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发展趋势(6篇)

来源:网友

畜牧业发展趋势篇1

1、用产业理念发展畜牧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

用产业理念发展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思路和重要选择。畜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领头产业、同时又是现代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用产业理念发展畜牧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和重要过程,当前应着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畜牧业都是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显然,没有畜牧业,农业就构不成完整的农业。但现代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其不同之处在于农业中畜牧业的比重发生了明显变化,在现代农业的中间消费(投入物)中畜禽生产成为主要成分。例如畜牧业通过畜禽产品的中间消费,把植物产品加工转化为动物产品,显著提高了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份额,从而使其在农业中所占比重也相应大幅度提高。目前,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都在70%~80%,没有高比重的畜牧业就谈不上有现代化的农业。20世纪90年代至今,全国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其中在确定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时,广大农区普遍选择了畜牧业。十余年的运行实践证明,畜牧业作为承农启工的中轴产业,通过对饲草饲料的旺盛需求,拉动了粮棉油菜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并将大量农副产品转化为肉蛋奶,既充分利用了资源,加快了农业的良性循环,又实现了生物转化增值。

同时,带动了饲料、兽药、皮革、食品、储运和冷藏等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尽管如此,如果仅仅是当畜牧业发展了,并且达到了一定发展水平,便认为现代农业已经近在咫尺,未免结论过早。严格地讲,它只能算是用产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个中间阶段,而非最后的落脚点。因为畜牧业与种植业同属第一产业,畜牧业替代种植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仍然存在;以畜产品取代农产品作为主打产品,也只是以一种初级产品代替了另一种初级产品,价值增值和市场空间同样有限。现代农业不仅仅意味着畜牧业生产及产出水平的提高,它更体现在畜牧业产后加工增值能力的增强。因此,从长远看,发展畜牧业的最终出路还在于改造传统畜牧业,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层次,从而使从业农民增收更加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因此,用产业化理念发展畜牧业,是用产业理念发展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和重要过程。

2、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2.1龙头企业优势不明显,一体化、集团化程度不高畜牧业龙头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有所壮大和发展,并在农业产业化中处于领先地位,但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国内外市场,仍存在许多问题。第一,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差,2.4产业化管理条块分割,政策引导失当

经过机构改革,我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管理体制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仍然存在部门分割、产销脱节的问题。到目前为止,畜牧部门只管生产,加工和流通则由其他部门管理,各行政部门为了维持原有的利益格局,往往各行其是,政出多门,畜牧业生产、加工和流通缺乏统一管理,严重影响了畜牧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政府对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引导方面,则存在两种极端倾向:一是个别地方政府出于促进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往往不顾经济规律,简单采用行政命令,人为制造产业化企业和组织,有些地方则一方面强调要大力发展畜牧业产业化,另一方面却对畜牧业产业化企业在投资和融资方面设置了许多障碍,现在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反映得不到政府投资和银行贷款。

3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3.1继续增加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投入

畜牧业发展趋势篇2

[关键词]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结构的不断调整,畜牧业生产有了显著的改善,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示范化有了很大提高,养殖效益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畜牧业在农业中的地位日趋彰显。但是仍然存在着养殖规模偏小、产业化程度低、对畜牧业扶持力度小、资金投入不足、标准化生产水平不够高、养殖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等问题,如何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提升畜牧业生产水平,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齐抓共管、共同推进

畜牧业是大农业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就有“猪粮安天下”之说,可见畜牧业的重要性。近几年,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要充分提高发展现代畜牧业的认识,把思想统一到建设低碳畜牧业的标准上来,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在支持畜牧业发展上予以倾斜,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调动和鼓励广大畜牧工作者,引导和帮助农民群众大力发展畜牧业。要加强对畜牧资源的调控和整合力度,编制切实可行的整体发展规划,合理布局,稳步推进,按照“一村一品”的原则,逐步培育发展一批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优势明显、上规模、上档次的畜牧养殖基地。要树立大畜牧、大产业、大效益的全新理念。要进一步加大协调力度,最大限度的整合各种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和项目优势,给予畜牧养殖适当的倾斜和扶持,共同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

二、以规模养殖为重点,结合“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大力推进畜牧产业化进程

一是要大力发展养殖小区,实施示范工程。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分户经营、集中服务”的原则,创建一批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养殖小区。二是要结合“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农户可以有效利用农闲时间和农作物副产品,使养殖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三是要大力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产业化进程。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不断加强和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兴办畜禽专业市场,发展市场服务中介组织,组织成立“畜禽养殖协会”,降低广大养殖户经营风险。四是进一步兴办一批新的龙头企业,继续推进“龙头企业+农户”的养殖模式,实行统一品种、统一生产标准、统一饲料兽药、统一管理模式、统一免疫消毒、统一产品销售“六统一”管理,加快推进农村养殖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力度,提高承担养殖、疫病防治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五是注重畜禽产品加工项目的引进,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养殖综合效益;同时要加强畜禽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努力创造名牌产品,把畜牧业做大做强。

三、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

一是充分利用国家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把政策落实好、贯彻好、用足用活,把政策资金一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环境。对已形成基地优势的区域和适宜发展的地区,要切实加大路、水、电等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广大养殖户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要把加大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作为畜牧业投入的重要渠道,抓住省市县对农业项目倾斜的有利契机,通过各种渠道争取项目。三是要把扶贫开发、水利建设、农村能源建设项目紧紧围绕全乡畜牧业发展来布局,整合项目投资,发挥资金规模效益。四是要通过采取小额信贷、贴息补助等形式,支持养殖户和企业引进良种,繁育良种,扩大和提升养殖规模和水平。

四、提高科技含量,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提高畜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要大力提倡科学饲养、科学管理和市场化经营的全新理念,注入先进的、前沿的科学技术,打造品牌,发挥品牌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效益。一是依托企业,加大对良种畜禽的引进、繁育和推广工作。如采取人工受精和胚胎移植等先进技术,加快对畜禽的改良提高。二是兴办一批养殖示范区。借鉴外地兴建养殖示范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通过争取项目,兴建一批养殖示范小区,帮助和带动广大农民群众发展养殖业。三是加大对基层广大养殖户的培训力度。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让畜牧技术干部走出机关,服务群众,切实发挥好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同时结合“三下乡”、“科普之冬(春)”等活动,不断加大对养殖户的技术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养殖技能和水平。

五、大力实施疫病防治工程,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要进一步加大对《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按照“预防为主,科学免疫,重点防治”的原则,加大防疫工作力度。继续实行动物防疫双轨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防疫人员包村,防疫结果与年终考核挂钩的承包责任制,积极探索畜禽防疫工作的有效机制,使动物防疫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同时,要加强畜牧养殖业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渠道投入资金,购置配齐必要的防疫器械和药品,为畜牧业大发展提供保障。

为更好更快地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在贯彻落实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工作方案的基础上,认真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综合能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为核心,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要求,通过政策扶持、宣传培训、技术引导、示范带动、资金支持,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实现畜禽标准化规模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畜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瑞琴,杨云林.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现代畜牧业发展水平[J].江苏农村经济.2012年.第11期3页27-29页.

畜牧业发展趋势篇3

我市今年畜牧业发展和畜牧兽医工作主要取得五个方面的新进步:

第一,畜牧业规模化扩张趋势进一步确立,畜禽养殖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市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趋势日趋明显,水禽和牛羊等草食畜禽的快速发展进一步优化了养殖结构。

一是规模养殖比重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养殖数量占总饲养量的75%以上。全市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户)2300多户,出栏量占据了总量的近八成,散养户比重持续下降,规模化扩张趋势已然确立。集团、牧业有限公司、牧业等一批万头猪场今年都新建或扩大了生产规模,增养母猪也超过5000头。

二是养殖龙头企业产业链逐渐形成。集团年屠宰50万头生猪屠宰线已经进入良性运行阶段,集团在修水已建成投产5000头母猪规模养殖基地和年出栏10万头以上的两大育肥猪场,屠宰基地建设也在紧锣密鼓推进中。

三是肉牛养殖大户增加,山羊生产形势看好。全市新发展了一批牛羊规模养殖户,主要集中在、修水山区及都昌、等沿湖地域,有老板投资的,有产业资本介入的,也有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浙江老板投资1000多万元兴建市五龙肉牛养殖基地,起点高、规模大,目前饲养量达500多头,饲养规模可达1800头,并将带动农户共同养牛致富。修水、山羊生产结合项目实施抓好良种繁育,培育大户,提升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四是水禽生产靠大连强加速规模化发展,合作社引领实现多方共赢。我市等县市有4-5百户养殖户组成了几个大的合作社与集团联姻”,成为龙头加工企业举足轻重的生产基地。据调查,仅县广和市南两家合作社今年孵化鸭苗超过1000万羽,带动420多户中小养鸭户,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是獺兔养殖方兴未艾。市以瑞丰兔业养殖合作社为龙头,带动周边近百户从事獺兔养殖;县发展獺兔80户,养殖量接近10万只。

第二,畜禽养殖方式转变进一步加快,科学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是粪污治理效果明显,养殖污染明显降低。规模养殖场谁养殖、谁污染、谁治理”的治污理念已达成共识,以综合治污控污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推广干湿分离,雨污分离改造,通过对污水、污物的合理处理与利用,包括下水道、沼气池、沼液排放与储存利用等,并努力做到种养结合、养养结合,尽可能实现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达到畜禽清洁生产和发展生态农业相结合。

二是以畜禽养殖场标准化示范创建为着力点,辐射带动了一大批中小规模畜禽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按照标准化生产经营要求,进行全面规划、升级改造、优化管理,提升标准化生产经营水平。今年我市又有8家企业通过了验收。

三是畜禽良种繁育体系不断完善,优良品种普及率提高。今年以来我市新建种猪原种场1个,新增畜禽二级良种扩繁场4个,共增加原种母猪1620头,生猪良种品质和供种能力明显提升。同时,我市积极参与全省联合育种,省专家组对海波尔艾格菲种猪有限公司的育种设施、技术能力、育种制度、管理水平等进行了评审,一致认为该场基础硬件和软件环境等各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备我省猪联合育种省级核心育种场条件。

四是科学防疫水平进一步提高,动物疫病防控成效显著。尤其是重大动物疫病形势明显好转,免疫密度与质量、疫病监测与预警、应急与处置能力等都有较大进步,为提高畜牧业科学发展水平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第三,畜牧产业化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规模总量进一步发展壮大。

一是产业链不断延长,屠宰加工能力逐年增强。继集团60万头生猪屠宰线全面运转后,集团在修水、五龙牛业在都在筹建新的屠宰场。全市畜产品加工产值有望达到6亿元,现有各类加工企业80多个,共青羽绒厂和德安凯发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羽绒加工能力超过2000吨,年产值达3.53亿元。

二是产业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

一方面,由于规模化生产的快速发展和外来投资的急剧扩张,全市畜牧业生产总量正进入快速增长与上升期,大场大户数量与规模都呈加快发展与增长的良好态势,今年我市牧业在共青新建了1个年出栏5万头新猪场,集团在修水投资新建了1个存栏母猪5000头的种猪场和1个年出栏10万头的商品猪场,全市年出栏万头以上猪场达到13个。

另一方面,兽药、动保等畜牧业上游支持产业也快速发展,今年就有英特科胜动保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兽药生产企业通过农业部兽药GMP验收,投资都达了千万元以上,加上集团兽药厂已有4家兽药生产企业,累计产值可超5亿元。集团生物制品产业规模、产品质量、产品种类等都有较大提升与发展,为畜牧规模发展壮大与产业总量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以龙头企业和养殖专业合作社为龙头,采取担保、联保、互保等方式,扩大融资范围和总量,支持规模养殖发展。仅集团生猪产业一体化”1050养殖模式的成功推广实施,就为30多户中小养殖户担保贷款近千万元,新增出栏规模超3万头。预计全年畜牧产业总产值将超过45亿元,产业地位进一步提高。

第四,畜牧业发展基础条件进一步完善,综合保障力度进一步增强。

一是组织保障力度加强。为促进畜牧业发展、保障畜产品供给,今年各级政府和领导更加重视畜牧业发展工作,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与措施,特别是对动物防疫、良种推广和瘦肉精”监管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重视,各级财政也增加了专项经费和预算,畜牧业发展的组织保障力度明显增强。

二是技术支撑条件增强。以乡镇站机构改革为基础,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站容站貌焕然一新,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基础条件逐步改善。饲料、兽药、动保等畜牧业上游产业快速发展,有限公司等三家兽药生产企业通过农业部兽药GMP验收,全市有13家兽药经营企业通过兽药GSP验收。

三是工作手段进一步完善。今年市本级及4个县级兽医实验室通过省级达标验收,至此我市所有兽医实验室全部通过验收合格,实验室硬件和软件建设不断完善,疫病监测手段与诊断水平进一步提升。#p#分页标题#e#

四是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加强了人员培训,举办了动物防疫员、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三期站长专修班,全市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与水平不断提高。

畜牧业发展趋势篇4

[摘要]广东畜牧业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优化是增强广东畜牧业整体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顺应发展规律,对未来拥有明确的思考和把握,建立在缜密而严谨分析之上的战略性调整。本文对广东省目前的畜牧业产品结构、区域分布和地区优势做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广东畜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规划,应立足实际,发挥优势,从缓解粮食紧缺、改善环境、克服信息落后等方面出发,多元化地发展广东特色的畜牧业。

[关键词]广东;畜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7)02-0112-03

[基金项目]广东省软科学课题“广东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批准号:2005B7010103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红斌,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陈晓梅,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

梁小伊,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

吴新,华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广东广州510642)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畜牧业创造了连续27年增长的光辉业绩,全省肉类、禽蛋、奶类等畜产品总产量均大幅增长。据统计,广东省2005年肉类总产量384.31万吨,增长5.2%。其中猪肉产量256.28万吨,增长5.8%;禽肉产量113.66万吨,增长3.7%。全年水产品产量695.23万吨,增长3.6%。其中海产品产量397.95万吨,淡水产品产量297.28万吨,分别增长2.4%和5.1%(见《2005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畜牧业不仅能够加快粮食转化,推动种植业增长,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而且还能带动饲料加工、兽药生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加速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在一些地区畜牧业已经顶起了农民增收的“半边天”,挑起了实现农民增收的大梁。但由于饲料来源不足而引致的人畜争粮,由于环境污染而引致的妨碍城市化进程等问题不断显露并逐渐突出。因此,突破畜牧业发展瓶颈,实现畜牧生产从粗放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是广东省畜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建立经得住资源、环境、质量等衡量指标考验的生态畜牧业,实现畜牧业发展的战略性转移,就必须从畜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布局调整等问题入手。

一、调整、优化广东畜牧业结构与区域布局的必要性

(一)增强广东省畜牧业竞争力的需要。广东省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85.8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1701.28亿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年平均增长13.7%,超出全国同期年均增长率4个百分点,远高于世界同期的增长速度(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编印,2006年广东省情手册)。随着广东经济实力的快速、稳步增长和我国加入WTO以来国际市场的不断开放,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畜牧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必须适应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广东畜牧业在市场、区域、规模、出口等方面的优势,提高畜牧业竞争力,加大畜牧业发展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据统计,2004年广东省畜牧业为国家创收税利近20亿元,出口畜产品达3.32亿美元,为港澳及其它地区提供了大量的畜禽良种和优质畜禽产品;广东每年供港家禽4000多万只,肉猪100多万头、种猪1万多头。除了加大港澳地区的畜产品出口力度外,港澳之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东南亚还有很大的市场和空间可以开拓,在国际竞争中的回旋余地很大。除了加强畜产品对外流通的观念,在贸易上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外,关键在于不断改善畜禽产品品种和质量,致力于加工技术研究,着力做大、做强一批优势畜产品和优势产区,使其达到国际标准,提高畜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实现广东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当前,广东省畜牧业发展碰到的一系列的瓶颈问题,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饲料紧缺、疾病防控能力弱、产品药物残留、检验检疫不合格等问题,这是由于畜牧业生产区域分散,畜产品加工不集中,市场管理不规范,监督管理力度较弱等原因所致。广东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亟需从全局的角度下,以长远发展的目光,从根本上解决效率不高、资源紧缺的问题,协调人、畜与环境不和谐的问题。进行畜牧业的结构优化和区域布局调整,有利于畜牧生产立足于实际,和市场需求相吻合,与自然环境相和谐;有利于畜牧生产区域化,便于管理和规范,提升整体发展的统筹能力,提高其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因此,进行畜牧业结构和区域调整,从整体上、根本上破除广东畜牧业发展的障碍,释放畜牧业发展潜力,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系统工程。

二、广东省畜牧业产品结构、区域布局现状分析

(一)广东省畜产品结构分析。近年来,广东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在畜产品总量稳步增长的基础上,畜产品生产结构逐步发生变化。一是畜禽品种生产比例发生变化,肉类生产结构日趋合理,迈开了高耗粮畜牧业向节粮型畜牧业转型的步伐。猪肉产量在肉类总产量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86.7%下降到2004年的66.3%;禽肉比重由12.7%上升到30%;牛羊肉等草食动物肉类的比重由0.6%上升到2.2%。二是畜禽良种覆盖率逐年提高,猪达95%,家禽达86%,杂交肉牛比重达10%以上。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也进一步提高,畜产品的质量明显改善,形成现代牧业生产体系雏型。但畜产品总量的增加并不足以填补供求缺口,广东每年仍要从湖南、江西等地大量调入畜禽产品,牛奶供应更是依赖其他省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和消费方式也在逐步改变。畜牧生产不仅面临着要快速提高产量、质量,满足需求的任务,更面临着调整畜产品生产结构,满足城乡居民需求结构变化的挑战。

1.养猪业市场具备一定规模,但发展空间仍然很大。广东的养猪水平专业化、集约化水平相对较高,几年来,广东生猪生产保持年增5%左右的发展速度。但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年每年生猪需求量4000万头,但自产的只有2000万头左右。这说明目前全省的生猪产量仍远不能满足本省市场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可挖掘、填补。

2.养禽业市场供求比有很大弹性可待拉伸。由于禽类品种繁多,个体收益小,疫病防制成本高,易受禽流感等疫病影响,市场需求波动明显,一些小型养鸡场难以经受考验,集约化、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大型场在市场上优势明显。如广东温氏集团注重科技兴牧,集成本控制、疫病防制、市场把握和经营管理等多项优势于一体,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养鸡龙头企业,其年产量达到了全省生鸡年产量的10%以上。同时,养禽业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品种与市场需求的矛盾,如禽类中鸭、鹅的市场需求量比较大,要加强优良品种的选育、生产,加大优势互补,提高禽类整体供应能力,以满足市场需求,追补畜牧业经济效益。

3.草食动物和奶品生产踟躇向前。由于南方气候炎热,易发炎等疾病,饲料成本高,产量低,饮食习惯等原因,导致对奶品的需求量相对少,而运输便捷加速北方奶产品进军南方市场,使得广东养牛业多年一直以来都是“小打小闹”,难以形成大的养殖规模。其他草食动物养殖,如养牛、养兔也存在类似情况。但如果加大投入,通过改良品种、改善饲养环境,草食动物养殖和奶产品生产有很大发展潜力的。

4.其他畜产品的情况。广东省的珍禽类养殖,如养鸽子、雉鸪等,草食类动物养殖,如养兔、羊,以及禽类的鸭、鹅养殖都欠缺规模化、集约化龙头企业来引领整个市场,市场供应量远远不足。

(二)广东省畜牧业区域布局及地区优势分析。经过“十五”期间畜牧业区域的调整,广东畜牧业布局不断优化,生产区域化态势日趋明显,珠三角地区主要发展生猪、家禽(鸡为主)和奶牛,粤西地区主要发展生猪、家禽、草食家畜(肉牛、肉羊),粤北山区主要发展草食家畜(肉牛、肉羊、肉兔)、猪、禽。粤东地区主要发展家禽(肉鹅、肉鸭)和特禽。

1.珠三角地区开始转移战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等各大城市集结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快。由于成本和环境问题,加上禽流感疫情导致的活禽禁入制,养殖业将逐渐从珠江三角洲地区撤出。大型养殖场渐渐向粤北、粤西、粤东等周边地区迁移,小型场则被逐一淘汰。

2.粤北地区畜牧业发展态势。粤北山区多,水资源丰富,适合山上种果树,山间养畜禽,山下养鱼的立体养殖。由于韶关山区离珠三角发达地区路程远,交通不便利,畜牧业投资吸引力不大,产、加、销产业链建立困难,养殖业零落萧条。同时,由于粤北流域的水资源供应下游珠三角地区的饮水,其水资源保护,协调生产与环境的问题更是首当其冲要考虑的问题。在粤北地区做大、做强养殖业牵涉到公路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还要走很长的路。

3.粤西地区畜牧业发展态势。珠三角地区养殖场的搬迁使粤西的养殖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养猪、养禽,以及草食动物(牛、羊、兔)的养殖也在不断加大规模。除了畜禽养殖,以湛江为代表的靠海城市,还要重点发展水产业,加强捕捞、繁养及水产加工技术。

4.粤东地区畜牧业发展态势。粤东地区地势差异大,天然的饲养优势较少,养殖水平总体落后。其中惠州临近香港、深圳,地理位置优越,运输方便,山势较平,适合建立养殖场,畜牧业发展初具规模和基础。梅州山区多,其沙田柚生产久负盛名,发展畜牧业要紧密结合种植业优势,发展山地养鸡等是一个良好的选择。潮汕、海陆丰等地处沿海,湖泊多,水资源丰富,适合养鹅、养鸭,“狮头鹅”品种在潮汕地区响有盛誉,养虾、养鳖也曾一度繁荣,但是由于防病能力较弱,加之洪涝灾害频繁,亏损频繁、严重。

三、对优化广东畜牧业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的对策建议

广东畜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就是要把广东建设成畜牧业强省,即由分散型、数量型、速度型向集约型、质量效益型和可持续发展型转变,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供给能力,满足广东城乡居民对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其主要衡量标志是:科技含量高;产业化程度高;有发达的加工业;有畅通的流通、销售网络体系;有完善的市场监管体系。

从全省畜牧业发展大局考虑,立足实际,发挥广东政策、经济、山区、沿海等几个方面的优势,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途径,进行畜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规划,是实现畜牧业结构调整战略目标的基本策略。

1.把握政策和重视经济发达的有利条件,调整畜牧业结构。广东畜牧业发展有空前的发展机遇,要把握住发展畜牧业的环境优势,进行畜牧业调整,提高畜牧业总体竞争水平,并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1)政策优势。中央明确提出将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更是明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十一五”期间的重要战略任务。这些兴农政策如和煦春风,为畜牧业带来了无限生机,为其打开局面、大有作为营造了有利环境。(2)经济优势。随着广东省经济的高速增长,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将不断加大,这将给畜牧业带来新的良好的机遇。逐步加强畜禽良繁、动物保护、饲料生产和畜产品安全等四大体系建设,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畜牧业结构,推进畜禽现代化养殖方式,提高畜产品产量和质量,加大畜产品出口力度,把广东省建设成畜牧强省。

2.把握广东大面积的山区资源优势,发展山区畜牧业。广东省共有51个山区县(市、区),山区面积很大,利用山区自然环境发展草食性动物及走地鸡产业具有优势。依山而立,发掘山区养殖优势,兴起山区养殖业,不仅可以带动山区经济发展,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同时可以缓和畜牧业给工业化城市带来相应环境问题的矛盾。

3.发挥沿海城市优势,加大水禽养殖及水产养殖投入和技术指导,做大做强以水产养殖为特色的沿海畜牧业。有专家提出,“中国的水禽业有资格独步天下”。水禽产品丰富,肉、蛋、鹅肝、羽毛、绒毛都有很高的商品价值。我国是世界水禽第一生产大国,广东省水禽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拥有多家水禽生产大型企业,在水禽生产及其肉食品加工方面成绩斐然,特别是培育出世界闻名的狮头鹅,创立了“稻鸭共生”生态系统以及广东特有的烤鸭、烤鹅工艺。充分把握广东沿海如三水、中山、汕头、湛江等地区雨水丰沛、水草旺盛,水资源丰富和进出口便利特点,加大水禽养殖资金和技术投入,做大做强水禽畜牧业,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1)调整禽类产品结构,加大生鸡以外的鸭、鹅等禽类产品供应。从生产水平来讲,激发了畜产品在水禽方面的潜在生产力;从营养水平来讲,提高了人们消费的营养效益,高品质禽类蛋白相对于牛肉、猪肉更有利于人体健康。(2)加大畜产品外贸。我国水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优势地位。水禽产品出口欧盟、东南亚及日本、韩国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加大在育种、生产、加工等方面的投入,推广特色水禽品种,生产高质达标水禽产品,无疑可以大力提高广东省畜牧业创汇能力。

4.大力发展草食禽畜养殖,缓解饲料短缺困境,实现多元化畜牧业结构。畜禽品种结构调整是实现畜牧业高产、高效、优质、低耗的重要手段,也是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发展传统畜牧业的同时,加大草食畜禽如牛、羊、兔等的生产比重,实现多元化畜牧业结构,是广东畜禽品种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重要举措。

5.缓解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势在必行。珠江三角洲是广东规模化畜牧企业发展的集中地,更是工业化发展的集中地。近年来由于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环境污染相对严重的畜牧业企业受到制约,这些企业正面临压缩及迁移的局面。从珠江三角洲畜牧业大迁移的趋势,我们可以看到,发展生态畜牧业将成为畜牧业发展方向和标准。因此,应当建立健全畜牧业生产的生态标准体系,珠三角以外的畜牧业发展区域从规划、选址、建设等步骤开始就应该严格遵守、坚持符合生态环保标准。

6.加快畜牧业生产信息化建设,让畜牧生产跟上经济科技领域的瞬息万变。通过畜牧业信息化建设,畅通各种信息渠道,让农民、养殖户、养殖场能准确、及时地了解、把握市场需要和科技发展前沿,调整生产策略。一方面使畜产品的生产和市场需求相对称,提高生产效益;另一方面使品种结构、饲料搭配等能紧紧跟上科技的步伐,采用生产、加工、销售的新手段、新模式,提高畜牧业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史光华,孙振钧,高吉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4,(5).

畜牧业发展趋势篇5

1、立足省情、依靠科技、加大投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省畜牧业生产得到迅猛发展,成为农村经济中发展最快、经济效益最显著的产业。畜牧业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青海省作为牧业大省,畜牧业占据重要地位,近30年来畜牧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需要加大科技投入解决的问题,如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性能高的畜禽新品种,生产能力仍较低,疫病防控体系仍显薄弱,食品安全体系有待进一步规范,科技创新在畜牧业中的作用有待提高。

“十二五”时期要发挥科技创新在畜牧业中的比重,要加大畜牧业科技投入,大力推进畜牧业科技自主创新,培育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提高科技创新成果对畜牧业的贡献率。目前,畜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传统的放牧散养向集约化、规模化、高新化发展,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才能为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促进先进技术集成和应用技术推广

2.1完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促进先进技术集成、示范和推广

要加强畜牧业技术研发和集成,加强优良品种培育,加大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目前,每年国家和省科技部门均有专门科研经费,也有大量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工作,现状是大部分科研人员坐在办公室和实验室搞科研,而这部分人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缺乏生产一线的经验和发现问题的机会,而从事畜牧生产的人大多文化知识偏低,最近几年有大量专业的毕业生走向社会从事一些市场工作,如兽药和饲料的销售工作,而真正从事畜牧生产一线的科技人员素质较低,将科研部门的优势与生产单位的优势有效结合是解决科研成果转化,将先进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2.2加大应用技术推广力度,提高畜牧生产科技含量

畜牧生产实践中技术含量仍有待提高,基层生产单位的管理和技术应用仍存在不科学的方面,因此建议以开发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为重点增强畜牧业科技支撑能力,着力抓好技术推广和农民培训关键环节。科技推广要加强基层畜牧业公共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加大“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实施力度,引导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力量承担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项目,形成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推广新格局。农民培训要以养殖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为重点,加快从业人员培训和实用人才培养,加强技术推广普及,努力克服从业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对科技应用的不利影响。

3、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构建河北省现代畜牧产业技术体系

以推进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着力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当前青海省畜牧业产业体系还不健全,畜产品优质品率有待提高。“十二五”时期,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

3.1发挥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人才优势,建立科技人才流动、交流机制

2009年国家开始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从各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选派岗位专家,选择有实力的生产单位作为试验站点,按畜种均已建立了产业技术体系。因此,建议应以产业技术体系为依托,开展一些实质性的工作,建立首席科学家、岗位专家和试验站的有效交流机制,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产业体系科学、有效、持续发展,为促进科技进步、产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3.2利用区域优势和科研站点,建立河北省产业技术体系

有效统筹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力量,组建青海省畜牧产业技术体系,有效整合省内科技人才,建立一支研究、开发、推广的队伍,根据青海省地域特点、产业分布开展工作,建立产业内部交流长效机制,将科研单位的智力资源和实用技术带到生产单位,切实将先进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建立促进专业人才向基层流动机制,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人才

4.1制定专业人才基层就业激励政策

由于行业特点,很多中小型的养殖场缺乏技术人才,有很多养殖场无法招聘到能够拿得起来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人才是解决畜牧生产单位缺乏人才的重要途径。如果将大批高校毕业生充实到生产一线,将会对促进我省畜牧业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因此建议在“十二五”时期行政主管部门联合财政、人事部门出台一些激励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政策,比如与“大学生村官”类似的政策,让他们能够在基层一线没有后顾之忧,安心发挥专业特长。

4.2培养本土化实用人才

很多养殖场的技术人员学历较低,这些人一般具备较丰富的工作经验,但理论知识薄弱,“拔高能力”有限,因此建议开展非脱产学习来提升本土化技术人员的素质,比如行政主管部门从财政补贴选派一部分在岗技术人员到高校进行培训,进而达到提升养殖行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5、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提高畜产品安全管理

加快形成布局合理、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畜牧产业带,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集中,依据我省的地理资源建立优质绿色畜产品产业带,按照各地产业基础建立产业带。要突出产业发展重点,继续推进猪、鸡等稳定生产,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供给保障水平,推进牛、羊等反刍动物集约化、设施化生产,提高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6、扶持培育重点龙头企业,增加畜产品附加值,提高畜牧产业化水平

畜牧业发展趋势篇6

一、梅陇畜牧业合作社的形成

2008年全省启动生态畜牧业试点建设项目以来,天峻县充分利用新源镇梅陇村被确定为全省生态畜牧业示范基地的契机,在原有牧民协会的基础上,确立了“划区轮牧、合理载畜、整合资源、多种经营”的发展理念,按照牧民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合作社原则,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建立了梅陇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成功探索出了发展高效畜牧业、促进牧民增收致富的“梅陇模式”。

梅陇畜牧业合作社就组织机构而言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主旨,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合作社理事班子,建立了财务部、生产部(下设种公羊管理组、放牧组、畜疫防治组、育肥组、饲料管理组)销售部、副业部、服务部五个职能部门,结合实际制定了合作社章程、财务管理办法等十多项规章制度及所在48户牧民社员档案。合作社下设股份小组,合作社以抓生态畜牧业为主,股份小组以发展多种经营为主。合作社上联村“两委”,下联股份小组和牧户,主要协调解决牧户之间及牧户与股份小组之间的矛盾,为股份小组群众提供畜种改良、牧草储备、产品销售等日常管理服务。在牧民自愿的基础上,合作社采取现金及草场、牲畜折价入股方式,以每股2440元人民币,共筹集股金244万元,合作社盈利后,70%作为分红资金,25%作为合作社办公经费和劳动工资,5%作为发展公积金。

就其经营方式而言以打破制约畜牧业发展“瓶劲”,实现人、草、畜和谐发展为目的,转变经营方式。一是建立股份制联户经营机制。建立若干个股份制联建、连管、联保的生产经营联合小组,小组实行牲畜折价入股、草场、土地计价流转,劳动力专业分工,生产指标量化,用工按劳取酬,利润以股分红,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二是对劳动力进行社会化分工。将富余劳动力进行统筹安排和合理分工,从牧业生产中分流出来,经过培训从事其他行业增加收入。三是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打破以家庭为主的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方式,实行“五统一分”的生产经营方式,即统一轮牧、统一配种、统一育肥、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分户养殖。初步形成了生产资料适度集中,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有机结合的“资源集约化、资产股份化、生产(服务)专业化、经营协调化、用工统筹化、销售市场化”的集约化经营框架。

二、梅陇畜牧业合作社的具体做法

梅陇畜牧业合作社的运行和发展,缓解了梅陇村畜牧业日趋严重的畜草矛盾,转变了生产经营方式,使畜牧业初具规模化经营水平,实现了小牧户与大市场的对接,拓展了牧民增收渠道,提高了牧民的素质,改善了牧民的生活条件,使该村畜牧业走上了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以草定畜,统一轮牧,维护了草地可持续发展

草地作为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风固沙、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等生态服务功能,对维持生态平衡,维系生物多样性,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发挥着巨大作用。天峻县地处青海湖西北部,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域辽阔,县域内布哈河是青海湖的母亲河,素有“神湖之源”之称,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天峻县具有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但因气候寒冷、海拔高、干旱、强风等自然条件限制,当地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加之牧区产业结构单一,牧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分流渠道十分狭窄,牧民的增收脱贫客观上主要靠增加牲畜饲养量来实现,因而草地负荷越来越重,加之鼠害和毒杂草侵袭,草地退化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直接因素。遏止草地不断恶化,实现草畜平衡,对于环湖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实现畜牧业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此,梅陇畜牧业合作社围绕生态优先这条主线,首先以草场和牲畜折价入股,草场随畜计价流转,对草场进行合理规划。根据草场实际载畜能力,以草定畜,科学减畜,统一轮牧,按照多减牛、少减羊的原则,大力压缩生长周期长、经济效益低的牦牛数量,严格进行划区轮牧,认真落实轮牧、休牧、禁牧制度,草场得到了有效休养生息,可食牧草数量增加10%以上,产草量增加了22.5%,亩均增加鲜草15―20公斤,植被覆盖度提高约5.1%。牲畜个体比重增加,牛羊及副产品品质明显提高。其次通过发展舍饲养畜减轻草场压力,先后筹建羔羊和藏系羊两个育肥基地,将从天然草场转移出来的超载牲畜及羔羊放在舍饲养殖,缩短了羔羊出栏周期。三是加大草地结构调整,扩大人工种草面积,提高草地生产力。而人工种草主要是进行冬草贮备,解决季节性牲畜的补饲草不足。梅陇村两年来人工种草面积1500亩,产干草1500公斤,建草棚40座,弥补天然草地的季节不平衡,逐步解决了牲畜冷季饲草供给严重短缺和牲畜长期存在的“夏饱、秋肥、冬瘦、春死”的问题。同时,减轻了草场压力,草地生态恶化的趋势将初步得到遏止,实现了草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基本形成科学养畜、草畜平衡、协调发展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雏形,草地生产和生态功能将逐步得以恢复。

(二)合理流转草场,推动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调整生产结构,推进畜牧业从散养型向专业集约型转变,实现畜牧业生产规模化,是畜牧业生产方式的一次变革,是牧民专业合作社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因,也是畜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更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标志。实践证明,畜牧业规模经营有利于控制动物疫情,实行严格的畜禽养殖和环境控制标准,提高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畜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加牧民收入;有利于养殖、加工、经营、销售各环节联结,进一步缓解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增强市场竞争力。

得天独厚的天然牧场、尚无污染的大气、水源成为天峻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天然净土。牦牛、藏系绵羊肉营养价值高、无污染、低脂肪,具有天然野味的特点,同时,畜牧业生产中基本不使用抗生素、驱虫药物等化学合成药物,接近有机畜产品生产要求,已于2006年注册“天峻山”牌牛羊肉商标。2007年北京某食品加工企业看准“天峻山”牌绿色牛羊肉有机食品的商机,将部分牛羊肉在北京超市代销,得到北京消费者的好评,但终因散户经营形不成规模,达不到标准而丧失良机。长期以来,“天峻山”牌牛羊肉在省内外口碑极佳,但自然优势并未产生经济效益,其根本原因是生产方式落后,千家万户分散饲养的生产方式不能形成畜产品生产规模,其质量品牌优势不能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充分体现,畜产品加工业简单落后,难以进入省内外食品市场。另外牧民因受其传统消费观念制约,舍不得将肉质好的青壮年牛羊出售,而是先出售年老体弱的牛羊,把大量青壮年牛羊放在自家牧场作为财富的象征,造成了畜产品的浪费,延长了畜产品生产周期。同时,单家独户的牧民也无力引进先进的优良品种,进行畜产品的科技改良,形不成统一的畜产品标准。畜牧业生产设施落后,难以抵御自然灾害的损坏,冬春季一场大雪即刻造成千万只牛羊的死亡。为此,梅陇牧民专业合作社,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一是打破分散养殖的生产方式。将草场流转到合作社,合作社再对入股草场、牲畜进行整合划分,根据全村草场生产能力核定载畜量,将原来41群羊以360只羊为1群组成14个群,划区轮牧。二是把科技贯穿到生态畜牧业的各个方面。采取改造和引进并重的方式实施套餐式畜群畜种结构优化调整,淘汰不合格种公羊,选育和购买合格藏系种公羊,对鉴定合格种公羊进行分群、集中管理,母羊季节按配种比例分配到各牧户,增加优良种公羊在畜群的比值,提高地方品种生产性能,2008年产冬羔4220只,成活率达90%以上,杂色率下降10%。为有效解决减畜增收的矛盾,合作社采取统一育肥的方式,将淘汰母畜和当年幼畜集中在育肥点育肥,开展冬羔生产,当年育肥出栏,发展冬羔经济,通过育肥基地带动、促进经济增长。依托专业合作社组建畜产品加工厂,通过对畜产品进行屠宰、分割、包装等初级加工,提高畜产品附加值,加大新技术试验推广力度。在积极推广草场、畜种改良、畜疫防治的同时,建成划区围栏5601公里,畜用暖棚48栋、储草棚48栋、牲畜疫苗注射48座、土井35眼、集中育肥两处、饲料草地1500亩。积极开展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打造“天峻山”牌绿色牛羊肉品牌,实行定单生产。依靠科技不仅缩短了畜产品生产周期,提高了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为畜牧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解放生产力,探索多种经营方式,多途径提高牧民收入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及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其根本途径在于通过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实现减少牧业人口、减少草原载畜数量,增加畜牧业产值、增加牧民收入。其要务是减人、减畜和科学放牧。长期以来,传统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牧区产业结构单一,牧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分流人口渠道十分狭窄,牧民的收入来源主要靠增加牲畜饲养量来实现,“拥有千只牛羊,全家围座一顶帐房”是牧民生活生产的写照。因此通过构建和完善各生产系统和要素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程度,培养和提高牧民的素质和技能,引导开辟新的替代产业和增加就业机会、渠道,实现牧业劳动力转移和分流势在必行。对此,梅陇畜牧业合作社经过草场流转,分流了一大批富余劳动力,并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拓展畜牧业发展空间,延伸产业链,开辟新的就业渠道。一是把富余劳动力吸收为合作社产业工人。由社员推选出在放牧、牲畜管理等方面有特长的富余劳动力在合作社打工,安排从事母羊放牧和冬羔、淘汰羊育肥;安排一部分劳动力负责草料种植和储草加工,按劳取酬,这部分在合作社打工的劳动力除了年终在合作社获取分红外,每月还有1000元的工资。二是发展新型产业转移富余劳动力。合作社抓住地处城郊的区位优势,由党员牵头投资兴办合作社空心砖厂,经过培训使15名富余牧民劳动力转化为技能工人,人均收入9000元以上。还创办1个奶牛基地,吸纳富余劳动力6名。三是引导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经测算合作社入社社员年均收入达7653元,同比增长4173元,增长率为12%。

三、梅陇畜牧业合作社发展的启示

启示一:党委和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大力扶持是梅陇畜牧业合作社发展的关键

在推行梅陇畜牧业合作社发展的初期,鉴于畜牧业因长期投入不足,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结构单一,牧民素质不高。作为弱势产业的畜牧业和弱势群体的牧民,凭借自身力量直接进入市场进行平等竞争非常困难。没有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梅陇畜牧业合作社这一新型牧民组织就会夭折于严酷的市场法则之下。因此,作为党委和政府首先在观念上加以引导,确立生态发展的观念,使其走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其次在财力上给予大力扶持。在信贷、税收、科技、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和项目的申报投入方面给予倾斜,夯实了合作社发展的基础。再次在人力上给予大力支持。畜牧部门业务人员充分发挥技能进行指导;科技、防疫部门提前、产中、产后服务;组织部门利用组织优势,选项派科级后备干部参与合作社的工作,把合作社绩效与其政绩挂钩,作为干部提拔的依据;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大学生村官投身于合作社的运行和发展,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启示二:走生态发展之路,是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实现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保护生态为前提。梅陇畜牧业合作社模式,之所以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注和大力支持,是因为它以转变生产方式为突破口,以草定畜、统一轮牧、休牧为手段,使草场得到了休养生息,为环湖地区生态环境作出了贡献。同时通过扩大人工种草面积,发展舍饲畜牧业缓解了草场减畜、减人和牧民增收的矛盾,走出了一条减畜不减收的可行之路。

启示三:整合资源,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依据当地经济优势,使产业集中在一定量的基础上,达到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提升畜产品品质,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内容。梅栊畜牧业合作社,整合资源,采取“五统一分”的经营方式,给畜牧业注入科技含量,提高了畜产品标准化水平,预防了牲畜疫情的发生,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延伸了畜产品产业链,缓解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梅陇畜牧业合作社虽然还处在发展初期,但它为提高畜牧业发展生产力,牧民增收,探索出了一种可行的发展模式。

启示四:调整产业结构,挖掘草地潜力多元发展,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长期以来畜牧业的发展只停留在注重畜牧业生产养殖功能上,忽略了其草地的景观资源和民族文化、中藏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使畜牧业发展方式狭隘,产业结构单一。而梅陇牧业合作社,以跳出畜牧业来发展畜牧业,通过挖掘草地潜力,依托资源兴办加工业,通过兴办帐房宾馆、挖掘民俗文化等发展草原旅游业,扩大人工种草面积,采挖冬虫夏草等中藏药等产业,走多元化发展之路。目前虽然发展还很稚嫩,但使他们对草地畜牧业发展的方向,从单纯的“吃草”,发展为“看草”、“利用草”,提供了发展空间。

启示五:提高牧民素质是最终目的

梅陇畜牧业合作社从牧民自身利益出发,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的要求,进行民主管理,让合作社社员参与合作社具体事务。在经营实践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在科技推广、分工协作、市场营销、生存技能、对外联系、适应市场、接受新生事物、改变传统生活习惯等方面得到了锻炼,同时增强了社员的科技意识、民主意识,推进了牧区基层民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合作社所倡导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精神,为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余、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牧区要求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天峻县梅陇蓄牧业合作社汇报材料》.

[2]徐旭初、黄胜忠.《走向新合作》.科学出版社.

[3]泽柏.《川西北牧区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草业与畜牧,2008,(8).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公司培训工作总结范文(整理5篇)

    - 阅0

    公司培训工作总结范文篇1XX年,电力公司工会女工委在公司党委、师市工会及公司工会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女职工培训工作,把培训工作落实在平时的工作与行动中。进.....

    医院行风工作总结范文(整理2篇)

    - 阅0

    医院行风工作总结范文篇1按照县委、县政府、县卫生局、镇党委政府的有关要求,为进一步转变卫生行业作风,提高服务质效,不断优化广大人民群众的就医环境,牢固树立“为民、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