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的内涵(6篇)

来源:收集

生态学的内涵篇1

关键字:海洋伦理;生态伦理;体系建构

目前人类各项涉海活动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涉海活动的频繁性、多样性与公共性。随着人类各项涉海活动的日益增加,海洋环境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如何对海洋资源进行文明有效的开发管理亦成为学者们探讨的热点问题。我国目前对于海洋伦理相关问题的研究已开始起步,更多的学者与专家对于海洋伦理在人类涉海活动过程中的重要影响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重视。将海洋伦理作为一种完整的规范的体系应用于促进各项涉海活动以及提高人类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之前,将其理论性质与规范体系做出详细的界定与条理的分析至关重要。目前学界对于海洋伦理的研究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海洋伦理的内涵

清晰的概念界定是研究相关问题的基础。对于概念、内涵的模糊性势必导致研究方向的盲目性。对于"海洋伦理"的定义应从其根基--"伦理"的内涵开始研究。"伦理"因其内涵和外延的特性而多种多样。伦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1]其有两种存在状态:一是人们观念中由思辨把握的伦理,一是存在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伦理。[2]

对于"海洋伦理"的定义,国内学者并未达成一致见解。侧重于不同的研究领域与视角就会形成思路不同的概念界定。目前学界主要从生态伦理、公共伦理和公共行政伦理三个领域对其做出了相关阐释。

学者邱文彦、吴成根,滕娜以及王刚、吕建华从生态伦理三个角度对海洋伦理的内涵进行了阐述。"海洋伦理"一词较早出现于台湾海洋大学海洋资源管理研究所邱文彦教授的《海洋新伦理--跨世纪的环境正义》一文当中,其主要思想是将海洋作为一国国土,质疑了台湾现有法律的现实执行性。他认为我国的海洋或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在"永续性"和"跨时代公平正义"上,还有很多有待商榷的余地。[3]但其仅将海洋伦理作为生态伦理和环境正义来探讨而未对海洋伦理的内涵及特殊性作详细阐述。学者吴成根结合人类涉海活动愈加频繁,由诸多海洋行为引发了道德关注的现实状况,从全球范围和国家层面将海洋伦理体系的建构上升到海洋伦理学这一学科理论的创建层面。[4]其更多的将伦理学作为海洋伦理的研究基石,以生态伦理的观念阐述海洋伦理体系的建构,对于海洋伦理的内涵阐述欠充分。滕娜认为海洋伦理是一种海洋环境道德,是人们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而自觉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而形成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行为实践的总和。[5]其更多的是将伦理与道德,手段与目的相等同,仅仅将人与海洋作为海洋伦理的调整对象。学者王刚,吕建华从生态伦理角度探讨了海洋伦理的内涵。他们认为海洋伦理是一种生态伦理,我们在构建海洋伦理的过程中所关注的不是"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之间关于人类是否是自然界唯一的价值体的争论,而是他们对全球生态环境的一种保护和敬畏的心态,这种心态对于海洋开发显得尤为重要。[6]与此同时,他们认为海洋伦理也是一种公共伦理。

学者俞树彪将公共管理学作为海洋伦理学的元理论,以海洋科学、海洋管理学、伦理学为学科基础,认为对于海洋伦理内涵的界定至少应当包括:生态公平,公共正义,全球责任,人海和谐,敬畏生命,大海有机和边际效应七个方面。[7]其将人类作为价值论的本体,更着重强调人类涉海活动是一种管理行为。

学者吕建华,吴失在海洋伦理内涵方面加入了公共行政伦理这个创新性的视角,以公共性为基础元素,将海洋伦理纳入到公共行政管理的范畴。其从海洋伦理的诸多特性进行探讨:生态性、公共性以及行政性,探讨层面相对较广泛。

综上所述,海洋伦理的概念尚未被进行确切、清晰的界定,缺乏系统的、可以引以为标准的海洋伦理概念。概念的模糊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海洋伦理的理论性质的研究具有延展性。但不论学者从何种视角进行阐述,海洋伦理本质所具有的,以及其区别于生态伦理,大地伦理等的特殊性应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依据海洋的自然属性以及海洋活动的公共性与外部性,海洋伦理应具有"公共性";二是从探讨海洋伦理的根本目的出发,在保护海洋环境及合理、有效利用海洋资源的前提下,约束人类各项涉海活动,使得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是我们研究海洋伦理,建构海洋伦理体系的初衷。因此,海洋伦理在根本上具有"生态性";三是立足于人类涉海活动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人类的各项涉海实践是满足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管理海洋的需要。与此同时,海域的权属归于国家,从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角度看,海洋伦理还具有"行政性"。

生态学的内涵篇2

一、示范模仿式

“模仿”是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起点。学听说,学读写,最初都要“模仿”。学习者一般遵循着“直观―思维―实践”的认识路线,自觉或不自觉地关注他人使用的语文内容、形式、方法,接受其刺激和影响,获得他人的语文经验。并“利用”他人使用的语文内容、形式、方法来理解和表达;然后经过自己的实践,独立地理解和表达。

“模仿”有范可依,有例可循,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容易评价学习的效果。但是,语文学习不是随意“模仿”,更不能一味“模仿”。语文学习的“模仿”是发现和创新的起点,开始要求“入格遵法”,其后必须“出格求变”。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当新的经验改变了学习者原有的心理结构时,学习才能发生。而心理结构的改变,要求学习者关注外部的刺激和影响,这就需要学习者接受示范或引导,以保障“入格遵法”和“出格求变”。①于是,“示范模仿式”成为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基本方式。

“示范模仿式”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将课文作为范例,认识课文,并“模仿”课文的内容、形式、方法进行听说读写,从而达到学习和运用语文的目的;也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将各自的听说读写呈现出来作为范例,互相认识,互相交流,互相模仿;“示范模仿式”还要求开放性的语文教学,让教师和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接触更多的语文范例,获得更多的语文经验,接受更多的语文影响。

“示范模仿式”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模仿”既有“习得”状态,又有“学得”状态。只有把不自觉的“习得”状态转化为自觉的“学得”状态,才能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语文“学得”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语文和掌握语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引导,促进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涵泳积累式

“积累”是学习和运用语文的奠基。语文积累,包括语言文字的积累、篇章结构的认识、学习方法的把握、文化的积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等。不仅为学习和运用语文打下了知识的底子,也打下了能力和精神的底子;不仅为学习和运用语文打下了基础,也为其他各门功课的学习、为工作和生活打下了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积累”。在“基本理念”中要求“丰富语言的积累”;在“总目标”中要求“有较丰富的积累”;在“教学建议”中要求“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在“评价建议”中要求“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在“阶段目标”中对不同阶段提出了不同的积累要求;在“附录”中提出了“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②。从以上对于“积累”的要求中还可以看到,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是诵读,“涵泳”于佳句名篇之中。可见,语文教学重视“涵泳积累式”。

“涵泳”是“沉浸在其中,细细体会”的意思。“涵泳”是欣赏文词的美妙,品味语句的神韵,感悟作品的内涵,赞叹作者的独具匠心。语文教学运用“涵泳积累式”,要求将脍炙人口的好文章、优美的词句背诵下来;将作品中的知情意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情感结构,形成敏锐的语感,获得运用语言的丰富的感性经验和深刻的理性认识。“涵泳积累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优秀教师探索和总结语文教学运用“涵泳积累式”的许多途径。例如:在反复诵读中指导涵泳,把“综合”作为认识的起点和归宿,整体把握与分析认识相结合,避免人为分割造成的认识局限;在口语交际中诱导涵泳,在课文的特定语境中,强化口语交际活动,达到涵泳于课文的效果;在变式训练中引导涵泳,运用课文的语言材料进行改变方向或形式的训练,引导学生对语言从多角度琢磨和品味,从而获得多方面的体验和积极的感悟;在专题研读中教导涵泳,引导学生围绕课文的专题作研究性阅读,学生沉浸于课文的语言之中,研究专题的过程也就成了熟读精思和虚心涵泳的过程;在拓展课文中倡导涵泳,引导学生在课文中体验并浮想联翩,倡导学生在课文的语义场中发展创新,续编、改编课文。③

“涵泳积累”不仅限于语言材料,我们还可以从文章中感受故事的深意,形成深厚的思想积淀。苏联作家康・巴乌托夫斯基的《金蔷薇》中,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清洁工收集首饰作坊里的垃圾,从中筛簸出星星点点的金屑,日积月累,终于制成金蔷薇。《金蔷薇》告诉我们:“每一个刹那,每一个偶然投来的字眼和流盼,每一个深邃的或者戏谑的思想,人类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跳动,同样,还有白杨的飞絮,或映在静夜水塘中的一点星光――都是金粉的微粒。”④

――――――――

注释:

①艾森克著:高定国等译《认知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版。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③周一贯:《浅论“涵泳”》,《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1年第6期。

生态学的内涵篇3

[关键词]教学方式;生态化;内涵;价值;实现条件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文理学院第二批教改项目(项目编号:100252)及2012年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教学方式的生态化取向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2SKN05,主持人:杨正强)。

【中图分类号】X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244(2014)02-082-2

一、教学方式生态化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方式”的定义是:“说话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据此,我们认为教学方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观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生态这个词最初源于古代希腊文字,其含义指家,有时也指生存的环境。在生态学中,生态意指所有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生物相互之间和它们与环境之间紧密相连的关系。“生态”这个词最初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如今其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化”这个字放在名词或形容词后面便构成动词,意指转变成某种性质或者状态。教学方式生态化,就是站在生态学视角,利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生态系统的平衡性、系统性、动态性、开放性等基本特性来思考教学系统中教学方式运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问题,其最终目的在于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学生可持续发展。从此含义分析看出,生态化的教学方式首先是一种比较理性的思维方式,要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生态系统的基本特性等方面来关照、思考教学方式运用的科学性、有效性问题;其次是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希望通过生态化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方法和形式达到“最优化”,人的整体素质提升实现“最佳化”的和谐发展状态。从体现形式看,生态化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模仿和效法自然生态的多元整合、动态生成、协调平衡的比较理想化的教学方式。

二、教学方式生态化的价值

(一)适应生态文明社会发展的需要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发展阶段的人类文明形态。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伦理形态。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促进人民生活幸福、国家繁荣富强的长远大计。针对当前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的严峻形势,全体人民需牢固树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新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放在显著位置,并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建设的整个过程,努力构建一个美丽的永续发展的中国。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几代人甚至无数代人的艰苦努力;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找准切入点――从娃娃抓起,从教育开始。而教育必然离不开课堂教学,生态化的教学方式也正是适应了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这一要求,一方面在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更重要的是从根上培养起具有生态意识、生态思维、生态智慧和能力的人才,即“生态人”。这样人才必将为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最有力的人力、智力支持。

(二)矫正现实教学中急功近利倾向

功:成功;近:眼前的。急功近利即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从现实情况看,教学中的急功近利的倾向表现在:教学时间的失控、以知识灌输为主,不尊重学生主体;以准备考试为教学目的,而不是以夯实基础、全面提高学生能力为目的,用练习、考试代替教和学;忽视对学生正确学习方法的指导、忽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忽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等等。急功近利的教学方式也许能满足教师一时的成功心理,确害苦了学生、耽误了学生。因为在急功近利的教学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其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往往不足。生态化取向的教学方式的是一种多元整合的教学方式,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考虑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三)改变教学中方式运用不当现象

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运用不当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教师不能依据教学诸元素的需要而选择、整合各种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单一。要么只会用“讲授法”,每节课教师独霸课堂,一讲到底;要么由满堂讲授变成满堂问;要么讨论互动式占据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整个课堂确实热热闹闹,但这些单一的方式必可避免地抑制了学生思维发展,费时费力但效果甚微,教学目标和任务不能按照预期实现和完成。生态化取向的教学方式考虑了教学基本要素,尤其适应了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力求教学方式的整合科学化、最优化,使得教学效率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良好,教学效益最佳。

三、教学方式生态化的实现条件

条件即指影响事物发生、存在或发展的内外因素。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同志曾经在其《矛盾论》著作中指出:“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要实现教学方式的生态化,必然要对抗传统的非生态化的教学方式,要面临许多矛盾和冲突,而要解决这个突出的矛盾问题,只有全面深入地剖析影响教学方式变革的各种因素,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得教学方式向生态化转变。

(一)学习研究“生态”,把握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

学习研究是了解新事物、新思想的必备条件。要运用一个新的理念、新的思想和方法,首先需要学习和研究它。要实现教学方式的生态化,作为教师首先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生态学、生态哲学、教育生态学方面的知识,弄清和理解生态化的内涵,把握生态学尤其是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等等。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内容丰富而深刻,如花盆效应、限制因子定律、教育生态位原理、教育生态链法则、教育节律、群体动力关系、边缘效应、生态系统及要素演替等等,这些原理对教学方式的向生态化转变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教学方式的优化组合也必然考虑这些基本原理的内涵及运用法则。

(二)树立生态意识,促使教学思维方式生态化

观念思维的转变是实现教学方式生态化的前提条件。教师在学习研究生态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需转变过去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维方式,树立起生态意识,促使教学思维方式向生态化转变。从表现形式看,生态化的教学思维方式主要有和合平衡思维、整体系统思维、动态发展思维等。和合平衡思维源于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与学生和睦相处、有效沟通、教学相长;整体系统思维要求教师要把教学看成一个闭合的系统,在教学中善于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把每一个限制因子看作是教学系统不可分割的部分;动态发展思维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分析教学现象、教学问题和矛盾,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

(三)营造生态环境,加强教学软件和硬件建设

教学生态环境的营造是实现教学方式生态化的基础条件。教学生态环境主要包括了教学制度环境、心理环境、物质环境等。从教学制度环境看,学校要有长远的眼光和规划,转变过去考核评价只以教学成绩为主要的考核标准,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大胆创新、不断创新;同时可以组织和开展与生态教学有关的校本课题研究,助推教师教学方式的生态化转变。从心理环境看,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心里氛围,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尊重和爱护学生,与学生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从物质环境看,除了基本的教学设施和场地之外,还需要多增加一些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亲近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无穷奥秘,多参与社会劳动实践。

(四)进行生态实践,促使教学行为方式生态化

教学方式的生态化首先要求教师的教学思维方式向生态化转变,同时也要求教师大胆实践、不断实践,促使其教学行为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即教学行为方式的生态化,这是实现教学方式生态化的必要条件。要实现教学行为方式的生态化,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对教师教学行为方式进行优化控制。主要包括预防、转变、纠正、整合等手段。预防就是要杜绝简单武断的非生态化的诸如满堂灌的讲授式、满堂练的题海战术式、不切合实际的自主探究式等教学行为方式的出现,这些方式必然会阻碍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转变就是转变过去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适应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采用新的诸如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等教学方式。纠正就是针对教师不切合教师本身、学生个体差异、学校条件实际而滥用一些直接照搬过来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整合主要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各个要素的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而实施合理建构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生态[EB/OL].http:///view/10382.htm,2013-07-26.

[2]于永昌.生态化教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选集(一卷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

生态学的内涵篇4

关键词:万州、生态涵养规划、多规协同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2013年9月13日至14日,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渝东北地区被划为生态涵养发展区,这个以三峡库区为主的区域,面临着新的发展要求。除了要实现生态涵养的要求,更有要实现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库区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渝东北生态涵养区各区县都迅速提出了各自的生态涵养发展的思路与规划,但是总体仍然是发展战略性规划,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与环保要求居多。而区县相对较小的地理空间,需要更具体的空间落地规划和实施指导,不能够简单照搬重庆直辖市全域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方式来落实规划意图,而要探索以实施导向的区县生态涵养规划编制思路,引导规划有效实施。本文结合万州区生态涵养发展规划编制的探索来进行分析。

1、渝东北生态涵养区的背景与要求

1.1背景

重庆首次将全域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五大功能区”,并根据各自定位,在产业布局、人口分布、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了调整。五个功能区域在更大的空间格局和区域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以更好地推动重庆大都市区的发展和建设;划分生态涵养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发展区,是为了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关系;明确各区域功能定位、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目的是强化五大区域联动,更好地突出整体性、互补性和联动性,实现全市一盘棋发展,引导形成主体功能明确、板块之间联动、资源配置优化、整体效能提升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在五个功能区域划分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包含11个区县,以万州为核心,包括1个大城市(万州),10个中小城市,196个小城镇,面积约3.39万平方公里。截止2011年底,该区域户籍人口为1096万人,常住人口为833万人,城镇人口为325万人,城镇化率为39.02%,城镇人口占全市比重20.24%。该区域地区生产总值为1723.56亿元,占全市域比重17.03%。该区域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和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和特色资源加工基地。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引导人口相对聚集和超载人口梯度转移,着力涵养保护好三峡库区的青山绿水,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1.2要求

在五大功能区的划分中,也对渝东北生态涵养区提出了以下重点要求:

一是把万州作为重点开发区加快建设,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承接周边地区人口转移,建成三峡库区经济中心,带动形成万(州)开(县)云(阳)特色产业板块。

二是增强梁平县、丰都县、垫江县、忠县、开县等国家农产品主产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县城及市级特色工业园区开发,构建农产品特色经济板块。

三是增强城口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构建特色旅游经济带。

四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培育壮大有资源依托、环保水平高、吸纳就业多的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发展特色资源加工、机械加工、轻纺食品、生物医药、清洁能源、商贸物流等。严格控制并逐步淘汰落后产业。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人文旅游,加快建成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把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2万州生态涵养发展规划编制的探索

2.1万州生态涵养发展的基础

万州是重庆第二大城市,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目前该流域内蕴藏着全国1/3的水资源和3/5的水能资源,拥有全国1/2的内河通航里程,是我国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水源地、实施能源战略的主要基地、珍稀水生生物的天然宝库、连接东中西部的“黄金水道”和改善我国北方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支撑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万州区幅员面积3457平方公里,境内山丘起伏,最高点海拔1760米,最低点海拔120米,中山、低山、丘陵面积占90%以上,少平坝和台地,且零星散布。境内河流、溪涧切割深,落差大,呈枝状分布,均属长江水系。境内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共13条,溪沟93条,总水域面积为108.66平方公里。在不计基本农田的因素下,万州全区适宜建设用地约为71.1平方公里,较适宜建设用地约为475.1平方公里。万州适合进行城市建设用地的承载力约为190万人左右。通过GIS分析,得出铁峰山、方斗山、七曜山以及长江沿线是低安全格局区域,是保障生态安全的最基本保障,是城市发展建设中不可逾越的生态底线,需要重点保护和严格限制。

2.2万州生态涵养发展的总体思路与空间布局

规划到2022年基本形成生态涵养发展的总体格局,功能区划清晰,发展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对主要森林、水源、景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较好,形成重点生态涵养保护区域的新发展态势。形成以中心城区及各镇乡的合理城镇体系结构,新农村聚居点为主的乡村居住空间体系,人口分布更加科学,城乡低碳绿色建设和宜居水平大幅提升。基本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体系。社会事业更加发展,文化内涵更加浓郁,实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全区生态涵养发展形成“一核、两轴、多点”的重点开发空间格局,形成四带五片保育与涵养的生态保护空间格局,总体形成开发与保护有机结合,城乡空间一体的生态涵养发展的新空间结构。

一核――中心城区

两轴――长江和318国道两条重点发展轴线

多点――41个镇乡小城镇和若干乡村聚居区、特色产业项目、旅游、能源基地,围绕各中心,与生态环境有机融合的点状网络结构

生态保护空间格局:

四带――长江及沿线、铁峰山脉、方斗山脉、七曜山脉等四片重点生态保障区

五片――甘宁龙沙武陵片、分水李河片、白羊太安片、龙驹罗田白土片、余家后山片等五片主要集中生态保育发展片区

图1开发空间格局规划图

2.3万州生态涵养发展功能区类型与空间布局

在全区生态安全格局分析基础上,按照不同国土空间所承担发展与涵养方面的不同特点与职责,宜建则建,宜养则养,将全区国土空间划定为城市建设区、城镇建设区、乡村聚居区、农业保养区、生态保障区五类功能区域,对各类分区进行诠释、定义,在不同功能区综合落实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和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的主要要求,实现“五规合一”协同。

城市建设区以城市综合发展为主,促进产业和社会事业充分发展,引导区域人口集聚,是最主要的城市生产生活空间。

城镇建设区以城镇特色发展为主,优化空间布局,缓解生境压力,促进人口集聚,适度发展第二产业和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是主要的城镇生活空间。

乡村聚居区以农村人口聚居为主,新建与改造相结合,节约资源能源,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可适当发展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是主要的农村生活空间。

农业保养区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引导人口有序转移,主要发展特色农业、观光休闲等产业,是主要的农业性生产空间

生态保障区以生态涵养为主,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适当发展旅游度假等第三产业,是主要的生态空间。

2.4镇乡生态涵养涵养发展的引导与管控

对全区53个镇乡街道的国土空间结合其具体情况科学划定功能区域,分别明确各区引导建设内容与禁止建设内容,既要充分发挥各镇乡资源优势,又要落实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部分镇乡街道拥有前述5类功能区,部分也只拥有其中的几种。各镇乡街道规划以发展规划图、生态涵养管控(负面清单)图及发展管控说明(表)进行表达,如下图案例。

图2龙沙镇生态涵养规划图

2.5规划的实施与运用

本规划探索实施的路径。规划提出经政协协商,党委政府审议,人大审批后实施,严格执行,不得随意调整或突破。对禁止性要求等要重点监督。原则上3年修编一次,修编前对实施情况应进行评估。具体建设时还应按照土地利用、城乡规划建设、环境保护等规划的要求,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及程序进行。

要求各镇乡街道要加强规划的实施,在招商引资、项目选址等活动时要对照本规划,作为宏观指导要求。在城市规划、小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进行动态调整时,要以本规划作为中观指导依据。项目审批时,要以本规划作为具体的审批规划依据。

同时也要加强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制度设计与实施。探索完善生态涵养发展指标评价体系。

3实施导向的区县生态涵养发展规划方法与思路

万州生态涵养发展规划的编制,在以下实施导向的重点编制思路与方法探索,为直辖市区县主体功能区规划向实施层面探索提供了有益的支撑。

3.1多规协同的规划

生态涵养发展是区县域发展思路的调整,空间布局的优化。而传统的城乡建设规划、国土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各自引导着发展和项目实施。为了生态涵养发展规划意图的落实,就必须要协同各大规划的重点要求,协调各大规划在空间落地等方面的一些矛盾,在新的生态涵养发展思路下形成新战略、新布局,同时又探索把生态涵养规划的要求,反转到城乡建设规划、国土规划等传统法定规划的更新落实,实现动态的有机融合状态。

3.2生态规划要点把控

生态涵养发展规划中“生态”是重点。而各规划中涉及到的生态要素众多,规划综合时既要考虑实现产业转型、城乡空间布局优化、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内容,更要重点关注关键生态要素的管控,主要有水源地及相关区域,集中林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等,石漠化、地灾点等生态修复区域。规划既要加强保护,也要通过人为的建设,形成更优的生态空间结构和发展应用模式。

3.3镇乡生态规划的管控

镇乡是规划实施的重要单元。当区县城成为发展的重点区域,项目的建设、生产运行有较严格的控制。而镇乡成为生态涵养的重要空间,一是镇乡小城镇发展中容易忽视环境类基础设施建设,也是环境污染小企业的重点集聚地,人居环境较差。二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注重对生态意义重要的资源保护,部分农业、畜禽养殖等造成面源污染。本次规划强化将各区域层面规划意图、法规要求结合镇乡实际情况,细化到每个镇乡街道空间,重点强调了生态管控的要素与要求,并以镇乡领导、管理者容易懂,便于使用的图表方式来表达,明白每块国土空间适合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运用于发展战略布局、招商引资等工作情况,大大增强实用性。

3.4GIS的空间规划叠加与分析

在规划技术方法上,加强了GIS的空间规划叠加与分析技术的应用。首先是GIS技术对全域生态本底进行分析,重点对山脉、水系、森林和需要控制的景源、地灾点进行分析,结合地形坡度等进行分析,综合评判生态安全格局,成为规划研究的基础。再者对各大规划(如城规、国土、交通、环保等)的要求分解并转化为空间发展布局或管控要素线,进行综合叠加来推导方案,并与生态基础分析叠加评估,增强了规划的科学性。

3.5非法定规划的实施应用探索

作为非法定规划,其应用方式与保障路径必须在规划初期就应该设计好,才能够保障有较强的实施性。关键点一是要通过党委政府审议、人大审批等方式,获得有类似准法定规划的权威性,二是要设计好评估、检查、监督机制,有一定奖惩的规则,以保障有足够的实施自觉性。

生态学的内涵篇5

关键词:森林;水源涵养;功能;表现形式

【分类号】:X832

随着水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以及水环境的急剧恶化,水资源紧缺已成为世人所共同关注的全球性问题。由于森林生态系统是清洁水源的发祥地,因而其涵养水源的功能尤其受到人们的重视。自20世纪初森林与水的关系研究开始以来,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一直是生态学与水文学研究的重点内容,而且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为了客观认识与正确评价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本文探讨了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概念,并分析了其主要表现形式,旨在为我国的森林水源涵养功能评价研究提供参考。

1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

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是一个动态发展中的概念,其内涵随着人们对森林与水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森林水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流域(或集水区)为单元研究森林对河川径流的影响上,到了20世纪60、70年代,森林的生态水文过程研究开始受到重视,林冠截留、枯枝落叶层截持、土壤水分入渗与贮存以及林地蒸发散等水文过程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因此,在研究的早期,水源涵养功能主要是指森林对河水流量的影响;后来,森林的拦蓄降水功能逐渐受到重视,而目前的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包括多项内容,比如森林对降水的影响、森林蒸发散、森林对径流的影响和森林对水质的影响等。当前的水源涵养功能概念更加综合化,它不仅关注森林生态系统内的水文过程,同时也关注于多个水文过程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因此,可以用水源涵养功能的狭义概念和广义概念进行区分,即狭义的水源涵养功能是指“森林拦蓄降水或调节河川径流量的功能”,而广义的水源涵养功能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内多个水文过程及其水文效应的综合表现”。

2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主要表现形式

水源涵养功能主要表现形式为:截留降水、涵蓄土壤水分、补充地下水、抑制蒸发、凋节河川流量、缓和地表径流、改善水质和调节水温变化等。

2.1蓄水功能

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特殊性质,森林土壤像海绵体一样,吸收林内降水并很好地加以蓄存,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最大的水源涵养能力,被誉为“绿色水库”。森林通过截留、吸收和下渗对降水进行时空再分配,减少无效水,增加有效水。研究表明,森林土壤根系空间达lm深时,lhm2森林可贮存水200~2000m3,比无林地能多蓄水300m3。

2.2调节径流

森林对河川径流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它能降低地表融雪水和雨水的径流量,并使其渗入地下,变为地下径流,从而可降低洪峰高度,提高平水期的水位,防止水库被土壤水蚀产物淤塞。

2.3削洪抗旱功能

森林在洪水季节通过降水截留,森林的蒸腾、蒸发,森林土壤的水分渗透,延长融雪时间,减少地表径流等起到蓄水防涝的作用。在干旱季节则可以供水抗旱。

2.4净化水质的作用

森林对水质有良好的净化作用。我国热带森林尖峰岭实验站长期观测结果表明,热带原始森林流域集水径流水质检出均值为最优质的源水,其次为天然更新山地杉木幼林流域、天然更新山地雨林流域,森林对水质净化能力非常强。

水源涵养功能通常可以通过以下指标的测定而获得:

(1)林冠截留量,通过林内穿透雨测定装置测定并计算林冠截留量。

(2)树干径流量,通过树干径流测定装置测定并计算树干径流量。

(3)林下植物层持水量,采用浸泡法测定林下植物层最大持水量。

(4)枯枝落叶层持水量,采用浸泡法测定枯枝落叶层最大持水量。

(5)土壤持水量,采用土壤水分测定仪测定土壤持水量。

森林对水质的净化则可根据径流小区的泥沙数据进行推算,森林的水源调节效能的经济评价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①集水地区径流的增长状况(与无林地相比);②水源的经济价值。

3结论

森林是自然界中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它能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当前水资源缺乏以及各种污染引起的水质下降,解决水资源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要任务,森林与水之间的关系也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

生态学的内涵篇6

一、建立政府部门和街镇督导机制,合力推进内涵均衡发展

发展教育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政府履职到位,内涵均衡发展才能有保障。我们坚持开展督政工作,全面落实“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工作优先研究、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育问题优先解决、教师待遇优先落实”的各项规定,形成区委政府抓总、部门街镇各司其职、社会广泛参与、教委安心管理、校长安心治校、教师安心执教的教育发展格局。一是建立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街镇依法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评估制度和督导公报制度。二是组织政府专兼职督学坚持定期对编委办、发展和改革委、财政局、人力社保局、安监局、环保局、房屋管理局、审计局、税务局、公安分局、国土资源管理分局、规划分局、西部新城管理委会、迈瑞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新闻中心、公安消防支队等16个部门、24个街道办事处和镇人民政府履职情况开展过程督导。三是坚持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和区政协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听取部门和街镇年度教育工作汇报制度。四是坚持开展尊师重教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比表彰活动,形成激励机制。

二、坚持中小学校督导制度,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

加强对中小学的督导评估,建立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是促进内涵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

一是落实规划促动。聚合教育行政、教育督导、教科研部门力量,共同研制《关于加大城乡教育统筹力度促进教育事业内涵均衡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对各中小学内涵发展工作计划、规划和实施方案实施论证和评审,对各中小学内涵发展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全面督查和指导。通过多方全程联合联动,强化内涵均衡发展工作的责任落实,提高了内涵均衡发展的科学管理水平。

二是依托专家促动。我们与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签署为期三年的合作协议,聘请该中心5位专家教授组建成中小学内涵均衡发展专家指导组,从专业的角度督促、推动内涵均衡发展工作。专家组成员经常深入校园实地调研论证,帮助学校选择内涵发展路径,谋划内涵发展策略,同时为全区教育内涵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提供专业引领、技术帮扶和理论指导。同时,确定4所中小学为内涵均衡发展试点学校,加大对学校内涵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的过程监督和指导,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区域教育内涵均衡发展。

三是片区督学促动。根据区域教育发展布局,我们将全区中小学划分为7个督学责任片区。实施督学责任区制度,开展发展性、研究性、诊断性、目标导向性督导评估,实施督前诊断、督中调研、督后指导“全程式督导”和点对点、缺什么就补什么的“问题式督导”。通过责任片区督学对中小学的经常性督导,积累经验,完善机制,助推学校内涵发展。

四是科研课题促动。根据我区独立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区域性推进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的实践研究”总体部署,开展“区域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研究,科学构建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督促和引导内涵均衡发展。

三、创新教师评价制度,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教育内涵均衡发展的关键在教师。制订实施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建立完善评价机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教育质量、推进内涵均衡发展的关键。坚持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态评价。我们开展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理念是“让每一位教师都优秀起来,让优秀的教师更卓越”,遵循教师专业发展全员性、全程性、全面性、发展性、层次性等基本原则,既考虑到“一般教师――优秀教师――专家型教师”在适应期、成长期、成熟期、专家型不同发展过程的共性,又兼顾个体差异,避免“一刀切”和用“一把尺子”评价所有的教师。因此,在评价内容上,由重升学率的单一评价转变到以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评价;在评价方式上,由重自上而下的他评为主转变到以教师内在需求发展的自评为主;在评价结果上,由重甄别优劣、高利害处理转变到激励教师主动自觉发展;在评价重心上,由重终结性评价为主转变到形成性评价为主。

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应是多元的评价,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评价。我们以发展性评价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和专业精神发展情况。师德水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灵魂,课程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为此,我们构建了由师德水平、课程力、教学反思能力、教育科研能力4个A级指标、13个B级指标和18个C级指标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评价体系,做到过程与结果、定量与定性、现实与可能有机结合。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评价机制。教师既是评价对象,又是评价主体,我们建立教师自评、同伴互评、学校评、学生评、家长评等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机制。一是开展教师自评,将评价变成教师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过程。二是开展教师互评,有利于加强沟通与融合,了解同伴长处,比较自身优势,取长补短,同伴互助,促进共同发展。三是建立由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各类教师代表等组成的考核评价组,有利于帮助教师立足现在、兼顾过去、面向未来,提高专业发展评价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四是中小学生、家长等对教师的评价也是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注重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结果的运用。一是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增强实现专业发展的信心,激励主动自觉发展;二是帮助中小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关注教师的发展和幸福,创设环境,搭建平台,提供机会,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帮助教科研和教师培训机构了解中小学教师需求,针对性地提供强有力的专业引领和专业指导,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四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准确掌握区域教师发展情况,增强教育核心竞争力和科学发展能力,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五是引导社会正确认识教师、科学评价教师,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四、完善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提高课堂教学优质化水平

建立健全学校教育质量监测评价制度、教育质量目标管理制度,把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到实处,是促进区域教育内涵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一是坚持开展小学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我们遵循导向性、系统性、实效性原则,制定实施《小学课堂教学规范(试行)》和《小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案(试行)》,采取实地观察、个别访谈、问卷调查、文献分析、学生学业成绩测评等方法,通过日常的教学检查、教学过程的常态监测、教学质量的定期检查、教师教学信息反馈和学生学习信息反馈等渠道,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动态问题,及时进行反馈、矫正和调控。同时,建立小学课堂教学巡视制度、教学质量分析评价报告制度、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和奖励制度等,对学生学业成绩、学校教学管理、教师工作情况等进行专项监控与评价。学校是教学质量与监控评价的实体,是实施教学质量动态监控、常态监控的最有效、最关键的环节。注重督促学校根据监控与评价标准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实施细则,加强对各学科、各年级、各教学环节实施动态监控、常态监控,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科学分析,及时改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是坚持开展中学教育质量增值性评价。我们坚持深化课程改革,聚焦课堂教学,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切实解决课改中的实际问题,狠抓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坚持开展教学增值性评价研究,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测评手段,从初、高中学生入口看出口,客观评价学生的进步和学校的发展。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业、体能、品行、心理等方面确立“最近发展区”,注重过程,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增值,不断确定新目标,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400字(精选10篇

    - 阅0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篇120__年_月_日星期_天气_今天,天蓝得像一张蓝纸,几多轻柔的白云飘在空中,雪白雪白的,像棉絮一般,随风缓缓浮游着。我的心情如同今天的天气似的。于是,我拉着.....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农村节约用水倡议书范文(精选3篇)

    - 阅0

    农村节约用水倡议书篇1人类朋友们: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一些人不加节制的用水,使江河湖水这些珍贵的水资源急剧地減少,甚至渐渐消失了。由于水资源贫缺,我国已.....

    高中学生简短的毕业感言范文(精选2

    - 阅0

    高中学生简短的毕业感言范文(通用5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我们时常会受到启发,对某些事或人产生新的感悟,这时写感言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应该怎么写感言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