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的观后感(精选2篇)

来源:整理

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的观后感篇1

今天早上8:20,河南法制频道播出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人格教育》节目,我们学校给每位家长都发了一张节目预知单,并发了短信告知。于是,爸爸和我准时坐在电视前进行收看。于丹老师认为,“中小学人格教育”,其实就是教育孩子如何追寻一种生命的快乐和尊严。

于丹老师的讲述有理论阐述、有故事启迪、有古语名句,旁征博引、令人深省。通过收看这栏节目,我知道了“一碗米的价值因人而异,一个孩子的空间大小也因人不同,除了老师和父母能够帮助他发现最大的价值空间,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来认知自己的生命”;知道了“一个孩子很小的时候,能不能拥有很多快乐,比他掌握很多知识更重要。”;知道了“一个小孩子,如果能用他的行动让别人感到幸福的时候,那么,他的收获远比他的付出多。”……由此,我更知道了老师和父母在孩子成长教育中的重要性,“我们能够陪伴孩子成长,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让孩子独立去完成自己的发现,去完成自我成长的修复。真正爱孩子的老师和父母,不是教孩子怎么去躲避挫折,而是教会孩子在面对挫折时,怎样去修复生命。”……

于丹老师认为,现在的大学生,都是从中小学过来的,与大学相比,中小学教育更重要。“现在的大学生,专业知识确定很专业,但他们人格的缺陷,却是在大学里无法弥补的。孔子说:一个人‘十五至于学,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现在的孩子,四五岁就开始了学习,家长带着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教会他们承受应试的压力。今天该教孩子学什么?不是知识,不是技巧,而是朴素的人格和内心道德力量,这些胜过知识和技巧。”

节目结束了,留给我的却是思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我觉得学校作为一个专业教育机构更是责任重大,如何通过家长学校、教育博客、学校网站等途径和家长一起探讨教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想到此,不由得想起了我曾经写过的一篇博文,那是从老师和家长双重身份的一点体会和呼吁。

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的观后感篇2

今天,我观看了于丹老师的讲座《中小学生人格教育》。

于丹老师在人格教育中主要为我们强调了一点:在我们中中学生所要完成的必修课中,不仅仅是学习。我们还要懂得怎样自我控制一些不好的习惯,还要学会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学会如何正确地处理一些人际关系还要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得家务活。

于丹老师说的孔子的一句“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话,这一点其实也不假,学习并不是最重要的,比学习更重要的还有许多我们需要学会做的事,而最重要的,便是怎样做人。只有学会了做人,自己所学的知识才能够正确的利用。

做人其实也是一门学问,其中包括道德、礼仪等等。而我们中学生除了要做好道德、礼仪方面的学习之外,还要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一个人,就算学习再好,但却不能自己照顾自己的话,那么就算他四肢健全,也是一个废人。像三国时期的司马懿教育孩子一样,不要过多的让爸爸妈妈帮你干一些事情,要先自己学着试探性的先做,实在不会的'话再让爸爸妈妈来帮忙。(或自己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和父母探讨更好的方法。)

于丹老师讲的这一堂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我们中学生的必修课内,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学会了怎样做人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连这些都不会的话,就算学习成绩再好,也是一个不具备健全人格的人。

观看完于丹老师的讲座后,我深深地明白了做人不可太孤傲这一道理。大家都知道楚霸王项羽吧!他的出身不比刘邦卑微,他的军队也许比刘邦的更强大,但他为什么最后失败了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不信任别人,他的身边不乏有文武双全的人物,但是他生性多疑,总是不相信别人,导致自己最后遭受十面埋伏。关羽的遭遇和项羽也类似,关于身为武圣,却太孤傲,就是因此,他才会败走麦城,至自己于死地。所以,搞好人际关系还是很重要的。

大人们常说,要想成才得先成人。所以,我们身为一名中学生,肩负着祖国的希望,要想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合格人才,需要学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学会做人!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