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6篇)

来源:其他

红色文化篇1

“爱火融融,原是九州寒士子;娇花艳艳,平凡一介小儒生。”这是四川作家、楹联家何永忠对张士儒收藏火花、门票、楹联的赞美。张士儒1933年出生,自1995年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民族艺校退休后,一直在做着火花、门票、楹联的收藏、整理工作。迄今,他收藏的火花、门票已逾十万多枚(种),其中不乏珍品,先后参加全国举办的相关展览十余次,获奖多次。他本人亦成为全国火花、门票收藏名家。

火花、门票题材广泛,种类繁多,于方寸间记录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面貌,成为艺术收藏品和文物资料,是中国民间收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楹联,又叫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以其鲜明的民族性、强烈的时代性、严密的格律性、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实用性,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青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党员干部了解历史、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场所,是青少年学习革命传统、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课堂。张士儒说,我为完善火花、门票、爱国主义教育专题内容的收藏、展出和选联,是付出了一定的心血,但我无怨无悔。因为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民群众不仅有权爱国,而且必须尽这个义务,这是一种光荣。我能在进入古稀之年为“千秋崇圣地,四海颂英雄”的教育基地尽力,感到十分欣慰!

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将火花、门票、对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本无瓜葛的四者融为一体,耗资、费时、劳神、泣血几十载,张士儒主编出版了三本书,全面展示了火花、门票、对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一红色专题文化的风采。此举可谓张士儒的独创,在国内绝无仅有,他是这个领域内当之无愧的大家和杰出的红色文化传播者,其意义深远。

2002年出版的第一本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联选》,收录了国家公布的第一、二批201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楹联1600余副,并配以他自己收藏的火花、门票,深受社会好评。该书的出版,是向党的“十六大”献上的一份厚礼,添补了乌兰察布图书出版领域的一项空白。

2009年出版的第二本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联选》(续一),收录对联2129副,其中第三、四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联1890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集宁战役遗址”、“凉城贺龙革命活动旧址”、“察右前旗纪松龄烈士纪念广场”对联61副,为开国中将嵌名联177+1副,并为教育基地配门票、图标、火花661枚(种),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增添了艺术感染力和纪念意义。该书的问世,起到了慰藉忠魂、教化后昆的目的,也成为各级机关、广大群众、各级学校参观瞻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指南,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与教育价值。

红色文化篇2

关键词:英汉、红色、文化内涵、异同

在人们的生活中,颜色词被广泛地用于描写自然、表达情感等。由于人类思维具有同一性,颜色词的运用就具有同一性。然而,不同的民族由于地理位置,政治制度等方面的不同,因而对颜色的价值判断,所产生的联想意义以及颜色词在语言中的运用也存在着差异。下面就以英语中的“Red”和汉语中的“红色”为例,来浅析这一对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异同。

1、“Red”与“红色”文化内涵的相同之处

1.1基本颜色的描述

红色在英语和汉语中,用作一般颜色描述是完全对应的。如:“redflag”为红旗,“redsoil”为红壤,“arednecktie”为红色领带,“theredgross”为红十字会,“orange-red”为橘红色等。在翻译时,可直接对译。

1.2吉祥、喜庆

自古以来,汉民族视红色为喜庆、吉祥的象征,春节要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本命年人们要穿红衣,扎红腰带等。在西方,日历上的节日都用红色加以标注,因此英语中“red-letterday”译为喜庆的日子。英语习语“rollouttheredcarpet”译为铺上红地毯,也是喜庆的象征。

1.3羞涩、气愤

红色是人类强烈感情的一种反映,常表示害羞、气愤等。汉语有“面红耳赤”、“羞得满脸通红”、“气的红一阵白一阵”等等。英语中“red”也有类似的伴随意义。“red-faced”指因羞涩而脸红,“redhot”指十分恼怒和激动,这时的“red”可直译为红。

1.4警戒、提醒

在社会生活中,英汉词汇不约而同地选择“red”和“红色”代表警戒和提醒。足球场上,红牌表示将有队员被罚下场;红色交通信号告诫车辆行人必须止步,警车上摇曳的红警灯表示危险;而当发生空袭或暴风雨来临时发出的都是“redalert”。

1.5暴力、危险

汉语“双手沾满鲜血”,在英语中是“be-red-hand”表示正在作案或进行罪恶活动,“redrevenge”表示血腥的复仇,而“theredrulesoftoothandclaw”意为残杀和暴力统治,“toseethelight”意为觉察到危险。汉语中也有“杀红了眼”、“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等表示暴力的短语。

1.6青春、健康

此外,红色在英汉中还都有健康的意思。如“asredasarose”则指面色红润。从心理学角度看,红色还代表热情激烈的意思,在表达此意时,英汉词汇“red”和“红色”也取得了一致的认同,如“充满活力的”则用“redblooded”来表示。

2、“Red”与“红色”文化内涵的不同之处

2.1汉语中“红色”特有的内涵

2.1.1成功、获利

在汉语中,红色代表成功、获利的意思。如“开门红”表示一帆风顺,“红人”表示得宠显贵或事业走运的人,类似的还有“红利”、“红运当头”等。在中国股市中,如果股市上涨,其涨幅和额度均以红色标示,出于追求利润方面的心理认同,中国人民币的百元面额纸币也是红色的。

2.1.2华贵、美丽

在汉语中,红色还代表美丽和华贵。如红颜、红妆。“红颜”指面容姣好的女子,女子盛装叫“红妆”,用“红闺”或“红楼”指富贵人家女儿的闺阁;红色还是一种华贵的象征,如中国古代王侯用大红色涂门户,叫做“朱门”,“红墙碧瓦”和“朱门绮户”象征富贵人家等。

2.1.3忠诚、坚毅

红色在中国戏剧中往往象征忠义、坦诚等品格。中国传统戏曲中某些角色脸上画上各种颜色的图案,用来表示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其中脸涂红色的人物是红净,往往是性格刚烈、待人忠诚的男性人物,如关羽的一张大红脸象征他耿直忠义的品格。

2.1.4进步、革命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党旗都是红色,象征着“革命和无产阶级事业”,具有“忠贞和进步”的褒义联想,“红军”和“赤卫队”表示革命军队,“红色政权”、“又红又专”、“一颗红心”都代表着打破旧世界的渴望,象征着用鲜血从事革命活动的信仰。

2.1.5季节、感情

在古代汉语中,“红”总与春天相联系,如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红色又象征着感情,深秋时节人们登山观赏,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红叶的出现本是自然规律使然,可由于一个爱情故事,使它蕴含了丰富语义,于是就有了“红叶诗”、“传波红叶”等描写情思的诗句。

2.1.6羡慕、嫉妒

在汉语中,红还可以表示羡慕嫉妒,如“患了红眼病”,“红眼”常表示羡慕别人有名或有利而心怀嫉妒。

2.2英语中“Red”特有的内涵

2.2.1亏损、负债

在英语表达中,“red”的意思恰好与汉语相反,在经济贸易词汇中象征亏损、负债。如“inthered”表示亏损、负债,“redfigure”表示赤字,“red-ink”原指记账的红墨水,后引申为亏本,“togetoutofthered”是指摆脱亏空之意。

2.2.2低卑、反动

英语中,“red”有时是一种身份地位低下的象征,如“redcap”在美国指车站搬运工,“redneck”指美国南方的白人农民乡巴佬或政治观点极为保守的人,引申为反动的,“redtape”源于西方以前用红色带子捆装文件,其意义演变为官样文章或官僚作风。

2.2.3恐怖、战争

英美人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受西方资产阶级政府宣传影响,人们常把“red”与恐怖、战争联系在一起。“redarmy”指西方一个恐怖集团,“RedBrigade”则指意大利一极左派秘密恐怖组织,专门从事绑架、谋杀和破坏等一系列恐怖活动等。

2.2.4紧张、

在英语中,“red”则被赋予了紧张、色情等意思。如“aredadventurestory”指一个令人紧张的冒险故事,“aredlightdistrict”则指花街柳巷。说到“redlight”英民族自然就会联想到有关,西方有些大城市普遍存在“redlightdistrict”(红灯区)即妓院、夜总会等集中的地区,因建筑物外表采用红色而得名。

2.2.5飞行航班

“red”在英文中还指飞行航班,“redeye/redeyeflight”指航空公司提高飞行利用率的夜间飞行。

颜色词作为语言文化殊的一个分支,其独特的语言功能反映着一个民族独到的色彩意识和文化传统。英汉颜色词“red”和“红色”在使用及发展中,其含义已远远超越其表面色彩而演变出非常丰富且各具特色的文化内涵。通过比较,可以看出“red”和“红色”有一定的共性。然而,由于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的不同,更多的表现出了差异性。英汉中表示颜色的词汇丰富多彩,我们在学习中要留心关注,分析比较,这样不仅能不断加深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能给我们的翻译研究,语言学研究以及语言教学带来一定的启示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红色文化篇3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暨中国红色文化研究院首届会议于2010年8月29日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院承办。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台盟中央名誉主席、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名誉主席张克辉,原政委、老红军万海峰上将等领导在主席台就座。

会议特别邀请了部分老一辈革命前辈亲属出席。

中国红色文化研究院院长、工商联原副会长王治国在会上指出,这次会议运用人类先进的文化成果和科学方法,对中国红色文化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挖掘整理出适应中国文化特点的发展模式,开拓创新,打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积极推动中国红色文化的研究、弘扬和传承。这次会议将有力推动中国红色文化的研究和传播的深入开展,是中国红色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

第二炮兵原副政委、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副主席贾文先中将代表主办单位致辞。贾文先中将说,中国红色研究院的成立,是一个创举,很有意义。该院确立了“崇尚红色文化、传播红色文化、探索红色文化、创新红色文化”的宗旨,这与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宣传爱国精神、组织爱国工程,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祖国统一”的宗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强调,明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日,我们应当利用这一契机,做好传承红色文化工作。贾文先中将进一步指出,传承中国红色文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项有益于社会、造福于人民的事业,我们一定要坚定地做好这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江西省委原书记、中共中央统战部原正部级副部长、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顾问万绍芬作了重要讲话。她指出,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强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全面分析了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深刻阐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明确了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必须抓好的重点工作。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

红色文化篇4

【关键词】双语境;红色文化;传承

一、红色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

红色文化的传承任重而道远,在当代,不仅仅要对现代人进行红色文化思想教育,更应该赋予红色文化以时代精神,以创新思维去让民众获得更大的共鸣,让红色文化转变为物质力量,筑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红色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各高校借助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红色文化意识,增进学生爱国情怀。红色文化蕴含的理想信念为大学生在各种引诱面前指明方向,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红色文化所寄予的价值意蕴引领青年学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就是传承先烈的坚强意志,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把自己培养成热爱社会主义,立志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接班人。新时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宣传中国红色文化是英语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有效途径,是帮助大学生培养爱国激情、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的有力抓手。《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2版)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校教育的根本是教书育人。育人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引领。红色文化是课程思政的精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创新精神和拼搏精神。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应该努力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学生专业知识和政治意识同步提升的育人成效。因而,需要在专业课中有机融入红色文化,共同构建育人大格局。

二、“双语境”下红色文化传承策略

在当代,单一的中文模式不能在最大程度上使得红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双语境”模式的提出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审美选择,利用这种模式手段可更加高效地进行红色文化的传承,拓展红色文化传播的途径,提高其国际影响力,并逐步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融入当代国人的意识理念和实践之中,真正实现红色文化传承的意义。

(一)用“双语境”模式传承红色文化的必要性

在新时期,有效利用双语模式对于红色文化的传承是十分有必要的。传统的单一教学已经无法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大学生的认同感和参与度,而这种“双语境”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双语学习兴趣,能够与学生产生共鸣并满足学生学习特点和需求。通过本土和国际化接轨的方式,在红色文化传统传播方式中注入新的时代血液,更好地将红色文化与国际社会接轨,提升其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其实,利用双语境模式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因素和思维模式是密切相关的。1984年9月,教育部首次把英语纳为高考项目,自此以来国人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便大幅增加。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便不断以高速高质量发展着,因此跟紧时代潮流,融入国际社会是多年以来我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目标,学习英语也成为判定学生文化修养的重要标准之一。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将英语融入红色文化的传承之中是大势所趋,我国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提升了,其思维模式也逐渐中西合璧了,学生们或许更乐于用双语境模式来欣赏或评析中国传统文化,也就包括了重要的红色文化。用双语境思维去发掘红色文化新的意义内涵与文化价值,利用西方的文化环境包装中国的本土文化,会使红色文化更具时代价值、研究价值和精神价值。用英语传播中国红色文化,不仅彰显了当代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更使他们乐于接受这种传播方式,提升认同感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参与度与时代认同感。“双语境”模式的形成与传播也是不无溯源的。比如在公元742年间,就有鉴真东渡的历史渊源。鉴真通过将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交融的情况下,利用双语境模式,使得当时的人们耳濡目染,了解并学习了我国的佛教文化,使得佛学在日本流传下来,在促进了世界各地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的同时,也使得世界更加紧密联系,文化相互碰撞融合,日益成为一个整体。这对于当时的世界来说是一个伟大的尝试与举措,时至今日,仍然具有深刻的历史借鉴意义。反观近代,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更是彰显了“双语境”模式对于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促进作用。早在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之前,我国便踊跃出一大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的无产阶级者,当时我国的无产阶级力量还很薄弱,封建顽固势力嚣张肆虐,无产阶级要想在这样一个艰难的时代里萌芽生根,就只能通过多种语言之间的融合,将其翻译成中文,方便中国读者阅读学习,也使得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无产阶级事业之中,并将马克思主义与当时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并最终获得了革命的胜利。传统的单一教学已经无法再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大学生的认同感和参与度,而这种“双语境”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双语学习兴趣,能够与学生产生共鸣并满足学生学习特点和需求。外语学习在当代已融入学生及各界社会人士的生活与方方面面,因此,双语境的使用会使得红色文化在保留其固有价值的同时进行“增值”,大学生们普遍接受,并且会以双语使用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的认同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红色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利用中英文双语境这种“中西结合”的方式向大学生传播红色文化,会比单一使用中文推进传播的方式效率更高。这种推动手段既是时代进步的一种体现,也符合当代大学生独特的社会心理特征,是大学生能够真正接受并且具有实际价值意义的一种方法。红色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利用中英文双语境的方式向大学生传播红色文化,会比单一使用中文推进传播的方式效率更高。这种推动手段既是时代进步的一种体现,也符合当代大学生独特的社会心理特征,是大学生能够真正接受并且具有实际价值的一种方法。“双语境”传承的模式,兼具刚性和柔性,有力克服了不同语种之间的障碍,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在不同的文化之中寻求他们的类似之处,推动了多种文化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之间的合作交流,以此来获得当代大学生的认可。由以上种种可明显映射出双语境的多种优势,即将语言的使用融入文化传承,相辅相成,随机应变,以争取获得最大程度上的传承效率,具有宝贵的应用价值。

(二)高校传承策略的研究

在用“双语境”模式传承红色文化这一策略的提出下,推行的方式与手段无疑成了重中之重,而高校作为荷载祖国未来血液的机构,就是这一构想提出后首先要尝试推行的试验点,在高校推行“双语境”模式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更具代表性。

三、传承

(一)针对如何在高校推行“双语境”

传承红色文化这一要点,首先,学校领导重视。学校领导应当肩负一定责任感,积极引导和组织在校学生投入到“双语境”模式的设计规划当中,力求做到规范严谨,且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实践性,不能纸上谈兵,要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转化为实际力量,并且真正做到心中有“传承”二字,不能仅仅当作一个任务来完成,敷衍了事,甚至偷工减料,只做到所谓的“面子工程”,要坚决反对这种行为,领导班子要首先从思想态度上端正自己的行为,实施者才会更加高效地执行。本校处于革命老区城市,拥有新四军纪念馆、多处烈士纪念地和革命纪念地等诸多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因此盐工十分重视红色文化的开发以及保护工作。对于“双语”传播红色文化方面,首先,社会各界可以共同创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在活动过程中利用双语模式对红色文化的传播进行讲解,以此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高校可以通过与当地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等共同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基地,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的传播与熏陶。高校通过组织学生到当地实践地点开展红色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感,更加直观地感受红色文化,并且在实践基地向导的指引下,能够自发地对红色文化进行双语传播,用多种语言翻译革命历史、革命故事等,也可以用外语翻唱红色歌曲、观看双语字幕的红等等。这些举措,既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提高了思政教育的高效性和实用性,使红色文化不再仅仅拘泥于书本教育,真正用实践去启发和引导学生,使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教育更具认同感和使命感,增强传承的观念。其次,学校应该大力推动推行方式的多样性与高效性。比如有些革命老区的学校便会组织在校生深入革命基地,去当地考察红色文化,更加近距离地了解红色文化的历史和意义价值,以求培养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度,并更加尊重红色文化。特别是外语成绩优异的同学也可以在一些红色文化历史博物馆里面向在校生或者外国友人进行中外双语的讲解,做到“双语境”传播红色文化,以达到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的目的。在公共场所展开宣讲会也是如今许多高校推行的一种方式。通过大学生进行论坛讲座中双语传播红色文化的相关历史知识,也使得社会各界人士都有了逐步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的机会,对于学生个人而言,这不仅能充分彰显他们的外语能力,更能通过这种方式锻炼自己的外语能力,获得满足感的同时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红色文化,激起许多学生内心的共鸣,也使得红色文化的传承更具效率。此外,中外互译的文本也是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手段,早在近代便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而在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通过翻译来实现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已经习以为常。高校可以通过时下流行的电子书模式使得红色文化在网络范围也进行传播,这样不仅紧紧跟随时代潮流,也在无形中获得了更多的红色文化的读者,逐步提升红色文化的影响力。传统纸质书籍也同样不失为一种选择,电子书籍和传统书籍相辅相成,会最大程度上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而中外互译的方式也是当代大学生更为喜好与偏向的选择。与此同时,高校可以通过创办中外合作班,与旅游企业校企合作的方式,以此来培养红色文化传播的人才。通过组织本校外语专业的学生或者其他专业外语水平较好的学生到爱国主义实践基地进行研修和学习,利用外语对红色文化的教学资源项目以及红色旅游项目等进行翻译,用外语对外国友人进行介绍宣传,也可以开展红色文化的表演,利用双语模式进行歌唱、影视等方面的宣传。在传播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大学生提高了自身的思想境界,也激发了自觉学习和继承红色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高校在推行“双语境”模式的同时要兼具创新性和高效性,力求在最大程度上使得红色文化的传承在融入时代精神的同时具有高效性,即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偏向和价值选择。

(二)社会层面的传承策略

针对红色文化的双语境传承,社会相关部门也应加强落实一系列举措。如一些革命老区特别推出的红色旅游景区,在做到传承本地红色文化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效益的发展,并且吸引着全国各地或者是全世界的游客来此了解当地的红色革命文化,借助双语境模式的帮助,受众群体也逐渐年轻化和国际化,对于红色文化的世代传承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红色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是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举措。多年来,广电总局积极倡导创作以红色文化背景为基础的文化作品,通过一系列红色主题的歌曲、电影、电视剧、话剧等表演形式,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引导着年轻人的红色文化思维。与此同时,通过把文化作品与双语境模式结合的方式,使得红色文化更具国际化,在逐步取得国际范围内的传播度的同时,也培养了社会各界人士双语境思维的发展,以不同的文化视角来理解并传播红色文化,是新时代思维发展的表现,具有进步性和积极意义。通过当代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方式,通过荧幕的呈现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一代人的价值观。创新是强大的生产力与驱动力,在当代中国,把创新精神融入红色文化的传承势在必行。通过创新应用VR、AR等技术,使得红色文化的传承更富有时代精神,利用“两微一端”的平台,让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科技化,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红色文化需求,紧跟新时展要求,符合新时代的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为红色文化融入新鲜血液。在当代倡导“双语境”模式传承红色文化正是因为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才会越来越被更多的高校推崇和执行,是符合时代特征的一种明智选择。通过红色文化的传承,培养红色精神,训练他们艰苦朴素的精神,学生愈发感受到了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包括外语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通过学习提升自己多方面的能力与知识,才能为自己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基础,才能够在自己成为社会的一名工作者之后,规范自己的职业操守,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社会人士,这对我国社会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同时也会带动一定红色产业的兴起,对于红色产业,人民群众会更具认同感。从长远来看,这些产业的发展对于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生产效益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对于社会发展也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双语境”模式的推行能有效地将教育、社会与经济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以求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能够有效将红色文化和大学生思政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为大学生德育思政教育开创新的途径,与此同时做到对红色文化的更好的传承,是极具意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任晓丽.高校红色经典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

[2]梁文化.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红色歌谣[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

红色文化篇5

【关键词】地域;活动;德育;硕果

百色是革命的圣地、红七军的故乡。百色市第一小学(百色市八一希望学校)依托独特的红色资源,结合学校“红色德育”特色,以童谣为载体,开展富有实效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活动,学生通过编写吟唱童谣,规范行为,滋养品德,陶冶情操,寓教于乐,让美德滋润他们的心田,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1地域优势打造红色童谣

1929年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领导和发动了威震南疆的百色起义,创建了中国红军第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学校利用红七军政治部旧址—清风楼矗立在原旧校园中央这一得天独厚的“活课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红七军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这些宝贵的德育资源为教育学生继承革命传统,热爱家乡,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提供了有利条件。学校通过开展开展清风楼前特色队活动:一年级组织新生参观清风楼;二年组级织少先队员参风粤东会馆;三年级组织少先队员走红军桥,参观百色起义纪念馆;四年级组织少先队员瞻仰百色起义革命烈士纪念碑园;五年级组织少先队员参加军训活动;六年级组织少先队员走访老红军,了解家长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通过活动让学生收集百色精神故事以及编写民族英雄童谣等,收编突出革命传统教育与富有现代气息相结合的学生歌谣、童谣,营造童谣文化德育,出版了《金色童谣》的校本教材,落实于行动之中。“学校还利用学校网站,红领巾广播站、板报宣传栏、楼道等展出学生童谣作品,使其成为展示学校特色、教师专长、学生特长的优秀平台。

2“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的活动,丰富红色童谣

我校作为全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联系点,充分发挥联系点示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以“向国旗敬礼”;“祖国发展我成长”;“传唱优秀童谣”;“弘扬民族精神”;“红领巾心向党”;“孝在我心中”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的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些活动都是孩子们创编童谣的积累,蒙月莹创编的《八荣八耻拍手歌》、黄梓娴创编的《珍惜资源崇尚节约》、张馨心的《礼貌歌》郎朗上口,都在校园传唱。

3拓宽德育活动,深化童谣教育

近年来,学校以“童谣教育”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主要载体,深化感恩教育、美德教育、礼仪教育、行规教育、法制教育、爱国教育、生命教育等。培养习惯用童谣;主题教育集童谣;如结合十,利用主题班会队会,开展“传红色童谣扬十精神”组织学生童谣诵读活动。节日教育创童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

红色文化篇6

关键词江西红色旅游纪念品红色文化大众文化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6.11.071

AbstractRedtourismsouvenirs,redtourismintheprocessshouldbeakindofspecialinformationcommunicationtool,isakindofspecialsignificancewithgoods,theredcultureisanational,scientificandpopularculture.TheredcultureofJiangxiistorealizetherevolutionarycultureoftheindependenceandliberationoftheChinesenation,whichitselfcomesfromthepeopleandiscreatedbythepeopletoservethemassesofthepeople.ThecombinationofredcultureandcontemporarypopularcultureisanewideaoftheinnovationdesignofJiangxiredtourismsouvenirs.

KeywordsJiangxiredtourismsouvenirs;redculture;popularculture;innovativedesign

t色旅游纪念品,在红色旅游过程中应当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达工具,是一种具备特殊意义的商品,它是能将了解革命历史,增长革命斗争知识,学习革命斗争精神,培育时代精神聚于一身,并使红色文化得到很好延展的旅游纪念品。在上世纪的计划经济时代,红色旅游纪念品有着较高的政治性、崇高性和严肃性。一般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旅游纪念品是纪念章、伟人塑像等。购买者大都怀着崇敬的心理,表现的是对伟人的一种敬仰之情。进入新世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市场经济日益开放,此时旅游者的购物心理发生了改变,人们对红色旅游纪念品的需求也在发生改变。人们在选择红色旅游纪念品时往往要求其具备时尚性和寓教于乐的教育性,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这也就是我们要逐步创新设计红色旅游纪念品的原因所在。

目前在江西的红色景点所销售的红色旅游纪念品,其设计过程中众多设计师考虑到的都是如何庄严肃穆地表达崇敬的心理,使得这些纪念品专营店内陈设的大多数是工艺美术精品,购买人群相对较少,没有很好地实现红色旅游纪念品的意义。红色文化本身就是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文化。江西的红色文化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文化,本身来自人民,更是一种大众文化。

如何能设计出“接地气”的红色旅游纪念品,让更多的旅游者所接受呢?将红色文化与当代大众文化结合,应该是我们江西红色旅游纪念品创新设计的新思路。

1大众文化及发展对红色旅游纪念品的影响

我们这里提出的大众文化,简单来说应该是为多数人广泛接受和喜爱的文化,其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在上世纪90年代前,大众文化一直是被高雅文化所抑制的,这个时期的大众文化趋于严肃和理性,也因此红色纪念品的设计站在工艺美术品的高度上。而到了90年代后,由于我们国家的经济体制的改变,外来大众文化的影响、新型大众传媒的引进,使得精英主义的高雅文化开始逐渐失去主流地位,这个时候大众文化潮开始以“感性愉悦”为中心。人们需要愉悦和松弛感,娱乐电影、流行音乐、武侠小说的兴起就是当时大众文化转变的一个有力佐证。大众文化的呈现形式发生了改变,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发生着改变,而江西红色旅游品依然沿用上世纪70至80年代人们的审美标准,以工艺美术品标准设计制作旅游纪念品,这是导致市场逐渐冷清的一个主要原因。

2当代大众文化的特征

(1)信息量大且受众多。当代的大众文化主张“感性愉快”,其在各式传媒载体的飞速发展下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它的一大特征就是信息量巨大,而且其受众也非常多。当代大众文化能为我们创新设计红色旅游纪念品提供大量题材,让更多的人能够跟新型的红色旅游纪念品产生共鸣,市场接受度大增。当然这也意味着我们结合大众文化的开发方式必须快速更新,所以我们必须对大众文化进行认真筛选,不能将其快餐化。

(2)流行性和日常化。当代大众文化具有流行性,一股大众风潮往往会吸收各种文化的特点而得以快速流行。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易被众人接受。日常化既是我们在创新设计中可以结合的一大特征,又是需要在红色旅游纪念品创新设计中严防过度的一项。日常化流行性的设计可以让红色旅游纪念品更加贴近民众,但也很容易过度而变得低俗、甚至媚俗。

(3)愉悦性。大众文化总是在追求着愉悦效果,这是因为当今公众的消费目的往往是休闲娱乐,这也是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不过在设计中结合大众文化的这一特性时,需要注意红色旅游纪念品本身所兼具的功能是教育性和宣传性,寓教于乐是我们创新开发红色纪念品的设计追求。

3红色文化结合大众文化的设计

近年来,有一个在各地都很受青睐的小商品店铺――火柴店,作为小商品的设计来说,其无疑是成功的。该店出售的一些个性鲜明的火花、贴布片、徽章、小标语等等很受“文艺青年”们的欢迎。这些火花大部分都是借用了红色文化的视觉元素为其设计符号。将革命时期的标语、宣传画等,结合了当代大众文化做出创新的变化――将传统的红色文化形象代表搭配上时下流行的文体。例如:将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里的主角杨子荣的形象,搭配了台湾歌手柯受良演唱的一首流行歌曲《大哥》中的一句歌词“我不做大哥好多年”,这里面的娱乐性确实是不可小觑,同时让大部分年轻人看了觉得新颖有趣。这种创新带来了一种新的特色文化,即红色文化和大众文化结合的典型。一边是红色文化结合了大众文化的流行元素设计产品,一边是被大众文化――“文艺青年”所影响的消费群体,这股创新的红色文化快速地影响了一批人群,甚至带动了一股风潮,走在当地景区中,会发现人人都会佩戴一个自己喜欢的此类型的徽章或小标语。

不过这一创新的结合也并不是完美的,这些商品虽然是将红色文化元素与大众文化大胆结合,但是这就容易出现了前文所阐述的低俗、媚俗这一问题。例如:将一个解放战争时期农民形象配上了一句“求,管饭”。曾经被很多学者用来当作批判当代创意设计过于低俗的典型事例。

虽然这一旅游小商品创新设计没有运用在红色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上,但其成功与不足之处也给创新设计红色旅游纪念品的方式上带来借鉴与思考。将红色文化与大众文化结合创新的方式,虽然使得其产品跟时代联系紧密,占领了一部分消费市场,但如果不加以理性的筛选,红色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方法就会跟缅怀革命先烈、学习革命精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等目的相背离。因此我们要避免这一情况出现。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美术诚谛,固在发扬真美,以娱人情,比其见利致用,乃不期之成果。沾沾于用,甚嫌执持”。①艺术(美术)的真谛就是以“真美”去“娱乐人们的性情,陶冶人们的情操”,而非只是为了获得利益而去从事美术,而不在乎得到了怎样的成果。也就是说,设计者们应该以真正美的东西去使人获得感性愉悦。

4设计形态结合时代语境的转换

前文对红色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的案例分析,让我们明白要以“真美”去“娱乐人们的性情,陶冶人们的情操”。江西红色旅游纪念品的创新设计在将红色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时要契合当代大众审美,应该要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品位,有选择性地结合当代大众文化的流行元素。同时要注意人们的审美差异化趋势,满足市场需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人对于艺术品的审美时刻发生着变化,大家对红色旅游纪念品的审美观念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在创新设计红色旅游纪念品时,要加入当今流行元素,以当地独有的红色文化作为设计基础,跟上时展的步伐,通过创新来开发新的符合现代人审美意蕴的红色旅游纪念品。

阿尔贝托・科尔达为古巴的红色人物切・格瓦拉拍摄的命名为《英勇的游击队员》的照片,被人们美誉为“世上最知名、最有魄力的照片”。其照片形象被很多设计师经过提炼设计之后广泛运用于当地的建筑以及时尚界,并成为全球流行文化的标志。例如:哈瓦那革命广场在公安部大楼的切・格瓦拉巨像就是以剪影简化的设计手法,以线条组合构成来呈现的,较具有时代感的设计让人们很难想象这位英雄是跟我们的伟大领袖是同一时期的人物。而且切・格瓦拉的各种创新形象被公认为出现在T恤上次数最多的人物。

来到古巴旅游,我们常看到该形象被运用于各式各拥穆糜渭湍钇返敝校ㄈ缛绽、手机外壳、挂件等旅游纪念品),其形象已经成为古巴红色文化的典型符号,如今更是世界性的潮流符号。其中原因除了由于他自身的经历以及以他为代表的反主流文化象征之外,其设计形态结合时代语境的转换,贴近时代审美的创新造型设计也是为大家所接受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通过适当转换,红色旅游纪念品的红色文化符号也可以将文化精神巧妙地与时尚元素结合,传承和发扬其红色文化精神之外,能更好地贴近大众,吸引游客选购,更好地体现红色旅游纪念品的消费价值。

注释

①鲁迅.播布美术意见书[J].教育部编篡处月刊,1913.2.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

[2]刘国余.产品形态创意与表达[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3]石美玉.旅游购物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范文(整理8篇)

    - 阅0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把美丽带进校园“。走在校园里,看见地上的一片纸屑,你是视而不见,还是弯腰捡起?在食堂.....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整理16篇)

    - 阅0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篇1今天是植树节,阳光灿烂,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去植树,我们开开心心地拿起水桶,抗起铁铲,带上树苗地去植树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路边,我和小明一组,我挖坑,小明提水.....

    收集培训工作总结范文(整理6篇)

    - 阅0

    培训工作总结篇1企业员工培训感悟有机会参加金玉普惠公司组织的两天一夜的爱与智慧培训,通过几个看似简单的“游戏”,却让我的生命经历了新的历程。整个培训过程给我感动很多.....

    红色文化空间设计(6篇)

    - 阅0

    红色文化空间设计篇1本文以“红色革命文化”作为景观文化内涵,结合景观设计学理论,以大悟县城市入口设计实例,采用景观情感表达的设计手法论述红色文化理念在地域性景观设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