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6篇)

来源:网友

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篇1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城乡二元制结构的产物,如何更好地解决该问题不仅能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也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于此,着重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现存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对策,以此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一些解决思路。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来多的农村年轻劳动力涌入城市。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的儿童被留在农村,形成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这种群体一般被定义为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儿童留在户籍所在地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这一群体。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既改善其生活环境和质量,也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现阶段面临的困境分析及应对建议的提出,希望可以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一些解决思路。

一、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巨大,据2013年全国妇联《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全国流动儿童规模达3581万,数量较之曾经有大幅度地增长。此外,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年龄偏低,大龄留守儿童规模明显收缩。据全国妇联报告的数据显示,我国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0-5岁)达2342万,占农村留守儿童总数的38.3%。而义务阶段儿童中,小学(6-11岁)和初中(12-14岁)的儿童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占32.01%和16.30%,规模分别为1953万和995万。而大龄留守儿童(15-17)岁占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为13.32%,规模达813万。可见,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具备总体规模较大,年龄结构偏低龄化等特点,这使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也更为紧迫。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种。

1.安全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是首要问题,也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可以分为三种: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必要的安全意识培养。这些儿童在行为上具备模仿性的特点,加之缺乏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很容易在活动中模仿危险行为或参与到危险活动中,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和伤亡。其次,农村留守儿童缺乏获取系统性、科学性安全知识的渠道。儿童获取安全知识的渠道可以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学校的安全教育课、安全教育书籍或教育短片等。而农村留守儿童却缺乏这些获取安全知识的渠道,大部分仅为身边大人的口头教育,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最后,农村家庭保护能力较弱。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多为本就是弱势群体的老年人,当不法分子侵入家中进行窃取财产或暴力活动时,老人根本无法保护到幼小的儿童。

2.教育问题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曾经流行的一句话,也是我国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有助于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化素质和个人修养,促进个人社会化。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首先,缺乏相关人辅导和督促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一方面,农村学校老师人数较少,在教学中根本无法顾及所有学生,当有些学生缺乏自律性产生逃避学习的现象时,教师无法立即进行干预。另一方面,在课后的学习中,留守儿童家庭中缺少抚养人对他们的学习进行督促和辅导。其次,学校的教育资源匮乏。农村学校因为经济和地域等原因,很难招募和留住优秀的教师,教学质量不高。而经济所限也使得学校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形式单一,忽略甚至不会举办课后辅导班和兴趣小组等活动,让学生觉得学习枯燥,缺乏学习积极性。最后,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缺乏持续性。一方面,父母在外打工,无法及时有效的对孩子的学习进行反馈,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使得留守儿童的学习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大部分留守儿童选择辍学工作来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

3.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环境是影响其社会化和适应社会的重要因素。因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敏感等负面情绪。加之农村缺乏专业的心理教师,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无法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和治疗。首先,农村留守儿童很容易产生孤寂、焦虑、自卑、敏感等负面情绪。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学习生活中、人际交往中遇到许多问题,他们无法将这些困扰和忧虑与远在他乡的父母倾诉,无法获得父母给予的关爱、理解和支持。儿童都是具有爱的需要,他们对父母的依恋,是情感上的需求也是生存需要的自然反映,但家庭中父母的缺失,会造成这种爱的需求被削弱和剥夺。当这种对父母爱的需求被削弱甚至是被剥夺时,这些儿童很容易产生孤寂、心理不平衡、情绪不稳定等负面情绪。其次,农村留守儿童本身处于一个感情较为敏感的时期,倾诉的需求一直不被满足很容易选择自我压抑,不与他人交往、交流,阻碍了自身的社会化。另外,他们身边的抚养人缺乏对儿童情绪变化的认知,教育方法单一以及年龄带来的代沟,使得这些留守儿童的负面情绪一直无法得到排解。长期的情绪压抑,很容易使这些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疾病。而且农村学校的老师也并非是专业的心理辅导员,缺乏专业和科学的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当这些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时也束手无措,没有办法进行治疗和行为矫正。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建议

1.制订惠民政策,让外来务工人员真正的市民化

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这些外来务工者由于自身的工资水平所限,往往住宿条件和生活环境较差,一般只会孤身在城市拼搏打工,将孩子留在农村家中,也就造成了农村儿童的留守。针对这一现象,政府应当制定优惠政策和相应的措施,如集体的安置房、农民子弟学校的建设、儿童就学的费用减免等。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外来务工人员享受到与城市市民相同的福利待遇,做到真正的市民化,形成“家庭式永久性迁移”,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2.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自身的城镇化

我国在发展中一直重工业轻农农业,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落后于城市,这也使得农村年轻劳动力为了提升自身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工作发展。推动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结合当地的农业特色,形成农业产品、农副产品的供应链。此外,还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和景观,发展农村旅游业,经营农家乐来推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能保留一部分的年轻劳动力在农村工作发展,一来可以缓解民工潮为城市资源带来的压力,二来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

3.减少城乡二元制格局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近年来,如何消除城乡二元制结构带来的城乡分割现状一直是政府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之一。但是想在短期内彻底消除城乡二元制是不可能的。我们应当正视这一现状,致力于弱化二元制结构导致的城乡分割现象而非一味强调消除二元制结构。政府可从户籍、教育政策、医疗保障、住房政策等方面,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帮助,缓解城乡分割导致的负面影响,逐步取消与户籍相关联造成城乡隔离的制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三、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是在城乡二元制格局下,城市化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大量外迁的情况下产生的一个较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儿童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所以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得不加以解决。现阶段,消除城乡二元制应当理解为逐步弱化由其造成的城乡壁垒现象。政府通过制订惠民政策,让外来务工成员真正的“市民化”而非“半城市化”的状态,真正地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福利。这样,外来务工人员才会真正融入城市,将家庭一并带入城市,减少农村儿童留守的现象。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发展农村经济,让农村劳动力愿意留下来,既为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又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仅仅是城乡二元制结构引起的社会问题之一。如何更好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更好地解决城乡壁垒问题,仍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范丽恒.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的现状调查[J].教育导刊,2011

[2]新华网.全国妇联: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6000万[EB/OL].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5/10/c_115720450.htm,2013-05-10/2014-06-25

[3]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13(6)

[4]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实务[J].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

[5]张金兰.公共政策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析[J].特区经济,2010(6)

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篇2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增加,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随之增加,由此而引发出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教育、心理、健康、安全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日益成为焦点。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现状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儿童安全状况整体上得到了明显改善和提高,但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的安全状况依然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近几年危及儿童安全的事件频发,农村留守儿童成为主要受害者。

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从时空范围看,可以划分为校园安全、家居安全、户外安全等问题;从类别属性来看,可以划分为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饮食安全、娱乐安全等问题。当然,做这些区分只是为了方便研究,现实生活中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往往相互交织、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比如消防安全问题与校园安全问题就有相互关联、共同包涵的一些问题;饮食安全问题关系到家庭、学校、社会;而意外伤害的问题可能在以上几个方面都会发生。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农村留守儿童遭遇的自然风险所带来的安全问题,尽管自然风险发生的频率不是很高,但它造成的灾难将是毁灭性的。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村留守儿童成为这些风险中最脆弱的群体之一。如果不好好保护这些年幼、脆弱的生命,不仅给家庭带来痛苦,也会给社会的发展进步带来消极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剖析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监护功能减退。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功能是家庭的一项重要功能。这项功能的减退或缺失都有可能引发儿童安全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保护及安全意识教育,从而导致了被拐卖、受侵害、意外伤害事件机率大大增加。留守儿童父母外出以后,多达84.6%的孩子由其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这些祖辈监护人大多年事已高、精力有限,防护、防范能力弱,无法保护和阻止留守儿童受到伤害,而且他们文化层次偏低,难以胜任教育留守儿童的重任。据调查显示,有69.8%的监护人表示“很少与孩子谈心”,有70.8%的隔代亲人及73.1%的亲戚表示“只照顾生活,别的很少管”。此外,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其他一些监护方式,也往往由于委托监护人的责任不明确、监护制度不完善等原因而存在诸多隐患。

农村社区的儿童安全教育力度薄弱。儿童天性好动,好奇心强,生活经验不足,安全意识薄弱,防范能力较差,容易暴露在各类风险中,这是引发儿童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许多农村学校重视学生的文化教育,却往往轻视学生的安全教育。此外,由于农村的宣传资源缺乏,使得对农村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教育宣传力度不够,因而不利于他们对安全风险的认知及风险防范知识的普及。农村留守女童除了面临与留守男童相同的安全问题之外,还有着特殊的困扰与危机,如留守女童遭受害的事件屡有曝光,原因之一就是对留守女童的性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司法保护制度缺位。目前,我国出台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国务院禁止使用童工规定》、《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收养法》、《义务教育法》等一系列保障儿童权利的法律法规,这标志着我国儿童权利保护正在步入法制化的轨道。但其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完善的环节,特别是针对特殊儿童群体权利保护的法律数量少,立法还不够细致,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儿童的权利主体地位没有在法律中充分体现。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还没有专门的条款涉及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保护问题,没有独立的司法保护体系,在客观上不利于对农村留守儿童权利的司法保护。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对策

在当前我国现实国情下,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防护,应当以预防为主。当务之急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设置机构,认真调研,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安全状况的统计工作。从目前农村留守儿童规模逐年增长的趋势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将在一段时期长期存在。在这种形势下,有必要认真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安全状况的统计、分析、预测、预防等工作,定期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风险报告,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生命安全。然而,我国当前还没有设置专门的工作机构承担这项任务,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现有的9个部门的工作职责中也没有相关的规定。要做好此项工作不仅需要资金和技术的支持,还需要多个行政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和积极配合;同时对非政府的儿童公益组织、研究机构的创新实践,政府应给予积极的鼓励、引导、支持。

完善制度,明确责任,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机制。我国《民法通则》第十六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主要是以亲友监护,因此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的首要工作就是完善亲友监护制度,落实监护人的义务和责任,明确监护人、被监护人和委托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更好地保障被监护人的权益。并逐步建立多元人监护制度,整合政府、学校、社会等多种资源,共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监护体系;同时政府还要成立农村留守儿童监管机构,全面负责留守儿童监护的监督与管理工作,各地区根据实际也应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或工作站,加强对监护人的培训、管理和监督,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及心理状况,及时对监护人进行认定,当发现监护人无法履行监护职责时,应及时明确合适的监护人。

加强教育,重视演练,不断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我们应针对各年龄段的农村儿童所遇到的不同安全问题,开展形式不同、灵活多样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电视、报纸、网络、讲座、游戏等多元方式,多措并举,加强农村留守儿童防范、抵御风险的安全教育及实践。各类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及教育机构必须发挥积极作用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在幼儿园、学校可以设置安全风险的相关活动或课程,组织各种安全风险模拟场景演练,提高留守儿童对各类风险的认知,增强防范、逃生能力。同时,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可以开展预防常见风险的技术培训,传播急救知识,提高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风险发生时的应变能力。

完善法律,加强监督,为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成长提供法律保障。我国在对儿童权利保护的法律规定上,一向强调成人在法律上对儿童所承担的保护义务。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儿童不仅是保护的对象,也应该是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①“涉及儿童的一切行为,不论是公立或私立社会福利机构、法院、行政当局或立法机构执行,均应以儿童最大利益为一种首要考虑。”②而目前我国关于儿童保护的立法不完善,执行力度差。因此,建立健全保护儿童安全的具体的法律法规并强化执行力度迫在眉睫。应借助法律的威慑力,加大危及儿童安全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消除、减少某些可能诱发意外伤害的因素。譬如,制定法规,要求在所有人对已确知有危险因素的场所,设立醒目且儿童易懂的标识;要求在水库、鱼塘边设立警告标识,安装防护和急救装置以减少儿童溺水的事故;规定生产厂家对玩具、家电、药品、食品等产品的设计兼顾安全性,以大幅降低儿童触电、中毒等意外伤害的概率。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酒驾车、飙车等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并细化了惩治危害食品安全、生产销售假药和破坏环境资源等方面犯罪的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更广大范围内的公众尤其是儿童的生命健康远离非法侵害。

多方协作,共同努力,积极营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把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相关政策,采取综合有效措施,妥善安排和解决;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在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和监护缺位的情况下,承担着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的重要使命。农村留守儿童学校要健全安全教育和监督机制,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准确记载家长、监护人的联系方式等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各种社会力量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营造多方关爱氛围,构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网络。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532188)

注释

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篇3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适应;争执性结论;影响因素;述评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5-0258-02

1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适应的研究综述

1.1研究争执性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后,易造成儿童亲情缺失,其原有家庭内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留守儿童需要对家庭内部抚养环境的变化进行适应。为此,多数研究者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适应情况,但研究结论缺乏共识性,甚至相互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学习适应方面。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父母外出并未对留守儿童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留守儿童具有较高的学习独立性。多数孩子能够理解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并以此作为激励自己好好学习的动力;另一观点则认为,父母离开尤其是母亲的离开,儿童的学业成绩有了显著下降;70%以上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孩子的成绩差了。他们中逃学、厌学、辍学、纪律差、迷恋网吧的现象比一般儿童严重。

情绪适应方面也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父母都外出打工、单亲外出打工和父母都在家这三类儿童在孤独量表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幸福感与非留守儿童无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略低于非留守儿童,但不存在显著差异;相对地,有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表现出诸多情绪问题,主要涉及孤独感、委屈难过、敏感自卑以及忧虑情绪。他们在状态焦虑水平上要明显高于父母均在家的儿童,而两者在特质焦虑上没有显著差异。

行为适应方面。正面的观点认为,父母外出打工使得留守儿童的生活过早独立,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表现出更多的助人行为。独立起居和做家务的能力强于非留守儿童,能更好地理解父母,体味生活的艰辛。很多留守儿童在班上与同学们的关系较好,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能经常帮助其他同学。负面表现发现,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带来的不安全感,容易使留守儿童对周围他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表现出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情绪比较冷漠或者自卑,逃避各种活动、害怕与人交往等。一些留守儿童抽烟、酗酒等,有些甚至走上了小偷小摸、抢劫等违法犯罪的道路。

1.2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适应的因素

1.2.1不同监护人类型

隔代监护人易造成儿童放纵、任性,亲戚朋友对孩子心理与精神上的需要很少关注,自我监护型易养成孩子奢侈、浪费、不知勤俭的不良行为习惯,自律能力较弱。通过对比流动儿童、双留守儿童、单留守儿童、曾留守儿童及一般儿童发现,双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最差;与一般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自尊低、孤独感强,双留守儿童抑郁高,单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高,曾留守儿童的自尊低、孤独感强、抑郁高、社交焦虑高。单亲外出留守儿童的抑郁水平显著低于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隔代教养组和寄养组在亲密度、矛盾性、娱乐性上有显著差异,寄养组亲密度较低,矛盾性、娱乐性较高。

1.2.2父母的教育观念

父母在孩子的早期生活成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父母的关爱、支持和鼓励能够使孩子对周围环境建立良好的信任感与安全感,这对他们社会性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的。外出务工人员形成的多元教育观念对子女学业会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城市或城镇打工,使他们的教育观点发生了变化。但到底产生什么样的改变,却有不同意见。有的父母认为“读不读书都一样”,从而助长了一些成绩不好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论”的思想;相反,有的父母对子女寄予很高的期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出去打工赚钱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能供孩子上学。

1.2.3父母外出时间

研究发现,父母离开时间的长短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父母外出时间为一年的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很低,两年以后升高,以后又逐年降低,到十年以上时最差。即离开时间越久对留守孩心理影响越大。留守时间在5年以上的儿童的心理失衡得分显著高于留守时间为1-2年、3-4年的儿童。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父母在外时间的长度成反比,即父母在外的时间越长,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越低。研究表明,父母在孩子越小时外出打工,对儿童的焦虑水平影响越大。父母早期离开孩子,甚至会深刻地影响儿童的特质焦虑。

1.2.4亲子沟通频率

调查发现,父母与孩子沟通频率越高,留守儿童的学习行为更健康、社交能力更强、日常生活行为更好;反之亦然。对于单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而言,超过3个月与父母联系一次的留守儿童对父亲的依恋质量显著低于一周、两周和一月与父母联系一次的留守儿童;对于双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来说,与父母的联系频率为一周一次的留守儿童对母亲的依恋程度显著高于半月、一个月和超过3月与父母联系一次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与父母团聚的间隔时间越长,与父母团聚的次数越少,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越低。和父母联系频率越低,留守儿童恐怖倾向、过敏倾向的危险性增加。

1.3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适应问题策略研究

目前相关研究大多认为应该从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几个方面入手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家庭方面:(1)最好让孩子跟随父母生活;(2)降低母亲“出行率”;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学校方面:(1)注重对“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2)积极发挥学校功能,建立健全的家校联防育人机制;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和育子方式。社区方面:(1)发挥社区综合教育功能,形成社区、学校、家庭立体式的教育管理网络;(2)组建青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寻找“妈妈”、“爸爸”替代他们的父母角色;积极开展对母亲的教育指导工作。政府层面:(1)打破二元制的城乡户籍壁垒,逐步消除城乡差距;(2)大力推进农村新课改,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3)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4)开发城市公立学校的潜力,就近入学。

2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适应研究评价

从上文综述的结果可以看出,对同一研究内容由不同的研究者进行研究时,其研究结果常有争议。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2.1留守儿童概念界定问题

明确的概念界定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前提。迄今,“留守儿童”仍缺乏明确、统一界定,这直接影响这一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

第一,孩子的年龄。留守儿童年龄有以下观点:16岁以下、14岁以下、未满18岁、义务教育阶段、未成年人、6-14岁、6-16岁。许多研究没有对留守儿童的年龄进行明确的界定。第二,父母外出数量是一个还是两个才算是留守儿童?有的认为双方外出才算留守儿童。有的则认为只要一方外出,就算留守儿童。现多数观点认为只要一方外出就算留守儿童。第三,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多数研究认为留守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结果。实际上,父母外出,导致孩子留守的原因很多:经商、出国留学、打工、外出照看病人、因关系不合一方出走、离异、孤儿等。很显然,不同原因导致的留守现象,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相差很大,对孩子心理的影响是有差异的。第四,留守儿童地域性问题。有的研究把农村留守儿童等同于留守儿童,误认为留守儿童是农村特有的社会现象,上文已介绍,留守儿童现象最早出现在城市。而且很有可能两地留守儿童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存在差异。有关学者在定义上也注意到这样的区别,并做了区分。相反,有的研究则把三者混淆,从而导致与其它研究结果的分歧。第五,父母外出的时间长度。多数研究在界定留守儿童时,未涉及父母外出的时间长度。是1年以上,还是半年以上,或者3个月以上,或者其他时间长度标准?目前,多数研究认为以半年为标准为宜。有关研究也支持这样的标准:留守半年的儿童在自尊、心理控制源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上都和一般儿童有显著的差异。留守半年比留守三个月更具鉴别力,可以作为划分留守儿童的标准。

2.2研究方法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以问卷、心理量表、心理测验为工具使用定量调查研究方法的人占绝大部分;以观察、访谈、个案分析等为手段使用定性研究方法的人占较少比例。量化的方法,只能收集到一些表象的信息和数据,对于那些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未能触及。许多研究缺乏理论指导,没有明确的理论框架,对调查结果未能进行理论概括与提升,难以进行深入探讨和解释,从而难以谈论其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最好把这些各个领域分散的研究力量,统一在一起,组织专家研讨会,共同确定留守儿童的概念及其内涵、外延。概念明确后,再确定具体研究的内容,以适当方式公诸于世,大家共同遵守执行。

2.3研究偏见问题

许多研究者带着对农村留守儿童负面的假设,戴着一副有色眼镜来看待他们,更多关注与农村留守儿童有关的“负面”问题,对农村留守儿童积极一面的论述较少,研究的客观性、中立性不够。上文总结的有关留守儿童的一些基本结论之间存在的相互矛盾,就已经告诉我们不能带着“留守儿童是问题儿童的”类似这样的标签去进行研究,为了寻找负面证据加以证明。有关研究的差异,也使研究者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压力,对于处境不利的农村儿童,有些发展不良,有些儿童却发展得很好,有些甚至超出了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

2.4建议和对策问题

解决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需要借助各方面的力量,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应对。研究者所提的建议和对策包括了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政府的层面。从上文可以发现,针对政府层面的建议很多,但所提建议,在现有条件下难以实现,无法起到高效的作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不是说改就改的,这涉及到很多因素。让他们重新回到父母身边,解决好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就是解决留守儿童不再留守的最好方法。这样的方法在短时间内是难以办到的。学校方面,对于农村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较差等问题,这只是三农问题中的一个方面,是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短时间内难以解决。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有效、高效、操作性强的建议。

3结语

综合上面有关农村留守儿童适应研究的四方面问题,可以发现:以比较客观中立的研究视角,给农村留守儿童一个明确可操作的界定,采用量化研究方法之外的方法――质化研究,关注儿童面对家庭环境变化适应的过程和更广泛的情景性因素,对于深入、真实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针对性强、有效的建议和对策,将十分有用。近年来逐渐兴起的关于心理弹性的研究,对这种研究选择,十分有利。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29(1):29-36.

[2]范兴华,方晓义,刘勤学,等.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33-40.

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篇4

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的本质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问题实质是由于我国现阶段教育资源有限和教育资源不均衡配置而造成的特殊情境下的特殊矛盾,它不仅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而且有着以教育效率、教育机会、教育背景等为基本表现形式的复杂运行系统。

1.1教育公平的基本含义

目前教育界普遍认同的教育公平概念指的是所有适龄儿童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受到平等的对待和获得相应的教学成就。从国家层面上讲,需要政府对基础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教学过程和教育质量有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对教学结果给予权威的评估。从个人层面讲,监护人有义务对适龄儿童做好必要的家庭教育,为儿童入学提供必要的条件,配合学校做好儿童的课外教活动等辅工作。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农村不断向城市转型和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普及,实际造成了政府在教育资源分配上相应的向城市倾斜,农村成年人口在进入城市同时不具备将适龄儿童带入城市的实际情况,都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实际上不能得到高质量教育和教育不公平的问题。

1.2教育公平不等于平均分配

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是指在现有教育资源下,根据教育人口的需要,对教育经费、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其理想目标是为所有适龄儿童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使所有儿童在校接受教育期间都能够达到合格的成绩标准,能掌握必须的基本技能。因此,留守儿童教育公平本质上是机会均等而不是教育资源的平均分配,它更关注的是质量上的一致。农村留守儿童应当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而不是所有留守儿童都必须接受一样的教育,不是强调数量上的一致。政府应当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教育学习条件,同时也应当从社会和个人角度关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经济条件的落后和留守儿童面临的身心健康等问题。

2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教育公平问题

我国教育资源的不足、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均衡和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实际经济、家庭困境,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不能更好完成基础教育和实际上的教育不平等问题。按照儿童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来划分,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以入学机会为代表的起点公平问题

以入学机会为代表的教育起点公平问题往往集中了社会关注的主要方面,它主要指留守儿童在达到入学年龄时能否正常入学。由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某些地区落后观念的影响,留守儿童不能按年龄入学,或是因为性别不同,有些女孩得不到更多教育机会,男孩到一定年龄就要去打工而放弃学习的问题仍然存在,还有因为地区因为中小学布局不合理、农村学校离家较远等因素也成为制约留守儿童不能入学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留守儿童不能在起点上与城市儿童得到一样的教育,使留守儿童在起步阶段就处于劣势地位,丧失了与城市儿童一样的教育机会。

2.2以教育质量为代表的过程公平问题

以教育质量为代表的教育过程公平问题主要指留守儿童在学校其间能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能否掌握必须学会的基本技能,可以拥有什么样的师资力量,什么样的办学条件能提供给留守儿童,以及留守儿童特别需要的心理关爱和家教教育是否缺失,怎样弥补父母留下的教育空缺等问题。以教育质量为代表的教学过程是否公平有效,直接决定了留守儿童的未来与长远的发展,留守儿童教育质量的问题还涉及在校期间考核监督机制、留守儿童的教育维权、在校学习期间的安全防护等问题。

2.3以升学机会为目标的结果公平问题

在我国大力倡导施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留守儿童还面临着能否获得更多的继续机会问题,因为教育资源的有限,使大量留守儿童没有机会进入到更高一级的学校进行继续学习,留守儿童丧失了继续学习的机会,这些留守儿童要么返回农村务农,要么加入到向城市移民的打工潮中去,由此就会再次形成了农村文化圈和城市文化圈两种独立的文化形态。有效破解恶性循环的途径之一就是给留守儿童的教育结果进行有效评价,使他们的教育水平到社会的认可,使给留守儿童在接受基础教育后,有机会获得更多的教育学习机会。

3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对策

实现留守儿童的教育公平,要按照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给留守儿童创建更好的教育教学条件,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有效破除城乡二元矛盾,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3.1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法规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问题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需要在政策制定和法律法规上逐步促进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进行政策倾斜。各级政府还要加大经费投入,有效配置师资力量,在资源上向农村多配置。具体包括: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责任,出台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法律法规,运用政策手段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设置留守儿童教育基金,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地方政府针对保护留守儿童的考评机制等,同时对留守儿童加大资助力度,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确保每一名留守儿童都能得到基本的教育机会。

3.2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教育改革,不断缩小农村与城市教育资源的差距,将城市教育资源有计划的向农村开放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特别是在农村不断城市化的今天,有效降低城市学校的门槛,不断鼓励农民工将子女向迁入地转移,在各地区兴建农民工子弟学校,适时减少和控制留守儿童的数量,同时建立农村留守地区与城市教师的互换互动机制,切实提升农村留学儿童的教育教学质量,使留守儿童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对促进留守儿童享受教育公平有重要意义。

3.3坚持效率与公平兼顾原则

在大力向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政策倾斜的同时,在我国现在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下,还不能使用使所有留守儿童在数量上得到完全平等的教育教学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采取坚持效率兼顾公平的原则。主要作法是,实施统一的农村中小学校建设标准,要求在标准中体现出对留守儿童教育要达到的最低底线,同时确定在一定时期内的政策重点,有重点有计划的提升经济条件允许地区的留守儿童教学质量,分批次分时间的对农村留守儿童学校进行软硬件更新,从而达到提档升级不间断,基本教育有保证,留守儿童教育持续稳定增长的目标。

3.4按照中心治理原则形成合力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公平的问题需要政府的努力,同样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因此要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化用。特别是在政府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应当允许和鼓励社会教育教学力量对公办教育力量进行补充,要尽可能的利用优厚的政策吸引私立学校进入留守儿童的教育领域,例如对私立留守儿童学校进行税费减免,对兴办留守儿童学校的私立教育集团可以在其它产业项目中给予政策优惠。同时还要在关心、关爱、关注留守儿童的社会力量中积极组织开展志愿教育服务活动,有效为留守儿童送温暖,成立留守儿童问题帮扶中心,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的实际需要,尽量减少家庭教育的缺失。

3.5加快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学校建设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都分散在较为贫困的地区,缺乏有效的监护和必要的家庭教育,加快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在交通便利乡镇成为留守儿童寄宿中心校,配备较为齐全教育教学和娱乐生活设施,对贫困留守儿童相应的减免寄宿费用,优先配置具备相当水平的师资力量,不但可以有效降低留守儿童的教学成本,而且可以极大提升留守儿童的教学质量,也更有益于保护留守儿童的安全,使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父母更放心。尽快在农村推广留守儿童的寄宿学校建设,可以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使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教育保障。

4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实际上教育资源有限和配置不均衡而引起的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留守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也会随之有效解决。在现有情况下,应当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教育教学资源有限、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不过关等问题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明确各级政府的教育义务和责任,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同时,大力兴办寄宿制学校,有重点有计划的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条件,积极促进城乡结合一体化的方面发展,最终实现对留守任意的教育公平。

作者:田婧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明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报告[D].西南大学学报,2008(03).

[2]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D].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5(02).

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篇5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指的是农村中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外出打工、工作超过半年,由父母一方或者其他亲戚、祖辈、同辈监护的未成年人。近几年,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融入,开始在城市中打工赚钱。但是,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经济、生活条件等的限制,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不能把子女带在身边,只能将其留在农村,托长辈或者同辈人照应孩子,这就使得一种新型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出现。据有关调查,我国目前留守儿童数量已经超过2000万,而且这个数量在相对长的时间内不会减少,甚至会进一步扩大。数量不断扩大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表现及成因

1.性格缺陷

现如今,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性格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具体表现为:太多自卑与内向。在农村,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由他们的爷爷、奶奶或者其它亲戚代为抚养,所以,孩子比较缺少父爱母爱,因此对孩子疼爱过度造成溺爱孩子,通常会为孩子将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事实上,这样孩子的自主性就被剥夺了,而且,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大大降低了,长此以往下去,就使得孩子的性格特点趋向胆小、内向。另外,小孩子一般都有攀比心理,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往往缺少安全感,和非留有儿童相比,这些孩子更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2.孩子的情绪和认知障碍

孩子和家长之间良好的沟通会有助于学生社会行为的发展,特别是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农村留守儿童,多是缺少亲子沟通的机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很少,由于缺少必要的沟通以及父母关爱,很多留守儿童都会出现心理障碍。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往往会影响他们正常的生活学习。据有关调查显示,不少留守儿童有焦虑倾向,有的留守儿童有被遗弃的感觉,有的留守儿童称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是一段痛苦的经历,有些留守儿童往往不知道该向谁诉说困难和困惑。

3.人际交往障碍

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障碍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通常情况下,大多数留守儿童都对学习的组织的集体活动都不是非常感兴趣,因此,也不愿意和同学一同参加各项活动,明显表现出不合群的现象。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孩子不喜欢和他人接触,比较喜欢独来独往,而且他们的性格有些孤僻,严重的可能会有自闭的倾向。长此以往产生了交往障碍;也有些留守儿童都是别人叫才会跟着参加集体活动,很内向,表现不积极;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比较喜欢且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1.政府要担负起关心留守儿童的责任

首先,政府必须要承担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重大责任。现如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探讨的焦点问题,解决存在的问题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帮助。这些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身心健康发展好坏都直接政府制定的措施有一定的联系。基于此种情况,各地区的政府要根据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调查,逐渐的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与此同时,也可以把此问题纳入到可持续发展工作中来,认真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教育留有儿童中比较贫困的孩子。在接收农村外来打工人员的地区政府,要尽量减少人口歧视,并且要尽量提高这些外来打工人员的收入,这样一来,这些外来打工能够承担的起孩子在城里上学的费用,而且,这样一来,这些孩子就可以留在自己父母的身边,从而大大减少了留守儿童的数量。

2.学校应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学校作为教育育人的基地,应当特别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学校在提高留守儿童教育效果上,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城里的孩子和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的感情上的距离拉得更近一些。因此,学校要尽可能的采用一些有效的措施,例如:规范要求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教育留守儿童要尽量使自律和其它相关的方法结合在一起加以科学教育,这些都是非常关键的一步骤。另一方面,还要教育学校更要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这样一来,帮助这些留守儿童克服其父母不在家而产生的心理影响,进而帮助这些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此外,学校还可以考虑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明确了解学生的情况,开设亲情电话,能够让学生的家长方便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情况。

3.家长应当与孩子多多沟通

建立亲子沟通渠道,促进父母与孩子间更多的沟通。外出务工的家长往往与孩子缺少正常的沟通渠道,不能与孩子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及亲子互动。这样一来,严重的剥夺了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所需的心理环境,而且,这同时也是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为了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这些孩子的家长要在有意识和无意识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进而来弥补留守儿童心理上存在的缺点。外出打工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和孩子的学校以及班主任多联系,随时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学习情况等,有时还要抽时间到学校去看望孩子,在身心发展和学习上也可以进行必须的教育与引导;外出务工的父母与留守儿童多多沟通,尽量减少孩子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不同,让他们觉得自己父母就在离自己不远的地方关心着自己。

参考文献:

[1]李宏翰,权方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问卷”的编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2][李淑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1(10).

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篇6

在论及中国青少年权益维护和犯罪预防工作中,我们不能不将视角转向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当今典型的社会现象和需要特殊关注的弱势群体。据有关方面提供的数据,我国共有2亿农民工,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左右,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与其未成年留守子女的分离,由此而形成了高达2000万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且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未成年人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他们的父母能够在1至2年内回家的仅占38%,2到3年内回家的占36%,而3年以上的达到26%。在这些农村留守儿童中,多数是与老人生活在一起,有4.9%的孩子甚至是独自一人生活。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境况不仅涉及到个人的发展和家庭的幸福,关系到犯罪率的控制和社会治安的稳定,还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众多的调查表明,人数庞大的留守儿童身上明显体现出四类突出问题:一是由于亲情缺失,多数留守儿童心理存有障碍,出现了胆怯、懦弱、孤僻、任性、偏执、抑郁等不良心理现象;二是由于教育不够,许多留守儿童义务教育无法保证,即使在读学生不少也是厌学情绪日益加深,学习成绩普遍偏差,有这样那样的不良行为习惯;三是由于监护不力,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突出,被不法行为侵害的案件和人身意外伤亡事件屡屡发生;四是由于生活贫困,不少留守儿童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不到满足,从小就从事与身体不相适应的体力劳动,身体状况令人担忧。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离不开来自父母的悉心照料和呵护,而由于其父母长期出门在外,陷入想管管不到的困境,而其他亲人又常常陷入管不好甚至不愿管的状况,导致这样的结局发生:一方面,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维护,侵犯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所闻,另一方面,可塑性极强的留守儿童又极易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成为违法犯罪行为的多发群体。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特殊的中国现象,无疑已成为青少年合法权益维护和青少年犯罪预防中的重点和难点。可以这么说,中国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控制,中国社会治安长治久安乃至于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认识并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保护和犯罪预防工作。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农村留守儿童专题工作组,加紧构建基层全方位监护网络和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城市实行教育平等,让留守儿童到父母务工的城市与城里的儿童一起学习;农村创造出了家长制、学校寄宿制、邻里互助制、第二监护人家长学校等好的经验和做法,努力让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有人维护,文化学习有人辅导,日常生活有人照料,心理困惑有人解答,行为习惯有人关注,并开始形成了全社会齐心协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良好格局。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我国青少年权益维护和犯罪预防的重点群体,自然应当引起从事青少年教育保护的实际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的高度关注。我们应当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密切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保护和犯罪预防工作,深入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成因、特点和科学对策,以富有成效的工作业绩和研究成果,奉献我们的一片爱心,体现我们的科学精神和社会价值,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名师工作室工作总结范文(精选5篇)

    - 阅0

    名师工作室工作总结篇1时间过得真快,新学期已经过去一个月了,在这忙碌、充实的一个月里,我们在师傅xx的领导下完成了工作室预期的目标以及自己制定的发展规划。从中体会到了学.....

    农村文化中心简介范文简短,农村文化

    - 阅0

    农村文化中心简介范文简短篇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参加这次演讲活动。我是来自溪口信用社的向柳,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相信在座各位都有过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