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培训计划(整理2篇)

来源:

防雷培训计划范文篇1

1.1防雷减灾社会管理监管不到位

防雷减灾主管部门对社会管理工作认识不到位,对如何履行管理职责还存在疑问,使得个别企业存在无防雷工程专业资质、超资质或者资质证已失效从事防雷工程业务,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行政许可职能履行不到位,存在不进行设计审核就擅自施工、不进行竣工验收擅自投入使用现象;部分单位防雷行政执法的程序不规范,执法力度不够,影响防雷减灾行政执法的效果,影响防雷减灾管理部门的社会形象。

1.2社会防雷减灾意识还比较淡薄

社会公众对雷电灾害及防雷减灾认识不足,有的还存在着较大的误区,由于防雷减灾社会管理职能仍然滞后于防雷减灾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造成社会公众对防雷减灾工作的法律意识很淡漠,导致出现了防雷减灾部门开展防雷装置安全检测、雷电灾害调查鉴定等工作时不配合甚至拒绝等现象。

1.3防雷减灾技术服务还不够规范

由于防雷减灾社会管理业务考核体系不够完善,在科技引领、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方面比较薄弱,尚未建立一整套的防雷减灾社会管理和技术服务管理办法,防雷减灾技术服务设备不全、陈旧、维护不善,使得防雷技术服务不全面、不到位、不规范现象时有发生。

1.4部门合作与联动机制不够深入

当前各项法律法规的出台对规范防雷减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是法律法规规定执行环境不尽如人意,有些规定可操作性不强、执行力度偏弱,同时由于部门之间联动机制不健全,使得防雷减灾工作中时常出现工作脱节甚至不了了之的情况。

1.5防雷减灾社会管理队伍数量、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防雷工作有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防雷检测、雷击风险评估、防雷工程等多项内容,现代雷电防护工作的技术性要求较高,需要具有高级技术应用性的专门人才,队伍数量严重不足,很多防雷技术人员都是从其他业务岗位调整过来,缺乏系统的防雷专业技术培训,人员素质很难满足我省防雷事业的发展要求。

2加强防雷减灾社会管理工作的对策

为进一步提升防雷减灾工作服务经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能力,提高防雷减灾技术服务水平,促进防雷减灾工作健康持续发展,根据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就进一步加强防雷减灾社会管理提出以下对策,以供借鉴:

2.1提高对防雷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防雷安全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福祉安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构建平安江西的必然要求。各级防雷减灾主管部门要站在促进事业协调发展、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以及保障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提高对防雷减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基层主管部门,要把防雷减灾工作作为促进事业发展、稳定队伍的重要支撑,加强对防雷减灾工作的管理,谋划防雷减灾工作的发展。

2.2健全法规制度,奠定防雷管理基础

要不断健全与《气象法》、《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等国家法规相配套的地方防雷减灾管理法规制度体系,为防雷减灾社会管理奠定了基础。建立健全防雷减灾业务考核制度,制定科学严谨的防雷技术服务和行政审批业务的流程,制定量化、可比、科学规范的质量考核办法,将防雷技术服务和行政审批纳入基本业务进行质量考核,促进业务的规范和提高。

2.3实行部门联动,源头把关防雷安全

将防雷行政审批纳入当地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并联审批,使防雷减灾审批与建设、规划、消防、卫生等行政审批捆绑、并联、同步实施,未经防雷审批的新建项目不得开工建设或投入使用,在项目建设前期开展好雷击风险评估,促进雷击风险较高的重大项目系统设计、科学防雷,源头把关防雷安全。

2.4大力发展防雷减灾技术服务

大力提高防雷设计技术评价、防雷装置检测以及雷电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估等技术服务机构的科技含量和服务质量,提高防雷企业产品质量。高度重视防雷减灾业务的现代化,建立统一的防雷减灾技术服务、防雷行政审批业务信息管理平台。加强技术研发,促进雷电防御技术和防雷减灾业务服务技术的进步,切实增强防雷减灾技术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来自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杂志。《科技创新与应用》杂志简介详见。)

2.5提升防雷减灾队伍素质

加强防雷业务人员业务知识、技能以及职业道德培训和考核,要制定针对性政策鼓励防雷技术人员的技术进步,激励现有人才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习培训提升个人素质。

2.6加强防雷减灾行政执法,落实防雷管理规定

防雷培训计划范文篇2

关键词:配电线路;运行技术;管理;

中图分类号:U6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引言

架空配电线路分布广,长期暴露在大自然中运行,不仅经受正常机械载荷和电力负荷的作用,且受到各方面外来因素的干扰和大自然千变万化的影响。这些影响将会促使配电线路各元件老化、疲劳、氧化、腐蚀等损坏,如不及时发现、消除,就会由量变到质变,发展成为各种故障。大自然中的大气污秽、雷击、强风、洪水冲刷、滑坡沉陷、鸟害、外力等对配电线路的破坏,如不及早采取措施,也会造成架空配电线路故障。

架空配电线路运行技术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防止和减少线路故障,为此就必须根据架空配电线路所处的地形、地貌、气象条件及气候变化,通过认真观察、运用仪器设备测试,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以防止故障的发生或将故障限制在最小范围,保证配电线路的安全和电力系统的稳定。

1.计划管理

1.1计划管理即工作要有计划。计划是我们在一定期限内办好某些事、完成工作任务而事前制订的具体任务内容、工作步骤和措施。计划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可以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有准备、有步骤、有期限,积极主动完成既定的任务。

1.2配电线路运行工作很多,必须按照年、季、月作具体安排,因此就有年、季、月的计划,在计划指导下开展工作。

年度计划主要有大修、技改、城网改造工程,设备预防性检查试验与维修,反事故措施、安全组织措施、技术培训、反事故抢修演习、班组建设评比等工作,目前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同业对标对供电企业配电专业的要求,年度可靠性指标和优质服务也应列入到年度计划管理中。

季度计划主要是依据经批准落实的年计划,根据季节性特点及设备运行状态编制在本季度中应完成的任务计划,在时间上只有年计划的1/4,任务是年计划的一部分。

月度计划就是更具体的执行计划。牵涉到开工日期、竣工日期,牵涉到申请停电期限,任务的人员组织、交通工具配置及工作技术、组织、安全三项措施制定,线路计划停电检修、定巡定检等具体工作。

制定计划应根据工作实际和要求,最好从基层班组、工区、分公司层级上报,让全体工作人员明白。计划一经形成批准后要严格实施,不要随意变动。当然计划制订在人、财、物方面和时间上要留有余地,且符合ERP管理的要求,因为配电线路运行工作受天气、电网运行方式影响很大。

2.缺陷管理

加强设备缺陷管理,制定设备缺陷管理细则,其目的是及时发现和掌握运行设备存在的隐患和问题,以便按轻重缓急消除缺陷,提高设备健康水平,是保障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

2.1配电线路缺陷

配电线路缺陷分为一般缺陷、重大缺陷和紧急缺陷三大类。

2.1.1一般缺陷,是指在近期内不会危及设备安全运行,对线路影响不大的缺陷,可列入年、季检修计划或日常维护工作中消除。如个别螺丝松动、导线弧垂不平衡度超过标准要求、杆基处有小水坑,绝缘子偏斜超过规定值、铁附件锈蚀等等。

2.1.2重大缺陷,是指缺陷比较严重,但设备在短期内仍可继续安全运行,应在短期内消除且在消除前要加强监视。如:杆塔倾斜≧10/1000;杆基埋深小于标准的50%;导线烧伤断股不超过总导电截面积的7%;变压器渗油严重,套管破损2/3以上;接头发热已限制符合;横担、顶套、金具有较大变形等等。

2.1.3紧急缺陷,是指缺陷已使设备不能继续安全运行,随时可能导致事故发生或危及人身安全,必须尽快消除或采取必要的安全技术措施进行临时处理的缺陷。如:杆塔严重倾斜,扎线拔断,随时有倒杆可能;导线烧伤断股严重,随时有可能断线;绝缘子击穿接地或表面闪络放电;变压器声响温度异常或油箱开裂漏油;跌落式熔断器、刀闸、避雷器桩头烧坏、瓷裙炸裂等等。

2.2缺陷标准的制定

配电线路运行单位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如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设备的质量等情况,将配电线路几个大的部分:杆塔、导线、绝缘子、变压器和变台、柱上开关、柱上电容器、跌落式熔断器和刀闸、避雷器、金具及拉线、防雷接地装置等,制定出每一部分的一般缺陷、重大缺陷、紧急缺陷的标准,标准应尽可能详细,能定量的应有数字标准,不能定量的在定性上要描述清楚,便于运行、检修人员现场判断。

缺陷管理主要包括缺陷标准制定及缺陷信息传递、反馈、消除、验收等组织原则,缺陷管理流程图如图1。

3.运行分析

为不断提高配电线路设备管理要求,从而不断提高线路安全、经济运行水平。配电线路工区正常情况下每月至少应进行一次运行分析会,对线路运行状况、存在的缺陷及事故和发生的异常进行分析。碰上不同寻常的、人为的、自然的异常情况更应及时举行分析会到达防微杜渐,举一反三。

运行分析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3.1运行岗位分析:主要分析运行人员巡视维护工作质量,研究分析提高线路巡线维护质量在技术上、管理上的措施和巡线维护计划完成情况等。

3.2设备缺陷分析:分析设备在运行中的薄弱环节,找出设备劣化规律,提出和制订维修策略;分析设备缺陷发生和发展的原因,找出具体特点或规律性,提出处理对策,制定预防办法。

3.3事故及异常情况分析:分析事故及异常情况产生的原因,为制定反事故措施提供依据,对待事故要做到“三不放过”。

3.4季节性分析:分析总结气候变化对配电线路运行影响的规律,提出预防措施和工作重点。

3.5专题分析:对污闪、雷害、鸟害、外力破坏、风害和绝缘子劣化、混凝土电杆裂缝、金具等金属附件锈蚀等进行专题分析,找出原因,提出防措施。

4.技术资料管理

配电线路的安全、经济运行,必须以规程、规范、条例、设计文本等为依据。为做好运行分析,提出防范措施、反事故措施等,必须积累详细的记录资料和数据。因此技术档案和技术资料是进行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亦是不断提高运行管理水平的基础。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