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特征(6篇)

来源:整理

农村留守儿童的特征篇1

关键词: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5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02

“留守儿童”一词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首次出现的词汇。定义留守儿童应考量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数量,是父母同时外出,还是一方外出;留守时间是半年还是一年;儿童年龄是14岁,还是16岁,亦或是18岁。本文采用2004年中央教科关于留守儿童的定义,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1]中国是一个由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全国总面积中比例高,约为64%,集中分布在中西部的一些边远省份。以湖南为例,民族聚居区占全省总面积的17.8%,湖南西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八县市、怀化市、永州居住着全省总人口10.13%的土家族、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落后,缺乏吸纳大量劳动力的第一、二、三产业。为了生存,少数民族聚居区劳动力每年大量涌入沿海地区、东部发达地区,被迫将孩子交由其他亲属代管,留守儿童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极为普遍。山寨留守儿童在民族地区山寨所孕育的聚落空间特征注定其在整个社会中居于少数人中的少数地位,注定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有着不同于汉民族甚至其他少数民族族群的特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在单亲监护、隔代亲属监护、亲友监护中思想道德状况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监护人时间、能力、精力的有限,很多监护人既要忙农活,又要处理家务,还要管理孩子,很难对留守儿童有效监管,多数监护人道德观念落伍,缺乏道德培养的科学方法,也不关心留守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导致留守儿童容易出现道德价值偏离,道德情感脆弱,道德伦理紊乱。二是父母外出引起亲缘教育减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道德潜移默化的引导。留守儿童的自信心不足,自律性较差,道德意识薄弱。有的留守儿童道德行为失控,经常违反学校纪律,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山寨留守模式必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进行专门性研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特殊人群的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缺陷。理论层面不仅可以加深对主流与边缘、传统与现代关系的理解,而且可以从边缘地位的民族山寨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状况出发,充实和完善现有的儿童德育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现实层面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客观、全面地了解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客观现实,分析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探讨社会发展与时代变迁背景下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的新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整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促进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群体和个体的健康成长,有助于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有助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1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1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是涉及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专门性论文没有。与本研究关系密切的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成果只有6篇,已有成果梳理归类如下:第一,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黄应圣、刘桂平的《农村“留守学生”道德品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认为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方面存在着诸如花钱大手大脚、道德情感缺失、只知索取不去奉献、依赖性强、缺少社会责任感、生活自理能力差等问题。[2]第二,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影响因素。叶敬忠、詹姆斯・莫瑞〔美〕主编的《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一书从社区的层面调查了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生活、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影响。第三,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路径。谷佳媚的《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环境优化路径》解决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环境问题,需要优化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实物性要素。[3]第四,留守儿童德育的教育对策。廖鸿冰的《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思考》从教育体系上、家庭教育上、社会职能上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粗略的建议。[4]国内关于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的探索性文章数量相当有限,说明社会对其重视程度尚且不足,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专门研究更是缺乏。已有研究比较零散,学术性表达多于实践性描述,理论与实践脱节,多数只停留在基本情况的调查与诊断性的分析层面,研究缺乏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理论建构,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1.2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留守儿童是中国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一种特殊现象,留守儿童问题本质上是中国三农问题的衍生。在发达国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没有出现接受城市的排挤,并没有出现家长和未成年子女之间长期分离的留守儿童现象。但国外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却很充分。早在2000多年前苏格拉底通过讲寓言故事来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是历史上国外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的较早记载。近年来,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都异常关注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重视和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特征。与此同时,各国也加大对德育的研究力度,如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从比较德育的研究角度来讲,为寻求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规律、方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2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2.1研究目标

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考量思想道德教育的现时状况,分析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特征;形成符合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实际的思想道德教育路径;构建富有实效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

2.2研究内容

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现状研究。以实证的研究方法研究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德育,其主要包括山寨留守儿童道德认知研究、道德行为研究、道德心理研究、道德意志研究、道德人格研究。

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德育的客观性研究。主要包括山寨留守儿童德育问题分析、德育本土资源分析、德育实践方法。通过全面深入分析,总结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德育方面呈现的客观规律。

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德育的路径选择研究。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教育与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经济状况、社会变迁、传统文化与山寨留守儿童的关系研究;德育目标的选择性研究、基本原则确定、可行性路途研究。

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德育对策研究。宏观上包括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系统性的德育体系建构及创新模式研究;微观上主要包括山寨留守儿童适宜的家庭德育对策,该研究的重点是外出父母与山寨留守儿童德育沟通策略、隔代德育策略、委托监护人的德育育人策略;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因为评价指标是弹性的软指标而难以量化,往往导致学校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智力的开发,重视教学的实践,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学校留守儿童德育对策重点研究针对山寨留守儿童相关的学校德育策略、教师德育方法、德育活动的开展;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社会德育对策研究,重点研究山寨留守儿童生存、安全、发展的保障机制研究;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不关心思想道德教育,对道德教育了解甚少,思想道德方面学习意识薄弱,行动上不积极参与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自身道德素质不高。因此自我教育研究重点研究山寨留守儿童积极人格的确立。

3研究方法

3.1文献法

仔细收集、查阅、鉴别相关文献,在深入比较、分析相关文献后,分析研究文献的侧重点和独特之处,并认识其不足之处,批判性继承文献资料的精华,创新性地发现文献资料的规律,形成本次研究的切入点,获取进一步调查的理论框架。

3.2问卷调查法

笔者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八个县(市)发放了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儿童的德育抽样调查表共5800份,针对贫困山区山寨儿童的生活条件、学习情况、道德认知、心理特点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调查,回收的有效问卷为100%,获得了详细的第一手资料。

3.3访谈法

笔者在湘西自治州召开了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集体座谈会8场,出席座谈会的代表有校长、老师、留守学生、家长、妇联、关工委、教育主管部门等。同时,对留守学生进行个别访谈61人(次),对28个中小学生在家儿童进行了个别访谈。在集体座谈会和个别访谈中,笔者均分类做了较为详实的记录。

3.4实地考察法

笔者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八个县(市)的学校湘西自治州吉首市吉首乡光明村小、凤凰县板畔乡鱼井村小、永顺县盐井乡热烈村小、古丈县默戎镇中寨村小、花垣县雅酉镇冬尾村小学、保靖县马王乡大坝村小、龙山县桶车乡义比村小、泸溪县达岚镇车头小学,实地与留守儿童学生、监护家长、学校、村委会交流考察,其间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客观地反映了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的真实德育情况,为准确地把握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成长环境,了解山寨留守儿童德育特点,解决山寨留守儿童德育问题,提供了背景材料。

4创新之处

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是留守在农村的孩子的一部分,与其他儿童相比,有其特殊性。经济层面,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本身就很落后,山寨经济就更是脆弱,留守山寨的孩子们很大一部分生活贫困,生活上缺乏照顾自己的亲人。加上山寨少数交通不便,父母很少回家,甚至很少与孩子电话联系,山寨留守儿童情感上更孤独。委托监护人层面,往往因为山寨留守儿童的委托监护人文化程度,缺乏德育教育有效方法,家庭德育力量薄弱;社会支持方面,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信息闭塞,各种关爱和服务山寨留守儿童的资源匮缺,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基本上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思想道德教育在社区教育中尚处于空白。在这些因素以及学校条件较差的综合作用下,山寨留守儿童德育问题凸显。本研究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之处:

第一,研究视角上,从思想道德教育的角度对少数民族山寨留守儿童进行研究的甚少,故选题就内容而言不失为新的研究领域。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德育问题进行的实证性专门研究,详细分析了山寨留守儿童德育的客观情况、问题、特征,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对策,弥补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的不足。

第二,研究内容上,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进行了宏观架构及微观梳理,具备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紧扣民族聚居区和山寨留守儿童两大特殊性,通过细致的调查,深入研究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形成了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些规律性认识,提出了多中心治理模式,不仅表明了一种新的理念和制度安排,而且满足了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

第三,研究方法上,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注重把理论化、抽象化为特征的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模式转化为以生活化、具体化为特征的现代思想道德教育模式;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说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参考文献:

[1]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

[2]黄应圣,刘桂平.农村“留守学生”道德品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书育人,2004,(11).

[3]谷佳媚.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环境优化路径[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6).

农村留守儿童的特征篇2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1前言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乡,并需要成人或委托监护人照顾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留守儿童现象是中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儿童心理健康与否和父母是否长期在场监护和照顾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本文通过对泰顺县九峰乡小学部分留守儿童的调查,旨在了解该地区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并探讨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2调查对象及方法

2.1调查对象人物:泰顺县九峰乡小学三年级-六年级学生。地点: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九峰乡全乡总面积40.3平方公里,属于山地地区,辖7个行政村,6154人(2005年),耕地面积2296.3亩。乡政府驻西地村,辖7个行政村(新和、九峰、半岗、西地、头、前坪仔、石门),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教育程度不高。

2.2研究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使用少儿心理健康量表(MHS-CA)。少儿心理健康量表是在借鉴目前国内外儿童心理健康评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心理测量学原理编制的,从24个方面去观察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既反映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过程,也反映他们的心理特征。其内容归属于5个领域①认知:包含感知觉、注意、记忆、智力、学习与工作5个条目。②思维与语言:包含思维过程、思维内容、思维自主性、语言表达、语言理解5个条目。③情绪维度:包括焦虑体验、愉快体验、情绪反应3个条目。④意志行为:包括行为、活动、兴趣、人际交往、健康关注5个条目。⑤个性特征:包括自信与自尊、安全与信任、责任感、活泼性、仁慈心、需要满足6个条目。

此次调研分发了100份问卷,回收经整理后有85份数据可用,有效率85%,其中男生43人,女生42人。

2.3问卷的信度指标健康量表总分的重测信度为0.713,5个领域分的重测信度分别为认知(0.517),思维与语言(0.633),情绪(0.466),意志与行为(0.611),个性特征(0.477)。全量表的a系数为0.847,分半信度为0.800.学生与父母报告的一致性分别为认知(0.785),思维与语言(0.835),情绪(0.627),意志与行为(0.717),个性特征(0.750),总分的一致性为0.874[1]。

3数据分析

3.1九峰乡留守儿童的认知维度健康状况特征所谓认知是指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2]简言之,指通过心理活动获取知识。认知维度即从多方面认定认知水平。如图1,疾病状态所占比例为0,高健康状态为12%,一般健康状态为48%,较好健康状态为36%,亚健康状态为4%。说明大部分留守儿童的认知维度处于中上水平,可能由于国家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逐年增加,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认知维度并未出现明显缺陷。

3.2九峰乡留守儿童的思维维度健康状况特征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而思维维度=思维过程+思维内容+思维自主性+语言表达+语言理解[2]。在本次调查中,留守儿童的思维维度健康情况如图2,高健康状态12%,较好健康状态28%,一般健康状态44%,亚健康状态12%,疾病状态4%。我们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亚健康状态,疾病状态分别为12%和4%,留守儿童在思维维度方面的健康问题较为严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李根寿指出,留守儿童目前的监护状况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爷爷、奶奶等监护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难以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使他们长期处于无人管束状态[3]。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得不到好的家庭教育,导致思维迟缓,语言表达能力下降。学校优秀老师的缺失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

3.3九峰乡留守儿童的情绪维度健康状况所谓情绪维度包括,焦虑体验、愉快体验、情绪反应。在调查中(图3),疾病状态占4%,亚健康状态占16%,而较好健康状态仅占16%,高健康状态为0,说明在情绪维度留守儿童的缺陷也较明显。蒋平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有2714%有焦虑心理,27.16%有抑郁心理,24.15%有恐惧感心理,22.17%有易怒心理,57.16%有过失行为,35.12%有说谎行为,71.4%有偷窃行为,30.16%有攻击行为,41.13%有破坏行为[4]。王良峰指出学习成绩和学习困难程度对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有一定影响,学习成绩差往往会受到父母的责骂,可引起恐惧、焦虑、激越等不良情绪[5]。

3.4九峰乡留守儿童的意志行为健康状况特征意志行为包括行为、活动、兴趣、人际交往、健康关注5个条目。在此次的调查研究中(图4),一般健康状况占本次调查的76%,亚健康状态占20%,疾病状态占4%,而高健康状态与较好健康状态却占0%。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留守的意志行为存在一定的缺陷。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容易表现出孤僻、胆小、自卑的心理特征,并且其人际交往能力也往往较差。极度焦虑和自卑的同时害怕与人交往,表现出社会交往行为退缩,从而出现对人焦虑问题[6]。

3.5九峰乡留守儿童的个性维度健康状况特征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也只能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2]。而个性维度就是人在其性格方面所表现的程度。

个性研究对于学龄儿童的培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发育都有重要意义,儿童身心健康状况及良好的社会适应与其个性关系也较为密切[7]。

就此次我们调查的结果来看,在个性方面上,留守儿童没有一个是处于疾病状态的,更有多数达到了高健康状态,可见,学校对于儿童的个性方面培养是有不错的成效的。不过,虽然如此,亚健康的留守儿童也不少,说明对于留守儿童的个性教育仍不可放松。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由统计可得,泰顺县泗溪镇九峰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在思维,情绪,意志行为三个维度上较为严重。可能是(1)由于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现在大多数的学校、老师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在心理问题方面,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2)亲情上缺少温暖。留守儿童父母不在子女身边,由于工作繁忙也很少与子女联系,缺乏交流和沟通,缺少应有的关爱。

4.2建议

4.2.1尽快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种种歧视性政策。虽然许多进城务工人员都希望把孩子留在身边,但城镇学校高额的择校费使他们无力承担,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农村。因此,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当针对留守儿童在城市入学难问题制定优惠政策,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到同等就学待遇,这样可以较大程度减少留守儿童现象的出现。同时也使得留守儿童获得父母的关心与爱护,也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有助于他们身心发展。

4.2.2加强农村中小学校的建设。不断增加财政投入,加强农村中小学校建设,使教师队伍和学校设施得到大幅度改善。农村学校要摸清本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制定出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具体措施,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考核内容,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来完成。学校应开设各种娱乐活动,增进各年级,各班的交流,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修建学校素质拓展中心,开设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引导学生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

4.2.3加强家庭教育。一是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农村现实生活环境的影响,也有做父母的自身在认识和观念上的偏差。不少人认为,只需给子女足够的物质基础,就是对孩子的负责。这是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念,“留给子女财富,不如让子女成为财富”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二是尽可能的与子女保持密切的沟通与联系。在沟通中,尽量全面了解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都会存在的现象,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政府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协调合作;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最终目的[8]。

参考文献

[1]戴晓阳编:《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版.

[2]认知思维个性百度百科.

[3]李根寿,廖运生.农村/留守子女0教育问题及对策思考[J].前沿,2005(12):13-165.

[4]蒋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察,2005(4):79-81.

[5]王良锋,张顺,孙业桓,等.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况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7):639-640.

[6]黄应圣,刘桂平.农村“留守孩子”道德品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书育人,2004(22):27-28.

农村留守儿童的特征篇3

关键词:农村留守;教育对策;儿童心理问题

《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对留守儿童给出了明确定义: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根据国家卫计委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流动家庭与留守家庭成为常态家庭模式。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全部儿童的35.1%,比例最高的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特别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情况比较严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问题在班主任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针对留守儿童的问题,班主任要和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沟通交流,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和爱护。有的长辈对留守儿童比较溺爱,所以需要班主任和家长及时沟通,从而使得家长能够进一步配合学校的工作。现在农村外出务工的人员逐渐增加,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数目也在逐年增加,农村小学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现在农村小学教育的一个关键问题。所以学校老师(特别是班主任)需要以党的教育政策为基础,时刻和留守儿童及时交流,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其自身意志,加强其心理承受能力,使其拥有一个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农村教育更应注重儿童心理方面的发展。儿童在十六岁前正是需要获得良好家庭教育的重要阶段,对于在这方面本身较弱的农村来说,面临更严峻的外出务工的问题,使得形势十分严峻。农村教师更加需要根据留守儿童不同的家庭状况有目的地去关心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同时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一份艰巨的任务。

1对留守儿童的多层困境分析

1.1学习状况令人担忧

有的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的管制,从而出现学习成绩不理想,上课容易开小差,作业也不能按时完成等诸多情况。而且,当前农村小学中,有的留守儿童缺乏学习兴趣,不能自主学习,甚至有厌学情绪。而父母的外出务工,让自制力较差的儿童更难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1.2行为习惯让人愁

有的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很不好,容易出现说谎、偷盗、打架等情况,而且过分沉迷于电脑和电视,甚至还会影响其他学生。比如我们班上的一个留守儿童,他长期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生活,奶奶比较溺爱孙子。有的时候,这孩子会去别的班级向其他学生骗取钱财,严重时还会发生打架斗殴的情况。关键时期失去了父母的教育,在老人溺爱的环境下,儿童最好的伙伴就是其他留守儿童,儿童都有引起他人关注的想法,势必会做出一些非常规的举动,又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管,让其形成畸形心理认知。这些问题,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埋下了隐患。

1.3个性特征异常

有的留守儿童在个性特点方面,常常呈现出两种极端,有的是比较内向,不爱说话;有的是比较暴躁顽皮,容易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来吸引老师的注意力。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亟需得到解决,这不但和儿童的成长发展有关,还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因为农村留守儿童很多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所以班主任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研究工作。

2班主任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的对策

2.1建立信息档案,深入了解学生

针对小学生来讲,学校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地方,班主任从某种程度上承担着家长的角色。为了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就需要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需要认真、耐心地对待班上的每一个学生。这个时候,需要建立学生信息档案来掌握学生的基本信息,在开学的时候,可以给各个学生建立家庭档案和个人档案,从而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性格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这样一来,切实了解了学生的实际状况,班主任才可以和学生进行密切的交流,学生才会向老师说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这样班主任才能针对性地处理相关问题,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认识。班主任作为平时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成年人,更容易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敬。城市中的很多学生不怕父母,却怕班主任,这里的“怕”实际上是敬畏,这是一种有意义的成长关系,尤其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可以很好地排除儿童心理障碍。在家庭中,父母是儿童的榜样;在学校里,老师是学生的榜样,指引儿童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认知。当然需要老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心血,一方面减少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之间的差异性,这是心理指引的第一道关。

2.2班主任应细心观察

在进行教育教学的时候,班主任不但要传递知识,而且还要观察班上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和思想状态,如果出现问题,就需要老师及时进行交流,给予他们关爱。例如:我们班有个女同学,父母常年在北京建筑工地工作,她的生活起居由姑姑来照顾。有一次,我上完课,小姑娘悄悄地跟在我身后一句话不说,当时我主动和她沟通才了解事情始末——这几天,她姑姑不在家,她一个人不敢独自回家睡觉。后来,我和学校相关领导也进一步沟通协调,最终征得这个小姑娘的姑姑的同意后,安排女孩暂时和我一起同吃同住。所以,她只要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惑,她都会和我主动交流,并且她也逐渐成为一个优秀的、性格开朗的学生。女生相对内向,如果能够令其对老师敞开心扉,讲述内心的想法,建立信任关系后,更容易得到正确指引。男生性格外向,借助怪异举动期望引起他人注意,平时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关注,慢慢在其心中建立英雄形象,逐步引导其走上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

2.3活动,培养健康情感

班主任是班级活动的组织者和构建者,是这个班级的“大家长”。留守儿童和外界的交流相对较少(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安全感),因此在班级活动时需要特别考虑到这个群体的感受。班主任需要征求所有人的意见,构建多种多样的活动来促进大家彼此的交流,让大家成为一个有向心力的集体。例如:班主任可以借助课外活动进行心理教育,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使得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关心和爱护。并且,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文体活动,这样一来就会让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鼓励学生们消除彼此之间的不平等性,留守儿童通常已产生心理挫败感,积极的集体内部交流沟通,可以积极指引每一个儿童的健康发展,让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凝聚力得以增强,减少与不良社会风气的接触,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2.4加强家校联系,合力培育学生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需要老师的帮助,同时也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家庭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可以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当然,支离破碎的家庭,极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从而背负着沉重的责任,让一些学生走入“不归路”。有的成绩较差的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所以这些学生是班主任的重点关注对象。班主任要深入到学生家庭中,解决他们的困惑,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学习。因为班主任是学校和家庭联系的媒介,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班主任要及时和家长联系,让学生有效处理问题。而且,班主任要进行相应的家访工作,定期和家长进行交流,从而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

2.5架起父母与其子女心灵相通的桥梁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进城务工人员逐渐增多。当前农村大量的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已经成为常态,父母常年在外工作,平日里和子女交流甚少,有的留守儿童和父母的联系几乎为零。每年过年父母回家,彼此都感到十分陌生,除了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基本上没有其他的交流。这样长期下去,会造成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疏远。在我的执教生涯中就遇到这样的情况:李某某同学的父母常年在上海工作,因为工作的关系父母很少回家,这个孩子对自己的“妈妈”和“爸爸”没什么概念。当我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通过家访取得孩子爸妈的手机号,联系上之后也详细说明了孩子的相关情况,最后叮嘱孩子爸妈即便再忙碌也要勤于沟通,让孩子在年少的时候能够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另外,我课下也单独和学生做了交代,爸妈在外工作很辛苦,需要定期给爸妈主动打电话汇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状况,让爸妈在外也好放心,从而更好地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

3结语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比较多,农民进城的情况也比较明显(尤其是近些年东北人口大量外流),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让农村的外出务工现象日益突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留守儿童的人数。农民和其子女是一个规模较大的群体,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是农村教育中的重要问题。根据党的教育政策,我们不但要提高教学水平,还要把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落实到班主任的工作中去。班主任和学生交往最为紧密,因此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显著优势。在教育的时候,班主任要使用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信息档案、安排集体活动、及时和家庭进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留守儿童的发展更加健康和全面。另外,如何从源头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现象,这个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它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思,作为一名乡村人民教师,我真心希望:每一个孩子能够在他(她)们年少的时候,无论是在校园生活中,还是家庭教育中,都能够快乐、健康、幸福地成长。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只是老师单方面的责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社会经济得以均衡发展,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潘晓路.湖北省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

[2]任秀安,郭燕.河南省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体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新乡、焦作地区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2-46.

农村留守儿童的特征篇4

【关键词】人格特征;MMPI;留守儿童

Therelationbetweenthepersonalityoftechnicalschoolleft-behindchildrenandtheirleft-behindexperience

XUBao-feng,YELan-xian,HANWen-chen,etal.LanzhouUniversityofMedicineClinical,730030,GansuProvince,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relationbetweenthepersonalityofleft-behindchildrenwhohavebeen16yearsoldandtheirleft-behindexperience.Methods245technicalschoolleft-behindchildrenweretestedbyMMPI,thencomparedbetweengroups,finallyanalyzedthetherelationbetweenthepersonalityandleft-behindexperiencebyregression.ResultsTheboysgroupofLeft-behindChildrenComparedwiththeNorm,therehadsignificantdifferencesexceptL,K,MfscaleofMMPI(P≤0.001),thegirlsgroupComparedwiththeNorm,therehadsignificantdifferencesexceptL,F,K,D,SiscaleofMMPI(P≤0.01);Inthegroupofleft-behindchildren,DoubleoutgoingparentsK,Hs,Hy,PdScalescores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singleoutgoingones,Childrenleftbehindintheperiodofpre-schoolF、Pd、Pa、Pt、Sc、Mascalescores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oseintheperiodofschool-age;Regressionanalysisdemonstratedsomedeviatedpersonalityofleft-behindchildrencouldbeforecastaccordingtotheirdifferentLeft-behindExperience.ConclusionTherehadsignificantdifferencesinpersonalitybetweenNormandLeft-behindChildrenwhohavebeen16yearsold;ofleft-behindchildren,Doubleoutgoingparentsthansingleoutgoingonespronetodeviatefromthepersonality;ChildrenleftbehindIntheperiodofpre-schoolpronetodeviatefromthepersonalitythanchildrenofschool-age.

【Keywords】Personality;MMPI;left-behindchildren

留守儿童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在外务工半年以上而被交由父母单方、长辈、他人或学校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处于18岁以下的儿童[1];农民工打工进城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也将会长期的存在。许多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人格等方面普遍差于同龄儿童[2-4],但是研究多为小于16岁以下的中小学生群体,关于以大于16岁以上的学生群体的研究鲜有报导。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近两年研究者在留守儿童年龄标准方面有逐渐达成统一的趋势,即以《联合国儿童公约》的年龄标准(18周岁及以下)为宜[1]。为探讨大于16岁以上学生群体的人格特征,我们对245例技校留守儿童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查表(MMPI)进行测查,研究16岁以上留守儿童人格特征与留守经历的关系。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为河南省卫辉市四所技工类学校在读的一年级农村学生,排除父母离异或死亡的个案。调查时间为2008年4~9月,年龄16~18岁,平均16.3±0.6岁,其中男146例,女99例,共245例。

1.2研究工具采用MMPI和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测查。MMPI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宋维真等修定的MMPI1989年版[5],采用前399题版本,包括10个临床量表(疑病Hs、抑郁D、癔症Hy、精神病态Pd、男性化女性化Mf、偏执Pa、精神衰弱Pt、精神分裂Sc、轻躁狂Ma、社会内向Si)和四个效度量表(不能回答Q、说谎分数L、诈病分数F、校正分数K),各量表原始分换算成中国T60分(不加K)。其中原始分Q≥22分或L≥10分定为废卷;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学生年龄、性别、父母出外务工及自己留守经历等情况等。

1.3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每校选择3个班级同时进行测查。现场测试人员均为受过培训的调查人员,采用定式问卷,统一指导语进行。要求学生不填写姓名,测试时间两节课,课间不休息。各班测试结果排除城市学生及农村学生中无留守经历者,留取留守儿童进行分析。

1.4统计MMPI测试数据输入上海惠诚心理软件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输出到Excel2003,并经SPSS11.5进行统计处理。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

2结果与分析

2.1技校留守儿童与全国中学生常模MMPI测试比较将技校留守儿童MMPI测试结果与全国中学生常模进行各量表原始分比较[5],表1显示:男孩组中除L、K、Mf量表外,余量表间两者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而在女孩组中,除L、F、K、D、Si量表外,余量表间两者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

2.2单亲外出组与双亲外出组MMPI测试比较按父母出外务工类型,将留守儿童区分为单亲外出组与双亲外出组,两组间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67P=0.059)。表2显示双亲外出组K、Hs、Hy、Pd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单亲外出组(P

2.3学龄前组与学龄组留守儿童MMPI测试比较

按父母出外务工时儿童所处学习阶段不同,将留守儿童分为学龄前组(即父母在儿童学龄前期出外务工)和学龄组(即父母在儿童小学或初中学习阶段出外务工)。各组间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1P=0.590)。表3显示,学龄前组F、Pd、Pa、Pt、Sc、Ma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学龄组(P

2.4技校留守儿童的不同留守经历对MMPI测试各量表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MMPI测试各量表值为因变量,选取留守儿童留守经历中A、B两个不同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中A为父母单亲或双亲外出因素,将单亲外出赋值为0,将双亲外出赋值为1;B为父母外出务工时孩子所处学习阶段因素,将学龄期赋值为0,将学龄前期赋值为1。得到结果如表4所示,可见A或B能够预测MMPI测试某些量表值,只是决定系数较小(1%~6%)。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的不同留守经历能够预测其某些偏离的人格特征。

3讨论

MMPI是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人格问卷之一,它广泛应用于研究一些特殊人群的个性问题。对于留守儿童的研究,以往研究多为16岁以下群体,如段成荣[6]采用14岁以下群体,而本研究所取留守儿童年龄介于16~18岁。本研究结果显示:该年龄段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状况不容乐观,与全国中学生常模相比较,留守儿童诸多量表与常模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留守儿童有明显人格偏离倾向,表现为有多种慢性躯体不适主诉,依赖,冲动,过分敏感,多疑,紧张,焦虑,退缩,胆小,急躁易怒等人格特征。这与以往研究结论类似,如黄艳苹[7]认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本研究显示16~18岁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应给予足够重视。以往研究中,研究者对高中和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忽视不能不说是一种缺失[8]。

对于单亲外出组与双亲外出组,本研究显示双亲外出组较单亲外出组易出现人格偏离,其人格特征表现为多种躯体不适主诉,抑郁,依赖,不成熟等,这与魏军锋[9]研究结论相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亦可发现父母单亲或双亲外出因素能够预测这些偏离的的人格特征,父母双亲都外出,孩子缺少父母关爱,看护人文化水平低,加之教养方式不当,对其日常生活学习不能尽职督导是形成上述情况的重要因素。

父母在儿童学龄前期出外务工者,其儿童与父母在儿童学龄期出外务工的儿童相比存在明显人格偏离,表现为容易冲动,敏感多疑,紧张胆小,急躁易怒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亦可发现父母外出务工时孩子所处学习阶段因素能够预测这些偏离的人格特征。父母早年出外务工,儿童缺少父母关爱,孩子身心不能健康成长,较易出现心理问题。高文斌[10]认为父母在儿童2岁或2岁以下时离开,儿童的抑郁水平最高,本研究与此相似。

父母出外务工,留守儿童成为一种形式上的“孤儿”,在生理与心理需要上长期得不到满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父母单亲或双亲外出因素与父母外出务工时孩子所处学习阶段因素能够不同程度预测某些偏离的人格特征,只是决定系数较小(1%~6%)。决定系数较小固然与统计数据的处理有关(自变量为分类变量),另一方面也显示除了本研究中所提及两因素外,尚有许多因素与留守儿童人格形成有关。众所周知,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他们的家庭结构残缺,留守儿童每天学习和生活的另一个主要环境--学校,就成为影响他们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学校应该注重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对他们给予特别照顾,政府也应当制定相关政策以保护留守儿童的利益及关注其身心健康,只有这样,留守儿童的人格才能得到健康发展。总之,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共同关注。对于留守儿童的父母来说,本研究显示:父母在外出务工时,应尽量避免在孩子学龄前期外出,最好父母能留下一方在家照顾孩子,这样对孩子的人格健康发展应当有利。

参考文献

[1]郝振,崔丽娟.留守儿童界定标准探讨.中国青年研究,2007,10:40-43.

[2]黄爱玲.“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5):351,353.

[3]陆建兰,陈国鹏,陆家海.河池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48-49.

[4]赵红,罗建国,李作为,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分析.精神医学杂志,2007,20(1):11-13.

[5]宋维真主编.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查使用指导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989.

[6]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5,29(1):29-37.

[7]黄艳苹,李玲.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0):669-671.

[8]任运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进展与缺失.中国教育学刊,2007,12:21-24,72.

农村留守儿童的特征篇5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必要性研究

2013年5月9日,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中抽取的126万人口样本推算出:全国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农利留守儿童。①一般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外出务工半年以上,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并由其他亲人或者朋友照顾的未满18周岁的儿童群体。如此多的儿童远离父亲和(或)母亲,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一系列挑战,其教育、健康和心理等各方面的发展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忧思。保护他们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从法治角度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体系意义重大。

(一)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群体,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完善正是从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的层面给他们更多的关爱,解决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带来的农村家庭的困境,也才能真正体现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的要求。

(二)进一步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法治化要求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同志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法治不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一,而且是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作为近年来因缺少关爱而极易成为受侵害对象和少年犯罪事件主角的农村留守儿童,亟待从法治层面得到更多的关爱和重视。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正是从法律制度体系方面为他们撑起安全的防护伞,以保障其合法权益。

(三)进一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农村社会稳定事关整个社会稳定的大局,也关系到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战略目标。而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其学习、安全、心理和品行问题等日渐突出。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危,牵涉到两家甚至几家人的和谐安宁,而几个农村留守儿童的违法犯罪,就会关系到一个村甚至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正是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层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以预防影响稳定的不和谐因素的发生。

二、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立法现状及不足

(一)立法理念滞后

成文法律规范在具备固定性特征的同时,必然会有滞后性的弊端。1986年制定实施的我国《民法通则》从十六条到十九条对监护制度作出了相应了原则性规定,对监护人资格、监护变更、监护人的监护职责以及民事责任都有所涉及。但这是基于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现实状况,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壁垒、教育和医疗等地方政策的限制、农村经济条件的制约等出现的大规模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最初的立法者无法预见的。虽然《未成年人保护法》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制定了相应的监护的条款,但又显得笼统和缺乏可操作性,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缺失和不力的现象仍然无法找到可以直接适用的法律依据,所以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来适应当前的环境。

(二)监护制度体系不完备

1.未区分亲权和监护权。我国《民法通则》第十六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这说明我国的监护制度没有区分亲权和监护,亲权只是作为监护制度的一部分内容而已。但第三人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毕竟是父母对未成年子女亲权的延伸和补充,实质上是不能取代亲权的。如果将二者合一,难以使父母明确自己对未成年子女的权利义务与第三人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有何不同,既不利于履行自己应尽的职责的,也不利于对未成年子女合法利益的保护。2.委托监护不完善。我国《民法通则》第十六条、十七条规定了监护人的相应条款;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六条也规定了父母外出务工而不能履行监护职责可以委托其他有监护能力的人对其子女进行监护。但实际操作中效果不佳。(1)受托监护人的资格确认不明确。受托监护人的监护能力如何认定,由谁来确认?法定监护人可以将哪些监护职责进行委托,哪些监护职责是父母必须继续承担的?是否可以考虑年满10周岁的未成年子女的意愿等等,法律对此基本没有明确规定。(2)受托监护人的权利义务不对等。我国《民法通则》第十八条规定了受托监护人应当履行的监护职责,也有相应的责任条款;虽然也规定了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的权利,但缺乏实质性的规定,比如有关监护的劳动报酬请求权等。这种对受托人监护权利义务的不对等性规定,会影响受托人的积极性。3.国家监护缺乏可操作性。我国《民法通则》第十六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可由其父母所在单位、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或者当地民政部门来担当。这是我国目前关于国家监护的唯一法律依据。然而从现实来看,有关的所在单位或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本身并无专人履行监护职责,不能承担对被监护人的监护职责。而民政部门也不是专门的监护机构,虽然有对监护的监督和管理职能,但也无专人履行监护义务。这一条款缺乏实际操作性。4.缺乏有效的监护监督机制。我国《民法通则》第十八条第三款规定,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责任;给被监护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监护人的资格。但谁来监督监护人的监护行为,采取哪些相应的监督措施却没有明文规定。农村留守儿童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监护人的侵权行为,并没有充分的识别和判断能力,没有形成完善的监护监督机制,是不能真正保护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的。

三、完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对策建议

作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特殊产物,对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保护需要更新理念,有必要在当前有关监护制度的立法中专门设立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的规定;也需要对当前的监护制度进行完善。

(一)区分亲权与监护权

亲权是一种身份权,是属于父母的权利和义务,不得随意抛弃。而监护则是亲权的延伸。②亲权和监护在主体、客体和内容上都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应明确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亲权,使父母明确自己对未成年子女的具体权利义务,强调父母对子女的照顾、教育、管束和保护的权利义务尤为必要。在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中,应当规定作为法定监护人的父母应尽的职责不仅有物质上的,更应当有精神上的。外出的一方应当经常回来探望、照顾以及管理教育孩子,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及合法权益。③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立法中,应当规定父母定期回家看望和照顾子女。若父母严重不负责任,给农村留守儿童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剥夺其亲权;后果极其严重的,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监护制度

1.严格选定受托监护人。应明确规定受托监护人应具备的条件,由父母根据受托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条件以及品德修养等状况来确定受托监护人,不仅要求其能照顾好农村留守儿童基本的衣、食、住、行,更重要的是对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品德、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对于已经年满10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应当征求其本人意见来选定受托监护人。同时列明不能担任监护人的消极条件: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民事行为能力人、因为身体或经济上的原因没有监护能力者、受刑事处罚被拘禁者、其他被免职的法定人以及具有明显不利于被监护人的因素者不得作为监护人。④2.明确受托监护人的职责和权利。(1)明确受托监护人的职责。应规定受托监护人的具体职责:包括人身方面、财产方面、法定权及不履行监护职责的民事责任,同时应规定在严重侵犯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时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2)明确受托监护人的权利。受托监护人依法履行自己的监护职责、承担相应的监护责任,根据补偿原则,受托监护人也同时有依法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三)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国家监护体系

在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缺失时,国家应该对此担负起监护责任,并追究父母监护不力的法律责任。在没有法定监护人、选任监护人时,民政部门领导和管理的社会福利院、孤儿院等监护机构,有专人负责履行监护事务。为了不使农村留守儿童受到虐待或因无人监管而四处流浪,立法中应明确增设由未成年人住所地的社会福利院、孤儿院担任监护人的具体情形。

(四)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监督机制

农村留守儿童的特征篇6

一、在创新举措中帮扶农村留人群的做法

农村关爱工程实施以来,连云港市妇联便把其作为一项为农村留守人群办实事、做好事的“重点工程”紧抓不放、强力推进,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了责任、联动、协作三项工作机制,推进三大行动:

一是以“五大链接”为抓手,全力实施让留守妇女增收的“金手链”创业致富行动。一是抓好培训致富。共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务工技能等培训班1000余期,培训农村妇女达1万余人;争取省政府农村妇女培训券30万元,直接帮助1500名妇女掌握一门务工技能并成功就业。二是抓好能人带领致富。深化“百名能人带百村”工程,已组织100名“金手链”创业致富带头人与贫困村妇代会结对,直接帮助10万多名农村妇女增收。三是抓好项目推动致富。举办家庭创业报告会,编辑、推广了百个“巾帼创业致富金点子”,发放创业项目手册。四是抓好就业促进致富。以“春风送岗位”活动为主线,组织各类女性专场招聘活动。五是抓好城乡统筹致富。开展“送科技、送法律、送文化、送教育、送卫生”五送活动,组织“巾帼文明岗”和女企业家等与村妇代会结对。

二是以“三项工作”为重点,深入推进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母爱零距离”行动。一是帮助“留守儿童”多享母爱。发放《致留守儿童父母的一封信》,开展了“我心中的爸爸妈妈”征文比赛、感恩母亲短信大赛等,积极推进“四个一”举措落实,即:妇代会每年一次座谈、每月一次家访,“留守儿童”每月一封书信,每周一次电话(给父母),帮助“留守儿童”父母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二是加强“留守儿童”监护人教育。组织编写留守儿童监护人读本,共10讲6万多字;邀请专家、学者分赴各县区,举办留守儿童监护人报告会,倡导科学监护;在全省率先成功申请了爱德基金会“关爱明天--留守儿童心理关爱项目”。三是深化“社会妈妈”工程。动员组织各界妇女,特别是“留守儿童”身边的女干部、女能手、女教师、女邻居等,奉献爱心,充当“留守儿童”的“社会妈妈”,给“留守儿童”亲情关爱。

三是以“七件实事”为依托,积极推动形成浓厚关爱氛围的“幸福留守”行动。一是举办留守儿童夏令营,在市网上家长学校开营。二是组织“幸福快车”留守儿童苏州亲子行动,组织留守儿童看望在苏州打工的父母,开展了孩子给父母送去了一封信、召开座谈会、共游苏州乐园等活动。三是做好国际助养项目。积极加强与省儿基会和爱德基金会联系合作,积极建立春蕾班;积极争取省爱德基金会国际助养项目在我市的落户,帮助更多的农村孤残儿童解决实际困难。四是培树典型。建立完善了12个市级示范留守儿童家长学校,12个村级留守儿童示范指导服务站,评选出30名优秀留守儿童。五是深入实施“恒爱行动”。“恒爱行动”是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和恒源祥集团在全国范围内发起的一项公益活动。去年共落实500件毛衣的制作和5000多件8成新毛衣的募捐、赠送工作。六是开展妇女健康检查活动。在深入实施“母婴安康工程”的基础上,开展大规模的体检活动,为43725名农村妇女进行了免费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七是开展送温暖行动。在全市发起了“捐棉衣、送温暖”活动,募集捐赠棉衣30000余件、棉被1000多床。

二、在深化认识中看到农村留守人群的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前在苏北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人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留守妇女现状:1、劳动强度明显加大,部分农妇力不从心。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物,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其中有50%以上的妇女表示一个人忙不过来,难以承担繁重的农活。2、精神压力大,身心易受伤害。由于丈夫外出务工,长年不在身边,留守妇女们忍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由于农村留守妇女长期承受精神上的压力,留守妇女容易产生失眠、焦虑,严重影响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另外,“留守妇女”和丈夫之间的感情沟越来越少,久而久之夫妻感情容易产生裂痕,导致第三者插足和婚姻破裂现象逐步增多。而当出现婚变时,由于对丈夫在外收入情况不完全了解,她们往往无法很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3、养老、子女养育方面暴露出新问题。因大夫长期外出务工,家庭的养老、子女的养育的重担全部落在留守妇女的身上。在一些地方养老和子女养育方面暴露出一些情况问题:一是虐待老人现象呈现上升趋势,二是子女的教育培养状况呈下滑趋势。4、安全感降低,家庭财产受威胁。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农村只剩下了老人、儿童和妇女,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带来农村治安防范力量的减弱,使农村社会治安隐患增加,农村中针对留守家庭的小偷小摸现象增多。5、现代农业进程受到影响。一方面,家庭购置的农业机械不能充分利用。农户男劳力外出后,家庭中的女劳力由于很少懂机械操作技术,致使家庭农业机械闲置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部分农妇缺乏农业技术。由于留守人员文化素质较低,且无暇接受新技术,许多农活是能省事的省事,使农业生产呈现出高度重复生产的特征。

(二)留守儿童现状:1、监护人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据调查,留守儿童的监护权绝大部分被委托给了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还有l%的留守儿童没有监护人。这些儿童的委托监护人年龄大、文化低,多是文盲或半文盲,且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很难胜任监护职责。有的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无办法监护孩子。2、缺乏亲情关爱影响心理健康。据调查,有的父母外出打工半月或一个月才打一次电话,有的半年联系一次,不少外出打工者一年甚至几年才返家一次,子女缺乏亲情关爱,内心空虚。有的厌学,明显不如父母监护下成长的儿童;有的孩子性情孤僻,逆反心强。3、教育重视和沟通不够影响学习发展。在苏北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普遍较差,甚至有的学校没有寄宿条件,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的教育功能也未能有效发挥。4、家庭和社会教育对接不力影响安全。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年龄小,力量弱,缺乏呵护,往往成为被侵害的对象。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数中,有一定比例的留守儿童,尤其是女孩容易被侵害,这不能不引起社会的重视。

(三)留守老人现状:一是家庭负担重。留守老人在子女外出打工后,承担起了繁重的农活、细碎的家务活。特别是农忙季节,更加劳累。90%以上的老人反映吃不消,太累。二是经济状况差。子女外出务工的确挣了一些钱,但主要用于孩子生活和学习,给父母的支持实际很少,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生计。在接受调查的留守老人中没有养老积蓄的占85%以上。三是疾病困扰多。身体上劳累,精神上牵挂在外的儿女,生活过得十分艰难,内心深感孤独,体弱患病者较为普遍。留守老人“生不起病,拿不起药、有病不医”的情况很普遍,“小病抗、大病捱”仍是多数老人的选择。调查发现,只有18%留守老人生了大病才去医院就医,有78%的生了病不去医院,只是在家吃点药,有4%的连药都吃不起。39%的留守老人由自己承担医药费,31%的由子女承担医药费,25%的与子女分担医药费,5%的医药费由其他途径解决。四是权益受侵害。农村留守老人的赡养权益问题比较突出。有的子女虽然在外打工,但有的却挣不到钱,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的确无力赡养;有的子女经济条件存在差异,互相计较,导致老人得不到赡养费;有的因为婆媳关系不好而不赡养老人。

三、在加大力度中关爱农村留守人群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农村关爱工程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将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的“民心工程”,为妇联工作创新开展提供了新载体,也为农村妇女儿童发展创造了新机遇。下一步,各级妇联组织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履职尽责,务实创新,努力使关爱农村留守人群工作到边到底到位。

(一)提高认识,推动关爱氛围再升温。对农村留守人群积极开展关爱活动,是妇联职责所系,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继续强化领导,全面建立分级负责、责任到人机制,确保在关爱行动中妇联系统有作为、有影响、有特色、有成效。要针对农村留守人群的生活状况开展调研活动,进一步摸清情况、找准问题、提出对策,供党委、政府决策参考。要广泛宣传“农村关爱工程”的重要意义和目标要求,积极营造“共同关注、真情关爱、真心帮助”的良好社会氛围。要积极培树妇联系统实施关爱工程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进工作;培树农村留守人群先进典型,使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培树留守家庭先进典型,倡扬美德,弘扬新风,共建和谐家园。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结范文(精选2

    - 阅0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结范文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发扬成绩,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那么你.....

    美术教师年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6篇

    - 阅0

    美术教师年度工作总结篇1在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顺利的完成了本年度的工作。回顾这一年,既忙碌,又充实,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地方。现将本学期的工作做一个小结,借以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