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研究方向(6篇)

来源:

国际商务研究方向篇1

我国券商国际业务能力分析国内券商开展国际业务从目前水平看仍属初级阶段,从海外机构设置看,一是在海外设立机构的证券公司只占证券公司的极小部分。二是在海外设立的机构数量少。三是布点地域窄,目前主要集中于香港特区和新加坡。对于海外上市股票承销业务以及发债融资业务,由于国内券商缺乏分销网络、缺少经验、缺乏人才以及实力不济,大都被外国公司所垄断。同时,由于目前我国的券商尚缺乏开展国际业务的整体规划,所开展的国际业务主要是资金的单项交流、项目融资和企业的海外上市等,业务开展处于相对被动状态和探索性阶段。从券商的国际业务部看,数量在萎缩,从业人员在减少,新增盈利点明显匮乏。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际业务目前的主营业务是B股,而B股市场长期低迷。国内券商国际业务的长足发展必须依赖国内业务的充分发展和我国企业的成长壮大。国内券商开拓国际业务的真正优势在国内,即充分依托国内资源,在现有的项目上开拓新的金融品种,迅速寻找到适合自身的业务增长点。国内券商的海外业务要以国内客户为中心,随着国内企业的发展而发展。企业发展到哪里,券商的服务就跟踪到哪里。只有我国出现一大批重量级的世界性企业,国内券商才有可能成为世界性的券商。

经过连续数年的高速发展,国内券商的研究工作整体上了一个台阶,证券研究对证券公司的支持作用得到充分体现,证券研究部门日益成为券商的战略性部门。未来券商的几乎所有业务领域都必须有强大的研究力量的介入才能顺利开展,研究品牌在开展业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新崛起的券商,往往是证券研究力量较强的券商,即能够通过研究力量对业务部门的渗透来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券商。但与国外券商相比,国内券商的研究质量、研究水平相距甚远。国外大券商从拓展业务的初期对目标国家的宏观经济、市场状况的调研,以及其后的产品设计、业务创新,无不以强大的研究实力做后盾,可以说研究能力无论在开展国内业务还是国际业务都已成为第一竞争力。

从加强产品创新与业务创新看,目前我国券商的产品大同小异,没有形成差异化服务,而争取客户的关键是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中外合资合作证券公司我国券商可以开展新业务,诸如为境内客户的外币资产做投资顾问,结合为境外客户境内投资,进行全方位的资产管理,或是加强对全球证券市场发展的最新研究,结合我国国情,不断设计开发注重实务性的金融新品等等,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创立自己的特色服务。国外券商开展国际业务数十年的实践证明,全面出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是低效率的,券商应当宏观判断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根据各项业务的进入成本和投资回报,相应调整向不同业务领域的投入,力求达到最佳的业务构成,突出自己的经营特色。

外资进军我国证券市场模式综观国外大券商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其拓展国际业务的一些显着特点:

(1)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国外券商首先在本国金融中心确立地位,通过内部发展和外部战略性收购建立起强大的服务能力,增强公司综合实力;然后以国际金融中心或区域性金融中心为重点,设立境外分支机构,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

(2)拓展国际业务,研究先行。上述各大券商成功拓展国际业务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他们都拥有一支强大的研究队伍,并以某个领域独具一格的研究特色而知名。美林证券在全美证券公司研究力量的排名中位居首位;投资研究则是高盛公司增长最快的业务,来自证券分析师、经济学家、战略家的意见赋予了公司巨大的销售力;摩根斯坦利同样具有独立和优秀的研究力量。券商的专业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券商的专业水准。这些券商在开拓国外业务之前,广泛收集有关目标国家的宏观经济、市场状况与产业前景等方面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派遣相关专家前往当地进行调查研究。

(3)创新贯穿始终。各大券商在拓展国际业务时,无论在初期还是后期,无论是开展业务的方式、策略,还是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都渗透着业务创新与产品创新;而业务创新与产品创新提高了服务客户的质量,扩大了服务客户群体,也就往往导致国际业务范围的扩大与程度的加深。

(4)从开展国际业务的方式看,收购兼并起着主要作用。开展国际业务有两种形式,一种在国内开展国际业务,另一种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随着金融服务业全球化的推进,各大券商认识到,公司不但应具有强大的跨国服务能力,同时也必须在全球各地直接设立分支公司,以减少环节,降低成本。综观国外大券商设立分支机构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设立分支机构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就是进行购并。

(5)拓展国际业务服从全球战略。券商在拓展国际业务时,首先制定了一个合理可行的全球发展战略。以公司的长远利益为目标,以业务拓展为导向,加强对国外资源的购并整合。各大券商拓展国际业务并非单单为了扩大规模,其每一次扩张、每一次购并都服务与服从于其全球发展战略。而公司的各业务机构和各业务层次也都服从于该战略,相互配合与协调,达到资源配置的优化。

(6)在拓展国际业务的同时,保持自身的鲜明特色。国外大券商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经营风格,重点发展特色业务。这些老牌的投资银行尽管大力进行国内外的兼并活动,以便扩大经营范围,增强服务能力,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出售部分非核心资产,使主要业务更加突出,重点业务领域仍然十分明确。

(7)在扩展国际业务时密切注意防范风险。券商业务国际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其加速成为“金融百货公司”的过程,业务的多元化导致了收入来源的多元化与分散化,有利于券商风险的分散。但是,经营的国际化与业务的多元化本身也导致新的风险。

根据外资拓展国际业务的特点,故外资进入我国证券行业可能采取两种策略:一方面与大的、市场占有率高的券商进行技术性合作,广泛收集我国的宏观经济、市场状况与产业前景等方面的资料,并派遣相关专家参与合作研究,对我国市场进行深入的调研,了解我国的宏观经济、资本市场情况,制定发展战略。

另一方面,与中小券商进行合作的目的是为了物色目标进行战略性

收购。外资券商设立分支机构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就是进行购并,但目前由于我国政策上有所限制,故国外大券商在正式开放前,先物色目标进行前期合作,一旦机会成熟,即加强控股,进行兼并收购。

外资进入带来的发展契机外资进入后虽然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但同样给国内证券商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外资的加入必将导致证券服务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资源重新优化配置,这就为国内证券公司拓展业务和进行各种创新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国内证券公司进行兼并、重组的机会大大增加。外资进入后,国内券商行业的竞争将会加剧,经济实力差、风险管理能力弱的证券公司将可能被淘汰,证券业重新洗牌,市场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国内证券公司经过新一轮兼并、重组之后,无论在规模、专业化经营或是风险管理能力上均会得到极大的提高,这对它们走向国际资本市场的大舞台,加入到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竞争中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国内券商和境外金融机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进一步增加。国内券商和境外金融机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将进一步增加,通过与境外金融机构联手组建中外合作基金、境外金融机构参股国内证券公司,将有助于加强国内券商的竞争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有利于后者更好地借鉴和掌握国际金融业先进的经营方式和风险管理经验,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情况和金融创新情况,加快我国金融创新的步伐;组建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可以提高国内证券公司的总体业务经营水平;提供国内证券公司走向国际资本市场的有效途径;增强国内证券公司的综合竞争力。

外资进入为国内券商进入国际证券市场提供了契机。根据对等互利原则,我国证券业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外国证券市场也将对中国证券机构开放。将根据对等互利原则,我国证券业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外国证券市场也将对中国证券机构开放。对我国而言,证券业的市场规则、金融品种、公司运作、信息披露、股权结构等逐步将要依照国际市场的惯例和规则进行,这有利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证券业将向着市场化、规范化和多功能化的国际证券发展大趋势挺进。可以预见,随着国际市场对我国股票需求的迅速提高,预托凭证业务得以进一步拓展,这就为国内证券经纪业务提供了一个走出国门的机会;同时,加入WTO后,国内企业筹资的空间将进一步拓宽,证券境外发行业务也越来越多,也为国内券商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国内证券公司面临拓展业务提升竞争力的大好机会。我国证券业在组织体系上将直接定位于“公平竞争”的市场格局,从而彻底打破地域界限和行政呵护的传统行业模式,有利于国内券商管理体制的更新,管理水平的提高,券商技术手段、业务方式和服务品种的创新以及券商研究水平的提高和研究方法的改进,促使国内券商更新观念,以市场需求为直接取向,不断优化重组,步入规模化、集约化的国际发展轨道。同时,入世将促使国内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因而会有更多的国内企业可以选择到国外上市和发行债券,而国外的企业和国内的外资企业也可以选择到国内资本市场进行上市融资和债券筹资,再者,国内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也将得到发展,为国内券商拓展业务提供了大好机遇。从长期来看,外资进入国内资本市场后,证券市场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将大大促进各类创新业务的发展。

国际化进程中的策略选择在合资中注意控制权和品牌由于有关政策限制和国内市场成熟度不够,“入世”后外资机构将首先以金融服务提供者的身份进入证券市场,短期内海外金融资本大规模进入我国证券市场的可能性很小。海外券商进入我国市场后,有的无偿向有关部门提供咨询,有的赞助国内各类证券研讨活动,有的积极与国内券商合作提供技术支持,有的则以纽约、香港等国际和地区性金融中心为基地,积极争取国内企业的并购和上市项目。国外券商在中国的这些活动虽然短期内不会有利益回报,但长期看,每一项活动都是有目的并且具备潜在商业价值的。因此,在将来合资证券公司当中,控制权问题将成为双方讨价还价的焦点,谁拥有更多的控制权,谁的积极性就越高。在合资的初期,中方拥有控制权,但三、五年以后,外方肯定会要求增加管理控制权。到时,中方可根据合资企业的运行状况、双方合作的和谐程度、国家的产业政策、证券行业的发展状况等因素审慎作出决定,也可以在初始的合资合同中对这一问题给予明确的规定。另外品牌也非常重要。一个企业要持续发展,并在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必须拥有核心业务,即品牌优势,而且要不断对其品牌赋予新的内容。证券公司的发展壮大,亦要走品牌之路。世界着名的券商,尽管经营广泛,但都有一项或几项独具特色的业务,在业内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他们靠自己的品牌赢得了客户的信赖,获得了良好的经营效益。

慎重选择合作对象按照区域划分,境内券商选择合作的外资券商可分为三类,即欧美券商、日本券商和港台券商(包括中银国际等有中资背景的券商)。

欧美券商,特别是大券商,数量多、规模大、实力强,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处于领导地位。他们可以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多样化、专业化的商品和服务,并且有全球的客户来源和销售网络,还具备强大的新产品开发能力,对金融衍生产品及金融工程的运用非常成熟,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完整的金融服务。选择欧美券商合作,可以学习国际资本市场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有利于合资公司的市场化运作,提高境内券商的市场竞争力。但在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上可能会产生比较大的摩擦和冲突,合资公司的内部整合相当困难。

日本券商的规模和实力与欧美券商相当,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也容易沟通,但日本的主要证券业务长期被野村证券、大和证券、日兴证券等几大券商垄断。大券商通过集团化(如野村的相模会,大和的七星会,日兴的亲兴会),将中小券商纳入自己的系列内,大多数的中小券商业务空间十分狭窄。境内券商可以选择的合作伙伴只有野村、大和、日兴三家,选择的余地比较小。

大陆券商与港台券商合作,双方易于沟通,在合资公司的内部整合上相对比较容易。港台券商与欧美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券商相比,实力仍然相当弱小,台湾所有券商的资产总额,尚赶不上美林证券一家。证券市场上的新金融产品也只有认股权证、股指期货、可转换债券、开放式基金等品种,与欧美和日本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港台券商的业务范围以台湾、香港为主,兼顾大陆(大陆业务主要是B股和大陆企业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在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业务网络很小,国际金融操作经验不足,知名度不高。因此,对于国内的一些大券商,由于他们积累了相当的国际化经营经验,在海外已经设立了一些业务网点,他们应该选择欧美和日本的大券商进行合作,对于大量的国内中小券商来说,由于自身实力的限制,可以选择港台券商进行合作,也可以选择有单项业务(如经纪、承销、基金管理等)优势的欧美证券经营机构进行合作。注意合作方式的选择可能的合作方式有三类:一是技术合作,包括信息技术、业务指导、管理咨询和人员培训等内容。二是管理合作,中方让出部分或全部管理权,直接聘用外方职业经理人员,建立新的管理和经营机制,聘请外方代为经营各项业务。三是股权合作。股权合作就是组建中外合资证券公司,是一种更加紧密的、深层次的合作。

根据合资层次的不同,股权合作可进一步划分为三种方式:①总公司层面的合资,②单项业务层面的合资,③组建全业务合资子公司。总公司层面的合资是在总公司层次引进外资股东,这样有利于增加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和资金实力;或者总公司原有股东出让部分股权给外方,这只是股东结构的调整,不会增加资金实力。单项业务层面的合资是券商分拆一部分业务及相关资产,与外资共同组建一家新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证券公司。全业务合资子公司是国内券商和外方各出一部分资金组建一新的可开展全面证券业务的子公司。

一般而言,先进行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合作后进行股权合作较为合适。因为一是需要待政策明朗;二是双方了解与磨合需要一个较长时间。

进行单项业务合资更为可行和有利。目前我国券商的股权较为分散,不少券商最大股东的股权比例一般都不超过20%,因而,如果在总公司层面上引进股权比例超过25%的外资股东,很难获得中方股东的认可。如果组建单项业务子公司,则很容易解决这一问题;如果组建全业务合资子公司又必将导致母公司与合资公司之间同业竞争,而且所需投入的资金量较大。

合作的重点可放在投资银行业务、证券咨询和基金管理业务。投行业务、证券咨询是最具有国际性的业务,且除证券发行承销以外,收购兼并、财务顾问、资产证券化等业务均没有发展起来,通过与实力较强的外资券商合作可开拓这一领域的业务。基金管理业务刚刚兴起,也有必要借鉴国外经验。目前,我国尚没有开放A股的经纪业务,组建合资经纪业务公司的可行性不大。

合资方数量不宜太多。引入较多的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合资方,有可能实现多方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开拓多方市场,但过多必然会大大增加管理、协调和磨合的难度。不同券商根据自身条件,确立不同的发展策略(1)经纪类券商重点发展专业化业务、网上业务证券经纪业务目前由买方市场全面进入卖方市场,随着佣金自由化的趋势、证券监管的加强、长期投资理念的确立、机构投资者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混业经营的趋势和IT行业的介入的一系列变化,传统证券经纪业务运作模式面临挑战。经纪类券商的业务模式也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从粗放式经营向专业化、细分化经营的业务模式过渡。在服务对象上以面向特定客户为主,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对特定客户群实现专业化服务,重点发展乡镇等市场。在交易方式上以采取现场和非现场交易结合,交易手段上重点发展网上交易,从有形化向虚拟化转变。在服务方式上以满足客户资产增值为目标,使客户获得与经济增长相匹配的投资回报。在这种市场细分、服务专业化的业务模式下,针对成为券商经纪业务生存的基础,交易手段多样化成为生存的手段。

国际商务研究方向篇2

一、国际贸易学科研究范围狭窄,不能适应学科和外经贸实际发展的需要现今的国际贸易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调整学科专业确定的,属于应用经济学,在其《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中,它同其它9个二级学科同属应用经济学,在国际贸易学(020226)中指出:“国际贸易学是研究国家(地区)间商品与劳务交换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具有很强实践性特点的学科”。但是,当今世界已经成为现实的生产要素、人员、知识产权交换及国际间的经贸合作,这些比纯粹的商品和劳务交换更为重要的内容没有包括在内。在业务范围中,指定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实务与管理,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组织”。从当今学科发展的实践来看,它注重了理论与政策,贸易的实务,没有指出国际经济合作这个内容极为丰富的领域,业务范围是比较狭窄的。在指定的博士学位专业课中,指定为“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国际贸易政策研究,跨国公司管理及结合培养方向的其他专业课”;硕士学位专业课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经营管理及结合培养方向的其他专业课”。这些指定,一是笼统,二是国际经济合作、国际经贸组织、国际金融、国际经贸法规等类重要课程没有提及。在指出的主要相关学科中,仅列出了“金融学和世界经济学”。而与之关系极密切的国际经济法、企业管理、国际关系等没有提及,比起其他应用经济学的二级学科来相关学科很单纯。在以上学科研究范围的指导思想下,很多学校的博士、硕士学位设置的研究范围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总体上以文字中规定的为主,领域较小,对我国整个对外经济贸易战略有重大作用的对外投资(走出去)、利用国际优质资源(引进来)研究较少,偏重于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当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重点院校与研究机构未受影响,影响主要是对一般性大学,它们多局限于以上给出的范围。实际的对外经贸情况早已突破了上述设置的范围,研究外资、外经的文章充满了主要国际贸易学类杂志,但在权威的“指导简介”中没有。更为不可理解的是,在2006年国家社会学科基金申报填表的学科目录中,在应用经济学24个二级学科里,竟然没有了“国际贸易学”这个二级学科的名称,我们申报表只好填写成“应用经济其他学科”,作为全国最权威的管理和指导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究竟是如何看待这个学科领域及其地位的,我们不得而知。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即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专业分支。我国国家标准Gff13735-92将学科定义为:“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科的划分是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它有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但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一些新的知识也归于原来的体系,这是任何学科都存在的发展规律。划分学科的目的,是为了专于学科的逻辑体系进行研究,以求学科有新的发展,水平逐步提高。(1)从国际贸易最初的知识体系来说,就是直接的出口和进口,后来有了国际投资,对外贸易与对外投资二者可以互相替代(Mundel,1957):贸易障碍会产生资本流动,资本流动障碍会产生贸易,二者具有相互替代性;Bhagwati(1973):过多的引致投资可能带来贸易的“悲惨性(贫困化)增长”。Markuson(1983),Svensson(1984):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之间具有互补性,如果贸易和投资之间不合作,则出现相互替代关系,如果相互合作,则是互补关系,商品的贸易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将互相促进。还出现外贸对外资的促进发展(陈泽星等,2005);相当多的学者都承认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投资理论相互渗透发展的现实和趋势。(2)我国实践也证明,外资利用大大促进了对外出口和进口。在经济全球化下,生产要素和人员的跨国流动,跨国投资,它的地位和利益的所得,已经超过了单纯的出口和进口,仅以外贸来衡量利益的大小已经不能反映一国得到的外贸实际利益,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是对外贸易自然的延伸或替代。无论任何学科,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我们学习和研究的目的是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总战略服务,为政府和企业服务。从目前我国主管对外经济贸易的国家职能部门,也可看出国际贸易学应该研究哪些领域:最高有国务院的经贸委,国家商务部,以下有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商务厅或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在以下是市县的相应部门。商务部的主要下属职能机构有近20个,但无论多少,职能业务总体可分为外经贸法规政策部门、进出口管理部门、外商投资管理部门、对外投资或对外经济合作部门四大类,当然新设立的商务部增加了管理国内市场和商贸一项大内容,倾向于内外贸一体化,这也是个新的研究点。省级商务厅或外经贸厅的主要职能机构有:没有设商务厅的省暂时不管内贸,其他管理职能部门如同商务部:外经贸法规政策(原政策法规处,现为综合处)、对外贸易(有贸易发展处、贸易管理处、贸易促进、机电进出口处)、外商投资(外资处、投资促进处、开发区处)、对外经济合作(外经处、境外处)。对于无形贸易,如旅游、运输、金融、保险的进出口,则属于其他政府部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国际贸易学,它应该的研究范围是很宽泛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跨国界的生产要素大规模流动成为必然,载体是跨国企业和人员,因此,对跨国企业和人员及其文化的研究是越来越重要了。还有,国际竞争的加剧,多边贸易体制运转不好时,次多边即区域一体化组织,或几个国家的一体化组织,或双边一体化的发展都在涌现,因此,对这方面的研究也应放在一个日益关注的地位。国际贸易学科研究面较小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学校对纯理论研究较多,应用性对策研究较少,成果鉴定重期刊发表及档次,轻政策对策性研究报告,使我们的理论成果与实际需要脱节,失去了研究成果应有的价值,也抑制了研究面的扩大。此外,学生,甚至我们个别的同行,也把国际贸易学科的研究范围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内容理解为仅是国际贸易,或对外贸易。这种对学科和专业的片面或错误理解,导致的负面效应是严重的。首先,它使我们研究领域局限于狭小的范围,不利于开拓应有领域或新领域,使研究水平很难提高,研究成果不能很好地为政府和企业服务。其次,由于这个专业的热度非凡,我们的学生和其他有关从业人员是社会上人数增长最快和总量居前茅的,但学生如果仅做外贸单证或坐办公室,跑海关和工商税务局,这种单一的就业面,现已人满为患,中专生、高职生、大专生、本科生,同抢一个饭碗,我们的本科生与他们竞争没有多少优势。这样片面的认识会影响我们全方位、多层次外经贸人才的培养,现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不能简单地就理解为国际贸易专业,而是一个“大外经贸”专业。二、国际贸易学科应拓宽的研究领域与方向(一)拓宽研究领域与方向的指导思想教育部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中,对学科专业的改革结构调整提出了原则,如提出:学科专业调整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全局性、战略性调整”,“要以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和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优先发展适应加入WTO急需的金融、法律、贸易等类本科专业”;“大力开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鼓励高等学校积极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的新机制”我们应根据以此指导思想并结合外经贸发展的实际和未来的趋势,拓宽研究领域与方向。(二)学科研究总体要增加的内容在对学科研究规律内容的界定中,应增加“生产要素跨境流动与交换”,以补充原来仅有的“商品和劳务交换”,体现当今经济国际化深入发展的现实和趋势。强调应用性、对策性,体现学科特点。在主要相关学科中,除原来列出的“金融学、世界经济”外,应增加“国际法学、国际关系、企业管理”等几个重要相关学科,体现与它的知识体系相关的重要学科。(三)从整个再生产纳入全球的现实来考虑国际贸易或对外贸易我们要从经济全球化,生产贸易国际化来看学科的研究领域。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它与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过程,利益的分配也不局限于哪一个阶段。我们可以从国际化生产的整个再生产过程的三大阶段来看:G--W...P...W’---G’传统的出口贸易是仅在W’--G’间,纯粹用的是本国的原材料加工生产出口,也叫一般贸易。传统的进口贸易是G--W,从国外进口来直接消费。加工贸易,外商用进口的原材料加工出口,则是G--W...P…W’---G’。如果是在境外国外利用当地原材料生产并就地销售,则是W…P...W’--G’。这几种方式,都是与贸易有关的,包括了直接出口(传统出口,或自己进料加工出口);直接进口(传统进口);间接出口(来料、来样加工出口,外商要扣除进料外汇);间接出口和进口(跨国企业利用母国的设备、东道国的原材料、人力加工生产后在东道国当地销售,或转销其他国家,或产品返销母国)。以上表面上是进口与出口,实际上是利用外资来加工生产再出口;对外投资进行生产在东道国销售或转销他国或返销母国。这就是现资、加工、生产、贸易的复杂关系。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说,直接进出口,也就是传统的外贸,这是第一层次的外贸,也是狭义的外贸;第二层次的外贸,是利用外资加工生产后的外贸和国内贸易;第三层次的外贸是到境外国外投资利用当地资源进行生产后的出口(产品到东道国或其他国家)或返销母国的进口。从利益上讲,第三层次的外贸综合利益最大。所以,仅以简单的出口和进口来看国际贸易是远远不够的,没有看到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都是与贸易直接有关的且利益更大。以上是国际贸易学最核心的内容,可概括为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对外投资,简言之,即外贸、外资、外经三大领域,我国管理外经贸的政府机构,主要是围绕这三大领域设置的。(四)从与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知识与理论体系及其相关性来分类细化研究领域与方向以下研究领域大都出现于外经贸实践中,但从全国各大学及研究机构来看,研究领域总体较小,有的研究虽然有,但不深入,有的没有开拓和创立,应拓展领域和方向。这里并非要每个学校都要面面俱到,而是指全国应有如下研究:(1)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从古典到当代,各种理论与学说,这是最基本的重点的研究领域,要开拓新方向;(2)国际贸易实务研究:国际经贸惯例、贸易合同、争议与仲裁、物流、运输与保险、信用证等单证运用、商务谈判等,要深入研究,开创新的方向;(3)国际经济贸易组织研究:WTO规则,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协议,原料生产与输出国组织规则,联合国经济贸易组织规则,双边经济贸易合作组与协议;(4)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研究:多边经济贸易关系、区域和次多边经济贸易关系、双边贸易关系,要深入或开创研究新方向;(5)国际贸易法规政策研究:国际经济贸易法,国内对外经济贸易法规,各国政策,要开创新研究点;(6)货物贸易研究:机电产品、纺织品与服装类、农林渔水产品贸易研究、原料与资源产品贸易研究,要深入研究或开拓新研究方向;(7)服务贸易研究:金融、电信、运输与保险、旅游、会展等研究,领域大,行业多,在不断扩展,地位日渐重要,是重点开拓研究的领域;(8)对外直接投资研究:“走出去”战略与政策,投资方式、投资环境等,这是现在和未来都要大力进行并开拓的,是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领域;(9)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引进来”战略,产业政策,招商引资环境、方式,开发区,跨国公司研究,与上面都属国际投资的内容,研究理论多,形式及内容更多,要深入研究,以外资促进外贸;(10)国际工程承包研究:国际承包市场,招标投标,竞争能力等,要深入研究,开创研究新方向,是贸易增长方式的重要方面;(u)劳务输出与自然人流动研究:这是现在和未来要大力拓展研究的领域,是我国服务贸易增长的重点项目,可部分解决我国剩余劳动力,是增强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渠道之一。以上(7)、(10)、(11),是我国重点开拓的贸易增长新领域,必须加强研究;(12)国际市场营销研究:市场预测分析,营销策略与手段,开拓的新领域;(13)国际金融研究:国际金融市场,贸易融资,国际货币体制及人民币汇率,我国资本与金融项目开放与运作,要结合外经贸深入研究;(14)贸易方式研究:、经销、加工、补偿贸易、租赁贸易、采购、期货贸易及电子商务等,要大力开拓、开创研究;(15)国际企业管理:跨国经营与管理,要重点开拓研究,为“走出去”服务;(16)贸易摩擦与应对研究:问题层出不穷,要深入进行研究。三、国际贸易学科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换名或同名及可否上升为一级学科问题从以上国际贸易学需要研究的领域和方向看,它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从字面意思上看,它没有包涵这些内容,与实际要求的内容差别太大。更重要的是用“国际贸易”这个学科名,容易使人们对它产生狭义的或错误的理解,这种理解,不是少数人,甚至包括了实际在从事这些工作的人。我们在毕业论文封面上写学科与专业名称时,不只是学生写错,而且相当部分老师也是模糊的,其他专业的人,就更不用说是片面理解和错误理解了。这种误解,对学科研究与专业的建设都是极为不利的。为此,不如将学科名称与专业名称互相替换,学科名称定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名称定为“国际贸易”。但从“大贸易”或“大经贸”看,专业名和学科名都定为“国际经济与贸易”更好一些。这样命名的好处:一是从字面上就拓展了学科的研究领域和范围,有利于学科研究和发展;二是纠正对这个专业狭义的和错误的理解,跳出片面狭隘的专业就业观,可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及全方位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深入发展,开拓更广阔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领域。如按狭义的该专业就业,就是从事直接的进出口贸易、做单证、谈生意、跑海关、坐办公室,而与其他专业无缘,各层次学生在同一岗位就业。而要从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个本科专业及学科涵盖面来看,就业领域就很大了。如我们的培养要求与目标中指出的那样:本专业培养应对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外贸、外资、外经、外事等领域服务的以实用型人才为主的多层次对外经贸人才,毕业后能在进出口企业、有进出口权的工业与商业企业、涉外金融企业、涉外政府机关和涉外事业单位、涉外中介机构等部门及个体工商业,从事进出口实务、商务谈判、翻译、经营管理、招商引资、市场营销、研究策划、文秘、宣传公关、新闻、研究、教育等工作。此外,国际贸易或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可否上升为一级学科,也值得商榷。任何学科和专业都是根据社会需要而来的。根据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越来越紧密融合,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这种趋势和规律将引导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从事与国际经济与贸易有关的就业人员来看,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显示出这个学科的地位日渐重要;另从学科研究领域和范围来说,应用经济学的其他任何一个二级学科,都没有这么大的领域,研究方向远远没有这么多。可否把它作为一个一级学科独立出来,与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并列起来。学科名可以定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学,下设三个大的二级学科,国际贸易学(涵盖所有的贸易理论与政策、各种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合作学或国际商务学(国际融资、对外投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等),国际经贸组织学(WTO理论与规则、区域经济贸易组织、双边贸易组织及双边经贸关系等)。这个设想敬请同行们提出意见。

国际商务研究方向篇3

关键词:服务企业;国际化;战略

一、服务的分类

尽管对服务存在诸多不同的分类(Blaine,1996),但是,文献中经常使用的是以产业为基础的分类方法(Samiee,1999)。将相似行业归纳于一处,有利于对服务业进行系统地比较分析。例如,Winsted&Patterson(1998)对工程咨询企业的国际市场进入战略进行讨论。然而,由于缺乏更为综合的分类方法,相关的服务理论将不会出现(Clarketal.1996)。

Lovelock&Yip(1996)建议将服务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人的服务(PeOple—processingServices),这类服务主要包括对顾客的切实的活动,这使得服务提供商必需在当地为顾客提供服务;第二类是对财产的服务(Possession—processingServices),这类服务包括提高商品顾客认知价值的无形活动;第三类是以信息为基础的服务(1nformation—basedServices),这类服务为顾客收集、分析、掌握数据,最少涉及到顾客。与之相似,Clarketal.(1996)也将服务分为四类:以接触为基础的服务、以媒介为基础的服务、以资产为基础的服务和以目标为基础的服务。

Patterson&Cicic(1995)依据服务的“服务是否有形(Tangibility)”和“服务是否需要在当地进行(Face—to—faceContact)”两个维度,将服务分为四类:低接触一低有形型服务是不受地理位置限制的专业型服务;高接触一低有形型服务是受到区位因素制约的定制化方案;低接触一高有形型服务可以高度标准化的服务组合;高接触一高有形型服务则是高附加值的顾客定制服务。

Erramilli(1990)将服务分类为“硬服务(HardSer-vices)”和“软服务(SoftServices)”。在硬服务(如建筑设计)中,生产和消费可以分离,因而不存在当地消费的需要;而在软服务(医疗、餐饮)中,服务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同时发生、不可分离,要求服务企业存在于当地。Erramilli(1990)强调,服务的不可分离性是区分制造企业与服务企业国际化过程的重要特征。

二、服务企业和制造企业国际化过程的比较

在经济国际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变成了服务企业,越来越多的行业变成了服务行业。然而,关于国际化的文献大多数是针对制造企业的。尽管服务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但有关服务企业国际化的实证研究还相对较少(Javalgi、Griffith&White,2003)。可以认为,对于服务企业的国际化,理论远远落后于实践(Clark&Smith,1996)。

相关文献中一直存在有关服务产品和实体产品的国际化是否不同的争论。Boddewynetat.(1986)认为,有关制造企业国际化的研究为服务企业国际化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石。Katrishen&Scordis(1998)通过对保险行业的考查支持了Boddewyn的研究结论。Agarwal&Ramaswami(1992)对设备租赁服务供应商和产品制造商的出口战略选择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并没有不同之处。原因在于这类服务企业不需要在外国市场不断地、持续地提供服务。

但是,Erramilli(1990)和Erramili&Rao(1993)的研究则认为,实体产品的进入模式不能直接应用于服务产品。虽然企业规模、成立时间、所有权归属等企业特征对制造企业的国际化行为有显著影响(Burton&Schlegelmileh,1987),但是,Javalgietal.(1998)的研究发现,这些特征对服务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并没有显著影响。

还有一些学者则持以下观点:对于服务企业和制造企业而言,进入国外市场的基本过程是相同的,只是在过程的执行上存在差别(Shanna&Johanson,1987;Dunning,1993)。Cicicetd.(1999)也认为,服务企业和制造企业在国际化问题上,受到相似因素的影响,但某些因素的影响方向或程度需要修正。

Buckley,Pass&Kate(1992)认为,在国际经济环境下,服务的两个特征影响着企业的国际化过程:第一,服务与实体商品的可分离性;第二,生产和消费的可分离性。与制造企业一样,公司的特定优势是服务企业在海外市场成功经营的先决条件。在这一假设前提下,制造企业和硬服务企业的海外进入模式并没有差别(Ekeledo&Sivkumar,1998)。

Thompsonetal(1998)通过对商用汽车业和酒店企业国际化的过程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两个行业中领先企业的案例调查,作者发现:服务企业的国际化过程比制造企业更容易理解。在制造企业中,企业的国际化更容易受到技术、社会等当地环境的影响。

三、服务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

服务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传统方式是跟随他们在国内所服务的制造企业,当其客户进行国际化后,他们将有机会随之向国外扩展,并且有时这种国际化是被迫的(Weinstein,1977;Vandermerwe&Chadwick,1989)。Gray&Gray(1981)通过对银行业的调查发现,大多数的银行通过跟随其客户而展开国际化经营。但是,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服务企业对当地经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低,其国际化的方式也变得更为多样化(Winstead&Patterson,1998)。这改变了服务企业跟随制造企业国际化的状态。

U&Guisinger(1992)对三极地区(Triad)服务业跨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进行了调查。其调查对象是1976至1986年间九个服务行业的168家最大跨国公司,其理论源于对单个服务行业的研究,以及制造业的经验证据。Dunning&Ktmdu(1995)也借鉴制造企业国际化的理论,以酒店行业为例,对服务企业的国际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实地研究,结果发现,酒店企业的高层经理会依据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国际化优势来决定是否,以及如何在海外进行经营。也就是说,即使在服务业的行业背景下,折衷理论也能较好地解释企业的国际化现象。

而Kundu&Contractor(1999)则对酒店企业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以及服务企业区位决定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酒店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决策因素包括四个方面:东道国市场规模、经济及政治环境因素、东道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以及旅游行业的特定因素。通过对67个国家1998年横截面数据的OLS回归分析,作者发现旅游行业的特定因素同东道国因素一起,对酒店企业海外投资区位选择起决定作用。

Moshirian(1998)考察了1985年-1996年澳大利亚金融服务业接受的外商直接投资的数据后认为,国际收支状况、国内外利率及经济活动均能对金融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产生影响。而且,对本行业接受外商直接投资的存量数据进行研究表明,资金储存成本、国内银行的市场规模、真实汇率、制造业接受的外商直接投资是澳大利亚金融服务业吸引外资的主要影响因素。

Samiee(1999)对服务企业国际化的趋势、障碍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服务企业国际化经营障碍包括:缺乏完整、有效的对不同行业服务业的数据统计;政府的政策本质上是为了保护国内企业;服务不可分的性质使得某些服务资源不可能在全球市场上进行配置,收费也不可能国际化。

Javalgi,Griffith&White(2003)借鉴前人对制造业的研究,通过对228家B-B服务企业的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服务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该项调查表明,企业规模等企业特定因素、市场特征等区位因素会影响管理者态度,并进而影响服务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在国内,王文超(2005)对服务企业的国际营销能力的构成、影响因素和培育方法进行了研究,发现“目标市场国服务行业的开放程度”、“国际服务市场竞争状况”和“文化差异程度”是影响服务企业国际营销能力的重要因素。

四、服务企业国际化的战略选择

长期以来,服务被认为只能在当地提供,而服务企业也必须在服务提供的当地建立。然而,服务成为国际贸易中增长最为迅速的一部分。Gronroos(1999)和Christian(2001)给出了服务企业五种不同的国际化战略:直接出口(DirectExport)、系统出口(SystemsExport)、直接进入市场(DirectMarketEntry)、间接进入市场(1ndirectMarketEn-try)和电子营销(ElectronicMarketing)。直接出口服务适合于面向产业市场的维修和保养服务;系统出口是由两家或多家提供互补性解决方案的企业开展的合作出口;直接进入即指服务企业在国外市场直接建立子公司;间接进入适用于那些不愿意直接在国外设立拥有全部或部分所有权的子公司的服务企业,通常通过授权协议或特许经营方式由当地企业提供服务;而电子营销使服务企业不必局限于某一特定市场。

黄维梁(2000)对中国服务企业对外投资的区位、方式选择和营销策略提出了建议,并认为,服务企业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会因服务行业特征而异。某些针对顾客人身的服务,如医疗、客运或餐饮等服务,顾客需要到现场接受服务,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到顾客对服务的满意程度,服务的过程和结果均对顾客很重要,对外投资区位选择就得考虑东道国投资环境对外资企业在当地广泛布点的限制。而另一些针对顾客财产的服务,如金融、会计或法律咨询等服务,顾客不一定亲到现场接受服务,顾客看重的是服务结果,对外投资区位选择就要着重考虑东道国服务市场进入的限制。有些服务要求构架全球性的网络,如银行、运输或旅游服务,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就应考虑企业全球战略布点的要求。但是,这些建议的理论基础是基于制造企业国际化的相关文献,作者并没有对服务企业的国际化进行实证检验。

Grosse(1996)对在服务业中占重要地位的广告业、商业银行、计算机软件生产和销售、旅馆业和管理咨询等五个行业进行过调查,得出服务业中各个行业共同的前五种关键技术是:本行业中的知识和经验(33%)、提供服务的方法(10%)、管理技能(9%)、技术信息和本行业特殊信息(7%)及财务经营技能(7%)。与硬技术一样,服务技术也存在三种不同的国际转移方式(Grosse,1996),即出口方式、契约安排方式(包括许可证贸易、特许经营、管理契约以及各种协议)和FDI方式(包括合资和独资)。

Winsted&Patterson(1998)在对企业出口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近700家工程服务企业的调查,对服务企业出口决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出口障碍、管理者对出口的态度、国内市场的竞争强度等均显著影响着服务企业的出口水平。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的一个重要差别在于,出口企业坚信其服务适宜出口,而非出口企业则不然。

Coviello&Kristina(1999)考察了服务企业的外商直接投资理论,国际化阶段模型,以及整合的网络理论。通过对新西兰的四家工程咨询公司的研究,作者识别了小型服务企业国际化、后续国际化、市场选择和进行模式的决策方式和影响。该研究也指出,因为服务企业的范围太过广泛,所以考察其国际化过程也不能以单一理论框架为基础。

Erramilli(1991)指出,在企业的国际市场知识与国际技术转移方式的资源控制程度(或资源要求)之间存在一种U型关系。Erramilli&Souza(1993)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低资本密集度行业,企业规模对企业选择FDI方式的影响较小,说明大企业和小企业在此方面的区别很小。同时,在高资本密集度行业,小企业选择FDI方式的意愿很小。Christian(2001)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识别出服务企业国际化的三种进入模式:跟随客户模式、寻找市场模式和电子营销模式。Erramilli&Rao(1993)和Murray&Kotabe(1999)曾经发现,交易费用的不同会导致服务和制造企业在许多方面的不同。Brouthers(2003)以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讨论服务企业和制造企业在海外投资进入模式差异产生的原因。资产专用(AssetSpeeificity)、行为不确定(EnvironmentalUncertainty)和环境不确定(BehavioralUn-certainty)这交易费用的三个方面均对企业的海外进入模式产生影响。与制造过程相比,服务过程具有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劳动密集等方面的特征。在理论演绎并提出相关假设之后,该项研究对西欧跨国公司在中东欧的投资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了以下结论:环境不确定性和风险倾向(RiskPropensity)影响着制造业的进入模式,而行为不确定性、信任倾向(TrustPropensity)和资产专用性影响着服务提供商的海外进入模式。

李忠、陈继祥(2002)发现,服务企业比制造企业更倾向于选择独资方式进行技术转移。范小虎、张祥(2001)在探讨服务技术与一般硬技术的转移过程之差别的基础上,认为服务企业国际技术转移方式有两个重要影响因素:企业规模和市场知识。李江帆、顾乃华(2004)认为,核心资源与政策资源强弱的不同组合决定了相应的国际化战略的差异。郑长娟(2005)利用2001年进入上海市的外资服务企业为样本,对外资服务企业中国市场进入模式的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外资服务企业的进入模式选择具有更强烈的独资倾向,各服务行业外资进入模式选择存在明显的差异。另外,文化距离对外资服务企业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与传统理论相悖。制造企业中,文化距离越大,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的控制程度越低。但是,文化距离越大,服务业跨国公司对其在华子公司的控制程度也越高。

Alexander&Lockwood(1996)对酒店企业和零售企业的国际化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尽管零售企业和酒店的国际化战略及其拓展有高度的相似性,然而,二者也存在一些差异。例如,许多酒店企业通过管理合同实现国际化,而零售企业较少如此操作。酒店企业具有多品牌扩张的特征,而零售企业往往使用同一品牌。两类企业国际化的动机和发展过程的差异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五、以往研究的不足和未采的方向

通过对服务的分类、服务企业和制造企业国际化过程的比较、服务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及其战略选择等方面的文献研究,可以发现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已有的实证研究均以制造企业为重点研究对象,从整体来看,缺乏对服务行业的深入研究。即使在服务行业内部,由于不同产业类别的企业在战略的影响因素上存在差别,因此,可以进一步针对特定产业比较分析。

第二,绩效是企业的目标。战略角色对企业绩效表现有着显著的影响。Taggart(1999)在通过对制造业跨国企业的研究后指出,合伙型子公司和战略独立型子公司具有高度的主动性和与总部的良好沟通,因此在市场占有率、生产效率等方面的表现均优于接受型子公司。然而,有关服务企业国际化与其绩效之关系的研究并未见到,这值得深入研究。

国际商务研究方向篇4

关键词:ESP需求分析理论;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优化

1引言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国内许多院校纷纷开设英语专业(商务方向)或商务英语专业以培养符合中国经济发展或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复合型商务外语人才。一些地方院校也在积极探索符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商务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许多地方院校英语与商务相结合专业的开设已有5-15年左右的时间不等,或者已经转成开设商务英语专业,这些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是否存在不符合复合型商务外语人才培养的发展目标的情况呢?本研究以桂林地区高校为例,在ESP需求分析理论指导下,通过调查在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商务英语学习需求、商务英语教师队伍现状,及在从事与商务相关工作岗位后商务英语毕业生对自身商务知识的评价及对学校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看法,以期为地方院校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优化改革提供借鉴。

2研究背景

国外许多学者对需求分析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如Berwick(1989),Blindley(1989),Hutchinson&Water(1987)从不同研究视角、研究对象和研究背景界定“需求”并对其进行分类,提出了相应的需求分析模型;Dudley-Evans&StHohn(1998),Hoadley-Maiment(1980),Long(2005)致力于如何采集需求分析数据的研究。Berwick(1989),Schutz&Derwing(1981)等对采用何种数据采集工具实施需求分析进行了系统研究。Chambers(1980),Robinson(1991)等对何时进行需求分析进行了研究。这些国外学者对需求分析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中,已成为ESP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ESP课程设置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国内,随着专门用途英语ESP被引进,尤其是近几年作为ESP重要分支的商务英语越来越受到国内研究者的关注,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也得到了国内研究者的肯定。如余卫华(2002:20)提出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应利用需求分析来改进教学。陈冰冰(2009:129)在综述国外需求分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需求分析可以为外语课程的内容、设计、实施以及外语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的确定提供依据。此外,不少学者对需求分析理论指导外语课程设置方面进行研究,如,管春林(2005)指出需求分析在经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意义和方法;阮绩智(2009),朱列(2010),李娟(2011),史伟明(2013),刘朝霞(2013)等学者研究了基于ESP需求分析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但是他们的研究都是个案研究,不能完全代表全国各地院校。因此,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基于Hutchinson&Water(1987)的需求理论和Hoadley-Mainmen(t1980)的“需求分析三角”理论,在商务英语课程中进行持续需求分析,调查了解桂林地区高校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情况,为该地区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积极借鉴作用。

3研究方案

3.1研究问题

本研究要回答下列三个问题:1)在校学生对商务英语的学习需求和对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看法。2)高校商务英语教师对自身的评价和对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现状的看法。3)商务英语毕业生商务从业人员对自身商务知识的评价和对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看法。

3.2研究对象

本研究调查138名分别来自桂林地区三所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国际贸易方向、经贸方向、商务方向)大四的学生。其中男生16名,女生122名。同时还调查了这三所院校的共23名商务英语教师。这三所学校中,一所为独立学院,一所为师范类院校,一所为理工类院校,基本上能代表桂林地区高校的样本。之所以选择四年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是因为四年级学生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对整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教师都有一定的了解。此外访谈20名从事与商务相关工作的从业人员了解他们对其自身商务英语知识的评价,以及对学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被调查者都是来自三所学校的商务英语方向的毕业生,具有从事对外贸易、对外销售等与商务有关工作1年以上的商务行业从业经历。

3.3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涉及的工具主要通过商务英语课程教师调查问卷、英语专业学生商务英语学习需求调查问卷和半结构式访谈表。问卷和半开放式访谈的设计主要参考了Hutchinson&Water(1987)的需求理论和Hoadley-Mainmen(t1980)的“需求分析三角”理论。Hutchinson&Water(1987:59,转引陈冰冰,2009:126)认为需求可以分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同时他们还把目标需求细化为必学知识(necessities)、欠学知识(lacks)和想学知识(wants);学习需求则包括学习条件、学习者知识、学习者技能和策略及学习者动机等。Hoadley-Ma-inment(1980:1,转引陈冰冰,2009:126)的需求分析三角理论:即信息主要由教师察觉的需求、学生察觉的需求以及公司察觉的需求三方面组成。问卷设计除第一部分个人信息外,其余的都是选择题。学生问卷共发下150份,由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填写,最后收回有效问卷138份。教师问卷共发下25份,由各个院校的有关主管分发给教师填写,最后收回有效问卷23份。最后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进行自变量的描述统计。采用半开放式访谈,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把访谈的开放式问题发给25名从事与商务、贸易有关的从业人员填写回答,然后以文本形式回复,最后收回有效访谈回答答卷20份。

4研究结果与讨论

4.1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1)大多数学生(77.5%)学习商务英语的目的是为了以后工作需要,如到外资或合资企业。因此,学生最期待能够提高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谈判、商务交际等能力。2)大多数学生偏爱小组合作、情景模拟等学习活动,希望能够通过与英语国家人交流、参加大型国际会议和实习等方式提高自己商务知识和实践能力。3)学生认为所使用的教材实用性不够强,内容趣味性差,过于抽象。但大多数学生并不推崇原版教材,他们希望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只把教材当做参考,应多补充课外知识,说明学生非常希望教师能够储备丰富的商务知识,并把它应用于课堂教学中。4)大多数学生(64.5%)对目前开设的商务英语类课程评价一般,但学生对目前商务英语类课程开设的强度和难度却感到满意,说明商务英语课程开设的强度和难度把握得比较合理。大多数学生(73.2%)认为通过目前所修学的商务英语课程不能够完全掌握商务英语知识,有56.5%的学生希望能够压缩商务语言类课程的课时,增加商务英语商务知识技能类课程的课时。学生认为过硬的英语语言运用技能和娴熟的商务操作技能是在商务场合下最重要的技能,因此他们希望通过选修相关课程来训练其商务实际操作、翻译、书写商务函电和电子邮件等技能,增加相关商务专业知识。5)大多数学生认为具有相关行业的实践经验是商务英语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其次是掌握相关的商务专业知识,而非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具有较高英语水平和能力。只有55%的学生对目前商务英语教师比较满意。说明只有英语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远远不能够适应商务英语教学需求,因此商务英语教师需不断拓宽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商务知识,以满足教学的需求。

4.2教师调查问卷结果

1)相比学生而言,大多数教师对目前开设的商务英语语言类课程和商务知识技能类课程的比例比较满意,但对学生对商务知识的掌握满意度一般,只有55.5%的教师对目前商务英语毕业生的素质总体评价比较满意。2)大多数教师已经摒弃了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更多的是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综合教学模式,这与学生比较期待的授课方式相一致。87%的教师对自己的商务英语教学评价满意,因此相比学生而言,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评价满意度稍高。3)大多数教师认为目前的商务英语类教材不能满足商务英语教学的需求。4)教师(69.6%)和学生一样认为高校所传授的商务英语知识与现实是有一定差距的。教师和学生具有高度认同感,都认为过硬的英语语言应用技能和娴熟的商务操作技能是在商务场合下最重要的技能。总体而言教师对学生商务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要求与学生的期待基本一致,教师把学生掌握商务实际操作、翻译、书写商务函电和电子邮件等技能放在第一位,其次熟悉并掌握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业务能力和熟悉并掌握相关商务知识。5)大多数教师(91.4%)意识到具有英语专业背景且具有丰富的商务实践经验的教师更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但是只有少数几个教师具有丰富的商务行业背景知识和实践经验,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自己缺乏商务行业背景知识和实践经验。因此教师希望能够到公司企业进行见习或到相关领域实践考察,亲身经历商务活动,能够参与商务实际操作,到校外进行课堂观摩或者进修深造来提高自身的商务知识和商务实践经验。

4.3商务英语毕业生商务从业人员访谈结果

1)62.5%的从业人员认为学校的商务英语类课程能基本满足自己现在工作需要,有37.5%的人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和他们从事的工作存在较大差距,从事具体商务行业不同,对差距的认同也不一样。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比较理论化,比较呆板、笼统,缺乏实践性。说明大多数学生已经认可学校开设的课程能够在总体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商务理论知识,但是课程开设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应加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2)多数受访者认为,在商务场合使用英文的过程中口头语言表达和商务沟通能力(如商务信函、邮件语言表达能力)最为重要,他们认为学校教学中应加强训练学生商务沟通语言的得体性、简洁性,同时增加商务文化、商务礼仪知识的传授。3)多数受访者认为学校教学中的学生实践操练较少,应加大模拟操作实践和专业实习。

5总结建议

三所高校根据自身的师资水平和学生的水平,对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各有特色,都比较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国际商务基本知识技能,熟悉国际商务运用规范和程序,培养具有涉外能力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根据俞建耀,刘法公(2013:38-39)对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模式的归类,这三所高校中有两所学校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接近“全英仿商科教育模式”,有一所高校接近“商务英语专业学科课程模式”,但又不是完全意义上属于某一类。根据调查结果分析,鉴于目前这三所高校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情况,应该从课程开设、教材选择、教师培养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以满足培养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的需要。1)应增设“商务口语”课程,或者在“商务英语”或“商务综合英语”课程中加强学生商务英语口语的训练。因为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毕业的商务从业人员,都认为商务口头表达是最重要的技能,但这三所高校除有一所学校开设了“经贸口语”课程外,其他两所学校只开设“英语口语”课程,而BE与GE相比,更具专业性,因此在保证学生具有较强的GE表达能力的基础上,需提高学生的商务口头表达能力。2)选择实用性较强的教材。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选择相应的教材,而不是拘泥于哪本,可以通过商务英语教师团队和行业从业人员合作,收集最真实的语料和案例,制定符合自身教学需求的教材。采用项目教学法、内容教学法、案例和情景教学法等各类教学法,在课堂上创设最具真实的商务语境,模拟真实的商务活动,使理论学习尽可能地贴近实践。3)增设商务模拟实训课程或加大现有商务课程的模拟实训课程的课时,加大模拟实训练习。所调查的学校虽然有的建立商务实训实验室,开设了相应的商务课程的模拟实训课程,如“市场营销实训”、“国际贸易业务模拟操作实训”“、国际商务单证实训”、“国际商务谈判实训”。每个学校开设的门数和课时不一样,但开设的课时不多。以其中一所高校为例,该所高校开设了3门实训课,每门课程的实训16学时,最多的一门占该门课程的33%,有2门只占18%,主要还是在传授基本的商务理论和商务知识。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校内实训力度不够,因此需加大已开设实训课程的课时,同时对没有开设实训课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增设实训课程。4)加大校企合作,建立多个实习、实训基地,创造多次实习机会,加大实践学时比例。目前学生实习主要采取学校安排和学生自主找实习单位相结合的方式,不少学校已经和某些外资企业、外贸公司或者具有涉外贸易的企业长期合作建立了实习基地,但是一次实习体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犹如杯水车薪。因此,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每年暑期进行一定的实践或者一定时间的参观学习。同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和企业合作形成订单式培养,根据学生就业方向有意识地引导加强某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培养目标企业所需的商务英语人才。5)建设复合型商务英语教师队伍。商务英语自身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它要求教师不但具有深厚的英语语言功底和教学能力,同时应具有一定的商务知识和商务实践经验,商务和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是最理想的商务英语教师。目前这几所高校的商务英语教师大部分都是从普通英语教师转过来的语言教师,极少数教师具有企业或行业实践背景。当然在开设相关商务课程前教师们进行过进修、培训学习,甚至跨专业学习。但“期望英语教师经过一、两个学期的培训就来开设其他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不切实际的,也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做法”(何其莘等,2008:431)。因为即使掌握了一定的商务知识,缺乏商务实践,教师的课堂教学对学生也只是纸上谈兵。因此根据学校自身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特点,对于GE转过来的商务英语教师,除了自身需加强商务知识技能的进修学习、培训外,学校还应从教师职业发展出发,鼓励教师参加相关的国际大型会议,或与企业合作支持商务英语教师到企业进行实习,不断提高商务英语教师的商务行业实践经验。此外也可以培养具有商科背景的商务英语教师,引进具有商务实践经验的英语语言能力较强、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商务英语教师。

6结语

国际商务研究方向篇5

近年来,商务英语专业在全国各大高校开设的热度不断提高。湖北科技学院早在2006年就开始着手商务英语专业的建设,从早期的商务英语方向,到商务英语专业,再到现在的商务英语系,经历了十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对商务英语的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对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完善性也进行了打磨。在这一过程中,人文知识素养与商务英语专业技能的课时博弈一直在进行着。其中涉及到英美文学课程的废立,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要求等多方面。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商务英语;文学

一、商务英语跨文化研究发展现状

(一)国外跨文化研究

1959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TwitchellHallJr.)出版了《无声的语言》(TheSilentLanguage),被广泛认为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开端。此后他又在TheHiddenDimension(1966),BeyondCulture(1976)中进一步对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进行了全面的阐述。L.BrooksHill(1968)把文化分成形式文化和深层文化两个层面,并对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在1971年他在作品中进一步描述了聚会,课堂,餐桌,运动场等日常场景中的跨文化特征。Nostrand(1974)在他设计的EmergentModel”中分析了社会文化系统的32项主要指标,其中划分出四大子系统,全面分析了文化所包括的主要内涵,以及其在跨文化语境中的地位。这为后续的研究者和教学者提供了更容易控制的变量。Kramsch(1993)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去理解目标语的文化内涵,从而更深入理解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研究的目标。Kim(2001)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新指标,他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各种因素归结为三大要素:认知,情感,行为。并且详细的界定了三大要素所包含的内容。

(二)国内学者研究概述

我国的跨文化研究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步,九十年代开始进入研究热潮,到二十一世纪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在我国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各种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也逐渐脱离了西方跨文化研究的模式,开始具备中国特色的研究方向和热点。关世杰(1995)年出版了著作《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在书中,他首次在中国创立了跨文化交流学,对跨文化交流学进行系统的论述。杨盈(2007)在《外语界》建立了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各要素的框架图。史兴松(2012)在跨文化商务交际学对商务英语教学的启示”一文中明确了跨文化交际学在商务英语教学体系中的理论基础。胡文仲(2013)也就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如何定位进行了初步探讨。高永晨(2014)撰文构建了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的理论体系,在该文中,高永晨从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相互作用的维度出发,运用了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创建了知识和行为两个大的体系,各自又分出三个子系统,其中知识,意识,思辨归于知识系统。而态度,技能,策略则归于行为系统。

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以湖北科技学院为例)

湖北科技学院为研究者所在学校,该校在2005年前后就开设了商务英语课程,并于次年开始将英语专业划分成三个方向:教师教育方向,翻译方向,商务英语方向。2015年,经过十年的商务英语办学经验积累,该校成功申报了商务英语专业,重新制定了本校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商务英语专业特色

本专业以国家教育部地方院校,服务地方”为办学宗旨,围绕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和文化需求,重点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商务英语人才。本专业在师资结构上,立足打造双师型”人才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在师资力量分配中,语言类教师,专业技能教师和实践技能教师分别占6:3:1。从师资比重来看,语言类教师占据了60%的比重,而专业技能和实践类教师比重总体只占40%。即便如此,与其他专业相比,如教师教育专业,40%的技能实践类课程已经远远超过其20%的比重。

(二)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商务英语专业在人才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三大方面有较完善的培养要求和规格。素质方面主要包括思想,专业,文化和身心健康等四个方面。能力要求则要求人才具备语言应用能力,国际贸易业务能力,学习创新能力以及职业综合能力;在知识机构方面,要求学生对语言知识,商务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二外知识熟练掌握。在其中,可以看出,只在素质方面有文化素质的要求,其他能力和知识结构方面都看不到对文化人文知识的要求。

(三)文化文学课程占比分析

根据2015版湖北科技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方案,文化素质,即人文素养总共开设了三门课程:英美文学史,中国文化概览,英语国家概况。

三、文学文化课程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作用

1)英美文学文本中存在大量跨文化交际素材和典范,可以作为学习者了解欧美文化的重要阵地。在大学期间,大部分学生缺乏出国文化考察的经济基础,无法直接融入欧美文化圈。文学作品就成了大学生间接了解西方文化的途径之一。2)英美文学作品比其他文化介绍类的作品更加深刻的刻画出了欧美文化的内涵和特征,能让学习者真正了解西方人文化的本质,而不仅仅是表面粗浅的理解。3)英美文学作品能更有趣味性的促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学生能更有代入感的化身为西方人,在虚构的文化世界中寻找西方文化的真谛。4)文学老师可以成为文学作品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理解西方文化。5)英美文学作品中有最直接的跨文化交际场景,学生能直接通过文学作品进入到作者设定的跨文化交际场景中去,有利于学生更真实的接触跨文化交际,也让学生有机会从欧美文学文化大家的高度去思考文学话题,使他们产生自己对文化的独特理解,而不是机械的模仿书本上的成功范例。

作者:柳欣单位:湖北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胡超.跨文化交际:E时代的范式与能力构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国际商务研究方向篇6

关键词:英语专业商务方向实践教学体系

随着中国外向型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外国企业纷纷进驻中国市场,外贸企业发展壮大,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目前,我国高校开设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并不多,绝大多数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都是把商务英语作为英语本科专业的一个方向。不管是作为一个专业还是一个方向,商务英语都归属于应用语言学学科之下,综合了英语学科和经济学科的特点,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了促进商务英语这门学科的发展,国内一些学者和一线教师从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师资培养、实践课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下面着重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这一角度,探讨地方院校英语本科专业商务方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在英语专业商务方向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的若干建议》中指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推动高校实践环节教学改革,并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关键性指标。”

在就业工作中,我们发现,众多企业对商务英语方向的毕业生的需求量是很大的,但我们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不能胜任外企工作的需要,不能解决实际商务工作中的问题。绝大多数的外资企业、进出口企业需要的是能说、能写、能译、能做的商务英语人才。这就不仅要求他们的英语听、说、读、写、译基本功扎实,更要具备商务方面的知识和实践能力,如参与商务谈判、撰写市场调研报告、拟写国际商务合同等。这对英语专业商务方向的同学来说,挑战是相当大的,如何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成为关键所在。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构建完整、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知道怎样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并给他们创造机会在课堂上和课后进行操作与实践,以便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英语专业商务方向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于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是专业方向办出质量、办出特色的关键。

二、英语专业商务方向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地方院校英语专业商务方向的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在制订专业方向教学计划时,就存在实践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实践教学课程短缺、实训项目不具体、专业技能训练不突出、实训方法和实训手段单一等一系列问题,英语专业商务方向的实践教学还处于摸索阶段。

据统计,大多数地方院校英语专业商务方向的主干课程有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法、国际商务英语、国际商务谈判、外贸英语函电、外贸英语,等等。这些课程都以理论学习为主,实践教学仅仅穿插在理论教学之中,其课时量远远达不到实践学习的需要,效果也相差甚远。大多数院校的商务英语没有像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样开设专门的实践课程:国际商务谈判仿真模拟、国际贸易单证处理模拟、进出口业务流程模拟等,这让学生不能充分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操作中,也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积累实践经验用于今后的工作。

地方院校英语专业商务方向专业课程的任教老师大多都是英语专业出身,毕业后就直接进入高校任教,自身没有在外资企业或外贸企业任职的经历。他们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商务知识和技能,甚至拥有经济学学位,并考取了商务方向的相关资格证书,但由于缺乏实践工作的历练,理论知识远远多于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在实际的实践教学中,还是以理论为主,讲授理论知识。

三、如何在英语专业商务方向复合型人才培养中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如何把开展课堂实践活动、课后实训练习和校外实习操练实习结合起来,使语言学习与商务实践技能挂钩,使实践技能与就业岗位挂钩,是提高英语本科专业商务方向复合型人才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1.课堂实践活动

课堂的实践活动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在老师讲解了理论知识后,使用案例分析、视频资料、填制单证等方法,让学生现场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再解决问题,充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一种是专门的实践课,一般安排在实验室里进行模拟实践。比如商务英语同传课就安排在专业的同传教室进行。还可以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合作,开设国际商务谈判仿真模拟、国际贸易单证处理模拟、电子商务实训、进出口业务流程模拟等实践课。

既然我们对课堂实践活动提出了高要求,那么对组织实践活动的任课老师也提出了新要求。在引进专业教师的时候,优先考虑那些曾经在外资企业或外贸公司任职过的、具有实际国际商务工作经历的老师,这对引导学生的课堂、课后实践活动很有帮助。还可以鼓励和资助在职教师到国内权威院校进行相关课程进修,学习他们的实践教学经验,或者让老师不定期外出到企业进行实践和实习。

2.课后实训练习

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为了充分调动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课外商务活动,如鼓励学生做课外兼职工作,充分了解基层企业的生存之道,掌握简单的营销技巧;学习做市场调查,通过调查数据研究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研究方法、调查、分析和处理事情的工作能力、交际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组织学生承接一些合同的翻译工作,让学生进入实战状态;让学生体验阿里巴巴等国际商务平台,参与国际营销工作;组织学生参与广交会的翻译工作,提前感知商业氛围,积累实战经验。

3.校外实习操练

校外的实践学习主要以校企联合的方式进行,建立校外企业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和专业实习时间到企业进行见习与实践。目前,在内地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确实很难找到足够多的外资企业和外贸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接纳众多学生进行实习和实践活动。这就需要我们开拓思路,充分利用往届毕业生资源,引荐少数实习生,分散实习工作的压力。同时鼓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不要求大企业、名企业,实际上小公司更能锻炼人,更能放手让实习生操作和实践。

专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只有40天左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一笔普通的进出口业务、一场商务谈判,很难从头到尾地观摩和学习,不可能实际进行操作和实践,更谈不上积累经验。英语专业商务方向的实习时间应该延长至90~120天,让学生能够在企业有足够时间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和弥补知识的短缺,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积累实践经验。

四、结语

随着英语本科专业商务方向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笔者认为实践教学的基本理念应该是务实,教学内容应该多样化、国际化,紧跟国际商务的发展方向,培养出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兼备的国际商务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莉.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方案设计初探[J].高校教育研究,2009(6).

[2]马正学.地方性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与对策――以广西财经学院英语(商务方向)专业为例[J].高教论坛,2009(9).

[3]曾玲娟.后过程时代课程观指导下的大学英语专业(国际商务方向)实践课程体系建设[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6).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范文(整理8篇)

    - 阅0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把美丽带进校园“。走在校园里,看见地上的一片纸屑,你是视而不见,还是弯腰捡起?在食堂.....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整理16篇)

    - 阅0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篇1今天是植树节,阳光灿烂,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去植树,我们开开心心地拿起水桶,抗起铁铲,带上树苗地去植树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路边,我和小明一组,我挖坑,小明提水.....

    儿童康复护理心得体会范文,儿童康复

    - 阅0

    最新儿童康复护理心得体会范文篇1我科全体人员以饱满热情迎接新的20_年,在新的一年里为了将科室工作做得更好、更有新的发展特色,使医院工作顺利进行,医疗质量逐渐提高,特订如.....

    我的乐园小学作文(优秀范文)(精选8

    - 阅0

    我的乐园小学作文篇1要问我的乐园在哪里,我会告诉你我的乐园是我奶奶家旁边的大平原。大平原一面是小山,一面是一条小河。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有山有田有河流。春天时,小山上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