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概念(6篇)

来源:

互联网时代的概念篇1

列位看官,看到这个标题请不要惊讶。我确实是在说互联网有可能“毁掉”一个行业。

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浪潮为认为是互联网的第二次创业热潮。加上总理态度鲜明的支持,不仅仅是整个互联网行业爆发出了强大的热情,所有行业似乎都在一夜之间开始寻找自己和互联网之间的接口,也似乎是在一夜之间,所有加上了“互联网+”概念的产品都身价倍增。

这让我想起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似乎随便一条街道都可以找到一家从事计算机培训的机构。人们口耳相传的是DOS与Windows之间的差别,恰如今天人们谈论阅读量、点击量和移动端。

在本期封面故事中,《能源》杂志对近来火爆异常的电动汽车充电桩市场进行了探访和调查。和其他诸多行业一样,“互联网+”的概念也已经深深植入了这个行业的新兴参与者的理念当中。

其实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充电桩的互联网化听起来可能都要比煤炭、石油、天然气的“互联网+”更加可信。但是在实际的采访过程中,我们还是发现了很多空有“互联网+”概念,而没有实际内容的行业行为。

在现在这样一个完美的商业故事就极有可能获得一笔几百万甚至是上千万风投的时代,严谨、缜密的工业化风格和日新月异的互联网看起来似乎很是格格不入。

但是殊不知,无论是工业4.0还是能源互联网,这些舶来品概念都是建立在欧洲发达成熟的工业基础之上。中国从来都只是一个追赶者的角色,互联网带来的只是弯道超车的机会,绝不是直接跳过数十年工业基础的可能。

互联网时代的概念篇2

总理的工作报告对“互联网+”战略描述得相对简单,这让小米创始人雷军感到不够解渴,他用手机逐字逐句把国家发改委一份报告中对此的名词解释发到了自己的新浪微博上:“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高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也有媒体给出了更直观的解释,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雷军可能不知道的是,众多学者于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当日中午便在“创新2.0研究群”中对“互联网+”展开了热烈讨论。新华网《学者热议的“互联网+”概念》一文对当时情景做了详细介绍。

“谈的‘互联网+’很有意思。”北京大学移动政务实验室宋刚博士开场就表达了对这一新名词的兴趣。

“‘互联网+’提出的背景与思路,有点类似美国的工业互联网理念。”北京大学博士、高级工程师、超图软件先进技术实验室主任黄骞说。他进一步引申说,“互联网+”是希望用国内相对优质与国际领先的互联网力量去加速国内相对落后的制造业的效率、品质、创新、合作与营销能力的升级,以信息流带动物质流,也会与一带一路整体战略相结合,推展整体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各种传播渠道中,显而易见的是,“互联网+”火了。

中国新闻网对总理的“互联网足迹”进行了盘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去年一整年,接见了不少IT界人士,其中包括互联网企业的CEO,也包括90后创业青年。据媒体统计,上任两年来召开的7次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中,其中共有7位来自互联领域的企业家。马云、马化腾、李彦宏、曹国伟、张朝阳、刘强东、雷军等互联网大佬都曾与面对面交流。

今年1月17日,在中南海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社会各方面专家学者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

“总理对我说,雷军,你来说说,听说小米已经成了大米。”在回忆这次座谈会时,雷军后来对媒体表示,总理的这句调侃让他印象深刻。

“我向总理建议,把互联网列入国家战略,利用移动互联网台风口,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雷军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总理认可了互联网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价值。”

在被当做国家战略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前,中国互联网行业受到政府的最高规格重视是几个月前在乌镇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简称“乌镇峰会”),这是中国目前举办的最高规格的互联网大会,由中国互联网官方主管部门主办。互联网实验室创始人方兴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公开表示,中国召开乌镇峰会的一个主要考量就是,要主动争取互联网时代的世界话语权。

中国政府网刊文对“互联网+”战略的缘由做了三个层面上的深入探究:第一,政府看到了大数据等机构互联网行业最热领域的重要性,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看待;二是政府希望互联网成为水电煤一样的基础设施,成为提升实体经济生产力的重要工具;第三恐怕也是最重要的,希望互联网将来能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服务。

“‘互联网+’将成未来经济增长新引擎”这样的话题也被媒体热议。

“尽管美国有工业互联网,德国有工业4.0,但相较于这些国家,由于我国尚处在工业化阶段,存在庞大的市场需求,我国工业信息化和现代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将更为明显,‘互联网+’行动计划有望将中国制造提升为中国创造。”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如此分析。

曾任新京报、经济观察报高级记者的黄利明也撰文指出:“互联网+”的概念,缘起于腾讯小马哥之口,借势于小米雷布斯的风口论,接地气于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电商跨越。这个概念,丝毫不亚于德国提出的工业4.0。

当前,我们既面临“创新2.0”“工业4.0”的新时代、新机遇,也面临经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常态、新困惑,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压力加大、各种挑战增加,正是在这种新常态背景下,“总理开出了‘互联网+’的药方”。《为什么开出“互联网+”的药方?》此种分析,可谓一语中的。

“这使我想起最近互联网上流行的一个词叫‘风口’,我想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这是3月15日,总理在答中外记者问时的一个精彩回答。

互联网时代的概念篇3

董叶顺,IDG资本投资合伙人,曾任MSN(中国)公司和上海微创软件有限公司董事长。作为国内最早关注互联网大数据概念的资深投资人,董叶顺认为,随着近年来大数据的爆发式增长,大数据的概念及技术发展不仅在互联网和消费电商等行业更加重要,同样在环境保护、工业生产、健康医疗等行业发展中也会带来一系列应用并由此发生颠覆式的产业模式创新和升级。

老概念新爆发

从概念来看,1980年代初,第三次浪潮中,就曾提到大数据这一概念。在之后的十多年中,随着第一波互联网泡沫的破裂,这一概念随之淡出人们的视野。直到2000年初,伴随第三次互联网革命浪潮的到来,“大数据”的概念再次被提及。但是由于处于PC时代,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受到较大局限,大数据依然处于早期的瓶颈时期,人们即便提到计算机、计算机技术,更多人关注的只是与计算机相关的软、硬件设备的发展,几乎很少有人关注这一概念。

“严格来说,大数据这一概念其实非常老,但是它也非常新。”董叶顺口中所谓的“新”,缘于最近几年互联网快速朝着移动互联网趋势方向的发展,受其影响,大数据这一概念也得以受到普罗大众的焦点式关注和解读。比如很多电脑PC终端变成了移动式的“终端”――人手一台的智能手机、iPad平板电脑。这些移动终端的出现,才造就了近年来“大数据”概念的崛起。

除了个人移动终端的爆发式增长,诸如以微软、IBM、思科、苹果、脸谱、亚马逊以及中国的BAT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创新企业也嗅到移动互联网全面爆发的气息,有关互联网的大数据搜集、整合与分析也开始进入全球普及的程度。“我印象当中,微软是最早提出大数据的企业之一,之后又有了‘云端’等软件互联网概念及技术。”

近来国内有关大数据的爆发式关注之一,则缘于8月底,万达与百度、腾讯宣布,三方就电商层面达成合作,共同出资成立万达电子商务公司,全力发展O2O电商模式。“滕百万”的出现一方面成就了全球最大的O2O电商平台,另一方面,在风投人士看来,这也是基于大数据平台的一次实践探索及颠覆性合作。

摸索大数据应用规律

当各行各业人士都在谈论大数据的应用时,董叶顺更多关注的则是如何寻找出大数据应用的规律。“大数据其实跟我们的言行举止、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但是提到大数据的应用规律,不少行业或技术方面当前似乎还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在董叶顺看来,时至今日,大数据之所以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只是因为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合适时机。当“大数据”概念越来越多地被各个行业所接纳的同时,从中寻找出一定的规律,也成为各个行业目前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以旅游为例,这是一个与大数据关联较为密切的行业。当今年十一黄金周来临之际,互联网和微信等平台早早便传出一则颇具调侃意味的段子,“1号在家看全国高速堵车;……7号在家泡好茶,听同事讲出游受堵的杯具。”

幸灾乐祸的调侃背后,则是假日旅游大拥堵催生的一种新形势:宁愿在家待着,也不愿外出旅游参与拥堵。有意思的是,就在大家纷纷认为全国各地旅游景点地区人满为患的同时,著名旅游黄金区域――九寨沟,却破天荒地爆出,十一黄金周首日接待人数远远低于过去同期。原本动辄三四万人拥挤的爆棚景区,当天仅有8000多人现身。冷冷清清的场面,一度让旅游景区管理方难以想象,错愕不已。但就在第二天,这一景区再度出现爆棚情况。

互联网时代的概念篇4

本文系统梳理了“新媒体”这一概念的出现与学界、业界关于“新媒体”内涵或定义的讨论,分析了不同时期的不同媒介应用环境以及人们对“新媒体”的不同理解。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当前新媒体研究的两个主要方面:新技术带给人类新的交流沟通和信息分享方式,以及新媒体所引发的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变化。并给出了新媒体辨识的五个比较宽泛的原则。

关键词:

新媒体媒介使用环境辨识原则

关于“什么是新媒体”或“新媒体是什么”的讨论,在学界和业界都持续了很长时间,至今没有定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媒体”这一概念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应用场合,人们对它的认识也逐渐多样化起来。本文即试图在当前的媒介使用环境下,对“新媒体”这一概念做一次系统的梳理,明确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内涵与外沿。

一、“新媒体”概念的出现

邓新民(2006)考证,“新媒体”(NewMedia)概念最早出现于1967年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歌德马克(P.Goldmark)发表的一份关于开发EVR(电子录像,ElectronicVideoRecording)商品的计划中;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E.Rostow)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简称“罗斯托报告”)中,也多次使用NewMedia一词及有关概念。自此,“新媒体”一词在美国社会开始流行起来,并迅速传到其他西方国家,并在20世纪80年代后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新闻界、学术界和科技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其实,“新媒体”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中的“新”是相对“旧”而言的,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科技发展水平不同,媒介使用情况不同,对“新”“旧”媒体的认识也会有所不同。广播相对于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互联网相对电视也是新媒体。很多学者,如熊澄宇、崔保国、魏丽锦等都对这一概念的相对性作过解读。

1936年11月,英国广播公司正式开始播出电视节目;20世纪40年代中期,美国三大广播网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电视传播技术的日臻完善,电视开始走向全面繁荣;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以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为主的媒介形态已经广泛深入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日常生活之中;再加上原本就十分发达的图书报刊出版业,现代媒介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承担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当时的环境下,人们刚刚开始习惯于电子媒介形态所带来的缤纷繁复的信息内容,还未来得及消化现代科技带给人类社会的各项便利,因而从受众角度出发的新媒体需求并不显著,新媒体更多是从业界角度引发的技术革新与进步,而之后一段时间关于新媒体的讨论也多集中于以电子媒介为主,特别是电视信号的传输方式与受众覆盖之上,如有线电视、卫星电视等。

二、互联网出现后的新媒体

随着1969年互联网前身ARPANET的出现,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又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变革。而直到1991年万维网(WorldWideWeb)协议的公布和1993年图形化浏览器Mosaic后,互联网才真正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也正是在1990年代后期,互联网开始成为新媒体讨论中的主角。

事实上,自互联网诞生之日起,其媒介属性就一直伴随在我们的周围。电子邮件、即时通讯、新闻、论坛、博客、音乐、视频、游戏、社交、购物……诸多互联网应用一直在重新界定着媒介的形态与功能,拓展着人们沟通、交流与信息分享的时空界限。1998年5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上提出,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声像传播手段的同时,应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互联网(Intemet)。自此,互联网“第四媒体”的概念正式得到使用。

互联网平台上,可以传播的内容几乎囊括了所有传统媒体的形式,如书籍(报刊)中的文本和图像,广播中的声音,电视(电影)中的影像,甚至网络游戏中的攻防策略,以及数字世界的应用工具――软件等。互联网内容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媒体范畴,除了将传统媒体内容搬到网上以外,互联网更实现了个人媒体或“自媒体”功能,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发表自身的感受或主张,建立自己的博客,创建个人或群体网站。

因而,自1990年代后期以来,互联网逐渐成为学界和业界有关新媒体讨论的焦点,人们首先关心的就是如何对新媒体进行界定。一些研究者们在对新媒体进行了广泛的分析后,对新媒体的特征属性进行了归纳,如Manovich通过对电影的解读,概括了新媒体的五个原则:数字化、模块化、自动化、多样性和可变性。喻国明则给出了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数字化、传播语境的“碎片化”、话语权的阅众分享、全民出版、自媒体模式。朱学东认为新媒体概念包括技术进步引起的媒介形态变革,以及原有传播渠道新的商业化运用两层含义。141VinCrosbie则认为新媒体因为融合了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而成为人类的第三种媒体形态,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时送达几乎无数的人,每个参与者都对内容拥有对等的和相互的控制。

然而,这样的概括并不足以明晰“新媒体”这一概念,反而在某些方面使得“新媒体”变得更加模糊。或者说他们只描述了新媒体具有某些特征,但并没有说明什么是新媒体。因此,一些文献和研究报告中为了明确研究的对象,干脆以列举的方式将新媒体形态一一罗列出来。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将新媒体放置在更广阔的社会关系层面上进行探讨,如Lievrouw和Livingstone:“对新媒体来说,我们指的是信息传播技术和与之关联的社会关系,并进一步从信息源和设备、人们使用这些设备的交流和信息共享行为、与新媒体有关的社会结构与组织形式三个方面组织了《新媒体手册》中的章节。”

类似的还有《连线》杂志: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三、新媒体的再认识

由电子媒介发展到网络媒介,人们对新媒体的关注点也产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从最初以媒介技术创新为主的形态变化,发展到媒介对人和对社会的深远影响。但是,关于“什么是新媒体”这一问题,仍然未有明确的答案。

本文认为:新媒体首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时期人们所关注的“新媒体”也会有所不同;其次,“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不仅仅限于媒介的技术形态,还包括媒介的经营方式、媒介的表现形式、媒介内容的投放渠道、媒介的用户体验等等;最后,关于新媒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新技术带给人类的新的交流沟通和信息分享方式以及未来媒介的发展趋势,二是新媒体所引发的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变化。

基于以上观点,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下,我们可以笼统地认为具备以下特征之一的媒介形式都可以视为新媒体:

1.使用了新的信息传播技术

自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开始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的信息传播技术就一直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沟通交流、分享传递的渠道和方式,它正在逐渐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如今,基于它的移动互联技术还在进一步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我们可以更加便捷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内容获取和信息,真正使每个人都拥有大众传播的能力,都成为信息的加工与处理基地。

当然,除此之外,直播卫星、地面广播等信号传输方法,以及速度更快、精度更高的信息处理方式,还有智能识别、自动处理等信息加工手段,也都是新的信息传播技术的一部分,使用它们来完成信息发送和接收的媒介形式,都可以称为新媒体。

2.采用了新的媒介经营模式

经营模式也是新媒体的重要特征之一。如苹果的iTunes商店便在开启了网络音乐购买与发行的崭新方式之后,又在智能手机应用商店(AppStore)上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对于音乐用户来说,如今,他们不仅可以每首歌99美分的价格在iTunes音乐商店中购买并下载歌曲,也可以用每年25美元的价格订购2万首歌曲的在线收听权限,并且可以在iPod、iPad、iPhone及其他5个设备问自由传递。而且这一模式已被苹果拓展到了电影影片、电视节目、图书、视频直播等多个方面,成为新媒体运营的典型案例。类似的,还有网络游戏的免费模式、网络文学的付费阅读、网络报纸的付费墙等等。

3.开创了新的内容呈现方式

当人们习惯了在电视屏幕、电脑屏幕、手机屏幕中获取信息的同时,一些新的内容呈现方式也成为新媒体的热点之一。如互联网上的内容聚合产品,像GoogleReader等以RSS订阅为主的平台,就可以方便地把受众关心的内容从不同的网站聚合到一个平台之上,还可以根据用户使用的终端类型改变内容的排列与呈现界面。此类应用以移动终端上的Zaker、鲜果联播、腾讯看看为代表,已经形成了一种由用户自己订制的网络杂志品类。

同样,数字机顶盒应用中的“时移电视”也改变了原有电视节目的呈现方式,可以让观众以交互的方式选择收看之前一段时间内所有的电视节目,而不必在节目播出时间等候在电视机前。以亚马逊Kindle、汉王“电纸书”为代表的图书阅读设备和苹果iPad中的iBook应用,也开辟了原来平面媒体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4.发现了新的内容投放渠道

比如移动电视、车载电视、楼宇电视、户外大屏等新的内容投放渠道,虽然从技术角度而言,这些方式并没有什么革命性的变革,但是通过对这些渠道的整合与创新利用,也创造出了媒介的新的生长空间。因而在受众体验与经营指标上,它们也是一种新媒体的形态。

类似的还有社区电视、数字信息亭、地铁行驶过程中车厢外的滚动屏幕等等。这些渠道目前大多以广告和公益内容的投放为主,成为媒介经营的另一个亮点。

5.创造了新的用户使用体验

不一样的用户体验是所有新媒体追求的目标。如微博的信息表达方式便综合了手机短信、社交网络、信息传递与接收、内容分享等多种媒介功能,给用户以全新的体验。事实上,所有媒介内容的生产与传播,都在向着简化、快捷的方向演进,微博的内容长度限制于140字以内,不需要用户细致地构思文章的结构(如博客),也不需要繁复的设备与内容流程(一部手机即可),还能够通过社交网络“关注”的模式迅速将信息扩散到大众的面前,与传统媒体甚至传统网络媒体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体验,也因此迅速吸引了大量的用户。

同样,苹果和安卓手机、3D电视、新一代智能机顶盒,也都能带给我们许多新的体验。

当然,“新”永远都是相对于“旧”而言的,以上提到的“新媒体”形式,有些已经在被更新的媒介形式替代,但只要确定了一个时间点,这些原则仍可以作为“新媒体”的判断标准。

基金项目:本研究成果由清华大学青年教师自主选题基础研究项目《在线个体传播的影响因素及其效果研究》(202―1)

互联网时代的概念篇5

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是在教育改革中显而易见的两个观察点,但却是最不容易评说的两项内容。学生学得是否高效?教师教得是否有创新性?课程和教学的“手术”应从哪里“落刀”?在地方常规考试、观课、评课中,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多年来,浙江省以教育前沿理论为指导,以实验研究为手段,将“高效”与“创新”变成了可观察、可对比的现实。本栏目将陆续推出他们课程和课堂评价实证研究成果,以飨读者。

10年来,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了一大批国内知名专家,设立了由50多名专职人员组成的项目组,搭建了由30多台服务器同时支撑的技术平台,从2所学校试点,到28所学校实验,再到272所学校规模运用,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了关于教学有效性的理论探索、实验比对和应用推广,现已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利用现代测评技术捕捉前概念和过程性数据促进有效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关键性途径,它必将对教学起到革命性的作用。

一、背景与意义

1.国内外现状之一

奥苏贝尔(DavidP.Ausubel)在其《教育心理学》扉页上这样写道,“假如要我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浓缩为一句话,那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唯一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认识了什么,弄清楚它,然后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重视并有效捕捉了学生的前概念,才有可能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显然,捕捉学生的前概念,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性环节。

前概念(Preconception)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相对于新知识的已有认知。它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模糊或错误的。人们在学习任何概念性知识之前,都已经有了前概念。无论是哪一个年龄段,也无论是对哪一门学科知识的学习,都是这样。

国外对前概念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初。1929年,皮亚杰(JeanPiaget)出版了《儿童关于世界的概念》,涉及前概念的早期研究。20世纪50~60年代,西方一些国家的学者采用调查问卷、访谈、作业分析等方法,捕捉学生已有的前概念。到20世纪80年代,对前概念的研究转向讨论学生形成前概念的成因。

国内对前概念的研究相对较晚且研究不多,主要集中在物理、化学等教学领域。国内学者一般都认同前概念是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障碍,但在如何有效捕捉前概念的策略研究上几乎为空白。

综合国内外对前概念的研究,不难发现存在这样一些情况:从“前概念”研究涉及的范围看,国外较多涉及心理学、哲学、医学等领域,而国内则聚焦在物理、化学教学上,很少有人在其他学科进行探索。从“前概念”产生途径的研究看,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将形成前概念的心理途径归结为:先入为主的日常生活经验,知识的负迁移,旧有概念的局限,由语词带来的曲解,进行不当的类比等。从“前概念”捕捉策略的研究看,国内只有本项目组的成员从2005年开始至今有过研究和实践,其结论是“用好互联网教育数据服务平台是一条可行之路”。

2.国内外现状之二

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是监控有效教学的主要手段。它至少涉及这样几项基本要素:测评目的、测评样本、抽样过程、数据采集、数据分析。

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但这项研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服务于上级决策,对一线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帮助明显不足;监测样本的数量偏少,形成的评估意见缺乏针对性;抽样过程不一定客观;数据采集较困难,无法常态化;相关因素纷繁复杂,仅靠人工手段无法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运算、分析和预警。

在国外,尤其西方国家,教育质量测评工作的主体通常不是教育行政部门自己,而是第三方水平测评机构。其主要特点有:为一线教学质量服务;也采取小样本,也很难形成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抽样过程不可控;数据采集也无法常态化;人工手段无法进行深入分析。

综合上述国内外现状,可明显看出:常规情况下由于存在几乎无法克服的困难,人们在做教学质量测评时,无可奈何地采取了小样本;无可奈何地偶尔使用一下测评这一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手段;无可奈何地在采集到的海量数据面前望洋兴叹,白白浪费了99%的有用信息;无可奈何地形成自知针对性不强的教学评估指导意见。

3.发展趋势

在学科教学领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备课的针对性,而备课的针对性又取决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程度。因此,能否在重视并有效捕捉每一个学生的前概念、形成有价值的分析等关键环节上有所突破,将是未来各学科教学质量能否实现飞跃的关键所在。

在教育评价领域,近年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相当重视测评,但问题是怎样规避抽样中的人为因素?评估报告给谁看?期望报告阅读者看出什么来?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公平、客观、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将是未来教育评价工作的一项重要使命。

在教育技术领域,近年来,国内教育技术学和教育信息化工作似乎遭遇了瓶颈,鲜有突破。因此,能否突破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应用瓶颈,利用信息技术解放教育生产力,将是对教育技术学和教育信息化价值测评技术的重大考验。

在互联网应用领域,我国自1995年第一个网站诞生以来,从只是浏览网页,到今天实现网络汇款,从只有几十个用户,到今天拥有4.5亿网民,互联网发展迅猛。然而互联网对教育的应用价值还远远没有被发掘出来。因此,让强大的互联网为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将是未来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4.研究意义

“利用现代测评技术捕捉前概念和过程性数据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意义,可以用下面这幅图来简要表示。

二、实践与方法

2008年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与浙江大学现代教育质量监测与服务研究所共同成立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教育质量监测”课题组。在前7年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用了3年时间对浙江省11个地区272所小学、初中的20万学生和相关的教师、家长、教育行政领导使用网络平台,监测教育质量,提高有效教学的情况进行了实验。

1.教育质量监测从专业化走向普适化

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的教育质量监测可以对学生学业进行常态化、全方位检测,及时查找、反馈,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怎样学习的问题。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的教育质量监测不仅可以进行专业化的施测,也可以帮助学校、教师随时进行自我检测,包括对学生的平时作业、综合素质、学习兴趣与动机、师生关系以及影响学生学业质量的学校、家庭、社会等相关因素的测评。它在技术上实现零门槛,实施教育健康体检,任何测评项目间的数据可以任意组合分析,实现教育质量监测科学化、平民化、普适化,成为一种辅助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的日常工具。

2.捕捉学生前概念,实现以学定教的重大突破

前概念指学习者在接受正式的教育之前,在现实生活中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与辨别式学习而获得的一些感性印象、一些缺乏概括性和科学性的经验,以及一些与科学知识相悖或不尽一致的观念和规则。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了解学生前概念的渠道有限、覆盖面窄。教师课堂提问环节由于时间限制往往只能顾及少数学生,学生反馈的信息可能因受到干扰而不真实。互联网技术为突破传统教学瓶颈带来了重大突破。

(1)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教师可以课前在互联网平台专有的“讨论”模块中第二天需要学习的讨论题目或前置性作业,每个学生都在没有受到任何干扰的情况下将潜藏在头脑中的“前概念”表达出来。如此一来,教师上课不再仅凭简单的主观猜测来断定学生的已有认识。学生的前概念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前概念,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头脑中真实的前概念,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

(2)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学习活动。教师将“讨论”模块中所有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各种认识归类,理出几种认识模式,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学习活动,最终实现个性化教学、分层教学。

(3)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利用网络平台,课前捕捉学生的前概念,就使教师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具体,学生的学习结果实现自动分析,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工作效益易于检验。在过程与结果中定量与定性的检测,更全面、客观、科学地显现出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4)让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利用网络平台,课前捕捉学生的前概念,就使得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反思以往的教学是否恰当:是否给学生造成了错误、片面的前概念;是否有效地纠正了学生错误的前概念;自己以学生的前概念为教学起点,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是否有效。

3.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将过程性评价纳入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的观点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重视,它有利于改变终结性评价占比过重,一考定终身的现状。过程性评价认为,凡是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都应当得到评价,而不管这些信息是否在预定的目标范围或预期结果内。常规手段下,教师一般都是依据自己的经验对学生进行观察、记录,或者调动学生进行自评、他评和互评,但是由于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工作负荷、学生作为评价者的专业能力不足和对评价的片面认识,传统的过程性评价在实际操作中比较混乱,收效并不理想。网络平台可以将过程性评价定位到每一个学生,并对每个学生每一天的学习、情感、态度进行跟踪记录,统计分析记录数据,并自动将分析结果推送给教师。教师能够准确及时地掌握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学习发展、心理成长等问题,从批改作业等大量简单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教师根据分析结果,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教学设计,提高了劳动价值。

网络平台可以实现把每个评价对象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或者把个体的有关侧面进行比较,实现个体内差异评价。基于互联网的过程性评价是一个过程,通过评价过程得到的不是一个等级或评语,而是大量经过价值判断,反映被评价对象工作或学习质量和水平的、定量和定性的数据和资料。评价的反馈和导向作用,使学生获得最大收益。

基于网络平台的过程性评价是一个综合性评价体系,它不仅有延续性的一面,也有阶段性的一面。从延续性的一面看,评价关注的是在发展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从阶段性的一面来看,评价关注的是每一阶段的学习效果,包括智能的与情态的效果。

三、成果与创新

1.在学科教学方面

项目组基于多年设计经验,设计研制了有效捕捉每一个学生前概念的平台模块,教师可以打开平台直入个人首页。如,点击讨论模块布置讨论题。学生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室和信息技术课程活动时间,互不干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前概念。

在两组对比性公开课上,对照组没有参与过本项目实践,实验组授课教师均来自项目学校。两堂课的结果可谓大相径庭:实验组教师由于在课前捕捉了每一个学生的前概念,知道了多少学生会,多少学生不会,会的程度如何,不会的有几种类型等,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而对照组教师在课堂的前20分钟几乎是浪费时间。这一现场对比令与会代表惊讶不已。

2.在教育评价方面

项目组基于多年的研究实践,大胆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现代测评理念及其技术支撑体系”――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现代公共服务体系,设计并研制了承载着现代测评理念、方法、技术的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数据服务平台。

(1)目标定位:服务并促进一线教学质量的提高,兼顾为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2)样本来源:项目覆盖到的所有学校及其所属全体实名制的教师、学生、家长。

(3)数据采集。基础类信息: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籍贯等。过程类数据:前概念表达,平时作业,自助式体检(知识点检测、单元检测),在线考试,综合实践活动记录,学习兴趣与动机、心情变化等。分析类数据:按出错频率分类的错题本、按教学内容分类的错题本、按地域分类的错题本、任意时间段的作业分析报告、学习跟踪曲线、电子成长记录等。

(4)分析内容:集中趋势、远离中心程度、分布形态等,难度、区分度、积差相关、效度、信度等,最高分、最低分、难度值、能力值、离均值等,方差分析、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

(5)监测预警。所有与用户强相关的信息或预警信息,会以设定的方式被数据库抓取并自动推送到相应用户的个人首页。

项目组在近3年的时间里为实验学校展开了以前概念、平时作业、心情、学习兴趣与动机、师生关系等为主要指标的过程性数据的跟踪,提供了学习质量分析报告、错题本、相关知识点错题补练、自助式学习“体检”等服务,基本形成了一个能适应区域、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基于现代技术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实现了全样本跟踪、差异化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等现代测评的基本要求。

3.在学校发展方面

对教师来说,利用现代测评技术捕捉前概念和过程性数据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实现了课前了解所有学生在不受任何干扰及影响情况下头脑中真实的“前概念”,教师据此进行针对性、差异化教学,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实现了可根据教师自定义的跟踪提醒规则实行自动跟踪提醒服务;实现了随时关注班里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态及走势,分析相关性;实现了可关注到平时最容易疏忽的中间群体和临界群体,确保整体提高;实现了可利用该数据跟踪系统为教科研提供发展性数据,使教科研上一个新台阶;实现了用带有自动批改、补练功能的网上作业系统进行自动采集数据,减少了工作量。

对学生来说,利用现代测评技术捕捉前概念和过程性数据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实现了对每个学生个体的关注;实现了将错题归入错题本并可标注经验教训,使学生复习上一个新台阶;实现了在时间控制下做作业,提高了做作业的效率,使作业习惯上一个新台阶;实现了在当天就发现漏洞并在当天补上漏洞,使学习的有效性上一个新台阶。

对学校来说,利用现代测评技术捕捉前概念和过程性数据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实现了可根据学校自定义的监控提醒规则实行自动跟踪提醒服务;实现了由跟踪数据支撑的发展性过程评价、教学质量监控、教育科学研究;实现了对全校教学状况,尤其是平时作业这个看似普通但实为关键一环的全面掌控;实现了借助平台加强教育质量的过程性管理而使教学质量管理上一个新台阶。

互联网时代的概念篇6

互联网企业如何做生意?如何将巨量的点击率和“眼球”转变为实实在在的收入和利润?如何建立稳定而又忠诚的客户群体?如何更好地为客户服务?在远离泡沫时代之后,在千方百计熬过互联网的寒冬之后,这些问题在“互联网价值回归”的今天正成为网络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3721、263等一些互联网企业最近纷纷推出了全新的客服体系,可以算是在这方面很好的尝试。

一、互联网:概念、产品、服务

从1987年首次E-mail发送成功算起,中国互联网事业已进入了第16个年头。这16年,中国互联网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互联网在中国已经相当普及,互联网也步入了商业可运营阶段。3721高级副总裁田健把我国的互联网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在1987年至1996年普及阶段,中国互联网处于基础设施建设时期;而从1996到2002年信息爆炸式发展阶段,以门户网站、各地信息港为代表的一大批中文网站的出现,使互联网上信息急剧增长,培养了大批的互联网用户。自从2002年末,中国互联网开始正式进入商业运营阶段。

在这三个时段中,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也完成了从概念到产品再到服务的转变。概念阶段的互联网公司更多的是投资者导向,有点跑马圈地的味道,喜欢炒作概念,吸引公众和投资者的注意力。1998年以来,互联网公司走向产品阶段。在此阶段,有三大门户网站对新闻内容的不断强化,有3721推出网络实名、263推出电子邮箱等。产品阶段的互联网公司开始初步关心自己的产品如何给互联网用户带来价值,开始关注网络应用。服务阶段的互联网公司是生意导向,注重市场研究与谋划,关心如何满足客户需求,强化内部运营和管理。如果说概念阶段的互联网企业更关心点击率和访问率,关注“眼球”的集中度,那么此时他们更关心如何“粘住”用户。

最近,3721公司推出了“金色航班”服务体系,某种程度上是在引领互联网企业向服务转型。在客户需求从产品向服务转变的今天,企业应该帮助客户更全面地拥有网络品牌资源,发掘更多的网络商业机会,运用更有效的网络营销方法。同时,从客户的需求出发,提升客户的忠诚度、提升客户的网上品牌成为互联网企业必然选择。

为自己的服务体系进行品牌塑造,在很多传统的公司里是比较常规的市场运作方法。而在互联网企业中,这应该是比较新的尝试。这说明互联网企业对服务的重视,也是他们“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的具体体现。

二、客户价值:开启精细化运营时代

从互联网用户的角度来看,网络营销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网上广播式营销,如网上广告、商情等;第二阶段为网上直推式营销,如数据库营销、直邮、短信等;第三个阶段是网络关联式营销,这是一种通过定义某些概念在特定情景模式下的相关性,使品牌和商机能够建立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营销方法,如垂直门户、实名、搜索等。

关联式营销下客户所关心的价值包括:企业拥有在网络上展示自我的途径,拥有与现实世界相统一的网络品牌;企业能够运用有效的工具和手法突显自己、命中目标用户直至完成销售;企业可触及大量的商业机会和潜在需求,能够为自己带来利益。

毫无疑问,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营销意义突显,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运作,也很难保证客户能够在这方面成功。对客户价值的深入挖掘,在3年以前的互联网企业中似乎很少见到。如今研究客户的需求、提出有效和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已经成了一些互联网企业的常规理念,这就是互联网精细化运作的表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互联网的功能,也才能真正为客户带来价值,让网络更有“粘性”。

三、客服体系:新的竞争优势

互联网公司的“粘性”不仅仅来自网站本身。互联网企业的客户集中在中小企业群,这些客户对于互联网的应用可能并不是那么精通,他们还需要更好的服务支持。只有建立畅通便捷的客户服务通道、快速响应的客户服务机制和高效互动的客户服务环境,才能帮助客户更全面地拥有网络品牌资源,发掘更多的网络商业机会,运用更巧妙的网络营销方法。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范文(整理8篇)

    - 阅0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把美丽带进校园“。走在校园里,看见地上的一片纸屑,你是视而不见,还是弯腰捡起?在食堂.....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整理16篇)

    - 阅0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篇1今天是植树节,阳光灿烂,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去植树,我们开开心心地拿起水桶,抗起铁铲,带上树苗地去植树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路边,我和小明一组,我挖坑,小明提水.....

    关于请假的报告范文(精选2篇)

    - 阅0

    2021关于请假的报告范文(通用5篇)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

    本年度交通安全日的主题活动总结范

    - 阅0

    本年度122交通安全日的主题活动总结篇1今年12月2号是第xx个“全国交通安全日”,11月24号,自治区20xx年“12.2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吐鲁番,来自吐鲁番市公安交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