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范例(3篇)

来源:

变态心理学范文篇1

一、学生态度的内涵及特点

所谓学生态度,是指学生对待班级中的人和事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它是通过学生个体经验组织起来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外界刺激和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

学生态度通常包括三种心理要素:一是认知因素。即学生对班级工作中的态度对象的知觉、理解、信任和评价。显然,这里的认知不仅包括对事实的知晓,而且包括对事实的评价、赞成或反对。认知成份是态度结构中的活跃因素。二是情感因素。主要是由于对学生态度对象的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即班级工作中各种客体出现在学生面前时,主体出现的好或坏、尊重或藐视、接近或远离、同情或冷漠等情感。如果某个学生对某一问题付诸了一定情绪,而另一学生仅有更改认识,感情没有介入,那么,前者会比后者态度更为强烈。情感成份是学生态度结构中的稳定因素、核心成份。三是意向因素。是指学生对态度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即当学生对态度对象必须有所表现时,他将怎样行为,准备作出某种反应。如某一班干部想和班主任谈学生管理工作问题,这里的“想”就是意向。意向不是行为本身,而是作出行为之前的思想倾向。

在明确了学生态度的一般概念和基本构成要素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考察学生态度的特点,以便为班主任对学生实行有效的态度管理奠定基础。学生态度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下几点:

(1)学生态度的协调性。态度是由认识、情感和意向构成的化合物,因此,学生对某一对象所抱有态度的三种因素一般是协调一致的。如一个学生认为他的班主任不但有很高的教育与管理能力,而且关心学生,是个好的组织者(认知因素)。因而对他产生了尊重的感情(情感因素),并表现为愿意接近班主任,有密切配合班主任的意图(意向因素)。其中认知因素对他们的态度具有更重大的意义。

(2)学生态度的间接性。态度是人的一种内在的心理体验,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它虽影响行为的倾向,但不等于行为本身。学生的态度往往存在于其内心,难以观察,但学生对某一事物所抱的某种态度,常以某种方式表现在行动上,却又是可能观察到的。因此,班主任要善于从学生的言论、表情及行动上通过分析、推理了解到他们的态度。

(3)学生态度的矫正性。由于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其主观因素或环境的影响,自己的态度常常会出现某些过失,如对班集体和班主任、同学的错误态度;对班干部中的错误态度;对自己认识和评价的错误态度等。这些错误态度是可以在班主任、集体的教育和帮助下得以矫正的。班主任要特别重视对学生错误态度的个别转化工作,以免影响既定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学生态度的价值体现

研究学生态度的内涵及特点有无实质性意义?它对班级管理工作有无真正价值?这也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态度管理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学生态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学生态度对自身行为具有直接影响。态度与行为有一定的关系,态度是一种内在心理结构,是一种行为倾向。当这种行为倾向在实际活动中表现出来时,就是完成的行为。学生的行为就是其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学生态度虽然不可能直接观察,但由于它会表现为行为,因此,概括学生的外显行为,便可推断他的态度。在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态度的行为是一致的。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和决定自己的行为,并具有预测行为的能力。如学生赞成班主任确立的治班主张,这就决定了他们在班级的各项活动中和行动上与班主任保持一致,并形成为之奋斗的实际行动。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在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体系,从而达到行动上的一致。

(2)学生态度对班级活动效果能产生重大影响。目前越来越形成这样的共识:学生态度与活动效果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因果关联。一般地说,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班级活动抱积极态度,他的活动效果就会相应提高;反之,学生对自己参与的活动必然具有重大影响。如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建立有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有的学生持有拥护的态度,因面在行动上能自学地贯彻执行,能较好地完成班主任所交给的活动任务;有的则持不拥护或无所谓的态度,因而在行动上则可能消极怠工,必然会影响其活动效果。

由此可见,态度倾向是影响学生心理行为方向及其活动效果的重要问题。要想达到比较理想的班级管理效果,重要的是能否形成学生正确的态度体系,即既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使他们对班级教育工作的意义有正确的评价,又要激发他们与之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强烈的行为意向,进而转化为外显行为,并投入班级的各项实际活动中去。而那种空洞说教,或者简单规定只准做什么或不准做什么,正是因为违背了管理心理学的原则,所以永远也得不到理想的活动效果。这里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学生态度与班级活动效果是十分复杂的,作为班主任,必须考虑到许多因素,防止片面化、简单化,促进学生的良好参与态度,努力提高班级活动效果。

三、班主任对学生实施态度管理的基本策略

班主任对学生实施态度管理,实际上就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班级管理的总目标要求来关注、协调矫正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为了充分发挥学生态度在班级管理中的积极功能,体现其应有的价值,班主任应充分注重对学生的态度实施管理,具体策略如下:

(1)观念定向――态度管理的重要前提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对学生态度的管理,首先应重视观念对整个态度反应系统的定向作用并使学生乐于接受班主任正确的观念指导。作为认识活动产物的观念,不仅以概念、观点、理论的形式或构成意识的、主要内容,而且它作为一种有能动性的结构,影响着后续的认知反映,同时影响着行为活动。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指已有的思想观念内容对认识反映的影响。尤其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班主任能否使全班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定向至关重要。因为任何班级管理改革的进行,都首先依赖于参与班级管理改革的主体――学生观念的变革与定向。在学生参与班级活动过程中,能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动机、目标是什么,还能意识到实现活动目标、满足需要的环境条件。但是,学生的观念会像一个编辑部,对这些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进行审定。同时,学生在平时的各项班级活动中也会发生动机斗争。最后是哪一个动机取胜,并非仅用动机强度就能解释的,往往由观念的“该与不该”这样一种评价意见来定向的。所以,强化观念定向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态度管理的重要前提。

(2)有效改变态度管理的工作重点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有效地改变学生现有的那些不适应实现开放系统有管理目标的态度。要使学生从一种旧的态度行为改变成一种新的态度行为,一般要以过三个过程:

①解冻过程。学生在进行某种班级管理改革改革之前所原有的态度常常比较稳定,行为已成为习惯,犹如冻结起来的冰块,要改变它,必须解冻,即在心理上首先是感受到改变的必要。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态度管理中说服宣传要晓以利害,要使学生的内心感到有压力,宣传的内容应力图唤起学生强烈的价值心理,并使这种价值心理转化为一种动机力量,以激发他们迅速改变态度。只有学生感到原有的态度行为非改不可和新的态度行为确有价值时,改变才可能真正有效。

有目标才有动力。失去目标,就像茫茫大海中没有目的的航行,迟早会被无情的大海吞没。没有目标的班集体,就缺乏凝聚力,缺乏为之奋斗的动力。班主任要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和本班实际情况,拟定全班与小组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远、近目标,让每一个学生明确我们全班和小组正在努力奋斗的目标是什么,避免盲目、低效地学习和生活,从而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动力。进而要对每一个学生拟定切实的个人远、近期目标,将集体的动力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帮助和鼓励每一个人进步,使每个人都在明显而又易于承受的压力下自学要求自己。

②改变过程。这是班主任及集体力量作用于学生,引起他们内部认识、情感、意向和行为逐渐改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班主任既要采用规章制度、学生守则等班级规定形式,有效地改变学生的态度,又要善于做个别思想工作,把强制改变和个别劝说融合在一起。班主任在改变学生态度的过程中,要着力进行接触改变,即通过使学生接触自己的态度对象(有关的人和事),参加有关活动,经过认知与情感的变化,而改变其态度;进行参照改变,即通过一定榜样的态度来影响和改变学生的态度。参照改变从意向成份的变化开始,逐渐达到情感和认知成份的变化,进行沟通改变,即以班级同学间的信息传递媒介和班主任面对面的人际沟通方式,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成份来改变其态度。

大家共知,只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对他们的思想问题采取疏导方针,“晓之以理”绝大多数人是会很快转变的。但这只是感知阶段,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初级阶段,仅仅这一点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情感,意志和“导之以行”的教育,比如班上有个学生小明,有爱占小便宜的行为,好打架,有时甚至和女同学打架,由于基础差,懒于学习,常发牢骚,说怪话,耍霸道,开学不到一个月我找他谈了三次话,转变不大。一次我们班上许多同学丢了笔,大家议论纷纷,都怀疑是小明干的,他感到压力很大,一再向我申明,他未干此事,经我反复调查,认为他拿的可能性不大,我考虑到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荣辱感,在这个节骨眼上应对他细心照料,倍加爱护,我及时给他做思想工作,说服全班同学关心他、亲近他,不要歧视他。我又鼓励他:“若是你拿的,就主动交给我,保证今后不再干了,决不另外看待你,若不是你拿的,你就理直气壮,好好学习。”后来小偷被抓获,事情终于真相大白了,我借此机会在班上进行一次重调查研究和实事求是的思想教育,同时表扬小明实事求是的态度,他很受感动,从此他努力改正了自己的缺点,勤奋学习,守纪律,学期末考试成绩双科优秀,同学们都说“小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③凝固过程。学生新的态度和行为一经形成,还必须有巩固和强化的阶段。班主任在有效地改变学生态度问题上必须“持之以恒”,就是坚持在认知上再加深,在情感上更增强,通过拟定各阶段的计划,施行相应的措施,直到改变真正成功为止。比如,要扎实有效地加强每个学生的常规训练。加大《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力度。我借助主体班会、演讲会、竞赛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务必使每个学生具有“服从集体,服从命令”的思想,具有自我约束力,形成习惯,保证整个班集体随时表现出“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的良好班风。

(3)整合一致――态度管理的核心目标

变态心理学范文

YangXiaolong;GaoFangfang

(NortheastPetroleumUniversity,Daqing163318,China)

摘要:态度心理对提高高校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端正态度,通过理论武装人的途径、内省升华人的途径、榜样感染人的途径提高教育实效性。

Abstract:Ithasgreatsignificanceofattitudepsychologytoimproveeffectivenessofcollegeeducation.Toimproveeffectivenessofeducationshouldadoptthreeaspects,namely,theapproachofarmingpeoplewiththeories,theapproachofembodyingpeoplewithintroversion,andinfectingpeoplebyexample.

关键词:实效性态度心理

Keywords:effectiveness;attitudepsychology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200-01

1态度心理

态度是指人们判断事物和言行是与非、善与恶、及以何种方式和内容予以表达的心理状态。态度心理具有内隐性、协调性、指向性的特点。态度心理具有内隐性,态度心理与人的行为密切相关,但态度本身不是行为,态度还有一个以什么样的方式和内容来表达的含义。态度和行为有时并不一致,行为与行为间、言与行间经常是有差异甚至是对立的。言行能够被人理解,但态度无法直观触摸。态度心理的内隐性表明,人生活在两重世界中,一重世界是必须要进入和无法逃避的现实世界,一重世界是个人独享和隐秘的、可以自由驰骋的内心世界。这两重世界既互相关联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态度的真正转变是在内心世界中发生的,因此改变态度要深入内心世界,不能仅停留在现实世界范畴中。态度心理具有协调性。态度心理既是态度间互相作用的过程,也是人的认识、情感、习惯的心理要素活动的过程。态度间的互相作用,一般自发地引导协调一致的结果;认识、情感、习惯间可能具有的抵制和冲突,最终也会以一种方式予以表达。因此,态度心理是一个具有自发调节功能的体系,态度心理的协调性表明,在态度与行为所表现的对立统一矛盾关系之外,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内部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在这个内部矛盾关系中,可能存在着不协调的因素。因此,正确的态度有可能因为不协调的因素增长而转变为错误的态度,错误的态度也可能因为不协调因素的增长而转变为正确的态度。两种对立的态度都可能互相转化。

态度心理具有指向性。态度心理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的反映,它是针对某个事物或对象而发生的。这种事物或对象的范围可以非常广泛,但态度心理是作为特定事物或对象的触发而有指向性地产生态度、表现为态度的。态度心理的指向性表明,任何态度实质上都是有潜在的充分的准备的,人们的社会生活过程始终是在积淀这种准备,而在某一事物或对象的触发下,集中表现为特定的态度。没有对象的态度是不存在的,而没有准备的态度也是不存在的。对态度心理特点的深入剖析决不是可有可无的,这种剖析对转化人的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2态度心理提高高校教育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同端正态度具有内在统一性。表现为: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主要针对“大学生”及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精神动力,这同端正态度对象一致;其次,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求当代大学生有正确态度,更要有正确行为,要求态度和行为的统一,而从态度和行为的关系来看,端正态度是指导行为的前提、基础和关键;最后,教育目的的实现,必须通过内化和外化两个环节。内化,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转化为内心的意识和态度;外化,就是把态度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表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而形成的态度,既是内化的结果,又是外化的依据,因此,只有以端正态度为前提,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2.1正面教育,以理论武装人的途径,提高教育实效性由态度心理内隐性可知:正确的态度是深深植根于人的正确的基本态度的,这种基本态度主要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中,世界观又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必须通过正面教育、以理论武装人的途径来实现。我们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其中的理想要建立在科学和信念的基础上;道德要建立在一定的社会规范要求的基础上;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纪律和法规有理性认同和被迫服从的差异。因此,科学、理论、知识这些不可能在生活中自发生成的东西,必须通过外部灌输才能够习得。从这个意义上说,正面教育、以理论武装人的途径是提高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2.2自我教育,以内省升华人的途径,提高教育实效性由于态度心理具有协调性特点,态度的形成和改变,最终是在人的内心完成。外部的教育和影响,只有通过内化才能转变为自己的东西。这个转变的过程就是自我教育过程。态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也告诉我们:单从意图改变态度的外部力量而言,要改变人的态度,要么改变某些认知要素,要么增加某些认知要素,要么强调某些认知要素。因此要增加某些认知要素,外部的教育和影响需要借助社会学习机制,为教育对象提供好的观察对象,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作为个体的自我教育,内省升华人的方式主要包括独立思考、自我反省、自我总结和比较他人、比较受教育的内容,其行为表现主要包括自学、写日记、自我鉴定、作自我批评等;作为教育对象群体的自我教育,内省升华的人的方式主要包括思想交流、组织学习、表扬、批评和自我批评、定期的总结、定期的目标制定等,其行为表现一般是同团队建设相一致。

2.3典型示范,以榜样感染人的途径,提高教育实效性态度心理的指向性表明态度的形成和改变,来自于认识的促进,也来自于情感的推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教育者群体是第一个示范典型。教育者自身的行为表现,比其言语更具影响力。由于“光环效应”,教育者身上的良好品行如果被受教育者所了解,这种榜样的力量就能震撼人心;如果他们的言行和身份不一致,就会使受教育者产生困惑甚至反感。这必然对受教育者的态度心理产生消极影响,而之前的积极影响可能随之消失殆尽。态度平衡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态度影响因素:参考者。态度平衡理论认为,参考者的态度会对态度主体的态度产生重要影响。这里面有一个重要因素,即态度主体对参考者的态度。因此,如果参考者是一个令态度主体崇敬和信任的人或群体,他们会趋向于和参考者的态度相一致。把这一成果引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可充分发挥同辈群体的作用。教育者需要正确辨别同辈群体的性质。同辈群体是有兴趣爱好等相近的人组成起来的非正式群体,成员复杂,性质有好坏之分,因此看待大学生同辈群体的眼光既要谨慎又要积极,在同辈群体的选择利用上需持谨慎态度,对思想积极上进、道德素质高,理想信念强的成员组成的同辈群体,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同这些群体交往,为同辈交往营造宽松的环境。同时更要加强对同辈群体中核心人物的重点教育,是保证同辈群体的影响向积极方面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变态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态度改变理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提高路径

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学生正确态度的形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产生实效性的表现。态度改变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其相关研究成果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论文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尝试从态度改变理论的视角阐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一、态度改变理论基本内容阐释

态度改变理论就是人们在不断研究态度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系统的改变个体态度的理论体系。对态度改变理论的研究,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学者如霍夫兰德、费斯汀格、海德、凯尔曼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态度影响、改变及改变的过程进行分析,概括起来态度改变理论主要有三种经典性的解释。

1、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德于1953年提出。学习理论认为,态度和其他通过学习的事情一样,是一种习惯,适用于其他学习形式的规律也同样适用于态度形成的过程。学习理论认为信息学习对态度的改变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获得某种信息,改变便会随之而来。1959年,霍夫兰德在其信息传递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该模型从说服者、说服信息、说服对象、说服情景四个方面分析了可能引起主体态度改变,以及改变达到的结果。

2、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于1957年提出。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人在心理上有保持态度体系平衡的需要,如果平衡打破,就会产生改变不平衡状态的心理压力。认知失调理论从主体认知协调程度出发,引入了认知要素、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等因素,并且认为态度反映人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而这又同认知要素的相互关系相关。因此,认知失调理论认为,要改变主体的态度,必须改变、强调和增加某些认知要素的重要性,从而改变原有的认知要素结构,形成新的认知要素上的协调,促成态度向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3、平衡理论

平衡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和纽卡姆分别于1958年提出,这两个理论并无本质的不同,都是从认知角度研究态度改变的。平衡理论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人际关系对人的态度影响上,认为个人对事物的态度,是受其他人对该事物态度的影响的,而个人对其他人的态度又影响他对该事物的态度。和认知失调理论的不同在于平衡理论更侧重于研究他人对相关对象的态度及对主体态度的影响,因此,平衡理论又被成为人际关系理论。

二、态度改变理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本任务是触及教育对象心理的高层次——意识,以便强化教育对象的正确态度、巩固教育对象的正确观念,影响教育对象的消极态度和改变教育对象的错误观念,最终达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社会心理学的态度改变理论是以态度及态度形成和改变的影响因素、影响过程为研究对象,找出主体态度改变的规律,促成主体态度在有目的、有意识的引导下朝着引导者需要的方向改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际上就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教育对象,使之改变不正确的态度、形成正确的态度以及在正确态度的前提下形成某种信念的过程,因此,态度改变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是一致的,可以说态度改变理论为我们重新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三、运用态度改变理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改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消极态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要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必须采取多种形式与途径,尤其要结合社会心理学中关于态度改变的方法,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1、有针对性地组织和传递教育信息,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易于被学生接受

按照态度改变理论,信息沟通是态度转变过程中的重要方面。态度改变的过程,实际上是教育者通过教育内容作用于教育对象,从而引起受教育者态度改变的过程。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要增强其说理性,只有论据齐全、论证合理、观点无懈可击才能够让学生信服,使之改变原有不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从而达到态度改变的目的。教育内容还要增强新颖性,“新颖”包含有“更好”、“更有趣”等含义的心理暗示,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教育内容尤其要关注学生实际,关注学生实际既要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了解和解决学生心中的迷惑,又要结合大学生学习上、生活上和思想上的实际,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从自身感受出发来理解和接受教育内容,从而促成教育对象态度的改变。

2、采用双方面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沟通渠道多样化

按照态度改变的理论,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的呈现和组织方式也是影响劝说效果的重要因素。社会心理学对劝导者传递信息的论据做了区分,把“劝说者只叙述能够证明自己的主张或者是赞同自己的主张的各种看法和论据,而对自己不利的证据一律不谈,或者是一味强调与自己对立一方的种种缺陷、漏洞和不足之处”称为单方面论据传递。把“劝导者既谈有利于自己的论据,也对与自己对立的一方的观点主张加以介绍,然后通过比较表达自己所主张的观点是正确的”称为双方面论据传递。单、双方面论据传递并没有绝对的优劣,引起态度改变的效果如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情况下,对象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双方面论据传递越有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育对象是大学生,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因此在沟通说服过程中采用双面论述方式对说服对象的态度改变会有比较好的效果。尤其是面临多元化的价值观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宣传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同时,还要对非主流的多元价值观作辩证分析,这样才有利于提高说服对象辨别是非和抵御不良观念影响的能力。

3、提高教育者的素质,树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沟通源的权威性

按照态度改变理论,传播者自身所具备的素质常常对劝说宣传有着极大的影响。学习理论的代表霍夫兰德通过多组实验证明:劝导者的权威性与劝导效果成正比,人们较易相信专家和权威,具有权威的说服者比不具有权威的说服者更能引起说服对象的态度改变。在某种程度上说,转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关键在于教师,因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际充当了信息源的角色。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一是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文化修养,努力成为专业领域的权威,并以自己的学识、专业、能力等引起学生的尊敬,从而相信教师的权威,表示愿意听从。二是培养高尚的道德人格,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是非权力的影响力,不仅是指教育者的外貌、风度和气质等,还包括内在修养和品格。教育者整洁大方的外表、端正得体的举止、和蔼可亲的态度、积极健康的情感、高尚的人格都会使学生产生敬佩、信服的心理感受,从而易于心悦诚服。三是增强教育者的可信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取得学生的信任,不仅要有健全的道德人格,还要求教师对自己所传授的内容要真心接受。如果教师对自己所讲的内容存在怀疑,就达不到对学生的说服效果。另外教育者对教育对象要进行无意识引导,一般来说,无意识的引导要比有意识的劝说效果要好,学生总是认为教育者的无意识的内容是最可信的。

【参考文献】

[1]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01.

[2]郭聪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64.

[3]陈红娟.态度改变理论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探索.2007(2).

[4]郭毅然.影响受教育者态度改变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因素探析[J].求实,2007(10).

[5]胡吉红.试论态度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

【作者介绍】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婴儿护理课程培训范例(3篇)

    - 阅0

    婴儿护理课程培训范文篇1育婴师是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需求应运而生的新兴职业。0~3岁是婴幼儿身体和大脑发育最快速的时期,对人的智力发展、性格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据调.....

    婴儿夏季腹泻范例(3篇)

    - 阅0

    婴儿夏季腹泻范文重庆医科大学大学城医院,重庆401331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的感染情况及其发病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于2013年1—12月入该院就诊的腹.....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