而且通过大量引进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发展新兴产业。这不仅为我国经济发展增强了后劲,也为财政收人的持续增长创造了条件。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已经占工业总产值的巧%,新产品税利已占工业税利的10%。1994年以来,我国财政每年新增财政收人在1000亿元以上,其中新兴产业和新产品开发所提供的税收占较大比重。

/P>上述分析已经表明,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看,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对于政府财政来说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在世纪交替时期要完成由尚未完全工业化的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任务,使政府财政摆脱目前的困境局面,其基本途径就只能是发展科技、教育事业。

总之,我国财政经济的持续增长,离不开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又离不开政府财力和财政税收政策的支持。政府财政与科技教育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振兴政府财政

当前,我国虽然已经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科技、教育发展水平总体上还不高,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如据原电子工业部估计,在代表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之一的电子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方面,我国的集成电路的水平与世界水平相差15年,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技术出口在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很低;在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及受教育水平上,目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该年龄组的比重,现阶段约3%,而发达国家这一比重高出我国10—20倍,美国达到80%,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达到了30%,目前我国每万人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为巧0余人,而美国1988年就有200多人,日本1987年为700多人,联邦德国1987年为400多人;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方面,我国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仍然较低。

这些差距一方面说明我国通过发展科技、教育来促进财政经济的振兴尚有较大的空间;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同时也说明了,我国要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目标、完成振兴政府财政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如何发展我国科技、教育事业,以达到振兴政府财政的目的,从财政角度来看,主要要从如下两个方面着手。

现代科技的进展范文篇5

1.1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资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资源,它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物化,使生产力发生质的变化。科技转化为劳动者的技能,提高了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的能动性;科技物化为劳动资料、创新的生产工具,使劳动手段更加现代化;科技发展使劳动对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提高了农业劳动对象的效能和效用;科技创新的生产工艺使农业生产工艺流程更先进;科技进步优化了生产要素组合,使农业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更加科学合理;科技创新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使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法更加科学化,手段更加现代化。

1.2农业科技创新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只有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农业科技的突破性成果和新技术的有效推广应用,才能实现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最终早日实现中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当前,制约我国农业及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如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破坏愈演愈烈等。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业发展基本问题,使农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协调起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关键靠技术,靠创新的可持续农业技术才能彻底摆脱农业的“不可持续”局面。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水等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率;农业新技术应用,可以拓宽资源的范围,实现资源的有效替代,有效缓解现有资源的约束;农业新技术的应用,还为科学控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开展科技减灾提供基本手段。

1.3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农业现代化,从一般意义上说,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方法和现代手段管理农业,使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农民的人均收入大大提高。农业现代化包括生产品种的良种化,生产资料的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生产组织的区域化、社会化,生产技术的科学化,生产条件的水利化、园林化,经营管理的企业化、科学化。科学化、机械化和社会化是现代农业的三个基本特征,其本质是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武装农业,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管理农业,目的是创造出一个高产、优质、低耗的农、林、牧、副、渔业生产体系和一个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有较高转化效率的农业生态系统。因此如果没有科技创新和科技支持,农业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

2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要求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宣传科学思想、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和科技意识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正处在由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已开始由长远目标变成现实任务,实施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必须从事关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民族兴衰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科教兴农工作,把提高农民科技、教育水平,增加科技含量作为增强农业素质,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社会、经济、文化,进而实现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作为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石。把科学技术的研究、推广、教育紧密结合,明确目标、突出重点,采取切实措施,动员全社会重视、支持和加强科教兴农工作,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打基础。

2.1积极追踪,采用现代农业科技

现代生物技术是21世纪先进农业的主导技术,也是支持农业发展的核心领域。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现代生物技术能够定向地改变生物的某些性状,大大缩短动植物品种改良的周期,迅速提高新品种培育效率、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以及农业资源的利用率,要突出抓好生物技术的应用,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现代农业工程技术把材料学技术、制造技术、工程技术、控制技术、生物技术和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融为一体。借助于农业工程设施,使农业减少甚至摆脱对于自然条件和人类劳动的依赖,要积极推广使用农业机械,实现农业机械化。

现代信息技术正在迅速渗透到农业的各个领域,将对整个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以及农村发展和农村文化生活产生无法估计的积极影响。要突出信息科技在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方面的重要地位,早日实现精确农业。

2.2组织农业科技攻关

实施作物良种科技行动,加强品种选育,种子质量标准化,优质苗木工厂化研究开发,建立产业化种植基地。

实施农产品加工科技行动,建立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大幅度提高农业品转化率和附加值。

实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行动,加强区域性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实现农业科技工程化。

实施绿色食品科技行动,以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为向导,开发各种绿色食品,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带动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实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减灾农业科技行动,重点加强生态林、节水农业、重大病虫害测报防治、避洪避涝和节水抗旱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实施科技致富示范行动,分区域搞好科技致富,坚持以科技开发为主,增强“造血”功能,促进农村致富奔小康。

2.3努力推进农科教结合

农科教结合就是以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农业与农村现代化为中心,以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手段,以推广先进的实用技术为动力,把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农村科技和教育事业的整体功能和效益。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强农科教结合,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要求之一,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3农业科技创新的实现途径

3.1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必须按照党中央的有关方针,真正做到:

按照“抓大放小、合理布局”的原则,组建农业科研机构,包括建立部级农业科研中心、地方农业科研分中心。通过“并、转、建、撤”等不同途径进行调整、改造和改建,以利于建立机构精干、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科技力量集中的“国家队”、“地方队”。

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原则,建立科技人才队伍。一方面,要紧紧“稳住”一批优秀农业科技人才,使他们安心、专心从事农业科技研究,从课题、经费等方面予以支持。另一方面,要大胆“放开”,让一大批农业科技人员进入市场,进行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使农业科研成果早日进入市场大循环。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让农业科技人员抓准位置、选准课题,使科技资金得到充分利用、高效利用。

3.2改革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评价和鉴定制度

要使科技成果能真正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肯定,必须做到:

建立一套能客观、公正反映科技成果水平、质量、效益等全部内容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要求既全面,又客观,同时量化并给予合理的权重,便于操作和比较。

建立评审专家库,将真正办事公道、学术水平高的专家纳入到专家库。

采用“背靠背”方式对成果进行评估、鉴定,以促进农业科学研究“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大成果、出真成果”。

3.3加快以农业科技推广和普及为重点的农业科技进步

改革、创新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和普及工作,要求做到:

“一健全”。尽快健全各地、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体系,做到县、乡、村有推广站,省、市有推广中心,并配备必要的农业科技人员和相应的仪器、设备、设施及应有的工作条件、推广经费等。

“二转变”。一是工作中心转变,将推广工作的重心由以“技术”为中心转变为以“农民”中心,真正将农村推广工作的重心转变为“面向农民、面向农业、面向农村”。二是推广机制转变,真正实现由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转变为依靠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并逐步强化市场机制的功能。

“三结合”。科研、示范、推广三者结合,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当前,全国很多地方建立的“农业技术示范园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就是将农业科研、示范、推广三者有机结合的较好形势。

“四到位”。将技术、资金、物资和优惠政策及时送到千家万户,送到农民手中,这是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工作得以“生根、开花、结果”的关键所在。

3.4加强农业成果转化和应用

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市场结合。科研和推广人员要树立起强烈的市场意识,研究开发和推广有市场前景和发展前途的成果,再依据市场反馈信息指导下一步工作,以形成研究、开发、推广、转化的良性循环。

加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结合。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用以物化的技术,适宜个体、集约经营的技术来增强生产能力。

加强产、学、研结合。在科研机构的设置上,通过一系列的立法和机制创新,建立起使国有科研单位的成果通往企业的桥梁。

实行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多层次的科技经营活动,是农业科技直接进入农业与农村经济,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业科技机构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与模式。

3.5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大力提高农民素质。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开办“农民夜校”,办好“农业广播学校”,进行电视专题讲座、科普讲座和“三下乡”活动,直接把科技送到农民手里。

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农业、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氛围,增加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采取相关配套的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

既要稳住农业科技人才,又要鼓励人才合理流动。要千方百计地稳定现有农业科技人才,使其安心工作、专心钻研,也要允许合理的人才流动,尽量使其“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参考文献

1刘仁忠.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农业产业化[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2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3宋惠昌,何建华.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

现代科技的进展范文篇6

关键词:历史;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先进生产力

中图分类号:F01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7-0169-02

中国共产党关于科技生产力的思想是总结了当代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而得出的科学论断,视之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马克思科技生产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诚然,这是完全正确的,这些研究也是必要的,更是有益的。但从另一方面讲,如果仅将这一思想放在近一个半世纪以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小范围内来研究,不免疏于说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三者相互作用的历史进程的全貌,难免会影响对科技生产力思想的深刻理解,不利于说明中国共产党对科技生产力思想的探索、创新的伟大意义,最终会妨碍发展科技生产力实践的深入。

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相关性的历史演进

1.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不相关”阶段

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生产力主要体现在一些简单而粗糙的石器、木器和骨器等手工工具上,这时科学尚处于萌芽状态,科学知识几乎为零,而技术也微乎其微水平也极低,由于科学缺位,技术微小且水平极低,人类的谋生又鲜有智力因素的作用,因此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也就无所谓相互作用,即三者是一种“不相关”的关系。生产力系统中除三大实体性要素外,别无所有。若用公式表示生产力构成要素的关系,则为纯粹的三要素和的形式即:生产力=劳动对象+劳动者+劳动资料。

2.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弱相关”关系

采集和渔猎社会末期,随着金属农具的制造和使用,使生产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部分“有闲阶层”可以专门从事所谓的“求知识”的科学活动,这时科学初步产生了。掌握科学知识的有闲阶级、贵族奴隶主、地主们鄙视掌握工艺技术的奴隶、农民等工匠劳动者,也鄙视技术。

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相关联”阶段

工业社会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又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为之提供了新的研究内容和新的研究手段,从而引发了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以三大发现为代表的第二次科学革命。电力机械的广泛应用,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中后期的高级阶段――电气时代。这一时代里,科技和生产力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科学技术密切结合,以科学为先导,以技术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系统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科技对生产力诸要素的渗透明显,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各实体性要素起到极大的“放大”乘数作用,科技成为生产力系统中的首位要素,突破了生产力中实体性要素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模式。这时,生产力公式就是一种倍乘关系;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资料+劳动者+劳动对象)。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是马克思的一大理论贡献。在总结了近代自然科学和产业革命的基础上,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仅指出了科学是生产力,而且认为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强相关”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和推动下,整个自然科学得以全面发展,从而引发了新的科学革命。以相对论、量子力学、原子结构理论为核心的现代科学革命的产生和发展,又为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奠定了基础显而易见,只有微观物理学的发展,原子能技术才得以产生;没有无线电电子学和数理逻辑的重要发展,就不会有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与新技术革命的开展相联系,产业革命随之兴起科学、技术、生产三者已达到一体化,科学技术――生产的周期越来越短。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中显示了巨大的作用,已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动力。以现代科技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悄然兴起,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知识经济成分已占其GDP的50%以上。标志着人类社会逐步由工业社会转入知识社会,当代科学技术引起了生产力结构的变化,使科技在生产力系统中成为第一位的变革力量。

二、中国共产党对科技生产力思想的探索与发展

1.以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科技生产力思想的发展

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命题,但他对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的认识也是明确的。1956年在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要进行技术革命,并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为迅速赶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而奋斗。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所以,“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ZW(DY]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59.[ZW)]并号召向“向科学技术进军”和进行“伟大的技术革命”。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科技生产力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以邓小平为核心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科技生产力的思想和实践极为丰富、深刻和卓有成效。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1988年,他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ZW(DY]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7-378.[ZW)]将科学技术上升到生产力系统的第一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就是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一时代里,科技革命不仅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对生产力本身的构成要素产生巨大的影响。科学技术与其他生产力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已不是乘数增长的关系,而是指数增长的关系;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已变成为首要的第一位的生产力,现代科技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速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与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是分不开的,不仅经济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而且“实现人类的希望依靠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靠科学,维护世界和平要靠科学。”[ZW(DY]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8.[ZW)]

3.以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科技生产力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革命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科学技术信息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内容和指标也在不断丰富和提高。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结合新的实践和形势,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技术生产力的战略思想。高度重视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主要思想,以此为基础结合时代特征,作出了新的判断。在中国共产党建立80周年纪念大会上强调:“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这是中国共产党继承历史、立足现实、前瞻未来的科学论断和理论创新。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科技进步的内在要求。高度重视创新,把它视为民族之魂。“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ZW(DY].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70.[ZW)]他的科技创新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系统地思考了科技创新体系,把科技创新分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制定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知识创新工程,都是使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的作用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至此,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互不相关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从三者潜在的逻辑相关性和内在一致性演化到其现实相关性和外在统一性的历史进程,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这是中外生产力发展史所反复证明了的。生产力发展史大体经历了石器时代、金属工具时代、蒸汽机时代、电力时代和计算机时代。生产力历次划时代的飞跃,决定的因素和标志是劳动资料性能的巨大改进。而劳动资料的改进,又是通过科技进步实现的。

第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所证明了的。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尺度可以把人类产业史划分为采集和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等四种社会技术形态。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往往会引起人类社会的深刻变化。

第三,从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逻辑结论。科学技术从无到有,水平由低到高,力量从小到大,与生产力由不相关到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无不显示出科技已成为各国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因素。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现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立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关系演变的历史进程,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科技生产力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崭新的实践基础上阐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深刻揭示出科技在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历史性变化,是对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的最新概括。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4]陈章亮.新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5]曾德高.论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技生产力观的创新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3,(4).

[6]李英姿.论对科技生产力认识的深化[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4,(2).

现代科技的进展范文篇7

与起镇科学技术协会第==次代表大会,是进入新世纪后我镇科技工作者的第一次盛会,也是动员镇科技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在此,我镇党委、政府、镇人大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莅临大会指导的市科协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出席会议的全体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全镇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问候!

自与起镇第一次科学技术大会以来,科协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优势,扎实工作。几年来,镇科协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团结和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为与起镇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健全科普网络,加强科普宣传,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科学素养;高举科学旗帜,弘扬科学精神,在反对“”的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关心和支持科技人员工作,增进交流,加强服务,为我镇科技水平的提高创造了较好的条件。过去的=年,对与起镇科协来说,既是逐步发展、不断壮大的=年,也是团结协作、奋发进取的=年,更是发挥作用、作出贡献的=年。

当前,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今年初召开的人代会上,镇党委、政府提出加快现代化工业强镇、江南水乡型人居名镇和文化休闲镇的建设步伐,努力在“五个一流”建设上实现新跨越,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加快推进经济发展现代化、城镇建设现代化、社会事业现代化、人民生活和人的素质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是我镇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举措,需要全镇上下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不懈追求。广大科技工作者也要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此,我代表镇党委、镇政府、对大家提三点希望。

一是希望你们进一步加强学习,努力提高综合素质。邓小平同志早在多年前就建设性的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科技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是第一生产力的决定因素。要跟上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新发展,适应我镇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不断加强学习,打牢理论基础和科学根基,努力提高综合素质。一方面,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学习和掌握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更新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领域,切实提高科技素质,从而成为德才兼备的科技工作者。

二是希望你们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有力推动我镇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紧紧围绕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增强促进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继续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我镇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是希望你们积极开展科普工作。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面向人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大力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社会性的科普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使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在我镇蔚然成风。

科协是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镇科协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联系广泛、知识密集、人才荟萃的作用,积极组织开展科学普及、科技交流与合作、科技咨询等活动。要更加密切地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开拓加强联系的新思路、新渠道、新方法,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积极鼓励他们的创造精神,依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把他们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努力使科协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推动与起镇的经济社会发展。镇党委、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对科协工作的领导和支持,把科协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为科技进步和创新创造良好条件,不断夯实科教兴镇的基础。

现代科技的进展范文篇8

关键词:农业科技情报;服务;农业科技创新;中央1号文件

中图分类号:F303.2;G353.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1-4948-04

Developmentof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InformationResearchandServiceof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Analysis

SUNSu-fen,GONGJing

(InstituteofAgriculturalScientechInformation,BeijingAcademyofAgricultureandForestrySciences,Beijing100097,China)

Abstract:Thenecessityofthedevelopmentof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intelligenceresearchwereanalyzed,andthemaincharacteristicsandformofitweresummarized.Severalmajorareasof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intelligenceresearchwhichservicedfortheinnovationof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thatwerecombinedwithin2012theNo.1documentinCentralCommitteewereputforward.

Keywords:agricultural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telligence;service;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theNo.1documentinCentralCommittee

2012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这既为未来农业科技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情报研究是以农业科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知识体系为基础,借鉴情报学的方法,通常对反映一定时期某一课题领域进展情况的文献情报进行分析和归纳,并以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提供专题情报或系统化的浓缩情报,以了解该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1]。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农业情报研究的服务作用。本文通过对农业科技情报研究的主要特征和主要形式进行分析,提出了服务农业科技创新的几个主要领域,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1开展农业科技情报研究的必要性

农业科技创新的参与主体包括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农业生产者等。在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大背景下,开展农业科技情报研究,按各类参与主体的需求提供形式多样的情报服务,对支撑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指引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科技创新、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1.1农业科技情报研究可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乃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引导,都需要政府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并制定切实可行、针对性和时效性强的支持政策,也就是科学决策。科学决策必须以大量准确、及时的情报为基础,这就需要开展面向政府部门的农业科技情报研究和服务[2]。如北京市正在稳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同样离不开农业科技情报研究的支撑作用。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是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标志,需要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引领和服务支撑。农业科技城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为突出特征,国内外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总部研发机构在城内聚集。作为现代服务的一种,面向农业科技城开展农业科技情报研究,既有利于各类总部机构科学地进行科技研发和生产经营决策,把握好发展机遇,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也符合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特征要求。

1.2农业科技情报研究可为科技创新指引方向

一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更是如此。只有牢牢把握住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才能使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才能真正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当前,科研院所和高校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单位,对某一地区乃至全国的农业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水平提升负有重要责任。要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就需要迅速、准确、全面地了解国内外农业科研发展的前沿和动态,需要及时准确的科技情报[3]。另一方面,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共同参与,各类创新主体竞相发展的多元化新格局已基本形成,各类主体对有限的科研资源竞争日趋激励。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实现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有所突破,这同样需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最新的农业技术、发展前沿和科研动态,寻找新的创新点。

1.3农业科技情报研究可为农技推广创造条件

现代农业是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技术装备,实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达到较高科技水平的农业。要满足上述几个方面的条件,仅靠加强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远远不够,还需做好相应的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工作。进一步说,需要实现农业科技的快速普及和农民素质的显著提高。而这两方面的实现都离不开系统性、现代化的农业科技情报研究。

一方面,农业科技的快速普及离不开情报服务。目前,农业仍是国民经济中的弱质产业,整体科技素质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规模效益低,抵御风险能力弱。科技推广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在科技推广普及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情报研究的作用,把握农业发展的科技需求,确定适宜的科技推广途径,并了解科技推广普及的进展和效果,从而推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农民素质的显著提高离不开情报服务。现代农业建设的主体是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只有农民素质提高了,现代科技和装备才能得到应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才能得以实现。以北京为例,虽然近几年京郊农村信息化的大力推进已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乡“数字鸿沟”问题,现代远程教育、爱农驿站、文化共享等工程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信息获取能力,但是,仅仅能获取大量信息还不够,还需要帮助农民甄别、处理这些信息,并教会他们如何寻找和利用对他们有用的信息。这就要依靠进一步的情报研究来加以解决。

2农业科技情报研究的主要特征

农业科技情报研究是专业化情报研究的一种,在职能、内容和领域方面既具有情报研究的共性特征,也体现出自身的特殊性。

2.1农业科技情报研究功能具有复杂性

一般来说,情报研究主要具有三项功能:①综合功能,即情报研究可通过对相关情报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与综合,为服务对象提供高度概括性、系统化的情报资料,以节省他们查阅文献资料的时间和精力。②预测功能,即情报研究可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等领域在过去某一时间段内的发展、演变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采用适当的方法,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可能产生的影响。③决策功能,即指以综合研究和预测研究的成果为基础,针对某一现实问题提出实施方案和对策,为决策者提供必要的参考。

农业科技情报研究除具备上述三项功能外,还具备引导和教育功能。引导功能是指农业科技情报研究跟踪国外农业科技发展前沿,能让国内科研工作者及时了解和把握某一领域科研动态和重大科研进展,以便快速做出反应。教育功能是指农业科技情报研究还需要把专业化、抽象的科技知识加工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文字,提供给基层的农业生产者,从而为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2.2农业科技情报研究服务对象具有多样性

情报研究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政府和企业,其中,对政府主要发挥决策功能,为政策制定提供情报支撑,对企业主要发挥预测功能,为经营决策提供竞争情报和市场预测分析支持[4]。相比之下,农业科技情报研究服务对象更加多样,除了政府和企业外,还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和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参与者。对高校和科研院所主要发挥综合功能。而且,由于农业产业链涉及生产、运输、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参与主体也相对较多,对不同的主体农业科技情报服务发挥的功能存在一定差异。

2.3农业科技情报研究目标具有单一性

虽然不同的服务对象对农业科技情报研究的需求不同,但是,从农业产业链整体来看,农业科技情报研究的最终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现代农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对政府而言,发展现代农业以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和保障食品安全是长期战略目标,而农业科技情报研究可以支撑其做出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决策;对高校和科研院所而言,加强自主创新和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是其主要职责,也是发展需要,而自主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的最终结果就是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同样,农业科技情报研究也可以为此提供支撑;对企业而言,现代农业的发展意味着更多的经济效益,而农业科技情报研究可以帮助他们把握商机;对农业生产者而言,现代农业的发展将会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而农业科技情报研究可为其先进技术的应用创造条件。

3农业科技情报研究的主要形式

从实践情况看,农业科技情报研究主要采取如下几种形式来为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服务。

3.1农业科技前沿追踪

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实际,选择国内外的农业热点问题及关键技术,通过文献分析、文本分析、数据挖掘等研究方法,重点针对国内外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综述报告、专利信息等科研成果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挖掘,形成具有导向性、前沿性、客观性的科技追踪报告和技术研发全景分析报告等,并结合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入领域专家进行分析评述,为科研部门及农业主管部门领导提供科技动态参考。

3.2农业科技专题调研

结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开展农业科技创新需求调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情况调研、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效果调研、农技推广体系调研、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需求调研等多方面的专题调研服务,形成客观、准确的调研分析报告,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3.3农业科技定题跟踪

选择国内农业科技领域重大科研项目进行定题跟踪。根据项目执行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需求,提供定题推送服务,为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根据项目的需要,通过对大量期刊、书籍、调研报告等文献资料进行严格的筛选、分析、总结和研究,综合该领域权威专家意见,协助完成关于项目背景以及国内外研究动态的综述报告,便于科研人员快速、及时跟踪在研项目或本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

3.4农业科技文献计量分析

利用数字资源和数据库平台,运用文献计量学理论与方法和现有的数据挖掘工具,对海量文献中的特定研究领域或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进行跟踪与分析,从文献发表数量、文献质量、趋势、分布、学科优势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多角度地展现其科学研究的成果或特定研究领域的发展概况,形成详细的全景分析报告,提供给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部门,以达到帮助科研管理部门摸清机构科研水平,辅助科学研究人员了解行业发展动态的目的。

3.5农业科技政策分析

通过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把握基层农业科技政策需求,了解已有农业科技政策的执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取得的成效。为有关部门完善已有政策或制定新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3.6农业发展宏观形势研究

根据国内外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和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开展农业发展宏观研究,包括农业宏观发展战略、农业发展形势分析、农业发展规划、农业发展模式和机制等方面,帮助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及时了解农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和趋势。

4农业科技情报研究服务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领域

围绕2012年中央1号文件(下文简称“1号文件”)提出的各项要求,结合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为目标,建议主要在如下领域开展农业科技情报研究工作。

4.1重点做好种业科技创新的情报研究

1号文件突出强调要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指出要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创新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创制改良育种材料,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这无疑为从事种业科研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为针对种业科技创新的情报研究创造了条件[5]。针对种业科技创新的需要,可以进行国外种业科技前沿追踪、特定品种推广应用效果专题调研、重大子种科研课题定题跟踪、种业科技创新文献计量分析、种业科技发展政策分析、种业发展形势分析等研究,为新型种业体系的构建提供支撑。

4.2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相关政策分析研究

针对1号文件中提到的“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等内容,借鉴国外农业科技创新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结合国内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问题、机遇和挑战等内容,面向政府开展相关政策分析研究服务,为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4.3进行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专题调研

1号文件强调,要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着力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农技推广体系一直存在“线断、网破、人散”的问题,虽然近几年政府对此采取多项措施,但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因此,要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只能通过专题调研了解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真实情况后,才能对症下药采取措施。此外,文件还提出要实现农技推广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这同样需要通过专题调研来摸清两者工资收入之间的真实差距。

4.4加强国外农业科技前沿的追踪

据测算,2011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达到53.5%,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低于国外。要想在农业科技方面赶超发达国家,首先应当了解国外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学习他们的先进成果,紧跟他们的科研步伐。为此,1号文件强调“加强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大力度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在这方面,农业科技情报研究大有可为。通过追踪国外农业科技发展前沿动态,及时了解他们的先进技术成果,可为下一步的引进消化吸收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陈林官.浅谈农业科技情报研究的作用[J].天津农业科学,1997,3(4):43-46.

[2]张克英.谈农业科技情报的管理[J].农村科技,2009(5):119.

[3]刘敏惠.农业科技创新中竞争情报的需求分析[J].云南图书馆,2002(2):22-24.

[4]郑彦宁,杨阳,赵筱媛.我国科技情报机构情报研究业务发展现状调查[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7):63-66.

[5]强国柱.关于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动现代种业发展的思考[J].种子科技,2011,29(10):3-5.

现代科技的进展范文篇9

一、科技伦理学研究的视角创新

科技伦理学是伴随着社会转型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既是科学技术学与伦理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也是职业伦理学、应用伦理学的一个分支。从交叉学科的角度看,科技伦理学旨在研究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辩证关系,揭示科学技术的伦理本质,建构科技进步与伦理建设的互动机制[1]。《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论》正是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辩证关系的系统分析,强调科技与伦理互动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力求从理论上厘清这个问题,在实践中解决这个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来架构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论。

不可否认,现代科学技术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然而人们并没有因此而获得理想与幸福的生活,与之相伴而来的则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日趋紧张,科技与伦理的冲突日益凸显。正如马克思所说:“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败坏为代价换来的。”[2]如今,科学技术发展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挑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正如作者所说:“迅速发展的科技与相对滞后的伦理道德体系的互动陷入两难的困境:一方面,革命性的、可能为人类带来深远影响的科学技术的出现常常会引发伦理道德的突出问题与巨大恐慌;另一方面,人类不能禁止某些新科技的应用与发展,因为,这样可能会使人类丧失美好未来的机遇。”[3]2如何使人类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优秀成果的同时,规避这些伦理问题,实现现代科技与伦理的良性互动,就成为人们十分关心的时代性课题,更是科技伦理学研究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在这种背景下,加强科技伦理学研究,寻求科技与伦理互动的运行规律,建构科技与伦理互动的理论体系,就显得尤其重要而迫切。那么,在当今这样一个充满伦理忧患的时代,怎样认识和理解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科学技术发展与伦理道德发展能否取得“双赢”的效果?人类应该如何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伦理尺度,努力实现现代科技与伦理的良性互动与和谐发展?这些问题在《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论》中找到了答案。

客观地说,在国内外的科技伦理学研究中,关于科技与伦理互动的研究相对薄弱,资料比较零散,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对于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的实践研究不多,很少有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的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在该著中,作者直面问题,对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进行了新的诠释,深入探讨了二者的内在逻辑关联,进而提出了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的应然诉求。在作者看来:“一方面,通过对科学技术运行中的伦理分析,有助于对科技人员与科技成果进行有效的管理,使科技运行合理化,实现真与善的统一,最终使人的行为趋于美的境界;另一方面,对伦理的科学技术成分分析,能为伦理建设寻找合理依托。”[3]62

总之,科技发展对伦理具有正向作用,伦理对科技发展也具有正向作用,科技与伦理互动是一个交互作用的过程。现代科技与伦理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时时处在一种广泛而深刻的联系之中。科技进步促进伦理建设,并为伦理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伦理建设又推动科技进步,为现代科技发展把握前进方向。毫无疑问,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分析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建构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的运行机制,不仅是对现代科技与伦理关系研究内容的拓展,更是一种科技伦理学研究的视角创新。

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成功范例

学术发展的方向之一就是重视多學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研究同一个问题。当然,不同学科知识发展、交叉的结果是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学科知识来解释,但解释的结果却有很大不同,有时甚至是完全对立的。这种现象提示我们,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研究问题,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客观事物。只有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研究客观事物,全面地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才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关于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关系的研究也是这样,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不仅必要,而且可能。不可否认,科技与伦理互动具有必然性,但具体到不同的历史时期与时空发展,科技与伦理互动的表现则不尽相同。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带来的伦理问题越来越多,科学家和哲学家开始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科技与伦理的关系,这些不同学科的研究为把握科技与伦理的互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科技与伦理互动论的建构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借鉴。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论》立足历史视野与现实发展,强调问题导向和实践架构,把科技与伦理互动的研究推向了新的水平。

《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综合运用了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着力跨学科综合研究,从而科学把握了科技与伦理在历史发展中的不断嬗变以及科技与伦理互动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该著既强调吸收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等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又注意从文化学、人类学以及系统科学等多学科视野探讨科技与伦理互动的基础、规律及诉求。例如,从文化学维度对科技与伦理互动进行文化考量,把科技与伦理的矛盾看作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内在矛盾之一,揭示科学技术与人性之间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深层次联系,凸显了作者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又如,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把科技与伦理互动看作一个系统,“通过对科技与伦理互动的内在关系研究,把握科技与伦理之间具有的逻辑关联,明确科技与伦理之間具有的广泛而深刻的联系,强调科技与伦理的关系的应然诉求”[3]5。

纵观全书,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作者努力交叉融合多学科知识,从多角度、多层面重新审视科技与伦理关系问题,在高科技的辉煌与伦理忧患并存的时代,寻找科技与伦理共同发展与进步的实践对策,从而“描绘出现代形态的科技与伦理相互作用的宏伟画卷,为把握现代科技与伦理冲突的热点问题及争论的焦点问题提供了一部可参考的范本”[3]4-5。

三、科技与伦理互动论的系统建构

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是辩证统一的,这种辩证统一不仅表现在静态的相互联系,也表现在动态的相互作用,《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论》作为科技伦理学研究的新视界,就是要揭示科技与伦理互动的内在机理,建构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的理论体系。该著既注重学理层面的探讨,又针对现实,强调问题的针对性,为把握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提出应对之策,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科技与伦理互动论进行了系统建构。具体而言,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4]。当前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引发的伦理问题。该著正是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引发的伦理问题出发,以问题为导向,切中时代脉搏,深入分析关于科技与伦理冲突的理论纷争,探寻走出困境、解决问题的实践途径,从而突破了从概念到概念的学究式纯逻辑推演模式。

二是清晰的历史脉搏。把科技与伦理的逻辑关系放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进行动态考察,揭示二者互动的抑扬轨迹,重点探究科技伦理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把握其内在的规律性,从中把握科技与伦理互动的历史脉搏。

三是系统的理论阐释。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性与伦理的反思性的互动中,把握科技与伦理之间具有的逻辑相关性;从多维视角认识科技与伦理互动的可能性,阐释科技与伦理互动的原则、基础及当代意义,从而深化了关于科技与伦理互动的认识和理解。正如拉特利所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造成越来越多的需要提出新规范的行情,而且还使新的行为更加合理、有效。”[5]

四是深入的实践探索。该著不仅能够准确地发现问题,还善于科学地解决问题,对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的现实障碍、理念创新以及实践路径等进行深层次探讨,包括重塑科技伦理主体责任、注重科技伦理问题的政策导向、强化科技伦理问题的制度选择等,并从现代高科技前沿的伦理问题入手,分别从核技术伦理的反思与架构、转基因作物的风险与伦理评价、生态伦理视野下技术创新选择、工程伦理与工程师的伦理责任等视角深入分析,全方位探讨了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的行动逻辑与实践策略。

综上所述,《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论》是近年来科技伦理学研究的又一部精品力作,具有较强的理论创新性与实践应用价值。作为科技伦理学研究的新视界,其既表现在科技伦理学研究的视角创新、跨学科综合研究的成功范例上,更表现在科技与伦理互动论的系统建构中。

[参考文献]

[1]杨怀中.现代科学技术的伦理反思[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9-2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8.

[3]潘建红.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89.

[5]杨杰,方春英.走向科技与道德的良性互动[J].科技创业月刊,2005(8):128.

(责任编辑文格)

现代科技的进展范文篇10

>>现代农业科技在耕地资源集约利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设施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农业科技在金昌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湖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鹤壁探索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特征及发展建议沿海地区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及机制选择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科技保障现代农业持续发展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浅谈加强农业设施园艺发展的措施及其发展方向“互联网+”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柞蚕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河北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现状及举措生态农业科技,现代农业发展的选择农业科技传播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的应用浅析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11]薇,韩振海,王德槟.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园艺科技[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0(4):51-54.

[12]胡红文.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技术扩散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5):73-75.

现代科技的进展范文篇11

目前来看我国现代企业的管理现状存在不少问题,其中包括,管理层面没有多结构多角度,并且管理人员都是由普通员工组成,很多技术人员和管理层面的距离比较遥远等等,这些现状就表现出,我国现代企业的管理方面对企业的科技发展和创新有着不利的影响。

二、科学技术进步能够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快,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的也越来越快这也导致现代企业在市场中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竞争力,作为现代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一定要把科学技术的创新作为企业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并且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开发和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把科学技术当成第一生产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才能够保证现代企业在竞争中保证取得优势的位置,才能为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作保证,所以说科学技术对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现代企业很多在发展中把企业发展利用的科学技术和创新概念巧妙的融合到一起,这是企业发展的一个过程,并且在众多企业竞争中,基本上可以把企业优势划分成两类,其中一类是利用低成本来提高竞争力,还有一类就是利用与其他企业不同的差异化提高竞争力,但是这两者又都存在一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只要企业竞争就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技水平的创新,一旦离开这两点,就无法保证企业在竞争中的有利地位。以此可见,企业各个部门只有在工作的每个环节中互相结合,理想化发展,紧密围绕科技发展和创新的角度展开,才能够保证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3.现代企业的管理对于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其一:现代企业具有自主创新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在不断提升,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对于现代企业发展和生存来讲,是所需众多因素中的一个,所以就现代企业发展而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是提升企业发展自主能力,更新企业发展现状的主要因素,并且能够为现代企业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是改变企业的投入和支出,因此一个企业想要在创新的条件下达到利润最大化,就需要减少投入,这样才能增加经济收入。在投入方面来讲,需要在产品投入中合理的降低资源的使用率,在产品生产中,需要增加产品的种类的同时,提高产品的质量,这样二者结合才能够使企业达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能够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企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所谓的科学发展也就是指可持续发展,所以现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要在发展过程中关注民生,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并且在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情况下,保证企业的利益达到最大化。还有就是企业不能够只是想要经济收益,还需要对社会负责,在社会上发生重大灾难的时候,企业要在公益事业中做出自己的形象,提升自己的对外形象,给群众留下比较深刻的良好印象,这也是促进企业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另一种手段。

2.现代企业想要发展,就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并且还需要在创新中总结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到的经验和体会,一个现代企业想要实现科学的发展和创新,最主要的就是企业中人员、经济、产品,如果这些能够合理分配,合理利用,最终就能降低成本,才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综合国力还有竞争能力。当然现代企业在引进新的科学技术时需要注意企业内在本身的规律,只有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认识,才能够把相关的管理问题融入到科技中,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使现代企业达到最佳的管理状态。

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对现代企业发展的影响

1.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也在不断加速,因此现代企业的发展,只有注重科技进步和创新才能够保证自身的有利地位,并且要在实践中创新,不断发展新的生产力,用科学的技术和手段保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多的回报。

2.现代的企业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才能保证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并且一定要保证一个长远的发展模式,使得经济不断增长。企业想要在发展过程中保证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就要在发展的同时肩负起对社会的责任,保证能够在社会需要的时候积极响应。这也是科学技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3.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不论是国有经济还是死人经济,生产力都是决定竞争实力的第一要素,也是所有要素中最主要的一项。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动力,也是基础,所以个体经济想要提高社会生产力,就必须在发展过程中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这样劳动时间就会相对缩短,生产资料就会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这样才能够在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我国大部分企业在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在国际上占有非常高的竞争地位和优势,比如我国研制的有研硅股,它就是我国最大的半导体材料基地,甚至在国际上都拥有一定的地位。也是国内唯一拥有自主产权的生产企业,因此只有不断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才能够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跨越式飞速发展,保证它在国际中的领先地位。

5.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现代企业要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情况下的过程中,适当调整企业自身的结构,并且需要在管理方面具有创新意识,保证企业的管理模式上拥有创新的概念,把企业中各个部门形成一个连带式的关系,这样就更加能够有效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并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要保证企业自身管理的经营模式。通过企业的不断学习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并且每个企业之间互相交流其管理上的制度,做到取长补短,积累自身科技创新和的发展的宝贵经验。

6.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也要保证企业个人的发展情况,企业管理人员的知识储备量也是企业管理发展过程中所占比例比较大的一项,科学技术竞争的核心就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在企业实现人才储备的时候,才能够达到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并且保证企业文化之间的互相融会贯通,保证企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国际上各个企业中文化的交流,学习不同体质下的经济的发展情况。保证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

五、结论

现代科技的进展范文

关键词:科技支撑能力;现代服务业;传统服务业

中图分类号:F72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70(2014)02-0036-09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迅猛转变①,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正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受到管理模式、消费习惯、市场成熟度、政府监管等各方面的影响,但是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支撑和先导作用②,是“服务型经济”快速成长的重要推动力量。特别是自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为重塑国际竞争优势,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基于信息网络的现代服务业成为国际经济新的增长点。科技与产业的融合使科技支撑能力在现代服务业中的作用日趋显著,科技进步与创新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应对国际产业科技竞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把握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方向、提升科技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和文献回顾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我国特有的提法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在2006年7月25日“在现代服务业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最早出现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在《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将现代服务业明确界定为: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业,它既包括随着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态,也包括使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然而,对于现代服务业的统计口径、划分标准,目前学术界的分歧却较大。根据2002年国际统计局重点项目《现代服务业统计界定研究》,将现代服务业划分为包括物流与速递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电子商务;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远程教育在内的主要行业门类。北京市统计局于2005年8月出台了北京市现代服务业统计标准,规定现代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金融业;教育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9个行业门类。可以看出,现代服务业的统计口径较为宽泛,服务业部门已经广泛应用各类科技投入,大多数行业部门已经具有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特征,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基于《中国统计年鉴》的行业分类,本文将研究的现代服务业界定为除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外的其他第三产业部门。

2.科技支撑能力。《现代服务业科技行动纲要》,将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工作任务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突破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特别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二是着重发展重点领域,通过技术集成创新和模式创新,引领现代服务业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同样指出,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支撑,数字化、信息化成为现代服务业提高竞争力的共同选择。

研究发现,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更关注对社会行为机制的支持例如,传统零售业只关注顾客购物,而现代零售业更关注连锁和配送等环节。。因此,服务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体行为随需而变引发的行为机制不断创新的过程。本文将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能力定义为:以信息化技术科技部《现代服务业科技工作会议工作报告》指出,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服务业领域相关技术的研发,该领域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比重逐步上升,在美国,IT设备的投资占现代服务业设备总投资的75%,信息技术成为“服务型经济”快速成长的重要支撑和主导力量。为主导、以应用性、系统性、集成性为主要特征的、由信息、管理等多学科交叉形成的服务科学与支撑技术发展水平。

(二)相关文献回顾

对于科技支撑能力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关系的认识,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服务业的技术特点决定了科技进步对于服务业的作用空间不大,这种观点背后隐含着一个假设,即服务业是一个效率低下的部门,这就是著名的鲍莫尔“成本病”假设。然而,研究发现,服务部门的生产率增长并不比制造业部门慢[1],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科技支撑能力对服务业的不断渗透大大提高了其生产率。就像Miles[2]指出的那样,许多服务部门,特别是知识密集型服务,往往是与高新技术共存的,科技支撑与现代服务业相互渗透、耦合发展是提高服务业效率的重要途径。

因此,另外一种观点认为,科技支撑在现代服务业部门中已经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结果。Grosse[3]指出,现代服务业在采购、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不同阶段广泛应用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从而使服务部门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更有效率。Betz[4]认为,现代服务业中的技术主要包括设备等硬性技术以及软件应用、员工知识等软性技术,这些技术支撑与服务部门的发展互动融合,广泛应用于服务的生产、客户的沟通、信息的获取、存储与传递以及营运的评估,极大的改善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OECD[5]的证据也表明,当前服务部门是新技术的主要使用者,特别是新型信息和通讯技术。哈克赛弗[6]介绍了技术在金融、教育、航空等领域的应用范例,并指出科学技术的支撑可以帮助企业优化服务流程、改变工作程序、创造新的服务,从而使服务企业拥有竞争优势。Sapprasert[7]同样认为,科技支撑,特别是新型信息和通信技术与现代服务部门的融合,使服务部门的运营成本、产出水平和服务业质量都得到改善。

近些年,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夏杰长[8]、姚战琪[9]分别利用投入产出表对现代服务业各部门的科技投入进行了估算,发现大多数服务部门来自科技支撑的投入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但这一影响程度并不均衡。然而,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现实情况是:发展时间短、科技水平相对落后、服务业部门结构和地区发展水平并不均衡,因此已有文献也就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1)西方服务经济理论并不能直接用来解释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实践,必须对这些理论从假设前提、分析方法上做出修改才能解释中国的服务业;(2)上述研究多从宏观视角考察科技投入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影响,未能深入到产业层面,这种总量分析得出的结论未必适用于每个部门;(3)我国地区间经济和科技能力发展不均衡的特点,也决定了我们的分析应深入到地区层面,从而使分析更加契合中国经济运行的实际轨迹。

二、理论模型、计量方法及数据说明

(一)理论模型

本文以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为基础,将科技支撑作为现代服务业产出函数的投入要素之一,借鉴Ciccone&Hall[10]的模型,将科技能力作为现代服务业部门的中间投入,并用投入的人力资本来衡量,使用迪克斯特-斯蒂格利茨(D-S)框架分析现代服务部门中各种科技能力的投入,得到:

i=[∫Z0x(t)1/μ]μ(1)

z表示现代服务业生产过程中各种科技能力的投入种类,μ表示各种技术类别之间的替代弹性,μ>1,μ越大,表明各种技术之间的替代性越小,技术市场的垄断程度越高。

根据Ciccone&Hall模型,进一步假设生产科技产品需要x+v单位的劳动投入,若劳动的报酬为w,则中间科技产品生产者的定价为p=μw,单个科技产品生产者利润最大化函数为:

∏=px-w(x+v)=μwx-wx-wv=(μ-1)wx-wv(2)

再假设科技产品生产市场可以自由进入,则∏=0,可得:

x=vμ-1(3)

假设所有的科技产品生产具有对称性,将其带入(1)式,可得:

i=zμx(4)

每种科技产品投入x单位的劳动,共有z种中间投入的科技产品,则总劳动投入为zx,如果用R表示其劳动生产率,则:

R=izx=zμxzx=zμ-1(5)

由于μ>1,可以看出中间投入科技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提高了科技产品产出函数自身的产出效率。作为现代服务业的生产的中间投入,科技产品这种效率的提高无疑会对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产生影响。

因此,将科技支撑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中间投入,同时我们假定现代服务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生产一单位服务产品所需的资本数量给定且资本价格外生给定,这样可以不考虑资本投入对于现代服务业产出的影响,因此,可以得到现代服务业部门的生产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

Y=ALαi1-α(6)

A表示现代服务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主要可以通过3个方面来衡量:一是科技支撑的潜力,反映技术进步的物质基础,受到产出水平的影响;二是科技支撑的投入,反映一国对科技发展的支撑力度;三是科技支撑的能力,反映技术的市场价值。借鉴Coe&Helpman[11,12]提出的C-H模型,A可以以C-D的形式表示为:

A=A1IYθ1tRDθ2tPATENTθ3t(7)

其中,A1为常数,θ1、θ2和θ3为弹性系数,IY表示科技支撑的潜力,RD表表示科技支撑的投入,PATENT表示科技支撑的能力。

将(7)带入现代服务业的生产函数(6),可得:Yt=A1IYθ1tRDθ2tPATENTθ3ti1-αtLαt(8)

由(8)式得知,科技支撑的物质基础(IY)、投入(RD)、现实能力(PATENT)、人力资本(i)以及现代服务部门的劳动力(L)等多种因素都会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二)实证模型及数据说明

1.模型设定

根据前面的分析发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受到包括行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本投入以及行业外部科技支撑能力的影响。根据理论模型(7),令θ4=1-α,θ5=α,然后对(8)式取对数,构建如下线性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即可得科技支撑能力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系。

lnYit=C+θ1lnIYit+θ2lnRDit+θ3lnPATENTit+θ4lniit+θ5lnLit+θ6cityit+εit(9)

2.指标介绍及数据说明

lnYit是地区i在第t年服务业增加值的自然对数(以下TY指传统服务业;MY指现代服务业),是本模型的被解释变量。lnIYit是科技支撑能力的物质基础,由于现代服务业以信息化技术为主导,因此用电子及通讯设备、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部门总产值的自然对数来衡量,该比值越高,代表信息化技术对现代服务业支撑能力的物质基础越强。lnRDit是科技支撑能力的要素投入,用电子及通讯设备、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部门的研发经费的自然对数来衡量;lnPATENTit是科技支撑能力的现实表现,专利制度是对这种能力的最直接表现,因此,本文选取拥有发明专利数来衡量。lniit表示科技支撑能力的人力资本投入,用电子及通讯设备、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科技活动人员的自然对数来衡量。lnLit是指i地区t时期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自然对数。同时,选择City,地区i在第t年的城市化水平作为控制变量,用城镇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来表示。

样本空间为2006-2010年,其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三、经验分析

为了对上文数理模型得出的结论进行检验,本部分试图从行业层面和地区层面分别分析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高级投入要素,科技支撑能力是否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一)总量分析

依据上文建立的计量模型,根据Hausman检验,选定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实证结果如下:

lnMY=7.66+0.22lnIY-0.04lnRD+0.02lnPATENT+0.05lni+0.14lnL+1.11city

(45.83***)(5.99***)(-3.34***)(3.78***)(2.70*)(2.95**)(10.10***)

R2=0.60F=44.75(10)

从(10)式可以看出,就现代服务业总量分析而言,现代服务业发展与科技支撑产业的总产出、发明专利拥有量和科技活动人员数呈正相关关系,同时,也与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数和城市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这与理论预期模型相符;而科技支撑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研发投入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呈负相关关系,这与前文的预期相矛盾。

(二)行业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科技支撑能力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程度,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部门分类,进行了分行业的实证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1.以信息和电子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是为服务业提供科技支持能力的物质基础,它的发展与服务业部门的增长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这与前文的理论预期相一致。在服务业细分部门中,科技支撑能力对金融业促进作用最为明显,科技支撑产业产值每增长1%,会引起金融部门增长0.09%,并在10%的水平上显著。金融业是最早将以信息处理为主要特征的科技支撑产业引入业务管理的行业之一[8],其典型的数字密集型特点和对业务时效性的要求,决定了科技支撑产业与金融业的发展呈现出更加紧密的联系和互动。而传统服务业部门均属于竞争性的行业,竞争的加剧和强化迫使企业不得不借助科技支撑能力的提高改善核心服务和增加附属服务,在客户管理中提供更高的价值,因此科技支撑产业的发展对其具有积极的拉动作用和引领作用。可以看出,科技支撑产业的发展不但对现代服务业部门起着重要的支持和先导作用,对于传统服务业部门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结构性嵌入现代服务业部门的科技支撑产业,在嵌入服务业部门支持活动的价值链后,通过向服务部门输入更多的物质基础和硬件支持,提高了现代服务业的产出效率。

2.以科技支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部门的研发经费衡量的科技支撑能力的要素投入,与服务业各部门的发展呈负相关关系,这与理论模型的预期相矛盾。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当期的研发投入效应往往具有滞后性,因此,其对服务业的促进作用尚未显现,研发投入效应的充分发挥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2)在当前现代服务业部门尚不发达的情况下,研发经费的投入有可能对于服务业发展的当期的直接资金扶持产生挤出作用,从而也造成了这种负相关关系;(3)现实中,现代服务业部门研发人员比重偏低但报酬较高,且研发专业化组织程度和绩效较低,都阻碍了其对服务业的促进作用[8]。

3.专利制度是科技支撑能力的最直接表现,而科技支撑产业研发人员是科技支撑能力的人力资本投入。在实证检验过程中,这两个变量对金融业的影响最为明显,其次是房地产业和其他现代服务业,但是与传统服务业关联并不紧密。这表明科技支撑产业的技术发展和人才投入对国内现代服务业部门产生了积极的关联作用和溢出作用。其中,金融业所受影响最为显著,系数分别为0.04和0.03。究其原因,金融业与科技支撑能力有着内在联系,金融服务业的知识基础中包含了对特殊领域的科技需求,如计算机设备、通讯设施、IT技术等等,其既是各种科技支撑能力的使用者,也是各种科技支撑能力扩散的人。从这个角度看,金融业是以科技支撑产业的技术发展和人才投入为支撑、技术关联性强、服务手段先进、科技含量高的服务行业,为了提供知识服务,必须不断的进行知识创新,吸收科技支撑产业新的科技成果,创造适应技术和生产发展要求的知识应用模式。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种科技成果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服务部门,因此传统服务业、房地产业和其他现代服务业部门同样受到科技支撑产业技术发展和人才投入的积极影响。我们所看到的服务业发展的景象,正像格鲁伯和沃克[13]运用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概念所重新诠释的奥地利学派的生产迂回学说那样,实际上,现代服务业不仅仅是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器,同时科技支撑产业实质上也是现代服务业的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传送器,并将其导入现代服务业的生产过程之中,大大提高服务业部门的增加值水平。

4.当前阶段,服务业的发展还是主要依靠劳动力的投入,特别是传统服务业部门。在现代服务业部门中,劳动投入对于金融业的影响最为显著,从业人员每增加1%,将引起金融部门增加值提高0.93%。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现代服务业价值的增值更多的体现在专业服务人员与客户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上[14]。实际上,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专业化水平在现代服务业部门的价值增值过程中体现了决定性的作用。

5.众多的研究已经证明,城市化对于服务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一效应最明显的体现在传统服务业部门,城市化水平每增加1%,将会使传统服务业部门产值提高1.08%,并在1%的水平上显著;其次是金融业、房地产业和其他现代服务业部门,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将会促使这些部门增加值提高0.98%、0.77%和0.44%,并在1%的水平上显著。

(三)地区分析

作为大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表现出“不均质”“非均衡”的特点,不同区域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工业化和服务化特征,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考察科技支撑能力对于服务业的影响在不同区域的表现和作用程度,其回归结果见表2。

1.无论东、中、西部地区,科技支撑产业的产出水平都对服务业部门都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实证结果显示,对于同一区域而言,科技支撑产业对于现代服务业部门的促进作用要明显大于传统服务业部门,因而可以看出,现代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对于科技支撑能力的依赖更为显著。

从科技支撑产业对于现代服务业部门的作用效果来看,像我们预期的那样,东部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府长期的政策倾斜,科技支撑能力对于现代服务业部门的拉动作用更多的发生在工业化水平较高的东部,系数为0.30,且在1%水平上显著,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系数只有0.17和0.26。从根源分析,随着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在国家加强自主创新政策导向的引领下,近年来东部地区凭借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在电子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的科技支撑领域出现了大量自主创新成果,这种技术创新和规模的扩张在带领科技支撑产业向更高价值链攀升的同时,也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平台和物质基础,产生了积极的导向和支持作用[15,16]。

2.从区域角度分析,科技支撑的研发投入在东部地区表现出对于服务部门的负向影响,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在统计上不显著。尽管东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较为优越,但是由于现代服务业很多部门属于新兴行业,前景可知性相对较小,很多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基于风险最小化的考虑,不愿意把研发资金过多的投入到服务业领域中;同时,从政府角度考虑,大多数的现代服务业投资回报期较长,短期内经济效益不明显,政府基于自身任期考虑,对于现代服务业的研发投入动力也就相对较小。对于中、西部而言,其薄弱的产业基础决定了研发投入对于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和拉动作用不足。

3.从区域角度看,东部地区无论是传统服务业还是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产业的专利申请和人力资本投入服务业部门的发展都表现出一定的关联和促进作用,而中部和西部地区从统计上均不显著,说明科技支撑产业的技术的进步和人力资本的投入对现代服务业部门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尚未发挥。提高自主创新的比重、扩大科技创新活动、吸引科技创新人才离不开高度发达、竞争有序、结构完善的现代市场环境,研究开发、中介服务、投融资活动以及人力资本是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所需要的基础条件,而优越的市场环境和进行创新的基础条件,很显然东部地区要比中、西部地区拥有更多的优势,因此,科技支撑产业的创新活动和人力资本的投入对于东部地区的服务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长期以来,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相对落后,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由于利润水平不足以维持企业从事研发和设计的资金需要,因而科技支撑产业的研发活动和人才投入只能满足自我服务,难以对服务部门产生积极的导向和拉动作用。

4.从服务业发展的推动力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现代服务业部门的发展还是主要依靠劳动力的投入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但是二者对于不同部门的作用程度却显现出不同。对于东部地区而言,就业人员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于传统服务业部门的影响大于对现代服务业部门的影响;而从中部和西部地区看,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于传统服务业的影响更为显著,这也与东部地区现代服务业较为发达而中西部地区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的现状相对应。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依托于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而发展起来的知识相对密集的现代服务业,正日益成为服务业的主要内容,是服务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部门。本文通过研究科技进步和科技支撑能力与现代服务业之间的关系,发现:(1)以信息化、数字化为代表的科技支撑产业对于服务业的支持和先导作用已经开始显现,实证检验发现,无论从行业角度还是从区域角度分析,现代服务业部门的发展更加依赖于科技支撑能力的提高。从行业层面观察,由于金融业是最早将以信息处理为主要特征的科技支撑产业引入业务管理的行业部门,因此科技支撑能力对金融业促进作用最为明显;而传统服务业部门竞争的加剧,也迫使企业不得不借助科技支撑能力的提高改善核心服务和增加附属服务,因此科技支撑产业的发展对其积极的拉动作用和引领作用开始显现。从地区层面观察,对于同一区域而言,科技支撑产业对于现代服务业部门的促进作用要明显大于传统服务业部门;从区域角度比较可以发现,凭借地理优势、政策优势和先天的发展基础,科技支撑能力对于现代服务业部门的拉动作用更多的发生在科技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2)总体上看,科技支撑能力的研发投入与现代服务业部门呈负相关关系,这一方面与研发投入效应的滞后性相关,同时也与地区间现代服务业和科技支撑产业的发展模式息息相关;(3)从行业层面,科技支撑产业的拥有发明专利和人力资本投入对服务业各部门产生了积极拉动和先导作用。经验性分析表明,这两个变量对金融业的影响最为明显,其次是房地产业和其他现代服务业,但其与传统服务业关联并不紧密。这表明科技支撑产业的技术发展和人才投入对国内现代服务业部门产生了积极的关联作用和溢出作用。从地区层面,这一拉动作用更多的体现于东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从统计上均不显著,这说明中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投入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和先导作用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当前,无论传统服务业部门还是现代服务业部门的发展,主要的推动力还是依靠劳动的投入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上述研究结论表明,在科技进步与创新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根本动力的背景下,提高和完善科技支撑产业对于现代服务业部门的促进和渗透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要重视针对现代服务业部门的研发活动。长期以来,我们并未重视现代服务业企业的研发活动(夏杰长,2008),导致现代服务业创新能力不强。因此,应给与服务业研发活动政策支持,这种政策支持表现在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等方面。在税收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应通过税收政策的倾斜和优惠,鼓励现代服务业企业进行服务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促进现代服务业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技术引进。在金融政策领域,建立多元化的现代服务业投融资体系,改变金融体系对服务业支持相对薄弱的局面。通过引进外资、社会资金等多元主体,完善服务业的投融资体系,在保证金融体系稳健性的前提下,通过金融创新加大对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资金支持。同时,选择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性共性技术,对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技术加大投入力度,给予补贴和其他政策支持,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所必需的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创新。第二,推动研发合作联盟,通过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促进科技支撑型企业、服务型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之间的研发合作,充分发挥研发联盟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所需科技支撑技术的突破和促进作用。现代服务业企业能够充分捕捉市场的需求,而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具有科研人才和科研究基础方面的优势[17],促进服务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科技研发联盟对于现代服务业部门科技研究和创新方面的带动作用,对于促进现代服务业竞争力水平的提高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现代服务业是人力资本密集型行业,科技支撑能力和创新水平的提高都需要人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明确提出了培养和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重要性,而这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来说,是实现其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竞争力水平的关键。可以说,现代服务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是提高服务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就要求一方面充分发挥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作用,培养科技型、创新型、综合型和专业型的专业人才,改变“填鸭式”的教育和培养模式。同时,加大对服务型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跨国公司和各类培训机构对服务型人才的培训,建立起不同层面和不同类型的现代服务业人才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另一方面要建立竞争有序的人才市场体系,实现人才无障碍流通,加快知识、技术和信息的传播与转移。

参考文献:

[1]TRIPLETTJE,BOSWORTHBP.ProductivityMeasurementIssuesinServicesIndustries:“BAUMOL’sDisease”HasBeenCured[J].FRBNYEconomicPolicyReview,2003(9):23-33.

[2]MILESI.ServicesandR&D:MeasurementandMore[R].ECISConference,2005.

[3]GROSSEROBERT.InternationalTechnologyTransferinServices[J].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1996,27(4):781-800.

[4]BETZF.ManagingTechnologicalInnovation-CompetitiveAdvantagefromChange[M].Hoboken:JohnWiley&SonsInc.,1998.

[5]OECD.Science,TechnologyandInnovationintheNewEconomy[R].2000.

[6]森吉兹・哈克赛弗,巴里・伦德尔等.顾宝炎译.服务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KOSONS.TheImpactofICTontheGrowthoftheServiceIndustries[R].WorkingPaperonInnovationStudies,2007.

[8]夏杰长.高新技术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9]姚战琪.技术进步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互动及对增长的贡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0]CICCONEA,HALLG.ProductivityandtheDensityofEconomicActivity[J].EuropeanEconomicReview,1996,86(1):54-70.

[11]COEDT,HELPMANE.InternationalR&DSpillovers[J].EuropeanEconomicReview,1995(5):859-887.

[12]COEDT,HELPMANE.North-southR&DSpillover[J].TheEconomicJournal,1997,107:134-149.

[13]格鲁伯,沃克.服务业的增长:原因和影响[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3.

[14]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8):5-12.

[15]江静,刘志彪,于明超.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给予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7(8):52-62.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温室气体形成的原因范例(12篇)

    - 阅0

    温室气体形成的原因范文篇1关键词:地下室墙体混凝土裂缝原因分析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前言地下室混凝土墙体裂缝,将产生外墙渗漏水,严重影响建筑使用功.....

    双碳的措施范例(12篇)

    - 阅0

    双碳的措施范文关键词:碳纤维导线;施工;工艺中图分类号:TM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碳纤维导线特性1.1碳纤维导线结构特点是一种节能型增容导线,其中间的加强芯由特高强度碳纤.....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