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的现状(6篇)

来源:网友

网络环境的现状篇1

【论文摘要】网络环境对图书馆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因此建立数字图书馆是适应网络环境的要求。文章阐述了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及现状,通过分析目前数字图书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一、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及特征

数字图书馆就是对有高度价值的图像、文本、语音、音响、影像、影视、软件和科学数据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组织规范性的加工,进行高质量的保存和管理,实施知识增值,并提供在广域网上高速横向跨库连接的电子存取服务。同时还包括知识产权、存取权限、数据安全管理等。数字图书馆是网络环境的产物,其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数字图书馆的数据、文本、语音、图形图像和视频信息等所有信息资源都是经过计算机处理的数字化信息,信息资源数字化是数字图书馆的基础。(2)信息传递网络化。在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上,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都要通过Internet、互联网络、联机网络传递。(3)信息资源利用共享化。互联网的数字图书馆组织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并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工,使各地用户方便地利用大量和分散在不同贮存处的信息资源。图书馆不再局限于一个建筑实体,而走向“无墙”、走向“全球”、走向“虚拟空间”。(4)管理与服务均依赖于计算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存贮、传递都以计算机为基础,用户通过计算机终端,进行网络查询,获取信息。(5)信息存取自由化。凡与网络联结的用户,对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可自由存取,不受时间、条件、数量的限制。(6)信息实体虚拟化。数字图书馆在实体图书馆的基础上趋向虚拟化,进而出现了虚拟馆藏,虚拟参考馆员,虚拟服务。

二、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瓶颈

在1999年12月又设立重大应用课题“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系统”,为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全面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2001年,科技部在“十五”攻关和“S863计划”中将“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地球”共同列为信息领域的研究重点。我国数字图书馆事业经历了从试验开发到普及推广阶段,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1)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数字图书馆本身依附于网络而存在,其对内的业务组织和对外的服务都以网络为载体,得益于网络也受制于网络。正常情况下,数字化图书馆中重要的计算机硬件CDROM保存时效平均为25年,缩微磁贮载体一般为10年。(2)知识产权纠纷。数字图书馆要对本馆的信息资源数字化,并在网络上传播,供读者阅读使用,构成了数字化信息资源上载行为,而读者要采集、利用数字化资源信息,就要浏览、下载、打印数字化信息资源,这就构成了数字化信息资源的下载行为。(3)标准化问题。数字信息的标准化是我国数字化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我国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库分散建设,网络信息资源缺乏统一标准,各个上网单位各自拟定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标准,不仅用户检索界面、检索语言和管理系统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大量的数据库及电子出版物结构本身也不兼容,各系统不能互相沟通、互相应用,直接影响到数据库的质量、查询服务效果以及网上资源共享。为了达到全社会资源共享又避免重复建设,设计一个国家认可、大家共同执行的统一技术标准,并将它纳入数字图书馆的框架中去,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大任务。(4)读者和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未来的数字图书馆读者和图书馆工作人员都需要具有能够熟练驾驭计算机的能力和敏锐的信息意识。目前的读者和图书馆工作人员离这个要求还相差很远,有的不会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检索,有的根本不会使用计算机,有的缺乏信息意识。

三、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网络技术的继续发展必然有助于信息安全问题的改善,但是对于棘手的知识产权纠纷,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更为完善的知识产权政策,从政策上和财力上扶植数字图书馆,通过某种途径来补偿权利人的利益,从而使图书馆坚持无偿服务的原则,以便达到既最大限度地传播信息,为公益服务,又充分维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这样双重目的。制定相关的法律,依法兼顾社会公众的利益,有利于良性社会经济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数字图书馆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法律机制。

总之,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必须进行思维创新和体制创新,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和促进数字图书馆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文骏.图书馆使命与文化视野.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2):13~14.

网络环境的现状篇2

关键词:网络学习环境;多角色环境;用户界面定制;学习过程跟踪和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2-0027-03

1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教育的时空限制日益消除,人们逐渐从传统的学习环境步入到网络学习环境(NetworkedLearningEnvironment,简称NLE),网络教学成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

在NLE发展的初期,网络教学单纯的以课程为核心,即将各类课程资源到网上,实现课程的数字化改造。但是随着NLE的发展,人们发现课程只是学习的一个方面,任何课程学习都需要环境。如何建设一个优化的网络学习环境,使学习者、课程、教师以及其他各类资源在这个环境下有机地联为一体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这已成为一线教师和网络课程研究人员关注的热门课题。我们在网络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进行了一些研究和实践,下面将对网络学习环境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一些设计思路,以期更好地促进网络学习环境的建设。

2网络学习环境分析

网络学习与传统课堂学习有一定的区别,它对学习环境所提出的要求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实现随时、随地获取资源

网络的优势就在于资源开放和共享,在现代网络技术的支撑下,网络学习环境突破了现实生活中的时空障碍,开放性使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一网络终端的接入方式下都能满足教和学的需求,使教学信息和学习资源得到高度共享。

(2)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预设

在网络空间中可以存在无穷尽的资源,但这些资源并不都是用户所需要的,单纯数量级的资源堆积会给用户在辨别、使用的过程中带来困难。因此,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需要有一定的预设性,即有一定的计划性、预期性和规范性,提供给用户的内容应该是经过筛选和整合的,对学习的内容结构、学习过程等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加工的。

(3)实现有效的交互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为交互的实现奠定了物质基础,因此,网络学习环境下所提到的交互更多的是指借助于网络平台的人的行为,它有多种表现形式:①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网络课程提供了一个自行控制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如果对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缺乏合理的设计,就会使网络学习演变成对用户上网水平的考验,增加用户的学习负担。因此,网络学习环境在界面、布局、导航等方面的设计都要从减轻使用者认知负担的角度出发。②学习者与学习伙伴、教师的交互。网络学习中虽然起主体作用的是学习者,但是,教师、学习伙伴等因素都会对学习者的知识构建造成影响。网络环境中借助网络技术实现的良好的人际交互可以减少学习者的网络孤独感和困惑感,增强网络学习的吸引力,营造和谐的网络学习氛围。

(4)实现学习活动跟踪和评价

反馈和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在网络学习环境下,用户之间不再面对面接触,网络学习变成一种高度自由的行为,学不学、学多少完全依靠自觉性。现在的网络学习环境中有各种交互工具,可以为学习过程的全程监控提供方便,但是,很多反馈信息是零散的,针对性差,使教师无法全面了解学习活动的反馈信息,无法及时给出学习评价和建议,从而影响网络学习的实施效果。因此,需要开发一些新的方法和策略,使信息的反馈变得规范化,使教学的评价变得有针对性。

3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

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出发点,不同的出发点所涉及的设计重心将有所不同。从物质角度出发,会侧重互联网技术、硬件技术、通信技术等;从教师角度出发,会侧重教学设计、教学管理等;从开发者角度出发,会侧重开发工具、界面展示、内容导航等。本节侧重从开发者角度出发,介绍我们在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过程中,对多角色环境设计、用户界面定制、学习过程跟踪和评价几方面的设计思路。

3.1多角色环境设计

网络学习具有明显的目标性,不同成员角色对网络学习环境的期望值都是非常明确的。学习者希望通过与学习材料、教师以及学习伙伴的交互来完成新的知识建构,教师希望通过网络学习环境更好地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因此在环境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多角色的定位,其次是所有操作流程的设计都应该围绕着不同角色的目的展开。

学习者是所有学习活动的中心,需要为他们提供完整的、直接的学习内容和方便的辅助工具,使其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建议,以帮助他们实现高效率的学习和交流,而不是漫无目的的浏览网页和无边无际的聊天;教师是网络学习环境不可缺少的因素,需要为他们提供一整套方便的工具,使其能随时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状态,及时给出评价和建议,以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工作量。

3.2用户界面定制

网络学习环境拥有丰富的资源,并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自行控制的学习环境。但是,正如前面所说,不同的成员角色其目标不同,所以在多角色环境下尤其需要考虑用户界面的设计和导航,使用户可以快速、直接地定位到自己的目标位置,而不是把大量时间浪费到寻找目标位置的过程中。因此针对不同的成员角色,需要提供一个统一的又可以定制的界面,集中呈现该角色最常用的内容,以及最紧急的任务。

3.2.1学生界面定制

在面向学生定制的界面上,将体现学习者最常用的学习活动和工具,一般需要包含这几方面的内容(见图1):

(1)学习内容:向学生展现经过网络教学设计人员精心设计的学习内容。

(2)其他资源:与学习相关的其他资源,比如各类参考资料、学生优秀作品展示、整体学习状况分析等,学生可以借此功能扩大自己的知识获取范围,同时可以了解其他人的学习状况和借鉴优秀的学生作品。

(3)作业内容:向学生提供需要完成的习题作业。

(4)习题自测:向学生提供各单元的自测内容。

(5)电子文件夹:每个学生专属的电子文件夹,存放其各阶段的作业成绩、自测成绩、讨论课成绩、教师评语及各种学习档案等,供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

(6)互动区: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的互动区,方便学生加入到同学之间的交流或者与教师之间的讨论中,也可以向其他同学或教师发送信息。

(7)学习工具:提供各种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网络学习。

(8)教师留言:提供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留言,内容可以是对该学生学习的评价、学习状况的分析和建议等,使学生经常性地感受到教师对其的关注。

(9)消息公告:与课程学习有关的一般性消息通知或作业点评等,面向所有学生用户。

3.2.2教师界面定制

在面向教师定制的界面上,将体现教师最常用的管理活动和工具,以及需要完成的指导任务,一般需要包含这几方面的内容(见图2):

(1)资源管理:教师可以在此或修改各类与学习相关的资源,如向学生推荐的学习资料、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等。

(2)学生管理:向教师提供每个学生的基本信息,并显示对每个学生学习状况的一个总体评价,该评价由系统根据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参加讨论情况等数据生成,供教师参考。

(3)作业管理:为教师提供作业、收缴和管理的功能,并提供教师对作业批改成绩和评语的记录和反馈功能。

(4)成绩记录:向教师提供每个学生在各单元的具体学习状况,如学习内容、学习时间、作业情况、自测情况、参加讨论情况等,教师可以在此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

(5)互动区:提供教师与学生交流、讨论的功能,浏览及回复学生的信息,并记录教师对参加讨论的学生的评价信息。

(6)其他工具:提供辅助工具帮助教师进行管理。

(7)消息:教师可在此面向全体学生的消息,比如一般性的通知、典型作业的点评、问题解答等。

3.3学习过程跟踪和评价

网络学习的主要不足之一是师生交互不足,间接影响到学生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在网络这样一个高度自由的学习环境下,有必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对网络学习的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使教师“积极干预”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随时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指导,从而增强学生对网络学习的信心,提高网络学习的质量。

对学生用户而言,一旦其开展网络学习,系统就需要记录其学习内容、各单元的学习顺序、学习时间、测试成绩、作业成绩、参加讨论情况等,并根据这些记录数据形成一个科学的分析评价,同时根据教学计划给出针对性的学习建议,所有的这些记录数据、评价和建议既要提供给教师供教师管理使用,也要提供给学生本人供学生自我评价和激励。

对教师用户而言,需要随时掌握与学生学习过程相关的各类信息,及时提供各类成绩数据,并结合各类信息及时给出有针对性的评价和建议信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4结束语

优化的网络学习环境是实现高质量网络教学的有力保证,但是建设完善的、高效的网络学习环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育者、网络教学设计人员、计算机技术人员等多方面的努力,同时相应的技术设施也需要不断的完善。本文仅从其中的一个侧面进行了分析和设计,希望能对网络学习环境的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美]MatthewPittinsky,吴蔚编译.互联互动的网络学习环境:从网络课程到更广阔的视野[J].开放教育研究,2005,(5).

[2]李立匣,严继昌.网络环境下成功学习的关键因素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6,(6).

[3]李盛聪,杨艳.网络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特性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6,(7).

[4]肖俊洪.网络学习环境下师生交互活动研究―教师角色多重性对学习的积极影响[J].中国远程教育,2006,(3).

[5]施庆平,虞芬.网络教育课程开发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6,(11).

投稿日期:2007-2-28

作者简介

姓名:陈叶芳,李荣茜

通信地址:浙江省宁波市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邮编:315211

网络环境的现状篇3

关键词:网络舆论生态;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网络舆论;社会生态学

近年来关于网络舆论的研究不断增多,传播学、管理学、情报学等诸多学科不断介入,相继推出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同时我们看到,作为多种现实社会因素复杂互动的结果,网络舆论的研究与治理更需要综合视角与理念的介入,本文在社会学视域下,全面审视网络舆论的生态逻辑,并尝试对网络舆论生态进行意义重构,以此推进网络舆论治理中生态理念的介入。

一、社会生态学的概念介入

在生态学中,生态的概念是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19世纪60年代,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了“生态学”一词,即研究生物体、种群、群落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生态学”概念中,环境要素是构成生态系统的重要物质基础。这就将生物本身与其所处的环境联系在一起。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环境不再局限于自然环境中的空气、水分等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且也包括了生物与其他生物体之间的竞争、共生等有机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开始关注生物个体与一系列环境系统相互嵌入与影响的关系,并对“生态系统”进行思考。于是,关于生态问题的研究,出现了生态一生态系统一自然生态系统一“社会-自然”生态系统的研究脉络,“生态”概念也从原来的生物学范畴延伸到社会学领域,从对自然生态的关怀转向对社会生态的关注。

美国生态学家布克钦在《生态学与革命思想》一书中提出“社会生态学”概念,全面阐释了社会生态的思想,指出人类社会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他提出了“社会”和“生态”两个向度,“社会”向度强调从社会视角对生态问题进行考察和分析,以寻求构建平衡的生态社会,体现的是社会关怀。“生态”向度主要从生态学视角出发,倡导运用生态学的相关思路和方法进行自然重建,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工具价值。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一些学者对社会生态的研究也逐渐兴起并发展,生态意识不再停留在社会因素对生态的作用上,而是将社会作为独立的有机生态系统M行思考,由此推及到网络社会。

遵循社会生态的逻辑思维,网络社会无疑也是一个自我协调演化的生态系统。它不仅是一种技术结构,更是一种社会文化关系,即表面上是技术化延伸的结果,但实质上是社会互动关系的具体投射。网络社会中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联动、相互影响,组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网络舆论作为网络社会的重要因子,直接影响着网络社会生态的发展。当然,以社会生态学视角重新审视网络舆情,并不是简单地将其作为网络社会生态的因子,而是要看到,网络舆论的发生和发展也不是孤立的,具有自身的传播和发展规律,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我生成和演化的生态系统。

二、网络舆论生态的意义建构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谣言、舆论暴力、舆论绑架等诸多问题不断显现,网络舆论生态概念的重构,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网络技术大发展带来的诸多舆论问题的回应和反思。在此,将网络舆论生态概念的核心定义为“关系”与“互动”,强调个体与群体、舆论与环境、过程与结果等各要素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共生。

(一)关系

网络舆论生态关注的是一种关系。网络舆论生态的概念是将网络舆论本身视为一种关系结构。不同的舆论产生于不同的环境,舆论的相互作用又会创造新的环境,因此,我们在研究网络舆论生态时,并不是仅仅局限于了解舆论本身,而是要关注舆论之间、舆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关注舆论自身所创造的符号环境或所创造的特殊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还需要指出的是,在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嵌入与映射的前提下,网络舆论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现实社会舆论生态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网络社会环境与现实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此概念中实现统和。

(二)互动

网络舆论生态强调的是一种互动。与网络舆论环境的静态描述不同,网络舆论生态概念的核心是“互动”,即各要素或系统之间的互动,并且关注如何通过这种互动产生一种健康平衡的舆论环境。其中,任何与舆论产生一定互动关系的环境都可以是“网络舆论生态”系统的要素,包括技术、经济、政治、文化等。它关注环境中各种因素的互动。

(三)平衡

网络舆论生态倡导的是一种平衡。生态学提出了“平衡”的概念,强调保护性、恢复性和创造性的生态解决办法,特别强调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是生态环境治理的最高境界,也是网络舆论生态治理的目标,其核心要义在于,网络舆论各要素系统(包括舆论主体与舆论环境及各中介要素等)通过相互碰撞、交流、融合等作用实现结构与功能的协调与稳定,最终实现和谐共生。需要指出的是,网络舆论生态平衡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平衡,并不具有稳定性,而是具有阶段性特征。而且,这里所说的平衡与正面舆论、负面舆论的多少无关,与舆论活跃程度无关,是网络舆论各要素之间能够互相激发、协调的一种状态。因此,网络舆论生态的治理目标也不是消灭负面舆论,而是实现正负舆论协调共生的健康状态。

(四)开放

网络舆论生态提倡的是开放和多元。网络舆论生态概念内容丰富,可以从不同视角、不同领域、不同维度去解读。从舆论主体来看,包括草根舆论生态、媒介舆论生态、官方舆论生态等;从具体内容来看,网络舆论生态也分为政治舆论生态、经济舆论生态等;从舆论平台或途径来看,也可以分为微博舆论生态、微信舆论生态、手机舆论生态等。

(五)思维

网络舆论生态传递的是一种思维。它不单将网络舆论作为一种“生物”现象,而是将其作为一系列的有机整体,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它将个体与群体、舆论与环境、过程与结果等有机统一起来,综合起来进行考察。这有利于提升网络舆论研判的客观性、全面性和准确性。

三、网络舆论生态的结构分层

网络舆论生B既崇尚以人为本,将人看作是生态系统的核心,同时也强调技术理性,关注技术对网络舆论的影响。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物质环境,及其衍生或相关的社会文化环境,成为网络舆论生态系统的重要环境结构,直接影响网络舆论生态的发展状态,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渗透,以达到动态平衡。

(一)技术环境

媒介本身就是一种技术。各种舆论场中,媒介传播技术直接决定和影响着网络舆情的发生和发展,不同媒体的报道方式和手段,不同媒介平台,均会导致舆论发生不同的走向。从总体上看,作为网络舆论的生存环境,技术性特征是网络舆论实现的关键性因素,直接影响着网络舆论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也影响着舆论传播的深度。如博客、BBS上的舆论传播速度和广度远远低于微信和微博。同样,由于微信和微博在信息传播上的差异性,也导致这两个舆论生态场明显不同,微信舆论主体之间的关系大多是强关系、小圈子,相对比较稳定,微博舆论场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弱关系,处于相对松散的不确定状态。当然,我们所说的技术并不单纯指媒介技术。其中既包括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传播技术等纯技术范畴,也包括网络语言等影响网民发表和舆论传播的技术性要素。换句话说,网络舆论在其发生和传播过程中,也受到非媒介技术规范的钳制。比如,人们因为掌握信息技术、语言技术等关键资源和因素能力不同,而在网络舆论生态环境中处于不同的位置,拥有资源多的人则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在舆论生态中往往成为核心或者领袖。当前,随着自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舆论出现跨群体、跨地域、跨国界的交互式扩散,受众由被动地接受信息到主动参与传播信息,原有的“主流”与“非主流”、“权威”与“非权威”等概念被不断解构,网络舆论生态中一些关系和现象遭遇新的解读和重组。

(二)社会文化环境

网络舆论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构成的社会文化环境成为网络舆论生态的重要滋生土壤,它们建构着网络舆情的社会文化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络舆论的复杂性、多元性和碎片化特征。纵观以往研究,许多都是以舆论为中心,强调舆论给社会带来的进步和风险,却不同程度地弱化了社会文化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受众等等)对舆论的作用,比如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价值观等对“网络舆论生态”的建构和影响。换句话说,网络舆情的发生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形态紧密相关,其中不断传递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规范等为网络舆情提供了空间和可能。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社会文化”形态既包括网络社会文化,也包括现实社会文化,二者相互嵌入、相互影响,共同构成网络舆论生态的文化圈层。但在实践中,网络社会文化比现实社会文化更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更容易催生各种社会热点问题和焦点现象,这也直接决定了网络舆论生态的多元、多样和多变的特征。

(三)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的发生、发展与消解有其自身的演化规律。在这个过程中,网络环境、媒体平台、网络话语等生态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催化,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都会引发舆论的变异,由此影响网络舆论生态的平衡状态。当前,网络舆论表现出以下特性。第一,舆论热点的转化性。具体舆论事件衍生出其他事件,某个舆论议题转向其他议题。舆论的转化性也带来了不确定性。如“表哥”杨达才事件中,关注点由对包茂高速公路上重大交通事故,转向杨达才在事故现场面带微笑的照片。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又从“微笑门事件”转向到“表哥事件”,从态度问题衍生出问题。第二,舆论主体的罗宾汉情结。在舆论事件中,人们往往具有同情弱者的心态,如在涉及到官与民、贫与富之间的矛盾时,总不自觉地站在“弱势群体”的一边,其中可能会忽略事件的是非曲直。第三,舆论传播的高度传染性。单线传播转向交互传播,传统媒体的线状传播转化为网络媒体的网状传播,形成了链状、环状、树状相结合的传播结构,实现了舆论的裂变式传播,速度和广度都是令人难以想象的迅捷和广泛。例如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首先在推特上发酵,后来迅速在中东一些国家扩散蔓延,这种传染力是非常强大的。第四,舆论的不确定性。网络舆论变得越来越复杂,事实与谣言并存,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界限模糊,其不确定性、模糊性、脆弱性不断显现。

四、网络舆论生态的变迁

从近年来的网络热点事件中可以看出,知识分子作为网络舆论的重要主体,在突发事件发展舆论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媒体和网站等平台成为网络舆论发展的重要环境要素,而语言文本等则成为反映网络舆论生态图景的重要因子。在此,仅从官方话语、知识分子话语及媒体话语的转变,发现当前网络舆论生态已经发生变化。

(一)官方舆论生态的大众化

当前,传统的官方话语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适应网络时代人们的思想习惯,这不仅损害了人们对官员的信心和信任,也直接影响了政府形象。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后,空洞、客套的官方话语生态开始悄然发生变化,话语吸引力、感染力、感召力进一步提升,假、空、长等不良风气得到有效改善,尤其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等生动形象的语言,成为当前官方舆论生态改善的重要典范。

(二)媒体舆论生态的“萌”化

在网络社会中,新闻媒体成为话语权的重要掌控者,在舆论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新闻媒体,无论是传统新闻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处于角色的碰撞和转换之中,媒体的话语风格也悄悄发生了变化,一改过去较为严肃、拘谨、呆板的形象,变得更接地气、更有亲和力和活力。例如,2013年2月26日,人民日报微博发了条“再见了,北京”的微博,借用某夫妻移居大理的心路历程,吐槽北京的雾霾现象,文风清新,一度成为网络舆论场焦点这一微博的表述方式打破了媒体官方体例的束缚,成为网络舆论生态变化的标志性事件。

(三)网络舆论生态复杂化

当前,网络舆论生态环境越来越复杂,脆弱性越来越凸显,在此必须认清几个趋势。第一,移动化趋势锐不可挡。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设备的地位更加巩固,智能媒体不断发展,尤其是智能穿戴设备爆炸性增长,其在网络舆论中的终端作用越来越明显。第二,媒介融合大势所趋。从技术上看,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决定了这个大方向;从政策上看,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了要着力推进媒介融合。我们也看到,媒体边界将变得越来越模糊,自媒体的出现让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都有可能成为媒体。一些大V的微博甚至比媒体更具有传播力。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两个舆论场的重合部分越来越大,其舆论强度也越来越强。第三,网络社交私密化趋势明显。互联网之所以具有这么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出自于网络社交功能。当前网络社交私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Path、whisper、无秘、吐司等用户不断增多。这种私密社交使网络舆情的私密化、隐蔽性、复杂性越来越强,给网络舆论生态治理带来新的挑战。因此,我们强调多元治理模式,即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鼓励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促使自上而下的舆论引导模式实现扁平化转向,与此同时,要弥合官方和民间、主流与非主流的隔离状态,促进网络舆论生态的平衡与协调发展。

网络环境的现状篇4

关键词:云计算;网络安全;计算机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时展的先驱力量,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互联网也在成为了连接国际的一道桥梁,大量的资源与数据通过网络实现了共享。云计算的出现更是加快了数据处理与共享的进程。然而,新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隐患。所以,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了。

1.云计算的概念

云计算,顾名思义是一种基于网络基础的新型的计算方式。与传统的计算方式不同,云计算是分布式的网络计算,它通过互联网先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拆分子程序,再对这些较小的子程序进行计算分析,最终将分析结果传输给相应的用户。比起传统的计算方式,云计算对用户终端设备的要求较低,可以更快捷、更方便的进行信息的处理,更好地进行资源的共享。一般来讲,云计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云计算具有数据存储功能,能较为安全的进行数据的存储,有着良好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第二,云计算的分布式计算使得数据的处理更加方便快捷。第三,云计算为用户提供了资源共享的平台,可以更好地进行资源的交互。在云计算环境下,数据的存储较为安全,能够避免一些意外或者故意因素造成的数据丢失、窃取、损坏,能够较好地保存数据的完整性。但是,云计算毕竟是以网络为基础的,开放式的网络会降低云计算的安全性,所以,还是要注意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并利用有效的防范措施来提高安全性。

2.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分析

2.1存在技术隐患

虽然现在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但是针对于普通的用户,端口或网络有时会不稳定,会发生服务器故障,服务器连接中断等现象,由这些原因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过程中断,或是数据存储过程中断,或是其他服务中断,都会导致数据出现问题,可能发生数据无法进行处理,甚至是无法获取,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计算失败。目前针对这种状况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措施,一旦发生这种状况,用户只能处于十分不利的被动状态。除此之外,虚假地址、虚假标签等问题也影响着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有些计算机无法正确识别就会给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因此,加强技术的研发十分必要,只有加强相应技术的研发,才能更好的维护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

2.2病毒攻击

病毒和黑客一直是威胁互联网安全的大问题,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也面临着这样的威胁。虽然相较于传统方法,云计算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但这只是相对的,依照目前的技术,云计算无法实现完全的保密。因此,出现了一些云计算环境遭受黑客或病毒恶意攻击的现象。这是用户终端设备,也就是用户的计算机安全性低导致的。现如今,病毒技术也在不断地变化,固有的防护系统不能很好地应对软件或邮件带来的病毒,计算机被入侵,信息和数据被盗取,使得用户信息泄露甚至遭受损失。因此,用户终端应针对病毒,及时更新和下载相应的防护系统,来保护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

2.3云计算内部的安全隐患

对于云计算环境的安全现状来讲,不单单有外患,还有内忧。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互联网也逐渐跨越了国界、时区,这种开放的机制导致了安全性的降低,更加广阔的范围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利用网络漏洞做一些违法犯罪、侵犯他人权益的事情。虽然云计算可以较好地对数据进行保存,并具备一定的隐秘性,能够保障一些商业信息、资料、文件,但是信息的传输是有相应的过程的,如果在进行传输中被人截取,就会发生信息的泄露,这就是云计算存在的内部安全隐患。用户信息的保密性是相对的,是相对于用户外的其他用户,但是内部人员可以轻而易举的使用和得到资料,这时,保密性就完全消失了。如果企业或者机构的内部人员进行一些操作,云计算环境中储存的信息、数据就会泄露出去,就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或者是信誉方面的损失。法律法规问题也严重的威胁了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由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我国并未出善的针对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尤其是网络安全这一方面,并没有明确的法条,导致出现问题没有相应的法条可以参照,不能很好地执法。立法问题是目前威胁云计算环境中网络安全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解决这个问题,完善相应的法规,制定有效地、严格地措施和方法,才能更好的维护云计算环境下互联网的安全。

3.加强安全性的措施

3.1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对于加强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最主要的便是要提高用户的安全防范意识。由于云计算环境下用户面临的问题是多元素的、多领域的、多方面的问题,如果用户没有良好的安全防范意识,再坚固的防火墙、技术再高超的服务商也无法防护用户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为此,用户应学习并了解相关的网络安全知识,充分地认识网络,了解安全漏洞,增强安全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加强用户的主观能动性,用户才能自觉地更新系统,下载安全软件,增强计算机的网络安全性能,才能从终端进行防护,抵御病毒和黑客的攻击,才能维护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身份认证是保护用户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的主要手段。通过身份认证可以加强计算机的网络安全性,也能维护平台云计算环境的安全。因此,相关平台应严格监管身份认证的过程,加强验证技术,保证用户的信息以及数据的安全,避免人为操作或者管理原因带来的安全隐患。用户也应该加强防范意识,不将密码泄露给他人,保护好自己的信息。用户在操作云平台和进行云计算时,也要保持安全意识,并了解相应的安全知识,按照步骤进行缜密的操作,这样做可以更好地提升平台数据的安全性能。比如,在进行操作和计算时,尽量不要使用公共网络或是公共计算机,而是使用安全系数更高的家庭网络、工作网络进行操作。还要使用较为复杂的、安全系数高的密码,避免同一密码长期使用的状态,定期更换相应的密码,这样就能提升操作中的安全系数。

3.2加强技术研发

现阶段出现的安全问题,有一部分的原因是技术水平不到位,防护技术不够强,因此,加强技术研发迫在眉睫。由于服务器出现问题导致用户信息或数据丢失受损的事件时有发生,所以,应该加强研发保持服务器通讯的技术,更好地为用户提供稳定的服务,并研发数据追回技术,即便服务中断,相关数据也能继续保持完整性,实现计算的断点续传。加强网络系统的甄别技术,及时发现并阻止虚假网址等,保护用户网络安全。同时,针对黑客迭生,新型病毒出现等现象,防护技术也应该进行革新,针对新的技术,做出更好的应对措施,及时进行防护系统的更新。计算机自身的防火墙也应该被充分运用,这些安全工具都是防御黑客、病毒袭击的有效措施。用户应该及时更新系统防火墙,不要因为无法浏览部分网址而关闭防火墙。还应该定期地对防火墙和其他安全组件进行组合,实现资源系统的优化配置,更好地保护计算机的网络安全。同时,数字签名技术等新型的认证手段也可以用来提升安全系数,更好地解决网络安全漏洞,保护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

3.3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除了上述的几种方法外,用户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技术措施来提升数据的安全性。第一,使用数据加密技术。加密技术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提升数据安全性能的方法。通过数据加密技术,可以保证传输过程中数据的安全。无论是云端与终端之间、云端管理、云端储存,只要采用数据加密技术,进行加密,都可以大大提升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还可以用两种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多重保护,客户端与存储服务器之间进行RSA非对称加密算法,同时,用DES对称加密算法来加强数据进行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这样用户在使用云计算数据库时,就可以进行多重验证,大大的增强了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第二,使用过滤器技术。可以通过使用websense和vericept这些过滤器来更好地管理和监控相应的数据,还可以拦截一些较为敏感的数据。这样可以更好地提升云计算环境的安全性。第三,使用数据认证技术。在建立和维护云计算环境时,构建信任关系并确立安全服务等级。并定期对用户的需求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根据相应的安全等级设置权限,建立有制度的、低风险的云计算环境。以上几种方法都可以提升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只有技术层面完善了,云计算环境的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3.4建立以及完善相应的法规

目前出现的各类侵犯隐私以及盗用、窃取个人信息的状况,究其根本,是我国没有针对网络数据的法规政策,无法从法律的层面来保护用户的个人信心以及数据信息的安全。为了更好地维护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国家也应该采取相关的措施,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处理互联网问题的法律和政策,针对现时段出现的问题,做出有效的回应以及解决措施,加大执法力度。让互联网的世界也能有法可依,使网络环境更加和谐,更加安全。

4.总结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近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云计算技术的出现更是方便了人们的互联网生活。然而,云计算环境中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却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困扰。为此,文章分析了云计算中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并针对这些安全漏洞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来方便用户更好、更安全地用云计算进行网络数据处理和资源的分享。

参考文献:

[1]何永峰.谈“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5,01:63-66.

[2]王海英,王琳琳.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J].黑龙江科学,2015,06:94+97.

[3]任帅,李笑满.论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J].信息通信,2015,08:129-130.

[4]刘伉伉.云计算环境下入侵检测技术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5]张超.云计算网络安全态势评估研究与分析[D].北京邮电大学,2014.

[6]叶娇.云计算环境中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10:39+41.

网络环境的现状篇5

关键词:图书馆文献保障体系信息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图书馆正经历着有史以来的一次最大的变革。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理论为传统图书馆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及各种大型应用数据库的出现,使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构成发生了变化,传统出版物在图书馆资源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受到巨大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图书馆工作方式的扩展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完整地收藏各种信息,因此需要建立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对宏观文献资源进行协调与共享。为此,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提高一次文献保障率,加强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已成为图书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结合自己从事多年的图书馆工作,就此谈些体会和看法,希望引起同行的共鸣。

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的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献资源的建设,二是文献信息网的建设。有学者认为,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可以减少文献购置费;书刊不必买复本,印刷型文献可以不买或少买。我们认为,图书馆网络化资源共享可以提高文献保障率,为满足读者阅读需求提供条件,但不是说图书馆就不要丰富馆藏。检索数据库的繁荣和网络的发展,使广大用户提高了检索效率,但作为文献检索的最终目标,应是一次文献的索得和利用,而目前使用的数据库或光盘减缩却大部分属于书目数据库,用户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寻找原始文献。有的一次文献已是根本无法找到,由此使得现代文献检索手段的高效被低效的一次文献索取所抵消,检索文献线索容易,索取原始文献难成为图书馆文献保障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所以,现阶段,尤其是中小型图书馆,加强丰富的一次文献资源建设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区性、行业性合作建立和健全了图书馆文献保障体系,从而加快了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实现,使图书馆为用户提供足够的文献成为可能。

二、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观念障碍。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图书馆的“地区保护”观念仍然强于“资源共享”观念,大型图书馆由于馆藏资源及技术力量雄厚,在网络环境下,担心自己的文献资源会被过度利用;小型图书馆馆藏资源较少,各自为政,传统的“小而全、大而全”的观念根深蒂固,一些部门担心自己失去对图书馆及其资源的控制。图书馆中部分工作人员担心网络化后文献资源共享会使自己的工作岗位被极少数的网络信息导航员所取代而忧心忡忡。

2.技术障碍。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猛,计算机硬件设备更新换代较快,软件配置的智能化、多功能效用越来越显著。但由于经费有限,软件升级跟不上网络发展的步伐。因此,图书馆网络服务功能还难以全面实现,我国信息资源数字化技术还不成熟,图书馆文献资源网络化、数字化建设进程缓慢。由于我国图书馆传统的印刷型文献信息占主导地位,要将馆藏文献资源全部数字化,任务非常繁重而艰巨,预计至少要花费十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而现有的数字化技术难以适应数字资源转化速度快、准确率高、存贮空间小、传递速度快,既能实现全文检索,又有显示原始版式、成本低等制作要求。

3.资源障碍。

一方面,由于现实馆藏资源建设总体上水平不高,文献收藏的完备程度和保障率偏低,外文文献收藏总量明显不足,而且呈现出逐年削减的趋势,其他书刊重复收藏情况严重,入藏文献品种逐年减少,文献资源建设呈现下滑态势。由于用户在因特网上查询的文献资料多数是外文,这就给用户使用上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国上网的图书馆不少,然而上网图书馆制作的网页内容简单,有的只是空心的网页,大多数图书馆上网的文献资源只是书目数据库,只有少数图书馆引进国外的一些期刊全文数据库,还有部分图书馆心存侥幸,仅设有一个空心的主页,其目的是利用其他馆已建好的文献资源,缺乏共同合作的诚意。另一方面,由于图书馆文献资料数字化技术还不够成熟,文献资料数据库在各个上网图书馆难以形成规模。

4.价格障碍。

在网络环境下,要使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实现全球化共享,必须依靠通信技术的强有力的支持,但是昂贵的电信资费给许多用户带来了经济困难,很多用户为了节省信息咨询开支,宁愿通过传统的馆藏服务方式来满足查询文献资料的需求,因传统的馆藏服务是无偿的,而网上查询获取文献信息资源多是有偿服务。因此,网上电子文献信息传递服务的价格如何定位,势必会影响到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强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对策

1.合理调整馆藏结构,注重网上资源建设。

图书馆的工作重点是为广大读者提供信息资源保障。由于知识的“爆炸”,近年来图书、期刊价格上涨的幅度远远超过政府对图书馆经费投入的增加幅度,按照图书馆传统的文献资源建设的标准,图书馆所能拥有的资源规模和飞速增长的信息总量之间的反差越来越大。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应树立多种媒体互补的理念,形成印刷型、光盘型、网络型三种信息资源并存的合理馆藏布局。

2.加强馆员队伍建设,提高文献保障服务能力。

搞好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人才是关键。没有合格的队伍一切都无从谈起,现今人们对文献信息的需求越来越高,文献信息在图书馆服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随之增强,从而加大了文献资源建设的工作难度。为此,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加强馆员队伍建设,其一,针对文献信息人员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其培训方式可分为开展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在职攻读相关的学位和课程,召开学术会议,开展学术研讨活动,等等。其二,应实行严格的信息人员考核制度和资格认证制度,保证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

3.建立文献获取运作机制,最大限度满足读者对文献需求。

文献资源共享可为满足读者的文献资源需求提供广阔的天地。但其又有局限性,读者不能在第一时间获取所需的文献。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文献资源共享将很难实现,为读者提供文献保障也将成为空话。为此,图书馆必须建设快捷的文献获取运作方式,为读者远程获取文献资源提供方便。首先,在图书馆建立文献资源共享业务,成立专门的工作组。工作组成员必须熟练掌握协作馆、共享联盟及有业务联系图书馆的馆藏状况,当读者提出文献需求时,能在第一时间内判断出这些文献的收藏地点、文献类型等,便于高效率地进行运作。其次,建立文献获取的运作方式,如馆际互借、文献复印、复制、传递、传送等具体办法,并制定相关的规范,确保快速、准确地获取和递送读者需要的文献。最后,建立高水平的网络传递平台,通过快捷的网络资源使共享变得更加简单。

参考文献:

[1]孙风梅.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浅议[J].图书馆论坛,2006,(3).

[2]吕凤霞.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J].图书馆建设,2002,(2).

[3]孙正东.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现状分析与思考[J].情报资料工作,2002,(2).

[4]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cn,2005,(2).

网络环境的现状篇6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优化途径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网络正逐步渗透到文化教育等领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人数跃居世界第一位。在众多的网民中,大学生成为网络用户生力军。网络极大的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心理健康、行为规范等。网络的开放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喜忧参半,表现在: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网络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充足、有效的资料与信息,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互联网可视为一部动态的百科全书。庞大的网络信息量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大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提高个体的思想素养与综合素质,获取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其次,网络促使大学生敞开心扉,有利于把握其思想动态,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虚拟性是网络的属性之一。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可以讨论一些面对面交流难以启齿的问题,进行坦诚的沟通,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掌握第一手的资料,较为全面地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再次,网络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呈现多样、综合化,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借助形象、直观的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能够让大学生乐意接受,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轻松、更具亲和力。网络正运用多样方式,让大学生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但是,网络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面对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不少学生尚缺乏一定的信息判断力与鉴别力。另外,网络的虚拟性与隐蔽性使得一部分大学生不能很好的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甚至出现了一些大学生道德意识弱化,道德伦理丧失等现象。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存在的问题

某种程度上说,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以及一些网络思想文化糟粕,危害了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其出现了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歪曲等现象。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出现了一些亟需面对与解决的问题:

第一,个体道德意识与责任感缺失。现实社会中,个体与他人交往时,其思想和行为会受到道德力量的约束。但在网络世界里,个体是隐蔽的、虚拟的,使得部分大学生不能理性的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道德意识与责任感丧失。

第二,学习退步与身心健康受损。一些大学生极度热衷网络游戏、聊天,导致学习退步。网络大量的资料为部分不努力学习,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学生提供了便利。同时,网络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一些大学生不分白天黑夜的上网,损害了身体健康。部分大学生沉溺网络,造成心理失调,角色错位。

第三,交往能力与网络暴力行为。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与沟通方式。一些大学生沉迷网络,极少与外界交流。大学生缺乏社会交际能力将会造成沟通困难,情感淡化。目前,网络也出现了一些暴力、流血等事件,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三、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途径

1.强化网络道德与自律规范。为了规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树立网络道德意识,维持网络正常秩序、遵守网络法规是关键。要积极借鉴先进经验,合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依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现状,基于传统道德文化与网络道德,形成网络立法。学校可以开设道德与网络伦理等相关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责任意识、自律意识与安全意识,形成学生健全的网络道德。

2.建立网络思想教育师资队伍。一方面,信息网络使大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也可借助网络展开思想交流。网络能够承载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又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条件。因此,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

目前,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网络思想教育师资队伍成为当务之急。网络思想教育教师可以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对大学生开展网络知识与技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网络伦理道德等相关教育。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3.利用BBS网站进行舆论引导。BBS网站主要供大学生信息、讨论咨询、信息反馈等。大学生可以在BBS上发表自己的言论。正因为如此,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BBS的监控与管理,积极利用BBS网站进行舆论引导。

对于BBS上出现的各种讨论焦点与舆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能准确把握方向,及时反馈信息,及时有效的澄清事实,解决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轻松、温和的手段进行舆论引导。既要有理有据的开展教育,又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

4.探索多样的网络思想教育方法。关于网络思想教育方法,一些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宋元林归纳了诸如虚拟现实法、信息库法、信息隐匿法、网上与网下教育结合法等具体方法。杨直凡等提出了信息获取方法、沟通交流方法与教育指导方法三种实施方法。张富良等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包括实践模拟法、说理对话法与熏陶感染法。

值得一提的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可以被认知与掌握的。通过对其外显行为的测评可以分析评价其内在的德性。借助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量化研究:运用名称量表或类别量表描述,通过对整体认知和综合评估评分,运用数学方法测量和区分。

5.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目前需要开发一个包括校园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软件等支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运行的信息技术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本着为大学生提供信息与服务的宗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地渗入到平台中,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形成正面的思想意识,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者的良性互动。网络平台只有以服务学生为前提,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产生应有的效力。努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教育途径,使网络平台逐步得到大学生认可,进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江.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J].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38-40.

[2]严耕,陆俊,孙伟平.网络伦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3]魏晓波.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正效应[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1):140.

[4]肖永梅,胡树祥.论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4):63-67.

[5]王高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困境探析[J].茂名学院学报,2007,(10):14-16.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400字(精选10篇

    - 阅0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篇120__年_月_日星期_天气_今天,天蓝得像一张蓝纸,几多轻柔的白云飘在空中,雪白雪白的,像棉絮一般,随风缓缓浮游着。我的心情如同今天的天气似的。于是,我拉着.....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乡镇地质灾害演练方案范文(精选3篇

    - 阅0

    乡镇地质灾害演练方案范文(精选6篇)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常常需要提前进行细致的方案准备工作,一份好的方案一定会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及互动性。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

    教师培训工作总结范文十(整理6篇)

    - 阅0

    教师培训工作总结篇1一、突出重点,抓住主题,为岗位练兵提供保障以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主线,以“构建有效课堂,提升实践能力”为主题,以学校为主体,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基本单位,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