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的关键(6篇)

来源:其他

媒体融合的关键篇1

[关键词]科学理论思维媒体融合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是指导我们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媒体融合发展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在我国网络社会初步生成。互联网的发展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的发展都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互联网的发展所带来的时代变化,给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带来了无限机遇,也带来了巨大挑战。

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应适应变化、追赶时代、引领潮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任务。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战略举措,是一项战略任务、系统工程。媒体面临着纷繁复杂的环境,肩负着繁重的历史使命,如果缺乏科学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就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就难以深化改革,就难以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科学理论思维,在指导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中,我以为,具体表现为运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方面。

一、运用战略思维,把握融合发展大局

战略思维是从全局视野和长远眼光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客观辩证地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思维。运用战略思维,要求我们从战略全局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从现实前瞻长远,从局部把握全局,透过现象看本质,避免急功近利、坐井观天的局限性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片面性。媒体融合,从思想观念来看,核心在于加深对传媒发展趋势的认知,媒体融合不仅仅是一场重大的技术变革,更是一次深刻的观念革命。媒体人应充分认识到,媒体融合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事关媒体生存发展的根本之策。应下决心破除影响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阻碍,让融合发展成为媒体人的思想自觉。随着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变化,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面临不少挑战。纸媒发行、广告连续下滑,不少都市类媒体收入“断崖式”下跌。广播电视受众日渐分流,广告收入也在下降。在现实压力下,一些媒体人才流失加剧。面对这种新情况,只有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传统主流媒体才能走出一条持续发展的新路。因此,媒体人应从战略思维高度,从思想观念上彻底自我更新,以新的姿态迎接新媒体、拥抱新媒体,坚定不移地推进媒体融合发展。

运用战略思维,体现在制定媒体融合发展战略时,应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的努力方向。从战略思维高度,明确媒体融合发展的追求目标。媒体融合发展,不仅是传播内容和传播模式的价值再造过程,也是新的传播关系的重建过程。媒体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是媒体融合发展的主要目标。

从战略全局出发制定具体方针,从长远利益着眼衡量工作举措。实践证明,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浪潮中成功的媒体,在管理运营中,始终有一个较为完备的理念和思路,并且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紧紧围绕媒体融合发展的目标,始终把握工作重心和总基调:着力创新工作理念思路,着力深化媒体内部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拓宽传播平台载体,着力强化人才支撑和政策保障,推动媒体融合,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竞争力强的新型主流媒体。

二、运用辩证思维,抓住融合发展重点

辩证思维是运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运用辩证思维,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方法,特别是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和矛盾分析方法,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

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抓住关键,找准重点。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事物发展的结果总是具有多种可能性。应以矛盾规律把握现实、解决问题,既敏锐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注意矛盾的复杂性,避免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的简单化、片面性。增强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处理好“树木”与“森林”的关系,学会“弹钢琴”,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媒体融合发展中,突破媒体深度融合的难点:处理好“统”与“分”的关系,分层级构建新型采编发网络平台,创新媒体内部体制机制。抓好“中央厨房”建设这个龙头工程。强化全媒体人才培养这个重要支撑。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移动媒体优先发展,打造移动传播矩阵,创新移动新闻产品,紧盯移动技术前沿。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不断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可以避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正确处理和把握几个矛盾关系。一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避免唯新媒体论。既重视新媒体建设,也重视传统媒体发展。二是技术支撑与内容建设的关系。既重视技术支撑,也重视内容建设。媒体融合发展,从长远来看,建立新闻网站、数字报、手机报、移动新闻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等是需要的,但从根本上讲,内容建设、新闻质量,才是立足之本。坚持运用新媒体延伸工作手臂、拓展传播渠道,同时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在加快建设新型主流媒体进程中切实提高新闻舆论工作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三是传播渠道与传播规律的关系。新媒体种类繁多,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重视渠道建设,也尊重传播规律。媒体融合不是简单叠加,更不是任何传统媒体的所有内容都适合新媒体。媒体融合需要畅通的渠道,否则就不可能有顺利的融合。同时,也应充分考虑人才、资金、服务对象等因素。四是平台建设与体制改革的关系。媒体融合需要搭建新平台,也需要对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做出深刻的调整和完善。在媒体融合发展中,重视平台建设,也重视体制改革。媒体内部组织结构的重组是重点,涉及到新闻采编流程再造、转变用人C制、资本运营和经营管理等。只有深化改革,积极探索,推动形成适应发展的体制机制,才能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三、运用创新思维,激活融合发展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贯穿整个发展之中。创新发展,辩证否定,正是一切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事物总是处于矛盾运动中,其基本方向是从量变转化为质变。创新发展遵循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强调从量变到质变、从渐进到突变,又从新的量变到新的质变,新的渐进到新的突变,以至无穷。当前,主流媒体传播阵地得到拓展,融合传播技术广泛应用,融合发展正成为引领新闻传播创新的强劲引擎。

创新发展,需要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与时俱进、知难而上、开拓创新的科学思维。创新思维,在立足客观实际、考察事物既有联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敢于突破陈规,锐意创新创造。创新思维的本质要求,就是打破迷信经验、本本和权威的惯性思维,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思想认识的新进展打开工作的新局面。实际工作中,运用创新思维,应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树立创新理念,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创新步伐,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遵循客观规律是创新发展的前提。发展是有规律的。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思想和行动,不会得到应有的、合乎规律的效果。创新发展的思想基础,是对事物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把握。人们只能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和正确运用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更不能否定规律。创新发展的根本目的是适应自然界、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破除不符合规律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使人们思想和行动更符合客观规律。

无论是认识规律还是正确运用规律,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创新发展的保障。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强调人的认识是自觉能动的过程。人们认识规律、尊重规律,目的是为了适应规律、正确运用规律,更好地改造世界。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人们才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创造性改造世界。人的这种特有的能动的因素和能力,起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实现创新发展,应高度重视、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预判,预见可能风险,主动化解问题和矛盾,从而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化危机为生机,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转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提高科学预见性,避免风险、降低损失。反之,高枕无忧、按部就班,在遇到矛盾和问题时就会手忙脚乱、茫然无措,最终丧失机遇。

实践是发展的动力,创造性实践是突破式发展的推动力量。媒体融合创新发展,一定是在创新实践中体现。人的认识离不开实践,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更离不开实践。实践,尤其是人们的创造性实践,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唯一途径。创新发展的成果,需要在创造性实践中取得,甚至需要多次反复实践,还要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再发展、再突破。只有顺应时展趋势,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创新内容产品、生产方式、传播手段、服务模式和赢利模式,才能在剧烈变化的传媒格局中寻找到生存和发展空间。

媒体融合的关键篇2

【摘要】“内容为王”的传统媒体时代已经过去,“渠道为王…‘用户为王”亦各自难撑全局。融合背景下,运用互联网思维将内容生产、技术渠道和用户体验三者贯穿起来,组成“三横一竖”的“王”,才能在媒体转型融合的“大战”中取胜。本文结合当下媒体融合转型的案例,以互联网思维统领全局,从内容、渠道和用户三个层面,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转型融合之道进行思考探索。

关键词五联网思维转型融合

2014年注定成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元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提出,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全媒体大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呈现出“此长彼长”的融合态势,新一轮的战略转型升级已经开始,一条全新的融合道路亟待探索。

毋庸置疑,“内容为王”的传统媒体时代已经过去,“渠道为王”“用户为王”亦各自难撑全局。融合背景下,运用互联网思维将内容生产、技术渠道和用户体验三者贯穿起来,组成“三横一竖”的“王”,才能在媒体转型融合的“大战”中取胜。以下,笔者将结合当下媒体转型融合的案例,以互联网思维统领全局,从内容、渠道和用户三个层面,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转型融合之道进行思考探索。

一、“一竖”:互联网思维贯穿始终

互联网时代不断创造着全新的媒体环境。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面对着来自内容生产、技术渠道以及用户体验三方面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方面,面临着新兴媒体带来的内容时效性、独家性和传播效果等方面的冲击:在渠道方面,建构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已成为传统媒体转型的必然路径;在用户体验方面,如何凝聚用户价值、争夺用户资源,是转型发展的题中之义。在与新兴媒体共存的融合背景之下,不妨把“互联网思维”应用到转型期的升级调整的主要方面,思考媒体融合转型之道。

互联网已经成为传媒领域的一个底层操作架构,由“新事物”逐渐发展成基础性的操作规则。媒体发展离不开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操作框架。因而,运用互联网思维来进行资源的重新整合和运营操作的重组配置,是媒体融合的关键所在。

互联网思维,顾名思义,就是用互联网的传播特征来思考媒体融合,强调即时传播、海量传播、大数据和云计算、众筹“众包”模式以及一种平等对话的姿态,亦是一种媒体间强强联合的思维方式。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和过去传统媒体运作思路全然不同的新思维,不是新闻业务的简单叠加与并行,而是在多个融合层面实现媒介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

二、“第一横”: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内容生产变革

对传统媒体而言,生产优质内容是其核心优势所在。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内容产品的升级,一方面提升内容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对内容生产方式进行变革。

运用互联网思维的开放性来提升内容产品,就要拓宽内容来源途径,改变传统的内容创作方式,提升内容产品在互联网环境中的传播效果。例如,近日,《赫芬顿邮报》宣布自2015年起将弃用美联社稿件,全部使用自己采编队伍的新闻稿件。作为“互联网第一大报”,《赫芬顿邮报》运用众多的非专业人员进行内容采写,这些用户有不同的知识背景,熟悉互联网的新闻环境,能提供多样化的新闻视角。与传统媒体封闭式、单一化的新闻采写相比,开放式的新闻采写方式更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要求,也能更有效地借鉴新兴媒体的表达方式和信息加工方式。

以《罗辑思维》为例,其较好地运用了互联网思维对媒体内容进行拓展与定位,一方面通过高质量的内容吸引受众,另一方面,将互联网用语以及逆向思考互联网思维方式巧妙运用,切合用户喜好。《罗辑思维》将互联网用语以及逆向思考的互联网思维方式运用到节目中,例如,将美国历史上严肃的关于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否正确的争论,巧妙套用了互联网战争的模式,将其讲述成“反进化论水军”,“达尔文粉丝团”,以及“脑残粉”的互博,使得该话题充满了轻松的语调,运用互联网词汇也更便于互联网上的受众对该节目的理解和吸收。《罗辑思维》的大多数节目是用自己解题的谬误抛出问题,然后让那些喜欢解题的人去主动解题,找到正确答案,以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这些“有种,有趣,有料”的有用户粘性的内容,《罗辑思维》吸引了许多忠实粉丝和用户。这为他后来会员付费模式的盈利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内容生产方式的变革,要对新闻生产流程进行重构。在过去。“稿件见报”即是新闻采编流程的终点。如今,稿件完成仅仅是“起点”,还需要针对多元化的渠道和信息终端进行动态内容的延续生产。以《纽约时报》数字化转型为例,在将报纸的编辑部门和数字部门进行了合并之后,《纽约时报》的新闻生产流程发生了巨大变化。记者不仅需要以最快地速度将稿件到网络上,还需要持续性地关注社会化媒体上用户的评价和反馈,持续调整和完善后续报道。新闻生产流程被整体拉长了,也更需要团队工作的合力。因此,建立“中央厨房式”的新闻编辑部门,为打通稿件传播的各个流程、实现新闻内容的多样形态和多元化传播提供了必要前提。

三、“第二横”:运用互联网思维增进技术渠道融合

渠道和终端是媒体转型融合中的关键性因素。科学技术特别无线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大大增加了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过去常说“内容为王”,如今更应加上“渠道为后”。如果只有好的内容,而没有适当的传播渠道,那么这些内容将无法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比于形态多种多样的新兴媒体而言,传播技术的缺乏成为传统媒体转型融合过程中的软肋。在占领渠道和终端开发的过程中,由于欠缺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经验和优势,转型过程遭遇技术瓶颈或效益不佳的传统媒体不在少数。因此,传统媒体在传播渠道的转型融合中,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增进渠道融合,充分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更好地融合新兴媒体的技术优势和传播特点。

在这方面,BBC视频群(BBCVi-sion)值得借鉴。BBC视频群把传统电视、网络视频、移动视频等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的各个视频制作部门整合在一起。从视频产品的最初策划、中期制作到最终的整个过程中,传统媒体平台和新兴媒体平台之间的技术、资金、人才得以充分整合和有效利用,实现了优势互补。在国内,实行“全媒体战略”已经成为传统媒体转型的普遍方式。

再议《罗辑思维》,其内容呈现上的多平台互动,体现了从媒体内部生产架构开始贯通融合的互联网思维。《罗辑思维》最初只在网络视频上传播,后来其逐渐延伸到微信、微博、贴吧、线下书籍等多种传播平台。其信息传播采用了声音、文字、影像、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利用微信、微博、音像、视频、出版、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脑、手机、书籍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多媒体信息传播。

以人民日报社全媒体平台为例,已建成囊括报、网、微博、微信、二维码、电子阅报栏、手机报、手机网、移动客户端、网络电视等十多种载体在内的全媒体传播平台。对渠道与终端齐全的追求已成为媒体融合转型的一大趋势,而如何有效地以渠道和终端为手段,最终达到媒体影响力和经济效益增长的目标。是媒体转型融合中还需要进行的思考。

四、“第三横”:运用互联网思维提升用户体验

伴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兴盛,信息传播“去中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传受关系亦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媒体组织能够控制新闻渠道和信息终端的时代已经告别,受众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表达的转变,让新闻传播活动能够脱离专业的媒体组织而自发运行。技术终端的增多,让受众更多地向信息终端接收者和使用者的“用户”角色转变。媒体转型融合中,用户参与程度、媒体对用户需求的了解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媒介融合发展的成败。以一种平等对话的交流方式,将用户纳入新闻生产过程,重构媒体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是互联网思维运用在媒体与用户关系层面的体现。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兴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对用户资源的持有,以及对媒体和用户之间关系的构建。新兴媒体将用户作为自己最重要的资源,重构着传统媒体时代中媒体与用户的关系,通过打造“用户体验”来产生黏性获利。以澎湃新闻客户端为例,它一方面使用自己的记者队伍,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用户生产内容(即UGC,UserGeneratedContent),通过开设“问答”和“评论”版块来获取用户新闻线索,将用户资源纳入新闻生产流程,扩大内容来源以实现内容原创性。当然,UGC的使用存在着专业性缺乏的弊端,但对于增加用户活跃度、提升用户体验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以网易新闻客户端为例,它为用户设计了“网易跟帖局的官衔”,随着用户经验值的增长,用户将沿着“副科长、科长、副处长、处长、副局长、局长”的晋升路线成长。《赫芬顿邮报》网站则根据用户的活跃度、用户生产内容的质量对其进行评级和分组,给不同的组别的用户赋予不同的权限。网易新闻客户端和《赫芬顿邮报》的做法都是在通过一种用户参与的动力机制,来构建新的用户关系,提升用户体验。

五、结语:“三横一竖”才可为“王”

喻国明教授提出一个有关媒体融合转型的新说法。他认为,“互联网是一种高维媒介。互联网比我们过去所面对的那些传统媒介都高出一个维度,生长出一个新的社会空间、运作空间和价值空间。”因而不能使用低维空间中的管理思维,即传统媒介发展逻辑,来进行媒介融合和媒介转型。“高维媒介”与“低维媒介”的观点引起了讨论。笔者认为,这充分说明了运用互联网思维这种全新的思维模式来推进媒介转型的必要性。

媒体融合的关键篇3

【关键词】广播媒体融合管理

【中图分类号】G221【文献标识码】A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从广播电视到平面媒体,在推进媒体发展方面渐成共识: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媒体融合事关传统媒体的生存问题,事关主流媒体还能不能拥有话语权的问题;媒体融合也将深刻影响新一代媒体人的生存与发展。正如所要求的:“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只有@样才能“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而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确保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一切发展问题的根本是管理问题,“管理”既为“融合”提供制度保障和支撑,也从根本上决定了融合“如何走”和“走多远”。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认为广播媒体在深入参与媒体融合实践中,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重点在以下三类问题上多思考、下功夫。

一、融合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加强制播流程管理

2016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推进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协同创新,用深度融合的战略谋划,推动广播电视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创新、渠道拓展、平台运营、流程再造、组织重构、安全保障等各个环节的协同演进和一体化发展,通过双向驱动、并行并重、资源共享、此长彼长,实现广播电视媒体与互联网从简单相‘加’迈向深度相‘融’的根本性转变。”其中,“流程再造、组织重构”就是强调广播电视的流程管理。

流程管理(processmanagement),是一种以规范化的构造端到端的卓越业务流程为中心,以持续地提高组织业务绩效为目的的系统化方法。它应该是一个操作性的定位描述,指的是流程分析、流程定义与重定义、资源分配、时间安排、流程质量与效率测评、流程优化等。因为流程管理是为了客户需求而设计的,因而这种流程会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得到优化。

从当前广播界的情况来看,融合过程中要加强制播流程管理和再造,笔者认为应当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广播在媒体融合中要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和功能。这一点,顶层设计已经给出了答案,要“以广播电视新闻制播为基础,打造新闻信息的‘中央厨房’,做到一次性采集、多媒体呈现、多渠道。以融合性业务为核心,整合广播电视资源,做大做强广播电视主业。建立融合协调机制,统一协调融合发展中的资源调度、流程对接等工作。”可见,在融合定位上,传统广电媒体必须“新闻立台”;在功能定位上,传统广电媒体要“以融合性业务为核心,整合广播电视资源,做大做强广播电视主业”;在发展路径上,须打造“中央厨房”。明确了这些功能和定位,才能进一步审视当前广播媒体在流程上存在哪些改进空间和管理问题。

媒体融合的关键篇4

【关键词】社交媒体移动GIS新闻报道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普及,人们对空间信息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大。空间信息服务、无线移动服务和社交网络服务的结合,使得移动GIS(地理信息系统)与社交媒体呈现了融合趋势。在此背景下,实时信息、地理空间和社交网络的融合,成为传媒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12年5月的调查报告显示,美国74%的智能手机用户使用手机获取基于地理位置的实时信息服务。报告同时指出,18%的美国智能手机用户使用Foursquare等地理社交服务网站。这一趋势对传媒业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在新闻生产和方面,公民新闻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一、社交媒体与移动GIS的融合

“跨界、融合、变革”是2012年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的主题,寻求跨界合作、媒介融合和实现变革已成为全球移动互联网产业关注的焦点,这也是对上届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关键词“SoLoMo”模式的一个延伸。“SoLoMo”模式是著名IT风险投资人约翰·杜尔(JohnDoerr)提出一个概念,这个概念融合了目前互联网领域最为热门的三个关键词——Social(社交)、Local(本地化)和Mobile(移动),他认为这三种模式的结合可给互联网发展带来全新的景象。在此背景下,移动GIS与社交媒体也呈现融合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移动GIS的媒体化趋向:移动GIS越来越趋向为社会化媒体

所谓移动GIS是指用户(终端设备)处于移动情况下使用的地理信息系统,它是伴随PDA、智能手机、车载移动终端等智能移动设备的出现而产生的。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发展,移动GIS逐渐成为了社会化媒体的代名词。另外移动GIS的不同用户通过互动交流与信息沟通,已在地图网站形成了自己的虚拟社区。谷歌地图,必应地图,雅虎地图,成为了吸引数百万用户的虚拟社区。通过UGC(UserGeneratedContent)机制,在线地图已经逐渐成为一个进行公共信息交流的平台,各地公众公开表达他们的意见,关注实时新闻,共享感兴趣的事件。这也很好地说明了移动GIS作为社会化媒体的角色。

2、社交媒体的空间化趋向:社交网络越来越离不开地理位置服务

社交媒体越来越多地提供基于位置的服务,突出表现就是基于位置社交服务的兴盛。位置社交服务是一种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无缝衔接的社交网络服务,可以帮助用户寻找朋友的位置信息和以及一些相关性信息,同时也可以不断激励用户分享他们自身位置信息等内容,逐渐成为一种可提供社交网络服务、位置信息服务以及游戏元素的平台服务等,并成为以此为基础创建聚合用户、软件开发者以及广告主的产业链生态系统。基于位置服务的社交媒体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社会签到网站;社会评论网站;社会事件网站。目前一些社会化媒体巨头如MySpace、Facebook、Twitter都在涉足这一领域,由此可见社交媒体的空间化倾向也越来越明显。

移动GIS的媒体化倾向和社交网络的空间化倾向,使得二者之间的融合正在逐渐加剧。在此背景之下,如何做好具有创新性的新闻报道,将成为当前我国新闻业务领域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二、社交媒体与移动GIS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报道模式选择

1948年,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拉斯韦尔(HaroldDwightLasswell)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传播过程最基本的五要素,即“五W”传播模式,包括谁(Who)、内容(SaysWhat)、渠道(InWhichChanel)、对象(ToWhom)和效果(WithWhatEffect)。新闻报道模式的创新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出发来看包括了信息采集、传递和反馈这三个过程,具体可分为新闻报道内容的生产、传播渠道创新和新闻报道的反馈。

1、新闻采集方式:多信源与全信息

“信息源”是新闻报道信息的来源,“信息源”的改变是新闻报道模式创新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社交媒体与移动GIS融合的背景下,“信息源”结构包括多信源的采集与全信息的整理。

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多是以单一的技术手段为主,逐渐形成了单一的信息采集及传播流程,不同的媒介之间合作和协同报道的机会缺乏,而在融合背景下,与GIS融合的社交网络成为人们广泛获取信息的来源。为此则要求记者要从多角度发现信源,主要是指充分利用移动社交网络和GIS发现信息,寻找信源。只有在保证多信源的情况下才能做到全信息,新媒体报道模式不断创新是通过对新闻资源的大力开发来实现的,新闻资源的开发则成为了新闻报道模式创新的关键,为此记者应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多信源采集,全信息整理。

2、新闻呈现方式:多媒体与全景化

媒体融合的关键篇5

关键词:报纸;受众;“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1-0076-02

一、报纸媒体发展困境

快节奏的传播速度让报纸传播滞后性日益凸显。互联网的发展,扩宽了公众获取资讯的渠道,加深受众了解信息程度。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增强信息传播时效性,传播者在事件现场进行直播,无时差的传播速度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报纸作为传统媒体的主要传播力量,主要通过每日、每周等更新频率进行资讯传递,一旦错过出版时间或出现版面排满的情况,信息出版将会推迟,降低新闻的时效性。推迟出版时间降低新闻时效性,而互联网传播利用网络的快速性进行无时差的直播,高效的传播速度让公众从被动接收资讯转变主动搜寻。

急于融合,忽视传播内容质量。传统媒体时代,电视、报纸媒介以绝对优势占据着新闻传播的霸权地位。但在互联网兴起之后,BBS、博客、微博、微信等传播形式的出现,威胁传统媒体霸权地位。受众流失、发行下降、影响力减弱,让报纸媒体意识到当前的传播模式不再适应受众需求,转型是报纸媒体必须直面的问题。但在转型的过程中,传统媒体欠缺理性思考,缺乏互联网思维,没有将报纸的优势在融合互联网过程中发挥出来,只是单纯依靠报纸电子版;博客、微博、微信等传播载体简单的内容复制、粘贴进行更新,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效益,反而降低内容的专业和深度。同时,报纸因版面、固定模式限制,以时政新闻和社会新闻内容为主,固定版面无法扩版。而在快节奏地生活环境下,公众利用碎片时间阅读轻松内容,避开严肃、说教信息,转向轻松、娱乐的新闻。因此,报纸媒体急于与互联网融合,忽视内容的专业性和传播深度,导致错过转型时机,在与新媒体竞争中处于劣势低位。

2.注重媒介形式融合,忽视受众地位。一直以来,党报在发行上很大程度上依靠行政手段订阅,面对的受众多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报纸处于绝对霸权传播地位,传播者传播什么受众接收什么,受众主体地位和传受双方互动成为空谈。相反,在互联网时代,受众成为媒介争夺的焦点,受众地位不断提升,以“受众中心”的内容崛起。报纸媒体在转型的过程中注重形式上的融合,而忽视了受众地位,缺乏主动服务意识,传受双方互动变得缓慢,让追随报纸转型的受众逐渐脱离,受众转向新媒体。

二、“互联网+媒体”融合的契机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是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结合,利用互联网开放、快速、互动等特点,改变传统产业的经营方式、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概念提出后成为国家战略,互联网迅速与农业、金融、旅游等行业结合,P2P投融资产品、滴滴打车、余额宝、网商银行、健康云等软件广泛应用。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得到有效结合。

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受众接收、阅读资讯的方式。面对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报纸发行量、广告收益逐渐下降,传统媒体为占领新兴市场和留住受众,开始与互联网融合,出现一大批微博、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新闻APP等。报纸媒体试图通过与互联网的融合来提高影响力、权威性,获得受众关注。但在融合的过程中,报纸媒体只注重形式进行融合,却没有发挥新闻采写的专业性、权威性等特点,重新掌握信息话语权。同时,报纸媒体缺乏互联网思维;对受众地位的不够重视,内容单一,逐渐失去了媒介霸权地位。

互联网时代,改变的不仅是媒介的传播形态,更多的是受众获取资讯的方式。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受众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搜寻。同时,受众拥有的双重身份(传播者与接受者)提高了受众的地位,也增加了受众参与信息传播的积极性,使信息传播速度成病毒式扩散。“互联网+媒体”的融合,加快信息传播的速度,提高受众参与度,扩大事件影响力。在“互联网+媒体”的背景下,促进传统报纸的发展,也提升报纸的业务水平,促进报纸产业化的形成。

三、报纸媒体发展路径

随着“互联网+媒体”程度的加深,各类媒体与互联网融合,新闻APP、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传播方式层出不穷,这不仅打破地域限制,也改变了受众了解资讯方式,受众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搜寻。报纸媒体如何在同类竞争中脱颖而出,如何获得受众关注,成为互联网与报纸融合取胜的关键。

(一)在“互联网+媒体”融合中提升内容主导地位

互联网时代,“内容为王”得到充分体现。首先,从本质上说,各类报纸以传播内容为目的,重构传受双方关系。要吸引受众,根据不同类别的报纸、不同受众群体,进行定位。对于专业性报纸,定位于行业精英,用具有深度的内容培养稳定的受众群;而对于社会新闻,受众多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内容应运用轻松语言等。传统媒体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报纸,合理的定位,细分受众群体,培养稳定、有效的目标群体,以便扩大媒体影响力。

其次,内容制作成为媒介提质的关键。媒介融合扩宽媒体获取信源渠道,从浩瀚的信息库中选取有价值的信息、撰写出让受众满意的报道,才是重获报纸媒介霸权地位的核心。报纸媒体在融合中,突破了常规的一日一报,改为报纸传播为主,微博、微信辅助传播的现象。报纸媒体借用微博、微信定时发送信息;特殊时节、突发状况进行现场直播,扩大媒体影响力。2016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公众号就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进行解读,仅从上午十一点到中午十二点之间就推送《重磅!5年后的中国什么样?总理报告找答案》《10个关键数字速读政府工作报告(附十大“前景产业”)》《总理报告,将这样改变我们的生活》三篇文章,实时直播总理讲话情况,解读政府报告的内容。在融合中,报纸媒体在传播内容过程中,突破枯燥、严肃的文字;针对不同时段,推送不同类型的内容。传播主体转变“传播霸权”观念,以受众为中心来制作内容,将报纸媒体单一传播内容转向密切联系受众的平台。

报纸与互联网融合后,因传播介质不同,传播符号也需要发生相应的改变。“互联网+媒体”改变了报纸媒体单一的“文字+图片”的传播模式,将图、文、音、频四位一体的融合模式进行信息传播,丰富了传播符号,也便于受众阅读。融合后的媒介传播内容打破了以往单一的新闻报道模式,开始将内容转为集信息传播、生活服务、广告插播、在线购物等一体化的商业模式。受众通过APP就可以享受多重服务,体验一站式服务。

(二)用“互联网+媒体”思维明确受众需求

互联网时代,受众主体地位得到提升,以受众为中心的资讯、服务内容层出不穷。互联网改变传统媒体传播理念――告知信息,转变成针对受众需求制作内容的载体。“地球村”实现,满足了传播主体多样性。受众不在热衷追求新产品,转变为传播者针对受众的需求设计、制作产品,来满足受众需求。Facebook、Witter就提出以受众为中心的“定制受众”的理念,在Facebook的广告,只针对广告主明确界定的一部分用户。内容私人化定制、柔性化传播,精准定位,满足用户需求,让效益达到最大化。在媒介融合下,利用大数据分析受众需求,并予以满足,才能吸引和留住受众。

(三)在“互联网+媒体”整合中转变经营和服务方式

媒介融合,不仅局限形式的融合,在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等方面也应进行战略调整,达到内、外发展均衡的状态。报纸利用新技术,经营转型以新闻传播为主,开拓咨询、服务等业务,构建媒体“一业为主、多项经营”的格局。同时,寻求跨行业战略合作伙伴,整合资源,实现跨平台发展,通过相互影响来增加报纸知名度、影响力,从而获取广告份额。报纸经营转型,立足互联网,着眼产业发展,从信息收集到传播;内容制作到发行,形成一条产业化经营模式。

转变依靠发行量、广告收益为指标的评价体系。发行量和广告收益是传统报纸衡量影响力的重要标准。但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报纸传播方式发现巨变,不能按照传统的衡量标准进行经营,需全面分析、综合考评。利用大数据的便利性,从发行、内容品质、服务等方面进行分析、统计,完善评价体系。让报纸媒体从单纯的评价体系中解脱,更加注重品质提升。

“互联网+媒体”的融合,以互联网信息汇集和整合优势为基础,结合报纸传播的权威性、专业性等特点,打通各传播渠道,构建一体化信息传播、服务平台,为公众提供实时报道、深度分析、咨询服务、战略决策等内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用户成为主体,不断更新传播形式,推出新闻客户端、APP等,满足受众需求,及时与受众互动,为受众带来个性化体验。

在“互联网+媒体”发展背景下,报纸媒体加快了与互联网融合的速度,业务得到拓展。在融合过程中,报纸媒体取长补短,逐渐具备了互联网思维,提高受众地位,发扬内容传播权威性的特点,转变经营和服务思维。“互联网+媒体”将引领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媒体融合的关键篇6

受职业习惯驱使,我个人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经常基于两点,一是立足电视看融媒体,二是跳出电视看融媒体。站在广电的立场上,当下所做的一切有关调整布局、整合业务的思考和举措,目的通常只有一个,那就是全力争取在融媒体平台上的主导话语权。就今天的电视媒体而言,主导权更多源自自我改变的创新力,也许,电视和互联网之间面临的状态也可以借用“给力”这个热词来形容一谁更给力,力从哪里给?

知己知彼,方能因势而动。互联网对电视到底有多大的压力?传统电视还有没有未来?围绕这些问题,网络热议的声音有几十万条。这里我们来做一些数据的解读一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份,中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截至2009年底,网民中网络视频用户的规模已经达到2.4亿,使用率为62.5%,请注意2.4亿是专指网络视频用户,而且目前的统计只截止到2009年底。那么同期的电视观众的规模是多大?――12.36亿,电视的使用率(也就是周平均到达率)是93%――两者相较,网络视频用户的数量占到了电视观众规模的21%,网络视频使用率占到了电视使用率的67%,这组数据说明什么呢――如果把用户使用网络视频当成是在看一个电视频道组,那么这个网络视频“频道组”所占的市场份额在2009年底已经达到14%,尽管离央视频道组和省级频道组还有距离,但已经接近于国内收视市场上城市台频道组的平均份额。

这里还有另外一组央视索福瑞2009基础调查数据,全国35个中心城市(15岁以上)人均每天使用媒介时间约为387分钟,其中看电视最多,占64%,其次是上网22%,读报7%,听广播5%,看杂志2%。――从数据上看,上网时间虽只能占到看电视时间的三分之一,但已经超过看报纸、听广播和看杂志的总和。而且,使用网络的时间仍在持续不断地挤压电视收视时间。

如果把使用电视和使用互联网割裂开来看,仅仅从这些数据判断,迅猛发展的互联网取代电视成为客厅娱乐的主角是迟早的事情。但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电视媒体非但没有因此而悲观,反而纷纷踌躇满志,意欲在新的媒体格局到来之时有所作为。仅从新媒体的领袖业务――网络视频来看,央视中国网络电视台和包括安徽网络电视台在内的省级网络电视台,正以网络电视和视频内容分享方式反向渗透互联网――多年前我们曾经听到过央视电影频道的宣传语,叫“打开电视看电影”,现在我们看到另一种媒体使用状况正在出现,那就是“打开网络看电视”。以电视剧为例,安徽卫视近年围绕精品大剧开展“台网联动推广模式”实践,事实证明,不仅没有导致电视观众的流失,反而每每借力于网络信息的广泛到达,获得电视热播、网络追逐、收视率和影响力俱佳的超值收效。安徽卫视同时段全国收视冠军栏目《超级新闻场》则是另外一个电视和网络双向进入的案例,栏目起初因为大量解读、重构源自网络的生动信息而引发电视观众强烈兴趣,当栏目形成鲜明风格、拥趸众多以后,又迅速成为各大视频网站竞相追逐的热点节目,反向进入互联网,每天都有极高点击率――事实上,网民和电视收视主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重叠或错位的关系,这种关系导致电视和互联网既互相侵入,又一起互动,乃至出现竞争到融合的趋势。一个广为接受的积极看法是,电视正在走向终端化――可能是基于这个判断,国际范围内有许多与电视悲观论调完全相反的声音,默多克判断电视媒体会优于网络媒体,原因是人们更愿意躺在沙发看电视,而不是坐在椅子上盯着电脑屏幕。世界消费电子协会(cEA)总裁Gary也认为,广播电视凭借数十年间积累的深厚底蕴仍将成为这个勇敢的新世界的一部分,广电可以利用自身的“巨大资源”,重新定义和消费者的关系,来推动“未来40年里的辉煌”。

我认为,所谓“重新定义和消费者的关系”,其实就是自身创新。那么,电视创新的着力点在哪里?创新的目的主要是要解决自身存在的短处。融媒体格局下的电视创新有更为深刻的内涵,创新过程实际上是要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脱胎换骨。

面向融媒体的电视创新应当分为三部分――体系创新、布局创新和内容创新。

先来看体系创新,体系创新的目的,在一定意义上是要解决融媒体时代电视“是什么”的问题。体系创新至少应该包含经营产业化、互动多样化和定位类型化三个方面。

所谓经营产业化,是指电视既要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与新媒体的合作,也要做出自身不断衍生新媒体的图谋。变新旧媒体简单瓜分资源为整合和利用,自然拓展受众范围。操作的关键点是,基于相似受众群,开发新的节目和产品,使台网平台的受众基础都有扩大,各自市场份额都有增加。简而言之,经营产业化是用一根延伸创意产业的价值链,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裹挟到一起,共生共赢。

互动多样化,是指电视媒体多方开发与新媒体互动的方式,让习惯使用各种新媒体的受众群,通过“互动”增加与电视节目的黏性,稳固受众群和市场份额。就电视节目而言,互动与其说是一种设计,不如说是融媒体时代的不可或缺的营销手段。基于互动的营销,具备双重含义,一是营销话题,扩大电视节目的影响力;二是直接通过新媒体增加赢利空间。

定位类型化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独有”的问题。“类型”与“专业”不完全一样,专业可以重合,类型只能独有。而“类型”与“特色”是采用差异化发展策略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初期的差异化可以视为“特色定位”,当特色定位逐渐具有独有的文化意义内涵的时候,则进入到类型化的相对高级的定位阶段。定位类型化也是电视媒体品牌战略的必然诉求。

再来看布局创新,我在前面提到,体系创新解决电视“是什么”,而布局创新的目的是解决融媒体时代电视“做什么”。实现阶段性的布局创新,至少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在内容增量上,加大技术投入,视频业务以“优”压“劣”;提升资本运营能力,以“快”吃“慢”。未来3~5年,没有更新的技术出现之前,视频业务是新媒体发展关键一环,也是电视媒体在融媒体平台上争夺话语权的当冲要道。我这里所讲的“优”和“劣”是指优势和劣势,广电显然拥有政策优势、制作优

势、版权优势和人才以及经验的优势。而新媒体视频业务的劣势,集中体现在受版权交易混乱复杂状况的限制、内容相似度高、排他和差异性差以及成本制约等多方面。而这里所讲的“快”,是指提升资本运营能力,适时收购民营视频网站,实现网络视频产业的兼并整合,弥补自身短板,快速增强实力,迅速掌握竞争中的主动。作为国家队,中国网络电视台已经率先启动上市融资的程序,包括安徽网络电视台在内的省级网络电视台也应该把握机遇,乘势而上。

第二,在业务布局上,深化台网捆绑策略,发展数字内容产品,探索增值服务。视频业务形成基础架构以后,让受众从“看电视”到“用电视”成为可能。台网捆绑后,用户可以在电视台的网络门户上实现点播回放和评论,电视的“终端”属性就逐渐凸现,传统电视媒体也就有可能把网络视频业务的触角伸向购物、游戏和电子商务等“全业务”方向。

第三,在经营获利上,顺应传播模式由“中心扩散”到“多点互动”的新特点,创新赢利模式。其一,传统电视广告运营模式正在改变,多媒体和跨媒体交叉传播,有利于电视产品和品牌的营销和推广,变单一广告营销为共融、共生、互补的多媒体营销,效应放大,事半功倍。安徽卫视与搜狐视频联合首播新版《红楼梦》,开展互联网+电视台的跨媒体联合营销,并试行总冠名联合招商模式,开国内互联网与电视界此类合作的先河,其实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路。其二,新媒体的勃兴,让人们的生活内容在现实和虚拟两个空间里存在,能够打通两个圈子的新型商业模式,将是传媒利润增长的诱人蓝海。

第四,在电视剧生产上,主动承接融媒体时代的传播渠道多元化,以新的电视剧内容观、平台观、营销观编织产业链。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指出,要提升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的生产能力,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产品开发,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对影视数字内容的需求。面向融媒体时代的电视剧生产,第一要研究在新媒体上受欢迎的电视剧(包括网络下载量极高的境外剧)的内容特点,把握新媒体用户的欣赏口味,生产在多种播出渠道都会受到追捧的电视剧;第二要在生产电视热播剧的同时,自主研发或与新媒体联合开发“新媒体”版;第三要创造性地开展电视剧的新媒体营销,借力新媒体提升收视和影响力;第四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电视剧产业向数字创意产业的转型升级。

第五,在新闻信息占有上,尝试跨地区跨媒体联合采集、成果分享。传统电视媒体若能组织大规模、跨地域、跨媒体的联盟组织,共同编织一个超级新闻平台,各自的采集能力加上卫星直播技术的广泛使用和网络电视台的新媒体联动,将一定程度解决信息来源的广泛和传播速度的快捷,会产生巨大的规模效益,前景无量。各地已经出现的一些民生新闻协作体和直播联盟,可以看做是这种合作的雏形。

新成立的安徽广播电视台在创新电视剧生产机制、发展网络视频产业和创新广电赢利模式等方面已经展开了一系列的动作。下一步,提升资本运营能力,以资本合作促进业务融合、迅速扩大经营规模将是我们工作布局的―个重点。

电视传媒,内容为王。内容的创新,更多涉及的是“怎么做”。我认为融媒体时代,电视内容生产的创新有这样四个关键词组――形式革命,基因内容,盘活版权,传播形象。

第一个关键词组:形式革命。已经习惯使用新媒体的用户对于节目的编播安排、进程、节奏,甚至结果,都希望有意志体现。要满足用户的这些需求,终端化的电视内容首先要强调形式的易理解、易参与、易操作,然后才有可能被选择与消费。体验与共享,随需而变,将是电视内容实现形式革命的目标和方向。近年在电视媒体出现的网络春晚应该就是基于形式革新的出发点,而2010跨年之夜播出、由安徽卫视主办、新浪网网络主办的《2010国剧盛典》,也在前期评选、嘉宾邀请、流程设计和过程互动等方面,充分考虑内容与形式的双向开放,取得了电视和网络的双赢。

第二个关键词组:基因内容。也就是内容基因化。电视媒体的内容创新,应该借鉴新媒体在内容组织上多元共生的“基因原理”,改变内容生产各不相干的局面,通过产品与产品的同源承接和异质互补,既让内容生产规模化膨胀,又方便受众在过往经验基础上的自然接纳。

内容基因化应该建立在因素多元、来源多元和渠道多元上,因素多元是指融媒体时代的内容产品通常同时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来源多元是指传统来源和民间来源兼具,而渠道多元则指跨介质和跨平台的多重传播。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400字(精选10篇

    - 阅0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篇120__年_月_日星期_天气_今天,天蓝得像一张蓝纸,几多轻柔的白云飘在空中,雪白雪白的,像棉絮一般,随风缓缓浮游着。我的心情如同今天的天气似的。于是,我拉着.....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协会申请延期申请书,协会申请延期申

    - 阅0

    精选协会申请延期申请书(精)篇1尊敬的安庆师范学院社团联合会领导:您们好!我是来自12级汉语言文学(1)班的白晶。感谢各位领导审阅我的申请书!今天我很荣幸在这里表达自己由来.....

    关于办公室个人年终工作总结范文集

    - 阅0

    办公室个人年终工作总结篇1年轮辗过沉痛和荣耀并存的20xx年,驶向充满挑战和未知的20xx年之际,回首20xx年,认真总结自我,找寻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更好地促进自我提高,尤为必要。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