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心理健康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幼儿的心理健康范文篇1

关键词:心理健康;氛围;环境;锻炼

中图分类号:G6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104-001

“健康第一”是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明确提出的,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幼儿,健康是心智成长的第一要素,学前期是一个生命起步和开始发展的阶段,又是幼儿心理健康培养的一个开端阶段,所以创设良好的环境,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前提。

一、合理布置环境,创设良好心理氛围

幼儿的情绪极易被周围环境所感染,幼儿园的环境对影响幼儿心理十分重要,良好的环境创设,可以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幼儿调节好自己的心情。如区域活动的划分,可以采用半封闭式的,隔离的,如图书区,对情绪上极为兴奋又易受外界感染的幼儿非常有利,布置时选用的色彩需柔和,这样幼儿的心情就较为平静。

其次,设立“心情树”,目的在于让幼儿学会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让教师及时发现幼儿的心理波动。“心情树”由红、绿、灰、黑四种颜色组成,分别代表了快乐、平静、悲伤、愤怒四种基本情绪。每天一早,幼儿来到班中,根据当时的心情,将照片挂在相应的“心情树”上,教师就可以依据孩子的情绪施以适当的帮助。

二、教师要提高心理素质,给幼儿创设“安全”的环境

《纲要》提出:“师生之间,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体验到幼儿园生活的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教师,对保护幼儿的身心健康,培养他们的健康性格极为重要。幼儿对教师的一切都十分敏感,教师的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暗示作用;教师的言行举止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每天与教师朝夕相处,他们的游戏、学习、生活等都由教师指导,管理和培养,在幼儿眼中,教师是无所不能的权威,教师的威信是父母和社会其他成员无法比拟的。在幼儿人格萌芽、发展、形成的整个过程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或人格特征始终是一种“无言之教”。它作为一种非权力性、非强制性的教育力量,促进或制约着幼儿的心理健康。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学会自我心理保健,提高心理素质,增强自我情绪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并将此视之为一项崇高的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孩子,当一个人真的像孩子一样无拘无束的时候,她应该是最轻松的,在教师把自己当成孩子一样和幼儿交流,相信在给幼儿带来快乐的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快乐。

三、营造家园教育一致的环境

《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应主动与家长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负担幼儿教育的任务。”充满安全和爱的家庭里,孩子容易有同情心,家长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对幼儿的行为有重大影响,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是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积极向家长宣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家长转变观念,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向家长公开幼儿的一日活动,并了解参与,及时沟通幼儿的心理状况,同心协力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为家长提供一些科学育儿和幼儿心理方面的书籍、资料。如有语言障碍的幼儿,往往是因家里缺乏语言交流的环境,我们就建议家长尽量多与幼儿进行语言交流,使幼儿增加语言的积累,让幼儿有更多开口模仿语言的实践机会。幼儿园还可以开展亲子运动会,让家长在亲子互动中了解孩子,在充分享受体育活动与亲子乐趣的同时,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

四、鼓励幼儿参加体育活动

科学研究已经证明,适当的身体运动,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提高大脑神经系统的工作效率,并且使幼儿体力充沛,精神饱满,心情愉快。在体育活动中,幼儿支配自己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表现越强,学习表现出的主体能动性就越高,学习效果也就越好。教师可以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激发幼儿身体运动的内驱力,为个性培养和发展创造理想的体育环境。例如在指导幼儿完成动作时,要明确幼儿的主体地位,尽可能激发其主体能动性,给予充分信任和尊重,并提供更多的活动自由,帮助幼儿变参加体育活动为主动追求。幼儿都有荣誉感和好胜心,竞赛性的体育游戏是幼儿园常用的活动方式,在增加激烈性和趣味性的同时,可以使幼儿获得成就感,并产生更强烈的参与意识,体育活动强化了幼儿团结互助,遵守规则的良好态度和品质,为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创造有利的条件和机会,幼儿个人适应能力越好,心理就越健康。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决不是虚幻的,不能捉摸的东西,而是十分实在的可以随时随地实现的,只有我们教师真正持有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把这种观念渗透到各领域融合起来,让我们的孩子真正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条例,2001年7月

[2]《学前教育》,2006年9月

幼儿的心理健康范文篇2

关键词幼教人员幼儿心理健康素养重要性

0前言

在人的一生中始终贯穿着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而幼儿时期心理健康的教育是整个心理教育的始端,对人的智力、潜能的开发和提升有重要作用,对人生的长远发展有促进作用。因此说,从事幼教事业的每一个幼教人员都要从自身出发,首先提升自身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幼教人员良好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能够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正确解决幼儿的心理问题,能够帮助幼儿处理生活中的一些困惑,是指导幼儿建立自信心,进而勇敢的体验社会。

1阐述幼教人员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无论是学生还是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人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非常影响学习、生活和平时的交际,这在社会层面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国家更是不断倡导人们要及时的进行心理疏导和合理的发泄方式,尽可能的减少由于心理问题而造成不良后果,更是在不断追溯源头,发现从幼儿时期如果进行了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今后的心理成长至关重要。在幼儿时期,幼儿主要是在幼儿园生活,接触的直接引导者也是幼教人员,而一名合格的幼教人员首先要掌握幼儿心理健康素养这门必修课。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正处在塑造的重要的时期,因此说,幼教人员有一个良好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来说十分的关键。

如果在一些问题上得不到正确及时的疏导和解决,就会对幼儿的心理和今后的生活带来毁灭性的影响。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幼儿时期的模仿能力是最强的,而幼儿与幼教人员的相处时间是除了父母以外最长的,幼夯崮7掠捉倘嗽逼饺绽锏囊谎砸恍校因此,幼教人员需要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加以自律,时刻保持一个为人师表的带头作用。就目前我国幼儿园的现状来看,发现许多的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独立性以及心理承受力都比较差,并且十分畏难和任性,根本不懂得团结有爱、分享等健康的心理表现,这些问题的产生除了来自于家庭的教育,还有一大部分原因是来自于幼儿园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的缺失造成的。基于此,我们需要认识到幼教人员良好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是多么的重要。

2我国幼教人员心理健康素养的实际现状

2.1幼教人员自身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意识低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幼教人员从意识上已经开始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且不断的在努力塑造幼儿心理健康素养,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幼教队伍中,对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导致幼儿心理健康素养得不到进一步的提升。个别幼教人员没有正确的思想意识,认为幼儿只要开心玩耍,管好吃喝拉撒,不出现意外伤害就是万事大吉,疏忽了心理健康这一重大问题,导致幼教人员不能够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素养的培养。通过2016年7月对全国50个幼儿园的幼教人员的实际调查发现,达到70%以上的幼教人员幼儿心理健康素养还不过关,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幼儿的一些异常表现,不知如何正确对待,对突发的应急情况处置不当。幼教人员对幼儿心理方面的知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应尽快的对幼教人员进行全面的培养,把塑造幼儿心理健康素养这根短板补齐,迫在眉睫。

2.2幼教人员普在工作中遍存在负面情绪

特别引起注意的是幼教人员对待幼儿的情绪化处理方式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强烈不满。情绪化其实在每个人身上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但做为一名专业的幼儿教育工作人员应当能够控制好自己情绪。例如某幼儿园视频中看到这样的画面:幼教人员因见到幼儿淘气,未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幼儿进行辱骂。幼教人员的这种做法将会对幼儿产生极大的负面心理作用,并与积极倡导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相背离。杜绝情绪化处理,不忘幼教队伍教育的初心,根治情绪化问题。

2.3很多幼儿园没有重视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的培养

幼儿园中普遍存在为了节省成本,对幼教人员没有进行基础性、提升性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培训。聘请幼教人员时认为具有从业资格证书的幼教人员就是一名合格的老师,甚至在某些贫困地区还存在无证上岗的问题,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培训更是无从谈及了。调查发现某些幼儿园就没有对幼教人员进行心理健康素养的相关培训,幼教人员自身素养得无法得到提升,特别是在心理学方面知识和经验还非常欠缺,这将严重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和成长。

3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3.1幼教人员缺乏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主要是以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目标和满足社会的需求为主,但却忽视了人本身心理的变化和教育。孩子的内心与成人相比是更加需要关怀,但在很多幼儿园中都没有真正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幼儿园中只开展课堂教学和幼儿生理卫生保健教学,却将心理卫生保健这块重要的课程忽略了。比如,幼儿园衡量幼儿健康达标的标准是测查幼儿的身高、体重以及血色素这三大指标,但却忽略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而家长和老师用于判断孩子的智力与潜能发展的依据也不过是看幼儿会算多少个数学算数题、掌握了多少汉字,认识了多少个英语单词,而这项心理健康教育却得不到重视。幼教人员面对幼儿出现攻击性、孤僻、胆小、怕事等行为,根本没有意识到孩子可能是由于一些诱因的刺激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幼教人员不习惯从心理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3.2幼儿人员存在不良的人格特征与心理因素

如今,幼儿入园难和贵已经是大家公认的社会问题,而大多数的幼儿园所收的孩子远远超出幼儿园的承受力,因此造成师生比例失调的现象,再加上很多家长要求幼教人员具备说、弹、唱、跳、画等高要求的技能,在这样高要求的背景下幼教人员的工作压力特别大,当幼教人员的心理承受力太低或者是无法自行排解压力,又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进行有效的排解,那么幼教人员的心理就会出现问题,那么就会造成幼教人员在工作中将负面情绪会发泄到幼儿身上。而且很多幼儿园为了降低成本,对于幼儿园教师的应聘要求比较低,甚至存在招收一些非幼教专业的人员,或者是存有心理或人格问题的人员入园从教。

3.3幼教人员和幼儿的关系不平等

在一些幼儿园,幼教人员普遍存在忽略幼儿的自我需求和发现其潜在能力的现象,没有将幼儿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认为幼儿不具备生活自理、独立思考以及对话的能力,一切都要在幼教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并且幼教人员总是从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出发,单方面专制地强迫幼儿接受安排,并没有和幼儿进行深入的沟通,而没有与幼儿进行有效的沟通来全面了解幼儿的感受和自我意愿的表达。一些幼教人员习惯在幼儿过于顽皮或者犯错时采取训斥、体罚、威胁等不正确的手段进行惩罚,这些不正确的管教方法会造成一些幼儿出现逆反,变得越来越固执不听说,甚至有些幼儿可能会因此而越来越胆小,出现夜惊、失眠的现象,以致于幼儿会害怕上幼儿园。而且在幼儿园存在幼教人员对待幼儿有不平等的现象,比如对待听话、家里条件好、家里有权的孩子会比较偏爱,而对待没给老师好处、没钱、没权、不听话的幼儿则会照顾不周,甚至态度十分的恶劣。幼教人员对待幼儿不平等的态度会使幼儿产生自卑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4对影响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4.1因年龄差异化造成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参差不齐

通过长期专业的调查,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年龄越小的幼教人员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相对而言越好,年龄越小幼儿心理健康素养越成熟。幼儿教育跟随时代不断发展,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重点,年龄越小的幼教人员之所以相比年长的幼教人员心理健康素养表现更加优异是因为其在进入学习初级就已经学习到更多的心理健康方面知识。

4.2幼教人员缺乏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能力

幼教人员一般把普遍的心理题:抑郁症、双向障碍、焦虑症、恐惧症归为一类问题,实际上这些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心境障碍与焦虑障碍,由于幼教人员缺少辨识力容易造成混淆。当下社会因为媒体大量报道自闭症儿童题材,让儿童自闭症走进大众视线被社会重视,也造成幼教人员忽视了儿童多动症这一心理问题。正是这个现状可以两个问题:(1)心理障碍的预防工作。(2)根据不同心理问题进行恰当的治疗。由于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知识极其有限,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皆被归为家庭环境因素:父母不重视、家庭氛围不好、缺少社会交际、缺少家长的正确指引、等等,而只有极少数人通过寻求专业机构帮助改善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只有极少数人认识到多动症是一种有生物学基础的障碍、自闭症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导致的有生物学基础的神经发展。幼教人员在遇到此类幼儿时更容易对其家庭有负面评价甚至进行道德谴责,更加剧幼儿极其家长心理负担。目前现状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培训提高幼儿六大心理问题的辨识能力,从而寻求真正的发病原因并提出正确的治疗方法。

5提升我国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的一些建议

5.1幼教人员必须重视自身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

首先,幼儿园以及幼教人员要重视起幼儿心理健康素养这门必修课。幼教人员可以进行深造,学习并取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资格证书;而幼儿园可以从园本教育、个性化教育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投入一定资金保障,聘请一些专业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导师对幼教人员进行指导,针对幼儿的心理时期进行分阶段的培训。在对幼教人员进行分阶段的培训时注意培训内容要以个性化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为重点,要对幼儿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帮助幼儿解决心理问题并保障幼儿能够向着个性化发展。

5.2对幼教人员积极开展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的专业性培训

幼儿园要将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培训计划和目标纳入到幼儿园的师资配备之中,让幼教人员通过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的培训能够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幼儿园可以制定一套完整的幼教人员培训和进修的计划,定期组织幼教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对于新进幼儿园且工作没满一年的幼教人员,需要在当年的六月份进行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的培训;对于满一年工作以后的幼教人员,需每隔半年就要定期的进行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的培训和进修。

6结语

通过笔者的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我们知道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直接的影响,而幼儿园、幼教人员都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由于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学前教育保教结合重要教学目标,而作为幼儿的第一启蒙老师――幼教人员更应该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深化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素养。但在实际上,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知识面很广,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当中还有许多实际问题需要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因此,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要以高度的职业素养从事幼教工作,用仁爱的心态面对幼儿和教化幼儿,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家雄/中国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57.

[2]魏勇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培养浅论[J].学前教育研究,2005(11).

[3]哀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06).

[4]杜建政,张宁,张翔,杨文登.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现状[J].学前教育研究,2015(06).

幼儿的心理健康范文1篇3

一、解读绘画中提供心理辅导

心理学大师佛洛依德、荣格等人提出:“绘画创作与心理健康是息息相关的。”幼儿园里,幼儿绘画作品随处可见,信手拈来,在这些作品的背后是怎样的心灵呢。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接触到大量的幼儿绘画作品。他们以特有的方式绘画,正反映着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

1、这是大班女孩佳佳的自由画“放学时被老师留下的情境画。”(图一):一位老师在生气,一个哭泣的女孩跪在墙角正在往墙上写着什么。孩子这样描述自己的画:“小朋友都回家了,老师说我是坏孩子,不要回家,要我自己在红花栏上涂“黑点点”。说着,孩子的眼圈红了。是的,老师的眼睛、嘴巴用圆圈圈表示,描绘的很大,正在瞪着、数落她,小朋友一一从画面的底下“门”走了,焦虑和恐慌伴随着她。画面中还出现了星星、月亮。这是夜晚的代表,夜带给孩子忧虑和恐惧。云中的“雨滴’很多,有几滴很大,浓浓的。被留下来的惶恐不安、伤心的心情在这幅画中表达的淋漓尽致。我耐心的问:“嗯,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当孩子讲述着画背后的故事:“我不是坏孩子……”我频频点头,偶尔温柔的摸摸孩子的头……故事结束了,孩子的心情也好了很多。我很肯定的说了一句:“偶尔的错误及时改正了,你还是个好孩子哦。”“坏孩子---贴标签”是最伤害身心的,每天在幼儿园里看着“黑点点”那心情可想而知。看着孩子擦去“黑点点”开心离去的背影,我长长的呼了口气。成年人是幼儿心目中的权威,特别是老师,更为幼儿所尊敬和崇拜。因此,教师如何去关注孩子,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给予不同的指导与帮助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对幼儿的评价,给幼儿心理的影响更大,甚至可能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2、图二是中班男孩小武的画,小武好动、攻击、自我中心、违抗与不服从,老师交流时反馈:“这孩子听不懂大人说什么,又整天捣蛋,惹是生非。一看到他,我头就大,自己动手打其他小朋友还要告状说别人打他,坏死了。”孩子也许是无意捣蛋,可能有“内情“。我请小武画了一副和小朋友在一起玩的画。小武很快的抽出几种颜色的彩笔,迅速的创作起来,很专注,很专注,认真的涂色,涂云朵时,我感受到小武的动作很用力很重,云被画的又浓又重,占去了画面一半。仔细看,一团云中间,还把纸戳破了一个洞。小武委屈的说:“他们xxxxxxxxx打我,我哭了。”画中的几个小朋友们,挥舞着拳头,拳头很大,站立的姿势像是要“开战了”。其中一个,拳头挥到了蓝色的小人(小武)头上,蓝色小人泪流满面,舞着双臂,那双臂、双脚出现细细、尖尖的笔锋,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带有一定的攻击性,而身体用了蓝颜色,色彩心理学中是“忍”的表示。从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委屈、愤怒的情绪明显。那又浓又重的线条或许是抵触发泄的一种表现。一幅画胜似千言万语。在绘画心理学中,读图是最简单、最直接了解人的内心世界的方法,可以读出画者的性格、情绪状态、智力、人格特点、人际交往能力,幼儿的任何一个涂鸦、画幅的大小、用笔的轻重、空间配置、颜色、涂抹等都有着特定的代表意义,都在传递着他的信息。针对小武的情况,我们做了一段时间观察和辅导,老师坚持保持镇静、稳定的情绪,以自己积极、稳定的情绪影响和感染他,希望在渐渐地影响下,孩子能自己管住自己。其实小武是不懂得如何与小朋友交往,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且在家里都是外公外婆带,比较自我中心、随心所欲,稍有不满意就动手打外婆。特别是在家经常看一些打斗的动画、电影等,对小武的人际交往影响也很大。在对小武行为的调整中,我们又让小武画了很多画如:自由画、命题画、房树人等等。从画中,我们能看出,孩子在画中倾注了自身的心理及情感因素。随着情绪的改善,绘画也逐渐多姿多彩,呈现出生命的活力。交上来的色彩鲜明、快乐的画面也越来越多。从画中,我们获取了很多的信息,在与小武的接触中,我们更加感受到小武逐渐摆脱违抗与不从、自我中心、冷漠、不喜爱集体活动的问题,融入到集体中,攻击行为减少,与小朋友相处感到开心、愉快。相信长此以往,一定会形成热爱集体、活泼、开朗的良好个性。

3、在幼儿园里,我们还创设了很多情感、情绪专栏。如:表情树、情绪栏、表情天气等,让孩子尽情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又如:创设了情绪角,请小朋友自由的在这个区域里把发生的开心、快乐或者难过、伤心、生气的事情画出来、说给好朋友及老师听。通过绘画将问题表达出来,通过绘画表达心里的不适,从而缓解幼儿焦虑、恐惧等症状。孩子们画出了自己的喜怒哀乐,用图画传递着比语言更加丰富的信息,我们在对他们的画的进行严格专业的解读后,给予及时的心理辅导。如:引导孩子把情绪发泄出来,和孩子一起做深呼吸。又如:把画完的“害怕”的东西,给它添上铁栏杆、围墙或者房子关起来,让“怪物”再也出不来了。有时,我们还把这些“怪物”即把绘画纸揉成团当球扔、踢,解除了他们心头大患。孩子们感受到轻松了,内心的压力得到了释放,情感也得到了宣泄。绘画既不会让他们感受到威胁,也不会让他们难堪,是一种有效减压、放松和调节心情的心理治疗方法。很多孩子还享受到由作画本身带来的开心、愉悦。

二、透过绘画揭示家庭的问题

幼儿的心理健康范文篇4

幼儿心理健康自尊心一、幼儿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让每个幼儿都得到全面发展

首先,幼儿教师应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幼儿。我们大家都知道,幼儿因为遗传因素、生活环境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性。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尊重孩子发展的快慢,应控制自己语言行为的和孩子的发展程度相联系的喜恶情绪。

诚然,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最起码应真正意义上做到平等的对待群体中的每个幼儿,为他们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而欣喜,如果我们做到这样,才能让幼儿得到愉快、轻松的心理发展。所以,我们幼儿教师的平等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人格,应当记住,我们既要面向全体幼儿,还要让每个幼儿全面的发展。

其次,幼儿教师要特别保护幼儿自尊心,以此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事实上,所有难教育的孩子大多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而所有好的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我以为,作为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好孩子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自尊心,这是我们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在大量的幼儿工作实践中发现,我们要保护幼儿自尊心一个不可忽视的途径,那就是给每个孩子创造表现能力的机会,让孩子们从中品尝到成功的欢乐和,以此来增强孩子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力。除此之外,我想还有一个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当孩子遇到困难正畏缩不前的时候,我们总是要鼓励孩子对自己鼓劲:“来吧,我可是一个不怕失败的孩子,再做一次努力吧,这次一定会成功!”这样做,就会逐渐地让孩子对自己有了信心。从某种意义上讲,自信对于成功有着决定意义,这也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形式,因为幼儿年龄小,他们往往看不到自己的潜能,在有些时候时不时地表现出缺乏自信的情况,其实我们培养幼儿自信的方法不少,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早每天里要做到:要热爱信任孩子;要避免过多的责备,注重教育方法;还要为孩子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

再次,我们幼儿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幼儿独立性。我们不要小看孩子们本身的能量,儿童自身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可以说是“发展股”啊!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放手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发展。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幼儿进行能力的培养,比如说,通过游戏,尊重幼儿对游戏的设计、角色的扮演,在游戏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而当孩子们在游戏中发生了矛盾和争吵时,我们可以放手让幼儿自己独立解决,进而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幼儿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幼儿活泼开朗性格。孩子们天生天真烂漫、活泼爱动,我们还要坚持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这对孩子们的成长是大有好处的。其实,这方面的方法也不少。其一,我们教师应该坚持对幼儿进行正面引导。因为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长处,要从发现他的闪光点入手,以此为切入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不断增强孩子们那种积极向上的心理。这样哪怕孩子出现一些错误、不对的地方,教师也不要过分地批评和责备,这样会使孩子害怕、畏惧、紧张,我们教师而应坚持正面引导,可以面带微笑对他说:“摔倒了,勇敢地爬起来”,或者说:“没关系,勇敢点,你会成功的”,等等。其二,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大胆地交往。这样的交际可以克服幼儿的孤独感和自卑感,还会使幼儿心理得到安全感和归属感。因为这些可以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兴趣和性格的形成发展。所以,我们教师要帮助幼儿多接触,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努力来培养幼儿积极主动地交往态度和交往技能,促使孩子们健康心理的形成。还可以让孩子们多与大自然接近,亲近大自然,认识这个世界是一个气象万千、多姿多彩的世界,也是培养孩子们活泼开朗性格的重要途径。

二、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要指导家长重视家庭中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生长的第一环境,有道是:“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可见,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大呀!父母是对孩子第一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幼儿园所不能替代的。为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和家长接触的时空来进行交流,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有针对性对家长进行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指导,还可以为家长提供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

首先,我们要指导家长重视家庭中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努力为幼儿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不是有“三岁知老”的说法吗?就是说在小孩子人生之初,父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啊!由此可见,一个家庭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我们可以通过讲座、发放家教的一些光盘磁带、书籍等,使家长都知道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应该是什么样的。就是:相亲相爱、互相尊重、和谐、轻松、民主、宽容的家庭氛围。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才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幼儿的心理健康范文1篇5

关键词:3~6岁心理保健习惯养成

3~6岁是人生的开始,也是一切打基础的时期,此时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的发展状况都会在孩子将来的一生发展中打下深刻的烙印,这也正是所谓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但是在对3-6岁孩子的养育过程中,无论是父母还是托幼园所的老师、保育员往往注重的是对孩子身体的保健,而忽略了心理的保健,从而造成孩子诸多的心理缺陷,为他一生的发展留下遗憾。

一、培养孩子积极的情绪

情绪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它既是一种心理过程,又是心理活动赖以进行的背景。一个人的情绪积极与否,与他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息息相关。孩子对老师的态度是敏感的,只要老师控制自己不良情绪,用良好的心态、良好的情绪去感染他们,他们或迟或早会和老师亲近起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我们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1.注意力转移法;2.自我调节法;3.不良情绪发泄法;4.逐渐消退法。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生活自理的能力

良好的习惯是孩子将来一切成功的基础,曾有人调查过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问他们“成功的关键是什么?”他们无一例外地认为:“成功的关键是幼年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为什么习惯必须从小开始培养?因为小孩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活动特点是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这也就意味着,越小的孩子习惯就越容易形成,而习惯一旦形成后要想改变它也就很困难,所以好习惯应先入为主,否则就会让不良的习惯占上风。

三、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1.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案例:过去,每次户外活动回来后,尽管我总在不断地提醒孩子们把手洗干净,可每次总会有一些孩子“应付差事”,并设法逃避我的检查,为此我很伤脑筋。怎样才能让孩子们主动洗手呢?我想,孩子们如果能得到老师的拥抱,他们肯定会高兴得不得了。所以,户外活动回来后,我告诉孩子们:如果谁把手心、手背、手腕都洗干净,老师就会抱抱他。孩子们听完后,高兴地跳了起来,嘴里还大声喊着“哇噻”。于是,孩子们每次都会很认真地洗手了。一个拥抱,既满足了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真的是一举多得。

2.帮助孩子学会交往。案例:不受欢迎的孩子。我们班赵博处处不让人,他喜欢的玩具,别人碰都不能碰一下,入园第一天,他就打哭了班上好几个小朋友。时间长了,孩子们都不喜欢他,也不愿跟他一起玩。一天,孩子们用不同的材料尝试垒高,赵博又去捣乱,我把他叫过来意识地让赵博体验一下失去朋友的孤独和寂寞。过了一会儿,我问他:“你猜一猜,小朋友们为什么不喜欢你?”“因为我打人、抢玩具、跟他们捣乱……”赵博给自己列举了一大堆“罪状”,看来赵博对自己的行为是有正确认识的,只是缺乏自控力。“那怎样让小朋友们喜欢你呢?”我追问:“我不打人了,也不捣乱了。”赵博说。“那你试着跟敏敏他们去说一说,看他们能不能原谅你。”赵博快速来到了小朋友们身边,对敏敏说:“我再也不捣乱了,你们还跟我玩吗?”敏敏想了想,又看了看其他小朋友,没有人反对,就说:“行!”于是,赵博认真地和小朋友们一起活动起来。在这个案例中我没有急于批评赵博行的为,而是引导他通过体验、尝试、内化,有效地帮助他掌握了交往的规则,提高了他的交往能力,最终帮助他融入到集体当中。幼儿园良好心理环境的营造,需要教师懂得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学会运用合理的教学行为。

四、客观对待孩子的过失和错误

幼儿的心理健康范文

(1)尊重幼儿。马斯洛有一句著名论断:“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重之上的。”尊重儿童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提,是幼儿人格和谐发展的保证。尊重幼儿,主要表现在平等、民主地对待幼儿,尊重幼儿发展的积极因素,让幼儿主动地发展。幼儿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教师要尊重其权力和地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往往以长者自居,要幼儿听命于自己,因而遇到冲突,教师要研究其原因,再作处理。“听话的孩子才是乖孩子”的陈旧观念一定要剔除。如果成人的言行中处处体现着对幼儿的尊重,就会使幼儿意识到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有能力和必不可少的,从而帮助他们获得积极的自我概念;如果幼儿发现自己是被忽视的,又经常为做错事遭到责备,幼儿会逐渐在心里确认自己是无能的,进而导致幼儿丧失最基本的自尊与自信,建立起消极的自我概念。

(2)营造民主、和谐的活动环境,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在总则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首先,教师自身得有一个健康的心理。高尔基曾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教师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情操,能理解尊重幼儿,有宽容友爱的态度,有适当的感情表现,积极合理的语言动作等。

其次,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纲要》中说:“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任感。”的确,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取得成效的必要前提。爱是幼儿发展的“精神食粮”。

(3)让幼儿逐步学会调节自我情绪,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曾经有人说:幼儿的世界就是一个情绪的世界。每个幼儿的情绪又都是那么丰富多彩。每个幼儿因个性、环境、教育等表现出来的情绪也不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让幼儿慢慢地学会调节、控制自我的情绪。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学前心理学》中指出,幼儿自我调节情绪主要有两种方法:反思法和想象法。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大多数教师会建议幼儿使用反思法和想象法来调节自我的各种情绪。

反思法:当孩子与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我们就会建议幼儿使用反思法。首先请孩子们都静下来,然后相互说说自己是否也有错。

幼儿的心理健康范文篇7

一、元认知的基本内涵

元认知(meta-cognition)又称反审认知或反省认知或超认知。它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莱维尔(Flavell)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根据弗莱维尔的观点,元认知就是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其中包括对当前正在发生的认知过程(动态)和自我的认知能力(静态)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1]。也就是说,元认知反映的是对自己认知的认知,“元认知基本上是一种二级构造,认知活动的对象是问题、数据之类的东西,而元认知活动的对象则是认知过程本身”[2]。由此可以看出,元认知是一个知识实体,但它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它既可以狭义形式存在,也可以广泛意义呈现。狭义的元认知限定于心理学当中对于心理现象划分的认知过程这一类别,是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广义的元认知概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它涉及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社会交往活动,只要有认知的参与就有元认知的影子。

元认知包括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元认知知识;二是元认知体验;三是元认知监控。所谓元认知知识,就是有关认知的知识,是个体对影响认知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各种因素的认识;元认知体验,指个体从事认知活动时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对自身认知过程自觉而积极的监视、控制和调节。

在实际的认知活动中,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统一整体。元认知对人的认识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计划、监督和调节,旨在达到预定的目的。即主体根据活动的要求,选择适宜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监控认知活动进行的过程,不断取得和分析反馈信息,及时调节自己的认知过程,坚持或更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3]。这是元认知的实质所在。

二、元认知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

人的心理健康是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和整合,其中认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调整认知往往被作为干预心理障碍的重要内容,因为对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的评价、调节和控制是心理健康的源泉,而这一切又都来源于一个调节心理健康的重要中介变量――元认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元认知不良与心理障碍密切相关,元认知的改变可以调节心理失调从而促进心理健康[4]。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而心理健康概念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它有内涵与外延之分,内涵表现为心理和社会方面适应良好的一种状态,外延则指心理健康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即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三届国际心理大会曾将心理健康界定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5]。

我国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6]。

幼儿教师作为耕种儿童心灵的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在时代的变迁下全面而重点地反映其健康心理应有的水平。基于上述心理健康概念的界定以及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工作性质和社会角色特征,现将标准涵盖如下:

第一,恰当的教师角色认同。表现为对幼教职业合理的认知、端正的态度以及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二,良好的情绪表现。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乐观情绪占主导地位;情绪稳定协调,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第三,和谐的人际关系。能积极有效地与幼儿、同事、家长等互动沟通,相处默契融洽,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第四,较强的意志品质。工作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有恒心和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较好。

第五,健全完善的人格。自知自制,自我悦纳,人格完整。

第六,积极的心理调适。坚强面对各种压力,自我调节、自我控制。

(二)元认知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维度分析

从元认知的广义定义入手,元认知实际上觉知、评价、调节的是所有心理活动中的认知过程,由此可以推理出:元认知贯穿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认知、情绪、意志、人格等六大标准之中,是隐藏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各项维度中的共同因子。现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1.元认知与幼儿教师的情绪

在幼儿教师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或许会发现,参加喜欢的并获得成功的活动教师会心悦乐享,面对竞争会忧郁,由于工作的繁琐而感到烦躁,因自尊的伤害而狂怒。这些所展示的是人的重要心理素质:情绪。情绪是个体在认知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在特定条件下,情绪会对人的思考和决策产生很大的影响,情绪表现是否稳定、良好也是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价值观念的多元发展,工作节奏的加快,各种心理的和社会的紧张刺激越来越多。幼儿教师由于职业的原因,整日接触和处理的都是带有情绪色彩的事件,如幼儿的哭闹和捣乱、依赖和要求、退缩和惧怕、撒娇和任性等,这一切不可避免地引起教师情绪的紧张,产生厌倦、烦恼和心理失调。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的产生受到环境事件、生理状态和认知过程这三个因素的影响,其中认知过程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梅耶(Mayer)在情绪智力理论中也认为关乎个体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于情绪的调节和控制能力(即情绪的元认知),个体进行情绪加工时,其元认知不仅直接决定了情绪加工模式的类型,而且在整个情绪加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和引导作用[7]。因此,元认知与幼儿教师情绪、情感的调控密不可分。

那么元认知是如何调节和控制幼儿教师的情绪、情感的呢?认知情绪理论认为:情绪的发生必须经历情境―评估―情绪的认知模式,此模式强调情感产生前,先在大脑皮层上对刺激作出解释和评估,认为有益就产生积极情感,认为有害就产生消极情感。而参与情绪变化的认知因素有两个来源:一是客观情境,二是在认知结构中的心理定位,即用原有的心理结构来组织输入的新信息[8]。正如拉扎勒斯所指出的:“认知过程使个体产生某种心理组织结构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一系列的回答方式”[9]。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元认知对幼儿教师情绪的影响首先是通过元认知评估来左右其对情境的认识、理解和反应的。当某一刺激情境发生时,幼儿教师往往是先根据一些评价特征或成分对客观刺激进行加工,如事件引起的愉悦性、环境的可控制程度、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可预测性等。通过这种分析,评价特征就可以帮助决定产生何种情绪。如果幼儿教师喜欢幼儿教育这一职业,认为它能够带给自己成功的喜悦,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一旦具有这样的评估特征时,幼儿教师就会产生乐于接近的幸福感。反之,则不然。这说明元认知评估是具有“爱屋及乌”的倾向色彩的,积极的元认知评估离不开幼儿教师对评价特征的乐观感受。只有秉持积极、正面、乐观的心态看待评价特征或成分时,才是对评价特征的认同、肯定、接纳和喜爱,才会产生真正愉悦的情绪和情感。当然,同一刺激环境由于对它的估量和评价不同,幼儿教师也会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情绪体验,这与幼儿教师过去的知识经验和当前对情境的知觉有关。

其次,元认知影响幼儿教师情绪的另一种方式是自我调控。所谓自我调控就是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对自己的情绪活动进行及时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以作出适当的情绪反应。俗语说得好,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生活的道路上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有的人能够笑口常开,活得像阳光一样灿烂;而有的人牢骚满腹,永远像是上帝的弃儿。这是为什么?其实落魄过,可以使人忍辱负重;奋斗过,可以使人无怨无悔;有效的自我调节,可以使生活中永远充满阳光。或许我们不得不承认,现代的幼儿教师承担着更激烈的职业竞争、淘汰的压力,日常工作、各种检查、专业考级、进修、考核、竞课、做课题、玩教具制作等,如陀螺般旋转不停;按绩取酬、量化评级、末尾淘汰,如发条般紧张不安。现实确实如此。当我们无力改变环境时,我们只能如诺尔曼・丹森所言:情感规定着人的存在。积极性情绪、情感是构成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与实质内容。当不良情绪发生时,幼儿教师积极的做法应当是坦诚地面对它,并用各种方法进行自我调适,发挥自身对情绪的制约作用。如进行积极的内在对话,当你遭受失败,认为结果无法挽回时,可以对自己说:“以后再也不会让同样的事情发生了。”

2.元认知与幼儿教师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也是保证幼儿教师顺利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条件。然而,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人际关系网络主要局限于幼儿园,与领导、与同事、与家长、与幼儿交往,除了工作关系外,与社会中其他群体或个人交往的机会较少。据调查,在校内(幼儿园)教师经常与他人交往的只有16.99%,在校外(幼儿园)和他人交往的只有11.49%[10]。几乎清一色女性的独特工作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其人际关系的协调和改善,恐惧、孤独、怀疑、敌视时有发生,更有甚者还会出现空虚、抑郁或失落感。因此,缺乏交往或交往不畅对幼儿教师的认知水平、人格塑造、情绪健康的发展等是极为不利的。

那么,元认知是如何对幼儿教师的社会交往加以指导的?

元认知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对幼儿教师的人际关系发挥作用:首先,调整认知结构。人际关系是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统一。认知是人际关系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幼儿教师在交往过程中彼此通过知觉、理解、判断、评价等认知过程对对方有所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相应的人际关系。因此,要想优化幼儿教师的人际关系必须具有积极、全面、正确的交往认知,必须调整错误的认知结构(像幼儿教师这样的单性别群体,很容易造成人际关系敏感),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元认知来发挥作用,即自我监测和自我调整。也就是在人际交往中,幼儿教师一旦出现某种心理偏差,就及时作出反馈,并根据反馈信息,对认知活动采取适当的矫正或补救性措施。正是在这种连续不断的监测与调整过程中,错误的认知得到了矫正,积极、全面、正确的认知结构得到确立。

其次,要善于反省。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互动而产生的一种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如同佳肴一般能够沁人心脾。然而,人是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常常是以复杂的形式出现的,在人际关系之网中,人们常感到如坠雾中。因此,幼儿教师要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要调整错误的认知结构,还必须善于反省。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后世子孙要每日“三省吾身”,当然,在人际知觉机制中的反省不仅包含有对自己认知的认知之意,而且还涉及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看法以及自己对自己的认识等。如他人是怎样认知自己的,在交往中存在哪些问题等。通过内省和他人的评估,全面而细致地了解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在交往中才能用其利避其害。

3.元认知与幼儿教师的自我认知

俗语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说明“自我认知”对一个人的生活、工作及其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也恰恰体现了元认知的核心价值――自我对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的认知和调节。

所谓自我认知就是对自己的认识和把握,就是自己对自己能够正确地、客观地认识和评价。作为一名身心健康的幼儿教师,必须在参与复杂而且日益扩展的教育教学任务之时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优点与长处,缺陷与不足;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能坦然面对自己的一切,积极地接受现实中的自我,处理好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的关系。但是事实上,许多幼儿教师把自我认知当作自然发生的事情,认为只要想到了自己就算知道了自己、了解了自己。实际上,自我认知是要经历认真而持久的内部反省与外部影响的过程,才能对自己产生主观和客观的认识。而元认知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通过对自己的直觉、记忆、思维、情绪与情感及意志等方面的自我认识达到自我考察的目的,它能使我们从多方面、多渠道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对元认知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关系的理解和考量,使我们重新经历了一次内恰外融、积极乐观的心理态势。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错中自我调整进而成长与发展的过程。

(稿件编号:100811003)

注释及参考文献:

[1]Flavell,J.H..Metacognitionandcognitivemonitoring:Anewareaofcognitive-developmentalinquiry[J].AmericanPsychologist,1979:906~911.

[2]转引自姜英杰.元认知:理论质疑与界说[J].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3]董奇.论元认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1).

[4]赵强.元认知与心理健康标准的探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1).

[5]刘艳.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辨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3).

[6]李宏翰.心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

[7]关曦,刘海燕.治疗情绪障碍的元认知疗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

[8][9]王艳红,原晓林.元认知与青少年心理健康[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2).

幼儿的心理健康范文篇8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教育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伟大文学家托尔斯泰说:“我一生其余岁月获得的,都不及五岁前获得的百分之一”。中国有句俗语叫做: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见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人格和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个性、情感、态度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幼儿教师的神圣职责。那么如何引导孩子的心理朝着健康、向上、积极的方向发展呢?以下是我的几点浅见。

一、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

创造一个适合幼儿心理安全需要的环境,对其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早上入园时,老师和蔼亲切的微笑。一声友好的问候,一个自然的,就会让孩子逐渐融入一个心理安全、情绪稳定的环境,确立起新的依恋对象,开始新的社会交往。相反,如果幼儿入园后得不到相应的关怀,就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此时大多数孩子会哭泣,会拒绝,不久后哭泣虽然会停止,但仍会表现出不快乐,不主动与人交往,表情淡漠。有些外向型的孩子会以破坏玩具、打骂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怒火,这说明:一个感情温暖、心理安全的幼儿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活动室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拓展幼儿的活动空间,创造条件,营造自由、宽松的气氛,让孩子自由自在的活动:如室外设置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大、中型玩具;在墙壁上涂画或玻璃窗上粘贴形象逼真的动画或卡通画,给孩子在视觉上与愉悦的享受。室内便于幼儿随时阅读的书架、图书,幼儿自由取放的小型玩具,美工区、娃娃家等活动区域,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引导孩子在这些区域中,自己建立规则,自己设置游戏内容,逐渐学会分享、懂得谦让、合作。

二、寓心理健康于一日活动之中

由于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多方面影响,多种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到幼儿一日生活中去。通过语言、艺术、健康、社会等活动的组织,各种游戏的开展及一日生活常规管理,有意识的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其中。如在语言教学活动中,通过故事、儿歌,使幼儿明辨是非善恶,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尊敬等良好的情感素质;在健康、社会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美工、音乐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学会遵守规则、自我约束,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增强合作意识,促进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帮助幼儿克服任性、霸道、孤僻等不良的个性心理倾向;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磨炼幼儿的意志;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编织、系鞋带、扣纽扣,穿衣服等活动,让幼儿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合作、合群的快乐与温暖等等。当然,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手段是多种多样,我们可以把教学活动、游戏活动中内在、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游戏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我们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幼儿每天的一日活动中,并做到持之以恒,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

幼儿的心理健康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9-0198-02

一、问题的提出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很重要。”许多研究表明,一些成年的心理疾病可以追溯到幼年。而幼儿园是幼儿除了家庭外的重要活动场所。因此关注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的心理健康工作首先在心理卫生领域开始出现,1989年,上海成立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是最早的普及中小学、幼儿园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性学术团体,对全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社会已经逐渐认识到学生心理的健康已经成为了进行其他各项教育的载体和保证。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3~6岁是幼儿发展的关键期,是幼儿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大,通过本研究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帮助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有利于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具备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使他们从小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当前及未来教育的需要,也是人的发展的需要。

二、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

有关调查显示,我国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幼儿的比例较小,最为常见的心理问题在于幼儿的行为习惯、情绪、社会适应三个方面,主要的行为表现有如下。

(一)行为习惯问题

1.多动行为:活动过多,注意力不能集中,上课时手脚不停,缺乏自制力等。

2.咬指甲:是指经常控制不住地表现出用牙齿咬去指甲的行为。

3.厌食:对食物缺乏兴趣,没有食欲,进食量减少,强迫进食则易引起呕吐。

4.说谎:说的话与现实不符,编造各种谎言骗人的行为。

5.吸吮手指:还可表现为吸吮被角、衣物。

(二)情绪问题

1.情绪不稳定:整天闷闷不乐、心情时好时坏、心烦、学习情绪忽高忽低。

2.入园焦虑:说到上学就肚子痛、头痛、尿频、学习力不从心,产生厌学情绪。

3.发脾气:性格偏执,用发脾气来表达不满情绪,会出现大哭大叫、扔东西、打人等不良行为。

4.分离焦虑:与家长分开造成的心理不适应情绪体验。

(三)社会适应

1.攻击:与同伴不能友好的相处,更多地依靠身体攻击。

2.胆怯:主要表现为胆子小,退缩,不能主动与老师和小朋友交往

3.自闭:对别人视而不见,缺乏情感反应,不与同伴交往。

4.性格孤僻:畏缩、害羞、忧郁、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的等,出现害怕、嫉妒、焦虑、自卑等情绪,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这种状态会降低孩子的学校生活质量,进而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的作用,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当具有针对性,重点对幼儿行为习惯、情绪、社会适应三个方面进行教育。

三、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环境的作用:积极构建安全、温馨的健康心理环境

1.物质环境

环境是幼儿能否健康生活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之一,物质环境是指幼儿园的硬件设施设备,幼儿园环境、社区环境、家庭环境等,这些环境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在其中感到舒适、安全、快乐、放松等。

2.心理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环境中尤为重要的是建构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等。幼儿园要创设有利于幼儿健康心理养成的物质环境、心理环境。

(二)从课程的设置上说要整合在一日活动中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包括生活、运动、学习、游戏四大板块,日常生活中,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心理品质自然而然显露出来,可以结合在一日生活的各环节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与游戏活动的整合

幼儿的活动离不开游戏,游戏既可以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载体,在游戏中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也可以是游戏,游戏是发现幼儿心理异常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游戏中发现幼儿的行为问题或情绪问题等;更可以是治疗幼儿心理异常的有效手段或媒介,通过游戏疗法对幼儿的心理异常进行矫治。

2.与教学活动的整合

每一次教育活动都有目标,而目标中都体现情绪情感的要求,各教学活动中潜在的教育因素以及随时出现的教育契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制定教育活动计划时,可通过对本班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经验的分析,将情绪情感目标与技能目标有机融合。

3.与生活活动的整合

生活活动分散、随机、渗透性的特点,为教师对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础,有助于独立意识的培养。个别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给予适时的辅导与帮助。

4.与运动活动的整合

在运动活动中给幼儿自主的同伴交往的契机,教师在幼儿的交往时观察,特别是当幼儿的交往出现障碍时,老师以观察为主,必要时进行引导,促进幼儿自主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和挫折的能力。

(三)幼儿园开设专业心理健康课

1.开设相关课程,寓教于乐

心理活动课与四大版块活动并列进行,不是渗透在其四大版块中,而是有具体的教学活动时间,针对幼儿好奇、好动、好胜的特点,通过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欢声笑语中体验情感,形成和强化健康的心理品质。

2.建立心理档案

心理档案的内容包括幼儿的基本情况、家庭生活情况、生理状况、对幼儿心理有影响的重大事件、智能状况、个性特征等。老师通过心理档案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有利于幼儿个性化的发展。

3.专业的心理辅导

在幼儿园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由经过专业训练的人,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借帮助幼儿消除心理健康问题与障碍。

4.开展个别辅导

由于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幼儿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在集体的课程中无法进行解决,因此需要采取个别辅导,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疏导与矫治。关注个体差异。如:设立心理角、心情日记等方式进行个别辅导。

(四)老师的影响

第一,要切实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规范教育行为,言行举止不仅不能伤害幼儿的心理,更要成为幼儿的良好榜样,注重幼儿园老师师德的养成。

第二,通过理论学习、专家讲座、实践操作等方式丰富幼儿园老师的心理学知识,学会用专业的知识技能科学地对幼儿的情绪情感进行合理的培养和疏导。

(五)家庭、社区、幼儿园三位一体

首先,幼儿园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理论学习,帮助老师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增长,同时要引起老师对幼儿园心理健康的关注。同时还要对家长进行心理学方面知识的宣传,让家长不仅仅关注幼儿的知识学习,更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其次,社区要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如社区的资源利用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同时可以借助社区的宣传使人们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同时,家庭环境也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一环,家长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同时关注幼儿心理方面的发展,家园配合,促进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思考与趋势

目前国家要求中小学每3000人配备一个心理健康老师,这一目标的达成度还不是很高,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如此。纵观文献综述的集中策略观点,大部分是思辨的研究,实证研究很少,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持,科学性、专业性不够。而且每一类策略对于老师的实际操作指导意义不够,基本上是笼统的概括,缺乏技能性操作方式。因此未来的研究趋势首先要进行实证的研究,找出科学、专业的方法,然后再根据研究归纳细致的操作程序,使得幼儿园老师能够进行运用,而不仅仅是作为摆设。这样不仅能够能使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更加专业化、科学化,而且能够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同时实践的操作也能促进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王霞.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浅探[J].山西科技,2008,(4).

[4]吴冰清.浅谈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7,(5).

[5]钟翠苹.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J].新课程研究,2010,(2).

[6]韩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及发展趋势[J].考试周刊,2010,(1).

[7]李兰兰.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J].发展,2010,(3).

[8]徐艳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和对策[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1).

[9]李槐青.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7).

[10]徐秀玲.浅议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5).

[11]邹长缨.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J].中国西部科技,2011,(24).

[12]方文艳.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若干问题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7,(10).

[13]沈悦.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J].心理研究,2009,(5).

[14]王向宇.幼儿心理素质教育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9,(4).

幼儿的心理健康范文篇10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

一、案例背景

我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我和男(女)还不一样,我为什么不能像男孩子那样站着小便呢?我是否可以做一个男(女)孩子……面对幼儿提出这样的问题,家长和老师常会感到尴尬和为难,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和处理。回避、斥责、打骂、恐吓……这些方法都不行,那又应该如何面对与处理呢?

对于性,这是人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平时有意地去回避,以致于当面对幼儿的询问时便手足无措。其实,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也不例外。

二、案例描述与分析

案例一:孩子触摸生殖器怎么办?

(一)情景描述

中午午睡,老师来回检查幼儿的情况。这时老师听见重重的喘息声,于是循着声音走到孩子的床旁边,发现孩子趴在床上,身体拱起,头上直冒热汗,嘴巴发出粗粗的喘气声。老师轻轻拍拍孩子的被子,孩子马上停了下来。没过多久,孩子又开始在被窝里动来动去,老师去检查他的被子,结果发现原来孩子在玩弄自己的生殖器。

放学的时候,老师和家长对此事进行了沟通,结果孩子的妈妈也很苦恼地对老师说:“是啊,在家里孩子也是这样的。有时候,我们会打他的手,有时候也会大声地骂他,恐吓他‘再玩,以后就会断了,小便也小不出来了。’这样一说,他玩的次数是减少了,但是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他有开始玩了,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二)理论依据

1、根据幼儿健康教育有关理论,树立正确的幼儿健康教育观是进行幼儿健康教育的前提。

2、认知、情绪、心理环境与学前儿童健康又着紧密的依存性,最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建立在体会幼儿内心感受,给予幼儿心灵慰藉的基础上的。

3、幼儿健康行为的养成是建立在幼儿健康有了一定认识、健康态度初步形成之后,行为才能表现具有一致性和主动性。

(三)案例分析

要对家庭的性教育进行指导,首先老师应该具有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知识,知道不同程度的“”在1―6岁的孩子中是普遍行为。对幼儿期的孩子来说,“”是他们探索其性存在并从中获得快乐的一种很自然地方法,要全面认识“”对孩子的意义,从而树立起正确的性教育观,用来更好地指导幼儿家庭健康教育的实践。

家长通过呵斥来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威胁和恐吓,这一做法是不合理的,给儿童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家长严厉地恐吓、斥责、惩罚幼儿,以期能制止他触摸生殖器的行为,表面上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幼儿触摸生殖器的次数减少了。但是更大的危险就此潜伏下来――幼儿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十分的忧虑、紧张和愧疚。本来是对幼儿来说无特殊意义的动作,却使他背负了沉重的思想包袱,更糟糕的是,孩子可能会因此而可以压抑自己,形成“性压抑”心理,甚至一生难改。

(四)处理方法

1、给家长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如不要给孩子增加额外的心理负担,当发现孩子又触摸生殖器行为时,不要斥责和惩罚,在理解的基础上,设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玩具、讲故事等方式将儿童的注意力自然地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丰富孩子的生活内容,给孩子足够的爱与关注,给他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

2、让孩子知道触摸生殖器的危害,使幼儿形成克服触摸生殖器的动机,让儿童形成正确的健康态度,使其从经他人帮助的健康行为转变成自觉的自动化行为。

案例二:“你是妈妈捡来的。”

(一)情景描述

早上来园,很多孩子都在教室里做着自己的事情,但是老师发现苗苗一个人在角落里闷闷不乐,感觉想哭的样子。于是老师走过去问:“苗苗,怎么了?有什么事情不开心吗?”苗苗抬起头问我:“老师,你知道我是从哪里来的吗?”“你当然是你妈妈生出来的啊!”“我妈妈说我是她从路上捡来的,呜……”苗苗说完终于忍不住哭了起来。很多孩子听到哭声都围了过来,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之后,很多孩子也开始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了,有的孩子说“妈妈告诉我我是从她肚子里出来的。”有的孩子指着自己的腋下说“妈妈说我是从她这里出来的。”老师看着对这个问题如此感兴趣的孩子们,于是把他们集合起来,用种子的比喻告诉孩子们“爸爸和妈妈结婚后,想要一个宝宝了。于是,爸爸就把自己的种子()放在妈妈的肚子里一个叫子宫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宝宝住的房子,可舒服了。宝宝在里面住了九个月就要从妈妈肚子里出来了。这个宝宝是谁呢?就是你自己。”给孩子们讲完这些以后,老师还带孩子去科学探索室看胎儿的发育过程。经过学习,孩子了解了“自己是怎么来的?”这一生命来源的奥秘。

下午放学的时候,苗苗扑到妈妈的怀里,开心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不是你捡来的,我是从你肚子里出来的……”苗苗迫不及待地将今天学到的东西告诉妈妈。妈妈惊讶地听着孩子的讲述。在老师的解释下,妈妈才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孩子最近一直在问我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她,就随便说了那句话,没想到她当真了。还是你们老师有办法啊,能用这么形象的故事来跟孩子们讲道理。”苗苗妈妈感慨到。

(二)理论依据

1、幼儿日常健康行为的养成应当尽早开始,常抓不懈,适时要求,家园配合。

2、幼儿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应该根据可行性和需要原则进行,从幼儿自身特点出发。

3、社会、文化因素对幼儿健康的渗透作用,从情感和认知多方面让儿童得到全面发展。

4、诚实相告与艺术解释是幼儿体生长教育的基本原则。

(三)案例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妈妈的一句随意的话就引发了孩子的不愉快情绪,可见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和对幼儿性教育的不重视不科学对孩子心理健康所造成的影响。但是,老师就不一样了,对于孩子的问题,老师不但没有简单的回避,而是抓住苗苗的这个突发事件的时机,通过与儿童的平等交流,带着对儿童的期待和赞许,在极其自然、轻松、和谐的气氛中生成了关于“我从哪里来的?”健康教育内容,并用幼儿易于接受的形象的方法使幼儿了解了一些性知识。从孩子不同的情绪表现,我们可以看出老师的健康教育是成功的,反观家长的教育方法,只是一种敷衍与不重视。

(四)处理方法

1、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的指导,教给家长一些相关的形象化得语言。

2、转变家长的性教育观念,让家长懂得正确的健康教育观念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幼儿的心理健康范文篇11

关键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原因;调适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2)(11-12)-0128-01

近来,发生在太原市蓝天蒙特梭利幼儿园一名幼儿教师在十几分中之内狂扇一名五岁女童几十个耳光的事件让人震惊,接连浙江温岭幼儿教师颜某双手拎男童双耳、致其双脚离地的虐童事件更是令人发指。这接二连三的虐童事件隐射着某些幼儿教师心理极不健康及素质的低下,它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孩子是家庭的核心,是社会的未来。0-6岁是儿童心理发展,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心理学家认为,成年人的社会行为都是6岁前所接受家庭和社会环境影响下行为的重复。可见幼儿教育尤其是6岁前孩子所受环境影响的的重要性,而幼儿每天在幼儿园要生活十多个小时,无需置疑都会跟老师在一起。老师的言行举止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老师心理不够健康和阳光,孩子只能默默的承受,因为他们年幼,没有还手之力。由此可见幼儿教师的重要性,特别是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更是不容忽视。

毋庸置疑,有这种“病历”的幼教不在少数。常人认为的“快乐职业”环境里,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截然相反的心态呢?应该说,工作上的压力导致心理紧张,繁琐的事务导致心情烦躁。而紧张+烦躁+压力=不健康的心理。造成幼儿教师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是:

一、工作环境

幼儿园基本上都是“娘子军”,女同志要强,爱面子,不甘人后,园内一般都分年级组,有的一个组又分几个班,每次组织活动时,组与组、班与班都要评比、打分。这样客观上会使老师们神经紧绷,丝毫不敢倦怠,而孩子们由于年龄太小,不谙老师的良苦用心,没完没了的吵闹声和零七八碎的琐事,使她们容易生气,顿生厌烦情绪。可谓“风声雨声吵杂声声声入耳,喜事忧事比赛事事事费心”――老师的心何以清静得了?

二、工作对象

幼儿教师面对的是学龄前儿童,他们大都为独生自女,自理能力差,不具备自我保护能力,是非难辨,但争强好胜,好奇心强,一不留神就导致打打闹闹,或导致一些不安全的事故发生。目前大多数幼儿园几乎都是以经营性质服务社会,家长就是“上帝”,幼儿又是“天使”,幼儿教师地位不高,但责任不小,她们在“天使”与“上帝”之间从事特殊的教育使命,自然必须要具有特别的心理承受力。“以保为主,保教结合”的传统理念,使多数家长认为凡是在园里发生的大小事情,都应由教师负责。加上园里的规章制度、奖惩条款,绩效打分,各种考核、活动使幼儿教师常常提心吊胆、小心翼翼地工作,压力、烦恼可想而知。

三、工作性质

幼儿园教学内容宽泛,灵活性很大,教学效果如何,主要依靠带课教师的设计和引导。而现行幼儿教育事业要求我们不断创新思维,在教学方法上更要新颖,要不断变化,这样才更有利于开发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力。幼儿教师们为了完成一项教学任务往往要做大量的教具,挖空心思去琢磨,同时每月的园务活动和班级活动更要认真去开展,加上课程在不断改革,要出色完成日常课堂教学内容,就必须潜心钻研业务,认真备课,与其他教师沟通交流。时间一长,势必疲惫不堪,有难以应对之感。

四、工作关系

幼儿教师要面对园长、幼儿、家长的三重“制约”,这种“四角关系”甚至会一直延续到工作的终结。园长关注你的工作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家长监督你的工作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而幼儿从小到大则处处制约着你的言谈举止,不管你在什么地方、因什么理由郁闷、不开心,但因为工作关系,当你走进教室,站在讲台,甚至走到大街上,你必须以一种自信、愉悦的表情,耐心、温和的态度,旺盛的精力,饱满的激情,去教育、感染幼儿。日复一日,如不注意自我调节,这种郁闷显然就会愈积愈多。

以上只是客观方面的因素。主观上看,现阶段的儿童无论从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还是敏捷的反应能力讲,都向幼儿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幼儿教师在知识面、专业技能、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等方面不能提升自己,就会时时难于应对,失去自信,处于焦虑之中。在幼儿和家长中也会失去威信,没有尊严。这会使心理素质较差的幼儿教师陷入深深的精神困境,,难以自拔。

那么幼儿教师如何走出烦恼、郁闷,调适好自己的心态,达到心理健康呢?

(一)音乐减压法。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或“多事”的家长时,要克制自己,冷静应对,切忌情绪失控、冲动,使事态扩大,矛盾延伸。你可以在下班回家之后,打开舒缓的音乐,随着乐曲的旋律让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或者放一盘动感十足的CD、VCD,伴随着音乐的鼓点,尽情挥洒自己的情绪,或者大声喊几下,将不快和郁闷释放出来。要相信一切都会过去,风雨过后是阳光。

(二)情绪转移法。忙碌一天,从嘈杂的“园”里回到温馨的家,让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不要将“心烦意乱”带给家人,否则将会有更多的烦恼等着自己。融入家人的活动,或出外散散步,打打球,或看看书,看看电视,这样可以调适情绪,排解压力。当工作中发生失误或过错或受委屈、难以卸下包袱时,也可以找个要好的朋友,倾诉一番,让情绪释然化解。或者上上网,聊聊天,使自己感到“心情好多了”,就是胜利。切忌把工作中的委屈和烦恼哭诉给家人,他们不但替你解决不了,反而给大家增加更多的不安与烦躁。

(三)换位思考法。心存一颗善良、平和的心态,对人对事学会宽容、包涵,切忌疑窦顿生,无端猜度,自寻烦恼。要相信:善待他人,你会时时有一个好心态。不管面对同事间的矛盾和不平,还是来自孩子、家长方面的麻烦,你可以扪心自问:“我要是他,不也很难?”“要是我的孩子,我也一样”――这样你会“一笑抿恩仇”,心理上也就没有重负了。

幼儿的心理健康范文篇12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重要性途径方法

新《纲要》明确要求“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即“身心并重”,认为身体健康是幼儿身心健全的基础,心理适应为幼儿身心健全的关键。但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一些教师和家长只重视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健康的认识存在很大的片面性。现结合实际谈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和方法途径。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发现每年新入园的孩子越来越聪明可爱,可是总有一些幼儿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如暴力反抗不愿上幼儿园、过分依赖个别保教老师、冲动爱打人、持续哭泣、乱咬东西、乱发脾气等。究其原因就是: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物质条件优越,长辈对孩子在情感上过分溺爱,在生活上过分包办,造成幼儿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自理能力差、能力弱等弊病;孩子平时缺少玩伴,使他们失去了很多彼此交往、协作、谦让、友爱的机会,带之而来的是孤僻、任性、唯我独尊、做事缺乏自信心;有的家庭在管教上过分严格或放纵,对子女期望过高,使孩子任性骄横、缺乏自主、自立和自制能力,这些心理问题都会影响幼儿的正常发展。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期,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因此,幼儿园教师有必要重视幼儿心理健康这一问题,要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孩子真正“健康”,我想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为幼儿创造一个充满爱心和关切的环境

环境对幼儿能否健康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幼儿园环境包括实物环境、心理环境、语言环境等多层次、多侧面的内容。年龄越小的幼儿对心理环境要求比物质环境的要求更为重要。小班幼儿刚人园时,在生活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只和亲人接触的小范围,扩大到有更多老师、同伴的新环境,总会出现情绪不稳定、烦躁、哭闹现象,甚至害怕到园,其最主要的原因――孩子缺少的是安全感,是能够被爱的安全感,所以为了消除孩子刚离开家庭的恐惧心理,要想办法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爱就像自己的妈妈一样,在日常活动中经常抱一抱、摸一摸幼儿,帮幼儿穿好衣物、脱鞋子,拍着幼儿睡觉,以动作、表情等各种方式向幼儿表示亲近和,增强幼儿自身的安全感和对老师的信任感,使幼儿身心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这样孩子就不会哭闹,反而会喜欢幼儿园的生活。

2、心理健康教育和游戏相融合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能促进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现在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与家长接触的机会远远多于和同年龄幼儿相交往的机会,他们缺少同兄弟姐妹以及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的经验,不懂得分享和交流,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因此我们可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丰富有趣的游戏活动中,帮助幼儿互相熟悉和了解,培养合作、谦让精神,体验与同伴交往合作的快乐。

3、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而结合日常活动渗透心理教育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又一重要措施。在生活管理中,向幼儿传授自理能力的方法,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幼儿的自主自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在自由活动中,倡导幼儿之间的交往,以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正确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了长期细致的观察,当看到幼儿有礼貌的和同伴交谈时,要及时表扬。看到幼儿少言寡语,情绪低落要通过家访了解情况,鼓励他与身边的人交往,扩展交际范围。对出现幼儿争抢、打骂等现象时,要及时引导幼儿讨论这样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应该怎样做?以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日常活动时经常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和同伴在哪些方面有进步,对幼儿的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引导幼儿少与别人比,多与自己比,既指出他优秀的地方,又要指出他的不足,使幼儿正确地评价自我,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在一些比赛活动时,对幼儿进行勇于探索,正确对待输赢、诚实勇敢的教育,利于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

4、注重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空间文字范例(3篇)

    - 阅0

    空间文字范文[关键词]文字构形空间海报设计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9.041文字的演变与发展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自从人类创造了文字,它就被看作是一种文化交流与.....

    空间设计的重要性范例(12篇)

    - 阅0

    空间设计的重要性范文篇1空间由各个面组合而成,各种几何形状都会对空间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设计中需要充分重视,展示空间在设计中需要根据空间的使用形式,把握好几何形状的尺寸。.....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