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教学的融合范例(3篇)

来源:网络

阅读与教学的融合范文篇1

【关键词】绘本;阅读;融入生活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17(2012)09-0017-02

【作者简介】徐鸿洁(1971-),女,江苏太仓人,仓市实验幼教中心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图书,那他们的世界将会缺少一份精彩,其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的形成也会受到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2年就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呼吁,并于1995年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倡导让世界上每个角落的每个人都能读到书,阅读已经形成全球化趋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首次明确地把幼儿早期阅读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中,要求“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绘本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反映儿童生活为主的儿童图书,对幼儿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从2009年开始着手进行“让阅读融入生活――幼儿园绘本阅读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对“阅读融入生活”进行深入思考,以期为幼儿的终生幸福奠基,让阅读伴随幼儿的成长。

思考一:“阅读融入生活”是强调多方参与还是关注个别主体?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也提出:“家庭智力生活背景,即书籍在家庭生活中所占的分量――于学龄前,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智力生活的状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也提出了“回归生活的生态课程观”,即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自然即课程、社会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由此我们认为,在幼儿教育领域将阅读融入生活,我们不应只关注幼儿这个单一主体,而是要注重多方参与,即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师和家长的参与。我们应使用教育的整合观来看待参与绘本阅读的对象,围绕幼儿的生活营造阅读氛围、建设阅读文化,利用多方合力,形成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等不同对象之间的互动与合作的阅读活动框架,从而促进他们的共同发展。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依托各类活动将幼儿、教师和家长三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互相支撑,形成稳固的三角共同体框架。其中,幼儿是在三角形共同体的顶端,教师、家长共同支撑着幼儿,为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提升幼儿的阅读能力而共同努力。在这个框架中,教师与家长都是幼儿阅读的支持者,同时也是绘本阅读的体验者,当他们与孩子一同沉浸在绘本阅读的氛围中时,也会获得来自阅读的滋养。在共同参与阅读的过程中,要关注幼儿的开放性阅读,即根据幼儿个体的已有经验,鼓励他们进行自主阅读和多元表达;要关注教师的研究性阅读,即教师在阅读过程中思考的广度与深度,如绘本内容与幼儿生活的链接点、适合幼儿的阅读方式、亲子阅读的指导策略等;还要关注家长的参与性阅读,即家长在亲子阅读活动中表现出的对待阅读的兴趣、态度和方式等。只有当幼儿、教师和家长三方在阅读中相互产生影响时,阅读才能真正地融入生活,成为彼此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外,幼儿园、家庭与社会应共同为幼儿创设丰富多样的阅读环境,使幼儿的生活中弥漫着阅读的气息。幼儿阅读的氛围应当包括两方面:一是显性的物质层面氛围,如幼儿园的绘本花园、图书馆式的教师办公室、家中的书柜、社区内的书店等;另一方面是来自教师、家长的隐性的精神层面氛围,如教师、家长以赞赏、鼓励、接纳的态度对待幼儿,以自身良好的阅读习惯及阅读氛围影响幼儿,共同走进阅读、享受阅读。

思考二:“阅读融入生活”是丰富理念内涵还是重视外在形式?

文明是与阅读是紧紧相联的,一个文明的社会,必然是一个阅读的社会。然而,调查表明,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受动画片、电脑游戏、网络等的影响,我国的阅读率连年下降,阅读情况堪忧,阅读正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因此,大力倡导读书,弘扬阅读的风气,引导人们将阅读融入生活,形成阅读习惯,让书香美化生活已成为共同的追求。我们在倡导阅读的同时,也应关注目前阅读活动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快餐式的阅读,没有投入精力细读,只是泛泛而读;功利化的阅读,将阅读等同于识字。

《纲要》中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教育应该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是以人为本、融入生活的,为个体的一生发展负责的教育。而阅读融入生活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应该成为伴随幼儿一生成长的一种理念和习惯,因此,我们要重视丰富其理念和内涵。我们应将阅读融入生活视为自然的、渗透的过程,为幼儿、教师和家长营造三位一体的、和谐一致的共同阅读绘本的氛围,增强幼儿的阅读意识,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继而提升幼儿生活与学习的品质。

思考三:“阅读融入生活”是注重多元建构还是追求单一模式?

随着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的开展,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经典图画书走进了我们的视野,绘本教学一时成为了教师们的“新宠”,阅读节也成为很多幼儿园的“特色活动”。但在这些看似热闹场景的背后,我们发现,有些时候阅读并未真正地融入生活,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幼儿园的阅读活动局限于固定时间和场所、家庭缺乏阅读氛围的营造、阅读绘本止于浅尝、阅读活动与识字活动结合过于紧密等等。

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阅读融入生活应处于一种流通与开放的状态,倡导自主与多元的建构,通过多样的、充满个性的、不拘一格的阅读形式在阅读过程中呈现精彩纷呈的内容。

我们倡导多元建构的阅读方式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环境创设的多元,即在不同场所,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呈现与绘本相关的艺术作品,让绘本的元素融入在幼儿的生活之中;二是阅读方法的多元,既可以是集体阅读、自主阅读,也可以是通读、精读,还可以是阅读绘本或是观看绘本剧……让幼儿在不同的阅读活动中感悟和体验绘本的精彩;三是阅读时间的多元,无须拘泥于固定的时间段和时间的长短,只要有契机,随时可以开展阅读活动,真正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习惯;四是表达形式的多元,即当幼儿阅读完绘本之后,鼓励他们运用多种形式,如讲述、绘画、手偶剧、真人剧等来表达自己对绘本的理解。

阅读与教学的融合范文

关键词:视域融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124

一、引言

视域融合理论是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思想核心,而解释学是关于与文本(text)的解释相关联的理解程序的理论。伽达默尔认为解释的域应超越文本本身,为此提出的解释学当中非常重要的视域融合理论。教学中的视域融合可以定义为:解释者在进行解释时,都是带着自己的前见从自己的当下情景出发,去和文本的“视域”相接触,去把握文本所揭示的意义,从而发生了解释者的视域、文本的视域和当下情景的视域的融合现象。简而言之,教学中共存在五类视域:教师视域、学生视域、文本视域、过去视域、当下情景。

本文中,笔者将从视域融合理论视角来解析这节阅读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以此为契机在阅读教学中更上一个台阶,也为日后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且动态生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评析性描述

2015年3月,笔者开展了对“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磨课工作,以初中英语人教2011课标版(2013年第1版)八年级下册Unit7What’sthehighestmountainintheworld?SectionBReading部分为载体在学校微格教室与学生演绎了一节自己感觉较为满意的阅读课。这节课取得余姚市初中英语优课一等奖且在宁波优课评比中获奖。之所以满意,是因为这堂课既是应了这个优课活动,也是对笔者课题研究成果的一个最佳实践。文章主角是大熊猫,一共五个自然段。经过文本解读,设计出包含知识、技能、策略、情感、文化等非常具体的教学目标与重点。为了能够更深地挖掘文本内涵,笔者不仅教会学生充分运用常见的阅读技能skimming和scanning,而且更好地展示了评判性思维在阅读课中的应用。课堂中,笔者通过多种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师生合作和生生探究使得语言信息大容量高频率地得以展现、互动频繁、思维碰撞、智慧生成,真正达到了视域融合状态。

1.通过“问题策略”达到了教师视域与学生视域的融合

阅读教学中理解的途径是对话,理解的过程即是思想陈述的过程,如此又会引发新的问题,这样一来对话过程其实是问题视域的不断运动过程。在此过程中,师生通过问答实现对话的可交际性。按照伽达默尔的说法:“对话过程其实就是问答和解释过程。”如此说来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有一定的含金量。(1)需要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的问题。比如“Whydoesthepandaspendsomuchtimeeatingsomuchbamboooneday?”(2)设计的问题要能引导学生引用文中事实加以佐证。比如“Sinceyouknowthemainidea,Canyoufindanysentencesthatcouldtellusthewriter’sattitudeorwritingpurposes?”

教学中的视域融合最终归于理解,问题的设计是推进理解和融合的最重要手段。笔者通过各种问题设计努力让合作与探究得以最佳体现,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融合。

2.通过“评判策略”达到了学生视域与文本视域的融合

按照伽达默尔视域融合原理来说,阅读理解过程中,需要对前见进行检验,就会不可避免地存在批判。笔者在此课例中采用多种评判策略来促进学生与文本的融合,从而也更好地印证了上述原理。比如,文本中有一句“whenthebabiesseethekeepers,theyrunoverwithexcitementandsomeofthemevenwalkintotheirfriendsandfallover.”有的同学说,他们喜欢keeper,有的质疑说他们喜欢keeper手里的食物。可无论是喜欢keeper还是喜欢keeper手里的食物,我们似乎可以看出生活在动物园里对于大熊猫是件很舒服和快乐的事。于是我就利用compare和debate进行了活动设计:T:Itseemsthatlivinginthezooisagoodthing.Butsomeothersthinklivinginthewildisagoodthing.Let’scompareanddebatewitheachother.Group123,youholdthepointthatlivinginthezooisagoodthing.Group456,youholdthepointthatlivinginthewildisagoodthing.再如,当学生抛出“Whatdoesthebabypandaeat,why?问题后,有的回答是“Milk,becausetheyhavenoteeth.”但事实是“Thefactisthatpandasaremammals.Andthebabypandasdonothaveteeth.Theyhavetoeatthemilkfromthemother.”当学生抛出“Whatdoesthepandaeat?”问题时,学生的第一时间回答肯定是“Bamboo”,而事实上“Anotherfactisthatpandasmainlyeatbamboo,butsometimestheyeatmeat.”学生原有认知在评判性思维下得以转变,学生也学会开始对文本进行重新深度的审视。

评判性思维是建构主义学习法的基本技能,它要求学习者对权威和对看似正确的观点采取怀疑态度,并且独立地、客观地、多角度地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阅读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它能让学生通过探索、深思、鉴赏等步骤从而建构新图示;从这个角度看,评判性思维是帮助学生与文本进行融合的最佳桥梁。

3.通过“循环策略”实现了师生视域与文本视域的融合

要想达到“师、生、文”水融的状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伽达默尔认为,只有大循环套小循环之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才是真理探寻的过程。那本课例是如何印证这个理论的呢?能够敲定促进师生文融合的关键词是重中之重,这样的融合状态反过来又能有助于运用这些关键词汇。经过文本解读,笔者敲定了关键词之一“endangered”。且围绕endangered展开了多达九次的必要性循环。(1)阅读前的prediction部分:let’smakesomepredictions,thatis,discusswithingroupsaboutwhatwillthepassagetalkabout.YoucanuseWHquestions.Ofcourse,youcanuseyourownstatements.学生的猜测中已经按预期出现这个词,即便没出现却可以引出situation这次词,从而向endangered迈进一步;(2)阅读中当学生通过skimming敲定了第四段的段落大意后,学生又利用scanning寻找能够代表mainidea的关键词,笔者步步为营,步步引导直至自然输出了endangered;(3)为了让学生学会利用这个词,笔者抛出问题“whatdoyouthinkofpanda’spresentsituation,pleaseuseonesentencedodescribeit.”Bingo,学生自然说出“Theyareendangered.”(4)第四次循环出现在endangered原因分析过程中,师生已经可以自然讨论Whyarepandasendangered.(5)endangered在学生扮演熊猫倾诉自己现在的情形时候得以复现。(6)endangered出现在手抄报设计中的SituationofPandas版块中;(7)endangered出现在retell复述环节;(8)endangered出现在对作者写作态度的分析上;(9)endangered出现在Landanimals到Marineanimals的作业拓展中。本词贯穿文本始终,首尾呼应,被应用得全面到位。只有循环能更好的提升师生对文本的理解,最终升华文本主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文三视域完美融合。

4.通过“反省策略”实现了过去视域与当下情景之融合

师生在过去视域基础上,于融合中吸取人类丰富的经验和情感,从而形成现有视域之新图式。这一切却是一种反思性、内省式的对话交往和体验过程。师生的文本解读,不能仅仅留于浅层理解和解释,更重要的是自我反思与内省,从而提升智慧,实现顿悟,发现真我。本课例中有哪些设计恰恰提升了学生的反思内省力呢?(1)Arethereanywildpandasinforeigncountries?陷阱:因为土生土长的野生大熊猫在国外是不存在的,熊猫是中国的特有种物。(2)WherecanyoufindpandasinChina?陷阱:说四川的多,而事实上陕西、甘肃和青藏高原也有熊猫。这两处属于对知识的反思:已有知识与当下情景视域融合,收获新知识,实现新超越。(3)role-play环节,站在人和熊猫的双立场,感受一下彼此的内心世界。从而真正达到动物保护的意识。T:Group123playtheroleofpandas.Whatdoyouwanttosaytothehumans.Group456playtheroleofhumans.Whatdoyouwanttosaytothepandas?此次动物与人类的对话安排很巧妙,学生很喜欢这个环节。

可见,阅读教学中的视域融合其实就是理解的过程,而理解就会要求对人与世界进行反思和内省。这种反省不仅仅限于知识收获、智力思考、能力超越,更是师生文与当下自然与社会在情、意、行上的融合。反省帮助真理再现、善良再现、和谐再现、继而真我再现、智慧生成。

当然,教学中的视域融合实质是教学主体生存的具体经验与境遇的融合状态。这种融合可能是正向融合,亦有可能是反向融合。也就是说,教学中的视域融合不仅仅是对文本思想和教师思想的认同,完全允许有评判,评判也不一定是否定,更多的是思考与探讨。或认同、或评判、或否定、或探讨,一切都指向反省,没有反思和内省就达不到真正的融合。如果进行再教设计,笔者将会尝试反向融合,真正发挥视域融合之“和而不同”的思想内涵。

三、结语

视域融合理论内涵追求人类精神世界本真与和谐之最高理想,与现在的“以学定教”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不谋而合且有很大程度的超越;也契合英语新课标的要求:英语教学中要注重人文精神,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以学生为主体;如此将视域融合理论应用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不仅能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一个新的理论基础和新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它也更应该成为语言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德]伽达默尔.诠释学: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刷馆,2010.

[2]葛炳芳,贵丽萍,黄建英等著.英语教学中的思维活动:评判性阅读视角――中学英语教师阅读教学研究丛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阅读与教学的融合范文

教科书中选择的阅读材料,要反映出社会文化思想的主流,也就是我国社会在对待外来文化,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思想主流。根据传统的教学体系,语文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化知识,并不是专门介绍文化及文化差异的,但是作为向学生传达多元文化思想最好的途径,语文课程内容的多元化是应该且必须的。就目前文化教育状况来看,多元文化的教学内容的缺失对于学生的世界观都产生了影响,这种负面的影响不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结合语文阅读独特的思考过程,阅读材料中融合多元文化思想,更加全面的考量语言知识和文化思想的比例,适当突出多元文化思想和民族文化理论,扩大阅读材料的选择范围,增强语文阅读材料的丰富性的同时,强化多元文化思想与阅读的融合有其时代必要性。

二、多元文化与阅读材料的有机融合

多元文化主要涉及到多民族文化,多种族文化,多地区文化等,为了方便将多元文化的内容与阅读材料有机的融合起来,既要考虑到文章的中心与主题,也要考虑到学生能够理解的深度。在国别文化中,传统的教材多通过课外扩展阅读安排外国文学阅读,或者通过文体介绍内容融入西方诗文或剧本,体现国别文化和自然知识的较多,涉及人文方面的较少。不难发现,要想正确理解多元文化差异,少不了这些内容的普及。而且涉及多元文化的文章一直处于不被重视的位置,阅读训练仍然是以传统的文章为主,多元文化理论的传播效果不十分明显。实际上多元文化理论的融合,也可以从最原始层面开始,也就是以国内地区文化差异和民族文化差异作为阅读材料的核心。语文教材中,常以主题划分独立的章节,通过不同作者对于同一主题的描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实际上,安排中外文学作品对比阅读,不仅能够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也能部分的向学生传达中外文化的差异。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春》,十分鲜明的描写对象,让学生很容易在脑海中呈现出一副春景。与之相对比的有英国作家威廉布莱克的散文《春》,全文节奏明快,朗朗上口,虽然只是简单的将春天所见的人和事物素描下来,也不难看出作者对于春天的热爱和喜悦之情。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对比阅读,学生很容易感受中外散文的差异,中国更注重写意,国外则更注重写实,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中外文化的差异。

从思想上来看,中国人更加注重思想上的享受,国外则更加注重实际生活的物质性。所以说对比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思考的过程,通过合理的文章安排,学生很容易感悟到文化的差异和思想的差异,通过适量的多元文化融合对比,很容易将文化差异的理论传递给学生,学生也能通过自我思考建立起个人观点。另外,中外文学融合对比,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很明显的提升作用,对比阅读产生的个人观点更加多样化,理解的层次也更加深入,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和创新意识,可见多元文化与传统内容的有机融合对于教育来说有诸多好处。不过,多元文化在融入初中阅读材料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与内容控制,过多的文化引入很可能影响学生个人思想的完善,甚至出现弱化传统文化的问题。所以在多元文化引入初中阅读材料的过程中,要强调“有机”融合。所谓有机,就是合理安排多元文化所占有的比例,加强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教师注重核心内容的指导,只有在这些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阅读教育水平才能得到提升。多元文化理论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文化差异,更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化意识,重视历史传统,以发展的眼光吸收和接纳外来文化,理解“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发展思想。多元文化与初中阅读的有机融合,不仅是为了文化理论的传播,更是为了突破传统的阅读界限,更加全面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让阅读教学起到更大更深远的作用。

三、结语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