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节水农业技术(6篇)

来源:网络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篇1

2007年、2008年6-9月的降水量分别占当年全年降水量的68%~79%、60%~84%,径流资源,青海省径流绝对数量小,人均相对数量大,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降水是径流最主要的补给来源,降水的地区分布基本决定了径流的地区分、布。江河年径流量约有627.48亿寸,占全国年径流量的2.3%。按2008年全省人口平均,每人占有量为11390.9m3,超出世界人均量。降水量较多的外流区,面积不到全省的一半,但年径流量493亿m3,占了全省总量的78.57%,降水量少的内流区,面积占全省面积的一半以上,而年径流量134.48亿m3,却占到全省的21.43%[3]。地下水,从全省来说,地下水较为丰富,但分布很不平衡。从流域看,地下水在外流水系地区较多,内陆水系地区较少。外流水系中,地下水在黄河流域最多,其次是长江流域,再次是澜沧江流域。内陆水系地下水以柴达木盆地内陆水系地区较多,其次是祁连山水系、青海湖水系、可可西里水系,而哈拉湖和茶卡一沙珠玉水系地区很少。2008年全省总用水量为31.56亿m3,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4.8%,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18.95亿m3,占总用水量的60.0%,主要为水浇地的灌溉用水;林牧渔畜用水量4.5亿m3,占总用水量的14.3%;工业用水量5.05亿m3,占总用水量的16.0%;城镇公共用水量0.55亿m3,占总用水量1.7%;居民生活用水量1.71亿m,占总用水量的5.4%,生态环境用水量0.80亿m3,占总用水量的2.5%。青海省处于干旱半干旱的气候带,蒸发量大。青海省内的年蒸发能力变化在800mm~3,500mm之间,其分布规律恰与降水的地区分布相反,即由东南向西北递增,从1,118.4mm(果洛州中心站)逐渐增至3536.2mm(海西州察尔汗)。青南地区东南部(河南-玛沁-清水河-杂多-线以南地区)及祁连山东段的门源、大通、互助、湟中、化隆一带是年蒸发量最少的地区,年蒸发量在1400mm以下。黄河、湟水谷地在1700-2200mm之间。柴达木盆地腹地在2,600-3,500mm,是境内年蒸发量最大的地区。其余地区在1,600-2,600mm之间。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可以表征一个地区的干燥程度。据统计全省平均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之比为4.8:1[4]。

农业用水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水资源分布与耕地面积分布极为不均青海省现有耕地542.72千hm2,耕地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0.75%。其中:山旱地耕地面积357.48千hm2,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65.87%,水浇地耕地面积177.24(有效灌溉面积与水浇地面积相同,其中旱涝保收面积58.42千hm2)占32.66%,菜地8千hm2,占1.47%。青海东部农业区是全省粮油生产的主产区,2008年东部农业区14县(区)[6]耕地面积427.12千hm2,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78.7%,其播种面积392.%千hm2,占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6.5%,粮油播种面积占全省粮油播种面积的75.9%,粮油总产量占全省粮油总产量的80.5%,蔬菜面积占全省蔬菜面积的97.7%,蔬菜总产量占全省蔬菜总产量的99.9%。东部农业区水浇地面积103.2千hm2,占全省水浇地面积的58.2%,山旱地面积177.2千hm2,约占全省旱地面积的49.6%,但该地区的水资源量仅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15%,水资源分布与耕地资源分布极不平衡(见图3),制约着青海农业的发展。农业用水效率不高,水资源浪费严重2008年农田灌溉用水量18.95亿m3,占全省总用水量的60.0%;农田灌溉耗水量12.24亿寸,占全省总耗水量18.88亿m3的64.8%。农田灌溉耗水量占农田灌溉用水量的64.6%,因此,农田耗水是全省用水和农业用水的主要途径。青海农田大部分是大水漫灌,而高效喷、滴、渗灌等节水设施面积较小。2006、2007年实灌亩均用水量分别为633m3、575m3,分别比全国用水量499m3、434m3高24.9%、32.5%,单位面积产量耗水量过高,水资源浪费严重。我国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仅为46%,而发达国家应用农业用水技术可达80~90%,1m3水平均生产粮食为0.87kg。青海lm3水生产粮食在0.3-0.45,平均值不到全国水平的一半,与以色列的2.32kg和发达国家都在2kg以上相比较差距很大。农业干旱频发,干旱灾害加剧随着全球温室效应,气温的升高,蒸发量加大,农田灌溉用水量呈增加的趋势。近年来,青海农业受旱面积有逐年增大趋势,1949-2000年的52年间,全省农作物平均每年受旱面积为75千hm2,其中:1949-1993年的45年间农田干旱累计面积为2577.88千公顷,平均每年57.3千hm2;1994~2000年的7年间农田受旱面积累计为1322.1千hm2,平均每年188.87千hm2。2007年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203.3千hm2(其中浅山旱耕地137.3千hm2,水浇地66千公顷)、农业成灾面积65千hm2,分别占总播面积的39.3%、12.6%[5]。为此,结合青海省资源特点和生产实际,积极探索灌溉节水技术和旱作节水技术,积极发展节水农业。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篇2

旱作农业是指依靠和充分利用降水及有限水资源进行的农业生产,是雨养和集雨补灌两种农业生产活动的总称。其核心是利用各种农艺技术和工程措施,尽可能地提高降水的保蓄率和利用率。旱作农业是实现土、肥、水、光、温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农艺工程技术、低耗节灌技术和科学管理技术相结合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是以提高单位农业用水产出和效益为目标的农业。旱作农业的技术取向,将是以工程、农艺、化控和生物四大措施为基础,依托集雨农业工程,应用现代补灌技术,结合生物、农艺和化控措施,发展高效持续的旱作农业。旱地由于单产较低,存在着巨大的增产潜力。只要提高科技水平,增加物质投入,蓄天上水,保土中水,在抗旱、节水、蓄水、保水上作文章,用宝贵的有限降水可挖掘出更大的增产潜力。因而发展旱作农业具有良好的前景。水资源短缺是世界性问题,干旱是限制农业生产发展及粮食产量提高的首要因素。随着全球变暖,水资源的日益匮乏,旱灾发生的频率增高,严重制约农业的持续发展。我国北方地区自然降水利用率还不到18%,旱区每毫米自然降水生产粮食仅0.3kg,而一些水资源开发程度高的地区可达到1.0kg,如果通过发展旱作农业使每毫米自然降水产粮提高0.1kg,全国6667万hm2旱地,按公顷增产375kg计算,则可增产粮食250亿kg。黑龙江省旱地面积大,农业生产主要依赖自然降水,是我国北方典型旱作农业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加快旱作农业的发展对国家粮食安全,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破解“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重要意义。

2发展旱作农业的技术措施

2.1蓄水保墒,建设土壤水库

土壤水是一项重要的水资源,良好的土壤结构,可有效地接纳自然降水,能将大部分降水截留在作物可利用的耕层内长期保存,可解决主要降水季节与作物主要需水季节脱节的矛盾,这种土壤称之为“土壤水库”,它具有“天旱地不旱,上旱下不旱”的宝贵特性。黑龙江省大部分土壤为黑土,它是一个持水孔隙占土体的40%的多孔体。如果作物利用层以2m深计算,则每公顷土壤可蓄有8250~9000mm水分,即5400~6000m3,土壤蓄水能力相当可观。建设土壤水库的技术措施:①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压绿肥等途径均可培肥地力。②伏秋深松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深松深度一般为25~30m,打破犁底层,实行松、耙、起垄镇压联合作业,减少机具进地次数及耕作散墒。③中耕深松。在雨季到来之前,结合趟地培土进行中耕深松,深度为18~20cm。

2.2地面覆盖保水技术

2.2.1有机物覆盖即利用农作物秸秆、糠皮等为材料进行田间覆盖,也有用生长快、短时间覆盖地面的作物(牧草)覆盖,在其生长旺盛、全部覆盖地面时用除草剂将其杀死,形成覆盖物。通过种植地膜作物,可使每毫米降水增产粮食0.2kg以上,公顷增粮食825kg左右。秸秆覆盖公顷平均减少水分蒸发量150~225m3,可提高自然降水利用效率。

2.2.2地膜覆盖它是人工调控肥、水、温、光生态环境系统工程。具有蓄水保墒节水抗御旱害、蓄热增温抗御冷害、灭草抗病、肥水互促提高化肥利用率的作用,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生态条件。资料表明地膜覆盖作物平均节水450m3/hm2。

2.3抗旱保水的耕作栽培技术

2.3.1机械抗旱播种镇压技术采用机械手段抓住土壤返浆期,适时早播、抢播。当土壤含水量低于20%,不能保证出苗时采用滤水机播技术播种后镇压。

2.3.2选用耐旱作物与抗旱品种一是坚持适地适种的原则,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在干旱较重地区适当增加玉米、高粱、谷糜等耐旱作物面积,压缩小麦、大豆等喜水作物面积;二是在品种的选择上搞好早、中、晚熟品种的搭配,压缩需水需肥量大的晚熟品种的种植面积;三是加快耗水系数低、水分利用率高、稳产高产的耐旱品种的培育。

2.4发展节水灌溉和集水补充灌溉

2.4.1发展节水灌溉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和可用的水资源,采取农业和利水措施提高水利用率,主要节水灌溉技术有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和膜上灌、滴灌、喷灌等。资料表明节水灌溉与常规灌溉相比,喷灌可节水50%、渗灌节水75%、滴灌节水80%,同时节省用地15%、节省用工50%,节水节本增效显着。

2.4.2集水补充灌溉即是指用积蓄雨、雪和河流等水资源进行灌溉。建设收集雨水的窑、窖,再通过高差压力和滴灌、渗灌设施实现灌溉。黑龙江省半干旱区和湿润易干区虽然降水少,但相对集中,即7、8月份多以大雨形式出现,这样的气候特点给半干旱区和湿润易旱区开展集水利用工程创造了有利条件。山区半山区和丘陵慢岗区,冰川雪山融化、季节河流水发生相对集中,可蓄积利用。

2.5化学节水技术

2.5.1化学覆盖化学覆盖使土壤孔隙中的水气受到多分子膜的阻碍,不能散发于大气中,便在膜下聚积凝结,形成液态水重新返入土壤,如此循环复始,使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不断升高,大大超过非覆盖地。主要方法有成膜法、泡沫覆盖法、粉沫覆盖法。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篇3

我国农业面临

“水减粮增”压力

据统计,当前我国有近10亿亩耕地为无灌溉条件的旱地,全国大约85%的小麦和90%以上的玉米和薯类是在旱地生产的。专家认为,以提高降水利用和水分利用效率为核心的旱作农业技术是未来粮食生产的关键。

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和6%的可再生水资源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目前,我国虽然在局部地区和个别作物的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全国水的平均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均低于发达国家,其中灌溉水利用系数0.5,降水利用率56%,吨粮耗水1100立方米左右,农业面临“水减粮增”的压力。据统计,我国旱地面积比重较大,占全国耕地面积一半以上,干旱缺水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发展节水农业是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必须高度重视旱地增产技术的改进。

自然降水是旱作区农业最主要的可利用水资源,但由于降水量有限,且时空分布不均,降水期与作物生长需水期错位,干旱损失严重,水资源利用矛盾日益威胁粮食安全。

中国农科院旱作节水农业学科首席研究员梅旭荣认为,现阶段我国农业处于一个生产性低耗水而结构性高耗水的状态,北方土多水少、南方水多土少,结构性缺水制约了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降水的资源化率和耕地灌溉率已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且已接近极限,以提高降水利用和水分利用效率为核心的旱作农业技术是未来粮食生产的关键。

正是由于生产能力相对低下,经济效益提高不明显,旱作农业曾被定义为低效农业。但是,通过各地旱作农业区的有益探索和实践,我国旱作农业技术突飞猛进。如今,旱区粮食产量连年稳增。旱作农业地位不断上升,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梅旭荣表示,目前以旱作农业技术的增产增收为先导,旱作区农村经济结构和生态环境正发生变化。

旱作农业关键技术迅速推广

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有很高的比较效益。2012年,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联合在东北四省区实施“节水增粮行动”,集中连片大规模推广应用高效节水农业灌溉技术。

在田间起大小双垄,沟内播种作物,并以地膜全覆盖的种植技术,就是甘肃省近年来探索出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起垄沟播和全膜覆盖,使天然降水的利用率达到最大,抗旱、保墒、节水、增产效果显著。现在,它已成为旱作区广泛使用的一种耕作技术。

长期以来,农业部、财政部等部门始终把加快旱作农业发展作为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十一五”以来,农业部组织编制了《全国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建设规划》,印发了《农业部关于推进节水农业发展的意见》,连续5年召开全国农田节水会议,财政部连续多年安排节水示范项目,推动旱作农业发展。

另据财政部初步测算,在灌区平均每增加1斤粮食生产能力需投入4-6元。而在旱区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平均每增加1斤粮食生产能力仅需投入2元,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有很高的比较效益。

2010年开始,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西北、华北地区旱作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用于支持利用自然降水、促进土壤保墒增墒等先进旱作栽培和耕作技术推广所需地膜等物料补助,农作物抗旱耐旱优良新品种以及农业增产高效抗旱新机具、新材料等技术的应用推广补助。同时,通过“以旧膜换新膜”方式支持地膜等农业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技术的应用推广,改善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环境。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稳产增产技术补助34.6亿元,主要用于对西南地区玉米覆膜、东北地区抗旱“坐水种”、东北水稻大棚育秧、冬小麦主产区“一喷三防”、南方早稻集中育秧、三熟制油菜“一促四防”等6项关键技术补助。此外,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大力健全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基层农技改革建设覆盖全国所有的农业县,夯实基础,提升能力,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服务农民需要。

各地的生产实践表明,旱作区实现稳产高产大有潜力、大有希望。过去7年,甘肃省累计推广旱作农业技术3160万亩,累计增产粮食超过64亿斤。2011年,甘肃粮食总产首次突破1000万吨,成功实现粮食从依靠调入到供需平衡有余的根本性转变。陕西5年间全省净增粮食超过36亿斤,主要作物单产增长了10%,其中旱地玉米单产提高100斤以上。可见,充分发掘旱作农业生产潜能,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具有重要作用。

实现生产与生态的双赢

当前,旱作农业已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稳压器和农民增收的关键点。在旱作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如何解决好残膜回收,在节水增产的同时将对环境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成为焦点。

除此之外,旱作农业还是生态安全的大屏障。我国沙尘暴沙源的51.8%为旱农地区的退化草地,30.3%为旱作农田。保护利用好旱作农田和草地是防止沙尘暴的第一道屏障。

在旱作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有一些新的生态问题值得关注。传统旱作农业的精华是以土壤为核心,重点在精耕细作;而现代旱作农业却是以提高降水利用率为核心,重视的是水分生产力。于是,地膜覆盖被普遍采用。有人说,我国旱区农业已经进入了“全膜时代”。但地膜自然降解缓慢,很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梅旭荣说,地膜覆盖能够使非生产性降水消耗的大部分变为有效的生产性耗水,节水增产的效果和效益巨大。但是,现有地膜比较薄不易回收,地膜残留将对农田生态系统和作物生产造成影响。所以我们面临的是粮食生产和生态安全的博弈。如何解决好残膜回收,在节水增产的同时将对环境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成为焦点。

专家表示,废旧农膜作为一种宝贵的可再生资源,如果不加以有效回收利用,不但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传统的焚烧、填埋、废弃等处置方式也将对农村环境造成污染,对整个生态系统构成潜在危害。为此,甘肃省相继出台了推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扶持政策,对相关企业给予资金扶持。在乡镇、村社广泛设立废旧农膜回收网点,使农户捡拾、网点回收、企业加工三个环节得到了有效连接,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逐渐步入良性循环轨道。据悉,2011年该省回收废旧地膜45700吨(折纯量),回收利用率达57.1%。

从全国范围看,残膜回收利用的长效机制还有待建立。据了解,云南、内蒙古等省区正在探索以政策吸引农民和加工企业回收利用残膜,并鼓励农机部门研发残膜回收农机具的具体措施。

加快旱作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

目前,探索区域农业协同创新机制,加大旱作区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打造我国新的粮食增长极、解决旱作农业“瓶颈”问题的关键。要进一步提升旱作节水科技的支撑作用,确保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篇4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开篇就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暴露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必须大力加强水利建设。对于农业水利工程的高度重视与之前我国各地不断遭遇水旱灾害有关,尤其是2009年的西南大旱。西南干旱从2009年8月开始,一直持续到2010年4月中旬,持续时间十分之长,而且这次旱情覆盖的地域十分广泛,影响了我国云南、贵州、广西、重庆与四川五个省区市,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例如云南省属于花卉大省和蔬菜大省,由于干旱导致花卉产量下降,鲜花价格上涨了50%左右,蔬菜已经从向外省输送变成了向外省购买了。

根据国家防总的统计,这次西南大旱使得西南五省区市受灾面积达到673.335hm2,占到全国受灾总面积的84%,而农作物受旱达到527.13万hm2,待播种的耕地缺水146.5万hm2,2088万人以及1368万头大牲畜因干旱出现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36亿多元,并造成森林火灾370多起。我们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水利工作,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必须看到,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多数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部分地方突发严重山洪泥石流,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

2农业水利工程的作用分析

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条件。农业是第一产业,民以食为天,农村生产的发展首先是以粮食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发展,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关键在于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在一些地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十分落后,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了。

(2)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就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而加强农村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基本条件。如可以通过农村饮水工程保障农民饮水安全,通过供水工程的建设,可以带动农村环境卫生和个人条件的改善,降低各种流行疾病的发病率。

(3)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可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诉求之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要实现村容整洁,就必须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统筹考虑水资源利用、水土流失与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及其防治措施,实现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目的。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要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3农业节水抗旱技术研究

农业水利工程对于保障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尤其是我国水旱灾害频繁,2009年发生的西南地区百年一遇的大旱灾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这种背景下推广和使用农业节水抗旱技术显得尤其必要。笔者认为农业节水抗旱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节水灌溉技术,如田间地面灌水技术,改以往的土渠为防渗的输水灌溉,这种灌溉方式可以节水20%,在习惯大水漫灌的的地区推广使用宽畦为窄畦,改窄畦为短畦,长沟改为短沟,这样可以控制田间灌水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灌水的利用效率。也可以采用管灌,可以节水30%~50%左右,采用微灌技术与地面灌溉技术相比可以节水80%~85%,而采用喷灌积水与地面输水灌溉技术相比较一般可以节水50%~60%,此外当前可以采用的节水灌溉技术还有波涌灌溉、畦灌技术与沟灌技术等。

(2)节水抗旱栽培技术。第一是采用深耕深松技术,主要是指以土蓄水,深耕深松,达到打破犁底层的目的,以便加厚土层,增加土壤的透水性,从而加大土壤的蓄水量。第二是选用抗旱的农作物品种以达到节水抗旱的目的。第三是增施有机化肥,通过平衡施肥,可以以肥补水,降低单位产量作物的用水量,研究表明在旱地上采用施足有机肥可以降低用水量50%~60%。第四是采用防旱保墒的田间管理,正确运用耕种技术保持土壤水分。第五是地面覆盖保墒技术,如薄膜覆盖或者秸秆覆盖都可以。

(3)利用化学调控抗旱措施,除了前面论述的节水灌溉技术与节水抗旱栽培技术之外,还可以采用保水剂、抗旱剂与种子化学处理等化学调控抗旱措施。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篇5

[关键词]旱地农业;发展趋向;技术

中图分类号:U4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320-01

一、前言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业耕作产出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人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和生存物质。一方面我县水资源缺乏,并逐年减少;另一方面我县旱地幅员辽阔,土地资源相对丰富[1]。这就使得发展旱地农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通过运用科学技术来保证农作物稳产高产是发展旱地农业的重要途径,所以对旱地农业技术的研究变得举足轻重。

二、限制旱地农业发展的几个原因

在长期的旱地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在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旱地农业技术包括了种植制度的选择,抗旱或耐旱作物品种的选育技术,、培肥地力技术、旱作栽培耕作技术、化学剂调控技术及节水灌溉技术等。但同时在长期的耕作过程中,也暴露出现有技术的局限性。

1.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

影响旱地农作物生长的因素包括:水分、光照、土壤条件等。土壤水分状况决定着旱地作物的需肥量和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的能力。在我县旱地农业分布区域限制旱地农作物生长的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土壤板结,保水力下降,肥力低;二是地下水位降低,水资源匮乏,作物吸收下降;三是降水季节变化率大,供水不及时;四是水土流失严重,蒸发量大。水分和肥力是作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重要生存条件[2]。作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肥力种类的吸收情况不同,追加肥料的种类和数量往往取决于作物的种类和生长时期。

2.耕地撂荒现象严重

虽然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例如取消农业税,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发展,非农劳动的收入水平高于农业劳动,在加上农业基础设施滞后等原因,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耕地撂荒的耕地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耕地撂荒现象严重,导致耕地面积急剧的减少,大量的土地闲置[3]。杂草丛生,土地的肥力减弱,水土流失,沙化现象出现。

3.栽培模式陈旧

传统的栽培模式结构单一,土地利用率低。有限的土地上种植单一作物,例如玉米或小麦,利用局部空间,光照面积较小,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多年种植同一作物,还会使土壤中矿物资源利用单一,造成某一物质缺乏,土壤的肥力下降,板结成块。此外,单位亩产出值有限,投入产出相符,单位耕地的效益较低。

三、旱地农业技术发展趋向

通过农业新技术和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单位耕地面积的产出量已经成为旱地农业的发展趋向。我县农业技术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步。

1.应用地膜覆盖

在土地较为干旱的地方,采取地膜覆盖能够有效的保护农作物所生长环境之中所需要的水分,从而能够在较为干旱的土地之中种植一些不特别依赖水资源的农作物,导致在同样的土地之中也能做到每年的农作物不一样,从而做到养地的作用[4]。

2.半旱地农业技术

半旱地技术可以理解为选择合适的作物生长阶段,进行适量的缺水灌溉,以达到节水保产的目的。同一作物品种,各个生长生理过程对水分的需求量不同,各阶段水分亏缺对与产量形成的影响程度不同。不同作物和品种的抗旱性和水分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利用作物品种的需水量特点进行水分的供应,可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在适度水分亏缺环境中生长的作物较在充足水分条件下生长的作物对干旱的来临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从国内外已有研究结果可以取得这样的认识:干旱缺水不一定降低产量[5]。这是由于许多作物在适度水分亏缺环境中生长的作物较在充足水分条件下生长的作物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半干旱技术既可以节约大量用水,又可以使最终产量基本不受影响。通常的实施措施为有限灌溉、根系分区交替灌溉等。

3.水肥耦合技术

水分和肥料是作物生长必须的条件,作物生长需要一定的水分和肥料供应,因此研究水肥耦合技术十分关键。通过测定土壤中肥力和水分含量,再根据作物生长特点及需肥需水规律,建立以肥、水、作物产量为核心的耦合技术模型[6]。可实现合理施肥、充分发挥水肥协同效应,提高抗旱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水肥耦合技术可以同时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4.选择优良品种

没有好种子,仅仅有好的农作物生长环境,无疑是巧妇然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在对土壤环境采取一定的处理之后,还要选择好的品种来进行种植。这样就能够起码在种植农作物的开始就做好第一步,能够为农作物高产做好准备。另外优良品种的选择是有一定的方式方法的,因为当地的环境较为干旱,所以首先在农作物的选择上就要选择适应当地土壤环境的农作物,不能选择一些喜好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农作物,那样就事与愿违了。另外根据当地的突然环境选择农作物也是需要将种子进行一些对比实验或者筛选的方法来选择出一些较好的种子进行种植,以便发挥优势,实现干旱土地也能高产的目的[6]。

5.增加物质投入

杜宇不同的农作物要采取不同的耕作方式,并且要根据其作物的生长环境来选择正确的施肥方法和周期。摘要的技术方法有以下几种:1)目标产量施肥法,主要是根据农民对于作物的产量需要来进行给定的肥等物资的投入;2)集中施肥,主要是根据作物的不同来进行统一的集中施肥方法;3)不均匀施肥法;是用于一些比较特殊的作用,是一种有选择的施肥方式方法。只有根据特定的农作物,农民的需求和土壤的具体情况才能够决定施肥的具体方法,做到即高产又养地的效果。

四、结束语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单位耕地面积的产出量,我县农业技术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导致大片土地撂荒现象的出现,农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发展集约型土地经营模式成为新的土地政策导向。这种模式有利于土地集中种植、合理种植、机械化种植,也有利于新型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增加土地种植效益。

参考文献

[1]阎波.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J].《农村经济与技术》,2016(12):23-24.

[2]胡立峰.麦/玉两熟区农作模式分析及轮耕模式探讨[J].《中国农机化》,2016(12):243-246.

[3]刘和俊.农村耕地撂荒问题透视[J].《农村经营管理》,2016(11):24-25.

[4]邓宏文.旱地农业发展浅见[M].《农业出版社》,2016(07):122-161.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篇6

1节流与开源并重发展旱作节水农业迫在眉睫

黄骅市有农田灌溉条件的村庄不多,主要分布在官庄乡、吕桥镇、羊二庄镇、常郭镇四个乡镇的部分村庄,灌溉用水主要来源于捷地碱河和机井水,其余地方都是靠天吃饭。虽然每年出现干旱情况时,相关部门会适时采取措施进行人工降雨,同时鼓励村民挖掘坑塘,储蓄水源。但在灌溉农田方面水源还是比较紧缺,当开源远远不能满足灌溉用水需求时,节流不失为一种有效措施。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不仅仅是节水灌溉,还可以转变传统用水、管水方法。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农田降水利用率可以提高8%~10%,达到53%,在平均年降水量552.5mm的条件下,平均每亩每年可节约水源29.4~36.9m3。由此可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迫在眉睫。

2硬件和软件匹配突破项目区农业发展瓶颈

黄骅市农业种植还是以传统耕种方法为主,农田基础条件较差,种植技术相对落后,粮食产量不高,这是制约该市农业发展的瓶颈。在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计划从田间工程、推广农业技术以及建设实验室三项工作着手,使项目区农业发展硬环境和软环境都有所提高。

2.1田间工程。在示范区将铺设PVC防渗管道4万m,修建机耕路1.6万m,维修机井及机电配套8眼,新建桥涵12座。建成后,项目区田间基础设施将得到很大程度的完善。

2.2推广农业技术。农技人员还应在项目示范区推广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种植耐旱作物品种、保水剂应用等农艺旱作技术,改良田间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其中适时深耕是蓄雨纳墒的关键。

2.3实验室建设。在示范区还要建设化验室、检测室,购置土壤墒情监测仪器及软硬件设备11套。两室建成后,技术人员要选择部分典型区域监测、采集土壤墒情、旱情、地力等旱作农业相关信息,与国家旱作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和区域分中心联网,形成全国旱作农业监测预警系统,指导农民在适当时候进行抗旱减灾和农业生产。

3生态环境和产量双提高旱作节水技术好处多

3.1提高粮食产量。就项目区近几年粮食产量来看,每亩小麦产量平均在230kg左右,玉米产量平均在410kg左右。建成1.8万亩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后,小麦单产能达到260kg,比原来亩增产40kg。项目区内粮食总产量预计将增加126万kg,年增经济效益可达277.2万元。

3.2实现节本并提高农产品品质。通过旱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可使旱作农田自然降雨和灌水的利用率、土壤保水能力大幅度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还可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施用量,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0.3%,化肥利用率提高5%~10%,从而在减少农民种地成本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通知开会怎么写模板范文600字(精选

    - 阅0

    通知开会怎么写模板范文【篇1因参会人员有会议冲突,原定于___月___日上午11:00召开的会议管理制度宣讲会推迟至___月___日11:30在会议室(2)召开,请大家准时参会。注:《会议管.....

    铁路通知范文(精选5篇)

    - 阅0

    铁路通知范文【篇1辞职报告也称为辞职申请书,是个人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时向单位领导或上级组织提请批准的一种申请书。本文给大家提供辞职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xx:您好!首.....

    一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总结范文(整

    - 阅0

    一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总结篇1我刚踏入教师工作不久,资历尚浅,谈不上经验可言,在座的班主任以及我们办公室的一年级班主任很多都经验丰富,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今天在这里就是.....

    办公室个人工作总结范文(整理5篇)

    - 阅0

    办公室个人工作总结篇120xx年,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同事们的积极配合下,在办公室全体成员的热情帮助下,我着力从办公室工作的实际特点出发,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不断加强自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