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活动方案范文(精选3篇)

来源:整理

养蚕活动方案范文篇1

一、活动产生背景

本活动产生纯属偶然,在一个极为自然的状态中生成,事先并未经过精心策划。在一个春意融融的早晨,林舒琦将自己养的蚕带到学校向同学展示,此举在班级引起轩然大波。班里的孩子大多是第一次亲眼目睹,看到爬在绿色桑叶上蠕动的黑色小生灵,显得特别新奇,特别兴奋,继而萌发了养蚕的愿望。林舒琦答应分发给和她有着共同爱好的同学养,并制定了一份简单的养蚕计划。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抓住了这一契机,当机立断进行组织。就这样,一个新的实践活动方案便应运而生。

二、活动目标

1、使小学生通过养蚕实践活动,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对蚕的特点作详细的了解。

2、增强动手能力。让儿童学会运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定量观察、采集数据、简单记录,学会用各种感官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特征,学会较长时间观察、记录生物生长与变化,学会通过语言、图画和文字对生物生长期的变化进行描述比较。

3、引导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树立创新精神,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4、培养合作精神。在合作养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5、感受中华文化。引导儿童在养蚕活动中增进对于中国养蚕抽丝历史对人类服饰贡献的了解,感受中华古蚕桑文化的灿烂。

6、学写观察日记,为学生创造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激发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7、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8、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珍爱小生命的美好情感。

三、活动时间大约一个半月——两个月

四、活动对象三年级二班全体同学

四、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养蚕前的准备工作

蚕是一种娇弱的动物,对环境(温度、湿度、食物的鲜洁程度、蚕房的清洁)都有较高的要求。为了使学生能正确地对蚕进行饲养和管理,利用活动课时间,请辅导员或林舒琦对养蚕的一些基本知识进行介绍。

1、了解养蚕的悠久历史

让学生了解我国养蚕的悠久历史,知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利用蚕丝来织丝绸。2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人工养蚕。公元前二世纪我国就有大量的蚕丝和丝织品运往国外,有“丝绸之国”之称。外国人学到养蚕抽丝技术已比我们晚了两千多年。中国丝绸在国际上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外国人争相购买,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起了重要作用。

2、指导学生养蚕,讲解养蚕相关资料。(1)卵期的管理讲解:养蚕要准备蚕卵和养蚕的纸盒。(出示纸盒)盒里面铺一层干净的白纸,把蚕卵放在纸盒内,放在温暖的地方,如果气候比较干燥,每天喷洒少量的水。盒内不用放棉花,更不要把蚕卵放在火炉上烤,随着天气逐渐变暖,小蚕自己就会出来,我们这里一般3月底或4月初是小蚕孵出的时期。在这段时间,每天都要看看有新出的小蚕没有。小蚕一般上午出得最多。小蚕一出卵壳就要吃,因此要赶快用毛笔或羽毛轻轻把它刷到桑叶上。

(2)幼虫期的饲养和管理

蚕最好的食物是桑树叶。桑树是一种落叶乔本,叶卵形,边缘有锯齿(出示标本),叶片比较光滑。在喂蚕时,一定要确认是桑叶的,才能给小蚕吃。如果找不到桑叶不要紧,莴笋叶也可以养蚕。吃莴笋叶的蚕虽然身体不那样白,但一样生长发育,能吐丝结茧变蛹化蛾,并产卵繁殖后代。有人做过实验。蚕小时候用莴笋叶喂,最后一段时间用桑叶喂,效果很好。

无论用桑叶还是莴笋叶喂蚕,叶子都要洗净擦干。不要用变黄腐败的叶喂蚕。为使富余的叶不至于很快萎蔫。可以把它装入塑料袋内扎紧袋口,放在阴凉处,可保鲜好几天。

给蚕喂叶,每天至少4次,清早、中午、下午、晚上。每次量要适当,以免造成浪费。但晚上要多放些叶子,因为蚕整夜都在吃桑叶。小蚕要用嫩叶喂,叶不一定切碎。给小蚕换叶时,可以直接把新叶盖在旧叶上。等小蚕都爬到新叶上,就把新叶拿开放在一边,再检查旧叶上是否还剩有蚕。这样可减少蚕的伤亡和丢失,同时也便于清除残叶和蚕粪,蚕盒要保持清洁,及时消除残叶和蚕粪,特别是用莴笋叶养蚕更要注意这个问题。如发现病蚕,要赶快拿开,以免其他蚕被传染。病蚕一般食欲不振,身子发僵发硬,或没有精神,身体渐渐发软,流出臭水等。注意不要在养蚕的房里喷洒杀虫剂、这样会伤害蚕。

蚕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它的表皮不能随着身体长大而长大,当蚕的身体长大受到限制时,就要脱皮。蚕脱皮时不吃不动,好像睡眠,经一日左右。新皮形成。蚕又开始活动。蚕眠时,不要认为是病蚕而把它扔掉。在没有弄清是脱皮还是生病时,可先拿开隔离观察。如一日后恢复活动和吃食再拿回来。

(3)蚕吐丝作茧期的管理

蚕长到一定的时候就要吐丝作茧。快吐丝的蚕身体透明发亮。不再吃桑叶爬到一边,头时时仰起。晃来晃去。这时要赶快把蚕拿出来放在纸条做成的方格内最后在格上盖一厚纸做盖,让蚕在格内吐丝做茧。

(4)蚕蛾期的管理(蚕蛾出茧多在清早)蚕蛾出茧后,雌雄蚕蛾就要交配。如果蚕蛾出茧时间相距较大,且蛾的数量少,又偏偏都是雌的或雄的,就不能配上,白白等死。因此几个小组可把刚出茧的蚕蛾凑在一起,让它们能及时配对交配。

雌蛾交配后就要产卵,这时要在盒底放一白纸,最好是白棉纸,让雌蛾把卵产在上面,以便保存。

3、了解哪里可以采到桑叶,为认养蚕宝宝做准备。

4、分组开展“我为蚕宝宝安家”的小活动。

按家庭住址分成7个养蚕小队,每个小队4——7人,选出一名队长,以小队为单位制作养蚕箱,并在班内展示,评出蚕宝宝的最佳“安乐窝”。

第二阶段精心饲养,记录生长情况

小组分好后,以小组为单位认领蚕宝宝,每组五条,为保证每位同学都有饲养的机会,小组排出顺序表,组员们轮流饲养,其余组员可以随时去关注。负责养蚕的同学要做好以下各种工作。

1、喂养蚕宝宝

采摘桑叶要注意爱护桑树,不要折枝,每次采摘的叶不要多,更不能把树上的叶采光。另外,要注意安全,不要到太远的地方去采桑叶,不要上树,采高枝上的叶,可以用捆在竹竿顶端的铁丝钩采摘。

2、填好观察记录表

强调:在养蚕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认真记录。写观察记录时,可参照观察记录表中的提示,重点观察,将观察记录写在实验记录纸上。

(可参考下面表格,也可以小组自行设计)养蚕观察记录表

养蚕应注意什么?

一、防农药中毒。农田治病虫要远离桑地、蚕室,更不能污染桑树;附近农作物治虫喷药,为了避免蚕儿嗅到农药气味要及时关闭蚕室门窗;蚕农施药后要冲凉换衣才能喂蚕或进行其它养蚕操作;桑树喷水和根外追肥,禁用施过农药的工具;养蚕季节不宜在蚕室附近农田喷洒杀虫双等有机氯农药,其熏蒸作用会导致蚕儿中毒;喂蚕桑叶要经过试喂确认无毒后,才采叶喂蚕。

二、蚕室内禁用蚊香或灭蚊、灭虫剂,在邻近蚕室的住房内使用,也要关闭蚕室门窗,以防蚕儿中毒。

三、蚕室要安装纱门、纱窗,防止蝇类入蚕室内危害蚕儿,并添加天蚕蝇乳剂,以杀灭蝇蛆。

四、养蚕前要堵塞鼠洞,蚕架与墙壁要保持一定间距,蚕架脚周围要撒上石灰粉或蚕药,以防止老鼠上爬。养地蚕,要做好药物灭鼠。

五、夏、秋养蚕气温较高,早上要在蚕室内喷洒井水,挂湿布或草帘,白天关闭门窗,防止热气流入室内,夜里气温低,要整夜开放门窗。桑叶喷洒清水,室内用电风扇吹微风,也有利于室内降温。

六、发现病蚕要及时清理,投入盛有漂白粉溶液或石灰浆的消毒盆内,不可乱丢病蚕,禁用病蚕饲喂畜禽,以防止病原传播扩散,污染环境。

七、蚕沙含有大量病原物,不能随意乱倒,更不能在蚕室周围摊晒,应集中到野外堆沤或放入粪坑内沤制,以防止病原扩散。

八、夏秋高温,病原繁殖快,要注意计划采叶、及时运叶,合理贮叶,不能堆积过厚,防焗热变质而诱发蚕病。贮桑池每个龄期要消毒一次,以灭病菌,要不喂过夜桑叶。

九、高温多湿天气忌喂湿叶,贮桑叶不能洒水,要勤除沙,多撒新鲜石灰粉、干稻草等材料,抑制病菌滋生繁殖。

十、不是养蚕季节,蚕室不要存放谷物、糠麸等物,以免受潮产生螨类,养蚕时危害蚕儿。篇五:养蚕探究实践活动记录表

养蚕探究实践活动研究记录表(范例)

养蚕活动方案范文篇2

【摘要】:“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其目的是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本文通过“借养蚕之风,引探究之趣,开探究之门”;“品养蚕之味,促创新思维,渗科学精神”;“享养蚕之乐,学团结合作,求共同进步”;“悟养蚕之道,历成败得失,学为人处事”四个方面阐述了怎样在养蚕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

【关键词】:养蚕探究合作体验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其目的是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老师不断给学生创造机会,尽量让课堂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不断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科学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科学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老师需要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以达到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的目的。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科学课堂中如何更好地开展探究活动呢?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养蚕这个单元以蚕的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为主线,重点是要让学生亲历饲养的全过程,了解怎样照顾蚕的一生的饮食起居并记录蚕一生的变化,总结归纳昆虫的特征。下面本人就结合这一单元的教学来谈谈如何在养蚕活动中运用探究性学习。

一、借养蚕之风,引探究之趣,开探究之门

新课标强调:“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而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规定每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任务就是教学的失败。这样因时间和空间的狭隘将答案迅速抛给学生,使学生不能充分体验到自己研究问题,自己寻找答案获得知识的快乐和成功感,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科学的兴趣,而探究性学习能打破教学任务的旧框,以学生的充分活动为中心。

在教学《养蚕》这一单元时,我把蚕卵拿到学生面前时,几乎每个人都睁大眼睛发出了阵阵惊呼。蚕对于现在的农村孩子而言,是一种陌生的小动物。可能其中一些人对蚕有所了解,但大多停留在书本知识或浅显的印象。这样新奇有趣的小动物,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孩子们七嘴八舌地纷纷发问:这是什么蚕的卵?世界上有几种蚕?它真是从这么小的卵中孵出的吗?面对孩子们的疑问,我采用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解决方式,即推说不太清楚,让我们一起去查找答案吧。经过我的鼓励,孩子们都满怀信心地自己去找答案了,当然也少不了我给他们的恰当的提示。没过几天他们迫不及待地向我汇报调查结果,虽然内容大同小异但信息来源却各不相同:有的查阅图书资料、有的上网浏览、有的请教家长或老人等,这样孩子们研究蚕的兴趣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二、品养蚕之味,促创新思维,渗科学精神

探究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有着无穷的乐趣。老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对此的好奇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的全过程,在体验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例如《养蚕》这一教学活动,我们让学生亲自喂养,亲身经历蚕一生的变化,在体验中感悟科学探究的真正乐趣,减少学生对科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在喂养观察的过程中,学生所观察到的一些现象与过去他们头脑里的关于蚕的一些表相相印证,在脑子里形成概念的同时,又不断引起他们的思考。在养蚕活动中学生提出了大量富有想象力的问题,这正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表现。例如:蚕尾部的小刺儿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作用?蚕身体里一条黑色的管子是血管还是食管?蚕的花纹有什么用?蚕的花纹有什么规律吗?特别是象括号一样的花纹有什么特殊的作用?

还有在蚕吐丝结茧这个阶段时,有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蚕蛾是怎样从蚕茧里出来的?”一石激起千层浪,针对此问题,孩子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想,有的认为是蚕蛾用嘴咬开了蚕茧,有的认为是时间到了蚕茧自然裂开……经过十几天耐心而细致的观察,孩子们发现蚕蛾在快出茧时,茧的一端会变得湿湿的。原来蚕蛾会吐出一种液体,溶解粘着蚕丝的丝胶,使丝分离,然后用头和足把这部分丝拨开,形成一个小孔。蛾就是从这个孔里钻出来的,出来后再进行交尾和产卵,目睹了这一切,孩子的疑虑顿时烟消云散。但这时又有学生提出了一些奇怪的问题:“如果我们帮蚕蛾将蚕茧剖开,不就节省些时间吗?”“人工剖开蚕茧后出来的蚕蛾与自己钻出来的蚕蛾有什么不一样吗?”大家探究的热情再次被点燃,于是我们又进行了多次试验。试验结果告诉学生们,自己从蚕茧里钻出的蚕蛾比人工剖开钻出的蚕蛾身体健康,交尾产卵有力,而人工剖开钻出的蚕蛾瘦小无力,极易死亡。有疑问,才有假设,有了假设,再通过实践来证明,这样既在学生头脑里形成了明确的科学概念,又将对任何问题都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科学探究精神自然而然地渗透进学生的意识里,培养了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三、享养蚕之乐,学团结合作,求共同进步

探究性学习,一方面强调个体的亲身经历与自我认识;另一方面,在价值观上,又强调人与人的理解与合作,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学生在合作小组中,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信任和理解。经常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互相帮助和支持,还需要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难题和矛盾,同学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使学生能体验到一种被他人接受、信任和认同的情感,对一个人的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的形成也具有奠基作用。

仍以《养蚕》这一活动为例,每个孩子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小组,并承担了其中的一项任务,大家齐心协力完成了这次的科学探究活动,共享其中的苦恼和喜悦,这尤其给那些平时因为机会少而只能旁观的学生一个充分发挥的平台,建立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爱,满足了每个学生“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需求。

英国作家萧伯纳曾经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现代教育敏锐地捕捉到这种思想的价值,把它转变为一种教育理念。强调开放的交流、交互式的沟通,所以教学过程中不光要注重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同样也不能忽视与学生间的沟通。教师要从“教育者”尽快转变为“促进者”的角色,才能在探究活动中分享学生的智慧。在养蚕活动中,学生涌现了许多奇思妙想。例如:他们打算用不同的叶子喂蚕,以此观察对蚕生长发育的影响。我帮学生选择叶子、制定计划,亲自参与到研究过程中去,直到获得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以“研究者”身份介入,关注他们的得失成败,喜怒哀乐,多参与,少干预,给他们思考、摸索的空间,同时也希望可以转变学生的固有观念——教师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通过长期这样的坚持,孩子们才能平等地对待教师,逐渐树立学习者的角色意识,与我们分享学习、研究的快乐。

四、悟养蚕之道,历成败得失,学为人处事

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往往不是笔直的,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有人提出“剥夺学生犯错误的权利就等于限制他们的自由选择的意愿。”要给学生尝试错误的机会,让学生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锤炼个性,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品格。养蚕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更能让他们从失败中汲取成功的力量。例如:在给蚕喂桑叶时,由于孩子们一时的疏,忽忘记将桑叶洗净、擦干,导致蚕中毒(树叶上喷上了农药)进入拉稀、死亡阶段,他们懊悔、伤心。吃一堑,长一智,经过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后,注意到桑叶的干净与否、水分的多少对蚕的健康有直接的影响,相信这种体验他们会终身不忘。又如:蚕在结茧前会在盒子的角落拉几根丝,有的同学无意中弄断了,结果蚕再次吐丝固定自己,最后导致有的蚕就未能破茧而出。当学生知道是自己的“误操作”,导致蚕的夭折,他们痛心疾首。我对他们进行劝慰,告诉他们“失败乃成功之母”,并鼓励他们化悲痛为力量。失败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成功,在失败的灰烬中,往往会迸发出成功的火花。当孩子们失误时、遭受挫折时,教师应该多些宽容与体谅,他们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成功的硕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写过这样一段话: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倘若只说小孩小,他比小孩还要小。在这次养蚕活动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他们众多的发现、新颖别致的观察报告,而是他们在活动中展示出的对做人道理的感悟。在活动中为了要观察仔细观察蚕蛹,有人提出要剪开茧观察,很多人反对,理由是蚕会感到冷、蚕可能生气、可能再也不能变成蚕蛾了等等。这一切都说明他们不仅仅把蚕作为观察对象,而是当作一个朋友来关心。由此我想到了几句话:冷漠只能培养冷漠!智慧需要用智慧来培养!!只有爱才能培养爱!!!他们对待蚕的态度,给予我很大的震撼。孩子们对蚕是这样,那么教师对待孩子们的态度不更应该如此吗?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用行动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活动是一种媒介、一种载体,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和介入,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养蚕的教学实践,使我感慨万千。看来把探究性学习融入《科学》课堂是完全可能的。教师只要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一个个平台,为他们的探究活动提供较好的后勤保障,同时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使学生自主地通过各种探究活动,从而学会学习,同时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养蚕活动方案范文篇3

“萌宝养蚕”研究的主题是课程游戏化背景下自然角班本课程,这个活动对于我和幼儿来说是一次挑战,也是比较成功的尝试,我根据方案开展的阶段引导幼儿在观察的同时,记录蚕的一生成长的过程,并根据观察记录过程中幼儿的话题生成相关的系列活动。

一、准备阶段

(一)方案的催化事件—自然角里神秘小客人

三月的一个早上,一位小朋友的爷爷带来了一个装着蚕卵的盒子,正好可以在放在我们班的自然角,孩子们感到很新鲜一起围了过来,老师给我看看,是什东西呀?

“这是小芝麻,还是种子呀?”我说这是我们的新朋友,需要在温暖的地方孵化,盖上温软的棉被,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可要常常看看它,看看它们到底是谁?接下来的每一天,孩子们都想着那个不起眼的小东西,常去看它们,几天后,蚁蚕出生了,看到一条条蠕动的小生命,孩子们既好奇又兴奋,一直围拢在旁边,主动去观察它们。“老师,你快来看呀,这里面有几个黑黑的虫子,我猜它就是毛毛虫吧!”不,有点像小蛇,自己会吃东西吗?它吃什么长大?他的妈妈在哪里……”,孩子们如此兴奋,彼此讨论他们所看到的以及他们自身的经验,于是我问大家,要不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些“小虫”好吗?“好”孩子们积极的回应着。

(在开展方案活动时,我们有时候就很苦恼,不知道怎样下手,该选择怎样的活动才会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参与探究的欲望,其实在生活中一些新奇、有趣的事物很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引起共鸣,从而自然的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与探究欲。)

(二)讨论并列出研究清单

系列活动一:蚕宝初探

我们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坐下来,讨论并列出探究清单。秉承幼儿成为活动生发的主体,将孩子们对蚕宝宝的认识和他们想要了解的问题都记录下来。大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我将幼儿的问题分成了“我知道的”、“我想知道的”两部分来进行记录。

(对接纲要,作为教师要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他们大胆的探索与表达。通过倾听、记录,能够清楚地了解孩子们的想法和已有的经验,这种方式有利于教师理清思路,确定下一步引导幼儿探索的方向。记录方式也能吸引孩子们的兴趣。

已经知道的:想知道的:

轩:“我看见蚕宝宝身上有斑点。”

浩:“蚕宝宝是白色的胖胖的。”

然:“蚕宝宝吃桑叶,不喝水、因为绿色桑叶里面有水分。”

豪:“蚕宝宝一边吃东西一边拉粑粑。”欢:“它有没有眼睛能看到我们吗?

元:“它是怎样爬的?有没有脚?

明:“怎样分清哪边是头哪边是尾呀?”

涵:“为什么它拉的大便是一粒一粒的?”

幼儿的童言稚语,教师要进行及时捕捉并生成有价值、有意义的活动。

(主题课程包含了教师与孩子相处过程中发生的所有事情,老师用敏锐的眼睛和耳朵关注幼儿,对于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我们没有马上作答,而是去分析、判断,哪些是需要通过孩子自己探索获得的;哪些是可以通过与成人查阅资料获取的;哪些是可以通过参访得到答案的)我们将探索问题列成清单后,为方案下一个阶段进行了铺垫。

二、探究阶段

系列活动二:连线家园

幼儿有了观察讨论活动的前期经验后,对蚕的认识和了解清晰了许多,但同时也留下了很多的问题有待解答。这些问题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作为教师的我来说都是不了解的,怎样才能让研究继续下去呢?于是,我发动家长们一起来寻找相关信息。通过微信群把孩子们的研究过程、进展以及他们想要知道的问题一起分享,并发了一张调查表,鼓励家长回家后能指导孩子们收集资料、解决问题。想不到家长们的反应非常积极,带回来不少的资料,有些是图书,有些是从网上下载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将家园互动渗透到教育活动中来,家长也会对活动产生兴趣,乐意参与到了课程建设中来。)

有一篇绘本故事《蚕宝宝日记》,对蚕的一生描写得非常形象有趣,于是我们衍生了一节绘本阅读活动《蚕宝宝的一生》孩子们知道了蚕宝宝的一生要蜕6次皮,从蚕蚁出生到吐丝结茧蜕四次皮。(绘本教学是我园的一大特色,我们鼓励幼儿通过多种相形式的阅读寻找答案。)

系列活动三:为蚕宝宝的建新家。

蚕卵很小,蚕宝宝需要在一个温暖、没有阳光的地方,孩子们在讨论把蚕宝宝放在一个盒子里,然后用布盖上。渐渐地蚕宝宝长大了,孩子们又在讨论是不是要给蚕宝宝换一个大一点的家呢,于是我们又展开了讨论.“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有的孩子说“放在鞋盒里、放在大的粘土盒子里、不行,蚕宝宝也要呼吸新鲜空气,还有的说找一个纸箱做它的家吧,再开点窗户,这样蚕宝宝不会冷而且盖上不会有阳光。”最后大家决定用纸箱给蚕宝宝做一个家。那我们怎么样设计他的家呢?孩子们各抒己见“我要选漂亮的花布做蚕宝宝的窝,蚕宝宝就会很舒服”、“我们要做屋顶”、“我来做窗户……”就这样讨论过程中衍生出一

节美工活动《蚕宝宝的家》,在孩子画画、剪剪、贴贴、搭搭的共同努力下蚕宝宝的新家做好了。

(在活动中孩子们学按需分组、分工合作,也能独立表现,根据生活经验的迁移,能讨论设计蚕宝宝新家的图纸。)

系列活动五:采桑之旅

幼儿每天都会在区域游戏的的时间段去观察蚕宝宝,用绳子、尺等工具量一量蚕宝宝的身体,填写观察记录,随着蚕宝宝慢慢长大,它的胃口也变大了,于是我们一起去种植园小树林寻找桑叶、采摘桑叶。引导幼儿观察桑叶的边缘有锯齿,叶面摸上去不是很光滑,仔细闻有种特殊的味道,采摘时会有白色的汁分泌出来,黏黏的。孩子们不仅在自然中学到了知识成功感和喜悦感不言而喻。对此我们生成体育《活动采桑叶》。

系列活动六:上山、结茧的故事

5.16的一早,小朋友惊奇发现一条蚕宝宝不见了多了一个白色的、椭圆形的小球。孩子们将自己观察到的蚕宝宝的现象和变化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在之后的每一天都会有一到两个蚕茧,再接下来,蚕开始成群吐丝啦,经过一段时间的劳动,多数蚕已经结成了一个半透明的茧,并且还在里面不停地蠕动。颜色有粉色、黄色、淡淡的绿色,孩子们很好奇为什么它们的颜色不一样?后来我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原来蚕足不同,结出来的茧就不同,我将他们每天的记录纸按时间推进的形式布置在养殖区的墙面上,让孩子们能够直观的看到蚕宝宝的生长和变化。

然:我看见蚕宝宝在动来动去,它是在结茧吗?

丽:它是怎么把自己关进去的,和毛毛虫变蝴蝶有点像呢

涵:我妈妈告诉我,蚕大便拉完后就吐死丝了,结茧后就变成蚕蛾了。

教师:你们看,这俩个蚕宝宝还没结茧,

芝:他们在找合适的地方吧?

倩:老师你看,蚕宝宝像蜘蛛在结网,会不会粘住昆虫。

芝:不会,它又不吃昆虫。

师:蚕的嘴巴有吐丝口吗?

幼儿:有(孩子们非常肯定的回答)吐出来的丝可以把自己吊在树枝上。

师:那你们知道蚕丝有什么作用吗?幼儿的兴趣向“神奇的蚕丝”转变,于是我们衍生出社会活动《生活中的蚕丝制品》,孩子们结合日常生活的编织经验,或独立或两两合作开始学习用纸条交错编织,并在家长的协助下收集各类丝织品,开展了丝织品展示交流会,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丝织品“小小模特”走秀活动。

系列活动七:走进社区、访问专家

经过一段时间探索和研究,幼儿已经获得很多关于蚕的知识,但是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例如:“蚕身上的斑点有什么用?”“蚕有多少条腿?它是怎样把自己关进去的?在里面要不要吃东西呀?”怎样帮助孩子们解决这些问题呢?为此我们安排了一次户外参观养蚕家庭活动。出发前,我们鼓励幼儿将自己的问题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找答案,活动中,孩子们将自己的问题说给养蚕师傅听并得到了积极的回应,丰富了经验。

(我们合理运用周边资源、家长资源,通过走进社区这一实践活动,向有经验的养蚕师傅进行咨询,请养蚕家庭进行家长助教活动,拓展寻找答案的渠道,有效促进大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幼儿在共同饲养蚕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亲历了蚕短暂的生命过程,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与伟大,也培养了持之以恒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珍爱生命的科学情感。我们班养的蚕结了茧已经爬出,蚕蛾产了卵,生命的延续这一话题这更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索兴趣。

三、结束阶段

幼儿彼此交流、分享及展示作品,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决定用自制绘本的形式来向全园的小朋友和家长展示我们探索的过程。绘本的内容就是按照孩子们探索的过程来制作的。制作好后,幼儿带上“萌宝宣讲牌”高兴地向老师、同伴等介绍图书的内容和他们所知道的关于蚕的相关知识。

在蚕宝宝饲养主题活动中还有很多教育价值等待我们进行开发和挖掘,从而生成更多的课程。在课程方案实践过程之中,我们关注幼儿的行动,根据幼儿的学习来确定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知道,只有将幼儿的经验和知识的获得看作是幼儿主动建构的过程,幼儿园的课程建设才能从这里起步。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四年级绿豆发芽观察日记字(6篇)

    - 阅59

    四年级绿豆发芽观察日记400字听说绿豆泡入水里就可以长出豆芽,我非常好奇。于是,我就在装好水的盆子中泡了一....

    欢乐的元宵节作文(6篇)

    - 阅59

    欢乐的元宵节作文6篇1今年的元宵节过的是比较开心的,因为我前天做了个小手术,所以我不能干活啊,只好看着他们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