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病害及防治(6篇)

来源:整理

水产养殖病害及防治篇1

一、改善养殖环境,采取相应措施控制鱼病

1.改良水质。水是病原生物传入的途径之一,因此水源要清洁,不带病原生物和人为污染物,理化指标必须适合养殖鱼类的生活要求。经常通过注入清水一稀释养殖池塘中的有害代谢,在高温季节高产池塘定期施入水质改良剂改善水质,定期泼洒生石灰,合理使用增氧机,改善池水溶解氧状况。

2.严格检疫。检疫是对养殖的苗种、亲鱼进行传染病原生物的查验,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防止传染性病原的输入、传播和扩散,保护养殖鱼类安全和健康的生长。

3.严格消毒。在养殖生产全过程中,为防止传染性病源生物的繁殖和传播,应进行“五消”,即吃糖消毒、工具消毒、苗种消毒、饲料消毒、(投喂鲜活饵料)、食场消毒。消毒方式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工具、饵料和鱼池消毒可用氯制剂(漂白粉、强氯精等)、甲醛液、氯化剂(高锰酸钾、二氧化氯等),鱼种消毒通常采用入池时用药液浸泡鱼体,可有效杀灭鱼体表和鳃上的寄生虫和细菌。在高温季节采取料台挂带或定期泼洒杀菌药或定期投喂杀菌药饵,可有效防治细菌性鱼病。但应该注意以下问题:一是食场周围的药物浓度应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又不能影响鱼类摄食。二是食场周围药效浓度应保持1小时左右。三是必须连续挂带或泼洒药物3-5天。四是药饵量计算应把吃食鱼体全部计算在内,投饵量可比平时减少10%-20%,一般连续投喂三天。

二、优化养殖环境,提高鱼体抗病力

1.早放养和早开食:提早放养时水温较低,鱼体鳞片较紧,鱼体不易受伤,即使受伤,因病原体处于低温情况下不够活跃,鱼不易被感染可很快恢复健康,提早开食补充能量是增强鱼类抵抗力的有效措施。

2.放养优良苗种:放养抗病力强的鱼种是减少发病死亡的有效办法,所放养的鱼种要同一来源,不要东拼西凑,否则容易发生鱼病。

3.细心操作防止鱼体受伤:池塘中水体含有各种病原体,如果鱼体受伤造成抗病力差,则易使病原体侵入感染发病。

4.投喂优质适口饵料。根据天气、水质和鱼的生长活动情况定时定量投喂全价颗粒食料,保证鱼儿吃饱吃好。

5.保证溶解氧充足。溶解氧不仅的鱼类呼吸的直接需要,更是环境需要。溶解氧丰富,微生物可将一些有毒代谢产物如:氨氮、硫化氢、甲烷等转化为无毒或毒性小的硝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和二氧化碳等。

6.适时适量使用水质改良剂,常用的水质改良剂有生石灰、过氧化钙、光合细菌、益菌素等。正确使用水质改良剂,即有利于净化水质,抑制有毒物质的产生,又补充氧气增强鱼类摄食促进生长,并且控制有害细菌繁殖,减少感染疾病。

三、消灭敌害生物,控制竟食种群

1.控制凶猛鱼类。少量的凶猛鱼类对捕食与养殖鱼类竟食的野杂鱼或病弱鱼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凶猛鱼类一旦成为优势种群则危害养殖鱼类。因此在放养苗种前一定要对凶猛鱼类进行有效清除。

2.消灭水生昆虫。养鱼池常见的害虫有剑水蚤、水蜈蚣、水蛭、红娘华等。这些害虫有的残杀和扑食鱼卵、鱼苗,有的大量的繁殖消耗水中的氧气和养料,危害鱼苗生长。对付这些害虫应在放苗前全池泼洒生石灰以消灭敌害生物。鱼苗放养后,则针对具体害虫分别泼洒敌百虫、硫酸铜和灭虫精等,予以杀灭。

3.捕杀危害鱼类和鸟兽等敌害。一些鸟兽及两栖类等敌害不仅捕食养殖鱼类,并且是某些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和病毒携带者。对于这些敌害,应采取诱捕、猎捕等方式予以驱赶或杀灭。

四、保护养殖环境,适时进行药物防治

1、除严格进行清塘消毒外,还要搞好“四消”,即:鱼体消毒、饵肥消毒、网具消毒和食物消毒。

2、对症下药。首先要正确诊断,查明病因,科学选药,通过正确施药杀死有害生物,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合理施药。在施药过程中,要严格掌握用药方法、用药剂量和用药范围,注意药物配伍禁忌问题以及水体中的PH值、水的温度、肥度、硬度和溶解氧等,根据具体情况合理施肥。

4、提高药效。目前,养鱼户普遍大剂量用药,使病原生物的抗药性不断加强,现已引起广大养殖业户的重视。做好解决病原生物的抗药性问题,一是轮换用药,二是使用增效药物。

五、改善鱼类的生存环境条件

水产养殖病害及防治篇2

1)细菌性败血症。

细菌性败血症也称为细菌性出血病、出血病、出血性腹水病、腹水病等。作为暴发性流行病其危害最重,流行最广,周期最长,殃及的鱼类品种最多,死亡率最高,患此病的鱼类从发现症状到死亡仅3~5天,短期内会造成大幅度死亡,甚至绝产,是池塘养殖的恶性病害。

2)亚硝酸盐。

鱼类通过呼吸作用,将亚硝酸盐吸入血液,就会使鱼减弱了血液的载氧能力,导致鱼的摄食量有所减少,出现组织性缺氧,而且鳃组织出现病变也会导致呼吸产生影响,从而缺乏平衡能力,甚至内脏器官皮膜的通透性也发生改变,这样也使得鱼的渗透条件能力降低,造成充血。

3)瓜虫病。

瓜虫病作为一种寄生虫性原虫病,是淡水鱼类中最常见的病害。观赏鱼因小瓜虫寄生而发病的病例较为普遍。鱼体感染初期,胸、背、尾鳍和体表皮肤均有白点状分布,此时病鱼照常觅食活动,几天后白点布满全身,鱼体失去活动能力,常呈呆滞状,浮于水面,游动迟钝,食欲不振,体质消瘦,皮肤伴有出血点,有时左右摆动,并在水族箱壁、水草、砂石旁侧身迅速游动蹭痒,游泳逐渐失去平衡。病程一般5~10天。传染速度极快,若治疗不及时,短时间内可造成大批死亡。

2水产养殖病害的防治措施

只有推行健康的养殖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产养殖中的病害问题,坚持“以防为主,防止结合”的原则,加强养殖生产管理,保护养殖环境。

1)细菌性病害的防治措施。

细菌性病害是由细菌病菌侵染所致的病害,对于细菌性病毒防治的最好办法莫过于控制水中环境,适宜的温度调节,保证水的质量,控制好水温是完全可以避免此类鱼病的发生。2)病毒性病害的防治措施。病毒性病害作为导致鱼类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鱼类的生活环境。主要预防措施首要的是保持池塘的环境卫生,并定期做消毒处理;适时使用内服药,以防止病害的扩散。

3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

俗话说:“养鱼先养水”,鱼、虾、蟹等水生生物生活于水中,水体不仅作为鱼生活的场所,同时也是培育鱼类天然饵料的场所,鱼的养殖密度、饲料的投喂量,水质变化是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三个关键因素,这种关系决定了养殖池塘水质控制的复杂性和难度。

3.1水产养殖对底质的影响

底质好,水质自然好;水质好,底质不一定好。健康养殖是从综合调控底质与水体水质开始的,底质和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养殖鱼类能否健康生长。水产养殖直接影响着底质,随着水产养殖密度的不断增大,随之消耗的高蛋白饲料也不断增多,再加上养殖户大量使用杀虫剂、消毒剂、抗生素等药物,并且用药剂量越来越高,所有的代谢物、粪便、死亡动植物等相继地沉入水体底部,不仅污染了池塘自身和周边环境,也破坏了池塘原有的生态平衡,且导致水体底部生物的抗病力下降,死亡现象不断增加扩大。

3.2水质的重要性

水质对养殖品种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水质的指标主要有:PH值、溶解氧、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另外,藻类在水质中也起着不小的影响。pH值是水质的重要指标,正常海水养殖pH值一般控制在7.5~8.5之间,淡水养殖pH值保持在6.5~9.0之间,pH值过高时,水会腐蚀鳃丝组织引起鱼、虾、蟹大批死亡,过低时,尽管不缺氧,也会使鱼、虾、蟹浮头,并且减少摄饵量,造成生长缓慢也易发生疾病。氨氮的安全浓度因养殖品种的不同而有差异,正常安全浓度在0.2毫克/升以下,超出0.2毫克/升会造成养殖品种大批中毒死亡。亚硝酸盐的毒性也依养殖品种和个体不同而不同,为确保鱼、虾、蟹等养殖品种的安全性,建议在0.2毫克/升以下。硫化氢是水产动物的剧毒物质,为保证养殖品种的安全性和存活率,建议控制在0.1毫克/升以下,当硫化氢过高时,会破坏鱼的中枢神经,导致鱼、虾、蟹中毒死亡。养殖品种的呼吸主要靠鳃丝在水体中进行气体交换,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溶氧充足,食欲旺盛,摄食量大,鱼体增长率高,至2毫克/升以下,往往出现缺氧浮头,严重时引起泛塘死亡。

4治理措施

4.1科学规划水产养殖的面积

养殖水面是渔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是重要规模指标,因此,科学的规划水产养殖面积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主要采取密集形式,可想而知对水域环境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因此,对养殖面积进行科学的规划刻不容缓。

4.2提高水产养殖的技术

水产养殖是人为控制下繁殖、培育和收获水生动植物的生产活动。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空前活跃,科学技术显得越为重要,植物净化工程技术、鱼菜共生工程技术、贝类养殖处理污水工程技术、系统工程技术以及生物净化工程技术等等作为新兴的水产养殖技术,都有助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因此,提高水产养殖技术,提高水域环境治理,提高水产养殖经济效益,力争做到技术与经济双赢。

4.3加强水产养殖的管理

水产养殖病害及防治篇3

1.养殖生态环境质量下降随着我县水产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残饵和鱼类的代谢物,同时受城镇工业和生活污水污染,造成养殖水体有机质含量过高,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受资金和技术等因素制约,我县大部分池塘运行多年,设施老化失修,池底淤泥过厚,病原微生物大量滋生,水体中各种有害物质如硫化氢、非离子氨等含量上升,养殖水体环境日趋恶化,大大增加了鱼类病害发生的风险。

2.缺乏健康养殖理念,养殖技术相对落后我县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管理技术水平与养殖规模、集约化程度相对落后,养殖人员重养殖轻管理,重治疗轻预防,防治措施不到位、不彻底,滥用和误用药物现象严重,给病害频发遗留隐患。

3.苗种种质退化,检疫工作滞后我县苗种场生产条件较差,亲本长期使用,致使种质退化。原种不纯,良种不良,苗种质量得不到保证,抗病力有所下降。同时苗种引进上缺乏有效的检疫和管理机制,部分苗种引进时没有通过检疫,导致苗种质量得不到保障,病害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

4.生产投入品监管不力我县目前对投入品的管理缺乏严格有效的监管机制。为提高经济效益,部分渔业生产者在养殖过程中大量使用超标准添加促生长剂的饲料,同时在病害防治中使用违禁药物,滥用、乱用药物现象依然普遍,造成鱼类免疫力下降,加大病害的感染和传播几率。

5.病害监测和防治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县水产养殖病害监测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基层测报人员缺乏最基本的工作条件和检测仪器,主要靠肉眼和经验来诊治鱼病,无法做到精准监测。对病害诊断不准确,无法及时对症用药,丧失控制病情的最佳时机,导致病害扩散蔓延,造成一定经济损失。

二、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病害测报工作根据近几年我县水产动物病害发生流行规律,结合我县渔业生产实际,要在稳定现有病害监测点的基础上,逐步增加测报种类与监测面积。在进行病害监测时采取有效防治病害的技术和措施,对流行性病害尽量做到早发现,早通报,早预防,早治疗。同时测报工作要做到科学测报,建档立制,规范数据汇总,提高测报数据的准确性。在不违反疫情公布原则的情况下,及时信息,扩大测报成果影响,提高服务渔业、服务社会的能力。

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监测手段广泛宣传测报工作,积极争取各级领导和部门的支持,多方筹措资金。根据实际情况,加快基层病害实验室建设步伐,完善渔业病害监测和防治手段。加强测报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我县测报技术水平。在做好常规监测的同时,逐步进行精准监测试点工作,推行实验室诊断,结合临床诊断,进一步提高病原判断的准确性。

3.全面开展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工作依据《江西省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实施意见》等重要法律法规,全面开展防疫检疫工作,重点把好产地检疫和流动检疫两道关口,对发病和携带病原的水生动物进行隔离或无害化处理,确保水产苗种健康流通,有效预防和控制水生动物疫病的发生和蔓延,确保渔业环境和水产品质量安全。

4.加强投入品监督力度,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主管部门应协同工商等相关部门,加强对投入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的管理与监督,重点加强对饲料(含添加剂)、渔用药物的监管,清理整顿渔需物资市场,建立和完善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构建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长效监管体系,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5.加强渔业环境保护,减少养殖病害发生目前我县渔业环境质量下降主要来自工业、城镇污水及养殖自身污染。基层站所要积极协同当地环保等相关部门,有效查处各类渔业水体污染事故。在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积极推行健康养殖技术,合理控制养殖密度,科学喂养,避免加重养殖水体压力;提倡使用“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毒性小、用量小、副作用小)渔药进行鱼病防治,确保养殖生态环境良好,减少鱼类病害发生。

水产养殖病害及防治篇4

一、网箱养殖乌鳢发病原因

多数养殖户都把网箱设置在池塘内,池塘水域面积小、总载鱼量大,造成水环境压力大,水质条件逐步变差,使养殖的乌鳢极易发生病害。此外,池塘网箱养殖乌鳢还有以下易导致病害频发的因素:

1.乌鳢的放养密度过大。池塘网箱养殖乌鳢,由于水域环境有限,养殖户为提高养殖产量,大多数采用高密度养殖的方法,使池塘单位水体鱼类数量超过其容纳量。高密度放养后,饲料供应不足,管理工作跟不上,会造成鱼种个体分化,规格大小不一,经常发生互相残食、撕咬,鱼体损伤严重,容易感染病原,导致发病。

2.饵料不符合要求。主要表现:鲜活动物性饵料腐败变质和人工配合饲料霉变后继续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配比不合理、营养成分不全面、缺少某些鱼体必需的维生素或微量元素;长期使用单一饵料,饵料蛋白质或脂肪等成分严重超标;新鲜野杂鱼等动物性饵料消毒不到位等。出现上述情况后,极易导致网箱养殖的乌鳢发生病害。

3.投喂措施不科学。如:投饲没有做到“四定”(即定质、定位、定时、定量);饵料投喂不均匀,乌鳢抢食程度不同导致饥饱不均;饵料量不足,投喂跟不上;频繁更换饵料品种致使乌鳢不适应等。出现上述这些情况,可能会造成乌鳢营养不良、抗病力下降、发病率上升。

4.养殖管理不当。池水恶化后没有及时移箱分养,大量投喂动物性饵料,病鱼、死鱼没有及时捞除或捞后乱丢,都会导致病害频发。

5.水温变化所致。网箱养殖乌鳢在注水管理中,要求春、秋季灌浅水,夏、冬季灌满水。如果盛夏池水过浅,水温过高,乌鳢摄食明显下降,时间一长,鱼体消瘦,抗病力下降;冬季池水过浅,池水容易结冰冻伤鱼体而感染疾病;换水时温差太大,乌鳢容易产生应激反应而致死。

二、预防措施

乌鳢病害防治应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有病早治”的原则,从增强鱼体抗病力着手,消灭病原体,改善生态环境,控制发病率,提高成活率。主要预防措施有:

1.在设置网箱前,池塘必须经过严格消毒,方法如下:先排干池水,清除淤泥后对池底进行暴晒,每亩用生石灰150千克化浆全池泼洒。

2.选择体质健壮、规格整齐的优质鱼种,放养前用食盐或高锰酸钾溶液等严格消毒。

3.网箱养殖最忌大小混养,一般每月应分筛1次,按不同规格分别饲养。

4.加强饲养管理,坚持“四定”投喂。鲜活动物性饵料一定要新鲜,配合饲料要营养全面、数量充足,确保吃食均匀。

5.改善水质环境,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清新的水域条件。换水时温差不超过4℃。

6.加强水源监测,使用优质水源,谨防污染有毒的水进入鱼池。

7.放养、分养、捕捞、运输时,操作要谨慎细心,防止损伤鱼体。

水产养殖病害及防治篇5

近日,大菱鲆被检含有硝基呋喃类代谢物以及环丙沙星、氯霉素、孔雀石绿、红霉素等禁用渔药的事件披露后,北京、上海、广州、杭州、香港等地市场已纷纷停售大菱鲆产品,这对于自1992年从英国引入我国、人工繁育和规模化养殖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被誉为我国当代最成功的海水鱼类引种范例的大菱鲆所形成的产业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品因药物残留问题而遭遇出口受阻也屡见不鲜,如冻虾仁氯霉素、鳗鱼恩诺沙星及孔雀石绿、硝基喃代谢物等等药物残留,导致巨额经济损失,潜在人体健康危机,发人深省。

长期以来,我国水产养殖业主要以粗放型养殖模式为主,为追求高投入、高收益反致环境恶化、病害频发及药物滥用。当前以部分抗生素为代表的防治手段正在世界范围内逐渐被禁用、取缔,符合食品安全、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免疫、生态等防疫技术正成为国际现代水产养殖业病害防治的主流技术措施,发展势头迅猛。构建高水平、系统化的绿色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技术体系,是改变我国水产药物滥用局面、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

一、我国水产养殖业病害及其防治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水产养殖病害年损失高达百亿元,其中鱼类约占55%-77%、甲壳类约占11%-28%、贝类约占3%-16%,常见病达几十种之多,病原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难以攻克的病毒等引起的疾病频繁发生,而品种抗逆性衰退、高密度养殖、劣质饲料投喂和生态环境恶化是病害肆虐的相关缘由,病害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瓶颈。

而现行的化学药剂、抗菌素等药物为主的病害防治手段存在药效不确切、药物残留、环境污染等诸多弊端,其主要原因是水产药物研究基础严重不足,盲用、滥用药物现象普遍存在。目前生产上使用渔药大部分由兽药、农药移植而来,缺乏对药效学、药物代谢动力学、毒理学及对养殖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基础理论的研究;药物的给药剂量、用药程序、休药期缺乏科学依据。药物防治技术尤其薄弱的环节是,未能根据水生动物的特点和我国水产养殖种类多、养殖方式多样和疾病种类复杂等特点,针对性开展应用研究,因而难以做到高效用药和安全用药。

水产疾病的病因多,涵盖了养殖生物体、病原、环境等几者关系平衡破坏而导致的病变,仅靠药物单一技术是解决不了综合问题的。就药物对病原而言,还存在无抗病毒特效药、抗寄生虫药毒性大、抗细菌药的耐药性等难题。显然,要遏制水产病害,有待开发特效、低毒渔药,更需要全面系统考虑安全、环保、高效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建立。

二、国际水产病害防治技术发展趋势

以健康养殖技术为基础的水生动物病害综合防疫体系是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可和接受的渔业病害防治技术系统。水产抗病技术发展趋势是:在病害防治方面注重消除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在国际上已建立水产病害检疫网络,其相关的病原快速检测技术将得到不断完善并规范化,对相关疾病的基础研究,包括病原的致病因子、感染机理、核酸组成、基因组的结构功能等研究将为此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应用免疫防治技术及绿色生物渔药来控制病害的发生是今后渔业重大病害控制的研究重点。基于改善宿主健康状况和养殖生态环境的免疫制剂、绿色生物渔药、绿色生态制品在水产中的开发和应用将逐步取代目前药物的普遍使用,为水生生物病害防治提供重要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对水生生物的免疫机制、抗感染机制、健康生理,病原抗原决定簇基因结构等的研究为新型渔药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藻类、饵料生物、有益微生物、病毒等的转基因技术可能为绿色渔药使用提供一条崭新的给药途径。提高品种的抗病力将是品种选育和驯化工作的重点,通过选育、基因工程技术培育等方法,获得能抵抗某种病原体感染的抗病品种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三、我国水产病害防治技术研究基础

我国水产病害防治技术研究已有五十年的历史,在20世纪50-70年代开展了“四大家鱼”为主的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细菌病和草鱼出血病研究;80年代随着养殖种类的多样化,研究对象扩展到海水鱼、虾病;90年代集约化养殖的兴起,随之而来的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对虾病毒病等暴发性流行病成了研究重点,研究水平也由个体、组织、细胞发展到分子,研究内容由流行病学、药物为主发展到诊断、免疫;21世纪初,现代生物学技术广泛应用于水产病害控制领域相关的研究工作,在病原分子学、分子免疫学、分子诊断学、药代动力学等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

在疫苗研究方面,以草鱼疫苗为代表的发展经历了落后到先进的漫长升级,包括20世纪60年代末第一代的草鱼土法疫苗(草鱼“三病”组织浆疫苗)、80年代初第二代的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细胞灭活疫苗和90年代第三代的gchv弱毒细胞疫苗。近年来水产动物免疫研究成为热点,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攻关计划等重大科技计划的资助,疫苗研究有了飞跃式的进展,研究对象涉及到海水鱼弧菌、鱼类嗜水气单胞菌、鱼类柱状曲挠杆菌、鱼类虹彩病毒、鱼类神经坏死病毒、鲤春病毒血症病毒等引起的水产动物重大疫病的广泛范围,在抗原特性与功能基因克隆表达、免疫应答机理等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研制的部分疫苗进入田间试验阶段;疫苗的研究向浸泡甚至是口服等易于疫苗施予、低成本工厂化生产工艺的方向努力。可以预见,这些阶段性成果的进一步熟化,可在未来的3-5年将有系列疫苗产品逐步实现商品化,将在我国水产养殖生产病害防治中发挥重大作用。

在生态防治方面,以微生物制剂为代表的开展了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硝化菌等对养殖环境理化因子、生物因子的影响研究,以及水生态改良或混饲对养殖生物生长、成活、非特异性免疫、抗病力、抗应激力的影响研究;等等。筛选、分离益生菌菌株,研究培养参数和培养技术,研制开发出系列微生态水质、底质改良剂,这些微生态调控剂产品已在水产养殖中逐步广泛应用。

四、我国水产病害防治技术工作的基本思路

根据国际水产病害防治技术发展趋势和我国现有技术基础,我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技术体系建设应以“预防、安全、实用、节约”为宗旨,以增强免疫力、减少应激、提高病害早期预测能力等为主的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治技术思路,重点开展以下四方面的研究:

(一)基础研究主要养殖动物病原分子致病机理、流行病学、功能基因研究;养殖动物抗感染机理与特异、非特异免疫评价动物模型研究;渔药有效、安全评价模型研究;养殖动物对生态因子影响的应激机理研究。

(二)预警技术研究主要水产养殖病毒生物分子芯片监测技术、细菌免疫学与基因学快速诊断试剂盒技术研究;主要水产养殖病害生态检测试剂盒技术研究;病害分析专家系统工程研究。

(三)控制品研制及配套技术研究主要养殖鱼类重要病毒疫苗、细菌疫苗及寄生虫疫苗(储备)研制;主要养殖动物免疫增强剂研制;水产动物主要寄生虫、真菌等植物源药物、天敌生物制剂(储备)研制;连作发病生态改良制剂及配套技术研究;主要渔药的药代学、药效学、毒理学及安全用药技术研究。

(四)技术集成研究技术联合、复合研究,技术集成操作规程研究;计算机识别技术在病害预警、控制技术体系构建的应用研究。

“十一五”期间重点突破商品化疫苗技术、病因检测试剂盒技术、养殖生态防治技术、药物安全使用技术等,建立科学、高效的病害监控技术体系,争取在较短周期内显著提升我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技术水平。

五、关于我国水产病害防治工作组织保障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科技投入,建立高效研究体系。我国一方面在水产病害基础研究仍较薄弱,另一方面为加速疫苗、病原检测试剂盒等技术向实用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均急需科技投入的推进。在人才队伍、研究设备、研究方法、实验材料等方面需要形成全国范围内的交流、共享、流动与协作机制,建立科学、先进、高效、合理运作的水产病害防治科学技术研究体系。

(二)加强政策引导,完善法规保障措施。建立苗种免疫和疫苗补贴制度、疫病报告制度和隔离制度、用药处方制度和用药可追溯制度,等等,以起到政府引导、监督的作用。

水产养殖病害及防治篇6

关键词:无公害;淡水;养殖;病害;防治

现今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安全饮食是人们的基本要求,生产无公害产品也是未来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基本任务。我国对无公害食品的审核十分严格,从生产到加工,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要符合国家的标准规定。我国淡水养殖的面积居世界首位,养殖的水产品更是多种多样,但淡水养殖也同样存在着局限性,因为内陆的水质更新速度慢,这大大地增加了淡水养殖病害防治的难度。一些存在于淡水养殖水体环境中的非养殖水生动物会对所养殖的水生动物构成一定的威胁,或者与其争抢食物,甚至恶化水体环境,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所以在投放养殖生物之前和养殖过程中务必时刻保证对淡水鱼环境的把控。除此之外,水生动物如果受到细菌或者寄生虫的感染,再加上错误的药物使用和不当的处理方法,也很容易染上各种疾病,种种原因导致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

1无公害淡水养殖中的病害防治技术

1.1建造合理的养殖水域

要结合所养鱼种对当地的位置条件和水质条件进行检测,特别是水源条件一定要符合养殖标准:一是水源中不能含有对养殖产品有危害的有毒物质和病原体;二是要求水源各个指标都要满足安全标准,水质条件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选址过后要对养殖场地进行合理的设计规划,在设计场地时要将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都考虑全面,一些基础的设施,例如进、排水系统一定要做到性能可靠,因每一个池塘都有其独立的进水口和出水口,所以要在每个进水口上都设立消毒处理系统,可以修建蓄水池将引进水暴晒几日,杀菌灭毒后再引进。

1.2病原体控制与消灭

内陆水域没有较强的流动性,很容易滋生细菌和病原体,这就要求经常对养殖场地进行消毒处理,来保证病原体能够及时的灭杀,苗种、饵料、场地、工具、水质这五方面都是重点的消毒对象,还可以用生石灰和漂白粉对池塘水质进行改善。除此之外,需要对引进苗种进行检疫,经过检疫的苗种要满足其亲本来源于良种水场,其生产条件与渔场设施相符合。

1.3无公害渔药的使用

无公害渔药的使用一定要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其包含的成分不可以对水产品产生毒副作用,渔药在环境中停留的时间不宜过长,以防对环境产生破坏。一般无公害渔药的使用都要保证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做到以预防为主,平时做好防护工作,严格把控池塘中的病毒与害虫的含量,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尽量避免破坏水池的生态环境;二是保证安全性,渔药的使用要符合国家的安全标准,保证渔产品中不会出现危害健康的成分。

1.4季节性疾病的防控

气候的变化会对水产品产生较大的影响,通常都会导致一些疾病的爆发。所以,要求养殖场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平时生产过程中可以利用外用药物预防、饵料预防以及一些中草药预防。用药物预防的具体操作:在养殖场的附近悬挂一些药用竹篓,里面装入一些漂白粉、硫酸亚铁与硫酸铜合剂,这种方法可以对鱼类的鱼鳍、体表疾病进行有效地防治;饵料预防,在鱼食中加大蒜素等药物,然后进行投食,可以有效地控制鱼类肠炎疾病;中草药预防,利用一些草药的药性对鱼类的一些常见疾病进行救治,是我国特有的一项防治技术措施。

1.5提高水产品抗病能力

与其做预防治疗工作,不如提升水产品的自身抗病能力。有效提升抗病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选择合适的鱼种进行科学放养,一个池塘内最好不要出现多种鱼类混养的现象,这会加大疾病的发生几率;二是要进行科学投饵,通过对池塘的养殖情况、天气情况、水质情况等因素的调查最终确定饵料的成分含量及投入量,饵料的选择最好选用绿色饲料;三是要对水质进行调节,因为随着鱼类的生长,其所需要的空间也会逐渐增大,所以要定时向池塘中注入新鲜的水源。

1.6标准化的生产技术

随着淡水养殖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加强监理,完善操作流程和管理体系。例如日常的维护工作、常见疾病的预防工作、鱼苗的选种工作、平时的饲养管理工作等都是相关部门的管理范围。每个生产中的关键环节都要受到严格的监督和定向控制,最大程度保证无公害水产品的安全品质。相关管理部门还要加强对水产品生产相关技术人员的培养,让每个养殖场都有一位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保证养殖场突况时都能够得到最为科学合理的解决。

2结语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400字(精选10篇

    - 阅0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篇120__年_月_日星期_天气_今天,天蓝得像一张蓝纸,几多轻柔的白云飘在空中,雪白雪白的,像棉絮一般,随风缓缓浮游着。我的心情如同今天的天气似的。于是,我拉着.....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幼儿园计划范文”幼儿

    - 阅0

    “幼儿园计划范文”幼儿园工作计划篇1我园是新建的一所农村日托幼儿园,因刚建园,各项工作刚刚起步,为了我园长足发展,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在卫生保健方面做了如下计划:做以下新的学.....

    校园火灾逃生知常识范文,校园火灾逃

    - 阅0

    校园火灾逃生知常识范文校园火灾逃生注意事项篇1安全重于泰山,一直以来,我对本班的安全高度重视,平时挤出时间给学生灌输有关安全方面的知识,不厌其烦地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