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监督含义(6篇)
来源:其他
会计监督含义篇1
关键词:工程造价各个阶段控制措施研究存在问题
Abstract:Projectcostmanagementisinvolvedintheimplementationofvariousconstructionprojectsofabroad,difficultandimportantproject.Firstly,themeaningoftheprojectcost,meaningitsheadintheissuesdiscussed.Projectcostmanagementasanimportantmeasuretocontroltheinvestment,inordertoachievethebestresultsoftheprojectcostmanagement,itisnecessarytodoacomprehensiveanalysisandconsiderationoftheengineeringandconstructionprojectsatallstagesofthecontrolmeasures,thepaperagaintoexploretheconstructionprojectcostcontrolmeasuresontendering,constructionandcompletionofthesettlementinthreestages,controlmeasuresaimedatareferencevalueforthedomesticconstructionprojectcostmanagement.Keywords:projectcost;atallstages;controlmeasures;research;problems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工程造价的含义
工程造价是指进行某项工程建设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工程造价是衡量工程建设投资效益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其对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工程造价管理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它是集经济、技术与管理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工程造价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投资效益的好坏,充分体现了建设单位的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
2目前工程造价存在的问题
2.1工程造价监督主体不完善
目前,工程造价监督主体是主管部门授权的质量监督和造价管理机构,即各级质量监督和造价管理站。十几年来,我国各级质量监督和造价管理站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工程造价监督机制并不完善。首先是各级质量监督和造价管理站所行使的监督工作缺乏公正性和权威性。目前,各级质量监督和造价管理站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这种企业化管理的运行方式无法保证监督工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其次,监督重点定位不准,监督手段苍白无力。目前监督工作的重点定位在工程建设期,没有把握住监督工作的最佳发力点。最后,监督机制未成网络,监督工作难成气候。
2.2工程造价计价模式落后
现行的工程计价模式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工程造价计价模式落后,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病。目前,现行的工程计价模式它的特点就是套定额。具体地说,工程造价从业人员根据工程图纸计算出工程量,然后套定额单价求得工程造价。这种僵化的工程计价模式,是来源于计划经济时代,客观地讲,它在计划经济时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进一步开放市场的需要。这种僵化的工程计价模式,不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也不利于微观主体的充分竞争。
2.3工程建设项目造价全过程综合管理的意识薄弱个人认为,工程建设项目造价全过程综合管理的意识薄弱,不仅指职工缺乏建设项目造价全过程综合管理的意识,而且领导干部也缺乏建设项目造价全过程综合管理的意识。首先表现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缺乏统一的造价管理目标和相互沟通,建设单位在立项阶段往往从主观意志出发,对工程立项缺乏科学的论证,估算不足,造成缺口;其次表现在一些领导干部在建设项目造价全过程综合管理中瞎指挥,不能将质量、进度、经济三方面有效地统筹起来考虑。由于工程建设项目造价全过程综合管理的意识薄弱,我国建筑工程“三超”现象严重,严重困扰着建筑工程项目投资效益管理。
3招标阶段建筑工程造价控制措施
建筑工程招标阶段的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有着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工程建设标准的确定、施工设备选用、工艺标准的选择等,都将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管理。招标阶段对工程造价管理的影响程度较高,因此,工程招标阶段的控制措施竟成为决定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基础,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科学性、适用性、客观性等重要问题,也关系到投资方的实际经济收益。
3.1工程量清单的控制措施
在招标阶段,建筑工程造价审计人员对于工程量清单控制的重点是:编制工程量清单时必须全面了解工程有关资料,了解投资方意图、技术规范、实施勘察现场的情况,为计算工程量打好基础;工程量清单重要内容的项目特征的描述,项目特征的清晰与否为投标单位报价的准确合理做铺垫。招标阶段工程量清单的控制工作中,由于建筑原始数据的形式基本上是由数字、文字和图形等组成的,它们的含义以及相互之间联系也是非常复杂和隐蔽的。造价审核人员应该积极应用现代计算技术对其进行分类,这些数据大致可以分为:数量值、定性值、隐含值等。数量值是表示尺寸、重量等度量值等数据。定性值则是基础类型、楼层构造等定性的文本型数据。隐含值,象建筑形态系数B,形态越复杂的建筑,其造价也会越贵,通过多次应用数据处理技术我们得到一个描述其形态的十分简洁的隐含公式为B=m×N/M,其中m为标准层建筑面积;N为建筑总数;M为总建筑面积。
3.2注重标底的编制审核
标底反映的是投资方的工程预期价格,并不是越低越好,应遵循价值律。标底价格水平的确定应详细地进行大量市场人工、材料、机械行情调查,并掌握较多的与该地区条件相近同类工程项目的造价资料,经过认真的研究、分析,将工程标底控制于同类工程社会平均水平上。目前招投标实践中,常把标底作为投标报价的上限来对投标人报价进行分析。
会计监督含义篇2
一、引言
自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反腐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党的进一步明确目标: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开展协同治理是反腐败工作的大势所趋。“协同”,哈肯将其定义为: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相互协作,使整个系统形成微观个体层次所不存在的、新质的结构和特征。行政监督是指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社会团体、新闻舆论等多种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对政府及其公务员的行政行为所实施的监察和督导,其本身就是多元化主体参与的过程。自《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来,国家审计作为腐败治理的一支强大监督力量,正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审计监督与行政监督作为监督体系的两大子系统,都是依靠权力制约和监督权力来实现监督功能。针对腐败问题,二者在价值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可以通过整合监督资源、分享监督信息、共享监督成果减少腐败问题,提升腐败治理效率。因此,运用协同治理的思想,探索审计监督与行政监督的内在协调规律和管理规律,对腐败治理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政府审计与行政监督在腐败治理中的权责分析
(一)政府审计在腐败治理中的法定职责
在腐败治理过程中,政府审计主要发挥的是揭露和抵御功能。审计署出台法律法规具体包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和国务院的《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以及审计署《关于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意见》。《国家审计准则》要求审计人员应当对重大违法行为的动机、性质、后果和违法构成进行充分评估,并保持执业谨慎,确定检查重点等。《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强调:“推进廉政建设,对审计发现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要查深查透查实,揭露以权谋私、失职渎职、贪污受贿、内幕交易等问题,促进廉洁政府建设”。审计署《关于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意见》强调:“加大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的重点部门、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的审计力度,严肃揭露和查处重大违纪违法问题,加强对腐败案件发生规律的剖析,推动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促进廉政建设”。《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提出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实施审计监督全覆盖,从侧面反映了对领导干部腐败的重视。尤其是我国领导干部拥有对部门资源很强的支配权,腐败案件的发生大都与部门领导有关或者在部门领导授意下进行,因此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从权力配置的层面抑制腐败问题。
(二)行政部门在腐败治理中的法定职责
在腐败治理中,腐败问题都需要一定的载体,行政部门作为公共资源的配置方,往往是腐败事件的高发领域。在公共受托责任下,政府部门作为人,行使对公共资源的经营管理权,并以委托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但是在权力运行过程中,由于政府部门信息相对闭塞,道德风险发生的几率较高,机会主义倾向较为严重――腐败就是表现形式之一。政府部门在腐败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主要在于规范管理制度,以起到事前预防的功能,客观有效的方式是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进行法治政府建设以及接受其他主体的监督。
政府部门有信息公开的责任,该责任背后有充分的政治学、法学和经济学基础[1],同时信息公开制度有利于增强政府信息透明度,减少腐败行为[2]。美国1966年制定的《信息自由法》、1976年制定的《阳光下的政府法》、1996年制定的《电子化信息公开法》,标志着较为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我国自2003年提出“打造阳光政府”以来,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取得了丰硕成果,2004年由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途径之一是推进政府信息公开。2007年1月,由国务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简称《条例》),确定了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方式和程序以及相关监督和保障,使得政府信息公开以制度性的形式得以确立。
法治政府就是政府在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过程中坚持法治原则,严格依法行政,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从而对政府权力的使用以法律的形式进行了约束。政府部门通过法制化建设和依法行政有利于减轻腐败问题[3]。对于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问题,2004年由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后文称《行政纲要》)以及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2年)》(后文称《法治纲要》)做出了具体要求。《行政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法治纲要》进一步提出了“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旨在“建立科学有效的行政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进一步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腐败治理和廉洁奉公成为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之一。
三、政府审计与行政监督腐败协同治理的现实探索
(一)可行性分析
在腐败治理实践中,审计机关与行政部门二者之间既存在不同的分工,同时也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二者在腐败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和相互联系使得腐败协同治理具有可行性,表现在:(1)价值目标趋同。政府审计的目标是通过开展审计业务活动,以发现是否存在权力滥用导致的违法违规问题,并对腐败问题予以揭露和监督整改。行政监督是行政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针对行政行为和行政权力进行监督,防止权力的异质化。在国家治理框架下,政府审计和行政监督都可以抑制腐败问题。(2)职能相同。审计监督和行政监督都是监督体系的子系统,由于腐败源于权力的滥用和私用,二者的监督职能都表现在以权力制约和监督权力。(3)?O督客体的一致性。行政部门是审计机关的客体之一,同时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使得政府审计不止局限于部门层次,而且深入到个人层次。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国家公务员作为权力运行的载体,也是行政监督的客体。(4)监督内容交叉。政府审计是一种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在腐败治理中,审计机关需要收集腐败的证据,审计机关通过审查财政财务收支等会计资料以及相关经济活动,可以发现权力的违规使用问题。而行政监督,主要是对权力是否存在失范和失效行为进行监督。在监督内容上,就权力的使用是否合规和有效,二者存在着共性。(5)信息的共享性。审计机关与行政机关在腐败治理问题上有不同的侧重点,一般而言政府审计机关主要侧重于揭露问题,并将发现的腐败问题依法向纪检监察等行政机关移交。而行政监察也可将腐败信息告知审计机关,令审计机关介入调查,并反馈调查结果。这种配合和信息共享极大提高了反腐效率。
(二)现状分析
从反腐败实务角度来看,首先,财政资金违规背后暗藏着的是权力的滥用和腐败问题,表现为公共资源的非法转移或者公款私用、公权滥用等,加强对政府财政的监督,建立法治财政,有利于从源头上抑制腐败问题[4]。审计机关与行政部门的协同治理,主要方式就是审计机关向行政机关移送案件,行政机关就移送案件进行相应处理处罚并向审计机关反馈情况[5]。近年来,审计投入产出比显著上升,暗示了发现的违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二者对腐败问题的对接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
从反腐学术研究角度来看,我国学者对如何有效预防腐败问题,在理论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包含了政府审计以及政府审计如何协同其他监督主体发挥腐败治理功能。腐败治理是一项长期任务,但是学者对于政府审计在腐败治理中的定位却有不同的见解,主要有以下两类:(1)政府审计作为腐败治理的主体。政府审计可以在腐败治理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主要是发挥的预防、揭露和遏制功能,但是审计机关的惩治功能是否有效方面,存在着意见分歧[6-7]。(2)政府审计协同其他监督主体进行腐败治理。政府审计协同治理是审计制度创新的必然要求,协同治理可以提高权力监督的质量和效率,但同时这也是一项复杂性的管理工作,需要考虑协同治理的各方要素[8]。在协同对象上,由于审计机关在处理处罚权限上的短板,使得违法违规问题依赖于纪检和监察等部门的及时介入,纪检监察和政府审计在腐败协同治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比较显著。
综上所述,政府审计与行政机关在价值目标、职能、监督客体、监督内容以及信息等方面的共性,使得二者在腐败治理方面可以发挥协同治理功能,提升腐败治理效率。但是,从当前的状况来看,实务界对于腐败协同治理工作开展得并不深入,理论界对于二者的协同治理研究工作探讨得不够全面。
四、政府审计与行政监督腐败协同治理的模型构建(见图1)
(一)战略层面政府审计与行政监督协同治理模式
战略层面下的协同治理模式是站在宏观层面,立足于国家治理的大背景之下。战略协同的目的在于使得政府审计与行政监督要素之间进行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从而提高腐败治理的一种战略协调状态,这要求二者在战略制定、实施和控制方面相互协调匹配,并与腐败治理的长期目标、发展方向和资源配置相一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长期目标协同。在全面提升国家治理功能的框架下,腐败治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审计监督与行政监督的长期目标应当趋于一致,以推动腐败治理为切入点,提升国家治理效率。政府审计旨在从经济领域入手,预防和揭露腐败问题,抵御腐败风险,提升政府治理效率。行政监督在于通过创新政府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加强对体制内行政权力和行政行为的监督,防止权力的滥用和权力腐败问题。(2)任务协同。腐败治理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持之以恒,始终保持反腐高压态势。在腐败任务的制定上,审计机关和行政部门需要紧密围绕特定区域下腐败治理的工作重心以及主要目标,任务相互协调匹配,共同开展监督服务,促进区域腐败治理任务有效完成。(3)职能协同。作为国家监督系统的内在组成部分,政府审计和行政监督都具有监督功能,监督功能的实现都有赖于以权力制约权力和监督权力,并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履行着特定的监督职责。政府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免疫系统”,具有抵御、预防和揭露的功能,行政监督通过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也可以实现预防和揭露功能。将二者职能进行有效融合与整合,有利于形成权能互补、机制衔接和办案效果相互促进的腐败治理新格局。(4)价值文化协同。价值文化是组织的内在精神底蕴,为组织工作的开展营造了基础氛围,文化价值观作为一种精神理念和信仰,必要的时候对组织活动具有约束、激励和辐射作用。审计机关与行政部分都应当营造以反腐和勤俭节约为主导的组织价值文化观念,增强反腐斗争的凝聚力。(5)基础制度环境协同。这里的基础制度环境指为基本工作开展设计的流程和政策,并且这些流程和政策并不因部门职能不同而不适用。审计监督与行政监督都是专业化的监督活动,因而执行业务工作需要特殊的制度安排。但是,协同治理就需要将专业化分工比较强的两大体系有机地进行结合,形成新的系统结构,实现“1+1>2”的整体功效。基础管理制度为协同的开展提供了契合点。此外,战略层面的协同治理模型的构建是否合理,还需要一定的评判原则,包含了系统性原则、指导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
(二)管理层面政府审计与行政监督协同治理模式
管理层面协同是中观层次上的协同,既包括审计机关与行政部门的内部协同,也包括二者之间相互协作的外部协同。内部协同指的是监督主体通过整合自身的内部资源,加强自身管理层面建设,以使得监督活动达到高效有序状态的过程。内部协同包含了组织为实现组织管理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并直接决定了腐败治理的效果和质量。对于政府审计而言,加强审计工作的管理建设包含了建立和完善以下管理系统:依法审计的法律法规系统、成熟的技术方法系统、完整的业务流程系统、及时的结果公告系统、信息反馈系统及问责系统。对于行政监督而言,完善管理建设的努力通常包含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完善权力制约机制、建立科学的监督程序和方法、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完善违规违法惩戒机制。审计机关与行政部门开展腐败协同治理的前提是加强自身管理建设,否则任何形式的外部协同都是无效的。
腐败协同治理不仅可以通过加强监督主体自身的管理建设,还可以通过外部协同进行。外部协同所考虑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建立具有通用性的管理制度,将政府审计与行政监督进行有机结合。在自身内部建设的基础上,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1)组织结构协同:组织结构由一系列不同职能的单元组成。应当设置能够实现上述重要职能的组织部门。设立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分别设立,定期进行经验交流,也可以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招募人力资源、设计协同流程用以协调二者的日常工作。(2)信息协同。信息共享是提高腐败治理效率的重要因素,原因在于协同治理通过信息的共享,减少了重复工作,节约了监督成本。因此,必须建立起快速高效的信息管理平台,以实现信息共享、线索迅速移送、成果及时利用,提高腐败治理效率。(3)制度规范协同。随着监督体系的不断完善,审计机关与行政监督在腐败治理上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为协调不同主体下的利益关系与制度冲突,政府审计与行政部门需要做好规范与制度协同,将惯例、规范与制度方面上的交叉事项协调一致。制度规范协同,可以有效避免针对同一问题按照不同的规章制度出现意?分歧的情况,减少不必要的争执。(4)方法技术协同。科学有效的方法技术是针对腐败问题最为直接和有效的因素,因为它被用来直接发现腐败问题。政府审计准则对于审计人员如何开展审计业务做出了比较系统的规定,尤其是对于可能产生重大违法行为的迹象保持执业谨慎。政府审计一般采用检查书面资料与实物证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腐败治理。行政监督通常采用检查、审查、调查等方法。由此可见,虽然腐败治理的手段不尽相同,但是依然有很多的重合性,这将利于彼此技术共享、方法互用。(5)管理业务协同。管理业务协同是针对具体的业务而言的,包含了针对腐败治理在内的、具体业务的统筹管理性协同。一项完整的管理业务协同涵盖了业务流程协调、工作内容协调、专业能力协调以及共同研究判断协调。审计监督与行政监督都是监督系统,只要是存在权力腐败的事项,都可以作为他们的业务范畴,需要统筹二者在腐败治理过程中的管理业务协同。
(三)操作层面政府审计与行政监督协同治理模式
操作层面的协同治理是从微观层次对腐败治理进行操作,是基于具体的腐败项目而言的。腐败治理的操作层面包含:(1)计划机制。计划机制发生在腐败治理工作之前,是整个过程最为基础的环节,其目的是为了腐败治理目标的实现。计划通过运用一系列的文字指令或数据指标对腐败治理工作做出总体安排,确定协同治理的监督内容、监督方式、监督范围以及监督方向。(2)准备机制。准备机制主要是对腐败治理所必需的基本条件进行认同。在腐败协同治理环节中,各监督主体除了要准备自身开展业务所需的条件之外,还要考虑准备协同治理的条件,包括治理机会识别、协同条件分析、协同方式的确定。其中协同机会是基础,也是协同治理的契合点,只有准确、及时地识别协同机会,才能围绕协同机会采取措施和方法,取得操作协同应有的效果。(3)实施机制。实施机制是腐败治理工作的核心环节,该环节用来直接揭露腐败问题。协同治理下的实施机制,实际上就是对协同资源进行有序整合的过程。业务的开展需要一定的资源保障,审计机关与行政部门开展业务都需要人、财、物,但是不同于监督主体单独开展业务,协同治理就是把双方的资源进行有序整合,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即通过综合、互动和必要的要素结构重组等协调方式,使不同的协同要素融合为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实现整体效应。(4)评价与反馈机制。协同治理是一项资源的投入和产出过程,需要对资源使用效率进行评估。由于环境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计划的制定很大程度上不能按照预期执行,?u价与反馈机制就是对整体协同过程、协同行为以及最终协同效果做出判断、分析与评定,并在此基础上出具评价意见。评价和反馈是腐败治理工作持续进行的关键,治理总是存在偏差的,需要及时进行评价,促进腐败治理工作的稳步推进。
五、政府审计与行政部门腐败协同治理的启示和思考
(一)协同治理是相对异质性条件下的协同
在腐败的协同治理上,参与的主体应当是多元化的,至少有两个相对异质性的主体参与。在相对异质性条件下,针对预防、揭露和抵御腐败问题,各主体虽有专门应对的管理制度、操作方法,但需在各有特点的情况下,寻求协同治理的条件,开展协同治理工作。协同治理的精华之处就在于可以将不同的资源进行有序整合,发挥整体功效。强调协同主体的相对异质性是一个前提,原因如下:管理层面的腐败协同治理模型,将协同分为了外部协同和内部协同,内部协同仅仅侧重于某个监督主体内部的资源整合,是狭义的协同治理,而广义的协同治理应当指的是外部协同。如果主体之间不具有相对异质性,那么在制度建设、业务操作等方面二者有类似性,此种条件下的协同,实质上是一种广义的内部协同,无法充分发挥协同治理功效。而依赖不同的方法或者从不同来源获得的腐败证据往往更具有信服力,腐败治理质量较高,这就要求参与主体治理存在着相应区别和特色。相对异质性的启示在于,审计机关与行政部门的关系处理上,各自进行腐败治理的方式和特色是前提。尤其是审计机关,在双重领导与双重报告体制下,审计机关在业务的开展上受到行政部门的影响较大,应当加强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建设。
(二)强化协同意识,有序开展腐败治理工作
通过对腐败协同治理的现状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协同思想在腐败治理过程中的应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各主体之间的协同程度不够,腐败治理的效率和效果不高。腐败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一颗毒瘤,腐败协同治理是一个必然趋势,原因如下:(1)腐败问题涉及精心策划和蓄意隐瞒,单个监督主体的孤军奋战,很难充分揭露腐败问题,主动识别腐败问题的难度较高。(2)监督资源不足是制约反腐工作的一大瓶颈。反腐问题是一个长期问题,需要资源的长期投入,不同的监督主体有各自的职能,并且随着任务量的加剧,继续强调职责范围内的监督活动已经满足不了腐败治理的需要。(3)协同治理可以实现专业互补、信息共享、案例共研、优势共鉴、发展共谋,使资源优化配置,有效节约腐败治理成本,并大幅降低协同主体自身风险,高效提升权力监管质量。(4)顺应了环境变化,也符合国家治理的需要,增强了腐败治理的可持续性。在模型构建的基础之上,腐败协同治理至少应当从三个方面展开:战略层的协同,宏观层次确定腐败治理的长期方向;管理层面的协同,中观层次完善管理设计和制度设计;操作层面的协同,在微观层次对腐败治理进行运作。
会计监督含义篇3
一、委派会计与派驻单位的关系问题
目前委派会计主要指委派到被监督单位的会计机构的会计主管、财会机构负责人,其职能主要有两点:他代表国有资产所有者对企(事)单位的财务会计活动以及企(事)单位的经营状况进行全面监督,即具有监督稽查职能;他也是所在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即具有参与决策管理的职能,要对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负责。因此,委派会计与派驻单位的关系既是一种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又是一种“目标一致”的关系,两者的关系必须妥善处理。
1.委派会计与派驻单位应相互理解、支持与信任。委派会计与派驻单位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监督与服务的关系。一方面委派会计代表委托机构对派驻单位进行国家法制、法规宣传,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如实反映派驻单位的经济运营状况,这是监督关系;另一方面,委派会计又以管理者的身份站在派驻单位的经济利益角度,维护整体利益,为派驻单位服务。因此,委派会计肩负着双重责任,既要对委托机构负责也要对派驻单位负责,为了更好地发挥会计委派制的作用,确保委派会计更好地履行职责,派驻单位必须对委派会计的工作给以支持与信任;而委派会计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获得派驻单位的理解与支持,以达到共同提高,使派驻单位不断发展的目的。
2.委派会计要正确处理权力与责任的关系。委派会计对派驻单位的经济运行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监督,这就意味着手中掌握了一定的权力,同时委派会计处于当家理财的地位,掌管财权,参与决策,对派驻单位的资产保值、增值负有一定的监管责任;所以,委派会计的权力与责任是紧密相连的。作为委派会计一定要正确处理好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3.派驻单位应正确理解审计监督与会计委派制监督的含义。有些企(事)业单位认为既然有审计监督就没必要会计委派制监督,其实不然。审计监督与会计委派监督虽然均属于经济监督范畴,但有不同的含义、不同的具体对象和不同的监督方式。审计监督一般多属于事后监督,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对所审计的企(事)业单位做出较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会计委派制监督则多属于事前与事中控制,即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和纠正问题。审计监督与会计委派制监督不能相互代替,必须与其他监督(如社会监督)方式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相得益彰,共同构成经济活动的监督体系,来监督企(事)业单位的经济行为,因此,派驻单位只有正确理解审计监督与会计委派制监督的含义,才能支持委派会计的工作,以致达成共识。
二、会计委派制的利弊问题
1.实行会计委派制所取得的成效。从试行会计委派制多年的实践来看,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实行会计委派制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起到了“防火墙”的作用,减少了经济案件的发生。会计委派制改变了过去企(事)业单位自己任命会计主要负责人的做法,委派人员的工资福利不是直接与派驻单位的经济效益挂钩,使委派人员的身份、地位和权限比较超脱,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存在的会计人员对会计制度“执行难、难执行”的局面,委派会计站在监管的角度促使派驻单位遵纪守法,不仅对保护国有财产的安全、完整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而且对保障国家税收如数上缴,为企事业单位经营提供可靠的数据和资料,确保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
(2)会计委派制对派驻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层次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于会计委派人员直接参与派驻单位的管理与决策,所以要求委派人员必须具有较全面的业务知识和较强的政治素质,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和管理水平,因此,作为会计机构主要负责人的委派人员,必然要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并且带动其他财务工作人员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派驻单位的管理水平和层次。
(3)会计委派制能促使派驻单位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由于会计委派人员对派驻单位的法律、法规执行情况和会计基础工作和会计核算、会计信息的质量等负有监督、检查的责任。因此,委派会计有权督促派驻单位其他会计人员“不做假账”,做到自律、自重,依法理财,从而为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有效防范会计信息失真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了保障作用。
2.会计委派制存在的弊端。经过试行会计委派制的企(事)业单位证明,会计委派制主要有以下不足之处:
(1)会计委派制与现代企业制度不相融合。所以会计机构理应是企业管理的重要职能机构,会计与企业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而会计委派制则割裂了会计与企业之间天然的血缘关系,与现代企业制度格格不入,不仅会束缚企业的手脚,而且会影响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与企业的发展,这是会计委派制最根本的弊端。
(2)委派人员与派驻单位的关系问题难以处理。委派人员受托到派驻单位工作,履行对派驻单位的经济行为进行监督和参与管理等职能,有时难免会对派驻单位的利益造成影响。因此,往往可能因双方观点不一造成工作上的矛盾,时间长了,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必然对委派人员怀有戒备之心;结果委派人员可能被“孤立”,也可能与企(事)业管理人员“同流合污”,共同作假账。
(3)委派人员的业绩考核、提拔问题难以划分职责。因为委派人员具有双重身份,如果由派出单位考核、提拔,必然脱离实际;如果由派驻单位考核、提拔又与委派制相矛盾,这是一个较难处理的问题。
会计监督含义篇4
(一)公司治理的含义及功能
1.公司治理的含义
公司治理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概念,这一概念来源于西方,在国内一般称之为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规范委托—各方之间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并由此而形成的具有分权制衡关系的企业组织体系和企业运行机制。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是关于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和利益,以及为维护这种关系和利益在体制或制度方面所做出的安排。而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涉及不同利益相关者(股东、贷款人、管理人员、职工、客户、供应商、社会公众等等)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整套制度安排来实现各自的经济目标。
2.公司治理的功能
就公司治理的功能而言,首先,是权力(剩余控制权)配置功能。包括所有权与公司治理结构的权力配置、公司内部剩余控制权的配置。其次是权力制衡功能。其核心是明确划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各自的权力、责任与利益,形成四者之间的权力制衡关系,确保公司制度的有效运行。再次是激励与约束功能。激励指通过公司治理结构的作用,使人除了按照契约的要求去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外,还能给人产生强大的激励,促使其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实现委托人的利益或目标。
(二)会计监督的含义及内容
1.含义
会计监督就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凭借经授权的特殊地位和职权,依照特定的各种合法制度,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过程及其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综合地、全面地、连续地、及时地监督和督促,以确保各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保障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从而达到提到特定会计工作效率的目的。
2.内容
会计监督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财务会计监督与成本管理会计监督。财务会计监督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和监督。(2)对会计帐簿的监督。(3)对实物、款项的监督。(4)对财务报告进行监督。(5)对财务收支进行监督。(6)配合搞好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成本管理会计监督则包括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评价三个方面。
会计监督的内容覆盖企业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具体包括:监督流动资金的使用,保证流动资金的完整与合理;监督成本和商品流通费用,促使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产出效益;监督收益和利润,促使企业完成和超额完成拟定的利润计划指标;监督企业资金收入和支出,检查企业完成国家预算情况;监督企业遵守财政政策和财经纪律的情况,提高企业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三)公司治理下的会计监督的特点
公司治理框架下的会计监督必须与公司治理相结合,在内部成为股东大会、董事会等对经理人进行监督和控制的工具,在外部成为政府、社会公众等监督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和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公司治理下的会计监督有如下特点:
首先,会计监督更加具有独立性。在公司治理结构下,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得会计监督的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能够做到真正的独立。会计监督工作只有做到独立,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才能得到保障。
再次,会计监督的形式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内容更加广泛。在公司治理框架下,为适应新的公司治理环境,满足股东、债权人、投资者、政府、社会公众等多方面的不同要求,会计监督的内容变得更为复杂,也必将形成以微观会计监督与宏观会计监督相结合的新的会计监督体系。
最后,会计监督的目的更加具有普遍适用性。在公司治理框架下,公司治理的目标是通过会计监督要求达到股东会、董事会的有关规定能贯彻实施,以便发挥其作用,达到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而会计监督的主要目的则是保证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四)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监督之间的关系
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监督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公司治理结构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从而影响会计监督的有效性。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公司治理框架影响着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内容与质量。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明确治理结构中相关各方的责任,从而保障会计监督取得良好的效果。
另一方面,会计监督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直接关系到公司治理的成败。一个强有力的信息披露机制是对公司进行监督的典型特征,是影响公司行为和保护投资者权益的有力工具。借助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职能来确认不同的权益,可以将产权关系揭示清楚,这样就为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创造条件。
二、我国公司治理下的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1.会计工作中有些概念混淆
在会计工作中有些概念混淆,比如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概念模糊,以致淡化企业会计监督的事前监督职能,或者根本没有事前监督,因而导致会计监督的职能淡化,效果不佳。
2.会计人员在工作中造假
一些会计人员受个人利益的驱动,在会计工作中弄虚作假,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
3.公司负责人以公谋私
在公司治理框架下,某些公司负责人为了追求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指使或授权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做假帐,办理违法事项,从而使会计信息披露失真,阻碍了会计监督的有效进行。
(二)原因
1.公司内部治理不善,内部控制制度失调
有的公司根本缺乏相应的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而有的虽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但这些制度却形同虚设,没有得有效的执行,因而导致会计秩序混乱,现象时有发生。巨人集团之所以会倒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2.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观念不强
会计人员出具的会计信息是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的,他们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现阶段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职业道德水平也有待于提高,因而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易弄虚作假,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3.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外部治理很不完善,经理人市场缺乏;在内部治理中,经理人员又具有很大的经营自,因而一些公司负责人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指使会计人员对外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使得会计监督职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加强会计监督,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的对策
(一)加强企业内部监督的措施
第一,要建立严密的会计监督管理制度。完善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管理制度是一个企业合理运转的基本保障。在公司治理的框架下,企业应充分贯彻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合法有效的会计监督制度,不断健全内部会计监督机制,制定好会计监督的实施细则,把会计监督工作做到实处。
第二,要设置合理的会计监督机构。在实施公司治理的企业,设置合理而运行良好的会计监督机构是进行会计监督工作的基础。基于公司治理框架下的企业,要充分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对经营者的监督机制,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或财务总监负责如实编制会计报表,披露真实的会计信息。
第三,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加强内部会计监督的实质就是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因此,要制定一套科学、严密、有效、可操作的内部控制制度,尤其要建立健全重大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工程预算、对外投资、对外担保等重要事项的内部牵制、监督与集体决策工作,确保会计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与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
第四,要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水平与职业道德水平。会计监督要落实到位,人的因素非常关键。会计监督需要会计人员具体执行。会计人员的素质与知识直接影响到会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管理,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强化会计监督的根本要求。因此,作为会计人员,要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树立高度工作责任感,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去公平地对待利益各方。此外,还要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与全面性。
第五,会计人员之间进行相互监督。在公司治理中,可以建立会计人员流动制度,逐步实行定期轮岗制和末位淘汰制。根据会计人员工作业绩和工作态度淘汰不称职的人员,使会计队伍处于学习、竞争的气氛中,通过正规的工作交接达到防止会计舞弊行为的目地。另外,还可以通过随时清查财会人员掌握的现金、实物,检查账证、账表、账物是否相符等方式来预防会计人员的舞弊行为。
(二)加强企业外部会计监督的措施
外部会计监督是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对社会总资金的运动和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的监督和控制,监督主体主要有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公众。加强外部会计监督的途径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要完善各项会计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因此要加强我国法律体制的建设。要制定和颁布《会计监督条例》等法规,为会计监督的实施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并保证监督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要加大对会计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另外,还要依据《会计法》、《证券法》、《审计法》等法律法规,强化一些相关配套法律及相关法规的实施,通过完善各项会计法规来规范治理。
会计监督含义篇5
关键词:股价信息含量;公司治理;董事会独立性;CEO变更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15)05-0049-10
一、引言
Grossmanetal(1980)[1]认为股票市场能够搜集并加总各类投资者所拥有的信息,股价所包含的公司特质信息(firm-specificinformation)越多,越能反映公司基本价值并优化资源配置[2]。Dowetal(1997)[3]以及Chenetal.(2007)[4]认为经理人能够利用股票价格中包含的诸如产品市场需求、行业未来发展形势等额外信息,进而优化投资决策并增加股东财富。富含信息的股票价格在设计CEO激励契约和完善公司治理制度等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Holmstrometal(1993)[5]认为,股价信息含量是股价反映公司基本价值的程度,如果股价信息含量增加,那么股票价格更能反映公司经营状况和经理人努力程度;此时,公司可向管理层提供激励强度更大、以股权为基础的薪酬契约。从公司治理视角研究股价信息含量成为最新热点,Ferreiraetal(2011)[6]以1990―2001年美国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股价信息含量越高,公司董事会独立性越差,在内部和外部治理机制更完善以及专用知识(firm-specificknowledge)密集度低的公司,这种替代关系更为显著。
目前,国内文献主要从CEO薪酬契约、投资决策以及资源配置效率视角分析股价信息含量的经济后果,如苏冬蔚等(2013)[7]通过CEO所持股票、期权组合和Delta值计算CEO薪酬股价敏感性发现,2005―2011年我国上市公司股价信息含量与CEO薪酬股价敏感性显著正相关。侯永健(2006)[8]检验了股价信息效率与公司总投资和固定投资之间的关系发现,随着我国证券市场逐步走向规范,股价信息含量引导公司投资。顾乃康等(2010)[9]认为侯永健(2006)直接使用股价信息含量的变量与公司投资水平进行回归,并未区分正面消息和负面消息,导致分析结论存在偏差,同时,该文章没有考察股价信息含量影响公司投资决策的作用机制;他们进一步检验股价信息含量与企业投资决策之间的关系发现,股价信息含量与投资股价敏感性无关。此外,股价信息含量还可能影响行业层面、公司层面和公司内部的资本配置效率,如游家兴(2008)[10]发现市场信息效率的提升有助于高效率行业更快地获得资金,因此,股价信息含量与资本配置效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杨继伟(2011)[11]认为富含信息的股价能够有效降低融资约束和问题所导致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说明富含信息的股价通过缓和融资约束和问题,改善企业的投资效率。杨继伟等(2010)[12]发现股价信息含量有助于缓解滥用现金流的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表明证券市场信息效率的提高有助于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
自1990年股票市场设立以来,《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证券法》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准则》等法律法规的陆续颁布,极大地提高了投资者保护水平和信息披露透明度,特别是股权分置改革,强化了公司治理的共同利益基础,优化了股权结构并完善了经理人激励制度,制度建设的不断推进提升了股价信息含量和市场信息效率(游家兴等,2006)[13]。股票市场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仍存在着诸多不足,突出表现为股权结构不合理,内部人控制严重,董事会独立性不足。因此,从公司治理视角研究公司股价信息含量的经济后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从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和CEO变更角度,考察股价信息含量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二是丰富了董事会结构的文献,本文研究发现,控制其他因素后,股价信息含量显著影响董事会结构;三是深化了CEO变更的研究,本文发现股价信息含量高低会影响CEO变更的绩效指标选择。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根据相关文献,股价信息含量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影响董事会监督效率:
1.外部治理机制。Ferreiraetal(2011)[6]认为股价信息含量有助于提高外部治理机制的监管效率,包括控制权市场、机构投资者和产品市场竞争等。例如,当股价具有较高的信息含量时,CEO采取损害公司价值的机会主义行为会导致股价下降,公司将成为廉价目标公司,为降低控制权市场的威胁,CEO会尽量避免机会主义行为。
2.经理人成本和董事会监督效率。股价信息含量较高时,公司股价更好地反映了公司基本面和经理人行为,进而降低了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因此,外部投资者能更好地监督经理人并缓解委托问题(Holmstrometal,1993)[5]。此外,公司董事会以及外部投资者可通过股票价格变化获取公司经营信息,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监督效率(Durnevetal,2004)[14],较轻的问题和较高的监管效率可降低董事会监管强度。
3.CEO薪酬激励。Holmstrometal(1993)[5]认为,股价信息含量越高,股价就越能体现公司经营状况和经理人努力程度,此时股东可向管理层提供激励强度更大、以股权为基础的薪酬契约。大量文献也表明董事会监管与CEO激励之间呈替代关系(Colesetal,2008;Denisetal,1999)[15-16],因此,股价信息含量可通过CEO激励契约影响董事会监督。
富含信息的股票价格通过缓解经理人问题、提高监管效率和强化经理人激励等途径,降低公司对高强度董事会监督的需求,如Ferreiraetal(2011)[6]以1990―2001年美国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股价信息含量越高,公司董事会独立性越差,在内部和外部治理机制更完善和知识专用性(firm-specificknowledge)相对次要的公司,这种替代关系更为显著。基于此,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
假设一:股价信息含量与董事会监督负相关。
良好的公司治理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影响成本:一是挑选合适的经理人,并通过监督与激励,增加股东财富;二是通过识别并替换业绩不佳的高管增加企业业绩。因此,高管变更长期以来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Jensenetal(1988)[17]认为高管变更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约束经理人行为的关键变量。国内外文献均证实公司绩效是影响CEO离任的最重要因素,当公司经营绩效下滑时,高管更可能发生变更(Weisbach,1988;Yermack,1996;龚玉池,2001)[18-20]。
Holmstrom(1979)[21]认为业绩指标的有效性取决于它的信息含量,如果业绩指标能更清晰地反映经理人努力程度,那么股东设计业绩考核指标时就应该增加指标权重;相反,如果业绩指标包含较多的噪音,那么高管薪酬契约中业绩指标的激励作用必然下降。
当公司股价信息含量较高时,股票价格更多地反映了公司特质信息,信息透明度较高,股票价格更能体现公司经营状况和经理人努力程度(Holmstrometal,1993)[5],此时CEO业绩考核和变更应使用市场业绩。Defondetal(2004)[22]研究了股价信息含量对CEO变更的影响,发现在股价信息含量较高的国家,CEO变更与滞后股票收益显著负相关,原因在于富含信息的股票价格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强了董事会和外部投资者对管理层的监督,产生了股价决定CEO变更的效果。基于此,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设。
假设二:在股价信息含量更高的公司,CEO变更与市场业绩显著负相关。
三、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定
其中,rjt,w为第t年公司i所在行业j的收益率。其次,使用等式(4)对方程(5)的拟合优度进行对数转换,记为SYN2。
2.董事会监督。根据Ferreiraetal(2011)[6],本文主要使用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占董事会人数的比率(IND)衡量董事会监督程度,此外,本文也使用董事会会议次数(MEETNUM)、独立董事会议出席率(ATTEND)和董事会人数(BOARD)进行稳健性检验。鉴于Famaetal(1983)[25]和Weisbach(1988)[18]认为独立董事比例和董事会会议次数越多,董事会的监督强度越高,同时,董事会人数越多,搭便车行为、协调成本越高,此外,Yermack(1996)[19]也发现董事会规模与公司价值负相关,因此本文认为较小规模的董事会具有较高的监督效率。
3.高管变更。根据Weisbach(1988)[18]以及龚玉池(2001)[20],我们将CEO离职区分为正常变更与强制性变更。本文将涉案、结束、任期届满、健康原因、控制权变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退休等原因所引发的CEO变更确认为常规性变更,并将其他情况归为强制性变更。鉴于替换经营业绩不佳的CEO是评判公司治理的关键,因此本文关注强制性的CEO变更。如果公司CEO②当年出现强制性变更,则令TOVER变量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
4.董事会结构影响因素。为了考察股价信息含量对董事会结构的影响,还需要控制其他影响因素。根据Booneetal(2007)[26]、Lincketal(2008)[27]、Colesetal(2008)[15]和Chenetal(2012)[28],本文将董事会结构的影响因素划分为以下四大类:
(1)经营范围和复杂性假说:Famaetal(1983)[25]认为公司经营范围和复杂程度影响董事会构成。当开发新产品或进行多元化选择时,公司会扩大董事会规模以监督管理层[4]和获得更多的专业领域知识,以应对高管更替、薪酬制定和财务审计等任务[1]。公司经营范围和复杂性也会影响董事会独立性,Lehnetal(2009)[29]认为大公司需要更多的独立董事,原因在于更大的经营范围面临更多的问题。Booneetal(2007)[26]和Lincketal(2008)[27]均发现董事会独立性与公司规模和多元化程度显著正相关。
根据Booneetal(2007)[26]、Lincketal(2008)[27]以及Colesetal(2008)[15],本文使用公司规模(SIZE),财务杠杆(LEV)、主营行业数(SEGNUM)和上市时间(PUBLIC)衡量公司的经营范围和复杂性。其中,公司规模SIZE为公司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财务杠杆LEV等于公司总负债除以总资产,主营行业数SEGNUM是公司财务报表所披露的主营行业数目,上市时间PUBLIC是公司IPO年份到样本区间的长度。
(2)董事会监督收益与成本假说:Raheja(2005)[30]的理论模型表明董事会规模和独立性与外部董事的监督收益正相关,与监管成本负相关。独立董事监督收益与管理层获取私利的可能性正相关,Colesetal(2008)[15]以自由现金流衡量监管收益,发现自由现金流与董事会规模显著负相关,但与董事会独立性无关。Booneetal(2007)[26]、Lincketal(2008)[27]和Lehnetal(2009)[39]认为独立董事的监督成本取决于公司经营环境和成长性。当公司经营面临更大的经营风险时,监管成本较高;成长性较好的公司信息不对称程度更高,具有较高的监督成本,他们的实证结果支持上述假设。本文使用公司每股自由现金流(FCF)衡量监督收益,使用年度内股价波动标准差(SIGMA)和总资产增长率(TAGROW)衡量监督成本。
(3)讨价还价假说:Hermalinetal(1998)[31]的理论模型表明董事会独立性是CEO与外部董事讨价还价的结果,董事会独立性与CEO讨价还价能力负相关,当CEO能够为公司带来盈利时,其影响力增强,他们会安排更多内部董事以谋取私利。Lincketal(2008)[27]发现CEO持股比例与影响力正相关。Booneetal(2007)[26]认为机构投资者能够抑制CEO的影响能力,增加董事会独立性。本文使用总资产收益率(ROA)、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INS)和CEO股权薪酬占总薪酬之比(INCENT)衡量CEO的讨价还价能力。
(4)公司治理因素:Chenetal(2012)[28]认为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特征显著影响董事会结构。Shleiferetal(1986)[32]指出大股东的出现有助于强化经理人监督、降低董事会监督需求,但他们也可能利用控制权谋取私利、掏空公司[33],此时需要董事会发生更大作用。Chenetal(2012)[28]认为由于国有股的监督效率低下,国有企业的经理人更倾向于提拔内部人担任独立董事。本文使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及其平方项(TOP12)和国有控股(STATE)衡量公司治理结构。
5.行业和年度控制变量Wit。本文根据中国证监会2001年行业分类标准设置行业虚变量,其中制造业按两位代码进行细分,其他行业以大类划分,同时,本文设置一系列年度虚拟变量以控制宏观因素影响。
(三)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2005―2011年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国泰安经济金融数据库(CSMAR)提取公司财务、股票交易以及高管变更数据,从CCER数据库提取公司治理数据和多元化数据。表1提供了上述变量定义及其基本统计量。
从表1可知,股价信息含量SYN(SYN2)的均值为0.932(0.764),而其标准差则为1.232(0.987),这说明各个公司之间的股价信息含量存在较大差异;相比于股改前,股权分置改革后的价格信息含量大幅度提升,据李增泉(2005)[34]以及袁知柱等(2009)[35]计算,1995―2003年以及2000―2005年我国上市公司股价信息含量均值为0.229与0.16;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股价信息含量还相对较低,如Piotroskietal(2004)[24]发现1984―2000年美国证券市场的信息含量均值为1.742。
CEO变更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0.110和0.312,说明公司间CEO变更存在较大差异。
四、实证结果
(一)股价信息含量与董事会独立性
表2是面板数据回归模型(1)的估计结果,其中,栏i至iv使用SYN1衡量股价信息含量,栏v至viii使用SYN2衡量股价信息含量;栏i和v使用面板数据混合OLS估计方程;考虑遗漏变量和不可观测因素,栏ii和vi使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Fixedeffect,简称FE)估计方程;考虑董事会独立性与股价信息含量之间可能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栏iii和vii根据Piotroskietal(2004)[24]以及苏冬蔚等(2013)[7],使用每年追踪上市公司证券分析师数量、股票换手率和投资者异质性作为股价信息含量的工具变量,并使用2SLS估计方程;Wintokietal(2012)[36]认为董事会结构与盈利能力、成长性等财务变量和公司治理因素存在动态相关性,采用OLS估计忽视了控制变量的内生性可能导致有偏估计,他们认为动态面板方法能较好地解决变量的动态内生性问题,栏iv和viii使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SystemGMM)③估计方程。
由表2的结果可见,无论采用SYN1还是SYN2衡量股价信息含量,SYN的系数估计值均在5%上显著为负,表明股价信息含量越高,董事会独立性越差;股价信息含量每上升1,独立董事比例就下降0.003(见栏i),表明假设一无法被拒绝,股价信息含量与董事会监管强度负相关。
关于公司层面和公司治理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发现,使用FE和GMM估计模型时,PUBLIC的系数估计值显著为正,使用2SLS估计方程时,SIZE的系数估计值显著为正,表明经营范围越大、经营复杂性超高,公司独立董事比例越高;使用GMM估计方程时,FCF的系数估计值在10%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监管收益更大时,董事会独立性更高;使用OLS和2SLS估计方程时,TAGROW和SIGMA的系数估计值显著为负,说明监管成本越大,董事会独立性越低。ROAit-1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在经营业绩较好的公司,CEO的讨价还价能力更强,他们通过降低董事会独立性谋取私利,这与Hermalinetal(1998)[31]的结论一致;采用FE和GMM估计方程时,INS的系数估计值显著为负,表明机构投资者的监管与独立董事呈替代关系;INCENT的系数估计值显著为正,表明经理持股比例超高,董事会独立性越强,这与Raheja(2005)[30]的结论一致,他认为CEO持股越多,其影响力越大,此时独立董事否决低质量决策的难度增大,因此,应增加独立董事比例以平衡CEO影响力。采用2SLS估计方程时,TOP1和TOP12的系数估计值分别显著为负和显著为正,说明大股东的监督作用降低公司对独立董事的需要,当大股东持股超过一定比例时,需要独立性更强的董事会以限制大股东掏空。采用OLS和2SLS估计方程时,STATE的系数估计值显著为负,表明国有控股公司的董事会独立性较差,这与Chenetal(2012)[28]的结论一致。
在动态面板模型中,INDit-1和INDit-2均在1%水平上统计显著,表明董事会结构具有动态性和持续性,同时,表2中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较低,说明本文所设定的解释变量对于董事会独立性的解释力度有待提高,研究中国董事会结构的文献应更多挖掘中国因素,特别是政策因素的影响。
(二)股价信息含量与CEO变更
表3提供了2005―2011年面板数据Logit模型(2)的估计结果,每年按股价信息含量排序,将33%百分位以下样本划分为股价信息含量较低组(Low),66%百分位以上样本划分为股价信息含量较高组(High)。栏i和ii采用SYN1衡量股价信息含量,栏iii和iv采用SYN2衡量股价信息含量。
由表3的结果可见,无论使用SYN1还是SYN2衡量股价信息含量时,在股价信息含量较高组(HIGH),ARETit-1的系数估计值均在5%水平上显著为负(见栏ii和iv),在股价信息含量较低组,ARETit-1的系数估计值为负但不显著(见栏i和iii),表明企业业绩越差,CEO越可能被强制替换,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经营绩效影响高管变迁”的治理原则,同时表明假设二无法被拒绝,在股价信息含量较高的公司,CEO变更与市场业绩显著负相关。
关于CEO个人特征的影响,本文发现DAGE和TENURE的系数估计值均显著为正,表明CEO年龄超过60岁和任职期限越长,越有可能发生变更,原因可能在于董事会需要时间了解CEO的才能,上升之期,因缺乏对其能力的了解,董事会尚能容忍低劣业绩,随着认识加深,董事会的容忍度下降,CEO更容易发生变更。
关于公司层面和公司治理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发现在股价信息含量较高的公司,SIZE在5%水平显著为负,说明大规模公司需要稳定,表现为较低的CEO离职比率;LEV的系数估计值显著为正,表明债权人对负债较多的公司进行严格监督。BOARD和DUAL的系数估计值显著为负,表明较小董事会和CEO与董事长两职分离有助于强化对高管监督,这与Weisbach(1988)[18]与Yermack(1996)[19]的结论相一致。
(三)稳健性检验
为了提高本文结论的可靠性,本文还从如下角度进行了稳健性检验:
1.根据Ferreiraetal(2011)[6],采用每年召开的董事会会议次数(MEETNUM)、会议缺席率超过25%的独立董事比例(ATTEND)和董事会规模(BOARD)衡量董事会监管强度,并重新估计方程(1),表4提供了估计结果。
栏i和ii使用董事会会议次数(MEETNUM)衡量董事会监管强度,当使用FE估计模型(1)时,SYN1的系数估计值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公司股价信息含量越高,所召开的董事会会议次数越少;栏iii和iv使用会议缺席率超过25%的独立董事比例(ATTEND)衡量董事会监管强度,无论是采用OLS还是FE估计模型,SYN1的系数估计值显著为正,表明股价信息含量越高,缺席会议的独立董事比例越高;栏v和vi使用董事会规模(BOARD)衡量董事会监管强度,无论是采用OLS还是FE估计模型,SYN1的系数估计值均在10%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公司股价信息含量越高,董事会规模越大。以上结论无法拒绝假设一,公司股价信息含量与董事会监督强度负相关。
2.本文假设二认为股价信息含量的提升有助于增强市场业绩的缔约功能,但不会显著影响会计业绩的激励作用,因此,股价信息含量高低理应不会显著影响CEO变更与会计业绩之间的敏感性。按前文方法划分股价信息含量较高和较低两个子样本,使用会计业绩指标净资产收益率(ROE)、营业利润率(OI)和总资产收益率(ROA)衡量公司业绩并重新估计方程(2),得出相应回归结果。
回归结果显示,采用ROE和ROA衡量公司业绩时,PERFit-1的系数估计值均为负数,但都不显著;采用OI衡量公司业绩时,在股价信息含量较低组,OIit-1的系数估计值显著为负,而在股价信息含量较高时,ROAit-1的系数估计值为正。总体而言,股价信息含量高低并未显著影响到会计业绩在CEO变更中的缔约功能。
3.鉴于董事会独立性IND取值位于0和1之间,根据Ferreiraetal(2011)[6],本文对董事会独立董事会比例进行以下对数变换Y=Log(IND/(1-IND)),并重新估计回归方程(1)。
4.本文采用公司规模SIZE、财务杠杆LEV、公司主营行业数目SEGNUM和上市时间PUBLIC衡量公司经营范围和复杂性,本文还使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上述变量进行降维,并提取第一和第二主成分衡量公司经营范围和复杂性,重新估计回归方程(4)。
5.按年度均值和中位数将样本划分为股价信息含量较高和较低两组,分别采用市场调整的股票收益估计回归模型(2)。
6.考虑异常值的影响,本文对主要变量的最大和最小1%极端值进行缩尾处理(Winsorize)并重新计算相关结果。上述稳健性检验结果与前文所报告不存在实质性差异。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董事会监管和CEO变更的角度,研究股价信息含量的公司治理效应,发现股价信息含量与公司董事会独立性显著负相关,说明二者呈替代关系;在股价信息含量较高的公司,CEO变更与滞后的股票收益显著负相关,在股价信息含量较低组二者无关。上述研究结论表明股价信息含量具可以弥补内部公司治理制度的不足、强化高管变量的业绩敏感性,说明股价信息含量具有积极的公司治理效应。
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首先,上市公司应注重优化债权结构、股权结构以及公司治理,以切实保护外部投资者的权益,促使投资者更加积极地挖掘、整理公司特质信息并交易,进而提高股价信息含量;其次,监管当局应强化与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培育和发展机构投资者和证券分析等中介机构,降低投资者信息搜集成本,提高股票市场信息处理效率;再次,监管当局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同时提高司法效率以加强投资者保护,进而改善市场信息效率。
注释:
①使用月收益率进行回归将导致结果不稳定等,使用日收益率可取得更多观测值,但是容易受到非同步交易等因素的影响,从而降低估计结果准确性,因此,本文采用周收益率计算股价信息含量。
②本文关注掌握企业实际经营决策权的CEO,包括在财务报告中披露职务为总经理、总裁、经理以及首席执行官的高管。
③本文采用二阶段系统GMM估计动态面板模型。根据Wintokietal(2012),设定被解释变量滞后二阶,表2显示INDit-1和INDit-2均在1%水平上统计显著,当只纳入INDit-1时,AR(2)和Sargan检验均拒绝原假设,表明模型设定存在偏误。考虑解释变量内生性,在估计模型时,将PUBLIC、行业、年度变量视为外生变量,将ROAit-1、INS、TOP1、TOP12和STATE设定为前定变量,其余变量设定为内生变量。
参考文献:
[1]GrossmanS,StiglitzJE.OntheImpossibilityofInformationallyEfficientMarkets[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8,70(3):393-408.
[2]TobinJ.OntheEfficiencyoftheFinancialSystem[J].Lloyd’sBankingReview,1982,153:1-15.
[3]DowJ,GortonG.StockMarketEfficiencyandEconomicEfficiency:IsthereaConnection[J].JournalofFinance,1997,52:1087-1129.
[4]ChenQ,GoldsteinI,JiangW.PriceInformativenessandInvestmentSensitivitytoStockPrice[J].ReviewofFinancialStudies,2007,20(3):619-650.
[5]HolmstromB,TiroleJ.MarketliquidityandPerformanceMonitoring[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3,101(4):678-709.
[6]FerreiraD,FerreiraMA,RaposoCC.BoardStructureandPriceInformativenes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11,99:523-545.
[7]苏冬蔚,熊家财.股票流动性、股价信息含量与CEO薪酬契约[J].经济研究,2013,(11):56-70.
[8]侯永健.股票市场的信息生产及其对公司投资的影响[D].上海:复旦大学,2006.
[9]顾乃康,陈辉.股票流动性、股价信息含量与企业投资决策[J].管理科学,2010,(1):88-97.
[10]游家兴.市场信息效率的提高会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吗?――基于R2研究的视角[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2):110-121.
[11]杨继伟.股价信息含量与资本投资效率――基于投资现金流敏感度的视角[J].南开管理评论,2011,(5):99-108.
[12]杨继伟,聂顺江.股价信息含量与企业资本配置效率研究[J].管理科学,2010,(6):88-97.
[13]游家兴,张俊生,江伟.制度建设、公司特质信息与股价波动的同步性――基于R2研究的视角[J].经济学(季刊),2006,(1):189-206.
[14]DurnevA,LiK,MorckR,YeungB.CapitalMarketsandCapitalAllocation:ImplicationforEconomicsinTransition[J].EconomicsofTransition,2004,12(4):593-634.
[15]ColesJL,DanielND,NaveenL.Boards:DoesOneSizeFitAll?[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8,87:329-356.
[16]DenisD,SarinA.OwnershipandBoardStructureinPubliclyTradedCorporation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99,52:187-223.
[17]JensenM,WarnerJ.TheDistributionofPoweramongCorporateManagers,ShareholdersandDirect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88,20(1):3-24.
[18]WeisbachMS.OutsideDirectorsandCEOTurnover[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88,20:431-460.
[19]YermackD.HigherMarketValuationofCompanieswithasmallboardofdirector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96,40:185-211.
[20]龚玉池.公司绩效与高层更换[J].经济研究,2001(10):75-96.
[21]HolmstromB.MoralHazardandObservability[J].TheBellJournalofEconomics,1979,10(1):74-91.
[22]DefondML,HungM.InvestorProtectionandCorporateGovernance:EvidencefromWorldwideCEOTurnover[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2004,42(2):269-312.
[23]MorckR,YeungB,YuW.TheInformationContentofStockMarkets:WhydoEmergingMarketHaveSynchronousStockPriceMovement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0,58:215-260.
[24]PiotroskiJ,RoulstoneD.TheInfluenceofAnalysts,InstitutionalInvestor,andInsiderontheIncorporationofMarket,Industry,andFirm-specificInformationintoStockPrice[J].AccountingReview,2004,79(4):1119-1151.
[25]FamaE,JensenMC.SeparationofOwnershipandControl[J].JournalofLawandEconomic,1983,26:301-325.
[26]BooneAL,FieldLC,KarpoffJM,RahejaCG.TheDeterminantsofCorporateBoardSizeandComposition:AnEmpiricalAnalysi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7,85:66-101.
[27]LinckJS,NetterJM,YangT.TheDeterminantsofBoardStructure[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8,87:308-328.
[28]ChenC,Al-NajjarB.ThedeterminantsofBoardSizeandIndependence:EvidencefromChina[J].InternationalBusinessReview,2012,21:831-846.
[29]LehnKM,PatroS,ZhaoM.DeterminantsoftheSizeandCompositionofUSCorporateBoards:1935-2000[J].FinancialManagement,2009,38(4),747-780.
[30]RahejaCG.DeterminantsofBoardSizeandComposition:ATheoryofCorporateBoards[J].JournalofFinancialandQuantitativeAnalysis,2005,40(2):283-306.
[31]HermalinBE,WeisbachMS.EndogenouslyChosenBoardsofDirectorsandTheirMonitoringoftheCEO[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8,88(1):96-118.
[32]ShleiferA,VishnyRW.LargerShareholdersandCorporateControl[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6,94(3):461-488.
[33]ShleiferA,VishnyRW.ASurveyofCorporateGovernance[J].JournalofFinance,1997,52:461-488.
[34]李增泉.所有权结构与股票价格的同步性――来自中国股票市场的证据[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5(3):57-100.
[35]袁知柱,鞠晓峰.制度环境、公司治理与股价信息含量[J].管理科学,2009,(1):17-29.
[36]WintokiMB,LinckJS,NetterJM.EndogeneityandtheDynamicsofInternalCorporateGovernance[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12,105:581-606.
会计监督含义篇6
什么是质量
质量的内容十分丰富,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充实、完善和深化,同样,人们对质量概念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历史过程。主要有代表性的概念有
(一)朱兰的定义
这一定义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即使用要求和满足程度。用户对产品的使用要求的满足程度,反映在对产品的性能、经济特性、服务特性、环境特性和心理特性等方面。因此,质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并不要求技术特性越高越好,而是追求诸如:性能、成本、数量、交货期、服务等因素的最佳组合,即所谓的最适当。
(二)ISO8402“质量术语”定义
质量: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总和。
(1)在合同环境中,需要是规定的,而在其他环境中,隐含需要则应加以识别和确定。
(2)在许多情况下,需要会随时间而改变,这就要求定期修改规范。
(三)ISO9000:2000“质量”定义
质量: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上述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质量是相对于ISO8402的术语,更能直接地表数质量的属性,由于它对质量的载体不做界定,说明质量是可以存在于不同领域或任何事物中。
(2)定义性是指事物所特有的性质,固有特性是事物本来就有的,它是通过产品、过程或体系设计和开发及其后之实现过程形成的属性。
(3)满足要求就是应满足明示的(如明确规定的)、通常隐含的(如组织的惯例、一般习惯)或必须履行的(如法律法规、行业规则)的需要和期望。
(4)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对产品、体系或过程的质量要求是动态的、发展的和相对的。它将随着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5)“质量”一词可用形容词如差、好或优秀等来修饰
二、对监督的理解
(一)监督概论
监督是一门科学,它是管理科学中的一个分支。监督是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管理应该是包括监督的。但通常人们所说的管理,主要是指“指挥”、“调配”、“安排”、“计划”、“规划”等,而往往忽略了监督。
(二)监督的方式种类种类
1.直接监督即利益相关者亲自来对对方实施监督。
2.委托监督是指利益相关者委托他人来对对方实施监督。这种监督必须由利益相关者来对监督实施者予以授权,明确授权范围、权限。
3.法定监督指法律上明确规定的监督职责,例如国家监察局等等机构。它是属于委托监督的一种。
4.职务(职能)监督它也是委托监督的一种,一般是指政府或民间机构担任监督职责的部门、人员所进行的监督。
5.有限责任监督和无限责任监督无限责任监督是指对被监督者一切事情负责,不论什么原因发生什么问题都负有责任。有限责任监督则是只对某些指定了的事情负责,在这些事情上监督者尽到了职责,那么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与监督者无关
6.公开监督也叫群众监督,它没有固定的监督人员,也就没有授权,所以也可以称作无授权监督。
(三)监督实施的三个阶段阶段
监督实施的三个阶段是: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
1.事前监督是在做事之前对做事的条件、方式方法等进行检查,具备条件才准做,不具备条件就不准做,并督促做好准备工作。2.事中监督是在做事的过程中监督。3.事后监督是在事情做完后才进行检查督促。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这三种监督既有宏观上的,也有微观上的。宏观上是针对整个事件而言,微观上是针对整个事件中的一个个具体内容而言。对三个监督阶段都实行监督叫做全面监督,它是最严密的监督。
(四)监督的几个基本手段手段
1.旁站。旁站是最原始的、最简单直接的监督,也是显形监督。尽管如此,它仍然是今天乃至今后在很多情况下不可缺少的一种监督手段。2.巡视检查。巡视检查一般是利用被监督者的工作步骤之间的间隔时间来对不同的多个被监督者进行监督,或者是忽略一般性工作而只对重要工作进行监督,也可以是对一般性工作进行抽查。3.了望监视。远距离采用望远镜进行监视。这种监视方法监视面较广。4.摄影、摄像、录音、电视播。这是利用现代科技(电子)产品代替人进行旁站的一种监督手段。5.抽查(或叫翻查)。对已完成的资料、产品等进行随机抽查或指定抽查。6.连续编号登记。规定将资料、事件进行连续编号登记,可以防止篡改、隐瞒和遗漏,又便于查找、检查。7.回执。给予回执就是给当事人以知情权,并让他能够掌握证据,以便进行监督。8.复查。对已采用其他方式检查过并已封闭的东西再次拆开来检查。例如工程监理中对已砌筑好的砌体拆开来检查内部质量。
(五)现代监督的特点
现代监督是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多种监督方式、手段交叉运用,而且是多重监督和多层监督。
(六)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主体方面的也就是监督者方面的体系和制度。另一方面是客体方面即被监督者方面的,它主要是在被监督者的管理制度中蕴藏的具有监督作用的、有利于监督的内容。这两方面往往是相互有联系的、相辅相成的。
所以,现代管理中的机制指的是一种完美的管理体制。因此我们只能说“我们的体制有问题”,而不能说“我们的机制有问题”,只能说“体制改革”,而不能说“机制改革”。然而,实际上,人们建立的体制是不可能达到绝对完美的,也就是说,管理中真正的机制是不存在的。于是人们就退而求其次,把那些近乎完美的体制也称之为机制。不是所有的体制都可以称之为机制。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范文(整理8篇)
- 阅0美丽校园的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把美丽带进校园“。走在校园里,看见地上的一片纸屑,你是视而不见,还是弯腰捡起?在食堂.....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整理16篇)
- 阅0植树节的作文范文篇1今天是植树节,阳光灿烂,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去植树,我们开开心心地拿起水桶,抗起铁铲,带上树苗地去植树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路边,我和小明一组,我挖坑,小明提水.....
主管销售心得体会,主管销售心得体会
- 阅0对于主管销售心得体会篇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地在这里参加单位见习主管的竞聘演讲,心情十分激动。首先感谢领导们过去对我的培养以及给我这次机会.....
护士入职工作总结范文(整理3篇)
- 阅0护士入职工作总结篇1在临床工作中,"工欲善其身,必先利其器,"我深知肩上的责任和重任,天使不好当,护理工作心得体会。都说护理工作又苦又累,这话不假,但是也会带来很多快乐,只有你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