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建设方案范例(3篇)

来源:整理

体育课程建设方案范文篇1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

1前言

高等体育院校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是培养人才的蓝图,其内容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课时分配及各教学环节的安排等。其中,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的核心,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影响人才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最主要的手段[1]专业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的设置应该紧紧围绕专业的培养目标。

我校于2002年开设社会体育专业,但由于专业开设的历史较短,其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等都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为了科学合理的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对我校社会体育专业2007-2012年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发现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对于如何合理的构建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出符合社会与市场需求的高质量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提出一些意见及建议,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提供参考。

2我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2.1.1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不相适应:我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为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通过分析我校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发现,开设的课程与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目标相关性比较小,而且通过访谈一些同学,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并不了解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具体工作内容,对于这个职业应该具备何种职业技能、需要了解和掌握哪些知识体系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从中可以看出,与这一培养目标相对应的课程在设置或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2.1.2课程设置门类较多但主导方向模糊:由于许多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相关性不强,使得课程的门类较多,但开设方向比较零散,没有统一的主导方向。

2.1.3课程门类众多但学时有限:许多比较普及的大众体育项目如游泳、健美操、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体操、武术、田径、瑜伽等等均有开设,然而除了作为主项提高的项目外,其他课程只有十几到二十多个学时,再加上学生精力有限,面临就业时才发现自己没有真正掌握一项运动。

2.2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实践是证明理论的唯一真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后,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2.2.1有些课程在设置中都有所设计,然而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由于一些原因一些课程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如:艺术性限定性选修课也由于一些原因最后变为全校性公共选修课一样;专业方向特色课程中的非限定性选修课设计的诸多课程,由于一些原因也由原本的应该学生自主选择变为有系里商议决定开设的课程,学生自由选择的余地不多。

2.2.2实践环节课程,如门球、垂钓等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受到我校的条件制约成为一种“走过场”的形式,而舞龙舞狮课程由于没有师资无法开展。

3影响我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因素

3.1师资队伍的结构

社会体育专业的建设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其中,师资建设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开办的历史较短,社会体育专业师资缺乏,现有教师绝大部分都是原体育教育专业毕业出来的教师担任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教学,而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却只有一位,师资队伍不齐全,这使得我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等方面受到限制,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由于缺乏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师无法开设相关方面的课程;出现为了迁就教师结构而只能开设体育教师方面的课程,使得在专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无法完全脱离体育教育专业的影响,与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相符。

3.2教学成本限制

限制与教学成本和办学条件的限制,选修课程的开设门类有限,发展的方向有限,如艺术性限定性选修课虽有设置,但在实际的开展过程却是同学校性公共选修课一样,在其中选修课程,完成两个学分的修习,让艺术性限定性选修课成为摆设;专业方向特色课程中的非限定性选修课设计的诸多课程,出于教学成本的考虑,由原本的应该学生自主选择变为由系里商议决定开设的课程,原本开设的多种选择课程也只是一个形式;课程设置门类较多但主导方向模糊,也是由于教学成本考虑开设一些学校现有的课程,导致课程开设的门类虽多,但主导方向模糊。

3.3场地设施不足或缺乏

我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因客观条件的制约,课程的开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只能开展一些对体育场地的要求较小或现有场地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中缺乏高端体育休闲娱乐项目,一些比较流行如:水上运动、高尔夫球等因缺乏场地等原因课程开设受到限制,无法开展;游泳、门球等也因场地的缺乏,在校外开展,课程开展限制多,课时等受到限制,有些课程只是一个走过场的形式,影响了教学的质量;乒乓球、台球、健美运动的场馆面积有限,环境设施较差,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缺乏专门的瑜伽室、跆拳道馆、游泳馆等教学环境,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我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制约了我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对我校培养出高质量的社会体育专业高级人才产生限制。

4对策及建议

4.1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师资队伍的结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设置,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让原有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通过进修、自学等方式,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适应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需要,改变师资队伍结构,同时不断引进或外聘既有知识又有丰富经验的社会体育专业教师,增加本专业的活力,让“两代”教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以促进教学质量?。鼓励教师不断的进修,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以便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学习。

4.2体育场馆设施建设

体育设施是课程设置的基础,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是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以开展的保障。在体育场馆建设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是资金问题。而在体育场馆的建设中如游泳馆建设,建议可以通过同社会上的企业或组织联合投资,达到双赢的效益,既解决我校体育场馆建设中的经费问题,课程设置或开展中遇到的场馆不足问题,又能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或者与我校乐森田径场建设的途径一样,通过校友回报母校,以捐赠或其他方式,使学校体育场馆建设中的资金问题得到解决。

4.3教学成本投入及实践环境的建设

通过财政拨款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调整学费的使用比例,加大课程设置的投入力度;学校体育场所有偿对外开放,增加学校收入,用于改善体育设施,通过加大教学成本的投入,使我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限制减小,课程设置更加合理、规范。

通过加强同社会上的健身俱乐部、健身会所、晨练点以及社区体育锻炼点等实践场所的联系,建立实践平台,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与体育相关健身指导或兼职工作,将学校所学应用到实际中,既能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又能赚取额外的收入。

4.4根据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设置课程

加强国家有关部门的宏观调控,公布前几个年度的相关专业的就业情况以及社会对相关方面的人才的需求程度根据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来设置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结合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与实际接轨,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冯晓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研究[J].山西师大体学报,2004,19(1):34-36.

[2]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编.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培养教材(部级).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教务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M].2010,75-79.

[4]陈章玉.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社会体育专业方向设计及课程设置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9):1262-1263.

体育课程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制药工程;人才培养;“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制药工程是应用化学、生物技术、药学、工程学、管理学及相关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解决制造药物的实践工程,是研究药物制造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为适应地方医药经济发展需要,2005年我校率先在农林院校中开设制药工程专业。制药工程专业作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虽然经过多年的建设,仍存在专业特色不鲜明、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不强、实践环节薄弱、人才培养方式单一化等诸多现实问题。结合我校制药工程专业6届毕业生的就业、考研及医药产业对制药人才的需求实际,基于“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我校重新制定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希冀于以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目标,专业建设为主线,紧抓专业定位、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研究、实验实践六大环节,使培养的大学生具备学习能力、职业道德素养、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可迁移性技能。

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管理教学过程、实现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的纲领性文件和基本依据。

一、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崇尚学术、特色发展”的核心办学理念,坚持“重基础,强实践、多能力、高素质”的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一改过去常常提到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教育理念,更加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原则

(一)准确定位目标明确的原则

专业培养方案要符合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专业规范,满足与本专业相关的认证标准或评估标准要求,结合本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科学合理地制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二)加强课程平台建设的原则

为增强人才的适应性,切实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构建“3+2”课程体系即“平台+模块”课程体系。“3”指三个平台,即:通识教育课平台、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2”指两个模块,即:专业课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

(三)坚持整合教学内容的原则

教学计划是学校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教学文件。精心设置专业课程,科学合理设置必修课与选修课,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专家或企业家的讲座以及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精简课程门数,整合教学内容,进行课程重组,引入科研或教研的新成果和学科发展的新思想,加强学科间交叉,构建融会贯通、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四)强化实践提高能力的原则

增加实践环节,培养实践能力。制药工程专业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25%;按照课程群将分散设立的实验进行整合,超过30学时的课程实验单独设实验课程;设立一定数量的创新性实验项目;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三、“平台+模块”课程体系设置

(一)总体结构

课程体系设置采用“平台+模块”的结构形式,即:通识教育课平台、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专业课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课程按性质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必修课占总学分的80%,选修课占总学分的20%。课程体系学分分配表参见表1。

(二)平台结构

平台结构分通识教育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三大平台。

1.通识教育课平台:通识教育课平台体现本科教育的基础性,注重人文素质,文理交融,科学精神,身心健康,就业指导。强调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本平台分为通识教育必修课(简称:通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简称:通选课),总学分为53学分,其中通修课40.5学分,通选课12.5学分。通修课主要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外语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体育课、军事理论课、形势与政策等。通选课要求每个学生选修通选课不得少于12.5学分(选修超过12.5学分按12.5学分计算)。

2.基础课平台:基础课平台是数学、物理、化学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等课程,强调重基础。

3.专业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体现融通性,注重学科交叉,强调课程综合,系列课有机联系。按相同一级学科或学院内的各专业基础课打通培养。

(三)模块结构

模块结构分为专业课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两部分。

1.专业课模块:专业课模块体现专业特色或现代化大农业特色,拓展专业面,注重因材施教及创新意识的培养,由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课程根据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经论证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列专业选修课学分不少于学生应选学分的1.5倍,并且要选部级精品专业课2~3门作为选修课。

2.实践教学模块:实践教学模块体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强调课内外结合。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专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一般为26周。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创新实践活动学分不占实践教学模块学分,但可计入通选课学分或置换相关类别的选修课学分。在实践环节,本科生实施导师制,鼓励更多的学生从二年级进入实验室和研究室,培养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

培养方案是教学工作的基础性、指导性文件,也是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执行文件。针对培养方案设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专业课程的授课中,精简课程之间的重复部分,突出应用知识的讲解,与时俱进,根除陈旧的知识,改革过于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注重讨论式、案例式、研究性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开展,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主动参与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课程设置中杜绝因人设课或因无人而不设课的现象。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施过程中,准确分析和把握制药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紧密结合自身的办学实际和特色,体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又要有利于学生全面、持续、协调发展,实现制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许明丽,赵广荣,白鹏等.国外高校制药工程专业教育[J].化工高等教育,2004,(1):12-14.

[2]李华.以教育科研促进制药工程专业课程改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9):50-52.

体育课程建设方案范文

收稿日期:2014-04-12

作者简介:戴昕(1962-),男,吉林双阳人,吉林建筑大学校长,教授;王丽霞(1972-),女,吉林通化人,吉林建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教授;刘焕君(1981-),女,山东庆云人,吉林建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于建军(1978-),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建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单位资助规划课题《土建类高校专业教育与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教育相衔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FFB090578),主持人:戴昕。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所高校实现其人才培养功能的具体样式,直接关乎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了解地方土建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寻找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课题选择了位于东北、华北、华南及华中等地区有代表性的4所地方土建类高校进行了深入调查,以期为地方土建类高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问卷设计

课题组在集中查阅并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软件”要素设计调查问卷,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制定程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业评价、注册执业资格教育、就业现状、人才培养质量满意度等要素,暂不考虑学校资源、设备等“硬件”条件。课题组针对被试人员特点共设计5类问卷,期望从施教者、受教者、用人单位等多视角综合反映地方土建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问卷经过多次讨论和修订,尽量剔除有歧义或含义不明问题,并在A校进行了试测。试测共发放各类问卷200份,有效回收187份。问卷通过了信度与效度检验,能为本研究提供翔实的数据支持。针对问卷中的一些较难把握的问题,课题组还设定了开放性问题作为必要补充,最后形成正式问卷。

(二)调查实施

2011年4月,课题组对选取的4所有代表性的地方土建类高校的被试人员进行抽样施测。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见表1。

各类被试人员所属专业基本覆盖被试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问卷结果能够反映学校的优势专业人才培养状况。同时,共组织12场教师、学生座谈会,访谈6位企业负责人。因组织往届毕业生召开座谈会有一定困难,课题组重点对往届毕业生问卷的开放式问题进行整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培养方案设计简单,人员构成单一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是学校组织与实施教学、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是学校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文件。培养方案设计程序、人员构成将直接决定培养方案设计的科学性与适用性。地方土建类高校培养方案制定人员构成现状见表2。

由表2看出,地方土建类高校培养方案制定人员构成仅由专业负责人、教务处人员和个别教师组成的为57.2%。在此基础上,能够吸纳行业专家参与培养方案制定的占比仅为28.5%。访谈中,当问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程序时,多数均表示没有规范的制定程序,一般是先由教务处制定原则意见,其次是专业负责人在“原则意见”框架下,参照以前资料或者其他学校培养方案文本制定,偶尔会与个别教师针对某一门具体课程进行沟通,最后经教学院长审查确认,即生成某一专业培养方案。

(二)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趋同

培养目标是依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提出的具体培养要求,规定着学生在知识、技能、品质等方面应达到的水平,是制定培养方案、安排教学环节的基本依据,也是评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标准。

对地方土建类高校各专业培养方案文本分析发现,各校在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上缺少规范性[1]。一是专业培养目标表述差异较大。如有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等多种提法。二是对培养目标应包含的基本内容、结构和编写要求不清楚,存在随意性或者经验性。如对知识、技能、个人品质等要求存在缺项,词语表达上存在内涵不清等问题。三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存在严重趋同、宏大现象,人才培养特色缺失。

在访谈中,关于“您如何看待当前土木与建筑类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部分教师回答“学校人才培养规格攀高趋势明显”“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有点模糊”“不清楚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到底应该是什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目前处于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之间漂移的状态,模糊了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等。部分应届毕业生代表在谈及此问题时也说“不太清楚应该得到哪些知识”“不太清楚应该获得怎样的素质和能力”等。往届毕业生在开放式问题中也给出类似表述,如“学校定位模糊”“上学时对于自身未来发展比较迷茫”“在学校接受的实践能力锻炼太少了,无法满足工作实际”“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等。可见广大教师、学生对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困惑。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教学内容欠缺

课程设置是培养方案的核心,是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设定的各类课程的比例和安排,是一所学校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培养方案中的集中表现。调研发现,40%的专业负责人认为培养方案计划学时偏少,不能满足教学需要。32%的往届毕业生、48.8%的一线教师、51.4%的培养方案制定人、34.8%的企业负责人认为学校目前所设课程能满足工作需要,但满意度较低;81.5%的应届毕业生、73.6%的往届毕业生、81.9%的一线教师和83.6%的方案负责人建议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专业课或专业实践课课时。在访谈中,教师和学生都提及“专业课程学时太少、专业知识讲的太少”等问题,表达了要求增加专业理论课及专业实践课的强烈愿望。在开放式问卷中,要求“增加实践教学”一词的频率出现最多,占建议人数的90.2%。

对于专业课程开设时间问题,学生和教师反响强烈。关于“你什么时候开始对所学专业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多数学生回答“应该是在开设专业课以后稍微清楚了”;当追问“那你们认为专业课设置的时间安排合适吗”,学生的回答为“我们觉得比较晚”、“我们大一大二时比较闲,大三又很忙,这是不太合适的。”被访谈教师也普遍认为“专业教师对学生培养介入太晚,最早也是在大二或大三时,前面一年半甚至两年的时间基本荒废了”,提出“应将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设置适度前置等。

对地方土建类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文本分析还发现,在课程设置中包含科学、管理、艺术、社会等广泛领域课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校为满足社会对“宽口径、厚基础”人才需求而做出的努力。统计发现,学校增加的素质教育课是以减少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学时来实现的。被试学校现行培养方案中规定计划学时均在2200~2500学时之间,比20世纪90年代规定计划学时数下降近20%甚至更多。去掉英语、两课、体育、军事理论、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等共计约900学时后,所剩的数理知识基础、专业基础及专业课学时仅为1300~1600学时,其中,专业课时约占总学时15%,专业知识学习被严重削弱。

(四)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评价方式的具体实施构成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即教学过程,其完成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调查发现,73.2%应届毕业生反映教师教学内容陈旧;62.9%应届毕业生和62.4%往届毕业生反映教师经常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85.2%应届毕业生选择教师上课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其实就是电子教案;79.7%应届毕业生反映教师经常采用期末考试与平时出勤成绩相结合的评价方式;65.1%的应届毕业生、58.4%的往届毕业生、51.8%的一线教师、66.7%的培养方案制定负责人均反应当前土建类高校实习、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问题突出。访谈也发现,学生反映的“书本上学到的很多内容过于陈旧”,“多媒体课件不生动”“很多教师照板宣科”等现象普遍存在;“教师使用最多的教学方法仍是传授式教学法”,与学生“最喜欢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形成鲜明对比;在考核环节上,学生反映“由于多数课程考核均以期末考试为主”“希望能够增加平时过程考核环节”。被访谈人员一致反映学校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缺少真正实践内容”“指导教师数量与能力均存在不足”等。

(五)专业教育与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教育脱节

我国于1995年9月开始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经过近20年的努力,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认证制度已由试点转为全面实施。

作为培养工程师摇篮的土木与建筑类高校,其专业教育应与注册师执业资格教育相结合,给予学生这方面的知识能力储备,为考取注册师做准备。调查发现,35.1%的应届毕业生、43.5%的往届毕业生对注册执业资格制度比较了解或非常了解;其中,有32.8%的应届毕业生、27.8%的往届毕业生是通过“教师渠道”了解的;有31.3%的一线教师获取了相关注册执业资格,73.5%的教师认为教师最应提高行业实践能力,见表3。访谈发现,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教育问题虽然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

三、讨论与建议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2],不仅仅关涉教学过程,更关涉教育过程[3]。地方土建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方案设计和培养过程两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在培养方案设计方面问题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专业课和公共课比例设定”“理论环节与专业实践环节安排”“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间关系”三个方面。究其实质,一是由于参与培养方案制定人员范围相对过窄,忽略了教育专家、企业代表、往届毕业生的有效参与,人为隔断了学校与社会和行业的联系;二是学校层面对素质教育内涵缺少系统理解和把握,课程体系结构性弱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各基本教学环节完成质量不高,专业教育与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教育衔接路径尚未建立等。教师教学水平不高,特别是实践能力不强是最为突出的问题。表面上看是实践环节安排不够,其实质是实践教学环节内容、过程、评价等均没达到预期要求。据此,课题组提出建构人才培养模式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培养方案设计应走向程序性

培养方案制定程序科学规范是保障培养方案设计科学合理的前提。目前地方土建类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均处于按历史惯例进行制定的状态。学校应从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分析入手,在程序中明确规定培养方案设计工作中各类人员产生办法、素质要求、构成比例、责任权力等内容,建议吸收校外行业领域相关教育专家、企业代表、往届优秀毕业生代表等参加培养方案设计工作,打通学校与行业及社会间存在的障碍;详细规定培养方案制定程序步骤,避免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过程中存在不科学及随意性问题;详细规定培养方案的论证与审定程序,解决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安排不合理问题,保证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科学、适用。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坚持符合性

20世纪90年代,国家将原有的行业特色型高校统一划归教育部或地方后,这些高校在发挥行业特色优势与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之间不断进行转型。经过20多年的转型发展,地方土建类高校已逐步意识到学校自身的发展历史与特点决定了其培养的人才仍然是一定专业范围内的通用人才,且应是面向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有机结合的专业人才[4],应与学校办学定位高度契合。盲目趋同、升格只会让学校在未来发展道路上丧失更多的机遇。地方土建类高校只有回归行业、引领产业,按照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解决当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目标定位不清、人才特色不鲜明、行业服务能力弱化等问题,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三)课程体系设置应回归工程教育本质性

工程教育特点决定其本质特征就是实践性。以为行业培养高级应用型工程人才为指向,以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旨归,抓住工程教育实践性的本质特征,结合专业教育和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教育的根本要求,正确处理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间的比例及前后续关系,克服“学术定向”“素质教育泛化”倾向,建构专业教育、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教育及职业规划教育相互融通的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是地方土建类高校深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

(四)培养过程管理应转向形成性

培养过程管理不仅关乎教学过程质量的好坏,也关乎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正确评价和对学生学业状况的正确评价,进而影响到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过程管理工作应从现在关注诸如课程是否开设、教师是否按时上下课、实践教学是否开展、学生是否出勤等简单问题的管理向更加关注诸如职业规划教育实施效果、专业教育与注册执业资格教育衔接效果、课堂教学过程内容完成效果、实践教学过程及指导情况、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投入状况等实质内容的管理转变。探索将理论知识传授、工程思维培养、实践能力训练、注册执业资格教育、职业规划、职业道德与伦理教育等教育内容有机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现途径,建立科学的学生学业状况和教师教学状况评价体系,应是地方土建类高校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师教学积极性和责任意识,从而提升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超高层建筑监理重点和难点范例(3篇

    - 阅0

    超高层建筑监理重点和难点范文篇1【关键词】超高层;健康监测;应力监测;竖向变形0引言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大量的新型、复杂的建筑结构在土木工程中出现,.....

    幼儿园校园安全应急预案范例(3篇)

    - 阅0

    幼儿园校园安全应急预案范文篇1意识,建章立制,加强管理,配合消防部门制订相应的消防安全应急预案,将隐患扼杀于萌芽状态。一、要加强对园内教职员工的消防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