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与智慧(6篇)
来源:网友
思维与智慧篇1
【摘要】智慧型办公室的建设是一种创新。智慧型办公室是以信息化为纽带,以团队学习为基础,以人为核心,所形成的集成高效学习、知识创新、智慧工作为一体的一种创新型组织。智慧型办公室的建设提升学习能力、提高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工作满意度、增强持续改进的永续能力。
【关键词】学习服务智慧办公室
建设智慧型办公室源于与老师们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老师们对于行政工作人员的微笑服务感觉非常好,一个微笑可以让来办事情的老师们开心一整天。同时也发现,同样的工作、同样的事情,因为不同的工作态度,带来的工作成效差异很大。但是,高高兴兴地做事情、微笑迎人,和不高兴地做事情、怨气冲天地待人接物,收效是天壤之别。这其中体现出了工作人员的智慧。由此,想到了如何能够让我们的行政工作人员用智慧来工作、学习和生活,具有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的能力。帮助大家了解智慧人生的意境、智慧人生的妙处,建设以信息化为纽带,以团队学习为基础,以人为核心,从而形成集高效学习、知识创新、智慧工作为一体的智慧型办公室,帮助大家都能拥有智慧人生和智慧事业。
1智慧、智慧型办公室的涵义
1.1智慧的涵义
智慧是对事物迅速、灵活、正确地做出理解和处理的能力。智慧追求多样性、特殊性,追求幸福、公平、和谐、共享,追求生活的最优化,全面考虑人的发展。
1.2智慧型办公室是学习型、服务型办公室的升华
智慧型办公室是以信息化为纽带,以团队学习为基础,以人为核心,所形成的集成高效学习、知识创新、智慧工作为一体的一种创新型组织。智慧型办公室是一个以人为核心,形神兼备、遵循宇宙和自然组织普遍法则,并能不断修正、自我调节、随机应变的组织,它将中国人文国学与西方现代管理学相互融合,是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于一体的新型组织,是进行人性化管理的一种新型组织管理模式。
建设智慧型办公室,能够使每一位员工站在改革发展的前列,以智慧思维立足岗位创新,运用智慧方法提升服务水平,自觉投入到各项建设中,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的精神,以身作则,追求卓越,敢为人先,创造性地智慧工作,用智慧思维、智慧方法开拓事业和人生。
2智慧型办公室的特点
2.1智慧型办公室以信息化为纽带
高度的信息化是智慧型办公室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智慧型办公室的“智慧”所在。建设办公室QQ群、智慧人生在线阅读学习、智慧分享、知识库等信息平台。信息化的实施促使办公室员工打破个人思维定势,从各种角度分析问题,而交互作用对每位员工的思维产生一种积极的影响。在智慧型办公室中,领导和员工之间,无论是命令传达还是信息反馈都保持畅通无阻、信息传达迅速,办公室为员工创造一种高效沟通的工作环境。
2.2智慧型办公室以团队学习为基础
在智慧型办公室中学习只是一项必备的基本要素,智慧型办公室表现在其自动自发学习机制,能够持续不断地自发地快速学习和自我更新。智慧型办公室是学习型办公室的升华,员工牢固树立学习就是责任、学习就是工作、学习就是乐趣三个理念。加强业务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力度,提高员工的思想觉悟和职业素质,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形成“人人是学习之人,处处是学习之所,时时是学习之机,事事是学习之果”的良好局面。
2.3智慧型办公室以人为核心
智慧型办公室以“人”为核心,强调拓展人创造未来的能量、重视人的心灵潜移默化的作用、培养人开阔的前瞻思维,通过激发办公室员工工作创造力来达到实现共同愿景的最终目的。以“人”为核心的智慧型办公室,强调的是高效、和谐与智慧。
2.4智慧型办公室协调的组织氛围与团队思考方式
智慧型办公室内部营造一个共同愿景,并将愿景推广到办公室的各个层面,这是有效的智慧型办公室所必备的技能。办公室员工具有明确的工作思路,都努力了解技术、环境发展的方向。齐心协力、共同商量、共同行动确保整个办公室始终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
2.5智慧型办公室是知识共享、信息化、创新“三位一体”
知识共享是智慧型办公室的必备要素,通过建立知识库、知识协作中心、信息技术平台、知识网络和必要的制度来实现知识共享。只有做到知识和能力的共享才能为发展进步带来真正的力量。丰富知识和经验,激发创新能力。办公室可以通过知识管理提升整体运作效率,获得持续的创新能力,成为不断创新、具有能动性、灵活性与应变力的智慧型办公室。智慧型办公室就是通过知识共享、信息化、创新三位一体化彼此促进,相互协调不断发展。
2.6智慧型办公室可以持续更新进化
智慧型办公室基于持续学习,能够透彻了解并预测其环境中的竞争、合作、共同进化等各种关系且能根据自然环境、技术进步的动态变化适时调整自身与外界环境之间关系,及时制定正确的管理策略,并且持续更新、进化。
3建设智慧型办公室的途径与方法
3.1倡导树立科学合理的工作理念
第一、树立全局意识、大局意识、担当意识的政治观。
第二、树立从合格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的成长观。
第三、树立忙并快乐着、累并快乐着的苦乐观。
第四、树立批评是一种待遇,越批评越进步的荣辱观。恩中生害,害中生恩。
第五、树立愉快工作、健康生活的生活观。
第六、树立用人所长的人才观。
3.2建设信息平台
建立知识库、知识协作中心、信息技术平台、知识网络和必要的制度来实现知识共享和智慧分享;建立办公室QQ群、办公室博客、智慧人生在线阅读学习等信息平台。
3.3团队学习
以团队学习为基础,提升学习能力。团队学习的方法有对话法、讨论法、特别会议制度法、名义群体法、头脑风暴法、换位思考法、电子会议法和“传帮带”法。通过学习,员工牢固树立学习就是责任、学习就是工作、学习就是乐趣三个理念;通过加强党的相关理论和政策的学习力度,提高员工的思想觉悟和思想素质,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形成“人人是学习之人,处处是学习之所,时时是学习之机,事事是学习之果”的良好局面。
3.4以人为核心
以“人”为核心,强调拓展人创造未来的能量、重视人的心灵潜移默化的作用、培养人开阔的前瞻思维,提升生命质量与工作质量。帮助办公室员工按智慧的思维方式行事,能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与组织的关系,形成和谐的人际环境。在具体工作中运用智慧提供微笑服务、优质服务,在工作中运用智慧思维,提高贯彻落实各项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真正取得“内上质量,外树形象”的工作成效,形成快乐工作的幸福局面。
3.5增强创新能力
立足岗位,大胆开展知识创新,增强创新能力。建设智慧型办公室,以立足岗位创新为着眼点,全员参与,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审视我们的日常工作。以满腔的热情,开放的心态,勤于开动脑筋,善于和乐于在平凡的小事上创新求优,实现岗位工作中的点点突破。使日常的服务,常干常新,温暖人心;日常的管理,争先创优,激励人心。力争不断有新的突破,增强创新能力,把运用智慧思维养成一种习惯,用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精神为高职院校各项建设增添亮色。
思维与智慧篇2
一、从思维科学的维度,总结我国经验明确“思维与智慧”目标
1.65年来我国教育观念的变化回顾65年来我国的教育观念的变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大约30年,其基本特点为加强基础(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第二阶段(1979—1982),其基本特点概括为: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第三阶段(1983—1989),其基本特点概括为:加强基础,发展智能,培养非智力因素;第四阶段(1990年至今),其基本特点概括为:加强基础,发展智能,培养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2.上海曾经抵近发展“思维与智慧”的教育深层次目标20世纪80年代,改革初期,上海教育界率先提出语文教学的“加强基础、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指导思想,或称语文教学三层次目标。虽说初衷是针对语文这门具体学科,却准确而及时地反映了新时期对教育教学的要求,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人才应当是智能型的人才。精神劳动中一些较为简单的枯燥乏味的部分将越来越多地被人工智能机器代替,人类自身将更多地致力于创造性思维活动。国家之间、民族之间智力成就的竞争将剧烈地展开。对教育教学目标的认识,因而必须由知识到能力、由能力到智力,层层深入。这是“以传授知识与加强记忆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向“以发展智能为主”的现代教育观的大转变的体现。一般认为,能力联系着思维能力,智力又意味着创造性思维活动。从传授知识到提高能力到开发智力的层层加深的探究,循此以往,“思维与智慧”的深层次目标呼之欲出。
尔后不久,教育实践当中出现稍稍偏重智能的倾向。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教授发表《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指出:在教育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同等重要,注重的应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智力水平。这也无异于对正在潜滋暗长、日后愈演愈烈的所谓“应试教育”作了理论布防。如今,上海基础教育的可喜成绩正是倡导“素质教育”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抗御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取得的。事物都有两重性。如果在发展智力过度的情况下提出来纠正偏向是需要的。事实上,那个时候“发展智力”的探索刚刚起步,这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教育教学当中“发展智力”的方向。随后“情商”之说从社会上铺天盖地而来,而“科学性”与“人文化”之争祸起萧墙,似乎“发展智力”的举措有所谓“科学主义”之嫌。曾几何时,应试教育之风起于青萍之末而抟扶摇直上。最严重的情况可以表现为,不顾一切追求升学率,在教学内容上,只开设考试的规定课程,只教授必考的部分。在教学方法上,不作启发,全力灌输,以练习、测验为主要教学形式。将系统的知识破碎化、一轮练,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不被关注,更不谈适当呈现知识的创造者———科学家们的创造性思维过程。这样教育与教学离开“发展智力”的目标越来越远,更遑论探究发展“思维———智慧”了。这就是世纪之交而迄今的上海基础教育现状,上海又是全国的缩影。由此可见现实情况错综复杂,正面的作用、积极的因素与负面的作用、消极的因素彼此缠绕。由于理论取向囿于教育学、心理学,与钱学森倡导的正在成长中的“思维科学”失之交臂,加之“应试教育”错误倾向的严重干扰,终于未能形成更清醒的认识。指导“发展智力”的理论取向不明,不够深刻,不能完全排除种种干扰。就这样,上海曾经抵近发展“思维与智慧”的教育深层次目标的态势渐行渐远。在教育教学实践当中迄今也只能说“知识传授已不再成为问题”,在“提高能力”特别是“发展智力”方面也未能尽如人意。PISA测试中阅读素养一项充分反映出上海基础教育的不足之处。“
PISA将学生阅读素养分为7个精熟度等级,最高级为6级,OECD认为达到6级的学生将来在知识社会可胜任领袖级任务,达到5级的学生被看作明日潜在的世界级知识工人。上海总体水平占有优势,17%的学生达到5级,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水平,但是达到6级水平的学生仅占2.4%,这说明我们的学生在具有创新和决策水平的阅读素养高段竞争力上并没有很大优势。”[2]究其原因,问题主要出在教育教学的理念上面。本来“发展智力”的正向延伸很自然的就是“训练思维”与“涵育智慧”,因为智力的核心是思维,思维的综合是智慧。而“非智力因素”的概念尤其是“素质”的概念,只是对“三层次”目标的“横向”拓展与补充。在教育教学科学化的口号下,上海也有教育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某些学校与教师进行了可以统称为“思维教学”一类的各种大胆尝试,然而迄今未能进入主流,也难免存在内容芜杂良莠不齐的情况。教育教学“科学化”遇到困难后,逡巡不前,甚至被误解成所谓“科学主义”,放弃了努力,转而推崇“人文化”。而实际上对科学化、人文化、“科学主义”都未能作深入的理解。理论思维因为自相纠缠而发生停滞与偏执现象。总体上,上海的教育工作者们错过了思维科学的研习。3.战略性的决策:“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训练思维、涵育智慧”五层次的教育教学目标现在,认定思维科学理论取向,沿着“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三层次目标作“正向”深入,将“训练思维”与“涵育智慧”纳入序列,成为“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训练思维、涵育智慧”五层次的教育教学目标,这件具有战略性的大事应当顺理成章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教育是个复杂的系统,母系统的目标与各个子系统的目标,构成一个不同层级与层次的目标的体系,各项目标有联系又有区别。长期以来,我们把教育的总目标代替不同层级层次的所有的目标,或者把具体学科的特殊目标不恰当地提升到整个智育的目标的地位上。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社会理想决定了教育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得到主动的全面发展。教育首先分为教育与教学两大子系统。笔者认为,确认思维科学的理论取向之后,教学这个子系统的目标就可以明确为“加强基础、提高能力、发展智力、训练思维、涵育智慧”。人类个体思维能力汇合圆融、辩证统一而能生发智慧。一般认为,思维可以训练,智慧不能,必须依靠涵育的过程才能在学生头脑里潜滋暗长,收获“转识成智”的效果。理想的科学的教育教学关注着青少年的核心素养,传授知识是智能的依托更是智慧的载体。此前,之所以不能明确这个目标,除了缺乏辩证的思维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育缺乏思维科学的理论取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崇数学与逻辑作为基础课程,欧美许多国家的中等教育阶段都开设形式逻辑课程,美国把批判性思维当作语文教学的第一目标,法国将哲学思维视为中学毕业学生的重要修养,并规定为高等院校入学的考查标准,凡此种种举措,就显示出教育教学的思维———逻辑科学的理论取向。所谓应试教育的偏差其实也是国际现象。美国《两党专家小组研究报告提出美国教育体制需全面改革》指出:“美国公共教育体制所满足的是100年前那种车间绕着生产线的需求”,“大幅增加教育经费但情况没有明显改观,还尝试了所有能想到的教育计划但效果也不大”,“这说明这个体制已经到了极限”。报告深刻剖析了旧体制的弊端,我们要特别关注他们改革措施之四:“制定的课程要能够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具体知识。”
这种对应试教育的批判同样显示出教育的思维———逻辑科学的理论取向。今天,中国教育工作者们已经可以较之国外同行获得思维科学的理论取向,而不仅是思维———逻辑科学的理论取向。然而这在基础教育界仍鲜为人所知,故笔者一再倡导。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思维科学倡导者、战略思维家钱学森就预见到思维科学与教育事业之间广泛而深刻的联系。一方面,他指出:“人才培养”、“启发智力”,“还有待于思维科学的研究与成果”;另一方面,他又尊重实际,要我们“把已知的培养人才的方法用起来”。这一辩证的观点正是体现在他对徐章英教授的智力工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大力肯定的信件里。教育界的思维科学研习者、爱好者就此揭开了自觉地全面地深入地将思维科学基础知识运用于教育活动的新篇章。钱学森倡导思维科学之后,才有了对思维的整体的综合的多侧面的研究,思维科学才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广大思维科学学工作者,特别是基础教育界的思维科学专家型教师,翕然从风———从钱学森思维科学、大智慧之风,已经作出重要的成果,据笔者所知,就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陈爱容教授的大学生思维训练选修课、资深教师陈振宣的“尽享发现的快乐”的中学数学教学、南洋模范中学刘永明的思维训练式化学教学、普陀区教育学院肖建民的中学思维科学专家型的语文教师培训、光明中学黄华献以及洋泾中学王以理的语文与思维智慧同步双修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都是既卓见实效又有理论总结的相当成熟的成果。例如:陈振宣的《数学思维与教学》、肖建民的《语文教学过程思维训练解读》、黄华献和王以理的《思维训练教程》。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们创建的思维———智慧型教学模式多以各学科内容为载体,紧密结合着教学进程开展。然而,大多在一所学校内,甚至只在该教师一个人的课堂内实施,推广的范围还是很有限。因此,只有整个上海教育界、上海教育行政领导、各校校长共同确认思维科学的理论取向,实施涵育思维———智慧的教育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素质的事业才能全面开展。在岗的教师以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未来的教师———师范院校学生,学习思维科学理论,鉴别、评价、提高、推广先知先行的主动探索“思维教学”的教师的研究成果,乃是当务之急。
二、从思维科学的维度,学习国外理论指向“思维与智慧”发展
1.把美国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作参照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主要以美国作为参照系。对于美国的教育理论,有人曾分为3个阶段作精要的评介,亦即“行为主义理论的内涵、发展和影响;认知理论的兴起、发展和影响;建构主义理论的崛起、发展和影响”。[3]如果添加了思维科学的维度、采取了思维科学的理论取向,那当代教育已然渐次聚焦“思维与智慧”发展。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美国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一文的作者处于自我遮蔽的状态之中,不能自觉到这种规律性的趋势。发生这种自我遮蔽现象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仍然采取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取向,不经意间淡化了或模糊了或忽略了甚至埋没了某些理论观点的思维科学的实际属性。
2.杜威的“思维教学”内含创造性思维过程杜威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所谓思维,就是明智的学习方法,或者是教学过程中明智的经验方法。在他看来,如果没有思维,那就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因此,学校必须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境。作为一个思维过程,具体分成五步骤,通称“思维五步”:疑难的情境;确定疑难的所在;提出解决疑难的各种假设;对这些假设进行推断;验证或修改假设。杜威指出,这5个步骤的顺序并不是固定的。由“思维五步”出发,杜威认为,教学过程也相应地分成5个步骤:(1)教师给儿童提供一个与现在的社会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情境;(2)使儿童有准备去应付在情境中产生的问题;(3)使儿童产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假设;(4)儿童自己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加以整理和排列;(5)儿童通过应用来检验这些假设。这种教学过程在教育史上一般被称之为“教学五步”。在杜威看来,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儿童可以学到创造知识以应付需求的方法。但是,他也承认,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4]当下人们研究创造性思维的阶段,有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与验证期的四阶段说,还有五阶段、三阶段说,杜威的中国学生胡适先生还压缩成一句名言“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此为二阶段说,都是对创造性思维过程的描述。中国思维科学工作者已经以自己对思维的创造性特征的深入研究引领着国人思维方式的变革。关于思维“创新性”的代表性著作有:胡珍生的《创新思维学》、卢明森的《创新思维学引论》、王跃新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学》、刘伟平的《知识创新的思维学研究》、贺善侃的《创新思维概论》。我们要将这些成果应用到基础教育当中去。
3.从皮亚杰到布卢姆的“思维与智慧”发展阶段描述如果说杜威的目光还专注于学生的一个个具体的思维过程与学习过程(与此相应的是教师的教学过程),那么皮亚杰、布卢姆二位则关注人类个体从婴幼儿、儿童、少年到青年的整个认知发展的大过程。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理论,认为人从出生到青年的认知发展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的过程,而是分为几个有着质的差异的阶段,每个阶段出现的新的认知能力表明,个体发展出新的适应环境的方式。皮亚杰把人类个体的认知发展分成以下4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感觉动作期,0~2岁):婴幼儿靠感觉获取经验,在1岁左右发展出物体恒存的概念,以感觉动作发挥图式的功能;2.前运算阶段(前运算思维期,2~7岁):儿童已经能使用语言及符号等表征外在事物,会使用不具保留概念,不具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即不能区分主体与客体;3.具体运算阶段又称预备操作阶段(具体运算思维期,7~11岁):儿童了解水平线概念,能使用具体物质操作来协助思考;4.形式运算阶段又称正式操作阶段(形式运算思维期,从11岁开始一直发展):少年开始会类推,逻辑思维达到较高水平,开始具有抽象思维。皮亚杰起初认为形式运算的智力发展约在15岁完成。后来,1972年修正了原来的看法,认为正常的人不迟于15~20岁达到形式运算阶段。皮亚杰及其弟子还做过一个重要的补充,那就是每个阶段都有辩证的因素,直到在形式运算阶段形成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布鲁纳受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的影响,在实验研究基础之上,把人类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3个时期:1.(动作性)表演模式再现表象期,指通过适当的动作再现过去知识和经验的方式。具有高度操作性特点;2.映像式再现表象期。在这一时期,开始具有一种表象系统。它依靠视觉或其他感觉组织和各种概括化映像的作用;3.象征式再现表象期。在这一时期,认知带有符号的性质,即具有符号系统的一些特征。布鲁纳的认知发展模式和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说可谓相辅相成,布鲁纳的动作性模式相当于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中的“感知运动阶段”。两人都认为儿童初级的认知方式或智能是通过动作获得的,即通过感知动作去认识和再现外部事物的。按照布鲁纳的描述,映象性模式是指用图示、图形或表象来再现知识经验的一种方式。它把时间、空间和定向结构的知觉转化为表象,从而进行概括。映象性模式在6~7岁的儿童认知活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因此,布鲁纳的映象性模块的认知阶段相当于皮亚杰的“具体操作阶段”,即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二阶段或知识掌握的第二级水平。两人都认为儿童这一阶段的发展在人一生的认知活动中作用重大。布鲁纳的象征性模式,等同于皮亚杰的“形式运算阶段”。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达到了用抽象思维推理,用人为的设计特征或符号分析、再现知识结构的水平。必须说明,传统的观念中的思维仅指抽象思维,所以二人只在认知的较后阶段出现抽象思维这个“思维”的概念。但是如今“思维”已拓展到直觉、形象等形态,动作思维、意象思维、类思维、象思维等也成为思维科学关注的对象,可以认为二人描述的认知发展阶段与过程就是人类个体“思维—智慧”发展的轨迹。从皮亚杰到布卢姆的人类个体思维———智慧发展也就可以窥见人类作为族群的思维———智慧发展的大致过程。只不过皮亚杰描述的是偏重于这种思维———智慧发展中的运算过程,而布鲁纳描述的是这种思维———智慧发展偏重于结果表现。
三、从思维科学的维度,实施“思维与智慧”目标
1.依照“转识成智”过程建构或大或小的学习过程当代教育要求培养“知识人+智能人+智慧人”,那么通过什么途径呢?答曰:“转识成智”。华东师范大学冯契教授的“智慧哲学”认为,智慧者,我国传统所谓性与天道也。冯契在其《智慧说三篇•导论》中指出:单纯讲知识,是无所谓民族特色的,“智慧学说,即关于性和天道的认识,是最富于民族传统特色的,是民族根深蒂固的东西。”[5]在文中,他更集中地来探求民族的智慧,并将这种智慧概括成“转识成智”。我们理解,“识”是感性的认识、事实的经验的知识。“智”是思维的结果、智慧的结晶、精神的产品、理论的观点与体系。“转”而“成”,指过程与方法。从“转成”的方法上讲其主要内容就是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方法。迄今为止的思维方法不能局限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形式”这样的狭义理解,而是作为“智慧”这个事物如同一切事物一样,具有与内容相对的“形式”。这样,辩证法、辩证思维也是“形式”;形象的想象与联缀、直觉的把握、灵感的孕育、创造的步骤,也是“形式”。再就其整体而言,智慧乃人的真善美的全部修养所聚集,人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所结晶、人的情感与理性所圆融。这些正是思维训练与智慧涵育的教育活动的依据与用武之地。那么,又如何具体实施“转识成智”呢?张盛斌教授的《认识逻辑学———关于“转识成智”的逻辑研究》[6]从理论上回答了这个问题,适应了当代教育目标,上海的基础教育将可能会得天独厚地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尝试培育“知识人+智能人+智慧人”的当代社会公民的教育创新。《认识逻辑学》是以形式逻辑作为工具对于人类认识过程作刻画,呈现出“思维—智慧”从感性认识进到理性认识的具体运动过程,甚至可以描述出一条推理的链条,就是“类比,归纳和演绎的推理链”。张盛彬解释:“人类认识基于实践,感知的表象是感性认识,认识、意识萌生于类比猜想(悟性认识),再发展是归纳猜想(知性认识),认识中的演绎实是归纳的猜想结论的试运用,也就是接受实践的检验。三段论第一格是证实,第二格才是发现格,新的发现推动归纳结论的丰富、发展,直到完善,一步步发展到辩证观点(理性认识)。”[6]学生们学习前人的知识,最佳途径就是体验当年的那些知识创造者们的“转识成智”的过程,而在获得具体知识的同时领悟其中的奥秘。他日,自己也成为这样的“转识成智”为人类提供新知识的创造性人才。近年来,“探究学习”渐次见诸基础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反映了向“发展学生思维”的目标深层次进入的趋势。美中不足者,其指导理论取向为创造心理学,往往停留在“创造过程、创造阶段”的模拟。如能借助《认识逻辑学》的研究成果,更进一步对“创造过程、创造阶段”实行“思维—逻辑”的描摹、刻画,定能达到向“发展学生思维”的目标深层次进入的更佳境地。如其不然,“探究学习”的概念又将模糊化而变得极不准确,这个本来用在高中阶段的教学模式,已经看到提前在幼儿园尝试为之了,这是一个负面的例证。闻者足戒。皮亚杰观察青少年心智发展,采取心理学视角,偏于心理运算、心理逻辑刻画,我们按照思维科学更广阔的视角,就会认识到高中的思维———智慧涵育任务:对高中生,必须进一步提高已经得到长足发展的形象思维水平,以与正将迅猛发展的逻辑思维相结合;首先消除学生之间形式运算能力的参差不齐,并适时引导向辩证思维方向提高;尔后,实现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交汇、理性与感性的圆融,开出智慧之花。
2.补设逻辑学常识课程为根本,特设思维学常识课程为前景人类的思维虽说有多种形态,现实的思维都是这些形态的复合。当代人以抽象思维为主导、以质理性为本,而抽象逻辑思维又为理性素质之核心。抽象思维的充分发展正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故必须适时地在中学阶段开设形式逻辑常识课程。近年来,批判性思维风靡一时,有些高等院校把《普通逻辑》课程变革为《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程,但是,“在国外,尤其在北美,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基于不同的理念形成了(对批判性思维)不同的看法,编写出了大量的具有不同风格的教材”,而“从逻辑探究的角度发展出一套理解和评估论证技术和方法,这是批判性思维训练的筋骨”。[7]考虑到学生的心智水平、年龄特征,高中阶段宜学点逻辑常识(发达地区可提前到初二年级以上),以顺应学生的逻辑思维内在发展的要求,也作为大学里日后继续学习批判性思维的基础;而不宜直接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思维的方法技巧,以及对抽象逻辑思维的种种“去蔽法”之类的杂多内容,可以有选择地作为一种课外知识补充正课内容,决不能喧宾夺主。而且必须在抽象逻辑思维教学之后,否则会有淆乱学生思维发展之虞。更理想的当然是在已试行的高中政治思想课的《科学思维》教材基础上编写《思维学通俗读本》,供初二年级以上(发达地区)或高二年级以上(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学习,并单独开设选修课。
3.发挥数理化课程以及学科实验的思维养成作用为什么现代科学技术没能在近代中国产生?显然存在着系统的原因,其中一个重大的原因就是自古以来直到近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思维模式的局限。提出这个“李约瑟之问”的李约瑟曾引用过爱因斯坦的一封信里的话:“西方科学的发展基于两个重大的成就,即希腊哲学家关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德几何学中)的发明,和通过系统实验找到因果关系之可能性的发现(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智者没有迈出这几步并没有什么好惊奇的,值得惊奇的是这些发现终究是出现了。”李约瑟又曾在《大滴定:东方的科学与社会》一书中指出:“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到晚近时期,在本质上都属于达•芬奇式的,而伽利略式的突破只发生在西方。”[8]有迹象表明,中国的文化基因的缺陷造成我国青少年,即使在现代学校教育的环境里,思维方式方面发展仍然显得迟钝不敏。有材料可以说明:《2012中国SAT年度报告》显示,参加美国高校入学考试SAT的中国高中生中,只有不到7%的人成绩达到1800分“及格线”,而达到美国优质大学普遍要求的2000分以上成绩的更是只占2%。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夏谷鸣分析了中美两国的高考内容后指出:“这是由于中国的教育缺乏对批判性思维的训练。”[9]笔者认为,受过良好中等教育的学生,如果思维智慧水准达到理想状态的话,是不一定要经受批判性思维的专门训练而能在SAT测试有良好的表现的。我们必须正视这样的情况;要比西方的同行们更重视发挥数理化课程以及学科实验的思维养成作用。
4.语文学科承担重大任务上文谈教学过程引用了“转识成智”,在这里引用“集大成得智慧”谈教学内容。大而言之,基础教育课程要全面,不可偏科,不宜文理分科。小而言之,语文教材的编选要体现思维———智慧的目标,全面兼顾思维形态与思维方式的内涵。语言的形象性为其原生态,形象思维由其而滥觞,亦复从中萌生抽象思维。直觉、顿悟、灵感,如果要表达出来,也要借助语言。基于此,语文学科就承担着更重的思维———智慧涵育的任务。文体教学基本上可以与思维形态、思维方式的养成同步进行。记叙文对应着形象思维;文学作品(小说与艺术散文)对应着艺术思维;科技说明文离不开概念的明确:限制、概括、定义、划分;科学证明文运用类比、归纳与演绎(推理论证);科学阐明文则联系着辩证思维与系统思维;文艺性议论文则必然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结晶出哲理的智慧。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对选为课文的典范文本作思维解剖尔后择定,应是课程科学化的重要一环。语文课本应当集古今中外经典文本之大成,以为智慧之本。一个人不仅有肉体的生命,更有灵魂的、精神的、智慧的生命。一个民族,由古往今来的族众的智慧的生命汇集而生成民族的智慧生命。智慧生命夭伤,则民族仅赖当下族人“色身”而苟延;智慧生命旺盛,则民族即遇挫折亦复端赖有史以来族人代代积淀的智慧而崛起而雄强。当今“信息社会”人们谈论的是“信息”以至“数据”,连谈“知识”都似乎有点奢侈,更遑论“智慧”。“去中国化”的悲哀即在于此。而恰恰这是中国历史行程进到民族崛起的时代,智慧更显得重要与珍贵,“民族慧命”概念的提出尤为必要。研究中国传统思维,发掘中国历代的思想文化文本、民俗文化以及当代国民脑海里积淀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继承发扬其优良成分,唯以求中华民族慧命永继。
思维与智慧篇3
一、营造课堂氛围,给学生一片沃土
数学课堂是指教师为学生设置一个民主的、尊重学生意见和本性的课堂,让学生感到思维与精神的自由。因为在禁锢之中的思维是缺乏真实性的,要学生敢谈、敢表白,哪怕暂时是错误的思想、幼稚的想法,教师都不必急于否定。课堂里要有一种关爱感染着他们,一种包容温暖着他们,这样学生才会拥有对教师发自内心的爱。拥有一个能畅所欲言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就不会停滞,学生对所学的东西就会感兴趣,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一直以来,数学课以重“理”轻“情”的学科特点留在人们的印象中,它缺乏童趣,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因此数学教师也需要煽煽情,使其脱去僵硬的外衣显露出生机,洋溢着情趣。结合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生活经历进行蓄情,教师用知识的科学趣味性和教学手段的形象性来唤起孩子们的情感共鸣,把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的体验用动情的语言和亲切的目光传递给学生,激起学生情感及情感体验,活跃思维,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
在教学“圆”的过程中,笔者首先让学生看动态的课件,展示出生活中一些圆出现的场景,并说“见过平静的水面吗?扔进一颗石子,发现了什么?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瞧!盛开的向日葵、开放的五颜六色的鲜花、那美妙的光环……在这里,你同样可以找到圆。”从学生的惊讶中,可以看出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笔者充满激情地鼓励:“你们都是会创造的学生,老师相信你们,只要你们走进‘圆’的世界,就一定能领略其中的奥秘,启动你们智慧的大脑吧!”渐渐地,学生的眉宇舒展了,学生说:“用尺子和笔,固定一点,旋转本子,可以画出圆。”他边说边演示着。
在课堂内,教师尽可能地调动一切教学手段,用丰富多彩的画面和分寸适当的提问,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智慧潜能的开发。教师激情的语言,引领着学生走进了华美的数学殿堂,在那一刻,教师和学生一定都罩上了智慧的光环。而学生正是在教师的这种鼓舞下,从探究知识——遇到困难——寻求方法——激励诱导——解决困难,不断地发展着自己的智慧,增强了解决问题的信心。
二、关注学生智慧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智慧发展,其目的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塑造学生创新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智能。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思维的启迪、潜力的开发、想象的培养,为智慧的发展架构起了一座四通八达的立交桥。
数学教学的实质是思维活动,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数学教学应力求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将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展现给学生,学会科学地思维。让每个学生能从中获得求知的乐趣,求知的欲望,能应用自己的智慧进行学习、及时反思,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并有能力创造出自己的知识,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思维,不仅能启迪智慧,还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大量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表明,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如果在获得正确答案后,不对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那么解题活动就有可能停留在经验水平上,事倍功半;如果在每一次解题以后都能对自己的思路作自我评价,探讨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使学生在学习中敢于质疑,敢于反叛,敢于以全新的富有个性化的眼光、独特的思维、科学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审视固化的定理、传统习俗甚至规律,并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数学教育应该成为“发现”的教育,数学课堂更应该是“发现”的课堂。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潜心会教材”,鼓励学生主动地把握学习内容、驾驭学习内容;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智慧的那座桥梁、那条纽带。因此教师要立足于新课程,运用好新理念,通过对学生潜力的开发,使学生最终能发现自己的智慧,并发展自己的智慧。
学生只有对参与的活动感兴趣,对其充满探究的热情,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所以,笔者在设计数学活动之前,首先考虑的应是,自己的活动是否有趣,能否激起学生的探知欲。如何使常规练习题这棵老树抽出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和创新的“新枝”,关键在于教师这个“园丁”能否对常规习题进行“二度开发”,给常规习题以新的“生命”,使课堂练习活动变得有趣。
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绝不暗示。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一点成功的体验。所以,数学活动的内容必须要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活动激情,吸引他们在活动中思考、体验与发现。同时活动形式更要灵活多样,层层深入,不断刺激学生的兴奋点,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
三、重视学生思维拓展,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无论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智慧的形成至关重要,不要以为只有语文才有想象力,数学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当学生解题思路受阻时,我们引导学生用图解法寻求解题途径,这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运用再造想象,创造性地探索问题的解法。
思维与智慧篇4
思八达要开新课了。
从今年5月份起,总是穿梭于各大培训机构学习取经的企业家圈子里便流传着这样一条信息。思八达是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的共同取经之处,这些人中把思八达各种智慧课程都学习完的更是不在少数。因此,当这个消息传出来时,圈子里很是振奋,纷纷期待着新课的内容是什么;而更让他们兴奋的,是传说中的开课地点――人民大会堂,这个在中国最能代表“权威”的地方。
这门新课,就是《领袖权威智慧》,而传说也最终成为事实。2013年8月28日―30日,《中国中小企业持续发展》暨《领袖权威智慧》理论研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参会的500位企业家,是通过19个部委审批才获得的入场资格,代表的是思八达学员中最精英的一批民营企业老板。到场的企业家会员全体身着正装,在庄严神圣的人民大会堂,聆听了讲师刘一秒和十几位来自中央政府及各企业领袖代表分享的智慧思想。
毫不夸张地说,《领袖权威智慧》理论研讨会在人民大会堂的召开,是中国企业培训界的一件大事,继7月份的近两万人《领袖运营智慧》之后,再一次给整个行业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与形式和地点相比,更能让企业家发自内心折服和追随的,是《领袖权威智慧》的课程内容。据媒体报道,刘一秒在这次研讨会上,颠覆了很多企业家对权威的看法和理解;而他对如何树立领袖权威的独树一帜的见解,也让很多老板们恍然大悟。
老板最大的禁忌就是权威丧失,因此对于这堂教企业家们如何树立权威的智慧课程,企业家们给予了很高的热情。如果说,8月份的《领袖权威智慧》理论研讨会是一次预热,那么,在两个月后的10月28日―30日举办的首届《领袖权威智慧》课程,刘一秒则对权威智慧的整体内容进行了更系统的梳理、更深入的阐述、更细致的剖析。
10月28日―30日,在庄重辉煌的上海世博中心金色大厅,记者与2000余位企业家们一起,全程参与、聆听了《领袖权威智慧》,深度体验了这堂新课的玄妙之处。
于权威之处感受权威
首届《领袖权威智慧》的开课地点,选在了上海世博中心的金色大厅。与人民大会堂类似的是,这是上海政府部门经常举办大型会议的地方,就在开课的前一天,一场颇为重大的政府会议刚刚结束。因此,本次《领袖权威智慧》,仍然是让前来上课的企业家们进入到一个代表着“权威”的场,于权威之处感受权威的真正意义。
10月27日晚11点,记者搭乘的航班抵达上海虹桥机场。时间已经很晚,但在出口处,仍然可以看到有思八达的工作人员举着各省级办事处的牌子接机,等待着企业家们的到来。尽管刚刚落地上海,但看到这些牌子,记者就有种找到“组织”的感觉,心里有了归属感,想必来自各地的企业家们也是一样的心情。
零点左右,记者抵达入驻酒店。一进酒店,便看到了“《领袖权威智慧》签到处”的大牌子,工作人员正在忙碌着给刚刚抵达的企业家们办理签到,场景很容易让人忘记此时已经临近深夜。签到时,每一位企业家都要出示身份证,工作人员根据身份证上的信息查找报名信息,现场拍照,制作胸牌。只有在报名系统里显示有报名信息的企业家学员,才有资格进入第二天的会场。尽管后来报名办理系统出现了一些问题,企业家们为此排队等候了半个小时,但现场秩序和气氛依然很好,有企业家开玩笑地说:“必须用这种方式签到也体现了‘权威’的含义啊!”他的话也得到了周围其他学员的会心一笑。看来,参加《领袖权威智慧》的人,内心也都对“权威”有敬重之情。后据思八达总裁宁静远透露,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企业家,也如同去人民大会堂一样,经过了思八达内部严格的审核和筛选,确保了较高的学员素质。
28日一大早,记者跟随着2000多位企业家的脚步一同迈入了上海世博中心大厅。放眼看去,所有的企业家们都是身着黑色正装。这是早在《参会须知》上就已经通知的着装要求;更甚者,所有的包、食物、水、手机等电子设备也都不许带入场内。尽管有人抱怨制度的严苛和不近人情,但大家都还是自觉地把包和手机都寄存在了入口处,并将手里提的资料袋放在安检仪上过安检,接受工作人员的检查。也许这样的严苛和不近人情,与企业家内心对“权威”的理解是一致的。记者此前也听过很多培训机构的课程,但有这样的要求,应该说在整个培训界都是史无前例的。当这些身着正装的企业家们坐在一起时,整个会场有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着正装,自然就会坐得端正、听得认真;而放下整天不离手的手机,则给了企业家们一次专注学习的机会,放空一切来提升自己。相比较此前企业家上课,十分钟一看手机,二十分钟接一个电话的情形,这种“放下”的状态自然会使学习效果大大提升。
颠覆传统的思维
三天的课程期间,记者深深地感觉到刘一秒在讲课过程中强大的思维逻辑体系。《领袖权威智慧》里提到了树立权威的一个很重要的工具,就是“秩序”,而翻回听课笔记,很明显地可以提炼出课程里围绕“权威”展开的一条主线,体现出刘一秒秩序井然的思维体系。刘一秒认为,权威就是支起时空。他讲课的内容是来自于宇宙运行的智慧,他用思维逻辑支撑起来的一个无限“时空”,带着企业家们在这个空间里遨游,给企业家一种愉悦的听课体验。刘一秒巧妙地将宇宙运行的规律和老板经营企业、树立权威的过程结合在一起,跟着他的思维走,时常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坐在学员中间,记者经常听到企业家们情不自禁地说出“太厉害了”、“原来如此”这样的话语,他们脸上洋溢着兴奋之情,仿佛对世界有了全新的认知。
在《领袖权威智慧》课程里,刘一秒还提出了很多打破常规思维的逻辑和模式,用他特有和惯用的话语体系表述出来,给企业家们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例如,他对权威的理解,就完全颠覆了此前人们对于权威的认知。在百度搜索“权威”,得到的定义是“对权力的一种自愿的服从和支持”,这也是被大多数人所接收的概念。但刘一秒认为,权威是支起时空,“领袖的成就就是在当世支起一个时空,圣贤的成就就是支起几世时空”。而“时空”具体理解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他用“政治的权威在于国家”的例子类比,指出国家是政治给人们开创的一个新的世界。再例如,他指出支起时空的具体形式是通过时空弯曲,而不是此前所说的影响力、吸引力。时空弯曲的具体理解是是“你的存在弯曲了他的运行轨道”,即体积大、重量大的事物的存在,自然会对体积小、重量小的事物产生权威,影响它的运行轨道,但通常人们会将这种影响理解为“吸引力”。在课程中,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他试图把学员们带入到宇宙意识中,使企业家的思维境界得到提高,从而能够用意识支起一个更大的时空,树立权威。
刘一秒对学员们说,他所讲的课程内容都是十年来观察民营企业发展以及自己经营企业的思考和实践。因此,在讲述宇宙智慧与企业运营结合时,他信手拈来地引用了大量案例。这其中既有历史人物,如刘邦项羽,也有当代企业家,如史玉柱;既有国内案例,如万达集团,也有国外的经验,如Facebook;既有企业经营实例,也有国家运行的智慧。刘一秒甚至用上了道具――一张网和两个球,来向企业家们展示何为“时空”、何为“弯曲”,让企业家们的理解更具体化。更难得的是,他在课堂上列举了大量在管理企业时亲身经历的事情。上课的第一天和第二天晚上,刘一秒和思八达的董事们开了股东大会,而前一天晚上开会的一些情形以及他想到的新的思维点,都会出现在第二天的课程内容中,给课程赋予一种新鲜的生命力。
这是记者对于课程的初步印象和认知。让在场听课的企业家们更为关心的,则是如何在自己的企业树立权威。对于这一点,想必认真听课的企业家们也都找到了满意的答案。
如何“支起时空”
根据现场感受以及之后对笔记的复习揣摩,记者对《领袖权威智慧》课程的逻辑体系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和提炼。
《领袖权威智慧》,总体而言就是刘一秒将宇宙中银河系、太阳系运行规律以及太阳系中的太阳形成理论等自然科学知识,与企业经营相结合,总结出如何成为企业领袖、如何树立领袖权威以及如何建立领袖团队的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具体而言,刘一秒从给领袖权威的全新定义进入,与自然科学结合,认为老板要想树立权威就要成为太阳。根据太阳形成的理论,推演出领袖形成的步骤。之后进入企业层面,由太阳系运转规律推演出企业系的运转规律。接着进入团队层面,带领企业家进入银河系,根据银河系的运转规律,讲述领袖团队的打造。最后,带领企业家们从尘世维次进入宇宙维次,理解宇宙八维。
站在企业家的角度思考,他们最关心的点应该是如何在自己的企业里树立起权威,用《领袖权威智慧》的语言体系来说,就是“支起时空”。记者选取了课程中几个点,希望能带给企业家读者们一些参考的价值,当然最深刻的体验还是来自于课程现场。
在《领袖权威课程中》,刘一秒认为老板要想树立权威、支起时空,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自己成为太阳。根据太阳的形成步骤,他提出了领袖形成的步骤,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人周围磁场的消失”。太阳形成时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平静期,在这期间外力作用消失,尘埃开始用自身力量运行,这是太阳形成的最关键的一步;放在人身上,刘一秒认为,要想造就领袖,最重要的一点是让人在童年时,周围影响力消失,“让人的生命自我作用”。他用自己童年自由自在地成长举例,反观现在家长对孩子的百般呵护和替孩子做的各种决定,说明“磁场消失”的重要性。反观老板,老板在管理企业上的智慧就是让“全力让员工周围磁场小时,引发员工自我力量显露”;在当下自我的修行就是“经常有机会让自己周围的磁场消失,让自我运行保持在持续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成为领袖。
成为领袖后,老板要“支起时空”。如同太阳要支撑起整个太阳系的运转一样,刘一秒认为老板也要用支起的时空支撑企业系的运转。在这一点上,刘一秒讲了四个“绝对”,记者选取了现场企业家反响最强烈的一个点供读者参考,即“绝对的质量”。
绝对的质量,即重量。太阳的重量占整个太阳系重量的99.86%,据此,刘一秒认为,老板要支撑起企业系,就必须要在企业中占有70%以上的重量。他说起美国政府的“关门”也没有影响国家的正常性运转,用美国政府的稳定性来举例,指出维系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权体制背后的秘密是资本的私人占有以及对外政策的私人决策。具体而言,即相当于美国中央银行的美联储,实际上是100%私人企业;而制定美国外交政策的外交委员会,也是由几个企业巨头基金联合成立的。反观欧盟今日的“无力状态”,不难看出资本控制的重要性。延伸到企业中,刘一秒认为,老板要占有绝对的质量要做到三点:一是让组织最高点成为推动力,即让老板、总裁或者总经理在企业中有绝对的权威处理一切事情;二是老板要对资本有绝对的掌控权;三是老板要有绝对的资源,即“关系”,这是在中国体制环境下做企业的“特色”。老板只有不可替代,才能存在,继而推动企业系的运转。
当老板运用太阳系的运转思维支撑起自己的企业系、成为领袖之后,接下来,刘一秒又带领学员们用银河系的运行理论,进入到领袖团队的打造。在这个环节,他讲到了银河系中的射电源、银晕、旋臂,并推演到企业中,教老板用更广阔的思维思考企业运行。最后,刘一秒带领企业家们从尘世三维进入宇宙维次,体会带有宇宙神秘感以及哲学意味的“八维合合”。
企业家学习新纪元
“刘一秒老师的《领袖权威智慧》的课堂晚上结束时,我都不想离开会场。音乐回荡在会场上空,久久不能从自己这么多年的成长回忆里走出来,感触很深!回想起限制自己这么多年发展的‘黑洞’,在走出会场的一刹那间升起无限能量与动力。”课程结束后,辽宁的一位企业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从她的肺腑之言中,能听出来三天课程对她内心的影响之大。《领袖权威智慧》就是这样一门课程,刘一秒带领企业家们换一种思路,换一个时空,提升企业家的精神境界,打破老板们的思维障碍。
“上海世博中心三日《领袖权威智慧》,2千余人体验上海世博中心大楼雄伟与壮观,也体验了权威智慧在政府会堂的真正权威性。普通人用自己的思维去研究别人的行为,领袖是用别人的行为支起自己的思维。对别人的影响力不是叫吸引,而是因为领袖用‘质量’和‘大’弯曲轨道让他们进入你的时空。”在记者问到学习完之后的感受后,东莞的一位王姓企业家如是说。他几乎上过了思八达的所有智慧课程,已经习惯了老师刘一秒的思维逻辑和话语体系,因此对于课程的理解也非常深刻。他表示,这门课程其实重要的不是教老板去“怎么做”,而是启迪老板去“怎么想”。只要思维有了改变,行为上的改变是必然的。
实际上,在一门参与人数比较多的课程中,用宇宙的思维启迪企业家、改变企业家的思维模式,这在思八达的历史上也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这是在开创一个时代。”思八达总裁宁静远如是说。这堂《领袖权威智慧》,是刘一秒在与民营企业家们一同前行时,看到的他们的新的诉求点。他结合自己十年管理经验,以及宇宙空间的自然科学知识,又把原来相比较而言单线的思维体系,变成一个宇宙的、多维的思维体系,这个体系是无限大的。在民营企业家学习升级的角度上,这门课程开拓了老板们的思维意识空间。
思维与智慧篇5
教学反思教学智慧生成
让智慧回归教育,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时代的呼唤,拥有教学智慧成为所有新时代教师渴求的理想与愿望。教师的教学智慧不完全是天生的,也不是轻易得来的,教学习惯、教学经验、教学思维方式以及教师个人知识不良或欠缺常常制约着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而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
一、教学反思和教学智慧的内涵与特征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从词义分析来看,对教学反思的理解是以对“反思”的理解为基础的。对反思或反省思维(reflectivethinking)首先进行深入研究的当属著名的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约翰・杜威,他认为反思是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在头脑中对问题反复、严肃、执著的沉思,并进一步解释为“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推导出的结论,对其进行的主动的、持久的和周密的思考”。
(二)教学反思的特征
(1)问题性。反思来自于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产生于在旧有理念导向下的实践的困惑和迷茫,反思产生于“问题”或“无知境界”。
(2)自觉性。教学反思是一种自愿、自发、自觉的行为,需要教师具有一定“内驱力”来激发、维持、评价、调控行为的进行。
(3)实践性。教学反思的对象是教学实践中的事件,教学反思的过程是教学实践的一个环节,教学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实践的质量和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的能力。
(4)发展性。教师个体的教学反思具有过程性,在反思过程中,不同教师可能经历或达到不同的发展阶段,教学反思的目的就是优化教学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三)教学智慧的内涵
《辞海》把智慧解释为:①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②犹言才智、智谋。教学智慧在《教育大辞典》中被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
国内学者徐继存(2001)认为:“教学智慧是一种关于教学饯行的知识,并以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饯行为自身的目的。”
(四)教学智慧的特征
(1)情境性。即教师的教学智慧需要特定情境的激发,需要教师与学生主体之间的互动合作,需要教师以经验与技巧为基础的创造。
(2)内隐性。教师的教学智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种潜在思维活动,是一种典型的潜意识,隐含在教师的知识、经验及习惯中。
(3)复杂性。教学智慧的复杂性不仅指教学智慧生成的情境对于教师的理解与把握来说是复杂的,而且还指养成教学智慧的过程和方法是复杂的。
(4)实践性。教学智慧是一种教学行动的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方式。正是在教学的实践中产生了教学智慧,教学智慧又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作用。
(5)独创性。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具有鲜明的个体性,即每一个教师的教学智慧都与他人有明显的区别,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突发的灵感,是教师创造性思维的外显,是对教学实践的顿悟。
通过教学反思,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可以促使教师个体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
教师智慧不是通过系统的学习或是长期的经验积累就可以自然而然生发出来的,而是要不断地反思个人的所学、所看、所知、所感而逐渐积累并在突然间迸发。没有反思的理论学习是学不到理论意义的,缺乏反思的实践经验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充其量是一种肤浅的见解。
(1)课前预测,前瞻性反思。教师在教学前要认真反思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2)课中应变,监控性反思。课中反思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问题和偶发事件。
(3)课后感悟,批判性反思。教师上完课后,通过分析重要教学细节,分析整个教学过程,分析预设与生成的变化,对自己的教学得失进行较深入的思考和总结。
教学智慧属于内在观念的范畴,更多地是要依靠个人的领悟才能获得。因此,对教学实践行为的反思是教师获得教学智慧的最可靠最直接的途径,反思是教师获得课堂教学智慧的关键。
三、加强教学反思,促进教学智慧生成的途径
(一)立足一线,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知性教学智慧
知性教学智慧是对教学的直觉把握、整体感知,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一种直觉反映,是建立在直觉基础上的一种整体感知和反应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观摩录像获得。
观摩别人的教学录像,尤其是一些同一主题中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对于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教学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二)专业引领,学习理论文献提升理性教学智慧
理性教学智慧是在对教学问题的理性思考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教学智慧的核心构成和高级表现形式。
专业引领,升华自我。这里的“专业引领”,是指请专业学者或教研人员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教学中通过教育教学理论反思是教师经常用的也是非常有效的反思途径。它往往在教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能够拨云见日、指点迷津。
(三)自我塑造,结合行动研究感悟实践性教学智慧
实践性教学智慧是在个体经验积累、实践感悟和自我反思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智慧,它是教学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智慧是动态生成的,是融于现实的教学实践行动之中的。实践智慧的形成和提升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四)通过师爱,在协作和反馈中升华情感性教学智慧
情感性教学智慧是在教师的职业感、
道德感、人际交往和师爱基础上形成的特殊教学智慧,师爱是教师情感教学智慧形成的重要基础,是构成教师情感性教学智慧最为核心的内容。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笔者根据上面的论述,也不妨大胆地“山寨”一回,认为:教学智慧=教学经验+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JohnDewey(1933).Howwethink,D・C・HeathandCompany,3.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3973.
思维与智慧篇6
关键词:高校人文学科课堂教学诗性智慧
高校人文学科诗性教育是富有诗意的创造性教育活动,诗性教育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并通过人文学科的诗意化内含启迪学生智慧。诗性教育能触动学生心灵,能激发学生想象,鼓舞学生热情,让学生在其乐融融的诗性教学氛围中学有所得。
一、诗性智慧与诗性教育
在意大利美学家维柯所著的《新科学》一书中,维柯谈到了诗性智慧。在维柯看来,诗性智慧是人类社会早期阶段的共同特征,人类社会的起源是感性的,也是热情的,并且包含了原始的毅力和活力。诗性智慧是基于情感和想象的,以超越世俗功利为目的的一种创造性思维,其主要特征是强烈的感觉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人文学科诗性教学过程是精神的自由交流,是思想火花的碰撞。教育的诗性智慧既体现在教师对待教育的热情和激情上,又体现在教师充满生命激情和活力的课堂教学上。诗性课堂教学是教师灵性与诗性智慧的自然外化,教师应当具有诗性文化素养,并让这种修养转化成一种诗性气质,拥有一种诗性魅力,能把握诗性教学过程中抒发激情的最佳时机,让诗性教学活动焕发活力。
诗性教育着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创造性,着力培养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优良品质。诗性教学强调要利用学生的诗性智慧特质,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让学生养成创造性思考的习惯。教师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精神需要,依据诗性教学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心智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能力的提升与智慧的开发。
在人文学科诗性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具有赤诚的爱心,能够尊重学生天性,也能呵护学生的灵性。教师关注学生发展,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情绪,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引导他们思考与感悟,从而让诗性课堂教学充满激情和活力。
二、诗性课堂教学
在人文学科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营造诗性课堂氛围。课堂是诗性教学的主要场所,也是诗性教育活动的重要空间,诗性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要让学生在诗性课堂氛围中获得快乐,也让学生在诗性课堂氛围中学会思考天地人生,并能进行思想的碰撞与交锋。
诗性课堂教学遵循诗性教育规律,使课堂成为富含诗性智慧的理想场所。诗性课堂教学,意味着师生敞开心灵,畅所欲言,课堂气氛非常融洽。在诗性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能够有效互动。教师爱讲,学生爱听,遇到精彩之处,大家能共同体验,共同思考,共同感受,共同启发。教师通过充满诗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一种令人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兴致勃勃,身心欢畅,如此一来,就能激发学生的思想和情感。
诗性教育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及诗性智慧能力的提高,注重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想象力与创造力,也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索未知的动力,这一切决定了学生身上带有浓郁的诗性色彩。诗性教育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及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
人文素质的关键是人的感情和情感,营造诗性教学氛围有时需要创设情境,以教师的诗情拨动学生心弦,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浓厚的人文关怀。教师要善于创设与诗性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要带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主动进入与教师的同向思维,从而达到绝佳的讲课效果。教师可以根据诗性教学内容设置有趣的情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采用生机勃勃的诗性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如同身临其境。在这样真实的情景中进行训练,既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活跃诗性课堂教学气氛。
具有深厚诗性智慧功底的教师讲课旁征博引,妙趣横生,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地陶醉。教师要调动自己的情绪,讲课充满激情,并且蕴含人生大智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愉悦;并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老师的关爱和责备,从而使学生对诗性教学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么做有利于教师加强对诗性课堂教学效果的调控,师生在诗性课堂教学上不仅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生命激情和活力,而且能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和思维上的互动,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悟性的提升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看重悟性的提升,培养人的悟性是诗性教学的内化功能。教师在诗性教学过程中,要有想方设法启迪学生的悟性。悟性系多层次多角度的跳跃与发散的思维过程,悟性的提升使得学生能在跳跃与发散的思维过程中把握事物本质。在从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中,悟性激发学生诗性智慧能力的快速生成。在学生成才过程中,教师重视激发学生的悟性,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将诗性教学内容阐述得深入浅出,既有趣味性,又有深刻内含。
在诗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情境创设法营造有趣的思维意境激发学生想象力,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中,使文本的诗性智慧和教学过程的诗性智慧完美结合。教师在设计讲课时应当关注该如何进入精彩的语境,还要设计好如何深入到自己所希望营造的语境和场景中,并能完整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好的视角会带来好的观点,而好的切入点能在很短时间内激发学生兴趣,适度采用设问、反问、连续追问等手法,可直击学生心灵,达到激起兴趣、引发思考、引起共鸣的效果。在诗性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设计诗性教学过程,让学生展开想象,拓展诗性智慧空间,将弥漫在人文学科中的优秀文化精华化为一片诗情,浸润于学生的心灵。
诗性教育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诗性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健全人的心智为目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着眼于滋养学生心灵,培养学生能力,并且重视对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教师的诗性智慧修养表现为对学生的一片爱心,有了爱心,就能融洽师生关系,沟通师生感情。诗性教育要求教师不仅以诚挚、热情、温和的态度对待学生,注重倾听学生的心声,还应抱着尊重、信任、欣赏的姿态做学生的朋友,成为学生的知音,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并能以合适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而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以诗性智慧丰富高校诗性教育的精神内涵,能在高校教育活动中营造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诗性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儒德.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丁步洲.课堂教学策略与艺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
[3]王坚.导演式课堂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心中的彩虹作文范文(整理18篇)
- 阅0心中的彩虹作文篇1天色昏昏沉沉的,往日热闹非凡的街道此时空无一人,就连道路两旁的树都耷拉着脑袋。如此萧索又有点凄凉的景象,亦如我心中的光景。拿在手里的是张语文答题卡。.....
酒店客房工作总结范文大全(整理3篇
- 阅0酒店客房工作总结最新范文大全篇1一、人员上的管理酒店是以服务为核心的行业,员工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酒店的兴衰。因此员工素质、服务质量提高是酒店经营最为关键的环节。.....
关于新教师年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5
- 阅0新教师年度工作总结篇1本年度本人在春期担任九年级四、五、六班物理课教学;秋期担任九年级一、二班物理课教学,全年担任物理科兼职教研员。为使下一年的工作更加富有成效,特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