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能力分析开题报告(精选6篇)

来源:网络

盈利能力分析开题报告篇1

1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概述

1.1企业并购的概念

企业并购是企业兼并或收购的统称,是并购企业实现自身扩张和增长的一种方式,一般以企业产权作为交易对象,并以取得被并购企业的控制权作为目的。以现金、有价证券或者其他形式购买被并购企业的全部或者部分产权或者资产作为实现方式。

1.2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的概念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指在并购活动的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企业发生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可能性,是并购价值预期与价值实际严重负偏离而导致企业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

在某种意义上,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是一种价值风险,是各种并购风险在价值量上的综合反映,是贯穿企业并购全过程的不确定因素对预期价值产生的负面作用和影响。

2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分类

2.1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

所谓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是指在并购过程中,由于对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而导致并购企业财务状况出现损失的可能性。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是并购交易的精髓,目标企业的估价取决于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未来收益的大小和时间预期。

导致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

第一,财务报表风险。财务报表是企业价值评估的重要依据,如果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本身不够真实或者经过粉饰美化,那么计算出来的目标企业的价值就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

第二企业管理论文,利润预测风险。目标企业以前年度的财务数据对了解该企业的经营状况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但是,并购企业真正关注的是目标企业的未来收益能力,并以此为主来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

第三,贴现系数风险。通过预测企业未来价值增值的方法来评估企业价值,贴现率的估计就是一个关键问题,而这种估计由于存在很强的主观性,往往会造成结果的不正确。

2.2流动性风险

并购占用并购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将导致并购企业资产的流动性降低。并购后,并购企业可能由于债务负担过重,缺乏短期融资,导致出现支付困难。当并购企业采取现金收购时,首先考虑的是资产的流动性。流动资产和速动资产的质量越高,变现能力越强,并购企业越能顺利、迅速地获取收购资金论文开题报告范例。这同时也说明,并购活动占用了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从而降低了并购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和调节能力,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2.3融资风险

并购的融资风险主要是指能否按时足额地筹集到资金,保证并购的顺利进行,如何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金渠道在短期内筹集到所需的资金是关系到并购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并购对资金的需要决定了企业必须综合考虑各种融资渠道。

如果企业进行并购只是暂时持有,待适当改造后重新出售,这就需要投入相当数量的短期资金才能达到此目的。这时可以选择资本成本相对较低的短期借款方式,但还本付息的负担较重,可能会陷入财务危机。如果买方是为了长期持有目标公司,就要根据目标企业的资本结构及其持续经营的资金需求,来确定收购资金的具体筹集方式。并购企业应针对目标企业负债偿还期限的长短,维持正常的营运资金,使投资回收期与借款种类相配合,合理安排资本结构。

2.4整合风险

在整合期间,财务风险的形成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其表现形式可分为:

第一,企业财务组织机制风险。是指并购企业在整合期内由于相关的企业财务机构设置、财务职能、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组织更新、财务协力效应等因素的影响,使并购企业实现的财务收益与预期财务收益发生背离,因而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第二,资本运营风险。并购完成后企业在进行资产经营过程中,要对企业的资产、成本、财务运作、负债、盈利等财务职能按照协同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实施财务整合和科学监控,以实现企业的并购目的。但由于宏观环境和具体环境的不可确定性,以及企业内部财务行为的管理失误企业管理论文,而使企业并购后未能实现预期的并购目的,会导致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

第三,盈利能力风险。实施并购后企业资本是否能实现保值增值、能否带来预期的投资回报是并购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企业并购后的盈利能力风险,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持续生存问题,同时也关系到管理者和其他股东的未来收益与债权人长期债权的风险程度。

3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3.1尽量获取目标企业全面准确的信息,降低企业估价风险

中小企业对并购前财务风险的防范,应采取以下对策:

3.1.1对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查。

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是并购过程中首要信息来源与重要价值评估依据。其数据的真实性对评估结果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为了防范价值评估风险,首先就要对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审查。对目标企业的各项资产、负债进行清理。评价目标企业的会计计量和确认及会计处理方法是否符合相关准则和规定,财务状况、财务比率是否恰当,是否有人为操纵利润的情况。

3.1.2采用恰当的估价方法合理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

目标企业的估值定价是非常复杂的.一般需要各种估价方法进行综合运用,采用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同一目标企业进行评估,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并购价格。并购企业可根据并购动机、并购后目标企业掌握资料信息的充分与否等因素来决定采用合适的评估方法。常用的方法有清算价值法、市场价值法、现金流量法。总之,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应当根据并购的特点,选择较为恰当的并

购估价模型。

3.2合理确定融资结构

在企业并购中,合理确定融资结构,应当将风险控制放在首位,然后考虑成本最小化。因为一旦融资失败,将会导致企业并购的财务危机,这样成本最小化也就失去了意义。并购融资结构中的自有资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要保持适当的比例,但在选择融资方式时要考虑择优顺序。

具体而言:(1)测算企业可利用自有资金的数量和时间。准确预测企业可以利用的自有资金的数量和时间,对于合理使用自有资金,优化企业并购融资结构至关重要。(2)推算企业偿债的能力和负债融资的风险临界规模。准确测算企业的偿债能力,并根据偿债能力确定融资的风险临界规模,对于合理确定负债融资规模和避免财务风险具有重要作用。(3)确定并购的股权融资规模。

3.3增强杠杆收购中目标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稳定性杠杆

收购的特征决定了偿还债务的主要来源是整合后目标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首先,目标企业必须是经营风险小,产品有较为稳固的需求和市场,发展前景较好,才能保证收购以后有稳定的现金流来源。其次,收购前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的长期债务都不宜过多,这样才能保证预期较稳定的现金流量能够支付经常性的利息支出论文开题报告范例。最后,并购企业最好在日常经营中能提取一定的现金作为偿债基金以应付债务高峰的现金需要,避免出现技术性破产而导致杠杆收购的失败。

3.4.整合期财务风险的防范

企业实施并购后,财务必须实施一体化管理。目标企业必须按并购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整合。中小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财务整合的必要性来自于财务管理在公司运营中的重要作用。任何企业如果没有一套健全高效的财务管理体系,就不可能健康成长。许多中小企业之所以被并购,正是由于财务管理不善企业管理论文,成本费用居高不下,资产结构不合理,反映到产品成本上便是无竞争优势。

其次,财务整合是发挥企业并购所具有的财务协同效应保证。财务协同效应主要是指并购给企业财务方面带来的各种效益。一般表现在:通过并购实现合理避税,预期效应对并购的巨大刺激作用。这些都需要在财务整合的基础上得以实现。

最后,财务整合是实现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有效控制的途径,更是实现并购战略的重要保障。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的生产经营实施有效控制,并做出及时、准确的决策,重要的前提是具有充分的信息。一般而言,并购双方的会计核算体系、定额体系、考核体系、财务制度等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并购企业客观要求统一会计口径,才能实施有效控制。

4结论

盈利能力分析开题报告篇2

摘要:从05年至今,红十字会等非盈利组织机构发生的频率极高财务丑闻,使得很多热衷于非盈利组织的捐款者对国内组织资金使用质疑不断。非盈利组织(NPO)自1980年左右在全世界兴起以来,始终为维持社会稳定所努力着,然而非盈利组织的财务系统建设却非常不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也非常不健全,无论是内审以及外审均没有严格的体系规范,这样的财务环境和财务监管环境限制非盈利组织的发展,因此加强NPO的财务系统建设,以及大环境对非盈利组织的审计监管力度特别关键。本文集中阐释了对中国的非盈利组织财务的大体情况,分析非盈利组织的财务监管问题,并以壹基金为例对于财务状况进行详细分析,围绕非盈利财务监管,讨论了监管中出现的问题,并就如何加强监管提出了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非盈利组织;财务监管;审计

一、非盈利组织财务监管的基本理论

(一)非盈利组织的涵义与特征

1.非盈利组织的涵义

非盈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从事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慈善等社会公益性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非盈利组织顾名思义是不以获得利益,或者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的,这点是非盈利组织区别于商业组织最本质的特征。但是一些专业人士认为非盈利组织与盈利组织最本质的区别是:非盈利组织的利润是有分配限制的,不能分配给股东和其他投资者。

非盈利组织有时也被专业人士称为第三部门,与政府部门通常被称作第一部门,企业部门通常被称作第三部门。这三个部门是改造社会的三大主力。当然非盈利组织必须要有收入,来平衡成本支出。但特殊的点在于,非盈利组织的收入与支出是受限的。非盈利组织获得的经费中国税法规定是有税收优惠的。个人对非盈利组织的捐款部分也扣税。

2.非盈利组织的特征

(1)运营组织的目标不是盈利;

(2)所有的出资者(组织或者个人)不能够因为出资获得非盈利组织的所有权,利润不能够分配给出资者;

(3)非营利组织倘若进行破产清算,那么清算后的价值应当分配给公益事业,不能够挪作他用。

(二)非盈利组织的财务监管

1.非盈利组织财务的特征

(1)收入的主要来源不是客户。非盈利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不是来源于为客户提供服务,而是依赖大众的捐赠和支持。非盈利组织为实现公共利益而提供服务,收费非常低,有的甚至是免费的,非盈利组织的运营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2)没有利润指标。非盈利组织非的目标是服务社会大众,而不是像其他商业企业为了获取利润。非盈利组织的财务报告中没有利润这一指标,只有收入支出,所以在管理系统的建设上与商业企业而还有很大的区别,这样的区别一定程度也造成管理目标的不明确。

(3)权力和责任不够明确。由于非盈利组织不存在利润指标这一单一的管理目标,所以导致部门员工的绩效考核比较困难。并且不同部门之间的权力责任划分也不明确。

(4)所有权形式特殊。根据有关法律,非盈利组织对资产权益的处置有严格的限制。处置程序以及方案必须通过资产提供者的允许,当然处置资产最后获得的收益也要全部供给社会,不能挪为己用。

2.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的主要功能

(1)体现组织宗旨。我们通常可以通过分析一个组织的收入和支出项目性质和内容,来判定组织是否是非盈利组织。在美国,审计部门主要通过这一标志来评判一家组织是否具有免税资格。

(2)对基金进行有效使用。由于非营利组织资金的获得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要有完善的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系统,这样才能实现资金的有效使用。

(3)防止腐败。较为严格的财务管理能够使财务信息以及非盈利组织的信息最大程度透明,从而能够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

(4)有效监督组织的运作。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能有效监督组织的运作。公众阅读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以及审计报告,间接地监督其组织活动的非营利性及合法性。

(5)争取减免税。非营利性组织由于其经营的特殊性,可以得到国家税收方面的支持,享受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国家通过立法程序,制定对非盈利组织的免税政策以及对捐赠人的免税政策,可以促进非盈利组织的有效运行。

二、非盈利组织财务监管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对非盈利组织的财务监管尚未成熟,对公益组织一般出具的是审计监测报告,而在国际上一般出具的是审计报告。在外部尚未形成“他律”约束的环境下,一些先成长、已经正规化的组织已经开始主动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自律,包括建立理事会,对外公布财务信息,员工参与财务决策等,但对于更多的小的民间组织来说,目前所能做到的公开透明,只是及时在网络上公示受益对象上具体到某个村某个人。

1.壹基金财务监管案例浅析

(1)壹基金简介。2007年,李连杰先生建立了壹基金。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2010年在深圳注册,是国内第一家公募基金会,壹基金的关注灾害救助、儿童关怀、公益人才培养等民生领域。

(2)壹基金财务监管状况的现状与问题。信息透明是非盈利组织本身应该具有的特质,也是非盈利组织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壹基金不断在倡导非盈利组织财务透明,一方面,壹基金积极的进行财务透明行动,比如在官网上披露捐赠方式以及捐赠名单,在官网上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出具的年度审计报告,交给大众监督,且审计报告将基金会的收入以及成本的详细信息进行披露。另一方面壹基金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大力推行非盈利组织财务透明,所以一直是公益界的典范。

壹基金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向大众公开自己的财务报告,并由知名审计师事务所审计,并公布捐款人名单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财务腐败。

2.中国红十字会财务监管案例浅析

(1)中国红十字会简介。中国红十字会是国际红十字会组织的一员。红十字会组织的使命是向全世界提供人道主义救助。中国红十字会的理念是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为世界和平而不断努力奋斗。

(2)中国红十字会财务监管状况的现状与问题。2011年引发中国红十字会风波的“郭美美”事件充分说明了中国红十字会组织内部财务管理和控制活动的混乱。中国红十字会的财务是不透明的,包括资金的来源与资金的用途,现今在中国的红十字会官网上没有任何关于财务的披露信息,但事实上每年红字会的资金是非常庞大的。

国外的红十字会,尤其在美国,英国等地都有较为完善的财务透明体系以及很好的运作方式。并且国外还有好多的非盈利组织专门去监督红十字会以及其他的非盈利组织的财务是否透明,以及相关的行动是否需要再加强。

3.免费午餐财务监管案例浅析

(1)免费午餐简介。2011年4月邓飞等几百名记者以及国内数十家媒体联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共同发起免费午餐公益项目,倡导大家每天捐款,由免费午餐聚集所有善款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午餐。

(2)免费午餐财务监管状况的现状与问题。虽然免费午餐项目是民间发起,但是因为挂靠单位是中国福基金,根据法律要求要单独出具项目的财务报告,以及让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其相关负责人表示不同于其他非盈利组织的运作模式以及行为规范,免费午餐倡导以身作则,通过完善自己,通过真正的做到公开透明来恢复中国的慈善界、公益界、非盈利组织的公信力。

为了体现信息公开透明,免费午餐项目开始晒自己的财务信息,更为特别的是免费午餐成立了自己的监督委员会,也是来监督免费午餐的项目运行,让捐款都能用到该用的地方。

从免费午餐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该组织不仅通过晒财务报告来达到一定程度上的信息透明,还通过新媒体晒捐款来源以及捐款用途接受大众的监督。

三、如何改进非盈利组织的财务监管

1.实现非盈利组织的财务透明

财务透明指非盈利组织必须要向大众披露完整、规范、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非营利组织还必须向捐赠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各种报告,接受监督。此外,还应该向公众全面公布组织中各级工作人员的薪水。借助服务成效和职员的报酬的资料具有透明性这一方式,人们就能够评价一个组织是否在完成他的目标,并能够对同类组织的成就和费用做出理性的比较。只有先做到财务透明,才能提供非盈利组织的公信力,解除大众的质疑。

2.加强非盈利组织的内部控制以及外部审计

要加强非盈利组织的内部控制以及外部审计,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国际上红十字会以及慈善组织的做法进行展示说明。

首先,要进行审查。在国际上,所有的非盈利项目以及组织的财务报告都是要经过专业的审计师详细审查的。像非常大型的慈善组织的财务报告都要经过国际四大出具非常专业的审计报告。

其次就是要让公众看到这份审计报告。很多非盈利组织不对自己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更别说公开审计报告。审计报告至少要放到官网上接受大众的监督,有的非盈利组织不在官网上说明任何关于财务的信息,却在公开场合倡导财务信息透明,这是典型的假大空做法。

再次就是,非盈利组织应该向捐款者提供有关捐款用途的信息。例如香港红十字会会定期向大额捐款者报告财务报告,是非常详尽的财务信息,也要定期访问小额的捐款者,向其说明捐款的用途。

最后就是要加强对非盈利组织的管理。比如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凡是发现不正当利用善款的组织都要被立即吊销执照,甚至要承担更为巨大的法律责任。但是在我国家监管力度还非常不够。

3.建立健全非盈利组织的财务会计系统

建立相对比较健全的审查制度以及内部牵制制度。实现所谓的财务信息透明,重点是让涉及到相关利益者的各种利益要实现平衡,要实现各方利益的有效制衡。也就是说财务会计体系的制定要实现多方利益都能兼顾的到,并且能实现利益间的制衡。

非盈利组织内部要有合理的内部审计制度,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并且与财务部门实现有效的分离。比如在免费午餐这一公益项目执行过程中,成立了监督委员会。在我们国家,即使在商业界内部审计制度也没有很好的推行,在非盈利组织界,这依然是一个比较难实现的愿景。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初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非盈利组织有潜力去改变世界,但是由于非盈利组织资金来源,成本收入的特殊性,所以非盈利组织的财务应该接受大众的监督,实施财务信息透明。在国内外财务透明执行方面,每年都有进步,在中国,伴随着舆论对非盈利组织的财务丑闻的痛斥,各大组织都在不同程度的公开财务信息,渠道有公开财务报告,请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并通过新媒体等方式接受大众监督。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人民出版社,2005:10-30.

[2]刘海英.民间组织的财务透明与监管.中国发展简报网,2008:1-2.

[3]恩友财务.广东省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现状调查分析报告.北京恩友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官网,2011:1-5.

[4]马秀兰.浅议草根非盈利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管理纵横,2012:1-2.

[5]杜英.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报告的改进.西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1-2.

[6]KamalGupra.ContemporaryAuditing.TataMcGraw-HillPublishCompanyLtd.1999:1-2.

盈利能力分析开题报告篇3

盈余质量是目前国内外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焦点,因为盈余质量的研究既为投资决策提供更好的分析手段,又可以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还能为经营者提供更有效的管理信息。而契约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在信息不对称情形下的契约不完全的根源,当事人如何设计一种契约,以及如何规避当事人的行为问题。本文旨在利用契约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对盈余质量及其在资本市场与劳动力市场上的作用进行分析。

一、盈余管理与资本市场契约

现代契约理论中的逆向选择模型在资本市场上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如何降低投资者对盈余信息的获取成本,及提高盈余信息在企业或金融资产价值评估与预测中的作用问题上。然而投资者所能获得的是管理当局报告的盈余,而公司的真正赢利能力或盈余质量却是管理当局的私人信息。这种盈余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低盈余质量证券将高盈余质量证券驱逐出资本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

现以资本市场的证券发行为例。假定市场根据公司的报告盈余确定该证券的发行价格,公司经营期限为单一期间,不考虑风险因素,即发行价格等于盈余与无风险利率的贴现值。假定有A、B两只证券准备发行,它们的报告盈余相等,但盈余质量存在差别,股票A的盈余质量高,股票B的盈余质量低。它们的报告盈余分别为2个单位与1个单位,无风险必要收益率均为10%。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由于股票A发行定价为2/10%=20;股票B发行定价为1/10%=10,股票A和B顺利发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仅仅根据管理当局的报告盈余确定发行价格。但在存在盈余管理的情形下,有可能出低质量的证券模仿高质量的,使得证券A和B的报告盈余都是1.5个单位,发行价格均为1.5/10%=15。对于发行价格本应为20的证券A,由于发行价格只有15,所以公司A将寻找其他的融资渠道,从证券发行市场退出。而对于发行价格本应为20的证券B,能够以价格15发行,证券B愿意留在证券发行市场上发行。这样,虽然是相同的报告盈余,但留在证券发行市场上的是盈余质量差的证券。再假定投资者因知道上述情形,而不愿按照报告盈余确定的发行价格购买证券。因此,15不可能是股票发行的均衡价格,唯一的均衡发行价格是10。只有盈余质量低的证券发行,盈余质量高的证券则退出市场。

上述分析表明,市场上将充满盈余质量低的公司证券,将动摇投资者的信心,甚至导致市场的崩溃。但实际上这种情形并未发生,因为一方面,盈余质量高的证券通过某种形式传递其质量高的信息,减少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人们考虑了这种逆向选择的情况,所以在进行市场设计时采取了一些缓解逆向选择的机制设计。比如信息中介机构,资本市场中有两类信息中介机构:一类是金融中介机构。另一类是信息中介机构。这些信息中介机构凭着自身的声誉向投资者提供公司盈余质量的保证,从而减少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

并且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管理当局也在资本市场上存在下列盈余管理动机:一是首次公开发行证券。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盈余管理现象,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之前的财务预包装过程中,资产收益率的中位数在IPO当年达到顶峰,随后下降;资产收益率的中位数下降在不受保护行业统计上显著,而在受保护行业统计上不显著。研究表明一个即将上市的企业,其经营者很可能对募股说明书中报告盈余进行操纵,以使公司股票有一个理想的价位。二是避免违反债务契约。Defond&Jiambalvo对实际上已经违反契约的样本公司进行检验后发现,样本公司在违反契约的前一年提高了盈余,他们将此解释为接近违反债务契约条件的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三是减少证券的监管成本。从一个足够长的时间来看会计方法的选择和盈余管理没有直接影响企业经济盈余,只会改变企业经济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概率分布。盈余管理对报告盈余的影响一般是短期,而不是长期的。因而,盈余管理对报告盈余质量的影响也是短期的,并且从长期来看这种影响是逐渐减弱的。

二、盈余质量与劳动力市场契约

股东可以通过直接监督或设计有效的管理者薪酬契约降低成本,而在监督和评价管理者绩效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会计信息了解企业价值的变化,因此,质量高的会计信息会提高经理人员薪酬对它的依赖程度是一个内生性的问题。

(一)会计盈余报酬契约有用性对盈余质量的影响

这种影响在盈余可靠性上主要体现了不利的方面。在董事会监督管理者效率不佳的情况下,若CEO的薪酬与会计绩效的敏感性较高,将助长经理人员的盈余管理行为。Balsam的研究结果支持无论分红计划是否存在,当薪酬与会计盈余的相关程度较高时,总经理越有可能采用提高盈余的会计选择,导致操控性应计项目的数值增大。实证会计理论下的企业的报酬契约的存在认为管理者会采取增加收益的会计选择行为,若机械化地将会计盈余用于薪酬决定时,可能引发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

(二)盈余质量对会计盈余报酬契约有用性的影响

董事会应该依据财务报表数字背后的经济活动来决定经理人薪酬,在决定经理人薪酬时对所有不影响公司价值的会计选择有所调整。一些研究致力于探讨董事会是否可以洞悉盈余数字本质与产出背景,进而调整决定薪酬的盈余数字。由于企业当前已实现的成长应当是企业前期投资计划实施的结果,而企业已实现的成长可以通过诸如资产账面价值、销售收入、净利润等指标的变动直接观测到。因此,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可以考虑通过分析投资机会集的各个变量与企业各方面成长指标的相关程度来辨析各投资机会集变量的优劣。

以上是盈利能力分析开题报告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参考价值,本站有更多盈利能力分析相关内容,欢迎关注。

盈利能力分析开题报告篇4

产品概述

盈利分析是以经济增加值(EVA)和经风险调整后的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为核心,结合财务统计基础及同业管理会计经验,建立起覆盖多维度统计要素的模型。通过盈利分析,能够帮助企业及时发现与目标的偏差,采取矫正措施,来不断改进绩效。

主要功能

应用价值

综合经营分析:通过本年实际与年度预算、上年同期进行对比,结合市场环境、产品服务以及内部管理等,对影响业务发展的各方面进行逐一分析;

多维度盈利分析,提供丰富、实用的决策支持信息:帮助企业从产品、客户、机构、客户经理、条线、渠道等角度,分析企业的盈利状况,支持发展战略;

完整的EVA/RAROC分析模型,整合风险与绩效:风险与绩效结合的企业盈利分析,核算每个账户收益,真正实现经风险调节的盈利指标EVA/RAROC的计算;

提供智能报告:生成管理业绩报告、事业部报告、产品盈利报告、账户盈利报告、预算和预测报告等,以APP、BI等形式进行展现。

盈利能力分析开题报告篇5

关键词: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盈利水平盈利质量

一、问题提出及文献综述

(一)问题的提出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会影响上市公司对财务报告披露时间的选择,年报业绩好的上市公司倾向于及时披露财务报告,而年报业绩差的上市公司倾向于推迟披露财务报告,即上市公司倾向于及时披露好消息,推迟披露坏消息,Gilvoly和Palmon(1982)的研究最早证实了这一现象,上市公司对财务报告披露时间的选择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并且具有较强的经济后果(Stephenzeff,1978)。从上市公司披露财务报告的时间选择反过来看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研究其相关性。如果发现财务报告披露时间选择异常的上市公司,在经营业绩特别是盈利水平和盈利质量上与其他上市公司有着显著的差异,那么应该关注这一类财务报告披露时间异常的上市公司,监管机构应该加强对该类公司的监管,注册会计师应该关注这类公司的审计风险,投资者应该谨慎投资该类公司,债权人应该考虑其违约风险。中国证监会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中规定:年度报告应

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中期报告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的上半年结束之日起2个月内,季度报告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第3个月、第9个月结束后的1个月内编制完成并披露。同时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统一采用公历1月1日到12月31日作为一个会计年度。这一规定使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与第一季报在披露时间上存在一个特殊性,即年报与第一季报的披露时间底线同为4月30号,从而使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与第一季报的披露时间间隔呈现出一个特殊现象:有的上市公司年报与第一季报的披露时间间隔极短,本文将这类上市公司与其他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和盈利质量进行比较研究,旨在发现披露时间间隔异常的上市公司在盈利水平和盈利质量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议。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本文研究的是年报与第一季报的披露时间间隔异常的上市公司,与其他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与盈利质量的差异。前提建立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年报与第一季报的披露时间规定的特殊性上,即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与第一季报的披露时间底线同为4月30日,国外没有类似的研究。本文研究的问题是财务报告披露的及时性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关系及其存在这种关系的原因,国外学者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有益的研究成果。国外研究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及时性问题的相关文献颇为丰富,Gilvoly和Palmon(1982)认为,年报披露的及时性是影响其有用性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960年至1974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中坏消息的年报容易推迟披露。Kross和Sehroeder(1984)以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季度盈余宣布及时性(早或晚)与所披露消息类型(好或坏)之间的相关性,以及股票回报与盈余宣布及时性的关系。他们将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研究扩展到了中期报告,结果支持了好消息提前披露,而坏消息推迟披露的假设。Watts和

Zimmerraan(1990)认为,在强制披露制度下,由于管理者无法对应披露的信息隐瞒不报,管理者有延迟披露“利坏”消息的动机。Begley和Fisher(1998)的研究也发现,与提前披露的年报相比,延迟披露的年报传递的往往是“坏消息”。我国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同样存在“及时披露好消息,延迟披露坏消息”的倾向,陈汉文和邓顺永(2004)对上市公司2000年至2002年间的盈余公告及时性与业绩状况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检验,研究证明中国市场存在“好消息早,坏消息晚”披露的规律。巫升柱、王建玲和乔旭东(2006)的研究也证明,当公司有“好消息”时,公司倾向于及时披露其年度报告,相反,当公司有“坏消息”时,公司则倾向于延迟披露。其中盈利(好消息)公司比亏损(坏消息)公司的年度报告披露更及时;而“标准”意见(好消息)公司比“非标”意见(坏消息)公司的年报披露更及时。唐跃军、谢仍明(2006),唐跃军、唐吟波(2006),唐跃军、邵燕(2008)对公司业绩组合、信息操作与中报的及时性进行了研究,证实了公司业绩组合和信息操作对中报披露和预约披露的及时性有着显著的影响,也发现了“早披露好消息,晚披露坏消息”的倾向。

综上所述,国内外研究成果主要证明了业绩不好的上市公司会选择推迟披露财务报告。管理层通过延迟披露策略使坏消息缓慢的反映到股价中去,年报、中报和季报都存在着推迟披露坏消息的现象,而本文研究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极短的现象,一方面是年报推迟披露的问题,这与已经存在的研究成果有相同之处,另一方面是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与盈利状况的关系问题,笔者尚未发现这发面的研究成果。导致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极短的原因可能有:管理层故意操纵披露时间间隔,降低市场对坏消息的反应强度和消息披露后的反应持续时间;管理层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减少召开会议的次数,在同一天讨论有关年报和第一季报的议案,从而导致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极短;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极短只是一种偶然现象,不存在人为操纵问题。本文关注的是第一个原因,研究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异常的上市公司在盈利水平和盈利质量上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探讨管理层是否有故意操纵的动机,并对这类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与投资者权益的维护策略提出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来源本文选取了2004年至2008年第一季度连续存在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由于数据库中有些上市公司的某些指标部分年度的数据为空白,本文剔除了这类公司,2004年至2008第一季度连续存在并能够取得研究所需全部数据的上市公司有1366家,为了避免各指标异常大或异常小的样本导致最终计算的均值不具有代表性,本文剔除了各个指标中最大和最小的10家公司,一共删除了124家,最终确定的样本数为12.42家。本文所有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

(二)研究方法本文研究中将用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相距的天数来度量年报与第一季报的披露时间间隔,把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相距天数在一周之内的视为披露时间间隔异常。在所选取的1242家上市公司中,2004年到2008年披露时间间隔在一周之内的家数分别为:300家、379家、372家、337家;披露时间间隔在一周之外的家数分别为:942家、863家、870家、905家。为了发现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异常的上市公司在盈利水平和盈利质量上与其他上市公司是否有显著的差异,本文需要选择一

些指标度量盈利水平和盈利质量。选择用于度量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的相关指标时,笔者参考了陈小悦,徐晓东(2001)、张俊瑞、赵进文、张建(2003)、于东智、池国华(2004)等作者的文献,最终确定的衡量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的财务指标为:每股收益(净利润/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数,用于反映每股创造的税后利润);营业收入净利润率(净利润,营业收入,用于反映营业收入创造净利润的能力);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股东权益,用于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总资产收益率(EBIT/总资产,总资产收益率与净资产收益率相比,把举债经营的效率纳入了考虑范围,从而反映所有资产的盈利能力,所以分子应为EBIT)。

在参考储一昀、王安武(2000),秦志敏(2003)等研究盈利质量的文献后,笔者选取的用于度量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财务指标为:每股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流通在外普通股股数,用于反映每股创造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能力);主营业,务收入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主营业务收入,用于反映主营业务收入获得现金的能力,评价主营业务收入质量);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净现金流量/净利润,该指标用来反应企业净现金流与会计利润的比例关系,评价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及其企业的盈利质量)。由于该指标中净利润是负数时,就没有比较意义,所以在研究这一指标时从样本中剔除了净利润是负数的上市公司,2004年到2007年各年剔除的家数分别为:139家、225家、149家、103家。

三、实证分析

(一)盈利水平指标分析每股收益、营业收入净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这四个指标的数值越大,公司的盈利水平越高,反映不同披露时间间隔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和盈利质量的财务指标的均值和中位数如(表1)所示。通过C表1)中的指标值可以看出,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在一周以内的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指标的均值和中位数连续四年无一例外地显著低于披露时间间隔在一周以外的上市公司,也就是说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异常的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显著差于其他上市公司。

(二)盈利质量指标分析每股经营净现金流量、主营业务收入现金比率、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等指标的数值越大,说明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越好,反映不同披露时间间隔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财务指标的均值和中位数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在一周以内的上市公司与披露时间间隔在一周以外的上市公司相比,评价盈利质量的三个指标的均值和中位数都要小,披露时间间隔在一周以内的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要显著差于披露时间间隔在一周以外的上市公司。

(三)总结分析从盈利水平指标看:披露时间间隔在一周以内的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要显著比披露时间间隔在一周以外的上市公司差,盈利水平差的上市公司管理层因为业绩不好面临着更大压力,这些压力包括业绩不好对股价形成的冲击,债务契约的相关限制影响融资能力,业绩较差对管理层薪酬产生影响等,这些压力迫使管理层采取一些牺牲盈利质量的措施来改善“形式业绩”。所以,业绩不好、盈利水平差的上市公司倾向于操纵年报和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而这类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同时又因为业绩的压力采取了牺牲盈利质量的措施,导致了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在一周以内的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也显著差于披露时间间隔在一周之外的上市公司。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异常可能由两个因素促成:一是年报的推迟披露。年报的资产负债表日为12月31日,产生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异常的上市公司披露年报的时间整体上偏晚,都在下年度4月份,由实证数据可以看出,披露时间间隔异常的上市公司盈利水平普遍偏低,年报一般表现为“坏消息”,上市公司管理层不得不考虑坏消息对市场产生的负面影响,这一压力会促使管理层操纵披露年报的时间,故意推迟年报披露,使投资者自行消化一部分坏消息,让坏消息能够较缓慢地提前反映到股价之中。二是缩短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在年报表现为坏消息,第一季报表现为好消息时,管理层操纵年报和第一季报披露时间,推迟年报披露的时间的同时尽可能安排第一季报靠近年报披露,缩短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的时间差,年报坏消息的影响会因为第一季报好消息的披露而得到削弱,让市场迅速关注到该公司季报已经是好消息的事实,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公司的年报与下年度第一季报的披露时间甚至是同一天。本文对样本(1242家上市公司)中扭亏为盈的上市公司(2004年至2006年分别为:57家、92家、55家)进行了单独分析,见(表3),由于2008年第一季度数据暂时不能取到,本文没有对2007年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数据发现,60%左右的扭亏为盈的上市公司年报与第一季报的披露时间间隔在一周以内,40%以上的扭亏为盈的上市公司在同一天披露年报与下年度第一季报。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上面的实证数据说明年报与第一季报的披露时间间隔异常的上市公司在盈利水平和盈利质量上与其他上市公司有着显著的差别,该类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和盈利质量显著差于其他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经济后果的存在是引起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经济后果学说认为财务报告影响管理者和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实际决策及其经济利益:一是财务报告影响管理者的决策。薪酬契约往往以报告净收益或者是股价为依据决定管理层的薪酬,财务报告直接披露净收益数据并能对股价产生重大影响,财务报告业绩表现的好坏会通过薪酬契约影响管理层的实际经济利益;同时债务契约的很多限制性条款中的财务指标也是以财务报告数据为依据计算出来的,这些指标达不到要求会给企业招致更大的债务契约成本,管理层还要考虑业绩表现对债务契约执行的影响。所以管理层有动机选择能够美化财务报告的会计政策和披露时机。二是财务报告影响投资者决策。财务报告是投资者获取关于公司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的重要信息来源,财务报告帮助投资者预测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从而预测未来收益,财务报告业绩表现的好坏会影响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发展和公司价值的预期,投资者会根据财务报告的业绩表现选择追加投资还是减持甚至是放弃投资。所以为了避免业绩不好对投资者决策的负面影响,管理层也会选择能够美化财务报告的会计政策和披露时机。三是财务报告影响债权人的决策。财务报告是债权人获取公司信息的重要来源,债权人通过财务报告判断公司的资产负债状况以及经营状况,判断公司的偿债能力以及公司违背债务契约的可能性,判断公司有没有违背债务契约的限制性规定,从而决定是否要求负债公司采取进一步的措施保障偿债能力。为了避免业绩不好带来更大的债务契约成本,管理层一样会选择能够美化财务报告的会计政策和披露时机。

综上所述,财务报告会影响投资者和债务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和经济利益,年报业绩表现不好的上市公司管理层面对着年报经济后果形成的压力:业绩不好会导致自身薪酬的降低甚至会影响管理层的去留问题;业绩不好会影响投资者信心,影响股

盈利能力分析开题报告篇6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动机;防范对策

0引言

财务报告粉饰一直是证券市场的”痼疾”,极大危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以及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因而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各国政府、学界均将其作为研究的重点。以往的研究侧重于证实这一问题的存在,分析其表现形式,普遍将财务报告粉饰视为机会主义行为,近期的研究发现了财务报告粉饰的其他一些动机,比较典型的有降低交易成本的动机、获得比较业绩优势的动机以及对市场预期做出理性反应的动机等,这些研究发现为我们防范财务报告粉饰行为提供了基础。本文在概述财务报告粉饰动机的基础上,提出一些防范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的对策。

1机会主义动机

机会主义动机是指管理当局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会采取各种手段,有目的、有策略地对信息加以筛选和歪曲,不惜损害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根据财务报告粉饰机会主义动机具体目的的不同又可以进一步细分。

1.1以误导资本市场为目的的机会主义动机

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仅靠所有者投入的资金使不够的,还需要从银行获取贷款或取得往来单位的商业信用;而债权人从风险的角度考虑,不会对资信状况不好、偿债能力较差、经营业绩不佳的公司贷款。因此,处于这种状况又急需贷款的公司,不得不对其财务报告进行粉饰,应付这些金融机构,自然会产生操纵会计信息、粉饰财务报告从而欺骗投资者的动机。此外,为了在资本市场上募集更多的资金,公司也存在虚拟利润,炒作股票,人为抬高每股收益的倾向。我国证监会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净资产收益率平均达到10%(且每年不低于6%)是取得配股资格的主要条件,因而,为了取得配股资格,在二级市场上获取低成本资金,上司公司想尽各种办法,力争达到配股“资格线”。

1.2获取以会计数据为基础的经营业绩的机会主义动机

现代企业可以被视为其利益相关者(如股东、经理、债权人、雇员以及政府机构等)之间的一组复杂契约关系的连接点[1]。企业的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明白,他们的自身利益有赖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是他们之间又存在利害冲突,他们为了牟取私利又有采取减少企业价值的行为与动机,试图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占为己有。在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对经营管理人员业绩评价都以财务指标为基础,如每股收益、投资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等,这些指标的计算均离不开财务报告。同时委托人在评价人经营业绩时,常常与经营者的续聘、晋升、工资及福利挂钩。财务报告在经理人的业绩评价中的作用以及委托人的监督成本较高会诱使经理人员运用财务报告粉饰牟取私利,从而使得财务报告粉饰行为不可避免。国内已有大量的文献检验了基于业绩评价的财务报告粉饰,这些研究表明,基于财务报告的业绩评价至少是一些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的诱因。

1.3以逃避监管为目的的机会主义动机

根据沪深两地证券交易所的股票上市规则。如果上市公司连续两年出现亏损或者有一年的股东权益低于注册资本,公司将被视为财务状况异常而被处以特别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如果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出现亏损,公司将暂停股票上市,若在规定期限内仍无法扭亏为盈,不再具备上市条件的,公司将终止上市。这使得上市公司为避免特别处理与摘牌采取财务报告粉饰行为提供了动机。我国有些公用事业单位,其收费水平高,但其财务报表上的盈利并不突出,这也说明可能采取了类似的财务报告粉饰行为。

2降低交易成本的动机

Burgstahle与Dichev发现上市公司存在将盈余微降操纵为微升或者将微亏操纵为微利的现象,他们认为上市公司这类进行财务报告粉饰的动机是为了降低与利益相关者的交易成本[1]。上市公司是盈利还是亏损以及盈利是上升还是下降,的确对利益相关者的心理会产生质的影响,从而影响与上市公司的交易成本。例如,顾客愿意为盈余高的公司的商品支付更高的价格,因为公司更可能履行其所承诺的质量担保与服务义务;公司的供应商将为盈余高的公司提供更优惠的条件,不仅因为盈余高的公司更有可能为当期的采购支付货款,还因为该公司将来可能进行更大数额的采购;银行愿意为盈余高的公司提供更优惠的条件,因为盈余高的公司违约与延期偿还贷款的可能性更小;高盈余公司的优秀雇员既不太可能辞职,也不太可能为了留下来而要求更高的薪水。因此,这些公司有避免盈余下降或亏损从而降低与其利益相关者的交易成本而进行财务报告粉饰的强烈的动机。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微利现象”与“10%现象”[2]。盈利公司的交易成本可能比亏损公司低,这至少可以对“微利现象”做出部分解释。因此是否达到“10%”的净资产收益率不仅是对证监会配股政策的反应,而且可能是基于交易成本的反应。

3对市场预期做出理性反应的动机

近期一些研究表明,公司管理当局的财务报告粉饰行为可以由管理当局对投资者反应的理性反应得到解释。Erickon与Wang调查了换股式兼并时的盈余管理,表明收购公司在兼并之前会高报盈余,其原因是目标公司会预料到这一情况,并在就收购价格进行谈判时根据预期的财务报告粉饰作调整[3]。Shivakumar研究了稀释权益发行(SecondEquityOffering)的情形,认为权益发行前的财务报告粉饰不是为了误导投资者,相反却是发行公司对发行公告时预期的市场行为的理性反应[3]。由于在现实中存在信息成本,投资者不能完整地观察到财务报告粉饰的金额,可能会刺激发行公司通过高报盈余以抬高股票的发行价格;投资者如果考虑到发行公司的这一诱因,会假设所有发行公告的公司在公告前会高报盈余,并因此会对发行公司的股票打折扣;由于发行公司不能令人信服地传递其不存在财务报告粉饰的信息,因而发行公司会理性地高报公告前盈余(至少达到市场所期望的程度)。

4获得比较业绩优势的动机

上市公司进行财务报告粉饰可能是为了获得相对于其竞争对手的比较业绩优势,其原因主要是,当投资者和债权人在进行投资或信贷决策时,常常将相互竞争的公司的财务业绩进行比较。既然同一行业的公司是相互比较的公司,某一公司财务报告粉饰的选择取决于它的竞争对手的财务报告粉饰的选择。此前的文献普遍认为由于机会主义而产生了财务报告粉饰。上述研究为考察财务报告粉饰的动机提供了新的视角,他们认为财务报告粉饰产生于获得比较业绩优势的动机,而不仅是机会主义;或者说,如果存在机会主义的财务报告粉饰动机,将会加剧财务报告粉饰。然而,在不存在机会主义问题的情况下,如果公司进行财务报告粉饰,那么在不考虑财务报告粉饰成本的条件下,股东的状况实际上被改善了。这至少对我国上市公司与其控股股东之间的不公正关联交易行为作了部分解释,尤其是在上市公司面临亏损或面临无法达到配股及格线的情况下,控股股东往往通过关联交易“借”一部分利润给上市公司,而控股股东实际上是为了将来从上市公司的比较业绩中获得回报。

5防范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行为的对策

上文分别讨论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行为的机会主义动机、降低交易成本的动机、获得比较业绩优势的动机以及对市场预期做出理性反应的动机等,但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粉饰为往往是几种动机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上述动机的财务报告粉饰行为一般都与信息不对称、公司管理人员行为不规范、业绩评价方法不当、监督和处罚不力、监管方式不完善等密切相关。因此,需要采取措施综合防范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粉饰行为。

5.1加强信息披露,减少信息不对称

加强信息披露,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提高公司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管理当局各种财务报告粉饰动机的了解,并据此估计公司财务报告粉饰的方向及金额大小,以便剔除财务报告粉饰的影响。增加对经营管理目标、管理当局的激励报酬计划、继任规划等的披露;披露易于被用来操纵的报表项目(例如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补贴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等)的主要构成和计算方法;要求上市公司披露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及过程,如加强上市公司对资产重组发生的背景、原因以及资产出售前经营情况的披露,这些披露可以提高市场对有关公司管理当局财务报告粉饰动机的了解。此外,我国还可以开通公司与市场信息使用者的热线,建立社会检举制度,增加市场对上市公司的了解。

5.2规范公司高管人员的行为,改善业绩评价方法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四年级绿豆发芽观察日记字(6篇)

    - 阅3

    四年级绿豆发芽观察日记400字听说绿豆泡入水里就可以长出豆芽,我非常好奇。于是,我就在装好水的盆子中泡了一....

    欢乐的元宵节作文(6篇)

    - 阅4

    欢乐的元宵节作文6篇1今年的元宵节过的是比较开心的,因为我前天做了个小手术,所以我不能干活啊,只好看着他们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