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课程论文(整理13篇)
来源:网络
综合实践课程论文篇1
【摘要】电工技术是理工科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工技术课程的革新改进也势在必行。本文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宗旨,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阐述了对电工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综合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电工技术多媒体主动学习
1.教學目标的改革研究
电工技术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关于电工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基本的分析方法,鼓励学生了解电子技术和电工领域的新知识和新技术[1]。因此要求在教学上一定要以“增强理论基础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性”为课程目标,加强基础知识的传输,为学生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电工技术还是一门实践性能较强的学科,教师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应多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自主地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新的教学目标是基于支撑不同专业基础平台的角度,以全面培养综合人才为出发点,加强电工技术课程改革,促进学科建设。高校不仅要让各专业学生通过多样的学习途径掌握电工技术的理论知识,还要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爱好,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高校通过培养精英的教师团队、建设远程教学实验平台、完善开放实验室,承担起培养高素质多功能型应用人才的重任。
2.教学内容的改革研究
电工技术是理工科学生一门专业的基础实践性课程,其覆盖的专业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工程造价、土木工程等。因此需要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使其与后续学习的专业课程相符合。教学内容应以掌握概念为基本,减少数理论证过程,强调应用技能的学习。例如,在教授电气专业的学生时,教师要提前与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师沟通教学需求和教学内容的衔接。此外,在教学时还要充分结合电气专业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理论联系实际,刺激学生学习兴趣,为之后的其他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电工技术不断涌现新的知识,因此教学内容也应该增加一些相应的前沿知识和新兴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入先进的知识内容,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并及时剔除原有的、脱离实际的理论知识。
3.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
在电工技术教学改革中,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2]。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新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同时,也不能忽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负责整个教学的设计和组织,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包括分配具体的教学任务、讲授完成项目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难题时的指导等。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协作学习的能力,要多为学生创设小组交流讨论的情境,给他们在小组研讨中自由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成员之间通过相互协商来解决各种难题,以达到全体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电工技术课程内容多但课时不多,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设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共同探讨找出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查阅资料,总结分析并找出问题的答案,由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者,由此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继而提高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能力[4]。
就现在的学习模式来说,学生的理论知识是与实际生活脱节的。电工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基础课程,为了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可以安排学生参观相关的工程实验室,比如说在应用电子、电子线、电气控制、计算机装配等实践基地,教师积极创造相应的条件让理论能力较强且具有动手能力的学生在实验室中进一步学习,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结语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打牢理论基础,电工技术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虽然电工技术教学改革任务艰巨,但是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经过一系列的尝试、实践并总结经验,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美玲,刘伟,王波,肖烜.电气专业“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改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xx,38(2):46-49.
[2]陈浩.不屑于教学方法:大学教改抹不去的痛[J].决策与信息,20xx(3).
[3]刘芳.基于探究式学习的信息技术教改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12).
[4]陆广地.陶行知教育思想与高职数学教改[J].高教学刊,20xx(4):165-166.
综合实践课程论文篇2
VBSE即“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将经营管理方法与模式纳入到全景式的企业机构体系之中,从而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真实性的,随机应变的职场实践能力。VBSE环境通过角色体验、自主式学习、跨专业应用、多层级目标等多个环节来进行模拟职业体验,将真实的职场环境带入到虚拟的体系之中,帮助学生完成实训内容。VBSE环境能够模拟社会上的中型企业岗位与部门,帮助学生提高对职场生涯的认知,给学生提供真正工作环境的体验,帮助学生完成职业上岗之前的培训,从而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提供更多的实际经验。
1VBSE综合版实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构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多数高校以及高职院校都是在近几年才开始引进实践教学方式的,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之中不包含实训课程,因此,现在我国高校开展的实践教学模式还不够完善,在实训课教学体系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在进行VBSE综合版实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构时,通常会出现以下几方面问题。
1.1课堂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衔接不当首先,需要主语的问题就是高校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的衔接不够恰当,经常会在理论与实践教学衔接中出现断层。由于我国高校还是注重理论式教学,在检测学生学习成果时使用的考核标准一般也是以理论知识为基本准则,因此,高校的实训教学课程一般只是走个形式,没有真正实现实训课程的价值,从而导致实训课程中学习的内容与课堂学习的内容衔接不畅。另外,学生在进行实训课教学的过程之中,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训课程也缺少监督,所以,学生对于实训课程普遍缺乏兴趣与耐心,所以,实训课程的开展就失去其意义。这样会造成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疏远,达不到知识与实践的融合,就会降低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成果。
1.2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偏离培养目标实训课程的开展目的十分明确,是以就业为主要的方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就业能力,帮助学生增加就业的经验,从而保障学生的就业过程中更加顺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一个具有明确服务性质的专业,此专业的宗旨为服务,专业最终的目标是面向市场,所以,高校在进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课程的设计中更加要符合市场的需求,进行工学结合的实训方法,保证培养人才目标方向的准确性。在过去传统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都是采用传统授课的模式,知识将课堂理论知识内容的学习替换为实践技能的学习,但是课堂学习的模式并没有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背离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课程教学设计的初衷。这种教学模式只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培养,但是并没有意识到对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1.3实训课程设计体系中仍然存在不足抛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课程设计的外部影响因素,实际上,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实训课程设计体系中也存在着诸多不足。现在大部分的高校在进行实训课程体系的设计时,都是依托“一套账”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较为单一,并不能对学生起到综合性教学的作用。而学生在学习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相关知识时,由于其中包含经济学、管理学等等概念较为高深的学科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之中会存在极大的难度,而且大部分的概念较为抽象,如果没有将这些晦涩难懂的抽象概念转化为真正的实际操作,就会影响学生理解的水平,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这样会影响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而且大量高难度的知识会严重地挫败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训课程,教学的质量都会大幅度下降。
1.4VBSE综合版实训课程缺乏细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一门较为复杂的专业,在学习的过程之中需要细分为多个层面。但是在高校的VBSE综合版实训课程教学之中,一般都是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整体的板块,很少有高校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复杂的知识进行实训课程内容的细分,所以,这就造成VBSE综合版实训课程体系内容十分混乱,缺乏条理性。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会严重影响到学生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VBSE综合版实训课程的学习效果。所以,高校在进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VBSE综合版实训课程的设计时,还应该将专业内容细分为几个板块,逐一进行练习。
2VBSE综合版实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主要目标定位
2.1加强学生的竞争能力首先,高校以及高职院校应对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进行培养。VBSE综合版实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弥补学生模拟实习时存在的不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际的训练与操作。真实的训练与操作环境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帮助学生加强职业竞争能力。
2.2改善学生的学习效率VBSE综合版实训课程实践教学设计体系的目的在于模拟实际场景,会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使得实训课程的学习更加具象化,在这种具有真实性的模拟场景训练之下,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效率,既可以营造一个具有趣味性的轻松学习环境,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有效性,从而改善教学的效果。
2.3提升教师的业务实践能力高校的教师一般都以理论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大多数教师都缺乏实训教学的能力,所以,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实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构中,教师起到的引导性作用不大。VBSE综合版实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可以为教师提供大量的参考,使教师在进行实训课程的设计时有更多依据,还能够在进行实训课程设计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指导,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实践的能力。
总之,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实训课程中利用VBSE综合版实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构建实训课程体系的内容,是实训课程内容更加丰满并具有依据性,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性质的学习内容,提升学生就业所需的专业能力。
3VBSE综合版实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有效策略
3.1提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课程实建构的整体性和层次性首先,应提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VBSE综合版实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整体性和层次性。VBSE综合版实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注意点为专业内容的实战演练,必须要保障模拟的真实性,在模拟环境真实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相关实训课程的进一步设计。先要做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理论课程内容与实训课程内容的衔接,使理论与实践的连接效果更流畅,才可以再进行实训课程的下一步设计。由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等等内容,复杂的内容决定了实训课程的复杂性。所以,在进行实训课程的设计时,还要注意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内容进行细分,将理论知识分为几个板块,逐一进行实训课程的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各个板块的衔接,提升知识的兼容性。为了能够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实训课程的魅力,并能够在模拟的真实环境中感受工作的环境,高校应该使用VBSE综合版实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将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搬入到课堂之中,在课堂上完全模拟企业的工作流程,对实训课程进行具有全面性的设计,利用VBSE综合版实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实训课程的细节部分,从而帮助教师成功制定实训课教学的内容。
3.2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由于现在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都采用较为偏向理论的教学模式,对于实践教学没有足够的重视,所以,在进行实训课程时,实际模拟企业工作岗位的`课程设计就显得较为落后,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就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大多数的中型企业都已经与世界企业规格接轨,而高校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在对学生培养的过程之中也应该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准则,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增加实践经验,从而提升实际的工作能力。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主要需遵循以下几个重点。首先,教师在进行实训课程设计的过程之中不能只注重课程外表的美观性,这里指的是两方面,一是实践课程的课件,二是实践课程的流程。一是实训课程要遵循简洁的原则,实训课程的课件必须要杜绝华而不实的现象,尽量将更多的专业知识以及实际经验来充实课件的内容,同时,加强对技术的应用,使实训课程的课件更加具有实用性。二是实训课程的流程需要条理清晰、环节简洁,实训课程的流程一般是模拟企业真实场景,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升职场经验,所以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之中更加要注重课程的实用性,抛弃繁琐的部分,化繁为简。其次,是教师要注意自身角色的转化。
实训课程与传统的理论教学课程不同的是,实训课程应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主完成课堂学习内容,而教师在其中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不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抉择。学生作为实训课学习的主体,还需要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以及与他人的协作能力,加强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实现思考成果的共享。再者就是学生需要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我国高校大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没有自身的主体意识,这样的情况之下,会严重影响学习的效率。因此,在VBSE综合版实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还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实训课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多方面来激励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
综合实践课程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实践哲学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论文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它在这几年的实施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实践哲学的复兴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哲学范式。以实践哲学作为理论基础回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真,对综合实践活动提出了一些要求,有利于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断走向成熟。
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实践哲学作为西方现代哲学的转向,超越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和近代的理论哲学,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范式。它面向人生活的整个世界,关系人的独特的存在方式,这与教育是面向人、培养人的发展的实践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教育的改革也纷纷将实践哲学作为其理论基础。而作为本次新课程改革亮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并且以实践活动作为该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因此,从实践哲学的角度分析人的实践活动的本质,审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将为该课程的实施带来新的理论要求和指导。
一、实践哲学的基本观点
(一)实践哲学注重人的主体作用
实践哲学强调人在实践活动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承认人的主体性是人进行创造性的、能够实现自己价值的实践活动的前提。这里的实践是人所特有的、趋向一定目的的活动,正如在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中提到的“在实践中确有某种为其自身而期求的目的,而一切其他事物都要为着它”[1]那样。
实践哲学主张从人本身的生存活动出发去理解人、人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认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存在价值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彰显,实践是人的存在的本质要求。实践哲学关注的人是活生生的、鲜活的生命。也就是说,这里的“人”不只是作为实体存在的人,更为重要的是有着思维和意识的人;这里的“人”是有自主性的人,能够自觉地把自己视为主动者,把外物视为被动者[2],自由地支配自身的一切活动,并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里的“人”是有能动性的人,即在行动之前会自觉地确立实践的目的,制定实践活动的计划,选择实践活动的策略、政策,用以保证未来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这里的“人”是有创造性的人,能够打破自然界和自身的限制,从而不断超越现实,达到理想的未来。
(二)实践哲学的本质特征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不能被仅仅理解为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实践哲学认为,理论始终要面向现实,使理论成为实践的一个环节,成为现实本身的构成要素,而不是外在的说明,从而服务于改变现实的实践运动。
首先,理论与实践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统一,理论服务于实践。理论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还在于运用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使其不断取得胜利。其次,也正是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主体才能形成对理论更深刻的理解和熟练掌握,从而真正将学习到的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再次,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发展,即实践对理论具有反作用。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入,只有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错误的理论才能被发现、纠正或推翻,而正确的理论才能被证实,并获得进一步发展。
(三)实践哲学以整个生活世界为基础性对象
实践哲学把整个生活世界作为自己的出发点,肯定了人生存的基本领域——“生活世界”和人的生活实践,肯定了这个领域对人类的重要性和对人类所有理论的基础性和先在性[3]。实践哲学涉及了人类生活的基本方面,它并不指向单一的、特定的对象领域而是涉及人类自身对象化的所有领域,是人、自然、社会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所形成的有机的整体,是人的整个生活世界。
首先,实践改造的自然维度,生成发展了人化自然,将自然维度引向了与人有关的生活世界,使人化的自然成为实践哲学的关注对象。
其次,作为人的存在必定不是单一的个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都在人能动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每个人在改变他和其他人的关系,改变他和自然界的关系时也完成了对自己的改造。
再次,人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目的、意识等来改造社会客体,使社会向着人所需要的方向变化和发展,使社会成为真正人化的社会进而将社会纳入实践哲学的对象范围之内。
因此,人、自然、社会的统一构成了人的整个生活世界,是实践哲学研究的基础性对象,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现实基础。
(四)实践哲学以生成论的思维范式为主导
实践哲学的主导思维范式是生成论的思维范式。因为实践哲学以感性具体的实践为根基,它所追寻的根基不在生活实践之外,而是在生活实践之中。而生活世界处在生生不息的变化之中,是不确定的,因而实践也不可能是固定的、按照既定蓝图亦步亦趋的准确实施,而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
首先,从实践的主体来看,作为主体存在的人不是一个已经完成的人,而是不断生成的人,因为成长不是已完成的生长,人没有一个恒定的画像,人总是不停地进入生活,不停地变成一个人[4]。现实的人总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人的生成发展和社会的生成发展与实践的对象化活动具有一致性。其次,从实践的过程来看,实践过程是复杂的、多变的,再加上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往往不能够一次性获得,客观事物的本质也有一个受实践制约的.逐步显露的过程。因此在实践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根据客观规律和具体情况改变已经制定好的计划、方案,调整实施,以确保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结果,也就是说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需要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二、实践哲学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行动指要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践哲学强调人的主体作用,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我们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实践的环境。要相信,只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寻找课题,关心学生关心的、想了解的问题,鼓励学生深入研究,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必定会有所收获。即便遇到困难,经历失败,学生也会从中汲取大量的经验教训,万不能因为害怕学生学不好而剥夺学生的自主权。
例如,在一次以“哭泣的水沟”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由于学校旁边有一条小河,河里总是散发着一股难闻的气味,这一现象引起了学生的关注。于是学生自己确定了活动的主题,并进行了实地考察、采访,通过查资料、师生互动、讨论质疑等方式的实践活动,学生终于找到了水沟被污染的各种原因,还自主研究制定出治理臭水沟的方案。这个案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重视,热情也被积极地调动起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也在活动中获得了相应的发展。当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必要的,但绝不能一手包揽学生的全部活动,而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真正把受教育者当做一个完整的主体看待,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发展,并以此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在现实操作中的运用
实践哲学中的理论与实践不是二元的对立,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的有机统一。必须将普遍的理论具体化、个性化到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彰显理论的指向作用,使其服务于实践,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另一方面理论的科学性可以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强化和进一步发展,使主体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中教师要注意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现实操作结合起来。例如,某老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景区交通污染”状况调查中,学生在制定方案计划时,本打算采用噪音测量器测量空气的污染程度,但是他们没有借到仪器,又不愿浪费钱去买一个。最后一个学生想出办法:只要准备瓶子、管子等简单的东西,然后到不同的地方装上空气,最后把装有空气的瓶子倒过来用管子输入水,哪个瓶子中的空气多即二氧化碳多,就表明那里的污染大一些[5]。这一建议正是源自学生看书获得的知识,建议被采用后,该生在活动中展示出很高的积极性。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要尽量使学生已有的学科课程知识和通过课外学习获得的知识都能够在活动中得到应用、延伸、综合、重组和提升。当学生能够根据活动中的具体状况活用书本上的知识,把理论运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时,他们就会获得很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对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而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学生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体验到知识的作用,有利于提高他们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进而大胆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获得对已有知识的反思能力。这会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勇于创新。
(三)强调课程内容的改变和延伸
实践哲学的对象面向整个与人有关的生活世界。学生生活在一个由个人、社会、自然等基本要素构成的完整世界中,而且这些要素交汇融合、彼此联系,仅仅依靠书本知识的学习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社会的人的存在的需求。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应涉及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和领域,涵盖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和自我的关系的基本问题,使学生在亲近自然,参与社会和与他人积极交互的过程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要勇于打破教室和学校的束缚,将学校、家庭、社会和自然界融合起来。首先,活动的课程内容要亲近自然,丰富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了解与认识,培养他们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和态度,并进一步促使其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形成初步的环境保护能力。其次,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增强他们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其社会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社会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形成社会责任感、劳动观和道德观等。这也要求学校要呼吁所在社区和社会各部门的积极协作,配合学生外出参观、访问、调查,争取在各地建立图书馆、博物馆等青少年活动场所。再次,要重视学生与他人或自己有意识的交互活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四)关注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性
实践哲学的思维范式是以生成论为主导的思维范式,它要求以生成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实践活动的主体、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等。
首先,学生在与实践活动的“对话”中,不断生成发展成为“新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打破了已有的僵化的课堂,引导学生投身于实践生活中,启发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之中通过分析、思考和判断发展、锻炼自己的思维,并在多种可能性之间通过慎密的思考和负责的行为不断发展成为趋于完善的“人”,成为一个不断生长发展的能动自觉的主体。
其次,实践哲学认为实践不是固化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是复杂的,随时都可能出现让人意想不到的情况。教师要适时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发现新问题,生成新课题,自主完成方案、计划的修正和调整,确保活动效果的实效性。例如,某学校以“牛奶”为主题进行了系列活动的规划与实施。在教师讲解牛奶的营养、牛奶与健康的关系时,突然有一位学生问老师:“牛奶这么好,那为什么我们每天都喝牛奶,而农村的小朋友却很少喝牛奶呢?”显然这是活动过程中生发出来的问题[6],只要教师积极地适时引导学生探究,该活动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再次,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生成性和发展性,因此,对活动结果评价也应该以发展性的评价为主,即学校和教师不应过多地关注活动的结果和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作品,而应注重学生能力的获得和生命的成长。即使活动的目标没有完全实现,教师也不能盲目地否定活动的意义和价值,而应肯定活动的阶段性成果并汲取活动中的经验教训,以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总之,实践哲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着一种天然的内在联系。实践哲学的复兴为综合实践活动走出困境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契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只有回归实践哲学,回归本真的实践,根植于实践才能走出困境,获得新生。
参考文献:
[1]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4.
[2]孙晓毛.略论人的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原则[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8,(4):1-5.
[3]金生.教育哲学是实践哲学[J].教育研究,1995,1:17-22.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197.
[5]陈宏贞,贺方秀.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J].科技资讯,2008,(32):216.
[6]顾建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06.
综合实践课程论文篇4
初三思想政治课的综合复习工作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如果方法得当,一位政治老师可以上五个班,并且学生的成绩可居全县首位。反之,一位老师上两个班,而且学生的成绩相差甚远。通过本人的实践,以下几种基本的复习方法,供同行参考。
一、根据教材特点,构建知识框架
初三思想政治课教材较之过去有了很大幅度的调整,突出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减轻了学生作业负担,充实了教材的时代内容。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首先共同构建每块知识系统,接着倡导学生根据本章本节的知识体系,自己去详细读书。
二、抓住中心,突出重点,贯穿主线
初三政治课的复习过程,要贯穿教材主线“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教师无论是按单元复习还是分类复习,都要根据主线,体现教材主题。
复习同时,教师也要始终抓住“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基本国情、国策的教育”这个中心,突出“国情、国策部分”这个重点。应该要求学生弄清楚,抓住重点。
三、知识归类,强化内在联系
复习工作也可以从横的方面组织复习,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横向复习主要把散布在各课中的相似相关的知识集中复习。平时学新课时,即使是学同类的知识,都是遍布各个章节。复习时必须指导学生把他们归结在一起,这样,比较才能鉴别类别,同时也把知识记得清楚明白。会考的'考查难度比较大,教师要抓住其内在的联系提示本质,教会学生突破思维模式的束缚,化繁为简,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合社会热点,渗透德育功能
历年会考都会有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去作材料分析题。目的是考查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性和针对性,渗透德育功能,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复习时取热点材料题目,教会学生把材料与教材中的观点联系起来,有时一道材料题,考查学生所学政治思想内容中的几个观点。同时也是考查学生的几个方面的德育精神。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课学习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十分必要。
综合实践课程论文篇5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功能在中小学日益凸显出来,同时广大中小学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但是,中小学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管理方面经常遭遇困惑,致使课程实验工作还陷入僵局。作为区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据近年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就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的规范管理,粗浅地谈些看法,并希望专家和同仁给予批评、指正。
一、中小学要制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否在中小学有目标、有计划、有效的常态实施,首要问题是学校能否规划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这就如同建楼必先设计一张图纸一样,没有图纸楼房是无法建造的。同样没有实施方案,没有整体实施计划,年级和班级,老师和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必然会陷入盲目的实验状态中,这不仅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而且难于取得实效。
那么,学校怎样才能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实施方案呢?
1、由学校教科处牵头,从学校校级、中层领导以及骨干教师中,选择在教科研方面的精兵强将组成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小组,组织小组成员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进行专题研究。研究着重从学校实际出发,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安排、师资配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实施、课程管理、校本研训、课程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要充分考虑方案的目标性、实用性、计划性以及可操作性。另外还要注意方案要详实、具体,如,课时的具体使用,教师的人员安排等。最终集大家的智慧,形成实施方案。
2、将实施方案,发放给广大教师,甚至一些学生家长和社会上关心学校发展的人士,广泛争求大家的意见,再进行反复修改,最终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3、特别提一下,注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学校发展目标、学校校情分析、课程的长远和短期实施目标、课程资源与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详细计划(包括年级活动主题、指导教师安排、具体课时使用方式等)、课程的校本研训计划和具体实施措施、课程管理要求和管理办法、课程评价方法和要求等。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之所以把学校发展目标和学校校情分析放在方案前边,且必须要写,是因为这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制订的基础和背景,也是以下项目内容的制订依据。而这些内容都需要一一的详尽的完成。只有各个项目内容详实,才能便于指导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
二、为保证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学校还须建立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光有方案是不够的,必须建立与课程相关管理配套制度,才能保证方案能够落到实处。这些管理制度,主要有:
1、教师任课制度。目前大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是依赖学科教师兼职的。这就需要学校对教师的工作量做个合理的调配和安排,比如:学校规定每一位教师,在一学年中或两学年内,至少要独自或与他人合作承担一个综合实践活动,承担课时不少于9个课时(3周时间基本能完成一个小的活动主题)。先由教师填写申报表,申报活动主题,再由学校进行审定,最终确立年度或学期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学年、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承担教师。未申报成功或未申报的教师,要在下一学年或学期继续申报。这样用制度来保证教师既完成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任务,又不影响做学科的教学任务。
2、奖励制度。学校可对承担综合实践的教师,尤其是开展活动质量高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学校要对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而超出课时规定的'教师,按课时量应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如果不能给于补偿的,能否在年底考核、评优评先中适当加分和给予奖励。用这样的奖励制度来鼓励教师承担课程的积极性,就会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许多教师还是很有积极性和能力的,就看学校的制度能否把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研训制度。这一制度可以仿照学科教学再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适度修改,目的是为更好的促进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的专业成长和指导能力的提高。
4、综合实践活动档案管理制度。规定从活动开始,由活动承担教师,注意整理并保留教师与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各项活动资料,如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计划方案,学生搜集并整理和完成的各项信息资料,教师指导策略与做法,活动成果等,最终整理出有价值的档案资料,交给学校进行统一的管理。
5、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制度。制定出评价制度其目的在于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情况、年级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和班级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等作出科学与合理的评价。
6、综合实践活动安全保障制度。安全制度可以在学校原有的安全制度基础上修改、补充和完善,努力使制度更好地为综合实践活动服务。如可以制定综合实践校外活动报批制度,其制度,由教师提前申请,学校审定批准。活动组织制度,外出活动必须由哪些教师参与安全管理等等,以保证活动安全并正常开展。
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经费、设施使用制度。如,经费申请、活动设施使用等方面都需要建立一定的保障制度。
目前,不少学校没有建立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课程开设缺乏保障机制。因此必须健全课程实施机制,并让其发挥真正的作用,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
综合实践课程论文篇6
摘要: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也不断深入,对于职业教育培养的专业技术性人才的要求就更高,社会上不但要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还需要高素质以及综合能力很强的人才。语文课程在各个学校内都属于基础课程之一,职业学校的语文综合实践课所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是包含了阅读理解以及语言表达,交流等实用性的语文学科。学习语文综合实践课,能帮助并指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学科知识,还能带动学生学习课外的资源,让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专业的实践当中去,从而提升学生们语文学科的综合素质。所以,语文综合实践课对职业学校的学生以及语文教学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对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
关键词:职业学校;语文实践课;教学问题;对策
职业学校的教育是为了学生服务,帮助并指导学生就业,语文综合实践课是职业学校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能够起到推动学生专业发展的作用。伴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也在改革中找到了新思路,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就是其中一项内容,其打破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课程当中,不断地刺激学生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更愿意参加实践课程的内容,比传统的语文课堂更生动,更有乐趣。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带动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不过传统的教育体系根深蒂固,短期的改革并不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再加上职业学校更重视学生专业课的培养,学校对于语文等文化课的重视程度不足,这都给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带来了困扰。
一、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中的问题
(一)教师对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存在错误认识。职业学校的性质决定了学校会将更多重心放在学生专业课程的安排上,学校要快速地培养出适应社会实践的学生,所以在对学生的课程安排上,会更侧重于专业课的传授,要利用更多的实践让学生了解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并尽快适应未来工作的发展需要。职业学校的指导思想就是要让学生更好就业,更容易适应社会,在这种指导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很难将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甚至有些教师认为语文的好坏不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非常随意地设置语文综合实践课,更有甚者还会占用语文课去讲授专业课的内容,语文综合实践课的学习时间不够,非常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与培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这门基础课程要提高到重要的位置上,学生只有通过更多的语文课程的学习才能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传授语文知识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很大的帮助,可如果学校一味强调文化课,不能科学地安排语文课程的学习,那么一定会给语文教学带来阻力。
(二)语文综合实践课安排较盲目。很多职业学校的管理人员都喜欢求稳,不愿意尝试更新的教学改革的
内容,坚持相信经过多年的办学经验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与教育理念不会过时,不需要尝试更新的教育模式。因此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并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不能合理地设置课程计划,导致语文综合实践课程停留于表面内容,语文教师对综合实践课也没有清楚的认识,只是将其简单化,如此敷衍的教学形式无法显现出语文综合实践课程当中展现的综合与实践,还有一部分职业学校并没有语文综合实践课程的安排。
(三)学生参与度不高。新课改在不断的深化,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却没有理想的教学成果。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对于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的理解不够深入,大都保持着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负责听从,教师只是生硬地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学生填鸭式的背诵,记录,没有欣赏语文课程的兴趣,这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多数的语文综合实践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度不高,无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导致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也无法体现其价值。
(四)缺少公平的管理和评价体系。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当中,管理和评价体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会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目前我国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中,没有科学完善的管理和评价体系,监督学生的学习成果时,常常侧重在专业技能方面,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则容易忽略,还导致职业教育重视技术而轻视文化的情况出现。另外,没有制定可行的奖惩方法,这都妨碍了语文教学的'改革,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的对策
(一)提升对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的认识。伴随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在职业学校的整个教学体系的地位也不断变化,语文综合实践课是带动其他专业课发展的。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导致社会更需要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职业学校的学生要把握好这样的机遇,只有学习好母语,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当中去。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要传授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还要让学生展示自身的文化素质。语文教师还要深入研究综合实践课程,确定语文综合实践课程的目标,突破现有的语文综合实践课的瓶颈。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播,将传统文化与语文综合实践课程融合起来,帮助学生很好地学习语文综合实践课。
(二)增强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内容,不单要调整课程的结构,还要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语文教师在其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实践课也要求教师有很强的综合能力,还要有操作能力以及教学素质。因为在语文综合实践课当中学生是主体,课程的自主性很强,可是学生的能力有限,又需要得到教师正确的引导。所以教师在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中不仅仅是教师,还具有研究者的身份,教师要研究好语文综合实践课的整体思路和可操作的内容,这样才能更好有提升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的实践性。教师是引导者还是参与者,有很强的指导性作用。所以要增加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填鸭式教学,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传授方式已经不足以应对时代的发展变化,也不足以应对新课改的要求。要尽快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要突出语文综合实践课的开放性。要让学生充分有利用其课堂以及课外的时间投身到实践活动当中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语文水平,锻炼其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不是简单的传授学生语文知识能力,还要帮助学生为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其功能性更强。因此,要不断丰富并完善语文教材的实用性,增设实践内容以及实践活动,要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通过实践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满足学生出入社会的基本语言需求。
(四)善于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学校也有了多媒体电脑和互联网系统,这是宝贵的资源,应该拿来,运用到实际教学之中。利用电脑多媒体的优越性,可以更加直观和全面地展示一些情景和文本,让学生享受到不一样的视听感觉,这样比枯燥的讲解课本更加生动和形象,有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和求知欲望的刺激。让课堂变得活跃,让学习的气氛充满课堂,这样才能让职业院校的语文实践课教学更上一层楼,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建立健全考评制度
学校要建立起完整的考评制度,定期对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学习成果进行一定的测评,并且要求教师做出相应的改变,来让学生都能在语文实践课中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技能。此外对于教师也要建立相应的考评制度,教师的受欢迎程度,教授学生的学习成绩等等这些都是评价的参考,对教师也进行一定的考评,有利于督促教师进行观念的转变和自身素质的提高,更好地投身教学之中。
四、结束语
结合上文,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中的问题,是由社会因素和主观因素共同影响的,职业学校的教师将侧重点放在了学生专业技能上,而忘记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社会的发展和课改的要求,都带动了教学观念的改变,要提升职业学校对语文综合实践课的认识,要增强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中教师队伍的训练,利用新的教学模式去完善传统的教育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以及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玲.关于中职学校语文综合实践课的思考[J].广东教育:职教版,20xx(12):62-64.
[2]张琦.中职语文主题式模块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考试周刊,20xx(19):20-23.
[3]印波.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研究[J].大科技,20xx(26).
[4]王勇权.职业精神渗透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策略问题研究[J].教育现代化,20xx,4(30):257-258+261.
综合实践课程论文篇7
[论文摘要]音乐欣赏教学是高等教育职业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完善大学生生理素质和心理素养的重要手段。在高职院校开展音乐欣赏教学应当突破传统的、单一的“听赏”方式,采取具有时代特征的、能够调动多重感官参与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性欣赏教学,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知识需求。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欣赏综合性音乐教学
近年来,音乐教育成为提高国民素质的主要手段之一,其重要性日益被人们接受。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人在实践中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它对健全人格、愉悦人生、培养丰富的情感世界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开展音乐课的诸多积极作用,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音乐欣赏课程。但是,传统的音乐欣赏课往往采取单一的“听赏”乐曲的模式。听赏之前,教师针对即将要欣赏的音乐作品做解释,如创作背景、作曲家生平、作品内涵等,然后进入听赏程序,这时学生大多会趴在桌子上,有的学生聆听音乐,有的打盹,还有的学生任由思想的野马脱离了缰绳随意驰骋……
诚然,介绍音乐作品的背景与内涵对于音乐欣赏是重要的,但由于当代大学生知识面较宽,文化素质较高,因此在音乐欣赏课上,教师单一讲解音乐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其深厚的文化功底,将各种艺术形式同音乐结合起来,使音乐欣赏形式综合化。应采取综合形式的音乐欣赏教学,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避免音乐欣赏课流于形式。
一、实施综合性音乐教学的必然性
近几年,教育领域提出了“学科综合”的新理念,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提倡学科综合”的教学要求,并进一步阐述了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这一理念的提出,无疑是对传统音乐教学观念的一大突破。“学科综合”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是以人为本教育的具体体现。
人类知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学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研究表明,人类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是综合、整体地进行学习,也就是多感官、多角度、多领域综合地进行学习。关于这一点,已经在各国教育界中达成共识。如美国教育专家艾伯利斯、霍弗在《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一书中就阐述了此观点:“实质上,所有能提供审美的和人文学科经验的艺术都是相互关联的,所以学校课程应该为提供相关艺术的经验留有一些机会。……把各种优秀的艺术作为一个整体,来发展对艺术在较高和较广的境界的理解。……学科越是深入融合到学校的整体教育方案之中,就越能成为有意义的基础的学习内容。人类需要发展对于周围世界的美的敏感性和鉴赏力。当一个人开始理解其他艺术形式的审美价值时,他对音乐的美学价值的和敏感性也就提高了。”此外,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贝尼特·雷默在他的《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中提出了“综合审美教育”的概念,他认为“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主要要素,音乐中有旋律、和声、节奏;绘画中有色彩、线条、质感;诗歌中有比喻、形象、韵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每种艺术都可以借用其他艺术的要素,再与自己的领域同化,而许多艺术又可以借用非艺术界的要素,加以艺术地运用,转化成表现素材”。由此可见,追求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已成为当代教育家关注的焦点。
音乐教育应该成为音乐与各学科间联系的纽带,通过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性教学,促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理解音乐,通过以音乐为本的学科综合性教学,改变过去学科教学之间的相互分离的现象,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视野,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进而提升审美教学的质量。此外,教师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适度的启发和讲解,可以使学生明白学科交叉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从而促进他们在其他学科学习上的融合,既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又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
二、实施综合性音乐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
众所周知,自从有人类文明史以来,歌、乐、舞便紧密结合于一体。既然人类早期的音乐活动形式是综合性的,音乐的雏形是融合诗歌、音乐、舞蹈于一身的综合体,那么我们在欣赏音乐时就不能完全把音乐同其他艺术割裂开来,而应该把音乐作为文化艺术的一部分,把目光投向音乐背后深厚的文化背景,从与其相关的多元文化角度来聆听音乐、感受音乐,打通我们的视、听、味、嗅、触觉,全身心投入来感悟音乐。音乐同其他文化艺术门类的结合方式众多,以下将从四个方面阐述:
1.音乐同文学联姻。缪斯神殿中最动人心弦的两个艺术门类——音乐和文学,伴随着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十九世纪德国著名抒情诗人海涅说过:“语言的尽头便是音乐的开始”,由此可见,音乐是文学的一种延伸,一种补充。在我国,音乐同文学相融合的形式两千多年来依然存在,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从“诗歌”的字面意思我们就不难看出,我国“诗”与“乐”自诞生之日起就紧密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每一篇都可以合乐歌唱。《尚书》中“诗言志,歌咏言”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纵观中外优秀经典音乐,无论是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东方诗歌,还是流传于公元前八世纪的荷马史诗,或是后来发展成熟的16世纪意大利歌剧以及19世纪浪漫乐派的交响诗,很多杰出音乐作品都同文学作品相互联姻、血脉相连。
由于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是多渠道、多角度的,他们的知识面相对较宽,因此在高职院校的音乐欣赏课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文学知识,结合与所欣赏乐曲相关的文学作品,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如在欣赏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前,教师先向学生介绍18世纪德国诗人席勒和他的诗歌《欢乐颂》,当吟诵到“只要在你温柔的羽翼之下,一切人们都成为兄弟”之处时,适时地播放贝多芬的终曲乐章,让学生在辉煌的乐章中真切感受到超越时代、超越种族、超越地域、超越国界的人间大爱。席勒诗词中的文字生动地界定着音乐的情感,反过来,贝多芬式的震撼乐音又烘托着诗歌的意境,二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2.音乐同哲学结合。马克思说过:“艺术、哲学和科学是人类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虽然音乐和哲学艺术掌握客观世界的方式不尽相同,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但它们所掌握的对象都是同一个客观世界。哲学代表着人类理性思维发展的最高形式,音乐代表着人类感性思维发展的最高形式,两者共同建构着人类绚丽多彩的精神王国。那么,如何用具象的音乐来表达抽象的哲学呢?其实在浩瀚的音乐海洋中也不乏用音乐来表现哲学的实例:如在介绍理查·斯特劳斯的`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哲学家尼采的同名散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著作是尼采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在这部哲学巨作中尼采宣告“上帝死了”,让“超人”出世。教师在充分的理论铺垫之后,让学生听赏这首关于抽象思想的音诗。理查·斯特劳斯完全采用尼采论著中的标题作为自己交响诗中各乐章的标题:“隐居人”“极度的渴望”“欢乐与热情”“死亡之歌”“科学”“康复”“舞之歌”和“夜游者之歌”等八个乐章,斯特劳斯赋予这首音诗戏剧性的音乐冲突,可以说作品的梗概是尼采的,然而内容和细节上属施特劳斯的风格。学生在这样一部经典音乐作品中,不但得到美妙乐音的滋养,同时对尼采的哲学有了全新的认知,通过细腻感性的音乐,多层次、多角度地理解抽象理性的哲学思想。
3.音乐同绘画携手。音乐与绘画是艺术领域中两种不同的门类,从艺术的存在来划分,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从艺术的运动方式划分,音乐是动态的艺术,绘画是静态的艺术。然而,音乐和绘画又存在着许多相通之处,两者借助不同的媒介物,用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向人们传达着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内容。音乐史学家安勃罗斯曾经说过“音乐是心灵状态最伟大的画家,也是一切物质最不高明的画家”,道出了音乐和绘画艺术的关联。如说绘画中的术语“色彩”“色调”和“线条”等词时常作为音乐用语出现在音乐评论中,而音乐中的术语“节奏”一词也经常用于界定绘画中的风格。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牛顿曾对乐音的振动频率及颜色的波长关系作过研究,他认为音乐中的C、D、E、F、G、A、B七个音的音高分别同绘画领域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相对应,这也给音乐教育工作者们试图将乐音同色彩相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赵宋光先生曾经明确提出,当前不仅要努力克服听觉(音乐)与视觉(美术)彼此分割的传统习惯,还应注意对一向被忽视的薄弱环节予以特别关怀。
当欣赏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斯克里亚宾的交响诗《普罗米修斯》时,可以尝试把各种调性与具体的色彩相对应,如用白色、红色代表c大调;棕色、金色、橙色、玫瑰色代表G大调;黄色代表D大调;玫瑰色代表A大调;蓝宝石代表E大调等。教师可以效仿斯克里亚宾的做法,用投影做成七色光键盘,把色彩投放到幕布上来配合音乐,以产生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艺术效果。学生在这种双重感官的刺激下,能够对这首交响诗有进一步的了解。
4.音乐同戏剧联袂。音乐同戏剧天生就有着不解之缘,我们知道,现存最早的戏剧产生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戏剧产生的基本元素之一就是属音乐范畴的民间歌舞。此外,在古希腊时期上演最频繁的戏剧中总有“歌队”的助威,一方面对戏剧起着烘托气氛的作用,一方面担任着大幕的职责。由此可知,音乐和戏剧有着必然的种种关联。因而,教师在设计音乐欣赏课时就要考虑将戏剧元素融入其中。如设计欣赏19世纪浪漫乐派大师瓦格纳的音乐戏剧《尼伯龙根的指环》时,就要着重强调音乐同戏剧的结合,两者相互依托,相互协助,这时音乐是手段,戏剧是目的,音乐与戏剧共同联手为“乐剧”的发展推波助澜。
由于大学生生理、心理都已趋向成熟,具备了初步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并且具有旺盛的求知欲望,此时期的音乐欣赏课程应当充分挖掘音乐的文化内涵,加强音乐与其他艺术和相关文化的联系,这为接受综合性的文化积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建立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渗透是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音乐欣赏课程也在探索综合性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其学科价值。音乐是人文的,因此不应只是单纯追求知识技能,而应该追求对文化品格和精神内涵的感受和理解。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音乐常常让我们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超越,我们应借助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联合一切相关知识领域,深入挖掘音乐文化内涵,通过有限的课堂欣赏教学扩展学生无限的艺术视野,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提升音乐修养和文化素质,陶冶高尚的艺术情操,最终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综合实践课程论文篇8
目前国内小教专业实行的传统型教育见习模式普遍存在课程定位偏离、师生效率低下等弊端。在此背景下,浙江师大沿袭并创新了全程一贯的浸润式见习模式,但也暴露出师范生主动性匮乏、实践缺乏理论指导的不足。针对以上问题,应本着系统实践融合理论研讨的思路,从课程理念、基本制度、形式内容层面对教育见习进行综合课程化改革。综合课程化教育见习模式的运行需要完善经费、师资、技术的配置。
自1998年首次设立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以来,在全国高师院校内迅速“蔓延”,近二十年间展现出极强的专业活力和吸引力,并且为基础教育一线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而教育见习作为职前教师关键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其从高等院校深入教学一线的窗口、教育理论结合教学实践的桥梁,无论是从实践性知识的习得、教学经验的积累、对教师职业的认知来说,都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由此可见,教育见习毫无疑问是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在实践的经验与反思下,国内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见习模式逐渐显现出一系列漏洞,其中以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型教育见习模式尤甚。
一、传统型教育见习模式
传统型的教育见习模式即指小学教育专业建立之初由南京晓庄学院等部分领头院校构想并贯彻的见习模式,在各大院校小教专业蜂拥成立的背景下,随之而来的是该模式普遍性的沿用与推广。由此,传统型教育见习模式便展现出时间跨度的持久、应用范围的广泛、结构内容的陈旧等特点。
(一)传统型见习模式的实施概况
小学教育专业发展至今,在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领域尚无统一规范,故教育见习也连带性地具有其不明确的一面。虽然国内各院校在相关领域不断付诸积极的探索,但在传统型见习模式的范围内,小教专业的教育见习主要展现为基础的实践环节形态。
从见习的实践形式来看,传统的教育见习往往以分散与集中结合的时间分布形式呈现。各院校偏向于将教育见习课程进行肢解,分散于不同学期开展,多者会安排5个学期的见习活动,反之则仅有一个学期;从见习开展率来看,4、5、6三个学期成为了见习管理者们普遍青睐的节点。在开展教育见习之初,多数院校的见习管理者倾向于召开见习动员大会,从形式上确立见习工作的起始点,并借此向师范生口头传达教育见习的要求与精神;与此同时,教育见习的相关计划和手册一并下发。见习过程中,活动大多以较为紧凑的形式维持一周左右的时间,由师范生集中进入合作小学完成见习任务。在见习实践环节结束之后,院系少有组织见习的研讨与总结。
从见习的实践内容来看,以“见”为主是师范生见习过程中的宗旨,观摩与学习则成为其主要任务。出于职前期的教师生涯定位,师范生在进入小学的情境下通常被要求进行积极观察:宏观层面上,师范生需要对小学的物质环境、校园文化、班级设置、活动管理等有初步了解与认知;微观层面上,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师生活动、教学行为等都是师范生观察与学习的对象。除此之外,他们还被期望通过教育见习撰写课堂笔记、见习反思以及完成教案的编改。同时,传统型见习模式具有一明显特征,即一般情况下师范生无从获取真实课堂教学的机会。
(二)传统型见习模式暴露的问题
传统型见习模式在多校多年的运行过程中早已被实践证明其呆板与低效的一面,为了专业建设和师范生的发展,对这种实践环节形态进行反思显得尤为必要。而课程定位偏离、师生效率低下成为实践环节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
一方面,在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教育见习通常被认作是教育实践类课程的子课程,与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等课程处于同一地位,理应具备规范的学分、学时、任课教师与课程经费。然而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见习定位偏离与模糊、课程地位始终不及一般课程,学分、学时、经费没有可靠的保障成了普遍存在却又习以为常的严重课程缺陷。部分院校认为教育见习仅仅是一个实践环节,将见习纳入教育实习板块成为其先行活动,更有甚者借助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的机会融二者于一体并随意为之。正是由于这种把教育见习当作实习的一个环节和教育理论课的一个补充的认识,导致教育见习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1]。
另一方面,传统型教育见习模式在其内容与形式等层面的不当安排,导致师生在见习效率上出现明显的低迷。对师范生来说,见习效率低主要表现在见习目标不明确、见习过程不积极、见习收获不够多,而见习形式单一、见习内容单调则是其主要原因。从表面上看,教育见习被合理地划分在各个学期保证了实践性课程的课时分散,但实际上每个学期内部见习均以集中一周的形式开展,各学期间缺乏紧密联系。在见习过程中,师范生则是盲目的参观者,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学生角色,注意力充其量能集中在教学内容和教师的风格方面[2]。对教师来说,组织难、指导少则成了其主要的低效行为表现。大多情况下,教育见习通常由高校带队教师自行联系与组织,其中所遇到的困苦令教师懊丧并与后期见习过程中的不负责态度产生密切的心理转化关系。而校地双方的教师在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背景下,更是很大程度地减少了指导行为。
二、浸润式教育见习模式
“浸润式”见习模式指浙江师大在传统型见习模式基础上积极规划和提出的新型见习模型,具有一定的前沿性与创新性。
(一)浸润式见习模式的运行特点
浙江师大小教专业对传统的见习实践环节进行了批判性地吸收和大刀阔斧地改革,形成了系统的教育见习实践形态,并突出表现为日臻上升的课程地位与全程一贯的见习形式。
浸润式见习模式的规划者充分认识到了教育见习与教师成长的密切关系,也意识到实践类课程发展与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养成的内在一致性。因此,相比较部分院校仅将见习作为零散的实践环节的做法,浸润式见习模式则把教育见习的实践形态进行系统化与全面化,并给予了较高的课程地位。在课时方面,浸润式见习模式从第一到第四学期均安排了不少于30个课时的见习时间,第五、六学期更是有将近120个课时的充分保证。在学分方面,教育见习被核定为一门2个学分的实践类课程,并在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但在浸润式见习模式下,教育见习无专门的任课教师与课程计划,出于大量外出实践机会的考虑,为其配备的经费与其他课程相比有一定增加。
全程一贯的见习形式则凸显出浸润式见习模式的最大优点,即通过本科期间高质量、不间断地系统化见习训练,将其中的实践精华无声地渗入师范生个体,实现人才培养关键的一步。在本科一年级,小教专业学生以两个行政班为单位进行两周一次的实地见习,并且以两所城区学校为见习对象实行轮换制度,每次见习的内容为对小学环境、课堂教学进行初步观察与感知。本科二年级,一班一校的形式得以落实,每班在该学年中两周一次固定前往一所城区学校开展见习活动,两位小教专业学生与当地教师进行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成为主要的见习内容。第三学年中,见习活动增加到一周一天,小教专业学生多以两人一班的形式全天跟班见习,除了一人一节精品课、一次班会课外,他们还需承担类似于作业批改、课间管理、活动组织等冗杂的任务。而稍微偏远的农村小学被提供成为见习基地,并同样在学期之间实行见习学校的轮换。大四学年则以教育实习、研习作为对见习经验的总结与提升。由此可见,无论是时间先后、实操机会还是受众范围,全程一贯的见习形式都彰显了较为显著的优势,形成了“感知-模仿-浸入-升华”的系统实践模式。
(二)浸润式见习模式的实践弊病
然而随着时间轴线不断地延展,在浸润式教育见习模式从构想走向实践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规划与现实之间的张力、应然与实然之间的断层。对其进行深入剖析与反思有利于我们实现该模式的重新建构。
首先,在见习频率得以极大提升的同过程中,本应同向发展的见习实效却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究其缘由与师范生主动精神的匮乏有着深层的关系。见习次数的急剧上升与见习内容的缺乏变化产生强烈的反差,师范生群体中的见习倦怠感由此产生并以交替的形式不断抬升。在见习活动开始前夕,不做任何的见习准备已司空见惯,见习学校的地理位置、办学特色、办学理念甚至见习听课的内容与班级状况在师范生心中都一无所知。而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师范生由于缺乏问题意识普遍在听课期间容易出现消极的态度,部分学生始终处于孤立的状态而没有融入课堂的氛围与结构中。在与指导教师互动的过程中他们大多数情况下处于被动的位置,而少有以主动的姿态发起沟通探讨。见习结束后,学生往往对见习作业敷衍了事,这使得反思与总结的功能在此过程中产生极大地消解,听课时的思维定势与身份转换失败也导致对见习活动的深入探讨和思考难以进一步开展。
其次,浸润式教育见习模式的系统实践形态缺乏有效理论指导成了另一大弊端。相比传统型见习模式亟需提升见习频率的窘境,浙江师大的小教专业正在往另一极端发展:见习过程中指导老师隐身甚至缺勤、学科教学论与教师教育课程难以与实践融合、见习结束缺乏研讨与总结,这些都在从理论思考与实践进步层面阻碍见习实效最大化的实现。有学者曾指出:“教育实践课程是实习机会+指导+反思的三位一体的过程。”[3]而浸润式见习模式单行线的做法忽视了理论指导的重要性,淡化和割裂了实践、指导与反思的联系,使得其客观上仍然停留在系统化实践环节的形态,而没有对传统型教育见习模式产生本质上的改变。
三、综合课程化教育见习模式
综合对传统型与浸润式见习模式的述评,可以发现它们都仅仅局限于对教育见习的实践环节进行完善与提升,而始终未在见习模式的改革中体现理论指导的一面。为了更好地达到革除教育见习弊端的目的,站在综合课程化的角度对小学教育见习模式进行重塑是其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综合课程化教育见习模式的构建
综合课程化教育见习模式需在浸润式教育见习模式的基础上,本着系统实践融合理论研讨的原则,对它产生正确的.课程理念认识,从基本制度、见习形式等方面着手开展改革,使其成为一门基于实践的综合课程。
1综合课程化见习模式的课程理念
教育部最新发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充分强调了教育实践课程的“实践性”和“研究性”,提出教育实践课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致力于使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成为研究性实践,使师范生的教育研究成为实践性研究,从而为实现教育预期提供有力的课程支撑[4]。
在传统的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当中,教育实习无论是所占比例还是重视程度,都远超于教育见习,故为其配备相应的教育研习以期加强实践环节的理性思考。而随着课程地位的上升以及新兴浸润式见习模式的运用,教育见习在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当中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对师范生专业成长的重要性渐趋明显。故按照《标准》的指导思想,教育见习理应具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见习与研究共进步”的基本理念,整体课程可划分为系统实践与理论研讨两大核心,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以两大板块的形式既并行贯彻又有机融合,通过“以经验课程为主,学科课程、经验课程和潜在课程整合”[5]的方式,实现从孤立的实践环节向综合的见习模式的转变。
2综合课程化见习模式的基本制度
综合课程化教育见习模式的内部制度应当被置于教育实践性课程体系的宏观框架下进行有机改革,坚持系统实践形态结合理论研究探讨的课程思想,秉承吸收浸润式见习模式的主体框架精华,在建设教育见习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全面开展。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见习课程基本制度的内部规范可以主要概括为以下五点:第一,需制订合理明确的课程计划,按课程管理规定进行提交、存档及施行。第二,在增加实践环节频率的情况下匹配见习理论研讨的相应增长,正确处理每学期内部两者的比例关系,通过教学计划确切执行。第三,编写或购进教育见习固定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理论指导作用,使其成为专业课程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纳入教材管理体系。其中,教材内容可包括规定性材料、知识性材料、过程性材料以及实践指导手册等[6]。第四,选任长期专职的任课教师,强化教师组织与领导见习研究的功能,完善教育实践指导老师选聘制度、落实教育实践指导老师责任制度、强化教育实践指导老师激励制度[7]。第五,解决关键的经费问题,妥善考虑实践课程特殊性,大量增加经费拨款,合理规划经费使用,加强经费去向监控。
3综合课程化见习模式的形式内容
浸润式见习模式为见习工作者在系统实践的环节提供了较为合理的模型,综合课程化教育见习模式应在此基础上大力融入见习理论研究,实现理论学习与教育现场实践互相作用的动态过程[8]。
在系统实践环节,全程一贯的见习形式应当被继承并在见习时间与内容的结构布局方面更合理地规划。在大一学年第一学期,见习活动组织者大可不必急于将师范生投入课堂一线,相反地,通过在高师院校中进行听评课的技能学习,配以远程见习等方式加以讲解与贯穿,对三年的见习质量会起到基础性的提升作用。大二学年,在浸润式见习模式同课异构的实践方式基础上,专题见习与综合见习相结合的形式在见习活动的多样性、见习效果的显著性、见习结构的合理性等方面都会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大三学年,综合课程化见习模式应在保证见习频率的同时,努力提升见习质量。
在理论研讨环节,随着见习活动不断地推行,应当与之相对应地设有明确课时安排的见习研讨和教育教学研究。每次见习活动结束之后,任课教师应负责组织进行该次见习的探讨,形式可包括学生自身的叙事反思、小组之间的头脑风暴以及师生之间的研讨点评等,通过阶段性的理论指导强化对教育见习的再次经验与理性构建。在学期结束之后,总结性的见习研究交流课程可置于短学期,以一周的时长召开,活动强调师范生对课堂教学的再实践,同时重点以学科教学知识和教师教育理论对见习活动进行理性地总结与升华,完成实践环节与理论研讨的融合。
(二)实践应用中的配置与困境
综合课程化见习模式在从设想到实践的过渡中对经费、教师、技术等方面有较强的依赖与要求,这也就导致该模式可能在相应领域陷入困境。
1经费配置暴增与供给匮乏的矛盾
教育见习经过综合课程化规范之后,想要保证其实践各环节的有机进行,经费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师范生见习行程的差旅费、基地学校的合作费、双方教师的正常工资与绩效激励费等,都使得教育见习的经费需求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这与极其有限的课程经费形成鲜明对比。校方与院系必然不愿为一门课程倾注大量财力,经费高需求与低供给之间的落差突显了高校课程管理中的矛盾。然而经费作为课程顺利施行的保障,倘若在该方面产生极大地匮乏则会导致教育见习环节经济手段的缺失,进而从见习可行性与积极性方面对见习活动的多方主体产生打击。
2教师配置提高与顽固守旧的对立
教育见习从实践环节到综合课程的转变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出现明显的提升。首先,教育见习作为一门规范课程,其任课教师需被长期确定;其次,任课教师在组织进行见习研究方面的负担大大加重;最后,高校与地方教师在联系、管理、指导等方面的职责与考评有增无减。这就要求双方教师具备极高的见习工作热情与自觉负责的工作态度,愿意在薪酬待遇与工作绩效失衡的情况下坚持为师范生的成长而付出。
但顽固守旧往往是部分教师长期具有的特性。从高校教师来看,透过功利主义思想对自身利益进行平衡之后,拒绝承担繁重的工作会成为大多数教师的选择,而激励手段在此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也十分有限。安于现状、拒绝变革是现今基层教师的主要格调,大力推行教育见习模式的综合课程化在一定程度上会遭致该群体的集体抵触与反抗。
3技术配置的升级与能力不足的冲突
综合课程化见习模式对技术配备的升级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远程见习技术与见习教材的编写。远程见习作为一种新兴的见习模式在国内的运用尚少,它需要具有校地信号准确对接、教学观摩时间统筹、见习过程多方互动等技术基础。而教育见习教材的编写则有着更强的专业性,涉及实践性材料的收集、理论提升、编排整理、出版等方面。
事实上,教育见习的管理者往往仅具备教育理论与技能,而无法从事相关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同时也鲜有接触教材编写领域。为避免该类缺憾的出现,今后在对见习技术的升级过程中可大力融合教育技术、教材编写人员等多方向的力量,来实现综合课程化见习模式的宏观完满。
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见习拥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对见习模式的完善也是专业建设者不断思考与追求的目标。在从实践环节向综合课程的变革过程中,教育见习的转型需要大量的精力并会遇见相应的坎坷,但综合课程化必将成为其完成重塑的重要途径之一。
综合实践课程论文篇9
论文摘要:论文基于综合实训课程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就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商务网站综合实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改进商务网站综合实训教学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商务网站,综合实训,课程改革
在职业教育中人们对综合实训课程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计划中我们针对电子商务专业的两个方向设置了《商务网站综合实训》和《网络营销综合实训》两门课程。这里就《商务网站综合实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谈一下我们的体会和思考。
综合实训课程是指“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的学生在完成主要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各主要技能专项实训后,综合运用本专业(岗位)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在校集中进行的综合性、系统化训练。综合实训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掌握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为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做好准备,并最大限度地增强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想法,我们开设了《商务网站综合实训》课程,并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一、《商务网站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
1.《商务网站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
《商务网站综合实训》是学生学习了商务网页设计、网络编辑和商务网站建设等课程后的一门综合性实训课程,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岗前培训”课程。它着眼于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网站管理员和网页设计员岗位,进一步培养学生商务网站建设与维护的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素养,为进入企业进行毕业顶岗实习做好准备,并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在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中“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能力三要素和职业素养进行整合,形成一种使受训者能在动态的职业情境、社会情境和生活情境中,有理性的采取全方位的、职业性的、专业化的行动能力”。
2.《商务网站综合实训》课程的内容选择
依据网站管理员和网页设计员岗位所承担的商务网站建设与维护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我们在商务网站综合实训中围绕企业真实的商务网站建设管理项目,选择企业网站建设硬件及软件环境配置、企业调研计划与实施、企业需求分析与设计、企业网站模板选择、企业网站设计与制作、域名设计与空间服务商选择、网站上传与维护管理等7个教学情境,作为实训教学的工作任务。以完成商务网站建设或管理项目为载体,从发现、分析、界定问题入手,明确解决问题的目标,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运用解决问题的'工具,实施解决问题的措施,最终完成实训的全过程。
3.《商务网站综合实训》课程的结构组织设计
在实训内容顺序安排上按照商务网站综合实训内容的特点,以任务驱动为主,辅以工作过程展开教学。从构建工作环境开始,逐步进行企业与市场调研、网站总体规划、网站设计工具选择、网站设计制作,最后到确定域名、选择空间服务商、网站上传和日常维护管理,完成整个项目的工作任务。
实训模式主要采取工学结合、做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主组建工作小组,自主选择企业、落实工作项目,自主安排时间完成工作任务。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必要的讲解、示范、布置任务、检查指导,以保证实训任务的顺利进行。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和辅导答疑教学法等。
4.《商务网站综合实训》课程的实施过程设计
为了保证综合实训课程的实施,需要制定课程标准,明确“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编制实施的条件、要求、方法、考核指标与考核方式等,以规范和指导实训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过程,保证实训的质量和成效”。⑵以考核方式为例,《商务网站综合实训》课程采用了以工作成果和企业评价作为主要依据的考核方式,具体根据各小组及个人项目完成情况、企业反馈情况、日志检查情况、组长评价情况等四部分确定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商务网站综合实训》课程的实施
1.做好开课前的准备
为了上好本门课程,任课教师提前一年时间开始准备。除了进行课程的设计外,还设计了多个网站,开发出在线练习系统、在线考试系统、留言系统、论坛、综合性课程系统,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实践经验。并确定由一名专业带头人专门负责课程的教学,其他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开展教学。
2.构建开放式教学环境
为了方便学生完成综合实训任务,经贸系为学生提供了电子商务工作室,全天对学生开放。该工作室模拟企业工作环境,配置了综合实训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
为配合实训教学,任课教师创建了商务网站综合实训网络课程。该网络课程包含流程篇、模块篇和帮助篇三部分。流程篇里主要介绍商务网站从开始到结束所经过的阶段及如何完成各项任务;模块篇介绍商务网站里各个模块的设计方法,如LOGO设计、导航设计等;帮助篇里主要介绍各个小知识点和具体的操作技能,以解答学生在实践中遇到各种问题。教师教学主要讲解流程篇的内容,学生在完成某项任务时,先学习模块篇中的知识,再参考帮助篇来解决问题。
3.落实生产性实训项目
落实生产性实训项目是完成综合实训的关键环节,工学结合的第一步,是与企业联系,说服企业将工作任务交给学生完成。为此我们进行动员,以学生小组为单位从企业或学院职能部门中寻找项目。根据课程的特点,任课教师设计了“企业网站建设与应用”调研介绍信,明确了调研对象、调研内容和调研形式。指导学生与企业沟通,分析企业可能的现状,有针对性地、灵活地与企业对话沟通。通过走访、调研,22个学生工作小组全部找到了生产性实训项目。
4.精心指导,及时跟进
在综合实训中我们采用了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课堂内,教师讲授知识、操作示范、安排任务、关注进度、指导学生,学生小组集中工作、分工完成任务、讨论解决问题、共同聆听教师答疑;课堂外,教师定期到工作室进行辅导,与小组一起完成工作,同时还通过课程系统——论坛、QQ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难。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到企业去,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及时与企业人员进行沟通协调。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安排了三次阶段性总结,组织学生开展调研汇报、中期汇报和结项汇报,探讨问题,分享经验。每一次汇报由小组不同学生承担,并制作PPT文稿,从而保证了每个学生都能在综合实训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我们还将交流过程进行了录像,供学生进行分析借鉴。
5.认真做好综合实训总结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学生们亲自参与了从项目洽谈到完成项目的各项工作,帮助企业建设商务网站、维护网站,从课堂上的学习领域导入到综合性的行动实践领域,并最终完成了22个商务网站的建设任务。已完成的商务网站大部分得到了企业的认可,有的已被企业采用。通过综合实训师生都受益匪浅,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实现了教学观念、教学习惯、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转变,积累了教学经验,提升了工学结合的教学能力;学生在商务网站建设与维护的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三、改进《商务网站综合实训》教学的建议
1.综合实训时间安排应相对集中
商务网站综合实训课程时间安排比较散,每周只有4个学时,前后持续了一个学期。期间受到其它实习课的冲击,影响了综合实训的教学效果。而真实的生产性项目要求综合实训课程遵守实际工作过程的客观规律,综合实训课程集中连续地安排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通常综合实训应安排在主要专业课程和技能课程完成以后至顶岗实习开始前进行,并且要安排足够的实训课时,以保证学生完成实训项目,形成对实际工作过程的整体认知,达到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
2.增加商务网站维护生产性实训项目
一个完整的商务网站综合实训不仅应该包括网站建设,也应包括网站的维护。对企业来说,日常商务网站维护更是经常性的工作任务。本次综合实训因学生参加广交会实习受到冲击,减少了网站维护的能力训练。今后商务网站综合实训除了继续安排商务网站建设实训项目外,还可以考虑专门安排商务网站维护生产性实训项目。在网站维护实训项目中可以增加以下实训任务:数据上传软件(如cuteFTP)的使用,网站内容的维护与更新,网站模块的添加与管理,数据的备份与恢复等。
3.专职教师应深入企业,增强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同时要有企业兼职教师的参与
一门综合实训课程的实施成功与否,教师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因素。综合实训要求专业教师对完成项目的工作流程得心应手,具备企业实际工作的经验,熟悉企业实际任务的运作,有较强的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同时也要求有企业兼职教师积极参与,与专职教师取长补短,共同承担综合实训教学任务。为此,要鼓励专业教师深入到企业中去,不断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同时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逐步形成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4.与企业建立长期校企合作关系,保持生产性实训的连续性
企业的支持和参与是完成综合实训并取得实效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由于企业的积极支持,商务网站综合实训课程不仅从企业获取了16个项目(另外从学校职能部门拿到6个项目),而且这些项目都具备可操作性、可完成性和专业覆盖性。现在这些项目已经全部完成,部分项目成果已经上网。我们的下一步工作是探讨与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入地与企业合作,在网站推广、网站维护、网络营销等方面继续为企业服务,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深入开展下去,并保持生产性实训的连续性。
参考文献
1梁琦.高等职业教育的综合实训课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xx,10.
2汪治,刘红燕,等.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专业综合业务实训课程”的创新与实践研究报告[EB/OL].
综合实践课程论文篇10
为适应21世纪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现代医学模式和我国卫生服务的发展要求,作为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如何克服以学科为中心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存在的课程间横向联系松散、内容交叉重复、基础与临床脱节的弊端己成为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丨1]。近年来,宁夏医科大学认真分析课程教学模式,以基础联系临床,临床反哺基础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提出了临床前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在全国率先开设了一门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早期衔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并纳入宁夏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麻醉医学、口腔医学等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现将本课程近两年的实践过程总结如下。
一、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的实践
(一)课程的基本内容。
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属于创新性实验,它以人体主要系统器官的主要疾病为引导,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动物实验模拟一个重要器官疾病的病理病生过程,从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生化生理的功能改变乃至药物干预等方面进行实验研宄。课程包括实验技术导论、急性实验动物操作2个基础性实验及脊髓损伤、酸碱平衡紊乱、失血性休克及其抢救、血液循环机能障碍、缺氧与呼吸功能不全、糖尿病、急性细菌性腹膜炎、实验性肝损害致肝功能障碍和肾功能衰竭等9个综合性实验丨'课程总学时为78学时,其中包括18学时的课堂讲授及60学时实验,于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开设。
(二)课程的教学形式.
由于课程所有实验属于创新性实验,为了帮助学生对基础知识归纳整理,课程采用了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上升为理论的教学法。首先,利用20学时的理论教学进行相关多学科知识的复习,给出典型病例,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查找资料、寻找答案,进行病例讨论,强化知识构架。在对典型病例的病理生理过程有了明确的认识后,接下来进行相预后的效果。在实验结果收集完成后,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实验结果讨论,使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基础医学知识,深刻的理解疾病发生、发展过程,认识疾病的本质,了解个体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
具体学时分配如下:实验一:实验技术导论,课堂讲授2学时;实验二:急性实验动物操作,实验3学时;实验三:脊髓损伤,课堂讲授2学时,实验6学时;实验四:糖尿病,课堂讲授2学时,实验4学时;实验五:急性细菌性腹膜炎,课堂讲授2学时,实验8学时;实验六,失血性休克及其抢救,课堂讲授2学时,实验7学时;实验七:缺氧与呼吸功能不全,课堂讲授2学时,实验6学时;实验八:酸碱平衡紊乱,课堂讲授2学时,实验4学时;实验九:血液循环机能障碍,课堂讲授2学时,实验8学时;实验十:实验性肝损害致肝功能障碍,课堂讲授2学时,实验8学时;实验十一:肾功能衰竭,课堂讲授2学时,实验4学时.
(三)课程的教学安排。
课程的9个创新性实验内容涵盖基础医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等学科,由于实验内容复杂,因此在课程安排方面有着较大的难度,脊髓损伤、糖尿病、急性细菌性腹膜炎等部分实验造模后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观察实验结果,因此这些实验不可能在一个集中的时间段来完成。此外,课程在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等专业的第五学期开设,同期开设的课程还有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课程,而酸碱平衡紊乱、血液循环技能障碍、肾功能衰竭等实验必须要等到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课程的相关知识学习之后才能开设,否则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
因此,在课程开设之前,教学办要与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等学科沟通,在不影响这些学科承担其他教学任务及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前提下,制定课程的学期课表。课表制定完毕后,各学科及学生办核查无误后,正式下发并上报教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的实践与体会创建新型实验课程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的.有效手段。宁夏医科大学近年来开设了一门新型实验课程一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引导和强化基础医学各学科的交叉与综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在本科教学改革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章总结并分析了这门新型课程在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及现存问题,并提出了应对措施关基本动物模型的制备?观察病理'病理生理变化及药物干务处备案。在第一轮开设时?病理生理学学科教师承担“失血性休克及其抢救’实验时发现,学生急性实验动物操作普遍较差,经基础医学院商议,立即叫停实验,增加了3学时的“急性实验动物操作”,从而保障了后续实验的顺利进行。
(四)课程的反馈意见。
在经过第一轮的教学之后,基础医学院及时组织参与课程的所有授课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进行总结。同时,经过反复论证,为学生制定了包括20个问题的问卷调查表,下发284份,收回有效问卷283份,经统计分析,93%学生对这门新型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80%学生认为开设课程非常有必要,89%学生认为课程的开设对于基础医学知识的回顾及理解很有帮助,94%学生认为课程的开设对于科研思维及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及学生的主要反馈意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涉及的大部分实验均超过既定学时,原定下午6点完成的实验往往要到8点才能结束,此外,实验环节中不可预定的突发因素较多,导致教师、学生负担过重;(2)由于学生尚未开始学习诊断学课程,不了解疾病的症状、体征等词汇含义,教师在授课时难度偏大;(3)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在手术示教时,视野范围较小,不能顾及全部学生;(4)学生过于关注实验操作过程,对实验后的讨论环节兴趣不大,影响了课程开设的意义。
此外,教学办追踪了第一批学习课程的学生进入临床学习后的表现。临床医学院的教师反映,这批学生一进入临床就显示出与往届学生不同的素质和能力,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扎实的基础知识及技能,使学生在临床学习中游刃有余。临床教师对本课程所起到的承前启后、开拓思维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二、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的实践体会
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属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早期衔接的新型实验课程,经过第一轮的开展,效果突出,现己形成较成熟的模式,但存在着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及学生精力投入过大及教学经费投入过多的现状,若不改变,可能会使课程不能顺利开展下去。
因此,在第一轮教学的基础上,必须对本课程的实践过程进行优化。
(一)优化实验方案。
针对实验周期过长,要求实验负责人提出优化实验的具体方案,缩短实验时间,部分周期长的实验步骤以录像形式替代。
(二)重新拍摄全部实验过程制作实验教学电教案例。
根据优化后的实验方案,重新拍摄包括急性动物操作在内的10个实验,制作实验教学电教案例,在中心网站及课程网站上发布,有利于学生自学及未修课程的其他专业学生学习。
(三)学习课程前的准备。
临床医学、麻醉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的暑期,必须参加学校开展的早期接触临床活动。加深学生对临床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基础课程的兴趣,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为课程的顺利实施奠定前期基础。此外,邀请己参加过该课程的学生代表给即将学习该课程的学生进行讲座,了解该课程的学习方法和注意事项。
总之,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属于新型课程,在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评价和完善。
综合实践课程论文篇1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也日益频繁,留学生数量也与日俱增。然而大部分外国留学生的汉语都是零基础,对于汉语、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如何让这些留学生尽快适应并融入新环境,学会使用最基本的汉语日常生活用语很关键。目前中国高校的对外汉语课主要有汉语综合、听力和口语等课程,其中汉语综合课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是基础课程,全面培养和训练留学生的汉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笔者以近年来承担汉语综合课教学的经验和感受为基础,对零基础留学生的汉语综合课教学进行了如下探索和实践。
一、教学内容:以教材为本,为适当补充实用性内容
对外汉语教学是针对母语非汉语的外国学生进行的汉语教学,其性质是外语教学,即第二语言教学。在汉语综合课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选取一些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积极训练,从语音知识、汉字知识和简单日常对话开始,逐渐增加词汇和语法内容,由日常生活用语到相对正式的汉语表达,注重培养留学生使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的能力。大部分汉语零起点的留学生在开始学习汉语时,都有着较为急切的求知欲。他们期望课堂上学到的汉语能够解决他们在日常交往中遇到的语言问题,比如吃饭、购物、坐车、看病等。这就要求汉语综合课教师适当地增加一些常用的生活用语,紧抓留学生学以致用的心理。这一阶段留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都很高,比如在学“对不起”时,可以补充“没关系”“不好意思”“没事”等说法,有的留学生就会立刻指出,对中国人说“谢谢”,他也会回答“没事”。在师生热烈的互动交流中,留学生不仅能丰富自身的汉语词汇提高汉语表达能力,还能在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中学习汉语,自信地去克服自身语音语调、辨识汉字的问题。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语言传授的过程,更是文化传播、推广的过程。即使是针对汉语零起点的留学生,也要关注中国文化的适当导入。如讲解汉字“好”时,告诉留学生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儿女双全就是好”,一方面增强了汉字学习的趣味性和汉字记忆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使留学生对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有所了解。再如讲到询问年龄时,可以补充多种询问句式及其应用对象,用“你几岁了?”问10岁以下的儿童,用“你多大了?”问青年人,用“请问您高寿?”或“您多大岁数了?”问老年人等。虽然有的用法留学生不能立刻掌握,但是他们能够了解中国文化中尊老敬老在语言上的表现,懂得在实际生活中不同的场合、情境应使用不同的句式。另外,汉语零起点的留学生多是第一次来中国,对于中国的社会文化、风俗人情、文化古迹都充满了好奇。汉语综合课教师还可以配合课文话题,增加中国的节日习俗、风味小吃、名胜古迹等相关内容,特别是高校当地的风俗文化、旅游景点等,这些都是留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这些文化内容的加入,不仅活跃了汉语教学的课堂,也增强了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对中国的感情。
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法,让留学生快乐学汉语汉语综合课堂教师应当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留学生快乐学汉语。
第一,创设生动有趣的话题、情境。教师可以依据课文主题设计相关情境,让留学生分组练习并当堂表演,如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国家、家庭状况等;也可以发动留学生自设情境,让他们使用课外所学的语句进行对话;或布置课外题目,课上轮流作口头报告,如谈谈自己的中国朋友、描述去某个地方应该怎么走等。这样的练习方式生动有趣,留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无疑会使他们的汉语学习更有动力。课堂上,我们最常用的是情景模拟法,也就是围绕课文或所学内容进行模拟情景练习。比如,学完购物的课文,就把讲台课桌布置成商店柜台,放上事先准备好的各种生活用品(主要是课文中所涉及的.),让学生两人一组来进行购物表演练习。这种练习有助于学生把所学内容以脱离书本的形式进行记忆,这样既强化了所学知识,也培养了学生们的角色体验能力和情景适应能力,提高了他们汉语运用的综合能力。但在情景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细致,除了具体的设计方法外,创设的情景要贴近所教授学生的水平和年龄,易于学生接受,符合学生的心理因素和学习个体的需求,这样学生便会自主地学习。教授者注意情景运用在课堂活动环节的渗入,才能使课堂气氛更加生动,达到最佳的教授效果。
第二,开展游戏、竞赛等课堂活动。可以组织写汉字比赛,把普通的听写测验变为写汉字比赛,听到汉字或词语最先举手的留学生到黑板上写,写对汉字最多为胜。读写汉字对于汉语零起点的留学生来讲是最困难的部分,心理上的畏难情绪和学习中的挫败会使很多留学生丧失继续学习汉语的信心。在刚开始接触汉字的阶段,这个简单的比赛能够激发起留学生识记、书写汉字的兴趣,而这个基础打得越好,后面留学生的表现也会越好。还可以多组织一些语音练习游戏,每个留学生代表不同的声母、韵母,教师随机念出一个拼音,这个拼音中包含的声母、韵母两位同学就站起来,使留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在一开始语音学习时,可以多让留学生练习一些绕口令。比如大部分留学生的“s”与“sh”不分,就教他们说绕口令“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谁能数准四十四,就请过来试一试。”对这些活动,学生都很感兴趣,在轻松的气氛中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第三,借助图片、卡片、音乐、动画、多媒体等教具,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不少留学生对很多中国流行歌曲也很喜欢很熟悉,笔者经常看见学生们课下听中国歌曲。比如在讲解中国人的家庭关系和亲属时,可以给学生放《家族歌》以帮助他们理解;在介绍方位词时,可以教学生唱《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在母亲节到来的时候,教他们唱中国歌曲《妈妈的吻》,用汉语交流关于妈妈的话题。让留学生快乐学汉语,可以调动和保护其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并应用于实际生活。唯其如此,留学生才能培养起学习汉语的兴趣,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把汉语学好,也才能进入汉语学习的良性循环。
三、教学语言:由纯英语向英汉双语、汉语为主过渡
在汉语综合课的课堂上,教师最初的教学语言只能是英语,尤其是针对零基础的留学生,汉语起步阶段必须借助英语来沟通和交流。即使每节课补充一些汉语的课堂用语,留学生也不可能很快记住并反应过来,此时教师不必刻意追求双语教学,随着留学生汉语词汇量的增加,应该逐渐加大汉语的使用比例。如留学生学了数字的读法和“书”后,教师就可以用英汉双语说“把书翻到第50页”并辅以翻书的手势,说过几次之后,直接只说汉语,留学生就能听懂了。很多汉语课堂用语在反复强调和使用中给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就能单独使用,但是此时的课文、词汇、语法难度都在增加,要确定留学生准确理解课文、生词的含义,掌握词汇、句型的使用,还是需要借助英语的媒介作用。特别是讲解语法时,一些较难理解或是容易混淆的语法现象,用英语解释还是省时省力。虽然以英语为媒介语能极大地提高汉语综合课的效率,但很容易使留学生形成对英语的依赖心理,理解汉语词句时总是先翻译成英语,再翻译成其本国语言。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在课堂内外使用留学生已学过的汉语词汇,尽快使汉语综合课堂脱离英汉双语的阶段,留学生只有更多地在纯汉语的情境中学习,才能使他们的语言思维模式完成由本国语言、英语到汉语的转变。
四、课外实践:增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
除了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汉语综合课外还必须组织留学生参与大量的课外实践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催生学习动力。光说不练,只能是纸上谈兵。每次课后都应该布置一些课下实践操作的任务,鼓励他们走出去,充分利用校园内外的真实语境,让学生去完成,下一节课检查。比如,学完购物后,除了课上的模拟情景练习外,我们要求学生课下去学校的超市或者附近的市场购买一件生活用品,下一堂课向班级同学汇报购买的经历。学完中国菜的内容后,就要求学生回到宿舍亲自实践一次,下一节课向班级同学说一下自己做了什么中国菜,做的过程是怎样的。我院为提高留学生的汉语学习能力还专门组织中国学生与外国留学生开展一对一的汉语学习小组,互帮互助,中国学生帮助留学生提高汉语水平,留学生帮助中国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双方在语言学习的同时又收获友谊,一举两得,形成良好的汉语学习氛围。此外,还组织留学生一起参加学校组织的运动会并表演节目;利用周末时间组织他们到本地各个著名景点参观旅游,回来后用汉语写游记、说经历,亲身感受中国文化,亲口叙述身心感受。组织中国学生和留学生成立中外文化交流社团,举办校园国际文化节,留学生们教中国学生做外国美食,中国学生教留学生们学做中国菜,然后大家放在一起共同品尝交流;举办中外服装秀,表演中国武术和外国民族舞。还组织留学生们游览校园、参观博物馆等活动。这些丰富的课外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让他们学到了课上学不到的东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语言知识,提高了运用汉语的能力。吕必松先生曾说过,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造。教无定法,汉语综合课教师应该因材施教,针对汉语零基础留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设计,从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发掘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及时更新内容,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帮助汉语零基础留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感受学习汉语的乐趣,让他们快乐学汉语,提高学习效率,并为他们更高层次的汉语学习打好基础。
综合实践课程论文篇12
摘要:本文介绍了北京城市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合性设计性实践课程“综合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与探讨,介绍了该课程设置思路、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及安排、注意事项、以及对该课程的思考,指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能力之一,综合性设计性实践课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要做到收放结合、“教学相长”。
关键词综合课程设计综合能力综合性设计性实践课程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学院重点专业,本专业自20xx年成立以来一直在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积极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作为北京市教委教学改革项目“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初探”的成果之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一门“综合课程设计”课,目前已经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05、06、07级三届近400名学生完成了该课程,从后期的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来看效果很好,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本文就是对该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探讨。
1课程设置思路
“综合课程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设计性实践为主的实践课程,安排在第四学年上半年,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大学期间所学的电子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一次综合运用。具体来讲是通过完成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课题全面训练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了解完成一个具体实际课题的全过程,通过本课程设计进一步理解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EDA技术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并可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上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查阅文献、书写报告能力上得到一定的提高,同时为即将到来的毕业设计和就业做好准备。
当时安排这样一门课还有一方面的考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每年都有机会参加全国的或北京市级的电子设计竞赛,参赛前一般都要进行一定时间的赛前培训,通过培训和参赛,学生们受到了一定的专业综合训练,但毕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参加竞赛,课程设计这种形式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所有学生受到一定的综合训练。
2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课程设计教学在多媒体实验室进行,以学生动手动脑为主,原则上教师主要工作是进行真对性辅导及组织课堂讨论,适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培养学生正确、条理地讲述清楚技术问题的能力。
学生每组3人分组完成课题,主要是为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完成课题过程中,涉及到课题选取、方案选择、电路设计、电路仿真、元器件参数确定、元器件购置、电路板制作与电路焊接、电路调试、设计报告撰写等各个环节,此外教师还会就一些实际课题中经常面对的问题(如驱动能力问题)进行专门介绍和讨论,学生通过实际动手过程,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就更清晰更深刻了。
3各阶段具体安排、要求如下
3.1课题选取题目的选取原则:内容上可以涉及到电子线路、单片机、EDA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包括硬件和软件内容(涉及相关程序设计开发平台和工具软件:QuartusⅡ、Keil、wave、Protel99SE、Multisim、Protues等),其中核心控制部件可以采用单片机,也可以使用可编程逻辑器件,内容不要过于复杂,以保证30-36学时之内能够完成,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参考课题,如“简单点阵列LED显示控制系统设计”、“A/D转换控制电路设计”等,但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合适的课题进行研究,一般学生更乐于自己选取感兴趣的课题。
3.2方案选择
题目确定后,需要进一步查阅资料,了解对比多种方案,确定自己的总体设计方案及设计工具和环境的选取,制订好任务进程表,按照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对组员安排具体分工。
这个过程学生需要下一定的功夫,这部分工作做得越是细致,对课题的理解就越充分,对困难的预计也越充分,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越具体,后面的问题就会越少。
3.3电路设计和调试
用相应的工具软件及实验设备进行电路设计和仿真,包括单元电路设计、元器件参数确定、系统电路设计、程序设计和仿真,元器件购置、电路板焊接及单元电路调试、系统电路和程序调试,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对设计电路或程序进行修改和完善。调试通过后,绘制出完整的电路板图。这个过程遇到的'问题最多,在电路设计和程序设计过程中牵涉到多门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正确判断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
3.4文档归整
在课程设计的整个过程中要求学生随时注意保存并整理设计资料,要求学生记课程设计日志,记录每次课题进行过程中的工作内容、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教师给学生讲解设计报告内容和格式要求,每组同学提交一份包括设计、分析、总结的完整报告并进行分组答辩。
3.5课程考核
结合学生课程设计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设计报告及答辩三方面,按一定比例给出总成绩。
4注意事项
关于选题:学生选题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对课题难度估计不足,选题容易过大,需要教师把好审题关,与每组学生进行充分讨论与沟通,让学生充分考虑设计细节。
关于分组:学生在自愿组合分组时容易造成“强强联合”、“弱弱联合”的局面,需要按照学生基础程度对各组进行微调,让所有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
关于进度计划: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课题进程前松后紧,以至于最后没有时间更深入地探讨、理解课题。需要注意随时提醒学生,养成不拖沓的习惯。
关于设计报告:注意平时素材的积累,每次课上都会对日志进行讲评,为写好设计报告打下基础,同时按照学生实际需要对word等写作工具的使用技巧适当地进行介绍和讨论,使设计报告更完美。
5关于“综合课程设计”的思考5.1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能力之一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而综合型设计性实践教学更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程的特点在于知识的综合运用。
本课程所需的基础知识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都学习过,比如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EDA技术、印刷线路板设计、科技文献检索等,相关程序设计开发平台和工具软件QuartusⅡ、Keil、wave6000、Protel99SE、Multisim、Proteus等绝大部分都在课程进行过程中使用过,但很多学生对每一门课程的认识和理解都是孤立的,他们不习惯将各门课程联系起来构成整个专业课程体系,这对于将来学生踏入社会后的思维习惯都是有影响的,因为社会是多维的,很多问题都不是简单孤立存在的,要综合运用许多相关知识才能解决一个具体问题。要使学生养成这种“综合”的习惯,解决办法就是在平时的实践课程中加入综合性设计性内容,包括本门课程内容的综合,再有就是开设这类需要对多门先修课程内容的“综合课程设计”课。
5.2综合性设计性实践课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相对于教学计划中的大部分课程来说,本课程首先要求任课教师对本专业课程体系有完整的概念,了解其结构和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本专业多门专业基础知识能力。
其次教学要求要随着新技术的更新随时进行适当调整,如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仿真软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综合课程设计”要求中对于电路仿真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05级没有要求电路仿真、06级要求做到部分电路仿真、07级要求全部完成仿真后再完成实际电路调试,因此本课程在了解当今行业新技术,跟踪元器件、应用软件的实时更新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中等方面对任课教师有更高的要求。
5.3综合性设计性实践课程教学要做到收放结合本课程虽然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为主,即放手让学生去做,但教师真对性的辅导及适当的理论分析与讲解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学中要做到收放结合。
如对电路原理分析、元器件参数确定、驱动电路问题、工具软件学习以及文档写作问题(计划书、日志、设计报告等)等,都需要教师根据课题进程的需要及时组织讲解及课堂讨论。
5.4综合性设计性实践课程教学中“教学相长”非常重要有的学生通过查阅各种参考文献往往会找到新元器件、新软件或新版本软件等,也可能对课题提出某些新见解,这对教师来说是非常有意的,所谓教学相长就是这个道理。教师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这些学生的积极性,遇到学生提出的新思路,要先了解清楚学生的想法,再与学生一起分析实现的可能性、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不可以为了图方便将学生强行固定在教师自己比较熟悉的思路框架中,也就是说不要压制学生的思维,不要让学生反复重复已经掌握的东西,而是要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创新。
6结语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合课程设计”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个有特色的环节,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尝试,对于学生来说是对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过程,也是新知识的学习过程。目前已经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05、06、07级三届近400名学生完成了该课程,对学生的锻炼效果是明显的。在课程进行过程中也发现了学生的一些问题,如对参考资料生搬硬套、焊接技术不过关、重视完成实际电路而不重视设计报告、不重视总结分析,认为只要做出电路就行了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认真总结经验,继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综合实践课程论文篇13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的教育,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要以活动促发展,让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大胆探究,敢于质疑。真正走进生活,亲近实践。
一、实践与文本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最普遍的学习方式是实践,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做”。但这一种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其中必然包括一定的文本学习。文本学习是一种符号学习,是对前人积累下来的认识成果通过各种间接学习的方式来获得。实践学习与文本学习的关系实际上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关系。同时教师一定要注重实践的深度,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正理解实践的目的与意义,把握各种不同实践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恰当地选择和利用活动工具和相关手段,完成达到活动的具体任务和目的。
活动课中,我们对现有教材作适当改造,增加一些时代信息和与现实生活相关的信息,以促进学生综合地运用知识,创造性地实践知识。如我校开展了一次《家乡小河的寻访》综合实践活动。在进行活动设计时,我们安排了参观、访问、摄影、绘图等,将语文、社会、美术、法律、家乡环境调查等诸项知识与见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活动后,大家又展开了“如何保护环境”大讨论。同学们积极参与,灵活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声情并茂地表达了他们对污染母亲河的不良行为的愤慨,以及要求保护的请求和愿望。这样的活动,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心智和语言素质,而且得到了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启蒙教育,培养了综合素质。
二、突出能力的综合训练。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让他们在“动”中学。因此,教师应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寓于活动之中。如我们开展“十个一”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发一则现代科技信息”,“收集一条科技小常识”、“提一个科学小创意”,“写一则读书笔记或心得”“编一份科技小报”等。活动中,同学们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搜集现代科技新信息,收集科技小常识。每个同学都作了读书笔记,写了读书心得,还亲自设计科技小报参加“六一”展评。此类活动,学生自己动手,不但学到了许多平时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而且使阅读和语言实践能力都得到了训练。
三、重视活动的实践性。
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多种“感官参与”,在“动”中接触事物,感知事物。如我校小记者团到掇刀义乌市场采访后,同学们都写出了300—400字的现场报道,课堂上开展一次评选活动,把评出的优秀报道张贴在宣传窗中。从这些报道中可以看出,不少同学对如今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作了很好的宣传,也有不少同学对市场的一些焦点问题进行如实报道和评论。这种实践活动,不但使学生能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而且提高了广大学生采仿、撰稿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能力,我们还结合地方实际,挖掘地方资源,开展以语文学科为主题的各种实践活动,来拓宽语文知识运用的时空领域,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大自然的情感。如“家乡小茶馆的寻访”、“荆门‘老莱子’路探源”、“给违规乱闯红绿灯者的一封信”等,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开展调查研究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挫折、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人的创造力要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我们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交叉活动,通过“发展”途径进行“提高再创造”的训练,使创造潜能得到发掘,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如二年级老师设计的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找春天》:老师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春天,寻找春天;然后组织学生说春天,画春天,写春天;最后在班里举行展示会。在这次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展示。这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创新能力。
五、注重学生生活空间,实现学生乐学。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我们不能将学生老是圈在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索,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全面实施教育。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动的组织形式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班级,或小队,因地制宜。要通过各种生活体验活动,满足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获得发展。例如: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时,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体会社会进步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简单的观察、调查、探究及搜集资料的能力,学会与同伴们讨论与合作。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文本学习是必要的,但如果把实践学习完全变成灌输式的文化学习过程,那么,综合实践活动也会名存实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热情,正是由于我们正确处理了实践学习与文本学习的关系。从而使学生表现出了极强的求知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实际测量或估算中进行了一次研究性学习,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印象深刻,正是由于我们没有只是“纸上谈兵”,而是实实在在让学生去测量,去贴近生活,学习效果才十分明显。
六、多运用贴近生活的游戏。
游戏是儿童自由表现最明显的形式,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百折不挠的认证,自由表现和游戏是一致的。心理学家福录倍尔甚至认为游戏在儿童方面是人类发展的最高表现,因为只有游戏才是儿童心灵的自由表现,是儿童最纯洁且纯精神上的产物。所以,利用游戏是学生产生兴趣的最佳途径。
在二年级进行长度测量实践活动中,我运用了游戏的方法,让学生用尺子丈量自己的课桌、凳子的实际长度,结果同学们的情绪空前高涨,测量物体的能力大大提高,课后很多同学说:“我们太喜欢这样的课了。”
综合实践活动,为沉闷的教改带来活力,让学生感受到了开放自主的痛快,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感受,在实践中获得新知,也在实践中形成了意识,锻炼了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在实践中得到张扬,让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实践中获得提高。
校园百科知识竞赛的策划书(整理6篇)
- 阅1校园百科知识竞赛的策划书篇1一、活动目的和原则:1、活动目的志愿者在奥运会上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他们所展示....
家政培训心得体会(6篇)
- 阅1家政培训心得体会篇1论文关键词:农民工;培训政策;学分银行;创新;路径政策创新的核心要义是用新的政策理念拟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