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工程论文(6篇)

来源:其他

海外工程论文篇1

关键词:双语教学环境科学导论创新能力本位教育教学改革

引言

教育部于2001年8月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鼓励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各高等学校各专业纷纷开设了双语课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与发展,我国高校双语课的开课数量均有大幅度提高。虽然各个高校对双语教学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受到教师、教材及学生英语水平等众多因素的限制,我国高校双语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仍然存在有待提高的空间。为了切实提高双语课程的教学质量,让学生以中文理念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从英文思维角度掌握同样的专业知识,有必要从教师、教材、学生、教学模式等方面全方位开展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的双语教学改革研究,从质和量的角度全面提高课程的双语教学水平。鉴于此,我们对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环境科学导论》课程实行了双语教学试点改革,将ICBE教学模式应用到《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教学过程中,探索该模式如何应用到双语教学中,构建最优的双语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使用英文理解及表达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应用能力。

1.ICBE教学新模式

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即能力本位教育,是一种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强调学生“做中学“,并通过学生在相关技能或活动上的表现来评价教学和学习效果。依据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培养计划的特点,以及当下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求,将能力本位教育(CBE)和创新相融合,提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新模式ICBE(InnovationandCompetency-BasedEducation),将ICBE教学模式贯穿教学整个环节,从而探索出一套适合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的教学体系。

2.厘清“环境科学导论”教学改革目标

作为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入门学科,“环境科学导论”是引导学生接触和认识本专业的指明灯,为学生的后期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在海洋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风能(兼顾海洋能)开发技术,以及在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环境管理、保护与监测修复方面的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与生态修复、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运用地学、测绘科学与技术、物理海洋学、工程学、数学及环境学、地球物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环境科学导论”作为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因此教学改革需要结合整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厘清“环境科学导论”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同时要明确双语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让学生能从两种语言角度掌握专业学科知识;达到增加学生专业词汇量,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双重目的。

3.基于ICBE教学模式的“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改革实践

3.1“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材改革

对现有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在校生的英语水平进行广泛调查,结果表明: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第一志愿考进淮海工学院,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是他们的第一志愿专业。因此,他们的英语基础较好,在第二学年四级通过率平均达到90%。而“环境科学导论”课程在培养计划中安排在第四学期,绝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完全能胜任该课程的双语教学。经过两年中文教材授课发现,第二语言在双语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度不够,学生在了解当前国际前沿知识、提高专业词汇量和英语口语水平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因此,2014年授课时,选用全英文教材“IntroductiontoEnvironmentalScience”,该教材是国际上比较经典的环境科学导论英文书籍,书中各个章节语法较为简单,容易理解;每章最后面还有小结,容易掌握每章重点。

3.2“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内容改革

“环境科学导论”主要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形成与有关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的许多分支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学时所限(32学时),不可能讲授所有相关知识,因此就因材施教。根据海洋资源环境开发技术专业学生的关注点和培养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详略选择,尽量做重要教学知识点的专题讲授,突出海洋环境科学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表1列出了2014年新修订的环境科学导论教学大纲中的讲授内容。这些内容在讲解过程中主要侧重海洋方面,尤其海洋在能量流和物质流中的重要作用,海洋生态系统与环境的变化、海岸带人口的变化对海洋经济的影响、海洋在水循环中的重要角色、温室效应、大气污染、废物倾倒、濒临物种、海岸带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以及如何保持海洋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当然,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与快速发展,原有教学内容章节中列举的案例已无法匹配当前的环境科学发展,因此教学过程中,案例及最新发展趋势均需要通过互联网、期刊、书籍、微信等方式,将新的环境污染问题案例、新的应对海洋环境问题的理论和技术搬到课堂,从而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培养学生对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认识度,增强专业学习与研究的信心。

表1“环境科学导论”所授内容一览表

3.3“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跟踪检测改革

《环境科学导论》自开课以来,课程考核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平时成绩,占总评的30%,二是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的70%。平时成绩主要依据课堂考勤和平时作业来评定,且平时作业一般都来自于教材,并无任何难度。因此,这样的考核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仅仅强调了学生的学习结果。针对教学考核问题,在《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为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采用阶段性测验的手段跟踪检测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和对已学内容的掌握程度。通过一学期的试验,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对《环境科学导论》这门课在思想上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养成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也更好地掌握了环境科学领域的常用专业词汇和常用的语言表达方式。

3.4“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方法改革

在《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能否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对课程教学的成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除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环境学基础知识和理论之外,还需要让学生侧重了解海洋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增强学生对日益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的关注,以及对“蓝色海洋”环境保护的参与和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的重要性。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让同学们意识到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激发其对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学习的动力,培养出全面、创新、有责任感的新型海洋环保人才。

3.4.1合理布局多媒体和板书教学比例

当前,高等学校的课堂已经进入多媒体教学时代。很多老师已经彻底遗忘传统的“板书”教学,而有些青年教师由于缺乏“板书”练习,黑板字不堪入眼。绝对的多媒体和绝对的“板书”教学都让学生生厌,如何合理布局多媒体和板书教学之间的比例,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环境科学导论》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在介绍一些通过数学模型和图形来表述的理论知识,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用声音和动态的图像演示理论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形象又直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专业环境科学词汇选择“板书”形式使学生加深对这些词汇的认识和拼写。

3.4.2互动式教学

在《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组织、最新研究专题报告、案例分析等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制作PPT,并在讨论课上由每个小组讲解,营造一种师生平等交流、无缝沟通的学习氛围。讨论课上,每个小组上台双语演讲,其他同学双语提问,教师适当点评,为学生提供创新型的学习空间和环境。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深受学生点赞,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制作PPT的水平,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口语水平。

3.4.3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课堂教学对于“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课堂教学外,该课程教学还引入一些野外参与和环境行动、环境竞赛参与等方式,促进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进一步展示“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成效。在授课期间,我带学生参观连云港市环境监测中心和资源环境保护处,了解这两单位在海洋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环境监测方面的在研项目和日常工作,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学习的信心。课堂之外,我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海洋环境保护的社会实践活动,海资121学生组织的2015年暑期社会实践“蓝色海洋,保护环境”活动被评为省级优秀实践活动。海资131学生积极参加江苏省环境保护大赛,也取得了较好的名次。一些学生在参与这些与海洋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充分认识环境问题的存在性、实际解决途径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性,深刻实现了实践和理论的有效结合,为今后学习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方向技能打下了坚实基础。

3.5“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共享平台构建

受课题经费的限制,课题组成员主要利用QQ群构建《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共享平台,在该群的共享文件中,主要包含“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基本材料如教学大纲,课程进程表及考核说明等;“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授课材料如教学PPT(以PDF格式上传)、全英文教材的扫描电子版、课外阅读材料等;“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互动教学材料如分组情况、专题研究报告或国内外网站、制作PPT技巧、国内外环境科学导论相关开放或精品课程视频等材料。学生可随时下载群共享中的文件资料;也可以针对某一问题,随时与我沟通、交流,开展网络互动教学。基于QQ群构建的“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共享平台为师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网络零距离互动学习提供了一种很好的交流平台。在这种网络平台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组员与组员之间的交流变得十分方便,加快了学生学习速度,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4.“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改革效果评估

以上提出的《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教学改革方案自2014年教学大纲开始修订之日起实施,将全英文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在修订的教学大纲中完全体现;此外,考核方式还体现了教学过程检测的重要性。在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对于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2013级学生开设“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在有限的课时中,通过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互动式教学、阶段性测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参观实习、暑期社会实践和竞赛等活动)的教学改革实施,效果显著,成绩斐然。期末总评统计结果表明:本班学生成绩在80分以上的比例占到了82.15%。此外,针对“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改革,我做了一份详细的调查问卷,让每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班级有71.4%的学生已过英语四级,35.7%的学生已过英语六级,89.3%的学生都认为“环境科学导论”这门课有必要开设双语课;82.14%的学生认为“环境科学导论”(双语)选用的教材合适,71.43%的学生同意“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设置阶段性测验,71.43%的学生认为教师在“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合理设计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的比例;64.3%的学生喜欢教师设计的学生分组、查阅文献、PPT制作、双语演讲等教学改革环节;100%的学生都喜欢教师为这门课设置的参观实习;82.14%的学生很满意教师对该课程期末考试试卷的考核方式改革;17.86%的学生参加过环境类的社会实践或竞赛。以上数据表明:这些教学改革措施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综合分析学生对“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改革的建议,结果显示:教学改革建议共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师资英语水平能力有待提高;第二类是关于“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课时增加问题;第三类是关于“环境科学导论(双语)”全英文教材中的专业词汇问题。双语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用外语流利讲解双语课程,还需掌握环境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担任“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专业课教师往往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有待加强。“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课时为32,一般8周就结课;学生在短短8周时间里需要掌握课内的理论知识和教材中的环境专业词汇量,课后完成的工作量非常大,占用学生太多课余时间。

结语

“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在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培养计划中是唯一的一门双语教学课程,一切都在不断的探索和摸索中,还有待更多的教育者进行实践和探讨。实施双语教学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淮海工学院这样一个普通高校实施《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需通过更多教育者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以期建立一套规范的双语教学模式,从教学大纲的编写、原版教材的引进、双语教师的培养,到教学方法的更新完善、考核方式的认定。

参考文献:

[1]张媛媛,宋艳群.“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大众科技,2015,17(189):115-117.

[2]黄云凤.《环境科学概论》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0(14):212-214.

[3]黄月华.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设计与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12(2):129-132.

[4]林静雯,季颖,董怡华,陈志英.《环境学导论》课程双语教学实践探析[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5):82-84.

[5]赵兵涛,张忠孝,金晶.关于《环境工程与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8(17):102-104.

[6]艾凌艳,刘冬,田丽媛.高校双语教学的改革与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1(2):8-9,48.

海外工程论文篇2

[关键词]通信工程;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环节

0引言

大连海洋大学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涉海高等院校,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适应辽宁省及全国沿海省市对海洋渔业通信工程发展的需要,发展区域经济,满足我国和全省经济建设对海洋渔业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建设,通信工程专业自2003年开始招生。在开办的这十二年时间里,我们下大力气,狠抓专业建设规范,注重教学质量。随着本专业师资力量的逐步增强,我们对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把握,对专业定位的认识逐步统一,大连海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特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清晰明确。

1培养目标

大连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是从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特点和学科特色出发,合理配置学校的教学资源,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和航海技术的学科交叉基础上设立的专业。学校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立足辽宁,面向黄、渤海,辐射全国,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为国家水产和海洋事业服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面宽,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敬业、专业、乐业、创业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战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任务和要求,加强海洋渔业通信方面的特色教育。在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经多方调研,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并逐步完善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并具备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固定通信、移动通信及船舶通信等现代通信系统及设备的研究、设计、开发与应用的,具有海洋、渔业科学背景的人才。

2课程体系的改革和优化

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课程结构,是教学思想、教育理念的具体化,也是实现创新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高的保证。课程设置是否科学,教学内容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按照我校建设“蓝色大学”理念,构建了通信工程专业蓝色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坚持“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科基础、凝练专业方向、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原则,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构建课内、课外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依照“浅蓝、蔚蓝、湛蓝、深蓝”的蓝色课程体系,用蓝色课程元素来承载水的精神与海的文化,延伸至涉海涉水教学内容要素。(1)浅蓝(通识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外语、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体育等),公共选修课(军事理论、健康与安全教育、选修课),公共集中实践环节(军训)。通识课程虽然不一定与通信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里的人才,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基于学校开展课程建设的“双百工程”,从公共选修课着手,打造了蓝色海洋类、人文与社科类、艺术与体育类、自然科学与技术类共100门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蓝色海洋类公共选修课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海洋知识背景。(2)蔚蓝(学科基础课)包括复变函数、电路理论、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应用、电磁场与电磁波、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通信原理等。学科基础课是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必须具有的基本知识结构,为专业课程提供有效的支撑,使学生具备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工程应用能力,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为学生后续学习专业方向课打下坚实的基础。(3)湛蓝(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电子线路仿真、电子线路CAD、移动通信、计算机通信、DSP技术与应用)、专业方向课、专业任选课(C++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随机信号处理、电视原理与技术、现代通信系统仿真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数据结构C、扩频通信、通信工程专业英语)。通过对其他高校相同专业的大量调研,反复论证比较,通信工程专业设立两个专业方向:通信工程(程控交换技术、船舶通信、光纤通信)、计算机通信(数字通信、多媒体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专业依托海洋信息技术,在船舶通信、船舶导航、海洋渔业3S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同时,紧随时代的发展,对部分课程进行压缩和调整,开设一些学生喜爱的,又能与现实接轨的课程,如扩频通信、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等选修课。(4)深蓝(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包括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子线路仿真课程设计、电子线路CAD上机、高频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现代通信系统仿真技术上机、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通信工程专业教学实习、通信工程专业实习、通信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对培养通信专业逐步树立工程观念、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强化实践环节,培养提高创新能力

通信工程专业将实践环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构建了多层次、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较好地保证了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对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所有的实践环节围绕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展开,把实践环节分成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技创新五个模块,模块之间衔接紧密、层层推进,为学生从入门到提高再到创新夯实基础。

3.1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模块主要依托辽宁省海洋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为主线,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融会贯通科学知识、促进创新思维为主要教学目标。加强基础课、主干课实验;实验内容优化配合,避免重复或脱节;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形成基本实验、选做实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组成的立体化实验结构;对含有实验的课程,加大实验教学在整个课程考核中的比例;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在2013版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都有体现。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有选择地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仿真实验环节,以缓解实验设备和空间的紧张情况,有效扩展实验空间和时间,节省资金。

3.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着眼点是把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初步掌握设计的程序和方法。一般以单门课或课程群为主选择题目,它是毕业设计的初级阶段。课程设计教学中压缩验证性课题,增加能够体现设计型、综合型和创造性的课题。在课程设计教学设计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自行讨论方案,自己组织实施,给予学生自我发挥的余地,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造能力的锻炼创造条件。

3.3实习

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平台,以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工程意识和锻炼实际操作技能为主要教学目的,并且通过接触社会,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目前,通信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2个(人民4810厂,北京尚观科技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合作的企事业单位有18个(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同时学校也正在积极运作与通信公司合作。到企业参观实习和请企业技术专家来校讲座,通过参观和专家公开课的形式,使学生对企业文化、船舶通信及导航设备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和本行业领域的前沿技术等有所了解,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和职业素质的提高。

3.4毕业论文(设计)

以学院各类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平台,学生通过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在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资料检索和收集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上有较大提高。为切实保障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①精心设计备选题目,组织开题报告。学生选题后,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查阅文献和撰写文献综述,并精心组织好开题报告,以保证毕业论文的先进性、可行性;②加强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以保证毕业论文在有限的时间内按质按量完成;③建立毕业论文答辩规范和质量标准,在毕业论文答辩期间开展“毕业论文检查周”活动,有效提升了毕业论文的质量。④学校出台了《大连海洋大学本科生学位论文学术规范检测暂行办法》,针对毕业的本科生的学位论文进行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有效地杜绝了学术不端行为。3.5科技创新以各类兴趣小组和科技社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科研实验室为平台,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科学研究等活动,使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低年级的学生专业基础还比较薄弱,鼓励他们参加兴趣小组或者科技社团,以增加学生对创新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创新的兴趣;高年级的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的竞赛,使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目前,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在教师有针对性的训练下,参加了“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技术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4结语

大连海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作为涉海高校的“非特色”专业,在复合性应用型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和挖掘自己的优势资源,发挥地方特色、行业特色;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身心素质培养的同时,主动适应国家和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新需求,抓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核心,对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符合学校的定位与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松松,郭显久,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51-52.

[2]刘冬,石焕玉,等.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5(29):72-73.

[3]江海,田春艳.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10(3):159-160.

[4]焦冬莉,李晋生,等.应用型通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9):128-130.

海外工程论文篇3

第一编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269种期刊)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121)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北方论丛、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北京社会科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东南学术、东岳论丛、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甘肃社会科学、高校理论战线、广东社会科学、广西社会科学、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国外社会科学、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北学刊、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河南社会科学、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湖北社会科学、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南社会科学、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江海学刊、江汉论坛、江淮论坛、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江苏社会科学、江西社会科学、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南京社会科学、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宁夏社会科学、齐鲁学刊、前沿、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求是学刊、求索、人文杂志、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山东社会科学、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社会科学辑刊、社会科学家、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科学战线、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思想战线、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探索、探索与争鸣、天津社会科学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史哲、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学海、学术交流、学术界、学术论坛、学术探索、学术研究、学术月刊、学习与探索、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云南社会科学、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浙江社会科学、浙江学刊、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州学刊

哲学类(13)

道德与文明、孔子研究、伦理学研究、世界哲学、现代哲学、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心理学报、哲学动态、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

宗教类(10)

敦煌学辑刊、法音、佛学研究、世界宗教文化、世界宗教研究、研究、中国道教、中国穆斯林、中国宗教、宗教学研究

统计学类(4)

数理统计与管理、统计研究、统计与决策、中国统计

社会学类(4)

妇女研究论丛、青年研究、社会、社会学研究

人口学类(5)

人口学刊、人口研究、人口与经济、人口与发展、中国人口科学

管理学类(4)

管理工程学报、管理科学学报、领导科学、中国管理科学

人才学类(1)

中国人才

民族学类(14)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广西民族研究、贵州民族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回族研究、民族研究、青海民族研究、世界民族、西北民族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民族、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国际政治类(20)

当代世界、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当代亚太、俄罗斯研究、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国际观察、国际论坛、国际问题研究、国际政治研究、国外理论动态、美国研究、欧洲研究、日本学刊、世界经济与政治、世界知识、太平洋学报、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西亚非洲、现代国际关系

中国政治类(46)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长白学刊、党的文献、党建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红旗文稿、湖北行政学院学报、江苏行政学院学报、教学与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导刊、理论前沿、理论探索、理论探讨、理论学刊、理论与改革、理论月刊、瞭望、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邓小平理论研究、思想研究、南京政治学院学报前线、前线、求实、求是、人民论坛、上海行政学院学报、社会主义研究、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新视野、行政论坛、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云南行政学院学报、政治学研究、中共党史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中共中央党校学报、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中国青年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国行政管理、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法律类(27)

比较法研究、当代法学、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法律适用、法商研究、法学、法学家、法学论坛、法学评论、法学研究、法学杂志、法制与社会发展、河北法学、华东政法大学学报、环球法律评论、人民检察、人民司法、现代法学、行政法学研究、政法论坛、政治与法律、知识产权、中国法学、中国法医学杂志、中国司法鉴定、中国刑事法杂志、中外法学

第二编经济(154种期刊)综合性经济科学类(20)

当代经济科学、当代经济研究、贵州财经学院学报、河北经贸大学学报、江西财经大学学报、经济经纬、经济科学、经济评论、经济问题、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家、经济研究、经济纵横、南开经济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上海财经大学学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云南财经大学学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世界经济类(9)

东北亚论坛、国际经济评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文汇、世界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外国经济与管理、亚太经济

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类(33)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城市发展研究、城市问题、地域研究与开发、改革、改革与战略、管理世界、宏观经济管理、宏观经济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经济数学、经济体制改革、经济问题探索经济研究参考、开放导报、南方经济、上海经济研究、生产力研究、生态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特区经济、现代城市研究、现代经济探讨、消费经济、运筹与管理、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经贸导刊、中国流通经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资源与产业、资源科学

会计类(15)

财会通讯、财会研究、财会月刊、财务与会计、会计研究、会计之友(上旬刊)、商业会计、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审计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财务与金融、中国审计、中国注册会计师、会计之友(中旬刊)、会计之友(下旬刊)

农业经济类(16)

调研世界、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林业经济问题、林业经济、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经济、农业经济、农业经济问题、农业现代化研究、世界农业、中国农村观察、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中国土地中国土地科学、中国渔业经济

工业经济类(13)

工业工程、工业工程与管理、管理科学、管理评论、管理现代化、经济管理、经济与管理研究、南开管理评论、企业管理、企业经济、软科学、预测、中国工业经济

旅游经济类(1)

旅游学刊

贸易经济类(16)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财贸经济、对外经贸实务、广东商学院学报、国际经济合作、国际经贸探索、国际贸易、国际贸易问题、国际商务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江苏商论、商业经济与管理、商业时代、商业研究、中国商贸、中国物流与采购

财政类(13)

财经科学、财经论丛、财经问题研究、财经研究、财政监督、财政研究、当代财经、涉外税务、税务研究、税务与经济、中国财政、中国税务、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币/金融、银行/保险类(18)

保险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广东金融学院学报、国际金融研究、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金融理论与实践、金融论坛、金融研究、金融与经济、经济导刊、南方金融、上海金融、投资研究、武汉金融、新金融、浙江金融、证券市场导报、中国金融

第三编文化、教育、历史(303种期刊)信息与传播,新闻学、新闻事业类(15)

传媒、传媒观察、当代传播、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新闻爱好者、新闻大学、新闻记者、新闻界、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与写作、新闻战线、新闻知识、中国报业、中国记者

广播、电视事业类(2)

电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出版事业类(10)

编辑学报、编辑学刊、编辑之友、出版发行研究、出版广角、读书、科技与出版、中国编辑、中国出版、中国图书评论

图书馆学,情报学类(19)

大学图书馆学报、国家图书馆学刊、情报科学、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学报、情报杂志、情报资料工作、图书馆、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馆建设、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图书馆论坛、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杂志、图书情报工作、图书情报知识、图书与情报、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中国图书馆学报

档案学类(10)

北京档案、档案、档案管理、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档案与建设、兰台世界、山西档案、浙江档案、中国档案

科学、科学研究(除情报学)类(10)

科技导报、科技管理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科学管理研究、科学学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科研管理、研究与发展管理、中国科技论坛、中国软科学

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24)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比较教育研究、当代教育科学、电化教育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教育学术月刊、教师教育研究、教育导刊、教育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评论、教育探索、教育学报、教育研究、教育与经济、开放教育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外国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中国教育学刊、中国远程教育

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类(1)

学前教育研究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类(20)

化学教育、教学与管理、教学月刊(中学版)、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课程.教材.教法、历史教学(高校版)、人民教育、上海教育科研、生物学教学、数学教育学报、数学通报、思想政治课教学、外国中小学教育、中小学管理、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高等教育类(14)

复旦教育论坛、高等工程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高教探索、黑龙江高教研究、江苏高教、教育发展研究、现代教育管理、现代大学教育、现代教育科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国大学教学、中国高等教育、中国高教研究

各类教育类(9)

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研究、教育与职业、民族教育研究、职教论坛、职业技术教育、中国成人教育、中国特殊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体育类(16)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山东体育学院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沈阳体育学院学报、首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科学、体育文化导刊、体育学刊、体育与科学、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学报、中国体育科技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类(18)

辞书研究、当代语言学、方言、古汉语研究、汉语学习、民族语文、上海翻译、世界汉语教学、修辞学习、语文建设、语文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科学、语言文字应用、语言研究、中国翻译、中国科技翻译、中国语文

外国语类(13)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外国语学院学报、山东外语教学、外国语文、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外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界、外语学刊、外语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现代外语、中国俄语教学

世界文学类(7)

当代外国文学、俄罗斯文艺、国外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译林

文学理论类(20)

当代文坛、当代作家评论、红楼梦学刊、鲁迅研究月刊、民族文学研究、名作欣赏、明清小说研究、南方文坛、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文艺评论、文艺研究、文艺争鸣、小说评论、新文学史料、中国比较文学、中国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中国文学作品类(16)

长城、当代、飞天、花城、剧本、民族文学、青年文学、清明、人民文学、山花、上海文学、诗刊、时代文学、天涯、小说界、中国作家、作家

艺术综合类(4)

艺术学院学报、民族艺术、艺术评论、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绘画,书法,工艺美术类(8)

美术、美术观察、美术研究、美苑、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世界美术、新美术、装饰

摄影艺术类(0)

音乐类(8)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人民音乐、音乐创作、音乐研究、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学、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舞蹈类(2)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舞蹈

戏剧类(10)

当代戏剧、上海戏剧、四川戏剧、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文学、戏剧艺术、戏曲艺术、艺术百家、中国京剧、中国戏剧

电影、电视艺术类(8)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当代电视、当代电影、电影文学、电影新作、电影艺术、世界电影、中国电视

历史(除文物考古)类(25)

安徽史学、当代中国史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历史档案、历史研究、民国档案、清史研究、史林、史学集刊、史学理论研究、史学史研究、史学月刊、世界历史、文献、西域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中国农史、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中国文化研究、中国藏学、中华文化论坛

文物考古类(14)

北方文物、东南文化、敦煌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华夏考古、江汉考古、考古、考古学报、考古与文物、农业考古、四川文物、文物、中国历史文物、中原文物

第四编自然科学(351种期刊)综合性科学技术类(120)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工业大学学报、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交通大学学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北京理工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重庆大学学报、大连理工大学学报、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高技术通讯、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桂林工学院学报、国防科技大学学报、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海军工程大学学报、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北工业大学学报、河北科技大学学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华东理工大学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暨南大学学报、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科技通报、科学通报、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兰州理工大学学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上海理工大学学报、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太原理工大学学报、天津大学学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西安理工大学学报、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北工业大学学报、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南交通大学学报、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应用科学学报、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浙江工业大学学报、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自然科学进展、自然杂志

自然科学总论类(14)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实验技术与管理、实验室研究与探索、系统科学学报、系统工程、系统管理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系统工程学报、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中国科技史杂志、中国科学基金、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

数学类(17)

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辑(中文版)、工程数学学报、计算数学、模糊系统与数学、数学的实践与认识、数学进展、数学年刊A辑(中文版)、数学物理学报、数学学报、数学杂志、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系统科学与数学、应用概率统计、应用数学、应用数学学报、中国科学(A辑:数学)

力学类(13)

爆炸与冲击、固体力学学报、机械强度、计算力学学报、力学季刊、力学进展、力学学报、力学与实践、实验力学、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应用力学学报、应用数学和力学、振动与冲击

物理类(22)

波谱学杂志、大学物理、低温物理学报、低温与超导、发光学报、高压物理学报、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光散射学报、光学学报、光子学报、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计算物理、量子电子学报、量子光学学报、声学学报(中文版)、物理、物理实验、物理学报、物理学进展、原子核物理评论、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中国激光

化学/晶体学类(26)

催化学报、分析测试学报、分析化学、分析科学学报、分析试验室、分子催化、分子科学学报、影像科学与光化学、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功能高分子学报、光谱实验室、合成化学、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化学进展、化学试剂、化学通报、化学学报、化学研究与应用、计算机与应用化学、理化检验(化学分册)、人工晶体学报、色谱、无机化学学报、物理化学学报、有机化学、中国科学(B辑:化学)

天文学类(2)

天文学报、天文学进展

测绘学类(8)

测绘科学、测绘通报、测绘学报、测绘科学技术学报、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遥感学报

地球物理学类(11)

地球物理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地震、地震地质、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地震学报、地震研究、空间科学学报、水文、西北地震学报、中国地震

大气科学(气象学)类(10)

大气科学、高原气象、南京气象学院学报、气候与环境研究、气象、气象科技、气象科学、气象学报、热带气象学报、应用气象学报

地质学类(30)

沉积学报、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地层学杂志、地球化学、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地球学报、地球与环境、地学前缘、地质科技情报、地质科学、地质论评、地质通报、地质学报、地质与勘探、第四纪研究、高校地质学报、古地理学报、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矿床地质、矿物学报、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物探与化探、现代地质、新疆地质、岩石矿物学杂志、岩石学报、中国地质、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海洋学类(13)

海洋地质动态、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海洋工程、海洋湖沼通报、海洋环境科学、海洋技术、海洋科学、海洋科学进展、海洋通报、海洋学报(中文版)、海洋与湖沼、热带海洋学报、台湾海峡

地理学类(19)

冰川冻土、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地球科学进展、干旱区地理、干旱区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湖泊科学、极地研究、经济地理、热带地理、人文地理、山地学报、世界地理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沙漠

生物科学综合类(25)

古脊椎动物学报、古生物学报、生命的化学、生命科学、生态学报、生态学杂志、生物多样性、生物工程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生物技术、生物技术通报、生物数学学报、生物物理学报、生物学通报、分子细胞生物学报、水生生物学报、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微体古生物学报遗传、应用生态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中国生物工程杂志、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植物学类(11)

广西植物、菌物学报、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武汉植物学研究、西北植物学报、云南植物研究、JournalofSystematicsandEvolution、植物生理学通讯、植物生态学报、植物学报、植物研究

动物学/人类学类(10)

动物分类学报、CurrentZoology、动物学研究、动物学杂志、昆虫分类学报、昆虫学报、昆虫知识、人类学学报、兽类学报、四川动物

第五编医药、卫生(251种期刊)综合性医药卫生类(37)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重庆医科大学学报、重庆医学、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四军医大学学报、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复旦学报(医学版)、广东医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江苏医药、医学杂志、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山东医药、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上海医学、实用医学杂志、首都医科大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津医药、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国现代医学杂志、中国医科大学学报、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中华医学杂志、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预防医学、卫生学类(26)

毒理学杂志、工业卫生与职业病、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环境与健康杂志、环境与职业医学、生殖与避孕、卫生研究、现代预防医学、营养学报、中国妇幼保健、中国工业医学杂志、中国公共卫生、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中国食品卫生杂志、中国卫生经济、中国卫生事业管理、中国卫生统计、中国学校卫生、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国职业医学、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中华医院管理杂志、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中国医学类(20)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辽宁中医杂志、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时珍国医国药、新中医、针刺研究、中草药、中成药、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国天然药物、中国针灸、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中华中医药杂志、中药材、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中药药理与临床、中医杂志

基础医学类(25)

病毒学报、国际免疫学杂志、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基础医学与临床、解剖学报、解剖学杂志、免疫学杂志、神经解剖学杂志、生理科学进展、生理学报、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现代免疫学、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中国免疫学杂志、中国共患病学报、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临床医学类(21)

护士进修杂志、检验医学、临床检验杂志、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中国急救医学、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中国全科医学、中国实验诊断学、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中国输血杂志、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中华护理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内科学类(24)

肠外与肠内营养、中华高血压杂志、临床心血管病杂志、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中国地方病学杂志、中国动脉硬化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中国内镜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中国循环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华风湿病学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国糖尿病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血液学杂志

外科学类(26)

临床麻醉学杂志、临床泌尿外科杂志、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中国普通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中华肝胆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华麻醉学杂志、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华男科学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华器官移植杂志、中华烧伤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华手外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妇产科学类(4)

实用妇产科杂志、现代妇产科进展、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中华妇产科杂志

儿科学类(6)

临床儿科杂志、实用儿科临床杂志、中国当代儿科杂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中华儿科杂志、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肿瘤学类(9)

癌症、实用肿瘤杂志、中国癌症杂志、中国肿瘤临床、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中华肿瘤杂志、肿瘤、肿瘤防治研究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类(9)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临床神经病学杂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中华精神科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皮肤病学与性病学类(3)

临床皮肤科杂志、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中华皮肤科杂志

耳鼻咽喉科学类(4)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眼科学类(5)

眼科新进展、眼科研究、中国实用眼科杂志、中华眼底病杂志、中华眼科杂志

口腔科学类(5)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口腔医学研究、实用口腔医学杂志、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特种医学类(10)

放射学实践、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介入放射学杂志、临床放射学杂志、实用放射学杂志、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中华放射学杂志、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中华核医学杂志

药学类(17)

华西药学杂志、沈阳药科大学学报、药物分析杂志、药学学报、中国抗生素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中国生化药物杂志、中国现代应用药学、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中国新药杂志、中国药房、中国药科大学学报、中国药理学通报、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中国药学杂志、中国医药工业杂志、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第六编农业科学(137种期刊)综合性农业科学类(38)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安徽农业科学、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甘肃农业大学学报、广东农业科学、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贵州农业科学、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河南农业科学、湖北农业科学、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北农学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华中农业大学学报、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江苏农业科学、江苏农业学报、江西农业大学学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海农业学报、沈阳农业大学学报、四川农业大学学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北农业学报、西南农业学报、新疆农业大学学报、新疆农业科学、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云南农业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浙江农业学报、中国农学通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中国农业科学

农业基础科学类(11)

生态环境学报、水土保持通报、水土保持学报、水土保持研究、土壤、中国土壤与肥料、土壤通报、土壤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国水土保持

农业工程类类(8)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灌溉排水学报、节水灌溉、农机化研究、农业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中国农村水利水电、中国农机化

农学,农作物类(15)

大豆科学、核农学报、麦类作物学报、棉花学报、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玉米科学、杂交水稻、植物遗传资源学报、中国棉花、中国水稻科学、中国烟草科学、中国油料作物学报、种子、作物学报、作物杂志

植物保护类(9)

环境昆虫学报、农药、农药学学报、植物保护、植物保护学报、植物病理学报、植物检疫、中国生物防治、中国植保导刊

园艺类(8)

北方园艺、果树学报、食用菌学报、园艺学报、中国果树、中国南方果树、中国食用菌、中国蔬菜

林业类(15)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东北林业大学学报、福建林学院学报、林业科学、林业科学研究、林业实用技术、林业资源管理、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世界林业研究、西北林学院学报、浙江林学院学报、浙江林业科技、中国森林病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竹子研究汇刊

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类(20)

蚕业科学、草地学报、草业科学、草业学报、动物医学进展、动物营养学报、黑龙江畜牧兽医、饲料工业、饲料研究、畜牧兽医学报、畜牧与兽医、中国草地学报、中国家禽、中国兽医科学、中国兽医学报、中国兽医杂志、中国饲料、中国畜牧兽医、中国畜牧杂志、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水产、渔业类(13)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淡水渔业、渔业科学进展、海洋渔业、科学养鱼、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水产科技情报、水产科学、水产学报、水生态学杂志、渔业现代化、中国水产、中国水产科学

第七编工业技术(496种期刊)工程基础科学类(3)

工程力学、工程图学学报、振动工程学报

工程材料科学类(7)

材料导报、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材料研究学报、复合材料学报、功能材料、无机材料学报

工业通用技术与设备类(2)

包装工程、中国粉体技术

声学工程类(2)

应用声学、噪声与振动控制

制冷工程类(2)

低温工程、制冷学报

真空技术类(2)

真空、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计量学类(1)

计量学报

矿业工程(除煤矿开采)类(14)

爆破、非金属矿、工程爆破、化工矿物与加工、金属矿山、矿山机械、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矿冶工程、矿业安全与环保、矿业研究与开发、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岩矿测试、中国矿业、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煤矿开采类(10)

煤矿安全、煤矿机械、煤矿开采、煤炭工程、煤炭技术、煤炭科学技术、煤炭学报、煤田地质与勘探、选煤技术、中国煤炭

石油、天然气工业类(29)

测井技术、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大庆石油学院学报、断块油气田、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石油化工、石油机械、石油勘探与开发、石油炼制与化工、石油实验地质、石油天然气学报、石油物探、石油学报、石油学报(石油加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石油钻采工艺、石油钻探技术、天然气地球科学、天然气工业、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新疆石油地质、油气储运、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油气田地面工程、油田化学、中国海上油气、钻采工艺

冶金工业类(23)

粉末冶金工业、粉末冶金技术、钢铁、钢铁钒钛、钢铁研究学报、贵金属、黄金、炼钢、炼铁、轻金属、烧结球团、湿法冶金、特殊钢、稀土、稀有金属、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冶金分析、冶金自动化、硬质合金、有色金属、有色金属(冶炼部分)、中国稀土学报、中国有色冶金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类(26)

表面技术、材料保护、材料科学与工艺、材料热处理学报、电焊机、锻压技术、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腐蚀与防护、焊接、焊接技术、焊接学报、机械工程材料、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金属热处理、金属学报、轻合金加工技术、热加工工艺、塑性工程学报、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轧钢、中国表面工程、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铸造、铸造技术

机械、仪表工业类(27)

工程设计学报、光学技术、光学精密工程、机床与液压、机械传动、机械工程学报、机械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机械设计与研究、机械设计与制造、流体机械、摩擦学学报、与密封、水泵技术、现代制造工程、压力容器、液压与气动、仪表技术与传感器、仪器仪表学报、振动.测试与诊断、制造技术与机床、制造业自动化、中国机械工程、轴承、自动化仪表、自动化与仪表、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武器工业类(11)

兵工学报、弹道学报、弹箭与制导学报、飞航导弹、含能材料、火工品、火力与指挥控制、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火炸药学报、探测与控制学报、现代防御技术

能源与动力工程类(14)

车用发动机、电站系统工程、动力工程、工程热物理学报、锅炉技术、可再生能源、内燃机工程、内燃机学报、汽轮机技术、燃烧科学与技术、热力发电、热能动力工程、太阳能学报、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

原子能技术类(7)

辐射防护、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核动力工程、核技术、核科学与工程、强激光与粒子束、原子能科学技术

电工技术类(32)

变压器、磁性材料及器件、大电机技术、低压电器、电测与仪表、电池、电瓷避雷器、电工电能新技术、电工技术学报、电化学、电机与控制学报、电机与控制应用、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自动化设备、电气传动、电气应用、电网技术、电源技术、高电压技术、高压电器、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东电力、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绝缘材料、微电机、微特电机、蓄电池、照明工程学报、中国电机工程学报、中国电力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43)

半导体光电、半导体技术、半导体学报、北京邮电大学学报、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电波科学学报、电路与系统学报、电视技术、电信科学、电讯技术、电子技术应用、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电子显微学报、电子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电子元件与材料、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光电工程、光电子.激光、光电子技术、光通信技术、光通信研究、红外技术、红外与毫米波学报、红外与激光工程、激光技术、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激光与红外、激光杂志、数据采集与处理、通信学报、微波学报、微电子学、微纳电子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现代雷达、信号处理、压电与声光、液晶与显示、应用光学、应用激光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类(31)

测控技术、传感技术学报、传感器与微系统、化工自动化及仪表、机器人、计算机测量与控制、计算机仿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计算机工程、计算机工程与科学、计算机工程与设计、计算机工程与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应用研究、控制工程、控制理论与应用、控制与决策、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软件学报、微电子学与计算机、系统仿真学报、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信息与控制、遥感技术与应用、中国图象图形学报、中文信息学报、自动化学报

一般性问题(18)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通报、高分子学报、高校化学工程学报、过程工程学报、化工进展、化工新型材料、化工学报、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化学工程、化学世界、精细化工、精细石油化工、离子交换与吸附、膜科学与技术、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现代化工、应用化学

基本无机化学工业/硅酸盐工业类(10)

电镀与环保、电镀与精饰、电镀与涂饰、硅酸盐通报、硅酸盐学报、耐火材料、水泥、陶瓷学报、无机盐工业、中国陶瓷

基本有机化学工业/纤维素质的化学加工工业类(13)

工程塑料应用、合成树脂及塑料、合成纤维工业、聚氨酯工业、林产化学与工业、热固性树脂、塑料、塑料工业、料科技、弹性体、现代塑料加工应用、橡胶工业、中国塑料

其他化学工业类(6)

煤炭转化、燃料化学学报、日用化学工业、涂料工业、新型炭材料、中国胶粘剂

轻工业、手工业(除纺织工业,食品工业)类(12)

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大连工业大学学报、林产工业、木材工业、皮革科学与工程、烟草科技、造纸科学与技术、纸和造纸、中国皮革、中国造纸、中国造纸学报、中华纸业

纺织工业、染整工业类(10)

产业用纺织品、纺织导报、纺织学报、毛纺科技、棉纺织技术、上海纺织科技、丝绸、天津工业大学学报、印染、印染助剂

食品工业类(20)

茶叶科学、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粮食与饲料工业、粮食与油脂、粮油加工、食品工业、食品工业科技、食品科技、食品科学、食品研究与开发、食品与发酵工业、食品与机械、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中国粮油学报、中国酿造、中国乳品工业、中国食品添加剂、中国食品学报、中国调味品、中国油脂

建筑科学类(33)

工程地质学报、工程勘察、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工业建筑、规划师、国际城市规划、混凝土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给水排水、建筑材料学报、建筑技术、建筑结构、建筑结构学报、建筑科学、建筑学报、空间结构、暖通空调、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施工技术、世界地震工程、四川建筑科学研究、土木工程学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新型建筑材料、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工程学报、岩土力学、中国给水排水、中国园林

水利工程类(13)

长江科学院院报、泥沙研究、人民长江、人民黄河、水电能源科学、水科学进展、水力发电、水力发电学报、水利水电技术、水利水电科技进展、水利水运工程学报、水利学报、中国水利

交通运输综合类(3)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铁路运输类(11)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机车电传动、铁道标准设计、铁道车辆、铁道工程学报、铁道机车车辆、铁道建筑、铁道学报、铁道运输与经济、中国铁道科学、中国铁路

公路运输类(10)

公路、公路交通科技、汽车工程、汽车技术、桥梁建设、世界桥梁、现代隧道技术、中国公路学报、中外公路、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水路运输类(9)

船舶工程、船舶力学、大连海事大学学报、航海技术、上海海事大学学报、水运工程、中国港湾建设、中国航海

航空、航天类(1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电光与控制、飞行力学、固体火箭技术、航空材料学报、航空动力学报、航空学报、航天控制、空气动力学学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实验流体力学、推进技术、宇航材料工艺、宇航学报、中国惯性技术学报、中国航天、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环境科学类(19)

工业水处理、化工环保、环境保护、环境工程、环境化学、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学报、环境科学研究、环境科学与技术、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工程学报、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水处理技术、中国环境监测、中国环境科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自然灾害学报、自然资源学报

海外工程论文篇4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措施;“十个强化”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3)02-

在第四届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论坛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会上,教育部有关领导充分肯定了上海高校思政课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指出上海在各方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进下,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将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力推动了思政课建设,积累了有益经验,值得进一步总结推广。上海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举措可以归纳为“十个强化”。

一、强化意识:让思政课教师体面工作与生活

上海首先从四个关系中确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的地位与价值: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到巩固执政党的地位、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上海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强化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的认识,形成了领导是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教师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的共识。为此,上海着力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生活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内在的工作积极性与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荣誉感与自豪感。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和市教委下发文件并作出四个规定:一是在评定职称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技术高级岗位比例不低于学校重点学科高级岗位位置的平均水平;二是“量体裁衣”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机制,在评聘中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的特殊要求与工作特点,注重教学效果,将教学实践能力作为职务评审的重要条件,改变以往仅仅以科研作为唯一评价尺度的做法,使评审机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特点相适应。三是制订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计划,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专项经费,专门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与考察。四是设立各种奖项,完善激励评价机制,每年组织中青年教师到知名高校研修,组织国情考察、境外考察研修,给予思政课教师更多的关爱,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安心从教、长期从教。

二、强化领导:提升思政课社会地位

上海市强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体现在五个“纳入”方面。一是纳入“上海市教育十大行动计划”,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德育课程体系,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渗透作用。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通过科目化、规范化和社会化的建设,构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体制。二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调动全市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整合社科研究资源,利用市政府决策咨询课题平台开展大中学衔接研究,整合全社会德育研究资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决策依据。三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德育发展规划,制订了中央16号文件的配套文件及《上海学校德育“十一五”发展规划》,颁布了《上海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年发展规划(2005——2007)》,对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进行整体规划。此外,还制定了“思想道德素质行动计划”,切实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师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四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经费保障体系。从2005年起,上海每年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重点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科研等工作。还多渠道筹集和吸引市教育基金会基金,吸纳社会资金,设立若干个德育研究课题,资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前瞻性研究。同时,确定硬指标,要求各高校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队伍建设所需经费。五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办学评价体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作为对高校党政一把手考评的重要指标,作为高校党建、文明单位考核、思想政治工作、教学工作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全市精品课程评比体系,要求高校宣传、人事、学生工作部门、教务、教学等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强大合力。另外,上海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还体现在各级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线情况的的扎实工作作风上。上海市委领导多次亲临高校教室随堂听课,每年的上海市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培训班开结业时,市委等领导都亲自到会。教委领导不打招呼直接到班级听课已成为一种常态。有些主要领导跑遍了上海所有高校认真听课,他们以身示范,对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起到了无形的巨大作用。上海还先后成立了“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家咨询委员会”、“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审委员会”,从而完善了宏观管理的有效机构。

三、强化规划:以超前眼光统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全局

“05方案”实施以来,上海把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视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来做,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规划设计放到极为突出的位置,做到顶层科学规划、系统规划、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性推进、最终周密实施落到实处。第一,上海注意构筑学科发展的支撑平台,充分发挥学科作用,使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点成为人才聚集地和资源枢纽,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理论、教学和人才提供智慧支撑。同时,重点抓好三个关键环节,即凝聚学科方向,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加强学科团队建设,加快核心课程建设,带动整体水平的提升。第二,促进优势互补。组织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定期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教学、难点以及社会热点、理论难点、思想疑点问题进行集体攻关,编辑出版研究成果,帮助教师准确把握理论和实际问题。上海还大力推动高校间的资源互补,充分发挥不同高校的资源优势,如复旦、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科优势、上海大学课件制作的优势、上海交通大学的网络教育优势等,同时,由这些高校的专家担任教学协作组牵头人,带动并辐射其他高校同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第三,加强分类指导。开展分层管理,鼓励各高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作模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强化制度:建立思政课长效与保障体系

“05方案”实施以来,上海市把建章立制作为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稳定长期发展的基础工作来抓,创新各种体制机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入机制”,文件规定,新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原则上应是中共党员,具有博士学位,兼职从事辅导员或班主任不少于两年。

二是建立“淘汰退出机制”。凡不能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以及政治方向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教师,不得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三是建立“评估机制”。制订了“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评估指标”,委托评估机构,每年定期进行检查督促,2007年,调整了“上海高校文明单位评估指标”中思政课的权重比例与评估内容,与“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评估指标”有机结合,进行全面评估。四是建立“激励机制”,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想头、有奔头、有干头。让不同层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有发挥才能、施展抱负的空间和舞台。对于领军人物,吸纳进入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家咨询委员会,隆重颁发聘书;对于优秀骨干教师,为其个人建立名师工作室,提供场地、资金等各方面条件;对于冒尖的年轻教师,设立了“晨光计划”,使得人尽其才、人尽其力、人尽其能。五是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机制”,保障有较充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经费的投入。

五、强化队伍:精心培育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以及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05方案”实施以来,上海从加强骨干研修入手,着力打造一支专家化的教师队伍,精心培育一批中青年学科骨一干和学术带头人。首先,制订“100十50十若干”的专家化培养计划。2005年,上海结合高校实际,明确了队伍培养的目标,计划通过开展系统化师资培训和专业化骨干培养,力争5年内培养100名左右中青年优秀教师、50名左右教学和科研骨干、若干名学科带头人,使高校理论课的师资形成梯队、骨干形成团队、学科成核心。在学科带头人培养方面,

上海从教学和科研两方面权衡,从中青年骨干教师中选出20名45岁以下具有潜质的“苗子”,并调动各种资源给他们“吃偏食”,进行重点培养。同时,主动“施压”,给他们“定任务”、“压担子”,促使其快速成长。在此基础上,上海下大气力强化对中青年骨干教师以及学术带头人的培养,选出近50名中青年骨干,以课题研究为纽带,以资深教授结对带教为抓手,通过专题读书、教学交流、委托课题等方式,开展跟踪培养。并为他们设立了专项基金。此外,还聘请国内顶尖级的哲学社会科学大家,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等力式,提升他们的理论素养。2006年,上海还制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意见》,构建了市级与校级两个层次,岗前培训、面上轮训、骨干研修、学科带头人培养四个模块,理论研修、社会考察、学位进修、委托课题、结对带教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同时,设立了教师培训基地,对每一位上岗的教师都要开展上岗教育,严格把好准入关。同时,以教育部示范培训为参照,推动全市高校以教研室和课程组为单位开展面上轮训,并以“每月一讲”等形式,帮助教师掌握教学方法以及形势发展和政策导向,提升青年教师的整体素养。

六、强化科研:制定各项有利于思政课的倾斜政策

“05方案”实施以来,上海制订了诸多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学术研究的倾斜性的“单列”政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平台。如市委宣传部、市教卫工作党委和市教委在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科研创新项目(人文社科类)、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德育实践课题等有关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上,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实行项目单列、单独评审、单独检查。并且在阳光计划、晨光计划中单列计划,在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中也单列思想政治理论课经费。在优秀教学名师、优秀教师、优秀教师团队评选中也单列指标。通过资助一个项目、带出一支队伍。通过推出一批成果、最终形成一个良性机制。另外,要求评比重点学科时也要单列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上海每两年一次《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指南》,每年编辑一本《上海高校思政课改进教学方法研究论文集》,2008年由上海各学科专家牵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共8本的系列丛书,受到了社会以及广大思政课教师的欢迎。各高校也根据本学校实际设置诸多课题,达到了以科研促教学的目的。

七、强化课程:以精品课建设为龙头促质量提升

“05方案”实施以来,上海市教委要求各高校把思政课纳入校级重点课程加强建设,并且以精品课建设为抓手,提升教学质量。上海要求各高校3年内至少有2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并优先推荐思想政治理论课参评市级精品课。在市级精品课申报中,单列思政课名额。上海市积极组织参加教育部“精彩一课”等精彩系列的评比,如在教育部组织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精彩一课评比中,上海市统一遴选教师,统一拍摄、统一制作,在十三所获奖高校中,上海占据三席,充分展现了上海的实力。在教育部组织的部级精品课程评比中,上海有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两门课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

八、强化调研:准确把握学生脉搏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做到有的放矢最终取得实效,就必须准确把握学生思想脉搏。为此,上海市多年来一直强化调研工作。一是教委、学校等各级领导的频繁调研。二是任课教师对学生所做的调研工作。如华东师范大学十几年来一直坚持新学期开学时对新生进行全方位问卷调查,取得了良好效果。上海在过去每两年一次上海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又做到了每两年一次《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状况调研报告》;近几年来,上海先后出版了《上海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教育研究报告》、《华东地区大学生调研报告》、《上海高校学生社团现状与发展报告》、《上海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研究报告》等。这些调查研究成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确把握学生思想、生活、情感等特点,进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九、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过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比较强调课堂教学,对实践教学相对比较忽略,或者没有做系统周密安排。“05方案”实施以来,上海高校逐步认识到实践教学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作用与价值,并采取切实措施,逐步深入地展开了实践教学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建立了相应的规范制度,纳入到了教学计划与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如规定本科现有思政课中划出2个学分,专科现有思政课中划出1个学分。这就从课程要求方面保障了实践教学的地位。二是实践教学的体系初步建立与形成,明确了实践教学的任务、性质、目标、实践和任务要求,各部门的责任分工等。三是各高校根据本校实际,开展了三个层次的社会实践:如包括参观考察等浅层次的社会实践;带着理论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调研的较高层面的实践教学;直接参与社会的改革和建设,更好地把知与行结合起来,使思想理论转化为内在素质的更高层次的社会实践等。目前,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等课外实践活动,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等;寓教育教学于课外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之中的活动等。特别是上海有宏大而广泛的社会实践资源,这些都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十、强化试点——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

近几年来,上海特别注重发挥教学改革试点的示范引领作用。在这方面,上还有许多大手笔,大动作,同时也取得了大效果。如2008年在上海八所高校开展的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上海大学“六个为什么”试点工作等。这些都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推动上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做了有益尝试。上海还分别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等院校建立了名师工作室,旨在发挥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组织、引领与示范作用。这项工作意义较大,并将在上海高校继续开展。

总体看,“05方案”实施五年以来,在上海高校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课程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思政课教师有想头、有干头、有奔头,精神状态有很大改观,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外部环境良好,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在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沪教委德〔2006〕10号:《上海学校德育“十一五”发展规划》.

[2]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年发展规划(2005——2007)》.

[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意见》.

[4]上海市德育中心:《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状况调研报告》.

[5]于海著:上海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研究报告[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海外工程论文篇5

关键词:海外工程项目;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意义

近年来,随着国家“走出去”、“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国有建筑企业逐渐走出国门,通过承担国际工程项目,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升自身软实力。但是国际形势纷繁复杂,项目所在国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意识与国内差异巨大,使得海外项目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也变得困难。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营造更加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为企业施工生产保驾护航,是一个非常重要和现实的问题。

一、海外工程项目中制约思想政治工作的因素

海外工程项目客观上远离祖国、远离总部,沟通联系不畅,思想政治工作无法及时得到上级机关的指导和帮助,而且项目所在国的意识形态上与国内不同,很多在国内能顺利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无法在项目上大规模展开,对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制约因素。再加上我国当前走出国门的企业职工思想观念日趋复杂化,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海外项目中的诉求也趋于多样化,对海外项目的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巨大的挑战。此外海外项目往往面临巨大的施工压力和创效压力,项目领导班子容易将重心放在组织施工生产上从而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重效益、轻思想,重物质、轻精神,这一切都对海外工程项目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海外工程项目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工程企业“走出去”的主战场集中在非洲、中东、东南亚一带,相当一部分属于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国家,经济落后,社会环境复杂,与我国在宗教、信仰、语言和传统习俗上迥异,一些国家甚至存在战乱和恐怖主义威胁等,加上文化、语言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海外项目员工往往与当地社会接触面小,生活圈较为闭塞,业余生活贫乏,“工地、宿舍”两点一线,长期与祖国亲人远离,节假日或是身体有恙时孤独感倍增,容易在心理上产生消极情绪和不稳定因素,影响项目的正常施工生产。海外项目党组织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任务教育、释放压力、化解矛盾、解决思想上和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切实贴合职工实际生活,解决职工思想和生活上的困难,能够更好地稳定项目人员的思想,有助于完成项目的各项目标,对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海外项目队伍的凝聚力、增海外项目的组织管理力量有积极意义,从而起到促进海外项目的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海外工程项目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

在保证海外工程项目质量、安全、进度、效益的前提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海外项目应配齐项目书记、工会主席、党支部、党小组、团支部等各级党团组织,设立专兼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对各级组织和人员进行明确分工,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从上到下对项目经理部、工区工段、施工队进行全覆盖,统一部署、协调各方、共同实施,在体系和制度上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二是要适应海外项目特点,在工作理念上进行创新。要结合国际项目的特点,克服模式化、程序化的弊端,寻找新的工作切入点,创新工作理念。要突破思想政治工作的条条框框,因时、因事、因人而施,避免照搬国内做法;要转变说教为主的工作方式,采用时俱进、贴近职工群众的生活,“接地气”、“内容新”、“方法新”,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三是要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在工作方式上进行创新,包括重视互联网的作用,利用公司网站、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密切联系项目员工并不断宣传和介绍与项目所在国情况、项目进展、先进典型等,引导舆论方向、传播正能量、激发员工的正面情绪;加强人文关怀,为员工配足生活设施和生活用品,提高员工的饮食质量,定期组织开展集体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加强项目员工和家属、国内的沟通交流,在职称评定、培训上提醒海外员工,落实海外员工休息休假权,关心海外职工的家属,帮助解决生活困难,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安心工作。

四、结语

随着我国海外工程项目数量的不断增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也日益显露。需要充分考虑海外项目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将思想政治工作与项目实际、与工程建设相结合,不断总结能够应对复杂国际形势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为企业更好地“走出去”、更好地开展项目施工生产提供思想保证。

参考文献:

[1]梁娜妮.“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工程项目党建工作思考与探索[J].理论观察,2016,18(03):15-17.

海外工程论文篇6

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王安顺接见了出席论坛的中外专家。上海市副市长冯国勤,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李兵出席论坛并讲话。

为贯彻落实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行动纲要》,加速打造国际人才港,上海举办了这次高水平论坛。这是世界顶尖人才交流的一大盛事。论坛的主题是:生命科学与人的全面发展。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裴钢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里的主持下,中外专家同台进行了精彩的演讲。

曹谊林演讲的主题是:体内和体外的软骨组织工程。曹谊林是国际组织工程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在整形外科尤其是显微外科与颅颌面外科临床造诣颇深。他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现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他回国后将组织工程的崭新概念与理论带入国内,全面建立并推动了我国组织工程研究的发展,是中国组织工程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与学术带头人。

韩斌演讲的主题是:我与水稻基因组学。韩斌曾在英国塞理斯伯里实验室约翰英纳斯中心(TheSainsburyLaboratoryJohnlnnesCentre)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带领青年科研人员在2002年成功地构建了高覆盖率的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的精确物理图,并在此基础上,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第四号染色体的精确测序和序列分析,预测出它所包含的基因及精确位置,为进一步开展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两项大科学工程性的研究成果,已分别发表于GenomeResearch和Nature上,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此外,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以色列工学院教授阿夫拉姆・赫什科博士就“蛋白质降解的泛素系统及其在细胞循环控制中的一些作用”,1998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穆拉德博士就“氧化氮和环GMP的发现及其在药物发展中的应用”,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德国HowardHuges医学中心教授约翰・戴森霍弗博士就“胆甾醇体内平衡的结构洞察”,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德国马普学会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哈特姆特・米歇尔博士就“蛋白作为农业和医学上药物的目标”等主题分别进行了演讲。

论坛上,冯国勤副市长指出,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是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之上的。近几年来,上海在经济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各个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其中,国际人才和智力的交流,已经成为国际交流合作中最引人瞩目和最具成效的一项工作。上海城市发展、科技进步的各个方面,都吸纳和凝聚了广泛的国际智慧。

冯国勤强调,诺奖大师论坛的举办是贯彻落实上海市提出的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加强科技领域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的又一个重要举措。通过这种高层次国际人才交流活动,将有力地提升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形象,加速上海科技发展和人才国际化的进程。

李兵副局长在讲话中指出,长期以来,引进海外智力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全面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有210多万名外国专家来华工作服务,特别是近两年来,每年来中国大陆工作服务的外国专家约有24万多人次,他们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兵强调,上海是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需要有国际化的人才来支撑.更需要像诺贝尔奖得主一样的世界大师级专家的指导和支持。上海市十分重视引进外国专家参与上海纳各项经济建设,外国专家在磁浮列车、国际汽车城、深水港工程、化工新城、科技馆、海关大通关等十大重点项目中作出了积极贡献。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通知开会怎么写模板范文600字(精选

    - 阅0

    通知开会怎么写模板范文【篇1因参会人员有会议冲突,原定于___月___日上午11:00召开的会议管理制度宣讲会推迟至___月___日11:30在会议室(2)召开,请大家准时参会。注:《会议管.....

    铁路通知范文(精选5篇)

    - 阅0

    铁路通知范文【篇1辞职报告也称为辞职申请书,是个人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时向单位领导或上级组织提请批准的一种申请书。本文给大家提供辞职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xx:您好!首.....

    年个人辞职报告简单版,个人辞职报告

    - 阅0

    个人辞职报告简单版篇1尊敬的公司领导:我在----集团已有一年有余,集团正在起步阶段,目前在各位高层的英明领导下,集团正一步一步走向辉煌,翻开新的篇章。但是,我觉得我个人不适合.....

    二十年后的重逢作文范文字(6篇)

    - 阅0

    二十年后的重逢作文范文600字(精选8篇1流光似水,转眼间,我已从一个小学生变成了一位音乐家,我回到了自己阔别已久的故乡,参加了20年前漯河小学五七班师生举办的聚会。来到了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