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范文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依托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对环境具有一定的输出作用,主要是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同时旅游能为一个地方的经济创收,反补地方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因此两者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如何实现旅游经济发展与区域生态建设的共赢发展,是近年来旅游学界关注的热点,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断条件。宋进喜探讨了旅游经济开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效应,对西安举行了实证研究①。崔峰和王辉等分别以上海市、大连市为例探究了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②③。庞闻,马耀峰等以西安市为例对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及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④。但针对新疆的旅游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鲜有报道,而新疆的地域生态环境独特,生态承载阈值较低,同时新疆的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本文针对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状况及演进历程进行分析,为新疆的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能够达到协调状态提供借鉴依据。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根据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各自发展的特点,根据数据的易得性、连续性和指标的可操作性,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构建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二者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见表1),数据摘自2005—2011年《新疆统计年鉴》。

(二)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及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

本文借鉴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系数模型,推动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互相作用耦合模型④,即:

,上式中,c为两个系统的耦合度,c∈[0,1]。a为生态环境综合指标,b为旅游经济综合指标。c值越小,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关联系越小,趋向于向无序混乱方向发展,处于不协调状态;c值越大,系统之间相关联系越大,趋向于向有序良性方向发展。但是,为了更精确的反应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关性,本文借鉴相应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出协调发展度d,进行实证分析,见下式。

,t=ma+mb本文由收集整理

上式中,d为耦合协调度,c是耦合度,t是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指数,m和n是待定系数,经讨论,我们将m,n均取值为0.5。为了方便判定新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程度,本文特引用协调发展度级别及划分标准如表2⑥。(以t代表旅游经济系统,e代表生态环境系统)

二、结果分析

由计算可得2005—2010年新疆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综合发展指数a、b及耦合协调度d,划分标准如下:在d值为0.1—0.19时为严重失调衰退类;在0.2—0.29时为中度失调衰退类,在0.3—0.39时为轻度失调衰退类,在0.4—0.49时为濒临失调衰退类,各分三种情况:①a>b为t损益型;②a=b为t和e共损型;③a<b为e损益型。在d值为0.5—0.59时为勉强协调发展类,在0.6—0.69时为初级协调发展类,在0.7—0.79时中级协调发展类,在0.8—0.89时为良好协调发展类,在0.9—1.0时为优质协调发展类,各分三种情况:①a>b为t滞后型;②a=b为t和e同步型;③a<b为e滞后型。

下文对新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关系的具体分析。

(一)新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

从旅游方面看:从表2可以看出,新疆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旅游经济评价指数b由2005年的0.04上升到2010年的0.60,旅游经济的5项指标中,都实现了正增长,国际旅游人数由最初的331145人增长到1065261人,年均增长率为36.95%;国际旅游收入由10008.9万美元增长到36844万美元;新疆的旅游社总数由378个上升到462个。旅游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良好,同时旅游业的基础产业发展也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值得注意的是,新疆旅游在2005—2010六年的发展中发生过两次重大衰退,分别由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和2009年新疆的七五”事件所引发。说明危机事件对旅游经济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对其发展有较大的抑制作用。但是,由于旅游经济发展的弹性系数较大,旅游经济的恢复力很强。从2010年旅游经济评价指数b的快速反弹可以看出,七五”解决后,旅游经济又呈现一个增长势头。同时,我们还须清醒的认识到,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对经济来说是把双刃剑,利用好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以旅游为时尚引领的新型经济,但是,如果忽视了环境的重要性则会适得其反,环境的破坏必然会造成相应程度的经济损失。

从生态环境方面看:新疆生态环境总体呈上升趋势,环境综合发展指数a由2005年的0.38增长到2010年的0.59。但是,2006年,2008年,2010年这三年有所下降。这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容,能耗的增加,环境治理设施投入的不足,使得我区城区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两项指标的排放较前一年有所增加。但是政府做出的一些实质性措施明显的改善了新疆的环境质量。例如:乌鲁木齐的蓝天计划”让乌鲁木齐拥有更多的晴天天数;新疆跨国界河流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在乌鲁木齐召开进一步强调了河流保护的急迫性和重要性;新疆环保和交通部门联手,杜绝公路施工破坏生态能更好的防止人为破坏生态行为的发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为做好我区排污费征收工作等环保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新疆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评价

由表2可知,2005—2010年d由中度失调晋升为勉强协调,同时c的持续上升说明新疆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之间有密切的耦合互动关系,两大系统趋向于向良性状态发展。由于城市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各自发展水平等级的不同,可将每个耦合协调度类别再分为3种类型:a<b,e滞后型;a=b,t与e同步型;a>b,t滞后型。由表2可以看出,新疆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度出现转变,大致分为3个阶段:(2005—2006年)中度失调衰退类经济损益型,t滞后;(2007—2009年)轻度失调衰退类经济损益型,t滞后;2010年勉强协调发展类环境滞后型,e滞后。说明早期新疆经济落后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大,相比较而言,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很少。但从2009年开始,新疆旅游经济收入得到很大提高,旅游业的井喷式发展对新疆脆弱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破坏,导致环境的滞后。

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范文篇2

一、入境过夜旅游消费者旅游消费分析

旅游消费与经济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有着紧密联系。在发达国家,旅游消费是社会普遍的消费行为,是生活已达富裕程度的人们追求享受和发展的消费行为,是国民素质较高、法律健全条件下的消费行为,是完全市场化的消费行为,而且这种消费行为越来越国际化、现代化和全球化。

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中国从七十年代末开始逐步开放,九十年代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加快了与国际经济运行接轨的步伐,促进了国内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入境旅游消费的发展进程。

1978年至1988年的十年间,中国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从71.6万人次发展到1236.1万人次,增长了16.26倍;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由2.63亿美元增加到22.47亿美元,增长了7.54倍。2001年,中国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发展到3136.67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增加到l77.92亿美元,分别比1988年增长了1.54倍和6.92倍。

从中可以看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旅游消费已成为我国的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入境过夜旅游者旅游消费结构的现状比较与变化规律

入境过夜旅游者人均旅游消费中,吃、住、行、游、购、娱六方面消费结构比为8.3:14.6:30.9:3.6:22.5:6.6。消耗在“行”方面的费用最高,占30.9%,“购”方面的消费次之,占22.5%,消耗在“游”方面的费用最少,为3.6%。其中基本旅游消费支出高达67%,而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仅占消费总额的32.9%。

从总体来看,2001年入境过夜旅游者消费结构反映出,入境过夜旅游者在我国旅游消费层次较低,消费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

1.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所占比例太小。

入境旅游者用于住宿、餐饮、长途交通、游览等基本旅游消费的支出占总花费的67.1%。其中长途交通费高的原因是: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众多的文物古迹、名胜景点分布于广阔的地域,连绵不断。入境旅游者希望在有限的时间游览多个景点,势必以长途交通工具代步,从而形成“行”的高消费比例现象。基本旅游消费支出应当是有限的,在旅游发达国家仅控制在30―40%。而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旅游业发达水平的重要标志,其支出需求弹性大、有增长潜力,是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应瞄准的目标。

2.在旅游总消费中,物质资料消费多,精神资料消费少。

入境旅游者用于游览娱乐方面的消费占消费总额的比重为10.2%,说明我国在旅游设施的建设上还没有充分重视旅游景点和其他配套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旅游活动中娱乐活动项目组织太少。

3.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

据调查,入境旅游者来中国大都以观光为主,而目前我国的观光型旅游产品人均支出远比其他类别旅游产品人均支出少。这说明我国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层次低,质量不高,开发创新力度不够,还不足以吸引广大入境旅游者。

从1988年至1993年五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构成的变化情况来看,入境旅游者用于“吃住行”方面的消费总和均占总花费的60%左右,其中1993年高达69.6%,而非基本旅游消费比例只占25%。此外,这五年间用于“住”、“行”的消费支出略呈上升,用于餐饮的消费比例上下摆动,相邻两年差2个百分点,而入境旅游者购买商品的比例呈逐渐下降趋势。

从1994年至2001年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构成来看,入境旅游者用于“吃、住、行、游”方面的消费比重正在逐年下降,用于非基本旅游消费的比重在稳步上升。此外,在基本旅游消费方面,虽然用于“行”的费用比例略有增长,但用于“住”的费用比例却在稳步下降,用于“吃”的费用比例也在明显下降。用于景点游览的费用比例先是在5%上下徘徊,2000年后呈下降趋势。而在非基本旅游消费方面,用于“购”的消费在前五年一直保持在20%的比例,2001年呈上升趋势。用于“娱”的消费支出虽在5%的比例内变化,但始终保持着上升势头。用于其他服务的消费比例也呈稳步上升的势头,在10%和15%的范围内变化。

尽管直至2001年,我国的入境旅游消费结构还不够合理,但它经历了稳定调整的发展过程,“吃、住、行、游”等基本旅游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而“购、娱”等非基本旅游消费比例呈稳步上升趋势,并有望持续发展,逐步向合理状态的标准逼近,其发展潜力也非常大。

三、影响旅游消费结构的因素及旅游消费结构的合理化

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的高低是反映旅游消费结构是否合理的显性指标,国际上规定其最低警戒线为30%,旅游发达国家已高达60%以上。我国入境旅游者的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比例虽呈稳步上升趋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只占旅游消费总支出的33%左右,且多年来始终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变化,差距甚远。

根据国际旅游消费合理化的标准,我国的旅游消费结构可以分三步达标:首先,在近几年内力争使入境过夜旅游的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超过警戒线,达到30%,并持续发展。其次,利用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在中国举行的契机,使该指标上升到40―50%;第三,经过2010―2022年十年的努力,达到旅游发达国家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占旅游消费总支出60%以上比例的水平,使中国成为名符其实的旅游强国。

旅游消费结构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旅游产品的结构、旅游产品的质量是直接影响旅游消费结构的关键因素。

旅游产品是综合性产品。向旅游者提供的住宿、饮食、交通、游览、娱乐和购物等各类产品的生产比例是否合理,各种产品的内部结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旅游消费数量和消费结构。在国民经济中向旅游业提供服务的各有关部门的组织结构如果不合理,不能形成相互协调、平衡发展的产业网,就会导致比例失调,各构成要素发展不平衡,造成旅游消费结构不合理。

例如,长期以来,我国在旅游产品结构的政策上有所偏斜,重旅游目的地、旅行社、宾馆建设,轻旅游商品的生产与销售。因此旅游购物赶不上旅游业的发展步伐。虽然在旅游业发展的前期,优先开发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是在情理之中。但当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仍不重视购物旅游资源的开发,就必然引起旅游消费的不合理状态。我国入境旅游者旅游购物的销售收入占总体旅游收入的比重一直在20%的水平上徘徊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要尽快引导旅游消费结构趋向合理化,应从调整旅游产品结构的政策着手,加强对购物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发展适销对路的旅游精品,并努力提高旅游商品的质量。要重视旅游商品的设计和研制,开发既具有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又能激发旅游者美好回忆,显示旅游者生活经历,适应旅游者精神消费需求的旅游商品,如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土特产品、食品茶叶、服装丝绸、陶器瓷器、文物复制品、字画等,以满足海内外旅游者的需求。要提高服务效率,为旅游者提供方便,节省旅游者的时间。例如,建设更多的精品特色购物街,通过导游导购加强宣传力度,并尽快全面推行金融网卡的应用,增设销售网点,增加免税商店的数量和地域分布,完善入境旅游者的购物退税制度、保险制度,健全邮购、托运体系等,形成覆盖全国和延伸到国外的普遍的经营网络,方便入境旅游者购买高品味的旅游商品。还要注意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以诚挚热情的服务态度和合理的服务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

此外,还应该迅速扩大旅游者的娱乐范围,加强“娱”的基础建设,提高“娱”方面的旅游服务质量,这也是调整旅游产品结构,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引导旅游消费结构合理化不可或缺的一环。入境旅游消费结构调查反映,旅游者用于“娱”方面的消费非常低,只在5%徘徊,说明我国的旅游条件远远不能满足入境旅游者文化娱乐方面的需求。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旅游消费方式的娱乐性、趣味性、综合性,希望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支付能力去选择自己向往的消费方式,“娱乐”的消费个性化也越来越突出。要为旅游者提供可选择的多项内容,提高“娱乐”的文化品位和文化氛围,努力开拓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高层次文化娱乐活动。我国有56个民族,风俗风情乃至民族服饰、歌舞均反映出本民族优秀的文化,可以进一步开发这些民族风情娱乐产品。如欣赏地方特色民族歌舞、文艺表演,品尝民族饮食风味,欣赏民族服饰等,扩大旅游者“娱乐”的选择空间。让入境旅游者在追逐流行时尚的同时,品味中华民族风情。

同时,还须加强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创新力度。据有关资料显示,世界旅游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有三个:一是观光旅游份额逐步下降,商务、购物旅游活动比重上升;二是自然风光旅游产品份额减少,内涵丰富的文化旅游产品份额直线上升;三是度假旅游逐步兴起并走向成熟。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物古迹、历史名胜各具特色,体现着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而且我国的科技、教育、文化发展很有基础,工农业部门完整、产品丰富,形成具有独特优势的景观。

努力开发度假旅游产品,这是对观光旅游的发展和提高。学术界普遍认为,度假旅游的兴起是旅游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各地可多建设自然风光好,同时又具有文化气氛的度假区,开展以休闲为主的高层次文化娱乐活动。另外,我国许多地区有秀丽的森林,奇特的山水,珍稀的动植物,可形成徒步、自行车越野、观鸟、狩猎、漂流、动植物研究、森林探险等系列生态旅游产品。中国还有丰富的雪资源、湿地、草地、农业生态等,它们都有发展旅游业的广阔前景。

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范文篇3

关键词:旅行社;旅游市场环境;常规管理;战略管理

正文

一、当前旅游市场大环境分析

(一)旅游方式小型化

随着个性化,消费化时代的来临,散客游家庭自助游,委托代办式旅游会越来越多,传统的团队旅游会随之减少。国际旅游中散客旅游占到了70%,团队只占到了30%,这几年来已形成潮流。就我国目前旅行社经营状况来看,外联人数没有减少,但团队客人越来越多,游客以散客形式去旅游,因此,旅游方式的小型化是一个长远趋势,而且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二)旅游时间常年化

我们现在的状况是旅游时间相对集中,淡旺季比较明显。从国际旅游来说,淡旺季的区别已在逐步减缓,但国内旅游基本上还处在大起大伏,高峰低谷的状态,这与我国现行的节假日制度有关。大体上有春节,清明,五一,国庆,中秋几个高峰期。高峰期时应接不暇,质量事故频出淡季时门可罗雀。但这种现状不会长久的维持下去,今后应该会有新的政策出台,推动常年化旅游。例如,目前有个别单位已实施的奖励旅游,福利旅游等,如逐步大力推行,就可使我们旅游时间常年化逐步发展。

(三)集团化竞争的态势

这种态势在1999年就表现的非常充分,各个省都在努力组建现阶段集团。这种区域性旅游集团的成立使集团化竞争更加突出,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是一件好事,至少反应了事物发展由初级阶段向前迈进的方向。所以集团化竞争态势是一个可以肯定的态势。但目前的状况不是一个长远趋势,因为这种区域性的旅游集团的发展不适合旅行社的发展方向。

(四)市场的开放程度会逐步增加

目前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可能性也逐步增大。一个主要原因是从1998年开始的政企脱钩。各级旅游局与其直属企业脱钩,使两者之间已不存在直属关系。现在谁能带来客源就欢迎谁,所以让市场争客源会成为各级旅游局一个普遍的态度。再加上目前各级旅游局也参与经营各地旅游资源,这就促使市场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形成统一的可行性随之增加。这才符合旅行社经营活动的最基本特点和规律。旅行社经营的产品一般都是跨区域的,因此,希望有一个全程质量监督体系以保证接待质量。(选自《旅行社经营管理》魏凯赵静著)

(五)旅游服务社会化

目前已有一些旅行社开始尝试门市的社区化,有的不是很成功,有的比较成功。但是真要发展下去,就一定要做到最大限度的为旅游者提供方便,达到门市社区化。

(六)品牌一体化的多元化经营网络

这种品牌的多元化经营网络也很有可能成为今后主导性趋势,这种主导性趋势的产生最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最符合旅行社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品牌一体化经营网络不是单一的,他是以旅行社的经营网络为基础,同时发展其他方面的网络经营,但说道底还是品牌的问题。从企业综合角度来分析,将来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模式,在竞争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不合适的模式就会被淘汰活改造,有些好的模式就会发展壮大。其中起主要作用的不完全是资金因素,而是市场因素,即不仅仅取决于资金的规模量,更取决于市场占有率和发展适应性。(选自《旅行社经营管理》魏凯赵静著)

总而言之,面对当前旅游市场发展现状和复杂性,旅行社的生存发展可谓是机遇与限制齐力并行,需要客观审视。

三、旅行社战略管理

旅行社为了自身能更好更稳定规范的发展,在做好日常的常规管理的同时,还要具备未雨绸缪,预知态势的战略管理能力。所谓战略管理就是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为谋求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对企业的重大问题做出长期性全局性的谋划或方案时,对企业制定实施及评价与控制活动所进行的一个全面的复杂的管理过程。(选自《旅游企业战略管理》马桂顺著)

旅行社经营者在实施战略管理时,要针对自身发展情况,审时适度,负有创新。

(一)差异性战略管理

差异性管理战略指旅行社产品或服务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有明显的区别,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而采取的一种战略,这种战略的核心是旅游者能感受并接受这种差异。

差异性战略的目的是为了降低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进而在不减少销量的前提下制定高于竞争对手的价格来获得竞争优势。差异性是针对旅游者而言的,因此旅行社如果想成功实施差异性战略,就必须研究旅游者的需求和消费行为,以了解他们认为重要的是什么,他们认为有价值的是什么,尽量满足相应兴奋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及购买习惯。旅游者差异性的喜好程度越高,那么他们同旅行社的联系就越紧,旅行社所获得的优势也就强。

成功的差异性可以使旅行社对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收取较高的价格,提高销售量和获得旅游者对其品牌的忠诚。无论何时,如果旅行社销售产品或服务所获得的额外价格超过了为获得差异性而话费的成本,那么差异性就可以提高旅行社的盈利能力。旅游者对旅行社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赋予了加值期望,但还去购买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或者如一家旅行社的差异性方式容易被对手所模仿活复制,那么其差异性战略就不会成功了。

(二)紧缩型战略管理

紧缩型战略是指企业从目前的战略经营领域和基础水平收缩和撤退,且偏离战略起点较大的一种经营战略。紧缩型战略是一种消极的发展战略,一般来说,企业实行紧缩型战略只是短期性的,其主要目的是避开环境的威胁并迅速地实行自身资源的最优配置,向其他行业转移,可以说紧缩型战略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公司战略。(选自《旅游企业战略管理》马桂顺著)

旅行社作为一种旅游企业,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适当吸取采用这种经营战略。例如针对当前严峻的旅游市场环境,部分旅行社就可以采取该战略中的放弃战略。旅行社可以将自己的一个或几个部门转让出卖活停止经营。放弃战略目的是要找到肯出高于固定资产实价的买主,所以管理人员应该说服买主,认识到购买后所获得的技术或资源能使对方利润增加,从而从真正意义上使旅行社的利益的得到维持。

(三)联盟战略管理

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通过一定方式组成网络式的联合体。一般来说,这些企业为了获得一个或更多的战略目标,没有组成相互独立存在的组织,而是采取了两个或更多的组织相互合作的方式。

战略联盟是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的一种创新。旅行社作为一种休闲时尚型的旅游企业,完全可以复制这种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通过多方合作开拓旅游市场,赢得更大的

旅游客源,实现更高的利益,与此同时也丰富整个旅游市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范文篇4

【关键词】养生经济农家乐旅游创新发展

农家乐以乡村的自然风景及乡村的人文景观来吸引游客,借助乡村地区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养生、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模式。养生旅游是指通过旅游来改善人民的衣食住行和人们的生活环境,以健康旅游为主题,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为目的。农家乐良好的环境资源、丰富的自然资源、健康的饮食等铸就了基于养生经济的农家乐的兴起。

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养生农家乐旅游,这就为养生农家乐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养生农家乐旅游业特别是农家乐的发展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快速地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显著的新型旅游产业,直接或间接地带动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养生农家乐是一种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不仅在吸纳农村就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还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及学者的重视。

另外,养生农家乐旅游还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从而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家乐的发展,养生农家乐的发展也构建了“生态优美、品质生活、运动健康、平安和谐”的现代农村生活环境[1]。本文通过描述农家乐的发展现状,阐述了基于养生经济的农家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寻总结出对农家乐深度发展的对策和途径,为我国基于养生经济的农家乐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现实指导意义。

一、基于养生经济的农家乐发展现状

(一)养生农家乐旅游建设单一化严重

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大部分地区兴起了农家乐旅游,我国养生农家乐旅游的起步较晚,与国外养生农家乐旅游的发展相比还存在者不小的差距。农户经营的农家乐有水果采摘,麻将,旅游娱乐等形式。与其他形式的旅游相比,“农家乐”成本低,交通便利,成为普通大众流行的消遣方式。目前,农家乐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但大部分农家乐缺乏特色、景观类型单一、重复开发建设明显、知名度不高、参与性不足、景点管理落后、服务质量不高、游客消费水平低、景点效益低等问题。对于发展基于养生经济的农家乐发展不足,进而导致养生农家乐旅游的同类性越来越大,使养生农家乐旅游景观失去了原有的特色,有些地区为了追求养生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大兴土木,破坏乡村景观原有的宁静与和谐,乡村地域丧失了原有的乡村性和地方性。

(二)养生农家乐旅游发展层次低

虽然养生农家乐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成效显著。当前,农家乐多集中开发休闲农业等旅游产品,而对养生旅游、乡村文化传统、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程度不够。开发过分地依赖农业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文化不十分突出,缺少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村。

当前大部分养生农家乐旅游缺失乡土气息,大量的模仿城市建筑,去乡村化严重。导致养生农家乐旅游发展的不再依赖祖先遗留下来的资源,而是依赖于经济复苏的模仿和再现的历史场景,从而失去原有自然环境和高度浓缩民俗风情。当前,人们的认识水平不高,他们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这种认识的发展和运作的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不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对人工自然的过度依赖,大兴土木,建设城市化,使得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使得养生农家乐旅游失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也使得许多民间的民俗建筑减少,对原房屋进行夸张性的改造,失去了农家乐原本新鲜、简单的生活喜悦。

(三)养生农家乐旅游管理水平低

我国养生农家乐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养生农家乐经营者接受和消化信息的能力较低,思想保守,缺乏革新的观念,所有还普遍缺乏风险意识和驾驭市场的能力。首先是卫生状况差,由于部分农民经营者生活习惯和卫生意识等的原因,加上农户设施设备的简陋,使养生农家乐旅游环境整体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其次是服务水平、农家特色等经营软环境没有得到重视。有些经营者目光短浅,对于治理美化环境不够重视,对服务质量上重视不足。

(四)养生农家乐旅游宣传不够,缺乏深度开发

没有去旅游之前,游客不能看到旅游产品,也就无法判别它的好坏,所以需要对有关的旅游产品信息进行大量的宣传和促销,提高品牌知名度。但是,宣传和推广农家乐的意识不足,目前一些经营者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对营销推广的投资很少,而且不够专业标准。宣传上一般依赖朋友和回头客的口碑,最多发行一些单张或宣传小册子,农家乐产品比较单调,农家乐产品的数量少,而且缺乏特色,缺乏活力[2]。在今天的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这是远远不够的。

(五)养生农家乐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养生农家乐旅游的基础设施薄弱,在去农家乐旅游时,游客进出很不太方便。近年来,尽管在农家乐旅游开发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养生农家乐旅游开发起步比较晚、经济发展基础差和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导致养生农家乐旅游产业发展目前仍处在低层次、低水平的起步阶段。而且管理水平不高,导致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旅游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许多待开发的资源停留在原始状态,无法培育成成熟产品,从而很好地产出经济效益。同时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的旅游服务设施还是与当前的旅游发展形势不相符合,如农家乐设施和景区环境相互整合,养生农家乐旅游存在整治工作还不到位、无序建设、无特色风格等问题。

二、基于养生经济的农家乐提升发展创新研究的必要性

通过研究基于养生经济的农家乐提升力建设,可以有效地提升农家乐的活力,农家乐发展的工作指导思想是:保护农家乐的原有风貌,抢救历史文化遗产,开拓旅游环境、改善居住质量,促进经济发展。树立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实现保护与利用的良性互动。当然,由于对农家乐发展本身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及现状都有待进一步发掘与研究,我们还在不断努力,追寻只属于农家乐发展而不属于其他任何地方的灵魂,这也是一个好的保护规划所应当具备的。所以,必须制定并执行农家乐旅游发展的行动战略,并定义了农家乐旅游的发展目标:(l)提高人们对基于养生经济的农家乐旅游益处的认识,而且农家乐旅游能很好的促进经济发展。(2)在发展的过程中,维护人对环境的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3)改善旅游地居民的收入,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4)为游客提供舒心的服务,同时保护好旅游目的地的环境[3]。

养生农家乐旅游的意义在于使游客可以获得省心的健康和护理。研究基于养生经济的农家乐提升创新研究非常具有必要性:(1)养生农家乐旅游是一种通过旅游进行身体和心理的放松生活,同时使游客的精神状态和快乐感受;养生农家乐旅游也是一种通过旅游而进行学习体验,通过学习佛家、道家、儒家养生文化,学习琴、棋、书、画等实现游客的娱乐心境,缓解游客的忧、愁、悲、怒等各种不良情绪,使游客的身体得到科学运动和调理,进而达到强身健体的养生旅游目的。(2)养生农家乐可以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养生农家乐旅游发展要遵循科学道路设计,通过进行当地特色环境和其他资源优势互补,同时进行各种特色资源进行整合,在养生农家乐旅游市场开发的过程中,进行旅游市场细分营销,以及打造自己特色的养生农家乐旅游品牌等。养生旅游产品的研发还要根据本区域特色,结合当地各个季节环境和人们对于养生旅游特点进行有效的旅游产品开发。一般来说老年人更加注重养生环境的质量,而青年人除了注重养生的生态环境,还特别注重当地的饮食和住宿条件。(3)养生农家乐可以更有效地保护农家乐环境,养生农家乐旅游可以在较好保存农家乐原生态环境和农家院落的基础上,通过发展养生为主题的农家乐旅游,创新养生农家乐发展思路,按照养生农家乐旅游市场需求打造特色农家乐旅游产品,避免养生农家乐旅游同质化竞争,依据当地旅游特色发展自己当地特色的农家乐旅游,凸显自己的优势。

三、基于养生经济的农家乐提升创新发展策略

旅游资源是养生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基础,基于养生经济的农家乐旅游的开发必须充分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而且,养生农家乐旅游可以成为当地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养生农家乐旅游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的水平。根据以上的分析,本文从农家乐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了实现基于养生经济的农家乐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农家乐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当地特色的养生农家乐旅游产品开发

树立新旅游、新市场的全新观念,在和谐发展、保护优先的前提下,高起点、大手笔开发利用养生农家乐旅游资源,实现资源优势向养生旅游产品的转化。整合养生农家乐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养生农家乐旅游精品和历史文化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把打造为乡野养生农家乐旅游休闲旅游区。大力开发养生农家乐旅游商品,农副土特产品都具有绿色无公害的优点,不论是对游客还是普通的消费者,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应该根据自身旅游资源的特点分类,深层次、多方位设计独特的旅游产品,区别于周边的旅游资源,避免同质化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二)提高养生农家乐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为养生农家乐旅游从业者提供针对性强的行业岗前培训,可以鼓励当地农村人口投入养生农家乐旅游服务产业,提高本地人口就业率,并逐步完善养生农家乐旅游从业者在岗培训和晋升培训,保障养生农家乐旅游职业发展,推进地区经济发展。加大对养生农家乐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普及岗前培训,加强在岗职业培训和晋升培训。尤其是直接与游客接触的员工要经过严格的知识、仪态、技能等培训后方可上岗,上岗后根据旅游趋势和游客需求不断进行发展培训,保证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可以适应并有助于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三)加大养生农家乐旅游人才引进

人才是养生农家乐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要进一步实施养生农家乐旅游人才资源开发战略,全面提高养生农家乐旅游队伍素质。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人才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力量,只有坚持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尽快培养和造就一支素质良好、规模适当和结构较为合理的养生农家乐旅游人才队伍,就业吸引力明显增强,为农家乐产业的转型升级,建设养生农家乐旅游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根据未来旅游发展需要,适当引进一些高素质的、急需的人才,尤其是管理、宣传促销、酒店等方面的人才,充实到旅游行业系统。

(四)加强养生农家乐旅游市场营销创新研究

近年来,我国农家乐旅游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游客趋于年轻、追求个性;第二,旅游心理注重经历,渴望参与;第三,旅游方式以亲朋好友结伴出游为主;第四,自驾游比例迅速上升。根据这种发展趋势,结合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实际,将国内旅游市场细分,分别对其进行营销。养生农家乐游客注重参与性、体验性、教育性;学习工作压力大,迫切需要旅游放松身心农家乐目的地能让游客缓解压力,远离城市的喧嚣;运动健身等体验性的活动。同时倾向于轻松、稍缓的日程和具有怀旧、历史文化类旅游目的地;他们对确定性、安全性、舒适性的要求较高。老年人一般具有怀旧情结,对农耕文化和田园风光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养生农家乐旅游应结合市场的特点开发祈福、养生疗养、历史文化、农家乐类旅游产品,对养生农家乐旅游市场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4]。

(五)加强养生农家乐旅游品牌建设,提高知名度

当前,随着我国农家乐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养生农家乐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成熟,养生农家乐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今游客又越来越追求技术含量高、具有特色的旅游景点,这就要求旅游风景区在本地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对本地区旅游市场现状做细致分析,预测其发展趋势,对其进行准确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促进本地区养生农家乐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未来旅游市场的多元化和高品位的需求,将生态观光、乡村度假、康体疗养和休闲运动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新的养生农家乐旅游形式,加强养生农家乐观光休闲度假配套设施的建设。

(六)加强养生农家乐旅游政策扶持力度

旅游管理部门应尽快科学地制定养生农家乐旅游发展规划,提高规划的实施性和实践性,加强监督。在制定规划时,必须分析养生农家乐旅游的可行性,对各个功能区进行合理划分,确定制定出经济和环境双赢的规划方案。首先,制定处养生农家乐资源开发的总体规划,根据农家乐的局域分布特点,进行资源结构的优化,充分发挥现有农家乐的辐射作用,大量开发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化农家乐区。其次,积极鼓励民营地经济投资,提高农家乐的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农家乐点的硬件设施,提升服务水准。

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养生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较好的交通基础设施、良好的客源,这些已成为发展养生农家乐的前提条件,在原生态环境和农家院落的基础上,创新养生农家乐旅游思路,按照旅游市场需求打造特色养生旅游产品,同时强化环保意识、保护好当地环境、开发有特色养生农家乐旅游产品、做好养生农家乐旅游市场营销等,进而可以有效地提高知名度,促进养生农家乐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邹统钎.中国农家乐发展模式研究——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比较与对策分析[J].旅游学刊,2005.

[2]张丽娜.农家乐开发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0.

[3]杜江,向萍.关于农家乐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01).

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范文

(一)旅游方式小型化

随着个性化,消费化时代的来临,散客游家庭自助游,委托代办式旅游会越来越多,传统的团队旅游会随之减少。国际旅游中散客旅游占到了70%,团队只占到了30%,这几年来已形成潮流。就我国目前旅行社经营状况来看,外联人数没有减少,但团队客人越来越多,游客以散客形式去旅游,因此,旅游方式的小型化是一个长远趋势,而且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二)旅游时间常年化

我们现在的状况是旅游时间相对集中,淡旺季比较明显。从国际旅游来说,淡旺季的区别已在逐步减缓,但国内旅游基本上还处在大起大伏,高峰低谷的状态,这与我国现行的节假日制度有关。大体上有春节,清明,五一,国庆,中秋几个高峰期。高峰期时应接不暇,质量事故频出淡季时门可罗雀。但这种现状不会长久的维持下去,今后应该会有新的政策出台,推动常年化旅游。例如,目前有个别单位已实施的奖励旅游,福利旅游等,如逐步大力推行,就可使我们旅游时间常年化逐步发展。

(三)集团化竞争的态势

这种态势在1999年就表现的非常充分,各个省都在努力组建现阶段集团。这种区域性旅游集团的成立使集团化竞争更加突出,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是一件好事,至少反应了事物发展由初级阶段向前迈进的方向。所以集团化竞争态势是一个可以肯定的态势。但目前的状况不是一个长远趋势,因为这种区域性的旅游集团的发展不适合旅行社的发展方向。

(四)市场的开放程度会逐步增加

目前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可能性也逐步增大。一个主要原因是从1998年开始的政企脱钩。各级旅游局与其直属企业脱钩,使两者之间已不存在直属关系。现在谁能带来客源就欢迎谁,所以让市场争客源会成为各级旅游局一个普遍的态度。再加上目前各级旅游局也参与经营各地旅游资源,这就促使市场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形成统一的可行性随之增加。这才符合旅行社经营活动的最基本特点和规律。旅行社经营的产品一般都是跨区域的,因此,希望有一个全程质量监督体系以保证接待质量。(选自《旅行社经营管理》魏凯赵静著)

(五)旅游服务社会化

目前已有一些旅行社开始尝试门市的社区化,有的不是很成功,有的比较成功。但是真要发展下去,就一定要做到最大限度的为旅游者提供方便,达到门市社区化。

(六)品牌一体化的多元化经营网络

这种品牌的多元化经营网络也很有可能成为今后主导性趋势,这种主导性趋势的产生最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最符合旅行社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品牌一体化经营网络不是单一的,他是以旅行社的经营网络为基础,同时发展其他方面的网络经营,但说道底还是品牌的问题。从企业综合角度来分析,将来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模式,在竞争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不合适的模式就会被淘汰活改造,有些好的模式就会发展壮大。其中起主要作用的不完全是资金因素,而是市场因素,即不仅仅取决于资金的规模量,更取决于市场占有率和发展适应性。(选自《旅行社经营管理》魏凯赵静著)

总而言之,面对当前旅游市场发展现状和复杂性,旅行社的生存发展可谓是机遇与限制齐力并行,需要客观审视。

三、旅行社战略管理

旅行社为了自身能更好更稳定规范的发展,在做好日常的常规管理的同时,还要具备未雨绸缪,预知态势的战略管理能力。所谓战略管理就是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为谋求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对企业的重大问题做出长期性全局性的谋划或方案时,对企业制定实施及评价与控制活动所进行的一个全面的复杂的管理过程。(选自《旅游企业战略管理》马桂顺著)

旅行社经营者在实施战略管理时,要针对自身发展情况,审时适度,负有创新。一)差异性战略管理

差异性管理战略指旅行社产品或服务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有明显的区别,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而采取的一种战略,这种战略的核心是旅游者能感受并接受这种差异。

差异性战略的目的是为了降低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进而在不减少销量的前提下制定高于竞争对手的价格来获得竞争优势。差异性是针对旅游者而言的,因此旅行社如果想成功实施差异性战略,就必须研究旅游者的需求和消费行为,以了解他们认为重要的是什么,他们认为有价值的是什么,尽量满足相应兴奋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及购买习惯。旅游者差异性的喜好程度越高,那么他们同旅行社的联系就越紧,旅行社所获得的优势也就强。

成功的差异性可以使旅行社对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收取较高的价格,提高销售量和获得旅游者对其品牌的忠诚。无论何时,如果旅行社销售产品或服务所获得的额外价格超过了为获得差异性而话费的成本,那么差异性就可以提高旅行社的盈利能力。旅游者对旅行社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赋予了加值期望,但还去购买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或者如一家旅行社的差异性方式容易被对手所模仿活复制,那么其差异性战略就不会成功了。

(二)紧缩型战略管理

紧缩型战略是指企业从目前的战略经营领域和基础水平收缩和撤退,且偏离战略起点较大的一种经营战略。紧缩型战略是一种消极的发展战略,一般来说,企业实行紧缩型战略只是短期性的,其主要目的是避开环境的威胁并迅速地实行自身资源的最优配置,向其他行业转移,可以说紧缩型战略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公司战略。(选自《旅游企业战略管理》马桂顺著)

旅行社作为一种旅游企业,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适当吸取采用这种经营战略。例如针对当前严峻的旅游市场环境,部分旅行社就可以采取该战略中的放弃战略。旅行社可以将自己的一个或几个部门转让出卖活停止经营。放弃战略目的是要找到肯出高于固定资产实价的买主,所以管理人员应该说服买主,认识到购买后所获得的技术或资源能使对方利润增加,从而从真正意义上使旅行社的利益的得到维持。

(三)联盟战略管理

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通过一定方式组成网络式的联合体。一般来说,这些企业为了获得一个或更多的战略目标,没有组成相互独立存在的组织,而是采取了两个或更多的组织相互合作的方式。

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范文篇6

论文关键词:印象?,刘三姐”,产业融合,实景演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

一.前言

随着旅游产业不断扩展和复制,旅游者渐渐产生审美疲劳乃至厌倦,尤其在经济高速运转的今天,旅游者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及工作的压力,其需求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同类产品的增加,导致旅游企业之间竞争更加激烈,迫使他们急切寻找、选择和创新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力争在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获得超额利润。在推”和拉”的双重动力作用下,必须实现旅游业态创新,旅游业态创新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业态融合是旅游业态创新的最主要形式和发展趋势,产业融合是为适应产业发展或为加强各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而发生的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逐渐融为一体,形成新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其本质是对传统产业组织结构和形态的突破和创新。旅游产业融合是顺应国内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和游客需求而提出的一种旅游产业发展新理念,是旅游产业化的新路径,其创新对于突破原有旅游资源的限制,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拓宽原有的传统营销渠道,提升旅游产品内涵市场营销论文,打造旅游产品精品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旅游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以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发展起来的旅游业越来越多,主要有文化产业、农业、创意产业中演艺业及网络游戏业等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其中,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整个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的主流。本文以印象?刘三姐”为例,提炼其产业融合模式,并以此为视角,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同时为相关旅游业提供借鉴。

二.印象?刘三姐”产业融合模式现状分析

印象?刘三姐”产业融合模式即根据功能和发挥作用的不同,将刘三姐”等民族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核心价值,以音乐、舞台演出、电影等创意产业作为途径,融入传统旅游的载体中,形成功能互补的一轴两翼”的商业融合模式。具体如图所示:

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范文篇7

关键词:旅游经济;时空差异;GIS;新疆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B

近年来,新疆抓住中央新一轮对口援疆的发展机遇,强势发展新疆境内外旅游,要把新疆建设成重要旅游目的地。在这一大好形势下,新疆的旅游业发展突飞猛进。但由于旅游资源禀赋、社会经济、交通区位、基础设施等条件的差异,新疆的旅游经济在发展空间上呈现不平衡性,同时新疆的旅游经济随时间的演变也存在不平衡性。综合研究区域内城市间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不仅有利于了解区域旅游经济演变趋势、优化区域旅游资源、合理安排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和妥善处理城市之间的竞争与整合关系,而且有利于制定有效的区域旅游调控政策,进而促进全区旅游业的和谐发展。目前学术界在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中,多数是基于省级行政单元数据,对我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省际以及地带间的研究,而对于城市间尤其是省内城市间的旅游经济差异研究较少。本文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4个地州市的旅游经济为研究对象,在GIS软件Mapinfo95的支持下,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等指标对新疆14个地州市2001-2010年的旅游经济差异的总体特征及变化做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试图找出新疆区域旅游发展水平时空差异演变规律及其原因,并提出协调新疆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区域

本文选取新疆14个地州市为基本的研究单元,同时根据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阎顺的分类,将新疆分为四大旅游区,分别为亚心旅游区、北疆旅游区、南疆旅游区和东疆旅游区。亚心旅游区包括乌鲁木齐市、吐鲁番地区、昌吉地区;北疆旅游区包括克拉玛依市、伊犁地区、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南疆旅游区包括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东疆旅游区只包括哈密地区。在时序上选择2001-2010年的连续时间序列。所有的数据来源于2002-2011年的《新疆统计年鉴》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局相关统计资料。

(二)研究方法

本文将GIS方法与统计学方法结合起来,在Mapinfo95软件支持下,应用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等指标方法,从时空上综合地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1-2010年14个地州市的旅游经济差异,亚心旅游区、北疆旅游区和南疆旅游区三个区域城市间以及四个地带间的旅游经济差异的特征及变化进行定量研究,并从时空上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从而深入了解新疆14个地州市旅游经济发展的特点、时空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变异系数用于描述标准差与平均数间的比值,反应变量之间的离散程度(由于它不具有计量单位,因而有方便使用的优点)。利用变异系数判断新疆14个地州市十年来入境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的离散程度。

二、新疆旅游经济发展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1.新疆入境旅游差异在时间序列上呈较强波动变化,国内旅游差异在时间序列上波动不明显。图1显示,在新疆入境旅游差异方面,2001-2002年呈现上升趋势;2002-2004年呈大幅度下降趋势;2004-2006年又呈上升趋势;2006-2009年趋于缓慢下降趋势;2010年下降到十年来最低。而2001-2010年新疆国内旅游差异变化不大,2007年达到这十年来最小;2007-2009年有缓慢上升的趋势;而2009-2010年又趋于缓慢下降趋势。

2.新疆地带间及地带内旅游经济收入不平衡度呈波动状态。表1、图2显示在2001-2010年时间序列上北疆旅游区城市内部的国内旅游经济收入的不平衡度波动程度较南疆旅游区和亚心旅游区的明显,同时北疆旅游区城市内部的国内旅游经济收入不平衡度高于亚心旅游区、南疆旅游区和区域间的,且2007年的不平衡度达到最大,达到059。而南疆旅游区、亚心旅游区和区域间的国内旅游收入的不平衡度在2001-2010年时间序列上呈轻微波动状态,2009年亚心旅游区内部城市国内旅游收入的不平衡度达到最大,达到030,到2010年亚心旅游区内部城市国内旅游收入的不平衡度又开始回落。2007-2010年南疆旅游区城市内部国内旅游收入的不平衡度呈下降趋势,直到2010年南疆旅游区城市内部国内旅游收入的不平衡度达到十年来最低005。2001-2010年区域间的国内旅游收入的不平衡度波动不大,但2010年区域间的国内旅游收入的不平衡度达到了这十年来的最大。

表2、图3显示,在2001-2010年时间序列上南疆旅游区和北疆旅游区城市内部的入境旅游收入不平衡度指数明显高于亚心旅游区和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度指数,并且北疆旅游区城市内部的入境旅游收入的不平衡度指数的波动程度较南疆旅游区的大,在2006年南疆旅游区和北疆旅游区城市内部的入境旅游收入不平衡度指数达到十年来的最低,分别为070和060。2001-2008年时间序列上亚心旅游区城市内部入境旅游收入的不平衡度指标指数一直波动较小,但2008-2009年期间该地带内的入境旅游收入不平衡指数迅速增大,而2009-2010年期间该地带内的入境旅游收入不平衡指数又迅速回落。在2001-2010年时间序列上地带间的入境旅游收入不平衡度波动较大,2001-2002年时间序列上地带间的入境旅游收入不平衡度呈缓慢上升趋势,2002-2005年时间序列上地带间的入境旅游收入不平衡度呈下降趋势,但2005-2007年时间序列上地带间的入境旅游收入不平衡度又呈上升趋势,2007-2010年时间序列上地带间的入境旅游收入不平衡度呈下降趋势。

3.新疆入境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空间集聚度较高,梯度明显。2001-2010年,新疆国内旅游收入空间上的集聚度较入境旅游收入的不明显。新疆的国内旅游收入可以形成四个等级:乌鲁木齐进入第一等级;阿勒泰、伊犁州、喀什、吐鲁番、哈密、巴州、阿克苏进入第二等级;塔城、克拉玛依、昌吉州、和田、博州进入第三等级;克州进入第四等级。它们的国内旅游收入在空间上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新疆的入境旅游收入可以分为三个等级:乌鲁木齐进入第一等级;喀什、伊犁州、吐鲁番进入第二等级;其余地州市进入第三等级。

2001-2010年时间序列上,无论是国内旅游收入还是入境旅游收入方面,新疆14个地州市的旅游收入整体上在逐年增加,到2010年各地州市达到了这十年来的最大值,但是在2003和2009年各地州市的旅游收入反常,没有随整体趋势的发展态势。这是由于2003年的“非典”和2009年“75”事件的发生。

三、新疆旅游经济发展时空差异性分析

(一)新疆入境旅游市场

1.空间集聚度原因分析。

(1)受旅游交通设施和区位的影响。《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1)分析显示,由于新疆位于中国大西北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外国人、港澳台同胞主要通过航空方式入境旅游。目前新疆最大的两个国际航空港是乌鲁木齐的地窝铺机场和喀什机场。乌鲁木齐是新疆的交通枢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吸引了较多的入境游客。喀什与伊犁州因为口岸优势,在边境旅游方面吸引了不少的入境游客。综合以上因素,入境客源市场主要集中于乌鲁木齐、喀什、伊犁州。

(2)受入境旅游接待设施的影响。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1)分析,入境游客按事由分类依次为“观光休闲”、“会议和商务”、“其他”、“服务员工”、“探亲访友”五类。其中,因“观光休闲”和“会议和商务”入境的游客占总数的65%以上。因此,完善的旅游接待设施便成为“观光休闲”和“会议和商务”入境游客停留的关键。截止到2010年,乌鲁木齐有星级宾馆112家,其中五星级10家;伊犁哈萨克州有星级宾馆66家;喀什有星级宾馆36家;吐鲁番有25家。入境旅游接待设施的集聚使得入境旅游市场在乌鲁木齐、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喀什、吐鲁番集聚具备了物质条件。

(3)受旅游资源禀赋的影响。喀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存有众多的伊斯兰教和佛教的古墓葬、古建筑,显示了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因其处于沙漠的绿洲之中,自然景观亦颇具特色。至于古尔邦节、肉孜节、叼羊等独特的风俗人情,更是远近闻名。这些为喀什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喀什的主要旅游景点有香妃墓、石头城、艾提尕尔清真寺等。这些浓郁的民族风情是吸引入境游客的又一重要因素。同时吐鲁番的热、甜、干等独特的旅游资源是吸引入境游客的重要的客观条件。

2.2001-2010年时间序列上的差异性分析。

(1)2001-2002年新疆入境旅游差异呈上升趋势。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给新疆入境旅游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加快新疆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此时,对于一些有接待能力地州市优先发展了入境旅游业,如乌鲁木齐市,而那些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没有接待能力,故2001-2002年期间新疆入境旅游差异呈上升趋势。

(2)2002-2004年新疆入境旅游差异呈下降趋势。2003年,由于全球受“非典”的影响,此段时间不再存在所谓的接待能力的优势,新疆各地州市的入境旅游收入都下降。因此,此段时间新疆入境旅游差异呈下降趋势。

(3)2004-2006年新疆入境旅游差异呈上升趋势。随着2003年“非典”疫情的消失,再加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逐渐增大,有接待能力的地州市恢复了以前的优势,因此此段时间序列上新疆入境旅游差异呈上升趋势。

(4)2006-2009年之间的新疆入境旅游差异又缓慢下降。2007年阿富汗发生暴乱,由于新疆与阿富汗接壤,影响了入境游客的进入;2008年是奥运年,使得众多的入境游客聚集在奥运会的举办地北京;2009年新疆发生了打、砸、抢、烧的“75”事件,严重影响了新疆旅游业的发展,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使得有接待能力的地州市也没有了发挥能力的舞台,因此此段时间的新疆入境旅游差异缓慢下降。

(5)2009-2010年新疆入境旅游差异迅速下降。2010年的新疆入境旅游差异下降是因为在19个省份对口支援新疆的情况下,以前欠发达的地州市在兄弟省份的帮助下,当地的旅游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使得2010年的新疆入境旅游差异下降。

3.地带间及地带内旅游经济收入不平衡度呈波动状态的分析。

(1)入境旅游收入北疆区和南疆区的不平衡度高于亚心区城市内部的不平衡度。因为在北疆区内部有入境旅游强市伊犁州,而其它地州市的入境旅游都不是很好;同样在南疆区内部有入境旅游强市喀什市,而其它地州市的入境旅游不是很发达;而在亚心区内部乌鲁木齐市和吐鲁番市的入境旅游相对来说都很强,而唯有昌吉州的一个城市不是太强,加上亚心区仅有三个城市,而北疆区和南疆区内部都有五个旅游城市。这些方面造成了北疆区和南疆区的入境旅游收入的不平衡度高于亚心区城市内部的入境旅游收入不平衡度。

(2)2009年亚心旅游区内部的不平衡度突然增长,2010年又迅速回落。2009年新疆发生了打、砸、抢、烧的“75”事件,使得新疆的整个旅游业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入境的客人此时来新疆主要是“会议和商务”,而“观光旅游”的入境游客较少,作为省会的乌鲁木齐有独特的优势,而吐鲁番、昌吉州却没有这样的优势,因此2009年亚心区内部的入境旅游收入不平衡度突然增长。而2010年新疆的旅游业在国家政策的援助下,各地州市的旅游业恢复了以前的观光旅游,而不仅仅是“会议和商务”、“探亲旅游”,属于亚心旅游区的吐鲁番地区和昌吉州又有了施展的机会,使得亚心旅游区内部的不平衡度又迅速回落。

(二)新疆国内旅游市场旅游经济差异分析

1.旅游资源的禀赋。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旅游资源禀赋不同,对游客的吸引力也就不同。如阿勒泰喀纳斯景区,吐鲁番地区的葡萄沟,哈密地区的哈密瓜,伊犁州的那拉提大草原,首府乌鲁木齐等那些给予国内游客特殊印象的地州市的旅游资源是吸引国内游客的重要客观要素。

2.基础设施和区位因素的影响。旅游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南疆地区的经济基础较薄弱,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低于北疆区和亚心区。从区位上讲,乌鲁木齐的区位条件最好,其次是吐鲁番。目前,新疆的旅游业发展与区位条件有很大的相关性。

四、建议与措施

如何对待疆内各项旅游经济差异是首要问题,过分地追求区域之间的平衡,只会导致全疆的共同落后。适度地非均衡发展,以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落后地区尽快融入发达区,这样才有助于旅游经济的整体提升。(1)所有的地州市都应做好稳定工作,因为没有稳定就没有旅游的发展。(2)对于旅游基础设施较差的地州市,政府应给予资金补贴,以达到完善基础设施的目的,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3)在拥有旅游资源(如博州的赛里木湖)的前提下,政府应出资加强知名度的宣传。(4)像喀什伊犁州那样借用边境、口岸优势来发展入境旅游一样,阿克苏、博州、塔城、阿勒泰等地州市也应利用边境、口岸优势。

参考文献:

[1]张凌云.我国旅游业地域非均衡性增长研究初论[J].南开经济研究,1998(2):71-74.

[2]阎顺.新疆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旱区地理,2001,24(4):297-304.

[3]林明水.近十年来福建省旅游经济时空差异演变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1):39-45.

[4]叶护平,韦燕生.中国旅游业发展区域差异的系统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95-398.

[5]陆林,余凤龙.中国旅游经济的时空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05,25(3):406-410.

[6]陈秀琼,黄福才.中国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6,61(12):271-1280.

[7]阎同生,陈丽红.河北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分析[J].产业经济,2006(5):72-73.

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范文篇8

关键词:旅游趋势;酒店管理;创新路径

当今社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具备了旅游消费能力,旅游已经成为备受人们青睐的一项休闲活动。同时,旅游活动在文化繁荣的今天亦逐渐发生着转变,游客们对酒店管理工作寄予了更高期望,希望获得更为人性化的服务。这对于旅游酒店行业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实施管理创新十分迫切。因此,对旅游趋势下的酒店管理创新进行分析论述,来寻求其合理创新路径就显得十分必要,对于我国旅游酒店行业的长足、稳定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旅游趋势的主要表现

第一,旅游群体的需求上差异性日益凸显。旅游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故消费者会结合自身经济能力,来进行旅游方式的选择。这其中主要分为:工薪阶层、白领阶层、中老年群体、学生群体、农民群体,他们在旅游消费中各具特点,如工薪阶层更加青睐于一日驾车游、农家乐等形式,且在旅游时间较长时,愿意参与旅行社或合适团队。白领阶层是旅游消费的一个重要群体,其注重旅游品质,且愿意支付相应费用。

第二,旅游方式的多样性是未来旅游经济重要的发展方向。旅游方式主要集中在家庭旅游、主题旅游、自主旅游,且不同群体于不同时期在选择旅游方式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二、旅游趋势下实施酒店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旅游业与酒店业的发展存在着密切联系,尤其是对于旅游城市或一些景区来讲,游客就是酒店的主要服务对象。当旅游趋势发生改变时,也就象征着酒店的服务对象出现了变化,结合市场供需理论内容来看,在需求方发生改变或出现新的需求时,要求供应方应当做出适时的改变和调整。对于旅游酒店来讲,其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旅游经济,故顺应旅游趋势,来就酒店管理工作做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就成为当前摆在旅游酒店行业面前的重要课题。如自驾游、生态游等新型旅游的出现,就需要实施旅游管理工作上做出调整,对于自驾游消费者,需要对其众多物品提供具体的安全保障服务。对于生态游消费者,则需要在其中途休息时,为其所采果实提供保鲜服务。

三、旅游趋势下酒店管理的创新路径分析

(一)树立“以员工为核心”的管理经营理念

优质服务是酒店获得消费者信赖的关键与核心,这就需要在选择和培训员工上下功夫,并保证员工合理待遇。在实际的酒店管理当中,管理者应当微笑面对员工,保持同员工间的和谐相处,使酒店处在一个融洽、和谐的氛围之中,从而给游客以亲切之感。在服务行业中,员工不满意,顾客就很难满意,相应的,管理者也不会满意。因此,管理者应当深刻到“员工是根本,顾客是上帝”的深刻内涵,在经营决策制定、管理方案实施、奖惩措施落实及教育培训实施当中,应对员工想法及时了解,积极听取和吸纳员工提出的意见或建议,从而在员工目标的实现框架内,就员工要求尽量地去满足和适应。

(二)建设个性化的服务内容

不同旅客对于酒店的要求也存在着差异性,对于每位旅客的要求,来进行针对性的服务是难以操作和难以完成的,但作为“服务至上”的旅游酒店来讲,应在服务内容上力求做到个性化、多样化。在服务内容上,旅游酒店可考虑基于旅游这一活动要素,通过专门策划部门的成立,来将旅客入驻酒店相关的休闲放松、旅游方案制定、信息供给等需求进行统计,由专门策划人员来对旅客的个性化需求进行相应解决方案的设计,这样,旅游酒店就极易形成自身特色,从而依靠独特的增值服务在行业中脱颖而出。

(三)推进合理科学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

科学、合理规章制度的建立,是酒店各项工作和经营活动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对于旅游酒店来讲,虽然应在管理工作中对人性化进行强调和凸显,但其并非是一种没有规章制度约束的管理形式。恰恰相反,人性化的酒店管理对于规章制度的科学性、规范性有着更高的要求。酒店管理的传统制度,采取“管、压”形式,以对员工的惩戒作为主要手段。而人性化的酒店管理则要求员工及管理者应当将规章制度进行内化,上升为自身准则,让员工明确自身义务的同时,对所享权益也应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使员工对规章制度的意义深有体会,对规章制度自愿遵守,这样,就由被动的管理向主动管理进行转变。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规章制度酒店管理中的一般行为准则,在实际的订立与落实当中,应多融入一些活化因素,且对酒店的管理水平和经营现状,各岗位要求和特点,员工个性化特征和素质状况等进行综合考虑,积极征求和了解员工建议,从而在集思广益中实现制度化与人性化的统一,使规整制度更具合理性、科学性。

结语

旅游趋势下,不但强化了旅游酒店的业内竞争,也对其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酒店要想保障自身经营业绩,保持自身的市场份额,实施酒店管理创新十分必要,借鉴上述内容,结合自身管理工作实际,有的放矢地加以开展,从而保证酒店管理工作的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许云龙.浅谈旅游酒店的绿色管理[J].中国商贸,2012.5

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范文1篇9

关键词:山西省;旅游;发展;比较;对策

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的东部,省内地形复杂,地貌种类繁多,这些自然文明、历史古迹等要素共同构成了山一无二的旅游资源.但是与其拥有的旅游资源优势不匹配的是其旅游业绩[1].山西省的旅游市场发展,尤其是入境旅游市场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入境旅游发展排名的中下游行列.近期该省提出要做好煤与非煤两篇大文章,其中非煤产业中重点强调的第一大产业便是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因此,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深入剖析山西省近10年的旅游发展变化并与其相邻的4个省区进行比较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1山西省旅游业发展态势分析

2015年,山西省旅游业凭借本省旅游资源的优势和全国“旅游热”的机遇,整体上呈现出平稳的发展态势,旅游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都实现了新突破,成为山西省转型发展的一个亮点.2015年,山西省接待的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6亿人次,同比增长20.2%;全省商业住宿设施接待入境过夜游客59.4万人次,同比增长5.1%;2015年的旅游总收入为3447.5亿元,同比增长21.21%.

1.1国内旅游市场分析从2006—2015年山西省接待的国内旅游人数以及国内旅游收入可知(图1、图2),山西省国内旅游市场[2-4]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从国内游客人数来看,2006—2015年全省接待国内游客数量一直保持快速增长趋势.2015年,山西省的国内旅游者人数达到3.6亿人次,同比增长20.2%.由图1可知,自2006年以来,国内旅游者人数持续增加,但增长率呈现波动.2008年增长率最低,这与当时国内的大环境有关,因这一年1月份南方发生了大面积冰雪灾害,5月份的汶川地震,以及当时国际上金融危机的大背景,都成为影响居民出游的因素.2009年起旅游人数开始回升,在2012年达到最高,这是因为高速公路实行的节假日小型客车免费政策刺激了人们的出游动机[5].随后,游客增长率又出现下滑趋势,但仍高于前几年,说明山西省的国内旅游市场逐步走向成熟.从旅游收入来看,由于国内游客不断增加,所以旅游收入也呈现出了快速增长态势.2015年,山西省国内旅游总收入达到3428.9亿元,同比增长21.2%.由图2可知,旅游收入增长率与国内游客增长率一样呈现出波动,2009年增长率最低,说明虽然2009年旅游人数有所增加,但是游客的消费能力还没有恢复.旅游收入与旅游人数密切相关,因此旅游收入增长率也在2012年达到了最高峰.

1.2国内游客时空分布研究从时间角度出发,用到访率分析山西省近10年的旅游发展变化.国内游客到访率指的是某一地级市接待的国内旅游者数量与同年全省接待的国内旅游者总人数的比值,它可以用来表示接待的国内旅游者数量的年际变化[6].由近10年山西省国内游客到访率的年际变化(图3)可知,太原和大同的国内游客到访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晋中和吕梁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运城、晋城和临汾呈现出上下波动的态势;其余各市则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其中,2006年太原的国内游客到访率高达20.26%,优势地位显著,虽然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接待国内旅游者基数比较大,平均到访率仍达16.4%.晋中从2011年起国内游客到访率陡然上升,在2015年甚至赶超太原跃居第一位.从2012年起,各地市国内游客到访率的差距不断减小,说明在国家发展全域旅游的大环境下,山西省国内游客在各地市的分布越来越均匀,各地市之间的差异在逐渐缩小.从空间角度出发,本文主要选取了旅游区位熵[7]这一指标来分析比较山西省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差异.旅游区位熵反映的是这一区域专业化水平的高低以及这一地区在一定范畴内的旅游地位和作用.计算公式为i=RDP/TDP.i越大,表示这一地区旅游发展的越好.由表1可知,晋中、忻州和阳泉的区位熵始终大于1,表明它们的旅游发展水平相对来说优于其他地区.太原作为省会城市,旅游发展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近10年呈现出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并在2015年跌到了最低点,为0.78.从近10年各地市旅游区位熵差距的变化来看,山西省国内旅游市场的结构差异正在逐渐减小,各地市的旅游发展开始竞争,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发展局面。

1.3入境旅游市场分析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山西省入境旅游市场[8-9]仍然处于低迷状态.根据2014年国家旅游局入境旅游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山西省入境过夜游客人均每天花费175.24美元,与全国的人均水平相比,下降17.4%.在全省的11个地级市中,太原和晋中对入境游客吸引力更大,游客平均停留时间都在2d以上,说明入境游客在目的地的选择上比较倾向于经济较发达的城市.由于数据来源《山西省统计年鉴》从2014年起海外旅游的相关指标都采用了新口径,与之前的统计不一致,因此本文没有把近两年入境游客以及外汇收入的相关数据列入图4中系统分析.从山西省接待的入境旅游者人数来看(图4),虽然近年来入境游客总人数呈现出上升趋势,但是增长率呈现出了上下波动的态势.2009年入境游客增长率跌入第一个低谷区,主要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因为山西省的一些主要客源市场正好是重灾区,例如我国的港澳台地区、日本等;2010年开始入境游客增长率逐渐回升,但2013年再次出现大幅下降,这与全球经济不景气以及与周边国家的冲突等国内旅游环境有很大关系[5].由图5可知,旅游外汇收入增长率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但是仍然明显高于入境游客的增长率,说明国外旅游者在山西省的综合消费相对较高.

1.4入境游客时空分布研究与研究山西省国内游客时间分布的方法相同,本文选取了入境游客到访率这一指标来研究山西省入境游客的时间分布[10-14].由图6可知,2013年以前,各地市入境游客的到访率相对稳定,由于太原是省会城市,具有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较快等优势,因此一直居于首位,具有明显优势地位.2014年,各地市都出现了大的变化,除太原和晋中入境游客的到访率呈现出大幅增长趋势之外,其余各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与受国内旅游大环境影响,入境游客有经济择富的倾向有关,主要表现在经济发达的地级市入境游客相对较多;另一方面,也因晋中市本身对旅游的重视有关,例如,该市连续几年举办平遥国际摄影节、以政府为主导大力宣传推进晋商文化旅游等.用入境动态度对山西省接待的入境游客进行空间分析[16].入境游客动态度是用来研究某一地区在一定时间段内接待的入境旅游者人数变化情况的指标,计算公式:D=(Nb-Na)/Na×1/n×100%,式中:D表示2006—2013年山西省地级市的入境游客动态度;Na、Nb分别表示2006年与2013年山西省地级市接待的入境游客人数;n表示年数[6].从入境游客的动态度来看(表2),全省的入境游客动态度为34.08%,临汾、长治、晋城、朔州、吕梁、阳泉的动态度都比它高,说明这6个地级市的旅游竞争力和旅游吸引力有所提高,特别是阳泉市的提升幅度最明显,动态度达到了197.5%.全省11个地级市,除去大同和忻州以外,各市的动态度都大于30%,表明山西省大部分地级市的入境旅游竞争力都呈现增强的趋势.

2山西与其周围邻省旅游发展的比较

从时间、空间角度对山西省旅游发展的分析可知,山西省国内旅游市场持续高速增长,入境旅游市场企稳回升.为了可以进一步了解山西旅游业发展与其他省份相比存在哪些不足之处,本文选取了山西周边的4个省区,先从接待客流量和旅游收入方面对各省的发展状况进行比较,然后从旅游资源吸引力、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交通区位3个方面出发,进行横向对比分析[17].

2.1国内旅游发展比较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自治区在地理位置上都与山西接壤,地理地貌特征以及历史文化背景都比较相似,因此它们的旅游业发展情况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表3列出了这五个省区近3年来的旅游成果.山西省的国内客流量一直位列第四,仅居内蒙古之上.虽然这与河南、河北两省人口较多有关,但与常住人口相近的陕西相比,显然是落后的.山西省的国内旅游收入一直居于第二,仅在人口大省河南之后[18-19],这说明山西的旅游产品较能刺激游客消费.

2.2入境旅游发展比较由表3可知,2012年山西省的入境游客数量在这5省区中处于中等水平,但是后两年排名下降至末位.由于山西省入境游客数量相对较少,故入境旅游的创汇能力不足.山西省的旅游外汇收入2012年和2013年在这5省中排名第三,到2014年外汇收入为280.73万美元跌至最后.

2.3旅游资源吸引力的比较旅游资源是旅游目的地对游客的核心吸引力,本文选用各省A级景点数以及旅游资源丰度[17]来进行比较分析,其中5A级景点权重为2,4A级景点权重为1.表4中的数据均来源于2015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从表4可知,山西省5A级景点较多,但4A级以下景点较少,因此A级景点总数在五省区中最少.山西省高级别旅游资源丰度为69,仅高于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本身是旅游资源大省,素有“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的美称.与其他邻省相比,山西省4A级以下景点较少,还有很多旅游资源未被开发,知名度不高,没有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资源本身具有的文化价值没有转化为商业价值.因此,要加强对低级景点的建设,充分发挥山西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

2.4社会经济条件和交通区位的比较据2015年人口抽样调查,年末该省常住人口3664万,为5省区中的第四位.生产总值为12802.6亿元,在5省区中最少,说明山西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的上升空间.2015年山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82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454元,处于第四位,与第五位的省区差距并不大,说明该省人民生活水平并不富足,可支配收入较少,导致本省居民出游相对较少,也是国内客流量不足的原因之一.山西省地处中国内陆腹地,境内的交通网络体系发达.截至2015年,山西公路客运量为2.21亿人,铁路客运量为0.74亿人,与国内客流量排名一致,航空客运量为1088.8万人,在5省区中处于落后状态.由于空间距离等因素,入境游客通常选择飞机作为交通工具,因此,发展好航空客运与入境客流量的多少有很大关系(表5).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本文首先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山西省的国内游客和入境游客进行了分析[16].从时间角度来看,山西省的国内客流量和入境客流量都呈现出了较快的发展趋势.从空间角度来看,山西省国内游客逐渐呈现均匀分布,说明省内各地市国内旅游发展的差距在减小;山西省入境游客在经济发达的地级市分布较多.除此之外,各地级市的入境动态度表明,大部分地级市的入境旅游竞争力在明显增强.其次,把山西省和相邻的4个省区进行比较发现:山西省的高级别景点和社会经济条件在这5省区中都处于下游,省内接待客流量相对较少,但是旅游收入较高,说明山西省旅游较好的刺激了旅游者的消费.3.2建议1)合理利用山西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创建一些具有特色的旅游名县、名村,建设旅游强省.创建旅游名县、名村和全域旅游、乡村旅游的发展理念是一致的.具体实施过程要注意4个方面的问题:景区景点的建设,山西省4A级以下景点较少,所以要加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创建一批新的景区景点;注意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例如厕所革命;注意宣传力度,在国内外游客中知名度的大小是直接影响接待客流量的多少的重要因素;注意对旅游市场秩序以及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提高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满意度.2)完善交通体系建设.便捷的交通是旅游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山西省的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比较分散,便利的交通可以缩短旅途时间,减少舟车劳顿.分析表明,山西省在航空、铁路和公路客运量方面都落后于其他省区.因此,要加强机场以及高铁的建设、优化高速公路,开通旅游直达车,使全省的交通体系更加完善.3)开展区域间跨省区的合作[20],与陕西、河南等周边省建立旅游合作发展机制,从产品开发、市场拓展到宣传营销多个方面加强沟通合作,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竞争摩擦还可以拓展本省的市场空间.跨省区旅游合作,可以使旅途的景点串珠成线,满足游客的多种需求.

参考文献:

[1]王玉珍.旅游资源禀赋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研究:基于山西的实证分析[J].生态经济,2010(8):41-45.

[2]郭雪梅,苏建军.山西省国内旅游市场时空特征及其结构演化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12):1342-1344.

[3]姚宏,郭雪梅.山西省国内旅游市场空间结构与差异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5):94-98.

[4]张建忠,孙根年.山西省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2):19-22.

[5]耿娜娜,王建秀,刘亮娇.山西省旅游市场发展态势分析[J].开发研究,2016(3):53-57.

[6]刘丽.2000—2011年山西省入境游客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7(2):123-128.

[7]张佑印,顾静,黄河清.中国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变化的空间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2,32(4):155-159.

[8]李娜,孙虎,吴成基.山西省入境旅游市场分析及发展对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103-108.

[9]刘宇峰,孙虎,原志华.山西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分析及规模预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1):113-117.

[10]高楠,马耀峰,李天顺,等.2001—2010年山西省入境和国内游客时空分布格局及演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7):179-185.

[11]骆培聪.中国大陆入境台胞游客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变化[J].地理研究,2010,29(2):291-302.

[12]陶伟,黄秀波.2000—2009年广东省入境游客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研究[J].人文地理,2012,27(1):113-118.

[13]南宇,赵利敏.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动态演化结构分析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6):220-226.

[14]王强,马耀峰.入境旅游与区域供给系统耦合关联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河南科学,2013,31(5):668-673.

[15]孙根年,张毓.资源-区位-贸易三大因素对日本游客入境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J].地理研究,2011,30(6):1032-

[16]王冠孝,黄解宇.中部地区入境旅游流扩散转移及空间格局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11):1216-1219.

[17]周璐,孙根年.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及与比邻省区的比较[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4(2):184-189.1043.

[18]王伟红,曹新向,苗长虹.近10年来河南省入境和国内游客的空间聚集性分析[J].经济地理,2009,29(6):1011-1016.

[19]邵筱叶,成升魁,李琛.河南省旅游市场分析及客源目标市场选择[J].经济地理,2006,26(1):164-168.

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范文1篇10

[关键词]旅行社;产业集中度;演化;预测;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8-0074-06

1引言

旅行社产业集中度水平与旅行社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及其绩效密切相关。目前,国际旅行社巨鳄凭借其高度集中的资金、技术优势,不断向全球扩张。而我国旅行社行业长期存在“小、弱、散、差”等不良现象,集中度低、竞争力弱已成为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旅行社产业只有进行大规模产业整合,在已有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产业集中度,提高竞争力和增加抗风险能力,尽早适应这种国际竞争的形势,才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对旅行社产业集中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有对我国旅行社产业集中度研究的文献很少,洪梅,李伟、马波,谢守红、罗燕进行过相关研究,主要是对集中度变迁的历史研究及原因进行分析。本文将进一步进行数据挖掘,厘清我国旅行社产业集中度演化规律,预测演化趋势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2我国旅行社产业集中度的测量

2.1测量方法

产业集中通常是指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企业规模扩大的过程。它表现为行业中仅占很小比例的企业或数量很少的企业,积聚或支配着占很大比例的生产要素”’。产业集中度则是判断产业内企业集中、分散状况,即垄断、竞争程度的指标,它一般是以某一产业中前若干家企业的某些指标的合计数占整个产业相应指标的比重来反映。衡量产业集中度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法和相对法。本文将采用绝对法中的集中率测算法。集中率是最基本的集中度指标,它一般是以产业中最大的n个企业(一般为前4位或前8位)所占市场份额的累计数占整个产业市场总额的比例来表示。集中率计算公式为:

式中CR。是指特定行业中规模最大的前n位企业的集中率,Xi是指特定行业中第i位企业的某指标数值(收入、资产等),x指特定行业中所有企业的某指标数值总和,n指特定行业中前n位企业数。该指标是量度产业集中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优点在于计算简便易行,能够较好地反映产业集中的状况和程度,从而显示出产业结构处于何种市场结构状态,即处于垄断或竞争的程度。具体可参照表1相应判定产业属于何种类型的市场结构。

在对1980―2000年共21年的旅行社产业集中度进行度量时,取n=3,即以中国国际旅行社、中国旅行社和中国青年旅行社3大旅行社为基数。在此阶段运用这一指标是因为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大旅行社并不多,特别是在接待入境旅游者方面,“三大社”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但随着旅行社产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新的旅行社的涌现,原来一些小型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旅行社,逐步发展成大型旅行社甚至旅行社集团,占有的市场份额快速扩大,对“三大社”的统治地位进行着强烈的冲击,并在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3大旅行社的地位在不断下降。如果仍然以三家旅行社为基数(n=3),就可能无法准确地反映旅行社产业的集中度变化趋势了。同时,2000年以后“三大社”的相关数据也不易获取。此外,我国的国内旅游这几年发展迅猛,如果再仅从入境旅游市场方面来度量,也难以正确反映近几年我国旅行社产业集中度的演化态势,因此,关于2000年以后的集中度,本文拟以“双百强”旅行社为标本(n=100),以营业收入为指标,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对近几年我国旅行社产业集中度进行度量。

2.2数据来源

随着我国旅行社体制变革及旅行社产业发展,集中度计算方法因时期而异,数据来源也有所不同。1980―2000年集中度计算取n=3,根据1981―2001年的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所公布的数据计算得来。2000―2006年集中度计算取n=100,根据国家旅游局2000―2006年度全国旅行社业务年检情况通报整理得来。

2.3计算结果

1980年到2000年三大旅行社市场集中度变化情况如表2所示。

根据表中三大旅行社的各年度的集中率,可以绘制出我国21年来旅行社集中率演化曲线,见图1。

2000―2006年“双百强”旅行社在国内外旅游市场所占份额及集中率演化如表3、表4、图2和图3所示。

2.4结果分析

从上述图表反映的情况,可以得出我国旅行社产业在市场集中度方面的两点结论:

(1)我国旅行社产业的产业集中度呈下降趋势

在1984年以前,我国旅行社入境接待实行行政垄断,因此“三大社”的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在旅游业发展初期甚至接近80%,显示出极高的集中度。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1984年转发国家旅游局的《关于开创旅游工作新局面几个问题的报告》,废弃“地方不许搞外联”的政策,明确指出要在外联工作上打破垄断思想,允许“三大社”等单位展开竞争,于是各旅行社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创和扩大各自的活动领域和服务对象,三大旅行社的市场集中度于1985年就开始下降到50%以下。1985年后至2000年间,3大旅行社的市场占有率有不稳定的反复现象,期间时高时低,但在总体趋势上是呈下降态势。2000―2006年,即便n=100的情况下,百强国内旅行社的市场份额也不到20%,由17.7%微跌到15.13%,期间虽有反复,但总体上呈现出下跌趋势。而百强国际旅行社占国际旅行社旅游业务营业收入比重在45%至50%的区间徘徊。若按照n=4或者n=8,集中率将会更低。这反映出我国国内旅行社的产业集中度非常低,并且呈现出继续下降的趋势。

西方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产业集中度的水平往往同产业的发展水平相关联,随着产业的发展,产业集中度会有一个从低到高而后趋于稳定的过程。但从我国1980年到2006年的旅行社产业的集中度变化情况看,这种观点似乎与现状相悖。其实不然,因为这一时期我国旅行社产业的发展受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影响很大,经历着政府垄断到市场竞争这一变化中的阵痛,旅行社产业的市场化进程很快,大量的旅行社不断涌现,旅行社的产业集中度下降不可避免。

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范文篇11

关键词:SWOT分析;高端旅游;京津冀一体化

北京作为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它的旅游业尤为受到重视。但是,北京旅游业同时也遭受着环境污染、人才资源稀缺、管理机制欠佳等重大问题。近几年,北京市旅游业发展进入了平台期,基于这种现状本文对北京旅游市场进行SWOT分析。

1北京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随着全民旅游热度的空前高涨以及高端旅游形式的深入人心,北京旅游业长久以来推行的传统形式也面临着重大的改革,这给北京市旅游市场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挑战。

1.1从三个市场的总体来看

北京旅游市场可按照游客的来源分为入境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和在京旅游市场。依据三个旅游市场纵观北京市旅游业的发展态势,分析不同的旅游市场情况对北京旅游业的影响,以及对不同旅游市场进行预测和探究其发展动向的原因。首先,客流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沿一个方向通过线路某断面的乘客数。一个地区的游客客流量可以直观的反应出当地的旅客来往情况,反映出一个地区发展程度以及当地旅游业的繁荣度。北京市旅游总客流量在逐年上升,前四年处于加速上升阶段,最后一年处于减速上升阶段。其中,在京旅游市场和国内旅游市场与总客流量趋势一致,均处于上升态势;入境旅游市场则处于先繁荣后衰退的态势。其次,旅游总收入是指一定时期内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向国内外游客提供旅游产品、购物品和其他劳务所获得的货币收入的总额。这一经济指标综合反映了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旅游经济的总体规模状况和旅游业的总体经营成果。也可以很直观地反映出当地的旅游发展程度,以及消费水平的高低。根据上述可知:北京旅游业总收入、在京旅游市场收入以及国内旅游市场收入处于稳定的增长趋势;而入境旅游市场的收入则处于先增后降的发展趋势。

1.2入境旅游市场发展迟滞

据北京市旅游局网站公布的入境旅游市场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延续了2013年的走势,接待人次指标从最高点时的520.4万人次持续下降为427.5万人次,这与国内旅游的持续向前,出境旅游的高歌猛进背道而驰。入境旅游市场发展慢慢进入低迷状态,从而导致北京市旅游业的发展进入平台阶段。

1.3北京市旅游收入国际逆差持续扩大

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收入的国际逆差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服务等领域,入境旅游服务收入所占的比例最大。其中,由北京市出境旅游形成的国际逆差有70%来源于游客的过度购物,如在港澳地区的消费。此部分逆差,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国内进口商品的税费过高,物流和商品流通所需的费用太大,使大部分进口商品的价格超出了人们的接受范围,进而导致大部分人选择出国购物[1]。

1.4人民大众对高端旅游形式的需求日益增长

高端旅游是大众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新的形式。与传统旅游形式相比,高端旅游在消费水平、消费层次、消费方式等方面有明显的提升,并且对旅游实体经济有较强的带动作用。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旅游的精神、物质等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各国旅游业在旅游服务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北京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端旅游是旅游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旅游市场的重要竞争力。近年来,虽有部分旅游公司意识到旅游业高端旅游形式改革的必要性,但就整个北京市旅游市场机制而言,全面的改革尚未完全推行,这也成为了阻碍北京市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北京市旅游市场SWOT分析

2.1优势

北京市地理位置独特,它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边缘,四周被河北省包围,东南和天津市相接,使其拥有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和条件。此外,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它有着两千多年的建城历史,并一直被视为中国北方重镇和地方中心,其中故宫、长城以及鸟巢等不同景观都绽放出不同的文化色彩。同时,北京市与世界主要国家及地区和国内大部分城市通邮、通航,是国际交往的一个重要枢纽,其便利的交通也为其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2劣势

2.2.1空气污染严重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汽车保有量将近1.4亿。其中,北京以537.1万的汽车保有量高居榜首,超出排名第二位的重庆137.3万辆。一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固然能说明这个城市的繁华情况,但不容置疑的是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一个城市的空气质量问题。北京能够闻名中外,不仅仅是因为北京的名胜古迹,还因为北京是取代伦敦的“震惊中外”的“雾都”。

2.2.2旅游人才稀缺

近些年来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加。但是,由于我国旅游业起步相对较晚,相应的旅游方面的知识系统并不成熟和稳健。并且受到中国的传统思维影响,旅游方面的工作在大多人的印象之中并不算是什么“正经”的工作,这便致使在北京很少有大学设置与旅游业相关的学士或者硕士学位,从而导致旅游业专业人才大量稀缺,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3机遇

2.3.1高端旅游市场

“高端旅游”是指具有一定素养的旅游个体或群体在旅游消费水平、消费层次及消费方式等方面明显高于平均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它着眼于旅游产品高端化、旅游服务高端化等方面,旨在提升广大消费者的旅游质量,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的旅游配套服务。近年来,高端旅游业逐渐成为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大力发展高端旅游业有利于北京市旅游业的长足发展[2]。

2.3.2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趋势

在2007年,以北京-天津-滨海新区为发展轴,以京津冀为核心区、以辽东、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大格局初步形成。同时,北京市委于2015年7月的十一届七次全会通过了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也为加快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背景下旅游业的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京津冀一体化趋势日趋明显,其发展必将对北京市的旅游业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产生一个良好的旅游业发展态势。

2.4挑战

2.4.1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障碍

京津冀经济区正式建立于2007年,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相比,无论是在经济资源,生态环境或是人口社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此外,京津冀都市经济圈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力,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以珠三角洲和以闽东南地区为主的东南沿海经济区的发展相比劣势明显。同时,京津冀地区尚未制定正式的发展战略,各地分散发展,差距日益增大。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三地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致使京津冀经济区的真正优势无法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3]。

2.4.2环境问题突出,加大改善力度

世界卫生组织称,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中国占16个,其中北京的污染严重程度位列国内第一。此外,根据调查显示,北京市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氢化合物等浓度的年日均值均超过国家二级标准。这些环境因素从一定程度上成为了限制北京市入境旅游人数的因素,不利于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3推动北京市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基于以上数据分析,未来北京市旅游市场的运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3.1调整旅游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端旅游

高端旅游业发展规划旨在为各级旅游管理部门、旅游协会、旅游景区(点)、度假区、酒店、旅行社、融投资集团、上市公司等提供专业化、全程化的咨询和顾问服务。在我国,北京高端服务业所占比例约近GDP的40%,其中高端旅游业所占的比例仅有5%左右。大力发展高端旅游业,有利于吸引游客,并在无形中促进着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3.2加强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

京津冀地区陆地相接、文化一脉,得天独厚的优势预示着京津冀三地旅游业的广泛合作空间和光明的发展前景。然而,京津冀三地在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及城市功能角色定位等方面各有不同,三地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子业态各有特色。因此,整合京津冀三个城市的首要任务是要逐渐培养三地形成合作共赢的意识,增强地区间的协调规划,将合作纳入规范化。要对区域文化资源进行最大化的整合、统筹;克服“条块分割”式行政管理模式下的弊端,树立高效的协调工作机制;创意、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的完备,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区域文化要素市场。

3.3吸引多元投资,引进著名品牌

为使北京旅游产业的投资环境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吸引更多的境外和国内的多元投资主体,管理要素显得尤为重要,以及将著名品牌引入北京旅游市场也是重要途径之一。为谋求北京旅游业新的吸引力,就要求北京旅游市场既要内改增效,又要借助外力发展。

3.4改善环境污染问题

从日常生活角度来说,可以限制北京市内机动车使用量,鼓励骑车、步行或乘坐公交地铁出行;从工业角度来看,可选择政策性鼓励高燃煤量工厂改善动力结构的方法,鼓励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工厂提高煤炭的燃烧效率,从而减少煤炭的使用量,或是充分利用对环境污染较轻的清洁能源,如核能、风能等,以此减轻北京的雾霾情况。

作者:王彩铃周伟洁单位: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乔向杰,张凌云.我国国际旅游收支逆差的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5(31).

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范文篇12

【关键词】体育旅游冰雪齐齐哈尔

1.我国冰雪体育旅游发展概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我国冬季户外冰雪旅游发展迅猛,特别是自然风景与冰上运动相结合的冬季体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旅游者的青睐。从2000年发展至今,体育冰雪旅游已经成为喜闻乐见的大众娱乐型体育消费项目,冰雪体育旅游项目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人们积极参与。冰雪体育旅游不仅可以作为娱乐休闲方式,更是一个强体健身、传递感情和达到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从而达到锻炼毅力胆识、完善人格的目的。因此,大力发展冰雪体育旅游,既能因地制宜,丰富和促进北方城市的旅游业发展,推动当地经济,又能增强国民体质,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作为我国冬季冰雪体育旅游的龙头地区,黑龙江省处于北半球中温带,冰雪资源丰富,适于发展冰灯冰雕、滑雪滑冰等冰雪体育旅游项目。近年来,在当地政府重视和指导下,冰雪旅游业已经成为黑龙江地区旅游的支柱产业与重要经济增长点,通过依托当地地理和自然资源优势,形成了冰雪度假游、冰雪艺术游、冰雪风光游三位一体的产品体系。黑龙江地区已成为国内旅游者首选的冰雪旅游胜地,冰雪旅游一直呈稳步上升的发展状态。

2.齐齐哈尔冰雪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

2.1齐齐哈尔冰雪体育旅游的发展特点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地处北纬47度,冬季积雪持续时间长、雪质好、生态环境好,地理条件坡度适中,为冰雪爱好者运动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齐齐哈尔地区年积雪日数大致在在120天~140天,是国内滑雪等冰雪体育旅游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最大冰层厚度达1.27米,是我国冰雪文化、冰雕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历经多年的发展建设,齐齐哈尔市已初步形成滑雪旅游为主,滑冰旅游为辅的大型冰雪体育旅游服务体系。一批滑雪场、雪道等其他类型冰雪娱乐设备相继建立起来,并在逐步完善,例如:旅游滑雪场地、室外人工滑冰场和天然滑冰场等。这些设施的建立为广大冰雪爱好者提供了良好的运动休闲场所。和黑龙江省其他地区相比,齐齐哈尔不仅依托当地丰富的冰雪旅游地理资源,呈现出风景秀美的冰雪旅游景观,还积极打造鹤城独有的特色冰雪旅游项目。齐齐哈尔以历史文化悠久的冰雪博览会、全世界独具特色的雪地观鹤、极富地方特色的关东文化旅游节庆等众多活动为代表,不断推出全新的冰雪旅游产品。以齐齐哈尔市关东文化节为例,此项目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文化节上展出的冰灯、冰雕艺术已闻名世界,极大地提高了齐齐哈尔市的冰雪体育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2齐齐哈尔冰雪体育旅游存在的问题

虽然冰雪体育旅游发展迅猛、势头喜人,但事实上我国冰雪体育旅游在发展上和运行机制上存在很多问题,齐齐哈尔市冰雪体育旅游产业也不例外,如若不能制定出相应有效的改革政策、不能建立科学良性的运行机制,就会严重影响我国冰雪体育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整体宏观布局不合理,资源配置严重重复,呈现出粗放型增长状态;第二,管理粗放,活动场地软硬件以及配套设施质量较低,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在某些旅游场所存在“宰客”“欺生”等不良现象;第三,对环境破坏程度较严重,某些冰雪体育旅游场所对当地的自然景观、自然条件造成破坏,如对森林和草地的随意开采以及如废水废气等垃圾的随便排放。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就会制约齐齐哈尔市冰雪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齐齐哈尔冰雪体育旅游的未来发展前景

齐齐哈尔冰雪体育旅游的未来发展趋势应立足于本地特色,对冰雪体育旅游的现状以及问题做出正确的认识,找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切入点,可以从以下几方向重点发展:第一,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发展冰雪体育旅游事业,地区发展要注重整体宏观规划、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第二,应注重对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对旅游地区的环境开发做出严格规定与限制,保护当地资源与环境,禁止过度开发。第三,加大创新力度,打造独具鹤城特色的冰雪旅游产品。“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是齐齐哈尔全力打造的旅游品牌形象,也是当地生态旅游建设的核心部分。齐齐哈尔应依托这一生态资源以及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打造别具一格的冰雪旅游产品,例如骑马狩猎、破冰捕鱼等带有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与当地其他民俗文化产品相结合,打造集生态文化、体育文化、鹤城文化、民族文化为一体的特色旅游产品。

4.结语

随着齐齐哈尔和所在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健康生活方式将对人们有极大的吸引力,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旅游爱好者参加体育休闲旅游。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资源,齐齐哈尔特色冰雪体育旅游将会更加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白冰.哈尔滨冰雪体育旅游发展目的及途径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

[2]程云峰、李波、李金珠.对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2,03:4-5

[3]桑蔚强.吉林省冰雪体育旅游现状与资源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4]宋景峰.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旅游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延边大学,2012

[5]王诚民、梁洪涛.冰雪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的研究[J].冰雪运动,2007,01:70-72+89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垃圾渗滤液的水质特点范例(12篇)

    - 阅0

    垃圾渗滤液的水质特点范文篇1关键词:城市垃圾渗滤液;处理中图分类号:R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概述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处理一直是填埋场设计、运行和管理中非常棘手的问题.....

    智慧城市基本概念范例(12篇)

    - 阅0

    智慧城市基本概念范文1篇1一、智慧旅游的相关概念智慧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理念与方式,它迥异于传统旅游当中的旅游吸引物或产品类型。它的提出得益于“智慧地球”与“.....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