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渔业技术(6篇)

来源:

海洋渔业技术篇1

1.1海洋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

海洋农业资源的开发和海洋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从目前大连现状看,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海洋资源综合管理体系,相关管理部门存在着条块分割、各行其是、相互矛盾的问题。各涉海管理部门之间存在着管理权限和管理范围不清或不合理的问题,难于适应大规模海洋开发的要求和发展趋势,难以满足现代海洋管理的新要求。同时,各个区域发展过程中缺少海洋农业的总体发展规划,不能完美地配合,影响了海洋农业的整体效益。

1.2海洋农业相关人才匮乏

大连作为全国沿海城市之一,海洋农业还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急需海洋农业科技人才。然而现在海洋农业的人才队伍却难以满足海洋农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已有的高级、副高级海洋农业技术人员多数已接近退休年龄,另一方面海洋农业的队伍普遍学历较低,一些人员又是非海洋渔业专业毕业,加之工作实践经验少,使得海洋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整体发展和能力建设速度趋于下降,使整个海洋农业人才队伍比较薄弱,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不足,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不强,短期无法实现科技服务质量上新的突破和革新。

1.3海洋农业资源枯竭

目前大连绝大多数的海洋农业生产活动都是在近海海域进行,由于海洋农业的发展,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与管理,一些企业和个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顾资源的现状,盲目开发。渔业生产主要是拖网作业方式,拖网捕捞毁坏了海底珊瑚群体,严重威胁了鱼类的生活环境,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再生能力产生巨大的威胁,导致大量鱼类资源减少。一方面,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污染物过度排放,给海洋带来严重污染,造成海洋生物大幅度减少;填海造地、盲目攫取海底能源等开发行为,使海洋生态资源枯竭。造成海洋农业资源的枯竭主要有海洋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野蛮的作业方式、环境污染问题三个方面。

(1)海洋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一些企业和个人盲目地增加效益,人为地增加产量,超出了资源的再生能力,渔业的资源将面临严重的枯竭的危险。目前有限的海洋资源难以满足强大的捕捞强度,海洋农业的发展靠海洋资源,过度的捕捞,加速了海洋农业资源的破坏。

(2)野蛮的作业方式,海洋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各种违规方法,使海洋生物资源不断减少甚至灭绝,政府管理部门抓不胜抓,长期如此,必将破坏海洋农业的持续发展。

(3)环境污染问题,各种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不加处理或处理程度不足倾流入海,成为海洋环境的重大污染源头。其他海洋经济活动对海洋的污染,以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海洋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对海洋农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海洋农业环境恶化随着工业、农业的快速蓬勃发展和人口的膨胀,污染源迅速增多,使海洋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给海洋生物资源造成严重威胁。据2013年12月30国家海洋局陆源入海排污口排污状况,我国78个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占比过半,辽宁超标率为60.9%。辽宁省水域流入渤海的大小河流几乎都被污染。双台子河等15条河流入海监测断面水质为劣五类,环辽东湾的辽宁盘锦、营口、葫芦岛等市的海洋排污有增无减,仅锦州一市每年排入海域的工业废水达5538万t,含污染物1214万t。

2海洋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1政府缺乏引导

海洋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引导,目前政府对海洋农业的管理机构虽然存在,但管理力量严重不足,海洋农业有关政策制定得不及时,并且得不到落实。海洋农业的发展,主要由渔民主导,渔民的一些不正当做法,政府缺乏引导,个别渔民还无视管理规范;另一方面,对海洋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政府不能及时掌握解决,渔民对政府失去信心,直接影响海洋农业的发展。

2.2重要水生物基因组研究过于片面

大连的海洋农业产业规模和经济总量目前正逐渐增加,但总体上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海洋农业发展的科学技术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只在半滑舌鳎、鲤鱼等少数物种开展了全基因测序工作,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研究方面发展缓慢。应该增强在海洋生物基因测序方面的成果,由于只是注重少数生物基因方面的片面研究,制约了辽宁省海洋农业产业规模和经济总量的提高。

2.3渔业基础设施落后

我国是渔业大国,而不是渔业强国,表现在海水养殖业,主要体现在渔业产业基本设施陈旧老化严重、技术保障支撑不配套等问题。目前,在海洋渔获物总产量中海洋捕捞业的产量约占全国的60%。很多地方海洋捕捞的产量已接近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临界值,一些品种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种群数量增长的临界值。海水集约化养殖技术尚未形成一定的标准和规范,急需研究在不同生产模式、不同生产对象、不同操作环节的养殖技术标准体系。目前集约化养殖方式主要以粗养、散养为主,集约化水平不高。

2.4海水养殖生物投入品研发滞后

海水养殖中疫苗、渔药、饲料等养殖投入品对保障水产品的安全有重大影响。而我国养殖安保产品研制起步较晚,不能满足海洋农业所需的技术要求。新型安全渔药的研究比较落后,为了防治各种病害大量使用各种兽药、农药甚至化学试剂,严重影响了水产品的安全。水产动物营养需求研究缺少系统性、全面性,专用的配合型高效环保饲料开发严重滞后,饲料的开发和使用技术有待提高。海水养殖中的渔药、饲料的滥用,既浪费了天然渔业资源,又破坏了水体环境,对海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2.5水产品加工技术落后

水产品一经捕捞后,如不立即采取必要的保鲜措施,就很容易造成水产品的腐败变质。目前大连主要的水产加工方式还是冷冻保藏,机械化和技术工艺难以满足现在社会的需求。在加工和综合利用方面与发达国家水产品加工相比存在巨大差距。一是水产品加工量较低,大多数都是直接出售;二是深加工技术含量低,加工的种类较少,难以满足社会需求;三是对加工过程中的废弃物综合利用较少,水产品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大多数都用来生产鱼粉,对废弃物中有价值的成分难以合理利用,大大浪费了资源;四是主要加工方式还是传统产品的加工方法,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能做到工厂化生产,效率较低。

3促进海洋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3.1转变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道路

海洋农业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跳出过去以海论海的观念,由传统相对独立的海水农业转变为海陆统筹发展的海洋农业;由粗放型无序捕捞海洋渔业资源向集约性工厂化利用海洋渔业资源转变;由无偿使用海域、竭泽而渔式开发海洋渔业资源向海域有偿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农业转变.走适度捕捞、集约化养殖、精深加工、标准化生产的发展道路。避免竭泽而渔式的捕捞方式,适度捕捞,逐步取消传统的自然采捕的渔业,进行人工增殖和工厂化养殖,提高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使海洋农业持续高效地发展。沿岸淡水对浅海海水盐度的冲淡而造成养殖对象的生存,破坏了养殖生物的生存环境。不要走“先污染、后治理”道路,实现科学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的有机结合。

3.2健全制度保障

一是完善海洋环境评估制度。对海洋资源开发项目要进行严格审查,使其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加强对海洋环境的监测管理。二是建立净化污染物入海国际化标准制度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制度。减缓海洋生态环境污染对海洋农业的影响,加强对沿岸工业和生活废水、污水等污染物的管理和治理,对影响海洋农业发展的其他海洋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三是建立起满足种群生长曲线最大捕捞量的控制制度,使渔业资源保持稳定。要严格控制近海渔业资源的捕捞强度,保持渔业资源相对稳定,完善相关海域的禁渔期、禁渔区管理制度及措施,加大管理力度和处罚力度。四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海洋监察制度,为海洋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法律保障和支持。

3.3提高海洋农业的生产水平

海洋渔业技术篇2

一、我国海洋渔业生产取得的成绩

(一)浅海、滩涂海水养殖和海珍品增养殖取得显著成效

为实施“海上辽宁”、“海上山东”的战略,辽宁、山东两省充分发挥地处辽东、山东半岛和北黄海、渤海湾的优势,利用浅海、滩涂积极发展水养殖业。1996年,辽宁、山东两省海水养殖产量分别达到111万吨和259.7万吨,占海产品总量的43%和54.5%。为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两省又积极开发海水增养殖业,实施了对虾人工增殖放流和海底底播工程。辽宁省自1985年开始生产性放流以来,共放流1~3厘米幼对虾125亿尾,回捕产量达1.9万吨,直接经济效益6.5亿元,社会效益达2.8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10,居全国领先水平。海底底播是近些年来新兴的生产领域,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大连市长海县是一个海岛县,全县底播增殖面积40万亩,重点发展鲍鱼、海参、海胆、虾夷扇贝等海珍品,以及文蛤、杂色蛤、魁蚶等品种,产量共达8万多吨,初步建成了一个以底播增殖为主的海底庄园。山东省长岛县的海水养殖区现在已由近岸浅海扩展到深水大流海区,养殖品种由传统的海带、扇贝扩大到鲍鱼、海参、虾夷扇贝等海珍系列养殖,养殖形式也由单一的筏式养殖转变形成为海上筏养、海底播养、陆上工厂化养殖等多种养殖形式一起上的新局面。在列岛周围70万亩海域,初步形成了上、中、下水层综合利用的“蓝色牧场”。1996年全县海产品产量30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达20.87万吨,养殖收入6.58亿元。浙江省在合理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之后,也确立了以养殖业为主的发展思路,海水养殖取得显著发展。1996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达到85.82万亩,产量达39.51万吨,列全国第六位。1997年,浙江省桃花海洋渔业公司和象山港渔业公司,分别从福建省引进欧鳗和大黄花鱼种苗,采取大面积海水人工养殖,并获得成功,由于经济效益显著,预计将会有更大发展。

(二)建立了新型的海洋捕捞机制,积极发展远洋渔业

浙江省濒临东海,大陆架渔场面积达34050万亩,是浙江省陆域面积的两倍多。著名的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丰富的渔业资源加速了浙江省海洋捕捞业的发展。1996年,全省渔业总产量达342.14万吨,其中海洋捕捞占259.72万吨,居全国首位。针对我国近海传统鱼种结构的变化,浙江省积极采取对策,使海洋捕捞结构从以沿岸近海为主,初步实现了向外海发展的转变,远洋捕捞作业已发展到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极大地促进了海洋渔业的发展。1996年,全省外海渔获量已占海洋捕捞总产量的61%。远洋渔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并具有了一定规模,去年产量达13.4万吨。

(三)积极开发水产品加工业,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辽宁、山东、浙江三省渔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本省水产品保鲜加工业的迅速掘起。水产品加工是水产品增值的重要环节,也是今后海洋经济增值的发展方向。为瞄准国内国际市场,浙江省首先发展冷冻小包装和方便食品,在此基础上又开发了海洋药物等产品,使水产品获得显著增值。1996年,全省水产品加工总量达60余万吨,加工产值63.8亿元,水产品加工综合能力列全国前茅。

二、对我国水产品需求潜力和海洋渔业资源潜力的分析

据农业部渔业局测算,1995年全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为20.5公斤,人均消费量为11.6公斤,但消费极不平均,沿海地区有的高达40公斤,而内陆一些地区人均消费不到1公斤,所以内陆地区水产品的消费潜力是很大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膳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对高蛋白、低脂肪,食鲜味美的水产品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如果按每人每年增加1公斤水产品消费来计算,5年就需要增加600万吨的产量。而根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后几年每年人口将净增加1400万左右,满足新增人口对水产品的消费就需增加水产品产量16万吨。因此,应充分挖掘渔业资源的潜力,以满足人民对水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一)提高养殖单产的增产潜力

我国海水养殖单产整体水平不高。“七五”期间,海水养殖单产平均为442斤/亩;“八五”期间,海水养殖单产已提高到677斤/亩。随着我国海洋渔业的迅速发展,相应的良种体系、渔用饲料体系、病害防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养殖优良品种的引进及池塘改造等,“九五”期间,我国海水养殖单产达到800斤/亩以上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扩大养殖面积的潜力

我国15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和滩涂面积约为2亿亩,按现有科学技术水平,可进行人工养殖的面积为4000万亩。到1995年止,已利用的浅海和滩涂面积为1074万亩,仅占可养殖面积的26.8%。由于养殖技术、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用于养殖的面积将不断扩大。如:山东省长岛县就已在30~40米水深的海域进行养殖,并获得成功。另根据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提供的资料,我国近海30米等深线所围浅水面积为4.8亿亩;40米等深线所围浅水面积6.2亿亩。由此足以说明,我国扩大海水养殖面积潜力是很大的。

(三)开发外海和远洋渔业资源的潜力

据资源调查,我国部分外海还有一定的渔业资源蕴藏量。仅南海外海海域就有近100万吨。稳定近海,调整远洋捕捞结构已势在必行。外海海域特别是公海海域渔业资源还有相当大的潜力。随着我国远洋渔业生产能力的扩大和同第三世界国家渔业合作的日益发展,远洋渔业产量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是可能的。据农业部渔业局提供的资料,预计到本世纪末,远洋和外海渔业产量将增加50万吨。

三、目前我国海洋渔业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近海捕捞过度,造成渔业资源渐趋枯竭

近海捕捞是一项投入高回报率也高的产业,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我国渔业生产管理机构的执法力度又相对薄弱,因此海洋捕捞出现了无度、无序的现象,造成我国海洋渔业传统资源渐趋枯竭。以舟山渔场为例,大、小黄鱼和墨鱼等传统经济鱼类已形不成渔汛,带鱼也趋于小型化、低龄化。如1996年冬汛结束后,在捕获的带鱼中,每尾在100~150克的占一半左右,而且渔业总产量中带鱼比例与1995年同期相比下降一成多,比上年减少4~5万吨。

(二)渔业病害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近年来,受综合因素影响,海区生态环境恶化,海洋渔业病害日趋严重。对虾、扇贝、鲍鱼、海带等均不同程度受到病害影响,且危害品种有扩大蔓延之势。1993年爆发流行性虾病后,全国对虾产量由1991年的22万吨锐降至1994年的6.4万吨,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累计经济损失年均达100亿元,对虾养殖业遭到毁灭性打击,极大地挫伤了虾农养殖积极性。虽然一些地方坚持以防为主和以混养为主的方针,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大面积对虾养殖病害的防治,至今仍没有某个地方或单位研究出彻底有效的解决措施。渔业病害已经愈来愈成为制约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三)我国近岸海洋污染日趋严重

渤海、东海、黄海近岸海域都不同程度受到来自三方面的污染。其中,陆源污染占整个海洋污染的80%,船舶污染占15%,海水养殖、海洋矿藏开发造成的污染占5%。污染造成的后果是海水富营养化,诱发赤潮。如辽宁省1996年出现赤潮32次,每次最长时间达7~8天,严重影响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四、几点建议

(一)严格执法,加大实施休渔制度的力度

为保护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应加强对海洋渔业捕捞的管理,严格划定我近海休渔区域,建立健全休渔制度。据了解,浙江省舟山渔场在对带鱼实行了两个月的休渔期后,今年捕获的带鱼普遍比往年大出一指宽。辽宁省今年比往年晚一个月捕获海蛰,增收5亿多元。这充分说明休渔制度有效可行。因此建议国务院责成有关部门,充分利用行政和法律手段,严格执行休渔制度,以确保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组织科研院校联合攻关,加强渔业病害的防治研究

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面积的海水养殖一旦发生病害,很难找到立竿见影的方法和技术。因此,建议国家科委与沿海省、市、县各级政府,采取多渠道集资的办法,积极扶持科研院校加紧进行渔业病害防治的基础性研究和预防性研究,并将其列入国家计划,以确保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建议国家从大农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把用于引进农业高新技术和良种的1亿美元专项经费,划出一部分用来支持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

(三)在黄海北部海域建立渔业经济技术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海洋渔业技术篇3

这次全省海洋与渔业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国家海洋与渔业两个专业会议、省十届人代会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回顾总结2002年全省海洋与渔业工作情况,全面分析海洋与渔业发展形势,研究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海洋与渔业工作总体思路,具体部署2003年工作任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促进全省海洋综合管理和渔业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下面我讲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2002年全省海洋与渔业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我省海洋与渔业工作应对考验、战胜困难,取得新的进展的一年。海洋捕捞生产面临减船转产、结构调整的沉重压力;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渔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水产品市场销售遭遇了质量标准提高的严重影响;海域使用中各种用海行为亟待得到规范和调整,海洋与渔业水域污染日益严重。面对来自多方面的挑战与压力,全省海洋与渔业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突出一条主线--结构调整,围绕两个目标--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着力推进"六大工程",强化规范"五项管理",海洋与渔业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业绩。海洋综合管理全面加强,海域使用开始走向规范、有序的管理轨道;海洋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减灾防灾成效明显。渔业经济稳步发展,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80.68万吨(净增7.83万吨,增幅1.66%)。其中海洋捕捞324.18万吨(净减5.13万吨,减幅1.56%,符合预期情况)、海水养殖85.15万吨(增9.66%)、淡水渔业71.35吨(增8.29%)。渔业产值334.04亿元(增6.39%),养捕产值之比54.1:45.9;水产品加工产值146.33亿元(同口径比增长16.55%);水产品出口24.72万吨、出口值7.90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4.89%和1.73%);水产品市场交易量438.5万吨、交易额448.9亿元,同比增长5%;渔民人均收入达到6008元,比上年增收196元,增幅3.37%。

(一)以推进"六大工程"建设为抓手,渔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全省各地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主攻养殖、拓展远洋、深化加工、搞活流通、发展休闲渔业"的方针,以推进"六大工程"建设为重点,渔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

水产养殖持续快速发展。养殖总面积达到494.85万亩,新增9.59万亩(其中海水养殖175.35万亩、新增6.24万亩,淡水养殖319.48万亩、新增3.34万亩)。深水网箱养殖经受了2次台风(威马逊、森拉克)正面袭击的考验,至去年底已下海792只(总水体153万立方米),为全国之最。稻田养鱼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总面积已超过180万亩,新增20多万亩。浙西部山区"好山好水养好鱼"成为新亮点,在通过国家环保总局认证的全国三个"有机鱼"生产基地中,我省占2个(千岛湖、云和紧水滩水库)。高起点、高水平的设施渔业在新昌等地开始起步。新建成了33个省级优质高效水产养殖示范基地、2个部级水产原种场和4个省级良种场,引进、繁育、推广了一批优质种苗,促进了优势水产品养殖业的发展。

远洋渔业取得拓展性增长。先后实施了北太鱿钓、西南大西洋鱿钓、太平洋金枪鱼钓、印尼捕捞、缅甸合作等项目,开拓了南太平洋、印度洋等新的渔场,逐步走出了因资源变动、鱼价下跌,远洋渔业产量、效益不佳的低迷状态,各个项目经营情况良好。全省近20家远洋渔业企业外派渔船420艘,产量21.74万吨,比上年增长18.58%。全省拥有农业部远洋渔业企业资格的公司从6家升为11家。值得一提的是台州市的远洋渔业取得了重大突破。"浙江省远洋渔业协会"顺利组建,为进一步规范远洋渔业行业管理,形成和完善行业自律和自我发展机制奠定了基础。

水产品精深加工和市场销售在逆境中前进。面对水产品质量标准提高、出口受阻的严峻形势,全省各地迎难而上,狠抓质量安全,通过一年努力,已基本摆脱困境走出低谷。一是加强了以水产品质量安全为中心的行业整顿,开展了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二是水产品加工与流通龙头企业培育得到重视,全省新培育省级渔业骨干龙头企业9家,争取到扶持资金1200多万元;为加强行业管理,还成立了"浙江省水产品流通与加工协会"。三是开拓了淡水鱼精深加工新领域,湖州、杭州、绍兴等地都新建了淡水鱼加工企业,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四是与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成功举办了"2002浙江水产精品上海推介(展销)会",进一步扩大了我省水产品的影响。宁波、湖州、三门等也举办了特色鲜明的水产品推介活动,促进了当地水产品的销售。在2002年浙江农业博览会上,全省渔业系统有139个产品获奖,其中金奖37个、银奖33个、优质奖69个,比上届有较大幅度增长。

旅游休闲渔业日渐成为一项新兴产业。全省各地开发旅游休闲渔业的意识明显增强,杭州、温州、绍兴等大中城市郊区,发挥区位优势,建起了规模化的休闲垂钓渔场,其中杭州垂钓渔场规模已达3000多亩。舟山市拥有渔民家庭旅馆332家、床位5800多张,占全市旅游接待能力的11.5%,户均年创旅游收入数万元。嵊泗县这一昔日的纯海岛渔业县正快步向旅游大县迈进,休闲渔业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平阳南麂岛的人工鱼礁建设在上年投礁2400空立方的基础上,2002年又投礁3万多空立方,投礁规模居全国第一。

(二)以全国双转工作会议为东风,海洋捕捞减船转产工作进度进一步加快

2001年我省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作已初有成效,去年8月全国减船转产会议的召开和支持政策的出台,进一步促进了我省工作的开展。全国会议以后,省财政追加我省减船转产补助资金每年600万元;在省财政、省计委的支持配合下,我局及时制定调整了2002~2006年全省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规划和2002年度计划,并联合召开了"全省海洋捕捞减船转产工作会议",章副省长到会讲话,对全省海洋捕捞减船转产工作再动员、再部署。

国家农业部及渔业局对我省转产转业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农业部核定的2002年度全国报废渔船的船只数、功率数、专项补助款和转产转业项目扶持资金中,我省分别占到25.87%、33.3%、32.4%和33.5%,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据统计,到2002年底,全省已压减捕捞渔船1050艘,上缴渔船功率指标11万千瓦,引导渔民转产转业5200人,基本完成了农业部核定的年度减船计划。

在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激励下,全省沿海渔区已涌现出一批近外海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的典型,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为从根本上解决捕捞渔民及渔民子女的出路问题,舟山市还启动了总规划用地985亩、总投资2亿元的"航海职工教育培训园区"建设工程,以积极的姿态应对海洋渔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由于我省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作起步早、力度大、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去年8月以来,已两次在全国会议上作典型交流发言,受到了与会领导和代表们的一致好评,为全国性减船转产工作的全面展开探索了路子,提供了经验。

(三)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技术攻关、推广各项工作全面推进

我省承担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技术与攻关开发"研究课题取得重大进展。先后完成了对适养海区的全面调查和规划,开发了HDPE沉浮式、子母式及钢构碟式等多种类型、适养不同海域的深水网箱,申报专利8项,已批2项,同时取得了网箱锚泊、苗种培育、分级换网等系列技术与经验;完成了对三家企业的深水网箱产品的技术鉴定与国产化制造定点授牌工作;编写了深水网箱养殖技术培训教材,举办培训及讲座22次,听课人员达1600多人次。经过课题组研究人员的努力,深水网箱课题已通过了国家科技部、农业部的验收。同时,为深水网箱养殖配套的苗种选育和渔用饲料研究开发也有了新的进展。

贻贝、羊栖菜精深加工产业化技术研究成效显著。完成了贻贝保鲜保活技术研究,进行了贻贝、羊栖菜系列食品开发,这些科研项目的实施,显著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了当地养殖生产和加工业的发展。

渔业标准化工作倍受重视。完成了国家行业标准《无公害三疣梭子蟹养殖技术规范》的制定,这是我省第一次承担部级无公害标准的制定;完成了《无公害黄鳝》、《无公害青虾》、《无公害罗氏沼虾》等10项省级地方标准的制定。全省各地也制定了一大批地方标准或企业标准,按照无公害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组织生产水产品,已成为众多标准化示范区和养殖户的自觉行动。

全面开展了水产养殖病害测报与防治工作,将测报范围扩大到7个市31个县(市、区)84个测报点,对大黄鱼、鲈鱼、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河蟹、甲鱼等10大主要养殖品种5~10月份主要生产期进行了全程监测,基本摸清了这10个品种的发病情况,并及时指导各市、县开展病防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培训和实践,水生动物检疫防疫员队伍也不断壮大。

(四)以强化"五项管理"为重点,海洋开发利用和渔业生产行为逐步得到了规范

根据去年初"全省海洋与渔业工作会议"确定的"管理年"工作要求,我省全面加强了海洋与渔业的综合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海域使用开始走向规范有序的管理轨道。在省有关部门的配合支持下,我省已将海域使用审批纳入到基本建设立项管理程序中,规范了用海项目的审批程序,并按《省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办法》,征收了海域使用金。2002年全省新登记海域使用项目2071个,面积300多万亩,新发证764本,征收海域使用金1327万元,海域使用管理范围已覆盖到《海域使用管理法》规定的全部用海项目。省、市、县际间的海域勘界工作开始启动。同时,积极抓好典型案例严格执法检查,有力地宣传了《海域使用管理法》,进一步树立了海洋主管部门依法综合管理海洋事务的权威。

渔业资源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先后实施了产卵带保护、"蓝剑行动"、张网管理、伏休专项检查、查处北太违法生产等一系列执法管理行动,收到了明显效果。2002年伏季休渔总体执行情况良好,查处省内违规渔船7艘。象山等地渔民还提出了延长(提前)伏休期的建议,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继续积极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全省内陆水库、江溪水域共放流(增殖)大小银鱼卵1550万粒(尾)、池沼公鱼卵(苗)2000万粒(尾)、香鱼苗26万尾、河蟹苗10万只;象山港放流增殖大黄鱼鱼苗100万尾、黑鲷10万尾,在南麂人工鱼礁海域首次放流大黄鱼、黑鲷、赤鲷等鱼苗60万尾。

海洋与渔业水域环境保护管理力度加大。制定了《浙江省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核准管理办法》,组织开展了杭州湾跨海大桥等十几个项目的环评报告书和环评大纲的评审工作。基本建立了赤潮应急监测预警机制,去年全省共发现29次赤潮,污损面积达到5000Km2,由于加强了跟踪监测和预报防范工作,仅造成约200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远低于2001年26次赤潮损失3000万元的程度,防灾减灾效果十分明显。海洋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宁波韭山列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省级建区工作基本完成,南麂列岛自然保护区被列合国全球环境基金会"中国南部海域生物多样性管理项目"4个示范区之一,获得了近80万美元的资金和技术资助。积极介入海洋与渔业污损事件调处,一年来共处置污损事件近20起,挽回经济损失2000多万元,对打击肆意排放污染物,保障渔民合法权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台州路桥特大化工污损事件得到妥善处理,最终使受损养殖户获赔700万元人民币,引起社会积极反响,促进了周边类似事件的顺利调处。去年我省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国家海洋局的表彰奖励,被评为海洋环保先进集体。同时积极开展海洋预报工作,特别是在去年16号台风(森拉克)的抗台工作中,由于预报工作准备充分,预测分析结果科学,得到了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肯定,并在抗台减灾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状况得到改善。针对虾仁氯霉素事件给我省水产品出口造成的严重负面影响,我省组织力量认真开展了调查工作,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按照农业部要求,协同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了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加强出口水产品原料质量控制管理,最近我局又制订了《出口海捕虾制品原料供应船注册登记管理暂行规定》和《出口水产品养殖场注册登记管理暂行规定》。随着我省水产品安全质量管理水平和检测能力的提高,我省水产品质量和出口形势已明显好转。

渔业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上有所好转。在层层签订落实渔业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根据省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省渔船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全省渔业系统协同有关部门先后开展了全省渔船安全专项整治和"安全生产月"活动;12月21日省政府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渔业安全生产工作作了专题部署。经过全省各级共同努力,渔业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上有所好转。去年,全省共发生渔船水上交通事故249起、沉船106艘、死亡或失踪115人,直接经济损失2986万元。除特大事故发生2起突破了不多于1起的考核指标外,其他指标均控制在省安委会下达的指标内,其中死亡人数为控制数的77.7%。同上年相比,死亡人数、特大和重大事故次数均有明显回落。

去年,我们还配合省经贸委等积极做好渔船修造行业生产秩序整顿工作,对全省渔船修造企业进行了严格考核,全省渔船修造企业总量已从原来的350家下降到264家(有239家已获国家渔船检验局认可证书),减幅25%;其中建造类企业从189家减到80余家,减幅过半。通过整顿和考核,船厂的生产条件与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渔业安全生产更有保障。

为加强浙北渔场治安管理,去年下半年,省综治委组织成立了由我局牵头的以省海洋与渔业执法总队和武警边防总队为骨干的浙北渔场管理指挥组,长期驻守嵊泗渔场,加强海上巡查,严格执法管理,舟山、台州两市及嵊泗、临海、三门等县(市)也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及时调解渔事纠纷,使浙北渔场治安状况有了明显好转。整个冬汛生产旺季,共查处130艘违规船舶和165名违规人员,成功营救19名遇险渔民,浙北渔场刑事、治安案件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50%和42.7%。

(五)以渔港建设为重点,海洋与渔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2个重点建设渔港,已有18个通过了可行性研究,其中9个已开工建设(2个已建成并在抗御台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余渔港建设项目也可望在近期开工。各地通过渔港建设,带动了以渔港为中心的渔区二、三产业发展,吸纳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由此带动了渔区小城镇建设。象山石浦和玉环坎门依托渔港,各自成功引进数亿元巨资,开始打造"中国渔村"和"休闲渔都"两大综合性渔港经济开发项目。

全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预报体系、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和渔业病害监测防治体系建设工作也全面加快,省市县三级海洋与渔业监测预报网络初具规模,省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和渔业病害监测中心实验室即将建成投入使用。

海洋与渔业执法装备建设得到重视。部省市联建的中国渔政东海指挥基地已破土动工。省与市、县1:1配套投资的第一批13条渔监艇现已完成统一设计、统计招标工作,开始动工建造;另外还争取到部局2条渔监艇分配指标;台州市一条300吨级渔政船项目也被列入部局建造计划。

全省渔技110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去年新启动了5个市级站、13个县级站的建设,杭州、衢州、金华、温州等市都已开通独立网站。由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承建的全省渔技110信息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浙江渔业信息网站"也正式开通,并实现了与市、县级网站的信息资源共享。通过网络,养殖户可以随时了解养殖新品种、新技术和市场供求信息,从而能更有目的地安排生产,实现丰产增收。

(六)以执法队伍改革和《浙江省渔港渔业船舶管理条例》颁布为标志,依法行政工作迈出新步伐

以统一行使海洋与渔业行政执法职权、实现行政管理与行政处罚职能分离、人员依照公务员管理为基本目标,去年以来,我省积极稳妥地开展了海洋与渔业执法队伍改革工作。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视关心和省有关部门的配合支持下,"省执法总队"已于去年4月26日正式批复组建,全省沿海地区海洋与渔业执法机构改革方案也已批复下达,宁波及奉化、象山和嵊泗、仙居等支队、大队已正式成立,其它地方也正在积极改革之中。执法队伍改革到位以后,不仅有望解决渔民要求解决的统一执法综合问题,还将明显改善队伍形象,实现执法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队伍的综合执法能力。

经过2年多时间的努力,《浙江省渔港渔业船舶管理条例》终于在去年9月3日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36次会议上获得通过,并从今年1月1日起生效实施。这一《条例》有许多创新,可操作性强,被省政府评为2002年度优秀法规提案。《条例》对我省渔港的规划与建设、渔港与渔业船舶的管理、渔业船舶的安全生产等都作了全面具体的规定,特别是强化了对渔船修造企业的源头管理,确立了渔港规划的法律地位,理顺了关系,明确了职责。《条例》的出台,有利于从根本上控制海洋捕捞强度,保护渔业资源,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利于减少渔业生产安全事故,使渔民生命财产安全更有保障;有利于加快我省渔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捕捞渔民的转产转业;有利于改变我省渔港建设资金短缺、建设标准不高、布局不合理的旧貌,加快我省渔港建设步伐,为我省渔港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宽阔的平台。

2002年我省海洋与渔业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很多困难与问题,主要有:一是海域开发利用上"三无"现象依然存在,《海域法》规定的三项制度尚未得到全面落实;二是随着国际、国内市场对水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我省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体系还不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还比较突出;三是渔场缩小、资源衰退、污染加重,海洋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捕捞比较效益继续下降,渔民增收难度加大,渔业涉外事件多发,违法捕捞屡禁不止;四是渔业安全事故虽有所好转但仍时有发生,管理缺乏有效手段。

二、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2003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海洋与渔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以加快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为主题,以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着力推进渔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强化海洋与渔业执法管理,加快基础保障体系建设步伐,为建设海洋与渔业强省而努力奋斗。

总体目标任务是:围绕两个奋斗目标(即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和渔业经济强省),实现三项根本任务(即实现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实现依法治海和依法治渔,实现海洋与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继续推进"六大工程"(即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渔业龙头企业培育、优势水产品产业带建设、水产种子种苗、水产品市场拓展、海洋与渔业保障体系建设),着力抓好"六项管理"(即海域使用管理、海洋与渔业水域环境管理、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海洋与渔业资源保护管理、渔业安全生产管理、渔港和渔业船舶管理)。

预期指标是:到2007年,海洋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3000亿元和1000亿元,年均递增约12%以上,增加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海洋经济总量和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前三位。到2007年,新增渔业产值100亿元、新增水产加工业产值100亿元、新增远洋捕捞渔船100艘、建成100个休闲渔业观光区,养殖与捕捞产值之比63:37。

2003年预期指标是:全省海洋经济总产值2000亿元左右,增加值为550亿元,占全省GDP的7.5%以上。全省水产品产量470万吨,国内捕捞略有减产,养殖和远洋产量继续增长,渔业(第一产业)产值330亿元,养殖与捕捞产值之比55:45,渔民人均收入超过6000元。

"六大工程"、"六项管理"具体如何抓?这次会上印发了"六大工程"、"六项管理"的详细行动计划,这是会议主报告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里不再作具体的阐述了。利用这个机会,我想就当前海洋与渔业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主要任务谈一些认识和体会,供大家讨论。

(一)海洋经济将进入新一轮发展机遇期,海洋开发与保护工作越显重要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不仅是巨大的资源宝库,而且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第二大空间,是解决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三大难题的希望所在,海洋对于人类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开发价值。联合国大会多次作出决议,敦促世界沿海国家把开发利用海洋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加强海洋综合管理,保证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利用。不久之前,党的十六大报告已明确提出了"实施海洋开发"的战略要求,这是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在新世纪、新阶段向全国广大海洋工作者发出的动员令,也预示着新一轮的海洋经济发展机遇期已经到来。

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我省海洋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浙江的希望在海洋,浙江的未来在海洋"的观点。特别是近期以来,省委书记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要充分发挥我省海洋资源优势,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根据省领导的意见,我局会同省委政策研究室、省计委、省统计局等单位已联合开展了《关于加快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下步还将有更多的涉海部门参与到10个子课题的研究中来。根据初步研究的结果,我省发展海洋经济产业基础良好、资源优势突出、发展环境优越,但也存在着海洋经济整合度不高、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海洋科技力量相对薄弱、海洋环境破坏严重、传统优势产业(即海洋渔业)面临严峻挑战等困难与问题。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省区相比,我省的海洋经济总量还不大,资源利用水平还不高,优势产业辐射还不强,对外拓展能力还较弱,与我省的资源禀赋和可开发潜力不相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

这些问题已引起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指示要继续深化课题研究,请省政府提出目标,省委审定,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后目标、任务、方案、举措。会议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之中。

为配合海洋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海洋局提出今后五年要突出抓好"海强、海权、海蓝、海盾"等工程,就建设海洋强国的指导思想、战略方针、目标、措施等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切实加强对管辖海域的有效监控,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为海洋经济发展创造长期稳定的周边环境;依法强化对用海项目的管理,全面提高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努力遏止海域环境污染;狠抓海洋执法监察工作,提高中国海监的知名度和威慑力,为海洋开发工作保驾护航。我省要按照国家海洋局的总体部署,努力做好海域使用管理、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科技兴海等各项工作,严肃查处用海大案要案,进一步确立海洋管理部门权威。同时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大局意识,责无旁贷地做好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仍是我们的主攻方向,但必须切实抓好几个重要环节

近年以来,我省在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下,以发展浅海网箱养殖、沿海围塘养殖、内陆稻田养殖为重点抓外延扩张,以扩大名特优新养殖比例、改进养殖模式、改进产品质量为重点抓内涵提高,水产养殖突飞猛进,成绩显著。

水产品作为人类重要的动物蛋白源和营养健康食品,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吃鱼健脑、吃鱼健身日益成为共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市场对水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基于这种认识,结合我省实际,今后一段时期,我省仍把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作为主攻方向。但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必须改变传统观念,集中力量,优先扶持发展市场竞争力强、知名度高的优势品种;积极顺应消费者日益关注食品质量安全的实际,大力推进无公害和绿色水产品养殖,并把浙西部山区有机鱼生产培育成新的增长点;同时要加快推进观赏鱼产业的发展,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为确保我省水产养殖业持续保持健康发展态势,必须切实抓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大力发展优势品种养殖,培育优势产业带。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我省近百个养殖品种中,大黄鱼、淡水珍珠、龟鳖类、海水蟹类(锯缘青蟹、三疣梭子蟹)、对虾类和泥蚶等品种已形成相当的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有很高的位置。在今后几年,我们要按照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做大做强这六大类优势品种,培育成具有较强竞争力、有鲜明浙江特色的优势产业带。同时不失时机地发展文蛤、贻贝、羊栖菜、河蟹等具有出口优势的区域性养殖品种,注重冷水鱼、观赏鱼、石斑鱼等具有发展潜力的海淡水珍品的养殖。

第二、要抓好养殖水产品的精深加工。养殖水产品加工率不高、加工程度不深,已成为制约养殖产品销售的一个突出问题。这几年,我们组织科研力量抓了贻贝、羊栖菜的精深加工问题,效果十分明显。通过精深加工,原先仅供省内鲜销的嵊泗贻贝,开始销往国际市场(加工产品95%出口,3年出口4000多吨,创汇826万美元),并因产地收购价的大幅提高,使养殖渔民得到了很大实惠。

第三、要加大养殖产品的市场开拓力度。随着形势的变化,市场因素已成为左右养殖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象山养殖大黄鱼从滞销到供不应求,身价倍增,正是基于对消费市场的深入研究,走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先导、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的养殖产业发展的成功之路;三门青蟹红遍大江南北,搞好市场营销更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依靠科技创新,抓好养殖水产品的精深加工,既能使养殖产品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本身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商机。

第四、要加强对养殖业的规范管理,尽快使水产养殖业走上有序发展的轨道。按照部局的要求,重点是做好养殖证的发放工作,这既是对养殖户合法权益的确定和保护,也是推进HACCP管理的必要条件。省局计划在沿海和内陆渔区选择3~4个县作为试点,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迅速在全省推广,力争全省三分之一的养殖面积在年内完成养殖证的发放任务。

(三)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加快我省远洋渔业发展步伐

当前我省加快发展远洋渔业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国家扶持大洋性远洋渔业发展的战略有实质性启动,国务院已批准同意农业部起草的《"十五"远洋渔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了扶持发展大洋性远洋渔业的政策。二是公海大洋性渔业资源尚有较大开发潜力,世界金枪鱼产量长期稳定、鱿鱼产量逐年递增,表明资源基础尚好,仍有开发潜力。三是一些渔业发达国家远洋渔业正呈现萎缩态势,很多发展中国家尚无能力发展,为我国发展远洋渔业腾出了空间。四是我省经济发达,投资环境良好,民间资本充裕,尤其是渔区群众对发展远洋渔业热情高涨,捕捞技术精良,发展基础良好,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在远洋渔业上作出一番成就。

我省要紧紧抓住远洋渔业国际分工重新整合的机遇,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远洋捕捞渔船的更新换代。根据部局要求,用长远的观念,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建造一批大洋性远洋渔船。在巩固过洋性远洋渔业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双边渔业合作的领域,重点加大大洋性远洋渔业的扶持力度,扩大大洋性超低温金枪鱼钓船队规模。我们设想,2003~2007年,全省拟建造、购置500吨级大洋性超低温金枪鱼钓船30艘、1000吨级鱿钓船30艘,新造常温金枪鱼钓船50艘、更新鱿钓船50艘,发展过洋性远洋渔船100艘。五年后,争取全省远洋渔船规模达到520艘,力争达到550艘的规模,远洋渔业产量25万吨、力争30万吨。同时要不断加强对金枪鱼产品及市场的宣传,争取大洋性金枪鱼渔场和国内金枪鱼市场开拓双突破。台州、温州等地要发挥后发优势,争取后来居上,为我省远洋渔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发展远洋渔业,还不能仅仅把目光局限于派出船队去捕点鱼来,而应当包括向外输出养殖技术和水产品加工技术,进行全方位合作和多领域开发,这样,发展远洋渔业就不仅是沿海渔区的事情,同样也是内陆渔区所应当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四)高度重视水产品质量安全,不断提高我省水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我国加入WTO后,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相继提高了水产品质量标准要求,国内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大城市也开始实施市场准入制度,一度使我省水产品对外出口和国内销售陷入困境。我省各级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渔业主管部门及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直面挑战,迎难而上,高度重视水产品安全卫生质量问题,一方面,严格内部质量管理,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市场营销活动,使我省水产品市场销售出现转机。从出口量值上看,虽仍比上年有所减少,但从去年9月份开始止跌回升的势头很好,国内市场拓展情况也十分喜人。这既是一种恢复性的增长,更是我省水产品安全卫生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以后出现的必然结果。

因此,国际国内市场设置日益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虽然会在一时间对我省水产品市场销售造成严重影响,但从长远看,却更应当看作是一次提高自身质量卫生意识和管理水平的难得机遇。在这次重大变革中,一部分安全卫生质量过不了关的企业被档在了质量标准门槛之外,但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则不仅跨越了门槛,经受了考验,而且减少了竞争对手,赢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为全国主要的水产品生产基地,我省渔业生产的各主要环节如捕捞、养殖、加工、市场销售等,都具有比较好的产业基础和技术力量,这是我省的优势,也是我省渔业获得更大发展的基础。然而在国际国内日趋激烈的贸易竞争面前,想要保持这一优势地位,就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牢固树立质量安全意识,按照农业部提出的《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要求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狠抓水产品质量管理。要加快水产品质量标准的制订和完善,积极推行产品和产地双认证;要围绕特色优势水产品,大力培育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要加大生产环境的治理力度,从源头上保证水产品的质量与安全;要加快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提高水产品质量监管力度,确保我省水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确保我省水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不断提高。

(五)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继续全力做好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作

减船转产工作作为顺应时代潮流的一项正确的决策,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渔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在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再一次强调要"加快沿海渔民的转产转业"。因此,捕捞渔民转产转业,作为今后较长一个时期里我省沿海渔区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得到切实有效的加强。

我省减船转产工作虽然成绩显著,但地区之间很不平衡,总体进度尚不理想,个别地方减船转产进展缓慢,阻力很大,甚至明一套暗一套,表面上看淘汰压减了不少渔船,实际上还在通过各种途径增船增马力,对全省减船转产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这种不协调现象的存在,既是世代以海为家的传统渔民习惯于祖传职业以及纯海岛渔区转产转业难度较大等这些客观因素起作用的结果,更源于对海洋渔业资源状况和捕捞生产形势发展的错误判断。

第一,近海渔业资源虽然存在年际间的波动,但总体上处于衰退状态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在目前这样高的捕捞强度下面,期望着渔业资源能在短时期内有根本的好转是根本不可能的。

第二,相继于2000年和2001年生效实施的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经过几年的实施,过渡期即将结束,2005年6月1日起中日协定暂定措施水域以外的日本周边水域(日本专属经济区)将限制我方渔船入渔生产,2005年6月30日起中韩协定韩方一侧过渡水域也将同目前的韩方一侧管辖水域一样成为韩国专属经济区,届时韩方专属经济区中国渔船入渔规模将从原来的5500艘减少到2000艘左右,渔获量也将受到更严格的限制。按照现有的分配比例,我省只能分到220艘左右的入渔指标,给一个县都不够。因此,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生效虽然已给我省海洋捕捞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但更大的影响还在后头。而中、日、韩三国一旦完成海域划界,则几乎所有的渔船都不得不局限在国内渔场生产,对国内渔业资源的争夺将会变得更加激烈,资源会受到更严重的破坏,渔民的日子也会更难过。

随着国家《渔业船舶报废暂行办法》的实施,大批北太鱿钓船也面临淘汰报废问题。因此,海洋捕捞减船转产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同时更要痛下决心,积极行动,抓住当前难得时机,全力以赴抓好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作。如果我们甘做群众尾巴,一味地被动等待,我们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

(六)统筹规划,合理引导,把渔港经济区和休闲渔业培育成渔业经济新亮点

渔港经济区就是在建设渔港的基础上,密切联系集镇建设和产业集聚,使之成为以渔港为龙头、集镇为依托、产业为基础,集渔船避风和补给、水产品集散和加工、休闲渔业和海洋旅游为一体的现代经济区。建设现代化的渔港经济区,对于促进渔区产业升级,实现渔业经济顺利转型,增加渔民收入,推动渔区城镇化建设,改善渔民生活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渔民的生存环境要改善,生活质量要提高,要实现这些目标,建设渔港经济区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也完全符合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农业部渔业局对渔港经济区建设工作十分重视,以往被列入国家重点建设的渔港项目,每个渔港国家只补助270万元,2002年开始增加到1600万元,今年可能会增加到2000万元。增加资金的原因,就在于不单单是为了渔船避风而去建设功能单一的渔港,而是要把一批中心渔港建成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的现代化渔业小城镇,为渔民就业开拓空间,带动渔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从我省实际情况来看,一些中心渔港已经显示了其在集聚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的强大作用。嵊泗中心渔港地处海岛,区位条件并不优越,但渔港主体工程竣工后,港区内土地马上升值,达到每亩32万元,嵊泗最大的现代化水产品加工园区也在港区内开工建设;洞头东沙渔港也一样,这个渔港刚完成"三平一通",就有许多企业和个人前来洽谈投资事宜。因此,培植现代渔港经济区既是渔业产业升级转型的需要,也是渔港自身发展的需要。台州市在渔港经济区培育工作上启动早、力度大,基础研究深入,为全省做出了示范。省市县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要紧紧抓住国家正在进行渔港升级调整的良好机遇,统筹规划好渔港总体布局,及时做好上下衔接沟通工作,积极努力,确保我省渔港经济区建设快速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集渔业、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休闲渔业,也已经成为满足城乡居民物质文化消费的新兴产业,成为渔业发展的新领域和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发展势头会越来越猛,这是消费层次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发展休闲渔业也有利于解决日益突出的渔区就业问题、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推进渔区社会的全面进步。

省局已有初步的规划,到2007年要在全省建成"都市型休闲渔业带"、"黄金海岸休闲渔业带"和"生态休闲渔业带"等三大特色鲜明的休闲渔业产业带,把休闲渔业培育成我省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但发展具有明显旅游业成份的休闲渔业,也要要充分考虑当地现有的旅游基础条件和游客来源,必须坚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防止一哄而上、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应立足于在共同把旅游业这只"蛋糕"做大的过程中,获得休闲渔业更多的利益份额。

(七)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愈加强烈,保障体系建设和执法管理任务日益艰巨

《浙江省渔港渔业船舶管理条例》今年起实施。这部《条例》加上原已出台的法律法规,可以说我省渔业领域有法可依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今后工作的关键是如何解决好执法必严的问题。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把可持续发展放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切实加强执法管理和资源保护工作,加强对水域环境和渔业资源的监测,积极开展资源增殖放流和人工鱼礁建设工作,大力开发有助于渔业资源保护的选择性渔具,为全省海洋与渔业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但是近期以来,不和谐的音符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牵制了我们很大的精力,也潜伏着很大的危险。有这样几方面的表现:

其一,舟山等地部分鱿钓渔船违犯国际渔业法规,在北太平洋公海从事非法作业,严重扰乱了北太鱿钓渔业的生产秩序,农业部、外交部已高度重视,如果我们再不悬崖勒马,我国远洋渔业将深受其害,捕捞渔民也将深受其害。其二,沿海一些地方逆着海洋捕捞减船转产的历史潮流,打着建造渔运船的插边球,或者从省外买来渔船准造证,无视省政府禁令,继续违规建造捕捞渔船,在渔区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其三,在国内捕捞生产中,线内违规捕捞、使用电脉冲拖虾等现象屡禁不绝,大肆破坏渔业资源。其四,渔业安全事故隐患严重,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与此同时,有些地方虽然拥有比较强大的执法管理力量,但不检查不处罚,或只查外地渔船,对本地渔船眼开眼闭,放任渔民违规生产。

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渔民法制意识淡薄、唯利是图的原因,也有不执法或执法不严的问题,更有地方保护主义因素在作怪。无原则地放纵和包庇渔民违反双边渔业协定、违反国际法准则、违反省政府禁令,给国家形象抹黑,给我省渔业系统抹黑,到头来是既害了渔民也害了自己。

对这些违法行为,我们决不能听之任之。省局已作出安排,要积极配合农业部渔政指挥中心和"11·20"专案组的工作,对北太公海违法生产行为一查到底,坚决打击;要对违规建造捕捞渔船的行为公开暴光,严肃查处;要继续发挥"海上渔政执法特编船队"的作用,严厉查处国内捕捞生产中的各种违法行为;要根据《条例》的规定和省政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狠抓渔业安全生产,严肃追究事故责任人的责任。

在继续做好渔港、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水产品质量检测检验、渔业病害监测防治、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海洋与渔业执法装备的体系建设。由于执法管理工作属于公益性事业,没有也不应有创收来源,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和上级部门的支持,为此,各地要积极主动做好政府领导的参谋,争取领导的支持,加强与财政部门的沟通,争取将执法装备建设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以保障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海洋渔业技术篇4

(一)浅海、滩涂海水养殖和海珍品增养殖取得显著成效

为实施“海上辽宁”、“海上山东”的战略,辽宁、山东两省充分发挥地处辽东、山东半岛和北黄海、渤海湾的优势,利用浅海、滩涂积极发展水养殖业。1996年,辽宁、山东两省海水养殖产量分别达到111万吨和259.7万吨,占海产品总量的43%和54.5%。为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两省又积极开发海水增养殖业,实施了对虾人工增殖放流和海底底播工程。辽宁省自1985年开始生产性放流以来,共放流1~3厘米幼对虾125亿尾,回捕产量达1.9万吨,直接经济效益6.5亿元,社会效益达2.8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10,居全国领先水平。海底底播是近些年来新兴的生产领域,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大连市长海县是一个海岛县,全县底播增殖面积40万亩,重点发展鲍鱼、海参、海胆、虾夷扇贝等海珍品,以及文蛤、杂色蛤、魁蚶等品种,产量共达8万多吨,初步建成了一个以底播增殖为主的海底庄园。山东省长岛县的海水养殖区现在已由近岸浅海扩展到深水大流海区,养殖品种由传统的海带、扇贝扩大到鲍鱼、海参、虾夷扇贝等海珍系列养殖,养殖形式也由单一的筏式养殖转变形成为海上筏养、海底播养、陆上工厂化养殖等多种养殖形式一起上的新局面。在列岛周围70万亩海域,初步形成了上、中、下水层综合利用的“蓝色牧场”。1996年全县海产品产量30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达20.87万吨,养殖收入6.58亿元。浙江省在合理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之后,也确立了以养殖业为主的发展思路,海水养殖取得显著发展。1996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达到85.82万亩,产量达39.51万吨,列全国第六位。1997年,浙江省桃花海洋渔业公司和象山港渔业公司,分别从福建省引进欧鳗和大黄花鱼种苗,采取大面积海水人工养殖,并获得成功,由于经济效益显著,预计将会有更大发展。

(二)建立了新型的海洋捕捞机制,积极发展远洋渔业

浙江省濒临东海,大陆架渔场面积达34050万亩,是浙江省陆域面积的两倍多。著名的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丰富的渔业资源加速了浙江省海洋捕捞业的发展。1996年,全省渔业总产量达342.14万吨,其中海洋捕捞占259.72万吨,居全国首位。针对我国近海传统鱼种结构的变化,浙江省积极采取对策,使海洋捕捞结构从以沿岸近海为主,初步实现了向外海发展的转变,远洋捕捞作业已发展到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极大地促进了海洋渔业的发展。1996年,全省外海渔获量已占海洋捕捞总产量的61%。远洋渔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并具有了一定规模,去年产量达13.4万吨。

(三)积极开发水产品加工业,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辽宁、山东、浙江三省渔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本省水产品保鲜加工业的迅速掘起。水产品加工是水产品增值的重要环节,也是今后海洋经济增值的发展方向。为瞄准国内国际市场,浙江省首先发展冷冻小包装和方便食品,在此基础上又开发了海洋药物等产品,使水产品获得显著增值。1996年,全省水产品加工总量达60余万吨,加工产值63.8亿元,水产品加工综合能力列全国前茅。

二、对我国水产品需求潜力和海洋渔业资源潜力的分析

据农业部渔业局测算,1995年全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为20.5公斤,人均消费量为11.6公斤,但消费极不平均,沿海地区有的高达40公斤,而内陆一些地区人均消费不到1公斤,所以内陆地区水产品的消费潜力是很大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膳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对高蛋白、低脂肪,食鲜味美的水产品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如果按每人每年增加1公斤水产品消费来计算,5年就需要增加600万吨的产量。而根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后几年每年人口将净增加1400万左右,满足新增人口对水产品的消费就需增加水产品产量16万吨。因此,应充分挖掘渔业资源的潜力,以满足人民对水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一)提高养殖单产的增产潜力

我国海水养殖单产整体水平不高。“七五”期间,海水养殖单产平均为442斤/亩;“八五”期间,海水养殖单产已提高到677斤/亩。随着我国海洋渔业的迅速发展,相应的良种体系、渔用饲料体系、病害防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养殖优良品种的引进及池塘改造等,“九五”期间,我国海水养殖单产达到800斤/亩以上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扩大养殖面积的潜力

我国15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和滩涂面积约为2亿亩,按现有科学技术水平,可进行人工养殖的面积为4000万亩。到1995年止,已利用的浅海和滩涂面积为1074万亩,仅占可养殖面积的26.8%。由于养殖技术、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用于养殖的面积将不断扩大。如:山东省长岛县就已在30~40米水深的海域进行养殖,并获得成功。另根据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提供的资料,我国近海30米等深线所围浅水面积为4.8亿亩;40米等深线所围浅水面积6.2亿亩。由此足以说明,我国扩大海水养殖面积潜力是很大的。

(三)开发外海和远洋渔业资源的潜力

据资源调查,我国部分外海还有一定的渔业资源蕴藏量。仅南海外海海域就有近100万吨。稳定近海,调整远洋捕捞结构已势在必行。外海海域特别是公海海域渔业资源还有相当大的潜力。随着我国远洋渔业生产能力的扩大和同第三世界国家渔业合作的日益发展,远洋渔业产量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是可能的。据农业部渔业局提供的资料,预计到本世纪末,远洋和外海渔业产量将增加50万吨。

三、目前我国海洋渔业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近海捕捞过度,造成渔业资源渐趋枯竭

近海捕捞是一项投入高回报率也高的产业,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我国渔业生产管理机构的执法力度又相对薄弱,因此海洋捕捞出现了无度、无序的现象,造成我国海洋渔业传统资源渐趋枯竭。以舟山渔场为例,大、小黄鱼和墨鱼等传统经济鱼类已形不成渔汛,带鱼也趋于小型化、低龄化。如1996年冬汛结束后,在捕获的带鱼中,每尾在100~150克的占一半左右,而且渔业总产量中带鱼比例与1995年同期相比下降一成多,比上年减少4~5万吨。

(二)渔业病害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近年来,受综合因素影响,海区生态环境恶化,海洋渔业病害日趋严重。对虾、扇贝、鲍鱼、海带等均不同程度受到病害影响,且危害品种有扩大蔓延之势。1993年爆发流行性虾病后,全国对虾产量由1991年的22万吨锐降至1994年的6.4万吨,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累计经济损失年均达100亿元,对虾养殖业遭到毁灭性打击,极大地挫伤了虾农养殖积极性。虽然一些地方坚持以防为主和以混养为主的方针,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大面积对虾养殖病害的防治,至今仍没有某个地方或单位研究出彻底有效的解决措施。渔业病害已经愈来愈成为制约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三)我国近岸海洋污染日趋严重

渤海、东海、黄海近岸海域都不同程度受到来自三方面的污染。其中,陆源污染占整个海洋污染的80%,船舶污染占15%,海水养殖、海洋矿藏开发造成的污染占5%。污染造成的后果是海水富营养化,诱发赤潮。如辽宁省1996年出现赤潮32次,每次最长时间达7~8天,严重影响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四、几点建议

(一)严格执法,加大实施休渔制度的力度

为保护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应加强对海洋渔业捕捞的管理,严格划定我近海休渔区域,建立健全休渔制度。据了解,浙江省舟山渔场在对带鱼实行了两个月的休渔期后,今年捕获的带鱼普遍比往年大出一指宽。辽宁省今年比往年晚一个月捕获海蛰,增收5亿多元。这充分说明休渔制度有效可行。因此建议国务院责成有关部门,充分利用行政和法律手段,严格执行休渔制度,以确保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组织科研院校联合攻关,加强渔业病害的防治研究

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面积的海水养殖一旦发生病害,很难找到立竿见影的方法和技术。因此,建议国家科委与沿海省、市、县各级政府,采取多渠道集资的办法,积极扶持科研院校加紧进行渔业病害防治的基础性研究和预防性研究,并将其列入国家计划,以确保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建议国家从大农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把用于引进农业高新技术和良种的1亿美元专项经费,划出一部分用来支持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

(三)在黄海北部海域建立渔业经济技术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海洋渔业技术篇5

一、开发中远海渔业资源,亟需发展海洋渔船装备

近海渔业资源由于过度开发,日渐枯竭,小型渔船面临入不敷出的境地。南海远海海域、大洋性海域以及极地海域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但因环境恶劣,路途遥远,对渔船装备、配套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渔业企业改制以后,专门从事渔船性能和捕捞技术研究的部门逐渐减少,渔船装备研发处于停滞状态。据业界人士认为,目前我国海洋渔船装备水平与国外相差三、四十年。目前我国海洋渔船以小型、木质、老旧、近岸渔船为主。12米以下的小型渔船占60%以上;木质渔船占70%以上,玻璃钢渔船不足10%,钢质渔船不足15%;10年以上渔船占60%以上。其中,远洋渔船中,45米以上大型远洋渔船仅占远洋渔船总数的15%;10年及以上远洋渔船占近70%,26年及以上占11.75%;专业远洋渔船少,且大多为国外进口。目前,装备先进的大型拖网加工渔船、中大型围网渔船只有十余艘,且全部为国外进口的旧船,船龄均在20年以上。

落后的装备水平导致我国中、远海渔业资源开发严重不足,甚至出现从远海捕获回的高价值渔获物由于保鲜能力弱、渔获物品质下降,价格竟低于近海捕捞的渔获物的现象。因此,发展满足中远海渔业资源开发需要的先进渔船装备,对于保护我国近海资源,促进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满足国际海事公约要求,迫切需要装备的升级改造

海洋捕捞业属于高风险、安全事故多发的高危行业。近年来,尤其是2011年以来,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渔船安全,极力促使相关国际公约的生效和实施。2012年10月将在南非开普敦召开旨在通过实施《1977年托雷莫利诺斯国际渔船安全公约1993议定书》协定的国际海事组织(IMO)外交大会,该协定将修正1993年议定书的技术规定并使其生效。此外,于2012年9月29日正式生效的国际渔船船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公约(1995年STCW-F公约)对船长24米及以上的海洋渔船船员发证和最低培训提出了要求。而2009年6月通过的《国际渔业劳工公约》将在第10个国家(至少包括8个沿海国家)批准之日起12个月后生效,该公约涵盖了渔船上工作的最低要求、工作条件、住宿和膳食、医疗、健康保护和社会保障等。这些公约的陆续出台和生效,对我国渔船装备整体性能水平、软硬件条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发展海洋渔船装备对拉动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渔船装备涉及材料、机械、电子、通讯等多个领域,产业带动性强。以远洋渔船为例,先进的远洋渔船集成了遥感定位、雷达探测、机电液一体化捕捞装备、冷冻保鲜等高端系统,属于先进科技成果的集合,具有较高技术含量。据统计,一艘8000吨级大型远洋拖网渔船价值量超过18万吨级好望角型散货船,而一艘先进的南极磷虾捕捞船价值量则高达1.7亿美元,超过万箱集装箱船,属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

海洋渔业技术篇6

关键词:北斗;渔船;应用

一、北斗系统在渔船信息化应用的现状

2013年,中国渔船装备技术发展论坛上,农业部有关专家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在渔船安全装备上的推广和应用,实现中国渔船装备现代化。结合当前海洋渔业生产的现实需要,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专项管理办公室和农业部渔业局经过协商,已将“北斗海洋渔业行业应用示范工程”列入重大专项行业应用示范项目计划。农业部计划以此为契机,加强北斗导航系统在海洋渔业安全管理和救助指挥领域的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为海洋渔业生产作业者提供自主定位、遇险报警、船岸短报文互通服务;为各级渔业管理部门提供作业渔船的航迹路线、遇险救助联络、渔业资源环境保护等服务[1-2],为保障渔民安全生产发挥了巨大作用。北斗海洋渔业应用示范工程项目在海南、山东、福建、大连和青岛,部署北斗中远海渔船船载终端6,700余台。在海南省安装北斗近海渔船船载终端6,500台,个人海上救援终端2,000台[2]。同时,在试点省市建设接口统一、规范性的省级陆地监控指挥平台和市县级陆地监控指挥平台。“中远海终端”使用的是北斗RDSS+RNSS,向用户提供基于北斗的RDSS通信服务和RNSS定位服务。“近海终端”使用北斗RNSS+GPS兼容定位功能,集成CDMA/GSM通信模块,向用户提供通信服务。

2016年,农业部启动《海洋渔船通导与安全装备建设项目》,拟将油补资金调整用于加强渔业信息化建设,其中包括为全国沿海各省(市、区)符合配备要求的渔船,更新换代北斗船载终端设备[4]。截止目前,共计近6万多艘渔船配备北斗卫星船载终端设备,遍及全国11个沿海省(市、区)。预计到2018年,全国共有7万多艘渔船配备北斗船载终端设备。渔船装备北斗终端后,不仅实现对大中型渔船在中国海域作业位置的实时监控及遇险救助,降低渔民生命财产损失,而且使得岸与船的信息传输交互问题得到解决,大大推动了渔业的海上信息化建设,为保障渔民安全生产发挥巨大作用。

二、北斗在渔船应用中的问题

北斗船载终端作为一种集定位、报警、收发短报文等功能于一身的无线电通导设备,其在渔民出海作业时,可以发挥一定的助渔助航作用。但是,因为终端的设计场景与渔船实际作业状态存在一定差异,故在使用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1.北斗设备自身的问题

(1)设备兼容问题北斗船载终端经过多年的发展,技术已经逐渐成熟,目前市面上流通的产品有很多。各个产品都能实现定位等功能,但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接口不同,各省的监管平台不同,系统之间互不兼容,不能共享有关信息。比如山东的渔船到江苏海域内作业,在江苏的北斗监控平台只能看到有显示北斗渔船在移动,但是不能读取其他船舶基础信息。

(2)短报文字数限制问题北斗船载终端可为渔民提供收发短报文服务。每一条短报文字数权限主要由北斗卫星定位总站设定,由北斗地面站控制,由北斗IC卡控制权限。针对军方方面,一条最多可发120个汉字;针对海洋渔业目前一条最多可发30个汉字。这30个汉字,远远不能满足渔民的实际使用需求,一旦渔民准备发送长短信,此时只能被迫分成几条来编写,既不利于实际使用,又额外给渔民增加了负担。

(3)设备更新问题渔政管理部门为渔民配备北斗船载终端设备之初,曾明确表示设备的使用寿命为3年。但价值10,000元的设备,仅仅有三年的使用年限,对渔民是一种经济负担。而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在规定的设备更新换代年限时,大多数设备都能正常使用。其次,部分渔民存在逆反心理,认为装备北斗设备只是为了执法部门便于监控管理。所以,渔民对于更新换代问题积极性并不高,甚至有一部分渔民伴有抵制情绪。

2.北斗船载终端开机率问题

北斗船载终端系统的配备既是政府部门实施监管、执法与应急救援的重要参考依据,又是有效保护渔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渔民利益的根本。但就目前来看,海洋渔业执法和保障渔民安全存在矛盾。一方面,渔民为了自身出海安全作业,自愿开启北斗船载终端设备,主动接受定位、导航等信息;另一方面,渔民为为了一些利益,会逃避执法部门监管,比如在伏季休渔期出海作业或者在敏感水域违规作业时,就会擅自关闭北斗船载终端设备。

3.监督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管理方面的问题目前,渔政管理部门为渔船装配北斗船载终端仅是一种建议性做法。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有关沿海省市,都没有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渔船强制配备北斗船载终端设备。国家对渔船配备安全通导设备检验的主要依据是《渔业船舶法定检验规则》(2000),而该法规是由农业部2000年修订的,至今已使用10余年之久。电子通信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新研发的安全通导设备并没有在《渔业船舶法定检验规则》必配的设备名单内,比如北斗终端设备。其次,渔民追求生产效率,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加大了渔船安全通导终端设备的推广安装和管理上的难度。相关部门目前只能依靠宣传、引导,以及利用柴油补助政策等方法进行推广。

(2)使用上的问题北斗船载终端作为渔船通导高科技产品,对无线电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较高。目前多数乡镇无线电管理站值班人员缺乏专业技能,对北斗终端在渔船上的使用状况不了解,也没有对实际使用时存在的问题进行仔细研究。一些基层无线电渔政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使命和责任感,面对日异发展的海洋渔船安全通信新技术、新技能,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这就造成了管理人员水平停滞不前,无法紧跟当前渔船通信发展步伐,导致基层渔政日常管理工作存在滞后性。

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安全意识

采取多种宣传方式,着重宣传北斗船载终端设备在海洋渔业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渔民对北斗船载设备的了解,使其在理念上接受这种助渔助航的新型无线电通导装备。各级渔业管理部门具体可以通过讲座授课、播放宣传视频等方式,通过典型事故案例的重现,对渔民产生直观的视觉和心理冲击,使其认识到事故的可怕性,强化安全意识。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救援,使渔民认识到北斗船载终端设备的对渔业生产安全的作用,最终使渔民充分认识到北斗设备安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完善法规建设,提高管理能力

在加强宣传同时,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健全相应法律法规与长效管理机制,使北斗船载终端在渔船上安装有法可依、依法管理。建议渔业相关部门尽快研究制定出相关法律法规,修订船检规范,将渔船配备北斗船载终端列入法定检验强制要求,明确规定检验标准,强制推进北斗船载设备在渔船上的安装使用。在强制推进安装北斗设备的同时,加大管理和检查力度,渔业主管部门可以利用渔船在港休息时间,对相关船员进行现场监督或实操性检查,迫使船员学习北斗船载终端设备操作技能,加强对设备操作的熟练程度,从而发挥北斗船载终端的功能。加强北斗船载终端在使用过程中的管理,规定渔业船舶必须安装具有规定功能、符合特定技术标准和规格的安全设施和通信设备,并作为渔船适航的必要条件之一,从而对拒不安装北斗终端设备或安装后无故不开机运行、私自变更标识码等违规行为进行依法查处。

3.加强船载设备建设,完善设备功能

针对北斗船载终端开机率的问题,建议在原设备的基础之上进行功能扩展,使北斗设备不管开机与否,渔政监管部门都能监测到该船的实时位置,加强渔船的安全监测。其次,由于渔民在海上主要的通信手段是卫星电话,因此建议附加卫星电话功能,即“北斗+海事电话”一体机,融合定位和通话功能,促使渔民主动打开设备,进一步提高开机率。针对不同船载设备之间的兼容性问题,相关部门制定统一标准,从顶层设计出发,统一平台,统一制式,要求不同设备厂商提供统一数据接口[5]。同时,建议各省市监管平台共享监测数据,加强监管平台之间的信息交流。针对海洋渔业发短报文字数限制问题,建议增加后台智能分条功能,渔民编辑的长短信就会自动分条继而逐一发送,弱化字数限制的问题。针对北斗更新换代问题,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给予财政资金支持,将北斗船载终端设备列为渔船安全机械设备,并享受农机补贴政策。一方面调动渔民对北斗船载设备安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减轻渔民的经济负担。

4.加强船员技能培训,提高专业素质

目前,基层乡镇和渔村的渔业无线电管理工作存在专业技能严重不足,满足不了海洋渔业安全管理的要求,是渔业生产事故频发的因素之一。因此,要深入到渔村和渔民中去,了解渔民的切身需求和对北斗船载终端的认识,加强船员对北斗船载设备操作方面的培训,使得船员可以切实了解北斗船载设备的所用功能,充分掌握报文发送、应急报警等一系列措施,进而熟练操作北斗设备,最终达到助渔助航和保护人身安全的作用。提高各级渔业行政部门无线电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管理人员要全面掌握北斗船载终端的最新技术,改变以前的不良管理观念和落后的管理模式,以“两学一做”作为指导,认真履行职能,树立新型无线电管理模式,保证无线电管理人员素质水平和技术水平达到较高要求。

四、结语

北斗作为一种非常实用的海洋安全通导与助渔助航设备,受外界干扰较少,其在监管、执法、导航与应急救援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能够根据渔民使用过后的反馈信息,进行设备功能上的优化,加强海洋海洋渔业管理,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制度,加强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使管理人员和渔民都能认识到北斗船载设备的重要性,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那么北斗船载系统的功能定能在海洋渔业得到充分发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大力促进渔业信息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林涛,郭庆祝.北斗示范项目在渔船安全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J].河北渔业,2014,(8):64-67.

[2]胡刚,马昕,范秋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海洋渔业上的应用[J].渔业现代化,2010,37(1).

[3]北斗海洋渔业应用示范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4]《海洋渔船通导与安全装备及渔港动态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发渔情函[2016]5号.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范文(整理8篇)

    - 阅0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把美丽带进校园“。走在校园里,看见地上的一片纸屑,你是视而不见,还是弯腰捡起?在食堂.....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整理16篇)

    - 阅0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篇1今天是植树节,阳光灿烂,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去植树,我们开开心心地拿起水桶,抗起铁铲,带上树苗地去植树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路边,我和小明一组,我挖坑,小明提水.....

    提高员工绩效前言范文,绩效管理提高

    - 阅0

    精选提高员工绩效前言范文(精)篇1在小学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是摆在每个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素质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现在负责,还要对学生将来负责。因此,要落实素.....

    项目部工作总结范文(精选2篇)

    - 阅0

    项目部工作总结篇1本月已接近尾声,本月项目工作在全体项目管理人员的努力及业主、监理的支持下,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也有不足之处,以下为本月项目工作总结:一、进度情况本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