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城的作文(5篇)

来源:收集

关于长城的作文篇1

【关键词】长城;起源;概述

提起“长城”,人们往往会想到秦始皇时修筑的万里长城。在秦朝修筑万里长城之前,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就已纷纷在各自的边境地区修筑了长城,如齐国长城、楚国长城、燕国长城、赵国长城、魏国长城、秦国长城等,实际上秦朝万里长城就是在战国时期的秦长城、赵长城和燕长城的基础上修筑的。长城的起源是长城学研究乃至史学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最早的长城一般认为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有学者认为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学术界目前存在多种长城起源的观点,大概有长城起源于“列城”说、起源于“城”说、起源于“楚方城”说、起源于“堤防”说、起源于“封”说等五种意见,至今仍然没有达成共识,众说纷纭,以下试作介绍。

一、长城起源于列城说

李文龙在《中国古代长城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一文中认为“长城的修筑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此大体可分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长城和秦汉以后统一的封建帝国长城两个阶段”;“长城从出现到发展完备是有脉络可寻的,从其修筑历史和建筑形制及其附属设施的发展演变分析,长城大体经历了原始型、初级型、基本型、完备型四个阶段”。[1]考古学上发现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石城堡带和长城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这是在考古学上探索到的时代最早的长城的雏形或原始长城。李文龙认为长城的起源应该与夏家店下层文化这种“原始长城”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长城应当起源于4000多年前这种由一系列防御性小城堡组成的防御设施。

罗哲文在《长城》一书中观点与李文龙的观点很相似:“根据防御建筑工程发展的过程推断,长城是由烽火台和列城等单体建筑发展而成的。起初先建彼此相望的烽火台,或是连续不断的防御城堡,然后用城墙把它们联系起来,便成了长城”。[2]这种认为长城的起源与列城有关的观点可以称之为“列城说”。

二、长城起源于城说

景爱《中国长城史》提出了长城起源于“城”的观点:“要保卫大片的国土,只靠分散的城邑显然是有困难的,于是,人们在城的基础上想出了新办法,即将封闭性的城墙打开,改做连续性、单向性的城墙,……这种连续性的城墙都很长,可以长到数百里数千里以上,于是,人们给它起了一个新名字,叫做‘长城’。顾名思义,长城就是长长的城墙,这个名字既表明了它的特点和功用,又表明它来源于‘城’,……是城的扩大和延长,由‘城’演变而来”。[3]

周兴华在《从宁夏寻找长城源流》的序言中认为长城起源于防御院墙,是廓(郭)范围的扩大,“防御垣墙起源于原始人类的房屋墙壁和院墙……后来,院墙发展为聚落人群的围墙,聚落围墙发展为城市城墙。为了扩大城市的防卫范围,环绕城市再建垣墙,这就产生了廓(郭)。廓范围的不断扩大,形成了具有各种防卫功能的长城体系。环绕京城的廓,这实际上就是保卫京城的长城,后世有的被称作畿上塞围。环绕边境要害地区的长垣墙,就被称为长城、方城或长山”。[4]即长城的发展过程为:房屋墙壁、院墙—聚落围墙—城市城墙—廓—长城。

于元编著的《历代长城》认为“长城是城墙的延伸,源于中原农业部落对北方游牧部落的防御”,[5]这与长城起源于城、廓的观点类似,可以把这类长城起源的观点称为“城说”。

三、长城起源于楚方城说

很多专家学者特别是研究楚长城的专家学者认为长城起源于“楚方城”,认为在时间上楚方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在形态上楚方城的形态是长城起源的最初形态。

关于楚方城的文献记载很多,经常被采用的有以下几则材料:《左传·僖公四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汉书·地理志》南阳郡叶县条:“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曰方城”;《水经注》卷二十一:“楚盛周衰,控霸南土,欲争强于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逼华夏,故号此城为万城,或作方字”,等等。其中《左传·僖公四年》中的“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关于楚长城最早的记载,认为在公元前七世纪前后(僖公四年为公元前656年)楚国就已筑成长城,认为楚方城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早修筑的长城。可以把这种长城起源的观点称为“方城说”。

四、长城起源于堤防说

老雷在《试去尘埃——找寻真实的长城》一书中认为“中国长城的起源和鲧、禹治理洪水有关,推测长城是因为军事目的从堤防、壕堑演变而来的”。[6]长城起源于堤防是作者的推测,书中有详细的推衍过程。作者的结论来自推测,因此引发了很多学者的质疑和批评。这种认为长城起源于堤防的观点可以称为“堤防说”。

五、长城起源于封说

张玉坤等在《“封”——中国长城起源另说》一文中在分析评述了长城起源的诸多观点之后,提出了长城起源于“封”的观点,认为“长城的产生并非来源于某种实物形态‘城’、‘列城’或‘堤’,只是有可能在修筑技术上借鉴了筑堤、筑城的技术而已,‘楚方城’虽然是历史记载最早出现的线性长城墙体,但并非长城起源的最初形态。长城的起源有更为深远的形态,即国之边境启土、挖沟、种树之‘封’。……作为封,‘长城’首先是一道‘边界’,同时也是一定社会集团的资源边界,然而此‘边界’不一定与疆界完全重合,长城的修筑往往借助自然地形的防御作用选址和建造,与沟壑、高山、水体等自然天险一起将国之疆界围合限定出来,从而起到有效的防御作用”。[7]这种长城起源于封的观点可以称为“封说”。

要解决长城起源问题的争论,仅仅依靠文献分析很明显不够,还需要考古学上早期长城遗址的发现和先秦时期有关于长城记载的简帛等文字材料。

【参考文献】

[1]李文龙。中国古代长城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J],文物春秋,2001(2):37-40.

[2]罗哲文。长城[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景爱。中国长城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周兴华,周晓宇。从宁夏寻找长城源流[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5]于元编著。历代长城[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

关于长城的作文篇2

大境门是张家口的形象之门

自从大境门开筑的那一天起,它便与张家口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大境门的外在建筑形式看,它不够雄伟粗犷,缺乏威严肃穆,更没有边关要塞的森森傲气和腾腾杀气。可它却以朴实无华、和蔼可亲的形象,展示了长城独有温情的一面:“内外统一”是它的宣言,“大好河山”是它的呼唤。张家口是一座长城拱卫下的城市,故称张垣。所谓垣者,城墙也。古典说,“单堵为墙,周之为垣”。长城巍峨,拱卫山城,张垣之名由此而来。大概从20世纪20年代初起,“张垣”就成为张家口的简称或别称并广为应用了。1925年9月至11月期间,上海的《民间日报》和《申报》发表新闻和报道时,其中多次称呼张家口为“张垣”。1933年5月26日,在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成立的贺电中称张家口为“张垣”。之后许多电文中称张家口为“张垣”。1945年8月27日,张家口创刊了《张垣日报》,同年9月12日停刊,改为《晋察冀日报》。张家口是全国唯一一座万里长城拱卫下的城市。而这座城市的门户就是大境门。长城沿线叫口的边堡大约近千,为什么只有张家口成为了一座城市呢?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大境门的修筑和开通。正是因为大境门的修筑和开通,才使得张库恰国际商道日渐繁荣,促使來远堡和张家口堡相向发展形成了市区。因为张库商道贸易的繁荣,促使清王朝修筑了我国第一条实用铁路———京张铁路。因为张库商道贸易的繁荣,促使国民政府修筑了第一条国有公路———张库公路。由于大境门的开通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张家口这座城市应运而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大境门成就了张家口。换言之,如果没有开通大境门,就不会有今天的张家口。大境门昔日作为交流互通之门而存在,经过历史的沉淀已凝结、演化、升华为境门文化。大境门不仅是张家口这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更是张家口的形象之门,而且将永是张家口的象征和标志。

大境门是万里长城线上的和平之门

1644年,清王朝的军队打开山海关,继而攻占北京入住中原。同年夏秋之交,新帝的一道圣旨从紫禁城急匆匆送往西北的咽喉之地张家口。圣旨很简单,大概就是“开豁建门”这么几个字。大境门开启了,它在不经意间改写了万里长城的历史。目前学界认为,“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就是用于战争的规模浩大的防御工程”。总之,提到长城自然会联想到战火硝烟、血泪情仇。可是,大境门的开启却为长城添写了和平的页章。大境门的修筑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开始。它是万里长城修建史上最后开筑的一个关门,是万里长城线上最年轻的门。它结束了历代封建王朝利用万里长城进行封建割据的历史,用和平为万里长城修筑史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长城为什么总在北纬41度线左右游走?因为长城分农耕和游牧。它不辞辛苦地蜿蜒曲折,为的就是更精确、更科学地划分游牧经济和农耕经济的界限。所以,长城不但是封建集团间的地域分界线,更是自然的分界线、经济的分界线。由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习俗,不同的经济板块之间必定存在着矛盾、竞争和争夺,自然也就少不了战争,但是,更多的是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欲望,而大境门恰恰就是万里长城线上的这样一座张扬着和平旗帜的门。回顾大境门的历史,尽管它的开筑是清王朝实现内外一统、构建大中华的政治宣言,是摄政王多尔衮和辅政大臣们政治棋盘中的一枚重要棋子,是打通西北大通道的伟大战略决策,但它的文化精髓就是昭示和平、促进交流,它的运行轨迹也实践着和平,大境门为长城文化谱写了独具特色的和平乐章。所以说,大境门是万里长城线上的和平之门。

大境门是民族战争的胜利之门

近代史中,无论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还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大境门一带都曾是时代政治的焦点。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何孟雄等就在大境门内外展开了革命活动,1925年在大境门外东湾子建立了第一个农民运动讲习所,现讲习所的遗址保存完好。1927年,蒙古族早期无产阶级先锋战士之一、中共察哈尔特别区工委书记多松年同志受党组织派遣,在察哈尔地区开展工作时不慎被捕入狱。多松年同志被捕后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英勇牺牲在大境门下。1933年5月26日,冯玉祥联合方振武、吉鸿昌等,在张家口发出通电,宣告组成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同年六月,抗日同盟军就是由大境门出关收复了康保、宝昌、沽源、多伦等察哈尔失地的。1937年,大境门沦陷于日本侵略者之手,人民在水深火热中挣扎,大境门在敌人的铁蹄下。大境门沦陷于日本侵略者之手后,中国共产党派出许多年轻的革命干部从大境门出发,沿张库恰国际商道奔向了世界革命的圣地苏联,又沿张库恰国际商道把国际共产主义的火种播向长城内外……1945年8月23日,我党领导的八路军从日寇手中夺回了大境门,解放了山城。张家口是我党领导的八路军从敌人手中夺回的第一个大城市,八路军将士扛枪进入大境门的珍贵历史照片,是二战期间东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标志。大境门是我国民族主义革命的胜利之门。

关于长城的作文

秦皇岛文化发展多年来受到长城文化的持续性影响。在各类神话、传说以及民间故事中,以长城为主体内容,或者以长城着名关口、历史人物为主要对象的作品不在少数,足见长城文化对于秦皇岛当地文化发展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

(一)长城文化对于秦皇岛诗词积淀与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长城诗词是秦皇岛长城文化最为重要的一部分。秦皇岛长城诗词是指诗题、内容涉及秦皇岛长城、长城关隘,专门描写秦皇岛长城的修筑、与长城相关的历史人物、长城故事传说、长城风景咏怀的古代、现代诗词。透过这些流传下来的诗词,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由各个时代的长城歌咏折射出来的秦皇岛发展史。最早的长城诗可以追溯到秦代歌谣“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白骨相撑柱”,而就秦皇岛当地来讲,长城诗词也有悠久的历史。

秦皇岛长城诗词的主题显示出明显的多样性。综合考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长城风景诗此类诗歌大多书写游览长城的所见所感。“姜坟有迹空遗恨,秦岛无丹可驻颜”(明?闵珪《榆关怀古》)将美景融入秦皇岛的/,!/神话传说,历史感顿生。清代皂保的《山海关怀古》抒发了登临长城时对历史的回溯。除此以外,在有些诗歌中还具体呈现了对长城相关建筑的描绘,如山海关的镇东楼(即天下第一关城楼)、观海亭(即澄海楼)等。“回首处,连秦岛,控榆关;乘风破浪来往,无数孤帆悬。”(清?史履升《澄海楼?水调歌头》)整首词对澄海楼乃至秦皇岛的美景评价颇高。

2.长城传说诗唐朝以来,出现了内容涉及杞梁妻的诗篇,后演化成孟姜女诗歌,此类诗歌大多通俗易懂。明朝陈绾的《姜女坟》写道,“妾身本为从夫来,夫死妾身朝露耳;间关呕血竟何归,万里将身葬水涘”,感情真挚而充沛。巴山的《孟姜女》用长篇叙事诗将孟姜女故事叙述出来,“葫芦开,放红光,瓜中坐着个小姑娘,万道霞光瑞气腾,彩云飘舞百鸟翔”(孟姜女出生),语言通俗,节奏感强。这些诗歌大多以叙事为主,抒发了对秦始皇暴虐无道的控诉以及对孟姜女爱情的慨叹。

3.长城边塞诗由于修筑长城的初始目的在于防御外敌入侵,所以最初的诗歌大多是一些边塞诗歌。这一类诗歌数量最多,精品也最多,历史上很多文人墨客都创作过此类诗歌,长城的文学价值也最大程度地体现在这方面。秦皇岛长城诗词亦是如此。“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胡笳落泪曲,羗笛断肠歌”(北朝庾信《咏怀》),刚健深沉,苍凉悲壮,面对长城厚重的城墙,长于宫廷艳体诗的庾信也变得豪放凌厉。“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唐?高适《燕歌行》并序),描写边关将士生活,对将士的悲悯、对敌人的痛恨、对主将轻敌的批判融于一体,感情丰沛复杂。“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清?纳兰性德《长相思》),将细腻的情感融于雄壮的景色中,柔情中尽显男儿报国之志。

(二)由长城生发出的故事传说对秦皇岛地域文化底蕴的丰富

从古至今,以长城本身、修筑长城的艰难历程、与长城有关的历史人物为对象的传说一直广为流传。在秦皇岛当地,长城传说也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人文底蕴,有的甚至影响了秦皇岛地名的发展变迁。

综合考察,此类传说可以分为两类:

1.长城关隘故事、传说此类故事、传说主要分布在山海关、抚宁等地,故事内容涉及到长城的各个关口,比如《山海关》《好难过的冷口关》《燕王出兵刘家口》等。《山海关》讲述了山海关得名的由来。故事将朱元璋与刘伯温、徐达二人的纠葛书写得淋漓尽致,颇具历史感。不仅写清了山海关由“迁民镇”改为“山海关”的缘由,而且对统治者“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卑劣行径予以了痛斥。《燕王出兵刘家口》则把明长城独具一格的刘家口关在历史上重要的地理位置描述了出来。这些关口,除了山海关之外,其它关隘在现代大多名不见经传,但在历史上,它们中的很多都曾作为长城重要关口在军事上发挥了突出作用。

2.历史人物故事、传说在修筑长城、保卫长城的过程中,很多人物做出了突出贡献,比如戚继光。《戚继光界岭捉长秃》《天马山的故事》《媳妇楼》系列故事均与抗倭名将戚继光有关。这类故事在秦皇岛青龙、抚宁一代广为传诵,后由长城保护志愿者张鹤珊、秦皇岛地名办公室等个人或单位搜集整理,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在秦皇岛地区流传最为广泛的是孟姜女的故事。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这个故事与山海关地区的长城文化相融合,融合的过程中故事整体内容更加丰富,传奇色彩也更为浓烈。紫燕送籽,姜女出世,望夫凹石,哭倒长城……这个故事现在已经成了经典中的经典,山海关的孟姜女庙也成了承载这个故事的着名景点。

二、长城精神对于秦皇岛地域人文精神的提升作用

关于长城的作文篇4

关键词:长城文化;丝绸文化;嘉峪关;文化发掘

我国古代游牧民族好骑善射、流动善战,经常以“来如飚风,去若闪电”之势袭击掠夺内地农耕人的财产,使以安居乐业为旨趣的农耕人防不胜防,经常遭遇掠夺抢劫,给当地的生产生活以及中央统治带来了极大压力。中原统治阶级为了捍卫自己的文明系统,打通与世界其他文明之间的往来隔绝,自汉武大帝始,中央政权就采取静态与动态、固守与外拓的两手外交政策,逐渐征服了北方游牧民族,实现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发展,前者的标志是修筑长城,后者的标志是开辟丝路,两千多年以来,这两种文化在嘉峪关留下了深刻的脚印,嘉峪关也成为我国历史上长城文化与丝路文化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交汇地。

一、嘉峪关长城文化

1、戈壁大漠中的烽燧墩台

汉武帝在取得反击匈奴战争胜利后,在河西积极推行兵屯与农耕相结合的耕战并守策略,并东从金城(兰州)黄河北岸筑长城至酒泉,又从“酒泉列亭障至玉门”,继而西至盐泽(罗布泊北岸)。“酒泉列亭障至玉门”指的就是:出酒泉郡城北门,沿北大河至会水,经花城湖入嘉峪关境东北部后向西南延伸,遇黑山后分为两路:一路西北向延伸至花海、安西;另一路沿黑山南坡至嘉峪关山前,又折向西去玉门。早起的这些边塞防御工程不以“长城”名之,而是称之为“障塞”、“城障”、“亭障”、“烽燧”、“墩台”等等。自汉武帝始至清朝之前的各朝代在嘉峪关修筑了大量的长城工程,嘉峪关附近烽燧墩台的布防很严密,如早年的大草滩墩、石烟墩、黑山儿墩,嘉靖八年(1529年)又添筑了扇马城、上柏杨、下白杨、回回墓、仁泉墩五座。嘉靖十八年(1539年)巡抚杨情巡视时又增筑榆树泉、三条沟、火烧沟、古墩儿四座。在距关城十公里的断山一带,在嘉靖二十年(1541年),由肃州参将崔麒修筑了断山口墩。现查明,西起断山口,东到泥沟大队北面山上,沿山共有十二个墩台,是作为新城堡、野麻湾堡的外墩台,距关城百里外卯来泉堡附近的山上,南北走向有十一个墩台,把住了这一带的山口。关城附近的黑山的山头上,有头墩山、三墩山、五墩山,关两翼的明墙暗壁外侧,墩台林立。明墙东侧约半公里处有龟盖山,是天然屏障,山上有龟盖山墩,是这一带最高的墩台,为了望墩。明墙西侧,紧靠明墙到一公里半处的山头上,有三处烟墩,其中第二墩,距关五公里,为长城(野麻湾方向)的起墩。由关向东到肃州亦有一路墩台,保存完整的有将台备御墩、安远寨墩、嘉峪关墩、以及十五里墩等。这些墩台烽火预警系统极大保证了这一地区古代口岸通商、生产生活和军事情报的安全。

2、“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

明洪武年(1372年),征西大将军冯胜攻取河西,中央实行“羁縻政策”,“乃弃瓜州,以嘉峪关为中外巨防”,正式建关,从此分四个阶段历时168年建成了全部关城和“近关边墙”的东、西和北三面长城,总长约50公里,它比“山海关”早建九年,因建关于嘉峪山上而得名。整个关城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合而成。外城正中大门额刻“嘉峪关”三个大字。门顶是嘉峪关楼,上悬“天下第一雄关”匾额,为左宗棠所题。

3、嘉峪关的长城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嘉峪关长城既有雄伟的城池,又有狼烟烽火,既有蔓延在戈壁平川上,又有攀岩在悬崖峭壁之上,烽燧墩台、关楼城墙都有,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古代军事防御屏障。雄壮气魄的嘉峪关关城,矗立于嘉峪、黑山两山之间,选址建造渗透军事战略思想,是中国古建的杰出代表,集建筑艺术与军事思想为一体,整体设计攻守兼备、易守难攻,携明墙暗壁扼守着河西咽喉要道,是中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一个缩影。长城第一墩是长城墩台文化的代表作,位于关城向西7.5公里处,矗立于讨赖河大峡谷畔近56米高的悬崖之上,长城第一墩与河北山海关渤海之滨的“老龙头”遥相呼应,共同构筑起中华长城“龙”的首尾。被誉为“西部八达岭”的悬壁长城,位于关城向北7.5公里处的黑山上,似长城倒挂,铁壁悬空,从山上陡跌而下,封锁了石关峡口而得名。

4、嘉峪关长城文化元素

嘉峪关文化内涵深厚,有着丰富长城文化元素。如家喻户晓的“定城砖”、“击石燕鸣”、“冰道运石”、“山羊驮砖”等;具有深刻意义的“长城工牌”与终身负责制、“锄耰不能入”与质量验收关、“文字砖”与产品等级制等;体现人们抵制邪恶,弘扬正气,憧憬未来的“人面木弋”、“龟盖山”、“关帝庙”与“二龙戏珠”等传说。这些文化元素都具深刻的内涵,极具研发价值。发达地区的旅游景区都以文化为衬托,或名人名句,或古典诗词,或有美丽的传说等,文化元素对提高吸引力,加深游客印象力有着绝对作用,有一句导游对游客常说的话:“你们就是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到景点乱拍照,回家一问啥也不知道。”这大概说出了景区文化元素的重要性。

5、长城博物馆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是研究展示长城文化的最好见证。全馆气势恢宏,内容丰富,史料齐全,堪称“中国长城第一馆。博物馆共分“纵横万里、雄峙千年——长城历史沿革”、“金戈铁马、边塞烽烟——古代长城战争”、“长河落日、丝路花雨——河西长城与丝绸之路”和“北漠尘清、山河形胜——嘉峪关”四部分,集中展示了长城文化、长城历史和长城学研究成果,全面反映了长城的不朽与神奇及长城沿线文明的辉煌与沧桑。博物馆内巨幅油画《长城万里图》,将中国东部长城、中部长城和西部长城的主要景观浓缩于画卷之中,并突出表现了嘉峪关关城。

二、嘉峪关丝路文化

1、“玉石障”、“玉门关”与“嘉峪关”

按《肃州新志》云:“嘉峪关,宋元以前,有关无城,聊备稽查”。“聊备稽查”说明了通商口岸功能的突出地位。乾隆《重修肃州新志》载:“肃州有古关,名曰“石关”。在肃州西七十里,石峡天险”。唐人释道宣《释迦方志》遗迹篇:“肃州西行七十五里至玉门关,关在南北山间”。敦煌遗书宋人著《西天路竟》云:自“肃州西行一日程,至玉门关”。所谓“石关”、“石峡天险”、“南北山间”指的就是现在的黑山石关峡,其南山叫嘉峪山(又叫玉石山),北山叫黑山(又叫金山、洞庭山),两山夹峙,中有孔道,形成一条长约10公里,宽处不过200来米,窄处只有30余米的峡谷,峡口如石门,地势险要。西汉在此置关设障,汉晋均以“玉石障”称之,五代时,称“玉石障”为“天门关”,宋改为“玉门关”,所谓“有关无城”,即指此处而言,可见黑山石关峡就是古玉门关所在地,是宋元以前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最古老的通道,是嘉峪关的前身。自蒙古大军西征,多走石关以南之捷径,开辟了新道,延至明初,昔日之旧道已废,军旅不复绕道石关峡。冯胜取河西后,根据当时的地理交通,审时度势,在石关峡以南十余里的嘉峪山上筑以关城,这里面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道路改移的原因,而将其关略向南移而改置为“嘉峪关”。

2、“丝绸古道”雕塑群

黑山峡谷曾经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也是中国丝绸古道兴亡更替的见证。在黑山石关峡(悬壁长城景区)有诸多再现古代往来于黑山古道之间的通商景象,并立碑“丝绸古道”雕塑群铭记:从汉及明,经石关峡出入西域诸国的军政官吏、商胡贩客不计其数。张骞、霍去病、班超、玄奘、马可·波罗、林则徐、左宗棠等都在此留过史迹,演绎了中华民族融合、发展和强盛的历史篇章。

3、黑山岩画

在黑山峡谷的悬崖上,古代先民留下了一百五十三处岩画。这些岩画是遗留在嘉峪关地区悬崖峭壁上的古代游牧民族的艺术珍品。黑山岩画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岩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动物、狩猎、舞蹈、操练、庙宇、古文字等,充分说明了古代嘉峪关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及当时游牧民族在这一地区活跃发展,展现出了早在古代,嘉峪关就已经出现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渗透交融。

4、黑山“晾经石”

在嘉峪关黑山附近,有一块洁白的晾经石,传说是玄奘晾经的地方。据说唐朝玄奘与悟空、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长途跋涉,从印度取经回来,闯过火焰山,涉过疏勒河,来到河西走廊,穿过黑山峡谷时遇见列热暴晒,突然大雨倾盆,淋湿“经文”后在一块黑山石上晾晒“经文”时出现黑石突然变成白石的故事。

5、魏晋墓群与彩绘画像砖

在嘉峪关市东北20公里处的新城乡,散布着1000多座魏晋时期的大型古墓,大部分墓室由画像砖垒砌而成。如果将各墓室连通,俨然一座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在已经发掘的13座墓葬中,最具代表性的6号墓的彩绘画像砖反映了墓主人从一个勤奋的游牧主逐渐耕种、经商至发迹而终致富,步入仁途而晋升为官宦的一生。砖画反映出古人解放思想,寻求发展的境界,这大概和我们改革开放后的下海经商,快速致富有点相似。

魏晋墓地下砖画有表现大量生产劳动场面的,包括农作、畜牧、蚕桑、狩猎、商贸等内容。其中,绘有烤、食羊肉串的砖画令人深思,可见西晋时,嘉峪关就有美食——烤羊肉串了,这比南朝后期食谱中的记载要早200多年,这为我市申报“嘉峪关烤羊肉串”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佐证。

6、中国邮政历史的发祥地

魏晋墓群五号墓出土的《驿使图》,真实再现了当时丝绸之路之商情和长城防御之军情的传递情况和信使活动场面,这大概就是早期的邮政活动了。《驿使图》画面逼真,一信使守口如瓶,手持信物,跃马疾驰,也许是军情紧急,也许是信息重要,驿骑四蹄腾空,飞速向前。由于速度太快,以至于连马尾也飘了起来,信使则稳坐马背,反衬了驿马速度的快捷与信使业务的熟练。1982年,邮电部将其以《驿使图》为名,发行小型张纪念邮票,以见证中国邮政的悠久历史与辉煌历程。

三、保护并发掘好两种文化促进我市旅游业发展

1、我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掘

嘉峪关的文物保护得到了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1958年,国家拨款共15万元,1973—1981年,先后由中央及甘肃省数次拨款计30余万元,1985年,由国家拨款与群众捐献会计集资1000多万元,(加入后期的)先后对嘉峪关关楼及长城进行了保护修缮。上世纪90年代及本世纪初,省市及中央先后投资数千万元建设嘉峪关文物景区,将嘉峪关文物景区打造成了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特别是201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争取和努力下,国家初步规划耗资20多亿,围绕长城文化和丝路文化,在嘉峪关建造世界文化主题公园,打造世界顶尖文化旅游胜地。

2、开发旅游与文物保护相辅相成

实践证明,开发旅游业,需要对各类文化文物资源进行梳理和修整,需要对古城、古镇进行挖掘和保护,能够使很多“地下的东西走上来、书本的东西走出来、死的东西活起来、静的东西动起来”,从而让文化文物资源多年沉睡的价值展现在游客面前,极大地促进了传统优秀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在旅游活动中,人们参观历史古迹、游览名山大川、体察风土人情,时刻都在触摸文化脉搏、感知文化神韵、汲取文化营养,通过旅游所产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历史人文知识传播以及艺术审美享受等效果,对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3、做大做强我市长城文化旅游景区

继续做大“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这张品牌,发挥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嘉峪关文物景区的行业龙头带动作用,做好宣传推介工作,力争在创“过百万游客”景区的基础上有更大更深入的突破,做好项目建设与服务管理工作,吸引更多游客和团队及旅行社、文化旅游企业涉足嘉峪关。在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业的同时,要始终坚持研究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本着对历史、对文化、对文物负责人的科学态度,走以文物保护为首,千年开发不竭的文物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要以挖掘长城文化、丝路文化内涵为核心,主动寻找文物与旅游相结合,文物与游客相结合,文物与商品相结合,文物与消费相结合的文化旅游产品研发思路,带动我市旅游业、服务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和土特产制造业等多种产业的联动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遗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开发典型的地域特色旅游景区

开发建设旅游景区要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点原则,我市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待开景区(景点)很多,比如黑山石关峡“丝绸古道”以及黑山岩画的发掘开发、魏晋墓群的发掘开放、嘉峪关有关长城文化和丝路文化的各种文化元素的搜集发掘;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待开景区也很丰富,祁连山皑皑白雪折服了多少国内外游客,可惜绝大多数游子们只能远望而叹之,所以开发“七一冰川”景区是很有价值的,也是实现游客在嘉峪关“两日游”最有吸引力的地方之一;讨赖河大峡谷、南市区讨赖河水域的综合开发、黑山探险基地、夏季“沙疗”沙漠馆的创意建造等,建成以长城景区为中心,向东西南北辐射的网络景区,保证游客在嘉峪关享有“一天看不完,两天有看的,三天不厌烦”旅行生活。

参考文献:

[1]林思翔。从敦煌到嘉峪关[J].政协天地,2003,(03)。

[2]牛旭斌。嘉峪关[J].中国铁路文艺,2011,(04)。

关于长城的作文篇5

本文对居庸关的资源进行梳理分类,分析资源整体性,针对展示和开发中的不足,提出旅游虚拟展示,探寻居庸关整体性展示与可持续开发的方法。

[关键词]居庸关关城;明长城;旅游开发;长城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340-01

居庸关是明长城重要代表,具有深厚的军事文化、完善的的军事防御体系以及优美的自然环境等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但是目前的旅游展示主要是直观可见的资源,长城墙体、建筑和景观等,缺乏对居庸关内在军事体系完整性的展示。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尚且不足,展示不全面,旅游方式局限在攀登长城的单一模式。故本文对居庸关的资源进行梳理评价,提出旅游资源整体性展示和可持续开发。

1居庸关旅游资源的整体性

居庸关是长城沿线上的重要关隘,自明代以来,其军事防御体系逐渐成熟,战略地位愈加重要,是守卫京师西北门户。同时,居庸关是历史瑰宝,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不同的旅游资源相互依存、影响形成完整的有机体,而居庸关成熟的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就是旅游资源整体性的基础。

1.1居庸关长城防御体系

居庸关位于昌平县城以北20公里的峡谷关沟中最开阔的位置,关沟是西山和军都山夹峙的通道,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居庸关因势设塞,枣核状天然基础上建立绝佳的驻防重地,居高临下,地域广阔,补给充足,易守难攻,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刘珊珊在《明长城居庸关防区军事聚落防御性研究》文中指出居庸关整体防御空间布局是按照不同层次进行划分,即为点、线、面规划。点是重点设防,坚固的关城,封闭的圆周形关城防御范围向外全角度放射状扩大。线是居庸关的联合护防线,居庸关与岔道城、八达岭、上关、南口城组成关沟五道防线的联合护防体系。岔道城,是北方匈奴进京的第一道关口。八达岭,位于关山最高处,是居庸关的前哨。上关,在关城北门外。南口城,是最后一道防线。除此之外,居庸关防区还设置了8条防线,扩展防御范围,形成护卫西北的军事屏障。纵横的防线以关城为中心向外辐射,包围关沟,形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面。

关城是防御体系的核心,居庸关城依山就势,东西高、中间低,呈封闭圆周形式,扼守南北交通要道,沟通东西山沟。从整体布局到建筑处理都以军事攻防为中心原则,环形封闭的城墙、配合水关、瓮城、“人”字形长城以及巧妙的敌楼,确保关城坚固。

1.2居庸关旅游资源

在居庸关整体的军事防御体系中,关城是现在主要的旅游景区,资源丰富。将旅游资源按照可视和隐藏两类资源。其中可视资源包括景观资源、军事资源、人文建筑等部分;隐藏资源包括体系内含关联性、内含功能和历史文化。

景观资源包括山景、水景;军事建筑包括关城、长城城墙、瓮城、烽火台、敌楼、关楼、水关、衙署仓储;人文建筑包括云台、庙宇祠堂、亭台建筑、牌楼、叠翠书院、客栈商铺;体系内含关联性具体为长城防御布局及其相互信息联络;内含功能包括军事功能、交通功能等等。

2居庸关旅游现状

2.1资源使用情况和开发程度

居庸关在清末以后逐渐荒废,1992年昌平县十三陵特区办事处为保护文物对关城建筑进行了全面修复,再现了昔日的雄姿。目前居庸关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旅游景点。

景观资源:游客在登临长城过程中欣赏居庸关的景色,但是有景无区。开发程度较低,基本保持原生态景观,关城内有少部分人工景观;保护情况较好,没有过度开发自然景观,但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会造成一些破坏;建筑资源:丰富的建筑资源是主要游览点,云台、城墙等为必游景点;开发程度中等,建筑经过修复基本呈现原貌,但是展示缺乏规划,开发未突出特色,游客分布不均;文化资源:使用情况居庸关蕴含着中亚的军事文化和建筑文化,有着巨大的价值,但是目前在展示上很少体现开发程度较低,居庸关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不足,游客大多关注可视资源,忽视其中蕴含的深刻的文化。[1]

2.2居庸关旅游配套情况

旅游配套服务在旅游整体评价中不可忽视,也是游客选择景区的重要因素,通过居庸关配套设施发现,居庸关的旅游配套设施、服务质量需要增设和完善。而且游客多聚集在西南角,配套资源主要集中在东北角,给旅游带来不便,需要进一步合理的规划。

3基于虚拟展示的可持续开发策略

长城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规模大,范围广,只能消费不可再生,其开发展示应以保护为基础。同时长城在历史上是动态的发展,很难通过单一空间进行展示。而且长城作为有机的防御体系,其系统本身与内在联系需要更加直观的展示。因此提出基于虚拟展示的可持续开发策略,通过技术应用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上实现居庸关资源真实、完整的展示和可持续发展,并为旅游提供乐趣。

3.1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旅游展示体验

根据居庸关的游览路线以及景点特征进行虚拟现实旅游开发,通过设计全景虚拟展示、主题点虚拟展示和军事防御体系虚拟演示来完成旅游展示体验。[2]

3.2三维立体全息投影沙盘展示

全息投影沙盘是将实体模型与虚拟影像结合,通过技术手段生成三维图像模型,并借助投影显示到台面上,使效果更加生动。制作居庸关三维立体全息投影沙盘,运用虚拟镜像还原战争场景,从攻防区域、作战路线等方面展示,让游客清晰地了解居庸关的整体环境布局和军事体系的整体性。同时游客还能够通过手势与投影的三维模型交互作用,多方位多层次浏览查询,快速获取景点动态信息。

3.3基于3D投影技术的资源展示

居庸关的可持续开发在展示自有资源的同时还应该充分利用居庸关长城特色优势开发其他吸引游客的展示资源,可以引入3D投影技术在建筑表面拼接组成炫目立体的画面进行展示,形成长城旅游的特色。

居庸关建筑工程精湛,城楼、云台等造型精致,又有千峰叠翠的自然背景,应用3D投影通过光影效果可以突出展示建筑的精美;也可以用本身资源作为屏幕呈现居庸关的历史影像以及其他受欢迎的视觉艺术;还可以通过投射还原未修复的烽燧等遗址原貌。同时,3D投影带来的灯光秀增加了夜间活动,能够改善长城半日游、一日游的现状,给游客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居庸关文化,而非单纯寻求登上长城的成就感。

4结语

长城历经千年,见证了历史变迁、时代更替,也见证了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居庸关作为长城重要关隘,其展示开发有着重大价值意义,保护居庸关、研究居庸关、开发居庸关,就是弘扬长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参考文献:

[1]刘磊。明长城北京段展示利用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漫画”老师 - 描写老师的作文字(8篇)

    - 阅2

    “漫画”老师-描写老师的作文450字篇1我的“笨”老师,她高高的个子,眼睛像樱桃一样小,笑起来眯成了一条线。没....

    珍惜时间的作文(6篇)

    - 阅0

    珍惜时间的作文篇1鲁迅说过:浪费别人的时间,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可见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在我们很小的时候,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