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教育发展现状(6篇)

来源:网友

老年教育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口腔健康教育;社区;中老年人

[中图分类号]R78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267-02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逐步形成和不断深入。“阿拉木图宣言”对健康的阐述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心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它反映了人类生命活动的生物、心理、社会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方面。它将影响健康的因素进一步扩大包括多种因素:环境因素、社会能够提供的保健设施、个体及群体的生活方式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的功能,决定了口腔健康教育的具体工作则是由社区医务人员主要承担的。

1口腔健康教育[1]

健康教育是一门交叉科学,它包涵了医学、教育学、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美学等诸多学科,以教育方式增加大众的卫生保健知识,通过反复强化教育而加深保健知识的确知信深度,强调自觉自愿,提高自身保健行为和实践能力。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并鼓励人们有达到健康状态的愿望;知道怎样做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促进每个人或集体努力做好本身应做好的一切;并知道在必要时如何寻求适当的帮助。它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公众自觉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预防和控制疾病、促进健康。它的目标在于帮助人们寻求能够达到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指导人们如何能更健康的生活。口腔健康教育包涵于健康教育。WHO在1970年指出:口腔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认识到并能终身做到维护口腔健康。采取教育手段如口腔健康教育活动、口腔健康咨询、信息传播等促使人们自觉自愿的采取有利于口腔健康的确行为,以达到建立口腔健康行为的目的。口腔健康教育是让人们理解并认可接受各种口腔疾病预防措施的一种教育步骤。

2我国中老年人群的口腔健康状况及危害

口腔健康是人体健康不可分割且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生活质量的决定因素。WHO制定的口腔健康标准是“牙齿清洁、无龋洞、无疼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制定的口腔健康目标为:80岁老人,至少应保持20颗功能牙。根据国情,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2010年人人享有初级口腔卫生保健”的目标是:65岁及以上老年人保持20颗功能牙的人数百分率农村要达到60%,城市要达到80%。然而我国中老年人群的口腔健康状况较之其它人群尤为令人忧虑。无牙颌、牙根面龋、不健康的牙周及粘膜组织是中老年人主要的口腔问题。而中老年人牙齿缺失的主要原因是龋病和牙周病。

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2]结果显示:乳牙龋均和患龋率为4.48%和76.55%;人群中6个区段均健康的人数很少,牙石检出率高达52%一94%。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35~44岁中年人龋齿率为88.1%,65~74岁年龄段的老年人患龋率为98.4%,龋均为14.65颗;城市低于农村,男性低于女性,东部地区最高。该段人群根龋患病率为63.6%,根龋龋均为2.74颗;城市低于农村,男性低于女性,东部地区最低;所患根龋中,龋、补构成比分别为98.1%和1.9%。龋齿患病水平呈上升趋势。全国65岁~74岁老年人牙周健康率为14.1%,城市低于农村,女性高于男性,中部地区最低。各地近几年的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也均显示出相似的结果[3-7]各地的中老年人群口腔健康状况不均衡,其健康保健状况与当地的宣传教育、预防保健措施、经济发展等息息相关[8-11]。总体上,中老年人的口腔健康状况令人忧虑。具体表现:牙龈萎缩与牙周附着水平丧失明显,牙间隙增宽,牙根暴露是中老年人口腔组织变化的特征;与老化有关的主要组织问题是牙根面龋,无牙颌与不健康的牙周与黏膜组织。由于中老年人各种疾病的患病率,功能障碍与残疾率较青壮年时期明显增高,所以对医疗保健的需求量增加。随着年龄的增长,缺牙人数与缺失牙数均增高和增多。而当缺牙占全口牙的四分之一以上时,就会影响到口腔功能,特别是咀嚼功能,影响口腔功能也就影响了食物的消化吸收,从而影响人的生活质量。

WHO对老年人的流行病调查报告指出,牙周疾病虽患病最多,但是重视程度最差.中老年人现在虽已认识到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的危害性,但对口腔疾病的危害及其与其他全身疾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却知之甚少。牙周病是引起中老年人牙齿脱落的主要原因。更是影响心脏、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导致各种死亡率极高疾病的重要成因。老年人肺炎与牙周疾病;心脑血管病与牙周疾病;消化道疾病与牙周疾病;糖尿病与慢性牙周病[12]等,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已被医学界所证实,揭示了很多作用机制[13]-[16],但公众对此却缺乏一定的了解。

3中老年人口腔健康知识的现状

调查研究[17-18]显示:老年人口腔健康知识匮乏,口腔健康信念差,口腔卫生行为错误率高。口腔健康教育停留在传统知识层面上,内容不全面,对龋病和牙周病病因的不了解,阻碍了老年人采取自我保健措施。同时,口腔疾病与多种慢性病密切相关,其直接影响机体健康。仅有5.5%的老年人知道糖尿病和牙周病有密切关系。糖尿病会加重牙周病的病情,而牙周病又会影响血糖的控制。口腔疾病给全身健康带来巨大的隐患,而绝大多数老年人对口腔疾病的危害还没有正确认识。老年人口腔健康知识的匮乏不但影响其口腔健康,还直接影响其慢性病的治疗,影响其全身健康。中老年人缺乏对牙齿脱落、龋病、牙周病的病因及预防措施的了解,使得其无法建立正确的口腔健康信念。同时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等因素共同影响老年人口腔健康信念的形成。向老年人讲授正确的口腔健康知识,帮助老年人确立正确的口腔健康信念,是今后开展口腔健康教育的关键。

4加大对中老年人口腔健康教育是社区口腔健康的发展趋势

研究证实了[19-23]:广泛而深入的口腔预防保健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可以帮助人群维持良好的口腔健康。开展多种形式的口腔健康教育来改变人们对口腔保健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以增进中老年人群对口腔卫生服务的需求。改变观念调整服务目标在注重口腔常见病治疗的同时,更应当注重口腔预防的作用。治疗的得益人群相对我国的13亿人口而言,微乎其微,费工利微;但得益于预防的人群却可以成百上千的增加,而且一代人的认知行为的改变可以对他们的后代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这一层面而言,却是薄工利重。由此可见,口腔健康教育应通过社区的口腔医务人员实施深入于个人、家庭、和社会各个阶层;而社区的口腔医务工作者也应转变观念,建立“大卫生”的新观念。从“以病人为中心”转为“以健康人为中心”,从“个体为中心”转为“群体为中心”。

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口腔健康知识多来源于媒体的广告宣传,从健康教育讲座中获得知识的极少。由于媒体宣传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使得老年人口腔健康知识模糊。维护老年口腔健康,做好老年口腔健康教育工作已迫在眉睫。在社区,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平台,开展针对性强的口腔健康教育,系统科学地向老年人讲解口腔健康知识,尤其应做好以下内容的健康教育:牙菌斑的相关知识,口腔疾病的病因及早期症状,正确的口腔健康信念和口腔卫生行为。在社区进行口腔健康教育的探讨社会在进步,进行教育的方式也应与时俱进

1)改进方式强化社区行动,进入社区,建立口腔健康小组;

2)多元化的宣传教育方法如利用就诊时的个别交谈;小型专题讨论会;利用教育媒介如挂图、声像资料或其他教科具进行讲授;举办讲座,围绕具体问题进行现场示范,让听者亲自练习加深理解并掌握具体的技能。

3)目标细化确保适宜措施针对特定人群制定特定的目标;

4)联合团队的伙伴之力,建立档案、加强研究管理、建立口腔健康档案,阶段性评估工作效果与成效,适时调整工作计划与进度。

5总结

社区是中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场所,中老年人是社区保健的重点人群,从中老年人特点出发,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做好社区不同中老年人群的口腔健康教育工作,帮助中老年人建立正确的口腔健康观,以实现健康老龄化和人人享有初级口腔卫生保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卞金有,胡德渝.预防口腔医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8.

[2]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8-21.

[3]王薇,杨汴生,何健,钟娅,张丁.65岁~74岁老年人口腔疾病流行病学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06,13(3):607-609.

[4]余哲,韩宁,范勇斌,邵东升.745例老年患者的口腔疾病调查[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07,5(3):146-147.

[5]松,吴敏节,姜婷,吕亚林,方超,张伟.北京市城区1219名老年人咬合支持状况的调查[J].北京医学,2008,30(7):392-395.

[6]范卫华,欧,章锦才,等.2005年广东省中老年人余留牙和无牙颌抽样调查报告[J].广东牙病防治,2007,15:167-170.

[7]胡祥文,周仁,李萍,郑杰,等.糖尿病患者口腔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J].口腔医学,2007,27:162-163.

[8]刘忠民,高文荣,单楚.延吉市社区老年人口腔卫生保健状况的调查研究.吉林医学[J].2008,29(5):436-437.

[9]丁林灿,卢友光,冯岩,苏柏华,林挺,赵爱梅.福建省中年人口腔健康状况调查.福建医科大学学报[J].2004,38(1)83-85.

[10]廖旭辉,林焕彩,卢展民,等.广东省中老年人的牙周健康状况[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0,21(4):314-315.

[11]沈家平,王林,陈宁,王一均,陆平成.江苏省中老年人牙周健康状况调查[J].疾病控制杂志2007,11(1):64-68.

[12]程睿波,张颖,陶薇,等.辽宁省中年和老年人缺牙及义齿修复情况调查分析[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7,25:576-579.

[13]刘萍.糖尿病与牙周病的关系[J].国外医学情报,1990,20(8):35.

[14]张代杰,赵先芝,杨学馨.糖尿病与牙周病临床相互关系得初步研究[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4,14(10):571-574.

[15]范丽凤,陆菊明,晋敏,等.糖尿病患者合并牙周病变及其口腔保健知识与行为的调查[J].护理杂志,2004,21(11):31-33.

[16]王勤涛.牙周病与全身系统性疾病间的相互关系[J].国外医学.口腔分册,2003,30(2):135-137.

[17]刘艺敏,朱炎,严浩军,刘洋,张海霞,李一凡.上海市中老年居民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5(5):428-430.

[18]樊明月,张惠琴,郑磊.社区口腔门诊保健知识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9,8(8):559-560.

[19]Nowjack-RaymerRE,GiftHC:Knowledgeofcommonofgumdisease[J].JdentRes72:277,1993.

[20]SintesJ,ButlerM,RichardsonR,LoverJ:Dentalcariesamongfirst-gradesmdemsinOakland[J].JDentRes,1993,72:279.

[21]LoupeM,GoodkindRSmithB,ClayD:Aneducationtoimprovingacceptanccofdenturesbygeriatricpafiens[J].JDentRes66:326,1987.

老年教育发展现状篇2

随着国家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老年人口逐年递增,人口老龄化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我国2000年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1.3亿[1],占总人口数的10%,2005年贵州省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计算,贵州省老年人口比例达到了12.25%,安顺市于2006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最突出的问题是老有所医”、为老服务”。老年护理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健康老龄化社会[2]的建设。而中医护理具有高效快速的特点,在预防、保健、养生、医疗、康复等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再加上中医护理技术简、便、验、廉,能满足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及社会特点,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探索和建立适合边远地区的社区医疗及护理模式,该研究2010年2月—2012年2月对贵州省安顺市老年人生活状况及老年及中医护理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1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进行社区问卷调查、个人问卷调查及在相关部门配合下进行的全面调查。调查走访了上百个家庭。社区调查采用自制的《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表》及《乡镇老年人情况调查表》,内容主要涉及城乡老年人口数、老年人的年龄结构、经济状况、居住状况、劳动力状况、赡养情况等方面;个人问卷调查采用《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表》发出调查表共计600张,回收538张,调查内容真实、可靠。同时,在安顺市老龄委、民政局、统计局收集了相关资料。通过调查了解到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及老年人对养老护理的需求情况。

2调查结果及资料收集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2.1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数的11.05%,其中城市占23.37%,农村占76.63%;女性51.1%,男性48.9%;相对年轻男性占55.8%;城市大专以上的占7.3%、文盲16.4%;农村大专以上0.2%,文盲51.4%;空巢老人中城市3.91%,农村4.1%;在城市中愿意与子女同住37.2%、无所谓22%、不愿意40.8%,农村中分别为54.4%、24.5%、21%,愿意入住养老结构的占总数的20.3%。见表1。

2.2老年人健康状况及老年护理的需求

健康状况:很好8.9%,较好59.7%,较差22.3%,很差9.1%,慢性病患病率79.1%;生活自理能力-完全自理82.4%,部分自理9.6%;完全不能自理8%;护理需求中-饮食起居照料58.1%,家庭保健及健康咨询41.8%,心理护理需求29.79%;护理服务方式-直接到家中服务5%,定期上门服务45.4%,随时提供呼叫服务49.6%。见表2。

3调查结果分析

3.1从收集的资料分析

我国城乡均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发展的速度很快。据预测,到2010年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12.1%;到2022年将进一步增至15.2%,呈加速增长之态势。但是,老年护理服务体系还未真正建立健全。发达地区老年护理服务扩展较好,边远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老年医疗卫生服务较差,缺乏专门从事养老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及经过专业培训及持证的专业护理人员。

3.2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增多

城乡老年人需要日常生活护理和照料的比例增大,家庭和社会对老人长期照料与护理的责任明显加重。调查发现,一方面,希望入住有偿服务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数比例并不高,另一方面,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众多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和社区养老护理的需求益加强烈,数量逐年递增,随之而来的社会服务需求也急剧增长。

3.3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特点与需求

老年人脏器储备功能低下,适应力降低,免疫力减退,应激能力降低。中医认为老年人正气渐衰,五脏功能日益低下,病机复杂,虚实夹杂。除了需要老年护理人员提供的专业服务外,诸多老年病更适合于中医中药的调理与保养,从饮食护理、情志护理、运动护理、中医技术等方面进行日常的护理和身心保养,如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用手法、腹针、中药等方法相结合的中医综合疗法能达到良好的效果[3]。因此,为了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迫切需要培养老年护理及中医康复护理的专业人才。

3.4《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中医护理。《纲要》中透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制订并推广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预计到2015年培养中医护理骨干人才2万名,加强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边远贫困地区,老年护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欠理想,缺乏专门大规模的老年人医疗卫生机构及专业人员。结合中医护理高效快速、简、便、验、廉、广覆盖等特点,以及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需求,开展养老护理、中医护理教育有着较大的空间,改革护理课程,加强学生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势在必行。

4启示

根据新的医疗卫生改革方案,要强化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做好社区老年人医疗护理工作非常重要。通过调查研究,笔者认为要做好欠开发、经济欠发达的边远贫困地区老年护理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建立完善的老年卫生服务体系,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健康老龄化建设。开发老年卫生服务是促进健康老龄化建设的必要保障。政府需加大投入,并争取社会福利资金注入,创办适应边远地区老龄化社会发展的老年卫生服务体系。以满足老龄化社会发展及老年护理实践和卫生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的需要。探索和建立适合边远地区的社区医疗卫生护理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统、规范的社区护理服务,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②加大护理人才培养力度,改革培养模式,改革护理课程,加强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及培养。我国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教育的开展欠佳。为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在高职院校设置老年护理专业、中医护理专业,有计划地培养一批老年、中医的专科护理工作者,有利于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开拓与发展。普通护理专业应将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课程列为必修课,增加实践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毕业后从事老年护理工作。另外,对在校护生及在职护士进行养老护理员”和保健按摩师”等职业资格的培训和鉴定,加强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的继续教育,强化护士的老年护理意识,引导其主动提高老年护理的技能[4]。

老年教育发展现状篇3

摘要为探究小学体育教师的足球教学现状,有效推动校园足球的发展,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对北京市四所小学的体育老师的足球课程教学现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1.被调查者中,本科为非足球专业的多于足球专业;2.在足球教学满意度方面,态度一般的最多;3.足球课程占体育课比重,最多的占五分之一,最少的占百分之三,多数学校无足球场;4.课上多数会涉及足球战术讲解,多数无室内理论课。得出结论:北京市小学足球课缺少足球专业的老师,学校足球课程占体育课比例少;足球课基础设施不足;校园足球发展不均衡。

关键词足球小学教学体育教师

青少年群体是发展校园足球的根本基础,为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教育部等六部委于2015年7月22日下发《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教体艺[2015]6号),对实施校园足球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组织领导等进行了明确规定[1]。所谓体育教育模式,指的是蕴含着特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有着针对性的体育教学目标,结合具体的、特殊的体育教学环境,而得以实施体育教学内容、程序和方法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2]。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的统称[2]。本文以北京市小学体育教师的足球教学为研究对象,从师资状况和足球教学情况两个方面调查北京市小学体育教师的足球教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究小学体育教师培养状况及体育教学方法,以期为促进校园足球及我国青少年体育的发展提出建议。一、研究方法

以北京市小学的体育教师的足球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法对北京市四所小学(昌平区回龙观第二小学,海淀区清华附小,朝阳区劲松第三小学及海淀区农大附小)的8名体育老师和2名北京体育大学足球教研室的老师进行调查。

本研究采用结构式访谈(编制《北京市小学的足球教学教师调查问卷》)和半结构式(包含3个问题的访谈提纲)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法,本文从小学体育老师的师资队伍和足球教学两个维度来进行调查。二、研究结果(一)小学体育教师的师资状况

在调查者中男性多于女性;20至30岁占比最大;本科学历多于研究生硕士学历;毕业于体育院校的人数大于非体育类院校;本科为非足球专业(有篮球,田径,跆拳道)的体育教师多于足球专业;对足球教学满意度方面无不满意,满意度一般的最多。创新才是未来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的趋势。所以,青少年校园足球师资培训课程模式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切实推进足球运动的持续发展[4]。(二)小学体育教师的足球教学情况

1.足球教学课程情况

在调查的学校中足球课程所占比重少,最多的占五分之一,最少的只占课程内容的百分之三;教师的教学方法多样,包含示范法,讲解法,练习法,纠正错误法,分组教学法,比赛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课上多数会涉及足球战术讲解;足球课上安排比赛较少,清华附小已安排小型比赛,开展情况良好,比赛频率随年级变低率依次递减,高年级会安排比赛,一年级基本不会考虑进行小型比赛;大多数每节课都有考勤记录,1名没有考勤。

足球课无室内理论课的学校占比最大;除清华附小有统一的PPT课件外,其他三所学校均没有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足球课教学。被调查的教师均希望能够通过视频、录像、幻灯片演示等多媒体手段来进行足球课教学。

2.影响教师足球课开展的因素

除清华附小表示足球课开展情况佳,其他三所学校中两所无足球场。主管部门的重视度,足球课时少,场地器材不足,学生学习压力大,家长支持力度,资金和教练待遇都是影响足球课开展的因素。劲松第三小学的老师表示,教师是否喜欢足球对教学影响很大,如果教师喜欢足球项目就会多教关于足球的内容。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体育老师中专业的足球教师少,学校应积极给予体育教师足球专业知识的培训与学习;增加足球老师的岗位名额,适当提高薪资待遇。

(二)足球课在体育教学中所占的课时少,可以借鉴“4+1”模式(足球课在每周的五节体育课中占一节)和俱乐部制(参加足球俱乐部学习)模式。

(三)足球场地与器材等基础设施不足,可以采用租借校外场地教学和校内场地建设等方式;增加对校园足球的资金投入。

参考文献:

[1]娄方平,向禹.校园足球实践发展审视:现象、成因与治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3):96-100.

[2]潘华云.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发展趋势与创新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3(21):169-171.

老年教育发展现状篇4

一、中国石油机关老年大学现状

中国石油机关老年大学成立于2002年6月,现有室外活动场地2200M2,建筑面积3800M2,教学场地1800M2。设有4个教室,多功能厅、书画展厅等教学场所。其中,有语音、文体、电子琴、电钢琴、电脑、书画等11个专用特色教室。办学设施具备规模,校园环境整齐优美。学校开设近11个专业,保持在15个左右的教学班,每年招收学员400多人次。十年来,学校始终坚持“更新观念、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延年益寿、余热生辉”的办学宗旨,开展了有序的富有成效的教学工作,结出了丰硕的办学成果。学校领导班子是一个勇于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充满活力的领导班子,提出了“构建和谐校园、争创一流名校”的办学目标,凝聚了人心,有力地调动了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学校有一支相对稳定的、不断得到优化的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有一支乐于奉献、敬业精神强、会管理、懂业务的工作人员队伍。学校坚持人性化管理、亲情化服务;制订各项规章制度,明确“校风、教风、学风”,完善“教师人才库”和“学员学籍库”。每学期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加强指导,规范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评改、考评等工作环节。每学期召开一次教委会,适时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组织教师、工作人员外出参观学习等。学校坚持与时俱进、常办常新的理念,在开设专业、改革教法、创新管理上常抓不懈。通过学习,一方面,老年人的兴趣得到发展,潜质得到开发,知识结构得到完善,不仅增加了锻炼身体的机会,而且掌握了一些强身健体的方法;另一方面,老年人在相互的合作与交流中,逐渐走出封闭的内心世界,摆脱孤独感与空虚感的困扰,消除对死亡的困惑与恐惧,提高了主观幸福感。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

十年来,中国石油机关老年大学取得了令人可喜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尽人意的问题。

1.企业大力支持而仍处边缘地位。尽管老年大学的发展得到了企业的大力支持,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许多人把老年教育混同于老年民间艺术社团组织,将其放在无足轻重的地位来看待。认为创办老年大学只是为老年人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因此,老年大学事实上处于教育的边缘地位,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了老年大学的健康发展。

2.场地有所增加但仍严重不足。虽然教学场地较开办初有所增加,但仍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求学的需要,教室的使用现已达到超饱和状态。很多专业的设置受到场地限制而不能及时满足老年人求学的需求。如,老年人喜爱的烹饪、古筝等专业。

3.教材规范、适用但不统一。学校各专业班在教材使用上,都由各任课老师自主选择教材,虽然选择的教材也能适合老年人的教学,但同一专业老师选择的教材都不尽相同,给学校的教学管理以及学员在选择班级上都带来不便。目前同所有老年大学一样,没有规范科学一致的教学大纲,教材选择随意性大,不利于推动老年教育的发展。

4.实现老有所乐而未能老有所为。虽然老年大学自成立以来,开设的课程形式多样、寓教于乐、应用性强。但距“提高职业技能”与“自我价值实现”还有较大距离,还不能完全实现老有所为的目的。

5.规模日益扩大而忽视弱势群体。近年来,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越来越受到关注,老年人群体由于生理机能的衰退也属于弱势群体的范畴,开办老年大学就是国家与社会关心该群体的表现。十年来,老年大学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迅速发展,教学设备和活动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学员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但是,老年人群体并没有享受到老年大学给他们带来的福音。一是家庭条件不够好的老年人要分担家务。如:买菜做饭、带小孩等等,没有时间上老年大学。二是生活质量低的老年人接受教育机会少,参加学习的欲望也不够强烈,导致老年大学的学员呈现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特别是基层单位的老年人接受教育的机会更少,老年教育的空间没有延伸到基层单位。

三、老年大学的发展方向

老年大学教育是企业主导下的一种非学历的、正规的学校教育,它是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份。老年大学是老年教育的核心,它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环节,也是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企业的重要阵地。应站在时代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老年教育,重视老年教育,把发展老年教育纳入企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从而推动老年教育快速发展。

1.更新观念,加大政策宣传,营造学习氛围。首先,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立足社会人口老龄化的“三高”特点,把提高老年人自身素质,增强自我服务能力作为首要任务,把老年教育真正办成适应老年人特点和需求的特色教育。二是树立“时代教育”的观念。以时代的发展为导向,不断拓宽老年教育的新领域,增添老年教育的新内容,开拓老年教育的新思路,把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和时代特征的新型老年人作为老年教育的重要目标,使老年教育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三是学校招生要采取多种渠道,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老年大学的办学方针、宗旨和原则等,让更多的老年人加深对老年大学的了解,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就学环境。

2.改善教学条件,加大资金投入,形成社会办学。老年大学目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需要增加教学场地,以满足更多老年人求学的需要。老年大学在办学过程中要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特别要发挥好财务主渠道作用,并且逐年增加,形成相对稳定、持续增长的投入机制。企业在把老年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实行财务独立的同时,要根据办学规模、办学条件,适时增加和追加经费。要吸引多种社会力量支持办老年大学。随着老年大学向纵深发展,其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不断加强,各种社会力量介入办学应该而且将会形成一种资助趋势。

3.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师资力量,丰富教学内容。应结合实际,组织各学科教师编写适合老年人特点的老年大学教学大纲的教材,内容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和多样性,供不同文化层次的老年人学习。同时编写的教材对基层老年大学的教学要有较强的指导作用。要使老年人通过学习,达到“丰富生活,增长知识,学有所得,得而能用”的目的。开办老年大学绝不是仅仅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养老场所,而是将老年人视为仍然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权、发展权的个体,学校应满足老年人日益强烈的“职业技能提高需求”与“自我发展需求”,开设一些老同志迫切需要的专业课程。同时,要积极选聘热衷于老年教育事业者,对其进行培训,使其把握老年人生理、心理与学习特点,参加教学活动,用“老先生”教老先生。要依照学员原有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和兴趣爱好,把课程分类为固定学科、讲座学科、培训学科等,努力做到实用性、普及性、兴趣性、延续性和效应性相结合,基本实现学员社会化、教学层次化、课程广泛化、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

4.搭建展示平台,凸显教学成果,走向服务社会。推动老年学员参与社会、服务社会,是老年大学办学宗旨的重要内涵,也是老年大学全面升华办学实效的重要方面。老年人不仅有“求知求乐”的需求,还有“服务社会、展示自我”的强烈愿望。老年大学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学员参与社会活动,为老年人展示自我、体现自身价值搭建平台。这些年来,老年大学广泛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充分展现了老年学员的精神风貌和老年大学的时代形象,扩大了老年大学的社会影响,推动了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要真正实现老有所为,要制订出适用可行的活动方案,以实现老年人从“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到“自我价值实现”的人生需求。

老年教育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竞技体育;人口结构;相关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2-1610-04

人口是指在特定时空内,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总体。所谓人口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年龄、性别、阶级、婚姻、就业及教育程度等社会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和关系状况[1]。毋庸置疑,人口结构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促进或制约作用,社会各领域均不可能完全孤立,彼此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或相互制约,其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目前,在举国体制大环境下,竞技体育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业已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发展状况与社会各领域保持着紧密联系,当然社会人口结构与竞技体育的相互关系也不可忽略。据研究现状分析,通过查阅CNKI学术期刊、维普数据、万方学位论文及人大复印资料1979-2007年相关体育科研论文,发现人口结构与竞技体育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基于此,本文选择该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是完全必要的,不仅完善了我国竞技体育的评价指标体系,也为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了人口学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我国六大区域十运会成绩为因变量,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和《中国人口年鉴》中获取19项人口学指标作为自变量。同时,为保证所选指标的可靠性,对19项指标进行结构效度检验,运用社会学统计软件包SPSS13.0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所筛选的6个公共因子与本文的理论假设相吻合,KMO值为0.879,累积方差贡献率近100%,各指标具有较高因子载荷(>0.831),说明所选指标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收集有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口、自然环境、群众体育及竞技体育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为完成本课题提供资料保障。

1.2.2数理统计法分别社会学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5.0和EXCEL2003对数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完成数据的数理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我国区域竞技体育发展现状与社会人口结构的相关研究为明确各社会人口结构指标与竞技体育的量化关系,运用社会学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对人口结构指标与十运会成绩进行相关分析。

2.1.1区域竞技体育与社会人口职业结构区域竞技体育与一产业人口的相关系数为0.631,不存在显著性关系(P>0.05);与二产业人口、三产业人口、国有单位人口、私营单位人口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3、0.855、0.985、0.899,存在显著性关系(P

据产业部门的分布,职业结构可分为三种产业结构。第一为农业,第二为工业,第三为各种服务业。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1940年提出的“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构成会逐渐由第一产业占优而逐级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优的方向发展[1-3]。简言之,竞技体育作为上层建筑事业之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所引起的人口产业结构差异性,也必然与竞技体育存在一定联系。

2.1.1.1区域竞技体育与传统型人口产业结构传统型人口产业结构以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所占比重最高,其次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口所占比重最小[3]。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比较劳动生产率(即某产业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除以该产业的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差距较大,由于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最低,从业人口比重又最高,导致社会整体生产效率低下,人口产业结构处于低层次水平。故该人口产业结构难以保证经济增长的适当速度,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均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据资料显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或地区,人口产业结构中从事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较高。竞技体育作为上层建筑事业,需以经济基础为支撑,如无经济实力作后盾,竞技体育寸步难行,故认为传统型人口产业结构是制约竞技体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

2.1.1.2区域竞技体育与发展型人口产业结构发展型人口产业结构的第一产业人口比重明显降低,而第二、三产业人口比重逐渐上升[3]。与传统型人口产业结构比,发展型人口产业结构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更具优势。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向资金密集型过渡,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以工业劳动生产率最高,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开始缩小。农业现代化初露倪端,工业发展最快,传统消费结构向现代消费结构转变,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经济效益逐步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取得显著成绩,尤其是建筑业和制造业,使我国各项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如与体育事业有关的,体育运动场馆的改、新建,全民健身路径的普及,运动训练装备和科研仪器的完善,运动产品制造业的增多等,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竞技体育提高的重要保障,体育运动产品制造业不仅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也具有积极影响,故认为进入发展型人口产业结构时期的国家或地区将是竞技体育进一步发展的大好时机。

2.1.1.3区域竞技体育与现代型人口产业结构现代型人口产业结构是第三产业人口比重最高,其次为二产业,一产业人员比重最小[3]。产业结构以技术、知识密集型并重,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均很高,消费结构进入较高层次,实现了集约型生产方式,是最有利于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现代型人口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第三产业发达程度的重要体现,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结构状况,其发展水平越高,经济越发达,人们生活质量越高,消费结构更合理,体育消费的概率就越大。旅游、餐饮、住宿、休闲等业务越发达,竞技体育的后勤保障也更可靠,故认为现代型人口产业结构对竞技体育将产生积极作用。

2.1.1.4区域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与国有单位人口、私营单位人口由表1可知,区域竞技体育与国有单位职工的相关性比私营单位职工更明显。主要原因:首先,与私营单位职工相比,国有单位职工工资收入更稳定,福利待遇更优越,从事体育锻炼或消费的可能性更大。其次,国有单位职工的工作时间与非工作时间较有固定,而多数私营单位职工的作息时间却没有规律性,必然造成不同性质单位的职工在可自由支配时间上的差异性,从而直接影响职工的体育参与度。再次,不同性质单位的企业文化也存在明显差异,其对职工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也不同。最后,文化素质也是制约各单位职工体育参与情况的重要因素。职工体育是我国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群众体育又作为竞技体育的基础,故职工体育是影响群众体育的重要因素,也会对竞技体育产生一定影响。

2.1.2区域竞技体育与社会人口城乡结构区域竞技体育与非农业人口的相关系数为0.939,存在非常显著性关系(P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性差异较大,“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城市化水平差异显著。城市化是指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的过程,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4]。由于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对居民消费结构产生较大影响。据资料显示,中国城市社会体育人口总量总体百分比在19.09%~21.17%之间,中国农村社会体育人口总量总体百分比在7.09%~9.93%之间,两者的差距在11.78%~12.00%之间。因农业人口基数大,导致体育人口数量偏少。不同职业中,工人体育人口比例最高25.4%,服务、管理人员次之,再次是科教人员,最少是农民,占农业人口的7.13%,说明非农业人口是影响体育人口规模的重要因素。农村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严重阻碍了我国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这与农村收入状况和文化程度对等,城乡体育人口作为衡量竞技体育发展状况的参考标准,深受农业人口规模制约。因此,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快实施“农村城市化、城市社区化"战略规划,逐步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迅速提高农业人口中体育人口比例,促进竞技体育事业全面发展。

2.1.3区域竞技体育与社会人口文化结构区域竞技体育与文盲或半文盲、小学文化人口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09、0710,不存在显著性关系(P>0.05)。和初中、高中、大专以上文化人口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3、0.895、0.931,具有显著性关系(P

2.1.3.1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当代世界竞技体育实际上是国与国间的科技大战,科学技术进步必然推动竞技体育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已被国际社会所认同。当然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又须以教育为基础,教育是育人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主渠道。在党中央倡导的“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国家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教育事业相应得到较大发展,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了支撑。

2.1.3.2群众体育与文化教育文化教育对发展群众体育起着基础作用,是提高民族身体素质的基础工程,文化教育可提高人们对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健身观念,掌握基本的健身知识和技能,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基础,从而进一步壮大群众体育事业,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2.1.3.3体育人口与文化教育体育人口是群众体育发展状况的重要评判标准,也是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间接反映。文化教育是影响体育人口的重要因素,随着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受体育教育的人数也在增加,通过体育教育促进身体、心理和社会道德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念已被普遍认同。根资料显示,不同文化程度人群中体育人口所占比例存在差异,研究生学历体育人口占36.6%,大学学历体育人口占40.0%,高中学历体育人口占32.6%;初中学历体育人口占27.7%,小学学历体育人口占19.4%,文化教育与体育认知度、参与度成正比,同时研究发现区域竞技体育与高文化教育程度人群存在显著正相关。故认为社会人口文化教育程度越高,人们体育认知度和参与度就越高,对竞技体育具有积极影响。

2.1.4区域竞技体育与社会人口年龄结构区域竞技体育与0~14岁、15~64岁、64岁以上人口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

2.1.4.1区域竞技体育与年轻型人口人口年轻化是指年轻人口比重大于其他年龄人口,即0-14岁人口比例较大[5-6]。年轻型社会具有人口增长潜力,人口数量会随年轻人口年龄增长而增加,为我国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中的重要环节,多数竞技体育项目,早期运动员选材主要集中于0~14岁人口群体,年轻人口比重越大,竞技体育后备人力资源越充足。但随着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人民生活质量逐渐改善,人口年龄结构也进入转型阶段。目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正趋于老龄化,老龄化社会将面临社会劳动力资源供应问题,年轻人数量和比重较小,人口增长潜力下降,甚至可能出现负增长。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讲,这种转变将对运动员早期选材提出了严峻挑战。故重视0~14岁人口群体的身体发育状况,确保中小学基础体育教学课程质量,以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为主要目标,旨为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2.1.4.2区域竞技体育与成年型人口成年型社会的主要特点是,成年人口比重较大,少年儿童和老年比重适度,人口增长速度趋于静止[5-6]。处于这一年龄结构的国家或地区表现出经济负担较轻,是经济起飞和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成年型社会的年龄中位数在20~30岁之间,该人群担负着发展国家经济和为国争光的使命,因此其身体健康状况就非常值得关注,而目前这一人群的身体健康状况却令人担忧。据资料表明,上海市人口年龄结构类型为老年型,体育人口年龄结构类型为年轻型,不同年龄段人群分布呈中间低、两头高状况,中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现状令人担忧。举国体制大环境下,竞技体育作为国家关注的焦点,如没有群众体育作支撑,那竞技体育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故大力发展成年型社会群众体育事业,关注其身体健康,对提高社会生产率、加快经济建设步伐产生重要作用,从而推动竞技体育进一步发展。

2.1.4.3区域竞技体育与老年型人口人口老龄化是指某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5-6]。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随着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下降及预期寿命的延长,人口平均年龄和年龄中位数会随之增加,整个人口会逐渐趋于老龄化。人口老年化意味着社会抚养比上升,社会投资减少,劳动资源相对减少,出现劳动力供不应求,消费结构改变,社会经济是各行业综合作用的结果,老年化问题必然对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产生影响,而经济作为竞技体育的物质基础,必然影响到竞技体育,因此人口老龄化对竞技体育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人口老龄化对国家福利制度也提出挑战,随着老龄人口增长,养老金、退休金和医疗保险等费用急剧增加,导致政府对医疗保险、卫生设施、老龄养老金、退休金等的投资增加,相应减少其他部门的投入。举国体制大环境下,竞技体育主要还是依托于国家投入,国家对竞技体育的投入力度是决定其发展状况的关键因素,因此老龄化问题必会分散国家对其他部门的注意力,从而影响到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2.1.4.4“健康老龄化"与老龄化社会随着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核心化,大批独生子女家庭和老年空巢家庭的出现,使得家庭和亲属网络对老年人的照料资源减少;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以前的大家庭逐渐分化,出生率降低导致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政府财政又不可能承担更多责任,故经济压力将成为老年人口面临的严重问题。随着年龄不断增加,老年人口中性别比逐渐失衡,晚年独居可能性增加,这无疑给老年人生理、心理带来一定影响,如免疫力下降、老年病增多、情绪消极等。解决老年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健康的生活方式",由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老龄化"也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作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都将产生积极作用,研究表明,长期参与体育锻炼对老年人的免疫力、平衡能力及自控能力等具有积极作用[7-10]。老年体育是群众体育的重要内容,关注其体育锻炼状况,增强终身体育意识,积极开展老年体育活动,对人口老龄化所引发的社会问题都有正向作用。

2.1.5区域竞技体育与社会人口发展、分布结构区域竞技体育与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458、-0.170、-0.481,不具有显著性关系(P>0.05),与总人口相关系数为0.810,存在显著性关系(P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分别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教育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环境、科学技术、医疗保障条件和人口增长速度,其对竞技体育发展又会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发现,就西部而言,华北、东北属竞技体育较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分别为9.78‰、8.35‰,自然增长率分别为3.82‰、2.71‰;西南、西北属竞技体育欠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却达15.46‰、15.43‰,自然增长率分别为8.39‰、945‰,故认为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越低,竞技体育越发达,反之越薄弱。

人口所处的自然环境状况决定了人口分布的基本轮廓,包括气候、地形、海拔等,其影响着人类各项天生身体素质和生存难易程度。具备特殊气候环境、地理位置或海拔高度,对培养优秀运动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2区域竞技体育发展现状与社会人口结构的多元统计分析为更清楚把握社会人口结构与竞技体育的关系,使区域竞技体育处于可控状态,以便于查找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社会人口结构发展变迁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促进竞技体育与人口结构可持续协调发展,本文对区域竞技体育与社会人口结构进行多元统计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所选19个自变量彼此间均存在明显相关性,如果直接与因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很可能出现“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本文借助软件SPSS13.0采用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判别并消除自变量的多重共线性,确定人口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第一产业人口、私营单位人口和大专以上文化人口5个指标为自变量,十运会成绩为因变量,借助软件EViews5.0运用最小二乘法对多元回归模型进行估计(表6)。从表6看出,回归模型估计效果较好,模型解释能力较高,判定系数(R-squared)和调整判定系数(Adj.R-squared)分别为0.99、0.98,各回归系数(Coefficient)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rob.<<0.01)。从该模型能更明确看出区域竞技体育与社会人口结构的量化关系,故认为此多元回归模型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3结论与建议

1)传统型人口产业结构是制约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型人口产业结构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大好“机遇”,现代型人口产业结构对竞技体育的影响最为突出。竞技体育与非农业人口成正向关系,与农业人口成反向关系,与高文化程度人群存在显著性关系。年轻型人口社会可为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人才储备,成年型人口社会是竞技体育发展的“黄金时期",而老年型人口社会可能制约竞技体育的发展。社会人口发展结构与竞技体育呈负相关,社会人口分布结构也可通过一些方式影响竞技体育。

2)竞技体育发展的非协调性仍是制约体育事业的主要因素,区域人口结构差异较大,以华东、中南与西南、西北最为突出。因此主要任务就是采取有效措施,优化人口结构,实现二者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人口作为社会组成的基本单元,是社会实践的开拓者,如果没有人的发展,那竞技体育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人口结构与竞技体育的相互关系,不能单纯以机械的因果思维去理解,而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取决于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的综合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容清.转型时期中国社会人口[M].大连: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12:177-225.

[2]蒋志学.人口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12.

[3]洪英芳.世界人口经济概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

[4]仇军.中国体育人口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67-131.

[5]胡鞍钢.人口与发展-中国人口经济问题的系统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6]佟新.人口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9:183-298.

[7]夏崇德,何志金,陈颇,等.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竞技体育的相关分析[J].体育科学,2006,26(2):22-28.

[8]肖焕禹,翁志强,陈玉忠.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体育人口结构的基本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2):25-28.

老年教育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应急准备教育指标体系;应急准备;灾难素养

中国总人口在未来十多年内将继续增长,而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总人口。预计在2015—2050年期间,中国老年人口将从1.4亿增至3.65亿左右[1]。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如今,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在疫情期间,社区老年人的防护意识比较薄弱,而且又属于弱势群体,家庭、国家以及社会亟须给予他们相关知识的宣传与教育,为社区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应急准备是指在各种可能的突发事件发生之前所采取的准备行为或活动,包括意识、认知、心理与文化、行为、知识与技能等方面[2]。在人口老龄化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形势下,社区老年人的应急能力不足,还可能出现恐慌等情绪。应急准备教育指标体系可用于指导社区老年人应急准备教育与培训,提高社区老年人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3]。因此,需要开展应急准备教育,从而提高社区老年人的应急能力。灾难素养是指个体具有获取、理解和运用灾难信息的能力,并能在灾难缓解、准备、应对、恢复过程中运用信息做出明智的决策[4]。在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比其他人群更容易受到伤害[3]。因此,亟须了解社区老年人的应急准备现状和提升其灾难素养水平。本研究旨在调查社区老年人应急准备教育指标体系、应急准备及灾难素养的现状,并探讨三者之间的相关性,为开展相关教育培训、增强社区老年人的防护意识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于2022年7—8月选取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桃宾宿舍小区、仙眠小区、鑫隆苑小区3个社区280名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年龄≥60岁;在社区居住时间≥1年;生活自理;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身体或精神原因导致视听障碍或无行为能力。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工具(1)一般资料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原从事职业、房屋类型、是否购买过医疗保险、是否接受过应急教育或培训(指是否接受过针对突发灾害性事件进行的大众教育或系统教学与训练)、家庭是否有灾难应急计划(分为是和否)、自认有无灾难应急能力(分为有和无)、是否经历突发事件(分为是和否)、是否知晓应急准备知识(分为知晓和不知晓)、家庭是否配备应急救灾设备(分为是和否)、自觉健康状况(分为好、一般和差)等。(2)社区老年人应急准备教育指标体系。由朱青等[3]编制,包括日常应急物资储备教育(4个条目)、日常应急措施教育(7个条目)、慢性疾病管理教育(7个条目)、防灾应急心理教育(4个条目)、应急救助技能教育(7个条目)、传染病防护知识教育(2个条目)6个维度共31个条目。每个条目均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1~5分表示“不重要”至“很重要”,总分范围31~155分,得分越高,说明应急准备教育越好。该量表的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为0.899。(3)公众应急准备现状评价量表。由王东等[5]编制,包含主动学习(4个条目)、应急风险感知(5个条目)、应急态度(4个条目)、处置自我效能(2个条目)和应急准备认知(3个条目)5个维度共18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1~5分表示“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其中6、12、13条目为反向评分,总分范围18~90分,得分越高,说明应急准备状态越好。该量表的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为0.810。(4)灾难素养评价量表。由罗彩凤等[6]编制,包括知识性灾难素养(7个条目)、信念性灾难素养(6个条目)、判别性灾难素养(5个条目)、行为性灾难素养(10个条目)4个维度共28个条目。每个条目均采用Likert5级评分,1~5分表示“很不符合”至“很符合”,总分范围28~140分,得分越高,灾难素养越高。该量表的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为0.940。1.2.2调查方法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课题组成员进入社区进行入户调查,征得研究对象的同意后,采用统一指导语说明研究目的和填写方式,问卷匿名填写,当场发放并收回,因视力或文化程度低不能独立作答者,由小组成员代填。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280份,有效回收率87.50%。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应急准备教育指标体系、应急准备及灾难素养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社区老年人一般资料

280名老年人中,男165名,女115名;年龄60~80岁,平均75岁;原从事职业:工人126名,干部38名,农民95名,其他21名;房屋类型:楼房有电梯17名,楼房无电梯215名,平房48名;有医疗保险93名,无187名;接受过应急教育或培训79名,无201名;家庭有灾难应急计划17名,没有263名;认为自己有灾难应急能力85名,无195名;经历过突发事件84名,没有196名;知晓应急准备知识97名,不知晓183名;家庭配备应急救灾设备35名,无245名;自觉健康状况:好61名,一般183名,差36名。

2.2社区老年人应急准备教育指标体系、应急准备现状和灾难素养得分情况

(见表1)

2.3社区老年人应急准备教育指标体系、应急准备和灾难素养的相关性

(见表2)

3讨论

3.1社区老年人应急准备教育处于中等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社区老年人的应急准备教育指标体系得分(3.38分)处于中等水平,其中慢性疾病管理教育维度得分最高,其次是防灾应急心理教育和传染病防护知识教育,日常应急措施教育和日常应急物资储备教育的得分最低。这可能是因为大部分老年人伴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疾病,所以促使他们了解和控制自己的慢性疾病,从而更加关注自身健康。而日常应急措施与日常应急物资储备的教育对于老年人也很重要,其重点在于预防。但是我国应急教育体系尚不完善,且公众有效参与应急教育情况较差[7]。张睿等[8]指出,有过应急经历、接受过应急教育或培训的人群,他们应急认知高,从而促进了其应急准备意识和行为。由此可知,国家和政府亟须完善应急教育体系,在社区可以增加应急教育的次数,重点关注老年群体,从而增强其应急能力。

3.2社区老年人应急准备处于中等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社区老年人应急准备现状得分(3.18分)处于中等水平,且略低于张睿等[8]的研究结果(3.28分)。张睿等[8]的调查对象为职业人群,而本组调查对象为社区老年人,老年人灾难相关信息获取途径相对较少,风险防范意识相对较弱,因而其应急准备水平不高。进一步分析显示,应急态度和处置自我效能2个维度得分较高,而应急准备认知维度得分最低。这可能是由于老年人多患有慢性疾病,且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因而掌握了一些日常的应急措施(如处理小伤口、火灾避难等)。而应急准备认知维度得分最低,这可能是由于社区老年人的社会活动范围局限,社区在疫情防控、防灾救灾等应急管理中的职责也缺乏明确、详细的规定及专业人才和规范的卫生应急培训,从而使得社区机构缺乏必要的应急能力[9]。因此,应采用媒体宣传等手段,如着重宣传在突发事件时拨打120或110电话的重要性,扩大老年人的求助范围,便于其尽快得到救助,普及应急准备相关知识,帮助其形成科学的认知和评价[10]。

3.3社区老年人灾难素养处于中等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社区老年人的灾难素养总分(3.30分)处于中等水平,印证了社区老年人较年轻人具备更多的生活经验和一定的灾难理解和处置水平。行为性灾难素养指自救互救、心理调整等,知识性灾难素养指对灾难种类、灾难准备、救护时间等的认知,信念性灾难素养指对灾难、灾难救护等的感受及态度,判别性灾难素养指发现灾难前兆、判断灾难严重程度等能力[11]。本研究显示,社区老年人的知识性灾难素养维度得分最高,其次是信念性灾难素养和行为性灾难素养,判别性灾难素养得分最低。这可能是由于社区老年人没有系统学习过应急救灾知识和技能,再加上此地区发生的灾难较少,导致其没有一定的灾难经历,自身的身体机能也逐渐下降,从而不能准确判断和更好地应对灾难。因此,应将灾难意识纳入群众素质教育,培养群众的灾难素养,良好的灾难素养有利于提升社区老年人应急准备水平。今后社区可加大对应急救护知识的培训和宣传,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应急救护能力,可以考虑在政府不断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的同时,引导其他社区力量加入。

3.4社区老年人应急准备教育指标体系、应急准备及灾难素养的相关性

本研究结果表明,社区老年人应急准备教育指标体系与应急准备呈正相关(r=0.236,P<0.01),应急准备与灾难素养呈正相关(r=0.370,P<0.01)。应急准备教育指标体系能够提高社区老年人的应急准备能力,这与张睿等[8]的研究一致。公众应急准备现状评价量表中的“我总是主动学习应急方面的知识”与灾难素养评价量表中的“了解常见的灾难种类和危害、熟悉避难场所和紧急出口以及灾难时自救互救知识等”紧密相关。社区老年人对应急方面的知识了解并熟悉得越多,其应急准备现状就越好。应急准备现状评价量表中的“我认为我生活的场所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类事件的可能性很大”与灾难素养评价量表中的“了解国内外重大灾难”有着密切的联系。经常关注时事新闻或身边发生的灾难事件(如车祸、火灾等)的社区老年人,灾难素养相对较高,应急准备现状相对越好。目前,灾难的预防与应对已经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话题,但是我国的灾难救援还比较薄弱,尤其是灾难护理教育和研究[12]。因此,提高社区老年人的灾难素养,增强防护意识,调节恐慌等不良情绪显得尤为重要。建议有关部门要重视社区老年人的应急准备现状,同时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政策,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4结语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整理16篇)

    - 阅0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篇1今天是植树节,阳光灿烂,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去植树,我们开开心心地拿起水桶,抗起铁铲,带上树苗地去植树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路边,我和小明一组,我挖坑,小明提水.....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400字(精选10篇

    - 阅0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篇120__年_月_日星期_天气_今天,天蓝得像一张蓝纸,几多轻柔的白云飘在空中,雪白雪白的,像棉絮一般,随风缓缓浮游着。我的心情如同今天的天气似的。于是,我拉着.....

    小学教师年度个人工作总结范文十(

    - 阅0

    小学教师年度个人工作总结篇1光阴似箭,日子如梭,教师年度考核工作总结。转眼间一学年的各项工作已接近尾声,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人特就20PC年的工作.....

    工厂实习工作总结范文41篇(精选29

    - 阅0

    工厂实习工作总结篇1时光荏苒,临港工厂生产实习已结束近一个月,现在回想起来,许多事情仍然是犹记于心。在工厂的生产实习的经历,使我在工作实践中了解社会,并从中学到了很多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