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历史的重要性范例(3篇)

来源:

大学生学历史的重要性范文

[论文摘要]探究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中学历史教师面临的新挑战,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指导历史教师切实转变角色地位,以应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潮流。

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已全面启动,新的7-9年级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及配套实验教材已在全国38个实验区试用。7-9年级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学大纲》相比较,无论从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还是从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提出了许多新思路、新要求。这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反思和洗礼,它对中学历史教师的角色地位提出了新挑战。新课程中历史教师角色有哪些转变呢?笔者认为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教育观念是教育思想、教育教学模式、教育策略、教学目的等诸方面的集中体现,它反映出教育发展的方向。7—9年级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是国家教育部制定的纲性标准,它关注学生的生活与现实,贯彻了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它与过去为教师制定的《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有质性的区别。因此,历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才能适应新形势下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

1、改变中学历史教材观。传统的九义初中历史教材是为教师设计的教材,过分地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历史知识结论化、定性化,与政治课的《社会发展简史》重复现象严重,其特点是繁、难、偏、旧,超越了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缺少趣味性和可读性。教师在授课时,“模范”地按顺序讲解教材内容,按教学参考书圈定教学重、难点,师生都成为教材的奴隶。而历史新课程标准是根据时展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制定的一本宏观教学标准,它倡导一标多本,特别强调新的实验教材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目前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历史》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历史》上、下册等教材,都较好地执行了这一方针。这些教材的内容已经不再是一种知识的说教,它为学生留下了许多思维活动的空间,要求历史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敢于质疑,不惟书,只惟实,勇于创新。

2、历史教学目标观的改变。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将历史教学的目的定势化,即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德育渗透。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历史教学三大任务。这是几十年来,国家的“铁定”要求,它不容质疑和改变,只能规范执行。这种陈旧的教学目标有严重的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已经明显不适应新时代对学生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制定了动态的课程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具有明显的层次感,由重知识变为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改变那种偏重说教的思想教育的现象,关注学生的人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3、改变历史教学观。旧的历史教学观念束缚了教师的教学可塑性,据《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的统计,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义初中历史教材出现了几百处“硬伤”。有些细心的教师发现了这些错误,但是只能坚持“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信条,不能超越大纲和教材的定性规定。历史教师只能是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人类文明的传递者,学科知识的传授者,《历史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模范执行者。历史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改变这种陈旧的教学观。历史教师应该是教学的主持者、导演者、平等的参与者,是历史新课程的研究者。

4、改变陈旧的人才观。旧的历史教材偏重智商的培养。即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底蕴,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借古鉴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塑造知识型、能力型的人才。而历史新课程的改革,则在重视培养学生智商的同时,更关注学生情商、心商的培养。即培养综合运用型、创新型、多元智能发展型的人才。

5、历史教学价值观的变化。《历史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具有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的和平、进步事业而献身的历史责任感。这种价值观的要求不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是学生的“终极”追求。同时,也造就了教师在教学中,树立个人权威,惟我独尊,师道尊严。历史新课程所追求的价值取向是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国情,认同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一种较为务实的培养方向,它更重视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将培养目标现实化、实际化。同时,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民主参与教学,师生共同建构历史知识的意义。

二、教师教学地位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教学大纲的制定,各学科教材的编写、教师用书(教学参考书)的应用、课堂气氛的营造等诸方面,教师都处于主角地位。常言“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教出怎样的学生。”仿佛教师决定了学生的一切,“天地君亲师”是千古不变的信条。这种教师的绝对权威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湮没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扭曲了学生的心灵,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个性化知识的建构。它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必然是啃教材的书虫,教师的应声虫。中学历史学科在这些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几千年的文明史,而教材选取的内容仅是沧海一粟。同时,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客观性、综合性和不可再现性等特征,学生根本不可能感知历史知识的真实情境,教材的表述和教师的陈辞就成为历史知识传承给学生的正确结论。但是,历史知识的传袭带有明显的阶级烙印,尚有许多质疑、设想、考证、研究的空间,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必然扼制学生探究历史的可能,不能还给历史真、善、美的面孔。历史新课程的实施,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历史课程标准和配套实验教材,都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需求,是为学生设计的标准和教材。因此,历史教师的教学地位将发生重大转变,教师独霸课堂的教学权威感将消失,教师应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对话、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认同学生的观点,指导和组织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合作探究问题,营造民主教学的和谐课堂氛围,增加师生之间的亲和力,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师知识结构的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先后进行了七次课程教材改革。但是,改革的幅度不大,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材课程的模式和内容,只是进行一些局部的修补。九年义务教材初中历史课本在20世纪80年代初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但是,一直沿用了20多年的初中历史教材在格式、体例、内容等方面都没有大的变化。换而言之,历史教师只要具有较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储备,就可以几十年如一日应付现行的历史教学。这是多么的可悲和可怕啊!当今信息社会,人的知识结构以三至五年的速度更新一次,难道历史教师不思上进,守株待兔还能混下去吗?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将促使教师的知识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新的课程标准和配套教材,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现实和生活,采用最新的学术成果,历史知识的实用性、综合性趋势更突出。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注意汲取最新的历史学术成果,构建通识性学科知识体系,注意学科之间知识的整合,加强社会综合知识的积累,注重将长期以来的科学素质、人文素质的积淀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去。同时,历史教师还应提高教育科研的能力,升华自己的教学教育水平。

四、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应试教育的恶习之一,就是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打天下。陈旧的灌输式、填鸭式主宰教学,不重方法只重结果,“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有些老教师发出这样的感叹:“从教三十年,桃李满天下,一无所有,重复了三十年的循环劳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被当作知识的容器,教师严格控制教学,教学中缺乏合作。反映在中学历史学科则更为可悲。由于初中历史学科不是中考科目,学校、社会、家长、学生都不重视历史学科,在学校属于副科,任何教师都可兼教历史课,初中历史教师没有地位,评职称、评先进都该让位,这就严重挫伤了历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同时,有些历史教师不思上进,得过且过,也极大地影响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在教学中,采用一些实物模型、挂图、自制的简单图表,已经是难能可贵了。历史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历史教师实现从重教到重学,从重结论到重过程,重统一教育到重差异教育,重模式化教育到重个性化教育的转变,倡导教学方法多样化,提倡启发式教学、活动教学、情境教学、创新教学、合作教学等具有时代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同时,更新教学手段,尽可能地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充分利用现代传媒、远距离教学、互联网等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率。

五、重建教学评价体系

对传统教学的评价,主要是关注教师的教学表现。评价的重心是教师的教学水平,评价的标准是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仪表、教态、教学的条理性、对教材的处理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成绩(考试)等诸方面,极少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评价的方式单一。历史新课程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评价体系,要求评价多元化,它不但要求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及组织能力,更注重评价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程度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评价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同时,教师还应做好教学自我反思,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学。此外,还应该重视评价的多维性,让学生、社会、家庭、学校、教研部门共同参与评价。

总之,历史新课程的实施给中学教师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更大的挑战。努力实现教师角色地位的转变是保障历史新课程推行的关键。只有真正落实了教师角色的新定位,才能推动历史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1]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大出版社.

[2]新课程与评价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

[4]新课程与学生发展[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

大学生学历史的重要性范文

中职历史教学方式细节拓展

历史这门学科综合性较强,这就要求教学方式也应该具有综合性。历史是理论知识和经验的综合,任何历史上的人物和史实都是曾经客观存在的,并不能抹杀,它们都是不可取代的。而现今的人们正在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历史故事来寻觅历史讲述的经验和规律。

一、历史教学中的细节拓展在中职教育中的作用

中职历史教学的细节拓展的含义如下:对历史教科书中所阐述的时间点、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情节展开更多的说明,进行知识面的拓展。因此,作为中职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中就应该用灵活的方式为学生讲述历史故事、分析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使得授课的方式更加通俗易懂。对于那些历史中涉及到的生活道理和社会变迁规律,教师除了单方面的陈述,还需要将学生领入当代的历史环境,让他们亲自体会,在感同身受的教学环节中学到更实际的知识,培养他们的世界观、历史观,将这些观点运用在现实生活的诸多问题中,最后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中职学校历史课堂教学细节拓展效果的好坏是由历史课上是否具有典型例子决定的,这些典型的实例和故事,一般都有相对典型的细节、元素,这也是历史课程的教学规律。然而我国目前素质教育还没有得到真正推广,很多学校依然在以考试断定学生的综合素质,受到此方面的影响,很多历史老师都将学生的历史成绩作为重点考查指标,只重分数、不重效果,他们在讲述历史问题的时候,只是一味地强调应试时需要写在卷面上的答案,根本不注重学生的学习细节,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历史学本身具备的故事性、丰富性和世界观、价值观全部消失殆尽,最后只剩下从早到晚的背诵和记忆。不论从教育还是学习方面来看,这样都是错误的,在中职历史教学中,历史知识都是有细节价值的,所谓“细节定成败”,说的就是历史细节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把握住历史细节的体会和讲述,对中职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观念开发,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细节拓展在中职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将历史故事拓展

历史是有故事的、有血肉的,但是目前的历史教材很少会有较长篇幅介绍历史故事,还原历史实情,取而代之的则是高度概括的文字。编写历史教材的要求就是简单明了,然而简单明了带来的是篇幅的缩小、历史定义的增加,使历史课本变得枯燥无味。作为历史老师,怎样运用这样的教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让他们学到更深层次的知识呢?作为生活在现代的学生,根本无法深刻了解那些遥远的历史事实,课本上的数据、定义是无法带来实质性的学习效果的。那么在此背景下,历史老师就要对那些数据和定义做出拓展性的叙述,把历史事实还原到课堂上来。

例如,“九一八事变”的侵略性质,学生很难理解何为“蓄谋已久”,简单的一句话蕴含的是无数鲜血铸成的事实。那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引用日本明治维新后,明治政府制定的“大陆政策”作拓展:第一,日本先将台湾作为扩张的第一步;第二,由中国东面进发,进军并占领朝鲜;第三,以朝鲜为跳板,占领中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第四,将占领的区域扩展到中国内地版图;第五,征服整个亚洲,甚至称霸世界。经过上述拓展,学生就能理解“九一八事变”为什么称作“蓄谋已久”,同时,在学习“七七事变”和太平洋战争时,也能结合本课内容,将史实联系起来,学到完整的历史知识。

2.历史是事实,对历史要理性,也要感性

以为例,变法失败后最危难的时刻,谭嗣同可以逃离中国前往日本,那里可以保住他的性命,能够为他提供充足的生活需要,但是保不住他的思想,因此他最终决定放弃机会,留在中国,以自己的行动唤起人民的觉醒,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这一课的讲述中,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谭嗣同的做法,让学生理性对待史实,感性体会思想。在国家危难的时候,要有不怕牺牲,勇于站出来同恶势力斗争的可贵精神。这样一来,学生对谭嗣同的做法就有了共鸣,也就自然而然理解了他这么做的原因,对他的爱国精神也佩服有加。

3.历史教学的本身就是历史的重演

在历史课堂上,除了文字的描述、表格的演示,还有一个重要元素就是插图,插图也是历史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插图简单明了,却包含了数以万计的文字无法说明的知识和内容,学生通过观看历史插图,能够将那些重点、难点、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理解并记牢,从而变成自己储备的知识量,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例如,莫斯科战役这一课,如果仅仅按照书本上的文字,只有对斯大林红场检阅的文字描述,那学生只能看见诸如部队整齐划一、气势昂扬和斯大林慷慨激昂的演说等。学生无法身入其境地感受当时的历史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配上一幅红场阅兵的插图,历史事件就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他们还能看见斯大林的气宇轩昂,看见军队的步伐,看见克里姆林宫顶上的五角星。

这幅图将恢弘的阅兵场面展现在了学生眼前,体现的是苏联军队强大的战斗力,也从侧面展现出了法西斯军队最后的挣扎。在有插图的历史教学中,如老师加以正确的引导,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知识,培养自身的历史思维。

4.承上启下

历史具有连贯性,而历史教科书却具有跳动性。所以,教师在授课阶段就要注重历史环节的衔接,并且达到自然过渡,让学生感觉不出来是在进行生硬的陈述,在不经意之间学到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

例如,教师在讲述“二战”期间的几个反法西斯国家会议时,可以作拓展:德黑兰会议期间,在一个上午,丘吉尔说:“昨夜我做了个梦,当上了世界领袖。”罗斯福说:“我也做梦了,我也梦到我当上了世界领袖,那么,斯大林先生,您做梦了吗?”斯大林接着说:“我当然做梦了,我梦见我不但没有赞同丘吉尔先生做世界领袖,而且同时也没有同意罗斯福先生您做世界领袖。”这段关于做梦的对话,其实斯大林的意思很明显,他说梦见自己不同意前两者做世界领袖,意思就是说,苏联才是世界霸主。学完这一课,学生就能够了解英国、美国和苏联三国的野心,也能使学生预测到,反法西斯胜利后,这三个国家将会迅速地由合作关系转为竞争,抢夺世界霸主地位。学生理解了这一点,那么之后学习关于美国、苏联的世界争霸内容时,学生也就能联想到这次会议,想到斯大林说的话,为新内容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

三、结束语

总之,历史是多变的、宏大的。历史的发展是多层次、变化多样的。在中职历史教学中,要改善学生缺乏兴趣的现状。作为教师,拓展教材里的细节知识并将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作为课堂的重中之重。将那些深奥的定义、表格和学术用语进行分析对比,配合简单明了的插图讲述给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将中职历史教学推上一个新台阶,培养出更多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建波.高中历史教学细节拓展举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1,(21).

\[2\]汪德武.细节拓展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历史教学,2005,(11).

大学生学历史的重要性范文篇3

关键词:历史是科学发展性综合性过去性时代性

全面准确的认识历史学科特点,对学习历史知识,了解中外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历史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大有裨益的。以下是笔者在长期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对历史学科特点形成的几点体会:

一、历史学是科学

历史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学科理论基础,研究对象是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历史运动事实和过程,是客观实在的东西,具有唯一性和客观性。历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世界各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和特点;历史研究是一种旨在探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特殊规律的认识活动。

历史学科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体系是非常丰富的,它们全面贯穿于历史教材的内容编排之中,时刻指导着师生的教学活动。历史教学就是把这些复杂深奥的理论让同学们熟悉和应用。笔者的做法是,先集中讲理论性知识,让正确的认识先入为主,在之后对历史事件,历史概念,评价等历史客观现象进行分析的时候,重点突出理论对历史活动的作用。经过长时间有意识、有目的的教、学、练等活动,学生逐渐对这些艰涩、深奥的理论不再恐惧。假以时日,学生就会形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历史具有发展性特点

人类的现实与人类的未来本来是一脉相承、彼此衔接而不可分开的。任何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活动都发生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它们既是过去历史的发展结果,也受制于时代背景,还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足迹、产生影响。基于历史的发展性特点,帮助学生梳理历史发展脉络,把所学内容放在历史长河之中,从而在特定的背景下展开新课的教学,也就成了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形成完整的历史时序感,从历史发展进程中去把握所学内容,而不至于是零散的、混乱的知识点。也唯有谨记历史的发展性特点,教师无论是在教授政治史、经济史的内容,还是思想文化史的内容时,才不会抛开历史背景孤立看待历史现象。历史是发展的,历史又是在发展中不断地发生变化的。比如学习中日关系,我们要了解古代部分,是中国文明影响了日本社会的进步,近代主要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与暴行,当代中日关系则是艰难的和解之路为主题。因此,我们要关注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关系,发掘历史现象变化中的本质属性变迁,从看似无关的历史脉络中寻找到前后历史的传承性和发展性。

三、历史具有综合性特点

历者,经历也;史者,记录也。简单地说,历史就是人类经历的社会活动的记录。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应忠实地记载于史册,从而使历史学科包罗万象。作为一门学科,历史学科的研究对象之浩瀚,研究范围之广博,是其他基础学科难以比拟的。它涉及古今中外的自然和社会的各门学科,史料浩如繁星,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异彩纷呈,纵横交错,互为影响。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要抓住这一特点,以历史为背景为依托进行学科间的渗透、综合,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知识,发展综合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涉及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与多种学科联系密切。因此以历史学科为依托,不断强化与各学科知识之间的整合,强化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立体地、多渠道地获取信息和知识,有效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一般素质和能力,发展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培养学生历史意识为培养目标,为他们人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过去性是历史知识基本特点

过去性即不可再现当时的社会环境,指的是人类社会过去的全部实践活动,指的是过去的人和事。这种过去,从本质上讲都是历史的陈迹。历史不能重复出现,不能通过任何途径如实验室的“观察”或“实验”使其重复出现。历史知识过去性的特征又决定了它具有间接性特征。我们所学习的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只能间接认识,无法直接体验。即使历史研究也不可能“复原”历史全貌,只有尽最大努力去追求真实,接近历史真相。

历史知识,特别是远离现实社会和学生生活的历史知识,学生大都较为陌生,而学生的学习在相当程度上是建立在生活和经验基础上的,历史学习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就是历史知识过去性与学生学习现实性之同的矛盾。也是历史教学的困难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常常结合贴近学生生活和经验的知识,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如介绍美国的《1787年宪法》时,往往引进美国当代的总统选举与政党竞争进行比较,从深层面分析,理解美国的民主制度。这实际上是用历史学科的发展性特点解决上述矛盾的,所以准确把握历史学科过去性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五、历史具时代性

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其含义大概有二,其一历史认识的主体是生活在当代的,对处于久远时间相隔的历史认识客体的事实认知无不打上主体所生活的时代烙印;其二历史本来是发展的,当代史是古代、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古代史又是近现代历史的源泉。我同意后者,这是历史发展性特点决定的,是历史学科的魅力所在。

高中历史教材涉及现实生活的内容很多,这就不仅需要学生在学习史实的同时积极对国内国际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收集和材料挖掘,也需要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例如民主政治多样性问题、资源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知识经济问题、军国主义问题以及其他时政新闻和社会热点问题等等。“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以前事为师,努力获取其教益”。人类源远流长的文明史对当今人们能产生多少的深刻启示,使人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文素养。历史教学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进一步思考现实与未来的重大问题。未雨绸缪,及早准备,使民族与国家的未来能趋利避害,向更好地方向发展。

以上是笔者对历史学科特点的总结,目的是从历史学科的本源出发,激发学生热爱历史,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兴趣,历史课不是教学生如何去记忆几个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我们培养的学生决不能整天面对“戏说历史”“演义历史”的影视作品麻木不仁,而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公民意识、辨别是非的能力、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等,培养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迹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乡镇防洪防汛应急预案范例(3篇)

    - 阅0

    乡镇防洪防汛应急预案范文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超强台风、特大暴雨和极端高温干旱等灾害性天气呈现多发并发的趋势,旱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也日趋严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核心范例(3篇)

    - 阅0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核心范文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本小组了解到了很多情况。首先,电气自动化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生活中有很多方面涉及到电气自动化。1、交通方面,电气化的铁路,像现.....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