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开发的前景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新能源开发的前景范文篇1

关键词: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喀纳斯

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阿尔泰山的主峰——海拔4374m的友谊峰南坡中山带,行政上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面积2500km2,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国三国接壤,西与新疆哈巴河县毗邻,东与阿尔泰市相邻,南与吉木乃县相连。地理坐标48o43′00″-54′00″N,87o00′00″-10′00″E。

地质公园所属类型

地质公园类型划分目前还是一个待研究的问题,本文根据不同的划分原则(等级、面积、功能和地质地貌),对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的类型进行了划分。

资源的地质成因

喀纳斯地质公园所属的阿尔泰山,在横向上呈逐层升高的阶梯状,明显地划分为四个带状排列的单元:额尔齐斯河谷平缓起伏的山麓平原,稠密细谷切割的低山带,河流强烈切割的中山带以及冰川强烈作用的高山带。在构造上,阿尔泰山系属于一条褶皱断块山,由古生代为底基的古准平原断裂隆起而形成的。古阿尔泰山基本轮廓形成于二叠纪末,三叠纪再度隆起,以后经老第三纪的漫长剥蚀时期,山势降低,趋于准平原化。古准平原地形在现代阿尔泰山,特别是中山带有广泛分布。新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已被夷平的阿尔泰山断块隆起,成为现代高峻的山脉。

喀纳斯地质公园的湖泊按其成因可分为:冰蚀湖、冰川阻塞湖、冰川终碛湖、冰斗湖、冰川热融湖、以及复合成因的冰川湖泊。冰川槽谷是阿尔泰山常见的冰川侵蚀地貌之一,是一种长大而幽深的冰川槽谷,第四纪冰期后,随着全球性气候转暖,冰川不断退缩,冰川槽谷遗留下来的终碛垄堵塞了冰川融水而形成了以喀纳斯湖为主的湖泊。冰川湖泊除了受到一般湖泊所具有的波浪作用、地表径流作用、块体运动、坡面水流作用以外,还存在冻胀作用和热力作用等影响。

阿尔泰山在构造上系褶皱断块山,经过几次剥蚀和隆升,海拔增高,加之第四纪以来的冰川和河流强烈侵蚀作用,使山地更加破碎,改变了气流运行方向,并使地形遮蔽度增大,减少太阳辐射收入,从而有利于冰川的发育。同时,阿尔泰山气候主要受西风气团的影响和支配,使夏季多云,并带来大量的降水;冬季处于强大的西伯利亚反气旋影响之下,以晴朗而严寒的天气为主。来自北冰洋的极地气团,沿额尔齐斯河谷入境,带来了低温和降雪天气。在上述气团影响下,阿尔泰山区气候有气温低、年较差大、降水丰富、年内分配较均匀等特点,是现代冰川发育的天然条件。

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生态旅游资源类型

资源的分类有利于对资源的更好评价和认识,笔者在对喀纳斯地质公园的实际考察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制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标准,得出该区旅游资源有7个主类,18个亚类,31个基本类型,分别占标准的各级资源类型的87.5%、61.3%和20.0%。从中可以看出,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资源单体数量最多的是水域风光类,占景区资源单体数量的30.16%,地文景观与生物景观也占相当比例。

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科技工作者对这一地区进行科学考察;至90年代中期,还基本没有进行旅游开发;进人90年代末期,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被列为《中国21世纪议程》在新疆的两个优选项目之一,由新西兰专家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方面的技术援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将其旅游开发列为“九五”重点开发旅游区。

总之,随着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知名度的提高,以及新疆社会经济文化日益繁荣,到喀纳斯地质公园游览观光、科考研究的人数不断迅猛增加,事实上已经成为新疆的自然生态旅游的龙头景区之一。大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切实的利益。

存在的问题

生态环境恶化目前,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草场严重退化,植被种群减少,其“植被减少,种群退化,昔日草甸植物一人多高如今小草只能‘没马蹄’”,有些山麓地带出现裸地,甚至出现沙化。主要归结为如下两点:旅游季节性强,环境承载力负荷重。与城市旅游地相比,类似的这种生态旅游地都存在客流量年内分布不均的现象,加之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的气候特点和地理位置,每年只能在5月初到10月中旬才可以开展旅游活动,而且这期间旅游淡、旺季差异又特别明显,5月、6月和10月为旅游淡季,7月、8月和9月为旅游旺季(如图1所示)。这样一来,每年几十万的游客大都集中在三个月内,这势必加大景区的资源空间、生态环境、交通设施、供点设施、住宿设施等承载力,以及当地社区居民和旅游者的心理压力。游客的时空分布规律具有一致性。景区内客流的时空分布规律的一致性对景区的生态环境破坏也较为严重。目前,游客进入景区后的游览空间大多为:住所—码头—观鱼亭;观鱼亭—码头—住所,而且游览时间也大致相同。这种景区旅游线路的单一不仅造成客流量在空间上也形成一定分布规律,在时间上集中程度也较高,它们给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破坏,也给旅游管理者的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旅游设施不合理目前,喀纳斯湖面的数十艘机动快艇已全面开放,违反了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快艇活动的浪头己对湖边沼生植物产生影响,噪声破坏了原始景区的宁静,也使两岸的珍稀野生动物纷纷逃逸,己影响到湖周边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快艇每天所排放的废气、废物及未完全燃烧的汽油对湖水的水质都有潜在的污染危险。而且,大量快艇在湖面上行驶,己迫使大红鱼不能出露水面,不但严重影响到大红鱼正常生存环境条件,也影响和降低了喀纳斯湖的生态环境和旅游价值。

社区居民参与机会有限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内的社区居民主要是蒙古族图瓦人,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当地图瓦人参与旅游开发的机会有限。主要表现为图瓦居民居住地理环境局限性和教育程度有限性,他们往往不懂或不能胜任许多旅游开发中的许多工作,即便是图瓦居民参与了旅游企业里工作,他们所从事的多为简单的体力劳动和地位较低的基础工作,这必然会限制他们生活水平的真正提高。所以,图瓦人往往选择逃避旅游开发,将自己房屋、帐篷和马匹出租给外来的哈萨克族、部分蒙古族人和少数汉族人后,去离景区较远的牧场放牧,到10月初旅游淡季时再回到居住点。在这种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模式下,往往给朴实的图瓦人带来许多民事纠纷等问题,如在教育的有限性下,签定出租协议时往往被承租人欺骗,租金到期时也很难收回,致使图瓦人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

生态旅游开发的对策

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时空调控

宏观调控随着景区旅游的快速发展,目前的风景区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游客需要,客观上需要开发一批新的旅游景点,以缓解喀纳斯风景区的压力。在2003年编制的景区规划报告中,将喀纳斯风景区划分为5个功能区域及景区外3个综合旅游服务配套区,新增、新设了许多景点,这在时空上分流游客的效果是显着而必要的。2004年建成的禾木乡风景区对缓解喀纳斯风景区的超载起到很大作用。在旅游旺季,依据新建的景点可以对游客进行分流,譬如,8月中旬持续高峰期,可安排一部分游客先去禾木乡,然后再去喀纳斯湖;另外,随着哈巴河县旅游接待基地的建成,也可先安排一部分游客先去哈巴河县,然后再去喀纳斯;加之由嘉登峪自接到达喀纳斯的游客,这三批游客在实现空间分流的同时也实现时间的分流。

微观调控在旅游旺季适当的调高景区门票的价格,这样可以适当地起到阻碍阿尔泰地区游客的进入,对景区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同时,在核心旅游区增加旅游观赏线路,如在居住地—码头—观鱼亭的老线的基础上,继续新建多个不同角度的、不同方位的观鱼亭,同时新增一些居住地—羊背石—岩画—喀纳斯湖边木栈道,居住地—图瓦老村—千湖—黑湖等旅游线路。

限制湖面游览面积

为使大红鱼出露水面,保护湖区宁静的原始自然风貌。要严格执行湖北段2/3水域为缓冲区不能进行旅游的条例规定。建议只开放湖南段约8km长的东岸湖面,西部2/3湖面是大红鱼出露呼吸空气的湖区,应严格禁止船只游览,以供游人在观鱼亭能见到大红鱼而提高喀纳斯的旅游价值和吸引力。应将快艇全部换为电动和天然气动力,噪声小且速度慢的船,以便利游人观赏湖岸风景。

提供居民旅游参与机会

针对景区内图瓦人由于房屋出租、新宅搬迁、牧场使用权等引发的经济利益纠纷问题,必须由县政府协调尽快解决。在确保喀纳斯湖景区旅游资源合理开发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维护图瓦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同时,引导图瓦人以不同的形式积极参与旅游服务,只有当地图瓦居民参与旅游活动,才能不断提高其对旅游开发的认识,才能给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让图瓦牧民得到经济实惠,逐步使他们富裕起来。

建立培训制度

通过多种方式对主管部门领导、保护区工作人员、导游、图瓦居民及广大公众进行培训,例如,提供书籍、宣传资料、广播电视、广告、培训班、专题讲座和研讨会等,特别是培训出一支较高专业水平和环保意识的导游队伍,包括培训本土导游人员,即可以从当地图瓦人中选拔导游人员,进而对其进行培训,这样既可以使游客在观光自然风景的同时又可以潜移默化的领略到图瓦风情,还可以提高图瓦人的整体素质和经济水平。同时,也要通过问卷、专题调查、座谈会和研讨会等不同方式,广泛征求和搜集公众意见,随时对培训班和管理工作进行必要的调整,确保景区可持续旅游不断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加强湖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景区旅游开发后,随着游客的增多以及商家经济利益的驱动,环境卫生的保护与处理、动植物的保护、山体草甸森林的保护等均是景区面临的大问题。要制定相关法律手段实行有效保护;借鉴国内外着名景区生态旅游区发展经验,尽可能减少旅游对生态环境保护核心区的侵扰;认真执行各项管理措施,加强旅游废弃物的处理水平,严、细、准地监测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变化,保持生态环境的原始性。

参考文献:

1.张广瑞.生态旅游理论辨析与案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资源专题报告[R].2002

3.袁国映.阿尔泰山西部地区的垂直自然带[R].地理学报,1986,41(1)

4.牛达奎.新构造运动对阿尔泰山及萨吾山山前地下水的控制[R].新疆地质,1990,8(1)

5.王立伦等.中国阿尔泰山的现代冰川[R].地理学报,1985,40(2)

新能源开发的前景范文

关键词:南太行;资源整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4-0275-02

学者习惯将位于河南省境内的部分称为南太行,将位于河北省境内的部分称为北太行;河南安阳、新乡、焦作、济源、鹤壁等地境内的大部分南太行山脉之间,则因为拥有珍贵而充沛的水源,具有独特风景。本文从景区间资源整合的大旅游的角度[1],探讨了南太行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显性问题,从大景区、大旅游、大管理的角度出发,把南太行建设成为集山水观光、休闲健身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区。

一、南太行旅游资源特点及开发现状

“南太行旅游区”是随着南太行山及其边缘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业发展,由此而逐渐形成的新的旅游区域。区域内旅游资源经过多年的开发,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其资源特点和开发现状如下:

(一)资源丰富,知名度高

由于南太行在河南境内蜿蜒曲折,拥有复杂的地质结构,其中东西或南北走向的太行山脉有断裂之处经黄河水系和其他支流的长期冲刷和自然刨蚀,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自然奇观,如卫辉市跑马岭景区、八里沟、济源市小沟背、被誉为“太行明珠”的万仙山等,在各个景区之间犬牙交错地分布着极其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生态旅游资源;当《举起手来》、《走出地平线》等影视作品在全国放映后,大大提高了万仙山景区的知名度。

(二)历史厚重,传承性强

当年周武王率八百诸侯会同盟的牧野大战,古迹依存;孔子在今长垣县讲学“杏坛”犹在,此外还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素有“中原石头城”之称的潞简王陵、中华姓氏“林”姓祖庭比干庙、被誉为中原古代建筑的“博物馆”的四大古渎之一的济渎北海庙等人文景观散布于新乡南太行地区。众多的人文旅游资源为新乡南太行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重要条件。

(三)红色旅游,代表性强

南太行地区自1990年以来,着力锻造现代红色精神系列旅游产品,该地区拥有社会主义农村典型代表刘庄、唐庄、回龙、等多处红色教育基地,在新乡市“十二五”规划中将京华、刘庄、唐庄、回龙、郭亮洞等富有时代气息的红色旅游资源与各自特色资源有机结合,推进刘庄史来贺创业游览园、唐庄西山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重新打造新乡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

(四)重点配置,服务性强

多年来,以新乡为代表的各地区政府十分重视整体旅游业发展,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重点向旅游业倾斜,初步形成了服务设施逐渐完善的现代旅游城市雏形。截止2013年底,全市有20家景区,其中4A级景区3家,3A级景区5家;全市旅行社80家,其中国际社3家;星级饭店25家;全市设有旅游院系的大专院校4所,旅游中专8所,职高10所,是全省旅游教育实力较强的地市[2]。2013年全年旅游项目建设共投入4.5亿元,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景点改造。此外,南太行各市县拥有中高级的旅行社120多家,星级酒店47个,各类旅游服务从业人员大5万多人[3]。

二、新乡南太行旅游资源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国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河南省旅游开发重点转移,各个景区之间的激烈竞争而引发的旅游区的整体吸引力的弱化问题也日益凸显,南太行地区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有以几个方面:

(一)体制不顺,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旅游业是一个涉及面广的行业,城建、文化、宣传、公安等部门与旅游关系密切。从南太行整个区域旅游发展情况来看,各景区如新乡南太行管理层面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管理机构部门,景区开发、建设、管理较大难度,严重制约了南太行区域内旅游业的发展。

(二)重视不够,缺乏整体规划布局

南太行中新乡、辉县的各景区之间、景区与主要交通干线之间通达性较差,致使南太行整个旅游区难以形成多日游发展态势,旅游业规模整体效益难以发挥[4]。南太行旅游区整体上还处于半分散状态,还没有形成空间结构合理、组织管理高效的旅游地域综合体。此外,旅游宣传力度不够,旅游产业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这影响着它在中原地区乃至全国旅游体系中的地位。

(三)缺少旅游精品,产品特色不突出

南太行地区各地市虽然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但是其中大部分景区的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不够,精品名牌不多。如回龙景区的红色旅游只是单纯的一个景区的设计,不能巧妙地和万仙山景区联系在一起,旅游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产品的雷同化、同质化程度很高[5]。同时,由于景区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状况依然存在。

(四)缺乏人才,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虽然目前在南太行各市县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近5万人,但是真正旅游、酒店等行业出身的人员较少,尤其是缺少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旅游管理人才、旅游规划开发人才。导游人员队伍力量薄弱,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少专业培训,旅游从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如何全面提升南太行旅游区的整体吸引力,从而最终探索出一条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不仅是南太行区域旅游发展需要解决的一个焦点问题,亦是全国区域旅游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

三、新乡南太行旅游资源的整合优势

随着当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各个景区间在同一管理之下的竞争与合作是南太行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趋势,也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6]。南太行各景区之间的整和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交通通达性好

八里沟、九莲山等新乡市内各景区之间距离近,此外,由新乡市到鹤壁云梦山、辉县跑马岭地质公园等景点相互之间也已有县级公路相连,交通通达性较好。万仙山景区和回龙景区距离较近,可在一条线路上进行多个景点的参观。另外,景区间有多功能环保电车,可以方便快捷地到达景区的每一个角落。

(二)合作基础坚实

南太行地区新乡、焦作景区之间已经具备合作的基础,在行销、组织、接待等方面都有统一的安排。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和开发,南太行各地区的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新型的多功能度假酒店相继建成,2012年11月,新乡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新乡南太行旅游度假区,统一对新乡南太行的景区进行规划管理,有政府牵头进行统一的部署,会大大加强景区整合的力度。

(三)特色突出,主题明显

新乡南太行地区地质结构复杂,境内断裂的山脉如跑马岭、九莲山、万仙山等雄、奇、险、秀等特点明显;黄河水系在境内绵延,沟、谷、泉、瀑众多,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自然奇观,为打造北方山水休闲度假旅游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回龙景区的宗教旅游、以刘庄、唐庄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以秋沟景区为代表的四季游等,这些都为南太行各景区进行资源整合,构建统一的旅游区提供了可能。

四、新乡南太行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策略

结合南太行各景区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为新乡南太行区域内同质型景区进行整合提供参考。

(一)理顺体制,统一管理

创新管理体制,从大景区、大旅游、大管理的角度出发,把南太行建设成为集山水观光、休闲健身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区。要从整体开发的角度研究区域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各部分旅游资源开发的竞争和合作状况,重新进行旅游资源区的划分;建立南太行地区风景旅游管理机构,具体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为市级以上区域级的协调机构,主要工作是统筹南太行区域内新乡、济源、焦作等市的旅游规划协调;另一个层次为区域内地县级协调机构,可以选择在景区景点比较集中的市县建立统一的协调机构,协调同周边及本地区的旅游活动,促进地区间合作。

(二)提高认识,合理规划

对目前景区旅游产品中存在的“小、散、乱”等现象进行整合,打造本地区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旅游活动。政府需制定南太行区域统一的游客管理计划,对各景区实行统一的目的地管理,并依据旅游资源类型等级整合,重新确定优势资源类型,筛选出区域开发的重点旅游资源;从区域协同发展的角度,根据各地旅游资源的重要性,研究确定各部分旅游资源的开发时序和开发规模。同时要协调好各景区整体旅游发展的相关问题,如餐饮、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和盲目竞争问题。还要特别注意在发展旅游过程中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确保整个区域的环境质量。

(三)打造精品,突出特色

最大限度的挖掘南太行各个景区的旅游发展潜力,实现真正的竞合模式,应当实行旅游产品的差别战略,针对各景区的不同特色,现有产品特点和当前开发现状,对各个景区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一是打造太行山水精品旅游。整合区内太行山水资源,按照5A级景区的标准,完善游客中心、生态停车场、旅游标识牌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将太行山水特色做足,打造中国著名的北方山水休闲度假旅游精品。二是开发沿黄生态休闲旅游。将区域内民俗风情、农家生活、黄河风光资源统一规划,培育集种养、观赏、住宿、餐饮、写生、拓展、娱乐、休闲、保健等内容于一体的休闲旅游。三是推进牧野文化旅游。做好潞王陵、比干庙、百泉等重点文化景区建设,开发关帝庙、卫辉古城、小店河民居等文化景点,提高产品内涵,推进文化景区转型升级,建设成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四是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依托新乡高效农业旅游资源,做好龙泉水果采摘园、史庄万亩花卉、长远生态园建设,打造集生态、农家乐、乡村休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同时,在特色旅游产品的打造中,应注意科学规划,践行以高质量求发展的旅游营销差异战略。

(四)广纳人才,增强力量

为了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要把人才培养放在重要地位。首先,进行知识培训,要结合南太行旅游开发的实际编写培训教材,让参与培训的人员对南太行及本省的旅游资源状况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其次,进行礼仪培训,通过邀请专家举办培训,对现有的旅游服务人员进行礼仪培训,树立一个景区和区域旅游整体形象。再次,要进行实践培训,景区内部举办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班,切实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专业技能、服务水平和职业道德,为本区域旅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凌云.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交叉弹性分析与国土研究状况[J].地理与国土研究,1999(5).

[2]新乡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http://,2013-07-19.

[3]新乡市旅游局2006年工作总结[R].http://,2007-09-21.

[4]王衍用.区域旅游开发占率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经济地理,1999,19(2).

新能源开发的前景范文篇3

[关键词]新常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创新管理

1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在事业单位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控是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内容。通过合理地进行人力资源管控工作,确保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有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并可以为推动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支撑。

1.1管理观念以及模式滞后

在新常态背景下,我国不少事业单位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上,依然秉承的是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度不足。而且多数事业单位在进行日常管理运营的过程中,更关注的是事业单位自身的预算、资金以及相应的支出审核,在人力资源管控方面并没有实现与时俱进的发展。[1]结合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来说,不少管理者本身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知不足,导致在进行管理工作开展上缺乏专业认知,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因此这也必然会对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消极影响,导致人力资源断层的情况发生。由于人力资源管控不到位,致使事业单位不可避免地存在人才浪费的情况,不利于人尽其用目标达成。

1.2激励模式匮乏

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上,为了充分达成预期的管理目标,要求在进行人力资源管控的同时,要引入合理的激励对策。通过正确的激励对策运用,确保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实现对员工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的激发,从而帮助更多员工提升工作效率,获取更出色的工作效益。从目前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来说,由于激励制度不完善,导致在进行人才激励的过程中,难以真正实现人员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不利于人才能力的发挥。事业单位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上,采取的是定员编制的管理方式,因此在进行相应激励对策的选用上,并没有充分结合不同岗位、不同层级人员来进行相应激励对策的合理制定和运用。由于事业单位的编制方式,导致在进行人员激励工作开展过程中,难以实现出色的激励对策引入,不利于充分调动人员工作热情。[2]也正是因为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对策,导致在进行相应的人才激励上,没有与之对应的激励制度,对于不同人员也没有形成差异性的评价制度,致使在当前的事业单位中难免存在“浑水摸鱼”的情况。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前事业单位所采用的人事管理模式难以契合社会发展需求。

1.3难以达成高效的人力资源配置

在进行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上,要求必须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事业单位运营方式的改进,应实现与之对应的人力资源配置模式构建。唯有充分地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够确保人才在工作过程中,实现最大化能力的发挥。但是就目前来说,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岗位不存在突出的竞争机制,导致在进行人力资源的工作开展上,无法达成人才合理使用的目标。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培训机制,导致在进行工作落地上,人员难以真正达成预期要求,且人力资源部门难以按照人才需求进行相应岗位的规划,这也是目前事业单位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上最突出的一个问题。

2新常态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对策

为了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创新管理,要求事业单位必须立足发展视角,合理进行人力资源的创新管控,确保在进行资源的管控上,能充分做到顺应时展,符合新常态背景下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

2.1创新管理意识和认知

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来说,人力资源部门应该重视管理认知的不断创新,基于创新视角引导,确保在进行相应的管理工作开展上,能够充分结合新常态发展背景要求,合理地进行社会经济以及社会服务工作的妥善开展。所以在这个背景下,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想取得突出的成效,必须实现既有人力资源管控认知和意识的创新。通过创新,促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进行相应的管理工作开展上,能够实现以开拓性事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实现员工工作热情的调动,从而提升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效益。[3]

2.2重视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与人员管控契合的激励对策

在新常态背景下,作为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来说,要始终强调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促使在进行相应的人力资源管控上,能够实现与之对应的激励制度引入,通过合理的激励,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让员工积极投身于事业单位的日常运营中。同时结合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工作内容要求,还应该实现与之契合的激励以及评价制度建设。通过合理的评价,针对在工作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体给予奖励和激励,打造楷模。借助楷模的引导,也让更多员工能够意识到积极工作的意义,从而在事业单位内部形成“你追我赶争当先进”的工作氛围,实现正面引导,让更多员工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日常工作中去。

2.3强调管理内容的创新发展,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对于事业单位的人力管理工作开展来说,传统的管控模式相对单一,且难以达成最出色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在新常态背景下,要求企业必须重视人才的价值发挥,根据不同人才的专业特长,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4]通过高效的人力资源配置,在开展相应的管理工作时,能够促使事业单位在进行人才的配比上,达成最优人力资源配置,实现人尽其用的目标,进而确保人才能够在最恰当的岗位上实现优势发挥。这对于更好地推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以及推动事业单位工作效益的凸显也有积极价值和意义。

新能源开发的前景范文篇4

【关键词】战略发展前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前言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何体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如何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适应性?如何定位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战略职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如何推动企业的变革与发展?只有掌握战略发展前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特点,才能够针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进行处理,进而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与效率,为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文章针对战略发展前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战略发展前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战略发展前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合理的规划。根据相关调查表明,截至2010年底,实施与开展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中,仅仅只有23%左右的企业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规划,并在规划的过程中针对战略布局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大多数的企业并没有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导致企业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对称性,战略设计和人力资源管理中相关环节与机制在实施支持与匹配力度不足,影响了企业的整体发展。

(2)战略发展前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对关键业务运行机制以及流程管理的理解。根据相关调查表明,2005-2010年,我国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战略规划的企业中,有43%左右的企业并没有认识到关键领域与环节的重要性,超过53%的人力资源管理资金投入到了人力资源日常管理中,对于重要领域和环节的资金投入量一直维持在30%作呕。这种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内在运行机制、关键业务机制与流程重视的现象,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运行机制缺乏长效、持久的发展潜力,并不能够及时的补充辅助功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缺乏创新,这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企业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3)战略发展前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对人力资源需求层次以及绩效产生原理的理解。根据相关调查表明,截至2010年,我国企业对于绩效管理体系规划、设计方面投入相对有限,仅仅为2006年水平的1.3倍左右,这与国外企业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时,许多企业尚未创建具有创新能力的绩效考核体系,也没有创建具有激发和激励员工作用的环境与文化氛围,这就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进而为企业创造的效益也非常有限。

三、战略发展前景下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措施

(1)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规划。为了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企业应该对战略发展前景下的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进行管理,战略性人才对企业非常重要,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进行开发、整合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将战略发展的目标以及要求作为前提,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活动,除了对员工的管理之外,还应该充分的发挥员工的价值,在提高企业人才能力与素质的同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这是企业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的前提与基础;其次,重视岗位分析,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的基础是岗位分析,这样能够为人力资源的规划、员工培训、绩效管理、工作评价以及其他环节提高可靠的支持,因此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岗位分析的重要性,并对岗位的设置现状进行收集与分类,并对岗位工作的工作量进行调查与确立,进而为不同的岗位设置不同的职责,并配备具有相应能力的职工,这样才能够认真的贯彻于落实企业战略发展前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工作。

(2)充分认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实施关键领域、运行机制的重要性,并不断的创新。战略发展前景下,企业应该加强辨识、分解以及控制人力资源管理战决实施的关键领域和运行机制,并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以及要求,对自身的运行机制、关键领域的流程进行规划和管理,进而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的战略、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运行机制表现出许多类似于权宜之计的趋势,缺乏对运行机制以及关键领域的创新,例如,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模式,该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非常强,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关键领域、内在运行机制等联系起来,并制定与企业战略发展相匹配的人力资源运行机制、实践系统以及战略目标,进而为企业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以此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创新。企业应该以创新动机、创新机制的激发为出发点,并根据需求层次理论进行绩效考核体系与制度的创建,同时以绩效考核体系的创新性与激励性,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与企业文化氛围,这已经成为战略发展前景下评定企业成长速度以及发展潜力的主要指标之一。因此,企业应该充分的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的重要性,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运用需求层次理论、价格杠杆以及市场机制等多种驱动与激励手段,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以及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战略发展前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该针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此保证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发展的一致性,进而实现企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新能源开发的前景范文

让我们重温一下,乔布斯当年重返苹果后所做的广告――非同凡想:

致疯狂的人。他们特立独行。他们桀骜不驯。他们惹是生非。他们格格不入。他们用与众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他们也不愿安于现状。你可以认同他们,反对他们,颂扬或是诋毁他们。但惟独不能漠视他们。因为他们改变了寻常事物。他们推动人类向前迈进。或许他们是别人眼里的疯子,但他们却是我们眼中的天才。因为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大多数中国孩子,从幼儿园起就知道做一个与众不同的小孩是件很危险且极具勇气的事。然而,“叛逆者”,某种情况下更是一个褒义词。甚至这些天,伴随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不留神,创新俨然成为了一个时髦词儿――但没有“叛逆”,哪有创新?

远景能源向来被人视为“另类”,有人用江湖中的杨过作比。他们要做寻找梦想的“偏执狂”,不走寻常路。虽然不想去吹捧,但不得不承认,在他们身上,你的确是看到了几分意欲改变世界的情怀。

追风小子

张雷太忙。接受《中国机电工业》采访前他忙着跟同事交流工作,就在采访快结束时又有同事候于门外,而此时已是正午。

与张雷交谈,能感觉到他本人并不张扬。非要形容的话,他和他的办公室一样低调,不事浮夸;他和他的远景一样“open”,“远景是一家很open的企业”,采访中,这句话他常挂在嘴边。

远景是怎么来的?总是要追本溯源。

早几年的媒体报道中,张雷被称作“追风少年”。是的,回到2006年,张雷不过才刚三十岁。

之前,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他在伦敦道达尔石油公司任能源交易战略分析师,也曾经供职于巴克莱银行,负责能源金融结构产品的定价工作。这一切乍看起来似乎与风能、风机制造并不搭界。但从传统的石油、天然气买卖,到新兴“碳市场”的交易,张雷从未离开能源领域。

在他看来,新能源的成本是主导每一次能源更替的最关键因素。“未来5至10年,风能可能是唯一可以与传统化石能源在发电成本上相抗衡的清洁能源”,也正是看准了这一机遇,完成创业酝酿和初期准备后,2007年初,张雷从海外归国,带领10人“海归”创业团队回到家乡江苏省江阴市,成立了远景能源。他在多个场合都提到使命,这次访谈,他再次对记者表示,“为人类的可持续未来解决挑战”是远景的使命,这也就是为什么创业之初公司取名“远景”。

在风电行业,远景不能不算是后来者、毛头小子。当时国内已有金风、华锐等领跑者,又有明阳风电、国电联合动力、运达风电以及维斯塔斯、歌美飒等众多企业分羹,远景并非如今天这般闪耀。

远景能源存在的意义在于获得风电技术的重大突破。张雷笃定要找到一种能够放大技术优势的商业模式。

在智能风机范畴,远景是先行者,最早提出智能风机概念。不仅有硬件传感器,更有大量的软件传感器和在航空航天及汽车行业成功应用的控制算法,远景的风机,相比起传统机组几万行的控制软件代码,居然超过200万行。风机发电效率提高15%~20%。

限于风机技术壁垒,面积约占全国风能资源60%的低风速地区,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与利用。2009年,三北地区弃风限电出现,中国风电产业政策从速度转向质量,从三北地区转向中东部低风速区域。低风速风机,远景拔得头筹。从1.5兆瓦87米机组、1.5兆瓦93米机组到1.8兆瓦106米低风速智能机组,不断改进的是核心智能控制技术,发电更多,度电成本更低。与降低度电成本相关的事情总会令人惊喜。

远景没有止步。江苏潮间带海上风电场是我国海上风电装机最大的区域。而远景设计的4MW海上风机获得了潮间带130兆瓦项目的订单。我国海上风电资源丰富,但投资效益不高。国外海上风机价格昂贵,国内又缺乏高可靠性、高性价比的海上风机。过去几年,远景海上机组在龙源如东潮间带实验风场表现优异,有风电开发商对它评价“让人眼前一亮”。

成绩单并不赖。可以看到远景的风机一直在坚持走精品路线,产品就要“满好格”。彭博新能源财经的中国风电运维市场报告中,远景是出质保率最高的中国风机制造商,以60%出质保率领跑行业。

如今,远景在丹麦锡尔克堡设有全球风电技术创新中心,在美国硅谷有全球数字能源创新中心,休斯敦设了全球数字能源应用中心,日本大阪则是全球能效技术创新中心。国内,上海有全球研发与运营中心,南京有智慧能源软件研发基地,江阴是制造与工程中心。看到这么多“创新小宇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它能在技术上做到如此多突破。

另一个维度

张雷口中的远景很少与风机制造并提。“如果你认为远景是一个风机设备企业,那就错了。”他更愿意用苹果之于手机、特斯拉之于汽车行业的意义,来比喻远景。坐在我斜对面的这位“追风少年”,特意提高音量,“我们远景的定位是智慧能源技术企业”,是的,看起来他有些介意外界对远景的不准确定位。在这一定位上,远景的确是NO.1,“国外也没有先例”。

定位之父艾・里斯曾说,成为第一,是进入心智的捷径。“远景试水、探路、践行能源互联网”等频频见之于报端,抛开别的不谈,单在切入人的心智上,远景做的很“讨巧”。

事实上,远景似乎从未把自己跟其他风电企业放在同一维度,也不会跟它们去比拼装机量。

用张雷的话说,远景是要用一种产品的思路做能源领域的资产管理。远景专注智能风机研发、旨在帮用户提高效率。智能风机只是远景进入能源互联网领域的开端,利用云平台构建风电场全生命周期管理才是真正的突破口。

在去年10月份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张雷被主持人风能协会秘书长秦海岩再三“逼问”,才说出预计远景2014年出货量在200万千瓦,这一量级在行业内排第三,要知道在几年前远景都不在前十梯队,虽然他说“我们不追求数量”。

采访间,有那么一瞬,张雷坐直了身子,双手抓着膝盖,当《中国机电工业》记者提到其他风电企业时,他接着追问“他们都很在意远景吗?”虽然他把远景放在另一个维度。

远景一直都在描绘互联网,尽管现在看来风机还是其主营业务,是否会逐步转向软件,将来甚至放弃硬件?张雷很坚定地否决了这一疑问,远景非但不会放弃硬件,相反,“做硬件就要有特斯拉精神,做软件就要像谷歌”,并反问记者,“苹果你说它是硬件还是软件呢?”

“远景是软硬兼施?”

“对,当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硬件,是智能硬件。”

1983年在赶去与《新闻周刊》会面的途中,乔布斯经过纽约曼哈顿的IBM公司时,拍下了一张对着IBM公司logo竖中指的照片。张雷远没有乔布斯性格上的“霸气”,但他带领的远景却在风电管理软件上打败了IBM。

远景能源风电场管理软件的第一个国际买家是美国大西洋电力。大西洋电力的风电场为谷歌公司位于俄克拉荷马州的数据中心提供电力,其管理风电场的软件则来自远景能源。

正是在这一竞标中,远景的WindOS平台被认为优于IBM。据张雷介绍,当时除了IBM,OSISoftPI、Instep等多家国际知名软件供应商也都败阵。

美国新能源领军企业Pattern、中广核集团也应用了其智慧风场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从数据来看,远景已管理了超过1300万千瓦的新能源资产。包括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欧洲最大能源集团德国E.ON公司及美国Upwind、EverPower等在内的一亿千瓦风电资产远景也在洽谈。如此看来,其未来不可估量。

还是回到IBM,其实IBM在风电领域也已渗透许久,用大数据分析助力风电运维。维斯塔斯曾与IBM合作开发Firestorm超级计算机,用于进行风电数据的计算和分析。远景“脱颖而出”,凭的是什么?

“我们是OT+IT。”

张雷作了解释,OT即运营技术,IT则是信息技术。比起一般软件公司,远景多的是对能源数据的积累和对行业的深刻理解,有更多新能源方面的运营技术;而与新能源甚至传统能源企业相比,远景在软件、互联网、通信、传感、控制等先进技术方面更优,多了IT技术。“可以说这是远景独特的基因”,又一次他提到了DNA。

“IBM所代表的时代已经过气,未来不能单纯靠软件赚钱,你觉得呢?”他永远喜欢反问,渴求从他人身上学习想要了解的东西。

去年北京的国际风能大会,远景第一次参加便赚足了眼球。“格林威治”云平台号称为管理风电场投资风险而生,灵感取自我们早已认知的格林威治零度子午线。张雷看重格林威治之于航海的意义。他们意在追求风电场设计、投资更精准,为风电行业投资评估和风险管理找到一个准绳,打通风电全生命周期管理。据公开的数据,Greenwich?可以帮助客户提升风场实际投资收益20%左右,一个月时间,上百家新能源开发商、设计院和运维服务商加入了格林威治联盟。张雷把联盟成员比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种子。

很多人拿中广核风电枣庄山亭300兆瓦低风速复杂山地风电场做例证,这也是远景“格林威治”实际测试的首个重点项目。凭借Greenwich?高性能计算能力,首次实现在复杂大型山地风电场采用可以反映地形变化的7米分辨率CFD仿真,识别出全场150个机位中有48个机位出现风的负切变现象。而这是最初用传统软件计算并没有发现的潜在载荷安全漏洞。

当然也有声音质疑远景所谓的“云平台”“智慧风电”是在“拽名”,维斯塔斯和金风科技都拥有类似的管理平台。这次采访,未来得及从张雷口中得到答案。从已有的案例看,远景即便有些“拽名”,但也基本名实相符。

免费软件是远景又一抓人的点,很多人都在关心甚至质疑。因为在大多数人看来,羊毛毕竟还是会出在猪身上的。张雷称远景的软件在欧美是收费的,但国内免费且终身免费。说这话时,他冷不丁做了个手势,眼角眉梢挂着笑意。

从这番话中,可以看出来国外获得的这部分利润,让远景足以保持“体力”。他希望用免费的软件平台促进中国风电市场的理性繁荣。

“终身免费!没有考虑过将来开发增值应用?”

“可能会,但这块目前还没有规划。”

有人说远景一直走“激进”路线是想为上市造势,面对《中国机电工业》记者抛出的又一疑问,张雷终于忍不住大笑:“你们怎么都担心这个?远景未来两年不会过多考虑上市的问题。”他也不想公众对远景的关注点聚焦在这。远景想做的是让行业回归理性,风电也走出自己的摩尔曲线。

话说回来,远景的经营状况目前还是相对神秘,也难怪这么多人都在好奇。从可搜集到的资料来看,2008年这家公司有3亿元销售额,2009年销售数值到10亿,到2014年或突破百亿。

更大远景

张雷似乎更“野心”,他想带领远景不但管理风电,还要迈向光伏,迈向可再生能源,甚至传统能源。据他透露,美国Pattern经由远景管控的新能源资产中已经有光伏。在采访一开始,他就向本刊记者介绍了远景的“阿波罗”计划,希望“阿波罗”云平台也能用“格林威治”的理念,对光伏进行风险管理。

他看得同样很长远。张雷预计2025年太阳能和风能将成为世界主流能源。

“传统能源呢?看起来有些tough。”

张雷并没有直接回答记者提问,而是认为远景将来肯定会超脱风能、太阳能、能源,走向万物互联。

很多人都在谈IOT(InternetofThings),万物互联时代,有多远,有多近,何时引爆,我们不得而知。单就能源互联网,起码远景已经在做准备,他们认为能源的市场化、民主化、去中心化、智能化、物联化等趋势将注定要颠覆现有的能源行业。

时间一晃七年,曾经的追风小子,也已闯入全球风电领域最具影响力百人榜,位列第八。风电行业专家AndersV.Rebsdorf,现任远景丹麦全球创新中心研发总监,也是当年第一个被挖到的外籍专家。他曾说:“之所以会加入张的团队,是因为这里给我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舞台,因为我们都有着改变世界的情怀”,虽然“情怀”二字如今险些被“人类”玩坏。就像你去看外界评论,有的人认为远景是一群有理想、有追求的人――脚踏实地,矢志不渝,但有的觉得它就是比较善于营销――广告做得好、词写得棒,说得不好听,似乎比较能忽悠。褒贬不一。

在接受《中国机电工业》记者采访前一周,2014年11月21日,张雷还身在地球另一端。远景能源与新西兰最大的基础设施投资开发和运营公司Infratil以及新西兰最大的投资基金Morrison,签署了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基督城的“智慧城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远景能源将作为“智慧城市”项目的总系统集成商,为基督城提供智慧城市的整体解决方案。

远景的对外通稿中提到,通过“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对城市能源、建筑、交通、社区等海量数据的实时搜集,将人、商业、运输、通信和能源等城市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整合起来,再通过“云端”数据分析与处理,转化为智能指令,优化城市载体的智能管理和使用效率。

“很多人都说智慧城市是个嘘头”,我没忍住如实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补充了一句,“在国内”。

“所以我们走到国外,先把这一个样本城市做好”,聊到兴起时,张雷又开始了提问,“你怎么看智慧城市?”,“你觉得远景是做噱头吗?”

新能源开发的前景范文篇6

【关键词】李白故居;风景区;新农村建设;村庄改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总体全局出发所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进一步推进“三农”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措施,是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村生活生产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同时也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按照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的要求,各地大力实施村庄规划,掀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我国大部分风景名胜区周围有村庄和居民存在,村庄已经融入到了风景名胜区,成为景区的一部分。据统计,66%的风景名胜区人口密度达到50~100人/Km2,17%的风景名胜区人口密度超过100人/Km2。风景名胜区内的村庄,既有一般村庄作为居民生产生活的基本特性,与此同时也具有了作为景区内风景资源的特殊性。作为一般的村庄,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的;作为风景名胜区内的风景资源,则应体现其景观价值、人文价值、历史价值,与风景名胜区的风格和谐共生、相得益彰。目前来看,风景名胜区内的村庄由于地方政府保护性发展受到更多的制约,有时为了迎合风景区,定位混乱,经济发展反而比较落后,村容面貌风格特异。这就更需要充分利用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经济支持,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提升风景名胜区形象;同时,在不影响风景名胜区资源的情况下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依托风景名胜区发展旅游业、观光业等第三产业,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形成风景名胜区与村庄共生发展的和谐局面。

因此,无论是从开发与建设风景名胜区、增加旅游资源的效益,还是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三农”工作出发,结合“新农村建设”和“风景区旅游”,促进农业与旅游业共同发展,协调好风景名胜区和农村的关系,探讨在风景名胜区内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出路和对策,都是进一步开发风景名胜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积极措施。本文将以李白故居部级风景名胜区与青莲镇月圆村为案例,通过分析月圆村在李白故居风景名胜区内的基本情况以及村庄与风景名胜区之间的关系,试图探寻一条在风景名胜区内适合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而促使景区——新农村互动发展,达到双赢的结果。

1.江油市青莲镇李白故居风景名胜区发展概况及开发类型

1.1江油市青莲镇李白故居风景名胜区发展概况。

(1)李白故居位于四川省江油市西南部青莲镇,占地面积约五百余亩,控制开发范围约8平方公里,是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故居,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部级风景名胜区“剑门蜀道”上的重要风景点,也是四川省政府公布的第五批省级风景名胜区,同时又是通往“神话世界”九寨沟和“人间瑶池”黄龙寺的最佳门户,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2)风景名胜区以李白文化遗存为特色,有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以及后人为纪念李白而建的纪念性设施,其中尤以李白故居——陇西院著名,这些各朝各代留下的文物古迹,构成一幅李白文化的历史长卷,其历史跨度长,文化种类多,保存程度好,文化价值高,使这里成为目前世界上能最完整反映、追溯李白文化源流的地方,其资源与历史根基具有真实性、全面性和唯一性,是考据李白历史的发源地,也是全国少有的李白文化历史实物。

(3)2000年,政府投资兴建了集诗歌艺术、书法艺术、石雕石刻艺术、园林胜景于一体的太白碑林并于2001年开始对外开放。2006年又进一步扩大了李白故居的保护范围,增设了游客中心和李白文化广场,完善了旅游基础设施。通过十年的努力,如今的李白故居已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和最合理的开发利用,实现了李白文化资源向李白文化旅游资源的转变。2011年,李白故居景区接待中外游客40余万人次,实现门票营业收入160余万元。

1.2江油市青莲镇李白故居风景名胜区的开发优势。

李白故居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主题突出、品味高、影响大、号召力强,而且具有唯一性。

(1)类型齐全、数量丰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给出的类旅游资源中,李白故居旅游资源总体上分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购物和人文活动七大类,其中,每一大类又包括很多亚类,类型齐全,数量也比较丰富,构成了李白故居旅游开发的基础条件。

(2)特色突出、主题鲜明。

李白故居旅游资源不仅种类较多,而且特色突出、主题非常鲜明,主要以李白遗迹和名胜古迹等人文旅游资源为主。同时,围绕李白遗迹和名胜古迹还增建了纪念及观赏设施,并开展了李白国际旅游文化节等大型的人文活动,丰富了李白故居旅游资源的内涵。

(3)品味高、影响大。

李白故居旅游资源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古建筑和古遗址很多。李白是饮誉中外的文化名人,对我国甚至全世界都有着巨大的号召力和吸引力,而且李白故居旅游资源具有唯一性。陇西院作为李白故居具有无可替代的珍贵文物价值;磨针溪、石牛沟、粉竹楼等串连李白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历史遗迹也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游览价值;为纪念李白所建的太白祠以及体现李白诗歌文化的太白碑林也把李白故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展现在世界面前。

2.李白故居风景名胜区内月圆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现状概况。

青莲镇月圆村因李白的同胞妹妹李月圆而得名,地处青莲盘江流域,是绵江产业带经济发展重点村之一,位于李白故里风景名胜区入口处,太白碑林、太白祠、磨针溪等著名景点坐落于此,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游人如织,具有发展旅游服务业的基础条件。

2.2存在问题。

(1)自身的功能定位不清。

长期以来,由于主客观的原因,月圆村仅作为一个基层村在管理,并没有纳入景区范围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同时由于地处城镇规划区与李白故居风景名胜区之间,造成村庄归属混乱、自身定位不明确,村庄建设带有很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因而村庄风貌杂乱,由于没有规划,也影响了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现状的月圆村还不到新农村二十字方针的和谐的生活环境,随意的住宅空间、杂乱的商贩、老化的公共设施等都是要进行改造的对象。其实居住环境只是月圆村表象显示出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规划不合理,建设不科学,产业不适应,只有更深入地对其空间、产业、经济等问题的改造才能真正达到新农村建设的目的。

(2)与所在风景名胜区的景观风貌不协调。

月圆村对李白故居风景名胜区南部呈半包围状,与太白碑林、风景名胜区的南大门紧密相连,但该村却并不是一个赏心悦目的游廊,景区附近多数为小餐馆,室、便利店,并未与李白文化相结合,严重制约了李白故居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发展。为了消除旅游障碍,必须对位于景区南大门的月圆村进行合理改造,使其符合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资源要求,利于景区旅游的开发。

3.月圆村建设发展对策

3.1进行合理的空间分区。

(1)不同的景区发展模式也是不同的,像李白故居风景名胜区这样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且两者和谐相融,还有大量农村居民居住的景区不适合采取“外迁”的措施。而且,景区文化是景区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当地居民来继承和传袭的。因此保护和利用传统文化,必须充分尊重农村的历史文化、居民生活生产的发展要求。因此基于因地制宜与有限干预的原则,将月圆村区域规划为李白文化旅游区、现代农业观光园区和居民区等三个功能区。

(2)旅游区位于景区对面,依托李白文化,人脉传承。形成以“农家乐”为主题特色的乡村田园风情特色旅游区。丰富观光旅游产品的内涵,推出“休闲+观光”的精品组合。随着游客旅游消费心理的成熟,仅通过单一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品无法吸引游客,因此要丰富观光旅游产品的内涵,在观光的同时让游客得到心灵的释放,设计休闲观光旅游产品。

(3)现代农业观光园区位于旅游区以南,依托顺辉科技农业种植园发展开发高档次无公害农产品,花卉种植业,配合旅游发展的消费和观光。该园应建设成为集现代农业产业开发、农业科技开发、农业旅游观光及餐饮、住宿一条龙的现代农业精品园,有植物园、盆景园、四季花卉园、七彩果园等景观园,以供游人参与农事劳作、观光、品果、观赏现代高科技农业。在园区内还可建田园情趣小路、凉亭、绿色长廊、观光大门、农家小吃街、集果品交易与停车功能于一体的停车场以及相应的农业设施。

(4)居民区保持其规模,对目前生活区进行控制,实行旧村改造,以旅游业为依托,围绕“太白故里”、李白文化旅游,着力打造唐代民居风格,放大“诗仙太白”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得旅游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相得益彰。

3.2制订科学的建设措施。

根据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发展并结合当前新农村的建设需求,月圆村的建设发展措施可以从科学定位、风貌改造和产业调整等几个方面着手。

(1)科学定位。

月圆村生产定位围绕李白文化旅游,开发旅游产品,发展旅游服务业;生活定位于休闲功能,依托现代农业观光园,实现休闲、消费、观光全覆盖;生态功能定位农家乐、自然人文景观营造,达到休闲放松、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以及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等方面的作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

(2)风貌改造。

月圆村的房屋建筑风格应完全结合李白故居历史文化底蕴和旅游业发展实际,选择底蕴厚重的唐风设计风格。一是借助特殊素材和色彩的改变,以及丰富的相互穿插的层层屋面,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塑造具有浓郁唐代气息的建筑特色;同时,利用两坡顶、白墙红瓦、高低错落的立面和木结构加强唐风气息的表达,体现绿色生态古雅的地域特色。二是采用“大进深,小面宽”的设计手法,加强空间层次的有机利用,以体现规划理念的“节地”要求和实用性的原则。三是突出生态原则,按照物质循环的原理进行生态节能设计,使民居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同时,采用CL体系的住宅结构,达到房屋抗震的要求。该片重点以庄重、大方为建设原则,以节地和凸显特色为目标。

(3)产业调整。

月圆村的农村产业发展,应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开发高档次无公害农产品,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户发展种植业,使其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二是依托地处李白故居景区优势,鼓励农户经商、开办旅游产品加工;三是大力发展观光农业,通过发展观光农业,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发展观光休闲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

4.结语

(1)我国的风景名胜区范围大、种类多,山岳型、湖泊型、人文风景型等数不胜数,不同类别的风景名胜区中“三农”的基础条件、可利用资源也各不相同,但都是要达到风景名胜区的良性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对于类似李白故居风景名胜区这样住宅多、人口多、社会问题复杂的近郊风景名胜区,只有在认真调研和分析下,以保护风景资源为前提,科学合理地进行村庄建设、产业布局调整,才能实现风景名胜区与农村的和谐发展,取得风景资源保护与新农村发展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2)就此案例而言,月圆村在经过了科学的规划建设,充分改造房屋、整治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调整,将成为一个定位明确、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符合李白故居风景名胜区性质、有着李白文化的乡村旅游景点,同时因为产业的更加合理,农村经济也会因此发展迅速,继续可持续发展。居民也可以在旅游、观光农业、餐饮、旅游纪念商品、花卉种植等多个行业,找到自己的位置,不仅仅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同时能参与现代农业发展,逐步融入现代经济社会。而月圆村作为李白故居风景名胜区的南入口将会发挥紧邻景区的优势,依托李白文化,加快建设步伐,将会激活李白故居风景名胜区的乡村旅游、现代观光农业等产业发展,实现景区休闲、游览、学习、观光的多种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丁洪.风景名胜区保护建设之我见[J].中国园林,2002(1):16.

[2]黄大勇.风景区周边地区发展旅游业与脱贫致富)))以南川市三泉镇大河坝村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2):96~99.

[3]黄郁成.农村社区旅游开发模式的比较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2004,(11):55~60.

新能源开发的前景范文1篇7

关键词:生态旅游;徘徊不前;政府支持;特色项目;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渭源县以富裕的原生态资源为基础、以可观的旅游业为引擎,统筹规划,全力打造“华夏文明渭河源”战略品牌。树立“大旅游、大渭河、大文化”理念,按照“先进、开放、绿色、休闲”的发展目标,举全县之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着力打造甘肃生态文化旅游名县。渭源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坐拥秀色可餐、潜力巨大的16个景点,渭源县旅游业却徘徊不前。“生态+文化+旅游”三要素缺一不可,目前仍存在建设短缺、旅游基础设施滞后、配套服务跟进不足、整体接待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因此研究当地生态旅游业的有效规划与对策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以发展生态旅游为中心,改变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形成了当地经济性、文化性、生态性的发展指标。

1渭源县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不足

(一)发展渭源县生态旅游业的内涵及意义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以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方向所产生的不仅获得社会经济效益,且保护生态环境的边缘性生态旅游活动。有其自然性、生态性、保护性、参与性、专业性和高成本性的特点从生态旅游的内涵和特性,可见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模式,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游者在感受原生态文化景观的同时,也承担着对景区生态文化资源保持和宣传的责任。

该县生态旅游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一是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此县一些自然风景区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为开发的破坏,损害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独特性,导致人与自然的不相协调。研究并从根本上明确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和发展目标将有助于实现本县生态旅游的实质性发展目标。二是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之一是生态旅游,实施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指标。旅游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需要加大各种投入力度,才能改善旅游业的发展环境,进而规范旅游市场监管,故研究生态旅游势在必行。三是生态旅游已被确定为此县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基本领域。但如何在开发、利用、功能方面改善,将该县原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得到充分保护和挖掘,有效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研究其策略意义深远。

(二)渭源县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发展优势

(1)旅游资源主要简介

全景区包括首阳山、莲峰山、、太白山、双石门、天井峡,铁木山等景点。其首阳双冢、天井幽谷、莲峰揽翠、太白云海、灞陵观潮、石门夜月、君山夕照等共16处旅游景点已被开发。主要有:一是莲峰山景区被批准为渭河源国家森林公园,因轮廓宛如莲花、九峰环绕,惯称马鹿山。二是古雅通幽首阳山:与莲峰山相呼应,古松郁郁葱葱、山势高俊巍峨。因阳光先照,列群山之首而得名。三是壮丽的天井峡:属丹霞地貌,十五里画廊,具有幽静、神奇、古野、脱俗等众多意境。

(2)渭源县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优势

渭源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中西部,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全县南北分成两大流域,东为渭河流域,西为洮河流域。其自然风光原野秀美、历史文化悠久,气候温和湿润,是游览观光和避暑娱乐的甚美之地。

由区位及自然环境谈,主有四大优势:一是旅游资源富集。境内以渭河为界,有洮、渭两大水系,形成以丹霞地貌、黄土峁梁、山川河谷为主的地貌资源。二是文化底蕴深厚。融汇其齐家文化、寺洼文化、马家窑文化三大文化,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三是文旅融合发展。以丰裕的生态文化资源为根基,以打造“甘肃生态文化旅游名县”为目标,已开发出太白云海、双门踩浪、首阳谒圣等景区,有古文化遗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工作层面有四大发展优势:一是战略优势。打造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历史机遇,对该县原生态旅游业以重新定位,提出了“大文化、大旅游、大渭河、大产业”的指针和打造渭河特色文化、生态文化旅游名县的发展指标,打造出“华夏文明渭河源”的模范品牌。二是政策优势。随经济发展,当地人民把发展原生态旅游也列入增收的新兴产业,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新立了产业协调小组,并建立渭河旅游联盟。三是基础优势。该县优先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强力发展“首阳山文化之源、渭河源生态之源、太白山活力之源”三大主景区建设。四是宣传优势。坚持同时关注发展与宣传、同步推进,在兰州、西安等城市每年成功举办多次推介会,有效提升了“华夏文明渭河源”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取得的发展成绩

渭源县从2010-2015近几年来,凭自身原生态旅游资源形成了自身发展特征和优势,取得了可观的生态旅游业成绩,在基础设施建设、景区整体布局拓展、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及游客量和所创效益各方面都呈不断上升的总发展趋势,尽最大力量实现了基本的生态旅游的生态性、可持续性和综合性发展。

在基础设施方面,从景区卫生、餐饮、景区交通工具、道路及树枝种植等逐渐改善游客服务满意度。在整体规模开发、布局和拓展方面,形成了以点形式布局的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及线形式的县区生态文化旅游,合理地开拓了以渭河源为中心的渭源生态旅游品牌景区建设。在资金投入方面,政府逐年加大资金支持,用以基础建设、规模布局拓展、景区宣传、深化旅游品种等方面的改善。

2渭源县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及成因

(一)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1)规划问题:统筹规划不合理,经营滞后。生态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改善项目几乎达到饱和状态。

(2)基础设施问题:经济基础落后,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够。设备不足,无法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卫生设施尤其缺乏,特别是饮水和厕所的卫生条件差,卫生观念落后,降低游客快乐指数。

(3)环境问题:生态资源遭破坏,保持度不够。原有乡村环境质量正伴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而恶化;固体垃圾污染问题严重,植被保持度不好,破坏严重。城市文化掩盖了乡村文化,破坏了当地的乡村民风和生活秩序。

(4)知名度问题:景区知名度不高,游客量相对较少,没有很好地发挥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可持续发展效益的理想目标。

(5)管理与人才问题:经营管理人才稀少,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二)发展不足的成因分析

(1)生态旅游规划。政府部门对相关生态旅游的概念认识不到位。对开展生态旅游的意义认识不足,导致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监管指导不充分,这是我县未能开展真正的生态旅游的重要原因。

(2)基础设施。由于地方因素造成当地领导资金投入意识不足,资金支持的力度有限,创新意识不强,观念落后。故难以实现较高投入额度的资金支持去强化基础设施,地方领导和人民整体素养较低,对基础设施保护意识不足,保持度不好。

(3)环境。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该县生态旅游区虽然植被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高,但因复杂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仍具脆弱性,一旦破坏,将具毁灭性的不可再生,继而形成恶性循环。

(4)知名度。受地方客观因素限制,资金支持有限,整体对旅游景区的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仍旧不高,不为广大地方外游客所知,没能有效的激发游客前来欣赏。

(5)旅游产品。缺乏资金支持和旅游新产品开发的创新更新观念,鼓励政策不足,导致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特色不明显,开发不充分。

(6)管理与人才。整体监管体制不够健全、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导致环境保持保护监管不足;当地人民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使环境保护不足、破坏严重;缺乏当地环境保护宣传,使外来游客破坏度较高。

3优化渭源县生态旅游的对策分析

(一)对生态旅游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生态旅游开发中,按照“高起点规划、展高水平建设、高效益发展”的规则,坚持做到政府主导开展市场运作、宏观调控、微观监督。桡骨树立开发建设四大观念,实施区域联合发展,推进开发建设一体化。生态旅游规划方面,具有专业水准的生态旅游规划队伍是良好规划的保障,在规划过程中要注意听取各利益主体的声音,并在规划中得到协调。

(二)政府要加强旅游发展的支持

利用各种社会资金,搞好交通、通信、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有效申请省级对本县生态旅游项目的资金支持,自主加大对地方旅游发展的资金比例,尽可能改善每个生态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建设,诸如此都有利于其县旅游景区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并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树立品牌意识、塑造系统特色生态文化旅游精品

以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依托,突出生态主题,加强品牌意识,构筑多层次多功能发展的新格局。例森林生态游、民俗风情乡村游、奇山异水寻溯游、历史文化追溯游及农家乐建设。

(四)加强行业从业人员培训、开发人力资源优势

必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教育培训,可采取“联合培养”模式与相关院系建立教学培养合作关系,良性互动,在更高质量上开发开发旅游人力资源,为其树立优良的公关形象,提高旅游景区知名度。

(五)加强生态旅游立法、环境管理及环境保护度

在现有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的立法基础之上,迫切需要建立有关开发和生态旅游监管的法律法规。在生态旅游区的管理方面,应该加强管理审批和环境管理。特别要重视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加强环境管理。

(六)加强当地人民和经营者的参与度

决策领导应定期开展当地生态旅游文化的发展前景和规划活动及群众大会和文化节,有效集合群众参与到保护和建设当地旅游项目的规划中来,政府还需加大对生态旅游建设的财政政策支持,及宣传力度方面的人力派遣,加大宣传力度。

4结语

目前,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全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自然、热爱自然、走进自然、保护自然,这种市场需求的转变为生态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坚实的社会基础。随着环境产业的兴起,人们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致力于不断探索合理利用环境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环保新技术也将被应用到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经营过程中去,为生态旅游产品的生产者提供了生产上的可能性,为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渭源县以如诗如画的生态文化胜境,让前来旅游的人们流连忘返,也见证着渭源旅游产业日新月异的华彩乐章。

参考文献:

[1]卢云亭.生态旅游学[M].北京: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294-300.

[2]彭万臣.黑龙江省生态旅游开发战略研究[D].东北:东北师范大学.2006.

[3]王大悟.对生态旅游的若干认识.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1999,10(2):5-7.

新能源开发的前景范文篇8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发展;景区规划;扬州瘦西湖新区

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7)03-0180-04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休闲之都。扬州瘦西湖新区的旅游开发是凭借“瘦西湖”这一具有国际影响的旅游品牌,充分利用新区内的文化旅游资源和护城河文化湿地、笔架山地热等特有的自然旅游资源条件,根据瘦西湖新区在扬州旅游产品布局中的主导地位和省、市旅游规划的定位要求,本规划以生态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以市场为导向,以休闲体验为主题,把瘦西湖新区规划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叫得响、融文化、休闲、生态于一体”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它的建成将迅速改变和优化扬州旅游产品结构,成为生态度假、文化休闲的天堂。

这个具有顶级旅游资源价值、高品位建设的新区,在规划之初就遇到了诸如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生态建设与项目安排等一系列难题。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运用产业的手段和优势,将一些濒临破败和灭绝的人文资源,如历史遗迹、古代建筑、民居村落,进行保护、修复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起到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商业化的旅游开发,其最终目的是赢利,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相应的法规、制度相配套,进行约束和监管,可能会造成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掠夺性开发,给人文资源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本文在论述瘦西湖新区区内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几点关系的基础上,对旅游开发定位作了思考,并提出了旅游空间布局和旅游产品设计构想。

一、瘦西湖新区文化旅游资源现状与特点

瘦西湖新区规划用地为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用地界限为:东自友谊路(南起点)、扬菱路(至双塘路交叉点)、南自(污水泵站)沿湖小道、来鹤桥、柳湖路、大虹桥路(自大虹桥向西至念四路交叉点);西自念四路(与大虹桥路交叉点)、扬子江北路(与平山堂路交叉点)、平山堂路(至大明寺西围墙交叉点)、平山北路(至平山乡政府北侧10米外,与西华门延伸路段交叉点)、平山村苗圃场(自平山茶场门市部向北)乡间土路尽头再向北自然延伸至铁路交汇处;北自该铁路向东延伸段(雷塘垃圾转运场东南南侧)、双塘路。规划范围总面积9.22平方公里。

区内人文景观荟萃、历史遗存丰厚。现有两个“4A级”旅游景区,一个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4个省、市级文保单位。用地内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存,主要有:

湖上园林――瘦西湖景区;

寺观园林――大明寺、西园、观音山、铁佛寺等;

文人胜迹――平山堂、谷林堂、欧阳祠等;

陵墓祠庙――鉴真纪念堂、汉墓博物馆、石涛墓园等:

历史古迹――唐罗城垣遗址、唐子城遗址、宋保佑城遗址、宋夹城遗址、古桥遗址等。

特别是用地内涉及到的扬州城遗址(隋一唐―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考古发掘,扬州城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中原,在蜀冈上修筑了“邗城”(即扬州之始),后城址虽经变迁,但演变过程较为明确。唐子城利用的是原有的隋江都宫城的地势和位置,是唐代扬州官衙府署所在地,后经宋代改筑为宋宝佑城。这些文化遗产,具有文物保护级别高、文保单位占地广、景观可视程度低、地下遗产尚未明、人为侵占破坏多等特点。为旅游发展设置了重重障隘。

二、瘦西湖新区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1、旅游规划可以控制、保护资源

当前,中国正处于市场化进程,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也毫不例外。遗产资源的市场化运作是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一种现象,是无法避免的问题。历史遗留的文化遗产资源全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需要得到我们的精心呵护,需要得以延续。但与此同时,遗产资源也不是静止的,一直在影响我们的城市和生活,因此孤立地隔绝保护这些历史资源,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割裂历史资源与现代生活的关系也不符合现代社会多样化需求。

如何在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寻找平衡点,是全世界都在关注的问题。而有效的旅游规划就是寻找这个平衡点的具体措施之一。有效而科学的旅游规划能使遗产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既能造福于当代,又能较为真实和完整地传承给后人,满足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双重需求,实现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共生。只要政府是进行规划、开发管理的主体,就有可能有效地控制、保护好文化遗产资源。

2、旅游开发本身就要以文化遗产保护为前提

大众旅游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对文化原真的利用开发保证了旅游活动的丰富内涵。旅游规划最重要的基础就是文化。具有特色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信息是旅游活动赖以生存的基础和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瘦西湖新区的旅游开发要设计出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必须以区内资源的文化原真为基础,因此,旅游开发本身就要以文化遗产保护为前提。在这一点上,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的目标是一致的。1964年的《威尼斯》奠定了原真性对国际现代遗产保护的意义,提出“将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责任。”而《威尼斯》本身正是对保护遗产原真性的最好诠释。在本规划用地内,唐子城、宋宝佑(左衣右右)城墙、宋夹城遗址及其护城河水系,均应严格予以保护。

在瘦西湖新区的旅游开发规划中,尤其注重对整体环境、文化和生态的保护,统筹规划和保护扬州的历史文化资源。新区中尽可能保证基础设施完备,而又不破坏原有的历史风貌;不仅尽可能少增加建筑,还对新区内的现有建筑大做减法。在具有良好自然生态的区域,将采用生态材料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建筑模式与周边环境融合相配,使旅游设施融入自然之中。

3、旅游规划有利于遗产教育,普及保护意识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T会秘书处副秘书长杜越提出,遗产地最主要的特征应该是开放。“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参观、学习和鞒校因此旅游是必要的。它已成为游客提高文化品位、增L知识阅历的重要一环。”

文化遗产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是教育,惟有教育,方能培养出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合格公民,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文化遗产问题。文化遗产具有科学、历史、艺术等多方面的综合价值,能满足人们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本身即是真实生动的教育素材,如各类博物馆、文物、建筑群、遗址、风景名胜等本身即是内涵丰富、特色独具的文化遗产教育素材。通过参观旅游,人们以观赏、体验、休闲、娱乐等方式享用这些价值。

旅游规划的重要成果就是设计出游客欢迎的旅游环境和旅游活动。因此,在规划理念、形象设计、宣传口号、解说规划等诸多方面都可以为遗产教育提供帮助。提高和深化公众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认知,引导人们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主动保护意识。比如瘦西湖新区的规划中,生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市民游客在获得对这一理念的知晓之后,又在游览中观察到各处都是以保护生态、培育生态为要事,很自然地感知到生态带来的自然、美感和舒适度,同时与之前游览过的景区做比较,发现注重生态确实具有积极的影响,从而形成良好的口碑宣传,对其家人和朋友带去最生动的教育信息。

三、文物古迹的利用策略与景观展示

1、文物古迹的利用与旅游开发策略

(1)处理好文物古迹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保护与利用应突出地方文化特色

利用就是积极的保护,利用和保护相结合,尽可能地按照原功能使用,重点保护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边环境氛围。对具有考古价值的文物古迹,不应触动其空间结构和改变周围环境;对侧重宗教文化价值的,宜保持宗教环境氛围的纯粹性;根据性质区别对待,对主要考虑的是建筑特色及其经济价值的,可以在兼顾其他方面的同时致力于开发利用。

(2)保护与利用应和恢复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生命力相结合

文物建筑的保护、修缮和使用应同风景区建设相结合,通过规划建设,复苏历史建筑及其群体的文化生活,使它们在社区和周围地区的文化发展中起促进作用。在严格控制下合理利用文物建筑,可参照上海新天地的作法,保留外表,改变内部结构和使用功能,增加现代生活设施,实现旧建筑形态与新生活方式的互动。

(3)加强古城遗址区的保护与开发建设的管理力度

古城遗址区的绿化建设主要以植被根系较浅的灌木、地被、花卉、茶园与农业园地景观为主。风景建筑与游览服务设施,规划采用唐宋风格的木、竹质结构等基础处理较浅的结构。在古城区内的交通性道路步采用不建水泥、沥青等路面,尽可能采用砂石路面或木栈道形式。古城区内的开发建设实行“两证一书”制度,加强对古城遗址范围内建筑规划、设计、施工的审批,防止对地下古城遗址的破坏。

2、遗址景观展示系列

扬州自春秋战国开始筑城,历经汉、六朝、隋、唐、宋、明清至今,已有2400余年,建城历史连绵,城址位置未变,历代城相互叠压,遗迹遗物之丰富,这在城址考古中是罕见的。扬州城遗址面积大、范围广,有着许多不同时代的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的地面、地下文物遗存,保存情况大都较为完好。遗址景观是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载体,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和保护价值,扬州的连续性遗址景观特色鲜明,对游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现有的遗址遗迹中,保存完好的有唐子城遗址(包括城墙、城门、城河、角楼、十字街等)、唐罗城的南门遗址、水涵洞遗址、宋夹城遗址,古建筑等等重要遗迹、文物,具有很高的保护、展示价值。规划将众多的遗址遗迹点、线、片、面相结合,实行多层次完整保护,形成遗址景观展示系列,完整揭示扬州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扬州瘦西湖新区旅游的高定位、高品位、高质量。遗址景观展示系列内涵丰富,既是包括时间维度上的历代遗迹景观,也是空间维度上的城门、城墙、城河、水涵洞、古桥、街道等遗址;既有集中展示的遗址博物馆(如已建成的唐城遗址博物馆等),也有分布于扬州各处的遗址景观。

遗址遗迹特别是城墙遗迹大多地面不可见,遭破坏较严重,周围环境较差。规划将结合文物考古挖掘工作,逐步建立各种遗址博物馆,将城墙、城门、城河、角楼等遗迹作为遗址景观展示,优化古城遗址周边环境,最终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遗址景观展示系列。其中蜀冈上下的护城河遗址、地形地貌、水系构通等保存完好,但也有很多遗址境况勘忧,水系淤塞严重,景观不佳,应当在更好地保护古城遗址、护城河遗址的前提下,一方面大力进行水系治理、地形地貌保护;另一方面适当地植树种草,创造绿化景观,既可防止城墙及其它重要遗址水土流失,也可改造遗址周边环境,形成良好的遗址整体景观。

具体做法:以绿化与城垣遗址相结合,恢复唐子城南门遗址、西华门遗址和宋夹城北门遗址、南门遗址。

3、古桥景观展示系列

唐代诗人杜牧任扬州节度使掌书记时曾写道:“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南宋词人姜夔路过扬州感慨寄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芍药,年年知为谁生?”一代风流皇帝乾隆南巡,也曾即兴赋诗:“明朝又放征帆下,去向扬州廿四桥”。

唐宋以降,二十四桥与扬州紧密相连,甚至成为扬州的意象指代,她美丽的名字,在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多少人前来扬州寻梦,寻找印象中的二十四桥,但是时代变迁,原先的二十四桥如今芳踪难觅。

扬州城市在隋唐时,既受到京城规划建设的影响,又有南方城市地方性的特色。城内交通水陆并行,是南方城市建设的特色。扬州以大运河为中心,围筑城池,纵横交错的街道,横切在河道上,自然有众多桥梁交通,“二十四桥”正是唐扬州最为靓丽的景观。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补笔谈》中也记述有著名的二十四桥。

根据考古发掘,二十四桥桥址均在,如顾家桥、通泗桥、小市桥、开明桥、大明桥等。2002年3月,又发现了下马桥、洗马桥等遗址。这为我们特别规划古桥景观系列提供了现实基础。

经过文物部门的考古鉴定,二十四桥的桥址位置均已确定,分布于原唐罗城范围内,现基本为扬州城区所覆盖。本次规划在文物考查的基础上,将有选择性的恢复二十四桥景观。如果古桥原址现在已不需要桥梁交通,则在此立统一制作的二十四桥原址石碑;如果原址现在仍需要桥梁交通或可以建造桥梁,则因地制宜,建造仿古风格的桥梁,并立统一制作的二十四桥原址石碑,恢复古桥的景观效果。

二十四桥遗址遍布整个扬州城区范围,瘦西湖新区应与其他相关部门合作,整体运作,恢复令无数人向往的二十四桥。桥梁的建造应使用原生态的材料,不破坏原有的植被、地形、水系等,力求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形成风格统一、特色鲜明的古桥景观系列。

古桥景观系列的形成,将从一个极富个性的侧面展示扬州悠久的历史文化,体现扬州经久不衰的魅力,作为一个整体将成为扬州旅游的特色之一。

四、瘦西湖新区规划构想

1、目标

本规划以生态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以市场为导向,以休闲体验为主题,把瘦西湖新区规划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叫得响、融文化、休闲、生态于一体”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根据客源预测推算,整个瘦西湖新区到2006年的游客人次数可达400万;到2010年的游客人次数可达670万;到2015年的游客人次数可达950万。

2、定位:全球最大的城市公园

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瘦西湖是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乃至整个扬州旅游资源中最具知名度的亮点,在历代文人墨客的颂扬下,她是唯美的、充满魅力的神奇地方。作为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和新生力量,新景区与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的关系犹如一棵古老大树的“新枝”与“老干”。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是这棵古老大树的树干,是悠久历史的见证,它所表现的是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而新景区则是在古老文化的肥沃土壤上长出的新枝,它既有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又有新时代的文化提升,既有古典园林的优美环境,又有现代文化的动态参与和多样的文化体验。新景区应是在古人基础上新建设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旅游景区。

问题是:如何才能把瘦西湖新区规划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叫得响?”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指了,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是具有重要历史遗迹和扬州园林特色的部级重点风景区,包括瘦西湖、蜀冈,平山堂、唐城、笔架山、铁佛寺、汉墓等重要景点共同组成“城市中央公园”,是提供市中心区清新空气、改善和调节市中心区生态环境的“生态绿肺”。

城市公园是专门用于公共消遣和娱乐的。其延伸目标是:使人们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曾经担任巴黎迪士尼乐园景观顾问组组长、英国园林协会主席的艾伦・泰特(AlanTate)说过:优秀规划、完美设计和良好管理的公园,是适于居住和宜人的城市的无价之宝。又说:那些只有有限的商业潜力的地方,才会被发展作公园。

据考证,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原本就是个“城市”,这在中国所有的风景名胜区中是一则孤例。瘦西湖是古代各个朝代挖河护城后形成的护城河,沿“湖”游览,可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而新景区内包含了唐子城,宋佑城、宋夹城等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文化遗址。因此,扬州古老的城市文化最适合在新景区内展现。精致的园林造景、迷人的湿地景观、内涵深刻的文化遗存、休闲的生活方式,应当成为瘦西湖新区总体上最突出的特点。

这次北美考察时,导游曾告诉我们说,温哥华的斯坦利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公园,但从面积上看,阿姆斯特丹的博思公园面积更大,扬州瘦西湖新区的规划面积虽然只有9.22平方公里,但如果把蜀冈西峰40公顷的生态公园加进去,则有9.62平方公里,远远超出博思公园,而可以雄居第一,成为世界最大的城市公园!

扬州瘦西湖新区,这座全球最大的城市公园,进一步提升了扬州城的人居品质、是全世界人民的瑰宝!

3、布局:“129旅游布局”

在具体的空间划分上,本规划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将瘦西湖新区的待开发区划分成九大功能分区,耦合蜀冈上、下阴阳平衡和动静结合的规划原理,力求以最严密的形式、最活泼的语言、最人性化的设计来营造最完美的文化旅游区。

阴阳平衡:蜀冈下――以秀水、名花、温泉为特色、湖上园林为载体的女性文化展示区,与瘦西湖的秀美风格相和谐。蜀冈上――以古城、大树、运动为特色,隋唐遗址为载体的阳刚文化展示区,显示了扬州城市历史文化的深厚凝重。在项目布局上,依据市场需求和旅游特点,瘦西湖新区旅游项目的空间布局为一带、两环、九大分区。

“一带”――宋夹城生态湿地景观带;

“两环”――水上、陆上两条精品旅游大环线“九大分区”――艺术体验区――面积101公顷。以五亭花园的世界名花和利用“扬州出美女”的口碑策划展示女性文化主题的扬州好园为特色。利用原西游幻宫策划的盛世古扬州虚拟展示馆、水竹居主题茶楼、扬州八怪画家村、森林绿洲艺术沙龙等景点、景群着力打造的以艺术、休闲、体验为主要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为扬州及瘦西湖旅游注入新鲜的血液与活力,形成新的旅游“亮点”和“卖点”。

傍花村生态岛――包括宋夹城和保障湖整个范围,面积70.26公顷。由温泉水疗中心、花文化园、超级生态美食公园、几山楼(山亭野眺)、红叶山庄、邗上农桑、杏花村舍、水上乐园等景点、景群构成。这是一处能够体验采用天然能源和资源循环系统的21世纪生活方式的都市里的村庄。

作为一个旅游区,所谓“生态”不应当仅仅是停留在概念上,而是要将其实实在在地传递给每一位消费者。宋夹城四面临水,在整个新区内生态保护最好,本规划不准汽车驶入,而保留宋城的吊桥交通,千余亩的面积不大不小,正好成为地道生态旅游的实验区。

在傍花村生态岛,你看不到电杆,能够体验如何采用天然能源;没有污染,资源循环系统实现真正的“零排放”。在傍花村生态岛,你倘佯在旧时的花丛中,沐浴在健康的温泉里,品尝在超级生态美食公园――21世纪现代都市的近旁,还能体验到如此惬意的生活,简直是人间天堂!

游憩商务区(RBD)――总面积103.3公顷。主要解决旅游的食、住,开展旅游购物与娱乐休闲活动。同时服务于城市居民。本区主要由香味体验馆、绿杨度假村、旅游购物街、游客服务中心、歌堂舞阁形体训练馆、绿杨花市、庖丁美食(美食疗法)等项目构成。由于城市开发和招商引资的不确定性,区内大量的用地主要作为项目备用地。

大唐遗风区――位于唐子城内,面积229.5公顷。主要有盛唐古街(扬州老字号)、品翠茶庄、堡城花园、花卉盆景吧(趣味活动园)、唐城遗址博物馆、西华门(瓮城)、隋宫遗址、唐节度使衙门遗址、商胡驿楼、成象苑、崔致远纪念馆、铁佛寺、古城垣景点、古代六艺休闲体育场等项目。由于遗址保护的需要,区内大量的用地主要作为园艺绿化用地。

世界动物之窗――面积36.4公顷。以动物标本展示和地域特色景观构成。分为雨林风情区、沙漠风情区、动物王国影视村、冒险乐园、野营基地、童话世界等六个主题景区。

月亮神卡通玩具城――52.2公顷。由月亮神卡通世界、玩具王国、儿童游乐中心组成。

康体休闲区――面积259.0公顷。以城市森林和现代旅游项目为特色。康体休闲区目前主要由运动疗法养生中心、乡村俱乐部、汽车营地和纪念林(婚礼纪念林)等构成,区内大量的用地主要作为项目备用地。

此外,还有已经建成的瘦西湖公园、宗教文化、汉宫秋韵等景区。

新能源开发的前景范文1篇9

旅游景区是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直接因素,是旅游者的终端目标,更是旅游目的地形象的重要体现。无论从旅游的发展,还是地方的发展来看,旅游景区的发展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景区承载力出现了严重的饱和和超载,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开始重视景区承载力的新问题了。对景区承载力进行一个更好的把握,才能够使其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景区承载力的概述

在19世纪后半叶,旅游的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随着全球旅游人数的显著增多,游客给旅游景区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冲击也日益明显。游客面对的全部新问题只是为周末或假期找一个“最佳目的地”。而对于旅游景区不论是名满天下的老景区或是新开发的旅游景区,其面临的挑战是摘要:如何找到一个合理而又经济的方式来管理旅游景区的发展,使其收益能超过所带来的负担。旅游景区承载力规范了一个景区使用的数量和质量。为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旅游承载力条件也称景区旅游容量,它是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旅游资源的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能力,即满足游人最低游览要求,包括心理感应气氛以及达到保护资源的环境标准,是旅游资源的物质和空间规模所能容纳的游客活动量。景区承载力强调了土地利用强度、旅游经济收益、游客密度等因素对旅游地承载力的影响,在内容上包括了资源空间承载量、环境生态承载量、理承载量、经济发展承载量、社会地域承载量等基本内容,一个旅游地的旅游承载力是这些承载力的综合能力,这些基本内容是景区开发和规划中所必须考虑到的新问题。只有把握好旅游景区承载力的尺度才能为旅游的发展带来更大的空间。

二、把握旅游景区承载力的重要性

为了避免旅游景区因超量接纳外部的强制输入而导致景区生态系统失衡,旅游承载力指标对旅游景区接待地的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产业活动,如接待人数、空间分布、旅游者行为等作出了一定的规定,把握旅游景区承载力的重要性是景区规划发展中不可忽视的新问题。旅游承载力在内容上主要包括资源承载量、生态环境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发展承载量、社会地域承载量等基本内容。从这五个基本内容来把握是体现景区承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第一,资源承载力的确定是景区接待游客量的前提

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大大削弱了旅游景区资源所能容忍的旅游活动强度。有些旅游资源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重要资源,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景区资源的保护必须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头等要事,旅游活动的开展必须考虑资源保护的合理承载力要求。

第二,旅游心理容量是以服务旅游者的满足度为基础

旅游心理容量包括旅游者的直接旅游心理容量(感知容量)和旅游地居民的相关旅游心理容量,即游人的数量应限制在不破坏游兴和心理快适的范围之内,否则就达不到旅游的目的。

第三,景区生态承载力的把握是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办法

旅游生态承载力是以在一定的旅游时间、地域内的生态环境不会导致恶化,在以此为前提的条件下所容纳的旅游活动强度。生态承载力是衡量景区生态环境能否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江西流坑古村落旁有一个面积2公顷的龙湖,上游有活水流人、下游有乌江相连,古村落的生活污水通过排水沟流入龙湖,经湖泊的自净后排入乌江,是一个生态的污水处理设计。但是,随着村落人口的增加和游客的大量来访,污水的排放量大大超过湖泊自身净化能力。如今的龙湖已经成为臭湖、死湖。这种生态环境因为大量旅游者的到来和旅游设施的强制插入而遭到破坏。

第四,社会承载力是游客和景区居民增强交流的渠道

旅游社会承载力是指接待地的人口构成、、民族风俗、生活方式、社会开化程度等所决定的当地居民可以接纳和容忍的旅游活动强度。随着旅游业的不断成熟和发展,景区居民和有关多种文化背景人的接触和交流加强,增强了彼此的了解。旅游者的意识也在影响和改变着居民的各种观念,同时也给居民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这样就会使居民对旅游者的接纳能力在不断提高,承载力也在不断增加。

第五,经济承载力是提高景区效益的有力保证

旅游经济承载力涉及的范围比较宽泛,有设施承载量、投资旅游开发的能力、当地和旅游业相关的产业、投入旅游业的人力资源、发展旅游业对某些产业的限制等。一般以设施承载量作为旅游经济承载量的主要方面,它决定了接受游客的数量、旅游活动强度以及旅游经历的质量。旅游景区的设施应以满足游客的需求为基础,这样在旅游高峰期,景区其食宿设施和容量能够供求平衡,不会造成景区的困扰,限制景区的发展。

三、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目前状况分析

20世纪80年代,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饭店瓶颈、交通瓶颈,主要是数量上的制约。而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旅游者意识和品位的提高,旅游业和国际的接轨,质量制约就显得越来越突出。质量制约主要表现在旅游景区上。旅游景区是旅游业的核心要素,是旅游产品的主体成分。但作为旅游产业链上中心环节的旅游景区,却是现阶段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其发展水平和旅游产业快速扩张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而旅游景区承载力所面临的新问题已不容忽视。

第一,经济水平较低、景区管理不善

当前,我国的旅游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高速发展,但由于现有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旅游业在开发中碰到的旅游容量饱和、超载的新问题远比发达国家严重得多。旅游景区容量的超载,会对旅游资源带来严重的破坏,降低旅游景区的质量,影响游客的出游积极性,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黄金周政策的实施加重了景区负荷的压力

我国三大黄金周期政策的实施更始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各个热点的景区也随之出现负荷不了的局面,景区承载力也随之下降。旅游者的大规模转移,尤其是假日旅游的火暴更是加深了景区承载力的压力。

第三,旅游旺季热点景区人流过于集中

旅游景区的核心区域闻名的景点四周是人流最集中的地区,在旅游旺季往往形成人流过于集中,负荷过重的局面,给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例如摘要:“瑶琳仙境”溶洞高峰时日游客量达1.5万人,不但危及旅游环境,妨碍正常观赏游览,而且由于近几年洞内一直处于饱和状态,酸雾污染导致许多晶莹的石钟乳色泽变黑,亿万年造就的自然奇观面临着毁于一旦的危险境地。这些景区都是在没有以旅游承载力为依据可承受的情况下过度地接待游客而造成的后果。

四、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管理和调控

(一)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管理

每个景区都具有独特魅力,让当地居民引以自豪,同时也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蜂拥而至。然而随着旅游业蓬勃发展,游客过量涌入却破坏了其独特品质。旅游景区承载力作为衡量景区发展的一项重要考评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功能,对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管理是旅游地达到既定的旅游承载力目标的管理决策过程。由于旅游需求者和旅游供给者是旅游活动系统的主体,也是影响旅游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所以,对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管理应着重于旅游供给者和需求者的管理。在其旅游规划中,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管理规划是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管理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摘要:

第一,依据景区承载力的特性,确定游客接待量

确定合理的游客接待量,要求我们把握景区承载力容纳量的尺度,强化旅游景区承载力在实践中的应用,做到景区承载力和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相协调。游客过多超过景区负荷能力则势必对景区造成破坏,影响到游览质量,另外有些景区因自然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过多的游客涌入具有危险性的地段则会威胁到游客游览的平安。例如摘要:桂林主要风景点芦笛岩长约500米,而高峰时的日游客则达到万人,这种超负荷接待如同赶庙会,游客量和景区的承载力已严重失调。这就必须在衡量景区的承受情况下才能准确地把握多少的游客量才是合理的接待。

第二,在管理组织规划中,应设立旅游景区管理委员会

管委会负责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对旅游景区承载力进行监测和审计,以便于及时发现旅游活动中的饱和和超载的现象,避免在旅游开发中因景区承载力长期处于负荷状态而导致景区生态系统失衡的后果。

第三,在旅游景区人力资源开发规划中,应加强导游队伍的服务和责任

对导游队伍的建设提出了非凡的要求,即导游在做好导游服务的同时,必须担负起两方面的责任摘要:一是对游客加强旅游生态观、旅游资源观和历史古迹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起到一个旅游宣传员的功能。同时也要制止和纠正旅游者不良的旅游方式和行为,起到监督员的功能;二是推出景区的新特色,通过导游的讲解,引导旅游者从传统的观光游览向体验旅游转移,让游客懂得怎样去赏析景区的前提下提高保护旅游资源的观念。

第四,在旅游景区经营规划管理中,从旅游投资管理体制入手

实行政府指导下的景区四周居民或村民的切身利益和景区长远发展利益联系起来,将居民或村民参和纳入到景区经营管理中,加强村民的文化素养、社会价值观念的培养,做好景区和旅游者、村民等各自利益保障的情况下,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景区承载力的调控

对旅游景区承载力的饱和和超载的调控办法是防止景区承载力的负荷进一步加深的重要手段。对于景区承载力的调控有很多方面,其中主要考虑的有一下几方面摘要:

第一,协调好旅游景区的供给关系,适当引流

针对整个景区承载力长期连续饱和或超载的,应适当地采取分流性办法摘要:一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告诉潜在游客由于超载给其带来的诸多不便和危害,所造成的景区环境破坏等后果,让游客改变景区的选择决策。二是答应或以法规的形式要求景区经营者和管理者采取浮动价格,如在旅游旺季提高门票、食宿、交通等费用,以使部分游客因经济原因而改变流向。三是替代性开辟新的旅游景区,选择景区总体的旅游效果近似,而在时间上,价格上更节省的旅游地以替代其他景区饱和或超载的旅游地。四是选择本身具有较高吸引力,区位远中,价格较低的邻近旅游地,通过强大的传媒促销吸引旅游者,从而减轻景区整个连续性饱和或超载的压力。

第二,淡季的休养生息和景区环境补给

对短期旅游饱和或超载的景区应充分重视旅游淡季的休养生息和环境补给。由于在旅游旺季,景区环境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等消耗过量,在旅游淡季时,就不能仅靠环境本身的调节能力去休养生息,还需要人工的补给大量物质,能量和信息等来促使景区环境尽快恢复保持其容纳能力。

第三,轮流开放景区,分区恢复

新能源开发的前景范文篇10

关键词:宁夏县域旅游业发展与对策

旅游业日益成为各国和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扶持的战略产业,对推动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它可以有效地提高本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促进与国内外的经贸合作,增加外汇收入和税收收入,还可以拉动和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已经成为宁夏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同时也已成为宁夏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点产业。

一、宁夏县域旅游资源的特点

宁夏位于祖国的西北内陆地区,黄河中游,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沙湖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湖面、沙丘、芦苇、珍鱼、候鸟,是生态旅游的“黄金宝地”;沙坡头景区是黄河和沙漠的交汇的地方,也是4A级景区,开展了骑骆驼穿越沙漠、乘羊皮伐子漂流黄河等特色旅游项目;六盘山旅游区山势雄伟,景区内有被称为黄土高原“绿岛”的泾河苑,有纪念红军长征和主席创作《清平乐·六盘山》的将台堡,有以丹霞地貌著称的西吉火石寨,有海原大地震遗址公园;首府银川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都市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休闲旅游的好去处。目前宁夏已有各类自然保护区8个(部级4个,自治区级4个),部级森林公园2个。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有历史遗产类旅游资源,比如:水洞沟遗址是中华史前文明的见证;西夏王陵规模宏大,造型奇特,被誉为“东方金字塔”;宁夏还是长城和黄河唯一交汇的地方,自治区境内有秦、汉、隋、明等朝代的古长城遗址,素有“长城博物馆”之称。有文化类旅游资源,比如:宁夏镇北堡的华夏西部影视城和金水旅游区曾拍摄了《红高粱》、《贺兰雪》等一批优秀获奖影视作品。有民俗类旅游资源,宁夏回族风情浓郁,清真寺建筑别具一格回族风味小吃美味可口,风俗歌舞优美动人,吸引着海内外众多游客。

二、宁夏县域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够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凭借和依据。宁夏县域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目前县域旅游资源开发仍较为落后,除一些中心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相对较好外,大部分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偏低,有的甚至还处于待开发状态。宁夏县域旅游资源整体上存在着分散性、可进入性差、基础设施简陋、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薄弱、品位较低等主要问题。

2.资金投入不足,旅游设施建设落后

宁夏大多数县域由于经济不发达,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如吴忠市旅游局一年经费不足3万元,其他县可想而知),旅游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一些经济效益可观的旅游资源得不到及时开发,即使是已经开发的景点,由于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档次低,接待能力有限,服务质量差,也不能满足游客的消费需要,影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旅游质量的提高。

3.发展旅游产业的意识有待加强

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旅游景点的文化科技品位重视不够,不能深入加以挖掘其文化科技内涵;在政策保障体系上仍不够完善,特别是在投资、财政、金融、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不能到位;对旅游促销的宣传力度不大等等。二是发展旅游业的意识还不强,导致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缺乏新思维、新观念和创新精神。

三、加快县域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1.树立科学发展观,合理开发县域旅游资源

(1)树立精品意识,努力培育世界级、部级和自治区级的旅游精品

吸取和借鉴国内外经验,选择一批旅游景点、景区重点扶持和培育,使之成为世界级、部级和自治区级的景区景点。要聘请旅游业专家加以规划设计,促使宁夏县域的旅游景点能普遍上一个档次,以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2)努力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宁夏县域旅游结构比较单一,要进一步增强当地旅游的竞争力,就必须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充分发挥宁夏县域旅游资源的优势,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多方筹集资金,改善旅游设施,加快县域旅游业的发展

(1)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以及西部旅游开发专项资金等办法争取资金

推行“东联西出”计划,促进欠发达地区与国外和国内其他地区的经贸合作,提高西部地区整体开放的程度;还可以前向拉动和后向推动关联产业的发展;同时可以通过旅游扶贫开发,帮助那些旅游资源富集的贫困地区尽快走上富裕之路。积极开展旅游信贷业务,支持县域旅游业发展。

(2)努力拓展民间筹资渠道,促进县域旅游业的发展

政府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金投向旅游饭店、旅游商店、旅游娱乐场所、旅游信息咨询公司以及游乐园、健身俱乐部、高尔夫球场等具有高盈利、服务性强的项目。各级政府只要充分调动起各种所有制企业及个人投资于旅游业的积极性,发展旅游业的资金渠道就会拓宽,宁夏县域旅游业的发展就会有一个新的突破。

3.树立开发县域旅游业的创新意识

(1)树立环境意识

宁夏特别是南部山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较差,环境遭到破坏后自然恢复的难度很大。因此,要把保护环境放在首位,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环境效益应该重于经济效益,应在旅游开发中做好并落实生态环境的保护规划。

(2)树立市场意识

各县(市)在旅游资源和其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该树立市场意识,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产业效益比较,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需要和市场需求进行,切不可盲目发展,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

(3)树立特色意识,这是保持旅游业生命力的关键

注意发挥宁夏地处西部,自然景观粗犷、荒凉、壮丽,人文资源奇特而神秘的特色,围绕西夏古都、回族风情、黄河文化、塞上江南、红色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途经地等特色,开发县域旅游资源,促进县域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4)树立民族意识

宁夏是回族聚居的地区,在县域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千万不可忽略民族意识,应该特别重视民族和宗教政策,旅游开发必须要顾及当地的民族信仰,要防止因开发不当而引起民族矛盾和冲突。

参考文献:

[1]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3]杨桂华.旅游资源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4]保继刚等.旅游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6]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7]徐进.旅游开发规划及景点景区管理实务全书[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8]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研室政文处.宁夏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利用[Z],2000.9.

新能源开发的前景范文篇11

一、风景旅游景区的特性

(一)风景旅游景区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按照公共经济学原理,风景旅游景区内的自然风景资源和文物资源属于公共性资源,人们在对其观赏等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但当人们通过设立门票等手段而成为旅游景区,对旅游消费者实施进入限制,使景区游客规模在合理容量内的情况下时,旅游景区作为一个产品便具备了消费的排他性。这样,一个依托风景名胜等公共资源的旅游景区,当设立门票进行游客管理时,这个旅游景区便从公共产品转变为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可以让市场来经营。随着门票价格的提高,旅游景区对游客消费的排他性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确保公众对公共资源的消费权,就需要政府部门进行干预,或采取补贴的方式降低门票价格,或将景区作为公共产品由政府直接提供。风景旅游景区准公共产品的属性,使得它既可以由政府直接经营和提供,也可由市场来经营。

(二)风景旅游景区在经营中产生外部不经济性。外部经济理论指出,外部经济分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外部不经济性是指一个生产单位因其他生产单位生产行为的存在而受损的情况。在旅游景区经营中,外部不经济性的产生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了风景名胜等公共资源的破坏,产生外部不经济性;二是旅游景区开发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从而增加了边际社会成本;三是景区经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形成的外部环境成本。这些外部不经济性通常没有纳入旅游景区经营成本中,存在于旅游景区与旅游消费者交易之外,是难以利用市场机制进行控制的。如果对旅游景区经营所造成的外部不经济性不加以控制,则社会的边际成本就会越来越高于景区的边际成本,对整个社会造成的负担和危害就越来越大。因此,在旅游景区的治理中,必须构建避免景区经营造成外部不经济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控制外部不经济性。这需要政府通过法律和行政管理加以实施。风景旅游景区在经营中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决定了风景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复杂性和治理模式的多样性。

二、风景旅游景区治理模式影响因素

风景旅游景区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及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决定了风景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的选取,必然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是风景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生成的主要力量。

(一)国家法律法规是影响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的首要因素。国家对风景名胜类公共资源的管理,是通过制度和监督实施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来实现的。按照我国有关法律法规,风景旅游景区内的自然资源和文物资源,都是国家所有的公共资源,是全社会的共同财产。既有为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更负有满足全社会长远发展需要的职责。在现有法律法规约束下,风景旅游景区通常走向传统的治理模式,即实行非企业型治理。由于我国风景资源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于旅游景区的发展,特别是滞后于景区所在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一些地方在贯彻落实这些法律法规的实践中进行了新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现行的政策框架,使风景旅游景区治理逐步走向市场化,治理模式也不断创新。

(二)地方政府是风景旅游景区治理模式创新的主导力量。我国公共类旅游景区实行属地管理。景区所在地政府对景区的控制力度和管理导向,对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的选择和确立具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当地方政府希望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来增加财政收入,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时,就会采取多方面的有力措施,包括突破现有政策法规的框架,创新旅游经营管理体制,创造适应市场需要和经济发展的旅游景区治理新模式。因此,现阶段地方政府是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的设计者和实施主导者。

(三)风景旅游景区资本性质与结构影响其治理模式的选择与运用。作为资本性质的旅游景区经营投入,不论其来源,都主要是以经济利益为导向,追求资本的价值增值。但不同性质的资本在景区经营总资本中所占比重不同,会影响景区治理模式的取向。由政府直接投入或有国有企业投入的资本,通常要兼顾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当国有资本比重较大时,国家对景区治理决策的控制程度就比较高。而私人资本以追求资本增值为目标。当这类资本比重较大时,景区治理将趋向高度市场化的模式。

(四)资源主管部门影响风景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的创新。受原有管理体制的影响,风景旅游景区更多的是承担社会文化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功能。因而,风景旅游景区主要隶属于资源主管部门,在性质上被视为事业单位。旅游景区治理模式能否创新,取决于资源管理部门对景区的控制力度。目前,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旅游景区在我国旅游业中核心地位的凸现,资源管理部门也在通过加大旅游景区资源保护的监管力度,或是变更资源保护方式,来影响旅游景区治理模式。

(五)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影响风景旅游景区治理模式。旅游业是一个开放程度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在旅游业发达的地区,人们易于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的市场导向就会增强。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的核心要素,处于旅游产业链的中心环节,旅游产业的发展必然推动旅游景区经营的市场化水平,景区治理模式适应产业发展要求,从而影响景区治理模式的选择和确立。

(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旅游景区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构成了旅游景区主要的经营环境。旅游景区的经营是一个资源与资本相结合的生产过程,治理模式是实现这一产出过程的途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市场机制越完善,资本市场、人才市场等要素市场越发达,旅游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越有可能分离,景区治理结构越有可能完善。而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旅游景区则主要依靠政府的主导,吸引社会资金,以经济发展为导向,带动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些都直接影响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的选取。

(七)社会公众影响力度是旅游景区治理模式选取的重要力量。社会公众对旅游景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旅游景区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关注和监督上。这种关注和监督力度,将促使旅游景区经营者在选择经营模式时,必须充分考虑如何调整和处理好景区管理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关系、公众利益和经营企业利益的关系。公众的关注程度越高,监督力度越大,景区治理模式就越有可能采取保护和开发内在结合的方式。

三、风景旅游景区治理模式动力机制

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创新,我国旅游景区经营主体的市场化程度在不断提高,这是旅游景区发展的动力所在。按风景旅游景区是否以市场机制进行经营管理,我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体系可划分为两大类,即企业化治理和非企业化治理。本文就几种主要模式,分析其动力机制。

(一)整体租赁经营模式的动力机制。这一模式是指在一个旅游景区内,将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由政府统一规划,授权一家企业较长时间地控制和管理,按约定比例由景区所有者和出资经营者共同分享经营收益。这是一种市场化经营公共资源的模式,体现公共性资源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发展的特点。这一模式强调在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前提下以经济发展带动社会发展。该模式的设计与实施由当地政府主导,旅游管理部门积极推动。它是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市场机制不健全,旅游产业不发达,但旅游资源优势显著,旅游业发展前景良好的介质环境中产生的。该模式以景区旅游规划约束和景区投资企业与地方政府签订的经营合同约束为主。

(二)上市公司经营模式。这一经营模式,是指旅游景区经营企业经过股份制改造上市以后,受景区管理机构的委托,景区包括门票在内的一切旅游业务,成为景区内唯一负责旅游经营的机构,对景区实行垄断性经营的方式。在这一模式中,景区管理机构拥有所有权和资源保护权,上市公司拥有经营权和资源开发权。上市公司经营模式强调在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前提下以经济发展带动社会发展。它的设计与实施以股份制景区经营企业为主导,当地政府积极协调和推动,旅游管理部门和资源管理部门努力配合。该模式是在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旅游产业较发达,市场机制较为发育健全的环境介质中产生的。它的构建以股份制景区经营企业与景区管理部门签订的委托经营合同约束为主。

新能源开发的前景范文篇12

【关键词】空心村古村落景观富川

【中图分类号】K928.5【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以后,“新城镇化建设”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热点。新城镇化建设意在把农村建设得更加美好,把农村的自然风光和城市景观融合起来。但是由于政府保护力度不够,村民意识淡薄,理论研究和法规体系不完善,致使部分古村落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在老村之外又聚集成新村,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宅遭受灭顶之灾,而新的民宅布局散乱,耕地大量流失,承载着传统乡土文化的传统古村落正受到空心型的侵蚀,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庞大的“空心村”。2014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①。这为空心型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指明了方向,将空心村的整治与人居环境营建结合在一起,使空心村的整治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新高度。

广西贺州富川瑶族自治县,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文化、湘楚文化、百越文化进入岭南的重要通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交融与变化,形成了大大小小具有浓郁民族传统气息的古村落景观。县境内的秀水瑶族“状元村”、富川福溪古瑶寨、富川凤溪明清的乡村街市等都是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古村落,但这些古村落也正受到空心型的侵蚀,文章以这些古村落群为例,对空心型古村落景观资源保护与开发进行研究。

贺州富川县“空心村”景观资源破坏现状

我国的空心型古村落普遍存在居住人口少、管理缺乏,非法侵占土地和扩建房屋严重,部分村民的文化水平不高、审美意识薄弱等方面问题。据统计,目前广西约有18万个自然村,但传统村落仅存277个,而这些数字正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②。贺州富川县是广西东部多民族聚居区和古村落资源聚集区,传统古村落、古建筑保留较多,但由于经济落后,人口流动较大,大部分古村落正遭受空心型的侵蚀,能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古村落、古建筑少之又少。

古村落空心化导致自然环境的破坏。《宅经》中记载“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我国的传统景观营造讲究“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古村落的环境与布局尤其强调与自然山水风光的融合,而在空心村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较多的采用“一刀切”的发展模式。富川福溪古瑶寨位于黄沙岭中段的山脚下,村寨的东西南北被众多山峰包围,自然形成了“五马归槽”的天然景观。但在新农村改造之初,没有对古村落进行深入研究,无视原有自然环境,随意进行规划和建设,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设备占领田地,原生态的林地被肆意砍伐,河道、池塘被填埋,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这些忽视自然的行为,最终对富有乡土气息的自然景观资源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

古村落空心化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破坏。目前,我国的古村落空心化主要呈现“新村包围旧村”的形势,原有的古村落由于有着良好的“风水”,村民既要保存老宅也要向外扩建新的住宅,以满足对生活不断进步的需求。由于人们肆意扩建所形成的“空心村”,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村落环境的整体空间形态,进而演变成古村落空间形态的空心化。我国的古村落绝大多都具有枕山面水、坐北朝南、土地丰厚、植被茂盛等特点,有着显著的生态学、人类学、艺术学价值。而古村落空间形态的空心化改变了原有的街巷格局和建筑序列,使古村落空间布局拥挤、散乱,富有乡土气息的青石板路被水泥路所代替,白墙黑瓦的古朴民居也被红砖房、水泥房的现代民居代替,整个聚落空间以崭新的色彩取代了能体现历史、民族、文化、地域的古朴的色彩。有的新式建筑与传统建筑在整个空间中的格格不入,破坏传统古村落环境的整体和统一。

古村落空心化使传统特色建筑不断消亡。古村落空心化对传统特色建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由于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原有的生活设施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古建筑内部卫生设施简陋,采光及通风条件差,迫切需要通过新建住宅提高生活质量,导致古村落内留下大量旧房和危房,出现人去房空的“空心”现象。如:贺州富川秀水瑶族“状元村”,村内有状元楼、古戏台、古牌坊、古泉池、古照壁等文化景观,有历朝历代皇帝赐封和官府贺赠的各式古牌匾,唐、宋、元、明、清古民居建筑群以及古建门楼等古迹,因而享有“宋元明清古建筑露天博物馆”之称。但是,目前大部分村民已搬迁到村外居住,原生态民居较少存在,因旧房常年无人看管,破坏、坍塌严重,木构架系统岌岌可危。有的在原有老宅旁边修建新的住宅,与古村落环境格格不入。

第二,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古建筑变成“一宅多户”。在“人丁兴旺”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由于人口的不断壮大,原有的老宅不能满足整个家族的居住需求,人们纷纷往外迁移,留下破败的老房子,一栋古建筑甚至同时属于几户人,都认为这是老祖宗留下的“风水”宝地,不愿意交给政府维护和管理,而拥有古建筑的他们也无力对其进行修缮。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的古建筑随着岁月的洗礼而逐渐消亡。

第三,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人们的盲目追捧,一场为古建筑穿新衣的活动悄然展开,有的千年古建筑因此被拆除,新建的建筑形式平庸乏味,毫无地域特色。幸存下来的建筑被披上同一件“外衣”,打造出“面貌一新”的新农村景象。如:民居建筑统一刷成白墙,原本是翘檐飞角的屋顶统一装上马头墙,富有乡土气息的青石板巷道被统一的水泥路铺平等等。这种把原本不属于本地方的东西硬生生地照搬套用的建设方式,使整个建筑与周边的古村落环境格格不入。

这些脱离地域、历史、文化所形成的空心村整治,必然导致仅存华丽的外壳而没有灵魂的“空心村”景观的出现,富有地域性、文化性的古村落景观资源日益消失。

“空心村”景观资源保护与开发措施

根据2014年中央城镇化会议提出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的具体方法③。可以说,这是一项长期的基于社会、历史、文化、生态的有机再生和延续,是对乡土景观、文化景观和产业景观构成的环境景观的综合研究。要通过深入挖掘与整合乡土景观资源、建筑景观资源、文化景观资源、产业景观资源、自然生态景观资源等,融入到古村落景观营造与开发的过程中,走优势产业与空心型古村落的景观资源相结合的道路,以达到空心型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整合、组织重塑与产业重组的目标。

转变古村落村民传统观念,为古村落保护奠定坚实基础。空心型古村落景观资源保护与开发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解决“人”的问题,要留得住人,才能使古村落充满生机与活力。人是重要人文景观资源,是古村落的“持有者”及古村落文化“解读者”。但“空心村”的“持有者”普遍存在思想保守、封建观念强的特点,认为老祖宗留下的“风水宝地”自己喜欢怎样处理就怎样处理,“本族人”的事不允许“外族人”的干预,必定会阻碍对空心型古村落景观的保护与开发。

为了更好地帮助村民转变观念,首先,政府和开发商可以将一部分的经营权、管理权交给当地农民,使他们参与到古村落的日常经营及管理中来,使他们体会到保护古村落给他们所带来的生活条件、质量、环境等方面的改善,真正意识到自己拥有的资产价值。其次,通过宣传、教育等多种手段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改变他们对文化古迹、传统民俗等的历史文物的价值观,避免只顾眼前利益,忽略长远利益的以损坏文物、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低水平的开发行为,从而自觉地保护古村落的自然风貌和资源,积极投身到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可持续发展中。

遵从“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自然景观资源保护原则。“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是空心型古村落景观开发重点。这与党中央在2014年所提出的城镇化会议提出的“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目标是一致的,这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完美诠释。对空心型古村落的景观资源进行保护与开发,主要是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等生产和生活环境,结合地理、气候、地形、植被、水体等因素,综合形成“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地域特征的“农村”。自然界的给予,使古村落拥有多质的土地、流动的水体、丰富的生物、清新的空气、茂密的树林,同时要注意保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链的延续性,提高环境的自我恢复、自我完善能力,让人处处都能够感受生命的力量,这是一个生存生息的自我完善的生态环境系统。《周易》“林卦”记述到:“知林,大君之宜,吉”;“禁林,贞;吉”;“甘林,无攸利;既忧之,无咎”等等,《周易》把知晓林木的生态益处看作是君子的见识,把禁止森林砍伐看作是“吉”的表现,把破坏森林看作是“凶”的行为,反映了周代人们的环境意识所具有的生态学上的认识④。

富川福溪古瑶寨是一个自然村,村寨的东西南北被众多山峰包围,方圆数公里没有人烟,自然形成了“五马归槽”的天然景观。这是我们的祖先运用智慧和原始的工具,在人力所及的范围内,建造形成人性化空间尺度的村落自然生态景观。它既是自然景物的延伸,又是在自然之中巧妙点缀着文化意味,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生态观,具有极高的审美艺术价值。总的来说,空心型古村落自然景观资源保护与开发以整合古村落自然环境与空间资源为基础,体现着自然与自然、自然与人类、人类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这是空心型古村落景观保护与开发所追求的最终目标⑤。

施行“修旧如旧,以存其真”的人文景观资源保护方法。空心型古村落景观开发中不可缺少的就是历史人文元素的发掘,它是整个“空心村”建设的重点,更是灵魂。当地文化与历史文脉的引入,有利于形成独具地域性、文化性的古村落。古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开发包括村落空间形态与格局、古建筑艺术、传统工艺、民风民俗等方面,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古建筑艺术保护方面:第一,对于已损毁的建筑,在维护村落空间形态的前提下重建。坚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根据详细调查后的文献及图片资料进行重建,要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式原样,使其保存原有的历史遗存和历史风貌。第二,对于不适应现展需要或局部损毁的建筑,进行局部修善。

贺州富川秀水状元瑶族“状元村”,自然风光秀丽,村内拥有大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但由于古村落的生活条件不适应现代需要,采光、通风、排水等生活条件较差,古村落的居民急于改变旧的生产生活方式,违规搭建、拆除古建筑现象随处可见。针对这种困境,当地政府可以在保持古建筑原貌的情况下,引导村民利用对建筑内部结构进行加固、改变室内空间布局、增设卫生设施等方法对古建筑进行内部装修,既能很好地保护原建筑的完整性,又能依托古建筑将本地区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以多产业整合的方式,构建丰富的产业景观资源。空心型古村落产业景观的营建主要体现在对农产业、旅游产业的开发。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需要走与产业相结合的道路,依靠产业的发展为古村落的保护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养分。空心型古村落经过历代祖先的勤劳耕作,有着稳定的农产业基础,物产丰富。在保护与发展空心型古村落的同时,不能把祖先留给我们的丰硕成果丢弃,而是要在此基础上挖掘各产业间的契合点,与古村落保护开发形成相互支撑、相互发展的局面,形成空心型古村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动力。

在农业方面,空心型古村落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地理位置偏远等原因,更应从“以农养农”出发,还地于民是产业景观开发的第一步。比如,富川县的地理气候相宜,有着较为丰厚的农业基础,形成脐橙、蔬菜、高产油茶林等特色优势农业,结合农产业优势和周边的民居,把乡村内外菜蔬瓜果的农业种植与劳作体验等整合进来,让地理位置偏远成为优势,发展成为都市人所追求的“世外桃源”,形成空心型古村落的农业景观资源。在旅游业方面,每一个空心型的古村落都沉淀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以打造历史文化古村落为切入点,带动和提高当地的经济及就业,使空心型古村落不再“空”,成为留得住人才甚至吸引人才的聚集地。

加强制度管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管理体系。在对空心型古村落景观资源开发与保护之初,就应建立古村落保护的法规制度和实施条例。目前,我国的村镇规划与管理制度,远远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和农民建房需求。2008年4月,国家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名村条例》,这是首部针对古村落保护的相关法规条例。各级政府可以依据国家相关规定,结合当地古村落的特点,出台适合当地古村落发展的管理细则,特别是出台针对“空心村”整治的相关规范性文件,使古村落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有章可循。同时,在空心型古村落开发与保护过程中,确立一套完善的政府管理体系、公众监督体系和资金保障体系,推行古村落保护的社会化和市场化。首先,当地政府在政策、资金、人才管理与引进等方面,为空心型古村落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其次,建立以当地村民、游客及开发商为主体的公众监督体系,确保古村落景观资源保护与开发顺利进行,并提高大众对古村落景观资源的保护意识。再次,以多元化资产为主导的资金保障体系,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调动全社会保护古村落的积极性⑥。

(作者分别为贺州学院设计学院讲师,贺州学院科研处副教授;本文系2015年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新‘四化’背景下广西‘空心村’社会治理研究”和贺州学院2014年度校级科研项目“南岭民族走廊古建筑艺术资源调查与应用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Y2015ZD125、2014YBSK10)

【注释】

①③“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3年12月15日。

②宁国用:“先保护后利用―广西传统村落困境和出路调查”,人民网广西频道,http://.cn/rmw/GB/rmwsearch/gj_search_pd.jsp.

④张立文:《帛书周易注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62页。

⑤[日]进士五十八,铃木诚,一场博幸:《乡土景观设计手法―向乡村学习的城市环境营造》,2008年,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第41页。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塑料污染的防治范例(12篇)

    - 阅0

    塑料污染的防治范文1篇11.生产基地的选择要选择远离“三废”污染工厂的地区,环境质量应符合无公害蔬菜――食用菌产地的环境条件要求。基地内应地势平坦,排水方便,有充足的、.....

    体育产业方案范例(12篇)

    - 阅0

    体育产业方案范文篇1【关键词】高职教育;培养模式;人才培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是高职发展的一个热点,是借鉴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探索中国特色的人才培.....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