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工艺(6篇)

来源:其他

非遗文化工艺篇1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生态系统

检索:.cn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1]。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生态建构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单靠个体(传承人)或单个团体(工作坊)传承如此简单,应放在整个地方的地理、空间、文化中思考。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生态系统建构应是地缘下的人文活动与自然规律协作关系的建构。面对一个个子系统(如本土传承人群体、政府管理系统、民间作坊、媒介管理、旅游市场和学校教育系统等)构成的艺术生态建构,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文化风貌与商业价值、文化价值相融合,进行深入思考与研究。

一、梁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

粱平县位于重庆市东部,有“民间艺术之乡”之称,是全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县。独特的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传统民间艺术文化强县。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梁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众多,主要以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为主,范围包括传统手工艺技术和传统表演艺术。梁平县现有梁山灯戏、梁平木版年画、梁平竹帘、梁平抬儿调和梁平癞子锣鼓5个项目入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又有双桂堂、土法造纸技艺、蓝印花布、梁平土陶、梁平竹雕、梁平傩戏、梁平狮舞、梁平孝歌和梁平礼让草把龙等15个市级保护名录,87个县级保护名录。

(二)多文化交融的地域文化特色。梁平地处重庆东部平行岭谷区,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巴文化、荆楚文化、中原文化为一体的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时,当地明清时期由著名高僧破山禅师创办的双桂堂被尊称为“西南佛教禅宗祖庭”,在中国及东南亚佛教界具有重要地位,佛教禅宗文化的融入,也影响了当地的文化发展和艺术创作。

(三)显农耕、神话色彩,祈求平安祥和的文化心理。古代巴文化以梁平为腹地,农业生产历史源远流长。梁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表演艺术、礼仪节庆、民俗活动到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传承下来的民间故事都以农耕文化为母体进行创造,充分反映着当地最朴实的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劳动热情。农耕文化注重稳、平安,冒险刺激的因素很少,梁平木板年画、铜梁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蕴含着保平安、驱邪等内容,仍然表现出敬畏神天,以期神天护佑自己。

(四)传统民间艺术具有群体性特征。梁平竹帘、梁平抬儿调、梁平狮舞等都以集体活动为主要创作形式。像梁平竹帘画制品,从精心选材到成品包装入库,前后需经过八十余道工序,大致可分为竹丝制作、备丝、竹帘制作三个部分[2],每一道工艺不仅材料、工具十分考究。铜梁龙分扎骨、裱褙、彩绘、总装四个大步骤,百余道工序。正是竹帘画、铜梁龙这种工艺形态需要多名专业人士分工协调完成,只有依附于集体才得以传承,由此呈现出群体性特征。

二、梁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生态现状

(一)单个个体传承现状。按照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的年龄分段,对第一批至第四批《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78位梁平县传承人整理分析来来看(表1),其年龄阶段多数处于40~74岁之间,而30~40岁仅5人,基本处于壮年、中老年群体。据田野调查访问来看,梁平县儿童基本是在学校略有接触,18~30岁青年接触较少,由此可见非物质为文化研究人员较为短缺,当地传承保护意识较弱,群众参与接触较少,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出现断层局面。同时,梁平县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广泛地分散在民间,处于分散各自管理、自生自灭的状态,一些民间艺术面临后继无人和失传的局面。

(二)群体传承现状。就目前来看,梁平非物质文化遗产各门类之间缺乏联系,相对分散,尤其是绘画工艺类,即使呈现群体性特征,但工作坊之间、传承人之间尚未形成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技艺、作品等方面的系统规范的整理和统一,基本处于相互学习模仿、各自钻研继承发展的状态。以梁平木板年画为例,现共四位传承人:涂国发(已逝)擅长花纸版/门神版雕刻、徐家辉擅长年画印制、全昌明擅长雕版工艺、刘勇擅长纸张/印刷工艺。在当下传统梁平木板年画生态环境、高标准技术工艺已经无法复原,仅仅依靠4人各自相互学习与模仿维系木板年画系统的传统与发展。

(三)政府对其保护现状。梁平县2008年成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每年由财政拨款300多万元。梁平县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主要坚持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开展全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设有文化遗产陈列室、梁平木版年画展演作坊、文物保管室,大致从梁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及作品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三个方面进行展示。目前,以建立礼让镇、蟠龙镇、聚奎镇、荫平镇、梁山灯戏剧团等10个传承基地,来宝小学、西苑小学、梁平职中等6个传承实验基地[3],但其艺术特色挖掘不够,发展模式不突出,尚未形成成熟有序的传承与保护发展机制。

(四)民间民俗工艺的保护开发现状。据梁平县负责人张和平介绍,在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的经济发展已形成初步规模。到目前为止,梁平利用‘非遗’项目,已发展起文化企业379家,民间乐队87家,文化产业的年产值达7亿多元[3]。

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生态建构意见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的改善迫在眉睫,如果任由零散发展,忽视其艺术生态的系统性,会导致遗产的传统文化流失,对传承保护与发展当地文化建设也存在一定影响。结合梁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和传承现状,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的保护和发展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对于传承人个人来讲,固步自封是万万不可,不应守着自身传承技艺,需要沟通与联系,需要依靠集体力量,系统整合现有技艺资源,形成系统整套的传承技艺,恢复传统生态环境和高标准技术工艺,使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正确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二)系统整合现有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借鉴其他地方民俗村或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构模式,挖掘自身遗产特色,找到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要既收集完善资料、档案建设的初级静态保护,又要高度重视其产生发展的内在外在环境的生态保护。例如四川省绵竹市在孝德镇成立了占地面积4万平方公里,以年画商品生产、加工为基础,并以特色农业为主的乡村民间工艺文化旅游景区。该景区成为四川省高校调研基地,并在景区内已初步形成较有一定规模的年画生产,景区内有专门民间艺术手工艺者对旅游者、爱好者进行年画培训指导,并成立基地对年画进行大批量生产进行旅游商品销售,已消费的形式带动地方经济。尽管带有一定经济成分,但这种活态保护未尝不是继承与发展的良好办法,借助民俗村力量扩展了民众艺术视野,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审美认知和传承保护意识。

(三)对政府而言,加大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和资金投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规范化管理,并尽可能的为民间艺人(尤其老艺人、即将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经济保障。同时加强传承人之间联系与学习,深入挖掘传承人技艺、语言、文字和习俗,保护民间老艺人。借助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该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可通过系列活动展示,大力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教育,拉近与大众距离,号召年轻人接触、了解传统遗产,为培养继承人打下基础。

(四)借助周围高校及科研机构发展民间艺术精英教育,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并主动承担起开发研究责任,使其传承与保护发展更加科学化、学术化。

(五)在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的经济发展中,要充分考虑在这种大规模旅游、文化活动中避免对遗产传统的侵蚀,遗产主体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社会中,既要保持原有传统技艺又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政府及开发部门需要面对考虑的。

小结

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生态环境,建立完善的艺术生态系统之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要着重把握其整体性、活态性、生态性保护,深入挖掘、建构具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生态体系,从而促进当地文化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1]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国务院办公厅〔2005〕18号.二五年三月二十六日

非遗文化工艺篇2

关键词:达县灯影牛肉;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一、灯影牛肉概况

(一)悠久的历史

“巴山蜀水长,灯影牛肉香。”①达县灯影牛肉传统加工技艺是指产生并流传于达州市(原达县地区)通川区城区民间生产牛肉食品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由此手工技艺生产出来的牛肉是达州市最著名的土特产品,因成品片薄如纸,半透明状,入口化渣,可透灯影而得名。

相传公元875年,唐代大诗人元稹左迁四川通州(今四川达州)任司马,傍晚在途经通州落花溪一乡间酒店饮酒时,店家以烤制极薄的牛肉香脆片奉之。元稹见此牛肉片体薄张大,透明如纸,奉于灯前,影随约而见,颇为赞叹。再入口,麻辣香脆,味道无穷,妙不可言。元稹借物生情,联想起当时京城里流行的灯影戏,脱口而出,称赞该牛肉片“若影戏然”。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达州人刘仲贵以经营烧腊、卤肉为业。最初,他制作的五香牛肉片厚肉硬,吃时难嚼,且易塞牙,销路不畅,生意清淡。后来,刘氏日思夜想,结合民间配方逐步加以改进,终于研制出了一种新的牛肉片制作方法,他以肉质细嫩的黄牛肉为原料,将“腰里”、“红板”等部位的精肉切成大张薄片,拌以丁香、八角等各种香料腌制,然后平铺在筲箕背上,用暗火烤熟,再以香油浸泡,做成的这种牛肉片薄、色鲜、味美、酥脆,遂起名为“灯影牛肉”。同时,刘仲贵又独具匠心,将牛肉片用细绳一张张串起,挂在店前,以此招揽顾客,来往客商见了甚觉稀奇,取一片品尝,香酥可口,味美化渣,赞叹不绝,刘仲贵也因此声誉大振,遐迩闻名。刘仲贵也被后人尊称为灯影牛肉始祖。后经第二代传人李光平、第三代传人王世荣、第四代传人何跃全不断发扬光大,灯影牛肉成为了达州最耀眼的金字招牌,

(二)广泛的影响力

灯影牛肉是四川风味美食,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以其麻辣香甜深受人们喜爱,尽管市场上生产灯影牛肉的品牌繁多,成都、重庆等地已出现不少品牌,但最为正宗的还是达县本地品牌。民国16年,在成都召开的第十次劝业会上获甲等奖。民国19年,在达县劝业会上获第一名。1950年,在达县城区生产灯影牛肉的已达4家。1964年4月,国务院副总理在成都金牛坝观看我单位职工现场制作灯影牛肉,当场赞美“好食品”;原外交部副部长刘振华、轻工部副部长贺志华、国家副主席董必武的夫人何莲芝及四川省委、省政府鲁大东、聂荣贵、吴希海等领导先后来企业视察;原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特意委托中商部为灯影牛肉设计了精美的标签。1978年,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出访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用灯影牛肉馈赠国际友人;1982年春节以灯影牛肉空飘台湾,深表同胞之情。1982年美国畜牧考察组派温洛克等三人,来达川地区考察牛源,专程到企业考察了灯影牛肉生产;1982年10月,联合国农业发展基金会考察组派农经专家门兹和菲利蒲・杨,在中央农牧渔业部外事处处长殷开芳来达川地区考察时,到企业视察了灯影牛肉生产,并品偿了灯影牛肉连称“好食品”;1988年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来企业视察,并为灯影牛肉亲笔提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灯影牛肉曾被指定为人民大会堂和钓鱼台国宾馆国宴用品。近年来,灯影牌灯影牛肉先后获省优、部优产品称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四川省著名商标称号和消费者信得过商品。

(三)丰富的价值

1.工艺价值

达县灯影牛肉传统加工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的精细程度和要求非常高,全凭心领神会方能熟能生巧,是其他牛肉产品生产所无法比拟的,有些关键工序更是无法用机器代替,是世代灯影人智慧的结晶,对研究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食品价值

用达县灯影牛肉传统加工生产出来的灯影牛肉,色泽红润,肉片酥脆,味道纯正可口,无焦味、无异味,深受大众欢迎。勘称中国食苑一绝。科学表明,人类在进行体能训练的头几秒里,肌氨酸是肌肉的燃料之源,而牛肉中恰好含有大量的肌氨酸,且其中的肌氨酸含量比其他任何食品都高,这使它对增长肌肉、增强力量特别有效。因此,食用灯影牛肉会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益处。

3.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同群体或不同民族的文化积淀,反映了人类社会漫长历史所形成的文化和传统,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它所代表的是鲜活的文化,是原生态的文化基因。达县灯影牛肉的传统加工技艺,凝聚着当地人民的智慧结晶,反应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生存方式,蕴含着该地传统文化的最深根源,为追溯挖掘本地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依据。保留技艺的原生态,以及群体特有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和审美观念等,体现出达县居民群体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发展踪迹,因此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作为达州的文化招牌,灯影牛肉当之无愧。

二、灯影牛肉加工技艺的传承

(一)灯影牛肉的技艺流程

达县灯影牛肉传统加工技艺是指产生并流传于达州城区民间生产牛肉食品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其工序包括选料、捂肉、切片、拌料、铺肉、烘烤、包装等7道工序。其中选料、切片、铺肉、烘烤等工艺为达州几代人代代相传的“绝活”。通过此工艺生产出来的牛肉片薄如纸,色泽红润,呈棕黄色或棕褐色,肌肉纤维清晰可见,灯照透影,色泽红润,麻辣鲜香,酥脆化渣,回味无穷,堪称中国食苑一绝。

1.选料:以达州宣汉纯天然的巴山黄牛为原材料。巴山黄牛,按老百姓说:屠宰前需让牛绝食24小时,期间只喂5‰的稀盐水,这样可以保证放血更充分,肉质更细嫩,味道更佳。部位只能取牛后腿上的和尚头(肉),红板(针扒)、白板(脍扒)、佛座子(尾龙扒),然后去掉肌健组织,结蹄组织,使之成为精瘦肉。

2.捂肉(发汗):将选好的精瘦肉放在瓦缸肉,根据不同气候、不同地点,外加棉絮,对精瘦肉进行发汗,使肌肉的纤维出现松驰,便于片肉,同时起到早期催熟,更易入口化渣的作用。其绝巧是要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不同的温度、不同的地点适时调整发汗适度。

3.切片:将捂好的牛肉放在木板上,用专用刀(一样厚薄)对牛肉进行分割(片肉),其厚度为1-1.5mm。其绝巧是全凭手掌感觉肉的厚薄。

4.拌料(和料):用香料粉、盐、糖等20多种调料,将片好的肉片拌和均匀,放置半个小时至1个小时,让味充分渗透牛肉中,保证味一致。

5.铺肉:将拌好的牛肉片平铺在用比较细嫩的巴山赤竹编织好的平坦的筲箕背上,用手掌将其抹平。其绝巧是铺肉前,先在筲箕背上涂抹上精制植物油,将肉片按纤维组织走向与蔑条走向反方向铺在筲箕背上,用手抹平固定。

6.烘烤:用干炭火(烟已过)烘烤,直到色泽红润,肉片酥脆。其绝巧是烘烤要根据肉片的色泽、干湿,由低到高,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由近到远进行烘烤,既不烤糊,又达到酥脆,难度极大,全凭手工熟能生巧。

7.包装:先用手或棍棒轻弹放在筲箕背上烘烤好的牛肉片,去掉附在牛肉片上的竹纤维,将大块折成小块,装入竹筒、竹篓内,再加入适量的精制植物油(小磨麻油),增加香味,保证酥脆。另外,拌料的制作也很独特,将纯天然的八角、山奈、肉桂、丁香、甘草等20余种无酶变、味纯正的香料用干炭火烘干,用对窝捣碎,用石磨磨成粉子,根据不同的季节,选用不同的香料,不同的比例配制成拌料。

(三)灯影牛肉加工技艺的传承

1.传承人谱系

代别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文化程度传承方式(传承来自

祖辈、师傅或其他)从艺时间地址

1刘仲贵男1856小学始祖不详不详

2李光平男1878小学师徒1898不详

3王世荣男1924高小师徒1936不详

4何跃全男1955大专师徒1972达州市

5冯定华男1979高中师徒2002达州市

6曾卫宏男1971大专师徒2002达州市

2.传承现状

1950年,在达县城区生产灯影牛肉的已达4家。1958年3月,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灯影牛肉组从合作店分出,在西门外18-20号房建立了四川省地方国营达县灯影牛肉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灯影牛肉厂几易其址,1979年最终迁往现在的小红旗桥附近。当时,配方保密工作相当受重视,每个进场的工人都要编号。但由于物资匮乏,市场上的灯影牛肉十分紧缺,以致一般人很难买到。随着改革开放深化,企业不断发展。灯影牛肉也由过去年生产几百公斤发展到年产上百吨,以灯影品牌带动灯影牛肉系列产品年生产达几千吨。灯影牛肉以其色泽酱红、香脆可口、片薄化渣、风味独特、耐人细品、食而不腻、回味无穷而著称于世。是佐酒、馈赠亲友、旅游之佳品。

然而,灯影牛肉传统加工技艺的传承也面临着棘手的困境:

(1)品牌杂乱

随着灯影牛肉现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商家们便开始相继效仿以谋利,全国各地的相关生产企业层出不穷,胡乱出租灯影牌商标和牌子,导致大量质量差的灯影牛肉进入市场,鱼龙混杂。进而影响了正宗灯影牛肉在市场上的口碑和销量,这便直接降低了其传统加工技艺传承的利益驱动性。因此,品牌的杂乱无论对于灯影牛肉传统加工技艺的传承,还是灯影牛肉的长远发展,都具有不利的影响。

(2)加工技艺泄密

达县灯影牛肉的加工技艺,在国营期间曾发生严重失密。1995年,灯影牛肉厂开始改制,由于铁饭碗被打破,厂内职工人心不稳,很多技术人员开始自立门户,昔日车水马龙的灯影牛肉厂迅速变得冷冷清清,这些自立门户的老厂职工,极大地冲击了正宗的达县灯影牛肉,导致周边不少地方加工灯影牛肉遍地开花。这些并未全面掌握达县灯影牛肉加工技艺制作出来的大量产品抢占市场,极大地冲击了达县灯影牛肉这一正宗产品,这不仅使灯影牛肉名气下降,而且成为达县灯影牛肉厂破产的主要原因。

(3)产品供应受到原料不足的限制

一头成年的黄牛,跟腱部位和里脊部位的鲜肉加起来不过二十千克,因此要保证正宗灯影牛肉的生产需要大量的黄牛供应,这便使灯影牛肉的生产受了限制,降低了对其传统加工投入人力物力的积极性。此外,不少生产者变退而求其次降低材料标准,转而选取普通牛肉,影响了灯影牛肉的制作及口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灯影牛肉加工技艺的传承。

(4)生产机器化取代传统加工技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生产灯影牛肉全系手工操作。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化操作手段的不断深入,灯影牛肉制作技艺中的一些传统手工技艺已开始被现代化机械所代替,其传统手工技艺已面临失传的危险。利用现代化制作出来的灯影牛肉已远不如用传统手工技艺制作出来的灯影牛肉色鲜、味美、酥脆,除了工艺方面,甚至连选材料也大为逊色,以前的传统手工艺制作,选的全是牛后腿腱子肉或里脊肉,手工切片,用的是纯小磨香油,后来,为了追求产量和利润,使牛肉保存更长时间,多数工厂将牛肉冻在冰箱中,取出后用冻肉类切片机将牛肉切成片,代替了传统的精细手工切片,油也不再是纯小磨香油。因此,其传统手工技艺亟需抢救和保护。直到2000年虽然重振其鼓,开始按传统技艺加工,但至今尚未完全恢复元气。

三、灯影牛肉传统加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对策

(一)政府和企业联手

灯影牛肉的传承与发展,政府和企业这两个主体无疑承担着最重要的角色。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我国已逐步建立起较完备的、符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的保护机制。2001年,政府投资近260万元,建立了四川妙达饴美厨食品有限公司,专门制作灯影牛肉,同时加强对灯影牛肉传统工艺的保护。2006年达州文化局、达州文化馆和四川妙达饴美厨食品有限公司三方联合将“达县灯影牛肉”传统加工技艺向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该项目于2006年9月,被达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保护名录。2007年,灯影牛肉传统加工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对于企业而言,在致力于与加强对产品各部门经营管理的同时,也要积极为产品寻找品牌扩展渠道,利用媒介平台,提升产品知名度。如四川省通州灯影牛肉厂,是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健康型特色灯影牛肉为主体的民营企业,是四川省达州市成立最早的专业生产、销售特色灯影牛肉的实干型企业。2010年受湖南卫视邀请参加汪涵主持的《越淘越开心》栏目;2010年中央电视台七频道《农广天地》栏目到达州选择了该厂,对灯影牛肉的制作和文化进行专访,于2011年4月播出。2011年四川电视台《生活杂志》频道到达州采风,选择该厂的灯影牛肉进行灯影文化宣传,这便为灯影牛肉带来了不错的市场效应。以第四代传承人何跃全为核心人物的“川汉子”灯影牛肉有限公司,以“灯影牛肉”为元素拍摄了自己的企业宣传片,充分挖掘了灯影牛肉的文化内涵,有效增强了企业凝聚力,达到了进一步巩固品牌的作用。

(二)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提高全民保护意识

2012年2月,我国建立了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制度的进一步完善,“非遗”调查小组展开了深入调查。②

为进一步促进“达县灯影牛肉”传统加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达州市相关部门可成立“达县灯影牛肉传统加工技艺”保护领导小组,在搜集、整理历史资料和文化资料的基础上,从文字、图像、光盘等方面建立起完整、规范的档案。而对于当地的文化资源、历史资源、生产技艺资源、自然资源进行分类整理这些工作,不仅需要有文化的年轻人参与,更需要老人们的回忆、口述和演示,这就需要全社会的支持,要广泛发动全民参与。③理论研究是文化传承的基础。而灯影牛肉的相关资料记载少而零散,因此需要通过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促使各更多的人重视灯影牛肉传统加工技艺的传承,通过多种渠道搜集灯影牛肉的传承信息,加以科学的整理,对其技艺特征、传承谱系,传承展情况等形成分明的理论体系。从而为其进一步传承与发展做好理论支撑。达州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事业单位要有意识地宣传和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有针对性地举办灯影牛肉传统加工技艺在内的各种活动,如庆典、联欢节、大型展览、专题研讨会、讲习班等,并用大众媒介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作者单位:四川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

注解:

①欧阳军.驰名中外的名食――灯影牛肉[J].服务科技,1996.

②郭逸南,马冉茂,王晓芳,李静.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制度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3(2):35

③张旭良,韩同欣,张萍.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青岛大学师范学院院报,2009:116

非遗文化工艺篇3

为了加强新时期民族民间艺术(现在统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年,**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20**年至20**年,省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民族民间艺术抢救保护工作。我省先于全国启动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20**年,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在我国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并确定我省为全国实施这项工程的综合试点省份。作为这一工程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我省于20**年8月在全国率先起步,掀起了全面、深入、扎实地开展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的热潮。至20**年底,历时三年多时间,经过全省广大文化工作者和社会热心人士的辛勤努力和细致扎实的工作,普查取得了显著成果。同时,在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的基础上,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这两项工作的有效推进和所取得的成效,是我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的实际行动,是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省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要求的具体举措,是我省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文化大省和生态**的重要体现,也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标志。

下面,我就我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和保护工作开展情况,作较为全面的介绍。

一、普查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

20**年底,我厅组成有10多位相关专家参加的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验收组,先后赴全省11个市,逐一进行检查验收。通过验收表明,我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成果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基本摸清全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家底。摸清全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家底,是这次普查工作的首要任务和重要目标。全省在三年多时间里,投入大量普查力量,按照“不漏村镇、不漏线索、不漏种类”的普查要求,走村串户,访问座谈,对民族民间艺术资源进行了地毯式的调查和登记,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了我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种类、存量、分布情况、存在环境和保护现状。据统计,这次普查,全省共投入普查工作专业人员17931人次,业余骨干*人次;普查乡镇、街道*个,占全省乡镇、街道数的99%,普查村、社区26**4个,占全省村、社区总数的80%;访问“五老”(即老干部、老教师、老艺人、老工匠、老土地)*人次,召开各类调查座谈会6401次,参加座谈人数*人。经过普查,全省共普查出民族民间艺术种类*种,项目**项,其中新发现民族民间艺术项目*项,面临濒危的民族民间艺术项目26**项,已经失传(或消亡)的项目552项。全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家底的基本摸清,为建立比较完备的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制度,加强对珍贵的、濒危的民族民间艺术抢救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掘了一批民间老艺人。各地在这次普查中,通过以项目找传人的途径,抓住线索,顺藤摸瓜,发现了一大批扎根在山乡水村的民间老艺人。他们中大多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也不太好,但对过去所掌握和熟悉的民间艺术仍情有独钟。如衢州市柯城区在普查中发现该区严村一位唱西安高腔的传人严帮镇,已近90高龄,还能唱一些“西安高腔”的片断。江山市在廿八都镇发现如今还能唱当地山歌的村民有五六人,年龄最大的已过80岁,但他(她)们还能以洪亮的腔调歌唱当地山歌。**市**区在普查中发现了已经消失60年的塘栖皮影戏表演老艺人,他仍保留着皮影戏表演的技艺。各地针对普查中发现的民间老艺人生存状况,相应地采取了抢救保护措施。有的通过文本记录、录音、录像等手段,把老艺人的技艺记录保存下来,建立档案库。如武义县为了抢救保护“武义萱昆”,对第一代“武义萱昆”老艺人徐五连先生演唱的昆曲《通天河》等多个曲目进行录音,制作成碟片保存;举办了抢救昆曲专场演出,演出“武义萱昆”折子戏11个,全部进行现场录像。有的开展老艺人带徒传艺活动,培养新的传人,使珍贵的民间艺术后继有人。如长兴县重点抓好百叶龙艺术的传承,在老艺人的倾心指导下,建立了12个百叶龙传承基地。有的对民间艺人评定职称,如嵊州市对民间职业剧团进行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尊重和激励民间艺人对越剧艺术的传承;有的建立命名机制,对老艺人发放政府津贴,如**市**区政府在20**年命名了33名“民间艺术家”,并为他们发放每人每年1000元的政府津贴;海盐县也为演唱“骚子书”的老艺人固定发放政府津贴。这些保护措施,既对老艺人以极大的鼓舞,同时对保存和弘扬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建立了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通过普查,省和各地分别确定了一批重点抢救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时公布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年5月,**省政府发文公布了第一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64个项目入围,我省为全国最早公布省级名录的省份。在省级名录公布之后,全省各市、县(市、区)政府相继公布了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目前,全省11个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已经全部公布了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24项;全省90个县(市、区)人民政府都公布了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8**项。现在,我们可以说,全省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进入省、市、县三级名录的项目,都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全省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基本建立,标志着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也标志着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重大的实质性进展。同时,积极做好我省申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省有44个项目上榜,位居全国第一。我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已经经过专家评审并进行公示,在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之前,将由省政府予以公布。我省第二批“国遗”项目论证申报工作,也正在进行。

(四)积极开展普查资料建档入库与成果编纂工作。各地在普查中,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内容、特征、传统工艺流程,以及相关的曲目、音乐、服装、道具等,进行了全面的登记、摄像、录音。各地普查结束后,对这些普查资料及时进行了归类整理,建立文字和音像档案,逐步建立数据库。全省已经建立普查资料文字档案2317卷,音像档案1264盒;9个市、52个县(市、区)已初步建立数据库。全省各县(市、区)分别将普查资料分类整理,编辑成各县(市、区)《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资料汇编本(简本)》;在此基础上,11个市分别编辑成各市《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资料汇集本(简本)》;省保护工程办公室已编辑成《**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资料汇总本(简本)》。**、**等不少地方已经将普查成果分类整理,以《民间艺术大观》或乡土文化系列丛书等形式,分步编纂出版。《**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编纂工作已于20**年4月启动,**入围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4个项目,每个项目单独成书的编纂工作进展顺利,《丛书》第一批16册将在今年第四季度出版,第二批项目编纂工作也已列入计划。绍兴、金华等许多地方,还编辑出版了图文并茂的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画册。既保存资料,也扩大普查成果的宣传和运用。

(五)初步建立民族民间艺术保护机制。各地结合普查,建立健全各种保护机制,采取多种措施,加大保护力度,抢救保护濒临消失的珍贵民族民间艺术。一是系统保存。如海宁市对皮影戏采取了“八个一”保护措施,即有一套完整的皮影文字资料,有一套完整的皮影剧本、曲谱、曲牌资料,有一套完整的音像图片资料,有一套完整的道具、乐器、头饰、服装等实物,有一本海宁皮影艺术研究论文集等,加强对海宁皮影戏表演艺术的抢救保护。二是经常展示。不少地方通过建立民族民间艺术场馆,实施有效保存,经常性对外开放展示。如海盐县投入780万元建造海盐腔艺术馆,对这一珍贵的民间艺术进行形象展示;平湖市建立民俗风情馆,对当地民族民间艺术进行立体展示;**市**区投资6000多万元,建造了8000余平方米的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其中用4000多平方米展厅面积,展示了江南民俗风情和工艺。三是活动展演。各地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民族民间艺术表演大会串、传统民间造型艺术展览等形式,或利用传统节庆、传统庙会,充分展示当地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省文化厅已连续举办七届省广场文化艺术节,每年有所侧重,分系列展示**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期间举办的大型民间艺术展示活动《风从东海来》,赢得多方美誉;2004年,省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暨首届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引起广泛反响。**市先后成功编排了大型民族风情歌舞《畲山风》、《畲家谣》,分别参加了第*届、第*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都取得了优异成绩。金华市以当地民族民间艺术为素材,编排成大型歌舞《仙山婺水•金华人》进行演出,充分展示了金华深厚的传统民间文化。各地纷纷举办了中国越剧艺术节、中国西施文化节、全国鼓乐邀请赛、全国渔歌邀请赛等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活动。四是建立传承基地。新昌县为抢救保护“新昌调腔”这一“戏曲活化石”,组织了调腔培训班,并在此基础上组建调腔剧团。临海市建立了“黄沙狮子”、“黄沙乱弹”、“黄沙秧歌”传承基地。乐清市把“黄杨木雕”、“细纹刻纸”引进中小学第二课堂,在学校建立民间工艺实验基地。各地特别重视把列入“国遗”、“省遗”项目作为传承和宣传教育的重点,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后继人才,形成了社会各界参与保护的有效机制。

以上从多个方面反映了我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成果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取得的明显成效,也印证了我省几年来逐步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

二、普查工作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

(一)认识到位,保障有力。首先是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认识和高度重视,把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摆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曾在多个重要文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了强调。2001年省委、省政府出台《**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若干意见》,20**年省政府出台《**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都明确对加强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作提出要求。2004年省政府办公厅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作的通知》。20**年11月,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专题研究文化大省建设,作出了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决定,并部署实施包括《**省文化保护工程》的工程。20**年,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报送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省委、省政府领导对加强和推进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或提出明确要求;省人大、省政协领导以及有关专门委员会、党派团体,对抓紧抢救和保护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要求,或通过提案呼吁和指导。所有这些,对加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级党委、政府对民族民间艺术保护意识普遍增强,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保护民族民间艺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普查和保护工作作为加强当地文化建设的实事工程来抓,列入党委、政府以及文化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健全组织保障。各地按照“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宣传发动到位、普查工作到位”的要求,层层建立保护工程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咨询机构和普查工作班子,制定周密的普查方案,使普查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二是建立普查工作责任制。从省到市、县甚至到乡镇,层层签订普查工作责任书。如金华市将普查工作做到“三纳入”,纳入市政府对县(市、区)政府年度考核的目标,纳入当地东海明珠工程建设考核目标,纳入乡镇文化干部年度考核目标。三是广泛宣传发动。各地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普查意义和普查内容,动员群众热情参与。如金华市先后召开了8次全市性普查组织工作和业务工作、专题工作会议,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力求落到实处。武义县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民族民间艺术普查工作,并把普查宣传标语张贴到每个行政村,形成广泛的宣传舆论氛围,使普查活动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四是落实经费保障。全省许多市、县落实普查专项资金,保证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如宁波全市投入经费484万元,台州市安排专项资金100万元,**市**区区、乡两级共投入经费70多万元,**市、新昌县分别投入100万和86万,经济比较困难的奉化市、武义县,也千方百计安排专项经费5万元和8万元,用于开展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和保护工作。

(二)目标明确,工作深入。普查工作一开始,我厅就明确提出普查工作目标,即“查清资源,明确方向,搞好建设,规范管理”,并要求普查做到“三个不漏”(不漏种类、不漏村镇、不漏线索),不达目标不收兵。各地围绕这一工作目标,组织专业力量,广泛发动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干部群众,深入农村走村串户,寻找知情人,着力在普查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开展全面、深入的调查,努力查清当地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历史和现状。如仙居县经过两次深入发动,全县721个行政村,普查工作村村不漏,普查成果不断扩大,全县已普查整理出民族民间艺术326项。仙居县把无骨花灯作为地方的文化名片,着力挖掘和培育,这次在普查中发现清代流传于民间的无骨花灯单灯品种图样27种,令人惊喜,成为重要历史佐证和恢复、培育无骨花灯品牌的重要依据。临安市组织力量,深入调查了1730余名民间艺人和传承人,发现了许多民间艺术新线索,普查出民间艺术项目393项。淳安县地处山区,崇山峻岭,村落很分散,普查人员翻山越岭,调查了*个行政村的*个自然村,走访了*多名民间老艺人。海盐县为了真实记录传统“骚子书”的演唱过程,专门成立工作班子,召开骚子老艺人座谈会,请来*余位骚子老艺人集中交流回忆,从中掌握了“骚子书”的大量原始资料。海宁市为调查皮影戏,化了半年时间,在全市收集到皮影戏剧目52本,剧目、剧情介绍16余万字,皮影戏人物各类头像、动物、造型、服饰等图片400余幅,记录整理出皮影音乐、各类曲牌唱段40余首,基本掌握了海宁皮影的发展过程。嘉善县召开了12次“三老”座谈会,请全县*多位老教师、老文艺骨干、老文化工作者提供民间艺术线索,为深入普查提供了基础。由于各地的普查工作深入扎实,取得了丰硕的普查成果。

(三)以点带面,加强指导。我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在全国起步早,缺乏现成的做法和经验。我厅及时总结基层实践,以点带面,示范引路,加强指导。20**年我厅与省财政厅制定下发了《**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方案》,对普查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随后,我厅下发了有关普查工作的一系列指导性、规范性文件,就切实有效开展普查、普查档案建设、普查验收等工作提出要求。随着各地普查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厅先后召开了6次有针对性的工作会议或培训班,加强对全省普查工作指导。20**年8月,在**召开了全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工作会议(普查动员会),明确普查工作目标、普查内容、普查方法和工作步骤,正式启动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20**年10月,在**举办了为期4天的全省普查工作培训班,印发了12万字的《**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培训讲义》,进一步明确了普查内容和具体操作方法。20**年4月,我省民族民间艺术的普查工作进入到关键阶段,为了确保普查质量,我厅在临安市召开了全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现场会。会上,印发了《**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登记表范本》,组织专家进行普查工作标准化讲座,省文化厅与各市签订了普查工作责任书,再次进行任务落实。20**年12月,在各地普查工作陆续收尾之际,我厅在临海市召开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验收工作交流会暨现场讲评会,着重对坚持普查目标,严把普查质量,作了再一次的强调,并对各市的普查验收工作进行了部署。20**年5月,我厅在**市**区召开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试点工作推进会暨**经验推广会,交流试点单位工作情况,就深化试点工作成效作进一步要求。在全省整个普查工作过程中,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办公室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通过不断的研究与总结,进行信息沟通,及时加强具体的工作和业务指导,推动了全省普查工作的有序进行。

(四)认真负责,甘于奉献。在这次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中,全省许多相关的专家和群艺馆、文化馆(站)的干部,以及一些参加过上世纪80年代民间文艺调查的老群文干部,成为这次普查的骨干力量。他们发扬认真负责、潜心普查,不怕困难、不计得失,甘于寂寞、敬业奉献的老群文精神,放弃休息日,冒酷暑高温,顶寒风雨雪,翻山越岭、走村串户,访问调查,整理材料,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有的带病坚持工作,为普查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市退休教师斯新亮,身体不太好,为了寻找一位74岁的老艺人,白天连找三趟都没找到,他便改在晚上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把宝贵的资料记录了下来。又如平湖市曹桥街道文化站干部张金生,已经50多岁年纪,在这次普查中,他靠自己的一辆旧摩托车,走村串巷,一遍调查,一遍记录。为了调查丧俗和相关民间吹打,他一方面做好艺人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深入丧事人家,拍照片、记乐谱,获得了大量珍贵资料。平阳县文化馆干部郑金开,为了调查民间艺术“头发吊灯”,他数十次下乡,与制作艺人交朋友,终于摸清了这项民间艺术的所有细节,并帮助恢复“头发吊灯”这一具有独特性的民间艺术。平阳县原文化馆退休干部徐兆格和木偶剧团老团长卓乃金,为了调查布袋木偶表演艺术,跑遍了全县15个乡镇、50多个行政村,采访了40多位木偶老艺人及30多位木偶老艺人的遗属,走访了现存的30多个民间布袋戏班,记下了40多万字的有关资料,拍下了1400多张照片。**县**同志为了普查《飞云湖洞背洞传说》,一天内来回爬了近16个小时的山路,走访当地民间老艺人。该县罗静荣和郑永忠等普查人员,在抢救民间艺术“集锦头通”中,获知珊溪镇有位老艺人已经年高病重,住入医院,为了及时抢救记录这项技艺,他们把“工作室”搬到医院,在老艺人病重时帮助进行生活料理,病情好转时抓紧进行普查记录,通过七天七夜的贴心调查,终于使“集锦头通”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该县女普查员王丽静同志,为了完成普查工作,孩子连续发烧3天都顾不上去照顾。在普查过程中,许多县、乡镇领导直接参与工作,奔走在普查第一线,给广大普查员带来了鼓励和斗志。如磐安县委副书记多次到重点乡镇进行工作督查,县委宣传部长跑遍了20个乡镇,走访了一批民间艺人。海盐县县长3次批示要求有关部门重视抢救海盐濒危民间艺术项目,专题听取骚子歌项目的抢救工作汇报,落实相关经费。为鼓励先进,推动工作,**、**等先行完成普查工作地区,召开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总结表彰会,表彰了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正是我们的基层领导和广大普查员的踏实务实、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和工作精神,才保证了各地普查工作的有效进行。

在这里,特别值得褒扬的是,省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等一批老专家,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很高的专业造诣,更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境界,他们参与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和验收的全过程,在全省普查工作各个阶段的专业指导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省文化干部中起到了榜样和示范作用。

(五)各方协力,社会参与。我省这次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得益于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通过多种途径,呼吁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抓紧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加强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并为保护工作献计献策。作为共同负责这一保护工程实施的省财政厅及各市、县财政部门,对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给予有力支持,设立专项资金,或安排落实相应经费,为普查和抢救保护工作提供了财力保障,并在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方面及时给予指导。各新闻媒体对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和保护工作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跟踪报道普查动态和普查成果,不少记者与普查人员一起,深入乡村、山区,采访老艺人,走访新传人,成为出色的义务普查员。各媒体有的出刊专版、专栏,介绍当地民族民间艺术;有的用较大的篇幅重点宣传报道普查中涌现的好人好事,重彩浓墨、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进一步营造了保护民族民间艺术的良好氛围。省内各高校,尤其是**大学、**师范大学和**师范大学3个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对这次普查工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有力的支持和业务指导,有的高校还直接参与到普查工作之中,协助当地进行普查资料的整理、建档和保护项目的申报工作。在这次普查中,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为普查工作提供线索,提供资料,充当向导。不少农村的老干部、老教师、老文艺骨干,既是民间艺术的传人,又是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的积极分子,为普查工作出了大力。

总之,为期三年多来,我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富有成果,卓有成效,许多动人的事迹可感可叹,不少成功的经验可圈可点。同时,我们也看到,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方面形势看好,方兴未艾,取得了初步的显著成效;另一方面,挑战严峻,不容乐观,经济快速发展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严峻挑战,新农村建设高潮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严峻挑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间艺人保护面临严峻挑战,旅游产业迅速发展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严峻挑战,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下的我省保护工作面临严峻挑战。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进一步加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依然刻不容缓。

三、下一阶段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任务

下一阶段,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加快进度,加大力度,发扬成绩,干在实处,努力使我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制订和出台高度重视。20**年初,省人大将本条例列入立法一类项目;20**年12月,省政府第84次常务会议通过了《条例》草案,报送省人大常委会审议。今年3月、5月,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第三十二次会议,先后对《条例》(修改稿)进行认真审议;5月25日下午,本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全体会议表决通过,定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我们将在认真学习条例的基础上,研究和做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法制宣传和贯彻实施,结合今年文化遗产日活动,通过宣传咨询、发送资料、举办展览、专题展演、进行座谈等形式,让社会各界充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抢救保护意识,凝聚社会共识。希望各媒体的朋友给予积极支持,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宣传条例的内容,宣传抢救保护工作。我厅对贯彻实施条例精神,对深化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作出专门部署和安排,逐步推出有效载体,加强我省保护工作力度。

二是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一次重要的省情调查。文化部要求在20**年底以前基本完成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我省已经基本完成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一个重要内容。按照文化部的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涉及165个种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比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内容更广泛,涉及面更大,工作任务更重。我厅会同省财政厅已经印发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实施方案》,编制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复杂性和具有探索性,我厅确定台州市等6个市、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合试点,确定金华市等16个市、县(市、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试点,探索普查经验,探寻保护规律。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将于明年初在全省面上铺开这项工作,以保质保量地完成普查任务。通过普查,全面了解和掌握我省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流布地域、生存状态和保护现状,摸清家底,找准问题,明确方向,加强保护与管理,促进传承与发展。

三是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这项工作今年要有突破性进展。我厅会同省财政厅已制定下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与认定办法》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补贴实施办法》。对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条件、权利与义务、补贴对象、标准等作了明确。国家文化部将在今年“文化遗产日”前后公布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我省将在今年下半年认定和公布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让一批年事已高的代表性传承人和民间老艺人享受政府补贴,尊重民间艺人的社会贡献,一定程度上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鼓励民间老艺人积极做好传承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四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和成果编纂工作。为了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去年“文化遗产日”,我厅会同**大学、**师范大学、**师范大学分别建立**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这是我厅与高校合作的一个创举。今年3月,我厅召开三个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建设工作会,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图编制、资料数据库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重大研究课题的协作攻关,与有关高校达成了合作协议;我厅并牵头3个高校研究基地与若干市、县(市、区)挂钩结对,力求高校研究基地较为全面地介入县域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研究、决策咨询、业务指导、人才培养、普查成果的编纂出版等方面,我们认真听取和吸纳专家的意见。

在成果编纂方面,我厅将抓紧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资料的汇编和系列专题出版工作。我厅会同省财政厅下发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编纂方案》,并通过招标程序,确定了出版社,第一批16个国遗项目已基本完成编撰工作,将在今年年底出版。我厅并拟定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编纂计划,逐步组织编制《**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目录》、《**省民间文学集成》、《**省民间表演艺术集成》、《**省民间造型艺术集成》、《**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图集》等集成志书,有效利用普查成果,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发展、建设文化大省中发挥积极作用。

五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保护意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得到了各新闻媒体的大力支持和响应,**日报、钱江晚报、**电视台等许多省级和各地的媒体,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报道,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推动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在此,我代表省文化厅,对各媒体和各位记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增强全社会保护的意识,形成浓厚的社会氛围,还有待于做大量的宣传工作。除了我们各级文化部门要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各新闻单位的宣传覆盖面更大,希望各媒体进一步给予支持。我厅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好专题、好专栏、好文章”评选活动,通过这一载体,促进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报道工作。

今年6月9日是我国的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开展文化遗产日活动,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去年首个文化遗产日期间,我省活动项目多、声势大,效果好。今年,我们总体安排上,活动的规模和声势不亚于去年,并有新的特色。按照这个思路,我厅已确定了今年文化遗产日活动方案。具体活动内容,将在6月初举行专门的新闻会予以公布。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今天,我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成果,以及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成果的,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我省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展现了**先民们高度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见证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历程和保护成效,也充分体现了社会各方卓有成效的努力。

非遗文化工艺篇4

关键词:“申遗”工作艺术直觉学术直觉辩证关系

自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以来,中国国内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申报工作(后文简称“申遗”)也获得了全面开展。综观几年来举国上下一齐行动,投入大量人、财、物力的“申遗”实践,已经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昆曲、古琴、蒙古族长调、维吾尔族木卡姆等均先后“申遗”成功――这些都离不开“申遗”工作者们敏锐的艺术直觉力与扎实的学术直觉功底。本文从“非遗”保护工作的视野出发探究艺术直觉与学术直觉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

一、艺术直觉与学术直觉的概念界定

(一)艺术直觉特指创作主体未经理性分析与逻辑推演而迅速直接地把握客体对象的本质及其感性特征的能力,(杨春时,《文学概论》)也就是指人们在艺术创作或鉴赏过程中,不经过逻辑思考而直接创作出或体验到对象美的本质的能力。

另一种说法是根据艺术的典型形象直接把握艺术美的本质的能力,艺术家由于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和深厚的艺术修养,能够在众多的表象中熟练、准确地挑选出最能表现对象美的本质的表象,并对这些表象进行创造性的加工,组合成比对象(文学艺术中的原型、美术中的模特儿)更美更新的艺术形象;有经验的艺术鉴赏者,能够透过艺术形象直接把握艺术美的本质。而这种熟练的审美技能可造成一种假象,似乎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是凭人的一种非意识、非思维、非逻辑分析的天赋审美功能来完成的。

本文要探究的艺术直觉指的是第二种说法中所说的艺术家由于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和深厚的艺术修养所达到的一种鉴别艺术本质的能力。

(二)学术,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这个词对应的英文academia更常见的意义是指进行高等教育和研究的科学与文化群体,延伸开来,Academia这个词也可以用来指知识的累积。

本文所涉及探究的学术直觉便是指学者们运用学术上扎实而深厚的知识积累,直接把握住对象的本质和特征进行学科化的文学叙述的能力。

二、艺术直觉在“申遗”工作中的体现

浙江在开展“申遗”工作时经过不同部门的一系列步骤:首先是从最小的住户单位出发搜集所有的可能成为非遗项目的艺术,然后经过乡镇部门安排相关的艺术学者们进行审核删选,再到市级部门安排资深学者进行申遗项目的资料准备,最后再到省级部门同样的安排相关人员进行“非遗”申报报告的最终确定,进而进行申报①。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非遗”的确定工作中是离不开艺术鉴赏家和学者们的学术直觉的评判的,只有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已经积累了丰富感性经验,并且自身的艺术修达到了一定深厚程度的人,才能够在“申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确定过程中,不被各种艺术的外在表象所迷惑,深入探索艺术现象或艺术作品的内在本质,从而鉴别出真正属于我国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术学者们在非遗项目确立的过程中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和作用,即在众多的艺术表象或艺术作品中熟练、准确地挑选出最能表现对象美的本质的表象的能力,其实正是他们艺术直觉力的充分展现。

浙江开展大规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历时5年,并且在各地非遗发掘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可以是硕果累累:全省城乡共有23.33万人参与普查,普查覆盖面达到全省所有乡镇、街道及行政村,共上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线索271.9万条,其中新发现项目5.3万余项,汇编普查资料3260余册,先后公布了第一批64项、第二批24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4项、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5项,两批上榜数量均居全国第一②。

能够有这样斐然的成绩,一个方面是因为浙江省各地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的存在,另一个方面便是拥有大批凭借敏锐的艺术直觉能力发掘出这些历史瑰宝的非遗工作者们。

三、学术直觉在“申遗”工作中的体现

处于发掘工作第一线的工作者们完成了挖掘和删选工作后,要经历的是一项工作便是进行书面材料的汇编和整理,无论是多么富有价值的艺术,要让不知道或者不是相当了解的人深入了解这些艺术,自然就需要具备扎实的学术能力的学者们直接把握住对象的本质和特征进行学科化的文学叙述。

诚然,对艺术的审美需求是人美本质力量的显现,而且感性的接受和体验是作为艺术欣赏的第一步,但是要使我们直观的和感性的体验得到强化和提升,就应该将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也就是要以艺术直觉所掌握到的经验与资料为出发点,站在学术直觉的层面,将纯粹感性的经验提炼成为一种理性的概念的范畴,从而有助于对于挖掘出来的艺术种类的社会宣传与教育――上文中提到的当非物质遗产的名录基本确认以后,就是要转送到更加高级部门,经过学者专家的各方资料的整理和汇编,最后将包装完整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投入到申报的洪流中,也即只有具备了艺术本体的艺术价值和学术层面的理论包装的项目才能真正在众多的“申遗”的项目中脱颖而出。

四、“申遗”工作的成功要求艺术直觉与学术直觉的辩证统一

开展非遗的挖掘和保护的工作者们在艺术直觉和学术直觉方面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换言之,只有在“申遗”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将艺术直觉能力和学术直觉能力辩证统一起来,即在艺术直觉的基础上,深入到学术层面去挖掘搜集到的非物质遗产;并在学术直觉的指导和配合之下,不断地完善非遗文化的搜集和发掘工作,将“申遗”工作者们的艺术直觉和学术直觉充分地发挥出来,并在实践中辩证统一地运用起来,才能够促进“申遗”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拓展。

五、结语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的文明历史大国,由于国土地域广大,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诸多璀璨的文化遍布在全国各个角落,全面而且彻底地挖掘出前人遗留给我们的瑰宝,是我们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个光荣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不断地自我完善和开拓进取,艺术和学术两手抓,不断积累丰富的艺术感性经验,培养深厚的学术理论表述能力,在非物质遗产的搜集、挖掘和申报的工作中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注释:

①②王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当代表述,2009年1月5日在浙师大的座谈会记录.

参考文献:

[1]杨民康.“非遗”保护应该回归“草根精神”――兼论传统音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价值和地位[J].人民音乐,2009,11.

[2]马生.非遗保护看浙江.浙江:今日浙江,2009,12.

非遗文化工艺篇5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法保护;行政法保护

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漫长的农耕文化历史,以及56个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生态,显现了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十分丰富,许多种类或世界独有,或世界第一。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原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着猛烈的冲击。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们必须严肃对待的重大课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范围和特点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和范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我国《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上述两种定义,表述有所不同,但都表明: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在艺术表演活动、关于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活动、手工艺活动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产生;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具有文化遗产的内核。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之总称,因此具有历史传承性和民族性。遗产则是从文化的形成与传承的角度强调人类社会知识与实践之成果的历史久远性。

据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至少包括:(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即在民族民间流传的口传文学、诗歌、神话、故事、传说、谣谚等及相关濒危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即在民族民间流传的音乐、舞蹈、戏曲等;(3)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即反映某一民族或区域习惯风俗的重要礼仪、节日、庆典活动、游艺活动等;(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即天文、地理、自然、人文、医药等;(5)传统手工艺技能,即世代相传、技艺精湛、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手工技艺,传统生产、制作技艺等;(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即集中体现或展现某种特定文化传统的区域、场所如文化生态保护区等。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第一,具有特定的民族性。任何一个民族均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通过该民族成员的语言、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表现出来。以特有的语言进行口头表述,以特有的民族风格表演自己的艺术成果,以特有的方式举行各种礼仪活动和节庆活动,以独有的方式表达本民族或本区域的民众对自然界和宇宙认识,以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具有历史传承的手工艺技能,这些均是文化具有民族性的具体表现。第二,具有活遗产性。它不仅向人们传递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历经一定时期的发展而形成的特有文化传统信息,而且更应当具有世代传承的可能与必要,因而也就具有了“活遗产性”。有学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称为“活遗产”。第三,具有以口传身授方式体现的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以口头形式通过人们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在成员内部集体性地传播、演绎与发展。口头性和集体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上的突出表现。前者是指人们以口头形式世代相传和演进已有的口头传说、表演艺术、社会礼仪、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认识和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后者则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一个或若干个自然人或者团体的产物,而是在不断地被民族内的众多成员传播、演绎过程中,受到无数的传唱者、讲述者、表演者、礼仪司职者、手工艺者不断的琢磨与加工,同时也融入了许多听众、观众的意见和情趣,从而使文化内涵不断丰满。第四,具有利益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享有者享有的权利,其内核是利益,包括财产利益和人格利益。财产利益主要以有体物为其载体而体现,但也包括未被物质载体固定的利益,如人们的表演、技能实践所体现的财产利益。人格利益通过从道德、伦理和哲学等角度对人的人格认识所产生的一种观念利益。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非遗文化工艺篇6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长效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非遗”项目实践者和载体。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是要实现好对传承人的保护。这些个体或群体目前的生存状态如何,直接关系到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得以传承和延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为此,我们开展了吉安市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存状态调研,力图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冲击下的真实生活,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吉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存现状

目前,吉安市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4人,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9人。其生存现状和结构构成如下:

(1)从年龄构成上来看,传承人年龄普遍比较大。80岁以上的有8人,占8.9%;70~80岁之间的有24人,占26.9%;60~70岁之间的有21人,占23.5%;50~60岁之间的有15人,占16%;40~50岁之间的有14人,占15.7%;30~40岁之间的有1人,占1.1%;30岁以下的无一人;离世的有6人,占6.7%。从这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绝大多数为中老年人,40岁以下的仅有1人,而且有一部分传承人体弱多病,健康状况恶化。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面临着年龄老化,后继无人的严峻局面。

(2)从职业构成来看,绝大部分传承人为农民。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农民有52人,占58.4%;公职人员有29人,占32.5%;自由职业者有8人,占8.9%;绝大多数传承人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农民群体的“非遗”传承人主要经济来源以种地为主,由于生计所累,大多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非遗传承与保护,有些年龄虽然比较大,但仍要下地务农,维持生活。公职人员由于有工资收入作保障,衣食无忧,大部分能够开展非遗传承与保护活动。自由职业者则大部分以打工收入为主,只有极少数以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

(3)从家庭年收入来看,大多数生活困难。仅以吉安县为例,截至2013年底,吉安县共有省、市、县非遗传承人16人。从家庭收入看,年人均收入高于3000元的有6人,仅占37.5%;低于3000元的有10人,占62.5%,其中低于2000元的有5人,占31.25%。大部分传承人生活困难,入不敷出。全市80%以上的传承人希望政府给予资金支持或能长期得到上级部门适当的生活补助。

(4)从培养接班人情况来看,有部分传承人找不到接班人。培养了接班人的有83人,占93%;没有接班人的有6人,占6.7%。现代娱乐方式和人们追求享乐的现代物质生活使得部分传统非遗项目因不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和受众群体,无法形成广阔市场而少有学徒。还有的非遗项目劳动强度大,年轻人怕吃苦不愿学。

(5)从举办企业或机构情况来看,大多数没有建起自己的传承机构或利用传统技艺产生经济效益。拥有传承机构或创办企业的有17人,占19.1%;没有传承机构和企业的有72人,占80.9%。由于传承人大多数为农民,学历低,传授能力不高,没有自己的传承机构,又不善于利用现代传媒如网络、电视、视频等进行宣传,吉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技艺传承大多数局限于本地狭小的范围,传播范围小,传承效果不好。这就使得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既不能产生社会效益,更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的窘境。

(6)从各个不同门类传承人的传承经济效益来看,传统技艺类传承人境况较好。这类人员有家传技艺在手,忙时务农、闲时务工,家庭经济结构多元,一般生活较普通农民富足。例如,吉安薄酥饼,因为创制时间久,生产厂家较多,又有吉安月饼“香、甜、薄、酥”的特色风味,早已融入吉安市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民俗中,不仅节日期间有大批薄酥饼上市,平时也有这一传统糕点出售,甚至远销北京、香港等地。青原区东固畲族乡的刘氏家族创立东井冈华艺雕刻工艺厂,其产品已经远销福建、广西、广东等省。而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体育等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类的传承人生活状况相对较为困难。

2吉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继乏人成因分析

随着社会变革、经济转型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变,文化生活也日趋多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继乏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其中既有非遗自身难以传承性的原因,也有客观的社会环境变化因素。根据调研分析,传承人濒危状况主要有以下成因:

(1)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大批青壮年“非遗”受众群体转移流失。近年来,随着吉安市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批青壮年劳动力都向沿海发达地区和本市城镇流动转移,许多非遗项目的表演者及传承人也带着对城镇物质生活的美好向往,纷纷外出打工或外出经商寻求发展,不少人长年不归,有的还迁移到沿海或本地城镇生活。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数是老幼病残的人,他们一方面要耕作好自己的田地,一方面要照顾自己和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有的还是带着疲病之躯在农村坚守,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2)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导致一些传统技艺和文化被遗弃。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加速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形成了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等多元并存的道德文化与价值观念交织碰撞的新格局,也形成了文化消费多元化的新格局。新一代青年更热衷于追求日益多元化的物质生活和现代精神文化生活,逐渐被“异化”,对民间传统技艺和文学艺术逐渐失去兴趣,脱掉了传统文化服饰,换上了流行文化装,成为现代物质文明的奴隶。电视、网络、手机等新的文化传播方式和多元化的现代精神文化生活也让传统非物质文化受到强烈冲击,年轻人更热衷于玩微博、微信、游戏等,热衷于网上淘宝购物,运用现代科技产品消遣娱乐生活。传统文化在现代物质文明、商业文明及科技文明的冲击下,不断被蚕食消亡。

(3)政府资助力度不大导致传承人难以把主要精力放到开展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中来。目前,国家、省、市虽然都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但主要用于开展非遗传承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只有部级项目传承人才有1万元补助。大多数传承人在生活困难、缺乏稳定收入来源的情况下,只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维持自身和家庭的生存上来。市、县两级均没有建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乡、村也没有多少传习所,少数简易传习所,传承硬件也较差,无法满足传承培训需要。加上传习资金得不到保证,传承培训场所设施及传习资料购置经费缺乏,开展工作困难重重。

(4)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导致无法吸引年轻人从事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近年来,尽管我们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工作,每年都要利用“文化遗产日”组织开展大型宣传展示活动。但对传统文化遗产多半是利用大于保护,索取多于给予,缺少人文关怀,通常授一个牌,发一个证书了事。没有对非遗保护工作者特别是民间非遗保护工作者进行隆重的表彰和奖励,对掌握精湛技艺的民间艺人没有从经济和精神上给予实实在在的资助和支持。在传统文化日益边缘化的今天,很多传承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没有因为从事这项工作而产生荣誉感和自豪感,有的甚至会产生失落或迷茫的情绪,年轻人更是对从事这项工作失去信心。

3加快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长效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目前面临的严峻形势迫切要求我们必须抓住核心,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着眼点首先放在对“人”的保护与传承上,加快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长效机制、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营造尊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良好社会生态,建立起一个以代表性传承人为核心、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

(1)加快完善法律保障。2011年6月1日,我国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但该法尚未涉及传承人的培训支持、传承人对非遗创新的奖励和经费保障等重要领域。地方政府应该根据该法加快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地方性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对非遗法律保护进行细化、补充和完善。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对非遗保护和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与支持做出具体的强制性规定。明确将非遗保护资金列入地方财政预算,设立市、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保护专项资金,单独列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非遗传承人,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增加相关预算。同时,在传承人培养、传承人认定、创新奖励、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做出更加具体明确的规定。

(2)加快完善生活保障。面对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冲击,政府应有所担当,给予相关补偿,完善生活保障政策。对传习多年的老传承人应该按照传习年限给予补偿,让他们感受到国家的尊重和认可。对农民和老弱病残等弱势非遗传承人群体应出台特殊政策,提高最低生活、养老保险、医疗保障标准,省、市、县级政府应分别对本级传承人特别是弱势困难传承人发放生活补助,彻底解决其后顾之忧,保证他们有充裕的时间与精力开展传承工作。

(3)加快完善阵地保障。首先,免费为非遗传承人提供政府兴建的传习场所。市、县两级应当普及建设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乡、村两级则应鼓励传承人利用现有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活动室、农村祠堂开展传习活动,对于需要改建才能开展传习活动的危旧文化活动室、祠堂、社区文化中心或传承人利用自家住房改建为传习所的政府应给予一定补助,让每个非遗传承人都有一个发挥自己技艺和才能的平台和阵地。其次,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办传承机构。对于非遗传承人开办非遗传承机构和培训机构的,应给予大力支持,按照机构大小给予奖励补助。鼓励他们面向社会招收学徒,鼓励传承人带徒传艺,培养一批新型的非遗传承者,对于濒危传承项目或不能应盈利的传承机构政府还应按招收学徒的人数给予一定补助。再次,支持建设现代传播平台。鼓励文化部门或传承人个人开办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利用网络、微博、微信等现代科技手段,宣传传承人的技艺、绝活、事迹等。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出版社创办电子期刊,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人的宣传与研究,促进非遗研究人才涌现,切实提高非遗传承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4)加快完善产业保障。首先,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向市场。鼓励传承人发挥自身优势,开办文化企业,发展文化产业,给予享受文化产业方面的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传承人与民间资本融合,以自己的技艺技能入股,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非遗领域,支持民间资本结合文化旅游、民俗节庆活动等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示馆、传习所等基础设施。研究制定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税收、信贷、融资、土地使用等方面的扶持办法。鼓励民间资本捐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助代表性传承人及学艺者,对企业捐赠非遗保护工作、非遗传承人的应予以免税或减税。其次,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融入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其民间性和地域性,只有入乡入土,走进“祠堂”,走进社区,紧接地气,深深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才能在广袤的民间土壤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发扬光大。应围绕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鼓励传承人参加本地原生态的民俗活动、节庆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大赛,开展活态传承,创建文化生态保护区,不仅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更要留得住文化。

(5)加快完善人才保障。一是拓宽传承人认定范围。坚持认定从宽、管理从严和国家省级传承人认定从严、市县级传承人认定从宽的原则,扩大非遗传承人的候选范围,对于市、县级传承人只要掌握了相关技艺、绝活即可认定;对国家、省级传承人则应具备技艺熟练精湛、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传承谱系清晰等条件。将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的人员列入传承人候选范围。二是完善传承人培养机制。建立非遗教育示范基地,将非遗技艺、绝活、民间文学、民间故事等编入教材,在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院开设非遗传承课程,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鼓励学校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多层次、多学科、多形式的活态教育培训。鼓励传承人和大中专院校教师走进农村祠堂、城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通过公益讲座、现场技艺传授,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工艺,逐步喜欢传统文化。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技艺档案库,对非遗传承人技艺进行完整录像归档,并以传承人个人姓名命名制作光盘进行传播或传习。设立专项资金,对学习非遗技艺的学生学费予以资助或减免,尤其对学习濒临灭绝非遗技艺的学生则给予全额资助或减免,加快培养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和接班人。

(6)加快营造尊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良好社会生态。各级政府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提升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在政治上,应该大力推荐非遗传承人当选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让他们参政议政,为非遗保护代言发声;每年定期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表彰大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非遗传承人或参与支持非遗传承的其他个人进行隆重表彰,颁发非遗传承与保护突出贡献奖或“民间艺术家”荣誉称号。在经济上,对专职从事非遗保护传承人或其他个人,参照事业单位人员分级评定相应职务职称,对技艺精湛或有突出贡献的非遗传承人应可享受相应的政府特殊津贴。在社会生活中,定期组织传承人开展活态展示、定期交流、技艺比赛等活动。通过报纸、网络、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开设非遗保护宣传专栏,大力宣传代表性传承人,大力宣传社会各界参与、支持非遗保护的行为,形成全社会的价值认知,使各级非遗传承人在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保障,社会上受认同,努力营造尊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一切参与支持者的良好社会生态,激发更多的青年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400字(精选10篇

    - 阅0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篇120__年_月_日星期_天气_今天,天蓝得像一张蓝纸,几多轻柔的白云飘在空中,雪白雪白的,像棉絮一般,随风缓缓浮游着。我的心情如同今天的天气似的。于是,我拉着.....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司机辞职信范文(整理6篇)

    - 阅0

    司机辞职信范文篇1尊敬的管理处、管理所领导:您好!我叫,于xx年10月25日到隧道管理所工作,担任车牌号为的皮卡车驾驶员。很遗憾这个时候我向单位提出离职,来到这里也快四个月了,.....

    乡村教师网络研修总结范文(精选2篇

    - 阅0

    乡村教师网络研修总结范文(通用5篇)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