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水平报告(6篇)

来源:

居民消费水平报告篇1

防止价格总水平快速上涨,增加有效供给,这当然是一个比较平常的事情,在这个方面完全可以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来调节。即从目前中国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哪一个行业,哪一种商品,只要价格水平高,就会有大量的企业涌入,就会通过企业的进入增加生产,除了少数完全为国家完全垄断性行业外。

对于不合理需求,要对它作一个清楚的判断就得加以分析了。因为,对于某一种商品,一旦市场供不应求,市场的价格就会上升,需求就会下降;一旦市场供过于求,那么市场的价格就会下降,需求就会增加。但是,为什么市场又出现不合理的需求呢?这既与商品的特性有关,也与中国经济的转轨性而没有完全市场化有关。

与商品特殊性有关,就在于这种商品有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性质。比如,如果这些商品都是消费品,那么居民的消费都是有限的。消费商品的合理性完全可以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来确定。比如,汽车的消费,尽管这种消费是层次多样的,它可以是基本的代步工具,也可以是完全的奢侈品。但是,居民无论如何来对汽车消费,他们的消费都是有限的。比如说,居民可以购买一辆、两辆,甚至三辆汽车,但他们不会一直购买下去存放在家里。正因为,居民对汽车的消费是有限的,那么这样商品的价格完全可以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也就没有多少不合理性了。汽车是如此,绝大多数居民的消费品也是如此。

如果一种商品既可以作消费品也作投资品,那么这种商品的合理性就在于它是作为消费还是投资了。比如说住房,它就是一种既可作为投资品又作为消费品的商品。如果住房作为消费品时,居民对住房的消费也就没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因为居民对住房的消费总是有限的。如果住房作消费品,那么住房的价格完全可以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来确定。

居民消费水平报告篇2

【关键词】扩大内需居民消费收入结构

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是“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湖北来说,在2008年的社会总需求当中,居民消费需求所占比例仅为30.3%,比全国平均水平还要低出5个百分点。与那些主要依靠居民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湖北省居民消费的规模和增速还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具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和增长空间。当前形势下,扩大居民消费对于保持湖北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解决产能过剩、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当将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作为未来一段时期湖北省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重点来抓。

然而,居民消费的主体是普通老百姓,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进行直接的干预,只能想方设法去间接影响它。具体来说,居民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两个方面,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进而促进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张。其中,消费能力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及收入结构,一般来讲,人均收入水平越高,收入均等化程度越高,消费需求就越高;消费意愿则主要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以及供给结构,未来的不确定性越大,人们就越不敢于消费,转而倾向于多储蓄。当前湖北省居民消费偏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人均收入水平偏低,且结构不合理,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居民消费意愿不强,特别是城镇居民的消费意愿不强。因此,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必须着力解决好以上两个问题。

一、提高收入水平,改善收入结构

2008年,湖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15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62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56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5元。除人均收入水平偏低之外,湖北省居民收入结构也不尽合理,贫富差异悬殊,收入分配差距仍呈现出进一步扩大之势。根据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的一份抽样调查报告显示,湖北省10%的城镇最高收入者与10%的最低收入者可支配收入分别是32478元和4614元,收入悬殊超过7:1。由此可见,要想从根本上扩大湖北省居民消费需求,就必须想办法提高收入水平,优化收入结构。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调整初次收入分配结构,逐步向劳动者报酬倾斜

多年以来,湖北省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长期低于GDP增长速度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究其原因,在于初次收入分配中劳动报酬所占比例较低且逐年下降。要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就必须彻底改变这一现状,使广大老百姓从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增长中真正得到实惠。建议继续调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结构,使收入分配向劳动者倾斜。具体来说,首先应将经济增长和职工收益密切挂钩,建立健全不同部门、行业和地区职工工资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大体同步的机制,将两者增长关系作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之一,其次应该逐步降低政府税收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2、扩大就业规模,提高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据

促进就业规模的扩大是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缩小收入差距的可靠保证。首先,应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其次,应采取灵活的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将加快劳动力转移与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最后,应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关心就业的良好氛围,促使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提高专业技能,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参与就业。

3、建立健全相对稳定的工资收入增长机制

湖北省居民收入的70%左右来自于工资收入,工资水平的高低对于居民消费需求的大小密切相关。具体来说,一是要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严格按政策实施到位;二是要改进和完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指导企业重点是非公有制企业建立集体协商制度和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重点改进对国有企业工资总量的管理,采取工资预算管理手段逐步取代现行的工效挂钩办法;三是要正确贯彻落实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

4、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居民整体消费倾向

贫富差距悬殊不仅会对经济稳定和社会安定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会降低社会消费倾向,不利于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为改变湖北省贫富差距过大的现状,可以从以下途径入手:一是对行业垄断所造成的收入差距进行合理限制。如对垄断行业平均工资实行限高封顶,对工资立法突出同工同酬原则,在垄断行业实行价格听证制度,政府减少管制,适当将某些领域向外资和民间资本开放等。二是加强税收的调节功能,强化税收征管。三是打击非法收入。

5、鼓励和扶持农民改善住房条件,加快农村居民消费升级步伐

政府应为有新建和翻新住房意愿的农村居民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资金支持,可建立新居专项基金,为农民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并延长贷款年限。还可按需建住房面积或需翻新住房面积给困难农户直接补贴,积极抓住农村住房条件改善后派生的家电消费升级机遇。此外,应允许农民利用农村的宅基地,到城里置换廉租房或换社保,鼓励进城农民和有条件的农民在城里购买商品房,提高他们在城里的长期置业意愿,带动相关消费的增长。

二、提高保障水平,优化供给结构

统计报告显示,今年以来,湖北省消费品市场出现了一些可喜迹象,如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以上,农村消费市场持续回暖等。但与此同时,湖北省城镇居民的消费意愿却仍然显示出下降趋势。这无疑对湖北省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是极为不利的。居民之所以有钱而不愿消费无非两个原因:一是不敢花钱,因为有医疗、养老、子女就学、买房等后顾之忧;二是商品的供给结构与消费者的需求结构之间存在偏差,如花色品种不够丰富、服务质量不够优良、市场秩序不够规范等。换句话说,有钱花不出去。因此,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优化调整供给结构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关键。转贴于

1、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养老、医疗、就业以及最低生活保障,无不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一方面可以增加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另一方面可以解除居民的许多后顾之忧,因而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关键所在。湖北省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急需解决的主要是保障标准低和保障覆盖面小两个方面。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将未来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完善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统筹层次,扩大覆盖范围。通过发展补充性医疗保险来满足人们的健康保障要求,如商业医疗保险可以使部分高收入者原来追求高层次医疗待遇的潜在消费成为实际消费;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则可以填补低水平的基本医疗保险与职工(绝大部分为中等收入群体)实际医疗消费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

二是做实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重新审视职工退休后的余命年限,建立多元化的养老保险制度。针对高、中、低收入群体以及广大的农民,采取不同的养老保险方式,如鼓励高收入群体其参加商业保险,以满足该群体在老年时拥有较高生活水平的要求;中等收入群体参加由政府主导并负责管理的基本养老保险,职工还可加入由企业自主发展的企业或职业年金系统;低收入群体和大部分农民可以考虑建立低水平的养老金制度。

三是完善城镇居民医疗救助制度,将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城镇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纳入救助范围。

四是研究制定对城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被征地农民、高校学生的社会保障办法,增强社会保障的普惠性。

五是逐步提高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廉租房的覆盖率。

2、调整优化商品供给结构,适应消费需求的新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消费升级是很明显的,从最初的百元级消费(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过渡到以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家庭耐用品为主的千元级消费,再过渡到目前的万元级以上的消费(住房、汽车、电子产品、旅游休闲等),消费的层级在不断提升。目前的问题是如何为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消费选择,促进消费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实际上,现在消费者并不完全是缺乏消费意愿,而是由于商品结构与消费者需求结构之间始终存在偏差,生产出来的部分商品没人愿意消费,消费者想购买的商品没有被生产出来,或者生产不出来。湖北省的情况与全国的平均情况基本一致。因此,要拉动湖北省“十二五”期间居民消费增长还可以从不断优化调整商品供给结构上做文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加速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依靠科学技术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生产适应市场需要的消费品,特别是新产品。新产品的出现能够激发新的消费需求,例如,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就创造出了无法估量的新的消费需求。

二是要加强市场调查,深入了解市场的供求情况,了解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只有适应消费需求演变趋势的新发明、新产品才能取得成功,从而带动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而这样的创新活动必须基于大量准确的市场调查。

三是要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市场。服务消费将是我国未来消费的一个非常广阔的领域,如家政服务、老人护理、健康保健等消费,休闲旅游等消费,金融保险服务等消费以及信用消费等,这些消费将在居民消费结构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四是要继续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改善消费环境,加大打假的力度,净化市场,使人们敢于消费、放心消费。

【参考文献】

[1]祝福恩:扩大内需的关键是提升居民消费率[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2).

[2]曾令华:析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的影响[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居民消费水平报告篇3

关键词:城市化;房地产需求;居民消费;长三角

一、文献回顾

我国学者对城市化与房地产价格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陈石清和黄蔚认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导致了房地产价格的上升。陈淑云和付振奇认为城市化推动了房地产投资的增加。自从曼昆系统研究了持久消费以后,大量的文献就开始运用房地产需求和占有决策的结构性家庭模型研究家庭消费。李文丽和姚瑞研究了房价变化对不同年龄群体的房地产选择和消费者福利的影响。也有部分学者基于房地产的财富效应,研究房价上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邬丽萍认为房地产的财富效应影响了居民的消费决策、消费支出总额及结构,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高波和王辉龙通过构建一个两期模型,验证房价波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理,发现短期内的房价上涨会导致恩格尔系数上升。基于拉动内需对我国的迫切性,不少学者对城市化与居民消费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刘艺容指出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与消费增长率之间呈长期的正相关关系。袁晓玲等认为短期内居民消费增加导致城市化率的提高,而城市化率并不能引起居民消费的增加。万勇将城市化驱动居民消费需求的作用进行分解,并认为我国城市化的结构效应和保障效应体现的并不明显,但城市化却增强了交易的可获得性、交通的方便性。

回顾相关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既有的研究没能考察房地产需求这个比较重要的变量,也未能从总体上进行城市化、房地产需求与居民消费的分析。而只有引入房地产需求这一变量,并通过将城市化、房地产需求及城市居民消费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通过研究才能理清新型城镇化当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这也是我们试图进一步做出的贡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在本文随后的分析中,为具体分析城市化、房地产需求与城市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我们尝试验证以下假说:

1.城市化与房地产需求。城市化的过程也必然伴随着旧城改造和拆迁,大量失去房产的城市居民被迫进入房地产市场。此外,在城市化背景下,房价长期上涨也改变居民的预期,吸引了大量投资者进入房地产市场,从而提高了房地产需求量。

反过来看,房地产需求的增加无疑会增加土地出让金和房地产相关税收,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从而加快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同时,房地产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反映出外来人口迁入城市数量,因此房地产需求的增加也就意味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

假说1:城市化过程中会大幅度地增加由于迁移和拆迁带来的房地产需求,而房价上涨又会改变居民预期从而进一步增加房地产需求;房地产需求的增加提高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从而有利于城市化的进行。

2.房地产需求与城市居民消费。不同的房地产需求主体,其自身财富状况不同对消费的影响截然不同,从而使房地产需求与城市居民消费呈现不同的关系。如果房地产需求来自相对贫困的外来人口,为了购买房地产居民被迫改变其消费支出,降低了短期消费支出,增加了长期的房地产投资消费,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城市居民消费。如果房地产需求来自原城市居民、外来相对富裕人群或拆迁户,由于近年来房地产升值和拆迁补偿标准的提高,其获取收益的能力大大提高,从而使得房地产需求增加与消费支出增加相伴出现。

反过来看,居民消费支出能够反映了居民的经济状况和购买力水平,居民消费水平越高,越有能力进行房地产投资获利,从而增加房地产需求。但是当居民的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居民消费偏好会发生变化,这时的居民消费水平也达到较高的水平,从而会降低房地产需求。此外,从降低投资风险角度出发,居民也会进行投资的组合,从而降低房地产需求。

假说2:由于房地产需求主体不同,房地产需求与居民消费间不存在明确相关关系;当居民消费水平较低时,房地产需求和消费都会增加,当居民消费水平较高,消费偏好和规避风险的需要会降低房地产需求。

3.城市化与城市居民消费。城市化带来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从而提高个人可支配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当然城市化本身也带来了更多的消费机会,也带动了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生活环境的改变也直接影响了迁移人口的消费习惯,从而增加了消费支出。此外,城市中“示范效应”比较严重,人们的消费行为会彼此进行“模仿”和攀比,也会增加其消费支出。

此外,城市化过程中伴随着财富的重新分配。市郊周边的农民在完成城市化身份转换的同时,也伴随着拆迁安置带来的财富水平的变化。从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来看,当地的拆迁补偿标准处于相对较高的阶段。因此城市化会提高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

反过来看,居民消费能够带动消费行业的发展,通过税收收入为城市化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居民消费能够带动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从而为迁入人口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居民收入水平,从而推动城市化的进程。

假说3:城市化会带来居民消费的增加;居民消费也能推动城市化进程。

三、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1.模型设定。为了分析城市化、房地产需求以及城市居民消费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我们分别通过建立不同的模型考察它们之间的影响机制。首先考察了城市化以及房地产需求对于城市居民消费的影响。模型形式如方程(1):

consumptionit=αi+β1urbanit-1+β2housedemandit-1+γXit+εit(1)

其中,consumptionit为城市居民消费支出,urbanit-1为城市化滞后一期项,housedemandit-1为房地产需求量滞后一期项,Xit为控制变量,包括人均可支配收入。这里在模型中加入城市化水平的一次滞后项,是为了反映新迁入居民在环境改变之后的消费变化情况。另外考虑到房地产需求与消费需求往往作为两期模型来进行分析,这里选择了房地产需求的一次滞后项作为变量。

为考察城市化、居民消费对于房地产需求的影响,我们建立模型(2):

housedemandit=αi+β1urbanit+β2consumptionit+β3consumptionit2+γYit+εit(2)

其中,housedemandit为房地产需求量,urbanit为城市化程度,consumptionit,consumptionit2分别为城市居民消费及其平方项,Yit为控制变量,包括通货膨胀率。由于城市户籍准入制度的存在,房地产需求和城市化应该是同期进行的,因此这里不考虑城市化一次滞后项。而居民消费水平的不同,对于房地产需求影响不同,这里加入了居民消费的平方项作为变量,分析不同消费层次对于房地产需求的影响。

为考察房地产需求、城市居民消费对于城市化的影响,我们建立模型(3):

urbanit=αi+β1housedemandit+β2consumptionit-1+γZit+εit(3)

其中,urbanit为城市化程度,housedemandit为房地产需求量,consumptionit-1为城市居民消费的一次滞后项,Zit为控制变量。房地产需求与城市化往往发生在同期,因此这里不考虑房地产需求的一次滞后项;另外城市居民的消费对外来人口具有一定的信号传递作用,消费水平较高的城市对外来人口有比较强的吸引力。但信号的传递具有一定的时滞,因此这里加入城市居民消费的一次滞后项。

2.数据来源和说明。本文的样本区间为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6年(2006年~2011年)的面板数据。本文所有的原始数据均来自于《江苏省统计年鉴》、《浙江省统计年鉴》、《上海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浙江省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并经作者整理得到。各变量的具体说明及数据来源如下:

(1)城市化率(URB):采用城镇居民数量占总人口数量的的比值来衡量,该指标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江苏省统计年鉴》及《浙江省统计年鉴》(2006年~2011年)。

(2)房地产需求(HD):采用房地产销售面积来表示,用来衡量各城市的实际的房地产需求量,数据来自《上海统计年鉴》、《江苏省统计年鉴》和《浙江省统计年鉴》(2006年~2011年)。

(3)居民消费(CON):这里用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来表示居民消费量。江苏省的数据来自《江苏省统计年鉴》(2006年~2011年),上海市数据来自《上海统计年鉴》(2006年~2011年),浙江省数据来自浙江省各市2006年~2011年的国民经济与社会统计公报。

(4)影响城市化、房地产需求和居民消费的外生变量。本文选择以下外生变量:居民收入(INC),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表示,用来控制居民收入对于其消费水平的影响。通货膨胀(CPI),采用城镇居民消费者物价指数来衡量,用于控制通货膨胀对房地产投资需求的影响;第二产业占比(IND),用第二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来表示,用来控制第二产业吸引转移劳动力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第三产业占比(SER),用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表示,用来控制第三产业吸引劳动力转移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

四、实证结果及检验

表1报告了模型(1)的估计结果。从表1的结果中可以看出,上一期的城市化水平对居民需求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城市化水平越高说明迁入的人口越多,则更多的农民受益于城市化带来的收入上升,从而带动居民消费的提高。而房地产需求的滞后一期项没有通过检验,这与我们前面的预想基本一致。由于城市居民及迁入人口的财富和收入水平参差不齐,房地产需求当中既包含了自住性需求也包括了大量的投资性需求,由于群体的复杂性导致房地产需求对城市居民消费的影响不一。同时,从控制变量来看,城市居民消费很大程度上还是由居民可支配收入决定的,因此提高居民消费关键还是不断提升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

2.变量符号中ln表示取对数,L表示滞后一次项。表2报告了模型(2)的估计结果。从表2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城市居民消费与房地产需求之间呈倒U型关系,说明当城市居民处在低水平的消费时,房地产需求和居民消费同方向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原来非必要的消费成为必要的消费,这部分消费不会因为购房而受到影响。所以房地产需求增加的同时,必要的消费支出也增加了。而一旦消费水平超过17381.68元这一拐点,则消费增加的同时,房地产需求会呈下降的趋势。从拐点来看,这一消费水平超过了长三角地区大多数家庭可支配收入的一半甚至更多,而这也显然超过了我国居民平均的边际消费倾向。因此,长三角每年大量增加的房地产需求正说明了该地区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低下。现阶段长三角的大多数居民还主要是由于收入水平较低而借助房地产投资来增加家庭收入。

表3报告了模型(3)的估计结果。从表3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房地产需求推动了城市化的提高。房地产需求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从而推动了城市化进程。而居民消费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比房地产需求更强。房地产需求为城市化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但是这种资金的支持更多地发生在短期内且一次性的。而居民消费具有长期性且能带动更多的相关行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城市化提供更多的动力。同时,从表中也能看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和城市化高度相关,说明现阶段二产和三产的发展依旧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方法对城市化、房地产需求和居民消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化推动了房地产需求的增长;城市化带动了居民消费的提高;房地产需求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并不明确;居民消费与房地产需求呈倒U型关系,现阶段长三角地区居民消费促进了房地产需求。因此,为了继续推进城市化进程并培养居民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同时也要稳定房地产需求实现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1)拓宽投资渠道,引导居民投资。从长三角地区来看,房地产需求过度增加有房地产泡沫化的风险,且随着着城市化进程逐渐接近完成,房地产需求会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拓宽居民投资渠道,引导房地产投资性需求向城市公共事业项目转移,才能保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的顺利完成。

(2)转变城市规划理念,树立可持续的城市发展观。长三角很多城市建设过度依赖于房地产业,蕴藏了大量的风险。因此,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城市化过程中要建设适应居民需要的公共项目,建设生态友好的新城市。

(3)加强文化产业建设,培养居民全新消费观。进行文化产业建设,生产高水平的文化产品,不但能够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水平,也能够拉动内需的增加,改变居民房地产投资需求过于旺盛的局面,也有利于房地产业的去泡沫化。

参考文献:

1.陈石清,黄蔚.中国房地产价格与城市化水平实证分析.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2):48-55.

2.陈淑云,付振奇.城市化、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以湖北省1990-2009年时间序列数据为例.经济体制改革,2012,(2):30-35.

3.邬丽萍.房地产价格上涨的财富效应分析.求索,2006,(1):27-29.

4.高波,王辉龙.长三角房地产价格波动与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产业经济研究,2011,(1):1-10.

5.刘艺容.中国城市化水平与消费增长的实证分析.湖南社会科学,2008,(2):99-103.

6.万勇.城市化驱动居民消费需求的机制与实证――基于效应分解视角的中国省级区域数据研究.财经研究,2012,38(6):124-133.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研究”(项目号:10JZD0025)。

居民消费水平报告篇4

××市居民家庭饮食消费状况调查报告为了深入了解本市居民家庭在酒类市场及餐饮类市场的消费情况,特进行此次调查。调查由本市某大学承担,调查时间是XX年7月至8月,调查方式为问卷式访问调查,本次调查选取的样本总数是XX户。各项调查工作结束后,该大学将调查内容予以总结,其调查报告如下: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一)样品类属情况。在有效样本户中,工人320户,占总数比例18.2%;农民130户,占总数比例7.4%;教师200户,占总数比例11.4%;机关干部190户,占总数比例10.8%;个体户220户,占总数比例12.5%;经理150户,占总数比例8.52%;科研人员50户,占总数比例2.84%;待业户90户,占总数比例5.1%;医生20户,占总数比例1.14%;其他260户,占总数比例14.77%。

(二)家庭收入情况。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从本市总的消费水平来看,相当一部分居民还达不到小康水平,大部分的人均收入在1000元左右,样本中只有约2.3%的消费者收入在XX元以上。因此,可以初步得出结论,本市总的消费水平较低,商家在定价的时候要特别慎重。

二、专门调查部分

(一)酒类产品的消费情况

1、白酒比红酒消费量大。分析其原因,一是白酒除了顾客自己消费以外,用于送礼的较多,而红酒主要用于自己消费;二是商家做广告也多数是白酒广告,红酒的广告很少。这直接导致白酒的市场大于红酒的市场。

2、白酒消费多元化。

(1)从买白酒的用途来看,约52.84%的消费者用来自己消费,约27.84%的消费者用来送礼,其余的是随机性很大的消费者。

买酒用于自己消费的消费者,其价格大部分在20元以下,其中10元以下的约占26.7%,10~20元的占22.73%,从品牌上来说,稻花香、洋河、汤沟酒相对看好,尤其是汤沟酒,约占18.75%,这也许跟消费者的地方情结有关。从红酒的消费情况来看,大部分价格也都集中在10~20元之间,其中,10元以下的占10.23%,价格档次越高,购买力相对越低。从品牌上来说,以花果山、张裕、山楂酒为主。

送礼者所购买的白酒其价格大部分选择在80~150元之间(约28.4%),约有15.34%的消费者选择150元以上。这样,生产厂商的定价和包装策略就有了依据,定价要合理,又要有好的包装,才能增大销售量。从品牌的选择来看,约有21.59%的消费者选择五粮液,10.795%的消费者选择茅台,另外对红酒的调查显示,约有10.2%的消费者选择40~80元的价位,选择80元以上的约5.11%。总之,从以上的消费情况来看,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基本上决定了酒类市场的规模。

(2)购买因素比较鲜明,调查资料显示,消费者关注的因素依次为价格、品牌、质量、包装、广告、酒精度,这样就可以得出结论,生产厂商的合理定价是十分重要的,创名牌、求质量、巧包装、做好广告也很重要。

(3)顾客忠诚度调查表明,经常换品牌的消费者占样本总数的32.95%,偶尔换的占43.75%,对新品牌的酒持喜欢态度的占样本总数的32.39%,持无所谓态度的占52.27%,明确表示不喜欢的占3.4%。可以看出,一旦某个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是很难改变的,因此,厂商应在树立企业形象、争创名牌上狠下功夫,这对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4)动因分析。主要在于消费者自己的选择,其次是广告宣传,然后是亲友介绍,最后才是营业员推荐。不难发现,怎样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对于企业来说是关键,怎样做好广告宣传,消费者的口碑如何建立,将

文章载:-5):,*(#:9直接影响酒类市场的规模。而对于商家来说,营业员的素质也应重视,因为其对酒类产品的销售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饮食类产品的消费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一些饮食消费场所和消费者比较喜欢的饮食进行,调查表明,消费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消费者认为最好的酒店不是最佳选择,而最常去的酒店往往又不是最好的酒店,消费者最常去的酒店大部分是中档的,这与本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是相适应的,现将几个主要酒店比较如下:

泰福大酒店是大家最看好的,约有31.82%的消费者选择它,其次是望海楼和明珠大酒店,都是10.23%,然后是锦花宾馆。调查中我们发现,云天宾馆虽然说是比较好的,但由于这个宾馆的特殊性,只有举办大型会议时使用,或者是贵宾、政府政要才可以进入,所以调查中作为普通消费者的调查对象很少会选择云天宾馆。

2、消费者大多选择在自己工作或住所的周围,有一定的区域性。虽然在酒店的选择上有很大的随机性,但也并非绝对如此,例如,长城酒楼、淮扬酒楼,也有一定的远距离消费者惠顾。

居民消费水平报告篇5

一、基础数据与测算方法

从历史趋势来看,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以下简称“居民消费率”)呈现下降趋势,从而使得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不断走低。在国家扩大消费政策的支持下,居民消费率在一些年份略有提高,但是仍然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同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为此,“十二五”规划纲要特别提出了到2015年“消费率上升”的目标。然而,提高消费率本质上是一个约束性指标,将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并表现出重要的逆周期特征。目前为止,国家文件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的预期目标。

长期来看,居民消费主要由居民收入决定。因此,十提出到202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为我们研究居民消费提供了重要参照系。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0年我国GDP规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03260亿元、19109元和5919元,根据十提出的倍增目标,2022年这三个指标将分别达到806520亿元、38218元和11838元。与此同时,居民消费还受到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本文利用全国财政支出中的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支出总和占全国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对此进行衡量。由于2007年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本文选择2006年之前的趋势和2007年之后的波动项合成新的序列对2007—2011年数据加以调整。最后,在回归策略上,由于我国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特征,本文区分城乡居民分别进行回归,然后根据人口城乡结构(城镇化率)进行汇总。

在人口总规模不变的假设下,根据我国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和城镇化发展趋势,将基准情景假设如下:社会保障水平指标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这样,可以得到回归和预测所使用的基础数据(表1)。

本文采用以下回归方程:XFZC=C+a*SR+b*SHBZ,其中XFZC是城乡人均消费支出规模,SR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SHBZ是社会保障水平指标。原始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样本区间为1984—2011年。结果显示(表2),所有系数的F-统计量都通过了检验,城乡两个回归方程的整体显著性较高。

回归结果有两点值得关注:首先,系数a的回归结果显示,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高于城镇居民,这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相一致。其次,系数b的回归结果显示,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受社会保障水平影响较大,但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受其影响相对较小。这主要是由社会保障体系长期偏向城市造成的,因此,社会保障水平主要影响受社保体系覆盖的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

二、测算结果

在社会保障水平变量和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的基准情景下,根据回归结果并利用人口规模进行总量测算,得到2022年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规模将分别达到254279.7亿元和51010.31亿元,两者加总可以得到居民消费支出规模为305290亿元。再根据十提出的GDP倍增目标,可以得到基准情景下2022年居民消费率为37.853%,这比2010年居民消费率34.905%提高了近3个百分点。

下面,将根据不同的情景比较分析收入倍增、城镇化和社会保障水平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

在收入倍增的前提下,表3给出了不同城镇化率和社会保障水平下的居民消费率,从中可以得到以下几个重要结论:

第一“收入倍增”对遏制居民消费率下降具有基础性作用。如果城镇化率没有相应的提高,在GDP倍增的同时,收入倍增只能稳住居民消费率。从表3还可以看到,在城镇化率和社会保障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2022年的居民消费率达到33.379%,年均下降约0.1个百分点,10年下降约1个百分点。

第二,城镇化是扩大居民消费支出的最大潜力所在。在“收入倍增”的前提下,不管社会保障水平是否有所提高,城镇化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均带动了居民消费率的提高。比如,即使社会保障保持2010年的水平不变,城镇化提高10个百分点之后居民消费率将提高到36.904%。表3同时显示,城镇化能够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但不会带来居民消费率大幅度提高。

第三,社会保障不完善是制约居民消费支出的重要原因。表3显示,在城镇化保持2010年水平的情景下,社会保障水平如果保持2010年不变,居民消费率将比2010年略有下降,而如果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率累计提高却不到1个百分点。因此,社会保障不完善具有制约居民消费的作用,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并不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决定因素。

本文还计算了2011—2022年居民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点数。为了与2010年进行比较,本文采用基准情景(城镇化率和社会保障水平皆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下的测算结果,并对2011—2022年的数据进行了年化平均处理。如表4所示。

在基准情景下,居民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由2010年的32%提高至年均41%,提高了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2010年经济增长率为10.3%,居民消费支出拉动约3.2个百分点;根据十提出的GDP翻一番目标,预计2011—2022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7.2%,据此可以计算得到居民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的点数为2.9。

三、政策启示

根据上述测算结果,可以得到以下重要政策启示:提高居民消费率要坚持居民收入增长与城镇化同步推进。

测算结果显示,如果不能有效推进城镇化,即使实现了十报告提出的“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我国居民消费率也不会有较大提高。只有在实现收入倍增基础之上,有效推进城镇化,居民消费率才会有一定幅度的提高。这其中的机理在于城乡居民在收入和消费方面的巨大差距,城镇化将释放这种差距背后的消费潜力。如果城镇化能够真正使得农民市民化,那么这部分人在收入和支出方面都将摆脱农民的低生活水平状态,进入城镇的较高生活水平状态。因此,在城镇化的共同推进下,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的结果是整个居民部门的收入规模要高于翻一番。

居民消费水平报告篇6

一、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和情况描述

为调查吉林市城镇居民液态奶制品消费的基本状况,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剔除作废问卷以及信息不完整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542份,问卷有效率达90.3%。根据542份有效问卷的统计结果,被调查者的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

从个体特征来看,在被调查者中,51.85%是女性,因为大多数女性在当家庭中处于日常消费品购买主导地位。被调查者的年龄分为5个层次,分别是24岁以下、24岁-32岁、32岁-42岁、42岁-55岁、55岁以上,其中主要集中于24岁以下和32岁-42岁两个年龄段,共占有效样本量的六成以上;其次是24岁-32岁和55岁以上两个年龄段分布较多,分别占12.92%和12.36%;42岁-55岁年龄段的被调查者最少,仅占8.3%。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较高,一半以上为大专、本科、及以上,高中学历的占9.23%,而有高中学历以下的占20.48%。从家庭结构来看,被调查家庭人口在3口的居多,有近一半;单身、二口及三口以上分别占25.46%、12.55%和16.61%。被调查者的人均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占34.69%,1000元以下和2000-4000元的分别占1/4左右,1000-2000元的占14.94%,说明人民生活水平和以前比有很大的改善,具有消费液态奶的潜力。

二、吉林市居民液态奶消费基本特征

统计显示,在实际有效的542个城市居民样本中,378户家庭在2012年有经常饮用液态奶的习惯,占到总样本容量的69.74%。针对这些具有饮用液态奶习惯的家庭,本文从液态奶的消费状况、购买频率、特征偏好、了解渠道方面,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吉林市居民液态奶消费的基本特征。

1.吉林市居民液态奶总体消费情况

如表2显示,在这有经常饮用液态奶习惯的378个家庭中,户均月液态奶购买量为4.77kg,户均月购买支出额88.15元。同时根据问卷结果显示,购买液态奶主要供婴儿喝的占20.26%,供儿童喝的占20.99%,供老年人喝的占12.34%,而中青年占了最大的比例46.41%。这说明人们越发注重中青年的保养,同时对老年人和婴儿、儿童的关注度稳步提升。

2.购买频率

针对2012年经常饮用液态奶的家庭,通过整理相关数据得到了如表3所示的吉林市城市居民液态奶购买频率特征。可以看出,吉林市居民平均每隔2.93天购买一次液态奶。2012年整年平均购买了124.68次,户均每次购买液态奶数量为0.46kg,户均每次购买支出为8.48元,基本符合吉林市市民一般生活状况。

3.购买偏好

本文从消费者购买目的,购买决策的影响因素,产品包装,产品品牌,购买地点五个角度来分析消费者的购买偏好。

(1)购买目的

如表4统计显示,有高达77.72%的居民喝牛奶的目的是补充钙质,其次70.9%的居民更注重牛奶的营养价值,50.28%的居民喝牛奶是为了增强抵抗力。

(2)购买决策的影响因素

主要包括营养丰富、安全卫生、口味、存放时间、价格等方面。由表5知,其中67.59%的消费者看重安全卫生,66.67%注重营养丰富,44.57%关注牛奶的口味。随着吉林市整体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液态奶的价格已经不是居民首要关注的问题,并且随着人们对于产品安全、卫生质量以及营养价值的关注,更有利于那些声誉高,年代久的大型奶制品企业的产品销售。

(3)产品包装

调查发现对于产品包装的偏好程度,最高的是袋装奶,占55.62%;其次是盒装奶,占31.31%;罐装奶占10.31%。在吉林市液态奶消费市场上居民更偏好于像袋装奶、盒装奶这种携带方便、价格适宜、规模适中的产品。罐装和桶装奶因为体积、重量、价格、便利、存储保鲜等方面的问题,所占消费比例较低。

(4)产品品牌

目前吉林市奶制品市场主要有伊利、蒙牛、光明、完达山等大品牌,同时还有吉林本地奶制品生产厂家:春光。从表6的数据中得到,伊利和蒙牛相差不多分别占37.94%、37.54%,完达山占9.39%。伊利牛奶在广告中注重心理上的感觉,让消费者感受到“心灵的天然牧场”,在纷繁混乱的都市中寻求一块净土,安逸、平和、细细地去品味。同时,在2008年成为奥运赞助商的伊利顺理成章地以奥运之名,用奥运概念来提升品牌的美誉度,以征服消费者;蒙牛利用超女选秀活动提高知名度,在广告中启用超级女生作为产品代言人,同时广告主题曲《酸酸甜甜就是我》也使蒙牛酸酸乳也随之深入人心。完达山和春光都是作为东北的乳制品企业,具有地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优势,因而在吉林消费者心目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5)购买地点

从表7中显示,75.51%的居民选择在超市购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超市产品有质量保证,货源正规,同时价格稍低,因而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并且随着城市发展,交通日益发达,私家车逐渐普及,距离稍远的超市完全不受交通问题的限制。其次便利店占10.13%。主要是由于离家较近,对于时间比较紧张的上班族来说,在便利店购买既省时又方便。还有9.39%的家庭采用送货到家的方式,主要采用在固定时间牛奶公司的人来投递的形式,其优点在于省心省时。

4.信息了解渠道

由下图可知,吉林市居民购买液态奶最主要的途径是传统媒体广告,占有55.54%。其次21.96%是通过超市促销的,也有13.28%的消费者是通过朋友介绍途径获得的信息,需要说明的是传统媒体广告在这里主要指的是电视广告、广播广告、报纸广告、杂志广告,并不包括网络广告、手机短信广告。但由于高收视率的电视、广播节目,以及发行量大的报纸刊物需要更多的广告费用,大型奶制品企业具有更雄厚的资金投入到广告中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的优势,也就导致了大型企业奶产品和小型企业的距离越拉越大。例如,在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段进行广告宣传;在广告中搭配上明星牌、亲情牌、知识牌等。超市促销过试品尝之类的活动,增强消费者对新推出奶制品的了解。同时,朋友之间相互交流,在潜移默化之中就把有关该种奶制品的信息传达到其他消费者。不同信息传播方式对消费者的影响程度和效果各不相同,需要企业结合各方面的因素分析后妥善选择。

三、总结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范文(整理8篇)

    - 阅0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把美丽带进校园“。走在校园里,看见地上的一片纸屑,你是视而不见,还是弯腰捡起?在食堂.....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整理16篇)

    - 阅0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篇1今天是植树节,阳光灿烂,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去植树,我们开开心心地拿起水桶,抗起铁铲,带上树苗地去植树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路边,我和小明一组,我挖坑,小明提水.....

    幼儿园疫苗打印通知范文范本,幼儿园

    - 阅0

    如何写幼儿园疫苗打印通知范文范本篇1班级:小二班幼儿姓名:xxx性别:女年龄:4岁教师:初梓然经过观察该幼儿饮食习惯不好,吃饭时有一些不好的习惯存在。总是推迟吃饭时间,每次吃饭都.....

    有关交通安全作文范文(精选3篇)

    - 阅0

    有关交通安全作文范文篇1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平等而唯一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必须要珍惜它,必须珍惜每个人所拥有的美好。不知道为什么,走在繁华的城市街道,望着那鳞次栉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