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范文1篇1

【关键词】互联网+;家庭教育;趋势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现代科技不断更新,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一方面互联网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另一方面,不良信息的泛滥,网络游戏等也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负面作用,许多孩子沉溺于网络游戏,严重影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让互联网成为孩子的学习资源,是每一个家长应该重视的问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家庭教育现状

(一)家庭教育传统的断裂与失承

家庭教育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继承而不是创新,人们在家庭里接受了父辈们对自己的教育,在自己长大后,也用同样的教育内容、方式和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不可否认,中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些诸如曾国藩等为代表的“家风”,并传承至今,但我们大部分人所获得的教育经验在今天已经行不通,因为我们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寻找新思路,互联网背景下产生了诸如网恋、网瘾、手机控、游戏控等诸多问题,考验着每一个家长及教育者的智慧,也呼唤着在互联网背景下教育传统的塑造和形成。互联网作为一个新事物,有其产生、发展和壮大的过程,同样的,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家庭教育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必将经历一个长期的摸索过程。

(二)家庭教育方法的粗放与单一

很多家庭的教育方法往往比较粗放,采用诸如恐吓、威胁、打骂等方式,以求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殊不知这种粗暴的方式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埋下了祸根,再加上一些家庭长期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又不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久而久之,家庭教育顽疾愈盛,我国有关方面的调查显示:中国学生的心理素质合格率仅为19%,而美国为41%。日本为60%以上。我们的一些孩子年纪轻轻就开始出现了一些列症状,诸如厌学、自暴自弃、以自我为中心,甚至是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可悲可叹,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并施以正确的方法。

(三)家庭教育期望的空洞与短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许多家长内心的愿望,但是,“中国式”的家长经常会提出一些大而空的目标,比如让孩子成为科学家、文学家等,这在孩子看来是没有具体参照标准的,不容易执行,也有一些家长在教育目标的制定上滑向了“超现实性”套路,所谓的“超现实性”是指家长对待孩子“严”而出“格”。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教育孩子;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过高的估价和希望,常常用邻居、同事的小孩的优点去评判自己孩子的成败,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还有一些家长是陷入了“不一致性”的困境,所谓的“不一致性”,是指家长教育孩子“严”不入“格”。家长在情感上都重视孩子的教育,却往往忽视现实生活中教育的点点滴滴。如“考试作弊”、“无节制上网”、“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等行为,有的家长往往放松对孩子的严格要求,长此以往,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家长一旦醒悟,招数使尽亦束手无策。因此教育应做到“风物长宜放眼量”。

(四)家庭教育效果的低效与逆反

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人们有更多的选择偏好,他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聊天、购物、进行网络游戏。但互联网的出现也为家庭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孩子在空余时间容易沉迷网络,寻找网络中的新奇事物,或者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网络游戏,网络的发展使得青少年视力严重下降,互联网还减少了孩子进行技能学习和体育锻炼的时间,使很多孩子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互联网的发展,使孩子获取网络资源更为便捷,这也使得孩子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减少,父母对孩子的权威也在逐渐弱化,在孩子心中的地位逐渐边缘化。孩子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而不能自拔,影响着孩子的沟通能力的培养,现代网络良莠不齐,加上孩子对互联网上的内容缺乏辨别力与控制力,网络色情、网络暴力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更有一部分人利用互联网诱导青少年,使青少年早熟、叛逆,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三观”。互联网的发展使他们产生严重的学习惰性,直接在网上搜索作业,弱化书本阅读,甚至不愿意写字,孩子的读写能力不断下降。

二、“互联网+”背景下家庭教育的新趋势新特点

(一)教育成本上升

随着经济及收入水平的提高,家L对孩子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成本也在逐步上升,由于过去受到地域的局限,人们的教育消费主要在集中在本居住地,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地域限制,拓宽了教育的空间,相应地也增加了教育的成本,如购买网络视频、商城教辅资料、户外拓展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游学旅游服务以及其它个性化服务等。

(二)教育模式开放

由于受教育程度及成长环境不同等因素影响,大部分人认为,在孩子的教育上,最大问题就是“与父母传统教育观念及方式有摩擦”,调查发现,70后家长已成为教育消费主体人群,其孩子年龄集中在7-18岁阶段,面对应试升学和素质教育双方面压力,已逐步形成较为成熟的教育模式。80后已成为互联网用户的主力军,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已逐步承担养育儿女的责任。其孩子主要在0-6岁阶段。80后家长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更具有互联网思维,更善于运用互联网及科技产品,大部分60后父母也承认自己和孩子思维模式不同,有代沟。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传统教育固化模式将进一步被打破。

(三)教育角色转换

随着教育观念的改变和教育条件的成熟,家长对教育的投入度进一步提高,总体而言,妈妈承担着教育孩子的主要工作,新一代家长不再一味专制、严厉,更偏向平等交流,推崇关爱、尊重的教育方式。家长的角色也逐步由严师、裁判等形象转为慈母、慈父的形象。父母陪孩子的时间逐渐增加,年轻家长也越来越喜欢这种“陪伴模式”,享受着陪伴孩子的乐趣,做孩子成长的陪伴者、倾听者和促进者。

(四)教育目标升华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目标做出快速调整,爸爸更多以结果为导向,关注学习成绩和动手操作能力;妈妈关注性格、习惯养成及能力培养。大部分人的育儿需求趋近相同,对孩子道德与性格的养成关注度大于学习成绩。家长在教育问题上趋于理性,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时期中被大量的道德滑坡现象所困扰之后,在家庭教育中,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其次集中在孩子的习惯、性格、沟通交流、兴趣、意志力等环节上。因此更关注孩子的独特性和个性,使孩子拥有完善的人格,全方位发展已经成为新生代父母的教育目标。

(五)教育途径多元

大部分家庭的家长双方对于教育理念基本一致,但是仍然有一些家庭存在分歧,而面对分歧,更多的家长抱着面对矛盾、解决矛盾的态度,选择自学或者交流沟通的方式来化解矛盾,而有的家长则通过选择网上社区和其他家长进行交流,取长补短有调查表明,83%的父母主要通过网络来获取教育知识,在互联网背景下,年轻父母与上一代相比,有着较为突出的优势,他们的教育知识和教育理念更为丰富、多元。通过各种网络媒介,如社区、App、微信公号等获取教育经。与孩子沟通交流也可以更娴熟地运用诸如QQ、微信等聊天工具。

三、“互联网+”背景下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

(一)立足实际,尊重需求,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家长要经常和孩子沟通,学会和孩子平等相处。与传统的家庭教育相比,互联网时代的家庭教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父母权威不断削弱,孩子已从以前的听话转变为现在的对话,如果家庭中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家长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帜,一味要求孩子听话,更可能促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孩子更容易沉迷于网络世界。家长应该积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沟通平台,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愿意和自己沟通,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改变孩子。家长和孩子的沟通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孩子能够在互联网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听到自己喜欢的歌曲,与其他人一起谈论相关的话题。孩子在网络中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对父母的依赖越来越弱,孩子的观念与家长的观念严重冲突,造成家庭关系不和谐。家长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孩子积极沟通,充分了解孩子的需求,在互联网上寻找相关知识,并与孩子积极讨论。利用互联网加强和孩子的沟通与联系,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尊重与关爱,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

(二)提高素质,以身作则,增强预设的教育效果

对于网络知识,家长首先要树立学习意识,改变对互联网的偏见,消除和孩子之间的代沟。家长要积极跟进社会,学会使用互联网,不要偏听偏信,由于社会上所报道的多是网络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使家长对互联网谈之色变,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对孩子上网一味抵制,使得家长和孩子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有利的一面,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习惯,使孩子既能利用互联网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又能有节制地上网,不沉迷于网络。许多家长也一定程度上沉迷于网络,这不利于对孩子的教导。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s希望孩子做到,这是很难的。家长要注重家庭的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利用互联网做有意义的事情,让孩子不自觉地也在学习自己的行为。

(三)学会赏识,正确引导,提升孩子的多元能力

想要使互联网对孩子产生积极性作用,就要学会教孩子辨别网络上的各种资源,但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较为健康成熟的思想,缺乏辨别能力,缺乏控制能力。家庭不能只注重孩子的成绩,要更加注重对孩子人格的培养,挖掘孩子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正确引导孩子的“三观”及行为,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面对生活,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与烦恼,特别是孩子无助的时候,家长更要认真地听他们倾诉。孩子们在倾诉的过程中就会寻求到一种满足,让他们找回自信,这有利于增强抗挫能力,提升心理素质,使他们积极投入到生活和学习当中。

(四)开展活动,增强合力,增加愉悦的教育体验

孩子自制力差,空余时间生活单调,家长要积极培养孩子的生活乐趣,让孩子能够享受节日的氛围、享受大自然的美妙。对于网络成瘾的孩子,父母要学会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带孩子进行户外运动,缓解网络对孩子的吸引力,让孩子更加健康地发展。以情感交流为契机,充分挖掘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内涵,或者家庭成员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为背景,开展形式多样家庭活动,这会增加孩子愉悦的教育体验,同时,教育活动化和生活化也更能达成教育目标的实现。

四、总结

互联网有利有弊,家长要对互联网形成正确的认知,充分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引导孩子趋利避害。家长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孩子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既让孩子有自由空间,又让孩子能够积极利用互联网资源,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获取到积极健康的信息。

参考文献:

[1]宋洪飞.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2]贾秋林.互联网时代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6.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101-02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网络已经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首次明确提出“互联网+”理念,在国内各行各业掀起一次改革创新的浪潮。在教育领域,受互联网的影响,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个性化生产、个性化消费为特点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新型的人才,在教育领域也需要深入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一、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新概念

1.“互联网+”教育。教育被普遍认为是未来互联网行业最受关注的领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互联网正在重塑教育,提高教育效能,使教育发生革命性的改变。“互联网+教育”对传统教育形成巨大的冲击,并进一步倒逼传统教育改革。

2.新媒体教学应用。新媒体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新技术媒体。当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大行其道,迅速地向教育等领域延展。新媒体可以融合包括图像、视听等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经过教师的筛选、组合,可以形成优秀的教学资源。利用新媒体,可以创设具有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3.开放式教育。开放式教育,意味着打破传统的封闭教育体系,以创新、包容、灵活的方式充分利用及调动课堂内外的教育资源,使师生在教与学中得以相互学习、提高。开放式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性,体现教学中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4.O2O教学模式。O2O即OnlineToOffline(在线离线/线上到线下),是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是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这里的O2O教学模式,是指借助互联网新媒体技术,运用互联网思维,将线上(课堂外的自学、辅导)与线下(课堂内的授课、主导)相结合,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

在互联网环境下,新型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其中以“MOOC”和“翻转课堂”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关注,吸引广大教育工作者参与到“MOOC”及“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中。

“MOOC”是一种在线教育形式,任何人都能免费注册使用,有与线下课程类似的作业评估体系和考核方式。它突破传统课程时间、空间的限制,依托互联网,足不出户,便可接受世界顶尖名校的免费教育。“MOOC”具有巩固资源多元化、课程易于使用、课程受众面广、课程参与自主性等特点。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MOOC”是对传统在线教育的革命,目前正在国内兴起。

“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翻转课堂利用丰富的信息化资源,让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角,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强调学生课下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教师由授课转为引导。2007年,可汗学院的出现,使“翻转课堂”风靡我国教育界。然而“翻转课堂”提了这么多年,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翻转课堂”在我国并未得到大范围的运用与实践。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变得切实可行。

“MOOC”和“翻转课堂”都是基于开放教育资源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教育模式。两种教学模式都来自美国,美国之所以能够在短短三五年内流行开来,是因为那里有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受到传统教育理念、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硬件设备普及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影响,这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多少会有些水土不服,需要我们结合国内教育环境,不断地去研究和实践,将好的理念和方法带入日常教学过程中,促进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目前,国内“MOOC”及“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在中小学教学中正在被广泛研究和实践,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也逐渐被重视起来。

三、互联网环境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自2008年以来,河南省高考报名人数不断下降,录取率持续走高,2015年的高考整体录取率为81.7%。随着单独招生和注册入学制度的推行,录取率将很快达到100%,其中职业教育占了半壁江山。职业教育面向的是考试分数不高,但智商、情商并不低,出生于PC互联网时代的“90后”和出生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00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互联网+”计划。“互联网+”开始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教育被普遍认为是未来互联网行业最受关注的领域,研究互联网环境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有助于采用学生熟悉的互联网因素来优化教育方法,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指出,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互联网环境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有助于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积极探索新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基于互联网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目标和内容

当前,互联网环境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应实现以下两个目的。一是促进“互联网+”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以信息技术手段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二是促进互联网环境下网络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构建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注入新活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除了传统课堂教学外,互联网应该也必将成为一种主要的教学工具和获取知识、方法的途径。高等职业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主动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以适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研究“互联网+”教育对教育行业的冲击,探索传统教学方法如何适应互联网时代步伐;研究微博、微信、微课、客户端等新媒体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MOOC和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启示;研究课堂内外如何有效利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为教学服务;对高职院校学情分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并实施开放式教学模式。

五、互联网环境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在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发展到内涵发展的新常态下,在“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趋势中,高职院校要适应新的学情变化,借助互联网新媒体技术,运用互联网思维,线上(课堂外的自学、辅导)与线下(课堂内的授课、主导)相结合,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整合网络教学资源,打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的开放式的O2O教学模式,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以学校计算机类学生为例,高考入校成绩较低,学习主动性不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过程中积累的大量问题不能及时解决,造成学习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教师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满堂灌”会造成恶性循环,因此,教学改革非常迫切。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改革,能够适应当前学情特点,更好地服务学生自主学习,服务教师教学。所以,学校要重视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鼓励教师参与微课的制作与应用,搭建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建成网络课程,服务于网络教学的需要。

目前除高校以外,很多行业协会、教育机构及企业也加入互联网教学资源的建设中,完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便捷的学习资源。随着互联网入口的多元化和教学资源的规模化,作为高职院校教师,更应主动参与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促进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六、结语

“互联网+”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是教育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教育信息技术在飞跃发展,教育教学理念也不断更新,教育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教学方式在不断革新,新的环境要求在校教师既要懂传统教育,又要有互联网思维。信息时代下,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更新观念,充分利用互联网因素优化教育方法,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引导他们自信、自强,走出精彩的成才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韩锡斌,葛文双,周潜,程建钢.MOOC平台与典型网络教学平台的比较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1).

[2]乔万敏,邢亮.开放式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视角[J].教育研究,2010,(10).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04).

[4]吴代文.移动互联网技术在高职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通讯世界,2015,(15).

[5]周庆礼,刁爱军.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职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2014,(12).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互联网+”新媒体教育;策略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各种媒体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尤其是互动性很强的新媒体;很多年轻人在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都喜欢使用新媒体。“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创新和改革是教育界关注的一个重点。在“互联网+”时代,应该加强对新媒体的应用,从而使教育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方便、有趣,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一、互联网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而应该让学生从学习中进行自主思考和分析。目前,互联网技术在高职教育中逐渐得到普及,比如,有的高职学校开设了多功能教室,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多元化渠道。互联网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的学习渠道得到拓展,学习材料也越来越丰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互联网在教学领域中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互联网和各种媒体平台的应用使高职教育变得更加便捷,教学效率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比如,教材内容比较单一。当前很多高职的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教学还是采用单一的大纲教材,这对学生的学习不利。另外,高职教育模式还没有完全转变。在互联网时代,教学理念的改变促使教学模式相应地发生转变,尤其是借助互联网,可以实现多样化、多元化的教学。高职教育教学注重实践教育,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可以为实践教育提供帮助,可以结合互联网平台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但是当前很多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的方式方法,这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互联网+”时代高职教育教学策略

1.利用电子教材和网络资源

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丰富教育教学素材,尤其是要加强对互联网的应用,借助网络为学生讲解更多有趣的学习素材,使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比如,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设计电子课件,将课后习题编辑成电子文档共享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在教材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多样化的教材建设,针对不同的学科,对教材进行创新。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文学作品;在艺术类专业的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作品;在理工类专业的教学中,可以将各种复杂公式的解析用电子课件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

2.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

(1)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能够将各种复杂、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从而丰富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应加强对多媒体的应用,借助多媒体的图像、声音、视频等功能,对学科知识进行展示,便于学生学习。

(2)加强课堂情境的创设。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环节以及学生心理、思维特点的不同,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情境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加良好的体验,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关问题情境,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集中精力,更快地进入W习状态。

(3)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全面教育。在高职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构建自己的在线教育平台,通过设计内容丰富、使用便捷的网络化教学平台,将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进行结合,使师生之间的互动更频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估。

3.认真组织网络课程

在高职教育过程中要借助互联网对高职院校进行宣传。网络公开课程有助于展示学校优势、树立学校品牌。在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打造有特色、有优势、成熟的网络公开课程,并且将这些课程在互联网上展示,使其他院校的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观看学习。“在线教育”是一种知识传播途径,通过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个性化课程和学习服务,高职院校应精心准备和设计公开课程,让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获得更多有趣的知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重要方式,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应加强对现代教育的认识,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应加强对高职教育的创新,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结合互联网和各种媒体平台,为学生打造更多生动有趣的网络课程,让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实现知识的传播与分享,促进大家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清江,王悦.“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6(10).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模式;教学畅想

“互联网+”作为互联网发展的必然产物,改变了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于教学领域更有着全方位的改变。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活动以及方式等都发生着改变。出现了慕课、微视频、翻转课堂、iPad教学等一系列教育新模式。本文在深刻理解“互联网+”对于教育意义的基础上,对于“互联网+”下的教学模式进行简要分析并大胆畅想未来的教学发展趋势。

一、“互联网+”教学的实践意义

1.打破教学时间与空间的桎梏

“互联网+”在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载体如手机、电脑、iPad等进行学习,将零散的时间充分地运用,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学习习惯,进而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所以,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休息时间,学生都会通过互联网载体进行学习以及相关资源的获取。

2.促进师生的深入交流

“互联网+”下,新媒体教学方式不断增多,PPT教学、线上教学、微信教学、QQ教学以及很多媒体平台为教师提供了与学生交流的平台,可以有效地填补有限课堂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在一个轻松的互联网平台上进行问题的解答、情感的交流,也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深入交流,充分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诸多不足。

二、当下“互联网+”教学的具体模式

如前所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平板电脑、电子书包、TPACK等技术手段深入教学领域,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注入了生机与活力。MOOC、视频公开课、开放教育资源、翻转课堂、社交媒体、微课、教学微视频资源的应用作为创新手段促进教学与“互联网+”教学理念的不断结合。以翻转课堂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实施先学后教的形式,与此同时借助微视频、微信、QQ等互联网平台作为交流手段形成全新的教学方式。在进行翻转课堂实践的同时要将资源准备、课前自学、课堂深化及课后拓展这四个环节加以落实,充分利用现有科学技术将互联网技术落到实处。

三“互联网+”教学未来发展畅想

1.互联网最终成为教学的主要场地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教育工作者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互联网将成为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主要场地。虽然当下各种网络课堂、远程教育已经在学校内广泛使用并被学生与教师接纳,很多学校也在传统课堂上逐渐借助PPT形式进行补充,但是在不远的将来,互联网将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愈加深入,从而构建网络课堂,并且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上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这是一种全方位虚拟性课堂的建立,它将完全取代学生在固定场所教学的传统方式。放眼未来,学生与教师在“互联网+”时代下必将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以相应的管理机制作为保障,所有的相关网络活动都会在互联网上进行。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课程的讲解,布置作业甚至进行在线解答与提问。学生更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到相关知识,并且在知识信息的充分融合下完成相关的资源获取,有可能在旅游、休息的时候就可以进行某一门课程的学习甚至考核。

2.互联网教学具体模式预测

在未来的互联网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平台布置作业。例如,QQ、微信等平台分享自己通过网络学到的知识与技能,交流网络学习经验,开展网络学习竞赛,进而开展有效的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充分激发自身的主体性,教师也能用更具扩散性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与学习。在未来,教学的载体不仅仅立足于传统的实体课堂,还可以在虚拟网络中形成良性互动模式。

所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是大势所趋,呈现出势不可挡的趋势,作为国家的重要发展方向,今后与教育领域的相互融入指日可待,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在理念和行动上充分接受这种具有变革性意义的发展趋势。学生和教师应该怀着包容的心态,熟练掌握各种先进互联网操作平台的运用,并且能够将此作为载体,逐步弱化传统课堂的作用,进而优化师生关系,使得学习方式更加便捷,教育形式与途径更加多样化,知识的获取也必将更丰富。所以,教育者应该充分地顺应时展,转变教育观念,迎接教育领域“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王竹立.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困局与出路:兼论网络教育模式创新[J].远程教育杂志,2014(2).

[2]王竹立.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考和路径选择[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4).

[3]王竹立.包容性思考:网络时代学习的一种新思维方法[J].开放教育研究,2014(6).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互联网骗局;短视频诈骗;安全教育

互联网社交软件特别是基于手机的短视频软件,因具有信息量大、表现力强、直观性好的特点,使其具备了病毒式传播能力,Trustdata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检测平台数据显示,至2018年8月,国内短视频用户高达3.53亿,其中高校学生用户数量为3700万,众多的客户群体,自然成为诈骗分子的首选目标。

一、高校学生群体特点

高校学生是一个独特群体,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希望可以实现自我,得到社会承认,但又思想单纯,辨别社会事物能力较差,对陌生人的安全防范意识不强,易接受新鲜事物,发生在高校学生中的事件,往往是群体事件,社会影响较大。

二、利用短视频软件实施诈骗过程

(一)诈骗分子布局实施。利用微信添加高校学生为好友,在朋友圈大量推送赚钱信息,比如每天只花10分钟,轻松稳赚10-60元的收款截图。高校学生在观察朋友圈几天后,往往会主动与诈骗分子联系,询问兼职工作事项。(二)学生初涉骗局。初期,诈骗分子要求交入职金168元,关注并点赞三个短视频用户作品,手机截图九张,然后发给客服,每天只需要大约五分钟时间即可获取10元报酬,学生心想最多就是受骗168元,钱不算多,就此学生踏进骗局。(三)学生深陷骗局。骗局初期,学生在完成当天任务后会收到10元报酬,此时诈骗分子要求共交698元升级为钻石会员,每天截图30张,即可获报酬60元,因为已经收到当天报酬,学生对于诈骗团伙已有了较高的信任度,大部分会补交530元给诈骗团伙。(四)学生主动发展会员,成为诈骗链条中的一部分。庞氏骗局的特点就是“拆东墙补西墙”,为了快速获得资金,工作几天后,诈骗分子发通知:每发展一名钻石会员入职,即可返还给介绍人128元。学生获知后,心想只要发展一位同学或者朋友,就可以轻松获利128元,再加上自己每天获取的60元报酬,核算下来,每月收入过万元很轻松,基于此,学生会疯狂的在校内和社会上发展会员。(五)诈骗团伙聚拢资金撤离失踪。收取大量资金后,诈骗团伙撤离,撤离的时间,其共同特点是在某节假日进行,节假日前,诈骗分子发出通知,比如要办理对公账号或者是财务人员假期需要休息等,节假日期间,只留守部分人员收取入职金(骗取最后一笔),但暂时停止发放任务及报酬,假期后正常开展工作,诈骗团伙利用假期三到七天时间,给自己留下了充足的撤离时间。(六)受骗人数规模。笔者跟踪了将近一年时间,调查了诸多类似诈骗团伙,联系了部分受骗高校学生与社会人员,其中某诈骗团伙在短短不到三十天内,创建的会员微信群多达五百多个。

三、高校学生成为上当受骗主要群体原因分析思考

(一)客观原因。1.互联网对高校学生思想和认知的冲击。当代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和政治趋向等,深受互联网的影响,智能手机的应用,更是让学生以浏览代替阅读,以查找代替思考,弱化了大学生思考与判断是非的能力。2.法律制度建设相对滞后。近年来,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但在实际处理案件时,对于案件管辖地确认、财物损失认定、案件定性等问题,由于解释内容不够详尽,导致立案困难,不能满足打击网络诈骗的要求。3.案件受理难,侦破流程复杂。类似网络诈骗案件,由于存在过程溯源难、主体难以确认、个人涉案金额少、人员分散等特点,办案机关通常会以涉案金额未达到立案标准或者是案件管辖地不明确等理由不予受理。(二)主观原因。1.思想单纯,防范意识较差。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在学校里读书,周边环境单纯,个人社会经验少,分辨是非能力较差,对于事物的分析往往停留在表象上,自我安全防范意识不强。2.贪小便宜,急功近利。一些同学被诈骗分子承诺的利益所吸引,自认为发现了一条发财致富的道路,急功近利。或者明知骗局,但认为自己先入局能赚钱的想法进入骗局当中,殊不知如今的金融骗局已经越来越复杂,往往是你刚进入骗局之时,就是这些骗子跑路之日。3.学校教育缺失。学校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缺失,对如何正确面对网络、使用网络、预防网络犯罪的教育宣传活动极少,缺乏正确引导。四、应对的具体措施(一)加强“警”“校”合作。定期邀请政法人员来校举行讲座,展开互动交流,发放警民联系卡,让学生了解各类诈骗行为,意识到网络诈骗的的危害性与风险性,提升自我安全意识。(二)加大教育宣传力度。高校应采用多种手段加强宣传,比如利用班会、短信、微信、QQ群、安全警示栏等,将互联网诈骗行为展示出来,把预警防线建立在末端,时时提醒学生不要贪图小利,不要陷入诈骗骗局。(三)建设强有力的网络监督监控保障体系。目前,国内院校的校园网关、校园通讯基站等均已接入到公安机关监控与报警平台,监控平台应加大对敏感词、重复词、活跃群的监控力度,将犯罪诈骗等非法活动扼杀在萌芽阶段。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学;发展;人才培养;创新策略

在互联网+时代,教育学凭着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教育学相关理论研究工作蓬勃开展,各种先进的教育理论不断出现,教育思想不断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突出,教师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在不断减少,教育学在不断地实现发展,同时人才培养工作也不断实现创新,这些都推动了现代教育的发展。

一、互联网+时代教育学的发展

(一)教育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学生严重依赖书本,依赖教师的现象发生了改变,学生有了更多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网络途径进行学习的自由和权利。在这种环境下,教育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课堂以教”为主的教育思想正在被不教”所代替,新的教育环境下,师生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者必须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况下,开展教学引导活动,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新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满足学生个性成长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的教育思想在互联网+时代得以突出,并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和拥护。

(二)教育学研究内容不断丰富,教育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目前,无论是开展教育研究工作,还是开展教育活动,都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有效应用。作为研究者应用互联网技术不断丰富自己的研究内容,拓展自己的研究范围,各种新的教育学研究成果,教育新理论,新认识不断出现,这些都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另外,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由于互联网的全面应用,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凭着互联网技术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模式。学生更是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了从线下到线上的迁移。现代的学生可以应用互联网技术获取学习资源,随时随地地开展学习活动,教育学习活动都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这种状况使书本的作用和教师的作用逐渐降低,而网络的作用逐渐提升。传统的以课堂为主的,以教师为主的教育模式已经发生了变化,转而师生之间更多地通过网络进行联系,在互联网+时代,新型的师生关系得以确立,教育模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三)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得以确立

在互联网+环境下,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被应用于教育实践中,多媒体教学,微课教学,远程视频教学等新型的教育模式得以确立。在这种环境下,传统的课堂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的变化。传统教育环境下,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凭着单向知识传递优势控制着课堂,也控制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学多少知识取决于教师教多少东西。学生学习是非常被动的。但在互联网+时代,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应用于教育学习实践活动中,视频教学,网络教学,网络云教学等多种先进的教育模式不断出现。这样,即使不通过教师,学生也可以自主学习知识,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知识,获得学习资源。在这种环境下,师生之间的角色必然发生彻底的变化,教师的课堂的控制者,甚至学生学习行为的控制者的角色不复存在,转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而学生则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得以实现,教师和学生积极转变观念,适应自己的新角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

二、互联网+时代人才培养创新策略

(一)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

传统教学中,教师过度地为学生灌输知识,教师的过度供给行为,导致学生根本无法进行知识的有效吸收及转化应用,导致教育目标难以实现。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要能够积极改变传统的过度供给的教育现象,要能够立足学生需要,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在正确学习方法引导下可以利用网络途径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养会在自主学习探究中得以培养,这对于现代人才的培养是一种促进。

(二)落实教书育人的教育思想

在互联网+时代,学生有了更多地接受知识和学习相关技能的途径,只要学生想学习,就可以通过网络途径搜集到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另外,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上一些负面信息也会对学生形成不利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下,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引导学生善用甄别真善美和假恶丑,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甄别善恶的能力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新形势下,要实现现代人才的创新培养,必须要实现教书育人的并重,必须要落实德育教育工作与思品教育工作,只有实现教书育人的同步发展,才能保障现代育人目标的有效实现。

(三)教师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教师的传统课堂的主体地位被网络环境所颠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再是教育资源的唯一拥有者,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从网络上获得学习资源,也有了更多的学习方式可供选择。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被颠覆,教师的权威受到严重的挑战,这种情况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实现创新发展,如果教师墨守陈规,不思转变,必定会被现代教育所抛弃,被学生所抛弃。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教师首先必须要掌握互联网教育引导新技术手段,必须要能够掌握应用网络途径搜集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模式的技能。教师还必须要能够掌握与学生利用网络实现沟通的方法,需要掌握现代教育环境下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的方法,必须要能够利用网络方式实现教育模式的创新改革。教师必须要做一位发展性的教师,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这样,才能适应互联网+新的教育环境,才能保障现代创新人才的有效培养。总之,在这种新的教育环境下,要实现现代人才的创新培养,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实现角色的转变。作为学生要积极发挥学习的主动作用。作为教师也需要积极实现创新发展,要能够积极践行现代教育思想,能够落实教书育人的使命,要重视教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保障现代创新性人才的有效培养,保障能够满足现代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结合[J].思想理论教育.2011(15)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范文篇7

在2013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城镇化,到2022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1]可见,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发展问题,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继续教育不仅可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技能,还可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实力和城市适应能力,推动实现“市民化”。总理在2015年3月5日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标志着中国正式步入互联网加时代,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在互联网时代面临新的机遇,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探究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继续教育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现实意义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是指对初进城市或者对适应城市有困难的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的再次教育,包括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文化教育和规划指导,以实现帮助农民工提高生存技能,转变生活观念、思想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尽快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的目标。[2]继续教育的理念是强调终身学习,这无论是对于务工前还是务工后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主体需求角度出发,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通过继续教育可以更好地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社会的五种需求:

(一)满足生理需求,更好地在城市生存和发展

当前,绝大多数的新生代农民工务工年龄呈缓慢递减的变化,从80后平均年龄18岁到90后平均年龄16岁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只接受到初中教育,学历普遍偏低,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教育的他们并不符合城市用人单位的要求,而他们又想要进入城市自力更生,保证基本的谋生能力是前提。在“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中青年农民工最迫切需要了解的知识中专业技能知识﹙69.7%﹚、法律知识﹙54.7%﹚和文化知识﹙47.8%﹚位列前三。[3]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对专业技能知识的需求比例远远高出其他,可见新生代农民工想要融入城市社会,首先最直接的目标就是要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能在城市中找到满意的工作,满足自身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继续教育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专业技能培训,包括岗前培训、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实际应用技能培训等,这些都能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解决生产生存中遇到的各种技能资质需求,根据调查,就建筑行业,福建省基层新生代农民工中参与过技能培训的人薪资水平高于没有参与过技能培训的人的16.8%。如果是获得更高级的职业资格证书,那薪酬水平差距将更大。新生代农民工可以通过继续教育来增强自己的就业技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薪酬待遇,更好地在城市生存和发展。

(二)满足安全需求,获得城市生活的安全保障

马斯洛理论中,安全需求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财产所有性、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方面等需要。如今,新生代农民工已然成为城市建设的又一主力军,他们在城市定居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在城市打拼,如何保护自己的工作职位、保证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侵犯是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又一挑战。根据“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新生代农民工对法律知识的需求仅次于专业技能知识,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意识到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继续教育是满足他们的安全需求的。根据实地调查分析,针对“遇到纠纷选择哪种方式解决”中,选择“使用法律武器”的调查比例是46.2%,而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了解只停留在“有听说过”的阶段占69.4%,针对“您觉得自己缺乏必要的法律常识吗?”选择“是”的占调查人数的59.6%,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意识正逐步提高,对法律知识的需求也迈入新的台阶,但因相关知识欠缺所造成的维权能力不足,维权韧力不足则需要继续教育来进行补充。为满足新生代农民工获得城市生活安全保障的需要,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继续教育,普及法律常识、增强法律意识,是必要的措施。

(三)满足社交需求,更好融入城市社交生活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较,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追求更高,不仅追求充盈的物质生活,还追求更多的精神生活,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获得身份认同,获得身份认同的关键在于解决群体隔阂,除了制度因素外,形成这种隔阂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文化差异。新生代渴望拥有更广阔的社交范围,扩大自己的社交圈,满足社交需求,这就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来让新生代农民工学习了解城市文化、适应城市文化,缩小文化差异。在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继续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在与老师同学的互动交流中新生代农民工就可以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其次继续教育可以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涵养、审美水平、社交技能、兴趣爱好等,农民工通过参与各项文化活动,缓解工作压力,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参与到社会交往中,这些都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缩小和城市居民的文化差异、更好地体验城市生活,更好融入城市社交生活。

(四)满足尊重需求,获得城市社会的认可尊重

在特定的领域中,人们以某一种身份生存,可不管是哪种场域以哪种身份生存,每个人都希望在这个领域中有稳定的社会地位,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场域中以“农民工”的身份生存,同样对获得稳定的社会地位,获得尊重有着强烈的需求,这种尊重包括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希望自己有实力有信心能胜任城市的工作、拥有良好的城市适应能力;另一方面,是希望自由有社会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较高的评价。新生代农民工通过继续教育,能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更好地服务于所在企业,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扩大了其自身的发展空间,向更高的管理层进军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同时可以通过成人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优秀的人格,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为新生代农民工获得更高的社会评价奠定基础。

(五)满足自我实现需求,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动机更多的是为了谋求发展,他们想要定居于城市的愿望相比于第一代农民工更加强烈,更不愿意回到农村。他们有更强烈的拼搏意识和进取心,使得他们不仅仅满足挣钱来改善家庭生活条件,而是在城市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有的新生代农民工甚至有着明确的职业规划,据相关调查显示在职业选择问题上,新生代农民将注意力转移到工作的环境和职业类型,有超过76%的新生代农民工梦想是当老板,在城市拥有自己的事业。通过继续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完全可以自己掌握自身的职业规划,特别是18—25岁之间的青年农民工,可以通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技能进行学习培训,以长远的眼光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为进入自己理想的行业做好准备。入职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亦可以通过继续教育,实现从普通工人到更高社会层次的人生道路转变,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三、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成本较高

农民工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实际上是一种风险与收益的博弈过程,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时,首先考虑的是参加培训的成本,只有当培训的成本足够小,且培训所带来的效益远远大于不参加培训时,农民工才会倾向于接受继续教育培训。[4]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特别是青年农民工已意识到参加继续培训的效益,对接受继续教育的意愿更加强烈,但全国仍然有六成外出的农民工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究其原因,主要缘于当下继续教育成本过高。

1.经济成本较高

由于财政投入的限制,各个地区为新生代农民工所供给的公办性教育培训资源有限,就福建省成人继续教育资源来看,虽然很多大学有成人教育的机会,但入学门槛较高,许多农民工仍达不到入学要求,且学费较高。而针对农民工所开设的一些技术培训学校,由于大部分以营利性为目的,学费更高,对于一些青年新生代农民来说是一笔不菲的开支,除了企业内部的岗前技能培训,大部分企业是不太愿意为较低学历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额外的培训机会,即使有部分企业支持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培训,但在培训期间给予的工资和补贴也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因负担不起培训费而拒绝参与教育培训的情况也是情有可原。虽然最近几年来国家也加大了对农民工进行继续教育的力度,鼓励企业化教育机构的发展,鼓励社区免费教育培训试点的开设,争取为给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可以接受继续教育的途径,但根据实地调查,这些教育机构设点不足,供需结构并不合理。[5]

2.时间成本较高

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因缺乏技能只能选择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的工作,一些工厂以计件的方式计算薪资,新生代农民工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自愿选择延长劳动时间。就福州某纺织厂的调查,该厂员工中每天劳动时间在八小时以内的仅占10.2%,且企业并没有为这些工人提供双休待遇,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牺牲工作时间参与教育培训,加上大部分工厂远离城市,而多数继续教育培训机构设于城市主城区,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时间成本较高,参与继续教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不能保证。这些都将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机会的损失,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

(二)过于重视技能培训,忽视综合素质的提升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传统式继续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首先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继续教育忽视了基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生涯规划的长期眼光,过于重视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这种传统式的培训,其效果只能是短期速成的生存生产技能,更多的是迎合企业、工厂的需求而忽略了对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培训内在要求。新生代农民工的最终目标是融入城市社会,提升社会地位,实现自己的规划和理想,新生代农民工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育培训的持续性和终身性,转变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意识很关键。[6]当代继续教育内容过于单一,忽略了如何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的目标,制约其的全面发展。除了满足工作需要之外,继续教育的目标还包括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铸造人格、提高审美情趣、常识普及等,然而,当前的继续教育在对新生代农民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法律常识、休闲娱乐方面的教育不多,这种提升人文素养方面的教学内容较为缺失,只单纯重视技能的提升而忽视了新生代农民工想要成为“城市人”的需求,继续教育也不能算成功。

四、“互联网+继续教育”特点和优势

“互联网+”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在今年两会上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预示着中国将进入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近年来,互联网像魔杖一般,不管“加”上什么,都产生一股前所未有的神奇力量。“互联网+教育”也是如此,在新网络环境下,继续教育将迎来巨大的变革,为新生代农民工送来福音。

(一)突破时空局限,实现新生代农民工个性化教育

网络在线教育是互联网与教育结合的产物,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互网络在线教育的规模也随之壮大起来。传统的培训教育其特点是将学习者从各个地方汇集在课堂,由教师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使教育资源和教育功能集中在特定区域特定人群中;而网络在线教育特点是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将信息传输到四面八方的受教育者手中,将教育资源和教育功能向外扩散。如今,以微课、慕课、在线课堂为代表的新型教育载体,突破了传统教育培训的局限,将培训课堂数字化且继续推进专业培训中情景式、仿真式、探究式、生产式等教学方法的实现。[7]这对于繁忙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突破了继续教育的时空限制,只要具备了上网条件,新生代农民工可以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学习。其次,网络在线化继续教育可以实现个性化教育,每个农民工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网络继续教育另一特点是可以根据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课程,匹配个性化的学习进度,弥补集体授课统一进度的缺陷,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提升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网络技能。

(二)开放性互联网平台,新生代农民工享有更多选择

互联网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在开放的互联网领域中充斥着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其特点是公共物品属性,是开放的,对受教育者的年龄、职业、身份等方面没有太多的限制,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信息资源库以共享的形式存在,用户平等地享有这些学习资料,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门槛被降低,因此互联网教育可以扩大受众范围,增加受众数量。[8]在开放性的互联网领域中屏幕取代了黑板,一些非学历需求且经济能力有限的新生代农民工可通过网络下载学习资源进行自学,这也是接受继续教育的一种方式。而对于那些有学历和技能需求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网络教育产业的兴起,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学历提升的机会,开放性的网络教育平台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需求筛选教育机构,且可以对各个机构开设的课程、老师、学费等信息进行了解比较,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网络在线教育改变了传统培训学校现场报名的方式,通过在线报名方式、在线注册、在线缴费的方式简化了继续教育的入学程序。

(三)创新教育方法和内容,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继续教育模式的不断变化、继续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是“互联网+教育”的又一大特点。在线教育发展多年,早期的在线教育,主要是教师通过录制视频利用互联网传递给受教育者,而这只能实施知识的传输,却无法实现实践性的培训,老师如果无法参与到学生的实践过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也将大打折扣,而随着腾讯QQ、微信等软件的普及,继续教育课堂可以利用这些网络平台进行培训和服务,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且容易形成社区感,老师和同学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其次,互联网可以更好地促进继续教育学习方式的创新化,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实用化、多元化的继续教育产品将成为新的热点,网络继续教育行业根据用户实际需求创新的网络教育产品如各种学习软件,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方法,新生代农民工按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下载相关的应用软件来进行学习。官方的网络继续教育平台亦可以通过微博、朋友圈向新生代农民工推送学习链接,分享学习资源,帮助新生代农民工了解城市文化以及必要的生活常识、法律常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持续性、开放性的教育将更好地激发新生代农民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互联网+”时代下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相关建议

(一)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网络学习技能

“互联网+”时代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发展的人力资源,其能力的提升也关系到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9]信息时代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新生代农民工要想在城市立足,就要努力适应这种变化,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坚持终生教育的理念,积极接受继续教育。首先,新生代农民工要抓住机遇,智能手机的用户数量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呈递增趋势,新生代农民工与网络的距离越来越小。新生代农民工应学会合理利用互联网,不再只是局限于使用智能手机进行上网、聊天、游戏、网购等活动,应提高自身的互联网使用技能,不断地提高利用互联网接受继续教育的能力。这就要求政府要协调多元主体共同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提升网络使用技能,例如在新生代农民工集聚的社区,政府可以鼓励社区居委会或大学生志愿者等免费为农民工提供互联网使用技巧的服务,帮助新生代农民工习得互联网学习技能,农民工群体之间也可以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学习技能。新生代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网络运用水平,利用互联网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才能保证在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中不被淘汰。

(二)激活互联网教育产业

互联网教育是对传统式教育的优化补充,值得提倡和推广。互联网教育产业应以市场为导向,关注新生代农民工,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提供合适的继续教育产品,及时更新开发互联网继续教育产品,做好宣传工作。同时互联网继续教育市场所提供的培训方法可以灵活化、多样化,以丰富教学内容、低价的培训费用来吸引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使用网络继续教育产品,并加强网络在线培训的课程管理、效果评价的分析,不断提高使用者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让互联网教育更好地为新生代农民工所用。[10]互联网公司应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深入基层贴近新生代农民工的生产生活,了解新生代农民工所在行业和其自身对继续教育培训的需求,才能在此基础上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科学的培训服务,开发出适合新生代农民工使用的继续教育产品。同时互联网继续教育要有内容,如果只是纯粹利用互联网做教育,而无法保证继续教育的内容的深刻性和实用性,那互联网对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作用也无法正常发挥。所以,必须倡导“深刻教育”、“实用培训”。这就要求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不但要加大对互联网继续教育的支持,为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更要承担起监督的职责,对网络教育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

(三)优势互补,净化网络环境

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继续教育带来了教学载体和教学方法的巨大变革,但无论网络教育如何发展,依目前的形势来说,网络继续教育还不能够完全取代课堂式的教育。互联网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补充,但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自律性、自觉性还不高而互联网的在线方式无法做到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直接对其学习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效率无法得到充分保证。因此,互联网教育还应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特点进行科学的课程制定、培训进度安排等保证其学习效果。互联网教学还可以与企业进行联合培育,既能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实践的机会,也可以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同时,在运用互联网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继续教育的时候也要注意互联网虚拟环境中的一些消极影响,如果说信息是互联网带给新生代农民工的最大礼物,那么虚假信息就是最差的礼物,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新生代农民工求知心切的心理,在网络上提供虚假信息,一些培训机构和不法分子甚至冒用一些名牌高校的幌子,通过网络宣传网络教育的虚假信息,如“一年取证”、“正规品牌大学文凭”、“包过”等,给新生代农民工带来经济损失,严重毁坏了新生代农民工对继续教育的热情,对网络教育产业的信心。针对上述现象,除了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要提高对信息的辨识能力,政府也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净化网络环境,设立官方的网络继续教育平台,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

作者:张青李宝艳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作重要讲话[EB/OL].

[2]孙学敏,朱凤丽.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1):57—59.

[3]刘寿堂.继续教育:成就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必由之路[J].继续教育研究,2009,(11):70—71.

[4]陈文龙.现代化视野下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9):10—12.

[5]董阜平.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现状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5,(1):47—50.

[6]李雪蓉.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诉求的市民化路径[J].求索,2013,(2):260—262.

[7]苏兆斌,程璐,孔微巍.“互联网+”视域下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探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5):49—52.

[8]张梓英.网络远程教育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的作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2,(5):25—27.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范文篇8

移动互联网时代对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影响

1.主体转变为师生每一个个体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校微博官方账号、微信公众服务号以及学校手机客户端等以移动智能设备为载体的新应用直接将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的主体面向每一个个体,每个人都可以及时地接收到这些管理和服务信息,并且每个人都能够参与这些信息的互动,而管理者也能够实时地了解到每个人的反应。这一变化在职业教育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产业发展信息、人才需求信息、新技术发展信息以及学校管理服务信息等重要信息在师生之间的快速、高效传播并及时了解师生的反馈提供了渠道,也让学校、教师、学生能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外界的变化,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吻合度。

2.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1)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效率得到提高

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显得尤为重要。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师生交流、教师和企业人员交流提供了微信、微博等一系列更加高效、紧密的应用程序,同时也提供了像钉钉、企业微信等针对办公场景的沟通工具,这些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方便了职业教育管理者与企业、教师、学生的联系,可以更加快捷、直观地对职业教育所有参与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服务。

(2)人与信息的沟通效率得到提高

由于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个人获取互联网信息资源更加方便、快捷,管理者、推送信息更加及时、高效。在有着多样化需求的职业教育领域内,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支撑,校企合作、项目教学、实践教学等职业教育环节均需要信息化的支撑,而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恰恰能够协调、统筹这些信息资源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3.教师、学生、社会对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管理、服务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能方便快捷地参与和使用各项移动互联网平台和应用,每个人都可以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这一特点在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上的体现就是每个人都能平等、无差别地使用信息化管理所提供的各项管理功能和服务,同样职业教育管理者也能够更加直观便捷地看到每一位用户的体验和反馈,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服务水平要更上一个台阶。

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应对措施

1.职业教育管理者应当时时关注移动互联网技术

职业教育管理人员是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主体,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人员需要更新已有的教育管理观念,加强信息化管理意识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迅速推进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和加快移动互联网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更好地为广大职业教育师生和相关人员服务,提高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水平和效率。

2.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应当服务每一位师生,注重“用户体验”

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用户体验”是非常重要的,而在职业教育管理领域,我们同样需要关注“用户”也就是教师、学生和其他相关人员的使用感受。在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听取每一位师生的使用感受,合理改进每一项提高师生体验的举措,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最大限度地方便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生活。特别是加强移动互联网在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等领域中的应用,建立服务师生的各项管理信息系统,能极大地提高师生间、相关人员之间快速沟通协调的效率,有力支持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

3.细化有利于信息资源的分类筛选和推送,制定适应的规章制度

职业教育对信息化资源的需求特别大,无论是在日常教学,还是学生的实习实训和就业,都需要互联网信息资源的支撑,而对互联网资源进行筛选、分类和审核就是职业教育管理者的职责所在,特别是在信息资源大爆炸的今天。而在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时,首先,要建立起更加科学严谨的信息和推送审核机制,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中移动互联网平台使用的流程,更加注重审核质量和效率,正确、科学地发挥移动互联网高效便捷的特点,防止因为操作失误或者审核缺失造成的不良影响。其次,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管理人员对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和掌握程度,规范职业教育管理中各项互联网平台的使用和操作,科学规避移动互联网技术存在的弊端,大力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效率,确保移动互联网变革背景下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管理体系能有序、高效地运行。

4.注重微创新,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师生的水平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设备的普及,职业教育管理要注重在已有条件下进行微创新,不断提高移动互联网在信息化管理中的使用效率,根据师生以及相关人员的反馈信息,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服务水平,在不断改进和创新的过程中提高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这样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移动互联网变革背景下,职业教育管理要重视新技术、新平台的运用,综合采取各种有效策略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水平,有力支撑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范文1篇9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829(2014)05-0068-03

基于无线的网络新媒体的迅速崛起,移动互联网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产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影响。在此背景下,厘定移动互联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介入方式,分析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构建大学生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移动互联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介入方式

移动互联网中媒介主要包括博客(微博)、即时通信工具、流媒体、多媒体空间平台等,它是新互联网时代下的一种新型网络工具和应用模式及信息传播载体。

1.即时通信。即时通信(IM)是指能够即时发送和接收互联网消息等的业务。其形式主要有手机短信、腾讯QQ、MSN、Fetion、UC等。目前,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QQ号码和Fetion号码,并把它作为一个与他人交流的工具。

2.博客。博客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地自己的个人思想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交流平台。虽然博客是在新互联网时代中的一种新兴的媒体,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利用博客个人的生活、心情和思想。

3.微博。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同传统博客相比主要表现在“关注”、“评论”及“转发”三个功能方面的不同,这些新功能也恰恰展现了微博的强大魅力。微博被大学生广泛接受,并已成为高校大学生的“信息圈”、“交际圈”、“舆论圈”。

4.SNS。SNS的全称是SocialNetworkingServices。SNS是指用户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活动,通过网络建筑的一种社会关系网络。SNS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使用浏览器直接登录互联网站进行SNS,二是在移动互联网终端上安装各类SNS网站推出的客户端软件(例如人人网推出的“手机人人”软件)来进行SNS操作。

二、移动互联网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影响

1.媒体信息资源的丰富性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移动互联网媒体信息传播具有时间无屏障、空间无屏障和资讯无屏障的特点,突破了地域、时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的限制,这样原本狭窄、封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变得多样化、生活化、普及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丰富而鲜活的教育资源。

2.移动媒体信息交流的交互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移动互联网媒体具有强大的交互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条件。在网络上互动交流不会受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平等地进行键对键、点对点的交流和沟通,消除大学生的心理戒备和隔阂,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主导者之间的信任度,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个体的互动交流。

3.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媒体信息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能否与受教育者的群体特征和性格偏好相结合,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质量的关键。移动互联网媒体的功能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的个性化和选择多样化的需求,其媒体的图文并茂、声情融汇、快速传播等多媒体特性,可以感染和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使教育内容生动有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获取信息的自觉性和参与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三、移动互联网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负面影响

1.移动互联网的无屏障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无屏障性使大学生参与网络互动、发表观点和言论更加自由和便捷,这种无限延伸和自由的网络在物理空间上突破了有效监控的范围,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同时,一些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以及格调低下的短信、贴图和彩铃等信息通过新媒体的大肆传播,削弱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责任意识,也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果。

2.移动互联网媒体的虚拟性影响了学生的人际关系和道德意识。一些学生将大量时间花在手机上,越来越多的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环境,参加其他社会活动的时间变少,与家人、朋友、同学间的关系慢慢疏远,从而导致人际关系交往异化。移动互联网具有较强的便捷性与隐秘性,大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包括不负责任的言论,导致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责任意识逐渐降低。

3.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带来了挑战。面对移动互联网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年龄的差异和精力的限制使得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和应用要滞后于大学生群体,特别是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前沿认知,普遍存在着新媒体意识淡薄、运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欠缺、对新互联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认识不足、媒体信息监管能力薄弱等问题。

四、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首先,学生的自主性需要尊重。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自主性不断增强,思想表达更具个性化,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善于借助网络表达自我。学生的这种自主性应当保护和尊重。

其次,思想教育手段需要更新。伴随互联网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不断深化,大学生习惯性地将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紧密捆绑在一起,这就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看菜下锅”,将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引入校园,使之与高校的优势资源无缝对接,构建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优质思想教育体系,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选择。[1]92-93

再次,思想教育过程需要互动。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极大提升了网络使用的交互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顺势而为,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成果在移动互联网虚拟环境中广泛延伸,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各要素之间同向互动,在双向交流探讨中研究问题,寻求共识,提升教育实效性。

五、移动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策略

1.高度重视移动互联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适应主体角色的转变,充分把握大学生个性特征,迎合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偏好,主动运用移动互联网媒体创新,以互动式、体验式、引导式、渗透式的方法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教育理念和内容、工作体制和机制、工作模式和手段的创新,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实效性,使得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育人环境同步发展。

2.精心构建大学生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三大交流平台。其一,要建立移动互联网校园网络公共交流“大平台”,利用手机短信、飞信、微博、微信、音频广播等平台开展学生工作,为学生提供基本办公、通知等服务;其二,整合校园媒体的优势资源,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宣传“中平台”,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大量制作开发集思想性、知识性、人文性于一体的移动互联网媒体新产品,实现校园网络资源供给,用优质的校园网络资源和卓越的用户体验,吸引学生主动使用校园网络,提升大学生使用“黏度”;其三,以院系为单位,建立师生双向沟通“小平台”,实现互动交流,[2]根据兴趣、爱好、学习需求、心理问题等将在校大学生进行类别划分,并通过班级博客、校园论坛、手机QQ、手机SNS等与学生进行在线双向或多向交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积极加强大学生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大学生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应从三个方面加以建设:一是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知识培训,普及移动互联网应用知识,提高他们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二是建设熟悉移动互联网媒体资源开发的专业队伍,负责移动互联网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产品的采编、制作、更新工作,使移动网络技术与高校优质教育内容无缝对接;三是建设善于运用学生喜欢的流行网络语言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引导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开展交互性强、针对性强、引导性强的网络教育活动。

4.强化大学生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管理支撑体系。3G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强化移动互联网校园信息管理支撑体系。一是开展媒介教育和移动互联网文化体系建设,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促使大学生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的新媒体观念;二是加强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监管与化解机制建设,认真研究大学生移动互联网应用规律,主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变能力,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提前防范,合理引导,在校园形成健康的新媒体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范文篇10

一、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技术的概念

迄今为止,大数据仍然不具备独有的涵义,多元化的定义完全取决于大数据时代的具体特征,在此基础上,基于维基百科对大数据做出的定义为:大数据就是所谓人们经常使用的处理软件工具的有关数据。其中大数据时代包含四??特征:一是具有较大的规模;二是能够呈现出多样化的数据管理;三是具有快速的传输数据的功能;四是其具有较高的价值。按照有关资料体现出,我国如今重点使用的是第二代的互联网技术,二代互联网的逐步出现为IPv6拉开了良好的帷幕,二代互联网发展的基础也是IPv6,以此合理的实现了用户之间的网络衔接,其特征具体展现在以下三点:其一,逐渐意识到网络规模的无限扩大,储存的空间也获得了相应的延长,能够加入网络的终端数量日渐增多;其二,可以促使通信功能实现更高的性能;其三,还可以多网络对象进行身份识别或是身份认证,在某种层次上还能实现数据更显紧密与完整,重点还能为人们供应安全、可靠的网络。

二、教育信息化受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的影响

(一)远程教育受互联网技术的影响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有效的改善了传统单调的教育模式,然而在某种层次上,也促使教育行业未来的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在大数据时代的影响下,互联网不仅能实现进行远程教育,还能改善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促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1、互联网技术促使教学内容更具丰富,在应用IPv6技术的情况下能够合理的传输流媒体信息,而且还能增添网络数据的流量,以此为学生学习方面提供多元化的内容,此种教学模式能够良好的解决以往远程教育当中存在的困境。

2、互联网技术能实现网络化实时的教学。传统的教育模式很难合理的承载大量的数据流,还会使得教学方式过于单调,甚至如今仍然滞留在本交互时期和教材中,这样十分不利于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合理提高。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技术的逐渐出现,能有效的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都是利用一些视频、宽带上大量的数据、音频等流媒体实施传播,从源头上促使教育从以往的单相交流有效的转变成双向交流的发展趋向。

3、互联网技术确保教学资源更加安全。互联网技术具有开放性的特征,以往的网络在进行传输的同时,极有可能在传输中被修改,很难确保教育资源的可靠性,然而,伴随着第二代互联网技术的出现,IPv6能够实现为广大用户供应一个认真身份的体制。以此能确保教育资源在传输中的安全性。所以应用互联网技术能够保障教学资源,促使教学信息更丰富,有效的改善了以往的教学方式。

(二)教学模式受互联网技术的影响

1、互联网技术能合理的利用各种资源。在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技术能打破教学资源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还能将教学内容延伸至校园外,在互联网教育与社会当中,教育信息化能合理的体现出一定的开发性,各学校都能将教育的优点结合起来,通过互联网技术奖高效的教学效果、案例、具有优秀教学的师资力量利用网络的形式传送至个地域,促使各地区之间进行合理的相互沟通,在此种情况下,一些教学不够发达的地区也能受到高效的教育。

2、互联网可以实现“五个任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通常来讲,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互联网技术主要是以远程教育为主,最主要的特征还有通过网络落实“五个任何”,分别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内容,在利用互联网的情况下,改善五个任何的灵活程度,帮助学生破解时间和空间方面的约束,进而实现自主的学习,并且有效的满足现代化的教育和终身的教学标准。

3、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实现个性化教学。在网络化的教学当中,教育逐渐呈现出信息化的发展动向,以往的教学模式早已不能满足大数据时代下的各种需求,在利用互联网技术的情况下,可以将以往从学生询问、报名、选择课程、管理学籍、管理考试作业等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完成。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联网+”;大学生

一、互联网+时代的相关概述

关于互联网+时代的概念,其起初由易观国际CEO于扬提出,其认为互联网+本身便可作为行业中的一种服务与产品,能够与较多跨平台用户场景进行融合,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对自身所处行业的“互联网+”进行明确。而后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中,总理直接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该计划应与现代互联网金融、工业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等各方面相结合,推动互联网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一)互联网+时代对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带来的机遇

事实上,对于现代高校学生,其本身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在个性需求等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若教师教学活动中未能引入差异化服务,很容易使整个教学过程产生较多误会,不仅难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标,且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将难以保障。而在互联网+的应用下,其本身能够实现跨界重组,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在互联网平台中都能展现出来,教师可针对学生心理变化特征分析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判断学生的价值观是否出现偏离,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其次,核心价值观辐射力、感染力以及吸引力等在互联网+时代下得到提升。互联网+与教育行业的融合,其可直接为教师与学生提供相应的互联网+教育平台,而这种平台既可为教学中的多媒体与电脑,同时也可利用智能手机终端等,这样许多抽象性、复杂性较强的知识内容都可以音频、视频或图片形式展现出来,能够使学生对价值观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互联网+时代下,师生间的关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知识传授与被动接受方面,师生间更表现出民主、平等,教师可通过社交网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个性需求,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开展价值观培育工作。

最后,互联网+时代中涉及较多创业内容,要求高校在开展学生教育工作中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进行培养。以总理提出的“大众创新,万众创新”为例,其旨在要求互联网+时代下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在线教育平台,使学生以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参与到实际工作中,解决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可起到突出的作用。需注意的是学生这种职业道德精神本身可作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互联网+教育平台的应用,能够使学生在职业道德精神方面得到培养。

(二)互联网+时代对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带来的挑战

作为一把双刃剑,互联网+为学生价值观培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极多的挑战。首先,从教师教育角度,传统思想教育逐渐被互联网教育所取代。互联网时代下,学生无论在生活或学习等各方面都对互联网产生较大的依赖,这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注重掌握相关的互联网技术与网路时事热点问题。若教师无法做到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在较多暴力信息、片面信息、消极信息影响下,学生基本的价值观、就业观等各方面都将偏离正轨,这与互联网+时代的本意完全相悖,即使此时教师重新做好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念的引导,也需耗费较多的精力。同时,互联网+平台的利用,对教师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考验极大。互联网+时代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完全摆脱传统“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方式,更乐于从网络信息资源中搜寻自身所需要的信息,这样包含较多负面内容在内的信息都会被学生所接受,此时若教师对这些内容了解过少,便会出现师生“课堂对弈”情况,不仅难以保证教学效果,且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将受到很大程度影响。

三、互联网+时代下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策略

(一)互联网+思想教育平台的构建

现行高校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很难单纯依托于政治课堂完成,更应注重将网络新媒体作用发挥出来,这就要求做好思想教育平台构建工作。结合现行互联网+时代下对高校思想教育与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应注意做好顶层设计工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构建。实际构建中,可进行网络育人平台的打造,其主要融合校园网络社区平台以及宣传教育平台,学生可在社区中进行互动交流,相关的管理人员则负责引导工作。同时,在网络建设过程中,还需充分发挥如微信、微博以及其他手机客户端的功能,使其成为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主要阵地,这样教师能够利用该阵地对学生思想动态实时掌握,真正掌握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动权,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二)互联网+思想教育阵地的开拓

互联网+时代下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也表现在思想教育阵地方面。对这种思想教育阵地,其首先要求对高校重点网络阵地进行占领,确保这些阵地具备基本资源共享、意见反馈以及交友等功能外,还可由学生针对某一社会热点话题进行自身观点的表达。但需注意的是由于高校学生本身在人生阅历上较为缺乏,很可能将较多反主流思想作为自身“自以为是”的观点,这就要求做好“网络红客”队伍的构建,从该队伍中选出“意见领袖”,适时针对社区平台中存在负面思想的学生进行引导,充分发挥出整个队伍舆论导向作用,对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可起到突出的作用。另外,在思想教育阵地开拓过程中,还需进行“红色”网站的构建。

四、结论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带来极多的机遇与挑战。在实际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应正确认识互联网+时代的基本内涵,挖掘其为学生思想教育带来的机遇,构建互联网+思想教育平台,开拓互联网+思想教育阵地,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进行突破,以此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镇.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自主学习优化策略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5.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范文篇12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职业学校;数学教育

前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与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方式。受“互联网+”的影响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时代。在此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作为一名职业学校数学教育工作者,如何面对挑战,并结合时代特色,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已成为关注的重要课题,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一、“互联网+”时代下职业学校数学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数学作为职业学校素质教育中的的基础性学科,对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社会对人才培育要求发生了改变,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专业化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职业学校,其各学科教育迎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1]。因此,为更高的明确时展需求,提升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笔者依据实践教育经验,采用调查分析法对之职业学校数学教育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

调查对象为本校560名师生,其中学生问卷489份,教师7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调查内容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数学学习观念与方法、数学教材设置、数学教学方法等。调查显示,在“互联网+”时代下,数学课堂教学的教育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法以及学校数学教师等均面临一定的挑战与机遇。

(一)在“互联网+”时代下,职业学校数学课堂教学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一定的化,而职业教育作为人才培育的重要机构,其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及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此背景下,数学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模式的改革已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互联网思维,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成为“互联网+”时代给予职业学校数学教育的重要挑战[2]。然而,事物的双面性原则,使职业学校数学教育在“互联网+”时代下,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的有效应用,为数学课程改革提供了便利,不仅丰富了数学教学资源,其“微课”、“慕课”教学方法的运用,进一步提升了职业学校数学教育课堂的开放性发展,推动了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对学生以及教师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意义。

(二)在“互联网+”时代下,职业学校数学教师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教育”推动了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程,而信息化技术在数学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有效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通与沟通,在彼此沟通过程中,教师不仅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数学学习兴趣与能力有效较为清晰的认知与掌握,对自身视野的开拓,教学能力的提升也提供了机遇[3]。此外,教学资源信息库的建立为数学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了资源的整合利用,教学软件的运用,降低了教师工作负担。

但是对于教师而言,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对信息技术在职业学校教学中的认知有限,对各类教学软件的应用并不理想,数学教师教学视频制作能力不高。可见基于“互联网”时代下,职业学校数学教师迎来了全新的挑战。加之,职业学校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并不乐观(表1),因此如何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职业学校数学教育深化改革成为挑战。

二、“互联网+”时代下职业学校数学教育改革对策

(一)革新教育教学观念

在“互联网+”时代下,为进一步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促进职业学校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职业学校数学教师应从数学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出发,克服“互联网+”时代下信息化对数学教学带来的挑战。例如,一方面通过转变自身教育教学观念,突破传统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存在的影响性,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另一方面,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借助信息技术、虚拟平台等为学生创设开放性教学环境,或通过“慕课”、“微课”以及虚拟游戏等方式方法,革新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二)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首先,职业学校应注重优秀教师队伍的构建,通过制定完善的教育培训机构,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使教师能过准确掌握各项信息技术,熟练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讲授。其次,通过组织计算机教学课件制作竞赛、信息化教学交流会、公开课等形式,提升职业学校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此外,教师自身在业余时间需通过不同学习或前辈交流的方式,进行自我强化,开拓视野,提升实践能力。

(三)完善教学条件

“互联网+教育”不仅改变了传统教育观念,也改变了传统教育方法与教学模式。因此,为推动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为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应注重教育硬件、软件等设施建设的投入。例如,通过设置多媒体教室;编制符合时代需求与学生发展的数学教材;创设教育教学软件,如各类办公软件、PPT教学软件、视频编辑软件等,为数学教学信息化发展奠定基础;通过配置教育资源搜索平台或构建信息化教学资源库,为数学教师教学提供优秀教学资源,促进学生教学自主参与性。

结论:总而言之,基于“互联网+”时代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职业学校数学教育工作者,应明确认知本学科在职业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并有效把握“互联网+”时代下所面来的挑战与机遇,通过革新观念、提升自身教育能力,建立完善学科教学机制等方法,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求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丽英.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改革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6,(23):30-32.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