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管理制度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线上教学管理制度范文篇1

关键词:成人函授教育;线上线下;协同创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化,人们的学习方式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函授教学模式亦或简单的结合网络课程并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现代化学习需求。这为我国成人函授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正所谓科技改变教育,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优势,进一步探寻成人函授教育教学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协同创新模式,是顺应时代之必然,亦是促进教学改革和提升成人函授教育质量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我国成人函授教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成人函授教育多数采用传统的“面授+自学”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平时自学,假期时间集中面授和考试。随着远程教学模式的不断普及与应用,已有部分高校采用了网络教学和函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与单一的网络教学和单纯的面授教学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但是,现行的网络课程和函授课程大多是基于传统教学理念构建而成,形式变化背后依然是“新瓶装旧酒”,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教学模式单一固化。不管是网络教学还是面授课程,大多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授的传统教学形式,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学生的自主性未得开发,未能发挥成人教学的“成人性”。二是教学资源实用性弱。网络课程和函授课程所选的教材多数具有“普教性”倾向,教学重理论而轻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教材种类单一且多数内容不能与时俱进,网络课程结构单一且更新速度慢,难以满足成人学生的应用性需求。三是教学管理不规范。多数校外教学点追求办学规模和生源数量,却忽视教学质量,缺乏准确的定位和办学理念。同时,教学管理理念和办公模式仍然相对传统,科学管理能力与管理效率偏低,对教学过程监控不足,与信息化时代下的自动化管理、人性化管理等现代化管理理念不符。四是学员自学能力不足。随着远程教育平台的普及以及自主学习概念的深化,很多学校的远程教育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课程。然而,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学习者因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不足,而无法获取真正适合自己实际需求的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此外,有些网络教育平台也支持在线小组学习,但存在分工不明,职责不清,实际效果不显著等问题。

二、成人函授教育线上线下协同创新的优势

(一)优化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供给侧改革

“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给受教育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选择。成人函授教育线上线下协同创新发展,是优化成人教育资源配置的有力举措。与普通函授教育不同,接受成人函授教育的学生是已经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的成年人,这就对成人函授教育教学提出了更为特殊的要求。新时代下,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习场所不再只是课堂,学习的资料不再只是课本,学习的方式不再是单一的被动接受。因此只有主动引入新技术、新理念,通过线上线下教学的深度融合,优化现行教育资源,从师资配备、教学方式、课程教材等方面协同创新,才能有效促进成人函授教育供给侧改革。

(二)解放学生自主性,发挥协同创新能力

成人教育中学生的特性是成人教育区别于普通函授教育的关键因素。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才能解放学生思想,将学生协同创新的能力释放出来。“成人函授教育所强调的创新与普通高等院校提倡的创新不同,更侧重于知识运用的创新,强调创新性思维,强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1]通过线上线下即虚拟学校和实体教学深度融合的交互式学习,让学生在开放自由的空气中时时刻刻处于学习状态中。正如陶行知所言: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只有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教师的引领性才能得以彰显,教师即能由“灌输型”转变为“导学型”,实现因材施教,协同创新。

(三)以“学习导向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近年来,我国成人函授教育的发展主要属于外延式发展,即通过扩大教育机构数量来实现招生规模的大幅度增加,这使生源质量受到一定冲击。在现实中,有不少的学员是单纯以获取文凭、职务晋升、职称评定为功利目的的,这种混文凭式的“学历导向型”学习模式,也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成人函授教育线上线下协同创新与“学习导向型”教学模式是一种互生关系,即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有助于对“学习导向型”教学体系的构建,同时,“学习导向型”教学模式能更好地推动成人函授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进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实现成人函授教育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协调,逐步向内涵式发展转型。提高成人函授教育质量一方面需要改变学生自身学习心态,转变成教学生的思想,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要调整成人函授教育供给来适应社会发展和引领学生观念的转变,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线上线下协同创新教学将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课程资源的选择与学习,让具有不同才能的人获得适合自己的教育,以实践创新提升成人函授教育质量。

三、成人函授教育线上线下协同创新的基本途径

“协同创新”是指围绕创新目标,多主体、多元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强调在带领中国经济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依托创新行为,无论是制度创新、文化创新,还是科技创新,都必须全面贯彻‘协同创新’这个理念。”[2]我们的成人函授教育的创新,只有依托互联网技术手段,才能更好地实现成人函授教育教学的协同创新,彰显成人教育教学特色。

(一)树立现代化成人函授教育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成人函授教育教学改革和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办学理念是办学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教育价值观,它将直接影响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发展思路以及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方向,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灵魂。成人函授教育作为我国函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被高校边缘化,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成为一些办学者创收的途径,也成为学生轻松提升学历水平的手段,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成人函授教育质量每况愈下的现状将倒逼教育主管部门和管理者进行转型。树立成人函授教育现代化办学理念,一是要基于成人函授教育自身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将成人函授教育与普通全日制函授教育办学理念区别开来。不能简单照搬和模仿,要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系统化重置。遵循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关注成人学生的差异性,树立以成人学生为本的创新教育思路。二是要适应当前时代的教育发展趋势。教育管理者要有互联网思维、开放进取精神和协同创新的办学理念,加大成人教育经费投入,引入现代化网络教育技术,开发线上线下课程学习资源,加强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现代化成人办学经验,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成人函授教育发展之路。

(二)构建“云教育”下的移动学习资源系统

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是成人函授教育协同创新的基础。“云教育”作为一种线上资源共享平台,具有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是现代教育信息化的产物,它打破了传统教育信息边界,可自由上传和下载资源,让不同学习者在一个共享虚拟空间,得到海量教育资源,可与全国范围的成人学习者进行在线交流和互动。“云教育”突破了传统网络远程教育资源的“有限性”,是传统远程网络资源的再升级。“从校内共享向校际共享,再到学校和社会的协同化共享,只要是云教育平台上的资源均适用于移动学习,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3]对于探索成人函授教育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教学技术的应用,当前我国还没有成熟的理论和经验,而是一种新的尝试和调整。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管理人员积极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和社会传媒的先进理念,以“云教育”思维为契机,深入探索优化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只有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利优势,让学习者随时利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实时学习,与不同地区的成人学习者组成“云课堂”、“云社区”等个性化移动学习空间,学生像进入学习超市一般,可自主选课,按需选课,才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线上线下实时互动,集思广益,协同创新,形成一个移动学习的循环机制。

(三)打造“回归实践”的开放性课程

应该说,任何一个单一的教育组织都很难掌握所有的教育资源,成人函授教育的对象本身具有职业性,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拥有本工作单位的优质资源。因此,线上线下的协同创新教学不是将原有单一学校教学资源的重新打包上传,而是要实行“开门主义”。一方面,加强线上课程资源的开放性。我国成人函授教育应遵照国家有关政策,坚持平等开放、互利共赢、协同创新的原则,借助互联网实现跨学科、跨地域、跨行业、跨学校的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协同、校校协同、师生协同、生生协同,注重不同个体间工作实践的互补。以此来“改变分散、封闭、低效人才培养的现状,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4]此外,成人函授教育的供给者要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广泛合作,在不同行业和高校之间建立资源共享合作联盟,互利共赢。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线下教学的形式与内容。成人函授教育的培养要从重理论回归实践。“实践智慧是对学理素养的超越,它渗透在学理素养的具体应用之中,将学科的话语体系与特殊经验感觉有机结合在一个鲜活的情境中。”[5]成人函授教育课程的实践性要求教学与成人学生本身鲜活的职业实践相关联,实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理念,课堂可在学校教室,也可在学生所在的工作单位,可采用名企名人参访、实地调研、现场观摩指导等多种形式,有理论导师也要有实践导师,充分践行陶行知先生“社会即学校”的教学理念,将课堂扩大到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中,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让每一个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实现创新创强。

(四)培育创新型的师资力量

创新型教师资源是实现成人函授教育的线上线下协同创新的根本保障。创新型教师需要富有创新精神,具备相应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教学能力,才能培养出具有自主学习和协同创新素养的学生。有资源不等于会使用资源,只有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资源的价值和意义,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掌握了搜索和使用有效资源信息的方法,才能实现线上多元化教学资源与线下的实践教学充分融合,从而促进协同发展。提高成人函授教育质量,首先要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成人函授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使之适应现代化教学模式带来的挑战。教师只有掌握线上线下协同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不断学习新科技新理念,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性,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工作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对所从事行业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增强自我发现问题的意识,带着问题再学习、再实践,便能实现实践与知识的融合。总之,从成人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性作用,平衡好管与放,将线上与线下的教与学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授之以渔。

(五)创新教育考核评价制度

考核评价体制是成人函授教育线上线下协同创新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目前成人函授教育考试多数依照普通全日制本科的标准,即平时成绩加理论量化考核,是一种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考核评价制度,显然并不适用于成人教育。因此只有创新教育考核评价制度,才能督促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改革创新教学行为、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真正提升成人函授教育质量。创新成人教育考核评价制度需要从学校管理者、专业教师和学生3个维度进行,既要注重结果性考核,也要严格教育教学的过程性考核。对于学校管理者,主要考量教学管理科学化水平、教学信息化程度、教学资源的开放性、教学培育计划的实用性等方面;对于专业教师,重点考量课程教学内容的实践性,线上线下互动性、教学创新能力、指导能力、责任意识等;对于学生的考试考核,要关注成人学生实际,应设置多次考试时间和多元化考核内容,考核形式可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学生可自主进行网上自测和考试。考核重点除了基本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增加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传统成人函授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融合发展研究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我们将结合现实条件和实践经验对本文提出的线上线下协同创新途径继续深入思考。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教育理念,切实提高成人函授教育教学质量是本课题研究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白云华.成人函授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5(2):98 ̄103.

[2]王秀丽.用“协同创新”思维促发展[EB/OL].(2014 ̄10 ̄30)[2017 ̄02 ̄21].

[3]李桂英.基于云教育平台的移动学习模型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4.

[4]黄正夫.基于协同创新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线上教学管理制度范文篇2

一、在设备的选择、安装过程中应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般教室多媒体的建设,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综合考虑财力、实用性,在充分调查、比较和论证的基础上,由学校专业技术人员制定配置方案,对设备配置提出详细的技术参数,经学校集体研究决策后,按国家有关设备建设招、投标管理办法规定,通过政府采购招标中心投标后,由中标单位到学校具体安装,相关部门验收合格后投入实际使用阶段。根据我校三批多媒体设备安装及多年使用情况来看,配置方案中规定了技术参数的电脑、展台、投影机等价值高的设备,一般都选用市场上流行的品牌机型,个人认为在选配价值不高的如中控、多媒体音箱及安装过程中综合布线,需要引起一定的重视,它们直接影响今后教室美观和使用维护的便捷。

1.做好中控的选配,实现操作直观、快捷

班级多媒体设备一般由电脑、展台、投影机、屏幕、音响、设备桌等组成。由于设备多、功能全,操作复杂,科任教师对设备的了解程度因人而异,设备使用过程中将带来不可预测的问题。为了便于教师使用,建议安装简易型中控(中央控制系统的简称)。中控一般由控制器和控制面板组成,控制面板上集成了系统电源总开关、投影机电源开/关(关机时具延时功能)、屏幕(电动)升/降、音量调节旋钮、笔记本电脑接口、USB接口、电脑1/电脑2/展台信号切换等功能和端口,安装时嵌入在设备桌面上,并盖上带锁的木板(便于管理和防尘),这样,把各种设备的常用操作集中在一起,一目了然,任课教师操作方便、快捷,所以在配置中应重视选择性能稳定、售后服务好的中控产品。

2.设计好线路的布局,实现简便、耐用

一套多媒体设备,每种设备均有电源线、信号传输线,如市电供电线、VGA线、网线、音频线、屏幕控制线(电动幕)等。由于设备桌在讲台正前方,桌内各种设备线路必然要引到教室墙角,再分别引到各种设备悬挂的位置,一般做法是用塑料线槽或金属套管沿讲台边缘串引到墙角。在实际使用中发现,这种方法存在两个不足之处:一是不实用不美观,二是不牢固不耐用;时间稍长后,线槽容易破损,导致各种线外露、松散开来,需重新固定。较为简便实用的方法是,特别是新建讲台时,讲台内斜放预埋直径

750mmPVC塑料管壹根或较小尺寸的两根管(以便强弱电线路分别走不同管道),如上图所示,这样所有线路均可在这些塑料内穿引,做到简单、耐用。

3.选用超薄、壁挂式音箱,做到实用美观

一般教室的正面墙上,有黑板、屏幕,需晚自习及兼作高考考场的教室上面还有英语听力音箱、监控云台镜头、电视机吊架等;多媒体音箱的选用应考虑墙面总体要协调,做到美观、实用,所以首选浅色调、超薄、壁挂式的有源音箱,而不选普通音箱,否则显得笨重、占墙面积大、不美观。至于音箱功率应适当,以音量能覆盖全班学生,听得见又清晰且不影响相邻班级教室为宜。

二、教室多媒体设备管理应关注的环节

教室多媒体批量建设,每套设备多且线路复杂,平时使用率高,出现故障概率也就大,如果管理和维护不及时到位,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为此,有必要做好以下三个环节的工作。

1.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设备使用率

班级多媒体建成验收交付使用后,为保证设备在使用中减少故障,发挥最大效率,必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使管理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做到职责分明。否则建设再好的设备,因没有配套完善的管理,发挥不了应有的效益,出现花架子、摆门面、闲置浪费的现象。比如,《教室多媒体使用记录》《故障申报通知单》《操作流程》《设备移接交清单》《管理细则》等。每个教室学生逐年会发生变化,新学年开始或结束,设备管理部门与班主任进行设备清点和验收,完成移接交手续,每班选派(特别是新入学的班级)1~2个学生由技术管理部门负责进行培训,包括操作方法、填写使用记录、注意事项、安全防患、惩罚措施等内容,强调谁“用”、谁“管”、谁“负责”,另外平时加强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晚自习期间,有的班级用投影机长时间投放作业或答案,以致加速投影机灯泡老化,严重影响其使用寿命。

2.限制学生课余时间开机上网,保护主机系统程序安全

在日常使用中发现学校教室的多媒体,课余时间(中午、傍晚、节假日)学生个人会利用电脑上网打游戏、观看电影、球赛、下载播放MP3、浏览不健康网站内容等,经常导致主机感染病毒,出现运行速度慢甚至死机的现象,从而影响设备正常使用。一般的做法是,或安装使用如360安全卫士杀毒软件,或电脑进行多个分区,对C区(操作系统)和D区(重要资料备份)用还原卡保护起来,同时制定管理细则加以约束,但往往还是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为此,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加以限制。

(1)供电线路设计合理的教学楼可采用非上课时间切断教室多媒体供电线路,设备便无法开启。

(2)在校园网相对应的教室二级交换机供电位置,安装定时转换器(如公牛牌),可根据星期、上下午时间段精确设立开启或关闭时间点,限制课余时间连接互联网、登录网站,减少电脑感染病毒危险。

(3)通过校园网网管中心,由管理人员对多媒体电脑的IP地址相对应的网段进行设置关闭,切断与外网(互联网)联系,但开放内网如FTP资源服务器,以便教师对课件的存放或获取。具体方法和案例如下所述。

程序附件通讯超级终端输入连接名称选项TCP/IP(Winsock)输入用户名密码登陆主交换机设置界面

案例如下图所示:

!access-listconfig

access-list510permitipdipanysipany(定义510:任意源IP地址可以访问任何目标IP地址)

3.组织培训、熟练操作,提高教师应用水平

线上教学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教育教学管理创新

如今,教育改革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任何一个教育组织都十分重视教学管理,因为它与教学成绩一样,都是学校生存的命脉,创新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也是提高学校知名度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学校教育组织必须依靠它来赢得社会、政府、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一所质量高的学校绝不是只靠着有几位著名教师、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或者教育经费充足,而是由于学校管理的整体水平和全体教职工共同创造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是刻不容缓的。

一、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教育管理者的创新素质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这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发动机”,操作这台发动机的正是学校的管理者。因此,学校的管理者是学校教育教学制度创新的关键。

学校管理者支配和引导着学校各个群体的行为,他们是否具有创新素质将直接制约和影响学校的发展和走向。如果一所学校没有一位富于创新的校长,做事情前怕狼,后怕虎,保守求稳,那学校也只能永远望它校之“项背”了。学校管理者必须敢于否定学校旧有的、束缚人性张扬的条条框框,大胆进行教学管理制度创新,这是教育事业发展对学校管理者提出的理性要求,也是取得成功的要素之一。

2、学校内部的创新氛围

目前学校要在比较理想的水平上开展创新教育,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特别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尚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教育创新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创造性教育活动,它不是教育管理者独自单方面的行为,而是必须由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的一种整体性、目的。它依赖于全体教职工的真诚投入,依赖于不同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意见的交流与撞击。我们必须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开放和宽容的创新氛围,创造一种以创新为内涵的校园人文环境,给教师以自由想像的时间和空间,给教师以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在教师的相互沟通、相互刺激、相互诱导中,提高工作乐趣,激发创新潜能。

二、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必须遵循两个原则

1、以人为本

现在多指是指经营者或管理者的一种领导方式或理念。学校管理正是如此,要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注重个体的差异发展、注重群体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活力、善创新的教师队伍是教改向纵深发展的前提,也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任何一项创新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参与。

2、民主管理

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没有民主的管理,就没有民主的教育;没有制定政策时的民主,就没有执行政策时的严格。一所学校,如果只有少数领导干部的积极性,而没有全体教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那么这所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将难以开展。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教师群体对于民主、平等、尊重的情感需要,对于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较其他社会群体有更强烈的追求。因此,在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应充分发扬民主,实施合作式、民主式管理,为教师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从而满足教师群体的心理需求,使每一名教师都成为自觉的创新主体,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局面,逐步达到人与学校、人与教育、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三、确立整合思想,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科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机制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发展水平,科学合理而富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则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新的教学管理机制必须致力于有效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要求。其基本特点是:管理体系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管理组织从单一控制型转变成综合支持型,管理模式由刚性向弹性转变,管理方式由过程型向目标型转变,管理方法由行政化、控制为主向民主化、引导为主转变,管理手段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网络化转变。

1、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形成有效组织保障

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是确保学校开展正常工作的根本任务。上海有一所小学,2000年归并了6所村校,成为一所拥有近1700名学生,130多名教师的大型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无疑使原先“垂直式”的管理方式增大了管理的难度,影响了管理效率。在此情况下,校长结合学校实际,确立整合思想改革了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取消了副校长、教导主任等层级,改为条线负责制。把学校常规工作按学科及学校管理的需要,分成若干个条线,每个条线设一个负责人,管理该条线的人和事,并全权负责该条线工作的实施。条线负责人上对校长书记负责,下对教职员工和学生负责,与此同时,接受校长书记和师生员工的监督和评价。从而形成了校长书记――各条线负责人――教职员工的三级管理网络,学校内部管理由垂直管理变为扁平式管理,确保了学校常规管理能落实到处,构建结构完整、环环相扣、体现整体优化的教学管理工作系统。

2、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弹性管理模式

线上教学管理制度范文篇4

“十三五”时期,是浙江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进一步深化水利改革发展,贯彻落实“五水共治”决策部署,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的攻坚时期。水利发展迫切要求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水利人才队伍。水利建设的重点在基层水利,这是水利行业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不少地方基层水管单位和县乡水利部门承担着大量公益性职能,工作条件极为简陋,专业人才十分缺乏,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特别是面对大规模水利建设的繁重任务,基层水利单位的组织协调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管理服务能力尤显薄弱。基层水利队伍素质不高,已成为水利队伍能力建设的“短板”。因此,目前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的重点是提高广大基层水利单位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但基层水利单位职工的岗位多在野外和山区,很分散,集中学习成本较高,各单位经费紧张,只有少部分人能得到机会。另外,基层单位人手紧、任务重,工学矛盾十分突出,加上每年从4月到10月汛期内,都要求坚守岗位,在职职工尤其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很难抽出时间脱产参加集中学习。因此在新的时期,积极探索开展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的新途径尤为重要。

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通过互联网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互联网+”的发展思路,无疑为破解水利行业继续教育发展困境提供了新的机遇。构建一个基于“互联网+”继续教育平台就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可以实现网上授课、在线学习、自主考核、跟踪管理,具有优质课程资源共享、针对性时效性强、覆盖面广的优势,将极大缓解水利职工的工学矛盾,开辟水利人才教育培训的新渠道,实现“线上线下”培训教育相结合的水利行业继续教育新模式。

一、“互联网+”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的思考

1.加强规划,做好“互联网+”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的顶层设计

基于“互联网+”的水利行业继续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对于“互联网+”的认识、理解和需求各不相同,因此,须加强整体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加强信息资源整合,落实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建设、应用、评估、安全、支持、保护等方面的相关制度,构建以实用为导向的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网络应用环境,推行能够解决继续教育资源不足、满足学习者多样需求的应用方案。借助互联网技术改善水利行业继续教育质量,缓解基层水利人员的工学矛盾,切实提高水利继续教育教学与管理的效益,促进水利现代化。建立督导、评价与奖励机制,建立利益相关者的协作制度。应充分发挥宏观政策的导向作用,促进上级水利部门、继续教育机构、水利基层单位和企业等多方合作,发挥各相关利益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资源优势,形成共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局面,满足各自的利益诉求,实现多赢。

2.构建线上继续教育云平台,满足学习者多样化、多时空的学习需求

以构建在线学习平台和移动学习APP作为支撑“互联网+”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和载体,打造水利继续教育云平台。在线学习平台具有大规模、开放性、低成本、个性化、交互性的优势和特点,将使优质教育资源趋向扁平化,打破教育的时空界限,推动自主学习,从模式、内容、质量等多方面为传统水利继续教育带来全面的变革。

水利行业继续教育平台的实现方式,可以组建全国水利高校课程联盟,整合已有的远程教育、在线教育资源,创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新型在线教育体系,将分散的继续教育资源聚集、加工、升级、再造,挖掘潜力,凝练特色,形成标准化的课程资源,并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继续教育平台的制作与运营,保障继续教育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需重视移动终端的主要载体作用,加大移动平台的开发力度,与在线课程资源相匹配,在平台解决“有所学”的基础上,实现“方便学”。

3.建立?W习支持和公共服务机制,促进继续教育资源开放

基于“互联网+”的水利行业继续教育,需要有完善的硬件及软件环境提供支撑。要开展基于网络学习的基础设施、应用设备建设;要加强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开展相关技能的培训,提高学习者参与在线学习的能力和信息素养;加强网络后台的管理服务,建立与在线学习前端相呼应的相关制度;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学习者开展自主学习,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疑问等提供支持与帮助;对学习者通过在线学习取得的学习成果,提出认证、转换、积累的相关方案,确保学习成果的有效实现。

要加强对于参加网络学习的管理,成立由水利主管部门为主的继续教育协调机构,建立政府投入、社会力量捐助和受益者适当出资相结合的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作用,组成服务队伍,为开展基于“互联网+”

的水利行业继续教育服务,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4.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深化继续教育改革

“互联网+”平台的打造并非另起炉灶,线上教育也并不能够完全取代传统水利行业继续教育模式。基于“互联网+”的继续教育发展,应结合现有的继续教育资源,坚持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有机结合,协调相关部门、高校、水利行业企业等,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岗位培训,实行把实体性面授培训、远程教育、网络教育、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个性化学习、师徒传承学习、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等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区域内构建多种层次、条块结合、开放共享、相互协调、虚实结合的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网络。通过制度机制引领,引导开发建设和汇聚各类优质水利行业培训学习资源,为学习者全面接受终身业务学习创造良好条件,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二、“互联网+”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的实践

1.谋划水利行业人才继续教育顶层设计,做好“互联网+”继续教育平台建设规划

为进一步加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水利发展人才保障,政府水利主管部门编制了《浙江省水利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对水利人才队伍继续教育进行了顶层设计,实施水利人才教育培?工程。在人才教育培训平台建设方面,提出以“互联网+”理念为指导,构建以“省水利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统筹建设“浙江省水利行业人才培养及绩效考核信息化平台”“浙江省水利人事人才信息管理APP”等综合应用平台,实现全省水利人事人才大数据运行,进一步推动水利人事人才工作规范化、流程化。

2.建立并完善信息化管理平台,强化继续教育过程质量管理

目前,已开发建成网上报名注册系统、在线学习系统、职称考评系统等继续教育平台,基本建设了继续教育线上教学环境,实现了各系统的对接集成和数据共享,业务涵盖学员注册报名、自主选学、考试、学分认定、考核利用等各教学环节。网上报名注册系统包括报名注册、信息审核、信息查询与统计等功能。系统建成以来,已完成1841人次的报名注册,人员涉及全省11个地市、厅属机关和直属单位。水利职工在线学习系统是实施水利行业继续教育重要的线上教学平台,在网上实现教、学、考、管等多种功能。学员根据自己从事工作类别,按专业分类确定必修课和自选课,系统记录学员课时学习情况。系统也可选定某一专业、某一区域人员,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课程的学习和考试考核。

3.构建平台课程体系,丰富线上继续教育资源

水利行业在线继续教育平台课程体系建设包括水利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两大类。其中,水利专业课程包括水利案例、防汛抗旱、水文等18方面课程;公共课程包括领导讲话、政治经济、政策法规、社会管理、水文化等13个方面课程。至今为止,平台注册学习人数已达43000多人,建成水利各类专业课程和公共类课程共计368门,可满足学员随时、随地进行在线学习、自主选学、网上学分认定。学员学分成绩通过系统同步给水利职称评审系统,作为学员职称评审中重要的数据。

4.推进继续教育制度创新,激发学员学习积极性

将水利干部教育纳入行业继续教育体系,提升水利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新时期水利事业发展的需要。政府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关于实施水利人才教育培训工程全面推行水利队伍能力建设的意见》《全省水库海塘工程管理单位人员岗位培训和岗位任职资格学历教育工作方案》《浙江省农村水电站从业人员轮训试点实施方案》《浙江省水利人员在线学习系统运行和使用管理办法》等多项培训制度。以水利队伍专业能力建设为核心,采用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业技能培训、注册资格考试等形式,强化在职人员教育培训,积极推进持证上岗工作,推行网络在线学习学分制,大大提高了继续教育学生网上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全面提升全省水利人才队伍的思想素养、专业知识、业务技能,使水利人才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水利单位形成学习型组织氛围。近年来,厅属培训机构举办培训班464期,共培训59772人次。

5.创新线下教育途径,有效提升水利从业人员素养

在做好线上平台建设和线上继续培训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线下人才培养学习新途径。结合“五水共治”“千人万项”“百项千亿”专家蹲点指导服务,选派技术专家、院校老师等服务指导员到艰苦环境、施工工地上去锻炼,到重点水利工程上去“实地培训”,开展工程一线蹲点服务。水利院校及有关培训机构开展送教下乡、送教到工地等活动,帮助地方水利排忧解难。引导高层次专业人才利用技术咨询、科研技术合作、现场培训和项目聘用等方式,推广水利实用技术,解决技术难题,普及科学知识。举办“全国水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开展以技能大师等为项目带头人的带徒传艺、技能攻关训练。开展首席水利员的评选工作,组织首席水利员分批次到台湾交流学习,举办基于水利站长和新任水利员等业务能力提升培训。多层次多途径的水利行业线下教育培训和技术指导,为地方水利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赞赏。

线上教学管理制度范文篇5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线上线下;学风建设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工作者要结合时代大背景、教育对象特点及需求的变化,积极构建“互联网+传统模式”的多元化、立体化大学生线上线下学风建设体系。特别是对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这种模式和方式契合了其专业特点、教育对象的特征,有助于营造和引领积极向上的学风。

探索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线上线下学风建设体系思路的缘起

1.线上线下学风建设体系契合当前大学生的特点,抓住了学风建设的着力点当前大学生的普遍特征可以总结为:追求人格独立、注重内化自觉、内在渴望学习但同时又缺乏自我管控能力、排斥教条施令、易受环境影响、缺乏方法技巧等。因此,在优良学风的培育、引领工作中,教育引导者提供的资源和平台应是开放、自由、多样的,同时还要积极创建能促进教育对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工作机制,从而有效发挥师生之间、朋辈之间的示范引领作用。所谓线上学风建设体系,即利用互联网优势搭建优良学风引领平台、专业学习资源共享交流平台,可通过开辟公众号、建设主题专栏、共享学习资源等方式实现。该体系能以“就业产出”带动“学业过程”,如利用计算机产业发展迅速、行业就业质量高的优势,以优质企业的用人标准、优秀学长的职业发展及专业学习实践为引领,使教育对象产生专业认同感;在实践操作层面助其认识、了解专业的社会需求,掌握专业知识结构及学习方法等。线下学风建设体系是指在工作实践中用于学风培育的具体举措,主要包括:学风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管理体系及专业类学习型社团的线下建设等。线下学风建设体系与线上学风建设体系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互为补充、相互促进。

2.信息化时代的大发展,促进了互联网与大学生学风建设跨界融合的大趋势当前,教育工作者单方面对教育对象进行“远离手机”“远离网络”、回归课堂、回归书本的呼吁已显得苍白无力。每个教育工作者需探索和实践的课题是:在信息化时代,如何利用互联网的部分特性,变“堵”为“疏”,使其服务于学生管理及学风建设。互联网与大学生学风建设的跨界融合具有独特优势:在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上,互联网的表现形式更立体化;在学习内容的交流与互动方面,互联网可提供更为便捷的实时交互;在学习资源的提供上,互联网可提供多元化的信息资源。另外,互联网更注重学习主体的自由性和选择性,体现了对个体尊重的公平性。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线上线下学风建设体系的整体构建思路构建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线上线下学风建设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当前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利用网络优势创建激励引导平台和方法交流平台,同时,还要注重发挥线下工作实际,创建制度建设和班团建设,以建成线上线下各自发挥优势的教育沟通、互动及管理体系。体系结构及思路如图所示。

构建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线上线下学风建设体系的实践

1.发挥线上交流平台的优势,将互联网的部分特性及技术资源与大学生的特点在学业上有效契合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可有效弥补传统教育时效性差、受众范围有限的缺点。互联网的互动性、选择性、丰富性,还可以满足不同专业方向、不同专业兴趣的学生进行自主选择,便于建立不同的“专业学习圈”,顺利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学习型组织及个体点对点之间的学习交流。针对当前大学生学风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学不学”“怎么学”这两个突出问题,教育工作者可引入腾讯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资源,用Leet-Code、牛客网等学习网站交流及个人博客学习笔记分享等方式进行交互式学习体验及实践。学校要设计、搭建基于微信公众号的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平台,并创建“精神引领”“方法指导”“专业社团建设”专栏。在“精神引领”专栏,一方面介绍计算机类优质用人单位的要求及企业文化;另一方面,让优秀毕业生介绍个人经验,以职业发展前景、专业学习方法、求职或就业经历等引领和鼓励学生踏实学习,从思想上解决“学不学”的问题。在“方法指导”专栏,根据计算机类的专业方向,对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及实践应用中的重点、难点、热点进行注解和阐释,并提供交流和互动的开放平台。在“专业社团建设”专栏,综合介绍几个成熟的学习型社团,包括专业方向、日常活动、专业竞赛及技术指导交流等,供学生了解和选择,以解决其在具体学习实践中“怎么学”的问题。

2.完善线下组织管理平台,将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部分特点与大学生的引导、培养相结合线下组织管理平台主要解决大学生群体崇尚个性独立与自我管理能力薄弱的矛盾,针对大学一二年级是学生认知及习惯养成阶段的实际,探索如何培养学生“我要学”的自主学习意识,为其创造“必须学”的大环境,提供“怎么学”的实践平台。线下组织管理平台以制度保障和班团建设为抓手,探索制订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规范和制度。在班团组织建设方面,应充分发挥班团、社团等学生团体的影响作用,在评奖、评比等工作中,将个人成绩与所在班集体的整体学风相联系,以增强班级凝聚力,在班级内部形成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的氛围。在专业型社团的建设上,要发挥线下组织建设的优势,以社团为单位,学生为主体,通过优秀毕业生、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的方式,形成学生自主管理、自觉学习的专业学习组织和管理模型。同时,还应以专业学习社团为单位,开展专业技术交流、学科竞赛,形成专业学习、技术交流、学科竞赛、高质量就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在毕业生、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内部形成传帮带的优良传统。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实际,学校应选聘业务精、责任心强的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担任班主任,负责学生的专业引领和思想建设,同时,还应为研究生班主任配备一名助理,负责具体的学业帮扶和学风督查。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制订配套的制度体系,如《班团整体学风建设奖励办法》《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实施细则》《研究生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助理考核办法》等,以制度引领并保障学风建设。

线上教学管理制度范文篇6

关键词:大学制度;校长治校;教授治校;博弈模型;实证分析

Abstract:intheinternalmanagementsystemofmodernuniversity,expoundstheconnotationofschoolprincipalsandprofessors,constructsthegamemodelofthemodernuniversitysystempowerinherentinthepresidencyandtheFacultyGovernance,throughtheempiricalanalysis,researchresultsshowthat,thepowergameschoolprincipalsandprofessorstreatschoolbothpowerandlossvaluehasanegativecorrelationobviously,intheprocessofpowergameinthebestequilibriumstateis:centralizedschoolprincipalschoolbestpowerangleis53.14°,decentralizedSchoolFacultyGovernancebestpowerangleis38.86°.

Keywords:universitysystem;managementofuniversityprofessors;;gamemodel;empirical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64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0引言

制度是一系列权利和义务或责任的集合。大学制度就是协调、规范大学组织的各种行为,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以有效地适应环境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及运行机制[1-2]。而现代大学制度就是要建立起适应时展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大学办学体制,即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的一种教育方式,其办学精神、办学宗旨、办学方向、办学实践、办学特色等能顺应社会发展方向,符合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的运行规律,这种体制不但能够提高大学的办学水平与效益,而且能够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及大学的内部管理体制与外部协调发展。它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建立适应时展需要的现代大学办学体制与外部机制;二是形成符合提高办学水平与效益要求的现代大学内部管理机制[3-4]。其结构分为外在制度和内在制度。外在制度主要在于调整大学与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包括法人制度、产权制度、中介制度、董事会制度等;内在制度主要是通过制度构建确定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实现大学组织内部的民主管理,规范大学组织及其个体的行为,提高大学管理的运行效率,包括学术自由、教授治学和参与管理、校长治校、学生自主、教学个性化、科学管理制度等。本文仅从大学内部管理制度层面上,论述校长治校和教授参与管理治校的博弈关系,试图在两者之间找到均衡点,以此指导学校管理实践活动。

1现代大学内在制度中校长治校与教授治校

1.1校长治校

一个优秀的大学校长,首先应当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教授或者学者,而且还应在深刻理解教育本质、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有自己独到的办学理念和较强的管理能力,善于面向社会自主办学。但校长是一校之长,担负着特殊的使命。这就要求校长不仅要解决校内事务,更要处理好校外事务,善于搞好学校与社会、市场的外部关系,而且要求校长应具有经营大学的智慧,强烈的经营意识和良好的社交能力,运用企业家所采用的方法治理大学,善于从事“外交”的社会活动。现代大学实行“校长治校”的关键,是必须确保大学校长拥有办学自。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大学地位和作用的日益重视和依赖,大学自治的权力必然会受到由于国家和社会更频繁的接触和介入而相对消弱。在这样一种宏观和微观并存的环境变化下,使大学教授治校的传统慢慢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其自身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出来。正如J.S.布鲁贝克精辟地指出:“尽管赞成学术自治的论据看起来合乎逻辑”,然而“高等教育越卷入社会事务中就越有必要用政治观点来看待它。就像战争意义太重大,不能完全交给将军们决定一样,高等教育也相当重要,不能完全留给教授们决定”[5]。然而,大学自身规模的膨胀和内部事务的日益增多,导致了大学尤其是巨型研究性大学管理的复杂程度和难度大大提高,并逐渐使其内部的分权越来越明显。

1.2教授治校

所谓教授治校,首先是一种现代大学理念,其次是一个学校内部管理的制度形式。中国老大学基本实现了教授治校,主要体现在当时的大学制度上。民国时期,中国的大学有国立和私立两种形式,在私立大学的概念中,包括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大学,也就是一般的教会大学。一般来说,教授治校是当时中国大学公认的大学管理主导价值。教授治校究竟达到什么程度,会因不同国家、不同大学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大学和同一大学的不同时期而有所不同。而对现代大学制度中“教授治校”是指大学教授来管理大学,即通过大学或规程及一定的组织形式,由教授执掌大学内部的全部或主要事务,尤其是学术事务的决策权,并对外维护学校的自主与自治[6]。其含义在于:一是教授治校是个限制概念,治校的内容通常限定为对重大学术问题进行参与决策的范畴,是大学内部学术自由的制度保障;二是“教授”为一集合概念,即表示教授团体而非个体;三是教授治校多为参与治校管理而非决定治校,把学术自治与学术自由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构现代大学的基本组织制度。2000年,东北师范大学建立了学院级的教授委员会,实行“教授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系主任)负责制”,至今,北大、清华、人大等全国几十所高校都先后成立了教授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香港、澳门、台湾也都实行“教授治校”。前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现南方科技大学掌门人朱清时重提“教授治校”的方略,提出大学教育应该去行政化、去官僚化、去衙门化,由教育家办教育,内行管理内行,让教授委员会对学校进行全面治理[7]。

如今,“校长治校”和“教授治校”两者间一直处于博弈状态,而在现代大学治理中如何确定两者之间的权衡或者找到一个平衡点,为顺利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实现高校自主办学,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正是本文要讨论的内容。

2校长治校与教授治校的权力博弈模型设计

2.1条件假设

假设一所大学的所有权力定为R,由校长治校的权力设定为C,教授治校的权力设定为P,那么,C与P之和,一定大于或等于R,即C+P≥R,同时,单一的C或P一定都小于或等于R,即C≤R,P≤R,这就符合了几何三角形的关系原理[8]。为此,我们可以提出“校长治校”与“教授治校”的权力博弈关系的一个假设为:校长治校与教授治校的权力关系符合数学中的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即C2+P2=R2,其中C+P≥R,C≤R,P≤R。如图1所示。

2.2权力博弈模型设计

以上述假设条件为基础,我们构建校长治校和教授治校的权力博弈模型图,用如图2所示加以说明。横坐标表示教授治校的绝对分权线,纵坐标表示校长治校的绝对集权线。曲线CP表示以O点为圆心的1/4圆弧线,该线表示校长治校和教授治校的权力关系曲线,曲线上任何一点,均可以其坐标值来说明双方治校权力的大小,如A(P1,C1)点,从A点分别向横坐标和纵坐标画垂直线,分别交于P1和C1点,表示教授治校权力值为OP1,校长治校权力值为OC1。从模型图中还可以看出,直线OA与横坐标OP构成的角度为ɑ1,我们把这一角度ɑ1称之为“权力仰角”,此时权力仰角的取值范围为:45°<ɑ1≤90°。同理,OK的权力仰角为45°(即ɑ=45°)和OD的权力仰角ɑ2的取值范围为:0°≤ɑ2<45°。

模型图中曲线CP是以O点为圆心的圆弧,其半径设为R值,则OC=OP=R。OC1是A点分解出来的校长治校权力值,C1点表示校长治校绝对集权点,因此,以O为圆心,以OC1为半径从C1点向横坐标作新的圆弧(C1P2),该圆弧线与直线OA相交于L点,则OL=OC1,OL表示校长治校的权力(或势力)范围;同理,OP1是A点分解出来的教授治校权力值,P1点表示教授治校绝对分权点,以O为圆心,以OP1为半径从P1点向纵坐标作新的圆弧(P1C2),该圆弧线与直线OA相交于F点,此时,OF=OP1,OF相应地为教授治校的权力(或势力)范围。由于LF=OL-OF=OC1-OP1,因此,线段LF长度可以表示为校长治校与教授治校的权力差,LF值越大,表示双方权力相差越悬殊;LF值越小,表示双方权力越均衡。当权力仰角ɑ=45°时,LF长度为零,即此时L点和F点重叠,表示双方权力完全均等。图中直线AL表示双方权力因博弈而造成的权力损耗,AL值大小也表示校长治校与教授治校权力冲突的激烈程度。当权力仰角ɑ越接近于45°时,AL值将越大,表示双方权力冲突越大,或表示双方权力越是均衡,权力损耗也越大;当ɑ取值越大时,LF越长,说明双方权力差也越大,或者说衡量权力损耗的指标AL值却越小,也就是说双方权力差越大时,权力损耗就越小;当ɑ=90°时,LF达到最大值,即LF=OC=R,表示双方权力差达到极值,权力损耗值LA却为零,即由校长治校的绝对集权制学校教授治校权力为零。

3模型应用分析

由模型可见,描述校长治校和教授治校权力关系的指标有两个:一是双方权力差LF;二是双方权力损耗AL。而LF和AL的关系都可以用权力仰角ɑ来描述,同时,LF与AL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对于一所学校而言,若要达到最佳双方权力博弈效果,其权力仰角ɑ即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或者说权力过于集中或分散都不利于学校管理和发展。因此,建立双方权力博弈模型的目的,就是要找到最佳的权力仰角ɑ的值,使LF和AL值达到最佳的均衡配置状态,从而得到双方权力博弈均衡解。此模型应用于大学管理活动事物中,可明确地判断其学校权力结构类型,并根据学校发展需要掌握适度的管理权限,同时指导学校实践活动。

3.1权力仰角ɑ取值45°~90°时权力结构类型判断

从上述分析可知,权力仰角取值45°到90°时,校长治校权力将大于教授治校权力,其学校权力结构形态应为集权制类型。选取权力仰角ɑ=60°和75°为分界点,当权力仰角为75°≤ɑ≤90°时,其学校称为极端集权制或专制学校;取60°≤ɑ≤75°时,其称为高度集权制;取45°≤ɑ≤60°时,称为适度集权制学校。由于校长治校权力f=R×sinɑ(R为权力半径,其值可视为1,下同),教授治校权力f=R×cosɑ,因此,当ɑ=60°时,校长治校权力f校长=R×sin60°=0.866R,教授治校权力f教授=R×cos60°=0.5R,两者权力之比为1.732:1;同理,当ɑ=75°时,f校长=0.966R,f教授=0.259R,权力比为3.730:1;当ɑ=45°时,sin45°=cos45°=1,权力之比为1:1;当ɑ=90°时,sin90°=1,cos90°=0,权力之比为1:0。由此可知,双方权力之比≥3.730:1或介于3.730:1和1:0之间时,为极端集权制学校;介于1732:1与3.730:1之间为高度集权制学校;介于1.732:1与1:1之间属于适度集权制学校。如表1所示。

表1学校权力结构类型的划分表

3.2权力仰角ɑ取值0°~45°时权力结构类型判断

相反地,当权力仰角取值0°到45°时,教授治校权力将大于校长治校权力,其学校权力结构形态属于分权制,随着权力仰角的减小,教授治校的权力将不断增大。取权力仰角ɑ=15°和30°为分界点,当权力仰角为30°≤ɑ≤45°时,其学校称为适度分权制;取15°≤ɑ≤30°时,其称为高度分权制;取0°≤ɑ≤15°时,则为极端分权制学校。同理,当ɑ=15°时,f校长=R×sin15°=0.259R,f教授=R×cos15°=0.966R,两者权力之比为0.268:1;当ɑ=30°时,f校长=0.5R,f教授=0.866R,此时,权力比为0.577:1;同样,当ɑ=45°时,由于sin45°=cos45°=1,此时权力之比为1:1;当ɑ=0°时,sin0°=0,cos0°=1,此时权力之比为0:1(事实上此时教授治校权力为无穷大,可能大学分裂为完全独立的学院或者说学校已经处于校长完全失去了对下属院、系掌控的局面)。由此可知,双方权力之比处于0:1与0.268:1之间时,为极端分权制学校;介于0.268:1与0.577:1之间为高度分权制学校;介于0.577:1与1:1之间属于适度分权制学校。如表1所示。

3.3双方权力差和损耗值关系均衡解判断

为论证上文LF和AL之间关系观点,本文用具体的数学公式来表示双方的权力博弈关系。由图2可知,当45°<ɑ1≤90°时(其中,双方权力关系曲线的圆弧半径为OA=R,R可视为=1),校长治校权力值OC1=OL=AP1,而AP1=OA×sinɑ=R×sinɑ;教授治校权力值OP1=OF=OA×cosɑ=R×cosɑ。因此,两者权力差为f差=OL-OF=R×(sinɑ-cosɑ);权力损耗值为F损=OA-OL=R×(1-sinɑ);同理,当0°<ɑ≤45°时,得:f差=R×(cosɑ-sinɑ),F损=R×(1-cosɑ)。分别取ɑ=0°、15°、30°、45°、60°、75°、90°时,其中ɑ=45°为分界点,代入f差和F损式中计算其值,如表2所示。

表2校长治校和教授治校双方权力差f和权力损耗值F分布表(R=1时)

根据表2,作如图3所示,权力差曲线(f曲线)与权力损耗曲线(F曲线),相交于两点(左边交点和右边交点),即为校长治校和教授治校权力博弈关系的均衡解。对于分权制大学制度而言,校长治校与教授治校的最佳权力博弈关系均衡是左交点,而对于集权制大学制度来说,双方的最佳权力博弈关系均衡点为右交点。

由图3可知,令f差=F损,分别得到左交点ɑ2和右交点ɑ1的权力仰角ɑ值,即:

R×(cosɑ2-sinɑ2)=R×(1-cosɑ2);R×(sinɑ1-cosɑ1)=R×(1-sinɑ1),化解等式为:cosɑ2=4/5=0.8,由此,得到最佳权力仰角ɑ2=36.86°,同理,也得到ɑ1=53.14°。

4结论与建议

纵观全文,在现代大学内在制度建设中对校长治校和教授治校两种权力博弈关系分析判断可以得出两种结论:一是在分权制学校中,当权力仰角ɑ2=36.86°时,校长治校和教授治校的权力博弈关系达到最佳的均衡状态,此时的双方权力差f和权力损耗值F相等,即f差=F损=R×(1-cos36.86°)=R×(1-0.8)=0.2R,而校长治校权力为f=R×sin36.86°=0.59986R,教授治校权力为f=R×cos36.86°=0.800R,权力之比为0.7498:1;二是在集权制学校中,当权力仰角ɑ1=53.14°时,双方权力博弈达到最佳的均衡状态,此时,双方权力差f和权力损耗值F也相等,即f差=F损=R×(1-sin53.14°)=R×(1-0.8)=0.2R,而校长治校权力为f=R×sin53.14°=0.800R,教授治校权力为f=R×cos53.14°=0.59986R,其权力之比为1.3336:1。

由此可知,依据双方权力比值关系来推断,在分权制学校中,对于一项工作的管理或事件的决策权,应给予教授们57.15%的权力做出决定或选择;相反地,对于集权制学校,教授们只能拥有其42.85%的决策权或决定权,权力的把握过大过小都不利于学校发展和稳定,因此,在现代大学治理中,只有把握这样的度和均衡权力,才是治理学校的最佳状态。此外,根据结论,还可以参照其他相关条件和数据,来确定博弈的过程、策略和原则,并判断其博弈的性质和预测博弈的最佳效果,以期最终指导学校管理和社会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宋旭红.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三个层次[J].辽宁教育研究,2004(10):41-43.

[2]高桂娟.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时机与紧迫性[J].教育与现代化,2003(2):13-17.

[3]陈喜波,姜春林.刍议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J].继续教育研究,2003(2):62-65.

[4]方明,谷成久.现代大学制度论[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134-156.

[5][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78:144-149.

[6]朱若羽,孟凡静.关于“教授治学”与“教授治校”的思考[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2008(10):56-57.

线上教学管理制度范文篇7

【关键词】群众路线;学生工作;启示

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这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举措。

一、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

党的群众路线是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到党的全部活动中,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同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结合起来而形成的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是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在《中国共产程》中,党的群众路线的科学表述是:“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立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全部理论、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党的一切努力、奋斗和牺牲,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解放和幸福,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外,本身决无任何特殊的私利。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各项事业的立足点。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同志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运用到党的领导工作中,又把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对我们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作出了科学理论概括,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与党的群众路线的有机统一的科学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从认识论上说,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首先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向群众做调查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从群众中集中起来的领导意见再回到群众中去,使群众认识到这些意见是符合他们的根本利益的,号召群众实行起来、化作他们自觉的行动,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成为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

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要内容是“为民、务实、清廉”。为民、务实、清廉,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

为民,是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目的。为民,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民是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途径和有效方式。

务实,就是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真抓实干,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处。清廉,是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和有力保障。

清廉,就是要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和浩然正气,切实做到拒腐蚀、永不沾。保持清廉,就必须坚决惩治腐败,既打老虎,又拍苍蝇,反腐倡廉常抓不懈,拒腐防变警钟长鸣。

二、当前学生工作存在的问题

1.学生管理工作重管理,轻引导

一直以来,我们在学生管理的实践工作中都强调学生管理包括管理学生和服务学生两大方面。但是在具体操作上,我们更多的时候却仅仅是强调了“管”,管住学生成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原则,而为学生做好服务往往流于形式或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定位为特别权力关系。这种管理和服从关系模式下,学生成为师生关系中被动接受知识传授和管理的一方;二是过于强调外在规范管制,对学生自我约束的引导不足。目前,多数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重心是用严格的校纪校规来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以一种管束学生的强制性态度和检查、监督的方式对待学生,而忽略了启发、引导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在这种管理方式下,学生缺乏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自我管理的主动性,不仅很难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要求,学生工作老师工作也很劳累,但收效不佳,而且也很容易引发学生与管理者的冲突,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并使管理工作的效率大打折扣。

2.对学生心理教育重视不够

大学生还处于青年初期,心理还不是很成熟,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明确,容易困惑。有些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受到挫折容易心灰意冷。而高校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与时俱进的引导。学校专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场所没有充分的发挥作用,在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但去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寥寥无几。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理解认识不够,主要是因为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引导和教育。高校对学生的心理的教育只是喊在口头上,并没有落实到实际,流于形式。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形成,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加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影响,使得他们中某些人的不良习惯较难克服,从而造成这种层次学生的管理形势较为严峻。

3.学生自我管理意识不够

大学生异地求学,学习和生活中面对的事情都要自己处理,面对这种现实的变化,有的大学生能够适应并合理地安排自已的学习和生活,有的大学生却不能适应这种变化。我们知道一些学生或家长都有这样的心理,高中辛苦三年,考上大学就好了。正是因为有这种心态,一些刚经历了紧张的高考而又考上了大学的同学,很容易放松自己,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学习没有目标,对自己的人生没有规划,生活上随心所欲;有的大学生甚至沉迷于上网玩游戏等一些不良行为。

4.学生管理制度不完善,学生管理方式运用不合理

在职业学校中学生管理制度不完整、不健全的问题依然存在。在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全过程中仍有许多空白点,以至于无章可循,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同时临时性、应急性的通知、办法与规章制度并存,朝令夕改难以避免,制度的严肃性、连续性和持久性不能保证。由于规章制度本身不严密和人为因素的干扰影响,规章制度缺乏应有的权威性。另外学生管理制度创新不够,学校现成的学生管理制度不少,但有的已不合时宜,要么不切合实际,要么可操作性不强,必须不断创新、完善,如对学生手机的使用、学生上网学生文明细则等,没有现成的规章制度或制度不够详细具体。

三、如何用党的群众路线指导高校学生工作

1.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建构学生工作新模式

邓小平曾说“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群众路线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生命线。高校学生工作围绕学生展开,为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提供帮助和支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生动体现。大学是人生中的重要时段,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外,大学生的情感、意志、品德等非智力因素的养成都是这个阶段的重要任务。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目前的学生工作在传道方面做的还不够,当学生犯了错误,只是一味的教训,给处分,虽然是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但是学生心理上是不能接受的,自尊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要让学生真正从心理上认为自己做错了,并且愿意去改正,这才是教育的初衷与本质。

2.深入学生、换位思考

我国古代《学记》中提及:“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这句话道出了学生工作中一个最朴素和最有效的道理,那就是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的效果。教育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之间在理性和情感两方面的动态人际关系过程。只有当师生关系达到了一种彼此信任的状态,教育才会发挥最大的效用,才能起到感染人、感化人的作用。在学生工作中坚持走群众路线,就是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保证学生工作者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当代的大学生个性独立、追求自我、有创新精神、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同时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容易受挫折、心理承受力低。这就对我们学生工作者,尤其是一线的辅导员提出了挑战。高校的学生工作者大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但是他们的成长经历、教育环境明显不同于当代的大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和心理需求,明白他们的所思所想,以引导者而不是管理者的姿态去和他们交流。在教育教学、条件保障、后勤服务等方面满足学生的合理化要求。学生工作者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考虑问题,充分相信和尊重学生的创造力,积极引导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3.学生工作者要与时俱进

高校学生工作的要求高、任务重、头绪多,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中间力量,承担着学生工作的各个方面。辅导员工作不仅要求辅导员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还要求辅导员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方法。既要做好日常管理,又要做好服务工作;既要学会人前学为人师,又要善于人后疏导放松。因此辅导员岗位是个锻炼人、培养人的岗位,是提高素质,积累经验的途径,是在服务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推动自我发展的过程。因此,要在工作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实效。

【参考文献】

[1]胡卫东,陈宪德.群众路线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线上教学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群众路线;实效性;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2-00-02

一、高校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的基本内涵与功能效应

(一)高校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的基本内涵。高校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指保障群众路线在高校得以长期有效贯彻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高校长期有效贯彻群众路线的机构格局、制度安排及其运行机理三大方面。高校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的“制度建设”,指制定群众路线的制度机制保障、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动态过程,包括逐步完善的五大板块――学习与教育机制、工作与管理机制、动力与激励机制、保障与监督机制、考核与问责机制。这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高校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的制度体系。科学合理的群众路线制度体系的建立,能降风险、树勤政、促发展,保障群众路线的实效性与长效性。

(二)高校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的功能效应。高校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是高校党建和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能辐射高校建设的各个方面。首先,高校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是增强高校内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保障;其次,高校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是改善党群关系,建设“服务型”执政党的重要前提;再次,高校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学校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条件。

二、高校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校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高校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以用三个“好”字来形容: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得好、师生员工对活动的评价好、初步取得的效果好。同时也要看到,要把群众路线活动落到实处并深入开展下去,不能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还必须对群众路线活动本身采取“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态度。总的来说,当前高校群众路线实践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第一,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主要以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单向指导模式为主,师生缺乏自主参与的积极性。第二,群众路线活动缺乏适合高校特点的针对性,内容存在避重就轻的情况,对于许多高校师生真正关心的主题(比如学术腐败)极少涉及或蜻蜓点水,使师生对群众路线的实质效应产生质疑。第三,高校的群众路线活动主要以传统方式开展,与新媒介融合意识不足,生动性和创新程度不高,缺乏对群众的吸引力。第四,重形式轻效果,缺乏科学、合理、长期、有效的制度与机制保障,比如教育、激励、监督、考核与反馈机制,使师生对群众路线的持久性信任度不高。

(二)高校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的现实意义。上述问题表明,尽管目前高校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受到了群众好评,但还没有建立起长期广泛的群众认同。因此,建构长效机制对于切实贯彻高校群众路线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提高高校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自觉地参与到教育实践活动中去的自觉性;二是有利于增强群众路线实践活动针对性,提高广大师生员工对群众路线实际效应的信任度;三是有利于探索新方式和新媒介,增强对广大师生员工的吸引力;四是有助于建构长期有效的制度保障,提高群众路线的实效性。因此,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扎实推进高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三、建立高校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的行动方案

基于现实意义并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立足于高校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的基本内涵与功能效应,以高校群众路线制度建设的五大板块――学习与教育机制、工作与管理机制、动力与激励机制、保障与监督机制、考核与问责机制――为基本坐标,提出新时期上海高校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的行动方案,包括搭建平台、把握抓手、创造契机、提供条件与强化保障五大方面的举措。

(一)搭建平台:学习与教育机制。“群众认同”是高校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的关键。然而,当前高校广大师生员工即便认可当前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但普遍认为这样的活动往往“一阵风”,不能深入持久、系统实效地开展下去,甚至有些党员自身也是这样认为。针对这种普遍状况,要转变或深化对高校群众路线的认识,必须建立适应新媒体时代背景的学习和教育机制,既保证对党员的自我批评和教育,也有助于加大推进群众路线工作制度化的力度,为真正的群众认同提供制度前提。具体而言,第一,创新群众路线传播载体,通过打造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群众文化活动或网站,创办校园网络电视点播台、开设开放性网络课程等方式,与学校网、社区网、国家网连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群众路线教育社会化,用正确、积极、健康的群众路线思想占领网络阵地;第二,将群众路线学习作为各类课程尤其是相关课程内容的基本目标之一,纳入课程内容之中;第三,将群众路线学习作为高校科研的重要方向之一,纳入科研内容之中;第四,将群众路线作为品质精神培养的一个渗透性要素,融入师资培养、师生活动、社会教育等环节之中,形成“三严三实”的校园“”。

(二)把握抓手:服务与管理机制。当前,我国高校中行政化的倾向还比较严重,高校基本按照行政手段、行政方式、行政运行机制进行教育教学和管理。高校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也基本是以自上而下开展活动的方式展开,广大师生员工被动接受、从众参与,并没有成为群众活动中的实际主体,导致群众缺乏参与“群众路线”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上述问题,各高校必须把握服务与管理机制建设这一抓手,切实制定并落实规范、系统、常态的群众工作管理与服务机制。第一,要在群众路线工作中切实“去行政化”,根据师生员工主体的实际需要,建立“服务型”工作机制。比如建立能突出学校特色的群众路线工作模式,更贴近师生的学习与工作,提高活动的实效性。第二,要保障党建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严把“入口”疏通“出口”,规范“过程”,尤其是要加强师生党员的日常管理和民主生活制度建设。第三,着眼于群众路线反馈机制的建立完善,循序渐进实现服务与管理制度在更高层面的系统整合。要积极主动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师生员工意见,明确主要问题,重点解决师生员工反映强烈的行政权力官僚化、学术权力行政化、教职工权力边缘化等在“”方面的突出问题。

(三)创造契机:动力与激励机制。创造各种契机,整合各方面动力,调动党员群众的积极性,才能确保群众路线的长效落实。第一,高校党组织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激励党员在群众路线上创先争优,把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和党员先进性落实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比如定期开展评比优秀党员、模范标兵等活动。第二,推进典型示范制,尤其要树立那些来自基层和平凡岗位的先进典型,来教育、激励身边更多的普通党员向先进看齐,形成一种比、学、赶、超的良性互动机制和氛围。第三,在校园媒体或社会媒体中开展“”等群众路线建设,发挥强势媒体的文化冲击力。

(四)提供条件:制约与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党员监督制约机制,是确保高校党员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取得实效、长效的重要环节。第一,高校必须完善党内群众路线制约与监督方式机制。要切实建立健全高校党内民主监督制度和程序,逐步建立和完善党务公开制度、党内情况通报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等。第二,理顺校园教师、学生群体的党群关系,不断拓展群众路线反馈的渠道和空间,不断完善群众监督、派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等党外监督形式,建立健全监督制约体系。比如,加强对大学生组织特别是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帮助大学生社团选聘指导教师,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群众路线活动。第三,要不断创新,充分发挥网络与新媒体在群众路线中的重要作用,提高管理制度的质量和水平。要建立校园群众路线建设的各项反馈制度,通过开通网上书记信箱和校长信箱、校园BBS、校园电台采访、互动网络媒介等反馈平台,褒优贬劣,绝不给不符合群众路线的错误观点和行为可乘之机。

(五)强化保障:考核与评价机制

高等学校要把群众路线考核与评价落实到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一是把群众路线建设纳入学校预算和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考核与评估体系,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的同时,注重评价反馈效果,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二是配备必要的考核人员,履行考核职责,落实考核责任。三是建立师生党员考核评价档案,切实把考评结果作为党组织和党员评优、年终考评定级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将践行群众路线实绩考核评价纳入单位党建工作和年度综合目标评价体系。

总之,构建高校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是加强新时期高校师生党员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高校内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学校内涵和服务社会能力的一项战略举措和重要任务。只有真正建立高校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才能确保这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真正取得实效,并以此推进高校以“三严三实”的作风完成其在推进当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伟大使命。

参考文献:

[1]纪淑云、韩振峰:如何建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长效机制[N].光明日报,2013.08.29。

[2]崔延强、王玉鹏:将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向深入[N].光明日报,2013.09.14。

线上教学管理制度范文篇9

本学期我校以保持“**区先进教导处”工作为起点,以争创“**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示范校”为契机,继续进一步理清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思路,在常规工作的计划制定、过程督查、质量评价上形成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比较系统的规章与制度;我们充分调动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的工作积极性,扎扎实实地作好各项常规工作。两个毕业年级中高考成绩再创新高,取得转折性突破,具体汇报如下:

一、创新教学常规,不断健全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教学常规工作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根本抓手,教务处注重从“备教改导考析”六个环节上进行改进和创新,更加主动地突出“厚重基础、严谨执教”的教学特色,不断探索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管理体系,从源头上抓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本学期教育局教育教学常规检查我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工作赢得了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被认为是教学常规管理在完中是做得最好的。常规管理主要是坚持以往的制度和做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检查落实。

1、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和理顺管理思路。本学期教导处针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先后出台了部分制度和规定。如《**中学关于考试和作业批改的规范与要求》、《**中学集体备课要求》、《**中学教学事故处理暂行规定》等文件和规定。在制定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加大检查的力度,对教学常规采取周、月抽查的制度,每周一上午教务处突击检查一个年级的教学常规,并就检查结果及时通报。为确保部分非高考学科课堂教学安全,教务处及时出台了《关于重申部分学科课堂教学的相关规定》,对体育课的课堂程序作出明确的要求,对微机课教学内容作了具体的安排,并把四月定为“课堂教学安全管理月”,通过检查前一阶段我校没有发生一起课堂安全事故。

2、推门听课抓实课堂教学。本学期在加大课堂一日常规的巡查的基础上,强化学校中层以上干部进课堂。我校已请来虞京蕾等一批特级教师到校作专场报告。本学期学校以区教育局“每一节课都是合格课、优质课”的活动为载体,校级干部、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组成六个听课小组推门听课,听课人次已达60人次。采取听课――检查教案――学生问卷调查――课后反馈的程序,通过评议组的评定和学生的问卷合格课为100%。

3、逐步构建教师评价体系。以“家长开放日”为窗口,引导家长参与课堂教学评价。本学期家长开放日,教务处推出了四个年级的六位教师的优质课,四个年级的80位家长对六位教师的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赞誉。本学期教务处对全校四个非毕业年级的教师课堂教学进行学生的问卷调查,通过学生评教不断丰富对教师的评价。

二、夯实内涵发展,加大中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

抓紧青年教师的培养。今年4月组织2007年学校青年教师专业知识考试,并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以区教育局教师五项技能比赛为契机,认真组织校内的选拔赛,19名青年教师参加五轮的角逐,推选蔡丹、孙伟同志参加区教育局五项技能比赛。请来虞京蕾等一批特级教师到校作专场报告。本学期我校有6位教师被评为**区第六届学科带头人,3位教师被评为**区第六届优秀青年教师,分别有2位教师被推选参评市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07届初高三很多青年教师中高考成绩显著,表明我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已初见成效。以此为契机学校准备启动第二届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

三、强化质量意识,中高考再创辉煌。

07届初三从学校整体工作出发,强化留优工作,中考成绩喜人。初步预计上11中指令线3人,调节线十几人。初中辍学率为0.7%,一次性合格率93.9%

省级示范上线率25%,普高上线率56.1%。

07届高三工作以“促上线,保不掉”为工作方针,抓实过程管理,强化细节落实,高考成绩取得转折性的突破。三批上线人数位居**区第三位,各批次上线人数全面超过部分省级示范高中,一批上线数26人,保优率130%;二批上线数110人,保优率144%;三批上线数278人,保优率104%。

四、抓好教育科研,为全面进入课改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省市区教科院的组织指导下,我校立项、申报的省级重点课题《中学教师发展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研究》已顺利开题。化学教研组承担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子课题《高中化学”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以进入中期实证研究阶段。语文教研组承担的部级课题《语感教学与研究》已申报立项。

五、抓实处务常规工作,确保学校教学工作的平稳推进。

1、认真组织好各种类型的考试。本学期教务处除认真组织好高中考和高自考等部级的考试外,还认真组织好全校的期中、期末考试和各年级的月考。三次部级考试确保三零目标的实现,赢得了上级相关部门的好评。而各年级的期中、期末考试和各年级的月考我们从试卷的制作,考务的安排到监考、质量分析始终是全面参与,高标准、严要求的完成。教务处本学期组织考务这个方面的确是做得赢得别人的高度赞扬。

2、教学档案的整理细处求规范。

线上教学管理制度范文篇10

教务处甚至于各院系的主要领导都异常细致地规定了教案的书写格式、字数与页数;作业布置与批改的次数以及作业的批改用语;上课的方式甚至于讲课的姿势(譬如不能坐着讲);考试试题的各种题型的命题格式与分数分布等。这种事无巨细的种种规定事实上就意味着教师教学权利的丧失。同时,不容置疑的是,在地方本科院校之中各种管理岗位尤其是行政管理岗位人员往往在年度考核方面显得比较随意和形式化,基本上不需要接受学生和教师对于年度内工作情况的监督与评判,而只是形式化地填写完年度考核表格,就算完事。而广大一线教师不仅需要接受学生的年度评判,而且还需要接受各级行政管理人员的种种考核。因此,在地方本科院校之中行政与教学岗位之间的这种年度考核方式与考核内容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既得利益者的政策与制度偏差。显然,这不仅使得行政优于学术的不合理现状有加剧的趋势,而且还进一步诱导了人们竞相竞逐行政管理岗位的心态。再次是岗位待遇倒挂的问题。就岗位管理制度之中的待遇设计而言,其本身意味着按照岗位性质、工作难度以及重要程度等进行经济待遇上的必要区分,这是彻底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大锅饭”的必要举措。从理论上来说,在地方本科院校之中,教学科研尤其是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应当处于整个学校层面上的关键或核心地位,而行政以及教辅人员应当紧紧围绕着教学来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从而使得教学在培养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的战略目标上的重要性得以凸显。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当在经费分配上偏重于教学,积极地提高广大一线教师的收入。但是,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却由于种种原因不仅不肯提高教学人员的收入,反而还有日趋降低教学收入的趋势。譬如,一些地方本科院校规定广大一线教学科研型教师年教学工作量为多少小时,按照此标准来奖励教师的超工作量,即超过的课时即按照教师的职称来发放相应的额外补贴,但是,一旦到了年终结算之时,教务处却总是以经费不足或其他种种原因大幅度地削减教师的超工作量的额外补贴,使得教师超工作量的不足往往不能按照既定的标准发放。此外,对于没有完成定额教学工作量的教师执行处罚制度,如有的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年终不仅没有教学补助,反而却被从工资中扣除多少元以作为处罚。显然,这种做法极大地挫伤了广大一线教学岗位人员的教学积极性。最后是进退机制失衡的问题。岗位管理制度的优点之一就在于“定岗不定人”,即按照实际需要来确定某一岗位,并且定期在大范围内重新选择更加合适的人选,以确保岗位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促进岗位工作效益的最大化。在调查之中,笔者发现尽管在地方本科院校所试行的岗位管理制度中也有一个职务能上能下和待遇能高能低的奖惩与竞争环节,但从实际的状况来看,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并没有真正地付诸于实践。譬如,各级管理岗位的人员只要没有什么大的原则性错误就基本上属于“铁饭碗”,至于设置的岗位年度目标是否按质按量地完成则几乎“无人问津”。事实上,这也是地方本科院校岗位设置之中权责不清的必然结果,即所谓的岗位考核与年度考评甚至于岗位竞聘几乎都是在走过场。因此,必须建立起实质性的岗位进退机制,才能够切实推进岗位管理制度的深入进行。正如有人提出:“约束和退出机制的建立是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也是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在试行岗位管理制度中所面临着的核心问题之一。

二、主要原因分析

至于地方本科院校试行岗位管理制度中所存在着的上述诸多问题,其根本原因首先就在于地方本科院校之中的人治思维。而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之中,这种人治思维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即在地方本科院校之中,各种岗位的设置与人选尤其是管理岗位中层干部的选拔等并不是建立在科学合理的群策群力的基础之上,而是仅仅依靠学校主要领导者的个人喜好,并且随着领导者个人喜好的转变而即时性的变化与更替。因此,管理岗位的聘任方式还多是传统意义上的任命制,只要和主要领导搞好关系,那竞聘管理岗位的事情就等同于走过场。因此,在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管理岗位的聘任缺乏有效的民主监督制度的制约。譬如,一些地方本科院校中,学校会不定期地增选与公布一些中层管理人员的名单,尽管在选拔的过程之中,还有所谓的学校层面上组织部门的民意调查,但是民意调查的结论却没有公开,而只是在随后的几天里进行干部任命的公示。这种现象严重地影响与制约了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的管理。这些负面影响还在于加剧了地方本科院校行政权高于甚至于垄断学术权的现状,即学校的行政领导者不仅享有行政的各种决策权,而且还在学术方面的问题上依然享有最高的决策权。学校校长与副校长等主要领导者同时掌握行政与学术的权力,这使得行政与学术权的分离与独立丧失了必要的逻辑前提。此外,这方面影响还在于导致地方本科院校普通教职工权力的失真,即普通教职工的代表委员会事实上处于一种形式化和虚设的境地,其所享有的监督与表决权等基本上成为管理权的点缀。这最为明显的标志就在于名誉上设立教职工代表大会以充分代表广大普通教职工的利益和对于学校各级领导与中层干部管理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与批评。但是,在一些地方本科院校之中,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所谓代表却往往由各级中层管理岗位的人员占据了2/3的名额,而真正意义上的普通教职工的名额仅仅占1/3甚至于比例更低。试想,这样的教职工代表大会还能够真正代表广大普通教职工的意愿和利益?还能够真正地充分地行使所谓的监督与批评权吗?总之,地方本科院校之中这种人治思维的存在严重地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配置,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偏离了既定的岗位管理的理论设计。因而在引进、使用、培养、发展人才过程中存在着政策、职务、规范、保障以及环境等多方面的不足。

三、改进对策

线上教学管理制度范文1篇11

关键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9-0254-02

0引言

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保障,是各个高等院校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因此,高校必须建立起科学的、完善的、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深入,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迅速,其数量约占普通高校的1/3,社会影响不断增加。摆在新建本科院校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在薄弱的基础之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只有这样,这些高等院校才能办好办强。

西安文理学院以往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只要是采用学生问卷调查、专家听课打分等方法进行,但是这些方法存在着诸多问题,专家打分容易流于片面,学生问卷调查,存在着人情分、不客观等弊端,并且大量的问卷回收率不高、对回收的问卷,教学评估部门要派大量的人力进行统一算分,效率不高,但却占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价值工程的理念正在渗透到社会生产、管理的各个领域,价值工程追求的是以最低的资源消耗,产出最大的效益,西安文理学院从升本以来,狠抓教学质量,以价值工程理念为指导,从制度层面、管理模式和教学实践几个方面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逐渐形成有特色的“三线三面”“四评四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了教学质量监控的效率。

1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系统构建

教学质量管理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核心,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是高校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内涵,主要由学校的教学质量观念、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体系、教学质量管理组织构架、教学质量监控方法体系等方面构成,体现了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的全员规模和全程跟踪,强调教学质量评价的良性发展。

根据《教育大词典》中的解释,教育质量是“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并通过培养对象来体现,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是教育质量的根本要求,后者是针对各级各类学校具体培养特色提出的教育质量具体要求。因此,教育质量是多层次的,包含着各高校的办学特色。

西安文理学院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由两所专科院校组建,是由西安市政府举办、省市共建的普通本科院校。升本后由师范教育向综合教育发展,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转变,迫切需要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经过7年的建设与完善,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1234”模式,所谓1,指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一个核心目标,即提高学院本科教育教学的培养质量;2指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监控机构和保障运行两大方面构成;3指“三线三面”,即学院、教务处、院系三条监控线和专家、同行、学生三个层面的评价体系;4指“四评四建”,即评教、评管、评学、评建与质量标准建设、条件保证建设、管理制度建设、改进激励建设。

“三线三面”“四评四建”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核心内容。三条监控线监控学院教学质量整体状态,三个评价层面反映学院教学质量的细节动态;四个评价内容搭建学院教学质量的标准平台,四个建设导向调控学院教学质量的方向。

2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组织运行

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囊括输入、过程、输出三个过程,具有收集、诊断、反馈信息的职能。通过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运行,广泛地收集来自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有关教学工作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按照学校的质量目标进行诊断和评价,并把诊断信息反馈给各级领导、管理部门和教师。因此,学院根据自身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特点,构建了一个动态、多层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这一质量监控体系由学校、教务处、院系构成三级监控组织,由专家、同行、学生构成三级评价组织,根据管理职能,在不同层次上实施网状的教学质量监控。

2.1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三线”学院监控线上,建立教学委员会制度和校领导联系院系制度,每学期校领导根据自身专业与整体安排,分头联系教学单位,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所联系的教学单位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安排、资源整合、教学质量等各方面的状况,参加院系听评课、教研室活动等,并及时解决问题。

教务处监控线上,安排常规教学检查、专项检查、统计教学日志和学生考勤表、处理教学事故、通报各类教学信息、组织教学评优与其他评优、管理教学改革项目和质量工程相关工作。

院系监控线上,健全常规检查制度、充分利用教研室这一重要载体安排各类学习培训、组织听评课活动、进行日常教学监控。

2.2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三面”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大部分是通过对教学过程实施评价来实现的。因此,为了有效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必须建立并不断完善教学评价制度,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在具体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中,学院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监控。

线上教学管理制度范文1篇12

关键词:变局;新机;来华留学管理;后疫情时代

一、引言

在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高校要努力“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留学教育,将我国建成全球主要留学中心和世界杰出青年向往的留学目的地,吸引海外顶尖人才来华留学,培养全球精英。”[1]如今全球局势处于百年未有的变局,国际格局正面c临挑战,世界治理体系也在悄然发生重大变革。在此背景下,分析当前来华留学形势并把握好来华留学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至关重要,并对提升国际化水平,建设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高校配合国家整体外事外交的责任。

二、近年来华留学工作情况

(一)来华留学人数逐年递增,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我国来华留学事业发展迅猛,来华留学人数逐年呈递增趋势。截至2019年我国来华留学人数已达51.49万人,就读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06所高校和科研机构,比2018年增长4.62%,其中学历生总数28.1万,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54.57%,同比增长8.85%,生源学历层次不断优化。目前,我国来华留学生的生源国主要集中在亚洲,之后依次为非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国内生源分布呈现东部占优、中西部增幅明显的特征,国际学生超过万人的省份共有16个,其中东部省份占2/3,增幅超过15%省份共有6个(贵州、河南、广东、安徽、山西和天津),其中4个为中西部省份,生源国结构逐步合理。

(二)各级各类奖学金引领作用日益显著

奖学金是提高生源质量、吸引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2]。以中国政府奖学金为例,2019年共有6.6万来华留学生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资助,占来华留学总人数的12.83%,比2018年的比例4.78%大幅提升。此外,省市级、校级、企业赞助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都在吸引和鼓励国际学生来华就读、涵养生源、培养知华友华国际学生等各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来华留学管理工作更加规范

近几年国家不断建设健全政策法规体制,自2017年以来陆续出台了《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2017)、《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2018)、《外国人来中国留学入境和居留许可审查办法》(2019),同时修订完善了《中国政府奖学金工作管理办法》。此外,有关来华留学工作质量保障体系逐步成型,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各相关部门联动机制进一步加强。外交、公安、移民、卫生等多领域联合规范管理,加强对一线人员和主管负责人的培训,为来华留学管理工作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保障及政策指导。

三、来华留学工作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一)国际环境更趋严峻

受肺炎疫情影响,国际经济态势发生了改变,加上部分境外媒体负面言论煽动,我国外交面对压力加剧,国际环境更趋严峻复杂[3]。在后疫情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需要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谐共生的高度下做好来华留学生工作,助力我国外交突围。

(二)舆论环境日益复杂

自我国开展来华留学教育工作以来,对国际学生的招收标准以及留学生入学后的超“国民待遇”一直被社会大众和媒体关注。如今媒体发展带来传播方式重大变革,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凸显,舆情容易短时间内发生。部分高校片面追求国际化和留学生规模而降低国际学生入学门槛,忽略生源质量的审核;部分高校对来华留学生管理宽松、不作为,来华留学生享受超“国民待遇”;来华留学奖学金补贴过多及申请奖学金造假等。舆情中反映的问题也体现我国来华留学工作制度和管理问题亟待有效破解。

(三)后疫情时代教育转型的直接影响

受全世界肺炎疫情的影响,来华留学工作面临巨大压力,包括招生录取难度加大,生源大幅缩水等。在后疫情时期高校同步开展线上线下教学,学生培养难度加大;部分在华留学生对出入境和卫生防疫等要求产生抵触情绪,在华留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也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在后疫情时代协调好以上教学和管理上各种各样的问题,是近期高校做好留学生教育的关键。

四、高校来华留学工作改进措施

2022年5月,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回信充分体现了对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来华留学生的亲切关怀,为下一步发展来华留学事业、加强优秀国际人才培养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4]。在新形势下高校来华留学工作应当因势而谋,主动创新,开创新局面。

(一)不断完善法规政策体系,依法依规提升管理水平

大部分高校关于留学生的管理制度尚不够完善,缺乏面向留学生特殊情况和趋同化管理协调平衡的政策体系。这需要上级主管部门统筹,遵循当前来华留学生培养规律及高校实际的管理制度制定管理制度,形成覆盖来华留学各个环节的闭合政策链条。在学校层面,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留学生的管理模式为“一生两院”,即由国际教育学院或国际处作为归口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来华留学生的日常管理,同时各个相关教学学院负责留学生各个培养、教学环节等;这就增加了信息共享难度,造成了部门间沟通和交流的障碍[5]。全校需通过顶层制度建设,进一步建设有效、科学的沟通机制;通过有效发挥合力作用,使得留学生综合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切实有效地做好来华留学生的各项培养和管理工作。

(二)坚持质量为先,完善来华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017年教育部、外交部和公安部联合的《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2018年9月,教育部《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等针对来华留学生的质量规范文件相继出台,来华留学教育已走向规则治理[6]。建立来华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保障高校来华留学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保证国际课程教学质量和提高国际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7]。在今后的来华高等教育工作中,如何搭建更完善的质量标准框架体系,细化质量认证标准,建立本科入学考试制度和研究生入学申请细则,强化高校问责机制将是未来工作的重点。

(三)加速推进信息化建设,形成综合治理合力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规模持续扩大,信息化建设在来华留学生管理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在高校招生录取工作中,由于技术、权限等方面的制约,学校在执行政策时无法辨别学生提供信息的真伪。学校不具备辨别证件真伪的专业手段,对于申请者的护照、签证、出入境记录等材料,只能根据经验辨别,难以完全精准识别造假的申请材料,且学校无法强制学生提供某些个人信息。今后应考虑加强部门配合联动和信息化综合治理,由指定或委托的官方机构负责审核申请人身份并通过高校特殊快速通道向出入境机关申请获取申请人信息,实施来华留学安全前置审核机制,加强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的审核力度,协助维护我国公平的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来华留学氛围。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高校应始终坚持

“人才强校”理念,不断进行制度创新,采取招贤纳士与自主培养结合,建立国际课程师资库,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国际课程授课师资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增强教师业务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此外,应当注重对学校特色专业和针对各校自身留学生特点,特别是应当建立完善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的特色课程和留学生特色活动资源库,以及校际共享课程、跨校选修等联动机制,有力保障学校来华留学教育资源的充分运用,推动工作的发展。为做好来华留学生的培养和管理工作,学校应重视留学生管理干部和国际学生辅导员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留学生管理干部和外事队伍的培训,每年定期举办管理政策、管理基本功方面的培训,着力提高留学生管理队伍的大局意识、国际视野及跨文化交往能力;打造年龄结构合理、语言能力过硬、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队伍,为来华留学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五)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的来华留学生管理

当前国外的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如何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做好留学生管理工作,是目前高校面临的首要任务。首先,对于境内留学生应坚持属地化管理,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留学生管理干部应及时梳理校外留学生的具体居住地址,加强对学生进行社区防疫政策、疫苗接种等重要防疫通知和防疫知识等方面的宣传,做好学生思想工作,使其配合学校、社区做好防疫工作;定期与学生一对一联络,关心学生身体状态及居住地的情况。对于身处境外的学生,关注学生学习进度及心理变化,尤其注重疏导毕业年级学生的焦虑情绪;做好新生的招收录取及入学资格审查工作。同时,应当要求管理干部实时关注外事部门的最新入境政策,研判全球国际留学生流动的趋势性变化。在后疫情时代的学生培养方面,高校应思考如何化危为机,将线上线下教育深度融合,结合线上教学经验,建立各培养环节的稳定协调管理机制;并通过“互联网+”课程建设,将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资源实现永久存储和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优秀课程资源平台化、共享化,加强校际教学资源的共享。

五、总结和讨论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范例(12篇)

    - 阅0

    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范文篇1一、建模思想在概念讲授中的渗透我们知道,广义上看,学习数学分析的基础知识与一些基本概念其实都是数学建模的过程,这是由于我们看到的函数、极限.....

    当代体育论文范例(3篇)

    - 阅0

    当代体育论文范文体育是社会经济文化结构中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在凝结民族团结、展现拼搏精神以及繁荣社会文化等层面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站在历史的维度上审视体育这一既.....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