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6篇)

来源:

居民消费篇1

1999年生活水平与1998年相比:认为有很大提高的占3.2%,有提高的占36.7%,与上年大致相同的占44.7%,有下降的占14.3%,有很大下降的占1.2%。表示年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是机关干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医生、离退休人员和一部分效益较好单位的一般职工,这部分人占生活水平提高人员的61.2%。(表1-2)城市生活水平提高原因1999年生活水平提高原因提及率(%)收入提高75.5物价下降31.4家庭就业人口增加13.4有第二职业收入12.4期他1.2

表示1999年生活水平下降的主要是下岗职工和效益不好的单位的一般职工,这些人占生活水平下降人员的48.6%。

生活水平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收入下降和下岗。调查中,当问到生活水平下降的原因时,57.3%表示是因为“收入降低了”,列各原因第一位;第二位的原因是“下岗”,占生活下降被访者的41.3%;另外分别有20.4%和15.2%的生活下降人员表示“子女上学费用增加”和“医疗费用增加”,列居第三、四位。其它影响因素中,物价上涨为5.7%,第二职业收入减少了为5.5%,出现意外为3.8%,家庭负担人口增加占3.1%。

调查结果显示,高达57.9%的中国城市居民认为年的国内经济形势将比年1999好,22.8%的人认为变化不大,只有7.7%的人认为比1999年差。分城市看,哈尔滨和济南居民对年的经济形势最乐观。

相当多的城市居民对2000年的家庭收入有信心城市调查结果表明,42.2%的被访者认为他们的家庭收入在2000年会增加,49.9%的人认为基本保持不变,只有7.9%的人认为会减少。分城市看,最乐观的是哈尔滨和上海居民。二、支出结构(表2-1)14城市居民传统出与新兴支出人数比例对比日常生活开支以外主要开支人数比例(%)(一)传统支出41.0

1.产品消费(买大件)21.1

2.服务消费(结婚等)2.3

3.存钱25.0

#买国库券7.5

储蓄吃息10.0

防老5.8

应付大病7.4(二)新兴支出72.4

1.产品消费25.7

#购房16.6

房屋装修12.9

买汽车1.9

2.服务消费55.3

#旅游11.1

国内10.0

国际1.4

教育49.4

子女教育44.1

成人教育6.7

出国留学0.2

3.风险投资17.5

#办公室3.2

买股票15.3

剔除生活必需的日常开支外,新的支出结构有三大特征:

1.由过去以产品消费为主转变为以教育为龙头的服务消费为主。

2.产品消费中由过去中低价位产品为主逐步转变为电脑、汽车、住房新三大件高价位产品为主。

3.生活余款由过去存钱转变为风险投资。(表2-2)2000年城市居民预计支出投向比例日常生活开以外主要开支人数比例(%)(一)传统开支32.01.产品消费12.82.服务消费3.03.存钱20.4(二)新兴开支64.51.产品消费19.92.服务消费47.03.风险投资13.4三、通讯(表3-1)1999年14城市居民家用通讯方式构成居民的通讯方式比例(%)打电话

94.2写信

29.0传呼机上留言

18.3发电子邮件

6.3传真

3.9发电报

3.6语言信箱

0.9打可视电话

0.2其他

0.9(表3-2)1999年城市居民家用通讯工具拥有率项目1999年家庭拥有率(%)固定电话87.7其中:普通电话84.9无绳电话14.8

可视电话0.2寻呼机64.3移动电话34.8上互联网电脑6.5传真机3.9(表3-3)1999年14城市居民家用通讯工具购买率项目1999年家庭拥有率(%)固定电话6.1其中:普通电话4.2

无绳电话2.3

可视电话0.1

寻呼机5.7

移动电话11.6上互联网电脑2.1传真机1.0(表3-4)2000年14城市居民家用通讯工具购买意向项目2000年意向购买率(%)2000年比999年高出的百分比固定电话5.8-0.3普通电话3.9-0.2无绳电话2.3-0.1可视电话0.10.0移动电话12.50.9寻呼机2.0-3.7上网电脑6.94.8传真机2.31.3四住房(表4-1)1999年14城市居民拥有住房项目1999年底拥有情况(%)租用公房23.4租用私房4.0有房产使用权32.1有房产所有权39.8其它0.8(表4-2)1999年14城市居民家庭购买住房类型1999年购房类型1999年购各种住房的比例(%)单位分的现有住房51.6上市二手公房6.5二室一厅及以下商品房24.5三室一厅及以下商品房10.8四室以上商品房2.2公寓1.3别墅0.3其他2.8合计100.0(表4-3)2000年14城市居民家庭购买住房意向2000年购意向比例(%)

肯定买4.8

可能买12.7

说不好8.5

可能性不大8.8

不买65.1

合计100.0(表4-4)2000年14城市居民家庭计划购买住房类型构成1999年购房类型1999年购各种住房的比例(%)单位分的现有住房27.1上市二手公房10.7二室一厅及以下商品房34.7三室一厅及以下商品房20.5四室以上商品房2.7公寓0.4别墅1.6其他2.4合计100.0五、旅游(表5-1)1999年14城市居民各种旅游方式占全部居民比例人数比例(%)参加旅游31.5国内个人旅游12.7国内团体旅游8.5出国个人旅游8.8出国团体旅游65.1(表5-2)2000年14城市居民各种旅游方式人数比及增长情况人数比例(%)比上年高出百分点参加旅游38.26.7国内个人旅游25.56.0国内团体旅游9.6-1.6出国个人旅游3.21.6出国团体旅游2.91.1六汽车(表6-1)1999年14城市居民家庭各种汽车购买率车型1999年底拥有率(%)1.0以下轿车3.11.0升及以上轿车1.1吉普车0.4微型客车1.6中型客车0.5大型客车0.1客货两用车0.5货车0.5(表6-2)1999年14城市居民家庭各种汽车购买率车型1999年底拥有率(%)1.0以下轿车

1.01.0升及以上轿车

0.4微型客车

0.6中型客车

0.3其他

0.3(表6-3)2000年14城市居民家庭私人汽车意向购买率车型2000年计划购买率(%)2000年底比1999年高出的百分比1.0以下轿车3.42.41.0升及以上轿车1.00.6吉普车0.30.2微型客车1.10.6中型客车0.2-0.1大型客车0.10.1客货两用车0.40.2货车0.50.4七、保险(表7-1)1999年底14城市居民投保情况险种比例(%)全部投保人数比例39.9人身险:

养老保险19.3

人寿保险17.5

医疗保险17.2

少儿保险7.0

意外伤害险5.1

大病保险4.9

女性重大疾病险1.0财产险:

家庭财产保险3.8

汽车险2.0子女婚稼教育险2.4其他0.4没有投保60.1(表7-2)1999年月日4城市居民投保增长情况险种比例(%)比上年增长幅度(%)人寿保险4.534.6医疗保险4030.3养老保险3.824.5意外伤害险2.064.5少儿保险1.937.3家庭财产保险1.9100.0大病保险1.544.1汽车险1.0100.0子女婚稼教育险0.741.1女性重大疾病0.342.9其他0.2100.0总投保人数比例15.6-(表7-3)1999年14城市不同文化程度居民投保比例文化程度比例(%)

初中及以下24.0

高中35.2

中专40.2

大专42.8

本科及以上47.5(表7-4)1999年14城市不同收入居民投保比例家庭收入分组比例(%)

2000元以下17.2

2001~3000元42.7

居民消费篇2

1、单纯的推动土地城市化

我国土地城市化的推进大大快于人口城市化。许多地方政府采取城市城区扩张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来带动地区经济增长,获得土地城市化带来巨大的短期利益。为了可观的土地财政,一些地方的城镇化变成了“堂而皇之”的大拆大建的圈占土地运动,出现了违背农民意愿侵害农民利益的情况。农民被迫让出耕地,承包经营权证被收回等,农民缺乏必要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农民“被自愿”、“被城市化”的现象存在,这些进城落户的农民退出土地后,失去了拥有土地所带来的一系列保障功能,却又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反而可能使得他们进城后加速失业化。

2、忽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覆盖

城乡二元结构深深的影响到了我国公共服务的分布,城乡居民的社会福利保障有很大的差别。同时在政府主导的土地城市化过程中对农民权益保护力度不够,低价征收农民土地,高价转让,剥夺了失地农民的土地资产性收益的同时,推高了房地产价格,加大了进城农民的生活负担,对其消费起到一个抑制作用。因此,在城市化过程中,我们要保证农民的基本权益,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这样才能保证城市化带来的消费扩张作用不会因为农民的经济权益受损而被挤出。

3、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本的失调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由于过于注重投资,造成第二产业比重过大,服务业发展滞后,其产业结构并不是很合理。这就形成了企业“用工荒”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显然这一矛盾会制约着居民整体收入的增长,进而阻碍消费的增长。我国的产业结构还是以第二产业为主,主要在于制作加工业、重化工和能源企业。前者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行业工资比较低;而后者尽管工资比较高但是吸纳就业能力较弱,要以资本密集型为主。在这种产业结构背景下高素质人口的就业受到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其收入,影响消费的增长。

二、促进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对策

1、以公平公正的原则推进城镇化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防止把城乡一体化作为圈地、剥夺农民的工具;要加快产业布局调整,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涉农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从城市向农村转移,进一步加快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强化城乡产业之间的协作和联系,鼓励城市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进入农村,改变资源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格局;同时,要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将城乡结合部农民的失业、社保、养老、救助等统一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让城乡结合部原住民享有和其他城市居民一样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2.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消费环境

加快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可以吸收进城农民的就业,同时可以加快城市化,为吸纳农村人口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在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类似城市的消费环境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同时可以通过产品创新来引导城市居民消费升级,使其消费呈多样化发展。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化的集聚性能够刺激消费需求不断扩张,导致消费的循环累积效应。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口大量地向城市转移后,他们的生活空间和消费环境发生了变化,即使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后,消费需求也会比以前更为强烈。

3、优化产业结构,产业发展拉动消费

城市化进程归根结底需要产业的拉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因此,打造城市化产业载体,制定与之相匹配的产业政策是促进城市化进程及刺激消费需求的必然选择。从拉动消费的角度考虑,现代服务业对促进消费的贡献力很大。与传统一、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在扩大就业和提高居民收入的同时还能为居民创造更好的消费前提,刺激居民消费需求;再次,通过现代服务行业如金融业、信息咨询等行业的发展,改变居民的消费行为,提升居民消费意识。

4、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制度

居民消费篇3

(一)鼓励消费政策逐步形成1993年,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和消费需求的快速增加,中央政府继续实行诸如上调存款利率、开征消费税、加强工资管理、开展全国消费基金检查等抑制消费的政策,一直持续到1996年。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外需明显减少,而这时我国买方市场又全面出现,经济发展受到消费需求的约束。从1998年开始,国家确立扩大内需的方针并实施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原有的抑制消费政策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具体消费政策有降低利率、鼓励个人信贷消费、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改革休假制度、税收政策向鼓励消费方面倾斜等等。在“十五计划”中,国家把消费的历史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制定消费政策,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十一五”期间,各项鼓励消费的政策更是进入密集期。除了加强社会保障投入、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之外,还采取了取消农业税、降低利息税、调高个税起征点、调整汽车消费税、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等政策措施,并实施了“家电下乡”、“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一步创新了消费促进方式。

(二)消费调控的目标、方式和手段更加多样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调控的目标日益多元,消费调控的方式和手段也更加的多样化。首先,消费调控的目标变得多元,不仅强调要鼓励居民消费,而且更加注重居民的可持续消费。例如从2006年开始,国家对小汽车消费税税率的调整,以及2008年“限塑令”的执行等等,其目的都是倡导绿色消费。其次,在调控方式上,政策主导取代计划主导调节。与此同时,调控手段也更加多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成为消费调控的主要手段”,产业政策、价格政策、收入政策、消费信贷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都成为我国消费调控的重要手段。

二、我国居民消费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消费者保护法律体系尚未完善改革开放后,尽管保护消费者的法律法规逐步增多,它们对于维系以往居民消费制度的运行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消费者保护法律体系还有待完善。首先,立法模式存在缺陷。我国现行的消费者保护法律体系采用的是“一般法律模式”,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直接规定了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基本权利与义务,而有关物价、广告等行政管理立法,以及电信、金融、旅游等行业立法中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规范与其构成一个消费保护法律体系[5]。已颁布的几部法律是居民消费内容和非居民消费内容混合在一起,但又不能作为实施有关居民消费制度的直接法律依据。消费者保护法的立法宗旨和法律原则无法寻找到其“载体”即立法表现形式,由此一来,消费者保护法必然成为一团散沙,难以达到保护消费者权利的目的。其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仍需改进。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出现较晚,与许多发达国家同类法律规定相比过于笼统。虽然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范了网络购物等新消费方式,首次将保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确认为经营者的一项义务以及进一步明确行政部门的监管职责,强化虚假广告者的责任,加大惩罚性赔偿力度等方面作了细致、突出的规定,但是依然存在对消费者权益保障的全面性以及维权操作的可行性设计考虑不足的问题。“如新法赋予消协发起公益诉讼的职能,但是否发起公益诉讼的主动权、选择权在消协”[6]。最后,执法方面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在消费者保护方面并不是无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或执法不严。其原因可能在于,一是虽然制定了法律法规,但是许多地方过于简略,缺乏实施细则的制定,从而增加了执行上的难度;二是执法方面队伍不健全、执法效率低等问题,导致消费者权益得不到真正的保护。

(二)消费市场体系尚不健全虽然我国消费市场体系已经建立,但是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结构完善的消费市场体系。第一,与消费品市场相比,消费业市场发展相对滞后。消费行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和强调的概念,主要是指为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继续发展主要面向消费者的服务业,扩大短缺服务产品供给,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其内容主要包括商贸服务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市政公用事业,社区服务业,体育产业。虽然我国的消费结构已经明显升级,但消费业市场的发展依然滞后于消费品市场的发育程度。长期以来我国消费水平保持两位数增速,然而服务消费从未出现过两位数的增长,因此,消费市场的‘短板’主要是服务消费。第二,城乡以及区域之间消费市场的发育程度具有较大差异性。在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消费市场无论在市场规模、市场竞争和商品种类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首先,农村消费品市场规模小。“以2006年为例,农村(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389.5亿元,仅占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1.46%”。其次,在市场竞争方面,城乡消费市场也有较大差异。在城市消费市场上,虽有价格竞争,但更主要的是产品质量和服务的竞争,而现阶段农村消费市场的竞争则是低层次的竞争,即以简单的价格竞争为主。这种低层次的市场竞争态势为各种假冒伪劣产品提供了生存空间。最后,农村消费品市场商品种类较少、供需结构失衡。农村消费市场的商品种类少,品种单一,大大限制了农民就地购物的选择面。长期以来,由于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显著高于农村居民,所以,生产企业在生产产品时过多地关注城市消费者的需求,往往忽视农村市场的消费需求,造成供需失衡。此外,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各地区消费市场发展不均衡,表现在东部地区消费水平和市场发展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三)消费政策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改革开放之后,虽然政府逐渐认识到居民消费的重要性,但客观地说,长期以来我国对消费政策的研究是很不够的,在“制定和运用消费政策上显得不够成熟,往往是出现问题之后才去从政策上想办法解决,未能及时根据形势变化调整消费政策”[9],导致消费政策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首先,各项消费政策之间不协调。消费政策涉及到政府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环保政策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单项推进的消费政策的功力是有限的,甚至存在两种政策效应相互抵消的情况。其次,当前的消费政策大多是短期性、临时性的政策,不能确保消费需求的长期稳定增长,政策措施一旦调整,极易引起消费需求的反复和波动。例如,由于“家电下乡”、“节能惠民”和“家电以旧换新”三大拉动政策到期,家电类消费增速出现明显回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实现销售额4056亿元,增速为21.6%,比2010年却回落6.1个百分点。2012年5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安排财政补贴265亿元,启动推广符合节能标准的空调、平板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和热水器的补贴政策,6月份家电消费增速企稳回升,进入上升通道。

(四)消费调控缺少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改革开放后,我国迅速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间接的消费调控方式,尽量减少了对居民消费的直接干预,充分运用价格、利率、工资等经济杠杆,运用各种消费政策间接地影响居民消费。但与此同时,由于缺少消费调控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各项消费政策具有“一时一策”和“一事一策”的临时性特征,导致政策效果大大减弱,消费调控能力不强。消费调控缺乏顶层设计的主要表现一是在调控方式上缺乏前端预防性,往往着眼于末端补救或治理,是一种逆风向的事后调控;二是在调控目标上缺乏确定性,如一方面连续降息刺激人们即期消费,另一方面社会保障政策又增加了居民的长期消费倾向,这种不确定性使消费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完善我国居民消费制度的对策

(一)完善消费者保护法律体系法律法规作为正式制度,是居民消费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在立法、司法和执法方面进一步完善消费者保护法律体系。首先,在立法模式上,可以抛弃外国有关立法所采取的“基本政策模式”和“一般法律模式”,大胆创新,根据中国的国情,借鉴外国的先进立法经验和教训,探索和确定中国消费者保护法之全新的立法模式。其次,及时更新或修正消费法律法规。由于居民消费本身的复杂性特征以及科技飞速发展,消费形式多种多样,新消费方式层出不穷,如网络消费、预付式消费、信用消费等等,这些新的消费形式要求消费法律法规的及时更新或完善,在立法时加大对新消费方式、渠道、内容的研究和调查,注重具体规则的设计。例如在消费信贷立法方面,可借鉴澳大利亚的立法思路,针对具体问题制定单行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实施这些法规的经验成熟之后,再制定具有综合性、统一性的消费信贷法。在内容上完善信息披露,以及消费信贷交易的担保与保证制度。设立专门的信用消费者保护机构,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教育。在预付式消费方面,大陆可以借鉴台湾做法,建立强行性、多元化的履约担保机制,以确保消费者的资金安全。在消费者应承担的相应责任方面,可以增加有关消费者责任的立法。如欧美国家都制定了有关垃圾分类、回收之类的法律。通过消费者社会义务的法律化,促使消费者抛弃不良消费习惯。最后,加强司法和执法的力度,促进消费法律法规的实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后,消费者权益依然受损害,原因在于虽有法律规范,但审判难、执行难。如“个人信息保护”的具体落实、公益诉讼中对企业的责任进行更明确的规定等,都有待司法解释来确定。对于执法,应从程序和机制建设上入手,规范执法人员的执法程序,建立并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建设,达到法律实现的效果。

(二)健全消费市场体系一方面,出台相关刺激政策推动服务消费的增长,补齐服务消费短板,让潜力变为现实。对近年来迅猛发展的旅游、健身以及各种文化休闲娱乐活动等闲暇服务消费,“应加大投资力度,大幅度降低服务性消费成本,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消费水平,鼓励和吸引居民扩大服务消费,并建立准确可靠的服务消费信息系统和服务平台,让消费者能及便捷地获得旅游、文化、体育、教育培训、电影电视、网络信息等服务消费,引导消费,创造消费”[15]。另一方面,积极消除地区行政封锁和行业分割,加快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十二五”时期要通过各项财政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开发适应农村消费特点的产品,完善农村市场的流通和服务网络,积极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加快完善城乡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继续推进和完善“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财政补贴政策,增加补贴品种,促进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继续加大政策性住房投入力度,稳定房地产价格。完善消费市场的信息系统和监管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信息化水平并形成和扩大新兴消费领域。

(三)构建多层次、长短期结合的消费政策体系第一,注重政策制定前的调研,增强政策的可行性。在制定消费政策时,既要考虑各项消费政策之间的衔接配套,还要考虑消费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之间的相互配合。既要保持消费政策的可行性,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效果。第二,区别对象、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别化的消费政策,增强政策的针对性。由于我国在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收入阶层之间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这种特征决定了消费政策要根据农村居民、城镇居民所处消费阶段的差异以及对不同收入群体实行更具针对性的政策。第三,建立符合国情的、长短期结合的消费政策体系。尽管当前一系列短期消费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政策效果,但从长远来看,真正扩大消费需求必须要在实施短期政策调节的同时,着手建立符合国情的、长短期消费政策。应坚持实行“适度消费”的总政策,即消费水平提高基本上应与同期国民收人同步增长。具体消费政策不仅仅包括财政补贴的手段,还可以考虑对贷款支付方式的消费给予贴息。此外,应运用各种税收优惠政策,让利于民,比如对部分进口商品实行退税等等。

居民消费篇4

摘要:居民消费作为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变化对其他两类国民经济活动具有引导作用,尤其对投资和生产。在适应消费结构“吃—穿—用”的逐次升级过程中,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必须实现升级。

关键词:居民消费;结构调整;经营方式

国民经济活动按照产品用途可以划分为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类,其中消费又可以分为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居民消费作为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变化对其他两类国民经济活动具有引导作用,尤其对投资和生产。改革开放以来,在适应消费结构“吃—穿—用”的逐次升级过程中,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实现了升级。本文以山东菏泽为例,论述居民消费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仅供参考。

一、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

世界银行按人均收入分组划分的居民消费结构表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衣着类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居住、医疗、教育、交通等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上升。

1.生存消费比重普遍下降。美国、西德、英国等国家和地区基本生活(食品、衣着合计)支出比重平均下降了11个百分点,多数国家和地区食品类支出比重下降到30%以下,衣着类支出比重下降到10%以下。

2.居住比重普遍提高。人均GDP1000美元阶段,多数国家和地区居住比重在7%—16%之间;人均3000美元阶段,居住比重则提高到10%—18%,提高1—7个百分点。

3.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和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比重普遍增加。在医疗保健方面,法国提高最多,达3.5个百分点;在交通和通讯方面,西德增加最多,达8个百分点;在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方面,中国台湾省增加最多,达5.2个百分点。

二、未来居民消费趋势与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根据菏泽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到2010年人均GDP将达到3300美元。按照目前经济发展速度,在未来十年内,菏泽市人均GDP毫无疑问将超过4000美元,进入富裕阶段。菏泽市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趋势是:物质消费的增长将低于服务消费;享受和发展消费比重上升,生存消费比重将进一步降低;各种高档消费品,如住宅、汽车的有效需求上升,对商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将进一步提高等。

1.消费安全意识增强,绿色、环保产品受欢迎。消费安全意识是指产品和服务应满足消费者在生理健康方面的要求,是近年来随着环保运动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更为理性的高层次的消费观念,是居民消费观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重要特征是各种产品安全标准的出台以及“绿色食品”、“环保家电”“环保汽车”等产品纷纷出现并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安全标准一般是强制标准。菏泽市企业要跟踪国际和国家产品安全标准变化,改进产品生产环境、材料、工艺,积极研发安全产品,淘汰非安全产品,避免因产品安全问题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

2.信息技术将改变生活和消费方式。信息技术在生产和消费中的广泛应用,将造就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的生产、生活与交往方式,居民消费方式也将被彻底改变。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要加大信息技术在生产过程控制环节的改造和应用力度,提高控制精度,降低生产消耗和工人劳动强度;积极改造成套机械、电子等类产品,提高产品性能;强化信息流接收与处理,提高生产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和效率。积极鼓励、支持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以高校为依托,大力发展软件产业,为菏泽市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教育消费进入质量提高阶段。菏泽市城镇居民教育消费目前占全部消费的7%,比十年前增长1.3倍。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居民对知识需求日益增强,教育将继续成为居民消费的热点。未来义务教育应重点提高质量,改善教学环境,发展特色教育;高中、职业和高等教育应规模与质量并重,降低费用,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并突出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为提高地区人力资源质量服务。积极发展育教育相关的图书出版、计算机教学软件、信息服务等行业,使教育产业成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4.旅游消费将继续以生态、观光、度假等休闲游为主体。近年兴起的生态旅游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需要,菏泽市花卉旅游的迅速发展正是反映了居民的消费需求。菏泽市依托本地旅游资源,拓宽旅游产品,提高游客半径和滞留时间,带动餐饮、住宿、特色商品经营等行业的发展。

5.服务消费支出将有较大增长空间。当前,许多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产值早已超过一、二产业产值之和,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重也达到70%以上,而菏泽市目前都不足30%,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未来5-10年居民消费将更多投向劳务和精神产品,从而拉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发展第三产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足够的消费群体,如菏泽市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消费群体明显不足。一方面要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吸引更多的居民来中心城区安家;另一方面要逐步培养居民的消费习惯,让居民在闲暇时间不再呆在家里看电视,而要走进体育馆、剧场等。

6.医疗保健需求旺盛。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富贵病和老年病增加带来医疗保健需求加大,特别是慢性病患者增多,导致医疗服务的需求上升。菏泽市医疗单位应积极提高医疗水平,发展专科及特色医疗服务;企业界应强化医药、保健产品生产资源的整合,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品疗效和知名度。

7.个性化消费趋势日益突显。近年来,展示居民个性魅力、风采的消费品和服务,如时装、珠宝等受到消费者的追捧,消费需求的个性化趋势日益明显。个性消费行为的发展对企业营销方式将产生重大影响,产品设计周期更短,花色、款式更新更快,产品批量越来越小。消费者对企业单方面的诱导日趋弱化,要求按照新的生活意识和消费需求,共同开发能产生共鸣的个性化商品,更多的个性商品和服务将走向市场。

8.奢侈品消费逐步增加。根据有关机构研究报告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年增长率达15%以上,到2015年,我国将登上全球奢侈品消费市场的巅峰。百万元级的高级汽车、私人飞机、豪华游艇、高级别墅将登场,奢侈品消费在中国发展势头引起欧美的奢侈品制造商们极大的关注。菏泽市应消灭奢侈品生产上的空白。

9.食品消费向营养、保健、方便和休闲方向发展,制成品水平进一步提高,饮食业继续快速发展。菏泽市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2005年比1996年增加了5065元,用于食品支出增加了614元,即居民收入增加一元,一角二分钱用来增加食品消费,其中6分钱用于饮食业,其余用于食品制成品。目前,居民饮食业消费占菏泽市城市居民食品支出的17%。在发达国家,食品制造业产值是农业产值的2∽3倍,工业制成品占全部食品消费的70%∽95%,菏泽市在食品制成品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都不足45%。

未来居民食品消费的制成品比例将继续提高,粮、油、肉等粗加工食品比例继续下降,食品制造业和饮食业将大有可为。菏泽市食品工业应发挥资源优势,追寻居民食品消费方向,发掘潜力,尽快建立满足居民小康、富裕阶段的产品结构。

三、积极转变企业经营方式,提高捕捉机遇的能力

伴随消费结构转变的还有消费方式的变化。如:消费多元化,使需求变化多端和日益细化;消费个性化要求产品设计时,要更多考虑消费者的要求:消费档次的提高,要求企业提供的产品质量、档次、服务应相应提高。如:在上世纪九十年,白酒行业流行二十元左右的主流产品,菏泽市企业也曾抓住机遇,兴旺一时。现在主推五十元左右的产品,汾酒、仰韶酒等产品又开始旺销。菏泽市企业只有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积极运用市场开发的各种工具,跟踪预测消费趋势,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一)加强专业市场调查研究,摸准市场走向,推动营销观念的转变

目前菏泽市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进行系统、深入和专业的市场调研工作,没有专职市场调研部门和专项市场调研预算,委托专业市场调研机构进行市场调查的企业更是屈指可数,企业市场营销整体处于生产观念向市场观念转化的阶段,与沿海地区相差一个或两个阶段。

只有具备一定的规模、成熟的、具有长期战略眼光的企业,才能真正地将企业营销由生产观念、产品观念转变为市场观念,并接受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将市场调查作为企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增强质量和创新意识,提升产品档次

从小康向富裕阶段的居民消费,消费的产品档次逐步提高。如:居民在”行“方面经历了从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向摩托车、汽车的变化,衣着消费则经历了布料加工和成衣为主阶段后,转向以时装、名牌、休闲为标志的新阶段。在诸如此类的转化过程中,都伴随着产品档次提高的过程。

从目前情况看,菏泽市企业界对产品档次偏低的状况缺乏足够的重视,尤其是轻工行业。对轻工业产品调查显示,居民和商户认为菏泽市产品档次偏低的比例高达80%和60%。提升产品档次的途径有很多,主要有:

1.提升原有产品的品质,强化产品功能,丰富产品体系。菏泽市产品结构基本上是温饱阶段建立起来的,过于老化,不能够适应小康阶段和富裕阶段居民消费的需要,多数产品市场处于萎缩状态,企业陷入不景气。如酿造厂生产的酱油、醋等产品,二十多年来,也仅仅把散装改为袋装而已,与乡镇、个体企业陷入恶性竞争,市场价格维持在0.9∽1元(350克袋装)。其他地区的同类产品,如”加加“、”海天“则不断提高品质,不断加入其他营养元素,形成专用、细化的产品体系,加之有效的产品促销,占领了菏泽市中高档酱油市场的很大份额,售价相当于”风帆“酱油的五倍以上。老产品有没有提升品质的需要,要看这类产品在整个消费市场处于的状态,即处于扩张、维持,还是处于萎缩状态。如果处于前两者状态,则还有提升的必要。

2.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

根据国外企业管理的经验,企业用于研发的比例一般不应低于销售收入的3%,否则企业就缺乏长远发展的能力;如果低于2%,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将被淘汰。

经济结构的调整,必须从产品结构调整入手。从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几个标志来看,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等百元级的”三大件“是温饱阶段家庭消费重点;八十年代,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千元级”三大件“成为居民消费的潮流;九十年代,空调、摄像机、电话、电脑、手机等成为城市居民消费新宠。消费热点产品不仅改善了消费结构,而且有效的改善了生产地区的产业结构。

3.积极创建名牌产品,提供完整的产品服务

名牌商标蕴涵并传达着企业从产品设计、生产、管理、销售、售后服务、企业文化等全方位的信息,名牌商标就如同企业的”脸面“,它是企业机体运作功能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根据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小康阶段是名牌产品的成长期,居民对名牌产品的认识逐步加深;进入富裕阶段,名牌产品在居民的消费和思想中逐步成熟,进入品牌忠诚期。

菏泽市2002年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以来,鼓励企业积极争创名牌,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奖励获得名优产品称号的有功人员及集中推广宣传经费的补助。2005年底,菏泽市拥有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生产企业11家(11种产品),其中”中国名牌产品“生产企业1家。但从整体上看,依然没有改变菏泽市企业不注重自身的宣传,市场知名度偏低的通病。在众多的新闻媒体中,菏泽的产品广告寥寥无几,特别是在部级和省级新闻媒体上更是少见。在国际上,产品广告投入一般占销售收入的5——10%,某些产品可以达到20%或30%。菏泽市轻工企业广告投入占销售收入不足千分之一,少的非常可怜。

4.要有冲击中高档市场的勇气。开拓高档次市场和国际市场历来是大企业和大公司的重点,虽然初期企业经营可能比较困难,但可以使企业产品档次、经营观念和管理水平处在较高水平上,容易在消费市场树立企业及产品形象,尤其是企业在经营上容易跟踪市场的发展趋势,对企业今后的发展非常重要。

(三)把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作为地方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论述了消费从两方面生产着生产的道理:一方面,”产品只是在消费中才成为现实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马克思的这段话可以理解为:消费为国民经济的循环提供最原始、最强大的动力。

发展地区经济必须更充分、更有效利用消费提供的强大动力。怎样才能利用消费的动力呢?

首先:强化地方市场建设,吸引资本流入。目前,吸引外资的政策重点是土地出让、税收减免等方面,而对本地市场档次和市场容量建设重视不够。从国际上看,美国的西方发达国家,无论在人力成本、市场竞争程度等投资环境比中国、印度的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的工业化国家要高,但这些国家的资本流入依然十分强劲,吸引了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许多资本,产生了所谓的资本倒流现象。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群体的扩容是市场建设必须得到强化的因素。

居民消费篇5

1.1加快经济结构改革,增加居民收入水平

根据恩格尔系数公式,在不影响居民食品消费支出的情况下,总支出越高,恩格尔系数越低,居民越富裕。收入增加了,支出自然也就增加了。因此应加快经济结构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收入水平提高了,恩格尔系数自认而然也就降低了。当居民食品消费稳定时,增加的消费支出就会用在其他方面上,可以改善居住条件,可以提高教育环境和资源,可以享受更多更好的精神娱乐等。

1.2规范食品价格管理,加快食品工程建设

如果居民购买的食品不变,而物价上涨,相应的消费支出就会增加。在居民收入不变的情况下,食品支出增加,自然会压缩其他消费支出,恩格尔系数会升高。所以食品价格上涨会给加重居民生活负担,降低生活质量,应该加快食品工程建设,规范食品价格管理。

2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

交通和通信价格指数反映居民家庭购买交通和通信项目费用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图2表明交通通信的消费支出在不断地增加,比例也在不断地扩大。近年来,随着手机、飞机、汽车、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发展,交通和通信工具性能、款式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过去一部手机可以用两三年,现在很多人一年换一部手机。而互联网、电信等相关服务费价格逐步下调,进一步刺激居民的消费欲望,居民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增势强劲,成为城市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的热点。交通消费大幅增长,私家车拥有量增加,居民购买家用汽车成为交通消费热点。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家用汽车车型“日新月异”,加之消费政策的相对宽松,促使城市居民购车愿望增强,交通工具服务支出大幅增长。城市居民家用汽车拥有量不断增加,带来的交通工具服务支出快速增长。通信消费增速较快,家庭信息化程度提高。通信消费支出增长较快,通信设备普及程度提高。经济快速发展,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信息时代,通信设施不断完善,通信工具逐步普及,移动电话成为居民生活的必需品,普及程度较高。家庭信息化程度提升。家用电脑作为高新技术产品,尤其是网络,对工作、学习、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家用电脑逐渐普及,家庭网络信息化程度快速提升。网络已经走入百姓家中,现实生活中的多数需求,在网上都能实现,网络成为居民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工具,成为改变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

3居住支出

现在普通居民面临的头等大事就是买房。房屋是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归宿。居住消费支出除了购买房子之外,还有房租、水电煤等支出和房屋装修等。居住是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居住条件也对居民生活质量起到关键作用。居民的住房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是衡量居民消费结构的重要指标。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追求越来越高,住大房、靓房的家庭不断增加,居民装潢支出大幅增长,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拉动了居住类各项消费的大幅增长。图3表明我国的居住支出呈现直线上涨的趋势。居住支出从1997年的358.64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1405.01亿元,增长291.76%。随着居民家庭居住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居住面积的日益增加等,居住消费将继续成为居民消费的热点。居住类支出包括建房及装修材料、房租、自有住房以及水、电、燃气等与居住有关的项目。目前我国房地产消费的主流模式是“置业消费”,即以住房这一耐用消费品为目标的购买行为,以拥有居住空间为核心。而“居住消费”是围绕居家生活而展开的一系列消费行为,包括量力而行的先租后买、先小后大、先低后高等,它以提高生活质量为核心,具有梯度性、持续性、长期性的特点。随着目前住宅价格的非理性攀升以及住宅最终向其居住功能的回归“,居住消费”的新理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因此,提倡“居住消费”就具有了较强的现实意义。

4医疗保健支出分析

近年来城市居民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在“吃”讲营养“、穿”讲档次“、用”讲品位的同时,更加注重生命质量,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家庭的医疗费用支出越来越多,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现在居民生活新的问题。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投资呈稳步上升趋势,如图4所示。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居民健康方面的支出大幅度上升,而城市人口的老龄化,也使得市民的医疗费支出明显增加。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由医疗器具、保健器具、药品费、滋补保健品和医疗费等费用构成,其中医疗器具、药品费和医疗费是治疗疾病的必要支出。现在预防疾病成为居民医疗保健的新观念。过去人们更关注的是如何治好疾病,现在如何不得病更被人关心。各种各样的保健品、健身项目层出不穷。人们也越来越舍得在这方面投入。过去过年过节送礼都送烟酒水果等,而现在保健品则受到更多人的青睐。图4我国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数据相对于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消费而言,医疗保健消费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消费,因此,医疗保健消费水平与居民家庭的收入水平呈密切相关关系。农村实施农村医疗合作之后,农村的医疗保健支出相对历史增加,越来越多的人舍得看病,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让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的健康得到保障。

5结语

居民消费篇6

当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5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作为权衡通货膨胀重要指标之一的CPI又一次成为关注焦点:今年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2.8%。这比当初专家预期的3%略低一些。

“通货膨胀是有的,不过2.8%是比较温和的。”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经济师牛梨对《睬望东方周刊》表示。

在数据公布之后,关于CPI的种种不合理以及不透明的操作程序也受到众多专家诟病。

有控制的温和型通胀

在大多数专家看来,“2.8%是适度的”。也就是目前我国处于“温和型通货膨胀”阶段。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经济师牛梨接受《隙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物价上涨5%左右对社会影响不甚明显,5%基本可以作为我国温和通货膨胀的目标值。

目前,欧元区国家把合理的物价上涨幅度设定为2%以内,英国为2.5%左右,美国为3%左右。

牛梨说,“适度的通货膨胀是常态的,而稳定的价格体系才是一种非常态的表现。”

与大多数专家学者意见相左的是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他在接受《望东方周刊》采访时非常激动地说,“哪里有通胀,现在根本没有通胀!”

面对通货膨胀,宏观调控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视。它主要起到调节经济总量,如通货膨胀、GDP和失业率等作用。

据了解,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进行了6次宏观调控。

胡祖六在他的《宏观调控的五个“反思”》中也指出,中国过去一年来在宏观调控上颇有成效。

尽管CPI是一个滞后性指标,但宏观调控可以是提前量。

因此,“短期内不会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牛梨对《望东方周刊》表示,“宏观调控只是手段,最终效果如何还要看决策层判断以及外部环境如国际油价的波动、外需外贸等不确定因素。”

通胀压力的源头

日前,国家发改委向全国各地发文重申了“两条控制线”,近日又要求各地物价部门对拟在“五一”期间涨价的景区进行调研,种种迹象都表明通胀压力依然存在。

由于食品价格占CPI权重的30%以上,所以多数认为通货膨胀几乎都是从农产品价格开始传导开的。

“粮价只是先导,关键还要看其他方面的涨幅。”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经济师牛梨认为,这几方面包括服务公共用品,像水、电、煤、门票等:相关原材料,如能源、生产资料等都会通过消费品传导下来,还有房地产价格。

“房地产现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在易宪容看来,通胀的压力主要来源于房地产市场。“国内房价应该关注,它不仅决定对目前国内通胀水平的判断,决定对目前经济形势的评估,也决定政府宏观调控的应对政策。”

牛梨也同样认为,“房地产是源头”。

“房地产的产业链条很长,包括钢铁、水泥这些上游产品的涨价最终都会传导到下游,影响CPI。”牛梨对《望东方周刊》表示。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金三林博士接受《隙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认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是最终决定CPI涨幅的关键:为了维护地方利益,面对日益严重的资源约束,地方政府有涨价的内在压丸但为了保持稳定,中央政府又会通过行政措施来控制物价改革,使改革的力度和社会承受程度统一起来。而二者博弈均衡的结果,又会受到现实物价水平的影响。

迷雾中的CPI

一般说来,经济高涨总是伴随着物价上涨,比照今年一季度的数字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经济仍在高速增长,今年一季度GDP增速高达9.5%,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却保持在2.8%这条相对比较低的安全线内。

而近几年欧美国家GDP增长是在2%左右波动,CPI通常在0~3%范围内变化,波动往往是在零点几范围内。

“现在的CPI越来越看不懂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对《望东方周刊》表示。

“我们老跟国外比,根本没有可比性。国外的利率是放开的,中国的利率是受到管制的,怎么能比。”易宪容言辞激烈。此话缘于统计部门表示国内的CPI统计方法是得到国际上认可的,所以统计出来的CPI也能真实反映市场的经济活动。

CPI应该是民众能够切身体会到的东西,生活消费晶的价格是涨了还是跌了,大家都是有感觉的。“明明是身边的消费晶天天在涨价,电费在涨、车票价在涨、蔬菜价在涨、油价在涨、房价在涨等等,而偏偏由统计部门出来的数据则反其道而行之。”易宪容激动地说。

在易宪容看来,“现实经济生活与所公布的CPI差距很大,看不清楚。”

CPI在多数人的眼里越来越像是在雾里看花。

对此,大部分专家都认为,需要把房价和教育领域的许多价格统计进去。这样的CPI更能真实反映现实生活。

“由于这一指数没有把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纳入其中,其界定范围已经不适应现行的经济环境了。”易宪容说。

在专家们看来,现在的CPI显然被低估了。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金三林博士的计算,目前的CPI当在6.2%左右,易宪容则表示若是将房地产价格加进去,甚至会达到8%左右。,“现实的经济并非如统计数据所显示的那样变幻莫测与随意性,它本身有其发展的内在规律性。问题可能出在CPI统计的理解上。”易宪容说。国内快速上涨的生产品价格之所以没有传导到CPI上来,可能与CPI权重有关。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范文(整理8篇)

    - 阅0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把美丽带进校园“。走在校园里,看见地上的一片纸屑,你是视而不见,还是弯腰捡起?在食堂.....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整理16篇)

    - 阅0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篇1今天是植树节,阳光灿烂,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去植树,我们开开心心地拿起水桶,抗起铁铲,带上树苗地去植树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路边,我和小明一组,我挖坑,小明提水.....

    单位表彰通报范文(收集2篇)

    - 阅0

    答案事业单位典礼褒义词篇1述职述廉心得复习题我语法祝酒词方案生产了辞职信开学陶渊明措施的提纲竞选推荐阅读,表现白居易政治规定范本读书。留言考试小结篇2新闻自我推荐.....

    居民消费水平报告(6篇)

    - 阅0

    居民消费水平报告篇1防止价格总水平快速上涨,增加有效供给,这当然是一个比较平常的事情,在这个方面完全可以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来调节。即从目前中国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哪一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