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工程学的内涵(6篇)

来源:网络

人体工程学的内涵篇1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硬件信息化软实力教育多样化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高等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教育领域提出的要求。高等教育作为科技资源和人才力量有机结合的战略高地,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支点。把高等教育真正从以规模形式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变到以质量提升为特征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上来,需要与时俱进,突破许多陈旧思想的束缚和以往改革但已过时的制度藩篱,需要找到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与突破口,才能为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和内涵式发展注入“灵魂”[1]。

将内涵式发展作为高校改革发展结构模式的类型,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其发展水平是通过一定的指标来体现和评价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是反映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内容。学科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育方法的合理度、学生综合素质、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是反映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主要质量指标[2]。

一、加强学科硬件环境建设,促进计算机教育内涵式发展

学科建设是内涵式发展战略的基石和平台。近年来,我校计算机中心伴随着高校从外延式发展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从关注硬性指标的显性增长向致力于软实力的内在提升转变的过程中,教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及对计算机基础教育学科特点的认识逐步提升,学科建设在不断完善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改变了原来的硬件基础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课程内容体系不完整等状况,使之不断适应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与传统的教学相比,信息化手段得以施展,教学质量得以提高,促进了学科快速发展。

(一)先进的硬件基础环境建设

近几年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计算机中心扩大建设,现已拥有7间机房,学生计算机数量350台,明年计划继续新建满足更高要求的机房提供给学生上课和实践使用;此外,中心拥有教学服务器4台,用于大容量信息交换、资源共享、网络教学平台运行、数据库存储和无纸化考试使用,全部机器均可无缝访问校园网资源。先进的硬件基础环境的建设,无疑为学科的内涵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二)领先的软件技术与信息化平台建设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计算机中心在良好的硬件环境基础上,开始注重加强学科内涵建设,重点放在先进软件技术的引入和信息化平台的自主研发两个方面,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2004年,学科引入北京朔日公司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无纸化考试系统,在总结该系统应用经验并结合全国计算机考级考试工作的基础上,计算机中心于2007年自主研发完成了计算机程序设计无化考试系统,并逐步改进推广至适用全校本科生选修课、研究生课等多门上机考试,并实现了计算机全部必修课程改为无纸化考试形式,该项工作有力地推进了学校传统考试模式的改革工作,同时提高了青年教师的研发能力,为进一步开发其它信息化平台奠定了工作基础。

二、加强学科建设,促进计算机教育软实力的提升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重要资源。近年来,计算机中心一直努力加强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建设,鼓励教师攻读学位和外出学习交流。10年前,中心拥有教工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全部为本科学历;现在中心有22名教工,其中教授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计算机基础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副教授4人,副高工1人,其余均为中级,博士2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9人,在读硕士2人,师资水平显著提升。

在科研工作方面,已经组建起了科研团队,先后参加学校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综合平台项目、国家自然科研基金中药指纹图谱项目、辽宁省各类科研项目和校级教改立项多项,由原来的个人科研发展到了团队科研,可以完成更多、更高技术含量的科研任务。

(二)加强学科合作与教材建设

计算机中心在加强学科自身建设的同时,始终坚持与其它学科的合作,不断寻找机会跨学科结合,将合作与结合的研究成果写入到本科和研究生教材当中,并被列入十一五规划教材和医药类高等学校计算机课程改革规划教材,现在本科教材已经进行第三次修订改版阶段,研究生教材也已经完成第二版修订。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先后被评为校级精品课和辽宁省精品课,这都得益于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以及教学资源的积累、改革,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应用和整体师资水平的提升是分不开的。

(三)实现教育形式多样化

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计算机中心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科特点,多次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或全国的计算机技术应用比赛,如举办计算机多媒体应用大赛,ITAT技能大赛等,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了解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如何应用到实处,同时为中心的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案例素材。真正达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学教结合,共同进步的目的。

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研究实现优质教学的过程,没有优质教学的教育,即满足不了学生对优质教育的渴求,更承担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是高校深化改革的必然之路。实践证明,高层次的学科建设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是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只有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才能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高校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和发展[3]。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8(4).

人体工程学的内涵篇2

关键词:文化建设;内涵;发展

学校发展有多种表现,主要表现为教学资源的集聚、规模的扩张、结构的改善、质量的提升以及效益的提高,归结起来不外乎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两种方式。学校发展究竟采用何种发展方式,应该与学校自身历史发展和文化资源禀赋相适应,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应该满足人们对学校发展认知的新期待,满足“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新要求。

1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对学校文化的释义虽意蕴纷纷,但殊途同归。郑金州把学校文化界定为“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惯形成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1]。顾明远认为,“学校文化应是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包括员工)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2]。”综合看来,学校文化应是学校教职员工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的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思想基础、价值导向和行为方式,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重点是学校办学理念,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群体意识等方面。学校内涵发展强调学校教育的资源、能量和创造力的整合、协调、优化和激发,是学校由量的扩张到质的升华,由旧质到新质的不断螺旋式推进的发展过程。学校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学校全体成员的精神力量,是深化学校内涵发展的现实前提和重要环节,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强大动力。学校内涵发展将为学校开展文化建设指明方向、内容和重点,有力促进整个学校文化系统的形成,乃至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2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内涵发展

2.1学校文化建设是内涵发展的重要环节

学校文化是一种潜在持续发挥熏陶和教育作用的力量,是一所学校思想精神之脉。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而其中铁打的营盘既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更内含学校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学校之间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学校的物质层面,更体现在文化层面。学校内涵发展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应该立足于各个学校现有文化建设水平现状。学校内涵发展必须将学校的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挖掘潜力,找寻动力和激发创造力,进而深深根植于学校文化建设之中[3]。推动学校内涵发展,要明确学校办学理念,变革学校内部管理、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而这些目标的实现过程恰恰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2学校文化建设是内涵发展的手段行为主体和行为目的之间存在一系列中介,主体实现行为目的必须将目的作用于客体,借助工具和手段,改变客体形式、状态。因此,在肯定目的价值的同时应肯定工具价值的合理性。学校文化建设除了自身目的价值以外,相对于学校内涵发展,更应彰显其工具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校文化可以凝聚人心、聚集人气,为学校内涵发展凝聚共识;其次,学校文化可以整合学校愿景、使命、方略以及相应的战略举措,为学校发展统一行动;第三,学校文化可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激励参与文化建设的主体、改造不合内涵发展的文化客体,更为学校内涵发展提供多方面动力源;第四,学校文化建设成果是检验学校内涵发展的评价依据。多样性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最主要载体,学校内涵发展的结果怎么样,通过对其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感知便一目了然。

3学校文化建设要以内涵发展为目的

3.1学校内涵发展指明了文化建设的方向

“内涵式发展”的本质就是追求人的发展,科学定位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前提。因此,学校发展应围绕“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整合资源、把握趋势、围绕重点、科学定位。学校文化是学校的普遍意识和理性精神,也是学校发展的历史沉淀,是推动学校发展的理性力量。学校文化建设应以实现学校内涵发展为目的,以发挥学校内涵发展功能为手段,以学校内涵发展定位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

3.2学校内涵发展明确了文化建设的重点

学校内涵发展应全面贯彻“以人文本”的价值理念。应该挖掘学校内涵发展内在深层次因素,凸显学校文化建设的目的性,将文化建设纳入内涵发展的整体设计当中。学校文化是学校之魂,学校文化建设更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在明确战略目标前提下,统筹兼顾,有所侧重,抓住重点。学校文化建设应注重培育人文理念、注重人文关怀、传承历史文明、优化制度设计、改革课程设置,要将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作为首要,将培育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作为重点,将营造良好教育教学环境作为标准。

3.3学校内涵发展赋予文化建设主要内容

开展学校文化建设,也是落实中央关于促进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的生动举措,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校文化建设主体角度看,学校内涵发展应该包括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发展。主体的文化实践需要相应的行为载体。因此,学校文化建设内容可以分成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和管理者文化,其中管理者文化具有统摄作用,师生文化是建设的重点。另外,从中小学文化建设的对象角度看,深化学校内涵发展,要分类、分层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根据内容的层次性应分成物质层文化、制度层文化以及精神层文化等内在的文化建设。从学校内涵发展的目的性看,中小学文化建设内容立足现实性、注重渗透性、富有特色性、体现发展性。

4学校文化建设与内涵发展的统一

4.1学校内涵发展与文化建设理念统一

(1)指导思想的一致性。推动学校文化建设是关系国家教育全局和国民素质提高的重大战略任务,深化学校内涵发展,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必须以“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契机,挖掘校内外资源,做足做实校园文化建设这篇文章;以全面深化学校改革为动力,激发全体师生创造活力;以全面依法治国为儆校,推进依法治校和管理育人;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保证,推动学校廉政文化和制度建设。

(2)价值导向的一致性。学校内涵发展和文化建设的着眼点应定位在教师的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和学生全面发展之上,人是学校开展教育的目标和根本,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内在精神与外在氛围的集中体现,是深化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将学校文化建设与人的发展紧密融合,在实践中彰显人本精神,重视人文关怀,营造人文环境,是学校文化建设应有的价值认知。同时,学校内涵发展应以师生身心发展为前提的教育资源整合、教育质量提高和教育效益提升的本质体现。

(3)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学校内涵发展与文化建设二者在价值导向上的一致性,决定着其发展目标的一致性。首先,二者共同终极目标是育人为本。具体体现在一个学校的办学目标上,落实在学校的办学过程中,表现在办学质量和效益上。其次,不可否认二者在目标上的差异性。学校内涵发展应该更加关注学校发展内在质的规定性,学校文化建设较多关注外在形的表达以及同文化载体结合融合程度,在文化传承基础上,体现学校文化的独特性、新颖性和导向性。

4.2二者统一于学校全面发展中

(1)凝练学校精神文化。以“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指导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深化学校内涵发展。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演化并伴随的一种非物质力量。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导向作用。建设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本要求,更是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精神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需要加以凝练,归纳。学校精神文化主要表现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学校要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思想,锻造管理者和教师政治品格、师德素养、健康心理,引导广大管理者、教师提高自身修养,提升学校精神文化[4],让教师群体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气、治学态度和醇和的师生关系。要加强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成长的意识,通过建立一整套科学的文化育人体系,促进学校良好学风的形成。

(2)锻造学校制度文化。将顶层设计引入学校的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系统规划,科学设计契合学校内涵发展的制度文化体系。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既要立足现实,也要着眼长远,既要求变求新,更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切记头脑发热、盲目施行,更不可朝令夕改。制度设计要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公平性、发展性、系统性原则。制度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涵盖日常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后勤管理等制度,制度体系内部要围绕主旋律,首尾照应,相互契合[5]。制度的形成过程要体现学校内部管理的民主化,要反映学校文化历史的传承,要围绕内涵发展的目标前行。

(3)提升学校教学文化。坚持科学发展,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确定学校办学目标,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坚持内涵发展,摒弃学校传统管理模式,引进优化吸收中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完善学校组织结构、部门职能和评价体系的调整,突出“文化和内涵”这两个关键词在教育管理、课堂教学、学生评价中的份量。坚持全面发展,开展学生文体活动,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坚持协调发展,既关注学校常规管理,又重视教学管理,既抓好教学,又抓好评测,既注重教师教法的改革,又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改进。

(4)优化学校环境文化。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深化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手段。学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要利用学校的区位优势、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学校历史文化传承和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特点,整合资源,科学谋划,创设富有特色的人文环境和校园环境。注重凸显三个目标:一是凸显教育目标。通过营造具有内涵的人文风景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为校园环境打上教育的烙印,发挥环境育人功能。二是凸显愉悦目标。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从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校园环境入手,整治校容校貌,增设休憩点、晨练处和英语角,精心设计林荫小道、文化长廊、绿草坪和石板路等自然景观小品,让师生在学习、工作之余有锻炼、放松、聊天和娱乐的空间。三是凸显知识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墙、宣传栏,方便学生课外知识的摄取;设置校史馆、名人墙,班级挂设名人警句等,加强对具有教育意义和时代精神的名人名事宣传[6],以感性的认知激励培养学生自省自律自强的意识。

作者:吴铭单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郑金州.教育文化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版,第76页

[2]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5)

[3]王良江.论文化建设在学校内涵发展中的体现[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5)

[4]沈胜林.论学校内涵发展与文化生成机制的建构[J].教育与管理.2015(9)

人体工程学的内涵篇3

一、提高专业水平,增强高职院校的综合竞争力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是高职院校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和引导社会人才消费的一个基本尺度,它反映了学校对社会经济、产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适应程度,是高职院校主动灵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增强高职院校综合竞争力的基本途径。只有把专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上新的台阶,这样教学内涵建设才会有新突破。提高高职院校的专业水平,需要从五个方面着手,即: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合理设置和优化调整专业;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首的专业群,提高专业资源利用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合作育人;加强专业带头人建设,培养教学名师;加强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体系建设,实现专业化。

二、优化课程设置,丰富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

课程设置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包括课程规划、编制、实施和评价等环节,是一项有难度的系统工程。由于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很不规范,低水平重复开发、简单模仿、形式主义的现象严重,要扭转这种局面,应遵循满足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符合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规律,应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学习内容和职业能力要求的融合程度。而具体课程的改革,应重点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上改进,融“做、学、教”为一体,需要坚持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相匹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融合、学生学习与课程实施相吻合的原则,从三个方面入手优化课程体系。第一,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和专业技术发展水平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确定合格的人才培养目标;第二,从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分析入手,确定课程教学内容;第三,以能力为主线,进行课程重构和教学设计,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文化素质课程体系,从而达到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的目的,使学生在学和做中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将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之中,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

三、建设师资队伍,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

一个具有深厚内涵的学校必然有名牌专业的支撑,而名牌专业的打造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努力。学校除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以及各种培训外,还应建立一系列有利于教师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让中青年教师有动力、有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来。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应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高职院校的发展最根本的“瓶颈”,不是缺乏财力、物力等前提性竞争力,而是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名师和技师,要把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双师型”教师既能进行教学设计,又能进行工艺设计;既可担任理论教学,又可担任实训教学。这样既可以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也会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学院的内涵增添新的亮点。

四、完善实训体系,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

由于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若学校紧追新技术、新设备,那将会穷耗财力,而资金短缺本来就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若使用过时设备技术进行教学,则导致学生学无所用,将弱化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因此,要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学生的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培养模式。除了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外,还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课程结构调整、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等方面要适应企业和用人单位需求。加强统筹协调,建立企业接收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和专业教师进修基地的体系。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制度、签订协议,确保校外实习基地的相对稳定。即用企业的先进设备和产品装备学校,用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工艺武装教师,用企业的先进文化和管理教育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引企入校等方式,建设多层次的高职实训体系,使学生能够走出校园实现零距离就业,这也是职业学校内涵提升的一种表现。

五、强化质量管理,保障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全面质量管理就是根据专业发展的要求,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为宗旨,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从教师的教学过程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课程设置、专业内容到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全员性、全方位和诸多环节的全面管理。对高职院校而言,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这种人才的培养需要高质量的教学活动。高质量的人才源于高水平的培养工作,高水平的培养工作源于科学的质量管理。高职院校质量管理需要抓好三个重点环节:一要重点抓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设施的质量管理、测评和改进。二要把住三个“关口”,即生源的“进口”、教师的“进口”和教材及教学设备仪器的“进口”。三要建立一套对能力素质、道德素质、专业水平及心理素质进行测评的可操作的量化指标,这是保证全面质量管理科学性、规范性的必要条件。

总之,加快职业学校的内涵建设是一种特色发展,其涉及的范围广,要做的工作多,上述只是本人几点浅见,我们应不断努力,在形成特色和培育品牌中使学校上升到更高的水平。学校的内涵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科学发展观在学校里的具体体现,只有坚持走内涵建设之路,学校才能真正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任苏民.叶圣陶教育改革思想研究[M].苏州大学出版社.

[2]许士群.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

人体工程学的内涵篇4

关键词:内涵式融合幸福流动儿童

分类号:G76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加,宁波市鄞州区流动儿童在义务教育段学生中达到57.5%的比例,这些学生按就近入学原则,分布在各镇乡(街道)公办学校、民办公助学校和社会力量办学校,其中公办接纳率为83.5%。鄞州区流动儿童分布相对集中,地处近郊的8个镇乡(街道)接纳流动儿童达到37842人,占流动儿童总数的60.5%,并且该比重呈逐年上升的态势。这种不均衡分布,加剧了近郊镇乡(街道)的“就学难”现象,也给鄞州教育整体均衡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一难题,鄞州区委、区政府和鄞州区教育局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协力合作,在“高位提升,惠及全民”的教育战略目标引领下,在“幸福教育”创新工程中,引领全区学生包括占大多数的流动儿童探索幸福的道路,实现对流动儿童的“内涵式融合”教育,共享教育的幸福,在另一种意义上诠释了教育的公平。

1.何为“内涵式融合”:含义和特点

所谓“融合”是指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有诸多学者从流动儿童在流入地如何认同当地的文化、生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而本文认为,真正的融合教育是一种与形式化、表面化、单向化的教育融合相对的“内涵式融合”,即不能潜在地将流动儿童视为弱势群体,认为他们在融合教育中主要是对流入城市文化等方面的认同和接纳;不是简单、机械地将流动儿童“特殊”处理,专门编为一个班级,简单地随班就读……而是一种在注重融合的基础上,将他们看做独立、自尊的文化主体,更加注重和尊重他们的原有文化、鼓励他们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并在与当地学生和文化的相互对话甚至相互冲突中实现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共融,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因此,需要突出说明的是,“内涵式融合”也是城市儿童与流动儿童主动融合的过程,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内涵式融合”有如下四个具体特点。(1)融合主体的自主性和生命性:教育不是简单的机械加工过程,“是一个使人类生命的精神能量得到增值、提升、扩大和再生的生产性和创造性的事业”,而在融合教育中,生命精神的成长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作为融合主体的学生的自主性发挥。(2)融合内容的深层性和生活性:在价值观、生活习惯和闲暇安排等各个方面进行融合,涉及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课内和课外。(3)融合过程的共享性和对话性:就文化而言,其本身并无优劣之分,而“融合”的本意就是在保持独立的基础上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目标,因而融合的过程不是“侵占”或“无条件退让”的过程,而是一个相互分享多样性的过程,但这个分享过程并不总是和谐的,常伴有文化和心理上的冲突,需要在融合主体发自内心的真实对话中消解冲突,实现共融。(4)融合结果的幸福指向性和自我认同性:儿童感觉远离同伴、远离自己的生活时,不仅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还会对生活的意义产生迷茫,而“内涵式融合”注重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心理协调,提升他们生活和学习的幸福指数,促使流动儿童进一步对自我认同,因此,在这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内涵式融合”是教育幸福的重要体现。

“内涵式融合”涉及融合主体的生命精神的和谐,是一个复杂的、双向互动的过程,要想有效实现需要长期探索。宁波市鄞州区针对流动儿童教育的难点问题,正在积极探索一条共享教育幸福的“内涵式融合”道路,下面对鄞州区的探索简介如下。

2.为何能在“内涵式融合”中共享教育幸福:有灵魂和平台

2.1“高位提升,惠及全民”是保障流动儿童作为教育主体的灵魂引领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的精神,针对鄞州区教育面临的城市化发展过快和优质教育资源相对欠缺的“高原”瓶颈问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与鄞州区人民政府携手提出了“高位提升,惠及全民”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

“高位提升”的核心在于提高教育质量。但是这里的“提高质量”不是辐射少数学生发展的质量观,而是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包括流动儿童在内的质量观,体现出对整个人类人性和生命的尊重。“惠及全民”的本质在于促进教育公平。公平是民主化进程中一个必然的追求,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党和政府将教育公平作为改善民生之基。

因此,“高位提升,惠及全民”是“以人为本”的另一种诠释,也对“内涵式融合”指出了精神引领,即从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质量公平(质量提升和公平)的角度保障包括流动儿童在内的每一个儿童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2.2“幸福教育”工程是流动儿童享有教育幸福的平台支柱

结合时代背景和鄞州区“幸福民生”的发展需求,鄞州教育以“高位提升,惠及全民”为战略目标,将教育改革的目标聚焦在“幸福”上,在专家组组长孟万金教授提出的“先让学校幸福起来”办学理念引领下,开始了幸福教育创新工程。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将“高位提升,惠及全民”在实践中得以体现,进一步诠释和深化了“以人为本”和追求“优质均衡”的教育发展本质。既有先进的理念引领,又有科学的规划和蓝图;既有总体目标,又有针对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目标;既有区域层面的统筹考虑,又有点、线工作的聚焦,等。同时,鄞州“幸福教育”创新工程从理念和实践层面为流动儿童的“内涵式融合”提供指导,为流动儿童享有教育的幸福提供了真正意义上的融入平台。

首先,鄞州“幸福教育”倡导每个学生快乐成长,这也是“内涵式融合”追求的教育结果。重视包括流动儿童在内的每一位儿童的快乐成长是内涵式融合的追求,也是幸福教育的应有之义,为此,鄞州教育局专门设立了“新融合教育(NewInclusiveEducation)”示范基地,其中一个焦点就是当地学生与流动儿童之间优势互补的融合教育,真正实现共享同一片教育蓝天,一些学校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比如钟公庙小学的“和合教育”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而这种以基地形式来研究和保障流动儿童教育的实践方式,在全国其他地区并不多见。

另外,鄞州“幸福教育”是一种基于尊重个性差异的教育,这也是“内涵式融合”的内涵体现。一般情况下,人们所提到的流动儿童融合教育,是加强其对城市主流文化及价值观的认同与学习,是单一的城市教育价值观的强势输入。而鄞州教育在流动儿童的教育方面,将尊重作为第一要素:尊重他们的身心特点、主体地位、文化背景,引导他们深刻认识自己的文化;不对流动儿童进行痕迹过重的有意识关照和差别对待,以免他们给自己贴上弱势群体的标签。这种基于尊重和无差别对待的“内涵式融合”,淡化了流动儿童很容易就为自己贴上的弱势群体的角色标记,培养了他们的主体精神,而这也是幸福教育的内在意蕴和追求。

3.如何实现在“内涵式融合”中共享教育幸福:有保障和支持

为解决流动儿童不仅“有学上”更要“上好学”的问题,鄞州区政府和区教育局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形成“以公办学校为主,民办公助、社会力量办学形式独立设置的外来务工子女学校为辅”的多元办学格局。

首先,形成联席会议机制,通过社会力量合理优化对流动儿童的教育对策。由鄞州区政府引导,成立由区发改局、财政、人社、规划、教育、民政等部门参加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工作联席会议,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区发改局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产业结构,进而影响流动儿童的分布;区人社局积极推进用工制度改革,进一步引导企业加大职工培训力度,通过提升人力资源水平,潜在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力;规划部门进一步优化区域教育规划,加快教育布局调整,特别是完善城区和近郊镇乡(街道)学校的布局规划,扩充区域教育资源,对于接纳压力较大的镇乡(街道),可以考虑实行分类分批接纳。

其次,出台办学规范相关政策举措,保障流动儿童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目前,鄞州区已相继出台了《鄞州区贯彻实施宁波市民办教育促进条例的若干规定》、《鄞州区进一步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鄞州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教师工资补助办法》、《鄞州区民办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细则》等政策文件,从各个方面做出明确规定。

第三,出台教育经费支持制度,从根本上保障流动儿童的有效融入。鄞州区于2004年5月出台《鄞州区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管理办法》,设立专项资金资助社会力量开办的流动儿童少年学校的发展;至2009年,区政府为流动儿童教育的财政投入超过2亿元;从2010年起,区政府又加大流动儿童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从每年500万的流动儿童教育专项经费追加到700万元,在生均公用经费、教师社保、平安校园等方面予以补助;2012年秋季起,区政府再次加强了民办公助的力度,每年又投入1500万元,让所有就读于民办公助学校的流动儿童也享受与本地学生同等的免费教育待遇,从根本上为流动儿童的有效融入做好了坚实的铺垫。

第四,优化教育资源,为流动儿童享有教育幸福创造条件。(1)加强硬件建设,加大设施设备投入。不仅发挥公办学校的资源优势,还于近两年来,新建、扩建外来务工子女学校等。(2)搭建了教育资源共享网络。在区域层面,开展公办学校与流动儿童学校“校校结对”帮扶活动;开展当地学生与流动儿童“生生结对”、“手拉手”活动;发动社会各界对流动儿童学校开展捐助活动,逐步改善流动儿童学校的办学条件,等等。(3)加强流动儿童比较集中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将流动儿童学校校长、教师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纳入全区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体系,所需经费均由政府负责;切实保障流动儿童学校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流动儿童学校的教师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一视同仁。

人体工程学的内涵篇5

关键词:涵洞;病害调查;数理统计;技术建议

中图分类号:U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3)23-0150-02

近几年,在山区公路的建设中,涵洞工程越来越多,但是目前对涵洞如何计算、如何设计方面的理论还不够成熟,造成了很多涵洞在工程交工后不久就出现了风化、断裂等现象。涵洞病害的出现和数量的不断增多将会对山区公路的正常使用产生严重的影响。本文主要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结合实地的数据分析,对涵洞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给出了在预防山区公路涵洞方面的工程对策。

1涵洞病害调查

1.1山区公路施工的特点

山区公路和平原地区相比体现出的特点为:地势上比较陡,地表的土层浅,岩石的稳定性也比较差,山体的风化比较严重,相比平原地区地质条件是比较复杂的,施工上也会出现很多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同时山区公路施工时候涵洞、地势起伏、交通环境等都为山区公路的施工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1.2涵洞病害调查

我国专家对涵洞的研究由来已久,某教授在其作品《上埋式管道及洞室垂直土压力的研究》中就有关于涵洞病害的数据分析,他的研究结果显示高于60%的涵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开裂,而这部分出现危害的涵洞中又有将近70%的是纵向开裂。其他的作品中也有对涵洞的研究及数据分析。本文通过对查阅文献和有关研究部门的数据了解,制定了山区500多个涵洞的病害调查表(见表1),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涵洞出现了不同程度病害,涵洞出现风化、渗水、泛碱所占的比例较大,高达12%。

1.3病害统计

现有人对涵洞进行危害成因调查(见表2),显示出目前山区公路在建设中涵洞病害出现是比较普遍的,并且这些病害表现形式多样。

2涵洞病害产生的原因分析

根据这次的调研结果显示,山区公路涵洞的病害是普遍存在的,有些地区还比较严重,这些病害对涵洞的使用和寿命都会产生不小的影响,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查阅及实地调研,将涵洞的病害成因归纳为以下几点。

2.1计算原因

涵柱垂直土压力取土柱自重的公式为:qV=rH,水平土压力公式为:q=λrH。而λ的大小又取决于所填土的内摩擦角,但是在实际中,涵洞所受到的压力与这个计算结果并不一样。涵洞和周围的土层形成了一个整体,所以,应该将涵洞变形后土层的便后考虑进去。同时涵洞除了受到来自覆盖在它上面的土层的压力外,还受到涵顶外侧的一个拖曳力。现有的计算公式中没有将这个拖曳力考虑进去,最后导致在涵洞设计的时候,所承受的外界负荷就小于真实值。

2.2设计原因

设计是决定涵洞的使用及寿命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设计方面会有六个设计因素可能产生涵洞的病害:

①涵洞型式的选择:涵洞的型式分为有压力的和无压力的,如果选择不当将会后续产生涵洞病害。

②设计中混凝土的强度、钢筋的配置上不够合理。

③设计上的错误导致错台的产生:两个涵节之间应该是平直对接的形式,中间的填塞物是沥青,如涵两侧路基土不均匀,便会在涵节直接发生侧向位移。

④涵洞设计的时候洞口的铺砌面短,沟渠地步没有进行有效加固,涵洞底部便会出现冲刷现象。

⑤墙的厚度较小,当路上有车辆行驶的时候,墙体容易出现向外倾斜的现象,严重的时候会引起墙体的倒塌。

⑥墙体基础的深浅考虑不周,会引起墙体的破坏。

2.3施工导致

施工也是产生山区涵洞病害的一个重要因素,公路涵洞施工过程中主要有三种方式,但是不管使用哪种方式进行涵洞的施工如果施工的过程中不按照施工规范要求、设计文件进行施工,就可能产生涵洞病害。这些不规范主要体现在回填材料的选用不合理、回填时两侧不均衡、压实度不够。同时施工中出现的偷工减料、附属设施施工质量差、混凝土的后期护养不到位、未进行地基承载力的检测,这些都会给涵洞的正常、安全使用留下隐患。

2.4运营原因

不管是路面还是涵洞都有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力,但在实际中超载的现象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将加剧涵洞病害,让病害加剧。

2.5养护原因

有些涵洞产生的病害如及时发现进行养护是能够排除的,但是有些养护单位对此不够重视,导致不良结果的产生。

2.6环境因素

山区涵洞都是处在恶劣的环境中,大自然对涵洞的破坏也是人为无法控制的,所以环境对涵洞引起的病害是无法避免的。其中自然现象对涵洞危害最大的要数地震了,地震会破坏涵洞的地基,最后导致涵洞的结构被破坏。

3工程对策

不同的涵洞类型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不足(见表3),所以在施工中要具体涵洞具体分析,以下主要介绍减载措施和地基处理两种工程对策。

3.1减载措施

荷载大是涵洞结构的最大特点,依据涵、土相互作用的原理,要想让涵洞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能,必须设法减少涵顶内外土柱之间的沉降差,用这种途径去减少涵洞顶部的垂直土压力。在施工中,填土碾压时可以在距离涵洞顶部一定的距离内采取“中间松,两侧实”的方式进行施工,这样就能通过调整内外土柱的沉降差来达到对涵洞顶部减压的目的,再有一种方法就是在距离涵洞顶部一定距离内填充密度较低的泡沫代替土方。根据试验机数值计算,设计师们还研究出了“加筋桥”的减载方法,这种方法是在距离涵洞顶部一定的体积上填充比周围土方压实度低的土填充,形成“减载孔”,然后在加筑钢筋,将压力通过钢筋传递到外侧土体上。下图显示了“加筋桥”和“减载孔”对减载所起到的效果(图1)。

3.2地基处理

在涵洞病害中地基不军训的沉降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对于这样的地基处理方式主要是:当地基的承载能力弱的时候,施工中可用普通砂石换填,或者是用碎石桩等柔性桩进行处理,为了让地基不会因为刚性而产生的涵洞顶部应力集中的问题,在处理地基的时候,要以处理涵洞地基的标准对涵洞侧面一定面积内的地基进行以上填充处理。

4结语

根据山区公路不同地段的特点设计合理的涵洞,减载措施和地基处理等工程对策对涵洞的病害预防至关重要,涵洞的施工、养护等必须引起重视。只有保持涵洞的排水良好,才能保证山区公路正常运营。

参考文献:

[1]戴铁丁.公路涵洞病害处治技术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5.

[2]李铁洪,柏松平.山区公路涵洞建设若干关键问题[J].交通标准化,2005,(10).

[3]李利峰,宿钟鸣.山区高填方路堤涵洞病害主因分析及工程对策[J].铜仁学院学报,2013,(7).

人体工程学的内涵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方案研究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是公路建设行业对高职人才需求量最大的专业,《桥涵施工技术》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主要职业技术必修课之一,一般包括施工方法原理、施工工艺过程、施工先后顺序、施工质量标准、施工安全技术等内容。《桥涵施工技术》课程实践性强、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发展快,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有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采用新技术和现代科学成果,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笔者多年来从事《桥涵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针对该课程的特点,本人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总结以下几点观点供大家参考:

一、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动手为主,以教师讲解为辅,要将理论教学实践化。

目前桥涵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最大的问题是教学没有针对性,脱离了高职教育的现实。在教学方法方面,主要受制于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的传统观点和标准。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侧重于教师的“教法”,而对学生的“学法”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多数学校在对教师进行教学考核时,基本上要求教师整堂课从头讲到尾,个别学校甚至还制定了90分钟的讲课时间最多只能留10分钟与学生沟通的所谓“优质课标准”的情况,一般学校在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比时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潜规则”存在。教师教学时教学内容普遍较多,容易出现“满堂灌教学”的情况,教师口若悬河,学生昏昏欲睡。事实上,“学得好”才是“教得好”的唯一标准。根据我的观察统计,除了少数自律性比较好的所谓“优秀生”以外,每堂课45分钟时间内高职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讲的平均下来不到15分钟,这是由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所决定了的。我们必须对桥涵施工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做根本性的改革,课堂上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理论教学为辅,这是基本的出发点。

二、精心设计动手环节,将《桥涵施工技术》课程理论教学实践化落到实处。

光有好的想法还不行,还必须将好的想法落到实处。《桥涵施工技术》课程综合性非常强,主要以讲述施工技术工艺、方案为主,同时又和施工组织、工程造价、工程检测等相关课堂互相穿插,教学最终的目的应该是理解施工工艺过程。我在设计动手环节时既要便于学生理解施工工艺过程,同时又要注意不要抢了其它课程的饭碗。主要采用以下一些实践内容:

1、钢筋下料设计。

钢筋下料是高职学生在工地主要的任务之一,而且学生能够掌握,也比较有兴趣,是比较好的动手环节。

2、混凝土施工配合比计算。

混凝土施工配合比设计也是高职学生在现场的基本工作之一,也比较简单,学生能够掌握。

3、施工测量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施工测量控制方案也是学生今后在现场工作的主要工作,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了道路工程测量这门课程后,已经初步具备了仪器操作、基本误差理论和施工放样知识。但是必须放到施工技术的大环境下反复操练才能真正掌握。所以我考虑将施工测量放样中的一部分工作剥离出来放在课堂上做动手练习,主要包括:读图确定坐标,坐标计算,施工测量控制方案的制定,施工方案的制定,测量实施步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再将学生的上述动手成果予以实施,加以检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4、手工绘制立体图和平面图

桥涵施工的工艺过程并不难以理解,但是学生掌握起来却往往非常困难,经过我的多方观察,我发现并不是学生不愿意花心血去掌握,而是虽然学习了道路工程制图与识图,但是实践不够,并不能够真正识读桥涵结构图;另外一方面,由于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问题和以后的工作岗位的原因,桥涵结构设计略讲或根本不讲,这种做法总体上来说是对的,但归结到桥涵施工技术课程来说就必须在桥涵结构识读上下很大的功夫,最好的做法是做结构模型,但课堂上时间不够,而且场地有限,资源条件有限,所以退而求其次,用手工绘制立体结构图和平面图的方法来解决,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在课后用制图软件CAD绘制,更有成就感。

5、主要工程数量计算或主要工程材料数量计算

这一部分内容也是学生在现场的主要工作,学生也能够掌握。必须讲这一部分工作与公路工程造价加以区分。我在课堂上主要要求学生完成的是基础数据的计算,公路工程量清单的计算基本不涉及。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用项目部实际的材料报表,通过材料报表的形成体会工程的施工工艺。特别的是对于一些措施项目的材料数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对施工工艺过程的理解。

6、施工方案的编制

这一部分的内容带有一定的综合性,有很大的难度。所以我将这一部分工作适当予以分解,比如就要求学生做出一个进度计划图用project2003软件绘制,比如要求学生根据施工进度编制用工计划或者现场值班人员工作计划等。

7、简单的桥梁模板和支架设计

桥梁模板和支架设计有较大的难度,但它是桥涵施工技术最核心的内容之一,也是施工现场的薄弱环节之一,无论是本科生还是专科生在这个方面都有欠缺。这一部分对于理解桥涵施工的技术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对于提升学生的就业档次也有很大的现实价值,而且学生也能够掌握。所以,我特别提供了一些范例,让学生依样画葫芦,不是说要学生完全掌握,而是要让学生有一种不过如此的感觉,以便今后用起时能够捡起来。

总而言之,理论教学实践化,是必须予以贯彻的宗旨。具体在实施的过程中还要认真的考虑细节,要适合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要注意循序渐进,要让学生逐步树立起一种成就感和自信心。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比较成功的,采用这种方法以后,学生兴趣大多了,上课睡觉的人基本没有,教师课堂上的威信也更足了。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小而精不要大而全

通过研究我发现,现有的高职学院《桥涵施工技术》课程的内容有较大问题,多依照本科学历教育的教学内容编制,不符合高职学生的“够用、必须”原则。

我认为高职学生讲课最忌“大而全”。无论用多少学时,要绝大多数的高职学生去掌握斜拉桥施工、悬索桥施工以及转体施工等高难度的施工工艺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高职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主要是一线的基层管理工作,无论在什么工程上都是大同小异的,学习桥涵施工技术的目的并不是今后去做总工编制施工方案,而是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消化其它职业技能课程,所以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千万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最好的方法是小而精,选择一些简单的,使用频率高的工程内容来进行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我选择的是桥梁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明挖基坑承台施工、水中钢板桩围堰施工、桩柱式桥梁墩台施工、高墩桥台滑模施工、简支梁预制装配施工、简支梁桥现浇施工、连续梁桥悬臂施工等单元为教学重点,基本上就能够满足实际需要。考虑到学院所在地附近就有一座钢筋混凝土系杆拱桥,我专门选择了系杆拱桥的施工作为选修内容,同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我在地道桥顶进施工方面颇有研究,所以又选择了地道桥顶进施工作为教学补充内容。

通过合理的选择,我发现教学起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认为每堂课都有收获,掌握程度较高。

四、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要精心设计,互为补充。

经常有学生反映,教师课堂一节课不如在工地十分钟。这说明了做好实践性环节的重要性。这一点要明确,不能忽视。目前各大高职院校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实践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学院花费几千万上亿建立了校内实习基地群,有的却是一穷二白。这些都是现实,办学必须切切实实考虑现实的问题,不能为了教学效果而不计成本。我认为除了试验检测设备可以考虑一次性投入外,其余的设施都要从投入产出比来进行分析。我认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结合专业群来统筹安排,几个比较合适的项目是桥涵桩基础钢筋笼的制作安装、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施工、简支梁桥支架与模板加工制作安装。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我院有资源工程系,有钻孔设备基地),还可以选择钻孔项目。其余的实践教学环节,最好是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完成,同时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必须落到实处。

五、桥涵施工技术课程和其它课程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原则上是先学施工技术再学其它职业技能如公路工程造价、公路工程质量检测等课程比较合理,但是从教学进程的安排和效果来看,也不是必须的。我认为根据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特点,我们要将这些专业类课程都尽量自成体系,尽量割裂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铺垫的关系。我经常听到很多老师讲由于前面哪些课程没有讲好而导致自己的课程没法讲,我认为必须从根本上摒除这种观点,要一切以学生真正掌握为目标。

通过专业整体统筹可以更好地保证课程之间的联系得以较好的保持,具体做法是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以本专业的几门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桥涵施工技术,道路施工技术以及逐步成为核心课程的隧道工程技术的教学需要为主,划定哪些课程必须讲授哪些内容。由于现在课程教学改革比较频繁,目前教学内容真正能够严格实施的不多。我们现在的做法是在一个统一的载体上进行教学,这个统一的载体是现场提供的一整套完整的公路工程图纸,包含了道路、桥涵、隧道等各类工程,各门课程教学过程中尽量围绕这套图纸或者这个项目进行,争取逐步统一以建立和保持各门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

六、教学效果的考核方式要简单可行,操作性强。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汽修班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整理2篇

    - 阅0

    汽修班毕业生自我鉴定篇1时光如梭,转眼即逝,当毕业在即,回首三年学习生活,历历在目:三年来,学习上我严格要求自己,注意摸索适合自己情况的学习方法,积极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学习.....

    关于诚信的演讲稿分钟范文(整理15

    - 阅0

    诚信的演讲稿3分钟篇1各位同学们,亲爱的老师:今天咱们来谈一谈诚信。在当今这个社会,诚信可谓是非常的重要,有人将它比作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在24字核心价值观中也有诚信。诚.....

    行政文员年终工作总结范文(整理3篇

    - 阅0

    行政文员年终工作总结范文篇1经过这差不多一年的不断学习,以及同事、领导的关心和帮助,我已完全融入到了我们中心这个大家庭中,个人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水平也有了相应的的提高。.....

    教练员个人工作总结范文(整理3篇)

    - 阅0

    教练员个人工作总结范文篇120xx年从一名专业驾驶员转换为一名驾驶培训操作教练员,刚进入内江市雄风驾校工作时,以为自己从事了十几年的汽车道路运输,有着很好的驾驶技术和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