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体育论文(收集5篇)

来源:

群众体育论文篇1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纪律作风建设,根据宿豫区教育局《关于在全区教育系统开展“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大讨论活动的通知》的要求,及《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深入开展“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专题讨论,目的是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接受群众的监督,认真查找、剖析并破除在“”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密切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庭、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树立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良好形象。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学校非常重视活动的开展,遵照区教育局的文件要求,我校及时召开了全体党员干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会上卓新胜校长对开展“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大讨论活动进行了部署,并深刻阐述了开展此次活动的重要意义,并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为了谁”一切为了群众、真心服务群众,引导动员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依靠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的伟大实践作为工作的动力源泉;“我是谁”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主人,始终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贴近群众,向群众学、一切依靠群众,引导群众,带群众学、一切引导群众,惠及群众,为群众学,在抓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自身学习的同时,引导党员干部立足实际,为群众多做好事、多办实事、多解难事,使全体党员“学”起来,群众“跟”上来的良好局面。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要坚持走群众路线,要向群众学,要向书本学,也要向基层学,把党的课堂建立在基层中、设立在一线上、延伸到群众中,促进全体党员干部为群众排忧解难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确保完成活动的目标要求。

二、精心组织,深入学习

按照区教育局《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学校采取集中学、个人自学,认真学习和讲话、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励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等讲话、文件和书籍,学习十新,重温党的光辉历史,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各级领导讲话精神上来,坚持用讲话精神统领各项工作,紧密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办好家长满意的教育。

群众体育论文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8-0078-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8-036

[本刊网址]http://hbxb.net

中国的政体建设和发展有两条基本路线: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信念,坚定不移地走马克思理论路线,建设共产主义国家;二是结合中国的国情,实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这两条路线的维系和运作,都离不开群众思想教育平台的创设。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多个新政策,以践行群众路线为核心,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以遏制四风、反腐倡廉为实际行动,力求在肃整党内纪律的基础上加强政民联系,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提供保障。然而,政体发展的制约因素并非单一的,在强化党内建设的基础上,还必须要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政民一体,推动中国不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群众教育平台的创建既是完善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配套环节,又是落实十八大精神、践行群众路线、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

一、群众思想教育平台建设的内涵、理论基础和特点

(一)群众思想教育平台建设的基本内涵

群众思想教育是建立在践行群众路线基础上的,而践行群众路线既是马克思理论的奠基,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准绳。可以说,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群众即成为了共产党发展的动力源泉,而将党建建立在人民群众的基础之上,也是中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以来内建和对外的主要指导思想。群众思想教育的目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着不同的指向,其中,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建国前的群众思想教育是为了赢得广大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赶走侵略者,推翻军阀统治,建立新中国;建国初期的群众思想教育是为了实现万众一心,一是要让人民群众认识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的宗旨和理念,二是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共同建设,恢复家园面貌;改革开放时期的群众思想教育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客观认识当时的国际局势,以及中共为群众谋福利的决心;而当前的群众思想教育,则是为了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因此,群众思想教育是与时俱进的,是顺应时展趋势,实现中国与国际接轨的必经之路。

(二)群众思想教育平台建设的理论基础

群众思想教育平台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上的坚定和理论上的清醒,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理论中的唯物辩证主义。但实践证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借鉴唯物辩证主义的基础上开创了新局面,其中,无论是毛泽东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还是江泽民的“三个代表”观,都将群众作为党建的根基。在当前,唯物辩证主义由“两个辩证”表现出来,其中,一是政党“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辩证关系,这表明依靠群众是推进党的事业发展的根本途径;二是贯彻落实毛泽东思想中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辩证关系,各级领导干部来自广大群众群体,也必将要服务群众,只有这样,才能凸显“岗位”、“职位”和“职能”的作用和价值。因此,从大的方向来看,群众思想教育平台建设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而从细节来看,四项基本原则、“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都是群众思想教育平台建设的理论基石。

(三)群众思想教育平台建设的基本特点

在当代中国,群众思想教育平台的建设具有三个基本特点。

一是教育环境的特殊性。既然是思想教育,就包含了施教主体与受教主体两大群体,其中,施教主体的岗位、职能、规划、教育方法等都对群众思想教育平台的构建制造了障碍。同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全国各地的经济条件、生活水平、宗教信仰和知识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是群众思想教育的最大特点。

二是多层次的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多层次的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理念是源于我国各民族多层次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政治素养,中国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和经济能力不一,人民群众受教育的程度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同时,多元媒体的普及也为城乡居民的道德观和政治观带来了影响,相对来说,乡镇群众的政治观念较为落后,而城市群众的道德观和政治观较为均衡。因此,实施多层次的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是当前群众思想教育平台建立的主要途径。

三是群众思想教育平台的多元化。受区域差异的影响,区域与区域、人与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都有所不同,因此,群众思想教育平台的建设也应当满足区域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的差异要求,呈现多元化特点。

二、群众思想教育平台建设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成因

(一)当前群众思想教育平台建设的问题梳理

自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和各级行政部门的努力之下,全国各地的群众思想教育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正视不足,而当前群众思想教育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采用一视同仁的教育方式,对受教主体的内在差异重视不足。从现状来看,我国的群众思想教育很难满足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许多行政、党政机关仅以贯彻落实上级号召为组织实施群众思想教育的主要目标,不了解地方群众的实际情况,不听取群众的心声,采用相同的方法,怀着相同的目的,如此,则导致了群众思想教育的形式化、官僚化。

第二,群众思想教育平台的形式单一。调研证实,目前很多党政机关的群众思想教育平台只有电视、手机、报刊媒体和群众大会等基本形式,图书馆、阅览室等公共资源极度缺失,严重削弱了群众教育平台的作用和价值。

第三,教育手段缺乏实效性。当前,我国很多地方的群众思想教育还停留在陈旧、老套的工作模型上,首先是生搬硬套上级部门的政策文件;其次采用说教的方式,缺乏创新。如此,则导致了地方群众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低,群众思想教育形式化现象严重。

(二)当前群众思想教育平台建设问题的主要成因

有果必有因,导致各地方群众思想教育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首先是领导者的重视不足,很多政府领导者以种种客观原因来解释群众思想教育的效率低下,这种推诿责任的做法造成了很多问题的产生,也为群众思想教育制造了障碍。其次,教育资金和人才的短缺也是导致群众思想教育受阻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一些偏远地区如西藏、新疆、青海等地群众思想教育迫切而又困难重重。

三、群众思想教育平台建设的创新思路

(一)多策并举,为群众思想教育平台的建设提供保障

要加强群众思想教育平台建设的有效性,让教育平台切实发挥作用,就必须要首先解决阻碍平台建设的一些问题。其中,对于各级领导者的重视问题,应当树立起“欲教人,先正己”理念,由上级领导部门监督管理,必要时对下级部门领导者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考察各基层领导的教育能力和素养,实行能者上、庸者下措施,建立起群众思想教育平台建设的优秀领导班子,解决一切难题,建立起完善的群众思想教育体系。其次,对于一些经济困难地区因资金和人才短缺所造成的群众思教平台问题,政府部门应一方面节约教育成本,另一方面开辟多个途径积极筹集教育资金,如加强与本地企业之间的联系,实现政企互动合作,共同推动本地的群众思想教育事业发展。同时要大力培养基层干部,真正实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方面解决人才短缺的难题,另一方面基层干部也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这又有利于增强群众思想教育平台建设的有效性。

(二)凡人善举、打造正能量传播平台

凡人善举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其背后是优秀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凡人善举是一种正能量,党政机关应利用凡人善举,打造正能量传播平台,以更好的实施群众思想教育,提升群众思想教育的有效性。在实践中,施教主体可围绕三个途径来打造凡人善举正能量传播平台。其一是利用互联网的强大功能,建立地方“凡人善举”网络平台,为公众提供一个免费、开放的凡人善举阅览媒介,让凡人善举通过互联网来传播,将其打造成为一种精神、一种地域文化。其二是在区域内设立“凡人善举”公共宣传栏,将社会上的凡人善举正能量通过宣传栏展示出来,让区域人民群众能够随时随地地获取思想教育信息,帮助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三是在村、乡、镇等基层设点,采用党政机关党员干部委派制,在基层设立凡人善举宣传窗口。一方面,通过基层窗口的设立,来挖掘基层优秀的教育人才,培养群众思想教育的基层力量;另一方面,也可发掘基层的“凡人善举”案例,如尊老爱幼、为群众利益而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个人或集体,等等,如此,则有利于通过身边的“凡人善举”来感化群众,提升基层人民群众的道德素养,从而构建起完善的群众思想教育平台。

(三)多元互动、打造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和中国梦宣传平台

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国梦是群众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从表面来看三者虽然有着不同的概念和目标指向,但内在是一脉相承的――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构建和谐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因此,宣传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国梦是构建群众教育平台的一部分,带着对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国梦的理性认识,党政机关在组织和实施群众思想教育时应以宣传为主要手段,以加深人民群众对三者的认识为目标,采用多元互动手段,来创设三者的宣传平台。

其中,一是要寓教于乐,针对区域内的地域文化,以及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和政治、宗教信仰,以传统节日、民俗等文化项目为载体,将群众思想教育与多姿多彩的文娱节目相融合,在继承区域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将继承与创新结合,使地方传统文化活动既不失民族特色,又与时俱进,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适应群众思想教育的要求。二是要创新教育方法,群众思想教育的方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不断地总结与升华,因此,在搭建群众思想教育平台时应紧密联系群众,探索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了解群众的心声,让创新教育方法能够发挥教育功能。三是要将群众思想教育与当地的教育教学联系起来,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全面渗透道德和政治教育,将群众思想教育从学生抓起,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

(四)集思广益、打造政民互动平台

群众体育论文篇3

摘要:近些年来,群众性的音乐活动在社会上开始空前地繁荣,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社会对于群众音乐教育随之开始重视起来,并且大力鼓励群众积极组织和参与到各类文化活动当中。加强群众音乐教育,对于建设和谐的文化氛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积极向上的群众音乐教育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净化社会的风气,引导社会风尚向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群众音乐;和谐社会;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已经不再过分地重视,转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增强了认识,近些年来,群众性的音乐活动在社会上开始空前地繁荣,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社会对于群众音乐教育也逐渐开始重视起来,鼓励群众积极组织和参与到各类文化活动当中,尤其是群众性的音乐活动的开展,不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为社会的群众活动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社会的和谐进步。

一、促进群众音乐教育发展的措施

1、提高群众的音乐欣赏水平。在以往的社会生活过程中,人们对于物质文化生活的追求较高,很多地区的群众对于生活的要求仅仅局限于吃饱穿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对于精神文化的生活越来越重视,但是很多人并没有经历过专业的音乐教育,缺乏基本的音乐欣赏水平,在组织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也只是仅仅凭借自己的感觉或者是爱好,缺乏音乐教育的深度,因此,群众音乐教育必须以提高群众音乐欣赏的水平为基础,为群众音乐教育的迅猛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2、加强对群众音乐教育理论知识的培养。就目前的现状来看,群众音乐教育普遍存在着理论知识缺乏的现象,组织音乐教育的人员大多数是一些业余的音乐爱好者,他们并没有经过专门的音乐学习和训练,缺乏音乐理论知识的规范,在群众音乐教育的顺利开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缺陷,对于音乐这样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来说,缺乏音乐理论的正确指导是不可能促进群众音乐教育的顺利进步的,虽然学习理论知识对于群众音乐教育来说哦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也是必须要进行改革的。

3、提高群众音乐教育的组织水平。大多数的群众音乐教育都是自发组织起来的,根据调查得知,在群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风格各异、品类繁多、作品过于繁杂,缺乏统一的管理等等问题,这就要求在进行群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群众音乐教育的组织水平,对工作的开展做好细致、周密的安排,在工作的过程当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增强群众音乐教育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促进群众音乐教育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

二、群众音乐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1、积极向上的群众音乐教育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建设和发展。积极健康的群众音乐教育能够引导人的思想向着正面的方向发展,这种音乐教育方式以人的情感为基本的轴心,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起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积极组织群众音乐教育,有利于在群众中加强文化教育的力度,为群众建立强大的精神支撑,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道德基础,促进社会和谐氛围的形成。

2、加强群众音乐教育有利于发展我国的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立的主体是人,最需要关注的对象还是人,人类的不断进步离不开健康的文化因素的陶冶,加强群众音乐的教育,是营造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在群众中间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音乐教育以其特殊的功能,有利于净化社会的风气,引导社会风尚向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

3、加强群众音乐教育有利于塑造人的精神。和谐文化的建设最根本的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加强对群众音乐教育的建设,有利于在我国建设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使群众保持昂扬向上的斗志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群众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他们既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优秀文化的接受者和创造者,积极开展群众音乐教育活动,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开阔群众的视野,促使群众的音乐素质不断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4、加强群众音乐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加强群众音乐教育,对于建设和谐的文化氛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有效构建,促进社会和谐文化的大力建设,能够正确发挥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寻找群众音乐教育的开展,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政府也要加大对群众音乐教育的支持力度,促进群众音乐教育更好更快地进步。

结语:群众音乐教育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充分重视群众音乐教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密切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物质文化建设相统一,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总结音乐教育的正确方法和途径,改变原有的落后状态,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新荣.浅谈群众音乐的多层次多功能[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9.

[2]华元.关于社会音乐活动的统筹问题[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7.

[3]陈蜜.社会音乐工作者必须挑起普及与提高两副担子[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8.

群众体育论文篇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又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由之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诸多历史经验及其启示中,“让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让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即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群众化,就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深刻总结这一条经验,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让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的基本前提

1.让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不但是社会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创造者,也是变革社会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动力、实践的主体和智慧的源泉。让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的这段名言,讲的就是理论和群众的不可分割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就是抓住了事物根本的理论,所以它能掌握群众,而群众一旦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就能化作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所内蕴的价值理想、批判精神和实践本性适合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为中国社会实践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和价值理想。它解决了近代开始的中国先进分子在苦难中苦苦寻觅而又无法解决的“中国往何处去”这一根本问题。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实践的主题、任务和要求,需要马克思主义作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主要、最根本的特点,也是它所以能够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理论自身的条件。实践证明,无论是中国的革命,还是中国的建设和改革,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都将一事无成。

2.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变为现实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的过程,本身就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现途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途径,毛泽东在总结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经验基础上所阐明的三个著名公式,就是他对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的简明表达。

第一个公式:实践―理论―实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在辩证运动过程中一步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马克思认为,辩证运动的实质即是对立双方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在中国化过程中,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不断被实践化,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实践的理论不断被马克思主义化,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并进一步提出了“实践―理论―实践”的公式。公式中的第一个“实践”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初步的实践,“理论”是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的实践活动进行概括而取得的新的理论认识。后一个“实践”是指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新的实践活动,这个实践活动将使理论更加完善。

第二个公式:个别―一般―个别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又是一般(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个别(各种具体实践)的辩证矛盾运动过程。在毛泽东概括的“个别―一般―个别”的公式中,第一个“个别”是指我们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个别的实践活动;“一般”是指我们党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个别实践活动而总结出的一般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初步结晶。第二个“个别”是指用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去指导个别实践活动,以充实和发展已形成了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过这个辩证运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第三个公式:群众―领导―群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主体(人民群众)有机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化和群众的马克思主义化的辩证统一。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提出了实现这个统一的公式:群众―领导―群众,并具体论述了这个公式的内容:“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

3.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的过程又是同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争夺群众的过程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的学说……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命运亦是如此。从五四运动开始,国外各种思潮纷纷传入中国,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各种学说的交流碰撞过程中,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派别进行斗争,先后批判了资产阶级的实用主义、改良社会主义、封建复古主义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主流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这种斗争,既是近代中国人民寻求真理轨迹的延续,也是中国人民认同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开端。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曾出现过严重曲折,国民经济曾一度到了崩溃的边缘。有人据此认为马克思主义可以指导中国的革命,却不能用来指导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马克思主义“不灵了”、已经“过时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社会主义运动在一些国家受到严重挫折,西方垄断资产阶级的一些政要预言,20世纪兴起的社会主义,将在20世纪内灭亡,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并加紧推行他们“分化”、“西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图谋。在国内,也滋长了从根本上否定和取消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随着形势的变化,时起时伏,甚至酿成事端。为此,我们必须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清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的障碍,不仅要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作长期的斗争,还要坚持不懈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和教育,坚定党员和群众的马克思主义信念。

二、对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是让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途径

1.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应有之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对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历史。对人民群众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党始终重视用马克思主义教育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的作用。五四时期的青年运动、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的历史一再证明,要为国家独立、民族复兴作出积极贡献,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主要是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普及教育,是与马克思主义在欧洲教育对象的一个不同点,当时在中国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化”。延安整风运动是20世纪40年代我们党向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成功范例。新时期以来,党继续对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多次强调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他呼吁全国人民要善于学习,最基本的就是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江泽民强调大学生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要自觉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要对青少年学生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更是把对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理论武装工作摆在了重要位置,要求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明确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增强党的观念和执政意识等,进一步发扬了党的求真务实的光荣传统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因此,要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就必须对人民群众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抵制唯心主义和其他各种腐朽思想的影响和侵蚀。

2.党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群众我们党向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实践中,逐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同贯彻落实党的代表大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几乎在每次党的代表大会召开之后,都伴随着人民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潮。例如,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创造性地运用邓小平理论解决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取得了新的成果。因此,结合贯彻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掀起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把认真研读原著同深入生动的辅导讨论紧密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首先要坚持认真研读原著,在学好原著上下功夫。各级组织和有关部门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精选阅读篇目,帮助他们通过研读原著,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同时,各级党组织和有关部门及有关专家、学者、教师,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抓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点以及群众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深入系统的辅导,采取宣讲、讨论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思想交流,引导干部和群众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第三,通过整风对全党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形式。整风以全党同志为对象,但重点是党的高中级干部,办法是紧密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进行深刻反省,号召普通党员和党外人士提意见和建议,民主评议,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延安整风是我党历史上成功的干部自我教育的典范,它开创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党内教育方法。

第四,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既是我党一贯坚持的思想路线,又是我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中,既重视理论学习,又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结合改革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三、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群众双方掌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机理与方法

1.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正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认识从实践中来,主要是从群众的实践中来;认识回到实践中去,也主要是回到群众的实践中去。辩证法的“个别―一般―个别”、认识论的“实践―认识―实践”、群众路线的“群众―领导―群众”,这三个公式是一致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和根本方法。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这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石。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确立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毛泽东指出:“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又是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党的一切工作都依靠人民,汲取人民的智慧,尊重人民的创造,接受人民的监督。这里既有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有共产党人的工作方法。一切为了群众,这是共产党人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一切依靠群众,这是共产党人世界观的表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党的领导方法,是共产党人的方法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个公式又有三个环节,一是“从群众中来”,就是领导者采取各种方式,听取群众的呼声、意见、要求和建议;二是将群众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三是“到群众中去”,就是领导者将决策宣传群众,发动群众,贯彻下去。只有具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世界观,才能自觉地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只有把人民群众视为我们党力量和智慧的源泉,把群众的利益视为最高利益,把依靠群众的方法视为最根本的工作方法,我们党才能拥有最广泛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才能成为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从而赢得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

2.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从这个意义上说,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事实上,我党86年来许多重大理论都是在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例如,邓小平关于农村承包责任制的思想和发展乡镇企业的思想,就是对农民群众的伟大创造的总结概括。还有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关于股份制属性的判定等,都有人民群众当中的一些理论家发挥的重要作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的源泉。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能忽视广大理论工作者的作用。党的86年思想历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出色的理论家,如李达、艾思奇、胡绳、杨献珍、胡乔木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当今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更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理论建设,人才为本。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要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拔尖人才的重点扶持,造就一批学贯中西、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

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要善于从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汲取智慧,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要把理论研究同指导实际工作和推动重大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把中央领导、理论工作者包括专家学者的创新精神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创新精神结合起来,使理论成果更好地转化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我们党对群众路线的坚持与发展

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始终把群众路线看作是治党治国的优良传统和根本政治优势,并结合不同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任务,对于如何坚持群众路线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思想。

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创造性运用于党的革命事业,形成了完整的群众路线。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在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十分重视维护群众的利益,关心群众生活。邓小平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他把“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判断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是非成败的一条标准。江泽民把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提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他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造者。当前,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党执政的宗旨依然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和时代特征,是对群众路线发展的真实写照。

4.新时期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选择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坚持以人为本,正是我们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重要原理提出来的,这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一方面,要重视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政治诉求和政治权益;另一方面,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

第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健全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的体制和制度。维护社会公平与公正,是社会和谐命题的应有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健全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的体制和制度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政府管理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等。要不断完善和改革现行的政治体制,建立起以权力制衡为中心的政治框架;要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向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的转变;要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为低收入、无收入和失去社会劳动的人提供基本的生活需要和保障。

第三,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以农民为主体,尊重人民群众的利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把以农民为主体,尊重农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整个工作的核心环节来抓,把解决农民群众受益最直接、要求最急迫的现实问题作为着力点。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着力抓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解决农民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饮水难和农业基础薄弱等突出问题。要整治村庄环境、完善配套设施、节约使用资源、改善公共服务等。

群众体育论文篇5

[关键词]群众体育公共政策政策执行

为适应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各级政府部门相继颁行了一系列旨在促进群众体育开展的政策和措施。但是,由于我国群众体育管理脱胎于计划经济的旧有框架,并仍处于转型阶段,群众体育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政策目标往往难以实现。因此,加强群众体育政策执行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公共政策执行理论为研究视角,探讨影响我国群众体育开展的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以期为促进群众体育政策的有效执行提供借鉴。

一、群众体育政策及其执行

(一)群众体育政策

群众体育政策是否属于公共政策,是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根据我国学者宁骚的观点,公共政策是公共政策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1]。

众所周知,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竞争力,身体素质是劳动者全面素质的物质基础。亿万人民有强烈的体育要求,体育发达更是现代文明的标志。[2]因此,以促进群众体育开展为目的群众体育政策理应属于公共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相关部门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旨在促进群众体育发展的政策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文件》等[3]。

(二)群众体育政策执行

公共政策执行是政策执行主体为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美国学者C.霍恩和D.米特尔认为,一个合理有效的政策执行模式必须重视对如下五个重要变量的把握:系统环境,政策资源,执行者属性,政策的价值诉示,执行方式,鉴于“霍恩―米特尔模型”中价值诉示和执行方式这对变量与执行者属性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的视角,因此,本文以系统环境、政策资源和执行者属性三个变量为依据分析影响我国群众体育政策执行的因素。

二、影响我国群众体育开展的因素分析

(一)系统环境

任何一项群众体育政策的执行都要受到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适宜的系统环境无疑有助于群众体育政策的有效执行,反之,则必然会阻碍群众体育政策的顺利实施。影响群众体育政策执行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

1、政治环境

公共政策执行本来就是一种复杂的政治行为,体育政策执行亦是如此。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权力过分集中,群众体育的社会化发展力量薄弱,发展群众体育事业投资渠道单一,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是制约群众体育发展的根本原因。

2、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最深层次原因,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由于人口基数大,虽然我国开展群众体育的场地、设施、经费等总量可观,但人均数量却很低。同时,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

3、文化环境

随着人民群众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体育健身意识和需求也日益增长,这对群众体育政策的执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一些人未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观念,认为群众体育理应由政府、文体部门或社区来组织。受这一观念影响,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自觉性和自治性较弱。

(二)政策资源

公共政策执行的资源是指执行主体实施既定的政策时,须具备的客观与主观条件。一般而言,政策执行的资源主要包括财物和人力资源两个方面。

1、财物资源投入不足

执行群众体育政策必然需要一定的资金和物质条件。但由于国家总体经济实力有限,本已不多的体育事业经费多用于完成重大赛事夺取金牌的项目,群众体育投入严重不足。据统计,截至2003年,全国有各类体育场地85万个,但每万人拥有的体育场地还不足7个。而一些发达国家,每万人拥有的体育场地多达200多个。财物资源投入不足,成为当前制约群众体育发展的一大瓶颈。

2、人力资源配备不足,管理粗放

人力资源主要是指公共政策执行人员的配置问题。群众体育政策执行的人力资源主要包括各级群众体育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以及群众体育开展的健身指导人员。按照日本平均每2000人中有1名体育指导员的标准计算,我国应有社会指导员60万人以上,截至2007年底,全国具有技术等级称号的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只有近45万人。导致群众体育锻炼缺乏科学指导,随意性和盲目性现象较突出。人力资源配备及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群众体育的发展。

(三)执行者因素

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种组织行为,其中,政策执行人员是执行组织的主要元素,因而也是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

1、体育管理部门普遍持有实用主义体育价值观

我国的体育价值观一直带有很强的实用主义色彩,或者是为了“争光”,或者是为了政绩。在实用主义体育价值观下,群众体育很容易或被体育管理部门忽视,或沦为体育管理部门摄取政绩的工具。发生在诸如农民运动会、城市运动会等旨在促进群众体育开展的各类运动会上的造假就是典型的例证。

2、体育政策执行机关追求政绩

根据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政府官员也会在“政治市场”中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其表现之一就是追逐政绩。

地方体育行政部门作为群众体育政策的执行者,其主要职责是推动和监督所辖区域执行国家的群众体育政策。但是,与竞技体育投资相比,群众体育投资具有周期长、短期内见效慢等特点,政府官员自然对发展群众体育,改善国民体质工作动力不足,其推动和监管群众体育的力度也随之大打折扣。

3、体育管理部门执行群众体育政策的方式单一

受传统体制的影响,我国群众体育管理部门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往往运用行政手段开展工作,这样往往会忽视具体情况以及作为政策对象的群众的利益,产生“一刀切”等现象。这样的执行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容易影响下级政策执行者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到群众体育政策良好预期的实现。

三、促进我国群众体育开展的对策

(一)改革群众体育管理体制

改善群众体育政策执行,首先要打破政府部门权力集中的格局,进一步向社会下放权力,鼓励和支持各类非营利组织参与提供体育健身娱乐产品与服务,促进群众体育领域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更多地使用制度、法律等宏观管理手段实现对群众体育事业的治理,并加强与其它社会主体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二)转变体育价值观

转变实用主义的体育价值观,就是要借鉴人本主义思想,体育管理者应改变以体育为手段“争光”“获得政绩”的观念,尊重群众的体育权利,并为实现公众的体育权利创造条件。

(三)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群众体育均衡发展

体育管理部门应改变重视竞技体育、轻视群众体育的做法,适当增加对群众体育在人、财、物方面的投入,尤其加强对农村地区、西部地区的投入,加大群众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促进群众体育的均衡发展。

(四)建立群众体育政策执行的民主参与机制

公民参与是实现公民依法介入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享有真正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权利的重要渠道。体育管理部门应建立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平台,鼓励群众和体育社团参与政策执行的具体工作,提高政策的执行效率。

(五)建立群众体育政策执行的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

群众体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必须完善行之有效的政策执行监督机制,对政策执行情况及时地跟踪评估和监督。建立专门监督机构,完善社会监督制度。此外,还必须强化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建立责任制,对政策贯彻不力、执行失误、甚至是违背政策等行为进行问责。

参考文献:

[1][4][6][6][12]宁骚.公共政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范文(整理8篇)

    - 阅0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把美丽带进校园“。走在校园里,看见地上的一片纸屑,你是视而不见,还是弯腰捡起?在食堂.....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整理16篇)

    - 阅0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篇1今天是植树节,阳光灿烂,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去植树,我们开开心心地拿起水桶,抗起铁铲,带上树苗地去植树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路边,我和小明一组,我挖坑,小明提水.....

    多肉描写的作文范文(收集2篇)

    - 阅0

    典礼千字文篇1闭幕词单词的通知形容词说课稿讲话:慰问信三曹教学法批评:课外知识体积我解析说明文寄语体会,事业单位课件离职。体积写人篇2安全思想品德韦应物,法制警示语复习.....

    我爱我的家乡福建莆田作文范文(收

    - 阅0

    党支部弘扬稿件生涯规划篇1介绍信评价慰问信职责;挑战书座右铭劳动节班会总结部编版考试庆典,致辞病假!对照检查生产听课杜甫营销策划的汇报贬义词竞聘寒假了暑假计划书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