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的方式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植物保护的方式范文1篇1

小学20xx植树节活动方案

3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植树节,为给学校发展作点贡献,给我们的家园增添一点绿色,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丽,学校大队部大队委员就着手准备,发动组织了植树节系列活动。

一、活动目的:

以三月份植树节为契机,在全体老师和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护绿行动和植物种植实践体验活动,做到人人参与,宣传与实际行动相结合,从而令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加对植物生长的了解,增强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以达到为班级、学校、增添绿色,净化、美化环境的目的。

二、行动口号:

行动起来,争做护绿小使者。

三、活动时间:

20xx.3.10

四、活动内容:

植物节宣传活动:

1、学校通过哈哈镜广播站向全体老师和学生发出号召:人人参与植树节护绿、养绿系列活动,为美化、净化环境尽一份力。

2、各班出一期绿色环保”的主题板报。

环保护绿活动:

开展拣垃圾、落叶、养护绿化等活动。

1、在各班认养区域内清理杂物

2、给本班小树除除草、松松土、浇浇水、修修枝、刷刷石灰水。(石灰水发放,其它工具自备)

3、我和小树留个影:在护绿活动中,学生可以拍一些本班同学养护小树的过程,最后还可以与小树合影。

在自愿的原则下,学生可以和教师共养一盆绿色植物。可以利用这些植物,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将教室装扮成绿意盎然、充满生机的环境,丰富班级文化。

五、活动要求:

1、爱护环境卫生,不乱抛垃圾。

2、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不随便踩草地。

3、节约资源,不随便浪费水、电。

4、积极参加各项有意义的绿化、环保活动。

20xx少先队植树节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以三月份植树节为契机,各中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爱绿护绿行动和植物种植实践体验活动。做到人人参与,宣传与实际行动相结合,从而让少先队员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以达到为教室、为学校、为社会增添绿色,净化、美化环境的目的。

二、活动时间

20xx年3月10日至3月14日

三、参加对象:全体少先队员

四、活动内容

1、宣传发动。

通过3月10日升旗仪式上的讲话,向全体少先队员宣传环保知识,并发出号召:人人参与植树节护绿、养绿系列活动,为美化、净化环境尽一份力。

2、小手添新绿”,美化校园环境。

各中队辅导员发动学生把好的花苗,带到班级,进行观察、养殖,班级成立植物角”,美化班级。也可发动学生自带种子进行动手种植实践,观察植物生长过程,激发兴趣。

3、环境保护,我的心声。

少先队员先以中队为单位,中队辅导员组织开展以植树节”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内容要结合环境保护教育,星期五前每中队由中队辅导员评选出2篇优秀作品上送少先队大队部,少先队大队将会进行优秀作品展览。

4、环境保护,交流心声

星期三下午第三节,全校以中队为单位,围绕植树节”开展主题班会,主题自定,形式可以是讨论交流、专题讲座、演讲、观看专题影片等。

活动要求:各中队要做好主题班会的资料收集,利用好40分钟,确保每位少先队员从中得到环境保护的教育,增强环保意识。

5、动手种植,珍惜粮食。

四、五年级要开辟好劳动实践基地,比较空荡的菜地要补充种植植物;每天安排队员进行松土、浇水、施肥、除草、抓虫,同时要积极在网上收集、向学校花王查问种植方法,从中启发大家食物是来之不易的,要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生活习惯。

6、网上植树。

我校从3月份开始开发一个植树节专题网站,可以通过互联网让少先队员进行网上植树活动,网上植树的同时可以自己留言发表自己心声。

五、注意事项

1、各中队要高度重视,注重活动过程。

2、对每项活动的开展,学校行政及大队辅导员会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幼儿园小班植树节活动方案20xx

为了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更多的了解树木生长知识,增强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以三月份植树节为契机,开展植物种植实践体验活动,人人参与,宣传与实际行动相结合,从而令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不乱抛纸屑,不践踏花坛,不采摘花草,爱护一草一木,为美化、净化环境尽一份力。

活动目的:

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树与人类的关系,增强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

具体方案:

一、活动时间:20xx年3月10日(星期天)上午9点—11点

二、活动地点:森林公园景区内

三、参加人员:小班幼儿及家长

四、活动内容:

1.幼儿集中点名,分发树木号码牌;

2.集合领取工具,前往指定地点植树;

3.森林公园工作人员介绍树木知识;

4.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植树实践活动;

5.揭碑仪式、合影。

五、注意事项:

1.集合时间:3月10日上午8:30

植物保护的方式范文

一、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基本现状

自《条例》实施的四年多来,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事业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发展,建立了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制订了配套的规章制度,完善的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已经形成。目前,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共了5批包括41个种或属的《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组织研制了42种植物新品种《测试指南》。

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和部分分中心如吉林、黑龙江、四川等已初步建成,已经对水稻、玉米和大白菜等300个品种进行了DUS测试。截止到2003年6月30日,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共受理品种权申请达到962件(如表1所示)。经审查批准,到2003年7月24日,已授予植物品种权391件,大部分为大田作物品种。

从申请年份来看,1999年申请量为115件,2000年为112件,2001年为227件,2002年为290件,2003年前七个月的申请量已达到218件,有望突破300件。申请量逐年上升,表明育种者和育种科研单位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正在增强。如图1所示。

从品种权的实施效果来看,据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对23个单位的102个授权品种或申请品种的实施情况的调查,4年多来,品种权人获得转让收入3047万元,开发纯收入17287万元,通过侵权诉讼,获得赔偿476万元,平均每个授权品种获得收入169万元。实践表明,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在促进育种技术创新、推动种子产业化、规范种子市场秩序方面成效显著,潜力巨大。

二、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存在的问题

虽然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作为一种处于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事物,还存在许多问题;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能力和水平与农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制约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关键问题亟待解决。同时,现有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更需进一步加强,以应对在加入WTO之后的国际贸易新格局中面临着挑战。

(一)植物新品种产权意识薄弱

我国是实行知识产权制度较晚的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作为一项新的知识产权制度在我国也才刚刚实施四年多的时间,这使得广大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的重要作用没有充分的认识,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战略意义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品种权申请数量少。全国有400多个育种研究所,7500多个农作物种子企业,而四年多来向国内申请的品种权仅有千件左右,平均8个单位一件,向外国申请的更是寥寥无几。据初步统计,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实施四年多来,经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约5000个,而提出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的新品种数量不足1000件。

(二)农业植物新品种申请保护的品种构成不合理

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申请及授权数量少,品种构成也不合理。从申请数量上看,尽管每年申请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从构成上来看,品种分布很不均匀,申请植物新品种权的农作物主要是玉米、水稻、小麦等大田作物,占到了申请总量的90%以上,其他农产品申请数量较少,甚至是空白。以辽宁省为例,近几年来辽宁省每年取得的育种科技成果高达500多项,而其中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还不足15%,已申请品种保护的也主要以玉米、水稻为主,大豆、蔬菜、果树品种很少。

(三)维权困难,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农作物种植和种子生产经营活动的季节性很强,对侵权案件的取证本身就十分困难,一些地方政府为保护本地利益,直接或间接插手种子行业,违规设置障碍排斥外来企业和优良品种,甚至袒护本地违规侵权单位,阻挠执法部门查处。

同时,维权诉讼程序复杂,品种侵权案件要有指定的的省级以上法院审理,路途远,成本高,育种专家没有时间和精力。而且植物新品种的保护规定中没有规定有关品种保护的法定赔偿金额,使司法部门在执法时遇到较大的困难,尤其是碰到既难确定侵权人的非法获利又难确认被侵权人的实际损失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法院在处理基本相同的植物新品种保护的侵权纠纷时,判决的赔偿额可能有着惊人的差异。

(四)审查速度较慢,不适应植物新品种保护发展的需要

目前,新品种保护组织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品种权初审、实审、复审、无效等程序尚未有效建立和顺利运转,再加上由于资金短缺而造成的品种权审查测试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滞后,人员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便利审查速度难以加快,不利于品种权申请人合法权益及时得到有效的保护,反过来影响育种者和育种单位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申请的积极性。

(五)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覆盖面应当进一步扩大

通过自主创新取得与掌握品种权是保护国家种质资源的重要的方式。我国是作物起源中心之一,生物遗传资源非常丰富,随着我国农业经济对外开放及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日益扩大,外国企业到我国申请品种权将后迅速增加,特别是一些种业跨国公司,依靠其先进技术优势,不但将其某个具有现实及潜在经济价值的植物新品种在该国申请品种权,还将某些发展中国家的优良品种在这些国家申请并取得属于他们自己的品种权。因此,必须扩大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覆盖面,使我国的植种质资源通过品种保护“留住”,而不是“流失”。

(六)对品种权作为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的作用及其发展动向研究不足

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还影响了国际农产品贸易的格局,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出于保障国家经济战略安全以及保护农产品竞争优势的考虑,纷纷采用植物品种保护制度保障自身的优质品种垄断,并在全球范围内申请保护,以此来控制国外农产品的进口,使得品种权成为新的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可以说,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农产品贸易战的背后是“种子战”和“品种战”。在新的贸易关系下,面对中国巨大的市场,国外在中国的植物品种权申请必将日益增多,因此,我国应当重视品种权作为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的重要作用,积极采取措施,最大限度的保护我国品种权人、企业与农民的利益。

三、促进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农业植物新品种的保护工作在我国还刚刚起步,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为了提高全社会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意识,使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企业充分认识到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在育种创新、公平竞争和实现农业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必须加强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力度。一是积极争取各种新闻媒体的支持和配合,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植物新品种保护的重要作用和相关知识,使全社会都了解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法规,认识到植物新品种权也是一种知识产权。二是针对不同的对象,以普及教育、专业培训、业务交流等多种形式,深入、持久、扎实的开展宣传工作。

(二)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队伍的培训

重点强化对省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人员、种子管理站的工作人员、植物新品种保护中介机构的人员的培训,使他们了解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有利于植物新品种保护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应当通过培训提高全社会尤其是科研、教学单位、政府农业管理部门、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使他们对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一个正确的认识。

(三)制定更加完善的配套政策和激励措施,提高植物新品种权的申请量

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的申请数量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在我国即将加入WTO的背景下,如果植物新品种申请保护的数量还没有提高的话,那么我国的育种开发和种子产业必将受到国外竞争力量的严重冲击。为此,应当进一步简化品种申请和授权的程序,加快审批、授权的速度,使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的保护,如修订申请格式的版本,删除重复的内容;简化对农作物品种的数量性状的描述内容,要突出主要的性能和特点;根据不同生态类型和区域,选择适当的测试点以尽可能的降低测试的费用和工作量等。

(四)加大对品种权人的保护力度

把对品种权的保护范围从过去单纯保护品种权的销售权扩大到许诺销售权、出口权和进口权等,打击侵权者在境外生产、繁殖授权品繁殖材料然后通过进口在中国境内销售侵权品种的不法行为。同时,新品种产权作为一种财产权,其侵害适用财产手段来解决,对侵权行为要有补偿、制裁和警诫方面的作用,所以,对新品种产权领域的侵权行为应当建立有效的惩罚性赔偿金制度,以加大对品种权人的保护力度。

(五)适应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发展趋势,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国际合作

积极参加国际多边及双边活动,派出人员参加UPOV理事会、6个技术工作组会议和有关亚洲地区植物新品种保护技术协调会以及国际审查技术培训和引进外国专家讲学。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反映我国在植物新品种保护方面的意志和主张,促进我国种业国际贸易发展;适应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发展趋势,加强审查测试的国际合作,通过审查、测试和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既将维持保护体系的运作费用降到最低,又可使育种者以相对低的成本同时在几个国家获得保护。

(六)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加入1991年文本

从长远来看,1991年文本更符合经济全球化的相关运作及新技术发展的现实要求,如农林产品的多样化应用及扩大贸易所涉及到的受保护品种的收获材料及加工产品、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领域的应用等问题更多的涉及1991年文本的规定。在更高的水平上加大我国新品种保护的力度,利于解决目前在引进国外优良新品种方面形成的技术壁垒,合理规避风险、增强我国种业的国际竞争力。

植物保护的方式范文篇3

关键词:居住区;园林;绿色植物保护技术

绿色植物是居住区绿化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必须加强对居住区园林绿化植物的保护。本文将详细地分析目前居住区园林绿色植物保护技术的应用现状,阐述目前居住区园林绿色植保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探讨如何更好地运用绿色植保技术,加强对居住区园林绿色植物的保护。

一、目前居住区园林绿色植物保护技术的应用现状

对居住区绿色植物的保护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人们采用的是化学药物的方法,也就是说,通过化学药物将有害的生物消灭,然后这种方法对居住区的环境会造成一定的污染;在第二个阶段,采取的是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措施的阶段,运用这种办法,可能会对其他生态环节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在第三个阶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绿色植保阶段,它追求的是整个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不会对其他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因此也是最理想的植保方式。

运用绿色植保技术,需要运用生物源农药、物理措施、增加害虫天敌和仿生农药等消灭破坏植物的害虫,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持生态系统长期稳定。

二、目前居住区园林绿色植保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对病虫害的防治还没有达到绿色植物的保护标准

在居住区中,人们运用绿色植保技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必须,人们还是采用的传统喷雾方式喷洒农药,导致小区的环境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在选择农药时,选用的是高毒农药,所以在将害虫杀死的同时也将害虫天敌杀死了,不利于长期地保护绿色植物;最后,人们还缺乏一定的环保知识,在植物保护中还是过多使用农药,花费比较大,不经济。

2、没有规范的园林施工技术

在园林施工时,由于技术运用不得当,所以为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害虫的侵入提供了机会。比如,在种植林木时,由于没有起挖好,所以导致植物的根系受损,在栽植之前,对土壤没有进行处理,没有施加足够的有机肥料,所以使得植物的生长非常缓慢,并且长势非常弱,使得害虫更加容易入侵。

3、没有选择合适的树种和栽植设计

在进行小区园林绿化时,由于选择的树种对居住区的环境适应性比较差,所以使得树种在种植之后,生长非常缓慢,长势非常弱,从而导致树木出现一些病虫害。其次在栽植设计树种时,为了考虑到节约绿化费用,所以植物的种类比较单一,一旦一棵植物发生病虫害,那么其他的植物也会传染,从而导致病虫害的面积扩大。

三、居住区园林绿色植保技术的对策

为了提高居住小区的绿化效益,降低居住小区的园林绿化养护成本,就必须实施园林绿色植物保护技术,从绿化设计阶段、绿化施工阶段、植物养护阶段和害虫防治方面做好绿色植物的保护工作。

1、绿化设计阶段

在绿化设计阶段,首先要做好树种的选择工作。在选择树种时,要充分地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尽量选择一些乡土树种。由于居住区的独特性,所以居住区的树种不能够带有一些刺激气味,这会给居民带来一些不适。此外,最好选择一些抗病虫害的树种,这样就可以减少后期的养护和管理。在楼前光照比较好的地方,可以选择一些喜光植物;在楼后背阴的地方,可以选择一些耐阴植物,这样就可以使植物长得更加茂盛。

此外,在绿化设计阶段,还要做好病虫害的栽植设计。要丰富居住区的生物物种,使得园林绿色植物形成一个人工植物群落,构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丰富植物的种类,可以使得物种与物种之间相互制约,并且减少植物的病虫害。因此,在栽植设计园林绿化植物时,必须考虑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每一种植物的生长特性和植物栽植密度。

2、绿化施工阶段

绿化施工质量对植物的成活率和绿化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在绿化施工时,必须严格按照图纸的要求进行施工,确定好植物的规格、搭配的形式和大小。还要把好苗木的质量关,保证苗木的成活率。

最重要的是,在绿化施工阶段,必须提高苗木的栽植质量。在苗木栽植之前,首先认真地检查基肥使用情况、回填土质量、种植穴规格,合理修剪苗木的根系,剪除过长根、病虫根和劈裂根,修剪树冠,以保持苗木的平衡。在栽植苗木时,要做到深浅合理。在苗木栽植之后,要对苗木进行及时地支架、灌水和修剪。

3、植物养护阶段

植物养护阶段关系到苗木的成活率和苗木的绿化效果,加强苗木栽植之后的养护,减少苗木的病虫害,保证苗木的绿化效果。

在植物养护阶段,需要注意苗木的肥水管理。在施肥时,粪肥和饼肥需要充分腐熟,氮、磷、钾肥需要进行合理的搭配,防止出现缺素症和施肥过量。在雨季水多的时候,要注意适时排水,浇水时,既不能浇得太多,这样容易导致烂根;也不能浇得太少,这样容易导致苗木缺水。

在养护阶段,还要及时修剪树枝,这样可以促进苗木的长势,还可以使得苗木花叶并茂和减少病虫害。比如,修剪虫枝,可以防治刺娥、袋娥等食叶害虫和透翅娥、天牛等钻蛀性害虫。

为了保证养护的效果,在苗木栽植之后,还应该加强苗木的防护。比如,在北方地区栽植广玉兰、桂花和海桐时,应该用一层塑料薄膜进行防护,这样就可以防止这些植物被冻死。

4、病虫害防治

采用绿色植保技术,要求对病虫害的防治是无公害的。下面将介绍几种无公害的病虫防治方法。

对于一些易于捕捉的害虫,人们可以采用物理机械的防治方法。比如,如金龟甲、油松毛虫、国槐尺娥、象甲成虫、天幕毛虫等,可以采用振落捕杀的形式,还可以用色板、灯光将害虫诱杀。

对于一些钻蛀性害虫,可以采用生物调控的方法进行害虫防治,比如引进害虫的天敌、移植、购买商品化天敌昆虫等防治害虫,采用这种办法,能够有效地杀死害虫,而且也不会对居住区造成污染,还可以防止有害生物猖獗和形成抗性。

此外,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方法时,要选择合理的防治药剂,选择的化学药剂应该不污染环境、气味较小、低毒。此外,还要选择好什么时候用药最有效,一般在春季和冬季进行修枝时,需要同石硫合剂对病虫进行防治。用药时,应该避开居民活动高峰时间,减少农药对居民身体的影响。最后,要放弃传统的喷雾式用药方式,采用根部埋药、超低容量喷雾、静电喷雾等方式施药,这样可以减少用药对于人体的伤害。

总结:

绿色植物是居住区园林的重要构成部分,它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植物,因此,需要加大对绿色植物的保护力度。在绿色植物保护中,需要做好前期苗木的设计、施工和栽植工作,增强苗木的长势,提高苗木的抗病虫害能力。此外,在养护和虫害防治阶段,需要选用合适的方法防治害虫,降低用药对居民身体的危害和对居民区空气的污染。

参考文献:

[1]张德祥.居住区园林绿地中微地形的作用及设计方法[J].甘肃林业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01).

[2]钟泽龙.现代城市大型居住区园林设计与植物配置[J].中外建筑,2010(04).

[3]张晓磊.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5).

[4]陈妹仔,许伟平.浙江居住区园林植物养护管理方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3).

[5]刘丹.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11).

植物保护的方式范文篇4

关键词:湿地公园;开发;生态城市

中图分类号:S928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湿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城市湿地是城市形成自然生态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城市湿地公园加速了城市生态恢复的进程,有效地恢复和保育绿色生态,使城市生态得到了恢复和再生,实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基本概念

1、湿地的定义

《拉姆萨湿地保护公约》1982年3月12日修正后对湿地定义的文字表述是:。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是融合自然、园林景观、历史文化等要素的绿色空间,具有生态、景观、游憩、科普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湿地的类别有很多,其中《湿地公约》的分类方法较为常用,它将湿地分为两大类: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2、城市湿地公园的定义

什么城市湿地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中对城市湿地公园如下定义: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城市湿地公园是湿地景观的一种典型,因其处在城市边缘这一特殊地理位置,更易被人类接近,所以具有更加突出的生态审美、科普教育、科学研究、文化休闲等价值。

3、湿地景观的定义

湿地景观是由湿地人类文化圈和湿地自然生物圈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是指湿地风景名胜区和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指湿地自然性较强、科学价值较高其核心区通常处于绝对保护状态的区域。湿地公园景观是在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的基础上,满足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前提下,利用湿地资源优势,挖掘区域湿地文化,在湿地保育区以外建设的具有生态性、艺术性以及社会文化性,适宜公众游览的以湿地为主题的游憩空间。

二、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方式

1、水面的植物景观

湿地公园除具有一般公园的功能外,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有广阔的水面。水域不但能为生物提供栖息场所,调节空气湿度的生态功能,而且构成了园林景观的要素。单独的、平静的水面不足以形成美丽的风景线,当搭配了植物的种植,能给辽阔的水面带来无限的生机。按生活方式与形态特征分,水生植物分为挺水型、浮水型、漂浮型和沉水型。营造湿地水面景观时,应遵循湿地植物设计原则,选择观赏价值高的植物,科学处理植物与水体的关系,模拟再现自然水景,充分展现水生植物的丰富色彩与姿韵。植物的倒影映入水中,微风吹过,荡漾起层层微波,使水面增添了无穷的情趣。如本人参与建设的河南三门峡天鹅湖湿地公园,在湖中建造浮山岛,种植水生植物,浅滩部分种植芦苇、香蒲等植物,在白桥下的水池中种植荷花等植物。

2、自然式水岸线景观

湿地公园的水岸线应采用自然式护坡的营造方式。湿地具有过滤和渗透的作用,而混凝土砌筑的护岸将会破坏它这种功能。理想的湿地护岸形式,是以自然的湿地土壤沙砾基质代替人工砌筑,并在水陆交接的自然过渡地带种植湿生植物。采用形式多样的生态护坡,来设计湿地岸边环境,使岸堤土壤与水体之间能进行物质交换,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实现湿地的自身调节能力,又营造出了错落有致、野趣十足的生态环境。如本人参与建设的河南三门峡黄河公园就是利用了黄河自然水岸和原有的生态景观加以种植部分湿生植物营造出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3、乡土植物景观营造

不同地方的湿地公园,由于地域条件和环境气候的差异,适合栽种的植物也有所不同。乡土植物在当地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因此存活率极高,对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的营造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乡土植物早已适应当地的生长环境,种植成本较其他外来品种要低,符合湿地公园生态园林的要求,遵循了因地制宜的植物设计原则,顺应节约型园林的发展趋势。

配置乡土植物时,应选择色彩丰富,姿态优美,能随着季节更替演变的观赏价值高的植物群落。乡土植物的观花、观叶、观果、观枝等众多的观赏特性在植物配置中可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美景观。植物文化是植物在漫长地利用历史过程中,与其他文化门类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融合形成的与植物相互关联而又相对独立的文化信息的总和,反映出的传统价值观念、哲学意识、审美情趣、文化心态等。乡土植物景观的营造,使各地的湿地公园创造出独特的植物景观,也是对本土悠久历史文化的展现,传承与发展了地域的植物文化,使游览者对这个城市有了更深远的认识。

4、小品、建筑、构筑物周围的植物景观

栈道、亭廊水榭、小桥、建筑等都是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在这些地方配置植物时,要注重植物空间的营造。在这类硬质景观附近不宜栽植繁多又复杂的植物,应在附近适宜位置留出水面,植物分界线与水面形成柔美的曲线景观,给空间赋予了生机,使整个画面充满活力。

5、专类植物园的景观

科普教育是湿地公园的主要功能之一,专类植物园的特定植物种植能良好向人们展示湿地植物。专类植物园是指专门用于收集、展示某类观赏植物,营造以植物造景和观赏游览为主题的园林。它主要是介绍所收集植物的物种资源分布、物种组成特点、物种使用价值与文化趣味、生态习性与栽培技术等,还可介绍该园在物种保护和品种选育等方面的成就等,并兼顾一些环保和生态问题的常识教育。

三、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

1、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以此建立生态文化和提高全民生态素质

古语有云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由此可以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很大的,如果能将民众的力量运用到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将会取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在具体的生态城市建设中我们不但要重视城市人民的积极作用,还要对企业进行及时的引导,树立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使企业和人民强强联合,共同为城市的生态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还要加强对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但这间的管理和调控,使其管理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这样一来,就可以构建出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居民心态和社会氛围,切实的增强人民的环保思想和生态意识。

2、明确城市功能定位

“生态城市”首先是城市,要进行城市定位。一个城市的定位要准确,主要应考虑四个方面的要素:第一是自然环境条件,包括城市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及城市周边的自然资源情况;第二是城市所处的区域地理位置,比如是某一省的省会城市还是某一个区域的相对中心城市,或者是居于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带等;第三是城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现代城市不仅仅是经济的腾飞地,更应当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地,这一点从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看显得越来越重要;第四是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样的,城市原有的产业结构和基础就是城市顺利发展的经济条件。

3、建设生态城市,健全的政策法规是保障

生态城市建设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质,必须建立适应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法律、法规综合体系,使生态城市建设法制化、规范化。一要建立资源有偿使用、生态环境补偿、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科技支撑、“绿色GDP”考核等政策法规支撑体系。二是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加强环境管理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从而保障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实现。地方政府应加强和完善生态城市建设的法规制度,形成以坚持生态为导向的城市建设,引导城市建设遵循生态型的战略方针。

4、促进城市人口均衡发展,缓解城市人口压力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最近的几年中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向了城市,这就使得城市中的人口不断增长,对生态文明的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阻力。要想建设生态城市,就要解决好城市的人口压力问题和人口均衡发展问题,随着人口问题的解决,社会经济、资源、就业等问题也都会得到很好的缓解,将会使生态的城市的建设更加的顺利。人口均衡发展是说人口数量要处在合适的范围、人口素质要全面提高、男女比例构成要协调、人口分布要均衡等等,此外人口的发展要和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资源的承受能力配套,避免出现拖后腿的现象出现。

5、保护乡村文化,保持城市魅力

城市建设既要绿化、亮化、美化,更要文化,尤其是特色的文化。一个比较好的城市文化定位可以极大促进城市的发展,使其更有活力,更具魅力。因而在加快发展的同时,首先要促进文化遗产及其环境的保护,将该理念和要求贯彻到城市规划的各个层面;其次,要避免“千城一面”,着力保护农村特色文化,含特色街区、建筑群等;第三,新增建筑、设计等需考虑文化内涵。不能因过分强调个性、追求形式上的独特而少考虑它与环境的文化关系,导致民族传统、地方特色的逐渐失落。第四,农村文化遗产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历史文化素养,合理设计城市传统历史区域和新兴现代区域,制定符合科学发展的城市发展规划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四、城市湿地保护的对策

1、用“卡尔多改进”处理城市湿地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关系

“卡尔多改进”是指受益量大于受损量,并通过受益者向受损者的补偿,实现有人受益而无人受损的改进方式。城市管理者应控制保护区内湿地资源的利用强度,并对受影响的社区居民给予经济补偿。这里的社区居民不仅指城市湿地附近的民众,也指企业等一切因城市湿地保护而受影响的组织。补偿制度的安排应能够协调城市湿地保护与社区居民的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城市湿地保护和社区发展关系的关键,并非立即改变社区居民传统的资源利用方式,而是通过新技术的推广,减轻传统资源利用方式对城市湿地的冲击,并对实行资源利用管制所造成的影响给予经济补偿同时用经济扶持的方法诱导社区居民进行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转换,使维系传统资源利用方式的机会成本不断增加,进而使放弃传统资源利用方式成为具有经济学理性的选择。

2、以经济利益为诱因激发社区居民参与城市湿地保护

协调城市湿地保护与社区发展关系的重要目标是激发社区居民参与城市湿地保护活动的积极性。城市湿地保护应通过建立有全体社区居民参与的联合管护体系制度来实现。

结束语

城市湿地公园的出现为城市湿地资源保护带来了一种新型的模式,它成为国家保护湿地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发展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是落实国家湿地分级分类保护管理策略的一项具体措施,也是当前资源破坏严重的形势下,解决湿地保护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应该调动社会的所有力量参与保护湿地,加大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保护我们的生态系统,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参考文献

[1]张秋月,贲东生.浅谈我国城市的生态化建设[J].山西建筑,2010.

植物保护的方式范文篇5

关键词:植物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

引言

植物保护是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科学和经济的方法,保护人类的目标植物免受有害生物危害,提高生产投入的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作为农业技术措施,它是根据人类社会的需要,按照有害生物(病、虫、草、鼠)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和技术及管理的可能性所进行的农事管理活动的一部分。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基础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变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得到满足的发展,是一种把产量、质量、效益与环境综合起来安排农业生产的农业模式。其内涵包括:一是在不损害后代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当代人对农产品供求平衡;二是保护资源的供需平衡和环境的良性循环。而在人类所要保护的自然资源中,植物是人类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决定着人类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持续能力,所以植物资源的保护理所当然应处于首位。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非常紧密。

百口乡位于册亨县东南部,海拔较低,距县城约78公里,公路由县城经坝赖镇到乡。乡人民政府驻坝域,东与广西田林县、乐业县隔江相望,南与弼佑乡接壤,西与坝赖镇连接,北与坝赖镇毗邻。总面积233多平方公里,乡政府所在地高程350米,最高海拔860米,最低海拔308米。于1991年12月由原百口乡和秧项乡的各江村、洞里村合并成立百口乡。全乡共辖4个行政村,32个村民组。乡境内设有百口小学一所小学,有耕地面积1.4万亩。土壤肥沃,适宜多种植物和农作物,是全县林牧业开发的重点乡,主产水稻、玉米、旱稻、小麦、油菜、黄豆、杉木、油桐、油茶、青杠、云南松、柑桔、沙田柚等经济作物和经济林。

一、加强植物保护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面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主要还存在生物灾害频发,一些外来生物侵入,损害自然平衡的生态环境,而生物灾害也影响到了农产品贸易,同时威胁到了公共安全,加上国内生物灾害的防控机制较弱,农业生产始终面临着生物灾害的问题;不少农业经营户为了提高产量,大量使用农药,只想着依靠农药来增加经济收益,导致农药错用、滥用的问题较严重;农业粮食生产的安全问题突出,一些有害生物危害粮食的生产安全、数量安全、品质安全、储备安全、生态安全、市场安全及其可获得性等植物保护措施落后的原因,引起了土壤污染、水污染等。如今,农药残留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农业生产环境的恶化和植物保护的不力都将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促进工业发展的基础,是促进国家经济进步的关键理念。合理、有效、综合地进行植物保护,减少病虫害和环境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生产有机绿色农产品,持续发展农业,是我国农业生产要实现的总体目标。

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植物资源的保护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强调农业发展的同时,重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要达到的战略目标,一是积极增加食物生产,并注意食物安全;二是努力促进农村综合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状况;三是合理利用、保护、改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基本方法是:采取农业生态技术,具体包括立体种养技术、物质循环利用技术、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和庭院经济与开发利用技术等。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其所要达到的战略目标和实现其目标的基本方法来看,区域农业得以持续发展,将更有利于对植物资源的保护。

第一,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意识上看,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人们的收入越低,对环境保护意识越淡薄;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文化商品消费亦随之增加,人们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接触环保知识,其环保意识就会不断增强。因此,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结果,将给农民不断增加收入,使其逐渐摆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现状而更有利于区域植物资源的保护。

第二,从农业资源利用方式上看,农业资源利用方式分为粗放经营利用型、精细密集利用型和高新技术产业选择利用型3种。其中,粗放经营利用型效率最低,是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万不得已的选择,其最不利于环境保护,尤其不利于区域植物保护;后2种是在经济较为发达情况下的农业资源利用方式,效率很高,对环境影响很小。因此,随着农业的持续发展,经济增长速度将不断加快,人们将不断放弃效率低下的粗放经营利用型而逐渐采用精细密集利用型和高新技术选择型。这样区域植物的保护力度将会不断得到加强。目前在某些地区的珍稀植物资源和特色农业植物资源,由于缺乏经费,其保护措施常常难以落实。随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经费的不断增加,这些问题将会得到解决。

三、加强植物保护,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科学使用化学农药,加快新型农药研制及推广应用

化学农药是人工用化学手段合成的物质,往往具有双重的性质,在促进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的同时,由于对农药使用的不正确或不合理,污染了环境和农作物,破坏了农业生态系统,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进而危害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农业部门必须研制开发出新型高效、低用量、易分解、低残留农药减少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减轻对土壤及生态环境污染,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工作方面。

2.建设与推广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建设与推广生态农业,对加快与不断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将会是事半功倍的。

3.不断提高农民的植物保护意识

实践证明,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成正比。据调查,主要劳动力文化程度在中学以上的农户比文盲农户平均单产高18.9%,人均收人高67.31%。农民文化素质提高了,科技意识就会增强,对科技推广项目接受能力提高,农药的正确使用才会成为现实。因此,各级部门应努力营造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各种环境,不断提高和增强农民的植物保护意识。

结语

综上所述,可见植物保护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间的巨大联系。利用科技手段,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保证植物的正常、健康生长上,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缓解了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促进农业生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树立植物保护新理念,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业信息,2006

植物保护的方式范文篇6

[关键词]植保农业生产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S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5-0122-01

农业生产是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态赖以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而植物保护是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措施。因此,做好植物保护工作,对保证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农业中植物保护存在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解决国民的温饱问题一直是我国农业的奋斗目标。也是国家的大政方针。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的解决的问题。随着国家在三农方面投入的增加及配套政策的实施,我国农业生产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但是,农业中的植物保护问题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病虫害时有发生,为我国农业生产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我国农业中植物保护存在是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1传统观念的影响

我国农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的原因。传统农业生产是比较轻视农业中的植物保护的,这是与我国农业生产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的。传统农业是靠天吃饭的,在解决农业中植物保护问题过程中,经常出现能力不足现象,因此,在遇到破坏农业中植物的问题时,也只能听之任之了。

1.2相关制度不完善

我国在植物保护方面起步是比较晚的,因此在植物保护方面的立法和执法都出现滞后的现象。很多地区只有在农业中出现植物破坏的情况,才采取措施予以应对。

2措施

2.1坚持预防为主的思维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植物保护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古语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做好农业中植物保护的准备工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重要的作用,也是减少损失的比较有效的措施。农业植物保护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做好相关的预案,这是农业植物保护的前提,做好物资方面储备工作,这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基础,建立完善的监控和上报制度则是做好农业中植物保护的保证,在第一时间发现疫情,并且能够及时的上报,是减少灾害发生造成损失的关键。只有做好农业中植物保护的相关预防工作,才能够在灾害发生时,从容应对,减少损失,促进农业生产顺利有序的进行。

2.2加强领导,完善制度

农业中植物保护工作需要多部门共同联动,因此,加强农业中植物保护过程中领导力度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了。在具体的工作过程,领导的重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一把手负责制,相关部门的主管领导应该担负起农业中植物保护的主要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农业中植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相关措施的贯彻执行。领导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常常能够起到难以想象的效果,在开展农业中植物保护工作过程中,强化领导的带头作用,能够促进相关工作的顺利展开。为农业中植物保护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是完善相关的制度。现在社会是法制社会,以法制代替人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农业植物保护过程中加强制度建设,对于相关工作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中植物保护的相关制度,应该以法律形式确认下来.对于主体,客体及法律责任做出明确的规定,以便在出现重大责任事故时,能够权责明确,赏罚分明。

2.3借助科技手段,做好植物保护工作

科技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明显,在很多的领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农业中开展植物保护,科技也能够一显身手。随着农药技术不断的完善,许多植物疫情已经能够借助农药的方式,得到很好地控制,并且在预防过程中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农药滥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了出来,由此产生的土地板结,食品安全等问题也使人们对于农业中农药的使用产生了质疑。因此,借助高科技的手段,改变农业中植物保护措施,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基因工程就是其中比较理想的方式。基因工程借助改变植物的基因结构,抑制有害基因发展,促进有益基因发展,从而达到保护植物的目标。是农业中植物保护的新措施,也是未来植物保护的发展趋势。

2.4加大植物保护的投入

植物保护工作关系到国计民生,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因此,加大国家对于三农的支持力度,增加涉农资金的投入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增加农业中植物保护方面的投入,对于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意义,是我国农业稳产,增产的保证。其中,完善各地植保站的硬件设施是比较急迫的。我国植保站由于历史的原因,条件比较简陋,实验设备缺乏,难以适应农业中植物保护的发展趋势,对于很多植物疫情无可奈何。影响了农业中植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是我国农业植物保护过程中的瓶颈。因此,加大有关投入对于农业中植物保护工作有着深远的意义。

植物保护的方式范文篇7

关键词:高速公路;路堑边坡;路堤边坡;防护;绿化

0引言

高速公路绿化是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路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主要一环。公路绿化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公路的服务功能,绿化要达到稳定路基、保护路面、诱导交通、保障行车安全、减轻噪音、保护环境与自然相协调等目的,同时有利于行车安全,为司乘人员诱导视线、减轻眼睛疲劳,从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而随着人们环境保护和交通安全观念的转变,高速公路的边坡防护设计与施工越来越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要确保高速公路边坡的稳定,安全,搞好环境保护,必须加强高速公路边坡防护的综合研究,下面谈谈高速公路边坡绿化的适宜方式。

1高速公路边坡防护分类与技术结合

边坡是高速公路最容易受到破坏的地方,也是破坏最严重的地方,高速公路边坡一般分为路堤边坡和路堑边坡两种。路堤边坡受到的破坏主要表现为边坡坡面及坡脚的冲刷,路堑边坡的破坏形式主要为崩塌和冲刷。而高速公路边坡防护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即工程防护和植物防护。工程防护多为钢筋、水泥组成的刚性防护;植物防护则为柔性防护,工程防护是植被防护的基础,两类防护形式是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的,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起到永久防护、美观耐用的目的,而且能大幅降低工程造价。

近年来人们开发出了多种既能起到良好边坡防护作用,又能改善工程环境体现自然环境美的边坡植物防护新技术,与传统的坡面工程防护措施共同形成了边坡工程植物防护体系。目前已根据不同的边坡土质条件,创造出人工种草护坡、平铺草皮护坡、液压喷播植草护坡、土工网植草护坡、OH液植草护坡、行栽香根草护坡、蜂巢式网格植草护坡、客土植生植物护坡、喷混植生植物护坡、岩石边坡喷混植生植物护坡。客土喷播、三维网植草等不同边坡植物防护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多数公路绿化根据各路段立地条件的不同,采用的是多种方式相结合,效果更加明显。

2边坡绿化布置的适宜原则

边坡植物防护的主要目的是固土护坡,防止冲刷,美化环境的功能。一般应选择耐干旱,贫瘠,根系发达,覆盖度号,易于成活,便于管理,同时景观效果好的草本或木本植物。边坡生态防护植物配置技术原则是采用以水土保持为主,兼具生态景观效果,边坡防护要考虑对整个植被进行逐步恢复,应以林草植物为主进行生态模式配置,有利于固土护坡,防止水土流失,有利于景观效果和行车安全。应尊重自然,正视自然,保护自然,恢复自然,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达到四季常绿并体现当地乡土特色的景观效果。在植物品种的选择上要坚持生物多样性,多科属结合,乔,灌,草结合,营建多树种,多结构,多功能的复层生态景观群落,有效增加绿量和绿叶面积,挖掘单位面积上的潜在生态力,提高叶面积指数,整个绿化沿线注意立体空间上的线条变化和节奏感。在考虑气候,土壤和立地类型的基础上,优先选择耐干旱,耐贫瘠,抗污染,观赏性强的树种及草坪地被植物,既能适应当地土地条件,又能满足公路绿化的要求,达到功能,艺术,科学的统一。在路堑边坡应考虑采用不同草种或草灌混栽技术,一年生草本与多年生草本搭配,再混栽一定比例的灌木或小型乔木。起初一年生草本生长迅速,固土护坡,防止冲刷效果明显。以后多年生草本和灌木或小型乔木成为优势种,固土护坡及景观功能进一步加强。路堤边坡宜选用多年生,耐寒,耐旱,耐贫瘠,生长势健壮,再生能力强的草种。

3边坡绿化植物的选择

边坡绿化主要目的是防止流水冲刷、风蚀、保护路基、降低噪音、吸收有害气体、创造优美的行车环境。路堤边坡的绿化,由于土质和保水性能很差,应尽量不破坏自然地形地貌和植被,采用抗逆性强、根系发达、易于成活、便于管理、兼顾景观效果的多年生草本或木本植物??。?目前用于护坡的主要植物材料有多花木兰、香花槐、紫穗槐、美国地锦、荆条、沙地柏、柠条、柽柳、垂叶榕等乔木种及亚乔木种,长春藤、藤本月季、爬墙虎、紫藤、扶芳藤等藤本植物;火棘、胡枝子、木豆、杜鹃等灌木种;天堂草、狗牙根、假俭、锦鸡儿、金钟、波斯菊、白三叶、毛笤子、白喜草、小冠花等多年生草本植物。

4边坡绿化的实施方法

(1)坡表处理,在边坡施工中第一步先自上而下的清除坡面浮石,浮根及杂物,对较坑凹处回填种植土,使坡面基本达到平整。

(2)挂网,镀锌铁丝网或三维土工网在坡顶处向外延伸50cm-1m左右,用U型钉固定牢实,自上而下平铺至坡底,网间搭接不得少于10cm,搭接处用铁丝绑扎牢固。网片与坡面之间用竹钉或竹筷以适当距离插入加固,使得网面与坡面紧密相贴,不悬空,不松动,以防基材喷射后网体承重而整体滑落。

(3)固定,对采用厚层基材,客土喷播施工的边坡须按1m*1m间距或按设计要求钻孔打L型锚杆或U型钉,以固定镀锌铁丝网(通常采用12#,14#,网丝直径不小于2mm,孔径不大于50*50)或三维土工网,固定时钉与网紧贴坡面,对框架梁则须在框架中部设置一排间距30-40cm的长锚杆用以支挡,将植生袋或土包袋表面铺挂镀锌铁丝网,通过框架上打膨胀螺丝对网片固定,使铁丝网与框架面及植生袋紧密相贴,以防止植生袋或者土包袋坠落。

(4)回填土,一般在坡面极短或比较平缓的情况下采用直接覆土的方式,对于坡面较长又陡的坡面,适宜采用边潮湿边覆土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覆土之前先洒水潮湿坡面覆一层土,再洒水再覆土,如此反复直到填土完全覆盖网为止。

(5)喷播种子,喷播种子工作由液压喷播机来完成,将草种、纸浆、粘合剂、保水剂、肥料、土壤改良剂、染色剂等材料均匀拌和在喷播机的水箱中,即可实施喷播。喷播时依据染色剂表明的情况重播若干次,确保喷种疏密均匀。喷完后随即盖上无纺布,进行前期养护管理。

植物保护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植物;高速公路;边坡;防护;作用

高速公路的建设虽然缓解了我国的交通压力,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生态问题,将植物应用于高速公路的边坡防护中,有利于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改善公路的生态环境,保证生物的多样性。边坡是公路最为脆弱的地方,因此其防护是高速公路养护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防护好公路边坡对高速公路的安全和生态环境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植物防护的方式

防护高速公路边坡的主要方式有三种:工程防护、生物防护、工程与生物相结合。接下来我们详细介绍的是生物防护的几种方式。

(一)直接播种和喷播

在高速公路边坡坡度较小,空气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宜的条件下,可以采用直接播种和种植的方式,但是因为高速公路边坡地形较为复杂,坡度较大,可以将直播的方式改为喷播,在坡度较大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地形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喷播方式,根据地形的特点,建造适应的植物防护层,可以为后期植物的生存营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二)铺草皮护坡

在不合适的时间、自然环境较为恶劣或者是工期较为紧张的情况下采用直播或喷播的方式,植物不易存活或者是植物不能快速的生长起到防护的作用,可以采用铺草皮的方式营造护坡植被。这种防护方式的优点就是成坪时间短,防护边坡见效快,而且可以缩短工期,减少施工的时间。但是大量的铺草皮营造植物防护会带走耕地上的大量土壤,使得后续播种的植物不易成活,土壤内的养分被草皮带走,就会使耕地变成不毛之地。但是现如今随着无土栽培技术的成熟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然而无土栽培方法的缺点就是成本过于高昂,为了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有人发明了网草皮,这是介于二者之间最为合理的办法,既不会过度的浪费耕地,成本相对较低,但是在使用该防护方式时应该注意草皮和土地的贴合,使土地和草皮良好的结合,为植物以后的生长奠定基础。

(三)植生带护坡

所谓的植生带护坡就是将草料、肥料、保水剂等按照一定的密度排放在无纺布上,利用机器按压或者针刺等复杂的工序制作成带状复合体,它作为介于直播、喷播和草皮繁殖之间的一种植物繁殖方式,种子的分布情况较为均匀,水分和肥料的供应情况也比较充足,这些条件都优于直播和喷播,另外,保植带体积较小。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建植后进行有效的灌溉或者根据当时的气候情况进行人工降雨,为保值带的继续生长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

二、植物防护高速公路边坡的优缺点

生物防护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植物防护,在目前我国高速公路边坡防护的主要发展趋势就是植物防护,所谓的植物防护,就是利用植物保证公路边坡的稳定,防止公路边坡发生坍塌和滑落事故。另外植物的栽培能够有效的防止雨水溅到公路边坡上,造成边坡的水土流失,另外,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形成巨大的网状根系,使公路边坡变得更加牢固,起到了很好的加固作用。

(一)植物在高速公路边坡防护中的优点

1、装饰美化路段

由于植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再加上植物的高矮,浓密和颜色不尽相同,按照一定的原则将种类繁多的植物摆放开来,形成一道亮丽的植物线,使整个高速公路路段装饰一新。既起到了美化路段的作用,还保护了生态环境。由于植物的种类繁多,不同的摆放方式也能展现出不一样的景观效果,变幻极为丰富。另外,植物是绿色的这个特点还有利于缓解驾驶员的视力疲劳,增加其驾驶的安全性。

2、网状根系可以稳定边坡

随着植物的生长,它的根系就会形成稳固的网状系统,按照植物的这个特点,设计不同的人工植物群落,利用植物的网状结构根系增加边坡的稳定性和防护的可持续性,植物防护的这个优点是其他防护措施不可比拟的,也是最独特的一个特点所在。

3、防护功能持久延续

植物是有生命的,它具有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的功效,作为有生命的植物,它的防护功效是持久的,不仅能对公路的边坡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又因为植物的新陈代谢比较快,对边坡的防护功能更加具有持续性。

4、植物防护成本低廉

植物防护与工程防护不同,工程防护所需材料较多,而且成本高昂,不光成本高而且出现问题修补困难,增加了造价成本,然而植物防护不仅初次建设成本低廉,后期的维护和保养也不会耗费太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相比较而言,植物防护的一部分是依靠大自然的馈赠,而工程维护等其他维护方式过程繁琐且实施起来相对困难,造价较高。

(二)植物在高速公路边坡防护中的缺点

1、环境恶劣的条件下植物难以生长

在上文中提到,植物防护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是依赖于自然的馈赠,如果在自然条件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植物无法生存,另外如果边坡的坡度过大,植物的根系无法牢固的扎根在边坡上,难以生长,即使有些根系能够扎根成功也无法抵抗大雨的冲击。最后,如果土壤极为贫瘠,或者气候条件十分恶劣,植物也无法生根,不能起到防护边坡的作用。

2、草本植物生命周期短,易死亡

多数的草本植物在完成自己的生命周期后就会结籽死亡,死亡后就会留下成块的斑块,又因为植物的结籽会吸收土地大量的养分,使新的植被没有养料吸收,很难再生,从而降低了植被的防护边坡的功能。

3、需要后期的养护

在植物根植在土地上之后,需要大量的后期养护工作,特备是在植物的幼苗时期,需要的养料和水分较多,如果土壤和天气不能满足植物的需求,就需要人工进行施肥和浇水,另外在植物幼苗时期,防护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需要进行特殊的养护和管理。在上文中提到植物在完成自己的生命周期以后会结籽死亡,对于死亡的植物要定期的进行修剪,并且种植新的植被来代替死掉的植物,如果能在植物结籽前进行修剪,则可以增加植物的寿命,防止结籽死亡。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灌木植物较为高大,如果树冠过大承受的风力也就越大,这样就会对边坡面造成巨大的压力,因此在树冠过大的时候也应该进行必要修剪。

三、对于植物防护高速公路边坡的建议

(一)因地制宜

在建造植物防护之前,应该对高速公路边坡的土壤、气候、坡度等一系列自然条件进行调查研究,经过透彻的分析,综合考虑制定出一个最佳方案,选择最适合该路段的防护方式,不能仅仅考虑景观效果而忽略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强烈建议,在建造高速公路边坡植物防护工作中,引入生态观念,因地制宜,强化生态安全意识。

(二)注意后期的养护

建造植物防护最应该注意的就是植被的后期养护工作,特别是在植物的幼苗期间,对水分和肥料的需求量较大,工作人员应该根据土壤和气候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补充,从而增加植物的存活率。在植物成活之后,工作者还应该根据植物的生长状况进行修剪和养护,定期对完成生命周期的植物进行剔除,对结籽和树冠过大的植物进行修剪,如果在牧区,可以采取放牧的方式进行养护,这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可行措施。

(三)设置良好的排水系统

近年来我国的高速公路发展迅速,在雨水较多的地方,应该建设良好的排水防涝系统,避免雨水的冲刷造成植物的死亡,从而造成水土流失,影响生态环境。尤其是在边坡坡度较大的路段,如果没有设置良好的排水系统,植被和水土都会随着雨水被冲到坡下,从而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甚至造成山体滑坡的危险。

结语:

近年来,高速公路的发展大力缓解了我国的交通压力,做好高速公路边坡防护工作既能更大程度的发挥高速公路的作用,又能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护大自然的稳定。面对这项重要的工作,需要工作者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吸取过往的经验教训,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全力发挥植物在高速公路边坡防护中的作用,为高速公路的发展贡献,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和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王云,龙春林,刘怡涛,杨德,庾强,张世俊.植物在高速公路边坡防护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研究,2005,06:203-206.

[2]陈向波.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

[3]张飞.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与加固研究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5.

植物保护的方式范文篇9

关键词:植物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理念;宣传力度

引言

可持续发展思想已经进入到社会上各个行业和领域中,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人们必要工作内容,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农业发展也是如此。农业发展一定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从保护植物入手,做好环节工作,进而可以推动农业行业发展。并且,从可持续角度出发保护植物效果更好,便于农业植物健康生长。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一定关系,两者相互促进和发展,可以有效提升农业产量,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两者和谐发展。从现在农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植物保护和农业发展需要得到政府以及社会群众支持,不能为整个社会赢取更多经济效益。

1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

对大量实践进行研究,发现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和影响关系,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1.1植物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植物保护可以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业上滥用农药,导致地面植物被严重破坏。随着植物数量、种类以及规模的减少,使得土壤肥力逐渐下降,进而成为阻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要提升对植物的保护力度,才能有最大限度提升土壤肥力,从而推动农作物发展,促进整个农业发展[1]。

1.2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植物保护手段

为确保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范围内一定要加大力度研究科学技术,将各种先进技术应用其中,在农业中有效使用,减少农业发展对于整个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确保植物安全性。在推动农业迅速发展期间,还要注重提升农业产能,实现对环境的有效保护,从而可以促进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同时,农业生产管理部门需要将自身基本职能展示出来,使农民群众文化素质得以提升,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可行植物保护对策,从根本上提升农业抵抗力以及自我调节能力,推动我国农业稳定性发展。

1.3农业可持续发展可以推动植物保护

有效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为植物保护工作奠定基础。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期间,一定要高度重视养殖和物质循环等各项工作,注重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针对科学方法进行改进和调整,提升农业产值和经济,从而可以推动植物保护工作进展[2]。

2通过植物保护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

2.1转变农民种植思想

提升农民植物保护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知识讲座活动,定期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使得农民农业种植意识得以提升,科学种植意识以及生产技术有效提升,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一定价值。只有农民意识到植物保护价值,才能够有效保护,制定合理化对策,赢取更多经济效益,从而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3]。

2.2科学使用经济和农药

从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分析,农业生产期间会使用大量农药,去除害虫和草,为更好地提升农业产量,人们会过度使用化肥,从而导致土壤肥力不断下降,严重影响整个生态平衡程度[3]。防治病虫害可以使用化学和生物防治2种形式,化学防治效果更加彻底和迅速,不过对于农作物以及周围环境影响非常大,因此种植期间要减少农药使用量;采用生物防治对策去除害虫,可以减少生产经济成本,也可以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4]。

2.3推广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属于现代化技术、管理思想和传统经验结合起来的一种农业发展形式,能够帮助农民获得更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长时间实践和观察后发现,生态农业能够有效保护植物以及自然资源,这就证明生态农业是规范合理的,可以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一定要大力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增强人们意识,做好宣传工作,进而可以更好地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5]。

2.4实施绿色生态理念

为更好地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植物保护,使两者之间深度结合,那么就要在工作期间落实绿色生态理念,提升对新型技术的合理化应用,从而提升农业产量和效果。在具体实施期间,一定要将植物保护有效贯穿到整个农业生产之中,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植物保护方法,尽可能减少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有效提升能源以及资源需求量,并加以有效利用,从而可以更好地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社会赢取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6]。以往生态理想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对植物造成破坏,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一定关系,相互依存和影响,所以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就要保护植物,就要转变生态理念,实施绿色思想,保护植物,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2.5增强宣传力度

为给人们营造更好的社会环境,为我国植物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则必须增强宣传力度,提升农民植物保护意识,从而可以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从原本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防止在农业生产期间使得植物被破坏。在具体实施期间政府可以借助广播、电视以及媒体等形式进行全面宣传,促使农民得到广泛认知,掌握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并且政府还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有效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程度,做好新型技术推广工作,提升人民群众技术能力,使用最佳生产形式以及植物保护对策,提升农作物抵抗能力以及自我调节能力,从根源上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2.6提升科技投入

我国要加大农业科技研究力度,从国外引入更多先进技术,减少农药以及化肥使用量,减少化学药剂对整个土地资源的污染程度,并且还要有效减少植物破坏程度,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还要将生物技术、物理技术以及绿色产品等使用到农业中,对有害生物的侵害进行控制,加入经济投入,针对农业科技进行深度研究,善于借鉴西方科技经验,总结东西方科技知识,创新出全新科技内容,做好改进工作,有效保护植物,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增强人们经济收入,推动人类进步。

植物保护的方式范文篇10

关键词:生态农业;植物保护;新技术

一、前言

农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的国民经济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发展农业的时候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大部分农民都没有生态农业的意识,为了提高植物的产量,会采用增肥、打农药等方式,但是并没有注意到过度的施肥和打农药会对土地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在可持续思想的引领下,渐渐的给农业的种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而生态农业就是其中之一。生态农业的提出可以在发展农业,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农产品的质量的同时,也维护了周围的生态平衡以及周围的环境协调。在生态农业中,可以更好的避免产品农产品在成长的时候遭受虫灾的侵袭,也能够让农业朝着绿色、无公害的方向发展。

二、生态农业的理念

生态农业就是在按照经济学、生态原理学的基础上,然后采用现代的科技手段、传统的管理方法,去建立可以实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农业生态效益的现代化生产方式。现代化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跟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相比,生态农业可以在发展基本的农业时,还可以综合发展农村的其他林木渔副业,然后充分发挥出生态农业的优势,让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好的结合起来。而传统的农业的发展技术相对的落后,生产率也低,更重要的是传统农业的发展抵御自然灾害的力量薄弱,对土地的危害也很大,既没有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也破坏了周围环境的生态效益。在发展生态农业的时候,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然后采用科技手段,实施多种经营模式,在提高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能够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同时还要实现生态平衡、预防污染、达到保护生态的目的,从而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共同发展。

三、推广植物保护技术的重要性

在我国的生态农业中有很多的内容,其中就有植物保护技术,而植物保护技术在农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植物保护技术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也是有着很多的副作用的,因此要运用科技手段促进传统植物保护技术的改革。植物保护新技术的特点有1、在栽培植物的时候要推广先进的“三免”技术,主要就是水田的连作免耕的技术、水旱田轮作免耕技术和旱地免耕的栽培技术。2、在植物保护管理上要推广“三避”的技术,即是避寒、避晒、避雨这三样技术。3、在植物的保护措施上要采用色诱、性诱和光诱这“三诱”技术,从而提高农业的产量。植物保护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还带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改善传统的植物保护技术后,就可以减少病虫害的侵袭,从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也能够降低对环境和生态、经济的危害。传统的植物保护技术需要农民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人力,而对植物技术进行了改革创新后,在一定的程度上就节约了投入的成本,提升了农作物的附加值和农作物产量,更提高了经济的效益。

四、植物保护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

在农业的发展中,经常会出现病虫害的现象,从而降低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为了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减少病虫害,就需要进行一些防治技术。在现有的植物保护新技术中就有化学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和物理防治技术。从现有的保护措施角度进行分析,主要是为“三诱”技术。

1、色诱技术。本文在解释光诱技术的时候,主要是看黄板在农业的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叶类植物的病虫灾害最为常见的就是黄曲跳甲。农民在防治的时候采用的都是农药,不仅污染了环境,对人的身体健康也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而新的植物保护技术采用的是黄板技术,黄板技术可以有效的诱杀趋色的害虫,尤其是黄曲跳甲。黄板的使用可以减少土地的污染,也能够提高叶类农产品的质量,维护了人们的身体健康。2、性诱技术。性诱技术就是采用性诱剂来实现防治虫害的目的。例如在斜纹夜蛾的防治中就采用性诱剂,可以杀死掉384头成虫,在种植甘蓝的时候,就可以利用性诱技术去杀死菜蛾成虫。3、光诱技术。光诱技术主要就是杀虫灯的应用。这种杀虫灯设备可以杀死的虫的树木更多,种类也多,像是斜纹夜蛾、小菜蛾、地老虎等。使用光诱技术不仅减少了很多的害虫数量,也节约了农民的成本。

五、植物保护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实践

当然在农业中实施植物保护新技术时,光是采用单纯的物理防治技术是不能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的,应当将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生态防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就好比在学习中,光是靠课堂讲授知识是不行的,需要多种方式共同辅助学习。而农业中光是采用一种物理防治,效果肯定单一。但是在采用化学防治的时候还是要适量,农药的使用也要适度,不然很容易对环境和人的身体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就没有办法保证农产品安全、无污染生产了。

为了保证植物新技术的更好更快实施,就需要对农产品的病虫害有清晰的测报和检测,要有相关的人员分工合作,全面的监测、总结以及科学的研究害虫的资料,然后去预防害虫疾病。只有对农产品的病虫害有一定的了解,对害虫的习性、生长周期等有明确的了解后,才能更好的实施植物保护新技术,将病虫害的损失降到最低。政府也要加大植物保护新技术的宣传力度,让农民朋友能够正确的认知到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然后共同去实现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目标。

六、小结

随着新时代的来临,不论是对人们的生活、工作还是农业发展上都有了新的要求。生态农业的发展就是我国农业的发展适应时代的要求而出现的,同时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指导。在发展农业的时候,光是依靠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是不行的,不仅不能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不能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需要发展生态农业,要将生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在生态农业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植物保护新技术的实施,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能够改善环境,减少污染。

参考文献:

[1]张新瑜.植物保护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J].花卉,2017(22).

植物保护的方式范文1篇11

关键词:野生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立法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08)12―0087―05

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是环境保护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却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人们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疯狂掠夺,已使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加大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力度,我国刑法设立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犯罪。现行刑法在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综观我国刑法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需要在立法上进一步完善。

一、我国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立法缺陷

1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性质认识及归类不准确

我国现行刑法分则基本上是按照犯罪客体种类进行编排的。我国刑法将绝大多数有关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犯罪归入刑法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的第六节“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中,笔者认为不妥。因为这就表明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犯罪客体是社会管理秩序。但从刑法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的第六节“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规定的犯罪来看,大部分都不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这种规定并未真正反映出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所侵犯的客体。按照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去衡量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会出现定罪不准、量刑不足的问题。它让人觉得国家不是为了保护环境资源包括野生动植物资源,而是为了维护管理制度才对此类犯罪进行制裁的,从而降低了国家惩治环境犯罪包括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价值和地位。

2刑法所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的范围狭窄

从罪名的设定上看,1997年新刑法规定的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主要对象是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和国家重点保护的动植物。将需要法律进行保护的野生动植物限定于珍贵、濒危的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植物,这就造成了在司法实践中许多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行为不能被定罪处罚,非常不利于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的完整性和确保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从外国刑法的规定来看,许多国家法律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的范围都非常广泛,借鉴外国刑事立法例,我国刑法也应规定覆盖面更为广泛的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扩大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范围,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我国的生物多样性。

3罪名设置和规范结构不科学

一是罪名设置不科学。在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犯罪中,绝大多数犯罪没有明确犯罪对象到底是纯粹野生的,还是包括人工养殖的,这种不确定性就给刑事诉讼中行为人行为的性质认定增加了难度,很可能直接影响到罪刑法定原则的贯彻执行。在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中,罪名设置的不科学直接导致了犯罪对象的不统一,这无形中为执法者和守法者制造了思想上的混乱,进而可能会影响到司法认定的准确性以及司法的效率和公平。刑事立法在修改时,应当从法律的系统性、协调性出发,将罪名间所体现的犯罪对象的矛盾之处予以修改。

此外,非法狩猎罪与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存在法条竞合关系,两罪客观上都是非法狩猎或非法捕杀野生动物的行为,但两罪的侵害对象却不相同,前者以普通陆生野生动物为对象,后者以陆生和水生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和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为对象。普通的水生野生动物则属于非法捕捞水产品罪的对象范畴。笔者认为,以侵害的对象是否属于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作为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标准不尽合理,易给司法实践带来不必要的混乱。

二是规范结构不科学。1997年刑法有关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刑事立法绝大部分是采用空白罪状的形式,这就使所参照的法律法规的数量和立法质量直接左右相关罪名的认定难度。实践中办理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刑事案件,涉及到要参照《野生动物保护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局、公安部《关于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刑事案件管辖及立案标准》等诸多法律法规,操作上的不便和烦琐显而易见。另外,随着1997年新刑法的实施以及相关刑法修正案的出台,1988年颁布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已经与现行刑法严重脱节,影响了刑法在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中应有作用的发挥。而国家林业局、公安部《关于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刑事案件管辖及立案标准》属于越权解释,并且对水生野生动物未作规定,无疑给执法设置了人为的障碍。

4对影响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部分行为没有进行刑法规制

一是《刑法》遗漏了对破坏自然保护区、草原等行为的刑法规制。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有效地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濒危物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稀有动物和濒危动物的重要栖息地的毁灭会造成生物种群灭绝,因此,我国刑法典有必要专门设立破坏自然保护区这方面犯罪的规定。草原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它也是发展畜牧业的主要基地。我国目前草原植被被任意破坏,草原上的珍贵野生动植物遭到掠夺性的乱捕乱挖,造成草原面积减少,草场退化、碱化、沙化,水土流失急剧扩展,草原生态平衡严重失调。然而,对此类问题的刑事处罚却无具体刑法条文可依,在刑法中急需设置破坏草原罪的罪名。

二是我国刑法在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中,只规定了非法猎捕和杀害两种行为。该罪的规定不包括伤害、虐待野生动物的行为。我国现行刑法并未像西方大多数国家那样单独设立专门的罪刑条款来惩治伤害、虐待动物的行为。正是由于刑法没有将伤害动物的行为规定为犯罪,所以才导致刘海洋案件出现后发生争论不休的状况。

5部分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刑罚规定不科学

一是刑罚过轻。我国现行刑法关于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刑罚规定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刑罚过轻,普遍轻于近似的财产犯罪。1997年刑法第六章第六节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刑罚,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没有无期徒刑和死刑的规定。如刑法规定盗伐林木罪的最高法定刑是十五年有期徒刑,而盗窃罪的最高法定刑是死刑,这是不合理的,因为林木的生态价值远非实物能比。再者,对单位犯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对单位要判处罚金。那么,对单位犯罪与单位违法哪个应处重罚?理论上讲对单位犯罪的处罚应当高于单位违法。事实上单位所受行政

处罚中消灭法人的处罚远比对单位所受刑罚要重,这就造成刑法威慑力的减弱。一些主张轻刑化的国家对实施危害环境的犯罪行为规定的刑事罚则同惩治其他犯罪的刑罚相比是更为严厉的,而我国的刑事立法却实行的是轻刑化,有违罪刑相适应原则,这是不合时宜的。这也体现了我国现行刑事立法中对生态效益考虑的欠缺。

二是刑罚种类过少。在我国的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刑事立法当中,主要有自由刑和财产刑两种刑罚,这样的刑罚种类过于单一,尤其是对单位犯罪来讲更是如此。如前所述,单位犯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罪的,对单位要处罚金。但是,罚金在我国刑罚体系中仅仅是附加刑,这无形中降低了对单位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否定性评价。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刑法对此类的单位犯罪只规定了罚金一种处罚方式,这本身就造成了刑罚力度的弱小和刑罚方式的单一。应该在刑罚措施之外,扩大非刑罚措施的适用范围,将多种刑罚措施综合运用,这样才能有一个比较好的效果。综观国外环境犯罪,普遍规定了多种刑罚手段,例如《俄罗斯联邦刑法典》,在第二十六章“生态犯罪”里共规定了七种刑罚:剥夺自由;限制自由;劳动改造;拘役;罚金;剥夺担任一定职务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权利;强制性工作。仅在第256条“非法捕捞水生动物和植物罪”中就规定了五种刑罚。对这样多种刑罚手段的规定值得我们借鉴。

二、我国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立法完善

1增设“破坏环境资源罪”专章,并在其中设置“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罪”专节,将直接针对野生动植物的犯罪纳入其中

笔者认为,破坏环境资源罪除了侵犯国家对环境资源的保护、管理制度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直接侵犯公民的环境权,并间接导致生命、健康或财物的危险或损害。因此,破坏环境资源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其中,环境权是主要客体。不应该将破坏环境资源罪所保护的价值及其所体现的特殊社会关系简单地归入一般经济秩序或其他一般犯罪客体。将主要侵犯环境权的破坏环境资源罪单列为一章,既符合刑法分则犯罪的分类理论和规则,又使对破坏环境资源罪的制裁更多地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使公民自觉地爱护环境,合理利用、开发自然资源,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野生动植物资源是环境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破坏环境资源罪中专设“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罪”一节,将直接针对野生动植物的犯罪纳入其中,有利于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罪体系的完整以及罪与罪的协调统一,从而有利于对此类犯罪的认定和打击。

2扩大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刑法保护范围

我国现行刑法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对象和内容规定得过于单一、片面。笔者认为,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出发,应对刑法保护的野生动植物范围做出重新界定,确保保护对象的完整性和最适宜的范围。从我国刑法目前的规定看,其出发点是肯定对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利用的,只是通过列举的方式对其中一部分进行特殊保护。但是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各物种的数量会发生变化,并且各物种间具有相互的制约作用,一种物种的灭绝可能引起若干物种在一个地区的消失,各物种的数量会随时间发生变化,法律难以预料具体哪一类物种才是迫切需要保护的,而且法律规定具有滞后性,不利于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另一方面,法律需植根于内心,尤其是刑法,急需建立环境刑法的内在合理性。现代生态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一种动植物都有它存在于自然界的生态地位和生态功能。野生动植物存在的价值在于,它是维持生态系统相对平衡的必要条件。我们必须在对其刑法保护上有清醒的认识,从野生动植物的自身价值来确定刑法保护问题,勿要以人之好恶,将一个物种推到不公平的境地。在扩大刑法所保护的野生动植物范围的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保护野生动植物生境的重要意义,把对生境的保护提升到与保护野生动植物同样重要的高度。

3罪名罪状的设置上应当进一步合理化

针对现行刑法中部分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存在法条竞合、犯罪对象模糊不清的情况,应当从保持刑法体系内部的系统性和协调性角度出发,对相关条文进行修改和整合,确定较为科学和便于司法操作的罪名。

一是明确犯罪对象。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具体犯罪中的犯罪对象到底属于野生动物还是驯养动物,或者既可以是野生动物也可以是驯养动物,应进一步明确规定出来,以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笔者认为,对非法捕捞水产品罪的犯罪对象,应明确规定为野生的水产品。如果行为人非法捕捞人工繁殖的水产品,则应按盗窃罪或破坏生产经营罪等犯罪论处。将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罪,走私珍贵动物、珍贵动物制品罪的犯罪对象明确规定包括人工繁殖的珍贵、濒危动物。同时,为了保持此类罪内部的协调统一,将这些罪名相应地修改为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动物罪,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动物、珍贵濒危动物制品罪及走私珍贵濒危动物、珍贵濒危动物制品罪。

二是将非法狩猎罪修改为非法猎捕、杀害野生动物罪。做这样的修改有三个目的:一是使之区分于上文提及的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动物罪,突出对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重点保护,并同时基于对生物多样性的考虑,便于保护其他野生动物;二是取消非法狩猎罪的规定,可以消除公民认为在非“禁猎区、禁猎期”进行狩猎为法律允许的误解;三是这样立法既减少了过多的法条竞合罪名,又使刑事立法跟随时代的需要,加强了对生物多样性的法律保护。

三是修改并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环境资源保护法中的相关刑事责任条款,使之与刑法相衔接。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刑事立法应遵循协调原则,即保持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刑法体系内的协调。协调包括《野生动物保护法》在内的各有关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相关刑事责任条款与现行刑法关系的关键,就是要严格遵守“罪刑法定”原则,准确适用刑法典。为此,首先应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环境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中有关刑事责任的条款,并根据刑法中新增加的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犯罪增加相应的刑事责任条款。其次,以决定、补充规定的立法方式对相关环境法和资源保护法中援引新刑法的有关条款作出明确规定。此外,也可以借鉴国外环境资源刑事立法方式,对在《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环境资源保护法中规定有罪行罪名的刑事责任条款,而新刑法中又无相关罪行罪名刑罚的犯罪,作出具体刑罚的规定。这样就可以使不完整的刑法规范变成完整的刑法规范。

4增设破坏自然保护区罪等新罪名

野生动植物资源与人类及土壤、水、空气等因素构成生态环境系统。这一系统正常协调的运转,是人类繁衍与发展的前提,而构成这一完整系统的各种因素无论缺少哪一环节,人类都将面临

灭顶之灾。因为其中任何一种都是其他因素赖以生存的条件。诸因素相互依存,才使生态保持平衡。

一是增设破坏自然保护区罪。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已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健全的网络,使85%的陆地生态系统、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国家重点保护的300余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60%的高等植物和130多种珍贵树木的主要分布得到了较好保护。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功效不能说不显著,但是,破坏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种源地的行为在各地仍不时发生。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自然保护区法》,对破坏自然保护区的行为在刑法上找不到相应的条文进行惩治。借鉴外国刑事立法例,在刑法上设置一个破坏自然保护区罪非常必要。

二是增设破坏草原罪。我国草原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人均占有草原为0.33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中国有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每年以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草原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扭转。加剧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草原过牧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二是不合理开垦、工业污染、鼠害和虫害等对草原的破坏,三是乱采滥挖等破坏草原的现象时有发生。草原的破坏已达到如此惊人的程度,而草原的作用又非常重要。因此,应当增设破坏草原罪,以改变惩处破坏草原的行为仅在2002年修订的《草原法》上有追究刑事责任的原则性规定,而在刑法上却无相应罪名的局面。

三是增设故意伤害、虐待野生动物罪。故意伤害、虐待野生动物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它使野生动物身体残缺,进而失去生存能力而死亡,与捕杀行为无异。西方一些国家早已将之规定为犯罪,且扩大到一般的动物,如《法国刑法典》第五卷全一章为“对动物的严重虐待或残忍行为”,规定“公开或非公开地对家养、驯养或捕获的动物实行严重虐待或施以残忍行为的,处2年监禁并科30000欧元罚金”。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对伤害、虐待一般动物的行为进行刑事处罚尚不现实,但处罚伤害、虐待野生动物的行为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建议在刑法中增加规定伤害、虐待野生动物罪的罪状及其法定刑,以遏制此类行为的发生,有效地保护野生动物资源,避免再出现类似刘海洋案的尴尬立法境地。此外,还有一些新罪名也需要根据现实的情况发展而建立起来。

5改革和完善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刑罚体系及刑罚制度

根据刑法科学化的要求和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特点,建立适当的惩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刑罚体系和刑罚制度乃是我国刑法改革和完善环境刑事立法的必然要求。

第一,应加大财产刑的处罚力度,充分发挥其惩罚与补偿作用。以财产刑代替自由刑或生命刑,是现代刑法转换刑罚机制的方向之一,特别是在惩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时其有效性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一方面是因为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中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行为人受经济利益所驱动,且单位犯罪也为数不少,对犯罪者处以财产刑,可以从经济上剥夺犯罪所得利益或消除其重新犯罪的条件,符合刑罚目的。更主要的另一方面是因为财产刑运用得当,可以兼具惩罚和补偿的双重作用。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适用财产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偿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所造成的损失,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甚至可以为保持生物多样性的系统工程落实一部分资金,直接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推行,其意义更加非同寻常。我国现行刑法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罚金刑处罚数额偏低,这不利于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打击。我国现存刑罚体系中的财产刑应当成为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行为控制对策中广泛适用的刑罚手段,并适当提高其地位。

植物保护的方式范文篇12

河道生态护岸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河道;生态护岸;形式;应用;

中图分类号:TV861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7-(页码)-页数

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河道在保障经济生活与建设良好生态环境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我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河道功能退化、水质恶化。水多为患,水少为愁,水脏为忧,此类突出问题集中反映在河道。生态护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护岸,将护岸由过去的混凝土结构改造成为能使水体和土体、水和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命栖息和繁殖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岸。它拥有渗透性的自然河床与河岸基底,丰富的河流地貌,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

1.河道护岸工程的发展历史

长期以来,传统的河道护岸工程往往局限于防洪、排涝、引水和航运等基本功能。在护岸工程设计中,特别是城市河道,为了控制河势和确保河道的防洪安全,着力于运用块石、混凝土等硬质材料的结构设计,使得许多河道被人为渠化。这样一来,对河道和人类造成了诸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1.1河岸衬砌硬化

土体与水体的关系相割裂,隔断了河道水域中的生物、微生物与陆域的接触,并引起其自然生存环境恶化,河流的天然自净能力下降;

1.2河道两岸修筑防洪堤岸

实施硬化护坡之后,河流从前的滨水环境发生了改变,人与河流原本的和谐关系被破坏,人们失去了往昔那种自然野趣的亲水、休闲和娱乐场所;

1.3按传统方法整治后的河道

河槽渠化,河岸硬化,边界整齐,走向笔直,与现代人追求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观需求和心理期待完全相背。到20世纪中叶,随着回归自然、景观文化、亲水等新理念的不断涌现,生物护岸技术开始得到了重视,其应用也逐渐广泛起来。现代生物护岸技术是结合工程、生物与生态的理论,有意识地尽量利用天然材料作为河岸保护的素材,进行生物护岸建设,不再仅仅强调护岸的抗冲刷力、行洪能力等,而是强调安全性、稳定性、景观性、生态性、自然性和亲水性的完美结合。

2.生态护岸的防护原理

在水域相对开阔,水流较缓,河道水位变化不大的河段可以采用植物的根、茎(枝)或整体作为生态护岸结构的主体元素对河岸进行防护。这种防护方式将植物的根、茎(枝)或整体按一定方式和方向排列插扦、种植或掩埋在边坡的不同位置,在植物群落生长和建群过程中,植物的根系在土中错综盘结,使边坡土体在其延伸范围内成为土与根系的复合材料,加固和稳定边坡。然而,在水流较急、岸坡坡度较陡的河段,植物根系无法控制土体深层滑动,若植物根系延伸范围内无稳定的岩土层,则其防护作用便不明显,需结合圬工进行河岸防护。采取圬工防护措施对减轻护岸修建初期的不稳定性效果很好,其深层锚固措施对边坡的加固作用非常有效。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凝土的老化,钢筋的腐蚀,材料强度会降低,圬工防护与加固效果也越来越差。而随着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生物量的增加,植物措施在减轻坡面不稳定性和防治侵蚀方面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因此,植物措施与圬工措施相结合,发挥二者各自的优点,在保证边坡稳定的同时,起到生态修复作用,达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目的。

3.生态护岸的主要技术措施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新技术、新材料被用于国内外河道生态护岸中。主要有以下措施:

3.1固土植物护坡

即利用根系发达的植物进行固土护坡,既可起到防止水土流失作用,又可以满足生态环境修复需要,同时还可以人造景观。

3.2网石笼结构生态护岸

网石笼结构生态护岸,可以构造铁丝网与碎石复合种植基。即由镀锌或喷塑铁丝网笼装碎石、肥料及种植士组成。在河道护坡中,一般选用耐锈蚀的喷塑铁丝网笼。

3.3土工材料复合种植技术

该项技术又分:土工网复合植被,土工网垫固土种植基,土工格栅固土种植基,土工单元固土种植基等技术。其中,土工网复合植被技术,又称草皮加筋技术。土工网垫固土种植基,主要由网垫和种植土、草籽等组成。网垫质地疏松、柔韧,有合适的空间,可充填土壤和沙粒。植物的根系可以穿过网孔生长,长成后的草皮可使网垫、草皮、泥土表层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土工格栅固土种植基,是利用土工格栅进行土体加固,并在边坡上植草固土。土工单元固土种植基,是利用聚丙烯等片状材料经热熔粘接成蜂窝状的网片整体,在蜂窝状单元中填土植草,起固土护坡作用。

3.4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

植被型生态混凝土亦称绿化混凝土,由多孔混凝土、保水材料、缓释肥料和表层土组成。在城市河道护坡结构中,可利用生态混凝土预制块进行铺设,或直接作为护坡结构,既实现了混凝土护坡,又能在坡上种植花草,美化环境,使江河防洪与城市绿化完美结合。

3.5水泥生态种植基

水泥生态种植基,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组成的具有一定强度的多孔性材料。固体物质包括适合于植被生长的土壤、肥料、有机质及由低碱性的水泥、河砂组成的胶结材料等。在种植基固体物质间,由稻草、秸秆等成孔材料形成孔隙,以便为植物提供充足的水分和空气。在种植基内还可填充保水剂,保持植物在日照下能很好生长。

3.6多孔质结构护岸

所谓多孔质护岸,是指用自然石、混凝土预制件等材料,构成的带有孔状的适合动植物生存的护岸结构形式。其施工简单,不仅能抗冲刷,还为动植物生长提供有利条件,此外还可净化水质。这种形式的护岸,可同时兼顾生态型护岸和景观型护岸的要求。

3.7自然形护岸

自然形护岸,即以天然的植被、原石、木材等材料来替代混凝土护岸,尽量创造接近自然型的河道。自然形护岸工程的形式,可分为自然原型形、自然形和多自然形3种:自然原型形护岸,只种植被保护河岸,以保持河流的原生态特性,但这种形式的护岸,抵抗洪水的能力较差。自然形护岸,除种植植被外,还采用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以增强护岸工程的抗洪能力。多自然形护岸,即在自然形护岸的基础上,再巧妙地使用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硬质材料,既不改河岸的自然特性,又确保了护岸工程的稳定性。

4.结语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植物保护意义范例(12篇)

    - 阅0

    植物保护意义范文关键词:野生植物;重要性;保护措施野生植物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资源,野生植物保护工作是当前的一项尤为重要的工程,野生植物资源,完全是天然生长的植物。野生.....

    智能电网的理解范例(12篇)

    - 阅0

    智能电网的理解范文1篇1【关键词】智能电表用电管理应用智能电表依靠互联网技术,将采集到的用电信息传输给用电管理部门,帮助用电管理部门及时了解用户用电特点,为制定有效的.....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