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教育的不同之处(6篇)

来源:整理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之处篇1

【关键词】西南地区民族教育均衡对症下药

谈到要怎么样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国家应该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支持,在政策、经费等方面给予最大的支持。这些固然重要,然而要真正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仅有这些外在的保障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对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其教育的发展除需要外在的支持与改革之外,还需要考虑到民族地区特定的文化和传统。对于民族地区来说,适合的东西才是最好的。由于西南民族地区的独特性,使得该地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面临着很多困境,其困境背后又有着深层的、复杂的原因。要真正实现该地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首先是通过国家的优惠政策加大对该地区的投入。其次在此基础上还要深入研究其不均衡的内在原因,只有找到病因、提出对策,才能把钱用好,用到该用的地方,也就是所谓的对症下药,唯有这样才能实现药到病除。

一、诊断:研究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不均衡发展

就医治病人来说,首先得诊断。通过观察、与病人的交流沟通来了解病情。西南民族地区的教育同样如此,只有通过对该地区的教育进行研究才能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民主进程的加快,义务教育基本普及,这使得基础教育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现阶段,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所关注的是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具体地讲,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主要是指国家采用政策的、经济的、法制的、行政的和督导评估等手段,逐步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区域内部各学校之间以及不同受教育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增进教育公平发展。

均衡与不均衡首先就涉及一个对比、比较的问题。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发现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既有少数民族内部、少数民族之间的不均衡,也有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非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不均衡。就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教育来说,该地区相对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比较落后,教育质量比较差,这就产生了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同时,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寺庙教育是该地区一种主要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产生之后,二者便产生了很大的冲突。冲突阻碍了教育的发展,要使该地区教育得到很大的发展,首先就要协调和处理好学校教育与寺庙教育之间的关系。此外,居住于该地区的主要是傣族,还有其他少数民族,汉族占的比例不是很大,在教育的过程中,自然就存在着民族之间的冲突,怎么样才能协调好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展开教育……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做更深入的研究。该地区也有农村和城市之间、相对发展的地区和相对落后的地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异和不均衡现象。可见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任重而道远。[1]

通过对西南民族地区的考察,我们还发现一些落后地区的人们有着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他们认为他们那里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应该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家里面干活、赚钱,很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去念书。他们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念头与社会现实有着很大的关系。现代社会已经形成了一种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的不良风气,加之很多学生读书之后也找不到一个比较好的工作,所以一些人就误认为读书无用,与其花钱读书不如省下那些钱来做生意。这告诉我们民族地区的教育除受当地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之外,还受到了源自外部的影响,要实现民族教育的发展需要从全方位的视角来看问题。

二、查找病因:深入分析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内因

发现了他是一个病人、有什么病或者存在着哪些方面的问题,接下来就应该查找病因。对于西南民族地区的教育来说,找到了其中存在着的问题,接下来就应该查找其原因。针对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我们应该从一定文化与传统之中的人着手研究,分析其深层原因。[2]

经研究发现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落后与不均衡的原因主要是该地区的贫穷与落后,贫穷与落后之深层原因又是受该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定的文化、传统的影响。西南民族地区比较落后,经济发展比较慢,加之地理环境和文化各方面的影响,使得该地区的教育存在着极大的不均衡现象。一个地区的社会要发展、教育要发展就得考虑到该地区的文化与传统,这告诉我们,要实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就不能忽视了各地区的特色与差异性。

总之,民族地区交通、环境等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差,地理位置上的不便,使得该地区比较落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得民族地区在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这一切使得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困境。

三、开处方:提出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找到了病因,接下来就应该开处方了。对于西南民族地区的教育来说,找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就应该制定相关的发展政策。

有学者提出,民族地区的教育可以根据民族地区的特点采用土办法来展开,国家不用关注太多,也就是穷地方利用本土与特色来弥补穷。这样的想法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然而这样的谬论也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对于落后地区、民族地区的教育除了要考虑到现代化这个大方向之外还应该注意到地方的文化与特色。毕竟民族地区跟其他地区相比,其差异性不只是外在的语言差异,还有在其文化、传统与环境熏陶下人们的意识、对事物的理解等各方面的差异性。只有把先进的成果引入民族地区、引入落后地区,同时结合地方特色办出有特色的现代化教育,才能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的时候更注重的是普遍性的东西,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这用到民族教育中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民族地区是要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要注意到普遍性的、现代化的东西,然而更重要的是真正的发展,只有适合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所以还得考虑到地方性。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国家可以通过政策的倾斜对西南民族地区给予特别照顾,可以增加该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正所谓有钱、有药还不行,得合理用药,做到有针对性、恰到好处。也就是说针对民族地区、落后地区,国家在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在引入现代化设施、理念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地区特点。针对西南民族地区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经费来改善基本教学设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利用政策方面的倾斜,加快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还要认真研究地区特点,找到新旧文化的融合点。传统的东西,有好的也有糟粕,对于优良民族文化与传统应该继续传承,对于糟粕、被时代所淘汰的东西则应该慎重考虑其存在的价值。

四、对症下药与药到病除:实现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有了处方,接下来就是用药。在用药的过程中也不能太大意了,得注意调理,针对病情恢复情况决定药量或者调整药方。同理,在进行民族教育的时候,除实施相关的对策、政策之外还得根据具体教育中的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

虽然制定对策的时候既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把握,也考虑到了民族地区的独特性,在对症下药的同时还得配合好其他方面的调理与调整。民族教育也是如此,虽然提出了对策、政策,但是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反思,作出相应的调整。所以发展民族教育的同时也需要监测、调整与改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药到病除。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办好少数民族教育事关国家的安定团结与发展,其意义深远。针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教育研究者、实践者都需要继续做出更大的努力。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北碚,400715)

参考文献: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之处篇2

关键词:跨文化;钢琴音乐;现状及对策

随着全球之间的联系的增强,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逐渐的增强,在经济、文化、教育、艺术等方面的联系日益增多,除了在语言上交流的增多,音乐的多元化也在进行交流。在我们国家音乐发展的领域,钢琴教育也得到重视。钢琴并不属于我们国家传统乐器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不足与弊端,学生对钢琴文化并不感兴趣,对西方文化教育也并不熟悉,基于此,本文就将对跨文化视角下,我国钢琴音乐的发展进行探讨,以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

一、跨文化视角下钢琴音乐教育的现状

我们国家的音乐发展经过了千百年的历史,在历史的发展与洗礼中,逐渐的沉淀下来古典音乐逐渐过度到现代化的多元音乐,我们国家古典音乐的发展中,有独特的乐器、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领域,并且存在不同形式的音乐,但是音乐是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中国音乐不再仅仅以传统的形式存在,随着世界之间文化交流的增多,我国的音乐文化需要与西方的音乐文化结合在一起,促进传统音乐逐渐的多元化、科学化、合理化,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提升音乐教育的有效性。

二、我国钢琴音乐跨文化教育的内容及其方法

所谓的跨文化教育,就是将不同的文化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对文化进行传输与传导,将西方的钢琴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融合在一起,同时将我们国家的音乐文化传输出去。基于此,需要从当前音乐教育的背景与文化入手,找出钢琴音乐与西方文化教育的异同点,从西方文化教育的角度入手,分析我们国家钢琴教育存在的文化偏差,人们学习钢琴音乐的时候的身心素质。在当前的钢琴音乐教育中,展示的大多数是西方的音乐文化,我国自身的远传钢琴音乐比较少,很多人对钢琴音乐缺少正确的认识与理解,在认知上产生误差,不利于钢琴音乐教育的有效进行。

三、跨文化视角下钢琴音乐进展的有效措施

1.从音乐因素的角度出发。从音乐自身的角度出发,我国音乐在自身的音调、音律、乐器上与西方音乐有着太多的不同,我国大多音乐带有非常明快的、鲜明的音乐,在音色上容易识别出来,钢琴音乐在演奏的时候容易模仿传统音乐的声音,钢琴音乐会展现出来中国音乐独有的特色,有利于丰富钢琴音乐的内容,改善音乐教育的方式,提升钢琴音乐教育的有效性。

2.从非音乐教育的角度出发。在钢琴音乐的教育中,还要从非音乐的角度出发,从钢琴音乐作品的作家、创造背景、音乐体裁等方面对钢琴音乐进行分析与研究,针对音乐当时的发展状况、政治背景、经济背景进行分析,不同的音乐产生的背景是不同的,音乐能够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能够有效的传达出当时的情感,音乐的发展势必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作者在作品中抒发出来的情感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音乐学习中要了解的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了解作曲家,西方国家对我们国家的音乐的了解是非常少的,那些中国特色的音乐作曲家会受到非常广泛的关注,从音乐作曲家的音乐中了解中国音乐的组成形式,我们国家的音乐作曲家也要对西方音乐家的作曲形式进行研究,了解西方的音乐文化。另外,我们国家的音乐发展还对标题特别关注,优秀的音乐往往是通过传统的音乐文化展现出来的,标题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兰花花》这首曲目所描绘的是在封建时代具有叛逆精神的兰花花的故事,这一故事发生在我国民间,而且是家喻户晓的,兰花花既是标题,又是整个曲目的核心。因此,钢琴音乐的创新与发展还要从非音乐角度出发,从音乐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作曲家的音乐风格等角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钢琴音乐的内容得到丰富,促进钢琴音乐教育不断创新与发展。

四、跨文化视角下钢琴音乐教育的具体教学手段

在跨文化的视角下,钢琴教师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有效的结合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在学习钢琴音乐作品之间,对创作背景进行了解,教师还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钢琴音乐,让学生对钢琴音乐有直观的、科学的、合理的认识。教师还要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那些因素素质较好的、音乐感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自己去弹奏钢琴音乐,亲身实践,感受弹钢琴的美妙之处,从主观的感受出发感受钢琴音乐的不同之处,还要引导学生在弹奏的过程中,随着音乐进行跟唱,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感受音乐表达出来的真实的情感与意境。对于那些音乐感较差的学生,教师主要是要让其感受音乐,音乐的节奏与旋律,根据其特点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还要根据中国传统的音乐,对音乐进行改变,适当的将传统音乐与钢琴音乐结合在一起,进行全新的、有效的创作,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对音乐教育进行总结,不同的音乐作品归为一类,引导学生学会掌握音乐教育的异同点,进行全面的分析,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学习岗前音乐的目的,引导学生产生更深刻的认知。

总而言之,中国音乐文化博大精深,有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随着世界音乐文化与传统文化音乐之间的交流日益加深,不同的音乐作品、音乐风格之间相互碰撞,找到相同与不同之处,进行有效的创新,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音乐与钢琴音乐的魅力之处,逐渐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钢琴音乐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徐晓银.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价值取向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147-148.

[2]李佳.基于文化的视角解读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的“中国风格”[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06):73-75.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之处篇3

关键词:中国;现代广告;西进;发展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2)04-0084-02

从西部到东部距离有多远?很少有人能准确地说出之间的直线距离。如果是在东西部交界线上那就是零距离,如果按照东西各自的边缘线来计算,则东西跨有60多经度,5个时区,相隔距离约5200公里。改革开放30年以来,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长足进展,尤其是东部地区,由于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有利的地理位置,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持,现代化建设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作为经济繁荣指标之一的现代广告发展也就处于国内顶端。而西部地区由于受交通、自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西部地区占有中国土地面积的7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东部发达地区平均水平的40%,在某些领域,这种差距趋势还在增加。然而今天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经历第30个年头的中国现代广告在东西部这种空间概念上的距离却正日益缩小,这与中国现代广告的两个阶段大规模“西进”有直接的关系。

一、上世纪末(1979年—1999年),中国现代广告处于“快速发展期”[1],“西进”仅仅呈现在“朦胧”的状态

1.广告业界方面:自1979年各种广告以来,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上,广告正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词。改革开放使广告在以北京—上海—广东为代表的东部地区迅速发展起来,带动全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同样,这三点一线的广告业也是全国广告的标杆,占据绝对垄断地位,是中国现代广告的“腹地”。

而此时,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广告还处于朦胧状态或起步阶段,自身的“消化功能”还不健全,除了极少的广告业务就地解决外,绝大多数中、高端的广告业务都流向东部三地,使西部广告行业甘愿“俯首称臣”。无论是广告主还是广告公司,其业务都主动向东部广告行业“投怀送抱”,东部三地的许多广告公司(也包括媒体)只须坐在家里“恭候”就可以拥有滚滚财源。这个阶段的东部地区广告也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西进的意识不强,只是单一、“幸福”地收纳着西部丰富的广告业务资源。同时出现大量西部从事广告人才“孔雀东南飞”的潮流,对西部现代广告的发展没有直接带来帮助。

2.教育与学术方面:这个阶段是中国现代广告教育之初,各个开办与广告有关专业的高校之间很少交流,相互之间很少了解,这种封闭与半封闭式的现代广告教育成为当时一大特色。但在这样的状况下,东部地区现代广告教育与现代广告学术仍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同时也是自身加强和快速发展时期,对西部地区的波及较少。除了极少数的广告学者被邀来西部地区讲学、作报告以外,大都以兼职或客座教授的身份挂职。此时西部地区的现代广告教育才刚刚开始,例如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系(当时为广告教研室)处于学习和摸索阶段,从事广告行业的人士也都是主动到东部院校或广告公司参加学习或培训。在“学术权威”的优势下,西进处于“若隐若现”的状态。

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广告西进还不明显,也有些显得不情愿,所以现代广告业在西部的发展远远无法和东部地区相比。

二、21世纪初(2000年至今),中国现代广告处于“稳步发展期”[2],真正意义上的“西进”刚刚上演

进入2000年后的中国西部地区,广告已经成为知名度很高的事务。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随着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对西部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对全国的影响,均足以和东部地区相匹敌。西部地区的现代广告在中国广告舞台上越来越重要。在当今中国广告界如果不讨论西部广告,就好像失去了一些分量,因为西部代表着现代广告的机会与未来。西部地区现代广告的发展在多次国内业界或学术界的广告会议上都成为最引人关注的话题之一。

1.广告业界方面:东西部地区现代广告发展差距的历史存在和过分扩大,是一个长期困扰中国现代广告健康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支持西部地区现代广告繁荣,实现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广告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2000年1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在京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研究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加速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共同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保持社会稳定的同时,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任务。西部大开发的决议吸引了东部地区广告业界的眼球,使他们看到了摆在眼前的“大蛋糕”,从而展开了一场对西部的“征夺”战。

近几年来,在全球“创新”与“创意产业”的大主题下,现代广告被置于这个主题的首位;在西部大开发的促使下,东部地区的大量广告公司纷纷在西部地区设立分公司或办事机构,有的直接在西部地区寻找合作伙伴,加快西进步伐。“西部热”的持续升温,对于西部地区的关注可见一斑:1999年5月1日在昆明召开主题: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的园艺博览会;2000年10月20日在成都举行一次全球性的研讨西部大开发的国际会议——中国西部论坛,与会者就“西部市场——背景与前途”这一主题进行为期三天的深层次研讨与交流;2004年10月在成都举行的第11届中国广告节、2005年10月在西安举行的第12届中国广告节、2006年10月在昆明举行的第13届中国广告节及2009年10月在南宁举行的第16届中国国际广告节。中国现代广告业的顶级盛会——“中国国际广告节”是中国广告界最具权威性、专业性、规模性和影响最大的现代广告业盛会,是中国广告人与世界交流的窗口,传递中国现代广告与世界广告发展的最新信息,展示着中国现代广告业最新动态及发展趋势。在西部城市相继举办四届中国现代广告业的“奥斯卡”盛会,很好地展示出成都、西安、昆明与南宁为代表的西部文化底蕴、人文历史与现代感,给西部带来新眼界、新价值和新动力,四届广告节倾情诠释现代广告的精彩,再次激发西部广告人的热情与梦想。曾于2005年11月在西安举办的“首届欧亚经济论坛”、2007年11月又在西安举行的“2007欧亚经济论坛”都显示了东部地区对西部现代广告的强烈关注,于2011年即将召开的西安世园会又是一次西部乃至全球现代广告展示的绝好时机,更一步会加强东西部的务实合作,谋求共同发展。

2.教育与学术方面:西部大开发,科教要先行。东部现代广告教育应该为西部大开发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持。围绕西部大开发中现代广告教育的发展与广告高层次人才培养以及广告教育如何以新的观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更好地服务于西部大开发等进行研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和建议。在这个阶段,东部地区的学者大多主动来西部传业授教,如被中国广告界誉为“中国广告第一人,中国广告界泰斗”、前任中国高校广告教育研究会会长、厦门大学博导——陈培爱教授就来西部数次,多次在西北大学及其他西部高校进行学术讲座;一些国内知名院校,如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都为西部现代广告教育提供了很大支持与帮助。尤其是厦门大学特设西部扶持培养广告人才基金,为西部众多高校与广告单位培养了一批人才。

这时期,市场对广告人才需求猛增。“正是在这样现实情况之下,很多高等院校争办广告学专业,有调查显示,社会对广告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成为绝大多数院校(73.3%)设立广告专业的最重要理由。设立广告专业的学校不仅有综合性大学,也有师范大学、理工大学、民族大学、农业大学,还有一些艺术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等等。”[3]这一时期的中国现代广告市场和教育的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显,现代广告教育的频繁交流与研讨就显得紧迫与必要了。在这种情况下,1999年10月,由厦门大学发起主办第一届中国广告教育研讨会,并于2001年联合中国传媒大学(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武汉大学、深圳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宣布成立了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的成立与发展,极大地促进中国现代广告教育产业的飞速发展和中国现代广告教育的不断完善。每年举办一次的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学术年会是国内现代广告教育最高级别的学术盛会,是我国高校现代广告教育工作者最高级别的会议。

在这一阶段,中国现代广告教育与学术的西进落在了实处,并快速的进行着:2006年10月在西安西北大学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学术会议、2008年8月在包头内蒙古科技大学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学术会议以及于2010年7月在兰州大学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学术会议,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为了这一共同的使命,中国现代广告教育研究会如一条纽带,将东西部现代广告业拉得更近。

三、东部地区加大“技术、资金西进”与西部地区广告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是未来

中国现代广告的西进利弊都有,谁大谁小暂且不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借“西进”之势,力争使西部地区的现代广告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打开广告新局面。今后坚持把西部地区现代广告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东部地区技术、资金支持结合起来,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资源的作用,不断增强西部地区现代广告的自我发展能力,在经济发展中走出一条加快现代广告发展的新路。

加快西部地区现代广告发展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东西部合力的共同作用。

1.进一步调整、完善区域投资环境政策,加大西部地方政府对广告政策与资金投入的力度。“2008年6月13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促进广告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广告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出台了进一步完善促进广告业发展的十四项政策措施。”[4]西部地区应趁此机会好好把握!

2.广泛推进东、西部现代广告之间多层次、多形式的协作,加大国内现代广告东部发达地区对欠发展的西部地区的帮扶力度,推动中国现代广告的跨区域流动和跨区域整合。

3.加快西部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探寻适应国内外现代广告大市场新态势,适合西部现代广告的发展战略与对策。改革开放与探寻新态势是加快西部地区现代广告发展的推动力,发展战略与对策则是关键与根本,只有通过好战略与好对策与来自东部的各项支援和帮扶,才能加强和转化为西部自身的“消化”功能,形成自我发展的机制,成为推动西部现代广告发展强劲的内在动力。

30年来,中国现代广告经历了一条艰辛而又辉煌的发展历程。中国现代广告合理有效“西进”是促进西部现代广告快速发展的必要过程,东西部地区现代广告的运作与现代广告教育的双向互动,有利于改善全国的广告生态状况,为现代广告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这也关系到中国现代广告发展的大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广告猛进史》(1979-2003),华夏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2]同[1]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之处篇4

一、中学专斋和西学专斋的分设

鸦片战争以后,面对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爱国的知识分子抛弃了封建统治者的传统偏见,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脚步。1898年,清光绪皇帝颁布“大学堂章程”,创办了京师大学堂。1901年初,岑春煊到任山西巡抚后,时逢清政府实行“新政”,兴办学堂为其教育改革之重要内容。当年9月,清政府下令,“除京师大学堂应切实整顿外,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于是,岑春煊遵旨将原省城的令德堂和晋阳书院撤销,于1902年创办了山西大学堂,四月初一(5月8日)正式开学。

但几乎同时,英国传教士、上海广学会总办李提摩太酝酿来山西设立中西大学堂。俟其来到太原时,见山西已办起山西大学堂,就建议岑春煊将已设大学堂与他拟办的中西大学堂合并办理,一部专教中学,由华人负责,称中学专斋;一部专教西学,由他主持,称西学专斋。经过反复商讨和交涉,五月初二(6月7日),签订了《关于中西大学堂并入山西大学堂改为西学专斋的合同》(23条),五月初五日(6月10日),得到清政府批准。五月二十一日(6月26日),西斋举行了开学典礼。至此,山西大学堂原设部分改为中学专斋,与并入的西学专斋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一座新型大学。

二、山西大学堂的教学和管理

山西大学堂从她建立之时起,就受到中外两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一方面,山西大学堂的建立是在西方列强逼迫下,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创立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当时高等教育的主导思想。另一方面,山西大学堂的办学理念又是从西方引进的,它必然渗透着西方的文明与思想。所以,在山西大学堂中学专斋与西学专斋开办之初,就渗透着中西文化的融合。

建校之初,中斋和西斋的招生数都很少,各200名学生。待遇也相同,为每人每月白银4两。但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制度上一开始却有很大差别,处处体现出中学与西学的不同。中斋在办学体制上仍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教育色彩,教学内容、方法沿袭传统书院式进行,课程分为经、史、政、艺四种,教学方法循规蹈矩,不分课时、不分门类。学生上课时唱名进入教室,教师坐在教室中央的暖阁里授课;而西斋教习多为外籍教师,有17名之多,这在当时整个中国高校也是不多见的。他们的教学内容、方法基本上与英国高校相同,分课时、分课程教学。所授课程主要有文学、数学、物理、化学、工学、格致、法律、世界史、英文、美术、地理与博物等科目。由于所授课程全是新的,因而学生对各门学科均需从头学起。而且上课既无中文教本,也不发讲义,主要靠外籍教习讲授,中国教习翻译。学生则是在课堂上听讲笔记,课后互相对照补充。为了突现中西方的区别,当时中斋上课以击鼓为号,西斋则以电铃为号。西方人带来的电话、发电机等也一时成为省府的时尚。

1904年,新任学台(提学使)宝熙对山西大学堂进行了改革,特别是根据新学制的规定,对中斋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作了大的调整,把高等科改为文、理两类,增设了英文、日文、法文、俄文、代数、几何、物理、化学、博物、历史、地理、国文、图画、音乐和体操等许多新课程,旧课程除保留经学外,其它科目一律取销,并聘请新教习分别担任新的课程教学,使中西两斋的课程基本趋于一致,由此奠定了山西大学中西合璧、文理融合和她作为综合性大学的基础。

三、山西大学堂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地位

1907年,山西大学堂进入兴盛时期。1911年2月,西斋正式移交中方办理。1912年初,根据教育部改革法令,山西大学堂改名为山西大学校,取销中、西两斋,设立预科和本科。至此,结束了“西学专斋”这一象征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办学模式。但是,山西大学堂的办学模式对山西乃至中国的教育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西学专斋归并原设山西大学堂内,为日后山西大学理科、工科、医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为了解决西斋教学急需的教材不足的问题和适应全国兴办学堂的要求,李提摩太从西斋的经费中每年拨出一万两白银,于1902年在上海江西路惠福利口120号设立了山西大学堂译书院。到1908年停办的几年间,曾翻译和出版了25种有关高等教育、中等和师范学校的教学用书和名著,在引进和传播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学术思想方面功不可没;最早的一批留学生包括担任过山西大学校长的高时臻、王录勋等人,为山西省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瑞典国格致博士、时任山西大学西斋化学教员的新常富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中不无自豪地说,“山西大学被认为是亚洲最好的大学之一”。这一时期,山西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堪称全国一流。

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经过“五四”运动科学和民主精神的洗礼,从而具有了爱国民主传统的大学并不多,但山西大学就算一个。这突出地表现在:山西大学有爱国和革命的光荣传统。山西大学学生在1905年发起的争矿运动,就是中国学生反帝反封建运动的先声。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数以百计的山西大学学生赴汤蹈火、前仆后继,走上了为祖国的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道路。如在党的“七大”委员中,就有李雪峰、戎子和、嘉康杰等7名山大的毕业生;还培养了一批追求科学、重视学术的著名人士,诸如人文科学家邓初民、梁园东,中国石油之父孙健初,中国四大名医施今墨,中国农作物育种科学的奠基人王绶等。山西大学不仅有既重视外来文化、又重视保存中国民族文化、兼容并蓄的光荣传统,而且在建校之初,就有十多名外教的阵容,这在全国是罕见的。她在上海创办的译书院是全国仅有的两个译书院之一(另一个是京师大学堂的),为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满足中国开放进步的要求做出了很大贡献。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之处篇5

一、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现有立场

处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取向大致存在以下几种立场:一是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应当走国际化道路,这类观点往往有“西化”或“西方中心主义”之嫌;二是认为应当坚持本土情怀,但又往往走向本土中心主义;三是认为应当坚持国际化加本土化,这种观点往往游离不定,左右摇摆,也可归结到前二者中去。

(一)西方中心主义

西方中心主义者,其理论来源于阿特巴赫。阿特巴赫用依附理论思考教育。他认为,工业化国家对第三世界教育和智力生活的持续影响可以划分为几种情况,其中一种情况就是依附。依附是过去殖民地所建立的模式的现时反映。历史地说,殖民者组织了被殖民地化地方的教育制度;独立后,这些制度不仅保留了下来,而且还得到扩展,而这就造成了第三世界国家对西方智力模式的教育依附。因此,西方国家在高等教育全球化进程中的支配地位与第三世界国家的不利地位都是十分明显的。概括地说,第三世界国家的高等教育之于发达国家教育的关系的性质是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在国际学术领域里第三世界之于发达国家的关系是边缘与中心的关系。对第三世界国家来说,教育的全球化更多地意味着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模式,而其本民族的教育传统和文化传统在这种历史进程中却面临重重危机。在阿特巴赫理论的影响下,部分中国学者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百年来的发展主要是而且应当是依附式发展。(张珏2002.3)

(二)本土主义

目前在中国教育界和思想文化界同时还存在着一股比较典型的“本土主义”思潮。如项贤明认为,“本土化”实际上是一个自内的文化殖民过程,是西方文化对非西方文化的浸淫。一种真正的本土态度,应当是立足于第三世界本土社会教育实际的“本土生长”,只有脚踏实地的“本土生长”才能看清各种文化实践到底是在化西方为本土还是化本土为西方。(项贤明2000:218-229)著名法学专家邓正来先生批评“中国知识分子毫无反思和批判地接受西方的概念或理论框架,实际上给西方对中国知识的‘理论示范’注入了某种合法的‘暴力’意义”(转引自薛涌2006:7)。他认为:“国内学者要对中国学术场域在当下世界结构下如何自主于西方社会科学场域‘文化霸权’这个问题作出自己的回应。”(温新红、邓正来2005-9-26)甘阳先生提出了“华人大学理念”(甘阳2003-7-3),认为当今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可能把中国的大学变成为三流、四流、甚至不入流的大学。2005年,有儒教原教旨主义者之称的蒋庆先生更是抛出《关于重建中国儒教的构想(》蒋庆http://),声称面对今天西方文明的全方位挑战,必须全方位地复兴儒教,以儒教文明回应西方文明,才能完成中国文化的全面复兴。上述两种对立观点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延续了一百多年的中西文化体用之争不仅余波未平,且大有新高潮到来之势。笔者认为,无论是“中体西用”还是“西体中用”,都没有解决古今、中西文化的关系问题。如果把依附论者(含西化者)称作为“西方中心主义者”的话,本土主义者其实也误入了一个陷阱,那就是认为“东方教育优越”的本土中心。

二、和而不同: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的必然取向

在今天,我们必须抛弃中西对立、体用二元的僵固思维模式,消除盲目的华夏优越感和崇洋等狭隘感情因素,以开放的胸襟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批判地借鉴和吸取古今中外一切有价值的文化成果,经过辩证地综合和摒弃,创造出既有本民族特色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高等教育。也就是说,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文化逻辑应当是“和而不同”。当然,我们提倡“和而不同”是从中国传统哲学中寻求的智慧,但不是简单的回归传统,而是在传统智慧的启迪下,立足于现实进行的文化创造,既要继承其传统智慧,也要剔除其中的相对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开放的胸襟,全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好好地学习和研究“和”的哲学。

(一)“和而不同”释义

“和”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特征向量、古代先哲的生命信仰和思维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和”,不仅指和谐,也不只是一种愿望和追求,而是一个包括了三个层次的完整的思想体系。(钱逊2006.1;钱逊1997.4)第一个层次是指“和实生物”。这其实是一种宇宙观。所谓“和”是指一个事物内部各个成分或各个部分、各个要素构成的多元统一的状态。“和”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或者说是万物的存在形式,即“和实生物”;相反,没有“和”就没有宇宙万物的存在,即“同则不继”。晏子曰“和,如羹焉。火、水、醯、醢、盐、梅以烹鱼肉”;而“同”则好比“以水济水”,“若琴瑟之专一”,产生不了任何新的东西。“同”要求事物无差异的同一,将个性淹没于共性之中;“和”则不然,只有若干个“异”合在一起才会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和”,“和”是开放的,能产的,富于生命力的系统。第二个层次是指“和为贵”,是人道追求的最高目标。《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程子说:“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于各于其所而已。”这就是说,一旦达到“太和”、“中和”,万物“各于其所”的境地,自然和社会、人事,一切就都顺畅安宁,天下太平。这就是“和为贵”的价值观。第三层次是指“和而不同”。这是由前两者引申出来的待人处事哲学。晏婴在谈到君臣关系时,说臣对君应该提出不同意见,纠正其错误,弥补其不足,以达到正确的结论;而不应唯唯诺诺,君说对臣就说对,君说错臣也说错。这是两种不同的态度,前者是“和”,后者是“同”。孔子把这两种态度概括为“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并以此划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认为君子和谐相处而又各有自己的个性,小人或迎合对方的意见或强求对方采纳自己的意见,于是勾心斗角,矛盾重重。

综上所述,“和”既是对宇宙万物本质和存在形式的根本认识,又是人道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待人处事的基本态度,它是这三者的统一。“和”的核心内容是不同因素、不同成分的和谐共处结为一体。

(二)高等教育的“和而不同”

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和而不同”的理念追求的不是中西对立,也不是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而是吸取世界上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构建独具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精神的高等教育模式。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和而不同”取向,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方面:

1.反省自身文化要坚持自己民族的传统,自然要回顾和反思本民族的高等教育精华。海德格尔主张过去、现在与未来三者的融和与同时性:过去并非简单地过去了,它仍然是,只不过曾是,它仍然留着;未来并非简单地没有到来,它已在现在或当前中达到了,只不过是作为未完成的东西而到达。“现在”内在蕴含着过去与未来,它是过去与未来的结晶。

2.尊重他国差异“和”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对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差异性的肯定和欣赏,它否定那种排斥差异性的直接同一。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除了要对自己的文化深入反省外,还应对各民族国家高等教育的制度、内容与方式等方面差异性表现出足够的尊重与理解。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既要关注和研究不同民族国家教育现象的共同性,又要研究它们的差异性,并且努力揭示形成这种差异的历史与社会原因,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而不是习惯性地按照别国的教育模式去改造或同化本国的教育。

3.关注文化间性除肯定差异性之外,“和”的哲学还强调不同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天地万物在冲突中融和,在融和中冲突,辩证发展,相济相成,达至中和。就世界上不同文化的关系而言,“‘和’的概念,是主张不同文化的兼容和合,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共处,化解冷战时期的势不两立的敌对文化观或文化,以及一元宰制论”(张立文1996:15)。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有避免文明冲突的预言意义,其目的是站在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为了避免世界上几种主要文明发生冲突,主张分而治(制)之。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冲突”是必要的,只有“百家争鸣”才能“百花齐放”。研究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关注、研究不同民族国家高等教育的异同,以促进其在和谐中共同发展;在重视发展高等教育“文化间性”的基础上,增进自身文化的兼容性,从而达到新的和谐。

(三)高等教育“和而不同”的层次差异

基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趋势,我们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文化取向之“和而不同”划分为萌芽阶段、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等几个水平层次,当然这几个阶段的发展不是线性的或阶梯式的,期间可能会出现反复或阻抗。在萌芽阶段,能认识到本国之外还有他国高等教育的存在,这一阶段区别于一国高等教育的与世隔绝阶段,超出了唯我独尊、坐井观天的认识水平。在初级阶段,认识到他国高等教育有着某些优点和长处,试图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以改进本国的高等教育。到了中级阶段,突破了地域界限,以某国的做法来改造和同化另一国高等教育的做法已经被抛弃,能够从国际经验中吸收一些有益于本国发展的因素,但仍以接受外来文化教育影响为主。高级阶段表现为对世界上各民族国家的高等教育差异性的尊重与理解,摈弃了从整体上认为某国教育优劣的认识,从容接纳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并创造出了具有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的高等教育,既海纳百川,又泽被四方,在国际交流中具有充分的信心和实力——这是高等教育发展“和而不同”取向的最高境界。

三、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策略选择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要达到较高水平的“和而不同”境界,一方面要借助高等教育的自我保存功能而使自己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又要借助教育的自我更新功能而使自己处于不断变革之中,从而使民族特色能够与时俱进。就目前而言,应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协调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保持教育的民族性、开放性和互补性。具体而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策略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本土情怀融汇中西的大学精神

中国近现代大学体制属于典型的舶来品。然而,制度移植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大学文化也可以机械照搬。文化是历史积淀的产物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我们不能将高等教育改革简单地归结为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接轨”,而应注重融汇中西大学精神,保持自身的民族特色。我国最早的“大学”出现在先秦时期,自汉代以后形成了繁荣的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清末以来,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的大学教育制度逐渐为西方的高等教育制度所取代,民族文化的地位与影响受到削弱。梅贻琦再三说过,大学有两种,一种是精神,一种是制度。从实际情况看,我们很好地移植了西方的教育制度,但却没有很好地承继传统的“大学之道”。以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为例,我们应当构建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现代大学制度,这种制度应当在广泛吸取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有机地融合我国历史上书院传统的精华。书院的下列办学特点可以供我们今天的高等学校参考和借鉴(李才栋2005:99-110、178-184):①书院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中国古代学术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高潮,即宋代的程朱新儒学、明代的王湛心学、清代的乾嘉汉学和实学都与书院息息相关;②书院为民间所办,故较能体现自主办学的精神,可以因院、因师不同而确定自己具体的办学方针、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治学风格等;③书院多为社会力量办学,注重调动多方面人力参与办学的积极性;④书院往往聘请名师任教,这些学者教学有专长、德高望重,既为经师,亦为人师;⑤书院的教学形式多样,有学生“自行理会”,教师适时“升堂讲说”,师生共同“质疑问难”,学友“互相切磋”等等。

(二)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的文化根基

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专业,如中文、历史、哲学、法律等,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本土性,不能一概“与国际接轨”。即使是国际通用的商务、管理等专业,其“国际规范”往往也是以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和文化观念为基础,渗透着西方的文化意识。我们在移植这类课程“规范”与“标准”时,需要结合本国本地区的文化传统与教育实际,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否则,势必丧失自己的文化根基。在课程和教材建设方面,我们要消解当前存在的严重的“西主中附”(奚广庆2006.1)现象,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和教材。我们应当放弃“西方中心论”,不能把西方的学说当作普遍原理,不能忽视东方人本身的历史、文化与哲学,以及中国现实的需要。另外,还要开设反映古今中外文化的通识课程。要培养国际性人才,自然要开设反映古今中外文化的课程,如果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反映西方文化,这反而不利于国际性人才的培养。其实东方文化中有许多让西方人都叹为观止的智慧,面对西方主流文化的冲击,高等学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应当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优势,对传统文化进行辨析分离,使之转化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文化资源。

(三)维护中外语言文化平衡

加强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是学习国外科学、文化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但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重英语轻中文的倾向,学生的中文水准和传统文化素养呈下降趋势。须知,我们的邻国印度的教育,正不断受到高等院校认定的正式教学语言——英语——的困扰。(贺国庆等2003:695)语言是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加强中文教育,维护中外语言文化平衡,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教学语言媒介方面,尽管世界范围内不断掀起“华文热”,但就学术地位与影响而言,汉语仍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海外华人学者如果用中文写作会让外国同仁吃惊(丁学良2004:103),甚至于在写作时引用中文著作都被认为是缺乏水准的表现。(李亦男2006.1)这首先要理性地思考他们的“歧视”有多少根据,从而把“偏见”和“轻视”区分开来;在借鉴先进的学术产品发表制度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中文学术产品发表制度,也即实现“体制转轨”而不是“语言转轨”。(丁学良2004:120)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之处篇6

高校教师的身体健康问题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高度关注,高校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高校教师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以及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过大,加上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是导致高校教师出现亚健康状况的主要原因。如果高校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容易使学校教师工作活力下降,这会影响了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

一、陕西省高校教师亚健康分析

亚健康的发生率一般被当作是能够反映被调查群体健康状态的经常使用的指标之一,因为在对陕西省高校教师的亚健康进行研究时,其本身的亚健康状况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因此教师群体的亚健康发生率是对教师群体最好的警示。从整体上看,当前,在我国学术界研究中对于亚健康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在对一个群体进行亚健康测试的过程中大体测试和调查的内容是相同的,主要包括了身体机能状态、心理健康状态、情绪变化、运动、睡眠、营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当然,在进行实际研究的过程当中有一部分学者提出身体检查当中所出现的检查指标偏离正常值等都是我们在进行亚健康评定时的重要依据。依据上述内容对陕西省高等院校的教师进行寻访,可以指出,目前陕西省教师当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3/4左右,虽然教师的亚健康状态调查会受到时间的影响,并对调查结果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这也显示了当前陕西省高校教师面临着比较严峻的亚健康形势。从整体上看,当前陕西省高校教师所面临的亚健康的状态主要表现为五种形式,分别是心理亚健康状态、免疫力下降亚健康状态、躯体性亚健康状态、道德思想亚健康状态、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状态。在这五种亚健康状态当中,心理健康的亚健康状态对教师群体的健康的影响最大,就教师全体而言主要表现在压力大、焦虑和抑郁。躯体性亚健康状态指的是教师任务繁重,由于缺乏必要的运动导致教师出现的身体上的不适。免疫力下亚健康状态主要是由于教师工作繁忙缺乏必要锻炼,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引起。道德思想亚健康主要是在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上存在不利于自己和社会的偏差。社会适应亚健康状态指的是不能很好地处理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不稳定。

二、导致陕西省高校教师亚健康的因素分析

1.工作压力过大。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教师的教学压力不断加大,在教学的同时陕西省高校教师还需要在科研工作和评职称当中耗费大量的精力和心血。这样往往导致高校教师用脑过度,以至于教师身心俱疲,造成教师体力和精力的透支,这样高校教师身体器官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当中,造成了高等学校教师生命力的透支。此外,除了要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之外,教师还需要承担来自于生活和家庭方面的压力,导致了教师长期处于一种疲劳状态,最终导致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

2.缺乏体育锻炼。陕西省高校教师在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评职称活动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导致高校教师用于锻炼的时间不断减少。从高校教师的工作性质来看,教师大多的工作时间是花费在课堂中和办公桌前,很少有时间去参与体育运动,即使有锻炼的时间也是在早晨和晚上比较短暂的时间内进行的。大部分教师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选择的是进行休息,而不是进行体育锻炼,即便教师参与体育锻炼,能够进行习惯性、规律性的体育锻炼的教师所占到的比例很低。由于教师长期体育锻炼不足,容易导致教师出现反映迟钝,身体协调性和运动能力降低,进而导致了教师的其他机体功能降低,这样会使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

3.心理素质比较差。陕西省高校教师身体亚健康和心理失衡有着紧密的关系,这主要是因为长期处于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超出了教师的承受能力,心理脆弱的教师容易出现心理不适应的情况。相关研究显示,在亚健康人群当中同时患有抑郁症的人占到了40%~47%,焦虑症者占到了32%,躯体化障碍者占到了15%,而符合一个或者是多个的精神疾患的诊断则是达到了72%。从整体上看,当前陕西省教师教育焦虑的能力普遍比较差,突发事件容易神经过敏,产生恐惧心理,很多教师都很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当前很多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强迫症,并且经常会无法摆脱自己出现的不必要的想法,导致陕西省教师群体成为亚健康高发群体。

三、陕西省高校教师亚健康体育运动干预方式分析

1.体育运动方式。在教师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体育项目关系到了教师进行体育锻炼的持久性和有效性。因此,在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当中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特点和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理的体育锻炼项目。此外,在选择合理的体育运动项目时要综合考虑客观条件,这主要涉及到教师的闲暇时间,以及学校体育设施情况,这主要是因为高校教师去校外进行体育锻炼的可能性比较小。为了提高教师的身体素质,在进行体育项目选择时应该以有氧运动为主,另外根据教师进行体育锻炼的特点,应该选择受天气因素影响比较小的室内运动,例如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考虑到不同年龄段教师的身体机能差异,年轻教师可以选择对抗比较强、运动比较剧烈的体育项目,而年龄比较大、身体机能差的教师,可以选择慢跑等运动项目。

2.体育运动的时间。教师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只有达到合理的锻炼时间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时间少则效果不明显,时间过长则容易对教师身体带来不利影响。在运动时间长短的确定当中还必须要充分考虑到运动的强度,一般而言,如果运动的强度大,那么时间就会比较短,如果锻炼强度比较低,那么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就需要相应的延长。美国运动医学会通过研究指出,运动持续的时间应该在15分钟到1小时之间,有氧运动一般坚持到30分钟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一定要合理地安排体育运动时间,避免不合理的运动身体带来的额外负荷。

3.?w育运动的频度。体育运动的频度主要指的是,教师每周进行体育锻炼的次数,要保证体育运动具有规律性。一般而言,教师在参与体育运动时,一般应该保证每周在3次以上。日本学者池上晴夫在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如果一周只锻炼1次,肌肉酸痛和疲劳每次都会发生,在参与运动之后的1―3天之内身体会感受不适,运动对身体健康的作用也不会积累。如果每周参与两次体育运动,身体疲劳和酸痛的感觉就会降低,并且对身体健康的作用开始累计,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每周运动3次或3次以上,身体不会出现酸痛和疲劳的问题,并且对身体健康所起到的作用也更加明显。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400字(精选10篇

    - 阅0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篇120__年_月_日星期_天气_今天,天蓝得像一张蓝纸,几多轻柔的白云飘在空中,雪白雪白的,像棉絮一般,随风缓缓浮游着。我的心情如同今天的天气似的。于是,我拉着.....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防溺水致学生家长一封信范文(精选2

    - 阅0

    防溺水致学生家长一封信范文(通用7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书信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书信是一种用文字来表情达意的应用文体。书信要怎么写才能发它的作用呢?下面是.....

    奋楫再出发作文范文(4篇)

    - 阅0

    奋楫再出发优秀满分作文【将初心融进灵魂把使命扛在肩上】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12月3日,中共中央决定,授予周永开、张桂梅同志和追授于海俊、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