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设计》教学设计(整理8篇)

来源:网络

《身边的设计》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3、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是重要的

2、发展观察生物标本、研究生物标本的兴趣。

3、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洋葱、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显微镜、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这是一个洋葱,如果从它的内表皮上揭下一块,你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放大镜又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显微镜又能看到些什么?

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师: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它,首先我们要制作一个玻片标本。(师演示)

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2)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3)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

4)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2、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玻片标本

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

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在科学记录本上(或书上13页)

2、材料员发给每位同学放大镜,大家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3、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到的有何不同。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

1、师:如果我们将洋葱表皮的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2、师出示显微镜,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功能及使用方法(如果学生五年级时已使用过,也可叫学生介绍老师指导更正,具体内容见13页)

3、每2人一个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不会使用的同学可根据13页的提示进行操作。每组的材料员监督大家进行规范的操作,对不规范操作且不改正的同学取消其使用资格。同样将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4、交流我们在显微镜下的发现

(洋葱表皮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阅读12页的资料,了解胡克发现细胞的故事。让学生谈谈对细胞的认识。)

课外作业

查找资料:细胞的作用

《身边的设计》教学设计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有机物概念;能区分身边常见的有机物和无机物。

2.了解几种简单的有机物的化学式、性质及用途。

3.通过探究丁烷元素组成的活动,知道判断有机物是含碳化合物的依据。

能力目标: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后归纳出有机物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及应用已有经验认识新事物的思维能力等。

2.通过开展寻找身边的有机物和探究丁烷元素组成等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和协作交流等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情感目标:

1.能意识到有机物物种类繁多,性质各异,有机物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极其重要,既要合理利用有机物又要防范有毒有害的有机物,树立环保意识。

2.通过小组活动,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突出主体性,激发学生对生活中各种化学物质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有机物并能举例身边的有机物;

了解几种简单有机物的化学式、性质,用途。

教学难点:辨别有机物和无机物;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和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实验用品(坩埚钳、打火机、小烧杯、澄清石灰水各1份)

四、总体设计意图

学生自我创设教学情景和内容(矛盾产生)→师生共同形成教学资源(矛盾激化)→完成教学目标(矛盾的解决)

五、教学过程

引入(情景创设):

展示1999年,北京长安街头曾出现的写有“有机物”和“无机物”字样的垃圾分类筒,告知使用结果及原因(效果不佳,原因是市民不知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而非环保环保意识差)。引出课题并板书(见板书设计)。

设问: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讨论,将你们认识的有机物写在学案上,让老师看看你们到底已认识多少有机物?

学生自由讨论、记录,并派代表向教师汇报。

将学生的讨论结果一一列在副板书部位,引导他们进行分类和评价正误。

指导学生阅读书本34页“无机物和有机物”。学生解决思考题后,教师设疑:“看来维勒人工合成尿素的事实打破了有机物和无机物分类的原有的本义,那么现代划分它们的依据

又是什么呢?”

学生:阅读“无机物、有机物”材料。思考并回答两个问题。

指导每个小组按照学案中探究活动一的要求开展蔗糖、面粉、棉布、酒精的燃烧实验,一起探究有机物在组成上的共同特点。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分析有机物的共同特点,派小组代表发言。

引导学生归纳出有机物概念并板书:含碳的化合物叫做有机物

教师讲述:无机物的概念、实例及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碳酸氢盐等物质为何归类到无机物中研究并引导学生分析出无机物的元素组成。

指导学生查阅自备药品说明书中药品的结构式,完成探究活动二“有机物的组成元素”,并填写学案。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板书有机物元素组成(见板书)并介绍有机物种类之多的

原因。

引导学生进行有机物与无机物的比较并发言后,教师以表格形式将“有机物与无机物比较”板书出来(见板书设计一、)。

媒体展示日常吃的几种食物的图片,让生讨论回答它们的主要营养成分是什么?是不是有机物?师小结板书:食物中的主要有机物(见板书设计)

展示一幅厨房和卧室图片,让学生结合自家实际找出有哪些有机物?在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家中常见的有机物(见幻灯片)。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35~37页“几种简单的有机物”部分,并完成学案中的表看哪组完成的又快又好!

投影部分学生完成的表格,让学生互评,最后教师作提纲契领式的总结并板书(见板书设计)。若学生能力不错,课堂时间宽裕,教师也可设问:烷烃类物质分子式书写的规律是什么?

指导学生按学案要求开展探究活动三:丁烷的元素组成并填写学案中的相应空格。让学生从中悟出检验有机物中是否碳、氢元素的方法。

通过介绍苯的毒性后指导学生阅读书本36页“阅读”,将甲醛、氟氯烃、酒精、甲醇的用途及危害划线。

请学生来对本节课所学内容作小结。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播放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强化巩固。

布置作业:

⒈书本43页1.2.3。

⒉课后活动:课外开展有机物的再利用调查实践活动,写一份“有机物的再利用——让生活更美好”为题的倡议书进行环保宣传

附件:

表一:

名称

化学式

性质

用途

甲烷

乙烷

丙烷

丁烷

乙烯

板书设计:

第二章常见的有机物

§2.1身边的有机物(第一课时)

一、有机物、无机物的区别与联系

有机物

无机物

概念

含碳的化合物

一般指组成里不含碳元素的物质

元素组成

一定含C,可能含有H、O、N、S、

P、卤素等

一百多种元素中的若干种

区别

1.不含碳的化合物肯定不属于有机物,而属于无机物

2.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碳酸氢盐的组成和性质跟无机物相似,归为无机物研究。

联系

无机物和有机物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几种简单的有机物

1.甲烷(沼气、天然气):CH4温室气体

2.乙烷:C2H6

3.丙烷:C3H8

4.丁烷:C4H10

5.乙烯:C2H4

6.苯:C6H6

7.甲醛:HCHO

8.氟氯烃(氟里昂):破坏臭氧层

9.乙醇(酒精):C2H5OH

10.甲醇:CH3OH

《身边的有机物》反思

这是本人的一堂校级公开课,通过设计教学方案,整理课件,准备实验器材、说课、上课,忙忙碌碌中收获还算多。这节课很少有人开设公开课,因为是介绍的课,所以借签的经验很少。只能自己摸索,生成。

本堂课的成功之处有:

1.情景设置比较到位,贴近生活的情境容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渴望,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2.通过设问: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讨论,将你们认识的有机物写在学案上,让老师看看你们到底已认识多少有机物?将学生的讨论结果一一列在副板书部位,引导他们进行分类和评价正误。以学生为主体,激发讨论热情,培养协作精神。搭建协作平台,凸显学生主体;培养协作意识及分析、归纳和自我评价等能力,从中获得有机物的模糊概念,产生教学的“矛盾”,为后面激化“矛盾”作准备。

3.通过分组实验,共享实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根据现象归纳出实验结论,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归纳出有机物的概念,一切水到渠成,慢慢生成,效果好。

4.引导学生比较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的区别时,能搭建此平台利于学生对无机物、有机物概念加深理解,并培养学生思维、表达等能力。

本堂课的不足之处:

1.因为设置了学生燃烧实验,教室内气味纷杂,且有一定危险性;

2.丁烷的燃烧实验,石灰水变浑浊现象不明显时一带而过,没有应变用另一种方式解决问题,处理的不好。

3.对于有机物成分的分析的实验定性定量处理,此处难度较大,老师讲解速度过快,估计学生会消化不良。

4.对于有机物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这个难点,学生操练不够,中下学生估计会消化不良。

本堂课如果再上,会在以下方面做改进。把学生的燃烧实验,放在前一天放学回家布置家庭作业,液化石油气的燃烧,石蜡的燃烧等,收集实验现象,回来课堂上交流,这样可以解决教室实验的不安全因素和异味问题。丁烷的燃烧实验验证水的生成和二氧化碳的生成可以分两步走。先用干而冷的烧杯验证水的生成;然后在烧杯内壁上涂上石灰水,罩在火焰上,这样实验现象会非常明显。后两点可以增加在学案上,加强学生的操练,老师可以边巡视便跟进辅导。

《身边的设计》教学设计篇3

【教学准备】

1.学生提前储备(身边常见易懂的)科学小常识;

2.多媒体课件与实验用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设情境,激发兴趣──进入“科学乐园”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要去科学乐园走一走,同学们带上了准备好的科学知识,我们的“科学乐园”一定会非常有趣。

课件:蓝猫提示语“科学世界真奇妙!欢迎同学们的到来,首先请主持人赵博士为大家变个有趣的魔术。”

2.演示激趣。

旋转两个鸡蛋,一个旋转,另一个却不转。(制造悬念,引导学生动脑思考)

1)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稍做讨论,得出结果。

2)指名回答,引导了解知识获得的渠道。

二、提供案例,交际热身──进入“智慧之门”

1.看一看,找一找,科学就在我身边。(课件出示“智慧之门”蓝猫提示语)

2.情境设置。(课件播放生活片段)

(1)刚煮熟的鸡蛋放在冷水中浸,蛋壳容易剥。

(2)用湿淋淋的手拔插头,危险。

(3)操场上烈日炎炎,穿黑色衬衣大汗淋漓。

(4)剧烈运动后冲凉水澡。

3.引导观察,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1)同桌自由讨论。

(2)指名发言,其他学生补充、评点。

三、联系生活,展开交际──进入“知识碰碰园”课件出示“知识碰碰园”(课件蓝猫提示语)

1.小组交流

(1)组内同学或自愿组合互相交流。

(2)教师参与、点拨。(时间要充足)

(3)小组推荐准备充分、介绍精彩的同学当“小博士”。

2.明确要求,分工合作。

课件提示汇报形式,如下:

●大家提问,或大胆接受挑战,回答同学们的问题──“蓝猫问题组”

●自己知道的科学知识告诉大家──“智慧少年组”

●小小的实验,说明科学现象──“小小科学家组”

●们还可以……

3.自主选择形式,充分展示交流。

课件:蓝猫提示语“同学们交流得真热烈呀,下面就请大家进入精彩‘展示台’”

(1)组内确定汇报形式,分组汇报。

(2)小博士做主要发言,组内成员补充。

(3)其他同学根据介绍进行评价、质疑或补充。

四、竞赛,拓展──进入“智力挑战园”

1.分组竞答,从图片、动画片中发现科学。

2.小组之间互相出题。(出题或答题都可以在小组内讨论。)

3.宣布竞赛结果。(以激励为主)

4.学生互相自由提问、对答。(注重评议;良好听、说习惯的培养。)

5.小结。

五、结合体验,课外延伸

1.课件:播放《蓝猫淘气三千问》主题曲;出示“学科学,用科学,我们从小爱科学”

2.延伸:在音乐声中,科学问题以字幕形式出现,缓缓上移,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设计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延奎小学赵军)

【设计意图】

本次口语交际通过交流“身边的科学”,培养口头表达和倾听的能力,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合作精神,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的习惯。

一、以“情境”为依托

一定的情境能形成良好氛围,产生交流欲望,在自由地无拘无束的参与中,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设计本课时,尽力模拟生活,提供案例:如刚煮熟的鸡蛋放在冷水中浸泡后,蛋壳容易剥下来等,这些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多媒体展示后,可以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是“身边的科学”,从而激发情感,产生交际冲动;其二,联系生活,紧密结合学生的已知生活经验和搜集的资料,引导学生进行交际。使学生有话可说,也易于表达和交流。

二、以“兴趣”为诱因

本堂课各个环节都力求建立在学生乐于参与的基础上,引发学生交际的欲望。

1.演示激趣。“科学”是个很抽象的概念,为了让“科学”通俗化,教师在导入环节,利用一生一熟的两个鸡蛋在讲台上旋转演示(熟的转得很快而生的转不起来),创设神秘气氛,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愿望,让学生情绪高昂的走进交际中。汇报交流阶段,鼓励学生在言语交际的同时配以相应的实验演示,学生有机会动口,又有机会动手,符合低段学龄儿童心理特征,既激发兴趣,又能缓解疲劳,还能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

2.媒体激趣。媒体能把生活、图像、文字等直观、生动地再现在孩子们面前,从感官、视觉等方面刺激孩子,刺激兴奋点,使学生不容易疲倦。本堂课,利用媒体导入课堂,提供案例、铺垫情境、抛砖引玉、渲染气氛,一次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中进行交际,提升交际水平。

3.竞赛激趣。在学生交流展示“身边的科学”后,容易进入情绪低谷,认为无话可说时,在恰当的时机把竞争机制引进课堂,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本课设计的竞赛活动能再创兴奋点,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比赛,促进学生再度合作、交流。

三、以“互动”为根本

1.环节的设置体现互动。各个环节都安排个人陈述、同桌交流、小组交流、班级汇报等等,力争做到人人参与,互相交流。在动态的口语交际实践中反复体验。

2.形式的安排体现互动。口语交际教学常见的弊病是训练时学生一盘散沙,教师往往重视指导过程,却忽视学生训练过程。为避免性格内向的学生总是处于“倾听者”的角色,缺少口语锻炼的机会,教学中训练的形式不拘一格,学生或同桌,或小组,或班级,组成一个临时口语交际单位,可双人对话、问答,或多人讨论、辩论、评价等等,并明确自主选择,分工合作,把任务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如在联系实际,利用学生已有的资源进行交流汇报时,成立了“蓝猫问题组”“智慧少年组”“小小科学家组”等,学生自由组合后由该组选出的小博士进行分工,有介绍实验过程的,有具体操作的,有补充说明的,责权分明,加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除了生生互动之外,教师以“赵博士”的身份参与交际,有效地形成师生互动。

总之,口语交际训练,教师应该提供学生想说、能说、敢说的交际条件,让学生在表达、倾听、评价、补充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交际态度。

【扩展阅读】

【1】教学设计的方法

1.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目标;

2.根据学习目标,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升学习者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什么”;

3.要实现具体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掌握需要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什么策略,即“如何学”;

4.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

【2】教学设计目的

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3】教案设计的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诸子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功能并不等价,其中教学目标起指导其他子系统的作用。同时,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系统的分析与系统的综合有机地结合,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二)程序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具有程序性特点,即诸子系统有序地成等级结构排列,且前一子系统制约、影响着后一子系统,而后一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一子系统。根据教学设计的程序性特点,教学设计中应体现出其程序的规定性及联系性,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三)可行性原则

教学设计要成为现实,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客观条件应考虑教学设备、地区差异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教学设计应能指导具体的实践。

(四)反馈性原则

教学成效考评只能以教学过程前后的变化以及对学生作业的科学测量为依据。测评教学效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反馈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

《身边的设计》教学设计篇4

学习目标:

1、就身边的垃圾进行交流,能说清楚垃圾是从哪里来的?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2、就如何处理生活垃圾,展开合理的想象,交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具有自觉美化环境的行动。

课前准备

1、生活小调查:我们身边有哪些垃圾?这些垃圾是从哪里来的?这些垃圾到哪里去了?(学校、家附近。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校园的垃圾进行观察。)

2、布置搜集资料:垃圾的处理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义乌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城吗?那你觉得义乌城干净吗?(可以播放义乌的风光或校园风光,让学生感受城市的整洁美)

城市里的垃圾到哪里去了呢?今天我们的口语交际课要谈的话题是:

我们身边的垃圾

二、小调查的汇报交流

(1)每人在小组里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互相帮助,互相补充。

(2)每组派代表交流。

(3)教师小结:

垃圾的果皮纸屑、塑料袋、各种瓶子、吃剩的食品等(校园垃圾)

厨房垃圾。

三、开展活动,处理垃圾

小朋友在学习生活中,少不了出现垃圾,但是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家园,我们的城市仍然这么美丽干净,你们知道这些垃圾到哪里去了吗?

1、让学生自由说说,交流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学生可能会说扔到垃圾桶里、垃圾房里去了,那么老师就追问:“垃圾房装满了怎么办?)

2、该怎么处理垃圾呢?今天我们来成立“点子公司”,为处理垃圾出出点子吧。

(1)学生自由组合,成立公司,动脑子,想办法。

(2)分组汇报。注意评议:

谁听的认真?谁的点子好?好在哪里?

你认为还有哪里不够好?可以提出问题要求解答。

四、介绍科学的垃圾处理方法

1、义乌的处理办法:塔山垃圾填埋场。

2、焚烧法。

3、积肥法。

五、讨论质疑,求真创新

1、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呢?请说出理由。

引导学生从环保、废物利用等方面谈谈看法。

2、介绍美科学家研制出用人造闪电出来垃圾的新方法。

六、导行

我为创建出力,携手共建全国卫生城。

成立环保小卫队。

资料:

处理垃圾的方法:

卫生掩埋法:顾名思义,就是找空地,把垃圾掩埋起来。

焚烧法;将垃圾分类后,送入焚化炉里燃烧。

积肥法;把垃圾堆叠起来,使废气物的纤维质和有机质腐化,变成肥料来改良土壤。

美马萨诸理工学院等离子物理实验室宣布,他们成功利用人造闪电所释放出来的巨大热量能将垃圾熔化,待冷却后,有害废物可以变为没有毒害的巨大玻璃。

《身边的设计》教学设计篇5

教材说明:

《我们身边的垃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人教版)中第三单元中口语交际的训练内容。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以保护环境为主题,在单元整合这一思维模式的指导下,本单元的口语交际的内容安排了“我们身边的垃圾”,以“身边”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通过发现了解垃圾的来源,思考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理解力,引导学生从小养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习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

设计理念:

1、让口语交际课和生活相结合。本次活动以“源于生活--交流互学—应用生活”这个主线来贯穿教学内容,每一个环节的活动都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都是在学生身边的事或是课前收集到的资料的基础上去深入理解“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来顺势引导,得到体验、探究和领悟,并从中得到情感的交流、达到良好习惯的培养及能力发展的目的。整个活动凸现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2、走进情境,构筑活力无穷的体验课堂。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因此“口语交际”必须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和教学需要的交际环境。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创设各种情境,可以使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情绪也因此会变得高涨起来,学习口语交际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起来。例如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垃圾是哪里来和怎样处理垃圾的资料,课中,让学生做小小美容师,小鸭先生的参与等多种方式,创设口语交际情境,这些情境的创设不但会激发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还会使他们有表达的愿望和自信心。

3、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多向互动的课堂生活。在本次活动中,教师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和学生始终处于平等的状态下进行交流,学生也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中。在课前准备时,师生共同调查,在课堂中,教师融入到学生中间,师生一起交流,一起发现、感悟,使小朋友感觉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他们的学习伙伴,创设了一种宽松的学习气氛,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交流,能说清楚垃圾是从哪儿来的,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2、就如何处理生活垃圾,展开合理的想象,交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有自觉美化环境的行动。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能用正确的普通话交流垃圾的来源,并能展开合理的想象来处理生活垃圾。

2、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前准备:

1、生活小调查:我们身边有哪些垃圾?这些垃圾是从哪里来的?这些垃圾到哪里去了?(学校、家附近、公园大街等公共场所。)

2、师生共同搜集资料:垃圾的处理方法。

3、小组讨论填写:我给校园做“美容”计划。

4、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话题:

1、请小朋友低头看我们教室的地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当当小小侦探家,想一想我们教室里这些垃圾都是从哪里来的,看看谁是我们班里的小侦探。

(1)组织学生留意观察教室的环境卫生,教室干不干净。

(2)请学生找一找教室角落里的垃圾,想一想这些垃圾都是从哪里来的?

(3)组织学生交流。

3、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身边就出现了这么多的垃圾,今天口语交际的题目就是:我们身边的垃圾

二、交流小调查,发现身边的垃圾:

1、除了教室里,老师让小朋友课外去进行了小调查,谁能说说我们身边还有些什么垃圾?你知道这些垃圾一般是从哪里来的?(结合搜集的资料)指名说话。

你能学着用这些话来说吗?

句式(1)、我发现(或看到)(什么地方)的(什么垃圾)是(怎么或从哪里)来的。

(2)、我发现,(什么地方)的(什么垃圾)是从(哪里)来到这里,使那里变得()。

2、以四人小组分组交流

3、教师小结:垃圾的来源:果皮纸屑、塑料袋、各种瓶子、吃剩的食品等(校园垃圾)、厨房垃圾。

三、开展活动,处理垃圾。

1、设疑:我们身边的垃圾可真不少,但是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家园,我们的城市仍然这么美丽整洁,你们知道这些垃圾到哪里去了吗?。

2、师生一起交流垃圾处理方法:

导入:课前老师请小朋友去收集处理垃圾的方法了,现在就把课前收集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结合学生回答随机出示课件:

课件一:有人把易拉罐、瓶子、废纸等拿到废物回收站卖掉。

追问:你还知道哪些东西可以回收?你怎么知道的?

课件二:我们每家都把食品袋、包装盒、烟头、果皮等扔到蓝色垃圾桶内。

追问:那么垃圾桶里的垃圾最后到了哪里呢?你怎么知道的?

教师结合学生说话随机课件出示小小资料袋:

卫生掩埋法:顾名思义,就是找空地,把垃圾掩埋起来。这种方法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所以已遭淘汰。

焚烧法;将垃圾分类后,送入焚化炉里燃烧,并以焚烧所产生的热能进行发电、取暖等等。但我们中国等亚洲国家很少做到将垃圾分类,所以焚烧垃圾时所产生的热量能真正用到发电、取暖的则很少。而且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烟雾和有毒气体,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停止这一方法。

读一读,说说你认为这种办法还有哪里不够好?可以提出问题要求解答。

课件三:在家里,一家人吃饭后,把剩饭、剩菜倒进小盆去喂猪。

课件四:在家里,爸爸把死猪,在田里挖了个坑放在坑里深埋。

点评:爸爸这样处理你觉得怎么样?请你评价,并说明理由。(让学生知道垃圾不能乱扔)

教师结合学生说话随机课件出示小小资料:

积肥法:把垃圾堆叠起来,使废气物的纤维质和有机质腐化,变成肥料来改良土壤。我们常把落叶堆在一起,用做树木的养料,这就是一种积肥法。这种方法很少造成二次污染,所以应用这一技术的国家很多。

学生评价:这种处理垃圾的方法怎么样?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结合追问:你的资料是从哪里得来的?

小结方法:你真会收集资料。爸爸妈妈可以告诉我们;自己观察到的;电视里介绍的;看课外书知道的;电脑上查等,你看,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就能从生活中学到那么多的知识呢!

2、小结:我们人类可真聪明,能根据垃圾种类的不同人们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四、我为校园做美容:

情境导入:《美丽的小路》中的环保小卫士鸭先生来看我们了。(课件出示小鸭)并出示:小朋友,我每天打扫我校门前的小路,还有鹿先生给我送来了一个分类垃圾箱。小路经过我们的美容,现在可美丽了,欢迎你们来哦!你也来做个小小美容师吧!

师:小朋友,处理我们身边的垃圾,就让我们从身边做起。来,让我们先为我们的教室和学校做个小小美容师好吗?

1、校园美容计划交流:

(1)小朋友,你们怎么准备怎么为我们学校和教室美容呢?请你们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我们的校园美容计划交流。

(2)小组推荐代表交流,并小结。

A、从我做起,不乱扔垃圾,做到弯弯腰随手捡一捡。

B、看见乱扔垃圾的同学、现象要勇敢地进行批评。

C、建立垃圾回收站,进行垃圾分类,变废为宝。

D、回家向大人宣传,人人保护环境。

(3)学生评价,哪个小组的校园美容计划好,评选出最佳校园美容师,并为“最佳校园美容师”小组发奖。

五、小组合作,想象拓展:

1、我们一个小组的小朋友先讨论一下,再合作完成,好吗?

2、展示台:

预设:想象画展示——手工小制作展示

请各组选一名代表介绍处理垃圾的方法,组员相互补充。

(1)其他各组小朋友认真听,并说说他们的方法哪里好?哪里不够好?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

(2)请大家评一评哪个小组听得最认真?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好?好在哪里?(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垃圾变废为宝,从环保、废物利用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六、小结:小朋友,让我们行动起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热爱我们的校园,热爱我们生活的环境,像小鸭先生那样当好“小小小美容师”,让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环境更加美丽、洁净。

《身边的设计》教学设计篇6

教材分析:

1、结合学生生活经验,通过对身边最常见的生活学习用品的思考、讨论,相互启发扩大经验范围,了解这些用品的实用性、功能性。在欣赏、对话、交流中,让学生由最初对设计的表象描述,自主进入到与设计内在表现语言的对话,在探究中懂得设计艺术需要创意,而创意的形成需要想象。

2、教师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出发,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自我情感体验,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生活需要设计艺术,生活离不开设计艺术的内涵。这种情境的创设、情感性的体验,不仅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有利于教学的创造目标的实现,而且更有利于《美术课程标准》“情感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到身边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设计的世界,认识设计的基本知识,即造型、色彩、材质、功能等。

过程与方法:能够对作品从以上几个知识点综合运用过去学习的美术知识(冷暖色、对比、协调等)进行描述,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美妙的多彩世界来自人们精心的设计,优秀的设计会使世界变得更美丽、更精彩,只有怀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才能体会生活的美好、生活的乐趣,才会有好的设计。每个人都应该有意识的去设计身边的物品,只有善于观察、思考、想象才会有好的设计。

教学重点:

1、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身边充满了设计”。

2、学生能够从物品的造型、色彩、材质、功能上描述并以个人的观点描述。3、能将本课所学的设计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设计意识,能将实用功能与造型色彩有意识的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21世纪什么最金贵?——人才

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培养设计师的课。——身边的设计

二、新授

1.你知道什么是设计吗?你知道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设计吗?

学生自由发言

简单地说:设计是一种有目的的创作行为,满足人们的生活、生理需求以及审美需要.

2.感受设计设计蔓延在生活之中,同时给生活带来了很美的视觉享受,当你还来不及去注意它的时候它已经悄悄地在改变你的生活了,一个很出色的设计,将会推动生活的进步,引导着生活迈向简便、合理化、科学化与艺术化。所以说好的设计始终是在引导和改变生活。

3.了解设计的目的

我们已经知道:设计是一种有目的的创作行为,满足人们的生活、生理需求以及审美需要.如果你是设计师那你认为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它又是怎样满足人们的需要的。(写在问卷纸上)

将学生的答案贴在黑板上归纳:实用、造型新颖、外观美观……

实用是最基本的,但一个好的设计可以满足人们的多个要求。

分析:灯、垃圾桶、书包、椅子(两层图片,第二层是对比,)

基础设计能满足人们实用的需要,优秀的设计能满足人们的多个不同的需要。

4.拿出自己带来的没有设计感的物品

介绍给同学,分析说出它的设计目的。

设计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它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简便、合理、科学与艺术

5.再来看几张图片

发型设计、概念汽车

杰出的设计是能够体现出设计师独特的设计灵感与创新意识的。

6.山寨设计剽窃别人的设计,没有自己的独创性。

三、布置作业

今天课上在每一位同学的心里都已经扎下了一颗设计的种子,回去后可以继续培育浇灌它,让它生根发芽。

用今天学到的设计理念进行创意设计练习

《身边的设计》教学设计篇7

活动目标:

1、认识垃圾及其产生原因,认识各种垃圾箱。

2、用画实物、写数字等形式记录

幼儿园

、家庭一周中产生的垃圾名称及数量。

3、了解垃圾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产生保护环境的积极情感。

活动准备:

班内用的垃圾统计表一张,家庭用的垃圾统计表若干活动过程:

1、观看

幼儿园

里的垃圾箱,初步认识垃圾及其产生原因。

教师提出问题:垃圾箱里有什么?什么叫垃圾?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垃圾?垃圾都是从哪里来的?丰富词汇:生活垃圾。

2、猜想:我们一天会制造多少垃圾?

教师提问:垃圾是我们人类在生活中制造的没有用的废物,猜猜我们一天会制造多少垃圾?

3、统计:我们制造的垃圾。

出示垃圾统计表,教师讲解垃圾统计表的用法:用画画的形式将自己在一日活动中制造的垃圾名称及数量记录在垃圾统计表里。

4、活动延伸:统计家庭中制造的垃圾。

请家长和幼儿一起设计家庭用的垃圾统计表,

《身边的设计》教学设计篇8

【教学目标】

1、细心观察身边的现代科技,发现科学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带来的变化。

2、学会运用研究方法研究课题。

3、在讨论中研究如何正确利用科学技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4、学会独立或合作写简单的调查报告,并以演讲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学会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研究课题,并用搜集到的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的调查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同学们,通过这一板块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科学知识,那么你还了解哪些科学知识呢,就我们身边的事物谈谈好吗?

原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现代科技正迅速发展,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以“身边的科学”为主题,搞一次综合学习活动。

二、课前准备

课前老师已经给大家布置了作业,就是让同学们自主选择学习主题,运用书中提供的研究方法观察、采访、搜集信息,这个任务你们完成了吗?好,请同学们把材料放在桌面上我们一会儿会用到。

三、讨论与交流

(一)讨论

1、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提高了我们生活的质量,可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某些烦恼,你们遇到过这样的烦恼吗?

2、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既利用科学技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又能不被那些“烦恼”所困扰呢?下面就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注意要把大家的观点和想法作以记录。

(二)发表交流

1、独立或合作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用上你们搜集到的材料,这些材料要围绕着你们表达的观点来取舍。

2、个人或小组代表到台前发表调查报告,可以配以图片、照片、表格等。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