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常用的急救技术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创伤常用的急救技术范文1篇1

【关键词】军队医院;非战争军事行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医院管理

1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宗旨,健全组织制度

1.1明确新时期军队医院的宗旨,确立指导思想。解放军总后勤部秦银河副部长指出:军队医院要着眼提高应急处置、伴随保障、健康维护、心理服务、疾病防治、远程教育和会诊六个方面的能力。要充分认清军队医院的职责使命是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战斗力;服务方向是姓军为兵,姓军为战,主体任务是为部队官兵服务、为军队老干部服务。对中小规模医院,要引导其紧紧围绕临床医疗服务,突出特色优势、加强内涵建设,着力打造区域性一流医院[1]。为遂行多样化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军队基层医院要着力打造区域性一流医院,就要着眼军队医院优势。军队基层医院因为性质不同,医务人员相对集中居住,应急反应迅速。但又普遍受编制约束,人才流失严重;受市场经济限制,医疗设施陈旧落后;小而全的模式已经不适合军队基层医院的发展。作者认为,军队基层医院要紧紧围绕应急处置、创伤急救、军事医学、灾害医学等方面展开深度建设,内涵建设,打造特色学科,以点带面,促进军队基层医院的全面建设。

从军事斗争准备转变为应对多样化非战争军事行动,一旦有事,能否“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提高军队医院在多样化任务行动中的应急救援的“能战度”。我军从2002年3月开始正式把灾害救援作为一项正规训练内容,列入了新一代军事训练和考核大纲之中。非战争军事行动是国家为达成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的,使用军事力量,以暴力或有限暴力手段所遂行的非战争方式的军事行动。非战争军事行动有六项内容:反恐维稳、抢险救灾、维护权益、安保警戒、国际维和以及国际救援[2]。为着力提高遂行多样化非军事战争任务的卫勤保障能力提供了充分理论依据。

1.2成立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制定应急救援纪律制度。医学应急救援主要依托发生事件区域内大医院的院前急救力量为基础,建立一支反应快、机动快、综合能力强的应急救援队伍,是关系到将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关系到维护公众健康与减轻人员伤害的大事。医院党委和领导高度重视,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由医院主要领导挂帅,由分管医疗的副院长作助手,小组成员由医疗、护理、后勤、保卫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医务处和护理部具体负责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由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熟练掌握抢救技能及责任心强的医护人员担任。后勤、药械、供应保障部门负责药品、器材、生活用品的筹措准备。在组建中要特别注意生活保障、卫生防疫、心理疏导和警戒保卫人员的抽组。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成员、应急救援分队人员及全院工作人员进入备战状态,终止休假和正常休息,无条件服从调配。应急救援分队人员保持24小时通讯联系畅通。

2科学组织,科学规划,科学实施

2.1领导重视,思想统一,人员在位率高,器材、药品准备充分。我院常年担负军队和地方的突发事件应急任务,有专门的野战急救训练基地,经常组织假想训练;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抢救预案;抢救设备和药品齐全[3]。我院自隶属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以来,进一步加强应急救援反应力量。以急诊科为依托,建立健全了应急救援反应体系;以急诊科为基础力量,组建医学应急救援分队。积极开展院前急救,加强职业素质培养,建立全科医学的急诊科。急诊科配备主任、护士长各一名,医师5名,护士8~9名;加上轮转实习医师、护士,充分依托、利用各专科人才资源和设备资源,能够较好地开展工作[4]。我院急诊科实行医护值班双班制,医生、护士分别由一名高年资带一名低年资值班,出诊时错位出诊,即高年资医师带低年资护士,或高年资护士带低年资医师,做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加救护车司机组成的三人院前急救小组常备不懈,救护车司机由责任心强、初步急救技能较好的军人担任。目前,急救半径达到15km,确保接到呼救后2分钟内开出医院大门,按路途远近确保到达现场时间最多20分钟,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各科室值班力量完善,都为三班制,即值班、副班、备班,一线值班人员由住院医师担任,副班人员为主治医师,备班人员为科主任、高年资主治医师及退休回聘的老主任担任。以院前急救小组出动为应急救援的启动因子,根据突发事件现场情况,立即实施相关应急救援预案。当院前急救小组到达现场时,立即验伤、将现场情况回报、院内实施准备,做到3人以下急救由急诊科组织抢救、会诊、收容住院,5人以下急诊科组织相关专科参加抢救,6人以上,其中两人以上重伤的群死群伤事故,立即启动全院在院首长指挥下的应急救援预案。药械科常年配备抢救药材和器械基数,指定专人负责和值班;勤务分队人员24小时全员在位,随时担任生活保障、车辆保障和警戒保卫任务;确保应急救援分队随时随地拉得出、展得开、救得下、治得好。

2.2建立健全应急救援预案,加强应急救援培训及实践。我院根据最近十多年周边发生的突发事件和军队医院特点,建立健全了应急救援预案。平时训练与实际救治相结合以保证医疗应急救援时抢、救、送、治任务的完成。每年进行1~2次应急救援演练,医学救援人员培训,主要提高业务技能和快速反应能力,以及密切配合程度。主要内容:(1)开展组织、协调、指挥展开训练,信息资源共享,针对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和做出应急反应;(2)各种急、危、重症抢救,熟悉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心肺脑复苏等技能训练;(3)利用救护车、民用车辆等进行适应性训练,开展动态下静脉穿刺、伤口包扎、骨折固定、搬运、简单手术及徒手心肺复苏等训练;(4)结合平时工作开展成批伤病员(6人以上)抢救预案演练;(5)开展各种突发事件医学救援知识、技术的学习和现代急救仪器设备使用、操作训练,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作为入选救援队的必要条件。

在2002年1月至2010年8月底,我院先后参加当地突发性、灾害性、意外事故的医学救援数十起;特别是在抢救2002年“9.14特大毒鼠强中毒”、2005年10余人集体“沼气中毒”、包括2010年“8.4特大车祸”在内的诸多重、特大交通事故,以及厂矿塌方、建筑工地坠落等许多群死群伤事件中得到检验和锻炼。

2.3应急救援要求加强与地方协同,院前急救与院中协调及时得当。平时建立健全的组织高速运转,指挥协调组负责院前抢救的指挥调度,与地方政府和其他医院的协调及各小组间的紧密协同,和院内各科室的协调;分类组负责轻重分类登记在册,并在所有病人的胸前用色布,予以标志醒目;各抢救小组根据色布标示的病情轻重予以抢救;后送组将病情较稳定的立即后送,病情危重的伤病员就地抢救,生命体征较稳定后再行后送;后勤保障供应组负责急救器材和药品的紧急调度供应;勤务分队负责车辆保障,与公安部门协同现场警戒。一边进行院前急救,一边将现场情况反馈给医院和上级领导,请求急诊中心和各科室安排病床[3]。

2.4应急反应快速化是军队医院提升救治能力的必然要求。军队医院既担负着平时为军民就诊保健康。又赋予了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战时卫勤保障的任务。尤其是卫勤保障要达到“技术准备充分、应急反应快速、人才储备充足、救治手段先进”的标准。门急诊是医院接触病人最早的部门,做好平战结合的战创伤门急诊服务体系的构建,优化救治流程,创新战创伤救治方法,快速化的应急反应是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完成好战时卫勤保障的关键[5]。我院科学调整门急诊流程,当遇到突发事件,需要医学应急救援时,我院将相对独立区域的急诊科作为医院应急救援的总后方,将门急诊病人分流到门诊及各专科病房,并紧急腾空住院病人较少的病区,加大收容力度,较好的保障了应急救援的开展。

2.5建立科学合理急救流程,正确处理突发事件。随着现代社会文明进度的加速,增加了突发灾难事件的发生概率,易在短时间内聚集大批量伤员。对医院而言,灾难的发生往往不可预见,短时间内大批伤员的到来常使救援组织工作陷人混乱,常出现救援力量与需求的矛盾。急救流程的优化能够合理协调各种救援力量,使救援效果达到最优化。我院为军队综合性基层医院,是当地各种创伤、中毒、事故等突发事件伤病员的首选救治医院。我们根据本地突发公共卫生之间的发生特点和我院具体情况,分析多次批量伤员救治的经验教训,重组了批量伤员应急救援作业流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6]。

3医学应急救援人员素质养成

3.1进一步加强全科医师人才的培养。目前医疗机构的医师分科细,而医疗应急救援面临的都是危重伤病员,不但有创伤急救、外科、骨科,还有妇产科、儿科、皮肤科;尤其在自然灾害后,还需要内科、传染科和卫生防疫力量。需要有丰富经验全面技术的全科医师。因而要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医师的全面培训。而军队中小医院普遍受编制约束,我们打破传统,成立以现役军人为骨干,回聘离退休老干部为顾问,聘用制人员为主力军的应急救援队伍,加强全科技能教育和培训。经常进行实战演练,并将年轻医师定期送到总院急诊科轮转,加强全科医师培训[7]。

3.2进一步加强创伤外科、军事医学、灾害医学人才培养。在全科医师培养的基础上,我们遵循南京总医院易学明院长提出的:“初级职称全科化培养,中级职称专科化培养,高级职称专病化培养”[8]。突出对医疗骨干进行创伤外科、军事医学、灾害医学的培养;利用现有离退休回聘老干部学科全面的优势,加强传染科疾病以及卫生防疫知识的授课,使大家弱项不弱。利用总医院的整体技术优势,重点加强帮带我院在烧伤、爆炸伤、冲击伤、挤压伤、外伤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和各种休克救治能力的提高;目前,我院依托总院力量在创伤急救方面已经形成了特色学科[9]。

3.3进一步加强医学应急救援与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的结合。军队医院参与医学应急救援任务,具有军队医院战时的某些特点。如何融平战为一体,是医学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和军队医院战备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打造平战一体的救治链,总医院大胆打破固有学科界限,在国内率先开设“以疾病链为纽带的诊治中心”;以此模式,医院建立了战时紧急救治链,形成学科大协作,平战结合,提升了应急救援的卫勤保障能力[10]。我院借鉴总院本部经验,在创伤急救方面实行一体化救治,从现场开始就有意识地运用损伤控制理论进行包扎、固定、止血、控制性液体复苏、控制性手术以及稳定生命体征迅速转运等诸多先进措施,抢救了大批伤病员的生命;在多起重大突发事件中得到实战检验,多次受到南京市委、市政府,江宁区委、区政府的表彰。

3.4进一步加强医学应急救援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自我防护。在灾害、事故面前,人类往往受到巨大震撼,救援人员需要坚强的信念,具有一副钢筋般的神经,铁骨般的身板;这就需要及时地心理疏导,合理分配任务,适当保证一定的休息时间。加强自我防护,确保应急救援的战斗力不受损失。

4结论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学应急救援机制的建立,在我国仍处于萌芽阶段。建立健全医学应急救援机制是灾害救援的必然选择,是军队基层医院当仁不让的历史使命。军队医院必须建立医学应急救援机制,具备较强的医学应急救援能力,是新时期军队医院遂行多样化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任务核心内容,是提高战斗力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秦银河.总后勤部秦银河副部长在全军卫生部长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0,17(1):i-iv

[2]胡小南,王与荣,袁波,等.关于构建应急医学救援队的几点思考[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23(1):74-75

[3]涂久生,朱役,穆晓苏,等.院前急救对急性毒鼠强中毒的作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9):904-906

[4]涂久生,费连兵,李学义,等.基层医院急诊建设及管理的探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7,14(11):825-827

[5]易学明,苏义.创先门诊服务理念,适应门诊服务需求[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10):41-43

[6]王与荣,孙海晨,申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急诊运行模式与安全管理的做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5):522-524

[7]费连兵,朱役.疗养院(区)强化聘用制人员管理的做法与体会[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8,21(7):752-754

[8]易学明.医学人才成才特点、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1):1-2

创伤常用的急救技术范文篇2

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高职学生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指高职学生生命观的教育。人的生命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复合体,我们可以从生理、心理、伦理层面上提出,也可以从自然、社会、精神的三个角度来把握,还可以从成长、成才、成功的目标上来确定。高职学生生命教育不仅要教会高职学生珍爱生命,更要启发他们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也不仅只是告诉他们要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关注、尊重和热爱他人的生命。

2应急救护知识的普及是高职学生生命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

20世纪90年代我国大陆的生命教育才真正进入人们视野。关于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展,我国大陆的中小学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关于高职学生的生命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从2007年开始只有武汉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几所学校将生命教育作为选修课开设,但只是对生命教育进行一些笼统的理论介绍。学生们掌握了丰富的理论却缺乏相应的动手能力或生命救援技能.在面对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伤害时束手无策,错过最佳救援时机。现在我们讲应急救护指的是现代救护,现代救护是在事发的现场,对伤病员实施及时、先进、有效的初步救护,它是立足于院前急救,以第一目击者的身份对伤病员进行现场救援。它遵循先救命后治伤的原则,以通俗易懂的理论和简单有效的操作技能使第一目击者尽可能在黄金救援时间内抢救伤病员。我院以黑龙江急救中心编写的《现场急救技能手册》为蓝本,里面主要包括心肺复苏、创伤救护、常见急症、意外伤害和突发事故这些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的一些急救知识和技能。同时专门聘请医护人员和红十字会的培训师和志愿者来对学生和老师进行救护培训。培训过程中,同学们不仅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而且懂得了突遇灾害时,在确保自我安全的情况下怎么样去救援别人。在亲自实践和切身感受救护的过程中,同学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不仅仅是在挽救别人的生命和自救,同时也在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抢救生命、关爱生命这些都是生命教育关注和研究的最基本的内容。从应急救护培训角度来看高职学生生命教育,不仅充实了生命教育的内容更重要是为生命教育的实施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学生们在掌握应急救护技能的过程中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在救援生命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在进行心肺复苏操作中,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操作技能就能用自己的双手通过有效的按压使停止呼吸的伤病员有可能恢复呼吸,从死神的手里夺回一条鲜活的生命;在创伤救护中,用一条条绷带、三角巾、止血带就可以让血流不止甚至命悬一线的伤病员生命得到保障;用各种现场取材的木板、报纸等就可以将出现骨折疼痛不能动的伤病员进行固定,控制伤情等等。这种学生亲自体验的方法,比在课堂上纯粹的理论灌输效果要好,单纯的理论灌输仅仅只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不能真正的了解“怎么办”,学生是知道了生命的重要性、珍贵性,应该珍爱生命,但却不知道怎么样真正的做到珍爱生命,不知道怎样去关爱别人的生命,当生命受到威胁时怎样能够挽救别人的生命。应急救护技能的培训与普及,使同学们在观摩救护技能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通过自我的参与,了解常见的意外伤害种类及救护方法,掌握各种常见伤病的急救技能,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利用自己的双手就可以让别人的生命得到延续,使生命之花开的更加绚烂。

3学会救护珍爱生命,当代高职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创伤常用的急救技术范文篇3

【关键词】急诊护理;护士素质;创伤急救

Thestatusofemergencydepartmentandtraumaemergencycarestrategy

GuiyunAi

【Abstract】Thispaperontheworkoftheemergencycareproblemsintheanalysisandextractionofthetraumafirst-aidmanagementstrategytodealwith.Thatwiththeadvancementofhealthcarereform,thedevelopmentofemergencymedicineandtertiarycarehospitalsinthemanagementofmoreandmoretohighlighttheseriousnessoftheproblemofemergencycarehasputforwardhigherrequirements.

【Keywords】emergencycare;nursingquality;traumaemergency

【中图分类号】R3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145-01

1引言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对医院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而对护理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护理工作是一种高风险的工作,特别是急诊护理,更是风险中的风险。在急救医学和现代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为提高急救护理质量,将风险减至最低限度十分必要。

2我院急诊科护理现状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医院。因受条件、管理机制等因素影响,我院急诊护理现状问题众多,与现代急诊护理要求相差甚远,现就主要情况进行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2.1人员少,护龄短,应急能力差,技术不过硬:我院急诊科除急诊功能外还兼注射室、输液室和观察室功能,工作量平均252人次/天。按卫生部有关规定,需配备26名护士,现有护士20名,工作5年内的护士12名,占60%,可见急诊护士数量明显偏少,低年资护士比例较高,护理队伍起点偏低。给急诊工作带来困难。

2.2护理操作风险:急诊医疗的对象是人,医疗护理过程中经常遇到不可抗力如采取紧急医学措施、患者体质特殊无法预料、无过错输血感染、违反操作规程、输液反应、过敏反应、患方延误诊疗等因素造成不良后果直接导致死亡或伤残且后果难以弥补修复。急诊科护士长期处于喧哗紧张的工作环境,面对各种急救患者,精神高度紧张,工作中易产生厌倦情绪,而且急诊科是纠纷好发处,易受暴力威胁,护士往往难以安心工作。

2.3急诊科护士素质亟待提高:由于急诊病人流动性大的特殊性和病情急、病种多的复杂性,现代急诊护理管理要求甚高,急诊科护士必须具有较强的急诊护理业务能力,还必须具有现代医院急诊护理管理的理念和能力。急诊病人中危重患者抢救护理的组织、急救技术的正确应用、急救设备的安全使用与管理等都是急诊科护士的重要职责。目前急诊科护士管理理念相对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管理方法简单等,难以起到领军人的作用,严重影响了现代急诊护理工作的开展,使急诊护理工作滞后于医疗的发展。

2.4护理被动服务多见:根据调查,急诊科有明显的被动服务现象有求才应,只做职责范围的事。一部分护士因怕引起纠纷,一味地服从于医疗,一切遵医嘱办事,仅仅满足操作式工作;另有一部分护士认为做好做坏拿一样的工资,不必那么积极热情,对病人缺乏爱心。

2.5信任危机的风险。社会舆论与媒体对医疗机构服务的特殊性宣传不够,使医疗卫生行业中发生的个别不良事件影响了部分人的心理,在看病治疗中持有怀疑态度,不信任护理人员,个别人甚至故意制造纠纷,索取巨额赔偿金。

3关于急诊科创伤急救

严重创伤的诊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遵循边抢救、边诊断、边治疗的“三边”原则,把抢救伤员生命放在第一位,其次再考虑保全器官、肢体、功能、美容。在此阶段的一些基本检查,如X线、B超及心电图等尽量在抢救室床旁进行,同时完成一些诊断性操作[1],如腹腔穿刺(或灌洗)和胸腔穿刺,使患者尽快获得确定性治疗;严重创伤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要注意多发伤的救治。

争取短时间内完成有效抢救治疗,尽快进行确定性手术。如大出血、窒息、张力性气胸、心包填塞及脑疝等,需立即手术,救命手术要简单有效,迅速结束,不求完美,只求救命。创伤急救包括非手术性治疗和手术性治疗,非手术性急救主要用于患者的复苏、创伤并发症的监测和救治,以及为手术治疗做准备等;而手术急救才是最关键和救命的措施,其主要目的是手术止血、修复或切除损伤的脏器、清除血肿和减压、骨折复位和内外固定等。

创伤救治的最终结果与多种因素有关。只有建立“自主型”的急诊外科,按照“院前急救-急诊科-急诊手术室-急诊病房或ICU的一体化模式”[2],在急诊科开展确定性的救命手术,才能从根源上防止复合伤患者互相推诿现象,才能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挽救生命;才能稳定急诊外科的人才队伍;才能真正做到急诊外科患者急救的“绿色通道”。

建立院前急救、急诊科、创伤病房和ICU病房一体化的创伤急救模式,可显著降低创伤患者的确诊时间、到急诊科至首次手术的时间,能显著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另外,能否及时发现和早期救治创伤后并发症,这是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的又一关键。所以,创伤急救必须注重创伤的每一个环节,才能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和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生理功能。

4急诊科的应对策略

4.1要重视环节衔接:院前院内急救护理流程目前二级医院急诊科基本成立了内科、外科急救专业小组,但仍缺乏妇产科等专业小组,这使得遇到这类病人需院前急救时要另外通知妇产科医生,导致出现场的时间有所延长。院前与院内病人交接制度不规范没有交接记录单,交接内容简单,不但会延误抢救病人时间,也会造成急诊病人入院后重复检查,直接影响急救护理的整个过程。流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与另一个环节的衔接存在缺陷和衔接不紧密均会给抢救生命带来不利影响,甚至造成无可挽回的不良后果。无论是急救护理流程中呼救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还是准备特殊抢救物品、出车、现场抢救,均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4.2把握好院前急救及时效: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是,以最快速度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来维持患者的生命,而院前急救中护理工作承担的职责是配合医生及其他救援人员迅速有序地进行现场救护,安全有效地进行途中转运监护,以达到稳定病情,减少伤残及并发症、减轻病人痛苦,及时有效地挽救病人的生命。快速急救、安全转运是院前急诊护理工作的关键所在,重点是怎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协调地做好护理工作,规范的护理流程是其关键。

一般,伤后2-3小时为救治伤员的“黄金时间”,能否在“黄金时间”内进行准确的诊断与治疗往往比伤情本身更影响生存率。“黄金时间”是创伤急救的关键干预阶段。新的黄“金时间”是严重创伤目前强调的新理念,不仅仅是指把重度创伤患者从院外转运至急诊科,更恰当的是指在手术室或ICU的创伤患者出现生理极限之前的一段时间,其最终目的是缩短创伤至手术切口时间或被送到ICU时间,实现“早期确定性救治”。

4.3建立护士长竞争上岗制和护士岗位培训制,提高急诊护士长的综合素质:护理部应该首先采用先进的选拔人才方法,即竞争上岗制来选择护士长,只有竞争才能真正选出不仅有真才实学还有护理技术的护理管理者。其次,要加强急诊护士长的培训,外派学习进修。同时,要求护士长加强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学习现代专业护理理论和技术,做到管理理念及时更新,及时掌握急诊护理新进展,并对专业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索,充分发挥自己在护理管理中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4.4加强人员合理利用及培训: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加强急救理论和技能培训,提高急诊科护士专业和专科技能医院要谋生存,控制人员成为领导解决生存问题的一个办法,是造成人员长期不足的问题所在。但比院内其它科室工作量大、节奏快、紧张度高,护士仍处超负荷工作状态。因而护理部一般都安排较多精力充沛的低护龄护士在急诊科工作,致使急诊科人员低护龄化。

4.5提高护士能力:急诊科要求护士观察能力强、应变能力强、抢救配合技术能力强。医院急诊科危重病人相对略多,但上述能力的培训重视不够;实践机会相对少,需要经过多年临床的积累。有关资料还显示,低护龄护士的总体知识得分有显著差异性。提高护理操作的合理与准确性,紧急急救是挽救循环呼吸衰竭病人生命的关键所在,争分夺秒,有条不紊的采取开放气道、保持气道通畅,给予气道吸引,清除异物;人工呼吸及氧气治疗;给予胸外心脏等技术能力。

4.6完善急诊护理规范和制度:目前我国急诊科相关制度有《抢救制度》、《急诊仪器管理制度》等制度,但缺乏相关的规范和制度。通过研究证明,应建立急诊护理流程、规范、急救护理书写等相关制度,以保证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宗浩,主编。现代救援医学[M]。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1999.1

创伤常用的急救技术范文篇4

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护理。方法对9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经验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重型颅脑损伤90例患者在急救护理过程中做到了抢救及时、处理快速、准确、降低死亡率,提高抢救率。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急救护理是一项严谨而细致的工作,而熟练掌握颅脑损伤急救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急救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是外科创伤中最常见而且最严重的一种损伤,病死率高达70%~80%[1]。常见的原因以交通事故伤为主,其次是意外坠落、人身伤害等诸多方面。其特点是病情危重,复杂多变,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因此,做好早期复苏是抢救成功的关健。我院急诊科自2002~2005年抢救90例重型颅脑外伤病人,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抢救和护理措施,取得较好效果。现对救治及护理体会进行小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颅脑损伤90例,男76例,女14例,年龄3~65岁。其中闭合性63例,开放性27例。所有病人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颅内血肿60例(其中合并硬膜下血肿12例),脑挫裂伤28例,脑干损伤2例。伴有不同程度昏迷35例。急救抢救无效死亡7例,占7.8%,抢救成功率为92.2%

1.2方法

1.2.1做好急诊接诊工作颅脑损伤患者病情重、变化快、发展迅速,常同时伴有合并伤、多发伤,治疗复杂,护理困难。伤员到达急诊后,由丰富临床经验的高年资护士担任接诊,能充分掌握病人的全身状态,详细了解受伤情况和时间,全面检查有无合并伤,能分清主次,仔细观察,为医生提供鉴别诊断的依据,使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护。

1.2.2意识状态的观察大多数颅脑损伤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且反映病情程度)[2],了解颅脑损伤后病人的意识状态及其变化情况,可指导救治方法的实施。可通过对话、呼唤、给予适当刺激、各种反射等,来判断病人的意识状态。

1.2.3生命体征的观察依次测量呼吸、脉搏、心率、血压和体温。同时进行包括心电等多参数生命体征监护。根据生命体征情况判断病情变化。

1.2.4瞳孔的观察瞳孔变化对颅脑损伤有重要临床意义。正确判断双侧瞳孔的形状、大小及对光反应等,是快速了解颅内病变的最直接方式。掌握观察瞳孔变化的方法,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有助于进一步判断病情。通常1~2小时观察1次,必要时15~30分钟观察1次,并准确记录,发现变化,立即通知医生。

2.急救与护理

及时有效的急救,不仅可使某些致命性威胁得到缓解,也为进一步的治疗创造有利的条件。急救措施必须做到迅速、果断、准确、有效。并按“血通、气通,生命掌握在我们手中”,常采取一给氧、二通道、三配合、四置管、五皮试的急救护理程序进行。必要时头部放置冰帽,以减少脑细胞耗氧量,并放置导尿管并计量。

2.1保持呼吸道通畅通气和充分给氧是急救过程中最基础、最主要措施。有效的预防脑损伤早期的脑缺血缺氧,将有助于救治的成功[3]。将病人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呕吐物,以免窒息。颅脑损伤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丧失正常的咳嗽反射和吞咽功能,呼吸道分泌物不能主动排除,血液、脑脊液呕吐物可流入呼吸道。因此,必须尽快用吸痰器吸出口腔、鼻咽部和气管内的血块及呕吐物,如有呼吸梗阻应早期气管切开,便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解除梗阻,增加有效气体交换量,改善脑缺氧状况。有资料提出[4],病人到院后5分钟内急诊护士应完成清理呼吸道、吸氧或气管插管的任务,同时根据患者呼吸情况调节给氧流量。

2.2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及时建立静脉通道,有利于准确、有效、快速地使用急救药品。并可同时进行抽血作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和血气分析。病人在到达医院后,应争分夺秒,迅速用14~16套管针进行静脉穿刺,穿刺困难者,应行静脉切开置管。并作好中心静脉置管准备,并根据测压控制输液量,防止循环负荷过重,加重脑水肿及急性左心衰竭的发生等。同时,另建一静脉通道使用,根据病人病情应用脱水剂,及脑细胞活性剂。颅脑损伤的病人常因脑组织的出血或水肿,以致颅内压增高,甚至发生脑疝。脱水药常用20%甘露醇,根据病情及医嘱确定脱水剂的用量,4~6小时1次。并上留置尿管并计量。必要时申请足够的血液成分待手术时用。

2.3减少出血、防止感染头皮撕裂伤或开放性颅脑损伤及动、静脉伤时均可发生严重失血,并因此威胁伤员生命或失去进一步手术的机会。单纯头皮出血可加压包扎止血;应剪短伤口周围头发,并用洒精擦净,注意勿使酒精流入伤口;伤口不冲洗、不用任何外用药;外露的脑组织周围可用纱布卷保护,以防受压,外加干纱布适当包扎。若伤情许可宜将头部抬高以减少出血量。急需手术治疗的病人,剃去头发,作好各项术前准备与记录。

3.结果

90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急诊科护士在紧急抢救护理中,对伤员进行快速、准确地配合治疗,全身症状和失血量的评估,伤情种类和程度判断等。护理措施除采取开放气道,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等急救技术外,还进行转运、监护、搬动伤员,动态观察监护伤情与应急处理,忙而不乱,配合默契,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4.讨论

颅脑损伤的急救护理,是现代急诊护理中重要组成部分。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过程中,护理的作用显得更为突出,要求做到“及时、快速、准确”判断和处理病人。护理人员的积极主动参与,细致观察病情,周到的认真护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现代护理急救的发展,要求护士全面掌握创伤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只有积累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及熟练的护理技术操作技能,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才能安全使用现代化仪器、设备,才能具备独到的急救意识和观察能力、高超的急救技术和快速敏捷地协助医生评估隐蔽性伤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小红,刘小艳.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炎的机制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0,14(4):151.

2.吴钟琪.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护士分册[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

创伤常用的急救技术范文

【关键词】多发伤;骨盆骨折;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合并骨盆骨折严重多发伤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2008年12月间通过院前急救、院内创伤专业化诊治的一体化救治模式救治89例合并骨盆骨折严重多发伤的临床资料,分析我院一体化救治特点和提高疗效的关键因素。结果本组髂内动脉栓塞14例、结扎27例,骨盆填塞2例;腹腔脏器手术64例;胸腔闭式引流及呼吸支持29例;开颅手术5例;脊柱四肢骨折内固定42例;软组织修复26例。死亡率5.6%(5/89),死因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最终骨盆内固定72例,外固定12例。并发症:骨折深部感染5例,深静脉血栓5例,脂肪栓塞综合征3例,肺不张8例,黏连性肠梗阻4例,ⅰ型呼衰8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84例平均随访12.6个月,按刘利民等评价标准:优53例,良21例,中7例,差3例;优良率88.1%(74/84)。结论院前急救与院内创伤专业化诊治的一体化救治及并发症处理是提高合并骨盆骨折严重多发伤疗效的关键。

【关键词】多发伤;骨盆骨折;治疗

integratedtreatmentofpelvicfractureswithseverepolytrauma

zhangkui,huping,gaojin?mou

(departmentoftraumaticsurgery,chongqingemergencymedicalcenter,chongqing400014,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methodsoftreatmentforpelvicfractureswithseverepolytrauma.methodsaretrospectivestudywasdoneonclinicaltreatmentof89patientsofpelvicfractureswithseverepolytroumaadmittedfrommar.2002todec.2008.resultstocontrolmassivebleedingduetopelvicfracture,internaliliacarteryembolizationwasperformedin14cases,internaliliacarteryligationin27cases,pelvicpackingin2cases,interventionsurgeryonabdominalviscerain64cases,closeddrainageofpleuralcavityandrespiratorysupportin29cases,craniotomyin5cases,internalfixationofthefracturesofspineorlimbin42cases,repairofsofttissuein26cases.themortalitywas5.6%(5/89),andthemaincausewas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mods).among84survivalswithpelvicreconstruction,internalfixationwasachievedin72cases,andexternalfixationin12cases.peri?operativecomplicationsinvolvedin5casesofdeepinfection,5deepveinthrombosis(dvt),3fatembolismsyndrome(fes),8atelectasis,4adhesiveileusduetolaprotomy,8typeⅰrespiratoryfailure,and2acuterenalfailure(arf).allpatientswerefollowedupforaverage12.6months.accordingtocriteriadescribedbyliuli?min,fairin7casesandpoorin3cases,theexcellentandgoodratewas88.1%(74/84).conclusionthekeytoimprovecurativeeffectliesintheintegratedtreatmentoftraumatology,andmanagementofperi?operativecomplications.

【keywords】polytrauma;pelvicfractures;treatment

骨盆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多由高能量损伤所致,常合并全身多发伤,救治难度大,死亡率和致残率很高,一直是创伤外科领域中的重大挑战之一[1]。我院急救中心2002年3月~2008年12月间对合并骨盆骨折严重多发伤89例患者实施院前急救、院内创伤专业化诊治的一体化救治,取得较好效果。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61例,女性28例;年龄17~80岁,平均35.6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62例,坠落伤18例,重物碾压9例。骨盆骨折按tile分类[2]:a型7例;b型50例;c型32例;开放性骨折13例。合并休克60例。颅脑损伤20例,颌面损伤12例,肋骨骨折并血气胸和(或)肺挫伤41例,心肌挫伤7例,脾脏破裂12例,肝脏破裂9例,肠破裂21例,膀胱损伤16例,肾脏挫裂伤7例,后尿道断裂6例,骶神经损伤8例,髂血管损伤8例(主干2例、分支6例),直肠损伤2例,阴道撕裂、子宫破裂及胎盘剥离各1例;脊柱骨折16例,四肢骨折35例,皮肤软组织损伤26例。多发伤损伤严重度iss评分(2005版):16~25分61例,>25分28例。

2治疗

我院一体化救治管理模式——院前急救与院内创伤专业化诊治的一体化救治模式。在合并骨盆骨折严重多发伤一体化救治中,将院前急救、院内创伤专业救治、手术、重症监护、康复期治疗一体化实施。

2.1院前急救网络医院急救复苏与“120”紧急呼救监护治疗型救护车载创伤科医师与院前急救人员携冷藏血液制品抗休克、必要的紧急外科处理及骨盆简易外固定后迅速移动监护转运通知创伤科专业救治小组及相关科室(急诊部、麻醉手术、血库、影像介入、icu)做好救治准备。伤后至转回我院时间10分钟~15天,平均2小时。

2.2伤情评估及合并伤救治简要物理检查、螺旋ct多部位扫描、血清学检查与伤情评估同步进行,有紧急手术指征者直接送手术室。来院至急诊手术开始时间15分钟~5小时,平均1.5小时。本组损害控制行髂内动脉介入栓塞14例,其中腹内肝、脾、肾破裂同时行动脉造影栓塞止血4例;腹部脏器手术64例,髂内动脉结扎27例;骨盆填塞2例;胸腔闭式引流及呼吸支持29例;开颅手术5例;脊柱四肢骨折内固定42例;软组织修复26例。孕妇子宫破裂及胎盘早期剥离大出血做急诊剖腹产各1例。18例入icu复苏及全身生理状态调整治疗。

2.3骨盆重建存活组84例中最终骨盆内固定72例(临时外固定11例),外固定12例;受伤至骨折手术时间1小时~35天,平均11.8天;<1周复位及最终固定率65.5%(55/84)。单纯耻骨联合分离采用耻骨联合上方横切口,余采用髂腹股沟入路。联合后方入路经皮跨骶髂关节重建板固定2例,髋臼后柱固定10例及后期髋臼植骨结合钛网杯重建全髋关节置换2例。骨盆重建手术时间0.5~4.5小时,平均2.5小时。术中出血约200~2400ml,平均700ml。输血量400~9200ml,平均1365ml。抗生素预防用药3天,有感染高危因素者时间酌情延长。根据骨折稳定情况决定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一般6~8周后扶拐逐步负重功能锻炼。

结果

本组存活率94.4%(84/89)。并发症及治疗结果见表1。存活组84例平均随访12.6个月(6~24个月)。根据刘利民等[3]的评价标准,即根据骨折复位程度、疼痛、步态、肢体长度、髋关节活动度等,将骨折疗效分为优、良、中、差4类。本组优53例,良21例,中7例(其中4例为c型骨折外固定后患者放弃内固定治疗致骨折畸形愈合髂痛跛行、3例骶神经损伤未恢复致步态异常);差3例(b型骨折1例,c型骨折2例,iss平均值33.3,分别伴腹部脏器伤、腰椎骨折截瘫、精神分裂症、严重胸腹伤肺部感染、ⅰ型呼吸功能衰竭、术后黏连性肠梗阻、骨盆碾压伤大失血、骶神经损伤,仅行外固定致骨盆畸形骶痛短肢跛行)。总优良率88.1%(74/84);死亡率5.6%(5/89),即开放性b型、c型骨盆骨折并腹脏器损伤各2例、骨盆及左下肢碾压毁损伤1例,均有“致死三联征”(lethaltriad)表现,iss平均36.8分,术后入icu,因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48小时内死亡。表1存活组并发症及治疗结果

讨论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骨盆骨折的治疗与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合并骨盆骨折的多发伤患者死亡率(30%~58%)明显高于单纯骨盆骨折患者(1.2%),其主要原因是早期(24小时之内)难以控制的出血以及晚期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急呼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并发症发生[4]。因此,合并骨盆骨折多发伤出血及整体伤情的控制是稳定患者生命机能、降低死亡率及最终手术骨盆重建的基础。治疗成败的关键在于时间与技术水平。近年来出现的院前和院内一体化的救治模式[5],即将严重伤员救治管理一体化向前延伸到现场和急救转运,实现创伤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的一体化,其既具备救治时间上的优势又有利于发挥整体技术水平,使救治的效率和质量都得到进一步提高,有效降低严重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和伤残率。

院前急救与院内创伤专业化诊治的一体化救治是提高合并骨盆骨折严重多发伤疗效的关键。我院急救中心地处重庆主城区中心位置,“120”急救辐射至周边城郊与所辖市县,建立了覆盖全市的三级医疗急救体系。急救中心内设创伤专科,多年来以创伤整体化专业化救治为其主要工作内容,即院内救治的主要诊疗操作统一由一组人员(创伤科医师)完成,同时与院前急救、急诊部、影像介入、麻醉手术、重症监护等科室有机配合实施一体化救治。本组疗效表明:创伤科医师参与并指导院前急救迅速有效地前伸至网络基层医院;早期血液输注并实施救命性外科处理后安全移动监护转运;采用负气压式骨折固定保护气垫或被单包裹骨盆加双下肢固定,及早迅速有效地减少骨盆容积及稳定骨折,减少出血及盆腔毗邻脏器的继发性损伤机会,力争在“黄金时间”[6]实施损伤控制或急诊确定性手术。骨盆骨折大出血无脏器合并伤者,可做髂内动脉介入栓塞,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实质脏器伤可同时行动脉造影栓塞止血,钢圈用于血管主干栓塞,栓塞明胶海面颗粒可达髂内动脉各细小分支,阻断髂内外动脉吻合支及减少静脉回流出血更为有效,但后者可致组织坏死应慎用;因脏器伤剖腹者,控制腹内活动性出血后结扎双侧髂内动脉,再做腹部其他脏器修补及切除手术;髂血管主干损伤立即修复;开放性骨盆骨折大量出血行骨盆腹膜后填塞、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止血有效;对孕妇子宫破裂或胎盘早期剥离大出血,急诊剖腹产可使母婴获救;合并脑伤与腹伤者可同时手术;钝性胸伤多予血气胸闭式引流,低氧血症行机械辅助呼吸;介入栓塞前(后)及剖腹术毕对骨盆不稳定者行骨外固定以稳定骨折断端、减少骨盆容积及恢复不稳定骨盆的自填塞效应;大量失血濒死患者术后须待血容量补充至血压回升,再入icu治疗。本组94.4%患者因此获救。

一体化的救治模式缩短了创伤到骨盆重建手术的时间。根据严重多发伤损伤控制阶段治疗原则[7],本组多数病例于2周内完成骨盆重建,其中65.5%于伤后1周内手术。术前对合并骨盆骨折严重多发伤的高危因素做细致的伤情评估,包括高能量的损伤机制、合并伤整体伤情度、骨盆环机械不稳定程度、血清学检查异常(血液乳酸盐水平、碱缺失值及血色素降低)、血流动力学及脏器功能状态等,切实规避手术风险。内固定方式选择应重点考虑尽可能降低手术对患者的“第二次打击”并基本满足患者早期功能锻炼要求。本组对骨盆前环损伤及b型骨折采用创伤较小的骨外固定或前路耻骨支重建钢板固定;合并后环损伤及c型骨折经前路或联合后路经皮跨骶骨张力带固定有效稳定骨盆;因伤情过重未能早期骨盆重建、甚至髋臼畸形愈合者分别行择期骨折固定或髋臼骨缺损修复重建髋关节置换,降低患者伤残程度。

积极处理并发症,提高一体化救治成功率。合并骨盆骨折严重多发伤的并发症常见,及时掌握各种并发症发生的规律及治疗对策,对改善患者预后极为重要。不稳定及开放性骨盆骨折累及盆腔脏器可并发严重感染,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可降低患者死亡率。本组深部感染5例中3例为骨折片刺入致膀胱破裂、1例尿道断裂,于清创内固定同期或ⅱ期修复治愈;转入1例车轮碾压致开放性c型骨折,膀胱直肠伤漏诊,并发直肠膀胱瘘、化脓性髋关节炎和脓毒症,经仔细阅读骨盆x线片及瘘道造影确诊,分别行早期端式结肠造口、膀胱修补、髋关节病灶清除及后期尿道修复治愈。对大量出血与输血、持续低氧血症、严重创伤手术及并发症致生命脏器功能不全者,创伤科与麻醉科、icu、影像介入放射科、内科(腔镜室)、血库等学科密切合作,预防致死性大出血生理功能耗竭(酸中毒、低体温及凝血障碍)的“致死三联征”的发生,提高救治成功率。液体复苏应根据损伤部位分别对待,防止强制性输液并发症发生;骨盆开放伤创面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处理、营养支持并适时肌皮瓣转移覆盖;胸伤患者排痰不畅致肺不张,胸部ct检查和纤支镜吸痰能早期诊治;合理肠道营养;腔静脉滤器置入能有效预防深静脉栓塞所致肺栓塞;对急性肾功能衰竭、脂肪栓塞综合征应立避诱因、及早诊治,可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罗从风.重视骨盆骨折的早期处理[j].中华创伤杂志,2009,25(1):6-8.

[2]stevenao,andrewnp.assessentofpelvicringstabilityafterinjury[j].clinorthop,1996,329(1):15-17.

[3]刘利民,雍宜民,沈惠良.不稳定性骨盆骨折骨外固定技术的应用[j].中华创伤杂志,2000,16(1):10-13.

[4]王满宜.骨盆骨折治疗的现状[j].中华创伤杂志,2008,24(2):161-165.

[5]周继红,王正国.我国创伤急救治疗几点问题的探讨[j].中华创伤杂志,2009,25(2):100-102.

创伤常用的急救技术范文篇6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意义

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疾病谱的变化、各种意外事故及灾害的频繁发生,急诊医学也随之迅速发展。现代急诊医疗体系主要由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危重急症监护等各科融合而成,其中院内急诊,危重病监护已有其自己独立的并已形成较规范的学科体系,而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最前沿阵地,有着与院内部分不同的工作环境条件,它的形成和发展,对现代急诊医学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做好院前急救病人的护理工作,是现代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只有及时采取紧急而正确的急救措施和护理,赢得时间,才能真正降低急诊病人的死亡率,因此,院前急救及护理也成为院内急救的前提。

1临床资料

我院急救中心成立于2007年11月,由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及危重急症监护等三部分组成。其中院前急救部分由全市120指挥中心统一调配,共有救护车2辆,医护人员30余人,司机3人,担架员三名。指挥中心设有GPS全球定位系统、湖北省主要城市和武汉市及郊县的电子地图、车载电台、车载电话、电话录音、急救预案电脑系统等设备,使救护车可以随时与中心保持联系,中心可以通过GPS为急救车指路,并能随时了解患者的病情,提早做好院内抢救准备。成立至2009年底,共出车1239次,接诊急救患者1084例,行程53925km。我中心在接到急救电话后出车时间最快半分钟,最慢5min,平均3min。到达现场时间最快2min,最慢20min,平均10min。抢救成功率达96.84%。

2讨论

参加院前急救的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良好的协调能力及应变能力,业务方面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多方面的护理知识,熟悉掌握急救车单元,同时具备有娴熟地使用抢救器材和各种急救措施的技术。掌握院前常见急症患者的抢救配合技术,各种常用药物应用与观察技术及各种创伤抢救的敷料应用技术。

2.1院前急救工作特

2.1.1随机性强病人随时呼救,病种多样性,重大事故或灾害具有不可预测性,因此,要求救护人员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术掌握全面。

2.1.2紧急一有呼救立即出动,一到现场立即抢救或运送,充分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的紧急性,所以要求救护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到沉着、冷静、果断。

2.1.3流动性强院前急救服务区域广,可以是就近的工厂、学校或居民点,也可以跨区、跨县,对重大灾害事故进行增援。

2.1.4急救环境条件差现场急救有时在路边,有时在事故现场及运送途中,光线、噪音、震动会给听诊、测量生命体征、注射等护理操作带来困难。

2.1.5病种多样且复杂呼救病人的疾病涉及临床各科,在短时间内需要进行初步诊断和紧急处理,所以,要求救护人员必须掌握各科常见急症的急救和护理。

2.1.6体力劳动强度大现场抢救,有时要弃车步行,有时要上楼梯搬运伤病员,途中颠簸等情况,均需付出较大的体力劳动。

2.2院前急救中现场抢救的护理

2.2.1病人体位的放置根据病情的轻重与不同,采取相适应的体位。原则上是在不影响急救处理的情况下,将病人放置成安全舒适的体位,如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或屈膝侧卧位,使病人放松并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但对于猝死、创伤、烧伤等病人要适当脱去某些部位的衣服,以免进一步污染,便于抢救和治疗。

2.2.2维持呼吸系统功能护理措施包括吸氧、清除痰液及分泌物、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或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及呼吸兴奋剂的应用,最终保持呼吸道通畅。

2.2.3维持循环系统功能护理措施包括测量生命体征,对于高血压急症、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或各种休克进行心电监护,必要时配合医生进行电除颤及体外心脏按压,及时开放静脉,尽量选用静脉留置套管针,选择较大静脉穿刺,固定牢靠,使病人在烦躁或搬运时,针头不易脱出血管外或刺破血管,保证液体快速而通畅的进入体内。

2.2.4对症处理护理措施包括协助医生进行止血、包扎、固定及搬运,应用药物或其它方法,进行止痉、止痛、止吐、止喘、止血等对症处理。

2.2.5心理护理要注意对清醒病人不要反复提问,不要在病人面前讨论病情,给予安慰性语言,应尽量使病人能安静休息并减轻其心理压力。大多数院前急救患者病情复杂、症状严重。对于遭受突然的意外伤害,缺乏思想准备,因此常表现为惊慌、焦虑和恐惧,此时患者及家属视医护人员为救星。因此,医护人员要有良好的应急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既要沉着冷静又要迅速敏捷、忙而不乱、急而有序的态度,熟练精湛的技术,以运用非语言交流手段给予患者及家属安全感和信任感。[1]

2.2.6伤检分类在遇到重大灾害及事故发生时,要及时对伤员进行伤检分类。佩戴红色标志的伤员、窒息、昏迷、严重出血、严重头、颈、胸、腹部创伤或严重烧伤、异物深嵌身体重要器官。佩戴黄色标志的伤员、脑外伤、腹部损伤、骨折、大面积软组织损伤、严重挤压伤。佩戴蓝色标志的伤员软组织损伤(皮肤割裂伤、擦皮伤)、轻度烧、烫伤、扭伤、关节脱位等。佩戴黑色标志的伤员死亡。

2.3院前急救中转运和途中监护的护理

2.3.1转运时的护理搬运动作要轻柔,搬运脊柱受伤病人时要保持脊柱轴线水平稳定,准备好后,喊一、二、三,同时搬运。休克病人,将担架水平位或头部稍低,下楼时,前面抬担架者将担架举高,使担架保持平衡。上车时,病人头在前,脚在后,并固定牢靠,使病人感到舒适为宜。途中转运,既要迅速又要安全,尽量避免剧烈颠簸。昏迷、呕吐病人应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脊椎伤病人下垫硬板,若病情变化,车辆进行中不能操作,应立即停车急救。

2.3.2途中监护的护理途中要充分利用车上设备对病人实施生命支持监护。给氧或机械通气,保持气道通畅。心电监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瞳孔神志,维持有效的静脉通路。用药时要注意三清一复核,即听清、问清、看清,复核药名、剂量、浓度和用法,并保留空安瓶,以便记录和再次核对以避免出现用药差错。要严格执行院前急救护理无菌操作原则。并详细做好抢救记录,内容包括患者症状、体征,所做抢救措施、用药名称、剂量、用后效果等,记录要客观、真实、准确、及时、以备医护人员交班查询。笔者曾在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工作,每天忙碌于各种各样的急诊病人床前,到武汉市急救中心工作之后,接触到急救最前沿的院前急救护理工作,更加使我深深的体会到院前急救护理这项工作对院内急救及所有急诊病人的重要性。

参加院前急救的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良好的协调能力及应变能力,业务方面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多方面的护理知识,熟悉掌握急救车单元,同时具备有娴熟地使用抢救器材和各种急救措施的技术。掌握院前常见急症患者的抢救配合技术,各种常用药物应用与观察技术及各种创伤抢救的敷料应用技术。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和公路交通建设的完善,未来的救护工作将通过直升飞机进行陆空相结合的院前急救,其中的护理工作也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所以,我们现在只有扎实工作,积累经验,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急救护理事业,挽救更多急诊病人的生命。

创伤常用的急救技术范文篇7

[中图分类号]R36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150-01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是由于机体大血管破裂,有效循环血量锐减所造成的[1]。是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也是急诊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因此在抢救的过程中,需要医护人员对病情有快速的判断,对疾病有深刻的了解,同时要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分秒必争,迅速制定抢救措施,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全力以赴进行抢救,现选我科在2010年1月至2010年6月成功地抢救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共100例,将抢救过程中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2010年1月至2010年6月,我院治疗失血性休克患者共120例,23例为初步处理后由他院转入,其余均为伤后未经处理直接送入。其中男89例,女31例;年龄6岁-67岁,平均46.2岁。

2结果32例经急诊抢救后转ICU进一步治疗,45例经抢救在急诊科做好术前准备行急诊手术,37例自动出院。6例经抢救无效死亡,抢救成功率95%。

3护理措施

3.1立即将病员安置在抢救室上身抬高10℃-20℃,下肢抬高20℃-30℃。尽量不要搬动患者。休克严重者给予去枕平卧位,动作轻柔,避免过多的动作刺激患者而加重休克。

3.2保持呼吸道通畅马上给予吸氧,同时彻底清除口腔、呼吸道内的血块、分泌物等,保持呼吸道通畅,有舌根后坠者口腔内放置口咽通气管。给予鼻导管或面罩氧气吸入,吸入氧浓度需达40%-50%,流量4L/min-6L/min,严重呼吸困难、呼吸衰竭者立即行气管内插管或用人工呼吸相辅助呼吸。

3.3迅速扩充血容量迅速建立2条-3条静脉通道,使用16G-18G静脉留置针选择健侧上肢大静脉或颈外静脉快速输血输液。建立静脉通道是十分重要的一步。创伤性休克抢救时,输液部位原则上应尽量选择远离受伤部位的大静脉。腹部及其以下的损伤,应选用上肢或颈部静脉;胸部以上的损伤宜选下肢静脉。否则,可能造成废用性输血(输血未发挥作用即被排出),影响复苏效果。严重休克者宜早期作静脉切开,既可满足快速输液输血的需要,又可测量中心静脉压,指导输液的量和速度。扩容做到早、快、足,液体首选平衡液,后输入全血或代血浆,二者量比2:1-3:1。早期输液速度可达2000ml/h-3000ml/h,以维持有效循环。最好在CVP监测下进行,可有效防止急性肺水肿[2]。

3.4做好术前准备护士在静脉穿刺成功后,应立即常规采集血液标本,便于及时做交叉配血试验及一系列化验检查,同时应做好手术的备血及配血,皮肤及病例等,争分夺秒的完成术前准备,为手术争取更多的时间,保证病人的存活率。

3.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每15min-30min测量1次,必要时随时测量,并做好记录,或应用心电监护仪实行动态监测。对于颅脑外伤的患者要随时观察患者神志、意识情况、皮肤和黏膜及周围循环灌注情况,及早发现病情的变化,争取在休克早期发现病情,及时报告医生做好相应处理。

3.6尿量的观察尿量是肾脏灌注状况的反应,也是判断休克极为重要的指标,所以准确记录每小时的尿量、颜色及比重是十分重要的,护理人员应重点观察。对于休克患者应常规留置尿管观察每小时尿量,如果患者每小时尿量在30ml以上说明血容量已基本补充,休克缓解可适当减慢输液速度。pH值7-8之间,以防止血红蛋白形成管型,阻塞肾小管。

3.7心理护理由于创伤性休克常发生突然、随机性,患者常常是无法预料,所以护理人员在抢救期间还应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护理,以便患者及其家属能配合治疗,保证护理工作顺利开展。

4护理体会随着社会综合现代化程度的不断进展,创伤已成为社会的第一大公害,创伤性休克是严重创伤的常见并发症,因此,及时、准确、高效的抢救、治疗、护理措施,是降低致死、致残率的关键。护理人员应具有快速、敏捷的应急能力和熟练的抢救技能,在抢救中,护士应配合医生观察病情,发现问题,同时护理人员应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做好思想工作,以高度同情心和责任心,在抢救时沉着冷静、有条不紊、迅速准确,运用非语言手段,以从容镇定的态度、熟练的技术、稳重的姿态,给患者及家属增加信任和安全感[3]。及时提供抢救信息,尽量减轻家属心理负担,取得理解与支持,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牟灵英,冀玲,历德凤等.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相关问题调查分析[J].山东医药,2004,44(8):52-53.

创伤常用的急救技术范文

关键词:通信系统创伤急救模式

当今社会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频繁发生,从地震、矿难、冰雪灾害,到建筑物倒塌、交通事故等,造成的创伤患者越来越多,全球每年因为各类突发事件的死伤人数在数千万人以上,创伤已成为当今人类的主要危害,在医院病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何缩短抢救时间,抓住“黄金一小时”[1],成为严重创伤救治成功的关键。传统的急救观念往往使得处于生死之际的伤员丧失了最宝贵的几分钟、几十分钟“救命的黄金时间”,因此提倡和实施现代创伤救护的新概念和技能势在必行[2]。我院与市120急救中心通过联合使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救治创伤病人,缩短了患者抢救时间,降低了死亡率。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统计我院急诊室2006年~2008年由市120急救中心送至的创伤病人,包括多发伤、复合伤、脑外伤、脊髓损伤、四肢骨折、肋骨骨折肺挫伤、腹部闭合伤等(创伤病人分类见表1,其中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25分的严重创伤病例数见表2)。将患者分成2006年、2007年、2008年3组,3组ISS25~54分,年龄20~70岁,3组病例经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差异。以下情况不列入3组病例范围:(1)在120急救中心转运途中发生心跳呼吸骤停者;(2)在120急救中心救治前发生心跳呼吸骤停者;(3)入院后自动出院不足24小时者。

2治疗方法

3组病人由120急救中心接到呼救后,救护车接到病人后上报急救中心,并将病人信息上报给医院,到达医院后医院立即根据创伤治疗原则,使用常规急救、对症、支持治疗,休克病人常规抗休克治疗,创伤病人常规清创、手术、抗感染等治疗。治疗组由市120急救中心与我院通过无线集群通信系统救治,对照组由市120急救中心与我院未使用集群通信系统救治。

3观察指标

观察我院急诊室2008年度由市120急救中心通过无线集群通信系统收治严重创伤病例的24小时死亡率,以及2006年、2007年度由市120急救中心未使用集群通信系统收治严重创伤病例的24小时死亡率,见表3。

4统计学方法

将3组病例的24小时死亡率进行比较,经SPSS13.0统计软件包处理,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2006、2007、2008年度我院接诊创伤病人分类(略)

表22006、2007、2008年度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性别、年龄、评分比较(略)

P﹥0.05为无统计学差异

表3运用集群通讯系统前后严重创伤患者24小时死亡率(略)

2008年度与2006年度、2007年度比较,P<0.05

结果

经SPSS13.0统计软件包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我院2008年度由市120急救中心通过无线集群通信系统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24小时死亡率为15.11%,与2006年、2007年度由市120急救中心未使用集群通信系统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24小时死亡率(分别为26.32%,26.80%)进行比较,死亡率明显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

我市120急救中心在2008年度应用无线集群通信系统全市各医院共完成病人救治转运约20000余例,其中车祸引起的创伤病例7000余例。120急救中心接到患者呼救后,立即对患者发病地点定位,120急救中心根据定位台、调度台信息通知就近急救分站、派救护车救治病人,救护车接到病人后将病人信息上报给医院,医院的无线联网终端——LED显示屏上显示出病人的信息,医院则根据病人信息做好救治准备,病人到达医院后立即给予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缩短了救治病人的时间,提高了救治效率,大大减少了严重创伤患者的死亡率。

GoTa无线集群通信系统是中兴通讯独立推出的基于CDMA技术,面向未来技术演进的"新一代"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其功能如下:(1)该系统不仅可以使指挥中心对被调度车辆进行一对一的呼叫,更可以进行一对多群组呼叫,并可进行动态重组,相关急救单位的协调指挥,有效地提高了急救效率。(2)系统与位置业务相结合,自动推荐离急救地点最近的车辆和急救医院。(3)调度员确认了急救地点、急救医院、急救车辆后,可通过短信、集群对讲等方式向救护车或急救分站下达出车命令或急救指令。(4)基于网络高速的数据传输能力,可向急救中心传送出车状态报告、车辆运行数据等信息。(5)急救中心、急救车辆向医院传输患者病情信息,提前将病人性别、年龄、发病地点、病情状况等通过无线通信系统发送到目的医院的大屏幕上,并且随时报告病人的病情发展,让医院急诊科准备好相应的抢救治疗措施。如果病人急需手术,可以事先让相关医生做好手术准备,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6)医院也可以向急救中心、急救车辆报告门急诊病人数、病床饱和情况等(见图1)。

图1GoTa无线集群通信系统通讯网络设备的管理(略)

现代化通讯系统既是院前急救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SS)的灵魂,建立健全灵敏快捷的通讯网络是提高急救应急能力的基础[3,4]。通过运用无线集群通信系统后,保证了医疗救护网络、通讯网络和交通网络高效运行[5],救治病人时间平均缩短了1~5分钟,有效防止了创伤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减少了失血性休克、脑疝等危险情况的发生,提高了抢救效率,降低了死亡率,真正实现了院前院内急救的无缝衔接,使得急诊绿色通道更加畅通,患者得到更快、更有效的救治,实现“立体救护、快速反应”[6],做到了院前急救——急诊室——重症监护病房救治一体化,使急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明显上升[7,8]。因此这种无线集群通信系统,结合院前急救——急诊室——重症监护病房救治一体化的急救模式是将现代信息化、网络化技术运用于医学救治,是值得推广的现代急救模式[9,10]。

【参考文献】

创伤常用的急救技术范文篇9

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交通事故也逐渐增多,交通事故院前急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院前急救是抢救病人的前沿,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死存亡,具有很强的医疗性和社会性[1],本文通过对交通事故急诊出诊情况进行分析,讨论总结道路交通伤的抢救措施及院前急救护理,最大限度地减低伤残、减少死亡,为进一步院内抢救争取时间,更好的挽救生命。

1院前急救的特点

1.1突发性:需院前急救的病员是突发的,时间、地点、人员不定。因此,增加了院前急救的难度。

1.2艰难性:突发灾害发生的病原涉及的学科种类多,伤情重。有时是群伤,多发伤的病人较多,而院前急救的条件有限,因此,医护人员要有过硬的技术和熟练的技能。

1.3关键性:院前急救是第一现场的急救,是关键的抢救。如果院前工作不到位,会直接影响到院内的抢救成功率。因此,做好院前抢救是关键。

2护理有效措施

2.1出诊前准备是有效护理的前提:迅速带上急救物品及必要的医疗器械,车上机器处于备用状态。

2.2出诊时护理是急救抢救时间的关键:护士到后仔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尽可能系统地收集患者病史,作出初步诊断,快速掌握伤情,初步评估病情,根据病情轻重,及时鉴别分类,对那些需要就地抢救的,及时施行抢救护理措施,如摆放、心肺复苏术、气道开放、气管插管术、建立静脉通道、止血、抗休克及心电监护。伤情评估决定紧急措施采取是否正确,对院内的进一步抢救有直接影响[2],协助医生抢救过程确保顺利进行。

2.3心理护理: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因突发事件使患者及家人出现害怕、紧张、情绪波动,在躯体和心理上都有创伤[3],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可消除患者的烦燥及悲观绝望心理,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3防范措施

3.1提高服务态度: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努力培养及训练护士沉着、冷静、果断、平和的性格,使护士有较强的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

3.2提高急救人员的素质:安排有丰富经验的护士出诊,定期对人员进行培训,心肺复苏、中毒的急救、气管插管、人工呼吸、心电监护、复合伤的处理,提高业务能力。培养良好的急救队伍,良好的应急能力与熟练的业务技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4]。

3.3严格执行接交班制度:抢救物品做到五定:定数量品种、定点放置、定人保管、定期消毒灭菌、定期维修。急救物品做到百分百每班交接物品记录,机器设备完好。

4院前急救护士素质的要求

院前急救要求护士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功、过硬的操作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良好的协调能力及应变能力同时具有娴熟地使用抢救器材和各种急救措施的技术,掌握院前常见急症患者的抢救配合技术。各种常用药物应用与观察技术及各种创伤抢救的敷料应用技术。

5院前急救的护理文件质量

院前急救的护理文件是非常重要的文书,要本着对患者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一定及时、准确地详细记录病情发展过程、治疗所用的药物、采取的护理措施。不出现遗漏、涂改现象,保证护理文件的书写质量。完整的护理给下一步抢救治疗提供一些必要的数据和信息。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学的一个重要范畴[5],威胁生命的突发交通事故多大发生在院外,院前急救护理成为急救重要环节,而正确合理的院前急救护理流程的执行又是其中的重点。因此针对交通事故的发生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的特点,要求急救人员时时处于备战状态,平时备急救器械及药品,用后及时补充,保证急救车能在2min内出发。优质高效的院前急救护理对患者的急救成功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期东.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9~111.

[2]邓虹,廖燕琼,李丽敬等.206例创伤院前急救体会[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8,(1):69.

[3]许敏迪.严重多发伤检诊与急救护理.临床医学,2005,25(3):90~91.

[4]董惠翔,李安学,刘玉春等.交通事故致严重多发伤伤员的早期救治与护理.中国实用医药,2007,2(21):85~86.

创伤常用的急救技术范文篇10

[关键词]卫勤分队;灾害医学;救援能力;培训

灾害是指对于人员及经济的损害超出地方资源范畴危机应对的危险性事件[1]。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快速提升、全球气候变暖、社会矛盾加剧,各种自然与人为灾害发生日益频繁[2],灾害救援成为现代社会不可忽视的议题。灾害医学救援既不同于单纯的院前急救,也不同于院内急诊和ICU,灾害现场必须采取切实可行、及时高效的应对行动,科学有序地开展批量伤员的检伤分类,进行紧急救治和早期处理,才能防止和减少灾害带来的影响,为患者后续的专科治疗和康复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国内外的灾害医学救援体系中,发生重大灾害事件时,可利用军队医疗单位和特种救灾队的医疗资源积极投入救援[3]。和平时期,我军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任务明显增多,而卫勤分队具有医疗、防疫和心理干预等职能,参加各种灾害医学救援是检验卫勤分队保障能力的重要途径[4]。作为灾害医学救援的突击队伍,卫勤分队掌握院外现代医学救援的知识与技能至关重要。然而,我国绝大多数医务人员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灾害医学教育,缺乏必要的灾害救援专业技能训练,特别是急救技能专项培训的数量和质量尤显不足[5],这必然会影响救援效果。另外,我国灾害医学虽然进入院校教育,针对在职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也在普遍开展,但大多注重灾害危急重症救治理论讲授,缺乏救援组织和救援能力系统训练的专业规范以及实战化的培训课程体系。本研究拟构建突出灾害医学救援特点的、注重卫勤分队灾害救援个人能力和团队协作的培训模块,以提高应对迫切救援任务时的救援质量。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课题组根据研究目的,遵循结构合理、优势互补以及知情同意、自愿参与的原则,选取20名专家进行访谈和咨询。专家基本情况:①年龄:<40岁3人(15.0%),40~50岁11人(55.0%),>50岁6人(30.0%);②学历:博士13人(65.0%),硕士5人(25.0%),本科2人(10.0%);③职称:正高级11人(55.0%),副高级7人(35.0%),中级2人(10.0%);④工作年限:10~20年5人(25.0%),21~30年15人(75.0%);⑤专业领域:临床医学8人(40.0%),军事学5人(25.0%),医学教育4人(20.0%),管理学3人(15.0%)。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内容的筛选

运用文献回顾、专家访谈、比较研究等方法,初步拟定灾害医学救援能力培训模块草案。①文献回顾:通过数据库检索10余年来国内外灾害医学救援发展现状,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总结。②专家访谈:选择关注灾害医学救援研究并参加过汶川地震医学救援、抗击西非埃博拉疫情等任务的专家,就卫勤分队灾害医学救援能力培训模块构建进行访谈;③比较研究:通过前期收集整理的资料,对各院校、培训机构的灾害救援培训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在文献回顾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课题组通过讨论,拟定卫勤分队灾害医学救援能力培训模块草案,包括培训形式、专题设置、具体内容三大板块,同时对各项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1.2.2培训模块的确定

在前期形成的培训模块草案基础上,结合本院野战医疗所现行灾害救援能力培训教学计划形成咨询问卷。通过邮寄、E-mail、亲自发放问卷等方式邀请上述20位专家对模块设置进行评价及建议,并设有修改意见栏和需补充项目栏,专家可对各条目指标进行修改、补充和删减。采用Excle2010、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和分析,最终形成三大培训模块。

2研究结果

通过系统研究,课题组构建完善包括专题理论培训模块、仿真技能训练模块、综合实践评估模块三位一体的卫勤分队灾害医学救援实战化培训体系。

2.1专题理论培训模块

包括灾害医学救援组织与管理、国际灾害医学救援的启示、灾害医学救援中批量伤员救治、个人防护、灾害现场急救基本技术、批量伤员伤情评估与检伤分类、各部位创伤早期规范化救治、多发伤的救治、烧(创)伤患者早期规范化救治、中毒急救这10个培训项目。

2.2仿真技能训练模块

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现场救援技能模拟培训,包括现场搜救、自救、互救模拟培训,伤员分类救治模拟仿真培训、多场景仿真模拟转运培训;二是后方综合救治,包括烧(创)伤手术救治虚拟仿真培训、重症监护救治技能虚拟仿真实验。

2.2.1灾害医学现场救援模拟培训

2.2.1.1现场搜救、自救、互救模拟培训

在灾难现场或战场背景条件下,伤员进行快速有效的搜寻、急救、后送是训练中必须解决的问题[6]。结合本院参与的“5•12”汶川地震、“4•20”芦山地震、贵州冰冻雪灾、西非抗击埃博拉等实战灾害现场作为背景模拟灾害救援现场环节,现场搜救、自救、互救培训通过声、光、电等营造弱光、狭窄空间等真实救援氛围,同时大量使用医学模型,并通过伤情化妆技巧等专业技术,模拟伤员的特殊和不同伤情等,通过对灾难现场仿真“伤员”的救治,突出实景化现场[7]。

2.2.1.2伤员分类救治模拟仿真培训

通过环境设定、模拟人等,并根据不同实验项目进行预编程,建立伤情数据库,或训练时临时改变高端模拟人“病理生理”指标参数。通过伤情多样性来创设伤员群流,分类“真实”场景,包括模拟信息不全、演示伤员到达分类场混乱等,仿真模拟突发伤情如气道梗阻、心跳聚停、药物中毒、生化毒剂和遭遇核事故(如核辐射、热灼伤)的医疗小组现场急救等案例,以角色扮演情境模拟实践,团队成员轮流扮演指挥者、实施者、记录者等角色对“伤者”进行救治。

2.2.1.3多场景仿真模拟转运

在常规的灾害医学救援中,伤员转运尽可能通过水、陆、空等多种交通工具实施立体后送[8]。培训时采取环形三维立体屏幕动态模拟海、陆、空自然环境的变换,采用计算机编程控制的六自由度救治舱的颠簸、晃动[7]等动态环境,高度模拟实现海、陆、空不同转运救治平台的搭建,可训练参训队员在动态环境下的烧(创)伤实战技能,并能有效提高参训人员应急反应和心理素质。

2.2.2灾害医学后方综合救治

2.2.2.1创伤手术救治技能虚拟仿真实训

围绕灾害现场挤压伤、外伤合并感染、胸腹联合伤、骨折伤等手术救治,建立虚拟仿真创伤手术训练模块。主要应用能够模拟20多种人体生命参数的SIMMAN高端综合模拟人,结合相应伤情的软件编程和自主研发的创伤手术组件,通过时间参数、执行项目正确率、错误次数等参数,全面考查外科救治小组的创伤救治手术决策、手术技能、手术并发症处置、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

2.2.2.2重症监护救治技能虚拟仿真实验

课程设置主要针对野战状态下的后方救护医院的创伤高级生命支持(ATLS)救治技能的训练,通过应用SIMMAN综合模拟人技术,模拟20种人体生命体征变化,并且具有多种医学救援操作的感应反应,可供队员以小组形式开展心肺复苏、电除颤、气管插管等100余项高级生命支持操作技能训练。

2.3综合实践评估模块

构建理论量化考核和技能复盘式考核体系。培训后,采用通用的试题库管理软件,通过建立涵盖气道与呼吸、心脏骤停、核武器伤、化学武器伤、生物武器伤等病例的题库进行理论培训效果评估。实践评估通过计算机虚拟场景的变化,及学员采用综合处置的方式评估学习效果。如对转运培训成效的评估,通过网络化随机指令并以出题的方式,建立“魔方”式转运救治训练场景,能够仿真模拟不同工具进行转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高度模拟灾难“现场”的多样性和伤情的复杂性,评估受训者的应变处置能力。在重症救治方面,在高端模拟人的标准化伤情软件库中建立40余种常见烧(创)伤急重症案例,通过改变模拟人的生命参数设置,仿真模拟常见非典型情况,实现灾难急救医学训练的多元素、多要素的环境和伤情变化,评估参训人员处置各种突发状况的应急反应能力。除了虚拟仿真,还通过卫勤演练,形成灾害救援完整救治链,建立技能考核体系,在实践中检验评估培训效果。

3讨论

3.1遵循“人类健康”这一明确的救援核心

世界卫生组织负责应急事务的助理总干事BruceAylward博士提出:“近期和持续的灾害———从菲律宾的台风海燕到西非的埃博拉危机,突出表明人类健康是我们通过各部门减少灾害风险方面共同目标的核心。”培训模块的设置结合人类健康这个核心,突出国际化的救援理念、科学的救援流程,注重专业的救援技能、科学的自我防护等知识,同时提倡有效管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在灾害来临时,救援人员能够提供更加切实有效的现场紧急救助,伤者在“白金10分钟”“黄金1小时”得到有效救治,从而挽救更多生命,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9]。例如院前心脏骤停后,重要脏器对缺氧缺血的耐受时间极其有限(大脑4~6分钟),因此有效的现场急救至关重要。如果能够得到恰当有效的处置,则大多数患者可以抢救成功[10]。

3.2依托灾害医学救援平台确保培训实战化

本院紧跟当今医学教育发展前沿,以高质量的规范化培训课程为核心,建立整合高仿真急救模拟培训的实战化研训中心。依托实战化研训中心这一平台,通过仿真模拟突出灾害大规模伤害特点,参训的卫勤队员能够在灾害现场的模拟环境下,了解和掌握救援基本技能,利于参训队员从多方位熟练掌握救治技能,并能极大地增强心理适应性,同时也可提高队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在卫勤演练中,体现三个重要环节:灾害一线的伤员分类和早期处理、医疗后送及持续的医疗保障、后方的接诊与处置,这三个环节必须紧密衔接,互相联系[8]。这不仅培养和训练综合性专业救援人员,而且也检验设备装备标准化以及药品和物资的供应保障效能,同时增进救治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配合,训练抢救小组的技术技能和团队决策、实时管理、监测、沟通与交接等非技术技能。

4展望

无论是“9•11”恐怖袭击还是“5•12”汶川大地震,都以血的教训告诉民众:人类社会正不断遭受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磨难[2],世界正面临着一个更为宽泛的灾害谱。本院野战医疗所作为承担国家和军队机动卫勤任务的一支重要救援力量,多次经受灾害或应急医疗救援等重大任务的历练,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本院从重大灾害抢险实战出发,设计建设并获批部级灾害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施救环境完全按灾害现场设计,同时“超现实”地将非战争军事行动、抢险救灾等多种战术需求融会贯通,以任务牵引、问题倒逼的形式最大力度地激发受训者的想象力和应变力[11],突出以规范化的课程为核心、以骨干师资培训为重点、以课程的环节质控及评估为持续改进的依据,在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卫勤分队的功能模块组成、人员分工、信息化建设等基础上,逐步评估和改进灾害医学培训课程体系,推动我国灾害医学教育开展,培训军队卫勤分队专业化的灾害医学救援能力,培养提高灾害医学研究的优秀人才,使得灾害医学的学科建设和基础性研究工作逐步适应我国应对灾害事件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侯保龙.公民参与重大自然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问题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24-25.

[2]董谢平,沈录峰.国内外灾害医学救援现状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10,11(4):207-209.

[3]杨国忠,贺晶.关于我国灾害医疗救援体系的几点思考[J].医学研究杂志,2009,38(10):9-12,133.

[4]张刚,曾艳,李开荣.适应多样化军事任务,建设新型机动卫勤分队[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9,7(5):318-319.

[5]张勘.上海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前瞻[J].实用全科医学,2008,6(5):441-442.

[6]张雁灵.地震灾害批量伤员医学救援的组织与实施[J].医学杂志,2012,37(1):1-5.

[7]彭雪,王丽华,马炬.“三位一体”卫勤组训室构建[J].医院管理杂志,2014,21(11):1050,1087.

[8]姬军生.地震批量伤员空运后送体系的构建[J].医院管理杂志,2008,15(10):906-907.

[9]黄辉权.重大车祸伤院前急救的研究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14):5-6,8.

[10]王娟,郭海涛,刘刚,等.社区医师急救技能培训工作的分析与思考[J].重庆医学,2014,43(29):3980-3981.

[11]孙东,张泽华,许建中,等.基于模拟人系统的室内人工合成训练环境在机动卫勤分队训练中的应用[J].医院管理杂志,2015,22(8):770-772.

创伤常用的急救技术范文篇11

随着交通、建筑业的迅速发展,严重创伤发生率逐渐增高,且涉及多个专科,伤情重、病情复杂多变,病死率高[1],因此在急诊科进行的救护工作是挽救严重创伤患者生命的关键,而主动及时有效的护理配合对抢救工作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护理工作者必须具高度的责任感和急迫感,熟练掌握急救技术操作,密切配合治疗,挽救病人的生命。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男性76例,女性54例;年龄12~68岁,平均年龄38岁。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ISS>16分78例,≥25分63例。致伤原因:交通伤57例,坠落伤28例,跌打伤40例,其他伤5例。损伤部位:颅脑78例,颌面41例,颈部16例,胸部38例,腹部46例,脊柱86例,骨盆81例,四肢94例,外周血管43例。意识丧失30例,双侧瞳孔散大16例,单侧瞳孔散大10例,呼吸、心跳停止23例。

2急救原则

严重创伤强调抢救先于诊断和治疗,优先处理致命性损伤的原则,积极采取有效快捷的抢救措施为病人的成功救治争取宝贵时间[2]。

3急救系列护理[3,4]

3.1保持呼吸道通畅严重多发外伤患者多伴有呼吸道梗阻表现,头、颈部外伤伤员和昏迷伤员,由于呕吐物、口腔血块、痰及分泌物和舌后坠等均可阻塞气道,导致窒息,应尽快清除呼吸道异物,改善呼吸功能。本组13例气管插管,同时给予高浓度氧气,氧流量6~8L/min以纠正缺氧。必要时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保持有效的气体交换,以维持机体的代谢功能。

3.2建立静脉通道,迅速补充血容量严重创伤均存在血容量不足和微循环障碍,增加有效血容量是抢救创伤性休克的重要措施。根据休克程度,采用16~20G静脉留置针,建立2~3条有效的静脉通道,尽可能在上肢与颈部。有腹部损伤者不从下肢输液,以防输注的液体从破损的下腔静脉分支流入腹腔,影响治疗效果。其中一条静脉通道用输血器,为输血作准备。现新急救观点认为对于明显活动性出血即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立即实施快速、大量的液体复苏会影响血管收缩反应,造成血栓移位,并引起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从而可加速出血。对于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的患者,应采用延迟、低压的液体复苏策略,即在患者实施急诊手术前仅需用少量的平衡盐液维持最基本的机体需要。

3.3紧急控制出血严重创伤多为开放性伤,出血快、失血量锐减而导致休克死亡。而抢救的最有效的手段是果断手术止血。对明显的外出血,可行伤口加压包扎止血或止血带止血,大血管出血可先结扎;而腹腔实质脏器破裂出血或腹部大血管损伤,应立即行剖腹探查术,直接送入手术室,行急诊手术挽救生命。对开放性骨折、活动性出血患者,给予夹板固定无菌敷料加压包扎止血同时加快输液速度,做好急诊手术的准备工作。

3.4多仪器的使用,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注意患者的神志、瞳孔,使用生命监护仪监测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观察是否发生心律失常。血压的观察更为重要,尤其是内出血,血压往往较低,甚至休克,根据所测得的血压值决定是否用升压药物,另外CVP的使用可以更准确地了解补液程度,根据CVP值调节输液速度。

3.5做好术前准备通知有关科室会诊,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应提前做好术前准备,并联系手术室做好准备工作,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为抢救生命赢得时间。做好特护记录,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用药情况及护理措施。行留置导尿,观察尿量,了解休克状态。

3.6心理护理严重创伤患者伤情重、变化快,随时都可能发生生命危险,又面临着肢体伤残、外貌毁损,在躯体和心理上都有创伤,以高度同情心和责任心做好心理护理,赢得病人的信任,积极配合,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4结果

全组130例严重多发伤的病人中,抢救脱险122例,抢救成功率为93.8%,死亡8例,死亡率6%,死亡患者中急诊抢救室死亡5例,院前死亡3例。

5讨论

严重创伤患者伤情复杂、变化快、并发症多,稍延误即可造成伤员的死亡,在急救过程中,应及时而准确地全面估计伤情,尽快处理危及患者生命的器官损伤,要突出“快、准、及时、高效”的急救原则。娴熟的业务技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科学规范的急救护理程序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保证。

【参考文献】

[1]赵小纲.多发伤治疗进展.中华急症医学杂志,2003,12(9):642-643.

[2]何鹏.创伤临床分类及救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57-158.

创伤常用的急救技术范文1篇12

在早期的医学时代,护理工作包括遵医嘱发药打针,照料患者,满足人类生、老、病、死的一般护理需求等。十九世纪中叶南丁格尔等创建了近代护理学,内容涵盖护理学与护士教育等,我国近代护理学是随西医的传入而起始的。科技进步带来社会大发展,护理工作也从单一的技艺发展成集护理、教学和科研的独立学科。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赋予了护理学更深刻的内涵,体现在:①护理概念的变化,身心结合的整体护理、责任制护理在逐步展开。②护理功能的拓展,从医院护理逐渐走向社区护理。③护理装备的更新,护士具备更多的专业和非专业知识。④精细的专业分科有专门的护理要求。⑤护理科研的开展促进教育模式的转变、护士知识结构和技能的逐步完善。⑥心理护理同步干预发挥着重要作用。急救护理学始于南丁格尔时代。1854~1856年英、俄、土耳其在克里米亚交战时期,前线战伤的英国士兵病死率高达50%以上,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前往前线医院救护,使病死率明显下降至2%左右[5],说明有效的抢救及护理技术对提高伤员救护的成功率非常重要。20世纪80年代,北京、上海等地成立急救中心,促进了急诊医学与急救护理学的发展,开始了急救护理学发展的新阶段。

多发伤护理现状人类除了缴税和死亡不可逃脱,第3件事就是创伤了。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近二十年,创伤(主要是多发伤)已成为致人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并至相当的家庭破灭和给社会造成惨重的损失。显然,急诊医学面临新的挑战,多发伤急诊室抢救期是整个抢救过程的第2阶段,也是急诊医学专家所称的黄金抢救期”,病死率约30%;降低病死率、提高抢救成功率,此为关键阶段。随着对创伤急救时间窗”观念的逐渐重视,国内外同行在处理复杂创伤时,逐渐确立起新的创伤救治理念[6],传统的会诊—分诊”式抢救模式难以适应,必然被专业—集中”式抢救模式替代。患者因伤情复杂而涉及多个专科,应根据病情需要主动协助医师请相关科室共同诊治,在抢救现场医护人员各自分工明确,避免群龙无首的混乱现象影响抢救质量,以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为原则[7],近十年来,我国已有二十多家大型综合医院成立了创伤专科,它突破传统医学按系统或局部解剖划分专科,而是针对机械性致伤因子造成的局部和全身的改变,综合各专科知识,进行专门的救治和护理,培养了一批训练有素专业队伍,并对创伤抢救流程进行规范,准确定位、精细分工,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对多发伤抢救的护理是建立在现代急救护理基础上,集中了基础和专科的知识和技能。围急诊抢救期护理主要针对液体、心肺复苏,置管、监护管理,重点检查和心理反应等实施护理干预。

伤情评估是多发伤救护措施干预的重要前提国外创伤评分应用始于20世纪60年代,临床应用已50年,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经验,有创伤记分(TS)、修正的创伤记分(RTS)、简明创伤分级法(AIS)、损伤严重度评分(ISS)等,各有特点而不能全面评估,如简明创伤分级法(AIS)几近修改与补充,1969年的最初AIS,1971的原始AIS到不断地发展修改到1985修订版,1990版、1998版,以及现在的AIS2005版[8]。在我国创伤评分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9]。最早报道应用创伤评分的是1983年周志道用ISS对848例矿工创伤进行分析,认为ISS可估计病情,指导治疗,预测预后[10]。有人主张有重点地在接诊后2~5min内初步评估伤情,即刻启用创伤救护模式有序地进行抢救:A护士司呼吸道管理,负责护送检查及入院,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使用口咽通气管保持呼吸道通畅,负责最初的生命体征监测[11],吸氧,配合气管插管;B护士司循环管理,开放2~3路静脉通路,抽血标本化验及备血,协助包扎止血固定,导尿、引流配合,输液输血、快速给药;C护士司协助循环管理,同时进行腕带识别,保暖,清洁皮肤血迹,术前准备(普试、备皮、胃管等)及时填写抢救护理单→与A、B汇总并做好联络。且每隔10~15min进行动态性评估伤情[5],视病情变化调整措施。

呼吸循环支持是急诊室抢救的重中之重呼吸道梗阻窒息是主要死因之一,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急救过程中最基础、最主要的措施[12]。多发伤患者多半有胸伤、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应迅速清除呼吸道异物,有活动齿者取出义齿,及时吸净呼吸道分泌物[13],滞留于口腔而无法吸出的,用血管钳夹住纱布夹取或拭净;解除气道周围压迫;深昏迷舌后坠者钳夹牵出舌体或放置口咽通气管,确保气道畅通,缺氧可引起严重的颅内高压,如患者呼吸不通畅,轻者可导致烦躁不安,重者可引起死亡。因此,维持急重症患者的呼吸功能是抢救成功关键之一,充分给氧以支持呼吸,给予面罩吸氧,以4~6L/min为宜。对舌后坠、喉部损伤、心跳呼吸骤停者用口咽通气管,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协助医师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14]。准确选择静脉通道,选距离受伤部位的静脉血管[15],用12~16号套管针在表浅大静脉迅速建立2~3条静脉通道,必要时进行深静脉穿刺或静脉切开,快速输血、补液及给予各种抢救药物以支持循环。创伤患者血管资源”十分宝贵,高水平穿刺技术,可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在置套管针前要固定好输液肢体,防止普通针滑出血管;置套管针时避免普通针堵塞,而失去重要的静脉通道,延误抢救时间。徐利平等[16]提出序贯法浅静脉留置术,即先用普通针穿刺并加压输液使静脉充盈,再在其近端置入套管针的方法,作者实践后认为该法比较实用,值得借鉴;张吉新等[17]认为在抢救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时,可以考虑经骨髓穿刺输液。此外为了帮助诊断和抢救的需要,在静脉穿刺成功后,护士可常规采血送验血型、血常规、凝血象、交叉配血和血气分析等,缩减时程。以往认为快速大量输液,能使血压迅速升至正常利于重要脏器和组织的灌注及氧供,但此法已遭质疑,一些创伤患者活动性出血没有得到控制时,输注过多的液体不但不能替代伤者自身的血液[11],反会加重出血;液体输入适量,可减轻对身体内环境的干扰[18];同时要根据患者的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调节液体滴速[19],朱义用[11]主张在手术彻底止血前只给予少量或中量的平衡液维持机体基本需求,术后进行大量液体复苏。这对护士有专业的要求,科学合理地控制输液的速度和量,安排输液的顺序、成分并密切监测,随时调整。

置管的作用置管如气管插管、胸腔闭式引流管、胃管和导尿管等是支持生命的重要举措,亦可协助诊断,与动态监护、重点观测结果汇总,为医师正确诊断、准确把握伤情,修正、完善救护措施提供依据。置管要妥善固定、标志醒目、保持畅通,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速度和性状。#p#分页标题#e#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家庭教育知识点范例(12篇)

    - 阅0

    家庭教育知识点范文篇1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5.02.090FamilyEducationProblemsofRuralPrimarySchoolStudentsandCoun.....

    防震减灾作文总结范例(3篇)

    - 阅0

    防震减灾作文总结范文【关键词】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公共服务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技术含量高、涉及方面广的复杂工作,事关国计民生。近年来,由于我国地震频发,怎样提高防震救灾的.....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