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的意义(6篇)

来源:收集

媒介融合的意义篇1

新媒介的诞生使得传统媒介纷纷向数字媒体和跨媒体的方向靠拢,融媒显然已经成为媒介发展的主导方向,即融媒是当今新闻传播业界最新最重要的发展趋势。而在该形势下,新闻传播迫切需要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兴信息接收和传递的方式。融媒的产生使得媒体在组织形式和工作流程上做了很大的调整,因此对融媒发展的研究可以作为传媒业界整合调整资源规模的有效实现路径,使得媒介经济效力得到更大空间的发展,同时相应资源在媒介集团内部也可以得到高效的整合利用,优化新闻业务的拓展方式,使之产生巨大优势,进一步提升媒介集团的综合竞争力与影响力。融媒的产生发展进一步加快了传统新闻媒介传播方式方法格局的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融合新闻的产生,同时这对从事融合新闻的业界人员所具备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新闻传播方式途径的认知教学也提出了新的导向与思路。期许可以提出有创新性和针对性的观点和建议以及具体实施办法,使新闻传播在应对融媒的冲击时可以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进而可以更好地适应融媒发展的大趋势。

二、融媒简介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物质的分与合。物质的组织构成,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变化,同样相同或不同物质之间的融合反应,也会给它所处的整个社会环境带来巨大的变革。今天我们的媒介传播正处于大数据的变革时代,手机、电脑、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纷纷向传统媒体发起挑战,而且势头较大,传统媒体为了在竞争中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必定会不断寻找各种对策来应对新媒体的挑战,进而产生媒介融合的现象。媒介融合简称“融媒”,目前学术界对其定义众说纷纭,一直没有达成共识。有人认为媒介融合在新闻学上是一个假设,其核心是在新型媒介传输承载数字技术在不断更新变革的基础上,将各类新闻媒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侧重点在于媒体的合作关系。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融合系主任MikeMckean教授关于媒介融合提出了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媒介融合作为新媒体时代的新型运营方式,通过一种媒体的融合汇通可以拥有多种不同的媒介传播形式。二是媒体与信息接收者的作用关系发生了改变,即接受者由以往被动接受媒体传播信息的形式转变成有主动的选择与判断,这样就使得一切信息的接收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信息传播过程中去,同时由于观众的信息来源是一个多元化的渠道,就会使观众会对媒体产生一种不信任的可能。三是媒介融合使得信息的传播变成了讲故事的形式,即图文并茂,相关人员依托科技手段,利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来传输信息。融合媒体整个过程的完成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狭义上的媒介融合是指将不同形态的媒介在物理层面上进行重新组合,新的媒介形式正是在这种组合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顺势产生的。而广义上的媒介融合就将一切与媒介有关的要素包含在了其中。

三、融媒背景下新闻传播的改变

融媒的发展必然会催生融合新闻的出现,新闻传播自从融媒出现以后就开始以融合新闻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这就导致了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一些改变。以往的新闻传播方式被重新组合,进而形成了多元化新闻传播模式。新闻传播方式的改革大体如下:

(1)新闻媒介的组织管理体制和工作流程的改变。融合媒介时代的新闻传播方式的形成使得媒介内部的组织管理机制也必须发生相应的改变,其改变的导向是服务于融合新闻不断向前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传播是依托于独立单一的媒介,不同形态下的媒介有着不同传播模式,进而形成各自的传播方式。与此相反的是,融合新闻需要将不同的媒介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统一的组织结构。因此,这就不允许各种媒体各自为政了,需要有着统一的标准对其进行管理约束,通过新闻采编,在同一平台上加工传输,最后实现多元化融合的渠道信息。媒体产业中的各大媒体需要通过组织之间的兼并和重组实现资源的相互利用以及共享,进而共同达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

(2)新闻传播主体的多样化。由于融合新闻的涉及面广、传播性强的特点,这就对传播者提出更高的实际操作要求。融合新闻的产生传输,都需要传播者及时掌握各类新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从一位普通记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融合记者,其操作过程为在完成采访任务后形成新闻稿件,后通过电视节目发到电视台,最后交付网站成为专稿,整个过程对一名记者来说实际是不小的挑战。另外由于网络的普及,一大批草根记者也蜂拥而出,很多新闻报道往往出之于普通民众,这样就使草根记者成了历史的见证者。

(3)新闻传播内容的整合。融合新闻所提供的内容都是重组和整合以后的产品,但是整合需要创造性的重组。相同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新闻产品,进而吸引新的受众群体。另外,随着新媒体的出现,草根记者也成了信息的有效源泉。

(4)新闻传播载体功能增强。基于数字和网络技术的电脑和3G智能手机的出现,将会使信息承载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媒介融合能够实现某一载体承载新闻信息的全部内容,但新闻产品的输出内容是根据不同的自身需要而呈现出多样化。这样既可以保证新闻信息的完整性,也可以增加新闻的多样性,同时使新的新闻传播载体功能更加强大。

(5)新闻传播对象的细分和角色的转变。融合新闻可以根据特定的受众群体而制作成不同形态的媒介产品。因为在数字时代,受众从被动的接受者反向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受众除了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接受外,还可以在信息接收过程中能主动参与其中,对其发表的信息内容提出和表达一些看法建议,最终由单方面的别动形成双方面的主动互动。

(6)新闻传播反馈时效性增强,途径增多。利用当前的新媒体,使新闻传播的反馈时间大幅度地减少了。反馈的途径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增加,如除了通过手机短信平台进行反馈以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互动评论,而且这些平台上的反馈信息可以即刻更新。由此可知,媒介融合的产生对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新闻传播不再依赖原有的传统模式新闻报道,通过走融媒时代下的融合新闻发展之路,才能产生经济上新的增长点。

四、结束语

媒介融合的意义篇2

论文摘要:媒介融合对传播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改变着新闻传播的面貌和运作方式,也使广告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传播方式的变革,了解广告传播的新规律、新特点,以使广告活动更好地应对媒介融合的新环境。

随着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介融合(MediaConvergence,又称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话题。“媒介融合”概念是舶来品,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蔡雯发表《培养具有媒体融合技能的新闻人才—与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的对话》一文,首次向国内介绍了“媒介融合”。之后,国内学术界开始讨论关于“媒介融合”的理论界定,近几年的研究,绝大多数从新闻学的视角进行,研究、分析国内媒介融合的现状和前景,从宏观层面上探讨媒介融合带来的传媒产业的影响,微观层面上则关注媒介融合对新闻业务变革引发的变化。实际上,媒介融合对社会结构和传播方式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改变着新闻传播的面貌和运作方式,也打破了中国广告业的生态,使广告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挑战。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分析媒介融合带来的传播方式的变革,探索广告传播的新规律、新特点,在广告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很大的意义。

综合此前学者对媒介融合的认识,媒介融合大致包含三层含义:一指媒介功能的多样化,即各种媒介的多功能一体化,指单一媒体融合了多种媒体的功能,强调单一媒体对不同传播手段的整合;二指不同媒体之间的联盟与共融,即传媒业内部不同媒介间的联合,主要指不同媒介之间对信息资源的共享,强调信息内容针对不同载体的整合传播;三指传媒产业与通信产业等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指大传媒产业的形成,强调媒介产业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笔者认为,未来的媒介融合,是以数字和网络为基本平台、多种媒介形式为终端的媒介形态。数字和网络是信息传输的基本载体,电脑、手机、电视等成为信息输人和输出的设备。媒介融合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即时、移动、交互”,使大众可随时、随地地传受任何信息,信息传播方式随之发生变革,传统的广告传播思维也需要大的突破。

从针对不同受众群的传播到针对某一受众群的传播

传统媒介受到传播技术的限制,信息传播的时空性有较大局限。例如,电视媒介由于收视终端的限制,受众一般只能在固定场所主要是家里进行收看。受众的信息接收就要受到生活、工作的时间规律的影响,对传统媒介来说,也就无法一天24小时对同一受众群体进行信息传播,造成了传统媒介特别是电子媒介必须对传播时间段进行划分,根据不同时间段能接触到媒介的受众进行信息内容定位。以中央电视台一套2010年3月2日的节目编排为例,早上8:35安排了针对老年观众的《夕阳红:老年人家园》,下午4:58编排了针对家庭妇女的《天天饮食》,从17:43到19:00,是针对少儿观众的《动画城》和《智慧树》,而针对中青年上班族的节目则集中在晚上,也就是所谓的“黄金时段”。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首先把传播时段进行划分,再找出每一时段主要的受众群体,根据其需要制作、播放信息内容。这种情况下,媒介可能只需要关注非主流受众在非黄金时间的信息需求和主流受众在黄金时间的信息需求,媒介以受众为中心,是以不同时间段的不同受众群体为中心,也就是媒介要面对不同时间段所对应的不同受众群体进行内容制作和营销。

而随着无线和移动技术的发展,单一媒介融合了多种媒介的功能,如手机融合了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介的功能,网络受众的媒介可得到性大大加强,受众全天24小时暴露在媒介中,随时随地都可接收、阅读和上传信息。这时,媒介传播要考虑的就是怎样针对受众不同时间段的信息需求来传播信息了。对于融合多种传播手段的媒介来说,就是针对受众在不同时间段传播信息,信息的传播手段则根据信息的内容灵活选择,可能有时候是手机报,有时候是手机电视,有时候是短信。对于整合了不同媒介形式的传媒集团来说,则是如何针对类别受众根据不同时段进行不同媒介的信息传播。此时,媒介面对的就是类别受众群体的全时间段。媒介以受众为中心,就是选择某一类或某几类受众为服务重点,分析具体目标受众群在不同时间段的信息需求和媒体接触习惯,打造适合他们的信息内容,并选择不同的媒介进行传播。

这种变化对于广告传播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媒介组织来说,其广告传播的对象不再是不同时间段的不同受众群体,而是精准的某一类别受众群体。这对要求媒介组织对于受众有更深人更全面的了解,要深人到他们生活的每时每刻,形影相随。对广告主和广告公司来说,媒介投放不再是在众多的媒介中选择目标受众可能接触的时段或版面,而是选择与自己的品牌形象相符合、目标受众相吻合的媒介、覆盖目标消费群体的生活时空。同时,在信息全天候围绕受众轰炸的媒介融合环境下,信息针对受众搜索的反应能力更加重要。广告主与媒介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分众传媒致力打造的“中国生活圈媒体群”,就是融合媒介针对特定受众群体进行全时空传播的典型案例。

从渐进式传播到整合传播

对传统媒介来说,由于其传播手段都是单一的,不管是印刷媒介还是电子媒介,其信息传播从时间顺序来看,都是线性的,即媒介如果要对某一信息进行多次传播,只能在不同时间段上进行渐进式的深人传播。传统媒介组织对信息内容特别是新闻传播的思维方式不外乎随着新闻事件的发生做跟进式报道和进一步挖掘新闻背后的价值两种。但对融合媒介来说,除了传统媒介的纵向传播思路外,因为对信息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思考重点转向如何对同一个信息素材针对不同载体形式进行加工处理,再选择适当的媒介组合进行,也就是同一信息在不同媒体形式或媒介间的整合传播,实现最终信息产品的差异化和最优化。如果说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是线性的、平面式的,那么融合媒介的传播方式就是立体式的。

媒介融合对媒介组织在新闻信息处理上的要求同样体现在广告传播上。媒介组织不再只是单纯地销售媒介的“留白”时间或版面,媒介组织销售的是其目标受众的生活时空,或者说“生活场”(“场”在心理学中被定义为外界环境,“生活场”所指的是与个体行为活动相关的各种人、事、物)。广告传播的效果不再只是依靠媒介或内容产品的收视率或发行量,更多的是媒介的整合信息传播能力。“一个媒介所赖以赢得竞争、赢得对手的主要因素,决不只是靠具有原创性的独家新闻,而是靠独家的、具有原创性的信息加工标准、加工方式、信息处理手段及信息表现方式。’,峻对于广告主和广告公司来说,多媒体的媒体形态为产品及品牌的营销打造了全新的3600的体验环境,广告创意不再仅仅是创造广告,更应该是创造品牌的体验。

从信息的单向传播到双向传播

传统媒介的传播是以媒介组织为主导的单向传播,虽然受众通过来信、电话和短信等方式可以进行信息的反馈,但这种参与的力量是十分弱小的。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普通公民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参与传播的能力,他们不但可以通过手机短信评论节目、投票、参与节目和点播节目等,还可以借助手机、博客、播客、BBS等新闻,表达观点。“草根记者”的新闻报道、DV、彩信图片上报纸、上电视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单方面的填鸭式的传播向双向互动交流的传受合一转变,受众在传播中的主动权日益上升,受众成为播众。

媒介融合带来的双向传播对广告传播最大的影响就是互动与内容共创。互动性对广告效果的提升作用已无须赘述,媒介融合为传受双方的互动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手段和表达方式。但多样化的媒介形态和传播手段给受众带来的显然并不只是与传播主体的即时交流,受众在广告传播中不再只是被动的客体,其不但与传播者的地位日趋平等甚至能反客为主,成为传播中的主导者。技术的进步打破了媒介组织对于传播渠道的垄断,来自公众的创造力喷薄而出。受众直接参与到信息内容的创意和制作中,进行内容共创,将成为丰富广告创意、提升广告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

2006年百事可乐举办了“百事我创巨星广告你做主”活动,面向消费者征集广告剧本,再在网上进行评选,活动共收到近9000个剧本。之后,百事可乐又策划了“百事我创Flash动画征集大赛”,根据“巨星广告你做主”的优秀创意,面向Flash爱好者群体征集Flash动画广告片,大赛提供巧个“百事我创”活动中的优秀剧本,参赛选手可以根据剧本制作30-60秒的Flash广告片,主题人物以周杰伦为主,参赛选手也可以自由发挥创意,自由创作。2007年,百事可乐再次策划了“百事我创我要上罐”活动,在全国消费者中遴选21位上罐英雄,打造中国消费者肖像罐,创造了206596081次网页点击率、143987068投票人数、25690003人参与活动、7525488个讨论留言帖、上传相片2465159张的惊人的参与记录。这几个活动中,百事可乐都充分利用了多种媒介形式,调动消费者参与广告甚至是产品包装的内容共创,极大地提高了消费者的关注度,加强了与消费者的情感沟通,更使消费者获得了深刻的品牌体验,获得了远胜于硬性广告投放的传播效果。

从单一的“信息条”传播到综合的“信息包”传播

在泛媒体的大背景下,传播活动空前活跃,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海量信息在丰富人们信息选择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泛滥的烦恼,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接收、阅读有效信息,成为受众对信息传播的新要求。传统媒介在信息内容方面更重视“时效性”与“独家性”,在媒介融合时代,人们对专业媒介组织筛选、整合信息的更多依赖决定了媒介的信息产品应该完成从“信息条”到“信息包”的转变,受众需要的不只是一“条”信息,而是与某一人物或事件相关的一“包”信息(之所以称为一“包”而不是一“组”,是因为“组”只是“条”的累加)。信息传播内容从分散到整合,对媒介组织的信息整理、加工能力(或者说打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媒介融合的意义篇3

关键词:动新闻媒介融合

“动新闻”界定

“动新闻”事件始末。2009年11月中旬,“动新闻”横空出世。就在许多大陆受众还没完全明白“动新闻”为何物时(仅央视有过相关报道,主要通过网络传播),它已经在一向以环境宽松著称的台湾舆论界“一石激起千层浪”,民众指责“壹传媒”的“动新闻”扭曲事实、误导视听、二度伤害,岛内各界数十个社会团体行动起来抵制“动新闻”和《苹果日报》,要求当局对“壹传媒”进行惩治和约束。2009年11月25日,台北市政府以违反“儿童及少年福利法”开罚“壹传媒”50万元新台币,要求予以分级;2009年11月26日,再罚50万元。“动新闻”事件风波一直持续至同年12月。①

“动新闻”概念的界定。“动新闻”,即台湾媒体《苹果日报》于2009年11月中旬推出的标榜以全新的写实动漫方式呈现的新闻;手机可以下载,网络也可点阅,以大量模拟动画方式报道害、性骚扰、儿虐家暴等社会新闻,巨细靡遗地模拟暴力、自杀等画面②;模糊了新闻与非新闻的界限,也模糊了新闻与道德的界限。

“动新闻”成因

“动新闻”不是一朝炼成的。《苹果日报》我们并不陌生,在港台传媒界,“苹果化”往往与“大报小报化”相关联。早在《苹果日报》香港版时期,该刊记者向陈健康提供金钱利益、安排与其拍照的恶性买新闻事件,不加处理地刊登影星陈宝莲坠楼身亡的遗容照,偷拍影星阿娇更衣照等事件就多次引发了公众、业界的强烈谴责,也不乏闹上法庭之案例。一次又一次全版的道歉,似乎只是以娱乐的方式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从其擅长以图片形式刊出一些并不需要刊出的,如罪案现场过程等,从它最大尺度地刊出敏感照片,走到“动新闻”这一步,也并非突发奇想,或曰空穴来风。套句的经典名言:“难道动画功力太高也错了吗?动画错了吗?”错不在动画的形式,而是从一开始这条路就错了,用图片还原真实性的幌子,撩拨的是大众的窥私欲,动的是法律和道德的球。从形式主义的角度来说,《苹果日报》倒是一直走在改革的前沿,如彩版印刷、以图片为主、率先开辟网络空间等创新手段。此次“动新闻”从功利、技术角度来说,无疑是显示了黎智英(《苹果日报》创立者,壹传媒前老板)进军视频网络、手机媒体等,进而囊括申请电视执照,进军全媒体的司马昭之心。

香港传媒自律委员会会长张圭阳教授直接处理过多次《苹果日报》涉嫌侵权的案件,他认为(如图1所示),道德的标准诚然高于法律的准绳,港台传媒业就是在道德和法律间的灰色地带追逐利益,而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就是“紧紧”挨着不触犯法律的那条路径去走。③《苹果日报》就是这样走的,“紧”到先斩后奏,不断试探法律的底线。这就是苹果的经营理念。此次,台湾舆论纷纷谴责黎智英,实则正是其社会环境已经让“苹果化”走得太远了。

“动新闻”本质

“动新闻”是今天的“黄孩子”。以史为鉴,今天的“动新闻”就是21世纪的“黄孩子”,是用新的科技手段包裹着的历史的倒退。“黄孩子”的结局也就预示了“动新闻”的走向。“动新闻”从本质上来说不是新闻。更多的时候它是在臆想和导演事件,而不是还原真实。根据李良荣《新闻学概论》中对新闻体裁的分类,“动新闻”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杂文,或曰文艺性评论,是新闻和艺术的组合。“动新闻”动了新闻的本质,它不过是在演绎事件。从业务流程的角度说,什么时候需要配有漫画?无法获取第一手的新闻图片或须发挥漫画的反讽效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动新闻”是在买椟还珠。

“动新闻”动了谁的权利。港台境外媒体往往以新闻自由标榜自居,然而新闻自由不是自由地“做”新闻,那是侮辱了“新闻”。如果满足其所谓的受众的知情权(实则是窥私欲),是以牺牲另一部分人(被报道对象)的权利(隐私权、名誉权)为代价,那么这种“知情权”和媒介使用权先天就是不正当的,是一种越权。媒介集团拥有着占据广泛社会资源的权利,因而先天就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责任――通过议题设置引导舆论主题,通过沉默的螺旋作用社会言论,通过涵化培养社会文化氛围――这种责任不仅是以受众“想知道的”为出发点,而更是应以其“需要知道的”为归宿点。仅仅认为我们的受众的兴奋点在于膻、性、腥,那是低估了受众智商,也是侵犯了受众正当的媒介使用权。

媒介融合视阈下的“动新闻”形式

然而,孩子不该和洗澡水一同被倒掉。诚然,“动新闻”的低俗化倾向直逼公众的承受底线,但我们不禁要问:为何每次技术手段的创新都由该类媒体来担当,是否严肃大报在重视内容生产的同时,在形式上一定要故步自封,因循守旧?辩证地看,利益驱动的媒体往往有经济实力和动力去革新、创新,传媒大亨默多克就自认是用《太阳报》赚的钱去办一份严肃报纸《泰晤士报》。然而,利益增长点难道仅仅就是膻、性、腥吗?这是一个悖论。正如黎智英所设想的那样,“动新闻”只是个幌子。如前所述,从学理上说,“动新闻”不是新闻;从市场经营角度说,“动新闻”是台湾《苹果日报》通过视频进而进军电视媒体的探路石,探的正是一条集团化经营下的媒介融合之路。

国内“媒介融合”研究综述。“媒介融合”是近年来国内学界的热门研究范式。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媒介融合”与“媒体融合”为题目可以搜到的相关文章最早可追溯至1998年。笔者就以近10年为时间跨度,将研究对象限定在国内对于“媒介融合”现象的研究上,研究发现:

①数量的变化

表1:近10年相关数量一览(截至2009年12月CNKI数据)

从表1的具体数据可以看出,“媒介融合”早在10年前就引起了有关学者的注意,但研究成果较少。2001年到2005年,相关数量有所增加,自2006年开始呈现爆发态势,截至2009年12月,数量以年为单位成倍数增长。这种变化和近年来我国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是紧密吻合的。2006年被称作“新媒体年”,各种“媒介融合”现象纷至沓来,极大地丰富了研究者们的对象范畴。对于“媒介融合”的研究也逃脱了原来感性思考的桎梏,获得了经验上和数据上的支持和凭借。

②主要研究领域的偏移

图2:各类研究所占比例

根据图2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对于媒介融合研究的重点偏向较为微观和内部的技术融合(44%)和具体操作层面,包括新闻业务(10%)、媒介经营(6%)和新闻教育(7%),总计达58%;对于外部环境和宏观层面上的媒介组织结构融合(4%)和传媒规制问题(4%)研究较少,相关研究始于2009年,起步较晚,借鉴国外经验居多;不包括专门对于海外相关理论、案例的研究(3%);较为深层次的媒介文化融合(6%)以及社会影响等跨学科研究较少;其他主要是指一般观点性文章和微观应用、业界实践心得等(12%),所占比例不小,但缺乏具有创新意义的操作形态,一方面既显示出媒介融合问题受到广泛关注,百家争鸣,另一方面也说明相关研究的理论程度还不够深;相关会议、学术论坛、研究综述等(4%)于近两年陆续出现,标志着国内媒介融合研究的系统化、理论化。

③涉及媒体比较

表2:涉及媒体类型

大多数论文没有涉及具体的媒体类型,而在“媒介融合”大课题下论及的具体媒体类型中,对于媒介融合反应最为迅速、迄今为止研究最多的媒体类型主要是纸质媒体(33%),这与技术革命条件下“报纸消亡论”的压力不得不说是有一定关联的;2008年以来,以技术融合催生的媒介新形态,如IPTV、互动多媒体报、手机电视、Brightcove等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广泛出现(13%),涉及两种以上媒介的融合,包括全媒体化运作的个案分析(24%)所占比例不小,均显示出国内正进行着真正意义上的媒介融合,传统的媒体类型概念日益模糊。

“媒介融合”研究的缺口。在技术融合层面,报网互动是该领域内研究最早、所占比重最大的。但境内研究成果往往创新不足,手段趋同,局限于新旧媒体的融合,如报网、电视―网络、广播―网络,或衍生出的新形态,即手机动视等。涉及“全媒体”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是以个案为例,如奥运报道、“十七大”报道的全媒体化运作,这种层面的所谓全媒更像是一个媒介盛宴,各路媒体各显神通,全之全矣,却未见融合;再者即关于“融合新闻”的概念、业务、行业标准等研究。尽管从2009年开始,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视角转向较为宏观和深层的传媒规制问题,但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转向。在新媒体冲击下所掀起的媒介融合,理应从技术角度入手,基于现有媒介形态去探索融合途径。

“动新闻”在技术融合上的突破口。“动新闻”,从最基本的报网互动,再以动画的形式打开视频市场,辅以手机动视载体,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手段的全媒体化。从“投入―产出”来看,既省去了设置网络直播室等设备、采编人员聘请和实地采访的成本投入,又暂缓了电视行业准入过高的门槛,还避开了技术条件下,视频流媒体flv格式还原真实人像不够清晰的弊端,从而找准了动画这一形式。同时也符合了娱乐化和后现代的网络文化,即以反讽、娱乐化视角看待社会事件,并且同步适用于第五媒体的推广。

具体借鉴途径。除去“动新闻”的不良导向问题不谈,还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呢?这一形式又适用于何种情形呢?笔者认为,从媒介平台角度来看,“动新闻”(下文所用的“动新闻”概念泛指其形式,不特指《苹果日报》“动新闻”)正是适用于已具备较为成型的报―网―手机报互动平台的报业集团。成员上,可以现有的平媒采编人员为内容生产主体,以现有的网络技术人员为技术加工载体;受众层面,习惯使用报网或手机报的用户,对于真实人像和声音的视听效果要求并不高,“动新闻”既可以让受众耳目一新,也规避了与广电媒体的同质化竞争。同理,电视媒体并无必要进行“动新闻”的尝试。

从内容生产角度来说,曾经昙花一现的“虚拟主持人”其实也是一次与“动新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尝试,但是由于其本身噱头不大,没有可以挖掘的诉求点,也就无法找准受众的关注点。笔者认为,关于“动新闻”的有益尝试至少可以找准以下两个突破口。首先,重现、戏说“新闻”,变新闻为调侃式评论,主要以奇闻逸事等民生新闻为内容主体,是对软新闻的再次“软化”。其次,开发品牌,使相关的动画系列变为一种专栏或曰游戏,正如“黄孩子”也曾披着外衣针砭时弊一样,以动画形式出现的“信息”与其说是传播新闻,更多的是共享一种共同情感体验,而通过一种虚拟的、软化的形式呈现,共享的如果已然可以是原始的膻、性、腥,当然更可以是更为和谐的大众文化。

注释:

①笔者于2010年1月6日再次进行百度搜索,相关报道最近更新时间为2009年12月10日,即台湾“通讯传播委员会”(NCC)驳回台湾壹电视新闻台及资讯综合台两张执照申请的报道,

③引自香港大学张圭阳教授于2009年在南京师范大学所作题为“香港媒体现状及报刊自律机制”讲座。

媒介融合的意义篇4

1、公共领域和公共领域的建构

“公共领域”是德国社会学家哈贝马斯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其领域指的是在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进行调节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里,公民可以就所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达成一个有益于大家的共识,而此共识可以监督国家权力并影响国际的公共政策。

脱胎于技术革新的媒介融合,随着母体爆炸式发展而不断裂变和整合,日新月异的技术为媒介融合铺平了前行的道路。相对于传统媒介之间的单向传播、缺乏互动等特点,新媒体的开放性、多元化、交互性、人性化使得各种观点与意见得以相互碰撞、整合,从而形成一定意义上的“观点的自由市场”。同时,这也意味着受众开始拥有自身的话语权,作为能动的个体,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媒体单向传送的信息,而是能够及时地、自下而上地参与甚至制造信息传播,显然,这不仅为现代社会民主话语的建立创造了条件,也为我国公共领域的建构带来希望,在提高受众话语权,完善文化产业形态等诸多方面发挥作用,最终促进社会制度和结构变革,加快我国民主化进程。

2媒介融合对公共领域建构的影响

2.1提高受众话语权

其一,提高媒介融合时代受众参与度。新的媒介使受众参与性的增强成为不争的事实。网络、手机媒体不断开发利用快捷直达的点面传播渠道:博客、微搏、QQ、MSN,具有强度受众粘合力的社区社交传播渠道:交友网站、朋友网站、社区网站,以及综合性的门户网站。技术革新带来便捷的终端服务、较低的门槛准入和低廉的服务费用。使越来愈多的受众利用网络、手机等媒体,及时、便捷地参与到各种信息传播活动当中来,参与性得到极大增强。

其二,在提高受众参与度的同时,提升着受众的话语权。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媒介融合通过一个平等、开放、互动的传播平台提升了广大受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其更深层的含义则在于,它还改变了受众长期以来话语权缺失的状态。当今的受众早已从法兰克福学派描述的“易受操纵的乌合之众”,发展成为文化研究学派提出的“能动的受众”。并且,约翰·费斯克指出:“文化不等同于文化产品,文化是活生生的意义生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接受\消费者及其接受\消费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意义的生产”媒介融合增强了受众在消费过程中的能动性,并进一步拓展了受众参与信息传播的范围和途径。与此同时,显然这也为受众建构自身话语开辟了一个新的空间。

在此基础上,尽管意识形态的限制依然存在,但对于受众而言,媒介融合带来的变革还是赋予了他们新的手段及路径来协商和反抗这些权力。媒介融合提供的新型传播形式对传统媒介时代的信息闭塞和少数社会精英掌握话语霸权产生着巨大冲击。

2.2优化文化产业形态

从传媒产业的角度看,媒介融合不单纯是由技术带来的不同媒介形态之间的互动与整合,它还上升到了产业层面的融合。进而言之,它不仅改变了媒介的信息传播、社会监督、文化娱乐等传统功能,而且,其生产形态上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而影响到整个产业链的重组与发展。不同行业不同产业间的融合打破了昔日的生产结构,而生产链上的各种元素通过在内容、网络等终端上的交错融合也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并进入到市场参与竞争。这不仅为我国的市场经济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也促使着我们的市场不断走向变革。

这些正如麦克卢汉所言的那样,每当社会开发出使自身延伸的技术时,社会中的其他一切功能都要改变以适应那种技术的形式,一点新技术深入社会,它就立刻渗透到社会的一切制度中。

2.3社会制度及结构变革

虽然构建公共领域的愿景不能立即实现,但是,媒介融合却让我们处在相互联系更为紧密的现实世界中,并且其对于我国现代化进程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社会学家约翰·汤普森曾以社会互动为基础,作了如下阐述:“面对面的互动、中介式互动和中介式准互动三类互动方式交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对其产生影响”由此出发,媒介融合与当今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模式,而在这一过程中,媒介融合既带来了技术、行业和管理等方面的融合,同时,它也会给社会的其他领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变革,而这些变革我们依然可以把它们视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

从制度的角度来看,制度上的变革也将是媒介融合对整个社会、文化和传播所产生的最大影响。长久以来,技术进步与制度变革都是中国媒介融合进程中的两个互为作用力,缺一不可。媒介融合过程中的制度变革能为技术进步大开方便之门,同时,在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也迫切呼唤制度变革。顺应媒介融合潮流,破除旧有制度壁垒的制度变革随着技术的进步而慢慢产生。从目前国内情况来看,媒介融合中的两大主要产业电信产业和传媒产业都属于高度管制的产业,当融合到一定程度时,对于产业利益的更高追求必然会要求推出各个方面都更符合实际的制度和政策,而这势必会带来我国制度层面的变迁。

媒介融合的意义篇5

关键词:媒介融合;高校培养体系;新闻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摇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173-02

在全球化媒介融合形势的催逼下,大规模的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兴起则直接加速了国内媒介融合的步伐。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介,其最大特点是打破了媒介间的壁垒,消融了媒体介质之间,地域、行政之间,甚至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数字技术为不同的传媒提供了资源整合的平台和基础,为不同传媒形态提供了新的基础。传统媒介之间、传统媒介与新媒介之间是一个互为补充、相互渗透包容、转化整合、共生共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与特点

媒介融合是新闻传播界正在探索的一个前沿性课题。根据最早提出此概念的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的本意,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近几年,不断有西方学者尝试对融合媒介做出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Nachison,他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媒介融合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一是对于技术手段的依赖,媒介融合的基础就是网络与数字技术的出现;二是与受众的互动性增强,全面反映新闻事件全貌,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三是各媒体之间的合作与渗透,这包含了内容和技术的合作与渗透。

二、培养媒介融合下新闻从业者的必要性

不同媒介的融合,必然打破过去单一媒体对于媒介生产的限制,而要求在跨媒介介质的平台上整合不同媒介的新闻,这也必然催生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新的媒介生产流程。媒介的融合促进了新闻传播业务的变革,出现了“融合新闻”(convergencejournalism),主要特点是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新闻传播活动。融合新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不同媒介之间的合作,而是将同一内容的新闻素材制成不同的新闻产品,以适应不同媒介不同受众群的需要。因此,对媒介从业者的要求不再是所谓的传统意义上的“通才记者”,而是要培养跨媒体记者。记者需要具有全新的头脑,全新的思维方式,能在网络上自由穿梭于文字、音频、视频之间,不仅会使用采访本、照相机,而且会使用录音机、摄像机、互联网等多种手段,根据采访内容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采访手段。

三、高校媒介融合人才的培养路径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学专业设置的整体框架是按照传统媒体的特点与人才需求为基础的,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以及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和融合,这种按照媒介种类来设置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媒介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媒介发展水平较高的西方国家,已经有一批新闻传播学院开始了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为了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人才的需求,我们也必须抓紧改革现有的新闻专业培养和课程设置体系,以适应新型人才需要。

1.师资结构重整。改革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在于能够胜任媒介融合教育的教师极度匮乏。媒介融合的特点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业界实践经历,其次在专业技能方面,要求教师必须能够熟练使用多种媒介工具,例如懂得摄像、摄影,会创建网站、管理网站、使用图片编辑软件、音频视频编辑软件。纵观现有的新闻传播专业师资,大多都是新闻相关专业科班出生,理论功底深厚,但是实践方面难免欠缺,更遑论熟练的多媒体技能。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两种措施,一种是“请进来”,即直接从媒体中引进优秀资深从业人员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专兼职俱可。来自媒体前线的从业人员能够将从业经验和业务技能这些“一手货”直接传授给学生,对学生来说也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吸引力。不过这种“请进来”的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高校在师资方面缺乏变通机制,有的硬性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具备教师资格证,否则不能授课,这对于媒体从业人员进课堂可以说是一个不甚合理的规定,因此,相关部门在政策制定上也应更加人性化,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

第二种措施,就是“送出去”,为那些有意到媒体单位实习、提高的教师创造条件,积极鼓励和引导教师参与到媒体实践中,这样,教师就可以改变以往空谈理论,把最新的媒介技术、动态和趋势带到课堂上来,将自身的理论优势和实践经验相结合,达到教学的完美境界。

2.课程体系的革新。首先,针对媒介融合的要求设立新的课程,例如媒介融合理论课程、融合新闻学、数字新闻学等;其次,更新传统课程,例如,新闻编辑学要加入网络数字编辑,新闻采访学应加入网络在线采访等,新闻写作学要加大多媒体写作的训练。再次,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宽广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知识教育;深厚的新闻传播学专业教育;各类媒介技术操作能力教育。高校可以尝试增加选修课的比重,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助于拓宽包括新闻专业在内的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

3.培养环节的变革。长期以来,高校的新闻类专业的毕业生真正从事新闻业工作的较少,主要原因还在于学生不能把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这点上我们可以借鉴世界知名新闻学府——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的经验,其教学核心理念是:新闻实践,是培养新闻人才最有效途径。“密苏里模式”所倡导的注重实践的理念,对于我们革新新闻培养模式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高校应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改变以理论考试评定成绩,重视实践操作环节,将实践操作纳入学分考核指标中,督促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经验。通过课外讨论、媒体参观、专业讲座和实践作业等途径,实现“知行”合一。在资金允许的条件下,开设媒体融合的实验室,把实践和实习结合起来,把平面、影像、网络等在数码技术平台上融合到一起,形成多元化交互式的新媒体传播形式。这样既可以实现报纸、电视和网站的多种媒体内容的和共享,节省资源,又能让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学中做,做中学。

高校还可以加强与地方媒体和企业的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或联合办学,一方面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传媒工作实践实习基地,利于学生自身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孟建赵,元珂: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J].国际新闻界,2006,(7).

[2]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J].中国记者,2005,(6).

[3]彭兰.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4]董广安.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J].新闻战线,2009,(4).

媒介融合的意义篇6

关键词媒介融合;电视写作;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5)137-0194-02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播媒介不断增多,并逐渐被传播受众广泛普及,媒介之间的功能开始互相交融,媒介之间的界限也慢慢变得模糊起来,直至近几年形成了媒介融合的传播背景,这种现象对传媒业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媒介之间的融合就像一张复杂交织的大网,为传统朴素的媒介表达形式提供了多元化的渠道。

1“电视大写作”与“媒介融合”

首先,“电视大写作”是在“电视写作”狭义层面上的延伸,这一理解在赵慧英《电视写作的思维特征》一文中有相似的体现,“狭义上的电视写作指专为电视创作而进行的一系列文案工作,如解说词、拍摄脚本、字幕等等。而广义上的电视写作可以理解为整个电视创作过程,包括以摄像机、编辑机等设备为工具来书写的电视创作活动,”[1]其广义就是本文所说的“电视大写作”,这是一个全媒体的写作过程,运用多媒体形式完成从视听层面到叙事层面,再到表意层面的写作。

而“媒介融合”的概念,到现在为止没有公认的界定,但是有几种被大众普遍认可的理解。“‘媒介融合’的概念应该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概念是指不同的媒介形态‘统和’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等等;而广义的‘媒介融合’则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2]这也是媒介融合的两种表现形式。1983年美国传播学者、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伊契尔・索勒・普尔教授提出了简单的理解,“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这样的背景催生了媒介融合的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媒体间的合作性增强,包括技术合作和内容合作,二是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性加强,三是媒介融合以技术为依托,随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2大背景的影响力

媒介融合的大背景意味着过去不同媒体所提供的服务,如今可由一个媒体提供;过去一种媒体所提供的服务,如今可由不同媒体提供。对于电视来说,可能之前只能由电视作为唯一媒介传播的内容,现在也可以在网络等其它媒介平台上进行传播,从这里可以看出各大媒介之间的竞争无疑会进一步增强,但同时一种媒介的服务可以由不同媒体提供也丰富了媒介的表现形式。

2.1技术推动全媒体的写作形式

技术依托是媒介融合的一项特点,随着技术的成熟,电视相对于过去的单方面采写,融合为以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的全媒体形式进行电视大写作的形态,从而使信息内容的叙事形式实现融合。“斯汤达说,‘我认为写作只有一个规则:思路清晰,文字简练’”[3],电视写作的思维已经从那时朴素的清晰简练思路衍生为调动多种手段、重视视听审美感受的思维。例如纪录片《圆明园》对园中环境的表现,大量采用动画的媒体表现形式,配合着声音的解说和情景再现的拍摄影像,生动形象地为观众还原了万园之园的繁荣胜貌。

2.2提供广泛的资源获取范围

媒介融合使得新鲜资讯不只局限于报纸传播;通知公告也不只局限于广播放送,不同的媒介对于同一事件可以提供多层次、宽领域的资源。电视大写作的取材范围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可以来自于任何相关的媒介形式,极大程度地丰富了资源来源,甚至由于自媒体的迅猛发展,资源的受者也充当了传播者的形象,随时随地提供意想不到的资源。

3“大写作”的新特点

在媒介融合背景的影响下,电视媒介的形态不断变化,电视大写作过程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3.1及时性

以新闻类电视写作最突出,在新闻报道上体现出及时、快速的特点。“三网融合推进形成多媒体、多渠道融合传输的模式”[4],一改以往采集素材后回台里编辑的缓慢繁琐过程,而是利用互联网的传输,以最快速度将电视新闻送达给受众。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电视大写作的工作效率无疑得到了提高,为媒体之间的竞争提供了便利条件。

3.2合作性

传统时期只能用电视传播的内容现在可以由多种媒介共同传播,但是每种媒介的传播内容和形式必然各不相同,受众往往通过多种媒介的获取来相对完整地了解相关内容。这样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实质上是电视和其它媒体共同完成了一次传播合作。所以现在的电视大写作模式相对于面面俱到,更注重以独特的角度呈现,让观众自己在整个媒介系统中完成对事件、对观念的全面理解。例如微电影《百花深处》正是因为大环境下,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媒介渠道持续不断地了解关于北京拆迁的实事,电影才得以用一个神经失常的老北京人的独特视角来表达现代化建设的后果和无奈。

3.3多媒介引用性

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呈现优势,电视节目力求用更具有表现力的丰富形式吸引大众。在这样的趋势下,很多时候各种各样的媒介形式也作为了电视大写作内容表达的手段呈现在电视片中,比如引用大众们感兴趣的网络新媒体平台信息,包括微博、微信们上的热门评论,或者把其它媒介传达信息的过程直接纪录在电视影像中。纪录片《生者》,在反映震后灾区的现状时,直接运用了一遍又一遍重复的广播同期声,广播里不断传来国家领导人关于抗震救灾的激励话语,还真实纪录了主人公通过电话告诉家人他不想离开自家房子的过程。这些媒介内容的直接引用使电视大写作手法更直观、更充实地反映了电视片的主题内容。

3.4功能互益性

如今电视写作的功能已经不仅仅是完成电视节目的制作了,电视作为一种应用性极其广泛的媒介,还能够和其它媒介之间互利共赢。很多时候某种媒介的讯息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或为了更有广度地传播,也常使用其它手段来传达,电视大写作就常常作为其它媒介信息的表现方法为多种领域提供支持。一个电视大写作的创作过程可能是为网络商品提供影像服务,比如《奇迹世界》以知名的演员阵容和中规中矩的拍摄规模制作,而实质上是为网络游戏奇迹世界做广告,并在网络、电视等媒介上播放,取得了眼前一亮的良好效果。在这个过程中,电视大写作和网络游戏之间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传播

互助。

4结论

事实上,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电视大写作需要面对形态各异的媒介带来的冲击,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根据媒介融合的情况发展,电视大写作已经初步呈现出以上多元化的特点,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应该在一些方面有所改进,以更好地达到这一创作活动的效果。

一方面,需要多多汲取其它媒介的优势,融入到具体创作中,并充分使用其它媒介资源,为电视大写作过程提供便利;另一方面,现今互动形式成为了新媒体发展、媒介融合的一大推动力,电视作为一种传统媒介,应该思考如何在电视大写作中增强与观众的互动性,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只有这样才有助于电视产业继续蓬勃发展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赵慧英.电视写作的思维特征[J].写作,2002,

21:18.

[2]邢仔芹.媒介融合的现状及对传媒业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9:24.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安全生产月工作方案范文(精选2篇)

    - 阅0

    安全生产月工作方案范文(通用5篇)在写作工作方案时,可以预想多种方法避免可能发生的问题。当提出某个项目时,通常我们需要先写多份工作方案以便领导参考决策,工作方案要写哪些内.....

    吃年夜饭作文字范文(40篇)

    - 阅0

    吃年夜饭作文400字篇1大家都知道,春节晚上要吃年夜饭,年夜饭被称为团圆饭,吃了以保一年都团团圆圆。我们早就开始规划年夜饭要吃什么了,我们画了一张表,水果类有橙子、红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