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6篇)

来源:网络

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篇1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特征;视唱练耳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57-01

音乐是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多种音乐表现要素的音调,体现出共同语境和文化渊源关系人群的音乐语汇特征。弘扬民族的多元文化,构建视唱练耳的教学目标,最重要的是进行文化传承,增强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学生体认民族文化的音调感,通过大量的练习,培养学生对音调敏锐的感知力和深刻的记忆力。民族文化没有优劣之分,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文化价值,在现代流行音乐的冲击下,民族音乐依旧保持它独有的风格曲调,经过时间的积累和岁月的沉淀,我国的民族音乐必定是世界音乐中的精华。

一、民族音乐

民族音乐就是祖祖辈辈生活、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民族音乐产自于民间,流传在民间,表现民间生活、生产。中国民族音乐艺术是世界上具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在此期间,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的民族音乐体系。中国民族音乐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乐器、民间说唱和民间戏曲。中国音乐是人类历史上起源最早的音乐之一。我们的祖先在7000年前就已经制造出了吹奏乐器,具备了对音乐的创造力。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民族音乐越来越成熟,形成了以五声调式为基础,内容丰富,理论完备的中国音乐体系。

从音乐的构成上说,中国音乐是以五声调式为基础的音乐。民族音乐的六声调式和七声调式是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民歌《茉莉花》。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上,中国音乐注重音乐的横向进行,在艺术风格上,讲究旋律的韵味处理。传统的音乐作品在旋律进行上以单旋律的方式进行,对和声的运用较少。在唱法方面也特别讲究,强调声音的明亮与甜美,语言生动与感情质朴,讲究气息的运用,并以真声演唱为主。

二、民族文化特征

民族文化特征是民族音乐作品的基本特征,例如维吾尔音乐民族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语言、音乐调式。维吾尔文化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小,民族性格开朗,自由奔放。新疆音乐直抒胸臆,壮美绚丽。提起新疆音乐,人们会想到《十二木卡姆》它是维吾尔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所作的巨大贡献。它运用音乐、文学、舞蹈、戏剧各种语言艺术形式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绚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反映了他们的理想和追求,具有抒情性和叙事性相结合的特点。维吾尔文化具有多层次多源流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特征。

三、视唱练耳

视唱练耳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音乐的必修课程,是走进音乐世界的必由之路,它将对学音乐者进行视唱技能、音乐听觉及音乐素质全面训练。例如,在钢琴教学过程中,视唱练耳是基础课程。视唱练耳是一门综合性的音乐训练科目,表现了乐者对音乐的感知力和理解力。视唱和练耳相辅相成,是一个整体。通过视唱可以掌握节奏,准确理解音域概念,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

练耳是为了提高听觉能力。在实际演奏中,音乐听觉很重要,对节奏、音调、音质、音色等方面的掌握很重要。感受力是接受外来音响、色彩情绪的效果之后产生的共鸣。想象力是内心听觉的体现,我们听到一首曲子会想象作者作曲时的心情,情景。在演奏时,首先进行理性思考,听从内心的感觉,用自己内心所构造出的声音画面去引导自己演奏,从而表现出自己的风格,增强演奏乐曲的艺术性。内心的听觉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通过严格的视唱练耳训练,才能得到。

四、结语

音乐是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弘扬民族多元化,深入挖掘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同感,通过视唱练耳,增强学生的感知力。随着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意识的兴起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探索本民族音乐是很有必要的,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打破传统的局限,提升学生对本民族音乐的审美力,在音乐基础学科渗透民族音乐,使学生提高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增强对民族音乐的理解。丰富视唱教学内涵,改变传统视唱教学模式,探索民族音乐审美与视唱练耳教学结合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对音乐的感知力。随着世界民族音乐的多元性的发展,要求我们要拓宽视野,同时,将我国的民族音乐和国外优秀的民族音乐结合,为我国民族音乐注入新鲜的血液,发展和传承民族音乐。

参考文献:

[1]赵可佳.浅析如何提高音乐视唱练耳课程教学质量[J].大众文艺,2013(22).

[2]纪朝麟.高职院校――培养视唱练耳专业技能的摇篮[J].音乐时空,2013(06).

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篇2

关键词:历史教学;藏族;高中生;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383-01

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就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萌发、激励和生成的爱国主义。它是一种深厚的思想情感,凝聚着人们对国家的共识,对民族的认同;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引领人们的时代价值;进而上升为重要的政治原则,成为人们骨子里崇高的个人品质和可贵的民族气节。

爱国主义作为历史范畴,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着深厚的文化载体。《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强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于历史教师而言,不仅是一种义务,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深化民族情感教育

藏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至今也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时间的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藏族儿女为祖国统一和国家富强不懈奋斗。比如,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期间,康藏将士誓死战金川;1888年至1907年,藏地军民先后两次浴血江孜宗山保卫战等。可以说,藏族人民是中国近代史抵御外侮的重要力量。

历史是最生动的教材,它用血与火的史实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学习历史就是要了解国家和民族所经历的苦难和成就的辉煌,内化为个人与国家荣辱与共的历史使命感。这更应该是在历史课堂上,以故事、图片或影视等形象的历史题材,唤醒学生潜意识里最强烈的情感共鸣,为建设美丽而努力学习,激励他们早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强调,“各族干部群众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要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有利于藏族青少年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活动,帮助他们认清历史真相,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在历史课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发校本课程。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今昔》《新》《雪山泪》《农奴》等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和说服力强的视频,提升对新旧对比的认识,教育学生不忘旧的苦、珍惜新的甜。再从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比当今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的局面和2008年“3・14”事件给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给人民带来的心理创伤,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同时,教育学生认清达赖的反动本质,自觉与达赖划清界限。

在中国的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政治联系、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一直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比如张骞通西域、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等等均促进了历史上汉族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解难分、血浓于水的关系。中学历史教学需要引导藏族学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做民族团结事业的宣传者、建设者和促进者。

三、弘扬民族文化教育。民族文化是传承民族精神的血脉。在经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激励向上的精神力量。

藏民族传统文化既有通俗的说唱,又有高雅的诗歌;既有生动的舞蹈,又有逼真的唐卡;既有英勇的八思巴,又有智慧的班智达。都能激起人们感性的民族豪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说:“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接受洗礼。”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陶醉历史故事、沉浸历史情境,熏陶历史文化,而且要激励学生用自己的真才实学融入文艺精品的创作中,向世人展示悠久丰厚的民族文化,为形成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增进认同意识教育。爱国主义情感具有深沉的精神感化力和广泛的政治号召力,是国家的魂和民族的心,凝聚着人们对伟大的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青少年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需要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通过历史教学,结合具体的历史事实、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化“五个认同”教育,增进认同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和文化观。

1、发挥历史课的主阵地作用。虽然中华民族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和内部组成变化不同,但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中国人民内心深处强烈的国家认同意识日益强烈。历史教学在讲述古代史、近代史的同时,更应该联系实际,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讲出来,使学生通过学习增强国家认同意识。

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篇3

民族音乐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劳动中,满足人们的精神诉求,表现着他们的文化审美观,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意识。但是,随着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它的生存空间受到强烈的挤压,使得其在传承发展的空间越来越边缘化、碎片化。高校承担着文化传承、传播、创新的重任,大学生作为国家文化发展的后继力量,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遗产应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应在传承民族语言、传承民间艺术和培养专业人才三个方面发挥不可或缺和替代的重要作用”(樊祖荫,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音乐研究,2006:1.)然而,当下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认识还停留在流行、网络、摇滚的层面上,他们知道李宇春、王力宏而不知道王洛宾、刘天华,会唱《死了都要爱》却没有听过《小河淌水》;他们喜爱吉他、贝斯但是却不认识琵琶、古琴,熟悉欧美流行音乐却对中国各地民歌知之甚少,长此以往民族价值观、文化观从何建立?民族精神如何培养?民族音乐文化正从他们的生活中一点点地遗失,这使得民族音乐文化想取得广泛青年一代的支持,培养青年的文化自觉意识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公共民族音乐课程在高校的开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开设公共民族音乐课程的意义

1、发展学生的民族音乐审美能力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民族音乐能够体现该民族共同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质和审美,它能够代表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通过民族音乐教学,学生能够从中感悟到各个民族历史的厚重性,审美的独特性、民族性格的稳定性、音乐文化的多彩性等。通过对其民族音乐的学习,学生能够从中管窥到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质,逐渐养成一定的民族审美能力,还可以发展其独特的民族艺术思维能力,扩展他们的民族文化学习空间。

2、加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民族认同感也是民族认同意识,它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每一个民族的成员都应感受到族属的亲近感和文化认同感,它能够维系各民族文化的稳定性并使其具有共同的心理素质。在当代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增强民族认同感来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传统是一条非常有利的途径之一。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尤其对于少数民族来说,音乐在记录民族发展历程、塑造文化内涵、建立民族精神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通过民族音乐教育加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是非常有利的一种途径。通过课堂上对其民族音乐的赏析和文化的学习,使其对本民族有着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找到自己所应有的民族归属感,强化了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归属感。学生认识到音乐背后的民族文化底蕴,能够主动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传播、创新民族音乐的责任。

3、有利于传承与保护地方民族音乐资源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除了要关注现有优秀的民族音乐之外,更应把目光投向本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更大限度地开发与利用教育资源。如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省份,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如侗族大歌、苗族飞歌、布依族铜鼓十二调等,为了保护和传承贵州省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贵州省民委和教育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在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2002.10)文件中指出,民族民间文化被正式纳入到各级学校教育体系中。《贵州省教育厅、省民委关于大力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意见》(2008.2)中指出,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是构建贵州特色民族教育的需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应开设民族民间文化课程,培养民族民间文化的专门人才。这些文件的颁布促推着地方学校开发、继承、发展本地区的民族文化资源,高校音乐教师应以此为契机,充分挖掘本地区、本民族优秀的民族音乐教育资源,有效地传承和保护地方民族音乐教育资源。

三、公共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策略探析

由于公共民族音乐课程是面向无音乐基础的学生开设的,因此在教学中应遵循以音响聆听为载体,以表演实践、音乐采风为依托,辅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角度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了解。

1、以音响聆听为切入点,感知理解民族音乐文化

音乐是以音响为载体的艺术形式,对音乐的理解必须通过反复的聆听才能实现,没有聆听所有的音乐活动都是纸上谈兵。“倾听、倾听、再倾听。只有不断倾听,才会感知音乐、认识音乐、理解音乐,进而产生共鸣,诱发联想,进入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尹绯,试论音乐实践对于高校弘扬民族音乐的重要性[J].北京:艺术教育,2007:6.)在教学中让学生聆听更多的民族音乐,首先从音响层面进行音乐的感知,感知民族音乐的旋律、节奏、调式、音色、演唱形式等,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自觉主动地聆听民族音乐作品。由于民族民间音乐中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信息,因此对其的欣赏不能仅仅停留在音响感知的层面上。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之上,对作品进行文化的分析和阐释,使其对作品的风格特征、地域特征、民族内涵、文化和作品的意境等方面进行体验理解,从而深化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避免“代替”学生理解作品,这样会囿限了学生想象力的空间,无法达到学生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目标。

2、加强表演实践教学,体验民族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大多有着很强的表演性,民歌可以表现一定的情景,舞蹈能够再现节庆的热闹,而器乐曲则可以为舞蹈伴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多给予学生展示的平台和机会,让他们进行民歌演唱、舞蹈展示、器乐表演等,在实践中体验民族音乐文化。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参加民族艺术活动,学生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外显有助于他们对民族音乐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另外,来自于少数民族聚集地的同学,让他们在假期、节庆时参与到本地区特色的文化活动中,真切的民族音乐生活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他们对本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艺术的二度创造,促进民族音乐创新化发展,能够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和气质。

3、以音乐采风为依托,扩展民族音乐教学内容

高校所处的地方都有独特的地域民族音乐文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民族音乐采风实践,聆听民间艺人的演唱,观看民族特色的演出,参与民族节庆生活,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民族音乐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还对课堂教学内容知识的扩展起着极大的补充作用。如贵州安顺地区有丰富的花灯、苗族、布依族民歌、铜鼓十二调、地戏等音乐文化,通过采风实践不仅使这些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得到了搜集和整理,还将其纳入到了教育体系之中,对其的传播、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受力

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篇4

前言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席卷下,大量的外来文化涌入我国,对我国大学生造成巨大的文化冲击,而这些事件似乎在验证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1]”。而文化认同,尤其是对外来文化价值的认同,足以瓦解一国的政治制度,一民族的凝聚力。因此,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刻不容缓。本文创新性地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对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意识降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传播学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增强我国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认同

1.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

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文化全球化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文化以各种方式,在融合”和互异”的同时作用下,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

2.文化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同经济全球化一样,是一种世界发展的趋势。文化为经济打头阵,经济为文化发展注入新动力。文化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3.民族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民族文化认同主要是指民族成员对本民族主体文化的归属意识。而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即大学生对于本民族主体文化的归属意识,表现为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内心、道德本性和特殊需要对本民族文化的群体价值进行整合的过程。

二、从传播学5w模式看中国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缺失的原因

美国学者h·拉斯维尔于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五w[2]模式”或拉斯维尔程式”的过程模式。这五个w分别是英语中五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o(谁)sayswhat(说了什么)inwhichchannal(通过什么渠道)towhom(向谁说)withwhateffect(有什么效果)。即传播者、信息、媒介、接受者、传播效果分析。

(一)传播者:有意识地文化渗透

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起点,也是传播活动的中心之一。大众传播中传播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媒介组织。而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的传播者主要是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他们的经济文化实力相对较强,向外文化辐射的能力也相对较强。如美国的《功夫熊猫》《泰坦尼克号》等,将美国的文化理念通过影片渗入到大学生的思想之中,造成中国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缺失。--!>

(二)信息:外来文化真假难辨

传播内容是传播活动的中心。它包括特定内容和传播方式两部分。传播内容是在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信息传播的内容是决定其文化倾向和文化引导方向的最重要问题。在外来文化中,对中国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造成冲击的文化主要有影视文化、饮食文化--!>、节日文化、娱乐文化和服饰文化等。

(三)媒介:媒体导向偏差

传播媒介是传播过程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传播行为得以实现的物质手段。媒介即中介或中介物,存在于事物的运动过程中。传播意义上的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在中国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缺失的过程中,网络是使用频率最频繁和最有效的传播媒介。大学生的空闲时间较为充足,对于高科技的掌握能力较强,因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此,大学生是网络信息的主要受众,而当前的互联网信息真假难辨,导致大学生接受的信息中充斥着大量的外来文化,削弱了大学生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四)接受者:民族信仰体系不完善

接受者又称受众,是主动的信息接收者、信息再加工的传播者和传播活动的反馈源。从受众角度,即大学生的角度分析其民族文化认同感缺失的原因主要有:大学生的信仰体系还未完全形成,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高校民族文化教育的缺失;校园大众文化的兴起与盛行。

(五)传播效果: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缺失

在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传播受众的影响下,外来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我国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缺失。

三、从传播学5w模式构建中国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

(一)传播者:增加民族文化的传播

对外来文化的传播者进行文化控制并不现实,但我们自己也可以成为文化的传播者,尤其是自己民族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的传播者,从源头加以控制外来不良文化。

(二)信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

在信息传播的内容上,我们要高度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而保护和弘扬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中的可创新之处。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等的变化不断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从而促进了人类的创造力①。因此,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条有效的路径。

(三)媒介:发挥正确导向作用,树立最美”草根典型

1.媒介平台

2012年1月6日,山西卫视推出了大型真情互动节目——《最美中国人》。这是一档秉承寻找人们生活中真善美”的全新节目,为观众提供一个可近可亲可感可学的立体最美人物形象。

2.最美”草根典型

2011年到2012年,中国社会涌现了一大批最美人物,有最美妈妈”吴菊萍,有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更有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采取安全停车措施保住公车上24名乘客生命的最美司机”吴斌。这些最美”人物都是出身草根”的草根典型”,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共鸣。

(四)接受者:培养舆论领袖”,引导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

舆论领袖是指能够非正式地影响别人的态度或者一定程度上改变别人行为的个人,是一个告知者、说服者和证实者。与社会正规组织的领导人物不一样,舆论领袖是非正式的领导,给人出谋划策,其影响力常常比大众传媒更大[4]。培养舆论领袖”,可以在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

(五)传播效果:促进大学生文化意识的觉醒,增强民族文化认同

六、结语

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了构建我国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问题,创新之处在于:一是探讨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问题;二是此探讨基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三是本文从传播学的5w模式入手,分别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效果五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缺失的原因,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一定的措施,四是充分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作者文化产业的专业背景,综合运用文化学、传播学和人类学的知识来分析当今的热点问题。

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篇5

【关键词】民族文化认同;软实力;凝聚;精神

在当前国际社会文化多元化、思想观念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显现出其重要的价值和地位,民族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而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它是一个民族自我归属的认知感和情感依附,映照出民族行进的道路和方向,并成为推动民族前进的强大精神和文化力量,对于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民族文化认同的内涵及“软实力”价值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文化的范畴也不断宽泛,它包涵有民族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物质文化、精神信仰、道德人生观、价值观念等,这种民族文化认同具有不受地域、语言、经济的限制而存在,具有稳定性、内聚性和排异性,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是民族强大的凝聚力的内在动力,也是国家繁荣富强的重大支撑,这也正是中华民族海外侨胞虽远在他乡却心系祖国和民族的原因!历史证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可以彰显出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和价值取向,能够构成稳定、长远的群体社会文化环境,在这种群体社会文化环境中逐渐养成的民族文化认同,可以成为凝聚人心的一种无形的“软”力量。

“认同”首先源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同时,它也是一个哲学认识论的意识范畴,用于对自我根源的一种追问,在自我立场的表达中,它具有鲜明的价值立场。而民族的概念则是人们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地域环境、经济生活、文化特征四大要素的稳定共同体,它映射出民族的三个层次,即:对民族统一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对自我族群的认同;对自己的生活居住圈的文化认同。本文重点探讨的是中华民族统一体的文化认同,它沉淀了五千年的古老儒家文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成为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载体的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即是对中华民族的自我肯定、自我凝聚和同一。

民族文化认同的软实力价值与硬实力基础相依托,同时它突出显现于国家自身的文化魅力,它是一种基于文化的创新生命力和传播影响力,是文化要素所散发出来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它借助于国家文化媒介对民众的价值观和生活观加以同化和引领,可以说是一种内化于民心、外化于民行的有力支撑。它的“软实力”价值重点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民族文化认同是国家积极占领的综合国力的制高点,成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保护伞”。在国际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态势下,要意识到民族文化认同的缺失是国家安全威胁的起始,如果没有统一、优秀的民族文化认同,则无法使国家的安全得到保障,在民族文化认同弱化的状态下,引发国家政治危机。因而,可以这样说,民族文化的消失就等同于民族的消亡、国家的没落。

2.民族文化认同是凝聚民心的向心力和“粘合剂”。民族文化认同是在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相互交流和互动而生成的,它在生活发展和经济活动中代表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汇聚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共性,在各民族文化交织的过程中,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成为一种强大的、不可阻挡的精神纽带,使各民族处于稳定而深层次的交流之中,从而产生强大的归属感和情感上的依附感,得以延续和发展。

二、全球视域下的我国民族文化认同危机剖析

伴随着全球经济活动和交流的不断扩大和延伸,我国的民族文化认同遭遇挑战和危机,在激烈的国际角逐之中,各种政治冲突将存在于不同民族文化的族群之中,这无疑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认同敲响了警钟,我们要意识到民族文化认同的各种问题,要突破民族文化认同中的“瓶颈”,使之成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

1.全球文化及价值的多元化对马克思主义认同的挑战

我国正在步入关键的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如何坚守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动摇,是一个需要思考的课题,马克思主义作为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前进的思想武器,是我国主流的意识形态,然而,在现代全球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交织和涌入的情境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意识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这使马克思主义面临认同淡化的危机。发达国家利用其先进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向我国的思想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渗透,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强烈的冲击,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大肆宣扬“意识形态地位等值论”,严重挑战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2.普世价值对于我国民族文化认同的挑战

西方发达国家的商品和文化融入我国,出现了文化殖民的倾向,它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当成了负面的内容,而通过宣扬“普世价值”来掩盖其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本质,弱化我国的文化创新能力,用于消解我们民族中积极的价值内容,对此,我们要明确,我国的民主是基于公有制基础上的,与资本主义的民主有本质的区别。

3.市场价值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挑战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倡导“中庸”之道,主张稳定与和谐,而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价值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经济的竞争,在竞争之中也显现出市场经济法则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因素,出现诚信缺失、见利忘义、虚假盛行的现象,这违背了中华民族的“信”与“仁”的主旨,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一大挑战,为此,我们需要寻找传统文化美德与市场竞争价值相契合的发力点,在传统优秀文化与市场经济价值相整合的前提下,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发展。

三、民族文化认同理念下的我国“软实力”提升路径

民族文化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它可以有力地延续和增强民族的强大生命力,为此,我们需要重视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中的危机,采取有效的举措,增强对我国民族文化的认同,并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1.调适良好而自信的民族文化心态,增强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度

现代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各民族的文化也在政治交锋的过程中,不断碰撞、交流和历练,这就使各民族的文化心态变得复杂而多元化,我们要在文化国际交流的时代之下,保持和调节好自我发展的健康心态,要用自尊、自觉、自信的文化态度,去看待现代形势下的变化和发展,要以不卑不亢的气度、理性包容的心态,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的不可阻挡的潮流中,保持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觉意识,对于渗透和融入的西方文化,既不能一味排斥,也不要有任何的自卑心理,而要理性地、公正地看待他国文化,汲取其中的营养,去除其他民族文化的糟粕,走出一条理性、客观、利己利人的文化交流和发展之路。

2.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主流民族文化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的思潮,对于社会思想呈现出较大波动的形势和特点,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我国文化的自觉共识,针对思想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创新和实践,赋予其鲜明的时代价值意义和F实引领意义,在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调整思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力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答现实社会中的问题,从而使其成为现实生活的引领者,成为民族文化的主流价值观。

3.挖掘和盘活民族文化资源,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力量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上下几千年的积淀,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道德规范和理想追求,具有巨大的精神支撑作用和价值,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思想文化观念,我们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不仅要对民族文化加以延续,还要加以大力的弘扬,要培育与时展相契合的文化本位和民族文化精神,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探索其内蕴的价值追求,盘活民族文化的各种资源,从而使之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意志力和生命力,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

4.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实现民族文化与市场经济的整合

在实现民族文化与市场经济相整合的过程中,要将大众的利益置于首位,培育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人文关怀,注重人文关怀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用人文关怀的内在张力,提供个人发展的广阔平台,尤其要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引导下的和谐社会构建中,体现出深度的人文关怀,要兼顾人民群众的各方利益,构建充满张力、协调有序的社会和谐文化,从而实现民族文化与市场经济的有效整合,形成社会范围内的民主、平等的经济文化氛围。

5.注重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创新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当然必然要与民族文化的交流相链接,只有在民族文化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才能增加其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穿透力,才能显现出民族文化中的亮点和优势,为此,需要对中华民族文化中的资源加以整合和创新,要在交流中显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输出具有本土民族特色和风格的文化产品,要运用新的传播手段,使富于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元素走向世界,增进世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当世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度越高的同时,也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精神的标志,在我国经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进程中,要注重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自觉性和自信心培育,要针对民族文化认同的现实危机,挖掘我国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精髓和价值追求内涵,从而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田夏彪.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的思维向度[J].理论导刊.2015(06)

[2]郑永廷.深化民族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评《民族文化认同论》[J].思想理论教育.2014(10)

[3]田夏彪.当前民族文化认同中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关系[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

[4]陈小娇.民族文化认同研究综述[J].思想战线.2013(S2)

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篇6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教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进一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文件,这充分显示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德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

一、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教学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撑,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民族地区的职业院校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吸纳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开拓自己的视野,能够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和爱国情怀,并在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2.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要想学习落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会失去生命力和影响力。教学中可以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讲解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从而让学生更好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入脑、入心、入行。

3.有利于增强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各民族的团结

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相连,文化相通,不可分割。民族地区的多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各民族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去了解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然会促进各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提升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减少各民族之间的偏见和歧视,能够更好地促进多民族文化交流、精神融合、文化认同、价值互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容易形成平等、理解、接纳的认同态度和价值取向。

4.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我们的先人曾经留下许多宝贵的优秀精神传统,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并且落实到德育教学的内容和教学实践中,使德育教学工作落在实处。

二、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内容

1.增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合的内容

同志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教学上,应该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寻根内容,使中华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爱国、友善、诚信、公正、和谐等理念,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价值理念与当今时代特征和我国实际相结合发展而来的,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创新性发展。

2.增加与爱国主义教育及自强不息精神相关的内容

民族地区的大学生一直都是敌对势力渗透拉拢的一个重要群体,我们一定要动用一切资源,使用所有办法来与敌对势力做斗争。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增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内容,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充分利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对高职院校各民族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了解我国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爱国事迹,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着力引导民族地区各民族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3.增加与诚实守信和品德教育相关的内容

民族地区各民族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基本上是好的,但也有考试作弊、欺骗师长、恶意欠费等诚信缺失的情况。“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做事的基本规范。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对于立身做人、成就事业非常重要。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对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更好适应社会的需求。

4.增加与多民族和谐共处、相互了解相关的内容

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让各民族学生了解汉族同胞的年俗、各种节日的由来等等,在增进民族理解和认同、协调民族关系,增进民族团结方面有重要意义。同时用中华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如《弟子规》等来强化民族地区学生的文明意识、自律意识、报恩感恩意识,对于形成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中认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正当其时。当然,由于各民族学生之间语言不通、思维和生活习惯不同等现实问题的存在使这项工作成为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应该不懈努力,克服困难,积极探索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全力以赴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于静,刘世强.活化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资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7(02).

[2]郭译注.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1980:2483.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护理学基础论文范文,护理学基础论文

    - 阅0

    推荐护理学基础论文范文篇1尊敬的领导:您好!我叫李xx,是广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0xx届毕业生,主修护理学专业。借此择业之际,我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真诚地向贵.....

    优秀范文难忘老师作文四(精选2篇)

    - 阅0

    难忘老师作文篇1我们的班主任,今年他有四十五岁了,可他童心未泯,是一个老小孩。阳老师很时尚,他爱听流行歌曲,上课不时用流行歌曲的曲名来讲课。他会说很多流行语,流行语从上课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