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湿地的开发与保护范例(3篇)

来源:网友

森林湿地的开发与保护范文

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已走过了30年的历程。3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始终将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摆上了重要日程,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在世界上创造了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光辉业绩。

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随着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重和我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林业建设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在这三十年的岁月中,我国的林业走过了什么样的道路,取得了什么成就,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为此《经济》专访了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

《经济》:在过去的30年里,我国的林业走过了辉煌的道路,请您介绍一下,我国林业建设的主要发展历程?

贾治邦:30年来,我国林业建设一直受到中央领导集体的特别关注,党中央、国务院为推动林业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30年来,林业发展迈出了三大步。

第一步,与改革开放同步,开启了开展大规模生态建设的新征程。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国家恢复了林业部,同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开创了我国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六次会议通过了《森林法(试行)》,并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1981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从此,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亿万民众年年履行植树义务,持续开展了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植树造林运动。30年来,全国共有109.8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累计植树515.4亿株,全民参与、全社会办林业的局面基本形成。

第二步,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形成了全面推进生态建设的新格局。1991年后,同志先后发出了“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再造祖国秀美山川”的号召,进一步动员全国人民植树造林、保护森林。修订了《森林法》,颁布了世界上首部《防沙治沙法》,国务院批准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世纪之交,在对98特大洪水进行深刻反思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投资数千亿元,启动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开辟了生态建设的主战场,形成了全面推进生态建设的新格局。

第三步,构建林业三大体系,迈入了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新阶段。2003年,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2007年,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推动下,我国林业迈入了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其核心内容是,构建林业三大体系:构建林业生态体系就是通过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荒漠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构建比较完善的国家生态安全体系;构建林业产业体系就是通过发展林业十大产业,构建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就是通过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明,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

30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林业建设的投入,中央总计投入林业建设资金近3000亿元,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林业建设资金总额的96%。

《经济》:您多次提到“林业不仅仅能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也为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林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那么,请您具体介绍一下30年来,我国的林业建设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生态良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方面做了哪些贡献?

贾治邦:首先谈谈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的贡献。

通过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我国成为世界上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5300多万公顷,占世界人工林总面积的近40%,居世界首位。全面停止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大幅度调减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采伐量,有效保护了5600万公顷珍贵天然林。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896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1162万公顷、封山育林156万公顷,被广大农民称为生态工程、富民工程、德政工程。长江、珠江、沿海等防护林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为大江大河和万里海疆初步构筑了生态屏障。

另外,通过治理和改善荒漠生态系统,使土地沙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446万公顷,30多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得到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累计完成治理任务860.2万公顷,林草植被总盖度提高了12%,向大气释尘量减少356万吨。全国土地沙化由20世纪90年代末期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新世纪初年均缩减1283平方公里。

并且,通过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的生态功能不断增强。制定了抢救性保护自然湿地资源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基本合拢,近海与海岸湿地得到有效保护,红树林资源逐步发展。建立了三江源部级自然保护区,将生态功能最重要的15.23万平方公里区域纳入保护范围。36处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建立国家湿地公园38处,面积36万公顷,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553处,约1790万公顷、近49%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通过全面保护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了我国最珍贵的自然遗产。通过加强立法执法、强化栖息地保护、拯救繁育珍稀濒危物种等举措,切实保护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全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2531处,覆盖了15%以上的陆地国土面积,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网络,有效保护了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呈现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

通过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和“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不断推进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庄的建设,让城乡居民享受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

连续举办五届的“国家森林城市论坛”使得“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城市森林发展迅速,城市生态系统明显改善,贵阳、沈阳、长沙、成都、广州、包头、许昌、新乡、临安、阿克苏等10个城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以上主要是林业在维护生态安全方面取得的一些成绩。实际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林业产业外延不断拓展,内涵不断丰富,从“独木支撑”,发展为横跨第一、二、三产业在内的重要基础产业。

目前,初步形成了以林木种植、经济林培育、竹藤花卉、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木材采运、木竹加工、人造板制造、林产化工、林机制造、木浆造纸、森林旅游等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30年来累计为社会提供商品材产量17.33亿立方米,人造板、木质地板、竹材及竹制品、经济林产品、松香、家具等产量都居世界前列。2007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25万亿元,为1978年的69.6倍,林产品国际贸易总额达到570亿美元,我国已经成为林产品生产大国和国际贸易大国。

除此之外,在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方面,森林文化、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关爱野生动物文化、湿地文化、森林旅游文化、森林保健文化、森林休闲文化等生态文化日益兴起,生态文化不断繁荣,生态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不但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还净化了人的心灵,提升了人的修养,陶冶了人的情操,推进了全社会进一步树立生态文明观、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

30年来,林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林业利用外资72.51亿美元,与世界上1/3的国家和数十个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与10个国家签署了12个政府间协定,与37个国家签订了45个部门间林业合作协议,参加了11个有关林业和生态建设的国际组织和国际公约。特别是2007年9月8日,主席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15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倡导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受到各成员国领导人的普遍支持,并被纳入《悉尼宣言》及其行动计划。这是我国首次在多边外交领域提出的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和森林可持续管理的倡议,这项倡议已于2008年9月在北京正式启动实施。

《经济》:您曾说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中国深化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对改革开放30周年的最好纪念,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通过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广大的林农能获得什么实惠?

贾治邦:30年来,林业改革不断深化。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束缚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革新,林业生产力不断得到解放和发展,人民群众经营林业得到的实惠不断增加。

200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目前,这项涉及25亿亩集体林地、关系9亿农民的农村经营制度的重大变革正在全国展开,极大地解放了林业生产力,得到了亿万农民的衷心拥护,必将成为林业发展和农村改革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必将对中国今后30年改革开放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就是让“群众的山林群众做主”。这项改革最核心的内容是明晰产权,就是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落实到农户,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

《经济》:如果说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走的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那么于改革发展同步的林业建设是不是也有着“中国特色”?另外,我们30年来,经过探索和实践积累的经验对于未来的林业发展有何深远影响?

森林湿地的开发与保护范文

维护森林生态安全的重大战略意义

强调,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是国家、民族最大的生存资本,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关系生存安全、淡水安全、国土安全、物种安全、气候安全和国家外交大局。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深刻认识维护森林生态安全的重大战略意义,努力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战略视角和根本遵循。

森林关系淡水安全。指出:“如果破坏了山、砍光了林,也就破坏了水,山就变成了秃山,水就变成了洪水,泥沙俱下,地就变成了没有养分的不毛之地,水土流失、沟壑纵横。”据专家研究,林地平均最大蓄水能力是荒地的30?40倍。我国现有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涵养水源量达5807亿立方米,相当于近15个三峡水库设计库容。保护森林就是保护水资源,破坏森林必然导致水资源短缺。关于森林关系淡水安全的深刻论述,指明了我国维护淡水安全的根本之策。

森林关系国土安全。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由于历史上森林大面积消失,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石漠化、盐渍化等国土生态安全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监测,我国沙化土地面积达173.1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03%;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29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0.7%。关于森林关系国土安全的深刻论述,为我国加大水土流失、荒漠化和石漠化治理力度,维护和拓展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指明了方向。

森林关系物种安全。森林是“物种之家”。保护物种,关键是要保护森林,保护物种的栖息地。由于森林退化,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濒危物种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物种是人类食物和药物的基本来源,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物种一旦消失就不可复生,人类就将永远失去这些基因。作出森林关系物种安全的深刻判断,并亲自对保护濒危物种资源多次作出具体部署,充分表明了保护最珍贵自然遗产的战略眼光和战略定力。

森林关系气候安全。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和吸碳器。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大约储存了2.48万亿吨碳,其中1.15万亿吨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联合国已将增加森林碳汇列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举措。在全球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庄严承诺,到2030年我国森林蓄积量要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对维护全球气候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森林关系生存安全。指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长期以来,人类对森林的破坏不断加剧,造成并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科学家预测,如果森林从地球上消失,陆地的生物、淡水、固氮将减少90%,生物放氧将减少60%,人类将无法生存。我们必须从保障人类文明和生存安全的高度,切实维护森林生态安全,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增强生态功能,保护好每一寸绿色。

党的十以来我国维护森林生态安全取得重大进展

党的十以来,各级林业部门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林业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在维护森林生态安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坚持生态优先,林业功能定位实现历史性转变。长期以来,我国林业形成了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上世纪90年代末,林业工作的重心开始转向生态保护与建设,但由于体制机制没有进行相应改革,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仍按企业对待,实际上无力保障生态建设。党的十以来,特别强调,林业就是要保护好生态,要为建设美丽中国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在这一指导思想的引领下,全国林业系统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推进林业发展模式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修复和建设为主转变、由利用森林资源获取经济利益为主向以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转变,并逐步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实现了林业功能定位的历史性转变。

坚持严格保护,天然林资源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指出,森林是我们从祖宗继承来的,要留传给子孙后代,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必须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为子孙后代留下美丽家园,让历史的春秋之笔为当代中国人留下正能量的记录。同时,明确要求“争取把所有天然林都保护起来”。根据总书记的重要指示,2015年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2016年全国天然林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及其实施,成为我国林业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坚持系统治理,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取得新成效。按照的要求,我们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荒山造林、退耕还林、城市绿化、农田防护林建设、湿地保护、防沙治沙、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十二五”时期,我国完成造林4.5亿亩、森林抚育6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蓄积量达到151.37亿立方米,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自然湿地保护率提高到46.8%,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全国沙化土地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我国成为全球防治荒漠化成效最显著的国家。

坚持改革创新,林业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提出,要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创新林业治理体系,并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林业改革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首次对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林业改革发展进入了国有林场、国有林区、集体林权制度三大改革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同时,国家储备林制度建设、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编制林业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等改革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坚持共享发展,林业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全面提升。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林业是生态产品的主要提供者,我们坚持发展林业依靠人民、发展林业为了人民,实现了林业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全面提升。国家林业局和国家统计局的研究表明,全国森林年生态服务价值达12.68万亿元。2015年,我国林业总产值达到5.81万亿元,是2010年的2.5倍,成为世界林产品生产贸易第一大国。特别是“十二五”时期林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作出了重大贡献。

“十三五”时期维护森林生态安全的重点任务

维护森林生态安全任重道远。“十三五”时期,我们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维护森林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以增绿增质增效为基本要求,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确保到2022年,全国林地保有量达到46.8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04%,森林蓄积量增加到165亿立方米以上,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建成。

全面加快国土绿化。深入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等重大工程,加快三北地区、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地区造林绿化步伐。创新产权模式和国土绿化机制,深入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充分利用村边路旁、不宜耕作的农用地等土地资源开展造林绿化,努力扩大森林面积。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质量优先,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今后5年,全国每年要完成营造林1亿亩、森林抚育1.2亿亩。

全面保护天然林。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把19.44亿亩天然乔木林和10.22亿亩天然灌木林、未成林封育地、疏林地全面保护起来。健全和落实天然林管护体系,加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对具有重大保护价值的天然林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通过建立部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实行重点保护、永久保存。加强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增加国内木材供给,为全面保护天然林打下坚实基础。

全面保护自然湿地。森林可以为湿地提供重要水源,湿地又可以为扩大森林面积创造良好条件。要建立健全湿地保护制度,将所有湿地纳入保护范围。加快制定《湿地保护条例》,实行湿地资源总量管理,明确各级政府和管护主体的保护责任。推进湿地产权确权试点,探索建立分级行使所有权的体制。抓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完善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加快推进退耕还湿,扩大湿地面积,提升生态功能。

全面保护沙区植被。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制度,严格保护沙区植被。抓紧分解落实沙区植被红线,用最严格的手段保护沙区植被和荒漠生态系统。实行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抓好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建设,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加快改善沙区生态状况。

全面保护野生动植物。加快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调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加快建立一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类型的国家公园。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建设,建设生态廊道,保护好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工程,建设一批野生动植物基因库和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

森林湿地的开发与保护范文篇3

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承担者,肩负着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治理和改善荒漠生态系统及维护生物多样性、弘扬生态文明的重要职责。面对生态恶化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威胁,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林业与生态建设,在生态建设中赋予了林业首要地位,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赋予了林业重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赋予了林业基础地位;从维护本国生态安全和全球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以对人类、对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持续开展了中国历史上乃至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林业与生态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有效改善了中国的生态状况,而且为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选择

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国政府在领导人民摆脱贫困、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一直以战略眼光关注着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森林问题、生态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以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为标志,逐步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以同志为核心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森林问题极为重视。*年,同志向全国人民发出了“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的号召。*年,他又进一步指出:“要看到林业、造林,这是我们将来的根本问题之一。”这一时期,中国政府确定了“普遍护林、重点造林”的方针,有力推动了森林资源发展。

*年,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同时,带领中国人民开展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植树造林运动。*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并决定*月*日为中国植树节。*年*月,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从此,从中国最高领导人到亿万民众持续*年,年年履行植树义务,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亿人次,义务植树*亿株。当时一位关注世界森林的当代著名林学家、英国人理查德·迈克尔评价说,中国的义务植树,为全世界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改善生态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中国政府的决心也是极其坚定的。*年后,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又发出了“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再造祖国秀美山川”的号召,进一步动员全国人民植树造林、保护森林。中国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世界上首部防沙治沙法也在中国诞生。中国政府制定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建设祖国秀美山川,是把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重大战略部署。”*年,刚刚走进小康的中国毅然决定,在今后十几年内,投资几千亿元,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

在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如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的基础上,继续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着创新和发展。*年*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年*月,中国政府又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发出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工作的通知》,制定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从而在全国形成了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荒漠生态系统、全面推进生态建设的基本格局。

在深刻总结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世界各国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中国政府以对民族和人类高度负责的精神,提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战略思想,并将“建设生态文明”、“成为生态环境良好国家”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描绘了新世纪中国生态建设的宏伟蓝图。生态文明是继人类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形成的新型文明形态。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落实和成果的反映,它摈弃了人类破坏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理念和行为,走上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并主动开展生态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伟大征程。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世纪人类文明的旗帜和方向。中国政府和人民在经过艰辛探索、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作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选择,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在自身走文明发展道路的同时,也在谋求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在*年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主席从维护全球气候安全的战略高度,向世界庄严承诺:到*年中国森林覆盖率将由现在的*.*%提高到*%,并提出了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的重要倡议。这是中国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促进世界文明发展又迈出的重要一步。

二、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

中国政府把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放在了生态建设的首要位置。经过中国政府和人民长期艰苦的努力,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时的*.*%,增加到目前的*.*%,森林蓄积量达到*.*亿立方米,活立木蓄积量达到*.*亿立方米。

(一)人工林面积占世界人工林面积近*/*。目前,中国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多万公顷,占世界人工林总面积的近*/*,居世界首位。*—*年全球年均减少森林面积*万公顷,而中国年均增加森林面积*.*万公顷。中国人工林年均增量占全球人工林年均增量的*.*%。这一重大成果,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全球森林评估报告指出:在全球森林资源继续减少的情况下,亚太地区森林面积出现了净增长,其中中国森林资源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其他地区的森林高采伐率。

(二)严格保护天然林。中国天然林面积为*.*亿公顷,占森林总面积的*%。为加强天然林保护,在试点阶段投入*亿元的基础上,中国政府决定,从*—*年投入*亿元,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经过*年的努力,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减少森林资源消耗*.*亿立方米,有效地保护了*.*万公顷森林,工程区内净增森林面积*.*万公顷,净增森林蓄积*.*亿立方米。

(三)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森林资源管护制度。一是建立了以森林限额采伐、林权登记发证、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和森林资源定期清查为主要内容的森林资源管理制度。二是建立了以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为主要内容的森林资源保护制度。*年来,中国森林火灾受害率平均控制在*.*%。以下,低于世界同期平均水平。三是建立了森林资源监督制度。这些制度的形成,促进了森林资源消长的良性循环。

三、发展碳汇林业和生物质能源

森林是陆地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和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这是森林的“碳汇”功能。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了*.*万亿吨碳,其中*.*万亿吨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森林还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生物质能源,就其能源当量而言,是仅次于煤、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而且具有清洁安全、可再生、不与农争地、不与人争粮等优点。中国政府通过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提升森林的“碳汇”功能,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中国森林资源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年,中国通过持续不断地开展造林和森林经营,累计净吸收二氧化碳*.*亿吨,通过控制毁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亿吨。*年中国森林净吸收了约*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占同期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以上。*年底,来自中国、芬兰、苏格兰及美国等国的*位不同学科的国际著名专家共同对全球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进行了评估。一致认为,*—*年间,中国是世界上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生态价值。

(二)建立中国绿色碳基金。为推动全社会参与植树造林,应对气候变化,*年*月,中国国家林业局联合有关单位和机构成立了中国绿色碳基金。该基金是中国绿化基金会的专项基金,旨在通过企业、个人或组织出资造林吸收二氧化碳,并将所造林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登记在出资方的社会责任账户并予以公布,以此为减缓气候变暖作出贡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已先期注资*亿元人民币。

(三)大力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中国现有灌木林、薪炭林、林业剩余物,每年可提供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生物量为*亿吨左右,折合标准煤约*亿吨。中国木本油料树种总面积超过*万公顷,种子含油量在*%以上的植物有*种。中国森林资源中果实富含淀粉的树种也很丰富,如栎类果实经加工提炼可转化燃料乙醇和生物化工产品,现有面积达*多万公顷。中国现有宜林荒山荒地*多万公顷和近*亿公顷的盐碱地、沙地以及矿山、油田的复垦地等边际性土地。为大力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中国政府编制了《全国能源林建设规划》、《林业生物柴油原料林基地“十一五”建设方案》。中国国家林业局先后与中国石油、中粮集团、国家电网公司等开展了合作。*年已在云南、四川、湖南、安徽、河北、内蒙古、陕西等省区合作建设油料能源林基地*万亩,并积极推动林业生物柴油加工业的发展。

四、沙化土地治理

中国是受土地沙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沙化土地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为遏制土地沙化,中国政府坚持科学防治、综合防治、依法防治的方针,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不懈的顽强奋斗,使沙化土地扩张趋势初步得到遏制。全国土地沙化由*世纪*年代末期年均扩展*平方公里转变为新世纪初年均缩减*平方公里。

(一)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这项工程建设范围涉及中国北方*个省区市的*个县,规划造林*.*万公顷,建设期*—*年,将历时*年。经过近*年的建设,累计造林保存面积*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年的*.*%增加到*.*%,森林蓄积量由*.*亿立方米增加到*亿立方米;*%的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营造经济林*万公顷,年产干鲜果品*万吨,占全国产量的*/*。

(二)强化京津风沙源治理。中国政府于*年启动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省区市的*个县(区、旗),规划治理总面积*.*万公顷。到*年,工程累计完成治理任务*万公顷,实行禁牧面积*.*万公顷,生态移民*.*万人。*年与*年相比,工程区林草植被盖度平均提高了*%—*.*%,植被多样性指数提高*.*—*.*,向大气释尘量下降*.*%。

(三)建设规模宏大的农田防护林体系。中国平原地区耕地和人口约占全国的*%,是粮食主产区,也是无林少林地区。为了改善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中国政府组织人民大力开展平原绿化。从*年到*年,全国平原地区累计完成造林*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年的*.*%提高到现在的*.*%,新营造农田防护林*.*万公顷,农田林网控制率由*年的*.*%增加到现在的*%,*万公顷农田得到保护。

五、湿地保护与恢复

中国湿地总面积约为*多万公顷,居世界第四位、亚洲第一位。中国湿地保存了全国*%的可利用淡水资源。中国湿地保护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保护强度大,已取得显著成效。

(一)实施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年,中国政府编制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年)》,计划投资*亿元,实施*多个项目。目前,已审批实施近*个项目。在国家项目的示范带动下,全国已建立国家湿地公园*处,面积*万公顷;建立*多处湿地自然保护区,使*万公顷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二)加强三江源湿地保护。三江源是指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为保护这一地区的湿地,*年中国政府建立了三江源部级自然保护区,将生态功能最重要的*.*万平方公里区域纳入保护范围;*年制定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计划投资*亿元,对河流、高原、湖泊、沼泽等类型的湿地进行重点保护,同时通过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措施,全面保护和恢复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增强水源涵养能力。

六、水土流失治理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新中国成立以来,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取得了重大成果。

(一)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年长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后,中国政府把“封山植树,退耕还林”放在灾后重建综合措施的首位,并作出了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年,*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个县、*.*亿农民,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万公顷、封山育林*万公顷。中央财政需投入*亿元,到*年已投入*亿元。为确保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年*月,中国政府又作出了现行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期满后再延长一个周期的重大决策,中央将新增投入*亿元,使退耕还林工程总投入达到*亿元。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占国土面积*%的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了*个多百分点,有效减轻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据四川省水文监测,实施退耕还林等工程后,*年与*年相比,长江一级支流年输沙量大幅度下降,其中岷江夹江站减少*.*%,嘉陵江亭子口站减少*%,涪江射洪站减少*.*%。

(二)实施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长江流域涉及*个省区市,总面积约*万平方公里。由于长期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人为破坏,长江流域森林植被大量减少,生态严重恶化,洪灾、旱灾、泥石流成为长江流域的三大心腹之患。为恢复长江流域的森林植被,*年中国政府启动了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共完成营造林*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净增*.*个百分点。

(三)构筑万里海疆生态屏障。*年中国政府启动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工程覆盖沿海*个省区市、*个有海岸线的县,累计完成营造林*.*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增加*.*个百分点;新造和更新沿海基干林带*公里,使海岸基干林带达到*.*万多公里。为吸取印度洋海啸的惨痛教训,中国政府已经进一步修编了工程建设规划,决定到*年,再投资*.*亿元,全面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

七、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

中国野生动植物极其丰富,仅脊椎动物就有*种,居世界前列;高等植物达*万多种,居世界第三位。中国政府于*年实施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野生动物保护。一是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立法并切实加大执法力度。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组织开展了“绿盾行动”等一系列专项执法行动。二是强化栖息地保护。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等形式,有效保护和改善了野生动物栖息地。三是拯救繁育珍稀濒危物种。圈养大熊猫种群达到*只,野外种群数量达到*只;朱鹮从*年发现时的*只,增加到*多只。四是积极推动野生动物资源繁育。五是建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在候鸟等野生动物重要聚集分布区域建立了*处部级、*处省级和*余处市县级监测站,布设监测点和巡查路线近万处。

(二)野生植物保护。中国政府颁布了《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初步建立起野生植物就地保护网络体系,涵盖了*%的高等植物种类和*多种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主要栖息地。建立了*多处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育、基因保存中心和*多家植物园、树木园,保存了中国植物区系成分植物物种的*%,上千种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三)自然保护区建设。中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处,覆盖了*%以上的陆地国土面积,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建设各类自然保护小区*万多处,总面积*多万公顷。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类型齐全、功能完备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有效保护了*%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的野生动物种群和*%的高等植物群落。

八、发展林业产业

立足国内解决木材需求是中国的基本政策。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和解决国内的木材需求,从*世纪*年代开始,中国陆续建立了*个国有林场,森林面积达*.*万公顷,其中培育人工林*.*万公顷,*世纪*年代又大力推进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年中国政府又启动了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目前,全国已营造速生丰产林*万公顷。

在以速生丰产林、纸浆林、能源林等为主的林业第一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以木材加工为主的林业第二产业迅猛发展。中国人造板、木质地板、竹材及竹制品、家具、松香等产品产量均已位居世界前列,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而且为繁荣国际市场发挥了作用。

九、构建生态文化体系

生态文化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的文化。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生态文化,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致力于使全社会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

中国政府把生态教育作为全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了《关于加强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意见》。每年开展“关注森林”、“保护母亲河”行动,在植树节、国际湿地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等重要纪念日,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拍摄制作了系列电视专题片《森林之歌》,中央电视台开办了“人与自然”、“绿色时空”、“绿野寻踪”等专题节目。创办了《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林业》、《森林与人类》、《国土绿化》、《生态文化》等报刊。树立了林业英雄马永顺、治沙女杰牛玉琴和治沙英雄石光银、王有德等先进模范人物,坚持用榜样的力量推动生态建设。

深入开展“林业与构建和谐社会”、“林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林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林业与国家安全”、“林业与节能减排”等重大生态课题研究,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出版了《新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论林业与生态建设》、《论林业》、《论林业》、《刘少奇论林业》、《生态文化建设论》、《生态文明建设论》等重要图书。举办了中国林业产业国际博览会、森林旅游博览会、花卉博览会、生态文化节、竹文化节、湿地保护论坛、国际沙漠论坛、绿色财富论坛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及“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等活动。

十、加强生态领域国际合作

生态危机没有国界,保护生态需要全球的共同行动。中国政府在加强生态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领域的国际合作,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推进全球生态建设事业的发展。

(一)认真履行国际公约。

——中国于*年*月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年和*年连续当选为公约常委会副主席国和亚洲地区代表。中国成立了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履约管理体系。

——中国于*年*月*日加入湿地公约,目前为公约常委会成员国和公约财务小组成员国。中国将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作为中国政府在可持续发展总目标下的优先行动,认真履行公约的各项义务和对国际社会的承诺。中国政府先后成立了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和中国履行湿地公约国家委员会。

——中国于*年*月*日加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根据京都议定书规定,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目前不承担减排义务。但中国政府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主动实行节能减排,并积极与发达国家合作开展清洁发展机制下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

——中国于*年*月*日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国政府建立了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基本制度,实行了野生生物资源有偿使用和限额使用制度;制定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林业行动计划》、《中国*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

——中国于*年*月*日加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担任第一届科技委员会主席和第六届缔约方大会副主席。中国制定并实施了国家履约行动方案,将荒漠化防治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和战略。

——中国于*年*月*日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中国政府颁布实施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初步形成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机构体系框架。

(二)全面加强国际合作。中国先后与世界上*多个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中国国家林业局代表中国政府先后与*个国家签署政府间合作协定,与*个国家签署了*个部门间合作协议(备忘录)。

十一、提供有力支持保障

中国已经走上了依法治林的轨道,形成了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了执法体系。建立了林政管理、森林公安、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防火、植物检疫等方面的执法机构和队伍。

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大幅度增加了生态建设投入。“十五”期间,国家共安排林业投资*亿元,是新中国成立后前*年总和的*.*倍。

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国家、省、地、县四级林业科学技术研发体系、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体系、技术标准与质量监督体系、林业科技管理体系。“十五”以来,完成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制定了《林业科学和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国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取得了*多项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方面的重要科研成果,推广了*多项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林业科技贡献率已由*年的*.*%提高到*年的*.*%。

十二、生态建设的战略重点

中国的林业与生态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中国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实现生态良好的目标,任务极其艰巨。中国政府站在维护国家和全球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将继续实施宏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力争改善中华民族的生存条件并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较大贡献。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中国政府将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力争到*年森林覆盖率达到*%,增加森林的固碳总量。加快构建“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推动亚太地区森林资源恢复和发展。

——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继续实施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工程,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

——治理和改善荒漠生态系统。坚持科学防治、综合防治、依法防治的方针,加强“三北”防护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管理,加强重点地区防沙治沙和石漠化治理,加快推进从“沙逼人退”向“人逼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力争到*年,使中国湿地自然保护区达到*个,国际重要湿地达到*个,*%以上天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形成较为完整的湿地保护和管理体系。

——严格保护生物多样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得到恢复和增加,所有的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得到良好保护,维护物种安全。

——努力保障木材供应。立足国内保障和改善木材等林产品供给。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力争到*年完成*万公顷的建设任务。

——大力发展木本粮油。力争到*年,使我国人均占有食用木本植物油达到*.*公斤,人均占有水果达到*公斤,人均占有木本粮食*公斤,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国民营养水平作出贡献。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农村产业发展的建议范例(3篇)

    - 阅0

    农村产业发展的建议范文会议指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2016年农业农村发展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农业农村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稳中有新的良好态势,农业结构调整稳健起步,农.....

    景观照明工程的作用范例(3篇)

    - 阅0

    景观照明工程的作用范文关键字:景观照明LED景观灯节能1、引言1.1研究目的和意义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和亮化工程全面展开,与此同时,配套的景观照明能耗呈逐.....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