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利益群体工作汇报(精选8篇)

来源:整理

第8篇1

**县救助城乡弱势群体工作情况汇报

新的县委、县政府班子组成以来,始终坚持执政为民,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救助城乡弱势群体工作摆上突出位置,放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考虑,坚持扶贫与扶志、“治穷”与“治愚”、“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统筹城乡,兼顾各方,凝心聚力,取得

了较好效果。

一、坚持为民理念,加大领导力度

我们把救助城乡弱势群体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切实提高重视程度,加大领导力度。

1、摆上位置,纳入日程。县委、县政府将救助城乡弱势群体工作作为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将其与发展经济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2005年初召开的县委工作会议,又把这项工作确定为需重点抓好的全县“三件大事”之一,切实突出出来。

2、组建机构,配强力量。为进一步强化力量,我们成立了**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明确由县委常务副书记和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主抓。率先在全省单独成立了统管城乡的扶贫开发工作办公室,为县政府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任办公室主任,选配了业务精、能力强的干部,进一步理顺了工作体制,实现了城乡统筹、协调运作。

3、出台意见,明确方向。为使扶贫攻坚工作更为科学有序开展,我们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城乡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在认真分析现状的基础上,确定了总体工作思路和目标,明确了工作任务和对策,强化了工作措施和方法,指明了工作方向。尤其是确定了950户为开发型扶贫的重点,投入资金滚动扶持,确保三年内全部脱贫。

4、加大投入,提供保障。做好救助城乡弱势群体工作必须加大投入,提供资金保障。作为靠转移支付发工资、每年县级财政收入仅有**多万元的一个穷县、弱县,我们既保证了上级下拨款物及时全部下摆,不挤不占,对该匹配的资金坚决匹配到位,又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每年再拿出**多万元资金救助城乡弱势群体。三年来城镇低保每年增加**人,达到***人,每人月补差标准达到*元。2004年以来,全县共免征农业税***万元,发放“两补”资金**万元。完成了**户企业**名职工的“并轨”工作,共发放资金**亿元。

二、抓住第一要务,打牢工作基础

把握发展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仅壮大了县域经济实力,也为救助弱势群体奠定了坚实基础。

1、加快项目建设,开发就业岗位。深化国企改革,三年来共有27户国有企业实现了新企新制,转制搞活,新增就业岗位近万个。加大招商力度,建设劳动密集型企业,先后有利凯米业、兴凯纺纱、食品公司等30多家企业相继建成投产,吸纳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加快城市开发,每年直接安置城乡2000多个劳动力就业,平均每人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

2、做强劳务产业,拓宽增收渠道。我县把劳务经济作为一项扶贫和富民产业来抓,尤其是把弱势群体作为输出重点,积极帮助农村贫困群众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寻找外输途径,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增强就业本领,并对参加培训人员给予适当补贴。同时,落实小额贷款、土地流转、证照办理、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使输出顺利成行。2005年,全县内转外输农村富余劳动力4.87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1.6亿元,拉动农民人均增收860元,其中400多个贫困家庭通过劳务输出实现了脱贫目标。

3、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全民创业。几年来,我县民营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拉动了居民增收,有力地推动了扶贫开发工作。通过创造便利条件,落实优惠政策,一些贫困家庭特别是大部分国企下岗职工实现了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三、发展社会事业,分享发展成果

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事业,可以使广大群众享受发展成果,更为重要的是使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解决贫穷根源问题。教育发展水平低,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差,是致贫的最根本原因。治贫先治愚,我们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扶贫帮弱的一项治本性、长远性的战略措施来抓。一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解决教育不公问题。针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薄弱、师资水平低、教育质量差等实际问题,我们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角度出发,提出要重点解决城乡教育不公问题。以农村为主,三年来,改造教育危房16000平方米,改善了办学条件。鼓励城镇教师到乡村锻炼,将农村薄弱学校委托给城镇强校管理,明确提出教师定职晋级必须有一年以上农村从教经历。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三年多来,全县教育总投入达5231万元,仅城镇就纯增教育用房4万平方米以上,扩大了办学规模,吸纳了更多学生就学。其中县一中新建5500平方

维稳工作汇报利益群体(共14篇)

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汇报材料

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工作汇报

乡镇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工作汇报

利益承诺书

第1篇2

特定利益群体稳控化解处置预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贯彻落实省、市、区维稳部门指示精神,切实处置特定利益群体人员集访串联问题,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及时劝散、阻止我办特定利益群体人员集访串联滋生事端,确保我办特殊期间社会稳定。二、组织指挥

成立特定利益群体稳控化解工作领导小组。组长:XXX副组长:XXX

成员:XXX、XXX、XXX、XXX、XXX三、工作目标

特定利益群体稳控化解,要实现“四个不发生”的目标。即:不发生我办大规模聚集,不发生跨地区聚集,不发生到省进京聚集上访,不发生组织活动。四、工作措施

根据省、市、区维稳部门安排,维稳特殊期间,工作领导小组要全面启动维稳工作预案,严格落实以下工作措施:1、摸排。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切实做好本单位、本辖区、本部门的不稳定信息摸排工作,同时建立不稳定信息摸排工作台帐,上报区维稳办,对重大不稳定信息要及时上报。2、稳控。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要按“五个一”(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做好调处化解工作,做到问题不解决班子不散。对摸排出的重点人员、重点对象要24小时监管,实行“人盯人”,按“四包一”工作制度,特别是市、区明确的重点稳控对象要确保不失控、不脱离视线,如造成影响将进行行政问责。

3、预案。我办要做好应付突发性事件的预案,安排人员,及时实行监控管理,确保重点人员不出我办。

4、信息。要加强情报信息工作,确保信息及时反馈,要明确专职信息员,负责信息报送,区维稳办归口,要落实特殊期间日报平安工作制度。

5、劝访。集体上访省市事件的处置,负责人赶赴现场做好劝返工作,有关政策解释说明工作由区民政局负责。如发生群体闹事事件,应按处置突发事件工作预案要求,依法快速处置。

XXXX维稳办

2018年6月8日

第4篇3

互助县群众体育工作调研汇报材料

互助县社会发展局(2010年3月5日)

各位领导:

今天,省体育局领导莅临我县调研群众体育工作,这是对我县群体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在此,我谨代表互助县社会发展局向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省局对我县群众体育工作的关注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下面,我就互助县群众体育工作情况做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互助土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总面积3424平方公里,东西长86公里,南北宽64公里,地形北高南低,平均海拔2700米。县辖19个乡镇,294个行政村,总人口38.12万人,其中体育人口12.2万人,占总人口的32.2%。我县有着优良的竞技体育运动成绩和广泛的群众体育运动传统。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增强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这一中心目标,牢牢抓住突出民族体育特色、建设好运动场地、举办赛事活动三个环节,全面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编制了《互助县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互助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把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全民健身工作经费列入政府财1政预算。全县体育工作呈现出群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大型活动成功举办、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体育设施建设逐步加强的良好局面,有力地促进了我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2009年,我局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强群众体育工作,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做好群众体育工作,是提高民族身体素质的关键环节之一。我们始终把做好群众体育工作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积极构建体育工作长效机制,以学校体育、农村体育、社区体育、基层体育为重点,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充分发挥乡镇、学校的聚焦效应、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增强体育锻炼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群众体育工作突出了“四个重点”:

1、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认真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覆盖面为100%,达标及格率稳定在96%以上。各学校每年举办一次综合性运动会。体育课、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结合体育竞赛,使学生们掌握了体育锻炼基本技能和方法。

2、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坚持以乡镇为龙头、村民委员会为基础,要求每年择期开展综合性运动会1至2次,小型多样、丰富多彩的单项活动3次以上,广泛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

3、城镇体育以社区为重点。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使体育健身理念深入人心。同时,积极为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人员、场地、器材等支持,以充分调动各机关、学校参加健身活动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全员参与、主动参与的目的。

4、群众体育以基层为重点。经过努力,我县基层群众体育十分活跃,县一中被国家体育局授予“国家级先进体育传统学校”;县业余体校、丹麻镇、一中被省体育局授予“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东和、台子、威远镇等乡镇成立了民间体育运动队,坚持每年举办一届农民运动会;塘川、东沟、五峰等乡镇充分发挥文体娱乐室的作用,组织经常性的群众体育健身活动;互助青稞酒有限公司等企业成立了篮球运动队,坚持常年健身。群众体育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年年有大型体育活动交流。系列竞赛活动的开展,推动了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发展,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体生活。在县城,每天清晨与傍晚,数千名群众或跑步、做操、舞剑、跳“锅庄”,或练太极拳、打篮球、踢毽子;在乡村,塘川、五峰、台子的武术,塘川的象棋,五

十、红崖子沟、东山的篮球、丹麻的健身安召舞等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全县晨练人数达25000人,实现了群众体育工作在社会,活跃在基层,受益在群众。

(二)大力发展竞技体育,推进文化融入体育。

1、竞技体育。多年来,我县竞技体育运动发展始终处于全省3前列,培养和输送了李春秀、胡凤娇、马智新、吴成玉等一批优秀竞技体育运动员,在各类体育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积极组队参加各种比赛并屡获佳绩,2005年在全国农民秧歌大赛中获得第一名;2007年,在全省农牧民运动会中有6人进入前8名,5人进入前6名。在全省中学生运动会中获2枚银牌、3枚铜牌;2008年,在全国跆拳道西北赛区获第一名;在第十四届省民运会上获金牌2枚、银牌5枚、铜牌8枚。

2、文化体育。我县土族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民俗风情绚丽多姿,民间文化体育运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尤其是土族民间运动项目花腰带、拔棍、拔腰、轮子秋等活动广泛开展。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县本着“文体不分家”的理念,赋予体育运动以文化内涵,在文化活动中融入体育运动,积极打造“土族轮子秋”文化体育品牌。土族轮子秋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融体育竞技与歌舞艺术为一体,轮子秋表演连续多届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多次获奖。2008年,土族轮子秋作为青海省的唯一代表节目,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文艺表演,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好评,“土族轮子秋”正成为民族文化体育的一个著名品牌。土族安召舞在“千人安召”的基础上被改编成适合大众的健身舞,在丹麻镇进行了成功试点,下一步要在全县推广。

(三)积极参加和承办各项赛事,全力举办“环湖赛”开幕式。2009年,我县组队参加海东地区“民和杯”篮球赛,女队获4冠军,男队获亚军;组队参加海东地区庆祝建国60周年“柳湾彩陶杯”小学生乒乓球赛获团体第三名;土族“轮子秋”表演在第四届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表演类二等奖,摔跤项目获团体第二名;我局被省体育局评为全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被省民委、省体育局评为全省民族体育先进集体。今年,我县将举办第二届自行车节暨环湖赛热身赛、海东地区“一县一赛”——“互助”杯公路自行车;积极争取承办2010年青海国际热气球赛;组团参加第十五届省运会。

“环湖赛”互助赛段是整个赛事中最长的赛段之一,沿途风光优美,路况复杂多样,文化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郁,是“环湖赛”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3年以来,我县己成功承办了7届“环湖赛”互助赛事,圆满完成了赛事和颁奖仪式的组织任务,四次被评为“环湖赛”组织工作先进集体。经省人民政府批准,2009年第八届“环湖赛”序幕赛、开幕式、第八赛段在我县举办,这是环湖赛序幕赛和开幕式首次在省城以外的县级地区举办,也是宣传互助,带动全县体育工作发展的绝好机遇。我县充分发挥民族体育、文化、旅游、环境等资源优势,激发全县各族人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信心和决心,以突出地方与民族特色为核心,以承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开幕式为目标,在不断总结历届赛事有益作法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科学可行的工作方案和工作制度,建立了严密的组织管理运行体系,形成了组织规范、管5理科学、运转协调的工作格局,在宣传动员、氛围营造、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卫生检查、后勤接待、文艺演出、观众组织、赛事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圆满完成了互助赛事各项组织和服务任务。本届环湖赛序幕赛、开幕式和第八赛段无论是活动规模、档次、活动的激烈精彩程度,还是赛事组织水平、宣传规模、后勤接待、服务水平等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超过了往届,得到了新闻媒体各界人士和广大的群众的广泛赞誉。我们举办了一届最有文化韵味和最具互助特色的高水平“环湖赛”开幕式,向国内外展现了土乡独特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厚重的人文氛围,展示了土乡各族人民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也证明了我县承办国际体育赛事的实力。今年,我们将继续努力,全力做好第九届“环湖赛”开幕式相关各项工作,再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环湖赛”开幕式。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体育发展后劲。我县十分重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5年来,先后投入近2000万元用于体育设施建设。其中,全区最大的集健身、娱乐、休闲为一体的青稞酒文化广场已投入使用;占地120亩、位于县城东新区的体育场正在建设中,己建成综合训练馆一座,完成场地平整和部分围墙建设;全县共建成县城体育活动场所5处,农村健身场41个,健身路径26套,配备价值320万元的篮球架、乒乓球台、健身路径等体育器材,极大地改善了城乡体育运动条件;2009年,我县建成了全6省第一个高尔夫球场,成立了高尔夫运动俱乐部,填补了全省高尔夫运动的空白;编制了高原民族体育训练基地、体育学校、体育公园、山地自行车营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了新城区体育场工程实施方案,建立了体育基础设施项目储备库。上述项目正在争取,力争逐年实施。

五、问题与困难

(一)随着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现有的体育活动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二)体育是一项公益事业,需要政府投入资金为群众体育提供活动场地和设施。近几年来,我县虽然积极争取项目,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改善体育基础设施条件,但是,由于我县地方财力有限,己实施三年的新城区体育场至今尚未建成,农村、社区的普遍存在缺场地、缺设施的问题,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严重滞后,制约了全县群众体育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

第2篇4

怀集县开展涉军群体利益诉求问题

专项治理工作情况汇报

市复退军人服务中心:

今年来,我县在上级民政部门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围绕工作目标任务,把优抚安置工作切实抓紧抓好。现将我局上半年开展“社会矛盾化解年”活动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今年来,我县有多批次退役人员到县上访,主要诉求是要求参战人员身份认定或提高补助标准。部分退役人员思想与行为都比较激进,存在集体越级上访的隐患。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落实责任。制定了《怀集县民政局关于开展涉军群

体利益诉求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内容及时间要求,并每月定期召开一次各成员单位的联席会议。按照“九个一”要求,落实化解责任主体责任。

(二)全面落实政策。组织相关部门对本县的优抚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做到不漏政策、不漏人,确保各项优抚政策全面落实。同时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联系,掌握优抚的最新政策,做好政策的宣传解释和兑现落实工作,做到依法依规办事,增进优抚对象对党委政府信任和对政策的理解;对超出政策底线的,坚持原则,做好政策解释工作,做到统一政策宣传、统一答复口径,消除上访者“只要不断施加压力,就会出台相关政策”的认识误区,避免因执行政策

不到位而产生的不稳定因素。

(三)积极与省民政厅联系,加强沟通。我县积极向上反映,组织专人专车和退役人员代表一起到省民政厅现场查询。今年以来,我县共组织查询6批13人次。其中已有2批通过省得认定。

(四)立足预防稳控。全县各镇(乡)分别对本辖区内的涉军人员进行了全面摸查,认真掌握动态信息。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全面排查化解隐患,多方面、多渠道收集我县有关军队退役人员的动态和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提前介入、及早稳妥化解。

(五)加强属地管理。对涉军人员集体上访事件的处理,将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做到条块结合、严密组织、统一指挥、分工协作,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尤其是对上访骨干代表,要求各镇(乡)在落实人员跟踪,切实做好思想疏导工作,千方百计消除他们越级上访的念头。要求各镇(乡)主要领导亲自跟踪做好稳控工作,安排分管领导及相关人员,对辖区范围内的参战退役军人实行包干到人,对长期外出的活跃分子派出专人进行重点盯防,实行“一跟一”排查稳控,一旦发现上访苗头,做到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及时组织调处。

三、调处效果

据了解,目前我县还未发现有退役人员进京、到省、到市上访的迹象,处于暂时稳控状态。

四、下阶段工作建议

(一)鉴于目前正处于“八一”建军节前后,很可能会

导致部分军队退役人员借机串联,作出集体越级上访行为,向政府提出政策以外的非分要求。坚持定期分析,定期排查重点,会同相关部门认真做好矛盾化解工作,把不稳定因素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进一步落实属地管理原则,对部分巩固原有的工作成效,防止出现反弹。

(三)结合“八一”慰问活动,表达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关怀对在生产生活当中存在困难的退役人员,会同当地有关部门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怀集县民政局2014年7月25日

第6篇5

永丰镇特殊群体信访维稳工作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要求,下面我把永丰的一些情况向大家作以简要汇报:

一、永丰特殊群体基本情况

从目前掌握情况看,永丰存在的特殊群体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复退军人。永丰共有1980年前复退军人大约654人,其中参与“4.24”上访事件的有26人。从我们掌握的情况看,永丰境内复退军人平时并无信访网络形成。在“4.24”上访事件中,他们主要是由括苍镇程伦初打电话通知召集的。就镇内复退军人来说,主要的联系人是杨图村的陈宗友、浦叶村王克端和崔大招等人。其中陈宗友是党员,为杨图村支委,平时无劣迹、社会关系清楚,通过找其谈话本人有所认识,并保证以后不参加集体上访。

二是支宁返临人员。永丰共有支宁返临人员46人,其中参与“4.24”上访事件的有15人。从我们掌握的情况看,永丰境内支宁返临人员平时也无信访网络形成。在“4.24”上访事件中,徐哲尧在上访日4月22日前

5、6天,获知消息后赶到括苍镇与吴仲米、汪永虚了解情况。并通知更楼村包老昌、西岙村潘如久和下蔡村陈开达等人于4月22日8:30前到市政府一起找领导。其中徐哲尧是马郎山村人,现租住古城街道谢里王村,身体有病,平时无劣迹、社会关系清楚,通过找其谈话本人有所认识,态度较好。

三是由沙机问题可能引发的信访群体。主要是杨图村与沙湾村、下缸窑村与下塘园村由于永安溪采沙边界问题引发的沙场开发争执。目前镇综治办调解力度较大,这部分群众基本上情况比较稳定。但由于矛盾真正调处解决困难,引发信访事件的可能性也存在,是潜在的问题性群体。

二、永丰特殊群体上访和处置情况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启动应急预案。获知支宁返临人员和部分复退军人、民师转代课人员要到市上访消息,我镇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项杰云为组长的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迅速组织相关人员分组到洪池路口截访和到市信访局接访劝返,留镇的领导干部则随时待命,做好劝返的前期工作。据了解,我镇参与此次上访的复退军人都并非此次事件的策划组织人,而是盲目的跟随者,大多持观望态度。在场的26人经劝说后,一部分人员自动回家,一部分人员在奚市长接待后返回,还有7人在下午2点左右,被分批全部带返。

二是进行排查了解,掌握信访动向。

在“4.24”上访事件发生前的4月22日,我镇已召开全镇机关干部会议,要求各驻村干部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不稳定因素排查,对相关信访人员进行走访了解,密切关注动态,掌握思想状况,做好政策宣传,确保及时发现苗头,第一时间上报。“4.24”上访事件发生后,镇里连夜召开全镇干部会议,进一步明确要求,强化工作措施,实行分类指导。并将机关干部、村党

支部书记、民兵连长与信访人进行“一对一”捆绑,做到责任到人,落到实处,切实做好两类特殊群体人员的稳定工作。

三是进行分类疏导,落实息访措施。

4月28日,镇里专门召集支宁返临人员和80年后复退军人代表召开座谈会;5月11日至6月3日多次召集两类相关代表人员进行谈话沟通。我们对党员干部上访者进行思想教育,要求以党员标准严格对待上访事件;对不是党员的则通过他们的亲戚朋友、党员、人大代表做思想工作;对生活的确困难者进行补助(如杨图村张立希、大洋村赵米相),并告知他们要通过合理渠道解决问题。通过面对面的座谈教育,他们认识态度较好,表示如果国家有政策的话希望能按政策落实他们的待遇,都保证今后不上访、不筹资等。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阶段工作打算

存在的问题:复退军人和支宁返临人员两类特殊群体信访的人数较多,且都是涉及到本人经济利益的诉求,大部分目前都还持观望态度,维稳工作难度大。沙机问题引发的特殊群体由于矛盾纠纷真正解决难度大,单凭我镇一时还无法彻底解决。

下阶段打算:一是加大排查力度,掌握相关代表人的思想动态;二是继续做好分类疏导,落实各项息访措施;三是加强同兄弟单位的联系,保证信息畅通;四是加强同职能部门的联络,做好解释说服工作,特别是对沙机问题的处置,请水利局在沙场开采审批时严格把关,避免对存在争议地段进行审批,以免引起矛盾激化,造成严重后果。

第5篇6

涉军群体利益诉求专项治理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我局根据《关于印发的通知》(肇信稳发〔2014〕2号)和《四会市委政法委、四会市维稳办印发〈关于我市组织开展“社会矛盾化解”年活动推动不稳定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方案〉的通知》(四政法密电[2014]4号)的精神。在市政法委和有关部门重视支持下,开展了涉军群体利益诉求专项治理工作,取得显著的工作成效。目前全市涉军维稳工作总体稳定,诉求现象特别上访人数明显减少。主要情况如下: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市委成立了涉军维稳工作专责小组,由市委领导担任组长,下发了《成立四会市军队退役人员类信访维稳专项治理专责领导小组》。在市委的总体部署下,我局成立了涉军群体利益诉求专项治理工作机构,指定一名副局长和优抚股全体人员负责专项工作,有关部门也根据要求落实了工作负责人。召开成员单位工作会议,贯彻了《四会市涉军退群体利益诉求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职责,理清了工作思路。

二、狠抓落实化解矛盾

为使工作落实到位,确保我市涉军维稳工作取得成效。主要做了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全面调查

掌握实情。为掌握当前我市涉军群体利益

1诉求情况,有针对性地化解维稳工作矛盾,4月中旬以来,我局和其他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开展了涉军维稳工作的专项排查,重点掌握利益诉求的类别、人数及要求解决的具体问题。我局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开展了重点优抚对象住房难专项的调查,和“122师”诉求认定参战身份两个专项调查,市委组织部按照分工职责对下茆镇复退军人利益诉求影响维稳工作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基本掌握了情况,确定了影响我市涉军维稳工作重点和化解矛盾的思路和对策。为提高调查质量,我局抽调了复退军人代表、政协和人大代表共13人,参与调查资料的审核,经市委批准,在2013年“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救助款中安排70多万元解决复退军人重点是参战人员住房困难问题,得到了广大复退军人的肯定。

(二)积极帮扶

缓解矛盾。我局优抚股设置了复退军人诉求电话。建立了诉求记录档案,根据事情每月专项研究解决复退军人诉求解决的“三难”问题。今年1-5月,共发放“三难”帮扶资金14.8万元,救助对象99人,有效地缓解了部分复退军人思想矛盾,减少由于个别政策不理解而造成思想过激行为。有效提升化解矛盾的质量,局建立了与复退军人保持信息沟通的联系机制,每个月分批次召集参战人员开座谈会,对生活上临时困难的对象实施救助。同时还发动复退军人开展互助互帮,通过战友宣传政策,传递政府关照关怀复退军人落实安置和抚恤补助政策,收到了明显成效。

2(三)落实机构

推动化解工作。市委贯彻肇庆市委的部署,印发了《关于成立复退军人服务管理机构的通知》,目前除市复退军人服务管理中心人员正在公开招聘暂未落实外,镇(街)村两级的机构已经落实。市财政也把各级的机构人员工作和工作经费列入了年度预算。贞山街道为保证复退军人之家工作条件,单独安排面积达到20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工作人员已经到位,专职从事复退军人服务管理工作。市复退军人服务管理中心与局优抚股合署办公,制定了工作制度,明确了工作目标,机构成立以来,对全市一万多个优抚档案进行了管理、装订归档、录入,全面启动了信息化管理。大大提升了工作规范化建设。

三、问题和建设

涉军利益诉求工作情况复杂,化解工作面广量大,维稳工作虽然取得一点成效,但还有待改进和提高的工作还很多,目前主要矛盾是1979年冬季入伍的41军122师要求认定参战身份问题。从目前掌握的动向看,今后仍有越级上访的可能,我局已把这一工作视为重点,落实力量进行跟踪,调动各方面因素进行调解,同时希望上级加强对这一诉求进行研判,积极向上请示。共同做好涉军群体利益诉求专项治理工作。

四会市民政局

2014年6月11日

第7篇7

**县救助城乡弱势群体工作情况汇报

新的县委、县政府班子组成以来,始终坚持执政为民,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救助城乡弱势群体工作摆上突出位置,放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考虑,坚持扶贫与扶志、“治穷”与“治愚”、“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统筹城乡,兼顾各方,凝心聚力,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坚持为民理念,加大领导力度

我们把救助城乡弱势群体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切实提高重视程度,加大领导力度。

1、摆上位置,纳入日程。县委、县政府将救助城乡弱势群体工作作为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将其与发展经济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2005年初召开的县委工作会议,又把这项工作确定为需重点抓好的全县“三件大事”之一,切实突出出来。

2、组建机构,配强力量。为进一步强化力量,我们成立了**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明确由县委常务副书记和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主抓。率先在全省单独成立了统管城乡的扶贫开发工作办公室,为县政府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任办公室主任,选配了业务精、能力强的干部,进一步理顺了工作体制,实现了城乡统筹、协调运作。

3、出台意见,明确方向。为使扶贫攻坚工作更为科学有序开展,我们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城乡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在认真分析现状的基础上,确定了总体工作思路和目标,明确了工作任务和对策,强化了工作措施和方法,指明了工作方向。尤其是确定了950户为开发型扶贫的重点,投入资金滚动扶持,确保三年内全部脱贫。

4、加大投入,提供保障。做好救助城乡弱势群体工作必须加大投入,提供资金保障。作为靠转移支付发工资、每年县级财政收入仅有**多万元的一个穷县、弱县,我们既保证了上级下拨款物及时全部下摆,不挤不占,对该匹配的资金坚决匹配到位,又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每年再拿出**多万元资金救助城乡弱势群体。三年来城镇低保每年增加**人,达到***人,每人月补差标准达到*元。2004年以来,全县共免征农业税***万元,发放“两补”资金**万元。完成了**户企业**名职工的“并轨”工作,共发放资金**亿元。

二、抓住第一要务,打牢工作基础

把握发展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仅壮大了县域经济实力,也为救助弱势群体奠定了坚实基础。

1、加快项目建设,开发就业岗位。深化国企改革,三年来共有27户国有企业实现了新企新制,转制搞活,新增就业岗位近万个。加大招商力度,建设劳动密集型企业,先后有利凯米业、兴凯纺纱、食品公司等30多家企业相继建成投产,吸纳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加快城市开发,每年直接安置城乡2000多个劳动力就业,平均每人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

2、做强劳务产业,拓宽增收渠道。我县把劳务经济作为一项扶贫和富民产业来抓,尤其是把弱势群体作为输出重点,积极帮助农村贫困群众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寻找外输途径,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增强就业本领,并对参加培训人员给予适当补贴。同时,落实小额贷款、土地流转、证照办理、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使输出顺利成行。2005年,全县内转外输农村富余劳动力4.87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1.6亿元,拉动农民人均增收860元,其中400多个贫困家庭通过劳务输出实现了脱贫目标。

3、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全民创业。几年来,我县民营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拉动了居民增收,有力地推动了扶贫开发工作。通过创造便利条件,落实优惠政策,一些贫困家庭特别是大部分国企下岗职工实现了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三、发展社会事业,分享发展成果

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事业,可以使广大群众享受发展成果,更为重要的是使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解决贫穷根源问题。教育发展水平低,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差,是致贫的最根本原因。治贫先治愚,我们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扶贫帮弱的一项治本性、长远性的战略措施来抓。一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解决教育不公问题。针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薄弱、师资水平低、教育质量差等实际问题,我们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角度出发,提出要重点解决城乡教育不公问题。以农村为主,三年来,改造教育危房16000平方米,改善了办学条件。鼓励城镇教师到乡村锻炼,将农村薄弱学校委托给城镇强校管理,明确提出教师定职晋级必须有一年以上农村从教经历。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三年多来,全县教育总投入

达5231万元,仅城镇就纯增教育用房4万平方米以上,扩大了办学规模,吸纳了更多学生就学。其中县一中新建5500平方米教学楼和3000平方米学生公寓,降低门槛,增设农村班,使在校生数量和招生能力均比2002年翻了一番,相当于再造了一个一中。三是建立健全救助机制,保障学生不因贫困失学。制定了《**县贫困学生助学基金征集与使用办法》,共筹集助学基金60万元,重点帮助高中和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妇联开展“春蕾”计划,2004年以来共救助贫困女童238名。在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上,给予政策倾斜,允许其在城乡自主择校,并对家庭困难的实行学杂费减免政策。三年来,全县各方面共筹集资金300多万元,资助贫困学生7000多人,实现了没有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的目标。

2、提高医疗卫生工作水平,扭转因病致贫状况。伤病是造成城乡弱势群体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在发展卫生事业,提高医疗水平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一是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将乡镇卫生院“三权”上收,加强了村级卫生医疗机构建设。加大了行风整治力度,有效解决了医生看病收红包的问题。全面推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2005年招标采购药品1082.8万元,让利患者291万元。二是设立扶贫门诊和病房。我们先后在县医院和中医院设立了扶贫门诊和扶贫病房,使贫困家庭能够用上低价药,2005年让利近百万元。投资370万元建起了传染病门诊和疾病防治中心,提高了疾病防治能力。三是开展“贫困患者健康行”活动。卫生部门组织医护人员到村屯、社区和企业开展巡回医疗献爱心活动,对无能力医治且有救治希望的贫困患者,进行免费或低收费救助治疗,2005年先后8次深入贫困村和老区村,为2000多人进行义诊,免费发放药品2万多元。

3、加强城乡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一是改造城乡道路,解决“行路难”问题。以群众常走的巷道为重点,三年来共铺装白色路面19条8288延长米、红砖巷道43条2治理发愣功0平方米,使城镇道路高级、次高级铺装率由2002年的不足50%提高到现在的70%以上。二是推进综合楼开发,解决“住房难”问题。2003年,我们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将22项基本建设税费的征收标准平均调减了58.6%,促进了综合楼开发。连续三年城镇综合楼建筑面积都在10万平方米以上,集中连片开发降低了房价。三是加大改造力度,解决“吃水难”问题。在2004年投资170万元打补水井10眼的基础上,2005年又投资162万元对城镇老化的给水管线进行改造。

四、凝聚各方力量,壮大扶贫主体

我们本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充分调动方方面面力量投身于扶贫攻坚工作。

1、明确任务,发挥干部的主力军作用。我们为副科级以上干部确定每人包扶1名城镇特困职工、1户农村贫困户和1名贫困学生。包扶干部积极为城镇贫困职工联系用工企业,解决小额贷款,或直接垫付资金帮助其创业;帮助农村贫困户研究致富项目,联系解决春耕生产所需资金、物资,寻找外出务工门路;主动为贫困学生解决学杂费、书本费或生活费。仅2005年,全县各级干部就为城乡贫困群众确定致富项目1445个,协调落实贷款2392万元,为农村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物资折合人民币109.6万元。

2、发挥优势,着力推进部门帮扶工作。对城乡开发型贫困户主要采取部门包扶的办法,包扶部门结合各自优势开展工作。县扶贫开发办公室牵头拿总,组织帮扶,还积极对上争取资金,仅2005年就争取资金300多万元。三年来,计生局开展“幸福工程”活动,共投放资金90余万元,扶持贫困母亲425名;工会组织扎实推进“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共落实扶贫项目400多个,有650名帮扶对象脱贫;残联集中组织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7次,受益患者300多人,减免手术费3万多元。

3、全面动员,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县委、县政府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广泛宣传,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扶贫帮困活动。授予外来客商“荣誉公民”称号,推选民营企业家为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调动了他们参与扶贫帮困工作的积极性。2004年以来,全县民营企业家参与的“光彩事业”活动,使3500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五、创新方式方法,提高救助质量

要在新形势下做好救助弱势群体工作,必须适时创新,改革工作的方式方法。

1、集中力量,组织开展解决极贫户无房特危房问题会战。2004年,我们筹资300多万元,开展了“解决农村极贫户无房特危房问题会战”,共对606户极贫户的房屋进行了维修和翻建。今年,我们将集中开展解决城镇极贫户无房特危房问题会战。

2、多方筹资,建立扶贫开发基金。针对大多数开发型贫困户在发展生产上缺少启动资金的实际,2005年,我们采取财政供养人员捐献,在外**人和私企大户赞助,县财政列支等办法,建立起扶贫开发基金,首批筹资就达100多万元,实现了分散资金捆绑滚动使用,促进了扶贫开发工作提档升级。

3、多措并举,大兴尊老敬老之风。我们为全县85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发放200元营养补贴,对10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补贴100元。县财政每年为全县10个敬老院增拨经费20万元,每位老人年均增加生活费500元以上。对集中和分散供养的五保户,要求由原所在村按人均承包田面积及当年土地发包价格,给付敬老院经费。对农村得不到较好赡养的老人,组织乡村干部对老人的承包田进行竞价转包,所得费用用于赡养老人,并强制其子女每年每人至少提供100斤大米或大豆,用于赡养老人。今年,我县还要在城郊建1处200个床位以上的大型敬老院,实行集中供养。

4、超前运作,开展农村低保试点。我县在建立救助农村弱势群体长效机制方面很早就进行了探索。2003年,在阁山乡三合村和永清村进行农村低保试点,走在了全省前列。今年,农村低保工作已在全县推开。

通过以上工作措施,我们救助城乡弱势群体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提高了思想认识,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救助弱势群体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了贫困群众的思想认识水平,改变了等、靠、要的思想观念,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特别是通过“输血”和“造血”相结合的办法提高了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化解了大量矛盾,推进了和谐社会建设。我县的总体经济实力不如全市的先进市县,但群众对县级班子的满意度极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救助弱势群体工作扎实有效,消除了很多不稳定因素,为政治安定、社会稳定打下坚实基础。三是改进了干部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在救助弱势群体工作中,各级干部都主动走进基层、走进群众之中,积极寻求致富项目,解决燃眉之急,贫困群众十分满意。四是落实了群众观点,筑牢了执政为民基础。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从工作实际和群众利益出发,通过“对下负责”实现“对上负责”,我们的执政能力得以不断提高,执政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

第3篇8

“低收入群体增收”工作情况汇报

2008年以来,根据上级党委、政府的制定的“低收入群体增收行动计划”相关文件精神和具体要求,常山县交通运输局高度重视促进低收入群众增收工作。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交通“三大建设”工作重点,根据我县交通工作实际情况,严督促、强执行,狠抓“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工作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成效

(一)全力推进农村公路联网线建设

2005年我们在全省范围率先完成了乡村康庄工程“双百”目标,后又扎实开展通村公路联网线和零距离工程项目,取了了较好的成效。在此基础之上,2008-2011年我们再接再厉,又完成建设农村公路联网线113.5公里,投入资金5571.2万元,实现多个行政村之间公路互相连通,受益群众48225人,许多山区乡村实现了脱贫致富。

新桥乡的坞石坑村桃源自然村是一个离常山县城五十多公里的小山村,自从2008年通上公路以后,给他们带来无限商机,这里四面环山,生态环境优美,村民利用当地丰富资源打造以“土”字品牌的竹笋、乌桃、山珍野菜为主的农家乐,吸引许许多多的城市人,做起了第三产业,发家致富,大大增加群众收入。

我县处于浙西山区,原来许多行政村的道路都是崎岖小路,村民祖祖辈辈都靠双腿走出村,所有的经济农作物都靠肩挑背扛才能运到集镇交易。如今,通上等级公路,村民的农产品一下子升值了,原来只能卖两三毛钱每斤的胡柚,现在好的能卖到1元以上,新昌乡的山茶油年产30万斤,原来每斤只能卖20元,现在可卖到40元以上,直接给当地的群众带来相当可观的增收。

(二)加快农村公路桥梁新、改建和安保设施建设2008年以来,县公路管理部门新、改建各类农村公路桥梁22座,投资约2000万元;累计完成约40公里农村公路安保设施建设;修补路面破板36.9万平方,其中县乡公路约28.2万平方;修复危险高边坡4.2万平方;修复挡土墙2.4万立方。

农村公路桥梁的新改建、安保设置的建设以及公路养护工作的大力开展,使得我县农村公路交通状况得到极大的改善,沿线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前庄畈村山坑头自然村被一条河流隔着公路,全村300余人要绕行近2公里的山路才能坐上车,村民们在70年代就想跨溪建桥,无奈设想一次次破灭,村民们只能趟河涉水外出,曾有多人失足被水冲倒。2009年,前庄畈桥建好了,这里村民家家开始盖起楼房,汽车也能直接开到家门口,村里五公里多长山垄盛产的毛竹、杉木、松木、茶油等经济作物,有了良好的销路。

(三)不断加大客运基础设施的建设。2008年以来,在偏远山区、库区新建客运回头站40个,客运停靠站50个,极大改善了偏远地区的交通出行条件,为这些地区低收入群众的生产原材料和农作物的运输和销售提供了便利,为低收入群体脱贫致富创造良好的运输条件。

(四)逐年稳步提高农村客运通达率。2008年以来,根据我县农村交通公路交通状况的不断改善,我们进一步加快农村客运网络覆盖范围,至今客运班车通达率达93.5%。使得乡村群众的出行更为便利,低收入群体在务工、创业、经商等方面得到极大的便利。

(五)加强结对帮扶。局机关和局属各单位,都负责联系结对一个行政村,每年都要多次走访贫困结对村,为结对村发展献计献策并提供尽可能的经济帮助;对低收入群众和困难户,通过慰问走访、献爱心等方式,对他们进行资助和帮扶。

二、当前“低收入群体增收”工作存在的问题(一)农村公路联网线工程建设难度逐年加大

我县属于浙西山区县,地形复杂,工程量大,农村公路联网线建设需所需资金投入大。且近年来工程原材料、人工机械费用不断上涨,工程成本大幅提高。由于农村公路联网线建设补助标准仅有15万元/公里,尚不足以浇筑路面,而乡、村两级又难以筹集数额巨大的缺口资金,因此农村联网公路建设的难度逐年加大。

(二)农村公路安全隐患突出。我县每年都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完善农村公路安全设施,仅通村公路就已经投入600多万元。但根据排查结果,我县还有临水临崖农村公路路段30余千米需整治,投资一千多万元,由于资金缺乏,实施难度非常大,这些路段交通安全问题依然存在。

(三)农村公路危桥亟待改建。农村公路完成建设后,路况得到极大地改善,车流量大增,车辆超载严重,原有的农村公路桥梁建成时间较早,随着自然力和超载车辆的冲击破坏,部分农村桥梁已成为危桥。根据排查,共有四类、五类桥梁30余座,需尽快改建。

(四)农村公路养护难度大。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点多、面广、线长,养护管理难度非常大,且当前的农村公路养护补助经费非常有限,仅补助1000元/公里,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公路养护难的局面。

(五)部分偏远山区、库区班车难以通达。目前我县仍有部分偏远山区、库区交通条件极差,无法满足客运班车的通达条件,致使客运班车不能覆盖到这些区域,无法满足当地的群众正常的出行需求,制约了当地低收入群体增收。

三、未来工作总体思路及建议

一是要加快以农村公路联网线为重点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照上级要求,依据我县“农村公路建设规划”,认真开展调查摸底,选择群众积极性高、效益好、对低收入群体帮扶作用大的项目优先安排。

二是要加强以改善农村交通状况为重点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要研究出台新一轮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法,加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快农村公路交通安保设施建设和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工程,彻底改善农村交通状况,为低收入群体实现增收提供交通保障。

三是要加深以偏远山区重点的客运班车通达深度。偏远山区、库区是低收入群体的密集区,我们只有进一步加深客运班车通达深度,将汽车开到他们的家门口,才能给低收入群体提供更为有效的脱贫致富条件,便于他们务工、经商、创业,从而实现增收脱贫。

四是要加密以贫困户走访资助为重点帮扶活动频率。对联系的贫困户,要将走访帮扶活动纳入日常工作,做到活动有针对性、有计划、有措施、有成效,使之帮扶活动走向常态化,不仅受之“鱼”,更要受之“渔”,引导、帮助低收入群体转变观念,走出致富之路。

四、有关建议

我县位于浙西山区,属于浙江省欠发达地区,对外交通是低收入群体增收的要素制约,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改善全县的农村交通运输状况。请上级政府、部门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在政策制定、补助标准和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从而加快我县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山区交通状况,助推山区经济的发展壮大,为低收入群体实现增收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常山县交通运输局

2012.4.12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