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术方面的知识(6篇)

来源:整理

关于美术方面的知识篇1

[关键词]美术鉴赏兴趣能力培养提高

美术课是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必修的一门艺术课程,它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将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美术鉴赏课是美术教学中很重要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兴趣;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善品格;有助于学生增长和积累丰富的知识;培养和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如何使学生在每一堂鉴赏课中兴趣盎然,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得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激发兴趣,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值得每一位美术教师去研究与探索。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美术鉴赏课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应具备丰富的鉴赏知识。这就要求教师除了熟悉课本内容而外还要不断地学习和完善各方面的知识来丰富自己,而照本宣科早已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主要是因为美术鉴赏涉及科学知识领域和人文知识领域、在学科联系中,美术鉴赏与中学历史、地理、政治、文学、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比如:青铜器的冶炼工艺涉及金属熔点和合金的概念与物理、化学知识有关;美术作品的时代背景与政治、历史知识紧密关联;美术作品的发祥地及作者的生活地域又和地理知识相关;花鸟画中各类花鸟形体结构完全依赖生物知识来理解。在教学中美术教师会不断意识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对本学科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漠视等问题。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用丰富而全面的知识来感染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启发并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选熟悉的作品营造较为宽松的氛围,能促进学生乐于参与美术鉴赏活动。在欣赏作品时,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分析作品,最后教师要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再结合与作品相关的故事或有奇闻异事做以解读,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欣赏《向日葵》这幅画时,我就结合“凡高割耳朵”的故事和他的画被拍卖的事,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二、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美术鉴赏课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各学科的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如: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开发右脑,提高智力。在美术鉴赏课中,许多学生还处在欣赏水平阶段,还不具备鉴赏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这几方面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积累各类知识,提高鉴赏能力。比如:欣赏一副作品,首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理解、认识、感受,无论是从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物理的、文学的、音乐的、体育的等角度,还是从情感的、意愿的角度去分析作品,教师都应用包容的心态来对待。因为鉴赏本身就有许多主观的东西在里面,教师应正确的对待学生做出的分析;当然学生做出的分析也有自己独特之处,不能完全的否定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得以提高,同时也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在美术鉴赏课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每个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不同的,是有差异的。目前,在学生中存在追求美,却不善于识别美,对美容易产生错觉,常把“新”、“特”、“奇”视为美,这就要求我们在鉴赏课的教学中,加以正确的引导。如:教师引导学生对经典的美术作品进行感受、认识、评价、以及判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视觉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观。

在美术鉴赏课教学中,还应注意学生品德修养的培养和提高。就像鲁迅所说的[1]“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的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相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的性情,崇尚人之好尚,亦可以辅道德以为治。物质文明日益曼衍,人情因亦肤浅;今以此优美而崇大之,则高洁之情独存,邪秽之念不作,不待惩劝,而国乃安”。他透彻地阐明了审美作用辅助道德教育的性能和重要意义。而我在教学中也很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比如在讲玉器这部分内容时,我把“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作为重点扩展,由此引出古代的人们用玉的品质来规范人的行为。如古代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虽然这是封建礼制,但也有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和借鉴的品质(仁、义、礼、智、信),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行为和审美观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对美有了追求方向和目标,有了一定的判断标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人格修养的完善。因此,要适当的把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

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师应联系学生实际情况,不拘一格的采取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参观、访问、示范、收集、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进行教学。可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可采取现代的教学模式,或者采取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只要能形成师生互动,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

其中在现代教学手段中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可以使鉴赏学习的深度、广度和自主性得到极大的拓展。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十分畅通的时代里,我们应该把它充分地运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去。因为网络上有关鉴赏知识极为丰富而全面是书本无可比拟的,因此,教师应该在备课时多收集网上相关的资料,对知识的单一、知识面的狭窄、断层,精细度都是很好的补充,同时在教学中还应该正确、灵活的应用。在课后,可以适当的给学生布置一定有关鉴赏知识的相关网络作业,从而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还能丰富知识。如让学生查找《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年代、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分析它的画面场景等方面仅仅依靠书本和教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学生通过网络去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学生也更容易接受。所以网络教学在美术鉴赏课上是不可缺少的,合理的使用会让我们的教学更轻松些。

以上是我在美术鉴赏课教学中的几点体会,要上好高中美术鉴赏课还需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积累和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关于美术方面的知识篇2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的结构应包含课程体系、课程模块和具体课程等。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的系统性结构,它决定和指导着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和性质,也体现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课程模块是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框架结构,是通过一些系列课程来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使其达到一定的水平和高度,掌握一定的技巧,这一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具体课程是在课程模块的前提和范围中,依据模块培养能力的要求,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所设置的一系列相关课程,是知识和能力累积和发展的具体过程内容。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紧紧围绕美术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来确定。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具备坚实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理论知识,具有美术史研究、美术评论、美术教育、当代视觉文化策划和管理,文化遗产研究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能从事美术教育、美术研究、文博艺术管理、视觉文化活动策划、新闻出版、画廊、博物馆、美术馆、网络媒体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依据以上培养目标,美术学课程体系的确定应凸显出两方面内容:一是素质结构方面。在思想道德素质上要求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以及法律、诚信、团体合作意识;在文化素质上具有较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文学艺术修养,并具有现代意识、人际交往意识。二是在知识结构方面。要具备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具有一定的工具性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因而,美术学课程体系应既体现思想素质、文化素养的培养,又要注重基础知识、专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工具性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总体体系和目标。

课程模块的设立是依据培养目标、要求,将课程体系进行分类而形成的,是针对某一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进行系统教育和培养的课程群或课程组。在旧目录中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块可分为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教师教育类课程、实践类课程等课程模块,该课程模块要求在掌握正常的基本知识和素质培养的基础上,突出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这与旧目录美术学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一致,旨在培养有一定技能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新目录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依据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新目录下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模块应包含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素质平台课程、实践课程七大模块。

建立课程模块的目的是通过系列课程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有重点、系统的教育。新目录课程模块的培养以突出各课程重点为主要教学目的进行系统教学。通识课程因国家政策和教育方针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重在进行学生思想教育和综合文化能力的教育,树立学生良好的国家观、价值观、人生观,并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善于开拓的精神,同时还需具备一定的工具性知识和基本的实践能力,课程的课时总量控制在总课时量的四分之一左右。专业必修课程是美术学人才培养的主干课程,是掌握美术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本课程。在旧目录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美术学专业所分的国画、油画、设计三个方向的课程在此体现。必修课程分为各方向课程,同时采用二二分段的教学形式。专业必修课程中有两年的基础课程和两年的专业方向课程,基本课程占到了总课时的三分之一。这样庞大的课程量和课程类型是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来制定的,旨在培养既专又能且有多方向的人才。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

新目录下,专业必修课程不再有方向课程。课程以培养美术专业性知识为主,专业性技能课程为辅,旨在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为实现培养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其课程总量应占到总课时量的三分之一。

专业选修课程是培养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辅助课程,不仅包含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拓展,还包含美术综合文化知识和地方文化,旨在拓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地方文化知识,同时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起到补充的作用,其课时量应占到总课时量的十四分之一。

专业拓展课程是依据新培养目标而建立的课程模块。由于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课程的设置应以主干课程为主导进行课程拓展,依据目标开设与之相关的综合能力课程,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拓展学生的就业面。该课程的课时安排依据学校具体情况而确定,基本保持在总课时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教师教育类课程包括教育教学类课程、美术教学法以及培养一些基本的教学能力为主的课程,重点让学生掌握教学原理、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教与学的基本规律,美术教学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知识。该模块课程的课时量占到总课时量的十五分之一,以满足学生以后教学的需求。

素质平台课程以学校开设的公选课程为主,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自主进行学习,这旨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主动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开阔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课时的安排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实践性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模块。一方面,学生只有将所学知识和能力付诸实践,才能检验所学知识,用实践来衡量自己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践可以获得课堂以外的许多知识,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知识和美术文化运行模式、管理模式,学习更多的社会知识。鉴于实践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课时量应保持在课时总量的七分之一,这样方能有效完成实践课程的任务,发挥其作用。

美术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以围绕训练学生美术基本技能和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理论素养为中心,开设以培养学生造型能力的素描、速写、色彩、透视、解剖、设计基础等课程,课程安排要注重课程相互间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每一门课程包含有许多的知识点和不同层次的内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造型能力和造型水平。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素养的课程为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

专业选修课程以拓展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为主,开设版画、雕塑、水彩、国画、油画、电脑美术设计与制作等实践性课程和美术概论、美术鉴赏、艺术美学等理论性课程。因培养目标的综合性,专业选修课作为学生专业能力的拓展,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绘画技能和了解更多的美术知识和艺术知识,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更为全面,因而专业选修课的课时量不宜过大,实践性课程课时量应控制在72课时左右,理论性课程课时应控制在36课时左右,重点进行该课程知识点的了解,实践性基本技能的初步掌握和运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课程的开设也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拓展学生的专业能力。

专业拓展课程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趋势开设的专业性课程,包括文博艺术管理、视觉文化活动策划、新闻出版、画廊、博物馆、美术馆、网络媒体等方面应用型人才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相关课程。课程的特点是综合性、应用性,同时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些课程的课时量每门基本控制在36课时左右,开设时间应适当的放置在大二、大三以后。在开设这些课程的同时还应相应开设一些与此相关的见习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教育类课程是以教育教学类课程和美术教学法以及培养一些基本的教学能力为主的课程,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美术教学论、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美术教师技能技法等相关教育类课程,每门课程的课时量保持在36-54课时之间。在开设此课程的同时,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增加部分的模拟课堂教学和微格教学培训,但课时量不能增加。通过该模块课程的学习,以满足学生以后教学的需要和要求。

素质平台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主动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开阔的视野。课程包括时政、文学、电子计算机等提高文化素养和现代化知识的课程以及其他一些与社会紧密相连的社会性课程。该类课程中每门课程的上课形式可以以讲座或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每门课课时量控制在18-36课时,也可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关于美术方面的知识篇3

关键词:艺理共生;美术教学过程;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1-0277-02

0引言

目前,在社会对人的综合素养提出更高要求、艺术学术化趋向日渐明朗的背景下,中国高等院校美术教育重在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与综合艺术素养并重的综合性高级美术人才。而教学过程是教育活动的中心,是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教学过程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围绕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高等院校美术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在重视训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密切关注理论与思维在其中的融合与共生,即“艺理共生”,从而共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艺术素养。

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阶段、知识结构与个性情感特征,“艺理共生”的美术教学过程,可以从示范教学、理论引导、思维开拓、点评与对话四个层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1示范教学与学习阶段顺应,推动“艺理共生”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运用直观形象传递美术信息,教师适时适度的课堂教学示范,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美术技能技巧,增强教学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示范教学过少,无法向学生直观传授美术技能,而教学示范过多,又会束缚学生的艺术思维。示范教学是必要的,但要适时适度。在当今的美术教学过程中,示范教学要与学生基础学习、专业学习的不同阶段顺应,推动“艺理共生”。

1.1在学生的基础学习阶段,教师以示范教学为主导据笔者三年内的教学实践研究显示,在信息膨胀、入学压力等社会时代环境的影响下,与精英型人才培养阶段的学生群体相比,当今的学生群体对艺术的学习兴趣发生了很大程度的下降。而兴趣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内部动机。教育家卢梭说:“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已是很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们以学习方法,这确乎是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①对于处于基础造型、设计制作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以示范教学为主导,手把手直接指导有助于学生对基础性知识与规律的掌握,从而减轻学习的逆反心理,提升学习兴趣,激发艺术学习与表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对艺术的感悟、理解和思维的发散,推动“艺理共生”。

1.2在学生的专业学习阶段,因时制宜应用示范教学,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水平的进步,与个体的知识背景与结构、感悟能力、审美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兴趣、情绪等因素都有一定关联,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变化,必将引发学习效果的提升或下降。因此,需要教师针对学生阶段式或波浪式的学习进展特点,做出积极能动的反映,正确判断示范教学方法的应用时机与形式,尤其对于基础较差或由于其它原因而制约专业学习的特殊学生个体更要加强重视力度。此外,基于目前艺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观念、新形式、新材料层出不穷,需要教师在专业教学中与时俱进,因时制宜应用示范教学方法引领学生了解新材料的性能、形式、制作流程等知识,不仅让学生具备造型或设计制作的基础能力,而且要让学生具备绘画或设计的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以及独特感受用独特材料与方式表达的能力。

2理论引导与知识结构协同,促进“艺理共生”

现代认知心理学派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构,既强调已有认知结构和经验的作用,也强调学习材料本身内在的逻辑结构,即知识结构。教师在美术实践教学过程中,作为引领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应该引导学生更好地主动建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引导与知识结构协同,促进“艺理共生”。

2.1全方位多视角分析专业本体的知识网络美术学习需要多方面知识的融合与潜能影响,学科交叉与共生已成为当今学术研究的重要趋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学科定位、把握本专业知识体系的结构与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多视角分析本专业与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渊源与脉络,为专业本体建立跨学科、多领域的知识网络,全面展开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理论引导。

2.2以合理评判学生群体的知识结构为基础据笔者调查研究显示,网络文化的冲击以及社会诸多活动的影响,多元性、宽泛性、即时性与时尚性是当今学生群体在知识结构方面呈现的主要特征,而受高考机制等社会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当今学生群体在对艺术的感受、认知与修养等方面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为此,教师的理论引导应该在合理评判当今学生群体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以文化时尚引领艺术经典,将时展给学生带来的正向与负向特征协同起来进行。例如,根据笔者教学实践研究分析,在造型基础训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目前学生艺术素养薄弱的现状,在传统意义写实训练的基础上,引入中西方美术史知识,让学生了解各种艺术流派的历史、风格、特点,分析经典大师作品的画面构成等一些艺术本体语言要素,结合自身对绘画原理的理解进行艺术表现,以艺术的视角提升审美能力,从而逐步进入真正的艺术学习阶段。

2.3以具体了解学生个体的知识背景与结构为本受学生个体的成长经历与教育环境的制约,每位学生的知识背景与知识结构都不尽相同,甚至有着较大的差异性,需要教师在合理评判学生群体的知识结构特点的基础上,以具体了解学生个体的知识背景与结构为本,在有教无类的同时做到因材施教,使理论引导与学生个体具有差异性与特殊性的知识结构协同。以素描教学为例,教师在传授学生素描基本规律与技能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求他们运用更多的视觉点和联想来看对象,用更多的表达方式来体现对象,用研究和探索的理念来思考和组织画面。可以是肢体局部的罗列研究,也可以是对线条本身的探索,可以是对运动规律和造型规律的探索,也可以是对对象与所在空间或意想空间关系的分析,可以是画者、模特和空间的三维比对,或者是简化和抽象的数字和符号等。

3思维开拓与个性情感观照,激发“艺理共生”

调查研究显示,国外艺术教育更关注思维培养的开放性、创造性与人本主义精神的显现。例如,荷兰德库宁美术学院设置了思维开发课程,日本艺术教育倡导个性化的培养。回溯我国高等院校美术教学的发展进程,人文精神关怀一直贯穿始终。儒学经典《大学》认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②止于至善,是人类得以理解生命价值的人文情怀,也是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精神契机。实施人本主义教育,能够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身心与情感的发展、“自我”及其实现等。因此,“艺理共生”教学过程的实现,涵括了思维开拓与学生个性情感的观照。

上文谈及,艺术具有观照生命的生态终极指向,艺术情感、学习态度和个人价值观的建立,往往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艺术表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目前实施的高等美术教育,需要在学习西方艺术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强化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的特色,而感悟能力的培养是我国传统美术教育的精神主题。清代石涛在他的《生平行》中谈及:“潇洒洞庭几千里,浩渺到处通仙津。”通过感悟,他提出了宇宙与绘画相统一的“一画论”。中国的“感悟说”与西方的“顿悟说”在美术学习中的涵义和功用相近,均体现为发端于人本主义意向活动的突然察知,对促进美术创作思维的发生及其鲜活性具有积极意义。随着人文精神在当代美术教学中的不断强化,以人为本,加强对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是思维开拓与个性情感观照的重要途径。当然,感悟在于学习者心灵的培育,纵观教育学、心理学各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关于心灵、灵性方面的探究目前尚无定论,没有衡量标准,但是悟性、灵性却是心灵中最具主动性的创造力量,能够突破感觉认知的界域,激发感觉和认知活动的展开,体现为人的审美高度凝结的心灵结构的智慧状态。为此,从目前的教育现状出发,培养感悟能力以促进思维开拓与个性情感观照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对感悟能力培养的引导意识与重视程度,进而加强学生个体对该能力的关注意识,使其个性在美术学习中得到充分发挥。

4积极开展点评与对话,加强“艺理共生”

良好、默契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加强“艺理共生”。在目前突显师生双主体地位合作关系的教育背景下,美术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的问题发现能力、探究能力和自然创造能力,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积极开展点评与对话。

4.1教师的集中讲解与师生间的即时点评实现共生在目前小范围教学领域已开始实践运用的“主讲教师责任制合作教学法”和“互动启发式教学法”中,教师的集中讲解与个别辅导已有助于“艺理共生”的加强。但是,随着目前教育环境复杂化程度的不断加强,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到教师的集中讲解与师生间的即时点评实现共生,而共生的范畴,包含了知识结构、问题探讨和师生情感各个层面的链接与互动。教师在集中讲解课程内容与要点的基础上,要不断发现学生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将不同的观点与问题并置提出,施以频繁的即时点评,如“暂停——讲解——再暂停——再讲解”,在师生、教学内容与课堂氛围之间建立一种相互激发、相互提高的共生关系。

4.2鼓励学生自身和相互间发现问题,做到探究领域对学生全面开放现代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有益于获得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是素养形成与发展的核心环节,有利于学生达到认知与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激发潜力,加强内在学习动机,促进认知活动的进行。为此,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自身和相互间发现问题,将教师教授的内容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并将学习内容转变为各种问题,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意识的激发,进行多角度与多侧面的探讨,产生思维的分化、交流和碰撞,从而诱发和促进艺术个性表达的发展,深化主动性思考和投入式学习,做到艺术探究领域对学生的全面开放,加强“艺理共生”。

注释:

①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137页.

②[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邱立波译.大学之理念[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4月版,第2页.

参考文献:

[1]杨春鼎.教育方法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关于美术方面的知识篇4

【关键词】中学美术;新课改;教师角色;挑战;对策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实践者,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直接参与者,美术新课改成功与否,与教师能否成功转变角色密切相关。因此,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中学美术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适应新课改带来的种种挑战。本文试图就中学美术教师的角色转换问题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1从教育理念看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本质基础理解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信念。教育理念的更新对于促进教学活动的展开起着重要作用。正如《走进新课程》指出的:“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起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教育观念不变,教育改革无从谈起。”[1]就美术学科来说,教育理念的转变也成为了新课改的重要抓手。诸如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等先进的教育理论成果成为了新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譬如,《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就把“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和“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2]作为美术教育的一项“基本理念”,分别体现了多元智能和人本主义理论的观点。由此可见,中学美术教师应该与时俱进,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但是目前的情况却令人忧虑:新课改已经推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仍然有一些美术教师坚持以传统的教育理念主导课堂教学,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采取的对策:其一,要明确中学美术的教学目标。应当充分认识到,现代美育的目标已不仅仅局限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而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把提高学生的整体审美素质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最大化作为教学的核心价值。其二,要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正确地对待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一方面,要看到教师不但是教学活动的指挥者,更是合作者和参与者;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学生已不但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理解者、加工者乃至创造者。因此,这要求美术教师应该改变课堂教学“教师中心论”思想,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四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4)由单一模式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

2从知识结构看

所谓的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指“教师所具备的各类知识及其整合搭配形式。一般来说,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各种文化科学的基础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三大类。”[3]新的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美术教师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不仅应该具备美术专业和教育科学素养,而且应该具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然而,每一位美术教师由于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其他各种原因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一方面,许多教师,尤其是一些年纪较大的教师,存在的知识结构老化的问题,无法适应教材内容的变化和选修课的设置。另一方面,一些教师的知识结构也不合理。尤其是在相对偏远的农村地区,甚至找不到专业的美术教师,美术教学工作都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这些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不令人质疑。

采取的对策: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构建开放性的知识结构。开放性的知识结构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美术专业知识。中学美术教师必须通晓美术学科各门类的特点、样式,通晓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的各种造型表现的风格、手段和设计应用的方法、理念,有较扎实的绘画功底和一定品味的设计创意能力;对中外美术的各种风格流派的样式、特点能作出较恰当的品评,有较高水准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第二,教育学知识。中学美术教师应该对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理论知识有较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特别是与美术文化知识的结合和运用,有较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第三,与美术相关的跨学科知识。美术教师还应当对其他美术门类和文、理、工科诸多方面知识涉猎、研究,形成一定的修养,这既是画外功夫的修炼,也是教外功夫的追求。[4]

3从研究能力看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活动给教师带来乐趣,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就中学阶段来说,科研能力主要是指研究学生和教学实践的能力。教师的研究大多是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和教学对象展开的。因此,是否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既关系到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完善,也是判断其基本素质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多数中学美术教师把吃透教材和大纲作为最高追求目标,不从事研究活动。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不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也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采取的对策:在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应该转变被动的“教书匠”的角色,认真进行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具体地说,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探讨教学问题、摸索教学规律、研究教育理论、研究教育理论,把总结出的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从而形成自己在教学和教研方面的特色。

4从教学资源看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要成为一名与时俱进的美术教师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武装。计算机运用于美术教学将大大拓展中学美术教师的思维与教学方法,特别是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不断发展、扩大,美术教师不但可以从网上调入有关新颖独特的美术课件,充实自己的教学,而且还可以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进入世界各大博物馆,将一件件艺术珍品展现在学生眼前,开阔学生眼界,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在网上展示他们的作品,进行广泛的交流。不过,现实却是由于硬件条件方面的限制,教材仍然是偏远农村美术教师手中唯一的教学资源。即使是在条件较为优越的县城中学,许多美术教师依然采取“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多媒体的优势没有得到体现。

采取的对策:一方面,在具备实施多媒体教学的学校,美术教师应该主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合理运用网络信息资源并将其应用到自身的教学之中,克服“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旧模式,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在那些硬件设施短缺的农村学校,美术教师可以利用农村随处可见的材料进行美术教学,做到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这不仅体现了新课标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要求,也克服了设备短缺的弊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于美术方面的知识篇5

1.注重学科知识外延的扩展

注重小学美术学科双基(美术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拓宽学科知识学习的广阔度,注重学科知识间交叉渗透、融会贯通,以适应小学艺术教育所要求的综合素质。在教学实际中把相关的学科和社会知识包容进来,体现出知识的纵向性和关联性,体现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科知识外延的扩展。

2.美术教育功能内涵的深化

新《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教育功能也由单纯的美术教育向多种教育功能转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课程上应体现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的综合教育(素质教育)。美术教学活动除了完成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外,还必须承担人文教育、道德教育、管理教育的功能,其实现途径表现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式的选择和教学行为的实践。

二、美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强调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比较习惯于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组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美术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美术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2.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

美术教师大都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胜任自如。美术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美术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这些要求促使美术教师要紧跟社会发展,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开放状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三、美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不再是一个主导者,而是一个引导者;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既要做严师又要做人师。这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角色地位的转换,如何转换,本人认为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

1.教师走下讲台融入课堂

班级授课制从西方传入中国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表现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对知识的传授,主观上重视教学的结果,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谈话法,师生交流的方式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的交流过程。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经常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教学资源,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及时交流,建立平等和谐的、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

2.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素质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这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或学生在每个方面都平均发展,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依据,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中来,然后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想方设法促进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美术教师首先应该做一个积极、善意的旁观者,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你站在他的身边,或轻轻点拨让学生茅塞顿开,或真诚鼓励使学生充满自信。

四、改变教学方法,由经验性教学上升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性教学

1.注重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的信息化时代,资源共享。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的局限性,融现代媒体教学于课堂。一方面,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授,素质的培养主要以教师的讲解、学生练习、巩固为主。理性知识太多,感性材料太少,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时代在发展,需要有“发展的眼光”。运用立体的、动态的、连续的、全面的表示方法反映美术教学过程,多媒体教育已越发显得重要。它通过利用现代媒体的形、声、色并茂,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富于变化的优越性,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于美术方面的知识篇6

一、美术资源以及相关应用

美术资源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般表现为:本土文化资源的应用,博物馆馆藏,传统美术技艺等。这些资源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1.乡土美术资源。相比较而言,本土文化资源特别是乡土方面的占了大多数。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民间美术资源正是不可多得的课程教育资源。在美术创造中,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师。美术无论是教还是学都可以从生活中挖掘民间美术资源。

乡土美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并世代传承,是我国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乡土美术的内容异常丰富。首先包括当地的自然景观。其次,包括民众在长期的劳动中所创造的具有乡土特色的美术形式与作品。如陶器、竹器、石雕等日常生活用具;用来装饰生活空间的绘画、剪纸艺术、泥塑、面塑等;用于戏曲与表演中的皮影、木偶等,以及大型民俗节庆活动的出现的用于渲染气氛的物品等。

乡土美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等教育信息,对学生开展乡土美术教育是一项极有益的教育活动。学生通过学习带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乡土美术,可以使民族文化扎根于学生心灵之中,在他们的心灵中埋下朴素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对祖国的深深依恋。

2.博物馆资源。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艺术院校美术教育倡导走民族化道路、张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呼声越来越高。作为古代文化艺术渊薮的博物馆如何通过有效的教育训练方式为高校传统文化与美术教育服务,发挥实物的教育功能,使这些体现传统技艺及其艺术精髓的文化遗产得到承传。

博物馆就是完善美术教育功能的理想天地和课堂,以实物、艺术品、和集多功能、多媒体、美术馆、纪念馆及人类与自然油画院展厅教育为一体,将国家和地区的西方美术、历史文化、美术综貌、艺术景观、美术理论、美术发展史、自然科学以及画家的绘画风格加以浓缩展示,给观众以一个艺术地、直观地、真实地、全面地展示人类各个阶段和各个进程。

博物馆美术教育在传播知识,应用美术宣传人类与自然方面,教育和影响了一代青年人,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整个国民素质,并且发挥着特殊的优势。这些优势是专业美术学术机构和美术院校没有也是无法达到的,博物馆完善美术教育功能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美术教育对美术资源的积极促进作用

美术教育使得美术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使得其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方面美术教育为整个社会创造了大量的优秀教师资源。另一方面促进了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加大了相关领域的建设。

1.美术老师不同于其他的美术工作者,除了具备扎实的美术相关知识,还应该具备丰富的教学知识,并注重积累教学经验,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为我国培养更多优秀的美术学生以及社会美术人才。美术这门艺术博大精深,常常被分为不同学科,老师在进行教学时,首先应该熟悉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体系,深入研究专业知识,老师的所教学科专业知识有美术老师的专业语言知识,专业技巧知识,专业发展史以及材料相关知识等而这些都需要他们通过对身边美术资源的探讨来不断的学习和完善。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心中的彩虹作文范文(整理18篇)

    - 阅0

    心中的彩虹作文篇1天色昏昏沉沉的,往日热闹非凡的街道此时空无一人,就连道路两旁的树都耷拉着脑袋。如此萧索又有点凄凉的景象,亦如我心中的光景。拿在手里的是张语文答题卡。.....

    关于专业技术教师工作总结范文收集

    - 阅0

    专业技术教师工作总结篇1一、注重美术教学的双边活动,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众所周知,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忽视哪一方面都会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在美术教学中.....

    老师我想对您说作文范文(精选10篇)

    - 阅0

    老师我想对您说作文范文(通用33篇1回忆难忘的小学生活,老师对我的关怀无微不至。那时六年级上学期的一件事。一天早上我忐忑不安地走进教室。“铃……”上课铃响了。我看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