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科学就业方向范例(3篇)

来源:

地理信息科学就业方向范文

(1焦作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河南焦作454002;2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300071)

摘要:信息是情报科学研究的对象,信息服务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核心。随着情报科学和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两者之间的交集越来越多,但是两者之间的研究却很少。为探究情报科学对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影响,文章对情报学原理中的离散分布原理、有序性原理、相关性原理、易用性原理、小世界原理和对数透视原理6个原理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情报学的角度更好地组织、序化农业情报信息,满足农业信息化过程中日益增长的情报信息需求。

关键词:情报学;原理;农业;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S126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2014-0224

0引言

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1]。随着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业信息已经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生产要素[2]。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业信息系统、信息网站的大量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了广大农民对生产信息、销售信息、生活信息的获取能力和运用能力,使他们由过去的主观臆测、盲目生产与销售,转变为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及时、准确地了解市场需求,利用农业科学技术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高质量的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3]。

但是不可否认,中国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农业信息化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情报学是一门以信息、知识和情报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在网络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情报学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讲,它研究网络环境下数字化信息的生产、传递及其效用的发挥[4]。在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引入情报学相关原理,吸取情报科学中的精华取长补短,对于更好的组织、序化农业信息,提高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在现代农业中的利用效率,满足农业信息化过程中日益增加的情报信息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1情报科学和农业信息化

情报科学是以信息、知识和情报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而伴随着情报科学的不断发展,情报科学逐步向信息科学和知识科学延伸。王知津[5]认为情报科学是研究知识与知识活动规律的科学,它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并以知识为中心。当代情报科学真正的价值在于为知识的有效利用和知识共享创造便利条件,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情报科学的研究对象则是如何更好的开发信息资源、改善信息资源的管理,并因此提高生产中的信息科技含量,从而提高劳动效率。

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传统农业和快速发展起来的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紧密的联系起来。杨宝祝[6]认为农业信息化是在农业领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开发利用各种农业信息资源,培育和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全新生产力,应用于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去,快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大减少农业流通损耗,加速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完整过程。当一个国家信息产业在农业中的附加值达到或超过农业总产值的50%时,就认为农业实现了信息化,利用农业信息化技术来解决农业问题,是当前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的最好途径[7]。

2情报科学对农业信息化的影响

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情报科学和农业信息化之间的交集越来越多,当从不同角度去研究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更容易打破惯性思维,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随着情报科学和农业信息化之间的交集越来越深入,农业信息中的文字、符号、图像、声音、视频等形式的媒体,都可以当做情报科学中的情报源进行处理,运用情报技术进行分析,从而从大量的农业信息中获得我们所需要的农业情报信息。农业情报信息作为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将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8]。

在美国,农业信息化迈入自动控制技术的开发及网络技术的应用阶段,特别是在农场的生产和控制等管理过程中,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为农业生产和研究带来了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效益[9]。在日本,借助于公共电话网、专用通讯网和无线寻呼网等开发出来的农业技术情报网络系统,使个人计算机和大型数据库系统、互联网网络系统、气象情报系统、温室无人管理系统和高效农业生产管理系统等联接起来,可以让用户做到随时利用入网的各种数据查询自己需要的信息[10]。在中国,阎莉莉[11]认为中国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基础之上,情报信息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情报和信息情报产业将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量。涉农情报信息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必将在国内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情报学原理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情报学的研究范围被外延到农业领域,农业信息情报将会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情报学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是一门发展中的新科学,主要研究如何有效的运用信息、知识和情报,目前以成为一门涉及自然、社会和技术的交叉学科。马费成[12]认为情报学有离散分布原理、有序性原理、相关性原理以及情报交流获取的易用性原理、小世界原理和对数透视原理,并在这些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论述了它们对于构建情报学理论体系的作用与影响。笔者从情报学的角度看待现代农业信息化,有利于2个学科之间多元化发展,提高农业情报信息的分析、提炼水平,使农业情报信息增值,满足农业信息化过程中日益增长的情报信息需求。

3.1离散分布原理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农业信息、知识和情报在农业各领域内是以离散的状态分布的,并趋向集中。所以可以研究如何甄别出农业信息最集中地区域,以便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优质的农业信息。被认为情报学基本定律的Bradford定律在农业信息中同样可以应用,如农业中某一类科学论文大约会有2/3发表在少数几种期刊中,而剩余论文则分散于大量其他的期刊中,同样,农村按人口的分布和按收入水平的分布也可以得到类似的分布。这种在离散分布的基础上表现出向核心区域集中趋势的表现,在现代农业各领域中具有普遍的意义。

3.2有序性原理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人类创造时的有序性和科学体系发展时的有序性决定了情报结构是有序存在的。农业科学是一门累积性特别强的自然科学,当新信息进入农业信息系统时,为了防止信息增多导致的系统混乱,必须要对信息进行人为的整理和组织。情报学有序性原理在农业中的体现,并不是说它能在农业信息系统中自动形成有序的信息结构,而是说可以利用情报学有序性原理对农业信息结构的规律进行研究,建设更有效率、更方便的农业信息系统。例如,在情报生产过程中,无论是网络链接系统还是RSS的知识信息聚类,都是情报结构有序性的体现,而这些在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都能起到基础性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农业信息系统中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3.3相关性原理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用户如何查找想要的情报信息,一直是情报学研究的重点。在现代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情报学的相关性原理同样是农业情报信息有效检索和组织的基础。任何情报信息的检索系统都是通过对相关情报信息的有序组织,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的,没有相关性,就无法获得想要的情报信息。而农业信息体系具有的累积性、交叉性、时效性和国际性,使得农业情报信息无论是在横向的各知识领域之间,还是在纵向的不同级别之间,都存在着极强的相关性。随着农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农业信息的处理也由最初简单的存储和排序,逐步向信息的归纳、分析和推理等方面发展,情报的相关性原理随着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4易用性原理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人类交流和获取信息总是趋向最便捷的方式,追求最小成本和最大效益。发源于语言应用领域的齐夫定律所提出的省力法则在现代农业领域也具有普遍性意义。例如,农产品生产、存储和加工的地点选择,农业气象情报的获取途径,使用农药化肥的方式等,都适用齐夫定律的省力法则。而在农业情报信息方面,则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用户对情报信息的获取过程中,情报信息获取途径的便捷性往往是第一位的,而对情报信息的质量要求,往往是排在第二位的,这也就是电视和广播能够成为农民信息需求最主要信息源的原因。所以,在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中,要考虑到不同情报信息渠道对于不同用户来说易用性是不同的,合理的利用情报信息的易用性原理,能够使得农业情报信息的使用更加方便快捷。

3.5小世界原理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世界上任意挑选出2个人,最少通过几个人能让2个人联系上?网络中任意2个节点,最少通过几个节点能让相关信息通过?小世界理论认为通常这个数字是6[13-14]。也就是说,无论世界再大、人口再多、网络结构再复杂,人际间的情报信息传递总是能实现的。随着现代农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农业信息的数量呈指数型增长,这时准确、有效、快捷的农业信息检索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如果在农业信息生产、获取、传递和利用的过程中,在各类农业信息网站、网络目录、网页和用户之间增加有效链接,优化情报信息的传递路径,就可以通过有限的路径将用户和信息联系起来,同时也增加了农业情报信息的易用性。

3.6对数透视原理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对数透视原理研究的是外界物理刺激在人类感官系统中的反应机制,普遍存在于人类对各学科专业领域的认识研究,例如,早期的地心说就是对数透视对物理对象带来的认识扭曲。在农业信息中,信息的分布是均匀的,但距离用户时间和空间较近的农业情报信息则会优先被获取,并占用户信息感知量的很大一部分。也就是说农业信息用户获取的最多的情报信息来自于农业领域。但现代农业的信息化是不可能脱离其他学科领域而孤立发展的,对数透视原理揭示了农业信息化在物理空间和认知空间的差异,通过对数透视原理的研究,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物理空间的农业信息和进入认知空间的农业情报信息之间的差异,为农业信息化的定量化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

4讨论

农业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但并非所有农业信息都是农业信息资源,只有经过序化与组织的农业信息在农业信息化中才是可用的。情报科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信息的加工、处理和传递等相关技术,在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加入情报科学的相关元素,对农业信息化发展进程的帮助将会是巨大的。在当前,随着农业经营主体向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转变,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信息的需求越来越专业、越来越系统,这就迫切需要提供整合加工好的农业信息[15]。然而,在如今农业信息化领域,全国已有2200多个农业网站,此外还有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应用、决策支持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和专家系统等信息化成果,这些信息平台拥有庞大的农业信息,但只有经过加工处理过的信息才能成为农业信息资源,因此情报科学能够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情报科学是一个具有跨学科思维研究的学科,目前在语言学、经济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学科中的某些领域已经有了很深的联系[16]。同样,情报科学在农业信息化的领域内,也有很多交叉相关的地方,在当前信息就是效率、信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情报科学对农业信息化的意义不言而喻。但目前为止,国内学者对情报科学和农业信息化之间的相关研究非常少,笔者也仅是从情报学基本原理的角度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能引起相关学者对情报科学和农业信息化之间的思考,但文章没有涉及到情报技术在农业信息化方面的应用,需要接下来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赵旭强.试论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农业[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0):227-229.

[2]赵颖文,乐冬.中国农业信息网站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农学学报,2011(4):54-57.

[3]谭玲玲.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9):4174-4176.

[4]王知津,张桂玲.网络情报学初探[J].情报科学,2002,20(11):1121-1125.

[5]王知津,陈芳芳.从情报科学到知识科学[J].情报科学,2007,25(9):1281-1286.

[6]杨宝祝.以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化[J].中国农业信息,2013(3):33-35.

[7]高万林,张港红,李桢等.关于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关系的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466-470.

[8]芦天罡,李显友,高晓红等.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体系的思考[J].农学学报,2011(4):58-61.

[9]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美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和特点[J].中国农业信息,2013(5):44-46.

[10]杨艺.浅谈日本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及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05(6):60-62.

[11]阎莉莉.情报信息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农业网络信息,2007(7):42-44.

[12]马费成.论情报学的基本原理及理论体系构建[J].情报学报,2007,26(1):3-13.

[13]TraversJ,MilgramS.Anexperimentalstudyofthesmallworldproblem[J].Sociometry,1969(32):425-443.

[14]刘植惠.大世界悖理与小世界现象[J].重庆图情研究,2006(1):3.

地理信息科学就业方向范文

基金项目:南京邮电大学校级课题: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XC213004)

作者简介:顾莹(1982-),女,江苏南京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教育教学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从机制障碍、动力源泉、驱动机理等方面,分析了信息行业高校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构建了信息行业高校协同创新的中心模式、区块模式、联盟模式,明确了信息行业高校协同创新的发展定位、重点领域、保障措施。发展定位包括培养高素质信息人才、推动自身创新发展、服务信息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包括加强信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促进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筹划国家和地区网络空间安全,保障措施包括完善政府引导机制、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形成科学有效的科研组织模式。

关键词:信息行业高校;协同创新;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5)01-0135-04

党的十报告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加注重协同创新。MIT学者PeterGloor最早提出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innovation)的概念,他认为协同创新是由自我激励的人员组成网络小组并形成集体愿景,借助于沟通网络进行交流思想、信息及研究进展状况,从而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1]。协同创新是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2],已是当今世界信息科技创新活动的新趋势,成为革新创新理念、整合创新资源、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效率的有效途径。信息行业高校具有高端信息人才集中、信息学科门类鲜明、研究基础雄厚等优势,应在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承担重任,为建设网络强国发挥重要作用。

一、信息行业高校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

信息行业高校协同创新是一个多主体参与的系统工程,既面临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又具有潜在的动力因素。分析探索信息行业高校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有利于促进创新主体的深度合作,形成可持续的协同创新发展格局。

(一)信息行业高校协同创新的机制障碍

当前,信息行业高校协同创新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国家战略需求和信息科技发展客观需要。一是管理体制尚不科学。目前信息行业高校基本是行政化的管制思路,主要以“校院系(所)”型的直线职能制为主。对机构与人员的管理相对固化,过于强调身份和编制,缺少跨区域、跨部门、跨学科的联合组织形式。二是评价体系尚不健全。一些信息行业高校的考核评价体系仍然简单以论文、纵向课题和专利数量论英雄,过分侧重单学科评价,缺乏对跨学科研究、科研成果应用、课题实际成效的科学评价,“一个导师+多个研究生”的科研模式趋于固化,科研团队的学术背景较为单一。三是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一些信息行业高校更多关注学校内部的协同创新,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企业缺少长期、全面、深度的协同合作,利益分配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风险分担机制等尚不成熟。

(二)信息行业高校协同创新的动力源泉

信息行业高校协同创新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推进的动力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市场的导向动力。市场对协同创新研发方向、技术路线选择、技术要素价格等各类创新要素配置具有导向作用,必须以市场为核心,健全信息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二是信息技术的生成动力。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仅赶上第二次工业革命“末班车”的中国,如果能够抓牢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机遇,“中国梦”的实现将不再遥远[3]。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推动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将对全球价值链分工产生影响[4]。在信息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迫切需要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可有效推动政府部门、信息企业、信息行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互动合作。三是政府的牵引动力。政府的牵引作用体现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协同创新计划、重大科技专项、人财物支持、体制机制完善等方面。四是高校的发展动力。信息行业高校要推进内涵式发展,努力建设信息背景浓郁、专业特色鲜明、学科优势显著、人才培养突出的高水平行业大学,就必须把推进协同创新作为重要突破口。信息行业高校的发展为协同创新的开展提供了机遇和动力,协同创新也为信息行业高校的发展提供了路径和活力。

(三)信息行业高校协同创新的驱动机理

协同创新的本质是构建一个创新网络系统,而这个系统的目标是追求整体最优――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各个创新主体的局部最优,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循环[5]。市场、信息技术、政府、信息行业高校等是协同创新的驱动要素,各要素的特点、优势和不足各不相同,其作用力方向、大小、持久性差异明显。要释放市场配置信息科技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让信息科技创新成果更好更快地进入市场,创造出价值;要发挥信息技术的引领作用,促使传统行业向互联网迁移,整合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人流、知识流,形成新的平台,产生新的应用,促使产业服务转型升级;要发挥政府的整合功能,加强宏观统筹和基础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要发挥信息行业高校的主体作用,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信息领域创新人才,产生信息新知识,推动信息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各要素既有相互合作、相互作用的内在需求,也有相互阻碍、相互消耗的风险。要把市场运作机制作为协同创新的前提条件,把政府宏观统筹作为协同创新的有力保障,把信息技术创新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目标,把高校作用发挥作为协同创新的战略支撑,就要厘清政府市场关系,瞄准信息技术发展,找准高校发展定位,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富有活力、稳定高效、开放完备的创新网络系统,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良性循环。

二、信息行业高校协同创新的模式设计

信息行业高校必须明确协同创新目标,客观分析自身优势和核心能力,合理设计选择协同创新模式。

(一)信息行业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模式

该模式是由信息行业高校牵头,兄弟高校、科研院所、信息企业等协同单位参与,主要承担纵向重大信息科技专项任务,成为支撑和促进信息行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该模式运行方式主要是成立信息行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挂靠信息行业高校,以协同中心为载体,以创新信息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为目标,以政府经费资助、法律政策为保障,通过主体间关系协调、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相互作用的创新活动,使得知识、技术、信息、资源等不断汇聚并迅速扩散,形成信息行业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2013年4月,以南京邮电大学为牵头单位,多家高校、科研院所、物联网骨干企业以及政府机构作为协同单位参与组建的“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成为江苏首批立项建设的省级“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6]。它采用的就是信息行业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模式。其必将发挥自身优势,有力推动物联网产业健康发展。

(二)信息行业高校协同创新区块模式

该模式是由信息技术基础性研究实验室、信息专业中试基地和信息产业园区三个区块组建而成。信息技术基础性研究实验室一般在信息行业高校的国家或省级重点实验室或信息技术研发中心基础上,汇聚兄弟高校、信息企业、信息行业组织等各方面的人才、技术、资金、管理资源等,通过协同实验等进行信息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信息专业中试基地一般由信息行业高校和信息企业共同筹建,主要由信息企业负责,对信息技术成果进行成熟化处理或产业化考验。信息产业园区负责成熟信息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运作,实现知识技术到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该模式以合同形式明确约定各方权利义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权责清晰、目标明确。这种模式贴近信息行业需求,贴近市场走向,贴近各方利益,有利于各方形成紧密协作关系,为信息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提供了持续投入和稳定平台。

(三)信息行业高校协同创新联盟模式

行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行业特色型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内大中型骨干企业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连结的较为稳定的松散型网络组织,通过网络主体的互动与协同来实现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过程的不断推进[7]。信息行业高校协同创新联盟属于行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之一,更具信息行业特色。其发起主体既有可能是信息行业高校、科研院所,也有可能是信息企业或信息行业组织,主要是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动态联盟,形成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推进信息行业某一方面技术或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为目标,通过各方在信息、人力、财力、设备和管理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建立战略信任,互相密切配合,实现功能互补,形成协同优势。这种模式形式松散,运行管理成本较低,有利于创新力量的集聚和创新要素的流动,促进创新主体的相互学习和技术积累,是提升国家信息行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三、信息行业高校协同创新的方向选择

信息行业高校扮演着信息时代创新生力军的角色,是信息领域实施协同创新计划的重要责任主体[8],应当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发展成为培养信息领域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的基地,信息产业发展的发动机,信息理念和网络文明的辐射源,政府和社会的人才库、技术库、智囊库、思想库。

(一)信息行业高校协同创新的发展定位

一是培养高素质信息人才。通过政产学研的深度合作,大力培养信息行业领军人才,造就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领导力量。通过协同创新实践锻炼,大力培养信息行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造就我国IT企业的技术骨干。二是推动自身创新发展。实施高校协同创新计划,既是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契机,又是推动中国大学创新发展一个重要突破口[9]。信息行业高校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把协同创新中心作为改革特区和改革试验区,努力推进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机制、科研机制、人事管理、机构设置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实现信息行业高校内涵式发展。三是服务信息产业发展。通过协同创新,加强信息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努力在信息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掌握前沿信息技术、关键核心信息技术和相关知识产权,以高端信息技术创新引领信息产业发展。四是服务区域发展战略。信息行业高校要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主动与地方立法机构、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协同互动,参与制定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个人信息保护等地方性法规,参与制定地方信息行业发展规划,参与地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

(二)信息行业高校协同创新的重点领域

一是加强信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结合国家科技计划、知识创新工程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实施,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主要包括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信息网络、量子通信、生物计算机、电子核心基础技术与器件、新型显示技术与产品、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和服务外包等。二是促进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结合,从产品形态、销售渠道、服务方式、盈利模式、主营业务等多个方面打破行业原有的业态,衍生出很多新的机会[10]。要以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与重构为目标,推动传统行业向互联网迁移,形成“互联网+”模式,使互联网渗透到教育、医疗、物流、交通、旅游、娱乐、工业设计、农业发展等领域,突破传统行业对互联网在工具和技术层面的应用,深化到商业模式、服务模式、发展模式创新层面,促进彼此竞争、相互融合,实现传统产业的网络化,最终完成整个经济引擎的切换升级。三是筹划国家和地区网络空间安全。欧洲安全与防务知名智库SDA公司2012年对23个国家的网络安全防御水平进行评价,中国的信息安全水平排名第16位,处于中下水平[11]。从统一筹划、综合防护的战略高度,参与制定国家和地区网络安全战略及配套政策,在关键技术和重点防护手段上有所突破,实现核心设备技术、整体解决方案、信息安全标准等完全自主,构建自主可信的国家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三)信息行业高校协同创新的保障措施

一是完善政府引导机制。各级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国家网络战略目标和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转化为信息科技研究创新目标的良性机制。注重解决政府各部门在信息科技创新支持方面存在的条块分割、部门职能交叉、重复投入、分散投入等问题,建立科技管理职能部门决策协同机制和政府主导下的沟通协调机制,促进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合作。二是发挥市场导向作用。要引入市场机制,尊重市场规律,根据市场反映不断调整协同创新的内容和方向。按照市场原则,改革应用型信息行业高校对教师协同创新工作的评价机制,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实行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探索与国际接轨的人事聘用及分配制度,形成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完善知识产权和权益分配法律制度,明确各方利益范围与责任边界,建立健全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三是形成科学有效的科研组织模式。成立协同创新科研组织机构,制定总体发展战略,负责协同创新科研事务的协商决策。改革科研组织结构,强化科研管理制度,优化科研管理评价机制,营造开放自由的科研环境,引导支持科研人员全身心地开展协同创新活动。

参考文献:

[1]GLOORPA.Swarmcreativity:competitiveadvantagethroughcollaborativeinnovationnetworks[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6.

[2]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2):6-11.

[3]历军.中国超级计算机的未来[J].t望,2014(2):34-35.

[4]KIST.Re-industrializationproblemsofregionsofeconomicsintranslations[J].AdvancesinBusinessRelatedScientificResearchJournal,2011(2):26.

[5]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驱动机理[J].技术经济,2012(8):6-11.

[6]赵波,徐i,张志华.协同创新网络对物联网企业资源获取和创新绩效影响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6):1-6.

[7]张丽娜.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的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3:64.

[8]代金平.产学研合作视域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27-131.

[9]殷翔文.高校协同创新的角色定位与价值追求[J].中国高校科技,2012(7):9-13.

[10]姜奇平.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之路[N].人民日报,2014-04-03(23).

[11]许蔓舒.筹划中国网络空间安全[J].t望,2013(26):46-47.

MechanismofCollaborativeInnovation

OrientedbyInformationIndustryUniversities

GUYing

(CollegeofTelecommunication&InformationEngineering,

NanjingUniversityof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Nanjing210003,China)

Abstract:Fromtheaspectsofthemechanismobstacle,powersource,drivingmechanism,itistobedonetoanalyzedynamicmechanismofcollaborativeinnovationorientedbyinformationindustryuniversities,toconstructthecentermode,blockmode,alliancemodeofcollaborativeinnovationorientedbyinformationindustryuniversities,andtomakecleardevelopmentorientation,keyareas,safeguardmeasuresofcollaborativeinnovationorientedbyinformationindustryuniversities.Thedevelopmentorientationincludestraininghighqualityinformationtalents,promotingitsinnovationdevelopment,servicinginformationindustrydevelopment.Keyareasincludestrengtheningresearchininformationindustrykeycoretechnologiesandcutting-edgetechnologies,promotingtheintegrationdevelopmentoftheinternetandtraditionalindustry,andplanningofnationalandregionalsafetyincyberspace.Safeguardmeasuresincludeimprovingthegovernmentguidancemechanism,developingtheguidingroleofmarket,aswellasformingscientificandeffectiveresearchorganizationmodel.

地理信息科学就业方向范文篇3

关键词:护理本科生就业意向

随着普通高等院校的扩招,以往医学高等院校护理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的情况正在逐渐改变,使许多护理本科毕业生面对严峻就业形势变得十分迷茫和困惑,本文着重探讨赣州市护理本科生就业观、价值取向、特点和影响因素,发现和总结护理本科生就业观念方面的潜在问题,为制定更为有效、更具针对性的护理管理干预措施和对策,纠正其不良就业观念,增强市场适应能力,为学生做好就业前的相应准备,指导护理本科毕业生成功就业。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赣南医学院护理学院在校的护理本科生100人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不记名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深入访谈重点选取2009级16名本科毕业生(实习护生),并作出比较详细的个案访谈记录,最后将收集到的问卷和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2.调查方法

自设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从护理本科生的基本资料、本科护生的就业意向、影响本科护生就业的主导因素、就业前景、就业指导5个部分。选取赣南医学院护理学院就读的护理本科生100人进行调查,其中2011级21人,2010级63人,2009级毕业班学生16人。问卷采用单项选择不记名方式填写。

3.统计分析

所有问卷均建立EXCELL数据库,采用IBMSPSSV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1.护理本科生就业意向(表1)

护理本科生就业意向(n=100)

2.影响护理本科生就业的主导因素(表2)

影响护理本科生就业的主导因素(n=100)

3.就业信息的来源(表3)

就业信息的来源(n=100)

4.对于就业前景的看法(表4)

对于就业前景的看法(n=100)

三、讨论

1.护理本科生就业意向

在就业意向方面,护理本科生就业意向主要集中在二级或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这些医疗机构一般工资、福利待遇相对较高,工作相对稳定并有较好的专业发展前景,护理本科生中仅有极少数愿意去一般社区医疗机构从事护理工作,这与个人对社区护理发展现状的理解有很大关系,有些护理本科生认为一般社区机构护理的体系还不健全,不能实现个人价值;此外,人际关系等方面在影响护理本科生到社区就业的因素中也占有一定比重[1],护理本科生在实际工作体验与工作期望值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有关。

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护理本科生的就业意向呈多元化的趋势,考研深造、考公务员等均占一定的构成比,只有极少数护理本科生是根据个人兴趣及社会需求来决定就业意向。

2.影响护理本科生就业的主导因素

调查显示,57%的护理本科生视将来工作的工资、福利待遇为主导因素,比较注重工作给自己带来的实际利益,高薪和优厚的福利待遇成为吸引护理本科生就业的主导因素,有25%的护理本科生选择了工作的稳定性为主导因素,为了稳定的工作适当放宽工资、福利待遇的标准,可能与传统的“铁饭碗”、“终身制”思想有较大的相关性。

3.护理本科生就业信息的获取

由表3可以看出在就业信息的获取渠道上,学校组织的校园招聘会占了53%,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护理本科生就业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新兴的网络媒体占了护理本科生就业信息获取渠道的20%,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就业信息获取渠道构成比只占8%的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成为了护理本科生就业信息获取的次要渠道,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往届毕业的学长、校友及亲朋好友提供的就业信息占护理本科生就业信息获取渠道的15%,成为了护理本科生就业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

4.护理本科生就业前景

调查显示,护理本科生均认为,近年来的就业前景没有以前好,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虽然相对于其他专业,护理本科专业的就业率比较高,但其中存在现实原因,就是我国护理本科教育开始比较晚,就整个专业来说护理本科生比较少,经过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护理本科教育的迅速发展,护理本科生呈逐年增多的趋势,无疑会使这一就业优势逐渐消失。

5.就业指导及相关建议

5.1学生方面

护理本科生应积极调整心态,准确定位,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清晰地评估就业形势,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拓宽就业思路,个性化地择业,把握好就业期望与就业现状之间关系的平衡,以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就业心态去面对就业,从而顺利地开启人生新的职业生涯。

5.2学校方面

学校应重视和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是指学校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给他们介绍职业知识解答询问,提供职业选择意见,辅导他们规划、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2],让护理本科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并积极提供就业知识,提出择业建议,纠正护理本科生的不良就业观,为护理本科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规划护理本科生的职业生涯。

由于绝大部分的护理本科生的就业信息来源于学校的校园招聘会及学校就业部门提供的信息,学校应当充分利用优势资源,举办多种形式就业指导座谈及招聘会,并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就业信息服务网站为护理本科生提供多元化多渠道的就业信息,让护理本科生保持健康良好的就业心态,得到全程的就业指导,实现学生、学校、社会的共赢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李春玉,金胜姬国内外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475.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范例(3篇

    - 阅0

    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范文一、生物专业细胞生物学课程发展历程1978年,哲里木医学院生物教研室成立,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了《医学生物学》课程,本、专科分别为72、54学时,先.....

    岩土工程的定义范例(3篇)

    - 阅0

    岩土工程的定义范文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的意义;新技术运用Abstract:thegeotechnicalengineeringtechnologyasacomprehensiveverystrongtechnologycourse,istosolveanddealwit.....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