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故事》读后感(整理3篇)

来源:其他

《书的故事》读后感范文篇1

这本书的作者是前苏联“科学文艺”的创始人之一——伊林。他的《十万个为什么》等一系列作品堪称优秀科普的典范。伊林是广大青少年所喜爱的作家。前苏联曾统计过,他的作品最多,那时全世界已有他著作的译书近200件,语言44种,印数多达5亿册。这是个多么震撼的数字啊!

这本书讲述了笔,纸,字等的发展历程,这也是人类文明传播的历史。从文字的发展历史开始,讲到发明纸张和印刷术。我尤其对中国文字的发展感兴趣。

人们一开始是用绳子记事的。比如,需要记住几件事,就打几个结。里面的结代表最开始发生的'事,外面的代表后发生的。后来人们觉得这样太过麻烦,而且也容易出错。后来便有了甲骨文,更像是图形和文字的结合,从甲骨文,金文——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最后演变到今天的字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也足以感觉到人类的智慧,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包括笔的创造,纸的诞生,文字的演变发展,都让我无比的震撼。

《书的故事》就像泥土里的珍珠,熠熠生辉。非常推荐大家去读,也希望大家多去读一读米·伊林的书。

《书的故事》读后感范文篇2

最近,薛老师推荐我们读一本好书《书的故事》。他的作者是苏联作家米·伊林,他是前苏联“科学文艺”的创始人之一,我很早就读过他的《十万个为什么》。读了《书的故事》这本书,我深刻了解了中国汉字的由来和书的发展史。

起初,人们是靠打绳结记事情的,后来慢慢发展到了画图像,再后来才慢慢有了文字。周朝时期大篆的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以秦国的“小篆”作为标准,统一了全国文字。小篆书写形式平衡对称,富有艺术美感。东汉时期,隶书盛行。它的特点是蚕头燕尾,规矩古雅。到了现代我们就写楷书了,它点画完整,字迹清晰,结构合理。

书的发展史:在很久以前世界上是没有纸的。埃及人发明了一种奇怪的书叫“纸头”,它是一种长方形薄薄的质料,一方方链接起来有一百米长,人们写字的时候是分着格数写的。后来人们用一种古怪的植物制造出一种芦叶纸。再后来罗马人发明了蜡板,就在木板上镶嵌上蜡板制成了“蜡板书”。之后人们发明了羊皮纸,这种材料昂贵普通人用不起。最后我们东汉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我不禁感慨:中国真是创造天才的`民族!

如今,进入电子时代。纸质书的命运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但我相信纸质书是不会消失的,因为纸质书传承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承载着人们无尽的情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书的故事》读后感范文篇3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书的故事》,这本书是前苏联作家伊林先生的著作,如果你没听过他的名字,但你一定读过这一本书——《十万个为什么》这是伊林作家最好的一部儿童科普作品,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我这一本是胡愈之先生从法文本翻译过来,又与俄文版校译后的,目前是译的较全面的。

我们人类有自己的历史,书当然也有自己的历史。光是写书的笔、墨、纸就换了好几样呢。就比方说笔吧,有写在石头上的笔、刻在蜡板上的尖笔、写在芦叶纸上的羽毛笔、写在羊脚皮纸上的钢笔,还有就是我们现在用的各种各样的'笔。

现在白纸即将迎来它的重大危机,电子书本现在也将像皮纸取代芦叶纸那样取代白纸了。比起电子书,纸质书的缺点逐渐显现出来,如不能时刻带着、怕水、易坏、易燃等缺点。然而电子书却将白纸的缺点变为了自己的优点:只需一台手机或平板电脑就能将成千上万本本3000多页的书通通存起,随用随到。而且它不怕水、不易坏。

如果那一天电子书真正取代了纸质书,我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到时没人会再拿着纸质书,图书馆也将成为历史,那么文章就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书也失去了它的韵味,所以我是不希望纸质书被电子书取代的。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